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南安市 >> 金陶镇 >> 东门村

东门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门村简介

  东门村位于金淘镇中部,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处,距离南安市区仅2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庄位于周围四村之中,东临东溪村,西接石林村,东北与莲坑村隔岸观望,西北与杏山村接壤。村委会设在古街后坑埔街头,有东头、过圳、宫口、兰林、吾洋墟、美茂墘、筐内垄、苦营、兆祥、内墘、溪心、美厝、南美山等1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470户6300多人。东门村是始祖从泉州东门迁入繁衍,遂以源地命名为“东门”。在元、明、清隶属南安十四都,民国年间为东门保,解放初为莲坑乡,1958年为东星大队,1980年因与官桥公社东星大队重名,恢复旧称东门大队。1984年改为东门村委会。东门村座落于巍峨俊秀的高盖山南簏的淘溪河谷平原上,村庄四周青山环绕,村中碧水长流,风景优美,土地肥沃。面积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190亩,山地2500亩,主要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盛产茶叶,柑桔,桂圆等。 省道307线贯穿全境,金码公路也在境内与省道307线接轨,距离泉三高速路口2.5公里,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有史以来,就形成以后坑埔为中心的商贸集聚地,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当地经济飞速发展,又形成另一个商贸市场--新东街。这两个市场可以辐射到金淘上都周围九个村及邻镇诗山镇、码头镇。不久的将来,凭借着交通枢纽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东门村发展空间不可限量。东门村是首批被南安市政府评为“富裕型小康村”称号。历史以来东门村就是著名的侨村,又素有“草席之乡”的美誉,该地盛产柑橘、龙眼及草席编织。境内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人民勤劳致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村中各种设施齐全,各项活动开展较好,如篮球、排球、老年人气排球、门球等活动。村民们热情高涨,村庄呈现一片勃勃生机。据东门谢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自晋入南肇于十四都忠孝境后巷街子荣也……”东门的先贤早在六百多年前就在此定居繁衍了。古时东门称十四都忠孝境;解放初,东门村隶属于后坑乡政府,称为东门村。文革时分拆为东星村与东溪村两村,文革后东星村恢复为东门村至今。东门村村民均为谢氏。是南安市谢氏聚居数最多一个村,由东门谢氏繁衍而出的有:浙江苍南藻浮上九保村谢氏,浙江温州谢氏,福鼎前街谢氏,台湾省高雄左营谢氏,共达两万多人。东门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村内现存有一些古祠、古宅、古井等均保存较好,如东门后坑埔旧街、东门寨、阳朝寨、霞霖宫、莲花祖祠、石狮祖祠、东房祖祠、三房祖祠、泉珍厝、大番厝、万香厝等。现在村中洋山坪上近思小学及南光中学近二十座的现代化高楼巍然耸立,红瓦白墙,绿树掩映,为古朴秀丽的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历代以来,由东门村移居海内外者众多,有移居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以及台湾、澳门、香港等地。他们为当地的社会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商界名人,如谢长岁、好音夫人、谢振酬、谢瑞成、谢学群等。他们对家乡怀着拳拳之心,乐捐好施,慷慨解囊,为家乡乃至南安市的教育事业、卫生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3105 362000 -- 查看 东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门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门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莲坑村

  莲坑村位于金淘镇政府驻地西北3.6公里处,面积5.5平方公里,呈条状分布,是个山青水秀的侨乡。村委会设在后坑,有后坑、内坂下、莲峰、内山坂、美园、白石、青墘、山边洋、下亭墘、后坑埔、莲峰院11个自然村。有20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520户5075人。有耕地871亩,山地130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甘薯等农作物,林果有杉木、马尾松、龙眼、菠萝,盛产草席。域内有小学,果场,机织草席厂等。村道宽直、并与省道307线接轨,交通十分便利。莲坑村在民国年间,由莲峰、后坑二保合并,各取一字为“莲坑”。原属南安十四都。解放后置为莲坑乡,1958年公社化时自立莲坑大队。1984年改为莲坑村委会。 莲坑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办事能力。同时带领引导村民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几年来,侨乡经济迅速发展,公益事业更是硕果累累。为美化我村村容村貌,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及住宅困难户需求,加紧我村“新村建设”步伐,于2000年被泉州市作为“新村建设”试点村,先后被泉州市、南安市评为“宽裕型文明村”、“敬老模范村”、“文明村”、“先进单位”等荣誉。莲坑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贤人辈出,明末清初年间,有组织起义队伍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林忠、林进两兄弟,有清朝甲午年间考中武举人的林宝邦等贤士。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艺林村

  艺林村在金淘镇政府驻地南4.2公里,位于南安市西部。东与南(安)金(淘)公路接壤,西至天竺山与眉山乡为邻,南至南湖山下,北至南青果场与中心村水磨自然村接壤,距镇区2公里。村委会设在林漈。有林漈、谢厝、马头寨、大丘、中坂、溪埔、花头墘、上郭岭、谢灶、圳下、宫后、针柄厝、报恩古寺、青泉、马坑垅、仑美、同安、陈娇18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有村民530户2800人,总面积约6.6平方公里,耕地1200亩,山地4454亩。主种水稻、花生、甘薯。水果有龙眼、桃、李等。艺林村原为泉州府南安县崇安里十四都临漈乡,民国年间为林漈保,1929年境内建一所学堂—艺林学校,后即以艺林为名,为艺林保,1949年辖于和平乡,1956年为艺林农业社,1958年为艺林大队,1984年改为艺林村委会。艺林村因村水口捍门有“仙人漈”而得名临漈。据说最早有十八姓氏族人聚居,后因迁徙或衰泯,现存八个姓氏。何姓先人最早定居临漈,其它无从考查,有家谱可证的陈姓家族于明嘉靖年间由十五都后厅迁入定居。而据《丰州集稿》记载有唐大学士韩偓来黄旗山麓隐居,可见艺林在唐代就有人民居住。艺林村是陈步蟾的故乡,陈步蟾为中书科中书,诰授奉直大夫,父子皆能诗善文。陈步蟾咸奉五年优贡,掌教奉州书院。长子国试咸奉八年优贡,掌理漳州俯学教授兼尤溪、漳浦教谕;家有藏书2万余册。陈国仕(1851—1924)不羡科举功名,唯求真知学识,生0好金石篆刻和书法,毕业致力辑录《丰州集稿》全书15卷,用小楷书写而成,由厦门大学图书馆收藏,定为珍贵古籍。1992年由南安县志编委会整理。黄仲咸先生独资献印出书。七房与六房同整家谱,楷书而成,字字株玑,至今珍藏。尚有钱谱及其他珍贵文物由于战乱至文革期间失散殆尽。艺林村天竺山下有座古刹“报恩禅院”,院内外有石槽七具,上刻天渤圣四年丙寅,政和八年戊戍等号。故院必宋之前所建,文人陈国仕撰联“院内石槽勒宋号,山涧厂室隐唐贤”即指唐大学士韩偓曾隐居艺林黄旗山下。“黄旗山,山有厂室,壁上勒草字两行,似“京兆韩致尧隐”。而报恩蝉院之山下一自然村——青泉,“韩先生云礽世居于此”。艺林村村民承先人之美德,崇文尚礼,敬老尊贤尊师重教,近年来,学子勤奋向上,人才辈出。村邻和睦相处,共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除耕作农田外,大多以种植蘑菇收入为主。积累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现在的艺林村已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时潮村

  时潮村位于金淘镇政府驻地东2.1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内寮。有内寮、塔兜、万田后、尾坑、际外、院后、内官园、顶官园、丁林洋、树下、深边李、埔边、洋中、南坪、深空、祖厝口、罗汉院口17个自然村。有17个村民小组,有村民525户2845人,耕地1285亩,山地6870亩。   时潮村旧属十四都。1953年境中掀起学习文化热潮,建有一所学堂,取名“时潮”学校,之后遂以“时潮”村名。时潮先后为保、乡、大队,1984年为时潮村委会。   村内主种水稻、甘薯、花生、糖蔗等农作物。林果有马尾松、菠萝、荔枝、速生林,龙眼、速生林等。境中种有龙眼500多亩,年产量数10吨;荔枝300亩,品种繁多。   三联开发区设在境中,现有2家餐具厂、1家五金拉链厂、1家电机厂、1家针织厂、5家服装加工厂、1家铸造厂、1家超市。域内时潮小学办学条件良好,为本村培养了不少人才。时潮村地理条件优越,山青水秀,道路交通便捷,是投资发展的好地方。   时潮村村民淳朴,勤劳耕作,干群合力,开拓进取,村委会2001年荣获先进党支部,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获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获金淘镇企业发展先进单位。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南丰村

  南丰村位于金淘镇政府驻地北处,东与时潮村相邻,西靠莲坑村,南与镇政府、侨光中学相依,北与码头镇交界。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南依红洋寨,北靠北斗寨。1984年改为南丰村委会,村委会设在郭坑。有郭坑、御道、后畲、大透、新宅、石笋、苦营、大路兜、九墘、贡仔头、布厝岑、二房、点金、苦思脚、田墘、宗前墘16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85户,总人口为4186人,村班子成员8名,目前全村共有党员76名,46名村民代表,其中15名村民小组长。全村共有土地总面积8508亩,其中林业用地5280亩、非林业用地3228亩,耕地面积872亩。全村现有两所小学、一所幼儿园,有村医疗卫生诊所:一所两室。 在村辖区的单位有:镇政府、侨光中学、供电所。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中心村

  中心村在金淘镇政府驻地1.2公里,位于金淘镇西南部天竺山脚,距市区20公里,东至朵桥村,西至盖溪村,南至文山村,北至金淘村,东西距离约2公里,南北距离约1.5公里。辖尾厝王、溪割、祖厝内、尾寮、乌洋头、鼎尾、崎兜、水磨、南墘尾、桐籽安、贤境、民安、洋台格、陈坂洋、下炉、山头园、坝山、和记、大古丘、安尾、水莲树、埔边、大安23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114户5200人。面积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96亩,山地3000亩,主种水稻、小麦、糖蔗等农作物。林果有菠萝、龙眼、柑桔等;特产草席。域内有砖瓦厂、碾米厂、小学等。中心村位于金淘镇的中心而得名。元、明、清时隶属十四都,民国年间为金淘乡民安保、山后保,1949年为中心乡,1956年分民安、五星二个农业社,1958年合二社为中心大队,1984年改为中心村委会。 1999—200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为“计生合格村”,2002年被南安市人民政府、南安市文明办评为“环境合格村”等荣誉。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文山村

  文山村位于金淘镇政府驻地南3.5公里。村委会设在打棉。有打棉、田当、路口、社灶、崎后、山旗、文殊、寨尾、东坂、大墘头、下院、格石、埔仔崎、虎仔、西姑田、茶林、吾斗、小块18个自然村。有村民365户1628人。耕地720亩。山地3266亩。文山村在元、明、清隶属十四都,民国年间为文殊保,1949年后属中心乡,因境内山多,1956年合作化时定名为文山农业社,后相继为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文山村的交通通信发展较快,村道网状分布,并与省道公路307线接轨;通信覆盖率达95%。先后建立安全文明小区,交通安全文明村,2006年度被镇授予安全生产的先进单位。为文山村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文山村主种水稻、甘薯、糖蔗。林果有松木,柑桔、龙眼、菠萝、芒果。主要产业以农林果为主,种养业为副的产业链,农业种植以粮食、菜籽、蔬菜等农作物,文殊姜为文山村特产,市场畅销。林业生产主要是薪炭林和生态公益林,薪炭林1784亩,生态公益林1609亩。果树主要有龙眼、柑桔520亩,年产量750吨左右。副业发展以鸡、鸭、牛养殖为主,年产肉量250吨左右,大部分自用,部份销往市场。食用菌蘑菇种植面积3.5万平方米,产量55吨左右。并可为市场提供更多产量,满足市场需要。文山村的特产是草席。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适合发展农林牧业,域内有茶场、小学等。人居环境舒适。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钱山村

  钱山村位于金淘镇政府驻地东南3.5公里处。村委会源于先祖们在境0建一寺庙—“钱山宫”,之后遂以庙名“钱山”为村名。村委会设在点宫自然村。有点宫、古井、东井、山腰、棋盘、草埔、西埔、加和、大安埔、卿内、祖厝、前周、大龙后、吴厝垄、新厝、岷山16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有村民882户3605人。耕地面积1174亩,山地6944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甘薯、糖蔗等农作物;域内有小学、茶场等。南金公路贯穿全境,村道与省道307线接轨,交通十分便利。在元、明、清隶属南安十三都,民国年间为钱山保,解放后辖于和平乡,1958年公社化时自立为钱山大队,1984年改为钱山村委会。 钱山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贤人辈出,历来享有“父子科第、兄弟拔元”之殊荣。先祖叶应祥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庚午科举甲戌科高中的进士。解放后,在各行各业也相继涌现了不少贤达人士。钱山村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着20多座清代皇宫式古民居、祠堂、宫庙、古井等建筑,古民居中“三雕”景观尤其丰富,具有独特的魅力。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杏山村

  杏山位于东经118度19分,北纬25度09分,在金淘镇政府驻地西北边4.6公里处。杏山村址设在埔美自然村,聚落在祈雨山脚,呈半月形.有埔美、石境、宫后、白露美、哨前、美村、钱洋、厚趣8个自然村,有22个村民小组,912户、4508人、耕地面积1147亩、山地5150亩。家作物主产水稻、甘薯。林果有柑桔、龙眼、茶叶等。特产有草席.辖区有小学一所、医疗所、供销社、砖瓦厂、印刷厂、服装厂、皮包厂、雨伞厂、林果场等等。机耕路连接泉、永、德公路。地名含义: 原属埔美、石境、哨前、厚趣四乡取名“杏山学校”。历史沿革: 民国年间四乡合建一学堂,取名“杏山学校”,此后即以“杏山”为保,相继为乡、大队、历代沿用至今,1984年改为杏山村民委员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占石村

  占石村位于南安市西北隅的朝天山下,村委会以驻地占石村为名,有4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人口3020人。地处安(安溪)南(南安)永(永春)交界处。占石村原属十三都,民国属深垵保,解放初属深垵乡,1956年为诗山五里人民公社第二十二大队,1958年成立诗山五星人民分社第二十二大队,1958年成立深垵公社占石大队,1965年8月合并为占石大队,1984年改为占石村委会。占石村背靠海拔928米的金刚山(朝天山),金刚山是金淘的第一山,气势雄伟,景色壮观,空气新鲜,在金刚山顶可以遥望金门岛。金刚山上苍松翠绿,绿草如茵,属小山区暖层带、四季如春,是南亚植物研究所的定点作物研究点。金刚山顶峰的朝天泉、水质优良。这里青山环抱。全村五千余亩山地,全部绿化,一派翠绿。涧水潺潺,四季常流。金刚山左侧的龙船山,山峰连绵,似千军万马,金刚山右侧有大鼓山,啦叭、红旗、钟丘,山头连接气势壮观。占石村是“二战”时期革0据地,叶飞将军故乡。战争时期“安南永”中心县委金淘工委会所在地,域内村民多数参加革命,有27位英烈为革命而献身,曾号称为“红军前哨”一颗明珠。叶飞故居居于金刚山腰,故居前下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上有一株300多年的大榕树。这石头正面看如石龟,侧面看象老虎。叶飞童年常在巨石的榕树下读书,叶飞将军属虎,人们把这巨石称为将军石。龙船山有一千多亩的古老森林,山势险要,水源充沛,风光秀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叶氏华侨已在筹建龙船山风景区,拟建一个水库,水库两侧建度假村,这将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1929年4月,福建团省委宣传部干事叶启存(叶飞之二兄)夫妇回乡开办夜校,宣传革命思想,播下革命种籽,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打下基础。1931年,由安、南、永、德中心县委派黄老泉、李刚在占石村金德安成立了0金淘工委会,并成立了农会、游击队、农民赤卫队、共青团、妇女会、儿童团、交通站等组织,与-军队、地霸、土豪展开不懈的斗争。1936年间,-笼罩下,革命处于低潮,占石人民依然坚持革命斗争,先后有27位英烈为中国革命事业而献身。红色的斗争历史留下0金淘工委会、农会、红二军游击队队部、叶飞故居、叶飞母校、叶忠烈士故居、叶老洗烈士故居、红二军游击队医院、红军洞、红军埔等遗址,是红色旅游的精品。占石村民风淳朴,老区人民爱国爱乡、忠诚热情、开朗宽容。全村人口3020人,海外侨亲3000多人,全村各地经商办厂、务工有1500多人,村每年升入大学本科的学生超10人。全村外省妇女430人,姓氏超百,是个语言文化多元村;全村有副处以上干部达20多人,他们都十分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参观叶飞故居的人数俱增,已接待2万多人次。建国后,我村由于地理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交通闭塞,居住破烂,无路、无水、无电……。党的政策改革开放,1995年新班子成立,班子年青化、知识化,有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几年来,领导带领群众以蚂蚁啃骨头精神,完成省道307线通行政村公路硬化5.8公里,开通并硬化环村公路17公里:建村部大楼;学校教学楼,叶飞故居修复、农会修复,基本完成11个革命历史文物立碑及材料收集,几年来,为老革命后代完成100余户的造福工程、安居工程。 充分发挥优势,发展旅游业,科学规划,分期实施,拟建如下项目: l、建设叶飞将军革命文物纪念馆。于2006年4月,在市委、市府重视下,成立叶飞将军文物陈列馆筹备领导组,于2006年9月破土动工。陈列馆依山而建,由6幢园林式方格组成。第一幢展现叶飞将军生平;第二幢叶飞将军各时期塑像;第三幢叶飞将军生前文物;第四幢南安二战时期斗争史;第五幢占石村革命斗争史;第六幢影视厅、会议室。整个陈列馆占地25亩,预计投资600万元——1000万元,将分为二期施工。 2、修复、串联革命历史遗迹:分批修复历史遗迹,把红色旅游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拟分为两条线。 3、拟建龙船山风景区。龙船山风景优美,地势险要,由菲律宾、马来西亚华侨倡议并投资建一个公益风景区,第一期拟投资1000万元,目前,己完成三通,于2007年6月动工。 4、丰林山区生态园。丰林山共1000多亩山林,由18支老林区山脉组成。这里险要的山峰组成一副人间仙景,雨水充沛,各山脉均有泉水,处处可闻鸟语松涛。现拟在建一座可容15万立方的水库,在水库两侧建度假村。在这里可以雾中驾舟、钓鱼,可以爬山、攀岩、采野菇。让游客吸取自然精华,体味自然生态之美。 5、拟建风俗展馆。拟在村部左侧,利用闽南民居创办一座闽南风俗展馆。馆内收集古老的生产用具、生活用品、工艺品等,展示闽南风俗。并利用该村外省妇女多的优势,把外地特色风俗引进,体现多元民俗。 6、创建森林公园。该村有5000多亩茂盛的森林,自然景观丰富,树种多层次,气候多层次。我们已向市申请作为市级森林公园,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使人们既受到革命教育,又可以欣尝大自然风貌。我们将朝这个目标努力,我们需要上级的支持,需要华侨、企业家的投资,需要群众的投股。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将占石村建成闻名的小康之村。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东门村

  东门村位于金淘镇中部,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处,距离南安市区仅2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庄位于周围四村之中,东临东溪村,西接石林村,东北与莲坑村隔岸观望,西北与杏山村接壤。村委会设在古街后坑埔街头,有东头、过圳、宫口、兰林、吾洋墟、美茂墘、筐内垄、苦营、兆祥、内墘、溪心、美厝、南美山等1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470户6300多人。东门村是始祖从泉州东门迁入繁衍,遂以源地命名为“东门”。在元、明、清隶属南安十四都,民国年间为东门保,解放初为莲坑乡,1958年为东星大队,1980年因与官桥公社东星大队重名,恢复旧称东门大队。1984年改为东门村委会。东门村座落于巍峨俊秀的高盖山南簏的淘溪河谷平原上,村庄四周青山环绕,村中碧水长流,风景优美,土地肥沃。面积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190亩,山地2500亩,主要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盛产茶叶,柑桔,桂圆等。 省道307线贯穿全境,金码公路也在境内与省道307线接轨,距离泉三高速路口2.5公里,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有史以来,就形成以后坑埔为中心的商贸集聚地,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当地经济飞速发展,又形成另一个商贸市场--新东街。这两个市场可以辐射到金淘上都周围九个村及邻镇诗山镇、码头镇。不久的将来,凭借着交通枢纽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东门村发展空间不可限量。东门村是首批被南安市政府评为“富裕型小康村”称号。历史以来东门村就是著名的侨村,又素有“草席之乡”的美誉,该地盛产柑橘、龙眼及草席编织。境内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人民勤劳致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村中各种设施齐全,各项活动开展较好,如篮球、排球、老年人气排球、门球等活动。村民们热情高涨,村庄呈现一片勃勃生机。据东门谢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自晋入南肇于十四都忠孝境后巷街子荣也……”东门的先贤早在六百多年前就在此定居繁衍了。古时东门称十四都忠孝境;解放初,东门村隶属于后坑乡政府,称为东门村。文革时分拆为东星村与东溪村两村,文革后东星村恢复为东门村至今。东门村村民均为谢氏。是南安市谢氏聚居数最多一个村,由东门谢氏繁衍而出的有:浙江苍南藻浮上九保村谢氏,浙江温州谢氏,福鼎前街谢氏,台湾省高雄左营谢氏,共达两万多人。东门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村内现存有一些古祠、古宅、古井等均保存较好,如东门后坑埔旧街、东门寨、阳朝寨、霞霖宫、莲花祖祠、石狮祖祠、东房祖祠、三房祖祠、泉珍厝、大番厝、万香厝等。现在村中洋山坪上近思小学及南光中学近二十座的现代化高楼巍然耸立,红瓦白墙,绿树掩映,为古朴秀丽的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历代以来,由东门村移居海内外者众多,有移居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以及台湾、澳门、香港等地。他们为当地的社会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商界名人,如谢长岁、好音夫人、谢振酬、谢瑞成、谢学群等。他们对家乡怀着拳拳之心,乐捐好施,慷慨解囊,为家乡乃至南安市的教育事业、卫生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东溪村

  东溪村位于金淘镇政府驻地西北2.3公里,面积6.10平方公里。村委会设在田中,有田中、后岭、内埔垄、溪南、溪尾、尾园、山坂、流溪8个自然村。有17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100多户4800多人。有耕地面积1122亩,山地35000亩,主种水稻、小麦、糖蔗等农作物。林果有马尾松、茶、菠萝等,盛产草席。全年农业生产总值845万元。域内有制衣厂、服装厂、东溪小学。省道307公路贯穿全境,域内公路两侧楼房商店鳞次栉比,十分繁荣。村道与金(淘)眉(山)公路、省道307线接轨,交通十分便捷。东溪村源于始祖从泉州东门和南安溪仔尾迁入繁衍,为纪念故土,遂各取首字 “东溪” 为村名。在元、明、清隶属十四都,民国属东门保,解放后属莲坑乡,土改时与盖溪村合并为“盖溪乡”,后撤乡自立东溪村。公社化时与东星村合并为“东门大队”,1958年自立东溪大队,1984年改为东溪村委会。东溪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村民淳朴,人杰地灵。东溪村先后被福建省司法厅及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企业发展先进单位”、“山地开发先进单位”;被南安市综治委、市-以及金淘镇党委、政府授予“交通安全文明村”、“综合治理先进村”等殊荣。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盖溪村

  盖溪村位于金淘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以溪流贯穿境内的盖溪为名。盖溪村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半山区村域,位于金淘镇西南隅,村四周群山环抱,绿水迥流,源于朝天山的盖溪穿村而过,溪水涓涓细流,村子因溪而得名。盖溪村东与中心村交界,南与眉山乡接壤,西与占石村连接,北与东门村为邻。金眉公路横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村委会设在霞顾,有霞顾、梧桐坂、南墘、宫后、美林、古坝、小掛、外畲、内畲、土楼、大垵、跳坑12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有村民760户3300人。有耕地1225亩,山地4000亩。元、明、清时属南安十四都,民国年间为盖溪保,1949年辖于莲坑乡,1958年自立盖溪大队,1984年改为盖溪村委会。盖溪村主要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副业有蘑菇等经济作物,林果有柑桔、菠萝、龙眼、香蕉等,盛产菠萝。盖溪村是全市闻名的菠萝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畅销全国各地。近年来,盖溪村民大力推广种植蘑菇食用菌,全村种植3万多平方米,产品远销国外。域内有小学、容量200千瓦的水电站和库容180万立方米的南海水库,南海水库金淘镇休闲好去处,也是金淘镇最大的水利设施。盖溪村民淳朴勤劳,人杰地灵。曾被南安市授予“文明村”称号和“五好党支部”光荣称号。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水阁村

  水阁村位于南安市西北部,距金淘镇政府5公里,距泉三高速公路入口处8公里。东距泉州市区50公里,西与著名雨伞城诗山镇毗邻,南距南安市区25公里,与诗山相邻的水阁村青林格已被市、镇拟规划为500亩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属泉州市半小时经济圈之列。村委会设在后厅自然村内。有后厅、尾路、土楼、隘门口、大路、蔚仔、松脚尾、枷棋、山脚、丁厝、墓仔头、墙围、土楼边、内厝、东山、内坑1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有村民743户3043人。水阁村因境内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颇有诗意,雅称水阁。民国年间为会心保,建国后属莲坑乡,1959年与石林合为会林大队,1980年自立水阁大队,1984年改为水阁村委会。   水阁村的内坑自然村是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先后有为革命献身的欧阳占、欧阳世彬等先烈。村道公路是通往红色教育基地一叶飞将军故居的必经之路,是传播红色思想的重要路口。水阁村有耕地面积1157亩,山地5905亩,主种水稻,地瓜等作物。农业的特色产业是食用菌生产,蘑菇种植面积6万平方米以上,年产鲜菇上万担。省道307线穿村腹地l.7公里,是个交通便捷,风景秀丽,社会和谐,乡风文明的行政村。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深辉村

  深辉村位于金淘镇政府驻地西7.3公里,村委会设在石狮自然村,有石狮、围外、深内、北墘、大宅园、长垄口7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有村民460户3186人。有耕地面积1151亩,山地2313亩,林果有马尾松、荔枝、芒果。深辉村是由始祖于唐代从河南南阳叶县迁入仙游县古濑府,于宋代迁居南安眉山乡魁躔,于明代移居深垵乡繁衍。原隶属南安县十三都,民国年间为深垵保,解放后属深垵乡,1958年公社化时拆分自立深辉大队,1984年改为深辉村委会。深辉村山青水秀,地灵人杰,先后涌现了南安县叶松生县长、开国上将叶飞将军和叶贻坤副师长等贤士。改革开放以来,深辉村的经济迅速发展,现域内有企业12家。近年来,社会贤达人士慷慨解囊捐赠,为村办学、助学、建桥铺路等公益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如今,村内水泥道路四通八达,村容村貌环境优美,人民善良俭朴、安居乐业、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爱的家乡——深辉村,构建和谐社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深垵村

  深垵村位于金淘镇政府驻地西北8.1公里处,东与深辉村接壤,南紧挨占石村和叶飞将军故居,西与眉山乡三乡村一山之隔,北与诗山镇社二村毗邻,面积5.6平方公里。村委会设在福庭,有美畴庭、深巷、弯内、后水堀、圳下、水磨、草垵洋、福庭、溪心当、院后、树梅仑、当溪、中年仑、梁宅、石光、闪溪下角等16个自然村,有14个村民小组,有村民862户2960人。深垵村是先祖叶盘谷于公元1500年间从眉山乡高田村迁居繁衍,因村落位于在两山深谷之中,故先祖遂以“深垵”为村名。元、明、清隶属南安十三都,民国年间称深垵保,解放后为深垵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深垵大队,1984年改为深垵村委会。村民围绕淘溪源头支流两畔居住,山青水秀,空气新鲜,气候宜人,主要种植水稻,甘薯等农作物;林果有龙眼、柑桔、番石榴、杨梅等。域内有装机60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两座、包袋加工厂、服装厂、家具厂、拉链厂等企事业单位。水(阁)占(石)公路贯穿全境并与省道307线接轨,村道通往眉山、安溪、诗山等地,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深垵村是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村民素有勤劳纯朴,忠诚老实,热情待人,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在二战和土地革命期间是0“安南永”中心县委金淘区工委所在地。二战时期,深垵人民在红二支队长尹利东、政委彭德清老前辈的领导和带领下,积极投身革命,出生入死,积极开展游击战和地下革命活动,先后参加了草垵洋阻击战、丁格头伏击战、苦湖突围战、高田祠堂歼灭战等战役。抗战后,许集美、朱义斌、郑种植、施能鹤、罗迎祥等领导同志亲临驻点指挥,再次掀起革命热潮,参加梁宅突围战即山门战役。在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深垵村先后有几百人投入地下革命斗争,牺牲了二十多人,为民族解放事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55年南安县政府在深垵村亭子埔建了烈士墓,90年改建为烈士陵园。深垵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20年代初,深垵创办了金海第一所完小—甄陶中心小学,该校是叶飞将军的母校。80多年来,培养的学生真是桃李芬芳,人才辈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石林村

  石林村位于金淘镇政府驻地西北4.8公里处,高盖峰南麓,朝天山东麓,崇山环抱;晋江东溪支流浯溪江畔,曲水迂回盆地。东与杏山村相依,西与水阁村毗邻,南与东门村接壤,北接高盖文峰龙脉与诗山镇交界。村委会设在丰美,有丰美、圳头、窑内、旧厝、石茂、龟后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有村民786户2632人。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802亩,山地3400亩,主种水稻,快速再生林,特产龙眼。域内有玻璃厂、砖厂等、包袋厂等。省道307线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捷。石林村是由石茂、格林二村合并而成,遂各取一字“石林”为村名。元、明、清隶属南安十四都,统于千金庙,民国年间为格林保,解放初辖于莲坑乡,1956年石茂与林格二村合并为石林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为石林大队,1984年改为石林村委会。石林村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清代建筑“汉式十间大院”40多座,有侯氏宗祠、浯洋宫、黄氏宗祠、卢氏宗祠、叶氏宗祠、惠泽宗庙等古迹。域内的龟山瀑布、龟山仙洞等景观是海内外游客观光、避暑好去处。石林村素誉侨乡之称,有旅居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越南、缅甸、日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侨亲。旅外侨亲勤劳致富精神,开拓进取,乐捐好施,为家乡兴建了新兴一幼、新兴二幼、新兴小学、敬亲楼等,体现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乐于奉献的可贵精神。石林村集中西式建筑于一体,楼房、广厦林立,与汉式十间大院相辉,记载了岁月变迁,社会文明与进步。石林村是唐砖、汉瓦生产基地之一,盛产红砖、黑瓦;域内有新誉玻璃厂,生产各类型玻璃制品,各类玻璃装饰品,畅销海内外。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东门村特产大全




东门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