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南安市 >> 诗山镇 >> 社一村

社一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社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社一村简介

  社一村位于诗山镇西南部,东倚金淘镇水阁村;西连诗山镇钱塘村,南邻叶飞将军纪念馆,北接诗山大桥,距南安市城区三十公里。聚落在秀丽的玳瑁山西北侧,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有15个村民小组,村民1500户5880人。交通四通八达。社一村原名“社坛”,1950年合作化时划分为“社一”“社二”两个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后为社一大队,1984年改为社一村委会。社一村隶属旧泉州府南安县十三都,始祖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叶县,公元958年南迁福建仙游县古濑,再由古濑徒居南安魁躔。明弘治年间(1448-1505年)社坛始祖碧崖选址定居社稷坛,后简称社坛,开基繁衍至今已有520年。 社一村的叶姓是叶颙的后裔,叶颙时任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的左仆射(左相)兼枢密使,为官清正廉洁,生性耿直,敢于犯言直谏,很受人们称赞。社一村自古以来享有武荣望族之雅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物质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高楼林立,山清水秀,水泥路四通八达、手机、电话、电视遍布每个家庭,幼儿园、小学、中学、医疗站、信用银行分布在村境内,企业、工厂、商店分布在每个角落。老人会、南音组、文体组活跃在全村每个角落。社一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向东遥望有唐代文学家欧阳詹的故居高盖山;远眺西方有南安最高峰巅——天柱山;仰瞰南山,有市文物保护庙宇——云山寺、近观北方有闽南著名景点凤山寺,环顾四周令人心旷神怡。社一村委会的建筑及自然景观有: 1.飞流瀑布映莹帘 2.陡壁苍苔缀锦毡 3.足迹石盆仙印证 4.老藤交错任秋千 5.红军石洞留青史 6.官坝截流浇沃田 7.云雾轻纱飘险峡 8.传奇石笋欲穿天 9.三峰挺秀成笔架 10.一荔呈芳峭壁边 11.狮母潭深不可测 12.雷亭寨高似百仞巅 13. 激战山门烈士墓 14.蓬莱仙境结情愿 15.天然墩寨巧排列 16. 社坛胜似弈棋田 17.三进古屋十八井 18.丧殡改革奠陵园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3106 362000 -- 查看 社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社一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社一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诗山社区

  诗山社区居位于诗山镇政府驻地中部,泉永德公路边。由东向西延伸,东起潭尾桥,西至三坎店。系由其祖先从丰州迁居至此,沿用原地名,别称“诗山街”。于1978年成立诗山居委会。2003年改为诗山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设在前街。居委会由前街、同仁巷、芼埔巷、新源巷、可珍巷、合成巷、前街巷等组成。社区有10个小组,居民674户1665人。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东向码头、梅洪,西达安溪、蓬华,南通南安、泉州,北往永春、德化。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红旗村

  红旗村位于镇区北面的钟山下,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有15个村民小组,村民1300多户,4676多人,是闽南著名的侨乡。省道307线泉德公路从村东经过。 红旗村在1950年土地改革时,为先进红旗单位,故名红旗。1958年公社化时属红星大队,1962年自立为红旗大队,1984年改称诗山镇红旗村委会。红旗村居民为李、陈两姓,李姓居多。李氏始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肇基内益,至今已五百多年,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约1413年)。红旗村是革命烈士李刚的故乡。李刚(1913-1941),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0,历任0金淘区委书记、0金淘区团委书记、泉州中心县委书记、闽南特委书记。1941年壮烈牺牲,享年二十八岁。红旗村境内的钟山,是诗山十八景之一的“钟山织雨”,夏秋之季,雨讯频传,每遇夏雨将至,天低云浓,钟山沉寂,凉风过后,只见雨幕倏落,顿时一派迷茫。雨柱如丝,刷刷而东,飒飒又西,飘飘忽忽,越织越浓,似烟如雾,是雨是帛,疏密有致,经纬错落,好一幅穿梭织雨之画屏。正是:钟山织雨利垦埌,一城雨趣一城歌,苍山翠柏雨丝挂,世代拓荒世代乐。红旗村交通方便,气候宜人,是企业家和有识之士投资创业的首选之地。红旗村里现有大小企业20多家,主要以雨伞,伞骨,制衣,石材等为主,还有百年传统的米粉加工坊60多家。红旗村先后获南安市环境卫生整理示范村,南安市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示范村,南安市宣传文化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第九、十、十一届文明村,福建省敬老模范村,全国计生先进协会等荣誉称号。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山二村

  山二村古称山头城,位于诗山镇东南隘口,村落青山拥抱,东有东溪环绕,西有著名旅游风景区凤山寺,南接金淘镇,北接红星村,门对名山高盖,背枕毓秀文章,一派平畴,地理优越,乡村水泥道路四通八达。合作化时期诗山镇分为“山一”、“山二”两个高级社。此地沿用“山二”为村名。民国年间隶属山头镇林柄保、苏尾保。解放初属诗山镇,1958年称山二大队,1984年改为山二村委会。山二村是诗山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年来曾获环境卫生、农田水利、精神文明、发展企业、服务经济建设等项目先进单位。山二村不乏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和灿烂的人文景观,有创办一百多年的“诗山书院”;有奉祀欧阳四门和大理学家朱子的东岳庙;有宋代建造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波罗石塔”;有全省闻名的镇级“诗山公园”。有被誉为诗山十八景的“龙山夕照”、“潭美观鱼”和“塔顶生金”三大景观。山二村又是诗山镇党政机关所在地,境内有一级达标学校“诗山中学”、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诗钟小学”和福建省达标优质幼儿园“诗钟幼儿园”;学校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有教学楼、校董会、奖学奖教基金会、多动能电脑室、体育广场、学习园地、娱乐场所等等,师资雄厚,人才辈出。域内还有南安市级乙等一级的“南侨医院”,以及交警中队、人民法院、工商管理所、交通管理所、土地管理所、文化技术学校、粮库、学区、变电站、邮政、电信,工商、建设、农业、信用银行等单位,群众办事省时方便。境内有龙山宫庙、古亭、报恩拱桥、“林柄”祖宇、“苏美”祖宇、“恭先”祖宇等古迹。有烈士纪念碑、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有线电视站、镇老协会、灯光球场等文体单位。旧村改造后,新村高楼耸立,乡村主要干道夜间灯光通明,显示了经济改革带来的新气象。省道307线横贯村中,每日数千人次的泉州、石狮、南安、永春、德化和安溪等地旅客都经由“诗山车站”派发,日吞吐多种物资数以千吨计,交通便捷、经济繁荣。先期开发的潭美商业城、潭美寨百亩纺织城、埔尾商贸区以及报恩第一期工业区,企业云集,产销两旺。辖区内现有多家省重点企业:新泰化纤有限公司、奇丰纺织有限公司、樱花表业有限公司、贵吉食品有限公司、鹏都制衣有限公司、彬时制衣厂,以及针织、纸巾、雨伞、家私等中、小型加工企业,生产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村内现正在开发省道307公路旁报恩第二期工业区内,有整体规划、建筑规范的办公楼、厂房,众多海内外人士雄心勃勃,筹备资金,期盼在此黄金地段大显身手,发展更大的事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山一村

   山一村位于冠山南麓,时代大道冠山隧道南出口,全村有人口3500人,(其中征地农转非人员为1694人),22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有山林1145亩,农田685亩,水面面积320亩,境内山林,河流,湖塘资源及其丰富,没改革开放以前,山一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在铁路以南行政村中小有各气,改革开放以后,山一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其有企业15家,街道级重点骨干企业2家,出口创三亿企业2家,2006年全村工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了一个亿,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为144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218元,农态建设成效显著,1988年被联合国粮农署命名为全村生态保护“500”佳,滨江区设立新区后,城市化建设给山一村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山一村被确立为生态旅游保护区。目前山一村全生态的农家乐正在施营业之中,为我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三产经济迈进了第一步。    村加大了设施投入,所有村庄道路浇上了柏油,水泥路面,接通全村自来水一户一表,主要道路及自然村内主干路全面安装路灯,同时建造了两个近700平方米的村民健身休闲公园和正在建造一个大型村民休闲社区,主要道路两边种上了绿化带,对近1600米河道完成了城市景观河道的砌石工程,全面消除露天粪坑,建造大小卫生公厕28座,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村连续多年被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卫生村,综合先进集体等荣誉,社会效益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同时欢迎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前来我村指导,投资,开发。    生态平衡       山一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但长期以来,由于未能很好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结构单一,农药使用不合理,致使经济效益不高,生态环境渐趋恶化。1984年9月,在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指导、帮助下,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合理利用资源的规划,坚持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开始实行全面封山育林,因地制宜开发人民生活所需的茶叶、杨梅、桔子、竹子等经济特产林;建立农业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实验场,进行鸡--猪--沼气--鱼等四级连环试验,即先将水草和经过发酵消毒处理的鸡粪喂猪,猪粪再作沼气原料,沼气解决燃料加热、照明及部分生活能耗,沼水与沼渣又用于果、茶园作肥料或养鱼,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还进行农田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作好稻田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加秸杆还田,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开发两查两定(查病虫、查发生动态,定时间、定指标),保护天敌,推行生物防治;调整产业结构,“种植、养殖、加工”模式发展。经过3年多时间,村区面貌变化显著。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108万元提高到1988年的855.29万元,增长7。9倍;人均收入也由1983年的333元提高到1988年的1078元,增长3。2倍;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7%提高到30%;沿山建立沼气池27只,普及率为80%,一年可代替薪柴1。8万公斤,除基本解决家庭的生活燃料外,还可补充解决停电时的照明;挖水井100多口,60%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农田农药的施用量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1988年6月,山一村被联合国环境开发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环境保护单位称号。同年7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山一村举行表彰大会,副省长柴松岳在报告中指出,山一村的变化"标志着农村经济正在改革过程中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联合国环境开发署执行主席曼斯菲尔德、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主席史佩斯博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亚太地区主任奈通博士、中国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常驻代表薛谋洪大使,国家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王杨祖、张启成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来村实地考察。《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 、《浙江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介作了专题报导。    龙井添誉       山一村北的冠山,其形似冠,有云岩寺、雪心池、分翠亭、涵虚亭、冠山亭、乳泉等古迹,尚有萧山仅存的摩崖7处,与隔江的杭州凤凰山竞秀。明代诗人来日升有诗道:“岚翠千峰合,泉声万壑分,树笼岩下雨,花落洞中云”。民国《萧山县志稿》曰:“水晶杨梅出冠山”,故又名冠山杨梅,是萧山杨梅四大名种之一。其特点是果型大,扁球型、黄白色、核小、离核、柔软多汁,甜酸适度,民国《萧山县志稿》称:“白者味甜於紫,有纹起如线,果大核小。”冠山杨梅经过不断开发,面积扩大,1984年为150亩,1992年增至400亩,总产量达8吨,为萧山水晶梅,即“白水团”的主要产地。    山一村是浙江龙井茶叶的重要产地。冠山与杭州狮子峰相对,同属于天目山脉,山明水秀,云雾缭绕,气候湿润。40年代前后,每逢采茶季节,山一村和湘湖周围的茶农,即赴杭州参与龙井茶采制,故有"西湖龙井,萧山手艺"之说。50年代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零星分散的老茶园进行改造,并开发了大片新茶园。1978年后,发展更快,产量增加,质量提高,1984年为130亩,至1992年达到172亩,年产量19.7吨,此地所产的茶叶,原称“湘湖旗枪”,1982年被命名为“浙江龙井”。它形美、色翠、香郁、味醇、报新早,被誉为“五绝”。冠山杨梅和"浙江龙井"是山一村两大名优特产,有较高的知名度。1992年12月,香港佳力有限公司慕名派员前来山一村投资,双方达成联合开办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冠山特产的意向。    多业发展       山一村原以种植业为主,其模式主要是“麦--稻--稻”、“豆--稻--稻”、“油菜--稻--稻”的套种轮作,1984年前种植业、林果业、禽畜饲养业、渔业、工副业分别占总收入的47.8%、8.03%、6.61%、1.95%和35.51%。1984年,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出发,调整完善了各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多业得到共同发展。    村的工副业始于60年代开办的石料场和稻谷加工场。1975年相继建立萧山建筑机械厂、萧山长河标准件拉丝厂、萧山长河球墨铸铁厂。在此基础上,又发展3家村办厂,即1985年办的萧山冲压五金钣金厂、1987年办的杭州发电设备厂长河分厂和1992年办的萧山长河自行车配件厂。6家工业企业共有厂房面积40000平方米,职工146人,固定资产14万元,主要生产迭片式热交换器、汽车助气桶、埋弧焊接机、拔丝机、张拉机、钢筋调直机等,产品销往甘肃、内蒙古、辽宁等24个省市自治区。1992年,全村工业总产值为449.7万元,利润22.8万元。   林果业除发展杨梅、茶叶外,近年来新开发种植了桃、桔等品种。1986年产桔1万公斤,1991年增加到4万公斤,1992年15亩桃树获得好收成,总产桃子达4万多公斤。另外,山头、河边、路旁都种上了不同品种的树木。果木相映,一片绿色。    集体禽畜饲养业发展较快。1992年有蛋鸡5000只,肉猪300头,总产值为34万元,是年,水面养鱼400亩,创产值9.7万元。    随着多业同步发展,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显著改善。1992年人均收入为1629元。据统计:自1984年以来,新建住房52359平方米,并经有关部门的指导,有的农户在住宅四周种上用途广、效益高的果、木、药、花卉等草木本植物,成为环境幽雅的立体庭园。全村拥有汽车1辆,三卡1辆,摩托车16辆,电视机816台,电冰箱86台,洗衣机31台,收录机385台,放像机15台,脱排油烟机45台,电话机11部。同时,村建有医务室,有医务人员3名。    创新思路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山一村是个有名的老生态村,近日这个村投资120万建造的生态休闲广场竣工了。据这里的村民介绍,这既是山一村生态创意“农居变SOHO”的基础,也是其生态步伐中第三个十年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起步到滞缓徘徊十年比拼资源环境,导致发展迟滞    山一村位于浙江省钱塘江南岸,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一块“有山有水有良田”的宝地。1988年,山一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如何用好这一“金字招牌”,加强生态建设和发展经济,一直是山一村当家人和村民们共同寻思的主题。    1988年至1997年是山一村荣获“桂冠”后的第一个十年。既想发展经济,又因为“500佳”这个称号不敢迈大步,山一村始终徘徊在发展与保护两者之间。    在当时“无工不富”的观念影响下,山一村先后办起了数十家工厂,仅较具规模的村办工厂就有山一酒厂、山一配合饲料厂、杭友冰箱厂萧山分厂等5家。在发展中,酒厂由于技术水平不高、设备简陋,生产的黄酒竞争不过绍兴黄酒。饲料加工厂因缺少主要原料玉米,导致经营效果不佳,工厂始终打不开销路渠道。杭友冰箱厂萧山分厂过分依赖大厂,没有找到自己供应与销售的客户,于是当大厂生产不景气时,萧山分厂也就没有了生计。    一方面这些工厂不景气,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当时山一村如果再一味发展这类粗放型企业,也确实不符合“全球500佳”这个称号。因此,这些企业渐渐地停的停、迁的迁。随后,凭着山一村良好的环境优势和近郊的区位优势,有人又想起利用办公墓来发展经济。    这一招一时还真有效,不几年山一村就有了远近闻名的公墓基地。可这有名的公墓基地同时也给村子带来了阵痛。死人越埋越多,造一座坟要毁去一片林子,山上植被在逐渐减少;送葬入墓的一些仪式使得当地风气受到影响,与那块“金字招牌”更不相符。既想发展经济,又要考虑“面子”,山一村再次陷入了徘徊之中。从反思到重塑实干十年展开新一轮生态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从1998年开始至2007年是山一村生态之路的第二个十年。    1997年,山一村选出了新的领导班子。新班子一上任,就深刻认识到了“徘徊”的难题。1998年,新班子号召全村的干部和村民要重视这块金字招牌、重视这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与此同时,他们还做出重塑山一村“全球500佳”形象的决定。    很快,山一村搞起了新一轮的生态建设,动迁山上的坟堆,恢复因随意土葬而破坏的森林植被,硬化路面,将露天粪坑改建成自动定时抽水的公厕,房前屋后植草皮设花坛,水塘边砌石岸植绿化带……新班子清醒地知道不仅要保护村里的环境,还要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于是村里鼓励村民走出家门去创业。    村民走南闯北,做装修、办企业、做服装生意,如今,已有二三十人在外地开办的公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自己还当上了老板。有的老板还做得蛮大,一位从事煤炭生意的山一村民,2007年销售收入近两亿元。    早些年,山一村因为发展沼气产业小有名气,也因此为获得“全球500佳”荣誉打下了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山一村经济的发展,现在养猪、养鸡的人少了,使用煤气的人多了,沼气产业也渐出了市场。山一村利用这个时机,及时改变战略,继续在环保节能上下功夫。他们主动和能源部门联系,在村里普遍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太阳能,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村里投资开始兴建环保基础设施,将村里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集中,输入污水处理池进行厌氧达标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统一处理。从2004年到2007年间,山一村投资150万元,对河道进行综合保护,开展清淤、驳磡、绿化等工程,新建成的生态休闲广场还安装了健身器材,这些都为老生态村增添了都市花园的气息。    用村党支部书记徐炳传的话说,就是要用环境来“生”钱。一方面,山一村要走生态旅游的路子。他们对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如今的山一村有了山林游憩区、滨水度假区、茶园度假区等,游人可以观光农村风貌、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包括吃农家饭、喝农家茶、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另一方面,要抓住“中国动漫之都”落户当地的机遇,让山一村“农居变SOHO”(即小型办公、家里办公)。自2005年以来,杭州市已连续举办了4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今年的动漫节杭州专门设了1400余个展位,内容原创、播出、制作、衍生产品开发等动漫产业链各环节,有近300家中外企业参展。    徐炳传说,今后的中国国际动漫节都将在杭州举行。山一村正是结合动漫节发展中创意产业的需求,想到让环境优美的农居点,成为自由、富有变化、个性灵活的空间,成为文化创意者工作和居住的村落。此外,人们可以在生态良好的休闲广场开展篮球、羽毛球等多种文体活动,老人妇女儿童们更可以尽情享用这里的健身器材。   他高兴地说,实现“农居变SOHO”的计划就在不远的将来,那将是一个既环保又可增加经济收入新计划,它正为山一村又一个新的十年拓展出明亮的远景。    旅游亮点       山一村位于长河街道的冠山南麓,有耕地1560亩,山林1280亩,水面400亩,依山临水,风景秀丽、具有我国江南水乡的特色。整个山一村始终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生态村特色,是一个优秀的生态旅游风景区。1988年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的验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首批“全球500佳”。    山一村的农家乐就打起了“生态牌”。这里的‘农家乐’用菜全是自己出产的,农田多使用有机肥;村民建起了沼气池。山上的1185亩山林和村前的400多亩水面,就是菜肴的原料供应“基地”。“连本鸡都是在桂花树下放养,吃着桂花长大的!”    山一村位于钱塘江南岸,与杭州市西湖风景区隔江相望。该村离杭州火车站仅20公里,距杭州国际机场仅25公里之隔,具有建设生态农村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众多有利条件。    随着滨江新区建设的推进,山一村将根据滨江区城市建设规划,与滨江区特色旅游开发相接轨,充分发挥山一村傍依秀丽的冠山,山林资源丰富,山、水、田的资源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好生态品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全球500佳”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设想在冠山南面、沿村委东西两侧、冠山等、上占家湖、下占家湖为依托,乃街道规划的冠山公园,建设成为一个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风景区。    利用山一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滨江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开发生态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工程,用生态旅游带动山一经济发展,改善山一村的居住环境,带动全球各自然村的居住环境,带动全村各自然村的生态建设,使山一村成为钱江南岸拟开发中滨江南部旅游经济区的亮点。   

鹏峰村

  鹏峰村是南安市诗山镇著名侨乡之一,位于诗山镇东北部,东面和南面与码头镇仙美村相邻,村落面积达4平方公里,辖有下宅、柯傅厝、宫崎、南堂美等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村民1100户,总人口近5000人。省道307线绕村而过,距离泉三高速公路入口处约2公里,全村5条水泥路四通八达。宋朱熹路过此地,见山势如鹏鸟展翅,即到深泉村题刻“鹏峰圣地”,故取名“鹏峰”。鹏峰村宋时隶属武荣十一都怀德乡太平里,俗称霞宅乡,民国年间分为鹏东保和鹏西保,解放初称鹏峰乡。1958年公社化时分为四个大队。即鹏联、鹏展、鹏进、鹏里大队。1965年四个大队合并为鹏峰大队。1984年改为鹏峰村委会。公元1184年宋代理学家朱熹遨游至此,赏其境而感慨,遂波墨豪书“鹏峰胜地”镌於岩石上。此胜地为“诗山十八景”之一。境内有仙洞,鹏峰、万安寨矗立于东,乌山定宝寨叠障于南,溪头、金山及鳌山三小丘列于西北,诗山本境和永春县岵山镇二条溪流在本村交汇,地势优美,山青水秀。鹏峰村民以陈姓为主,其次为赵庄二姓。陈姓始祖来自河南颍川(河南光州固始县)公元1420年永乐年间移迁此地开基,子孙繁衍超万,分布海内外,尤其移居台湾岛子孙达三千之多。近几年来,全村的科教文卫和经济发展事业也有了很大提高。在村海外爱国侨胞陈水俊先生的大力资助下,镇政府在村的东北部创办了“鹏峰二中”设有初、高中部,师生一千多人。在村西北部的数百亩山地被定为工业开发园区。2006年郎裔基金会“幸达堂”被南安市委宣传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西上村

  西上村在诗山镇政府驻地北角4.9公里处,聚落分布在泉永德公路边,长潭桥东南。村委会设在黄厝。有黄厝、户坂、窟路、美厝、高岭、洋北、深内、成美、苏美山、内厝、塔口、尾洋、大墩、下东坑等14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村民900户4680人。有耕地1598亩,山地3555亩.主种水稻、兼种花生。林果有杉木、松木、柑桔、荔枝、龙眼、菠萝等。有小学1所、电厂1座、林场1个。主要山峰有五台山、石竹尖、铜帽寨。名胜古迹有长潭桥、调埕桥。乡村公路连接泉永德公路。西上村委会 1949年解放后,由原“溪西”与“溪上”两个保合并,各取一字,命名为“西上乡”,1958年公社化成立西上、塔口二个大队,1965年由两个大队再并为西上大队,1984年改为西上村委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声东村

  声东村位于诗山镇东北,西侧隔溪与格埔相望,南侧与鹏峰村相邻,东侧与码头镇交界,总面积5平方千米,总人口5876人。有耕地面积1100亩,山地面积6100,亩,村内主要道路基本实现路面水泥化,总长5500米,与省道305线连接。村内现有小学,幼儿园一所,占地7550平方米,建筑面积4230平方米。有助学组教基金会,老人协会。 声东村委会解放后由溪声与溪东两个保合并,各取一字命名“声东”村委会。1958年公社化时为声东大队,1984年改为声东村委会。原泉州府诗山十一都溪东乡,后分为2个村(声东村、西上村)。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坊前村

  坊前村委会位于诗山镇政府驻地西1.6公里处,村委会设在九石尾。有九石尾、罗厝、凤口、溪边、鸟翼、郭山洋、内珂、寨内8个自然村,聚落在诗安公路边,呈长方形分布。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有村民876户,3380人。坊前村因曾发生地震,土地崩裂,故取名“崩前”,谐音变化为“坊前”。民国年间属山头镇五权保,解放初为团结乡,1958年为坊前大队,1984年改为坊前村委会。坊前村有耕地505亩、山地4100亩。主种水稻、甘薯,兼种花生。林果有杉木、松木、柑桔。企事业有福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南安市坊前机械厂、思美制衣厂等3家制衣厂、雨具厂1家、小学1所,水电站1座。境内主要山峰有翅石、寨内山。名胜古迹有凤冠山上的凤山寺。省道206线穿腹而过。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凤坡村

  凤坡村位于诗山镇中部,南以团结溪为界,与社坛连接,北以青峰溪为界,与坊前村、山一村连接。有凤坡、瑞莲、双莲3个自然村,有24个村民小组,人口6300多人。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1350亩,山地3000多亩。凤坡村解放前隶属南安县十二都风坡乡,解放后改名五星乡。解放初由原瑞莲、双莲、凤坡三个保联合成立乡政权,命名为“五星乡”。后一直延用为五星大队,1984年改为凤坡村委会。凤坡村有九成左右人口姓梁,系南宋丞相梁克家派下梁妈保于公元1403年从泉州迁居繁衍而来,已有600年历史。境内西部有秀丽的黄山及绵延千亩的龙眼基地,有六十年代建造的黄山水库及深坑垅水库,为全村提供充裕的水资源可供灌溉和发电。改革开放以来,凤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85亿元。域中的联兴集团集纸箱、纸板、彩印、制衣为一体,几年来均为全镇创税大户。同时带动村中其他企业兴盛起来,共同促进了凤坡村经济的发展。全村文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从幼儿园到初中校,在校师生1200多人,幼儿园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小学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教育设施现代化,被省评为“农村示范中心小学”。初中校的教育质量与教学设备亦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凤坡村跳鼓队”名扬海内外。交通四通八达,水泥路通往全村各个角落。省道206线贯穿全境,公路两侧商铺林立,与村部大楼和联兴集团公司办公大楼连成一线。村主干道全部架设路灯。垃圾集中处理,居民居住环境卫生得到较大改善。全村90%以上人口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全村高楼耸立,居家小筑比比皆是,生活质量达到小康水平,呈现出农村城镇化的新景象。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社一村

  社一村位于诗山镇西南部,东倚金淘镇水阁村;西连诗山镇钱塘村,南邻叶飞将军纪念馆,北接诗山大桥,距南安市城区三十公里。聚落在秀丽的玳瑁山西北侧,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有15个村民小组,村民1500户5880人。交通四通八达。社一村原名“社坛”,1950年合作化时划分为“社一”“社二”两个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后为社一大队,1984年改为社一村委会。社一村隶属旧泉州府南安县十三都,始祖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叶县,公元958年南迁福建仙游县古濑,再由古濑徒居南安魁躔。明弘治年间(1448-1505年)社坛始祖碧崖选址定居社稷坛,后简称社坛,开基繁衍至今已有520年。 社一村的叶姓是叶颙的后裔,叶颙时任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的左仆射(左相)兼枢密使,为官清正廉洁,生性耿直,敢于犯言直谏,很受人们称赞。社一村自古以来享有武荣望族之雅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物质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高楼林立,山清水秀,水泥路四通八达、手机、电话、电视遍布每个家庭,幼儿园、小学、中学、医疗站、信用银行分布在村境内,企业、工厂、商店分布在每个角落。老人会、南音组、文体组活跃在全村每个角落。社一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向东遥望有唐代文学家欧阳詹的故居高盖山;远眺西方有南安最高峰巅——天柱山;仰瞰南山,有市文物保护庙宇——云山寺、近观北方有闽南著名景点凤山寺,环顾四周令人心旷神怡。社一村委会的建筑及自然景观有: 1.飞流瀑布映莹帘 2.陡壁苍苔缀锦毡 3.足迹石盆仙印证 4.老藤交错任秋千 5.红军石洞留青史 6.官坝截流浇沃田 7.云雾轻纱飘险峡 8.传奇石笋欲穿天 9.三峰挺秀成笔架 10.一荔呈芳峭壁边 11.狮母潭深不可测 12.雷亭寨高似百仞巅 13. 激战山门烈士墓 14.蓬莱仙境结情愿 15.天然墩寨巧排列 16. 社坛胜似弈棋田 17.三进古屋十八井 18.丧殡改革奠陵园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红星村

  红星村位于诗山镇中部,是诗山镇第五大行政村,东面为美丽的潭金溪,西、北面凤山、文章、钟山环抱,南与诗山街相邻,村落面积4平方公里。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1368户5480人。旅居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的宗亲有三千七百多人。 红星村自1962年从红旗大队拆出,自立为“红星”大队, 1984年改称“红星”村委会。红星村是革命老区,村中的南坪自然村曾有九位革命烈士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   红星村历史悠久,境中保留着一座四百多年前的吕氏宗祠古建筑,1990年重新修葺,祖厝正面红砖墙,绿色琉璃瓦,厅墙青石雕琢,人物如生,花草吐艳;顶下厅及天井地板铺上高级石板材,光洁如镜,大埕及围墙都是白石砖铺砌;新祠亭更为美观,大池重修,笔架山峰倒映池中,更为壮观,是村民文化宗教活动之场所。红星村土地肥沃,是村民繁衍生息之宝地,泉德等公路穿村而过,公路四通八达,龟鳌戏水,山明水秀。登龟、鳌二山俯瞰全境,汉式屋宇巍然,高楼大厦层叠,工厂、石场林立,处处生机勃勃。红星村古今人才辈出,文有博士县官,武有将军校尉,商有亿万富翁。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先后被福建省评为“文明村”,“明星村”的荣誉称号。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梧埔山村

  梧埔山位于诗山镇政府驻地北4公里处。村委会设在霞坂,有后宫、后埔格、四房、土楼、石子、后埔洋、桥格、金田、广成、垵尾、尾林、大余、小余、英桥、日胜等15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176户,7008人。梧桐、埔山村委会以境内有座山,其形似鳌而得名。1965年成立梧埔山大队,1984年改为梧埔山村委会。全村有耕地1908亩,山地8000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兼种花生。林果有杉木、松木、柑桔。土特产有茶叶。境内有中小学各1所、水库1座。山峰有西碧岩。泉永德公路穿村而过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前山村

  前山村位于诗山镇中北部,距诗山镇往安溪方向3公里,206线公路从村内穿过,村口公路中一株百年榕树,屹立中间,古坑溪流贯穿村中,村的背后有玉华寨,村的前面是荣星寨,前山村是山清水秀的村庄,全村有前坑、后山、坑柄、周厝等5个自然村落,13个村民小组,有村民950户,4007人。 前山村是由前坑、后山合并,各取一字,命名为前山。民国年间属山头镇前坑保和后山保,1949年解放后与五权保合并命名为团结乡,1958年公社化时期从团结乡拆出自立为前山大队,1984年改为前山村委会。前山村是一个著名的侨乡,早在十九世纪就有村民南渡印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谋生,时至至今已有几千人在外经商创业。海外侨胞不忘故土,多年来一直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旅居印度尼西亚华侨余金钟先生创建诗培小学一座,面积达1000多平方,使前山村的子弟能够就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旅居印尼侨领余城垣先生又先后乐捐一座小学,投入资金六十多万元,并捐资修建村水泥路,水利水坝,共计捐资一百多万元。前山村余文聪先生先后担任中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委员,旅居香港南安公会会长等职。前山村还是一个革命老区的基点村,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红军曾在报恩、周厝开辟红军基点村,组织农会进行革命宣传开展活动。前山村是一个经济开发的村庄,在改革开放中,近年来吸引了海内外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深圳地区和村内创办雨具厂、制衣厂、针织厂、家俱厂,繁荣了家乡的经济,增加了收入,使家乡面貌蒸蒸日上。名称:南安市诗山镇前山村委会地址:南安市诗山镇前山村电话:0595-86488693 邮编:362311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联星村

  联星村座落于诗山西北部,省道206线贯穿全境,村落面积1.8平方公里,有杏塘、泮岭、岩田、中岭、新楼5个自然村,有14个村民小组,村民980户4500多人。有旅居海外侨胞5000多人,是南安市诗山镇著名侨乡。联星村是1958年公社化时由“火星”和“会星”两个高级联合社组成大队,故取名“联星”。1984年改为联星村委会。域内设有中心小学、联星中学和老人活动中心,有二百多年的土楼建筑风格的古厝,白沙溪瀑布是诗山十八景之一。联星村曾经被评为福建省明星村、南安市文明村、诗山镇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吾峰村

  吾峰村在诗山镇政府驻地西部5.4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古宅。有古宅、罗埔、后楼3个自然村。聚落散布在鰲峰山东麓丘陵山谷地,呈圆形状分布。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有村民914户,3802人。吾峰村委会以境内鰲峰山命名,解放前(初)为吾峰乡,1955年为青峰乡,1958年公社化时期后为吾峰大队,1984年改为吾峰村委会。村内有耕地1600亩,山地3000亩 ,主种水稻、小麦、甘薯,特产茶叶。林果有杉木、松木、柑桔、龙眼、李子、橄榄。域内有小学1所,水电站2座,粮店1家,水库2座。境内主山峰有单田、鰲峰。名胜古迹有庙宇檬林宫、永安社、七层天然石塔,历史人物有反袁将领吴瑞玉。乡村路连接诗安、诗蓬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钱塘村

  钱塘村位于南安市西部,在南山北塔的峡谷中而形成的盆地,是晋江东西溪域的分流发源地之一。东与诗山镇的社二村接壤;西与南安市蓬华镇新村交界;北与诗山镇鳌峰村、联星村相连;南与安溪县魁斗镇贞洋村为邻。村落面积约3平方公里,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有村民722户, 3142人。拥有农田1000亩、山地5400亩。钱塘村的由来,据谱志记载,村中心原设有七个小池塘,用铜钱连接各个小池塘而得地名。钱塘村隶属南安市管辖,旧称泉州府南安县十二都。民国年间属蓬华乡钱塘保。1949年解放后属蓬华乡,1958年公社化后命名钱塘大队。1984年改为钱塘村委会。始祖许姓景玉公,于元末清初(1357年)由晋江石龟徒迁晋江金井,再徒迁玉溪,至萧山许厝(今厦门翔安区内厝镇),是许姓爱公第十七世裔孙;后徒迁钱塘村定居繁衍,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泉州府史记清代举人许南彬之故乡。 钱塘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现留有清代的古民居建设15处、寺庙4处,尤其突出的古民居建筑祖宇一处。因年久失修,1980年旅居马来西亚侨胞许振平宗亲回乡探亲,牵头联谊东南亚五国侨胞捐资,以原状重修一新,现房屋雄伟壮丽,是全村政治、文化、经济、娱乐的活动中心。钱塘村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经济发展,以科技为导向,利用山地资源,引进美国脐橙200多亩,已进入盛产阶段,该产品质量高,无公害,闻名遐迩,畅销市场,经济效益高。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巩固生态公益林,营造速生林700亩,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指引下,钱塘人齐心协力,发扬艰辛创业精神,积极进城务工办厂,不断改善环境,经济发展持续,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村中房屋林立,道路四通八达,学校书声朗朗,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民主村

  民主村系南安市诗山镇较偏远的山区村,位于南安市西北角,东与坊前村,南与联山村,西与蓬华镇,北与永春县接壤。距镇区10公里,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村民335户,1570人。 民主村是解放初由古坑洋尾林仔等三个自然村民主协商成立乡政权,取名“民主”。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民主大队,1984年改为民主村委会。民主村海拔648米,四面青山环抱,由山泉水汇集成一条溪流,水质清晰,是供应诗山镇自来水的宝贵水源地,拥有山地5000亩,适应发展种植、养殖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联山村

  联山村位于诗山镇西北部,天柱山下,与蓬华镇交界处,距县城48公里,距镇区10公里。联山村地处偏僻,面积3平方公里。有贞格、贞坑两个自然村落,有3个村民小组,村民283户,1197人。联山村因境中一道山脉串联两个自然村,故取名“联山”。1962年从联星大队拆出,成立联山大队。1984年改为联山村委会。联山村旧属泉州府诗山乡十二都贞格堡,是1354年先祖从永春小岵移居联山,居住繁衍而来,距今已有653年历史。联山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根据地,现被授予“老区基点村“光荣称号;村内还有古民居,庙宇,山寨三处,古墓等历史古迹;民间还有山区小唱、南音、古乐传承至今。2000年8月26日,台风“碧利斯”席卷泉州,它带来的山体滑坡吞噬了诗山镇联山村贞坑自然村的7条生命,失踪1人,损失惨重。事后,经省地质专家勘察鉴定属地质变化、滑坡多发地带,存在严重的地质安全隐患,必须全村整体搬迁。于是,全省一次最大的搬迁发生了——全村1197人从世代居住的偏僻山区,搬迁至诗山著名的凤山寺风景区青年农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社二村

  社二村位于南安市北部,东与同宗叶飞将军的故居村接壤,距市区26公里,西与蓬华镇隔山相望,南邻安溪茶乡,北面仰望海内外时代闻名的凤山寺。307国道从村边畅通。村落面积6平方公里,现全村有1800多户6500多人,辖5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村民大多数为叶姓后裔。村风文明,村貌整洁。原名社坛,1956年合作化时划分为社一、社二两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社二大队,1984年改为社二村委会。据传三国时,官府在社坛这片荒地上建社稷坛,奉祀神农。至南宋期间,凌云叶氏来此经营,把他简称为社坛。(即社一、社二两村总称),并世代定居繁衍,至今七百多年。北宋文人苏东坡其时曾游路过并答诗作证。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当年路过社二古山地界休息时,顿被眼前如画的风光魅力所迷醉,如入仙境梦幻,远眺峰峦蜿蜒起伏,近观百争奇斗艳,诗兴由然,诗中盛赞古山飞流瀑布,古树参天,老藤交错,山花遍野、石笋穿天,狮母潭深不可测,雷亭寨、相叠石、高百仞巅,乡村胜似奕棋盘,仙境风光美如画。同时,山门自然村还是地下党革命的老区。社二村现有清代皇宫式的古民居比比皆是。令人瞩目的有数百年至今的叶姓四世开基祖宇,广泽尊王十三太子宫、惠泽尊王寺。社二村有总资产3亿多元的新同发总公司经济开发区,它展品畅销海内外,成为我镇的纳税大户。同时还有距今二百多年闻名东南亚的后溪美“布袋戏”在安、南、永、德城乡的艺坛上绽放着掌中艺术一枝独秀的奇葩。社二村是荔枝之乡,并曾连续多年荣获市双文明建设模范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社一村特产大全




社一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