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溪村地处梅山侨乡文明镇,政府驻地往东2.5公里处。东北部由林森双烛二尖山延伸到虎尾头山,犹如藏龙卧虎;西南部由林森双烛一尖山延伸到招领干池山,犹如双金交椅并排村后龙山。丰溪村原名崩溪,后溪流改道,五谷丰登,故改名丰溪。民国年间总称琉塘,属芦山乡崩溪保,1950年属谯塘乡,1958年属谯塘大队,1978年自立丰溪大队,1984年改为丰溪村委会。全村共有崎路、上下尾山、帮溪、墩头、双埌、双厝、蔡厝、宫口、土炉、松柏脚、岭仔头、后垅等自然角落,呈长方形分布、有12个村民小组,共760户3150人,移居海内外各地还有千余多人。丰溪村现有耕地850亩,山地1360亩,主种水稻,花生、甘薯、蔬菜。小种野生菊花是我村独一无二的特产,年产约10吨,产值10多万元。域内有针织厂、闽南第一木材市场。省道307线途经村东南边,交通便捷。村内有老人活动中心,丰溪小学各项教育设施设备齐全。水泥路面延伸到各自然角落。丰溪开发区2007年投建,位于丰溪村金交椅边,交通方便,风景秀丽,是投资经商的风水宝地。总体规划用地面积900亩,一期用地面积200亩,现已基本完成“三通一平”,共4家企业和2家机关单位入驻开发区。 丰溪村2005-2009年历年人口统计
2005年人口 2875
2006年人口 2920
2007年人口2960
2008年人口3010
2009年人口3050
2010年人口3080
2011年人口3120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3112 | 362000 | -- | 查看 丰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梅山社区 |
梅山社区是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梅山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5058311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583。邮政编码为36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95 ,车牌号码为闽C。与灯埔村、鼎诚村、格内村、埔仔村、丰溪村、明新村、水口村、诗溪村、灯光村、演园村、竞丰村、林坂村、芸塘村、新蓝村、蓉中村、蓉溪村、梅峰村、东垵村相邻。 |
灯埔村 |
灯埔村梅山镇政府驻地往北2.4公里处。民国年间隶属罗溪乡中埔保。1958年与灯光村同属灯光联社。1959年与灯光村拆联后称灯埔大队。1984年改为登埔村委会。全村面积6平方公里,北面与罗东镇罗溪村毗邻;西面以梅山镇名山——仙台山为屏;东面隔罗溪与竞丰村相望;南面与灯光村、蓉中村接壤。全村有上仙、石目头、宫后、宫边垄、仁和、新厝、大圳后、尾墓头、苏内、苦田、下格、过坑、墩顶、沟仔等14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有村民969户4439人。有耕地面积1567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甘薯、花生等。有山地面积5641亩,其中生态林2732亩,林果有马尾松、杂木、龙眼、柑桔等。域内建有福民手袋厂、福民纸箱厂、中原隆化工有限公司、福民茶果综合场、大岭生猪养殖场、甲鱼养殖场、蛋鸡养殖场等企事业单位。有小学、卫生所,村级公路直接省道307线。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鼎诚村 |
鼎诚村系南安市梅山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梅山镇西南部风光秀丽的杨梅山下,碧波盈盈的东溪岸边。北距梅山镇区5公里,南离洪濑商贸区6公里,东接格内、丰溪村,西连演园、蓉溪村,总面积4.77平方公里。省道307复线横穿村北,交通较为便捷。全村人口4786人,旅外侨胞达2000多人,辖美井、草埔美、寺园、围内等9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 鼎诚旧称武荣怀德乡丰年里古山头,又称十八都古山头,与梅山镇明新、演园二村合称外侯(罗东镇维新、新明二村合称内侯)。开基始祖道斋公于宋理宗间(1225一1233年)由刘林乡徒居芦川侯垵繁衍,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鼎诚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在科技、制造、微生物研究等领域有建树者不乏其人。鼎诚系著名华侨刘海量、刘楣树先生的故乡。海外鼎诚人主要分布在香港及东南亚诸国,不少侨胞已成为当地精英脊梁。改革开放以来,鼎诚村凭着一股敢拼敢闯的拼搏劲,抢抓机遇,开扣进取,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党支部、村委会多渠道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铺设了10多公里宽8米的水泥路,建设了鼓山大桥、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及杨梅山安息堂,新建华丰教学楼、子胜教学楼及光铭礼堂。全村基本实现了乡村道路水泥化,有线电视网络化,通讯设施现代化,饮水卫生化。辖区内现有晶磊石材、菲克鞋业、鑫盛机械、海特机械、宏辉鞋业、旺记食品等20多家企业,涉及鞋服、机械、食品、针织、石材等行业。2005年又引进了市重点建设项目——南安市工业学校迁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鼎诚红头岭,该项目的落地,对鼎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鼎诚村多次被泉州市、南安市委授予“文明村”、“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三农工作先进单位”,村党支部多次荣获“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鼎诚文化娱乐活动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现有:掌中班2班,舞龙舞狮队3队、西乐队2队、驴仔队1队、清代仗仪队1队、南音组1组、小提线傀儡3家、大鼓吹队4队。八、九十年代还有高甲戏剧团1团。这些民间的文化艺术团体,是乡村文艺的轻骑兵,常年活跃于方圆数百里村间,足迹远播永春、晋江、惠安,曾多次参加大活动及汇演。鼎诚背靠巍峨杨梅山,东溪玉带环绕,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境内的杨梅山,古称大梅山,系梅山境内最高山脉,梅山镇因此得名。杨梅山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名山,鼎盛时杨梅山有十八座寺庙。位于杨梅山腰的西真寺始建于宋朝,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寺里供奉观世音菩萨,香火十分鼎盛。该寺座南向北,四面青山环抱,茂林修竹,峰峦迭翠,景色怡人。寺周还有镇寺石、观音石、百年樟树等自然奇景。位于鼎诚仓内的娘妈宫,坐东看西,依山面水,雄伟壮观。自建宫以来,香火十分旺盛。每逢农历三月二三日为娘妈之诞辰,这时请戏班,宴佛请客,胜似庙会。此外,鼎诚还有陈塘江泗洲佛、码头桥、水吼渡、九洞空等古迹。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格内村 |
格内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东南2.9公里处,以五峰山格为界,分内外两格,格内村位于王峰山内侧,故取名格内。民国年间属芦山乡格内保,1949年解放后属谯塘乡,1958年属谯塘大队,1978年拆开自成格内大队。1984年改为格内村委会。村委会设在后洲,有后洲、埔仔洋、洋当、中新厝、柑园、桥头、山仔尾、松脚等8个自然村。聚落散布在五峰山西南麓,呈长方形。有15个村民小组,有村民908户3626人。有耕地1016亩,山地325亩。主种水稻、甘薯。域内有中学、小学、卫生所、有纸箱厂、针织厂、木材场等。泉永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埔仔村 |
埔仔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东3.6公里处。原名埔紫,地处平坦埔地,村中水田多种紫萍,故称埔紫。后因方言谐音,简化为埔仔。民国年间属芦山乡埔仔保,1949年解放后属谯塘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谯塘大队,1978年拆分为三队,自立为埔仔大队,1984年改为埔仔村委会。村委会设在大厝。有大厝、埔仔官边、羊仙公、马鞍格、园内、顶厝、砖仔埕、下埕、土楼尾、埔尾、角后、晏山脚、金英墓、半林、西公头、新塘下等17个自然村。聚落在西公头上西南,呈长方形分布。有17个村民小组,有村民738户3333人。有耕地1079亩,山地1479亩,主种水稻、甘薯、小麦。产林果有茶叶、松木、杂木。域内有综合厂、板材厂、木材厂、瓦窑厂、纸箱厂、养鸡场、小学、合作医疗所。泉永公路贯穿而过,交通方便。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丰溪村 |
丰溪村地处梅山侨乡文明镇,政府驻地往东2.5公里处。东北部由林森双烛二尖山延伸到虎尾头山,犹如藏龙卧虎;西南部由林森双烛一尖山延伸到招领干池山,犹如双金交椅并排村后龙山。丰溪村原名崩溪,后溪流改道,五谷丰登,故改名丰溪。民国年间总称琉塘,属芦山乡崩溪保,1950年属谯塘乡,1958年属谯塘大队,1978年自立丰溪大队,1984年改为丰溪村委会。全村共有崎路、上下尾山、帮溪、墩头、双埌、双厝、蔡厝、宫口、土炉、松柏脚、岭仔头、后垅等自然角落,呈长方形分布、有12个村民小组,共760户3150人,移居海内外各地还有千余多人。丰溪村现有耕地850亩,山地1360亩,主种水稻,花生、甘薯、蔬菜。小种野生菊花是我村独一无二的特产,年产约10吨,产值10多万元。域内有针织厂、闽南第一木材市场。省道307线途经村东南边,交通便捷。村内有老人活动中心,丰溪小学各项教育设施设备齐全。水泥路面延伸到各自然角落。丰溪开发区2007年投建,位于丰溪村金交椅边,交通方便,风景秀丽,是投资经商的风水宝地。总体规划用地面积900亩,一期用地面积200亩,现已基本完成“三通一平”,共4家企业和2家机关单位入驻开发区。 丰溪村2005-2009年历年人口统计 2005年人口 2875 2006年人口 2920 2007年人口2960 2008年人口3010 2009年人口3050 2010年人口3080 2011年人口3120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明新村 |
明新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北2.2公里处,以境内明心寺为名,后因心与新谐音,改为明新。民国年间属芦塘乡九甲保,1950年属洪濑区明新乡,1956年合作化时,属蕉塘乡,1958年为明新大队,1984年改为明新村委会。明新村委会设在茶林埔。有茶林埔、厦湖亭、中年沟、顶大园、陈厝、厝尾、外新厝、宙埕、对面新厝、山仔头新村、井仔边、后坝、三落、洋仔头、五虎、宫仔借、困口、乖口、下新厝、下宫、厝仔、后坑、金果、石头尾等24个自然村,聚落在牛姑山东南丘陵地,呈块状分布。有21个村民小组,有村民774户3776人。有耕地1207亩,山地2887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域内有茶林果场、福建华源石化有限公司、鑫鸿五金厂、鑫华拉闸门厂,有小学、合作医疗所、明新水库。乡村公路连接泉永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水口村 |
水口村是由水学池与大口村,各取一字为“水口”而得名的。民国年间属水口保,1958年公社化时属梅新大队,1965年自立水口大队,1984年改称水口村村委会。水口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西5.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良记。有良记、下陈、旧厝、水学池、深堀、崎头、山边等7个自然村,有10个村民小组,有村民580户2415人。聚落在东溪南侧河谷盆地,呈长方形分布。有耕地450亩,山地2430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林果有茶叶、相思树、杂木。村道接泉永公路,交通便捷。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诗溪村 |
诗溪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西北5.7公里,聚落在东溪北岸丘陵河谷地。村委会设在演顶。有演顶、演顶州2个自然村。有2个村民小组,有村民94户515人。有耕地309亩,山地1495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果林有香蕉、菠萝。村道直接307线公路,交通便捷。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灯光村 |
灯光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西北1.9公里处。原属埔头乡,解放后人民得翻身,百姓见到了光明,故称灯光。民国属罗溪乡埔光保,1949年属灯光乡,1958年属灯光联社,1959年与灯埔拆开自成灯光大队,1984年改为灯光村委会。有大埔尾、钟山、杏落、埔只寿、龟山、格头、新厝、过池、水福等9个自然村。聚落在芙蓉溪西,呈长方形分布。有7个村民小组,有村民429户,人口为2000人左右。有耕地762亩,山地2353亩,主种水稻、甘薯、小麦。林果有石榴、余甘。域内有幼儿园、卫生所、机械配件厂、铸造厂、货架厂、塑胶制品厂......道路连接泉永公路、307省道改道必经之路。历史人文:村民黄氏占绝大部分、康氏少数......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演园村 |
演园村是以驻地演园得名。1949年解放后属鼎诚乡,1958年属鼎诚大队,1961年从鼎诚大队拆出自立演园大队,1984年改为演园村委会。演园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南2.3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演园。有演园、大坪、对前、土炉口、碑排等5个自然村。聚落在杨梅山北麓,东溪南畔,略呈圆形分布。有6个村民小组,有村民208户1088人。有耕地400亩,山地925亩,主种水稻、甘薯等。林果有香蕉、龙眼、松木、杉木。域内设有小学、卫生所。村道路接泉永德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竞丰村 |
竞丰村是由竞敏、丰庭两个自然村取首字称竞丰。民国年间隶属梅山乡丰庭保和竞敏保。1958年公社化时称竞丰大队,1960年拆分为成竞敏、丰庭二个大队,1970年二个大队重新合并为梅山大队,1984年为梅山村委会,1985年改为竞丰村委会。竞丰村位于南安市东北部、梅山镇区中心位置,罗东、向阳、乐丰、金淘、码头、诗山等乡镇商贸集散地,是爱国华侨李光前的故乡。竞丰村域内建设有从托儿所至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竞丰村是梅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村落面积4平方公里,现全村划分为18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158户4388人(不包括本村人居外户籍)。全村年社会总产值29673万元,企业总产值1217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200元。省道307线贯穿竞丰村,交通四通八达,上通福州,下达泉州、厦门,是通往永春、德化必经之地。全村主干道、主支道皆已硬化、亮化、绿化。村设立了教育基金、福利基金、创安基金、扶贫济困基金,健全了扶贫济困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村年满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50元。做好对“贫困上一代、关心下一代”的关爱工作,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的帮扶力度,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日臻完善。被省民政厅、文明办、老龄委评为“敬老模范村”,多次荣获泉州市、南安市授予“宽裕型文明村”及南安市授予“先进底基层党组织”的称号。竞丰村自元至明清时期隶属南安县怀德乡民寿里十六都芙蓉乡,系芙蓉李氏始祖李广孙后裔,李广孙祖辈源自河南光洲固始县于五代初期随王潮入闽迁徒武荣定居芙蓉乡繁衍生息。竞丰村地灵人杰,兴盛昌炽,孕育着诸多俊杰、代出贤能、遐迩闻名。昔日先贤,在明万历年间有官授福建建阳、江西金溪、济南淄川、浙江平阳、河北曲阳等五县县令李迈种,为官清正,以报国为心,恤民为念,勤政为民,深得万民拥戴,并改芙蓉乡里族人丧葬择日定时出殡之陋习,沿袭至今。悠悠岁月,人才济济,英贤鼎起,被海内外誉为“一代完人,万民楷模”,新马侨领,一代风范,侨界楷模,中外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李光前暨哲嗣成义、成智、成伟昆仲继承并发扬光前爱国爱乡创办学村,厦门大学建设,被福建省政府授予“乐育英才”“兴医利民”的荣誉,千秋伟绩,功勋彪炳,名扬五洲,享誉世界。李光前于1965年曾受到-总理及0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李成义曾于1997年受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曾获-部授予“一等功臣”殊荣的爱国侨领,慈善家李引桐为祖国作出非凡贡献,乐善好施,功德无量。曾受到李鹏总理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竞丰村乃李光前出生地。被全国侨联命名为“科教兴国示范基地”,成为全国普通教育领域中的精品的“光前学村”所在地。光前学村中有国专第一幼儿园(被评为福建省优质幼儿园),国专第二幼儿园(被评为福建省达标幼儿园),国专中心小学(被评为福建省示范小学),国光初级中学、国光中学(被泉州市评为园林式学校、被省环保局及教育厅评为第一届绿色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省一级达标学校),国光第二中学,李成智公众图书馆(国家级图书馆),南安市美术馆。泉州市光前医院、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梅山实验学院亦建在竞丰村内。南安市政府在竞丰村的光前故居设立李光前故居纪念馆,被列为南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福建省侨联和南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八闽名祠”——历史悠久的芙蓉“李氏宗祠”、堂皇壮丽的“芙蓉盈丰堂文化活动中心”也在竞丰区域内。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林坂村 |
林坂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西部偏北5公里处(芸美大桥西畔),东至(晋江东溪)新兰水电至芸美桥下游,西至覆船山——金淘溪与东溪江合处,南与芸塘村相邻,北至芸(美)山(美)公路两沿至东垵交界处,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省道307线从芸美桥西畔穿越村中部至林板格分南北二线,南通金淘、北经码头至诗山汇合通永春、三明,每20分钟有泉(州)永(春)线来往班车通过境内、交通十分方便。林坂村因地处覆船山下,故名璞山(原名林板)。宋至清(公元960元1911年)林板属怀德乡民寿里十六都。民国年间隶属林坂乡林坂保,解放初曾与邻村瓯塘合村,后被改成璞山村(西靠覆船山雅称璞山)。1952年之后梅峰、芸塘、林坂合成一个乡,取首尾二字称“梅坂”乡。1958年与芸塘大队合为梅坂大队,1959年与芸塘拆开自立为璞山大队,1984年改为璞山村委会,2008年又恢复原名林坂村委会。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林坂林氏族谱载;林坂肇基祖谦达公,宋末元初时任漳州税监,不忍外族苛政而隐入南安林坂定居,以后繁衍林坂、大口、内柯、外柯(后二村属码头镇金中村)至今700余年,现海内外已传承12000多人。林坂村现有的村落有湖内、许厝、大口、德美、顶山、后厝、后新厝、牛路沟、竹围、土楼等自然村,现在全村600多户2300人口,均为林姓。林板,从字-属山坡地,解放前这里70%属旱地,水田不足30%,每家每户都应备有戽桶,水车等提水农具,这里流行一句俗语:“林坂鬼,三日无雨着戽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后,发动兴建水轮泵,解决了农业的自流灌溉,全部农田可以播种水稻,农业得到了丰收,林坂村的村貌才彻底改变。以前由于经济不发达,许多人旅居海外谋生,尤以菲律宾、印尼、缅甸等国为最多。林坂村内旅居菲律宾的侨胞早年就在菲成立“林坂柯内林氏宗亲会”组织,对家乡林坂,村内公益及教育事业非常关心,多次捐巨资兴建林坂与村内的小学教学楼幼儿园、教师宿舍,以及小学大礼堂等教育设施,上世纪未又以时任“旅菲南安公会 ”第五届理事长林国端先生,与时任宗亲会理事长林赞复为首,捐巨重修林坂祖庭,修开基祖墓,续修族谱等工程,国端先生在2003年之后又斥百万巨资为林坂母校新建二座教学楼,为林坂安息堂添建一层楼及部分景点,他爱国爱乡之举动受到政府的表彰及家乡父老无限感激,2004年我国家最高领导人-主席,-委员长访菲期间,亲切接见了林国端先生并合影纪念。林坂村开发区于上世纪末,由旅菲林坂村内华侨向市政府申请开展筹建的,现已有几家公司来此投资建厂,初步形成了一个开发区的稚形。林坂村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村风村貌良好,于2003年被梅山镇镇政府授于“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06年2月被0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宽裕型文明村”。2006年6月被0南安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被0梅山镇委员会、梅山镇政府授予“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芸塘村 |
芸塘村是以驻地芸塘而得名。民国年间隶属小塘保林坂保。1949年解放后属梅坂乡,1958年成立芸塘大队,1984年改为芸塘村委会。 芸塘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村委会设在芸塘。有芸塘、欧塘、芸美、顶厝、郭山、丰美、源记、永宁山、仑仔尾、宫口、山寮脚、洋中、顶新厝、仙峰头、下厝、田中、厝尾、渔记、尾辽、高塘、楼下、梁汕仔等23个自然村。聚落在东溪西南丘陵谷地,呈长方形分布。有14个村民小组,有村民664户2890人。为侨乡之一。有耕地978亩,山地3757亩,主种水稻、小麦、花生、甘薯。果林有龙眼、柑桔、山林以松木为主。域内设有小学、卫生所。村道直接泉永德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新蓝村 |
新蓝村因侨胞捐资建设新家乡,故取名新蓝。民国年间隶属瓦窑保、演厝头保,解放初称新蓝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新蓝大队,1984年改为新蓝村委会。新蓝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西南1.7公里处,地处泉永公路边,村委会设在松仔脚。有顶新厝、看东、看西、围内、祖厝后、新宅、董坑、后七柱、后墩园、安山寨、松仔脚、演厝头、古头、瓦窑、合吉、董头、尾溪、傅厝、蓝园新村、大片园新村、公池口、圳墘、合成等23个自然村。聚落在东溪畔,呈长方形分布。有31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632户6277人。有耕地1792亩,山地1718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盛产龙眼。域内有新蓝水电站、拉链厂、砖窑厂、纸箱厂。有松立集团、松源公司、金锋钢业、辉源达钢管、最美家俬、振福针织、志达针织厂、慈航五金、雷鑫钢业等工企业。有蓝园中学、小学,蓝园高级中学。泉永公路依村而过,交通方便。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蓉中村 |
梅山镇蓉中村,是一个不靠山、不靠海、没有矿产资源的小村庄。土地面积一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0亩,人口2920人,640户,10个村民小组。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党的-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村-李振生带领全体村民发扬敢拼会赢的创业精神,闯出一条“经济先行、文化引领、科学发展、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子,使蓉中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村财实力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空前繁荣,创先争优硕果累累,文明之花处处盛开,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之村、文化之村、诚信之村、和谐之村、文明之村和小康之村,成为“中央级文艺院团联系群众基地”、“中央文明办全国唯一的村级联系点”,是海西新农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 。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蓉溪村 |
蓉溪村原属芙蓉乡,因地处东溪与芙蓉溪汇合处,故名蓉溪。民国年间属蓉溪保,1949年解放后称芙蓉乡,1958年与蓉中合并,1960年拆分为蓉溪大队,1966年又合并为蓉中大队,1968年自立蓉溪大队。1984年改为蓉溪村委会。蓉溪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西南1.4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十六柱。有十六柱、张星堂、石完尾、田墘、园尾、土尾等6个自然村,有14村民小组,有村民644户2772人。聚落在沿东溪北岸丘陵河谷地,呈长方形分布。有耕地950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果树有荔枝、香蕉。有小学、合作医疗所等。交通便捷,村道宽平,皆已改化、绿化,公路可通汽车连接泉永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梅峰村 |
梅峰村地处梅山镇西南部,依山傍水,山明水秀。下辖18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369户4426人。有耕地1996亩,山地2848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花生。山林有杉木、松木、再生林木、杂木、龙眼、柑桔。有小学、幼儿园、合作医疗所、造纸厂、针织厂。水泥路接省道307线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梅峰村与灯埔村、鼎诚村、格内村、埔仔村、丰溪村、明新村、水口村、诗溪村、梅山社区、灯光村、演园村、竞丰村、林坂村、芸塘村、新蓝村、蓉中村、蓉溪村、东垵村相邻。 |
东垵村 |
东垵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西北4.1公里处,以驻地得名。1958年属梅新大队,1965年自立东垵大队。1958年设为东垵大队,1984年为东垵村委会,1991年东垵村委会拆分为诗溪村委会和东垵村委会。村委会设在东垵。聚落在东溪北岸丘陵谷地,呈长方形分布。有东垵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有村民200户570人。有耕地180亩,山地1300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山地有杂木、松木。域内有砖厂1家、电子厂。有乡村公路连接泉永德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