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南安市 >> 霞美镇 >> 长福村

长福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长福村谷歌卫星地图)


长福村简介

  长福村位于东经118度 分、北纬24度 分,在泉州市区西南部与南安交界处的霞美镇区,背靠泉州的母亲河金鸡晋水,面向风景优美的紫帽名山,“泉三”高速公路、福厦高速铁路沿村边而过,南安滨江汽配与机械产业基地依村而建。
  【村落与居民】全村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2千多亩,全村人口6300多人,1810户,辖8个自然村(八仙、大同、犁头、奄边、大厅、上店、大宅、宫后),31个居民小组,村民以王氏为主姓,旅居海外侨亲有1千多人。村委会设龟路街,聚落分布在复船山东麓河谷间。
  【历史沿革】 原属南安一都,民国年间属福东、福西两保,1949年解放后属四甲乡公所,1955年属丰州公社长福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长福村委会,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长福村隶属霞美镇。
  【村风村貌】 长福村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南安文明村”、“先进党支部”,长福小学荣获南安市体育苗子输送基地等荣誉称号,为上级体育学校输送一批批优秀体育运动员。长福老年协会创办于1984年,是南安最先成立的老年协会,并多次被泉州市、南安市评为先进集体。
  【历史人文】 长福村始祖王潮、王审邽 、王审知昆仲祖籍瑯玡、五世祖王晔为光州固始令,定居固始,父王务农为业,家颇殷实,三兄弟崛起于垄亩,文武兼备,才勇过人,深孚众望,人称“王家三龙”。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氏三昆仲自固始参加义军,扶母带兵入闽,经浔阳、赣州、攻陷汀州、漳州,经南安县大同场北辰山、众怒王绪残暴不仁、缚囚军中。军中一时无主,推王潮为主,王潮设剑台,拜剑推贤,至审知拜剑时,竟三拜三升,众争拥为主帅。但审知秉其孝友天性,事兄如父,推其长兄王潮,奉为主帅,自为副。先除暴于泉州,后取福州。汀、建二州降。王氏三昆仲并尊为“开闽王”,后定居繁衍,由王审邦第二十六世孙仁玄于明永乐年间移居长福,至今604年。长福村自古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百年前就有秀才、贡生开馆办私塾,人才辈出,尤其以乡贤王振邦最为突出,他1907年南渡新加坡,后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不久奉令回厦门开展工作,在厦门中街(现新路街)万成客栈建立联络站,秘密刊行邹容的《革命军》,后改名《图存篇》,开展宣传活动,发展同盟会员,在驻厦清军中进行军反,工作取得了成效,1911年3月前往广东准备参加武装起义,抵广州时武装起义已失败,便返回厦门设立秘密机关,参与策划光复厦门,同年十月武装起义成功。
  【建筑景观】 长福村现存古代民居建筑多座,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中祠堂始建于光绪庚寅年(1890年),是一座独特的五门宗祠,宏伟壮观,气势磅礴,此外还有龙山宫,又称妈祖宫,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有400多年,宫中祀奉“天上聖母”妈祖娘娘。
  【物产经济】 长福村处于有望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最具专业水平的汽车配件、工程机械、机械装备产业园区的中部,随着企业的大力引进,项目的入驻,原以农业收入的村民,逐渐转变成以工业化的新型农民,全村大小企业有30多家,主要以电子、五金、包袋、建材为主的产业群,社会总产值达到5亿多元,企业总产值4亿5千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千多元,长福村正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齐心协力团结拼搏,掀起新一轮的创业热潮。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3117 362000 -- 查看 长福村谷歌卫星地图

长福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长福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张坑村

  张坑村隶属南安市霞美镇管辖,位于泉州市西部晋江溪畔,东与长福村、杏埔村接壤,距离泉州市区12公里,西靠复船山,南连山美村、滨江汽配产业基地,北与晋江溪、仙河村为邻。泉三高速公路贯穿本村2公里。张坑村以境内“自然”村名命名。店上、下李、张坑原属南安二十二都,大山原属南安三十二都,敬长原属南安二十一都。民国年间为华安堡,解放初期属仙河乡(1958年改为新星大队),1960年从新星大队拆出张坑、店上二个自然村合为张坑大队,社教期间与敬长大队二个自然村合并为张坑大队后改为张坑村。张坑村有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4010人,980户,辖张坑、敬长、大山、店上、下李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复船山东麓丘陵河谷间,村委会设下李。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霞美村

  霞美村在南安市与泉州市交界处,隶属南安市霞美镇,东邻泉州市,西与邱钟村、温山村接壤,南靠紫(帽)黑(峰)山脉,北与四甲村、长福村交界,省道308线直通安(溪)永(春)德(化),军民连心路从村中贯穿。丰州古镇旁的晋江水从安永德滔滔不绝直通泉州,水陆交通四通八达,货物运输十分便捷。霞美村原属南安三十二都,民国年间属霞新保和霞光保,1949年解放初属霞美乡,1958年为霞美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霞美村,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霞美村隶属霞美镇。霞美村有土地面积6平方公里,辖12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油园,人口1600多户、6300人,耕地1800多亩,山坡地3000多亩。聚落分布在紫帽山北麓丘陵河谷间,土地平坦,民风纯朴,村民勤劳、善良,安居乐业。村党支部及村委会组织健全,领导核心素质好、能力强,社会治安稳定,秩序和谐。村屡次被南安市评为“先进党支部组织”、“先进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文明村”等。霞美村地域广阔,土地平坦,交通便利,山坡森林茂密,果树遍地,尤以荔枝、龙眼、杨梅更是名扬海内外,自古与邱钟、榕桥合称水果之乡。村后的横山水库、黑水水库蓄水量大,水流长年不息,水源十分丰富。现在,“光伏电子工程”在我村落户,二十万伏变电站业已竣工,更加保证霞美村的路不愁、水不愁、电不愁、人力不愁的良好环境。霞美村峰环水抱、山明水秀,山林果树遍地,放眼一片绿色世界,空气十分清鲜。村中的大霞美车站车辆川流不息,宽广繁华的菜市场,商品充足,生意红火。村旁中心小学、柳南中学、医院、银行各机关单位齐全。村后的紫黑山峰、深山藏古寺,有闻名泉郡、建于宋代的金粟洞、五塔岩、志公岩、名人书法石刻遍布山中,尤其是黑峰古庙(关圣夫子庙)更是香火旺盛,名气四海。更有闻名全国的泉州清源山、东西塔、丰州古郡的九日山、金溪古渡皆距离霞美村仅十公里左右,实是集休闲、购物、游览、开发投资的绝好之处。   

温山村

  温山村隶属南安市霞美镇管辖,古时系泉州新门外(南安三十二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位于秀丽的西边山川下,邻近著名的八尺岭,福泉山。这里土地肥沃,田园风光,庄稼丰收。东西与邱钟村、梧坑村交界,南与霞美村相邻,北至八尺岭,距泉州、南安市区仅10公里左右,村口是省道308线,交通方便。村中耕地约两平方公里,总户数750户,人口3565人,下辖四个自然村,共23个村民小组。 据《闽书》记载:山有八尺岭,古代叫八尺坡,宋大观时,有徐道人居此,既示寂,居人塑真身祀之。祈雨辄应。八尺岭山脉与南安相接。又据南安县志上册150页记载:徐道庵在三十二都八尺岭,宋里人王伯叙建。相传道人徐姓者羽化于此,乡人泥遗身祀之,岁旱祈雨辄应。庵前有参天豪木,树干达双人合抱之大。宋绍兴三年,水出木中,病者服辄痊,犹如仙水。温山村以驻地自然村命名, 原属南安三十二都,民国年间属山美保和霞新保,1949年解放后属霞美乡,1958年成立温山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温山村委会,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温山村隶属霞美管辖。温山始祖奠山公于明正德年间,自晋江黄塘到此定居繁衍,距今约500年历史。(据黄塘族谱记载),现留有明代古民居二座,清代祖厝三座。村内有明代古迹天后宫(妈祖庙),距今约400余年,该庙早时系土木结构,墙垣以碎砖乱石垒叠,清末光绪已丑年(1889年),村中弟子陈章持、陈章减、陈华卓、陈华谭、陈吉士一度修葺,文革年间遭到严重毁坏,妈祖金身被烧。1998年春,本境弟子肖相园偕夫人陈仁训,虽居厦岛多年,关心家乡公益事业之心不减。对妈祖信仰至诚。回乡省亲目睹其状,扪心不安,毅然配合村民重修,乡人陈礼煌、陈明星、陈仁杰等人配合管理修建事务,同年四月初动工,八月竣工。又因省道308线扩建,政府将考虑迁建八尺岭庙宇,期盼重建后的八尺岭庙宇更辉煌。真可谓,“先辈伟绩光耀照万代,后裔凝聚爱心传真情。” 改革开放以来,温山村百业俱兴,人才辈出。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曙光。村中10多个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正在兴建的有工业区——光伏电子工业基地,已投产的健立达电子公司等。尚有多个项目正在洽商。涌现出好军嫂、女企业家林琴同志,市人大代表陈清苗同志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带动了我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经过村两委成员的齐心协力和广大村民的理解支持,未来的温山村将是一个合格的、村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四黄村

  四黄村隶属南安市霞美镇辖区,东与泉州鲤城接壤,西与霞美村交界,南与晋江紫帽相邻,北与西山、四甲相连。全村土地面积与村落面积约4.5平方公里。福厦高速铁路、泉三高速公路和省道308线从村中通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是经商和办厂的好所在。现全村共有人口3000多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800多户,下辖4个自然村,大多属姓“黄”,四黄村由此得名。四黄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汽车配件、矿山机械配件、电子产业为主,闽南独有的一家变压器厂在本村落户,现全村共有大中小型企业多家,年产值达4.5亿多元,是南安市纳税大村之一。人均收入8000多元,九三年率先跨入全省“亿元村”行列。四黄村原名四脚黄,以境内四个自然村均姓黄而得名,后简称四黄大队。原属三十三都,民国年间为四脚黄,1949年解放后并入霞美乡,1958年属下光大队,1961年成立四黄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四黄村委会,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四黄村隶属霞美镇。九七年,四黄村被列为泉州市百个旧村改造试点村之一。共投入近千万元,聘请“闽东南”测绘研究所对全村进行测绘规划,制定了“六图一书”按规划进行旧村落拆迁改建共拆旧1万多平方米进行路网建设和新居建设,共铺设水泥路网4.5公里,新建公厕8个,同时对电、水、排污、垃圾处理进行改造,通过改造,四黄村被泉州市评为“旧村改造先进村”,学校被南安市授予“花园式学校”。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草亭寺”被评定为省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村风和谐文明、村容村貌美化、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形成。泉州花卉城、省八月湖钓鱼中心、泉州看守所、泉州武警一中队在四黄村落户,为四黄村的经济繁荣和治安稳定增添生机和活力。四黄村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开拓进取,通过不断努力,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十佳农村党支部和被泉州市、南安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治安先进村”、“小康村”、“亿元村”等先进荣誉称号。在上级政府和党组织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四黄村将走向更加美好和谐的未来。   

邱钟村

  邱钟村位于南安市霞美镇黑峰山下,古称南安二十二都田丰里。东邻紫帽山下308省道3公里,西接南安榕桥村,南通南安官桥镇,北靠八尺岭山脉。中间一片平坦而肥沃的农田,一条长年不息号称“四水归东”的溪流自西向东把村落分为南北两部分,宽阔的“军民连心路”从村中贯穿而过,公交汽车直通四邻,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邱钟村土地面积有5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1200多户,人口达5200人。民风纯朴,村民勤劳、善良。村基层组织健全,领导核心能力强,素质好,治安稳定,社会秩序和谐。村屡次被南安市评为“先进单位”、“拥军模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文明村”等。 邱钟村在民国年间为邱峰、钟毓两保,1949年解放后,各取首字的邱钟乡,1958年拆大队,即取名为邱店大队,1984年改为邱钟村委会,1999年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邱钟村隶属霞美镇。 邱钟村属低丘陵地貌,到处遍植果树,尤以龙眼、荔枝、柑榄、杨梅的数量及质量更是名扬海外,自古与相邻的榕桥村合称为“水果之乡”。村后的“黑山水库”、“ 横山水库”蓄水量大,水流长年不竭。现在“光伏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我村落户,二十万伏变电站基本竣工,更加保证邱钟村的路不愁、水不愁、电不愁、人力不愁的美好环境。 邱钟村峰环水抱,山明水秀,放眼一片绿色世界,空气十分清鲜。村中新建宽阔繁华的邱钟街及菜市场,货物充足,生意红火。村旁的中小学校、医院、银行各机关单位齐全。村后的紫黑山峰里,深山藏古寺,闻名泉郡,建于宋代的金粟洞,五塔岩,志公岩,名人书法石刻遍布山中,尤其是黑峰古庙(关圣夫子庙)更是名扬四海,香火旺盛。总之,邱钟村是休闲、购物、游览、开发投资的绝好之处。  

埔当村

  埔当村隶属南安市霞美镇管辖,东至邱钟村,西至南安柳城街道三堡村,南至官桥镇和铺村,村落面积5.5平方公里,辖区由4个自然村组成,分10个村民小组,村民601户2800多人。埔当村位于黑峰山下,风光秀丽,果树覆盖面积达85%,盛产龙眼、杨梅、橄榄等名扬四海的水果,通过加工畅销国内外。这里空气新鲜、环境优美、俗称“柴山水源好,吃饱不用愁”,是个人们向往的地方。埔当村以驻地自然村命名,原属南安三十二都,民国年间属沃溪保,1949年解放后属邱钟乡、园林公社。1958年自立埔当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埔当村委会,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埔当村隶属霞美镇。埔当村4个自然村分别有云台的果环宫、埔当的天师公宫、古厝后的祖师公宫和田边后的土地公宫。云台寺位于霞美镇埔当村云台自然村,原为荐国报恩寺,南宋王审知治闽,其侄王延彬袭父职为泉州刺史、改报恩寺为云台寺,把云台双象山改为云台山,因王延彬治泉郡有政绩,死后葬于此山。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不知何故被烧毁,寻复建。现在寺里周边周围有很多地名和云台寺有关,老地名(寺三)(楼上)观音井还保存至今,据说云台寺被烧时寺内把一尊观音佛祖丢进井内而得名为观音井。寺内面积有2千平方米,现挖地三尺尽是碎瓦片、砖块,并可见房屋的地基,整间房子地上铺的砖仍然保存。寺庙旁边还有个尼姑庵,现地名叫后庵,在云台大寨山下。云台史国老当过宰相,后人称为国老,出生在云台连理赛山下的石鼓山,现保存有他幼年时读书的石书房。五代十国时泉州刺史王延彬(885—930)曾到云台建造别墅,建云台歌馆,盖望梅亭,每年梅果熟时,就带妻儿老小到此度假尝梅,时邀招贤馆中寓贤和泉郡名士来赋诗酣饮。自号白云侍中,自王延彬辟梅村十里后,此地之风历久不衰,至今犹然。云台的万梅乡石碑犹存。清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西科,丰州云台陈大光考中解元。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全村先后开拓并引进承办埔当村100亩工业开发区,又引进三隆重工、凯盛化工有限公司、泉州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入住,从而发展了经济及带动第三产业。全村经济收入日益增长,人均年收入6000多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曾被上级授予先进党支部、司法合格村、交通安全村、拥军先进模范单位等称号。  

山美村

  山美行政村以境内“山美”自然村命名,原属三十二都,民国年间为山美保,1949年解放初为山美乡,1961年成立山美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山美村委会,1999年从原丰州镇拆成丰州、霞美镇两镇。山美行政村隶属南安市霞美镇所辖。   山美行政村位于霞美镇镇中心。东邻四甲村,西与温山村接壤,南与霞美村接界,北连长福村。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处于泉州与南安地段的中心点,全村辖四个自然村,即果园、山美、佃坑、后井。泉三高速公路从村落北边穿过。省道308线公路把四个自然村切分南北二边,南有山美、佃坑二个自然村,北有果园、后井自然村。全村共有31个村民小组,1160户,人口达5086人,党员143人。   山美行政村区域内的单位有:泉州市交警支队考试场、泉州市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南安市霞美镇政府、南安市丰州交警中队。入驻的企业有:泉州霞美光伏电子产业基地、南安市滨江项目区两大基地。有规模以上企业泉州市德玉艺品有限公司、南安市东南轻工有限公司、泉州市法达皮塑有限公司、泉州市锦鹏石材有限公司、南安市伟志兴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村里设有2所小学:锦源小学和山美小学。两家卫生所,方便的村民就医,在2009年新建村级农家店一个,使村民不出门就能在家里做买卖。   山美行政村有四大经济支柱:一是依傍泉州市支队车辆考试场,创建汽教所,从教人员达数百人。二是利用镇区街道、考试场开店,发展第三产业。三是到工厂和光伏、滨江工业开发区打工。四是外出经商。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建文明村为契机,立足本村实际,以-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0中央-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和谐村庄”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团结带领全体村民群众努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环境建设,把村级工作推向新的阶段,促进我村集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广大山美村民安居乐业。   这些年来,村里修建水泥路20条,加上原有水泥路,长达21.2公里,现在全村水泥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十分便捷。为了使村道亮化,四个自然村落共架设路灯120盏。电话入户98%,宽带入户700户,电视入户率100%,自来水覆盖全村,入户率达到100%,使村民吃上了卫生水。村办公楼拆旧建新,2008年底建成一幢六层办公综合大楼,二、三层作为办公活动场所,一、四、五、六层出租,每年可增加村级财政收入10余万元。近几年来,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性增长,农民收入也逐年递增。村民人均收入由6800元提高到8800元。   我村在2009年被南安市评为新农村社区试点并验收。为了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2009年6月我村建成了灯光篮球场。目前我村已有乒乓球台6张,桌球台3张,体育健身器材6件,文化体育活动有专人负责管理,同时制定了各种制度和实施细则,并定期举行篮球、乒乓球等比赛,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群众自发组织的比赛每年都在50场次左右。为了方便村民学习科学知识,我村现有村级图书室一个,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图书设备,最大限度的为村民提供最优质的读书学习服务。为实现 “村容整洁”,落实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村里成立了村保洁队,实行分段包片负责,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我村在2007年度被南安市评为家园清洁单位。同时积极教育引导村民群众增强卫生意识、健康意识、环境意识,逐步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美丽乡村”。   

沃柄村

  沃柄村系南安市霞美镇一个革命老区行政村,位于南安市中南部,旧属丰州镇管辖,1999年划归霞美镇,距离南安市区17公里,距霞美镇区7.5公里,四面环山,最高的一座山叫连理峰,海拔352米,属梅花岭余脉。村中一条澳溪穿村而过,发源自后桥水库。东南与官桥镇和铺村隔溪相望,西与柳城三堡村以山为界,北与埔当村接壤。全村380户1650人,下有村民小组1个。沃柄村古称“澳溪”,旧称福建省南安县三十三都澳溪村(今霞美镇沃柄村)。全村俱姓洪,隶属泉州“六桂堂”。明洪武二年已酉福长公自晋江英林迁官桥和铺村,其次子太初公定居沃柄村开基繁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民国年间属澳溪保,1949年解放后属邱钟乡,1958年自立沃柄村,1984年改为丰州镇沃柄村委会,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沃柄村隶属霞美镇。沃柄村党支部2006年6月被评为“南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计生工作优异,2006年8月被泉州市评为“2001-2005年度连续五年计生合格村(居)”;2007年2月被评为“2004-2006年度南安市文明村”;2008年8月获得“2006-2007年度泉州市文明村”和“2006-2007年度第五届泉州市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村山多地少。山上多种植橄榄树、杨梅树。尤其杨梅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自明朝。连理峰山脚下有巨石,上镌刻有三个大字“万梅乡”,惜湮没于荒草深土之中;旁边有一石题刻有“杜松歧”三个大字,也不知何人何年所题;山谷中有一千年古观音庙,已沦为废墟,只剩下两三个巨大的石柱础引人遐想连翩,相传宋朝宰相韩琦的生母名叫连理,曾流落到此,产下韩琦,未见诸历史记载,不知真实与否,只有村中老人口口相传。沃柄村的杨梅在整个泉州地区声名远扬,曾远销日本。山上的石头矿藏十分丰富,多为花岗石。山上多奇峰异石,林壑优美,景色迷人。连理峰顶有两座山寨,巨大的条石垒砌为墙,背负青天,下临万丈深渊,形势十分险峻,正所谓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可惜年代久远,不知何年何人所造,已不可考。   

仙河村

  仙河村是福建省南安市霞美镇第一大行政村,位于晋江上游南岸,霞美镇西北部,东与杏埔村相邻,南邻张坑村,西北两面均为晋江水环绕。距泉州市区15公里,距南安市区18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属半丘陵地形。全村面积9.8平方公里,村民2086户7600多人,下辖9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村里主要姓氏有9个。仙河村因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河山壮丽,景色优美,宛如仙境,由此得名“仙河”。原属南安二十一都,民国年间分为南光保(辖霞福、后房、长汀、后浦),新罗保(辖新罗、洪厝堀、敬长)、华安保(辖东清、张坑、店上)三个保。1949年解放后撤区并乡属新星人民公社;1958年为丰州人民公社仙河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仙河村委会;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仙河村隶属霞美。仙河村因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人贫地少,全村经济落后,1997年前,全村只靠一条不足四米宽的土路出入,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1998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直接关心支持下,在全村干部群众、社会贤达的一致努力下,建成了一条长3公里、宽6米的乡村水泥公路,从而活跃了农村经济,使农村中的种植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自然村也发动全民参与,通过不同途径筹集资金,相继建成了各自然村乡村水泥路,现全村85%以上铺上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灯,建设了灯光球场、公厕等公共设施。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仙河村也充分发挥了自然和地理优势,并受到泉州花卉城的辐射,兴起了花卉种植业,使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农民致富了,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现在高楼大厦林立,农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稳定,正在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努力奋斗。仙河村里现存有“五间张”古大厝多座,还有多座作为供奉祖先灵位的古大厝,分布于各个角落,有的已有几百年历史,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特色。仙河村现有完整小学一所,名为“南安华侨小学”,创建于1956年。该校校舍系由爱国侨胞、上级政府及社会贤达在不同时期投资兴建而成,现有师生近500人。建校以来,已为祖国培育出大批人才。村里还有几个卫生所(室),为村民们就医看病提供服务。目前,仙河村受南安市滨江工业园区的影响,正着手招商引资,盘活土地,并进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为壮大集体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而奋斗。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长福村

  长福村位于东经118度 分、北纬24度 分,在泉州市区西南部与南安交界处的霞美镇区,背靠泉州的母亲河金鸡晋水,面向风景优美的紫帽名山,“泉三”高速公路、福厦高速铁路沿村边而过,南安滨江汽配与机械产业基地依村而建。   【村落与居民】全村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2千多亩,全村人口6300多人,1810户,辖8个自然村(八仙、大同、犁头、奄边、大厅、上店、大宅、宫后),31个居民小组,村民以王氏为主姓,旅居海外侨亲有1千多人。村委会设龟路街,聚落分布在复船山东麓河谷间。   【历史沿革】 原属南安一都,民国年间属福东、福西两保,1949年解放后属四甲乡公所,1955年属丰州公社长福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长福村委会,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长福村隶属霞美镇。   【村风村貌】 长福村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南安文明村”、“先进党支部”,长福小学荣获南安市体育苗子输送基地等荣誉称号,为上级体育学校输送一批批优秀体育运动员。长福老年协会创办于1984年,是南安最先成立的老年协会,并多次被泉州市、南安市评为先进集体。   【历史人文】 长福村始祖王潮、王审邽 、王审知昆仲祖籍瑯玡、五世祖王晔为光州固始令,定居固始,父王务农为业,家颇殷实,三兄弟崛起于垄亩,文武兼备,才勇过人,深孚众望,人称“王家三龙”。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氏三昆仲自固始参加义军,扶母带兵入闽,经浔阳、赣州、攻陷汀州、漳州,经南安县大同场北辰山、众怒王绪残暴不仁、缚囚军中。军中一时无主,推王潮为主,王潮设剑台,拜剑推贤,至审知拜剑时,竟三拜三升,众争拥为主帅。但审知秉其孝友天性,事兄如父,推其长兄王潮,奉为主帅,自为副。先除暴于泉州,后取福州。汀、建二州降。王氏三昆仲并尊为“开闽王”,后定居繁衍,由王审邦第二十六世孙仁玄于明永乐年间移居长福,至今604年。长福村自古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百年前就有秀才、贡生开馆办私塾,人才辈出,尤其以乡贤王振邦最为突出,他1907年南渡新加坡,后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不久奉令回厦门开展工作,在厦门中街(现新路街)万成客栈建立联络站,秘密刊行邹容的《革命军》,后改名《图存篇》,开展宣传活动,发展同盟会员,在驻厦清军中进行军反,工作取得了成效,1911年3月前往广东准备参加武装起义,抵广州时武装起义已失败,便返回厦门设立秘密机关,参与策划光复厦门,同年十月武装起义成功。   【建筑景观】 长福村现存古代民居建筑多座,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中祠堂始建于光绪庚寅年(1890年),是一座独特的五门宗祠,宏伟壮观,气势磅礴,此外还有龙山宫,又称妈祖宫,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有400多年,宫中祀奉“天上聖母”妈祖娘娘。   【物产经济】 长福村处于有望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最具专业水平的汽车配件、工程机械、机械装备产业园区的中部,随着企业的大力引进,项目的入驻,原以农业收入的村民,逐渐转变成以工业化的新型农民,全村大小企业有30多家,主要以电子、五金、包袋、建材为主的产业群,社会总产值达到5亿多元,企业总产值4亿5千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千多元,长福村正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齐心协力团结拼搏,掀起新一轮的创业热潮。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四甲村

  四甲村是泉州南安市霞美镇隶属的行政村,位于泉南丰交界处晋江中下游南岸,东与鲤城江南镇接壤,距泉州中心市区14公里,西与本镇长福村交界,离霞美镇所在地1公里,距南安市区12公里,南与四黄村交界,距八月湖垂钓中心一公里,北连金山村距金鸡栏河坝3公里。村落面积2.1平方公里,1017户3570余人,辖三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四甲村以驻地自然村得名, 解放前是-象峰乡公所住地,锦堂自然村是南安市革命老区村,曾建立0地下支部。解放后1950年属南安县第九区公所,成立四甲乡(管辖锦堂、西山、三甲、四甲自然村),组建锦星、锦东、锦西、三甲、四甲农业社;1957年为幸福乡政府住地(管辖延陵、岐山、锦田、仙塘、杏埔、仙河、张坑、长福、玉田、西山、锦堂、三甲、四甲等),1958年成立五星联社(管辖锦堂、西山、三甲、四甲),1961年为四甲公社(管辖张坑、敬长、杏埔、玉田、金山、西山、长福、锦堂),并组建为锦堂大队,傅孙以同志任四甲公社书记;1984年改为丰州镇四甲村委会,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四甲村隶属霞美镇。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下,四甲村被列入江滨开发区行列,泉州二环路、江滨路规划从四甲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贯穿通过,其中交叉大圆盘就规划在四甲村的辖区内,国家级泉州农产品贸易城征用本村锦堂自然村240余亩地,目前正着手兴建,建设中的福厦高速铁路、泉三高速公路交错从四甲村辖区通过,加上建成投入使用的柳中路、金霞公路、北连307省道,南接308省道,形成十分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四甲村地处泉州新门外,明朝中叶,历史将领傅应嘉出生本村的锦堂自然村二房。傅应嘉绒马一生,忠秉报国,清正廉洁,功勋卓著,声名远播,为一代名将,后移居金门繁衍。四甲村从事花卉产业已有四、五十年历史,从开始的果苗,药材产业,发展至目前的花卉,美化产业,民营企业从古到现在十余家,石材、消防器材、电子、鞋服加工等企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力的去处,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村基层组织多次获取上级政府部门奖励。其中:2004年获取福建省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2004年获取泉州市宽裕型文明村;2005年获取南安市、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2006-2007年被评为南安市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西山村

  西山村系南安市霞美镇的一较大自然村,位于泉州母亲河晋江金鸡水闸南1公里,距南安市区15公里。东与泉州鲤城区金浦社区接壤,有繁荣公路之隔。西有丰霞公路为界,北面有塔尾尖山(由后池山,时山组成)。南至西宫山外有一片约1500亩的平坦良田,被晋水南渠环抱,堪称为依山傍水。 西山村由厝美、二房、上五柱、下五柱、陈厝、瑞元、围内、何厝、郑厝等自然村组成,16个村民小组构成,户数800多户,人口有3200多人。村落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山地面积500亩。村民以农业生产及花卉为主,还有经商、种蔬菜,人均收入达4200元,社会总产值1800万。历年来被评为“市先进民兵营”“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西山村以驻地自然村为名, 原属南安一都,民国年间辖于四甲分公所保上峰乡,1949年解放后初为四甲乡,1958年为五星社。1959年成立西山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西山村委会,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西山村隶属霞美镇。 西山原称奎峰,古时境内有一座“狮子山”,顾名思义是狮山,但不知何时,何故改为西山,这一历史沿革无经认真考证。西山村是一个多姓氏聚居地,群众流传一名压韵的顺口溜“西山五个姓,肖王何傅郑”。其中傅姓人口居多,有2000多人,姓肖的早年迁居美林“内茂”。现仅有四个姓,姓王的只有20多人。何、傅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美称三姓兄弟,并建有“三姓宫”。 西山村傅姓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武荣傅姓第十五世傅仁复,有锦田分拓西山,繁衍生息。故西山傅氏宗祠里有一对楹联“自固始到泉郡贻阙孙谋芝兰森玉立、由锦田来西山地灵人杰衣锦叠云锦”(因福建傅姓始祖傅实,原籍山西济州,有于黄河该道而迁居汝宁府光州国固县)。 郑姓是南宋治洪水-郑岳(又称郑孩儿),从湖南衡阳迁来,设立郑厝祠堂,曾一朝代赐给“奉太告命”之牌,安于堂中。何姓是从泉州清源山分支至西山村,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今何氏后裔已发展到400多人。 西山村在历史上,曾谱写光耀的一页,清朝乾隆,道光年间,分别有傅瑞、傅安邦、武举、文魁标名。因而傅氏宗祠里有一楹联“紫帽披青文魁墨香宅第,金鸡报晓武举雄风沐家居”。清朝道光年间,先贤傅善兴,乐施好善,善举永昭的慈善家。于道光丁末年,捐资重修“报亲寺”,咸丰元年,岁遇灾荒,民不聊生。傅善兴在泉郡开元寺,开仓赈济灾民,深孚众望,名闻遐迩。 当今盛世,社会和谐,民惧欢颜,贤才辈出,专家、教授、工程师、商业企业佼佼者,热心公益慈善家,不断涌现。已故乡贤傅子初先生,历任印尼玛琅中华总会主席,香港南安公会永远荣誉会长、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委员;已故乡贤傅子昌原任晋江行政公署管理科(行政科)副科长,离休后享受处级待遇;乡贤傅炳峨,军队文职干部二级,技术四级(正军职少将级);留学日本,并获得博士学位的郑泽勇先生,现居日本,是位高尖人才;被评为泉州市2006年度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福建省劳动模范的傅志昌乡贤,是一位事业有成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企业振盛,经济繁荣,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乡风村容,日臻改观,高楼大厦,星罗棋布,发展态势催人奋进,在村民热情积极支持下建立完整党支部、村委会、民兵营、老人协会、气排球活动队。还建立一所现代化规模的教学楼(西山小学),有现代的教学设施,文体娱乐场地,环境优美。村部也新建二层办公楼,设施科学化。在村里创办规模较大个体企业有福建俊豪电子有限公司、南安市长盛建材机械有限公司、南安市永鑫五金塑料有限公司。 村里自古以来建有四大庙宇,破四旧曾被拆除,后来均给予重建。如:王公宫、太保公宫、王夫人妈宫、星君爷宫等名胜古迹之风景点。此外,面积达15亩的许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天然湖泊。于2000年3月承蒙乡亲贤达、海外侨胞慨解义囊重建塔仔大路桥,桥边的石碑上刻有“斗门立桥锁蛟龙,奎峰叠塔展雄狮”。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玉田村

  玉田村是南安市霞美镇十六个行政村之一,位于晋江溪畔,东临晋江溪,西与长福村接壤,南与四甲、金山村为界,北连杏埔村。幸福渠、晋江南渠依北顺南而过,小小户厝山坐落村子西面,全村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750亩,建设用地500亩。全村720户2788人,村民以傅氏为主姓,旅居海外侨亲800余人。玉田村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南安文明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玉田小学近年也被评为镇教育先进单位和市创建“平安校园”之合格单位。玉田村以驻地为名,原属一都,民国年间属田后保,1949年解放初属杏光乡,1958年属杏星社,1961年自立玉田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玉田村委会,1999年从原丰州镇拆成丰州、霞美镇两镇,玉田村隶属霞美镇。傅氏始祖说公生于古代商朝,距今近3340年,居于山西平陆傅岩,发明版筑治水,名声显赫,被高宗武丁擢为相,治国有方,天下大治。当时说公乃为古代贤相,以居住地傅岩受赐傅姓,雀称圣人傅说。傅氏入闽始祖傅实公银青光禄大夫,唐僖宗广明元年奉旨入闽,建府第于泉州仁风门外,后献予妙应禅师为护安院,即东禅少林寺,另建府第于南安武荣,即今丰州桃源傅氏大宗祠。傅氏公入闽至今有1124年,在闽功绩斐然,誉为“一剑南来,安民定疆”。傅氏族裔历经三千多年,族人遍布海内外,古今名人辈出,各领-,为中华傅氏文明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玉田村三面环田一面背山,玉田村委会办公大楼和玉田小学教学楼耸立于村子中央,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南北走向的村民住宅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道路条条通梓里,崇心耿率晓亲情。近几年,在党支部重视下,村民、爱乡仁人志士自筹自建爱乡路,村南村北,每角每组都铺设水泥大路。夜幕降临,千家灯火齐明,数十条水泥路灯一亮,真如白昼一般,美景十分令人赞叹。村子四周果苗、花圃四百余亩,这里是花苗基地,果苗几十种,花苗百来样。春天一到,我们这里的风景独好,因为这里已是花的村庄、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玉田村除了以发展花果苗为主之外,村里还办有军体器材厂四家,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军区院校,目前,产品畅销海内外。村中新办的树脂厂、制鞋厂、包袋厂、五金厂、汽配厂十余家。新的项目的驻入,已促进了玉田经济的腾飞,社会总产值达到3.8亿元,企业总产值2亿元,村民年均收入六千多元。玉田村民正沿着党的-指引的方向,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争取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金山村

  金山村系泉州市、南安市霞美镇,位于风景秀丽的金鸡山边,东与泉州市鲤城区金浦社区相邻,距泉州中心区7公里,西与玉田村交界,南与西山村、四甲村交界,距霞美镇区3公里,北靠泉州市的生命河晋江,对面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九日山”。1965年建造金鸡拦河闸把晋江南北两岸联接起来,是南北的交通要道。村落面积有1.1平方公里,全村辖3个自然村(麻山、桥头、崎后),8个村民小组,村民675户2273人。金山村驻地村麻山,土地肥沃、平坦,粮食连年丰收,土改时,为与邻村玉田并列,颂其名为金山。原属南安一都,民国年度为金浦保,1949年解放初属杏光乡。1958年属杏星社。1961年自立金山大队,1984年改为金山村,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金山村隶属霞美镇。金山村全体干部、村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村支部、村委的领导下,努力拼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6年度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1年度被霞美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2002年度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合格村”称号:2003—2005年度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04—2005年度被南安市委、市政府、人民武装部授予“先进民兵营”:2006年度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四五普法先进单位”。金山村现在主要景观有新建的报亲寺、金山村老人活动中心、青山宫文化活动中心、村民文艺活动中心。组织了五支文艺队伍(大鼓钹队、礼鼓队、车鼓队、杂音队、鼓钹队),丰富、活跃、提高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杏埔村

  杏埔村位于泉州市霞美镇东北方向,晋江南岸,古时候属泉州府(武荣)辖下二十二都,东至晋江溪畔,西与张坑村相邻,南连玉田村,北与仙河村为界,特有的地理位置及悠久的历史条件,成就晋江南岸一颗光芒四射的宝贵明珠。全村有三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5400人。杏埔村以驻地为名,原属三十二都,民国年间为杏埔保,1949年解放初为杏光乡,1958年为杏星农业社,1961年成立杏埔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杏埔村委会, 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杏埔隶属霞美。 农业是杏埔的经济基础,培育的花果树苗,曾远销全国各地,成为泉州苗木基地的主要园地,特有的几百年的芒果树,结出的独特口感果实,驰名泉州一带。在改革开放中兴办的包袋加工厂为村群众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特别是引进走出的汽车配件、石材销售等商业营销,为村走向小康社会提供了便捷条件。目前,我村社会总产值二亿元,工企业总产值一亿五千元,人均收入八千元,明显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实际收入悬殊,贫富差距拉大,贫困户还不少。河沙是杏埔村的重要矿产资源,因晋江河床不断变迁,大面积地下有丰富的河沙矿产,初步计算,不少于六千万立方米,花岗岩矿藏有一亿立方米,水池面积八十亩,远古树木沉积一万立方米,旅居印尼侨胞独资兴办的宝莲中学每年向社会输送二千初高中毕业,改革开放磨炼出来的经商优秀人才568人,这些硬软件资源是我村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优越条件。在-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奋斗,杏埔村积极主动,全面铺开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目前,环绕三个自然村的水泥路面22公里,填埋原始厕所1237穴,清除三庙五舍3162座,新建化厕4808个,新围设垃圾投放点28处,加大力度铲毁蚊蝇细菌滋生地,基本剪除传染病渠道,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新建、翻建房屋3188座,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和谐社会号召,经过村两委积极抓落实,村务进一步透明化,村民之间互助互爱,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全民素质较大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2000年以来,我村得到市、镇文明村、先进基层组织等嘉奖16项。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梧坑村

  梧坑满族村是南安市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位于霞美镇区的西南边陲,东与邱钟村交界,南与埔当村为邻,西和北与柳城街道办接壤,四面环山、中部为盆地,对面南部有一丘陵小山,形似笔架,称笔架山。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独辖一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村民391户1508人。梧坑满族村因霞美溪上一条小坑沟流经村境,以前在坑沟边种植几棵梧桐村,故称梧坑。梧坑满族村原属于埔当村管辖,旧属南安三十二都,民国年间属邱峰保,1949年解放后属邱钟乡,1958年属埔当大队,1984年属埔当村委会,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埔当属霞美,2000年原埔当村分拆成埔当、梧坑两村,梧坑满族村从埔当村析出。粘氏满族村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十大少数民族领袖之一完颜阿骨打的长侄——金国大将军完颜粘宗翰(公元1079年—1136年)的后裔。村民具有满族祖先特有的纯朴勇敢、勤劳善良、尊师重教、崇尚文化的遗风。二十二世祖粘克成于乾隆已酉年(公元1789年)科登进士,与泉郡宗兄同榜三魁。历任宁德、沼安、嘉义、古田等县学教谕。之后多名贡生、庠生、举人等先后执掌该地私塾学校,当过私塾先生。现时在职公办的大中小学教师21人、医师5人、先后毕业已参加工作及在学的大学生39人,被外界誉为“尊师重教、人才辈出”的“高知村”。梧坑满族村是一个闻名内外的水果之乡,有着“从四月的杨梅出到十月的橄榄落”的美誉。一年中桃李、杨梅、荔枝、龙眼、橄榄等水果,其数量、质量名扬四方,水果成为梧坑村重要的经济支柱。随之带出种植、水果加工、运输、建筑、烹饪等副业,亦有开办工厂、生产手机、对讲机等,产品远销海内外。 “游览休闲要到梧坑村,烧香诚敬应上慈云寺”。梧坑满族村青山叠翠,绿水铮淙,鸟语啁啾,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的村落。村头建有一所民族小学、一座村行政大楼,二者合之形同一座小公园。因地处僻静、环境幽雅,且交通便捷,每逢节假日,这里总能吸引一些游人前来休闲消遣,深山密林里掩藏着一座百年古刹。山因古寺而灵动、寺因深山而厚重。其禅宗意境,使悠悠山水增添几许迷漓和诱人的色彩,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游客。风景优美的梧坑满族村是尊师重教、崇尚文化的小山村,具有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的潜力,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必将变得美丽富饶,更加魅力迷人。  


长福村特产大全




长福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