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村位于洪梅镇西北部,辖9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2156户7195人。地名来源是以原属新联乡和驻地树林村各取一字命名新林。 民国年间为五都乡的瑞峰、霞峰、东园三保,1949年解放后称新林乡,1965年合并为新林大队,1984年改为洪梅乡新林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洪梅镇新林村委会。新林村有耕面积1848亩,山地面积8359亩,主要发展高、优、特色农业,全村有龙眼4.3万株,柚1.6万株,橄榄1.2万株,余柑2.6万株,芒果1.3万株,柿子8000多株,有10户养殖大户,营造生林千余亩。有外出供销大军1850人,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进三家针织厂,培训上岗300多人,增加村民收入。 新林村注重村民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在村主要路口建立二座4米长的不锈钢宣传栏,并在9个自然村设9块铁制宣传栏,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科普知识、计生政策、村务公开等农民需要的各项知识。同时成立农业科技服务队,开展技术服务,集中力量,搞农业综合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广大村民学科学,用科学,勤劳致富,涌现出一大批科学致富示范户。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3114 | 362000 | -- | 查看 新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梅新社区 |
洪梅镇梅新社区系洪梅镇唯一的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0年8月,位于洪梅镇镇区内,东与水柯山接壤,西接梅溪瑞峰山,南靠虎朝寨,北与洪梅村连接。社区面积1.1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设有4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有440户,人口达1900多人。辖区内梅溪陈氏大宗祠,域内明末清初高中四进士,并有陈储秀巡按七省,人才辈出,被嘉靖皇帝赐为“科第世家”。该宗祠自80年至今几经修复,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创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新联村 |
新联村位于南安市西北部,洪梅镇中部。北临国家AAA森林公园玳瑁山,东临洪六公路,南与梅溪村交界,西与新林村交界,距离南安市区34公里。全村面积约2.3平方公里,辖有3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人口共6300多人。居住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3800多人。民国年间为东园保,隶属六都乡。1949年解放后以境内四个自然村不同姓氏大联合之意,取名为新联乡。1958年公社化时为洪濑公社新联大队,1984年改称为洪梅乡新联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洪梅镇新联村委会。新联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有山地面积3400多亩,水田面积1400多亩,有1000多亩丰产速生林基地。域内有新联小学、世道医院、水电站等企事业单位,有水云洞水库、赤桐水库等水利工程。新联村内有一座寺院叫水云洞,该寺建于明朝,高僧弘一法师曾于水云洞修行半年。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洪溪村 |
洪溪村地处洪梅镇东北角,依山傍水。分为东西二侧:东侧为山,名“尖坪山”,有尖坪专业场、尖坪水库;西侧为平地——宅地及耕地。东邻洛江区马甲镇,西环“搅美溪”、“后埔溪”。全村分为10个村民小组:石壁、芒辽、岭脚、龙溪内、宫边、土楼脚、涩泉、寨子脚、东山埔、白壁。耕地面积450亩,山地面积3460亩。总人口2859人,是洪梅镇人口最少的村落。 洪溪村原隶属洪濑六都仁溪乡(当时不含东山埔、白壁),从“洪濑”、“仁溪”中各取一字命名为“洪溪”。解放后以民国年间的仁溪保直接辖于六都乡。1961年成立洪溪大队,辖于六都公社。1965年“社教”时,东山埔、白壁两个生产队归入洪溪大队。1969年洪溪大队并入六都大队,1971年重新独立。1984年改为洪溪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洪梅镇洪溪村委会。 洪溪村人杰地灵,是个美丽的侨乡,侨胞及港澳台胞人数远远超过在家乡居住的人数。他们大部分定居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小部分分布于其他国家。他们遵纪守法,兢兢业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富而兼济天下,富而不忘桑梓,家乡人民受益匪浅。洪溪人民勤劳能干,积极向上。解放以来,村民经济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努力发展农业以外,他们从做流动工到浩浩荡荡的建筑大军,从进厂打工到自己创业,从零零星星的“提海参”到遍布中国大中城市的海产供销大军,全村人民走上了致富道路,涌现出许多经济界的优秀人士,有些人甚至从小规模产销发展为行业集团军,如黄焕明先生的明发集团、黄志坚先生的胜丰集团、黄书荣先生的联邦集团,等等。洪溪的公益事业日益发达。在一些优秀的华侨同胞、港澳台胞和国内贤杰的带动下,全村人民发扬富而不忘桑梓、慷慨奉献的精神,大力捐建公益事业。水库、桥梁、学校、公路、村部、“怀恩堂 ” 、路灯、教育基金会、村卫生所(含“新农合”)、商店、老人协会、老人公寓等公益事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其中洪溪小学乃花园式的达标小学,老人公寓则为全市仅有。真是幼有所学,老有所乐,民有所安。洪溪村是南安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南安市家园清洁试点村之一,2002年10月被评为泉州市敬老模范村,2003年2月被评为泉州市首批宽裕型文明村。今后,洪溪人民将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乘改革开放之风,扬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奋力拼搏,争取更好!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六都村 |
六都村地处洪梅镇东北角,东与洪溪村隔溪相望,西靠玳瑁山灵应寺,南与新联村相毗邻,北与仁科村相接壤,境内有洪六水泥路南北贯通,东西两侧由村道与洪六水泥路相连接,全村形成“米”字形交通网络,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1460户,人口5143人。元置六都,民国年间为仁宅乡仁溪保、磨内保。1949年解放后沿用旧名称六都。1958年公社化时期命名为六都大队,1984年改为洪梅乡六都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为洪梅镇六都村委会。六都村是洪梅镇上半镇的文化教育、经济贸易中心,有三所较大规模的中小学校:仁宅小学、仁缅中学、仁朗幼儿园,在校师生2300多人。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坚持-理论和“-”重要思想,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题,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充分发挥本村优势,真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六都村在1996年10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家园杯”新型村镇建设竞赛活动优胜村庄,2004年2月通过泉州市政府创建宽裕型文明村验收,2005年5月被命名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2005年5月被命名为全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六都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50多座,民居“三雕”景观尤其丰富。村落中还有灵仙宫、鲤鱼廊,更有南安市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风景旅游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应寺。该寺始建于五代后唐(923—936年),是一座闽南千年古刹,祀奉真身坐化李文愈祖师,主要景点有李文愈祖师大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石雕观音、1941年弘一法师登住灵应寺倡建的真身塔和亲笔题刻的纪念灵应寺祖师坐化成佛碑文,寺内还有千年油杉,胸围4.8米,高达40多米。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仁科村 |
仁科村位于南安市东北部,距县城约32公里,东邻洛江区马甲镇,只有一山之隔,北是玳瑁山以及国家级的森林公园灵应寺,西是邻村六都村,南距镇区6公里,现全村辖有11个自然村,852户4232人。仁科村是原山溪村的一部分。原山溪村在民国年间属六都乡井边保、廍口保,1949年解放后为山溪乡,1985公社化后为山溪大队,1984年改为洪梅乡山溪村委会,1999年5月12日从原山溪村拆出为洪梅镇仁科村。仁科村有历史名人黄宗汉、黄培松、黄贻楫、黄谋烈之故居。黄宗汉生于清嘉庆年(1803年),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第二年联捷中进士,并改兵部主事,任军机章京,道光二十五年任广东督粮道,调雷琼道(今海南省)山东、浙江按察使。咸丰元年(1851年)任甘肃布政使,咸丰二年省为云南巡抚,咸丰四年省为四川总督,六年后调回京,补内阁学士兼刑部侍郎,咸丰八年五月英、法联军进军迫北京,黄宗汉为图救亡力阻与敌人议和。咸丰十一年被慈禧太后革职并宣布永不录用,于同治二年、三年间病逝上海,其长子黄贻楫中探花,为他编辑诗文稿,名《黄尚书公全集》,书稿现存厦门大学图书馆。黄培松于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武闱会试获第一名,钦点为武状元,授一等侍卫,不久出任广东参政,旋升琼洲总兵(今海南省),于宣统六年(1914年)任福建省扩军使,1916年6月被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授以“培威将军”之誉。黄贻楫系黄宗汉之长子,受父影响,刚直不阿,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北授郎官,为刑部主事,光绪廿一年(1895年)病逝世,其著有《柔远纪略》12卷、《招鸥别馆文集》16卷、《救荒法成录》8卷、《治河概论》4卷、《救时高论》4卷、《静妙轩诗钞》2卷及《黄尚书公全集》28卷,及附录等共10巨册,现稿存寄厦门大学图书馆。黄谋烈是黄宗汉侄孙,在同治五年(1866年)被授为礼部,于民国4年(1945年)去世。其一生曾辑录泉州风俗编为《从光维俗》一书,并撰写《广韵字源》一书。仁科村的一直保持着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有2户村民于2005-2006年间被南安市文明办授予文明家庭。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山溪村 |
山溪村位于洪梅镇东北部,距南安市区30多公里。东邻洛江区的罗溪、马甲镇,西北接南安市乐峰镇,南连仁科村。山溪村属峡谷地带,境内主要山峰有大帽山、建兴山,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梅溪贯穿全村,流经洪濑与东溪汇合注入晋江。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900多户,人口3700多人。山溪村三面环山,村风文明,2006年被泉州市委评为“文明村”。山溪村开发于南北朝,以黄姓为大姓。宋隶从政乡灵感里和德教乡嘉和里。元、明、清属五、六都,民国年间分别隶属洪濑镇和芦塘乡。一九四九年八月解放,一直为洪濑所辖。一九七九年从洪濑分出洪梅镇,至今为洪梅镇所辖。 山溪村经济以农为主,改革开放后,村办企业发展迅速,并组建了一支800多人的建筑队伍和销售队伍,赴外地务工经商。同时大力发展香蕉和龙眼等的果树种植业。山溪村素有“香蕉之乡”之美称。全村现有明、清古民居80多座,古民居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中古厝、古井与庙会交融,展现出古村落独特的人文魅力。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新林村 |
新林村位于洪梅镇西北部,辖9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2156户7195人。地名来源是以原属新联乡和驻地树林村各取一字命名新林。 民国年间为五都乡的瑞峰、霞峰、东园三保,1949年解放后称新林乡,1965年合并为新林大队,1984年改为洪梅乡新林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洪梅镇新林村委会。新林村有耕面积1848亩,山地面积8359亩,主要发展高、优、特色农业,全村有龙眼4.3万株,柚1.6万株,橄榄1.2万株,余柑2.6万株,芒果1.3万株,柿子8000多株,有10户养殖大户,营造生林千余亩。有外出供销大军1850人,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进三家针织厂,培训上岗300多人,增加村民收入。 新林村注重村民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在村主要路口建立二座4米长的不锈钢宣传栏,并在9个自然村设9块铁制宣传栏,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科普知识、计生政策、村务公开等农民需要的各项知识。同时成立农业科技服务队,开展技术服务,集中力量,搞农业综合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广大村民学科学,用科学,勤劳致富,涌现出一大批科学致富示范户。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洪梅村 |
洪梅村位于南安市东南部,东与洛江区马甲镇交界,西与梅溪村交界,北与新联村相邻,南邻梅新社区,距镇政府300米,距市区30公里。下辖三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978户3978人。全村耕地面积1035亩,山地面积4000多亩。洪梅村委会由洪濑、梅溪各取首字命名洪梅,旧属南安五都,民国年间属五都乡梅溪保,1949年解放后属洪濑公社梅溪大队,1964年由洪濑、梅溪各取首字命名洪梅大队,1984年改为洪梅乡洪梅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洪梅镇洪梅村委会。洪梅村经济主要靠外出经商,外出经商从业者达4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村委会利用山多优势,大力发展果树种植业,实行承包制责任制,由村里统一规划种植,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同时,大力推行土地承包种植反季节蔬菜。随着各项利民措施的落实,农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千元。随着经济的发展,梅溪村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方便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村委会筹资30万元,在全村范围内架设了几百盏路灯;筹资10万元,在各自然村设置垃圾坑,购买专车每天清理垃圾,改变农村卫生“脏、乱、差”现象;筹资6万元,配备专车接送学生上学。因为工作成绩突出,村党支部于2001年被泉州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梅溪村被泉州市委评为宽裕文明村。村党支部于2006年被南安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洪梅村的历史名人有:陈瑞山,名储秀,字舜弼,号瑞山,南安五都梅溪人,瑞山公明嘉靖进士,先后任云南道监察御史,两广代巡,河南道监察御史,奉命处置两粤民变,力主疏导,戒滥施刑罚,民变顺利解决,民众交口称赞。时值安南兵犯边境,瑞山公奉命招抚,其陈利害,宣威德,致安南退兵,并臣服入贡,恢复友好关系。公为人正直廉洁,为权0排挤,愤而辞官归里,隐居梅溪家中,遭倭寇进犯,公与众人集兵御寇,并协助南安县令修建城墙,保地方安宁。瑞山公生于明弘治甲子(1504)年,卒于嘉靖辛酉(1562)年,葬于洪梅坝后山麓。洪梅村建筑景观有:梅溪陈氏大宗祠,建于明末,是梅溪祖先发祥之地,也是南安著名古迹之一。1981年重修,2000年竣工,规模较大,雄伟壮观,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梅溪村 |
梅溪村位于洪梅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下宫口,聚落分布在瑞峰北麓,梅溪西畔丘陵河谷间。有下宫口、松仔尾、土炉、溪内、胡厝、楼仔、坝顶、尾桥、内坑、园尾、内埔、尾头、新池头、西后、高山园、沙丘、田边、山腰、溪仔乾、下坂、草池头等21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2058户,7486人。梅溪村以驻地而得名。民国年间为五都乡梅溪保,1949年解放后为梅溪乡,1958年公社化后为梅溪大队,1984年改为梅溪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洪梅镇梅溪村委会。梅溪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小麦、甘薯、花生、大豆,林果有龙眼、香蕉、甘蔗、柑桔。有油厂、小学、卫生所。乡村公路接洪六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三梅村 |
三梅村 位于南安市洪梅镇东南侧,南侧与洪濑镇接壤, 村中间是洪六公路,全村面积大约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00亩,山地1400亩,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01人。全村党员81人。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2974万元,村财政收入7.5万元左右,农民人平均收入6500元左右。 三梅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革,推动了本村的经济发展。现拥有骑龙山果林场1000多亩,种植柑橘、龙眼、荔枝、橙等果树;发展了养猪专业户2个,年出栏肥猪4000多余头。有水库1座,中小型企业10家。 三梅村内有明朝十三省巡案陈瑞山之墓。传说陈瑞山在他晚年骑马抱着南海观音佛像南下,故在他的墓旁建有观音庙一座,以供奉观音佛像。域内坝后自然村中有陈瑞山事迹碑。 三梅村民风淳朴,尊老爱幼。随着经济发展,村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村民互敬互助,村风村貌日新月异,被上级有关部门评为文明村。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霞峰村 |
霞峰村位于洪梅镇西南部,距南安市区约30公里,东与本镇梅溪村接壤,西与洪濑镇谯琉村交界,北与梅山镇明新村为邻,南与本镇三梅村毗连。全村面积为2.5平方公里,有18个村民小组,1000多户4115人,全村党员人数70名。霞峰村因境内有霞溪和瑞峰山,取山水之名,雅称霞峰。民国年间为霞峰保,1949年解放后相继为霞峰乡、霞峰大队,1984年改为洪梅乡霞峰村委会,1991年12月改为洪梅霞峰村委会。霞峰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水稻、蔬菜、地瓜、花生、玉米种植,形成规模化农业产业基地。同时,利用现有的一座小二型水库,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年产值2万多元。利用现有1500多亩山地,大力发展林果业生产,建成林木基地900多亩,龙眼基地300多亩,既保持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经济。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引进针织服饰加工厂2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位于霞峰村境内的明心山麓里有一座西庵寺,始建于明朝,存世四百多年,虽历经风雨,几经修筑,却始终保留着特有的山间乡土气息和古色古香的原始寺貌,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及社交活动的场所,具有独特的魅力。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