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口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1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竹口,聚落在五塔岩南部丘陵山谷间,呈长方形分布。有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民415户、1536人。竹口村以驻地得名。元、明、清属三十三都,民国称为“竹口保”,1949年解放初与和埔合为竹和乡,1956年归入下洋乡,1961年成立竹口大队,1965年改称竹青大队,1979年与席里大队拆分,自立竹口村。1984年改称为官桥镇竹口村委会。竹口村有耕地456亩,山地1100亩,主种水稻、甘薯等,林果有荔枝、龙眼、杨梅、橄榄、桃李等,是泉州市有名的水果村之一,尤以荔枝誉满闽南境内。境内的五塔岩系宋代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域内有卫生所、小学各1所,砖厂1家,蜜饯厂2家。村道连接坵前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3118 | 362000 | -- | 查看 竹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立新社区 |
立新社区共有居民980户3801人。土地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东面以溪安路中线(篮桥)为界,西面以原324国道中心线为界,南面与晋江市内坑镇交界,北面以中心街中心线为界。立新社区有远近闻名的小吃。肉粽、牛肉粳是过往商客必尝的美味,狗肉骡肉更是一绝。 |
内厝村 |
内厝社区位于官桥镇东南部,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内厝、梧茂、山后、落坑4个自然村,人口4782人。内厝社区党支部于2008年6月升格为内厝社区党委,现有党员85人。自2012年10月份换届以来,,内厝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在推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同时,不断强化群众对村务党务的知情权、参与权、批评权、监督权。社区党委、居委会、监督委员会三套班子紧密配合,为社区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年度发展规划,并对具体的任务进行分解,确保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不断推进内厝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是内厝社区常抓不放的重点工作。近年来,内厝社区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理念,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2012年,内厝社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5亿元,现社区集体资产已达6000万元。社区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内厝社区党委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长期以来,内厝社区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福利待遇。2006年至今坚持每月向每位居民无偿分发20斤大米、2斤食用油,每年都出资为居民统一办理新农合、新农保,每月向60周岁以上的居民发放200元的养老金。社区还为部分困难户减免购房款,每套房减免额度达5-15万元。内厝社区尊师重教,每年奖教资金达20多万元;每月为在社区内教学的教师发放150元伙食补贴;社区内每个被高校录取的大学生都能从社区领取5000元的奖学金。据统计,近三年来社区共投入800多万元用于改善学校操场跑道、球场和其他教学设施。此外,社区还购买标准校车用于免费接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投入500多万元创办一座独立幼儿园,目前该幼儿园已正式投入使用。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泗溪村 |
泗溪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处。聚落在毫光山北部丘陵谷地,呈三角形分布。村委会设下溪边。有下溪边、顶溪边、吕村后、亭洋、林边、青屿、溪柄、堀斗、顶畲、顶乡、洋尾、下畲、后坑13个自然村组成。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1245户、6408人。泗溪村四周溪流环绕,逐取故名泗溪村。明、清属三十五都。民国为下寮保直辖。解放初并入洪邦乡。1956年并入漳里乡,漳里乡先后成立泗溪、四乡两大队。泗溪、四乡在1965年合并为泗溪大队,1984年为泗溪村委会。泗溪村有耕地2631亩,山地8380亩。主要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甘薯等。果树有龙眼、李子等,堀斗畲李果以其皮粉红凝霜、肉厚味甜而久负盛名,是远销海外的传统特产。域内有砖瓦厂1家、学校1所、合作医疗室2所、水库4座。铸造厂、模具厂、机械厂、制釉厂各1家。村道连接官黄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成竹村 |
成竹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曾厝,北依帮湖山和五峰山,双溪穿境而过,聚落分布在丘陵河谷间。由曾厝、上曾、下宁、四石柱、龟坝桥、岩前、芸溪、杏林村8个自然村组成,有24个村民小组,村1884户、6445人,其中回族35户,人口214人,占村总人数的3.7%。 成竹村以驻地得名。1980年为纪念烈士郑成竹,故以“成竹”为村名。明、清统于三十五都,民国属下寮联保和山岩保,1949年解放初称漳里乡,1958年后成立成竹、岩前2个大队,1965年合为双溪大队。1980年为成竹大队,1984年改称为成竹村委会。成竹村有耕地2124亩,山地10543亩,主种水稻、甘薯、芋头、花生、甘蔗,山林以薪炭林为主。境内有岩石可采,有历史悠久的小身洞寺,还有瓷砖厂、铸造厂、针织手套厂、卫生所、碧柱小学、民兵一库、民兵二库等。乡村公路连接官桥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漳里村 |
漳里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洪邦。有洪邦、漳洲寮、贞边3个自然村。聚落分布在“官黄”公路两侧丘陵坡边。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1050、3302人。漳里村因乡址设于漳州寮,由其村名简化而得名。元、明、清属三十五都。民国分为洪邦、漳里两保。1949年解放初称漳里乡、洪邦乡。1956年合为漳里,1958年成立漳里大队,1984年改称为漳里村委会。漳里村有耕地1509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等。有企业10家,主要生产陶瓷、机械、石板材等产品。有小学1所、合作医疗所1所,且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水泥硬化公路连接南官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山林村 |
山林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山头林。聚落在五峰山南麓,山溪纵贯境内河谷间。由山头林、新塘、仙枝、过坑4个自然村组成,有7个村民小组,村民1027户、3497人。山林村以驻地取名。明、清属三十五都。民国属山岩保。1949年解放初属漳里乡。1958年与漳里村联合称漳里大队。1961年与漳里村分开,自立山林大队,1984年为官桥镇山林村委会。山林村有耕地1998亩,山地1776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等。域内有峰山小学、瓷砖厂、鞋厂、板材厂各1家。村道连接福厦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周厝村 |
周厝村以驻地得名。明清属南安三十五、三十六都。民国分为周厝保和毫光保。1949年解放初合并为周厝乡,1958年拆分为周厝、下寮两个大队,1965年合并为周厝大队,1984年改为周厝村委会。原周厝村在2000年5月拆出下寮、林兜、后曾三个自然村成立霞光居委会。 周厝村委会现由周厝、周基、田墘、上山、顶下寮、青口、许林7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组成,有村民1368户、4785人。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00亩。村内设有周厝小学。境内企业有嘉林木业、嘉华建材、长胜家具、新容建材、泉隆石材、方圆水泥制品、赐成水泥制品、仁达糖液等企业十八家。域内有佛教圣地千年古寺“天竺寺”旅游景点一处。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下洋村 |
下洋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村委会设在下洋,东、南、北三面与晋江市交界。有下洋、石泉、六角亭、后林埔、龙桥、龙头洋6个自然村,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1088户、4000人。下洋村以驻地自然村得名。元、明、清属三十三都,民国属“东边保”,1949年解放初属下洋乡,1958年成立下洋大队,1984年改称下洋村委会。下洋村有耕地1404亩,山地1377亩,主种水稻、甘薯、小麦、花生。盛产龙眼、桃李,被誉为“水果之乡”。村里的后林埔为邻近村农副产品聚散地。有医疗所、小学各1所。前埔邱店公路贯穿其境,交通方便。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岭兜村 |
岭兜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处。村委会设在义里,地处梅花岭南麓,西有五峰山、大帽山,东有石鸡山,山岭绵延起伏,南官公路穿过境内,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聚落在丘陵谷地上。有义里、大路顶、洋行、山兜、桥头、三房、官下、梧园、寨脚、土泥等10个自然村,有20个村民小组,村民2047户、7453人。岭兜村因地处梅花岭下而得名。闽南方言“兜”即“近旁”之意,“岭兜”为山岭之旁。元、明、清属卅四都,民国分为岭兜和桥头两保,1949年解放初并为岭兜乡,1956年改并莲塘乡,1958年成立大队,以岭兜为名。1984年改称为岭兜村委会。岭兜村是清慈善家张世整故居,也是革命老区。境内的张氏宗祠是1929年0岭兜党支部的诞生地,石室岩是1932年0晋南县委的诞生地,关公寨是1937年0闽中特委抗日救亡运动基地;1956年晋江专区建设岭兜革命烈士纪念碑以缅怀烈士忠魂。岭兜村有耕地2340亩,山地15800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等,是全市龙眼主要产区之一。大帽山等山地钨矿、花岗岩、瓷土储藏量丰富。域内有养鸡场、建材厂11家,规模化瓷砖厂8家,购销站、卫生所4所,中学1所、小学2所。村道连接福厦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东头村 |
东头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3.0公里处。村委会设东头,有东头、枫林头、溪尾后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村民2425户、8012人。聚落在虎岗山北麓丘陵河谷内,呈长方形分布。东头村以驻地自然村得名。明、清统于三十五都。民国分为东前保和东后保。1949年解放初合并为东头乡,1958年成立东头大队,1984年改成东头村委会。东头村有耕地2285亩,山地8550亩。主种水稻、甘薯、甘蔗、芋头等。林果以薪炭林为主,还有杨梅、茶叶等。域内有碧石小学、卫生所、茶坊、桔园。石料的开采加工是东头村的一大副业。村路连接福厦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新圩村 |
新圩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聚落在南官公路与福厦公路交叉处,呈长方形。有新圩、社庄、布厝3个自然村。新圩自然村是侨乡之一,布厝自然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村民800多户人口3200人。 新圩村以驻地得名。明、清属三十四都。民国年间为“五保”,1949年解放初合归莲塘乡。1958年成立新圩大队,1984年为新圩村委会。新圩村有耕地1650亩,山地925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村里有瓷砖厂、粮油加工厂、小学、合作卫生所等。境内有社庄自然村的“湧莲寺”、“五宝杨氏家庙”、“杨家府第”,新圩自然村的“宝莲寺”“菜堂古民居”等历史文化古迹。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前梧村 |
前梧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南4.3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前梧。由前梧、山前、草厝田头、蔡庄、新村、东山6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2个村民小组,村民730户、2858人。前梧村以驻地得名。明、清属南安三十六都,民国时期称田铺保,1949年解放初并属内厝乡,1958年属内厝大队,1961年由内厝大队分出,成立前梧大队,1984年改称前梧村委会。前梧村有耕地1562亩,山地1505亩,主种水稻、花生等。域内有一所前梧小学。有石材厂、铜粉厂、针织鞋业等企业。村道连接福厦公路,交通十分便捷。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东星村 |
东星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9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田洋,东与晋江毗邻,聚落在鸭母山东南麓丘陵谷地,呈长方形分布。有旧圩、田洋、顶塘、重庄、三落5个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村民881户、3104人,侨属占人口总数的50%。 东星村以东边村的“东”与五星红旗的“星”合为名。元、明、清属三十三都,民国属“东边保”,1949年解放初属下洋乡,1961年拆分为东星、三落大队,1965年与三落大队并为东星大队,1984年改称为东星村委会。东星村有耕地885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等。山地果树成荫,盛产龙眼、桃李、番石榴等,为泉州市有名的水果之乡。域内有胜利附中、东星瓷厂、化工厂、合作医疗室、建材厂、釉面瓷砖厂等。村道路连接邱前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席里村 |
席里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9公里处。有后辽、下塘、中角、土桥、后山、街仔7个角落,10个村民小组,村民736户、2607人。前埔邱钟公路穿过境内。席里村委会设在席厝,席厝别名席里,因而得名席里村。元、明、清属三十三都,民国属“竹口保”,1949年属竹口乡,1961年改称席里大队,1965年归竹青大队,1979年拆分自立席里大队。1984年改称为席里村委会。席里村有耕地735亩,山地2301亩,主种水稻、甘薯、甘蔗、小麦、大豆、花生等,林果以杨梅、龙眼为主。有蜜饯厂、小学、卫生所、瓷砖厂、五金配件厂、食品厂、石料加工厂。村道路可通汽车连接邱前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竹口村 |
竹口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1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竹口,聚落在五塔岩南部丘陵山谷间,呈长方形分布。有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民415户、1536人。竹口村以驻地得名。元、明、清属三十三都,民国称为“竹口保”,1949年解放初与和埔合为竹和乡,1956年归入下洋乡,1961年成立竹口大队,1965年改称竹青大队,1979年与席里大队拆分,自立竹口村。1984年改称为官桥镇竹口村委会。竹口村有耕地456亩,山地1100亩,主种水稻、甘薯等,林果有荔枝、龙眼、杨梅、橄榄、桃李等,是泉州市有名的水果村之一,尤以荔枝誉满闽南境内。境内的五塔岩系宋代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域内有卫生所、小学各1所,砖厂1家,蜜饯厂2家。村道连接坵前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西庄村 |
西庄村地处南安市与晋江市交界的官桥镇东北,面积5719亩,四个自然村,人口近三千人包括8个村民小组。省道324线贯穿村中而过,西庄工业区主要企业有近二十家,其中福建省驰名商标豪联陶瓷,月星科技。主要经济来源以陶瓷产业为主,人均纯收入八千余元。正在建设中的泉州进出口工业园区南安配套区是国家级重点项目。 新世纪以来西庄村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加快建设“五个工程”,致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南安进出口配套区,目前已经有20多家企业进驻。改革开放后,西庄村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建设不断发展,社区形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西庄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更新观念,依靠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用新思路指导新行动,努力发展,全面、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和铺村 |
和铺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顶乡,北隔黑山、连里寨与大霞美镇交界,下洋溪穿越其境。由顶乡、下尾后、石湖口、池亭、过溪、溪墘6个自然村组成,有15个村民小组,村民1515户、5214人。 和铺村源于本村与深坑王氏13乡的村民素来较为豪爽,急公好义,故世人以为豪铺(豪杰之地)称之。后以谐音取名和铺。和铺村有耕地1502亩,山地6320亩,主种水稻、甘薯,林果盛产杨梅、橄榄等。域内有防水材料厂1家、蜜饯厂10家、石雕厂4家、皮业厂1家,小学、卫生所各1所。大部分村民以外出经商务工为生。村道连接坵前公路,市区公交车直达域内。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内都村 |
内都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8.4公里处。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村委会设在田芷,有田芷、内寮、洋庄3个自然村。聚落在连里寨、大帽山东麓,呈长带状分布,有3个村民小组,村民209户、731人。内都村原与西庄村合为后半都。后拆分自立时,因其自然村靠近山沟内,故取名内都,成立内都大队,1984年改为内都村委会。内都村有耕地470亩,山地3400亩,主种水稻、甘薯。林果以薪炭林为主,还有杨梅、龙眼等。域内有蜜饯厂1家、果林场1家。村道连接南官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塘上村 |
塘上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处。村委会设塘上,东与晋江市交界。聚落在沿南官公路两侧分布,有塘上、益高店、后山、长安、大舍衙5个自然村,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720户、3385人。 塘上村以驻地得名。元、明、清统于三十四都,民国年间属五保,1949年解放初称莲塘乡,1958年成立塘上大队,1984年改称为官桥镇塘上村委会。塘上村有耕地1720亩,山地1500亩,主种水稻、甘薯等;林果有龙眼、松木、杂木等。域内有塘上小学、卫生所、石料开采坊。村道连接南官公路。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