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南安市 >> 洪濑镇 >> 洪西社区

洪西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洪西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洪西社区简介

  洪西社区地处于洪濑镇区的西部,位临于东溪畔,商贸繁荣的江滨西路批发市场以及洪濑综合市场均分布于此,社区共有十个居民小组,社区总人口2480人。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49名,其中妇女党员13名,党员平均年龄45岁。社区内共有江滨西路、洪濑街、隘门街交错贯通,社区内共有圆通巷、商会巷、卢沟巷、西兴巷、王厝巷、胜利巷、陈厝巷、新武巷、司公巷等遍布于各组之间。社区呈现一片商贸繁荣的良好景象。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3113 362000 -- 查看 洪西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洪西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洪西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洪东社区

  洪东社区是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洪濑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5058311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583。邮政编码为36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95 ,车牌号码为闽C。与福林村、洪西社区、洪北社区、西林村、坝田村、集新村、溪霞村、建洪村、洪南社区、前锋村、大洋村、东林村、葵星村、厝斗村、葵山村、扬美村、三林村、都心村、跃进村、前瑶村、谯琉村相邻。  

洪西社区

  洪西社区地处于洪濑镇区的西部,位临于东溪畔,商贸繁荣的江滨西路批发市场以及洪濑综合市场均分布于此,社区共有十个居民小组,社区总人口2480人。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49名,其中妇女党员13名,党员平均年龄45岁。社区内共有江滨西路、洪濑街、隘门街交错贯通,社区内共有圆通巷、商会巷、卢沟巷、西兴巷、王厝巷、胜利巷、陈厝巷、新武巷、司公巷等遍布于各组之间。社区呈现一片商贸繁荣的良好景象。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洪北社区

  洪北社区位于洪濑镇政府驻地西北0.3公里处。地处东溪北岸,居委会设在同安街。辖有同安巷、隘门街、糖鸡巷、土地巷、洪新路、康宫巷6个街巷,10个居民小组,居民430户2100人。辖区内有工商所、粮站、文化站、工人俱乐部、竹器厂、五交、百货、食什、水产等单位。居民以手工业和小摊、小商业为主。辖区内有三条街:后车路、六甲内、洪濑街,交通方便。还有洪新路、江滨西路、菜市巷、凤华巷、华传巷、春和巷、瑞井巷、合记巷、典当巷、侨联巷、周厝巷、和睦巷及聚宝巷、团结巷、国泰巷、永和巷、民安巷、工商巷的部分等。洪濑古镇此前称伴那街,后演变为洪濑街,此街以中街和十字街为界,分为东、西、南、北街,该街位于镇区之北面,故称洪北街。树德寺又名康宫、土地宫。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洪南社区

  洪南社区位于东经:118度31分,北纬25度05分,在洪濑镇政府驻地东南0.3公里,东溪北岸,居委会驻北桥巷106号北桥1幢201室。洪南街由地巷路、同安街、洪濑街、宫巷、关帝宫巷、洪南新街、北桥巷、天桥巷、江滨东路、江滨花苑东区组成,共有13个居民小组,1060户,4147人。在辖区内企事业、镇政府、派出所、-中队、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电力等企业单位,道路可通省道307线,泉三、南洪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福林村

  福林村位于洪濑镇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处,村委会设福林坡下。聚落分布在玉锦案南麓。福林村由福厝、联星、三林合并,因此取名“福林”。解放后为福林乡,1958年为福林大队,1984年为洪濑镇福林村委会。    福林村村落面积6平方公里,辖祈安、路前后、桥仔头、下大坂、大坂、新厝、柯厝塘、畲内、郭塘、厝仔、仕皂、新坝尾、下福院、上福院、山仔等15个自然村,有13个村民小组,人口3700人。有耕地面积2223亩,山地1760亩,主种水稻、甘薯,兼种蔬菜,林果有松木、龙眼,土特产桂园。域内有福林小学、医疗所、四都粮点。洪四公路贯穿全村,通向307省道。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西林村

  西林村地处洪濑镇西面,东溪西岸。全村有21个自然村,总户数3400户,有人口12000多人,是洪濑镇最大的村。村民经济收人来源渠道很多,有蔬菜种植,交通运输,商业经营等,经济条件较好。全村党员人数250多人,党员老中青结合。村干部总共27人,其中党总支下设西林片,南集片,西湖片三个分支部。村群团组织设有妇联,民兵营,团总支,工会,老人协会,计生协会等。 21个自然村分别是:【1组美生、2组东生、3组新生、4组建生、5组复生、6组锦生、7组下洋、8组下厝、21组沙田】西湖片、【10组新厝、11组明生、12组桥头、13组下路、14组双生】西林片、【(15组南生、16组新联、17组联生)油园、(18组集生、19组新集、20组棋盘)后美宅】南集片。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坝田村

  坝田村委会位于洪濑镇政府驻地东2.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土炉。聚落在沙母岭脚,东侧与镇区接壤,南有洪河公路,北有洪马公路,梅溪环村而过,雄伟的鹰哥岭水库给坝田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山青水秀,生态自然,整个村落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因坝田村地处乌潭水库西麓,地势较高,有一条小溪从沙母岭上径流而下,以前曾依地势修筑多道水坝蓄水灌田,故取坝田为村名。旧属南安五都,民国年间为坝田保,解放后为坝头乡,1958年为坝田大队,1984年改为洪濑镇坝田村委会。坝田村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900亩,耕地面积930亩。惠女水库水域面积2700亩。有大宅、新建、仁尾、福山、沙母岭、花脚、土炉、路边厝、沟边、破坝、蔗岭等11个自然村,下设13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3348人。全村大部分以种植蔬菜、龙眼等经济作物为主。速生林、石矿、水产也是坝田的经济支柱。人文景观:有宫庙、山寨、古墓的土楼。其中宫庙有夫人宫、飞凤庙(花脚宫)、沟龙庙。山寨有玉枕寨、高山寨(仍保留有古时石砌墙,现仍有民间流传割乡取火处)。古墓为六世墓,又叫黑墓,是明末年间黄氏迁入坝田最早的六世公墓,位于两牛山东侧,座北向南。土楼位于花脚厝与下新厝交界,现仍保留有非常坚固的高围墙,建造年间尚无法考证。最具特色的村老人活动中心多次被泉州市表彰,是省里的模范单位。坝田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目前有博士生3人,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生20多人,大专生40多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集新村

  集新村位于洪濑镇政府驻地东1.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洪濑车站边。全村有凤桥、象头、福山、陈厝、崎仔头、坝头、下新厝、金斗厝、李仔垄、顶路厝等10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村民958户3980人。聚落在双牛山下,依山临水。且是闽南著名侨村之一。集新村1961年由集辉、新建二队合并,各取首字命名集新大队。旧属南安五都,1984年改为洪濑镇集新村委会。集新村系洪濑镇区周边村,连接省道307线公路,又有旅客车站设在集新村区域内,交通非常发达。南安市清水岩寺,位于洪濑镇集新村玉枕山龙虾目泉穴。因地处洪濑东部,濒临东溪,即“东临”,谐音“东林”,故称东林寺。祀奉清水祖师,观音菩萨。清水祖师,原为祖师公,因供奉清水岩祖师,而被尊称为清水岩寺。集新村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多雨,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3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21度,年平均降雨量1500-1800mm左右,地势优越,物产丰富,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山围塘8个,抽水机井2个。全村共有耕地1180亩,山地2572亩,果园440亩,主种水稻,兼种小麦、蔬菜、甘薯。林果有龙眼、荔枝、桃仔、马尾松等。名优特水果主要有龙眼、荔枝、柑桔、枇杷等。随着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已达6600元。集新村工业企业:全村现有工业企业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分别是闽安机械厂有限公司、南安市铭盈服饰针织有限公司、南安市鸿源粮食制品厂。 科教文卫:全村共有2所小学,2所幼儿园,卫生设施完善,有2个卫生室,由洪濑电力公司供电,通讯、有线电视覆盖全村,各自然村均通水泥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溪霞村

  行政辖域:位于洪濑镇镇区,面积10km 2 ,辖5个自然村(街头、岭头、后廍,下墩、祠口),总人口7767人。   交通状况:东距泉州市区35公里,西离南安市区23公里,省道307贯穿全村,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三面环绕镇区,开发、发展空间较大。   气候与物产: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多雨,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3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降雨量1600-2000mm左右,地势平坦,物产丰富。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小型水库两个(红宫山水库、大滥水库)。全村共有耕地面积900亩(人均0.18亩)耕地面积600亩(人均0.079亩),山林面积300亩(人均0.039亩),是洪濑主要生产蔬菜基地,名优特水果主要有龙眼、杨梅等。   工业企业:全村现有工业企业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家,省名牌企业1家。   经济社会:全村共有2所小学,2所幼儿园,卫生设施完善,有1个卫生所,4个卫生室。全村通水泥路。旅居海外侨亲700人,侨亲96人,港澳台胞582人。   历史沿革:溪霞村解放前为街头保和下墩保。解放后,1949年至1955年属洪濑镇,1955年8月至1956年5月为第十八区溪霞乡,1956年5月至1958年属洪濑镇。1958年10月成立洪濑红色人民公社,溪霞大队为第二大队,1961年8月至1965年5月为洪濑区洪濑公社溪霞大队,1965年5月后为洪濑公社溪霞大队。现辖街头、岭头、后廍、下墩、祠口5个自然村,分为17个村民小组。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建洪村

  南安市洪濑镇建洪村概貌 【地理概况】位于:东经118度31分,北纬:25度04分。在洪濑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现村委会址在洪濑镇新侨路建洪办公大楼。村民聚落在坎头山西南麓盆地上。【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建洪村系泉州地区南安市洪濑镇镇辖村。该村原隶属洪濑镇溪霞村辖下的三个初级社:民主社、增建社、洪星社。社教时期,从溪霞村分割出来,自行组建为建洪大队,下设建民中队和洪星中队。按地理位置属城乡结合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整个建洪村的村民居住已无明显界限,现村民居住分散于洪濑整个镇区,夹杂在四个社区和镇区机关单位居民之间,人口约两千人,500多户。现有建洪村办公大楼、建洪新村。村路接省道307线及洪六公路。【地名含义】民主、增建历史上曾合并为建民社,后与洪星社合为建洪大队,建洪由此而来。【历史沿革】解放前后均属于洪濑镇,1958年后成立洪星、建民(民主、增建合并)2个蔬菜大队。1961年由2个大队合并,各取首字命名建洪大队。1984年改为洪濑镇建洪村委会至今。【村风村貌】由于隶属于镇区,早期村民多为到镇区经营各色生意的外来人口和原镇区住户组成,所以村民成分来源比较复杂,村民姓氏达30多个,以陈姓居多,但无宗族派系现象。也因为隶属镇区,村民就学享受镇区就学待遇,所以该村无村办学校和其他教学机构。建洪村组建初期可谓“一清二白”,70年代中期前一直都是租用居民房屋或借用寺庙作为办公场所。随着包田到户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该村各届班子白手起家,勤俭积累,艰苦创业,在90年代中期于洪濑镇新侨路新建一座占地600多平方米,十个店面的三层办公大楼,该大楼年租金收入超过10万元,固定资产价值400多万元。【物产经济】改革开放前建洪村有380多亩土地,基本上以种植为主,土地承包前后以粮食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之后以蔬菜种植为主,花卉种植为辅。由于镇区改建和扩建,该村土地被政府机关征用、居民住房用地、企业发展用地、道路建设用地等占用,现存土地30多亩,该村可谓“无地之农民”。由于土地的减少,村民利用洪濑镇商贸集镇的优势,参与商业经营、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生活服务等行业,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多,生活条件较好。1994年该村基本实现小康。该村企业有:梦翔床垫(部颁标准)、冶野袜业、鑫发包袋、美达彩印、恒盛管业等,现该村企业发展良好。【新村建设】2003年以来,建洪村新一届班子通过对市场调查,以现实情况结合历史遗留问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集体资产为目地,翻建建洪村旧纸厂为建洪新村,村集体通过翻建的十个当市店面,年收入再增10多万元,集体固定资产在原基础上增加350多万元。【文明村风】在建洪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各群团组织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助手作用。村民兵营的工作在1997年、2000年、2002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市武装部授予先进民兵营。1997年6月、2001年7月、2003年7月、2005年7月被南安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1995年、1996年、2000年、2002年被镇党委和南安市委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4年2月,继1995—1996年度受到南安市委文明村的表彰后,泉州市委、市政府在严格地考核后又授予建洪村宽裕型文明村的称号。南安市委、市府授予2004—2006年度文明村单位。2006年度洪濑镇党委、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工作、“三个文明”建设、计生一流村协会等三项先进单位表彰。2007年村计生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受到镇党委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的表彰。村计生协会在多年工作基础上,2007年更进一步的提高,年底受到南安市计生协会表彰为一流村计生协会。在村调委会、治保会的积极工作下,2007年被泉州市司法局、民政局授予全市民主法治村。在村安委会的高度重视和经常性工作下,2007年是洪濑镇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在历年工作的基础上及各群团组织的配合下,党支部2008年受镇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党支部确定了关心老年人活动,春节对70岁以上老人发放100元慰问金。2007年春节发放标准降低到65岁。党支部决定将该活动一直坚持下去。2008年春节再次降低发放标准,即降至60岁。2006年秋季起,党支部发起关爱女孩活动,每年从全村成功人士募捐近万元充实“两女户”助学基金,每年秋季对全村所有“两女户”每户秋季助学300元,考入大学的嘉奖500元。通过发起关爱女孩活动,有关人士已经表示坚持支持该活动,并将该活动发扬光大。建洪村利用村里原有的旧仓库,改建成上、下片老协会会所,并投入3万多元添置活动设施,让老人们老有所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08年年中,全村共27人次为建洪村二女助学基金捐款17500元。2人次为建洪村老人协会捐资共5000元,作为老人活动资金和老人协会会员春节慰问金。216户村民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14166元,为灾区重建家园献爱心。建洪党支部全体45名党员为四川地震灾区捐出5040元的“特殊党费”,作为抗震救灾款。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前锋村

  前锋村位于洪濑镇西角,面积5.6平方千米,辖9个自然村民小组,958户,总人口3456人。   交通状况:交通方便,村各自然村角落互通水泥路。   气候与物产: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多雨,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水量1500—1800MM左右。   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小二型水库一个。全村共有耕地1000多亩,山地600多亩,果园5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花生、甘蔗;林果有松木、龙眼、香蕉;特产:甘蔗。   全村畜牧业:鸡、鸭养殖场存栏数达千只的有二个。   工业状况:全村现有中小规模企业6家,主要有益源电线厂、四达针织分厂、福龙针织厂。   经济社会:全村有1所小学,1所幼儿园;1座老人活动中心,设施完善;有1个卫生室,全村村民由南安电力公司供电,通讯、有线做到全村覆盖,村各角落通水泥路。海外侨亲有1000多人,主要旅居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800元。   重点项目: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将后钟山规划成为我村新农村建设 示范基地。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大洋村

  大洋村位于洪濑东北,辖1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73户。人口3551人,其中男1784人,女1767人,耕地面积1246亩,其中田地1156亩,农地110亩。大洋村三面环山,自南而东至北,环绕着大洋山,武光山,蛟龙寨,在这些山麓下,星散着:岭兜,南清,肖前,梁厝,戴厝,东角,古士脚,潭后,拜埔,后垅,龙宫,留坑岭10个自然村。自然村以姓氏聚居。有10多个姓氏有:王,卢,陈,魏,曾,林,郑,戴,凌,颜,李,董,等姓氏。大洋村因境内乃有大洋山而得名,是1951年土改时正式命名、同年。岭兜自然村划规大洋村,1970年,山美水库兴建,移民到我村的有250多人,建为“团结”队划规大洋村。一:解放前,保甲编制为第“五十保”属四都乡管辖,后以地域中心村落“梁厝”,改为梁厝保。二:地改革后村历来部组织概况(简)三:大洋村是南安市边远地区,又是革命老区,曾经是地下党的红色交通线,(简)四:农业以水稻,花生,地薯为主等农产品,五:大洋村企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各种工厂,企业如雨后的春笋,林立遍布各地。大洋村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一些进城经商务工的“农哥”,几经拼搏,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了资金,几年来办起了好几家有规模的企业,如:王金凤先生在深圳市创办的金凤凰家具(国际)集团,该集团被中国奥运会市场开发部指定为“奥运会唯一专用家具”的生产家。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东林村

  东林村位于洪濑镇之南郊,东与福林村接壤(以楼仔桥为界,旧时是四都与五都的分界线),西临东溪畔,南连少卿山麓,北偎佳色寨山脉,距南安市区20公里。 村委会设在陈塘。聚落分布在鸡屎寨下。东林村系洪濑镇第四大行政村,四都通镇区唯一主干道由南向北贯穿全村,省道307线顺东溪溪畔而过,镇辖新型东溪开发区位于西南向,覆盖域内4个自然村。村落交通位置十分显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东林村因位于“佳色寨”顶东林寺(清水岩)南麓而得名。明朝时,此处山上有一寺院,名曰东林寺,以寺取地名为东林。东林村旧称南安县五都从政乡嘉禾里。旧属南安五都,民国年间为东塘保,解放初称东林乡,1958年为东林大队,1984年改为洪濑镇东林村委会。 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辖陈塘、演顶、仑顶、潘坑、后厝、茶林、贡山、楼仔等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1975亩,山地面积1680亩,主种水稻、甘薯,兼种甘蔗、花生。林果有松树、龙眼、茶树。土特产有桂圆、茶叶。 东林村由于地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周边企业林立,驻有全国驰名的金鹿集团、足友公司、帮登公司、神象日化等著名厂家。拥有村办企业10余家及兽、禽温室养殖场10余户。村集体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达6000元,经济位置居全镇中上水平,是个较有发展潜力的行政村。 东林村系由十三世纪七十年代洪武年间,燕山始祖司令忠勇公十房三世孙纯斋公(讳牛儿,字元德甫,又字元惠民)携眷从南安丰州移居东林繁衍而来,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纯斋公及夫人柯氏玉娘享年后合葬于东林村猛虎山,故称“猛虎墓”,该墓葬是明代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墓。脉发玉枕、坐南朝北,其状如虎,故风水曰:“猛虎过涧”。墓为石砌结构,规模宏大,总面积1925平方米,为我市文物保护单位。道光乙未年(1835)恩科武举人黄柏(1812-1886)系演顶自然村人,字守松,自幼身体壮实,天资聪颖,深得名师授艺,因艺技压群雄而中举。事后因政局发生变化,他性情刚正,毅然弃官返乡办设武馆,收徒传艺,其学生众多,其中佼佼者有光绪年间洪梅武状元黄培松,同治年间武举人黄南昌、黄道全、黄明德等人,中武生者就更多了。黄守松享年七十四岁,其现有后裔160多人,分别在政界、商界、科研等部门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东林村里现尚有洪武年间建造的潘坑桥、明朝年代的茶林古大厝、嘉靖年间的少卿墓等诸多古建古居,都一一蕴藏着一个个稀奇动听的故事。 东林村历来素有尊老爱幼、崇尚教育的传统美德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解放前就有众多乡亲旅居海外谋生,现旅居印尼、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侨胞已达数千人。在侨胞的慷慨资助下,东林村解放前就开始兴办教育,几经衍变,现有村办中心小学1所,内有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幼儿园舍、大礼堂各一座,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 学校设有校董基金会,每年春节、“六一”节、教师节等节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校师生进行奖学奖教,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心小学还于1990 创办了全省唯一独具特色的少年军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并多次受到省、市、县诸多单位的嘉奖。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葵星村

  葵星村位于洪濑镇政府驻地南4.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蔗柄。聚落分布在朴船山南北麓、石寨山西麓,属丘陵谷地。葵星村以村委会驻地命名。解放后由红星、古山、厝斗三个村合并取名为葵阳大队,1984年三个村又分开自行成立三个村委会,红星村改为葵星村,隶属洪濑管辖。葵星村辖新行美、水沟垄、尾厝、龙堀、过田、新潭、蔗柄、红乾、山仔尾、进坑、下辽、谢厝、石湖头等13个自然村,有11个村民小组,村民398户1840人。有耕地1283亩,山地5208亩,主种水稻、花生、地瓜。林果有:松柏、龙眼,土特产有龙眼干。葵星村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多雨,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3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20度,年平均降雨量1500-1800mm左右,地势平坦,特产丰富,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小型水库1个,山围塘1个。有小学、卫生所、镇办敬老院等便民设施。乡村公路连接泉永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厝斗村

  厝斗村位于洪濑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新村。辖村兜、中堂、新村、顶黄、产田5个自然村,属老区基点村。因此地旧时有一大厝,型如斗状,故名“厝斗”。民国年间属四都乡龙苏保。1949年解放后和红星、葵山三村合并为葵阳大队,1958年成立葵山大队,1982年与葵山、红星各自独立,成立厝斗村委会。厝斗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468户1636人。杂姓聚居,主要有:苏、黄、陈、洪等。全村土地面积4078亩,其中山地3488亩,可耕地590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甘蔗、小麦。林果有原尾松、龙眼。土特产龙眼。是洪濑镇万亩龙眼基地之一。厝斗村主要有小学、医疗所、碾米厂、榨油厂、石料厂等企事业单位。厝斗村于2005年投资近150万元修筑村委会通各自然村水泥路;2007年在省、市、镇的关心下改善饮用水工程,2008年又投资近10多万元进行扩容,增设蓄水池、澄清过滤池。目前全村已有65%村民饮用山泉水,力争在年底普及全村;投资4万多元,开展以治理农村垃圾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投资5万多元,安装村道路灯照明,实现村容村貌、村道亮化;全村自2005年实行农网改造以来,电源充裕;交通水泥路四通八达,电讯、有线电视设施完善,是投资兴业的好地方。厝斗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1942年8月南安县工委组委洪瑞英奉闽中央委指示在厝斗村苏启仁家中建立南安洪濑四都第一个交通联络站;1945年4月,南安县工委书记许远目,组委洪瑞英,宣委黄竹禄在厝斗交通联络站开会,会议吸收苏启仁等六位同志入党并宣布成立厝斗特别支部,指定苏启仁同志担任书记;1964年1月13日,苏启仁同志牺牲于-狱中,解放后南安县政府追认苏启仁为烈士,拨款树碑修陵墓;解放后南安县人民政府授予厝斗村抗日战争时期老区据点村称号。厝斗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较著名的有:苏双碧、王-(苏双碧夫人)、洪捷序等。全村目前有大中专毕业生59人,分布在全省各行各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私奉献着力量。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葵山村

  葵山村南距泉州市区20公里,北距洪濑镇政府5公里,省道307线贯穿全村,乡村公路接泉永公路。聚落分布在朴船山西麓。葵山村以域内最高山为名。民国年间属四都乡龙苏保,1949年解放后和红星、厝斗合为葵阳乡,1958年成立葵阳大队,1984年三村分开自立为葵山村委会,隶属洪濑镇。葵山村委会设古山。辖有古山、南中、沉桥、福鸟垅等4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595户,2598人。有耕地320亩,山地1298亩,主种甘薯、花生、水稻,林果有马尾松、龙眼,土特产桂圆。有粮油加工厂、石料加工场各1家、小学1所。还有恒达纸箱厂、华盛彩印厂、树和鞋底厂、永隆鞋机厂、和洋包袋厂等企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扬美村

  扬美村概况 扬美村位于洪濑镇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村委会设扬美。聚落分布在朴船寨西北麓,西邻康美镇。原名为洋尾,后雅化“扬美”得名。民国年间为四都乡洋尾保,解放后为梅成乡,1958年公社化后为葵阳大队,1961年自立扬美大队。1984年改为扬美村委会。307线省道(原泉永德公路)穿村而过。扬美村辖有扬美、顶窑、陈店3个自然村,有村民600户2450人。有耕地面积1021亩,山地960亩,主种水稻、甘薯、小麦、蔬菜。果林有荔枝、龙眼、柑桔、枇杷。土特产有花岗石。工业企业方面有扬美生活小区、洪四工业走廊三个工业集中区。现有万家美针织公司洪濑分公司、金狮木业有限公司、阿庆嫂食品公司、奥信铸造有限公司、侨声轴承厂、红狮水泥等近10家规模企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三林村

  三林村位于洪濑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大坵自然村。东与泉州接壤,聚落分布在竹坑山南麓。乡村路连接洪梅公路。境内陈洋、竹坑、下尾、眉乾等4个自然村,姓林者居多,故名三林。旧属南安四都,民国年间为三林保,1949年解放后为福林乡,1958年为福林大队,1961年自立三林大队。1984年改称洪濑镇三林村委会。   三林村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401户1744人。有耕地面积920亩,山地面积6800多亩,主种水稻、甘薯、蔬菜,花生。林果有龙眼、桃李、香蕉、芒果等。目前,村办企业有玉锦林场(现为亭洋果林场),大富山果林场,三林种养场。村民办企业有全兴手套厂、辉达鞋业有限公司分厂等。硬化水泥路5公里左右;投入资金100多万,新建乡村路一条约1.5公里;新建三林小学教学楼1幢,旧村改造新村建房8幢;完建老人活动球场一个,增建康乐球室,乒乓球室和民乐器活动室。    全村实施了粮食自给工程,改造、加固了山围塘的建设工作。目前土地平整正在进行中。境内现在存有百年古榕数棵,竹坑祠堂、宋朝石寺庙遗址等自然景观。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都心村

  都心村位于洪濑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全村面积8平方公里。洪四公路穿村而过,村委会设在大埔下,南与丰州镇相邻,聚落分布在葵山北麓。四都溪由东向西穿村而过。    都心村元、明、清隶属四都,地处四都中心,故名“都心”。民国属四都乡,1949年解放后为都心乡,1958年公社化成立都心大队,1984年为洪濑镇都心村委会。    都心村辖都心街、大埔下、新坝、下辽、大尾洋、古丽山、院前、院后、下宅、岭兜尾、美园、山坪、红透、宫边、院仔等15个自然村。全村有850户3960人。有耕地2143亩,山林地8165亩。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为主。果林有龙眼、松树。土特产有桂圆、花岗岩。辖区内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16亩;卫生所1所,供销社、农商银行、电信分局、老人活动中心各1个,中型水库1座;企业集团有南无禅寺的圣峰茶厂。茶厂有茶园300亩,制作厂房500平方。具有制茶高级技术人员2名,成套安装现代化的制作设备。主要产品塔山牌南无寺岩茶、塔山牌南无寺菜茶,年产值百万,经济效益甚佳。南无寺菜茶久负盛名,在明朝年间,本乡人士王良柱(号九峰)登第(进士)任工部侍郎,对南无寺的菜茶情有独钟,推崇备至。还有恒顺通信器材有限公司,成立几年来,事业逢勃发展,吸纳都心村村民工人近百人,年经济效益与年俱增,对都心村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都心村历代都有名人,较著名的有清朝时期武举人王奕辉。文物古迹有市级文物保护古窑址一个(大尾洋宋代古窑址),四都基督教堂一座。还有始建于唐代的南无寺,岭口土地庙,明代古道石岭(九峰岭),山寨,石乳寨等古迹。特别是岭口土地庙更是久负盛名,香火旺盛,经久不衰。自1998年成立南无禅寺寺务委员会以来,在一班人的精心经营管理下,一庙一寺,庙宇重建,全身佛像重塑,佛光四射,香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旅居海外的侨亲更是常常组团或带老携幼回乡进香朝拜。通过全面修复和开发,南无寺风景区,将成为一个人们休闲旅游、朝拜的圣地。    村委会利用广播、墙报、宣传标语经常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卫生清洁、防病治病等知识,提高全体村民素质,并成立了村民治安巡逻队,确保全村治安,村民安居乐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跃进村

  跃进村位于洪濑镇政府驻地东南5.5公里处,聚落散布在大帽山南麓丘陵谷地上。东边距离洛江区、河市镇8公里,西离洪濑镇区7公里。跃进村辖桥亭、中厝、美宫等3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 464户,人口2515人。党支部现有党员42人。跃进村2007年度被南安市评为“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   村民以劳务、经商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较强的商贸氛围。村重视教育、卫生、道路等公益事业,共有1所小学,1所幼儿园。   近年来,南安市洪濑镇跃进村在洪濑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和五中、六中全会会议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二十字”方针,团结一致,真抓实干,创先争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奔小康的新路子。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前瑶村

  前瑶村位于洪濑镇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前瑶。聚落分布在四面环山,中间小盆地上。南与丰州镇相邻。各自然村均有水泥路连接到洪四公路,并通过洪四公路连接泉永德公路。前瑶村以驻地前瑶自然村而得名。民国年间为四都乡前瑶保,1949年解放后仍辖于四都乡,1958年归都心大队,1961年自立前瑶大队,1984年改为洪濑镇前瑶村委会。前瑶村辖有田中央、顶房、下房、坝头、龟厝尾、红坑、草源等7个自然村。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534户2239人。有耕地1330亩,山地3785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林果有马尾松、龙眼、桃仔等。前瑶村地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多雨,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1500-1800mm左右。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有园峰水库、龙山水库、门口溪拦水坝5座,水渠、乡村路长达6公里。全村有2所卫生所,供电、通讯、有线做到全村覆盖,各自然村小组通水泥路。2013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含外出打工收入)31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250元。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谯琉村

  行政辖域:位于洪濑镇西北角,面积6.5平方千米,辖25个自然村民小组,2358户,总人口8200人。 交通状况:交通方便,省道307线贯穿全村,村各自然角落通水泥路。 气候与物产: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多雨,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3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水量1500—1800MM左右。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小二型水库一个,较大山围塘三个。全村共有耕地1500亩(人均0.18亩),山地1000亩(人均0.12亩),果园1000亩(人均0.12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花生、蔬菜;林果有松木、龙眼;特产桂圆。全村畜牧业规模较大的龙峰园养殖场,生猪存栏数万头;大专养殖场2000头,鸡、鸭养殖场存栏数达万只的有三个。 工业状况:全村现有中小规模企业23家,主要有雷仕箱包有限公司、顺昌鞋业、助兴鞋业三大支柱企业。 经济社会:全村有2所小学,3所幼儿园,2座老人活动中心。设施完善,有6个卫生室,大部分村民由洪濑镇自来水公司供水,南安电力公司供电,通讯、有线做到全村覆盖,村各角落通水泥路。海外侨亲3000人,海外侨亲及乡贤历年捐资累计1200万元。主要旅居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0多万元,工商税收入库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270元。 重点项目: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在上级政府支持帮助规划下,将东溪堤后内空地95.7亩作为我村新农村建设区拟建220座住房为二女危房户,“五保户”解决住房问题,目前已投入资金140万,砌筑堤岸700米,已完成探测规划建设,整个工程于2009年年底竣工。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洪西社区特产大全




洪西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