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南安市 >> 九都镇 >> 和安村

和安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和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和安村简介

  和安村位于九都镇政府驻地西北16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水垵仑。聚落在观音山南麓、山美水库上游库畔。有高坪、毫树垵、墓口、顶科、小份、汉武寮、洛洋等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有村民348户1600多人。有耕地面积500亩,山地12379亩。农作物主种水稻、甘薯、小麦,林果有松木、杉木、龙眼、柑橘等。有一所完小,师生140多人。古时境内山腰间檺树茂密,始称“檺树垵”。因地处偏僻,曾屡遭盗匪抢劫。1949年匪犯被肃清,村民得享和平安宁生活,遂改为“和安”。民国年间置檺树垵保。1949年改称和安村,1958年成立和安大队,1984年改称和安村委会。1991年12月称九都镇和安村委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3109 362000 -- 查看 和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和安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和安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美星村

  美星村位于九都镇政府驻地西北5.4公里处,村委会设于亭山。有亭山、下辽、虎岫、宋坑、草埔头、后山塘、天桥、红星、湖上等9个自然村,有13个村民小组,有村民628户2388人。聚落在山美水库边,呈长方型分布。有耕地437亩,山地10356亩。农作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林果有松木、杉木、龙眼、柑桔等。有鞋业加工厂、卫生所、小学。村落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有彭口李氏纪念碑景点,资胜院的观音佛寺,香客不绝,名扬海内外。交通便捷,有硬化村公路与梅九、泉三公路连接。美星村原由尾股、美星、西头3个大队含并组成。1956年是高级社的第一面红旗,命名为美星。1949年解放后为彭中乡,1958年属彭中大队,1959年从彭中大队拆出,自立美星大队。1972年山美水库建设移民,原鹏新大队的后山塘、天桥、红星(彭口)和大力大队的湖上划归美星大队。1984年改称美星村委会。1991年12月称九都镇美星村委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和安村

  和安村位于九都镇政府驻地西北16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水垵仑。聚落在观音山南麓、山美水库上游库畔。有高坪、毫树垵、墓口、顶科、小份、汉武寮、洛洋等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有村民348户1600多人。有耕地面积500亩,山地12379亩。农作物主种水稻、甘薯、小麦,林果有松木、杉木、龙眼、柑橘等。有一所完小,师生140多人。古时境内山腰间檺树茂密,始称“檺树垵”。因地处偏僻,曾屡遭盗匪抢劫。1949年匪犯被肃清,村民得享和平安宁生活,遂改为“和安”。民国年间置檺树垵保。1949年改称和安村,1958年成立和安大队,1984年改称和安村委会。1991年12月称九都镇和安村委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秋阳村

  秋阳村位于九都镇政府驻地以北9.6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秋林格,辖有秋林格一个自然村,有3个村民小组。聚落在观音山北麓山谷间,呈块状分布。有村民165户637人。有耕地42亩,山地1045亩。农作物主种水稻、甘薯为主。林果有松木、茶叶、龙眼、柑桔。有秋阳小学。有村路连接九都公路和永春东关公路。秋阳村原名秋林格,民国年间隶属檺树安保,1949年解放后属和安乡,1958年为大力大队,1959年属和安大队,1965年又划为大力大队,1972年建山美水库移民后自立秋阳大队,1984年改称九都乡秋阳村委会,1991年12月称九都镇秋阳村委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林坑村

  林坑村是南安市九都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风景秀丽的五台山(乐山)山麓,碧波荡漾的山美水库畔。东与南安向阳乡马迹村接壤,距向阳乡政府所在地约15公里;西与和安村交界,距山美水库唯一的铁索桥——水江铁索桥仅5公里;南邻美星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北连五台山,距乐山“招惠庙”约12公里,距永春县城约18公里。林坑村面积10.2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有村民405户2015人。有耕地484亩,山地7213亩,主种水稻、甘薯,林果有杉木、松木、柑桔、香蕉、李子、茶叶。民国属九都镇蓬州保,1949年解放后属大力乡,1956年成立南星农业社,1958年合作化后为林坑大队。原属九都人民公社所辖,1972年山美水库建成后,隶属原向阳人民公社所辖。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方便林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2001年南安市人民政府将林坑划归九都镇管辖。林坑村民由李、陈两宗组成。李氏祖先自山东转甘肃陇西后,先入闽至泉州,再转梅山、安溪龙涓,定居于安溪湖头,林坑李氏碧仙公,于明朝年间,从安溪湖头入林坑定居繁衍,距今有506年的历史。陈氏祖先于清朝康熙年间,从晋江磁灶至林坑生息繁衍。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金圭村

  金圭村地处九都镇中部,是山美水库库区移民村,村落面积4.5平方公里,分为6个自然村(即金圭、山腰、小宗、蔡田、竹林兜、后坑埌),11个生产组,全村人口608户,2136人,全村总的移民人数是1456人。耕地190亩,山地5407亩,人均耕地0.089亩。支部党员52人,村两委5人。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金圭村领路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引导群众拆旧建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昔日库区移民贫困村已变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先后荣获泉州市 “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南安市 “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家园清洁行动”达标村和计划生育合格村等表彰,2006年度荣获南安市新农村典型示范村三等奖。2011年实现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6千万元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12500元。现有“快乐猫鞋业”“淘气猫鞋业”2家企业进驻,年产值均上1000万元,解决了1000多人的劳动就业问题。为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我村坚持以建设“小康库区百村行动”示范村作为目标,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主线,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科学发展,按照“科学发展的小康库区、安定稳定的和谐库区、全面公开的阳光库区、整洁优美的生态库区”的建设思路,认真探索、创新机制、突出特色,为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新民村

  新民村是山美水库库区移民村,位于九都中部,距政府所在地2.5公里,村委会设在新民街。下辖8个生产小组,全村人口556户、1837人,现有耕地286亩、山地3937亩。我村无落地企业,主要以外出贸易经商为主,留居农民以农林牧为主。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三千多万元,人均纯收入与全镇接近,达12500元。我村坚持科学发展,加大新村改造,重视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中心小学和卫生分院等,并设立“岭兜坑中陈氏助学基金”。现我村已发展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新农村,荣获省级生态示范村、泉州市连续5年计划生育合格村、南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南安市新农村建设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附注】新民原名祖厝,1949年解放后,人民翻身作主人,故改称新民。民国年间隶属岭兜保,1949年称新民乡,1958年为新民大队。1984年改称新民村委会,1991年12月称九都镇新民村委会,下辖10个自然村(既顶白灰、下白灰、深田边、洋顶、祖厝、后乾、溪东、亭坑、马槽、楼仔等),新民村有陈、柯、李、罗、林、潘等姓氏,其中陈氏祖先于1465年由永春县岵山移入岭兜保(现名新民村)定居,至今已有543年历史;柯氏祖先为丰州人,于1708年移入新民村后门自然村,至今有300年历史;李氏祖先为漳州海定县人,迁入本村楼仔定居至已有10代之久;罗氏祖先为罗东镇潭溪村(溪西南台)人,于明朝末期迁入本村罗厝定居;林氏祖先为英林崎仔头人,于1908年移入本村八斗山定居;潘氏祖先为泉州人,迁入本村马槽至今有300年左右;王氏祖先为山西省太湖人,于公元1823年经泉州迁居本村亭坑,至今有185年。新民村出了个英雄人物陈祁彪:1950年入伍,任九都区新屯村会小组长,曾参加剿匪战争,于1950年6月在村内召开农会会议时被杀害,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新峰村

  新峰村位于南安市九都镇区东部,距离镇中心区2公里。东接罗东高塘,西临山美水库,南交新东村,北靠向阳乡。南九、南永县道绕村而过,两条贯通各村民小组的村道路宽平直。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1亩)。村委会下辖8个村民小组:外乾、内乾、将军岭、石盘林、后垠、后溪、中片、溪沙。有村民485户2075人。新峰村后有大湖山峰,又是1979年从新民大队划出成立的,故名新峰大队,意为新建制自立于山峰之下。1984年为九都乡新峰村民委员会。1991年12月改称九都镇新峰村委会。新峰村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山川秀美,土地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水利资源。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从单一农业生产村发展为以种植养殖和商贸制鞋为主、多种经济并进的发展村,外出商贸从业人员近50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村现有千亩柑桔生产基地8个、优质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2个、鞋服生产企业2家。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新东村

  新东村是九都镇政府所在地,位于九都镇东部群山秀丽的五台山下,属鹏溪流水集点。东与罗东高塘一山之隔,西至湖光水秀的山美水库,南与彭林村相连,北与新峰村相通,离南安市区40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全村辖6个自然村(即亭后崛、小岭脚、张岭、圣论、大岭脚、坑中),4个生产组(即1组亭后崛、2组小岭脚、3组大岭脚、4组坑中),有村民248户1066人。村委会下设有村老人协会、计生协会、综治会、治保会,有九都卫生院、九都信用社、九都中学、新东小学、九都镇学区、九都邮电局、九都老人协会等单位。九五公路绕村而过。全村现有建造于400多年前的亭后祠堂、坑中广福堂、清水祖师庙、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关帝庙、建于200多年前的境主宫庙。这些历史文物是山美水库建设时,由九都热心的海内外乡贤集资从库底迁移重建而来。新东村原属九都公社美阳大队,1971年并入新民大队,1972年国家建设山美水库,新民大队大部分居民移民外地,遂拆分成立大队,因新成立的大队由新民大队拆出,且地处公社之东,故名新东。1984年改为新东村委会。新东村有田地37.4亩,山地3659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地瓜、蔬菜等。由于山美水库建设时大量良田被淹没,新东村民仅靠人均0.04亩山脚水旱地生活,大多田地又土壤贫瘠缺水,山地土质疏松无法种植新炭林,故移民后群众生活一直较为贫困。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走出家门打工、经商、办企业,人均年收入逐年上升,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98%的群众住上楼房。同时村委会加大村容村貌的改造力度,改造旧茅厕、架设路灯、水泥硬化村道,使全村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先后被泉州市评为宽裕型小康村、文明村,被南安市委、市政府评为五好党支部、计生“三无”村、三个文明先进村、环境整治示范村、新村建设重点村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彭林村

  彭林村俗称九都镇的“南大门”,位于闽南最大水库(现称为泉州市大水缸、生命库)——山美水库库区内。此地古称彭内,因四周林木茂密,即以地貌取名彭林。东南面与罗东镇的高塘村、蔡厝村、振兴村相邻;西与墩兜村接壤,东北距镇区3公里,西北与墩兜村隔水相望。距泉州市区、南安市区均为38公里,通往三郊线的县道经过本村全境。彭林村面积近十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5448亩,耕地面积109亩。辖6个自然村,有村民485户1697人。村内5.5m宽水泥路四通八达,并已安装路灯。彭林村解放前隶属于九都镇高店保,设四个甲。解放初期属英林乡,公社化时设英林大队。六十年代体制下放后成立彭林大队,64年社教后并入英林大队,1971年国家兴建山美水库,英林大队多数自然村的群众移民到南靖、漳浦、仙游及晋江等县市。彭林村就地迁高后与现在的墩兜(包括鹏新大队的下林埔)组成双林大队。1979年冬恢复彭林大队,1984年改称彭林村委会。彭林村村民主要为黄、詹、陈、李、倪、罗、郑、林等八个姓氏。其中黄氏一部分是明清年代从漳州移民而来,一部分是从九都本英林亭后搬来,另一部分则是陆续从罗东镇埔心、山坂、蔡厝、罗溪、振兴等村迁入;詹氏是从安溪移民来彭林,也是南安唯一的詹氏一族;陈氏多数是从漳州迁居而来,少数由墩兜迁入;李氏是九都彭口李氏家族的分支;倪氏从泉州河市迁来;罗氏则是从本省沙县水北移民而来;郑氏亦是直接从漳州移民而来;林氏一户是山美水库兴建从本英林崎仔头迁高而至。彭林村民虽姓氏较多,但历来都能和睦相处,团结一致,互助互乐。彭林村拥有的宫庙有:全国罕见的供奉二尊保生大帝吴真的“龙泉山宫”、供奉李王府的龙海庙、远近闻名的石佛宫,另外还有亭后自然村供奉的朱公庙和田都庙。这些宫庙供奉的-都深受村民敬仰,常年香火兴旺。 解放前,彭林村人口仅400人左右,是一个单靠农业收入的穷村,被外乡称为“彭林柄”。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彭林村群众先后修建了小二型水库一座,山池塘3处,并配套了相关设施,基本保证了农业用水,成为远近闻明的“粗饱的彭林柄”。改革开放初期,彭林腾出大队的办公场所,引进了九都第一家企业——九都鞋塑一厂。经过几年的发展,彭林的鞋业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带动了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达6300元。以前的木土结构旧平房变成了漂亮的小洋楼,幼儿园、小学等公共基础设施也越来越齐全。彭林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休闲的好地方。传说南宋末年,宋端宗幼主为逃元兵、疲于奔命,至彭林村时,既困又渴,随口呼叫要水时,突然从山边石隙下冒出一股清泉,这便是有名的呼井格,时至今日香甜的泉水仍然源源不断。彭林村同时是山美水库浏览区的码头,尤其是垂钓爱好者首选之地。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墩兜村

  墩兜村位于南安市九都镇西部,东与彭林村相邻、西与南安五台山林场山美工区相邻、南与南安罗东镇振兴村山相邻、北面向山美水库,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面积7.5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设5个村民小组,有246户820人,墩兜村村民有80%为陈氏(颖川陈),部分为林氏、傅氏。有耕地面积70多亩,山地面积4400亩。墩兜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海内外乡贤遍布东南亚、港、澳、台及浙江平阳。1971年建设山美水库时外迁人口4千多人,先后移居在长泰县、南靖县、同安县、晋江市、三明市及本市的康美镇、洪濑镇、东田镇等地。墩兜村历代贤良辈出,有解放初期的闽南第一旅旅长陈国辉,上海市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陈鹏生教授。墩兜村内有4座古宫庙,即“龙津宫”、“榕脚宫”、“苏府大人宫”、“昭列帝宫”。其中 “龙津宫”更是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些宫庙供奉的-深受村民们敬仰,常年香火兴旺,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改革开放初期,墩兜人依靠独特的地理环境,发扬“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引进了九都第一家企业——“九都鞋塑工艺厂”。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墩兜人在九都镇创办了七家上规模的企业,为本村乃至九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村的人均收入位居全镇前列。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和安村特产大全




和安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