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南安市 >> 水头镇 >> 新营村

新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新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营村简介

  新营村地处水头镇政府所在地的西北部,距水头镇区仅5.6公里,周围毗邻文斗、文山、后坑三村,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环境优美的泉郡古刹——熊山飞瓦岩,就座落于新营村西部,乘坐每日抵村的公-车仅10分钟即可达大盈,村道连接福厦324国道。新营村以驻地村得名。原属三十八都,民国属营南、营北保二保,1949年解放后辖于新营乡,1958年公社化后为新营大队,1984年称新营村委会。新营村全村人口为6727人,耕地面积达12000亩,乃水头人口最多的三大村之一,全村村民90%属姓李。闻名于中外的五山君怀公之长子汝淳公乃本村开基之祖,君怀公陵墓所在地距本村仅5公里,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晋、南、同及金门海外各埠李族裔孙均不远千里前来祭拜祖先,年年盛况空前,新营原里故登瀛,后改名新营。近年来在上级领导及水头镇党政领导关心指导下,新营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发奋图强,彻底改变了旧村村貌,今日之新营,已是交通便捷,高楼林立,村貌整洁,人文环境优美的小康村落。村内有闻名于中外的熊山寺、飞瓦岩,始建于元代,其山势险要,一峰独秀,高耸云端,更有熊山名茶而驰名海内外,素有东海出龙虾,熊山出名茶之美誉,寺中保留的弘一法师罗状元“醒世诗”更为远近宾客所倾注,在海内外热心人士支持捐资下,如今环山高质量的水泥路,可直达寺门口。因交通便捷,每日远近游客,络绎不绝。清晨傍晚,成群结队的人们登山锻炼身体。尤其是如今全线水泥路的路灯照明,整夜辉灿。更迎来数百万游客前来避暑乘凉。观赏水头、石井、安海三镇的美丽夜景。夜夜热闹非凡。如今,熊山飞瓦岩正以其迷人魅力和风韵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而成驰名的旅游胜地。新营海内外宗亲及热心人士素有“关心教育,注重人才培养”而闻名于水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旅菲爱国华侨李玉树夫妇,独建新营中学现为三级达标中学,成为当年饮誉全省之义举。如今新营中学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校园环境更为优美,全校师生已达三千之余,学校被评为“省绿化红旗单位”“泉州市文明学校”“南安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五好达标先进党支部”。建校二十余年已培养不少博士、硕士及研究生,为国家输送大批建设人才。新营小学、新营第二小学亦均为海外同胞及村民关心基础教育而建成。新营以一村一所完中,二所完小学闻名于南安。李玉树、李诸册、李垵金、李庆财等海外侨胞倾注桑梓公益,成为新营村民众口皆碑的“慈善家”。新营村近年来,毕业(或就读)全国各大专院校已达数百之多,俊彦济济,出类拔萃,人才辈出。踏入“十一五”及建设海西的战略新时代,新营村领导及村民决心遵循“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态势,顶风送浪,勇往直前,力争赢得更为丰厚的胜利收获。新营的明天必将更为美好,新营的前程必将越来越辉煌灿烂。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3119 362000 -- 查看 新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新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世纪新城社区

  世纪新城项目源于水头镇荷楼片区改造工程荷楼自然村安置区,整个项目于2006年底开始启动,总占地217亩,总规划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2%,容积率2.76,规划可容纳住宅户数2500多户,外围沿街店面240余间,停车位1800个,计划总投资(含已投资)约10亿元。    世纪新城项目共分三期规划建设,项目一期位于世纪大道左侧,共规划设计商品住宅楼10栋,总建筑面积约14.3万平方米,已全部于2008年8月完工并交付使用;项目二期位于整个项目的中心核心位置,共规划设计商品住宅楼10栋,综合楼1栋,总建筑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已全部于2011年1月完工并交付使用;项目三期位于项目东侧,紧邻奎峰北路,交通便利,共规划设计商品住宅楼8栋,幼儿园1栋,游泳池1个,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其中部分已于2013年5月31日前交付使用;项目远景规划有1个大型购物商场及其他商业配套,规划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项目一期4#楼被评为泉州市结构优良工程,三期16#楼于2011年8月27日通过国家建设部专项验收,并于2012年2月23日被评为2011年度福建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    敢于组织管理创新,先行先试,率先在全省成立第一个以小区名字命名的社区居委会。世纪新城社区位于世纪大道(原国道324复线)以东,奎峰北路以西,世纪北路以南,世纪南路以北,总面积0.15平方公里,驻区单位有水头-中队、水头工商所、私立观峰学校、万顺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现辖有居民住宅楼26幢,居民1870户,4027多人,入住率73%,是一个典型的纯居住型社区。辖区设有业主服务综合楼、休闲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网球场、幼儿园、老年棋牌室、图书室、台球乒乓球室、健身房、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一系列现代、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拥有社区志愿者队伍98人、党员志愿者队伍5人。    党支部、居委会于2011年1月6日正式揭牌成立,在市、镇的关心指导下,社区本着以人为本,按照示范社区的标准,努力做好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社区办公场所面积100多平方米,现有6名“两委”成员,分别负责社区党建、综合治理、社区文化、民政、计生和社区环境卫生工作等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服务于社区居民和单位,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改善社区的卫生条件,丰富社区的文化,创造优美、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开展和创建示范社区居委会,相继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活动,成立了“居民之家”,创建了文明社区和绿色社区,多渠道、多方位地为居民和驻区单位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受到“居民之家”的温馨,先后获得泉州市文明社区、南安市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   

水头社区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水头社区   南安市水头镇水头社区位于南安市东南部全国示范小城镇“水头镇”中心地区,为水头镇政府驻地。全区由20个社区居民小组组成。总人口6687人,其中党员90余人。改革开放后,水头社区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建设不断发展,社区形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水头社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更新观念,依靠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用新思路指导新行动,努力发展,全面、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2年,水头社区在南安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被评为“先进村”。社区党支部多次被镇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星辉村

  星辉村座落于水头镇的西北部,距离镇政府驻地7.5公里。泉州市重要的中型水库--石壁水库横亘在其西北麓,雄伟的熊山雄峙在南面。三面环山,蜿蜒的九溪绕村而过。全村聚落于丘陵、平地、河谷相间。与曾岭村、文斗村、呈美村相毗邻,均有水泥公路通达。南岭公路、后园至溪坂水泥路是其主要交通通道,并与福厦高速公路、环城路、国道324线相连接。星辉村委会下有21个村民小组,下辖溪坂、浯坑、后园3个自然村。有村民872户,3038人,是黄氏和沈氏聚居的村落。星辉村一来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光辉灿烂、熠熠生辉而命名为星辉。二则寓意在公社化-时期,因本地物产丰饶,灌溉条件良好,农业收成好,在各种评比竞赛中都能名列前茅,寓意能乘宇宙飞船上天揽月、采撷光芒。宋元时溪坂、浯坑属太平乡长乐里三十七都,而后园属长乐里三十八都。民国初期属第四区管辖,归属文新乡。民国35年政区改为乡镇,改由大盈乡管辖。1949年解放后由水头镇管辖,隶属于十一区(驻水头)。1954年初成立星辉高级合作社。1958年归并在大盈乡。 1958年11月初成立星辉大队。1961年属官桥区管辖,1965年属水头公社管辖。1984年改为水头乡星辉村委会。1985年改为水头镇星辉村委会。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400亩,山地面积3078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等,主要经济作物中有香蕉、甘蔗、淮山。林果树有相思树、松木、杉树、榕树、荔枝树、龙眼树、芒果树,有名闻遐迩的珍贵土特产——朕(正)桂林干。明朝傅夏器在果树诗篇《锦全集》中指出“南安龙眼、荔枝珍果盛富”,至今本村还存活着10多株数百年的老荔枝树、龙眼树、大榕树。1993年出版的《南安县志》卷十七《茶果》一文第413页记载:水头镇星辉村,至今还活着一株老荔枝树,相传是清朝乾隆皇帝尝并加封朕(正)桂林。星辉村村民以农业生产、运输业、石板材销售为主要经济来源。村内有星辉小学,镇办企业水头自来水有限公司,市属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泉州市石壁水库管理处。还有粮油加工厂、砖瓦厂、卫生所、板材厂、林果专业场、养猪场。农民人均收入达4500多元。星辉村气候湿润,四季如春,有“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称。夏长无酷暑,冬短温暖而少雨。秋温高于春温,雨水充沛春夏多,秋冬少,年平均气温16.2—20.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300毫米。星辉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较著名的人物有:沈佺期,号复斋,生于南安水头后园村,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年间,卒于台湾,被奉为“医祖”。后迁葬故里。黄谦,字思逊,号柏山主人,南安水头星辉五经村人(即今浯坑),一生淡泊仕途,蛰居乡野。以教书为生,课余潜心钻研韵书。著有《汇音妙语》(下简称汇音),首创拼音方案,对文字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境内的九溪源于同安县加张尖山,自西向东流经南安官桥镇西部山区,汇入水头镇境内的石壁水库,再流经浯坑,溪坂,文斗,大盈,至水头镇五里桥注入石井江(又名五马江),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59平方千米,其上游建有一座蓄水量达6147万立方米的石壁水库,灌溉晋江南安两市20多万亩农田,造福灌区人民。境内有沈佺期墓,为糖水灰结构,花岗岩墓碑,阴刻竖写楷书“明赐进士,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复斋沈先生墓”,列入南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的福溪宫位于溪坂村,为明朝时期的建筑,几经损毁后重建,是供奉保生大帝吴滔的庙宇。境内的石壁水库位于南安九溪(又名大盈溪)中游,坝址建在水头星辉村石壁头,上游集雨面积79.6平方公里,坝高48.59米,总库容614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万亩。  

水头村

  水头村为水头镇政府中心驻地,村部设在水头镇鑫顺街中段。聚落在安平桥之西,奎峰山北麓,呈块状分布。福厦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有6个村民小组,村民350户、1314人。主要经营收入为第三产业。水头村旧属南安三十九都,民国初属水头镇,1956年由水头镇分出自立农业队,1958年公社化后为水头大队,1984年为水头村委会。近年来,水头村先后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第十一届省级文明村镇”,连续多届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被其他上级单位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家园清洁达标村”等荣誉称号。   

江崎村

  江崎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3公里处,水石莲公路边。村委会设江崎。聚落东临晋江东石港,西临水头镇山前村、后邦村,南临石井镇院下村及水头镇下店村,北临水头镇山前村、后房村。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有耕地1435亩,盐场2153亩,建设用地1000亩,海滩大约5000亩,全村共有865户,人口3496人,村民以吴、蔡二姓为主,居住海外侨亲700余人。江崎村以驻地命名,原有江崎下乡姓“蔡”氏,江崎顶乡姓“吴”氏。原属南安四十都,民国年间属下店保,1949年解放后并入江霞乡,1958年成立江崎大队,1984年改为江崎村委会。江崎村以前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土特产、海盐、什海等。现无土地。于1992年兴办石材厂,2003年变为南安市滨海项目区。新建标准化水泥路,即泉州市沿海大通道及滨海路贯穿全村,交通方便。辖区内有香港海联集团、南安市中闽石材商城及石材企业共40家。  

山前村

  山前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西南1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山前,聚落在全国罕有孤山一奎峰山南麓,呈半月型分布。左有沿海大通道直达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石井,右傍324国道及沈海高速路,乡村公路接福夏公路,交通便捷。闻名遐迩的“中国石材城”及“滨海工业园”与奎峰工业区构成山前村经济区。山前村以驻地命名,因地处奎峰山南麓,故称山前村。原属南邑四十一都,民国属水头联保,1949年解放后属水头镇。1958年成立山前大队。1984年改称山前村委会。全村面积2平方多公里。辖山前、荷楼、后邦等3个自然村。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1200户、4300人。有耕地2100亩,山地200亩,主种甘薯、花生、蔬菜。域内有奎峰小学、荷楼小学、后邦小学。山前村村民多数以王氏为主,另有王、吴、曾、杨等姓氏,开闽王王审知之21世裔孙乐圃启基山前,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山前村往南洋谋生、定居海外人数较多,历代人才辈出。山前村经济以企业为主。以奎峰开发区为中心,形成企业发展重地,以石材为首,工厂遍地开花。村里的企业不断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每年都投入巨资引进人才和先进设备,强化科学管理,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行销全国及世界各地,每年产值达数十亿元,上缴税收上亿元,是水头镇税收重要村之一,曾被评为亿元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村民收入不断增长,户户有余款,争达小康水平。域内有奎峰大道,全长1公余里,店面数百,楼房鳞次栉比,车辆如龙,人潮如流,环境绿化。山前村委会办公楼座落大道中心,各自然村高楼林立,村辖区范围内有中国石材城、世纪新城、东星荷景园、时代新城、明超大酒店、五洲酒店、力生海鲜楼、新富豪酒店、东升股份大厦、君辉大厦、厦盛花园等企业,还有石材精品展销中心正在兴建,水泥路四通八达贯穿全村,夜间路灯齐放,胜过白昼,一片欣欣向荣新景象。山前村境内的奎峰小学教学楼、综合楼雄伟壮观,书声朗朗,桃李芬芳,历届学子录取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数人,被评为南安市“文明达标学校、素质教育单位”等称号,下辖后帮、荷楼分校。   

巷内村

  巷内村位于晋江溪畔,东与晋江安海毗邻,西与山前村接壤,南与后房村交界,北连水头村,沿海大通路依北顺南穿村而过。全村面积2平方公里,有村民425户、1477人,旅居海外侨亲600余人。村民以王姓为主姓。巷内村以驻地自然村得名,原名“蓬莱”村,后闽南方言谐音为巷内。原属三十九都,民国年间属水头保,1949年解放后为水头镇直辖,1958年属后房联社,1965年成立巷内大队。1984年改为巷内村委会。王氏始祖审知公生于唐朝未年,距今近1122年。唐朝未年,吾祖审潮、审邦、审治昆三人随王绪农民起义军,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目睹王绪枉杀无辜,妒忌贤才,故兵士哗变,囚禁王绪,并依泉州父老请求,进泉除暴安良,继即进取福州,抵定后建立闽国;安靖四十年,内修德政,减轻赋税,策厉农耕,发展生产,广交邻国,和睦相处,海外通商,贸易繁荣;设立招贤馆,招贤纳士,广建学堂,文风鼎盛,誉称“开闽第一”。吾祖王审知公,繁衍至今,已十称世,吾村王姓,即审知公派系。巷内村一面背山一面向海,村委会办公大楼位于村子中央,雄伟壮观,南北走向的村民住宅区高楼林立。玉路条条通梓里,崇心耿率晓心情,村民和爱乡仁人志士自筹自建爱乡路。旅港乡亲王明婉女士,即王宣化(老华侨,社会活动家,马来西亚名爱国侨领,誉称四君子之一)的女儿。明婉女士在宣化诞辰100周年之际,慷慨献款100万元,捐建宣化路。目前,全村通道近通水、石、莲,远达泉、漳、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巷内村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南安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宽裕型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巷内村除了以讨海为主之外,村里还办有企业20多家,产品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促进巷内村经济的腾飞,村民年均收入达6000多元。  

朴一村

  朴一村1981年前属朴里大队,1982年从朴里大队拆出三个大队,此为第一大队。1984年改成朴一村委会。东畔大盈海港、西接朴二村、南接福厦公路、北临大盈溪,与晋江市一水相隔,双溪水闸连接晋江安海镇。距沈海高速公路水头出口不足500米,交通十分便捷。朴一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60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蔬菜等,果林有龙眼。朴一村委会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1158户,人口4298人,村民以吕氏为姓,旅居海外侨亲1000多人。朴一村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南安文明村”、“南安先进党支部”、“南安先进民兵营”等荣誉称号。朴里中心小学被誉为省级先进教育示范校。本辖区内有三星级酒店华都大酒店,规模以上企业有万隆(企业)集团公司、塔星集团公司、泉州宗艺石材有限公司、南安华成石材有限公司、南安华兴石材有限公司、南安华聚石材有限公司、奥力石材有限公司等10家。村内有建于清时期的“福寿寺”,为原三十九都都宫,及塔峰山上的“祈年殿”等标志性建筑。爱国旅港侨胞吕达民、吕超民、吕振河、吕振万四昆仲系朴一村贤达。  

朴二村

  朴二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北2.3公里处,聚落在双溪水闸南面,呈长方形分布。东与朴一村相邻,西有绿油油的农田,南与朴三村接壤,北与上林村相隔一条大盈溪,中隔一条仙公圳。公路接福夏公路。原为朴里大队,为了便于管理,后分为三个大队(朴一大队,朴二大队,朴三大队)此为第二个大队,简称朴二大队。1981年前属朴里大队,1984年为朴二村委会。朴二村委会有6个村民小组,600户,2164人。村民以吕氏为主姓,旅居海外侨亲2000余人。有耕地932亩,山地56亩。朴二村公路四通八达,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民房,无论是民房或高楼,皆井然有序。昼夜交替,道路两旁高耸的街灯通明。朴二村域内有石材厂、汽车修配厂、制鞋厂等多家企业,目前有多种产品出口走向世界,使全村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台阶,为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朴二村较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吕氏惠卿,字吉莆,为北宋南安水头镇朴里村人,为官38年,励精图治,韬略雄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其为王安石变法中的第二号人物,才华出众,身兼国子监,军器监等数职,坚行变法,其博学善辨,力克保守派司马光等人的攻击。其才思敏捷,功业卓著,深得神宗嘉许,学识精湛,著作甚丰。其父吕璹,习史事,性格刚直,为官清廉,政治廉明。弟吕升卿、吕温卿、吕和卿皆历官。其四世孙吕大奎为南宋抗元民族英雄,为纪念吕惠卿,现朴里村吕氏家庙仍祀奉其神位。  

朴三村

  朴三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北2.1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朴里。东连朴一村,西邻南侨村的西湖、田坂、杏宅、官埔等自然村,南接环球家具城及西锦村的西村、林柄自然村,北与朴二村交错相连。朴三村聚落在福厦公路边,辖高美、庄宅、勤后3个自然村,总体呈长方形分布,国道324线及福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在朴三村交会,境内的福厦高速公路水头出口处是整条高速公路车流量最大的出口处。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839户,共2875人。村民除高美自然村部分姓许、勤后自然村姓蔡姓张以外,其余全姓吕。华侨及港、澳、台胞人数超过本村现有人数。朴三村(除高美自然村一部分及勤后自然村外),原为朴里大队所辖,后朴里拆成三个大队(即朴一大队、朴二大队、朴三大队),此为第三个大队,称朴三大队,后改为朴三村委会。朴三村宋时属南安县太平乡常安里,元明清属三十九都,民国间属树人保,解放后属朴里乡所辖,1958年为朴里大队所辖,1962年分拆朴里大队成立朴三大队,1965年又合并为朴里大队,1981年再拆出而成立朴三大队,1984年为朴三村委会。朴三村四季温暖,年平均温度20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有耕地面积579亩,农作物为水稻、甘薯、花生。村西部有果林、龙眼树。跨区域的丘陵地有相思、松柏混交薪炭林。原朴里大队亦称朴兜村,居民逾万,皆姓吕,为南安市第二大的村落,因地缘滨海,故有海都“朴兜吕”之称。朴兜村自古水陆交通方便,境内西面的闽粤古官道上达府城、下抵漳粤,东与北所临的大盈海港,昔日称为古船湾,出海直通外洋。唐宋以来,大盈港海市发达,“千帆百舟出入港口”,朴兜附近的大盈,下枋分别于唐宋两朝设置巡检司,管理船舶出入。因区位优越,名门望族相继迁入开拓发展。五代时,杨肃家族迁入高美居住。杨肃以高尚医德被百姓奉为杨仙公,其后代杨春卿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建造跨海石桥——镇安桥,镇安桥又名安平桥,长三百余丈(今已废)。北宋时,吕璹家族迁入朴兜,吕璹开居朴里后,人才辈出,他十子中有八人中进士,号“十子八捷南宫”。其长子吕惠卿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其侄吕夏卿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当时吕氏家族兴旺,门庭显赫。至南宋末期,朴里的吕大奎得朱熹真传,成为闽南一代理学宗师。他因拒绝在投降表上签字,被已降元的蒲寿庚杀害,吕氏族人遭株连,逃遁星散,吕氏家族式微。元明期间,燕山黄氏,金墩黄氏及谢氏等族人入住朴兜,当时海上对外贸易发展,朴三境内的罗田乡(土名路籴,在勤后村东,今废)盛况载在水头东山谢氏家谱。明中期,倭寇犯境,大肆剽掠,朴兜备受灾难。明末清初,郑成功举义旗据沿海一带抗清,清兵驻朴三村境内资寿院二月余,民遭抢掠。继后,清兵强迫本地居民全部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朴兜及周边民居全悉被夷平,土地荒芜,朴里千年文明再度被毁,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本地居民方陆续迁回,重建家园。自宋而降,朴里吕氏族人因遭兵变灾祸而搬迁散居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明清以来,不少族人迁徒于东南亚各地及台湾,从而使朴兜称为闽台吕姓发祥地,成为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朴里英贤辈出,灿若星辰,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人类文明,为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杨肃(872——?):字救奚,号樵,五代高美人,是闽南杨氏宗族中的一位开基祖。精岐黄,为闽王后治疗乳疾,被宣封为太乙真人,赐官职与金帛皆辞不受,请为里人浚坡,引九溪水灌田,长七里,使数千亩旱荒之地变成肥沃良田,泽被一方,备受推崇。相传羽化于高田山,故被称为杨仙公。《闽书》、《泉州府志》《南岸县志》皆载有他的故事,朱熹也曾撰联称颂,联文为“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天王旌国手,三军为浚万年川。”,高田山(在水头南侨村)因之被称为仙公山,他倡议开凿的水圳也称仙公圳,千年而下,仙公圳仍然造福后世百姓。吕璹(1007——1070):字季玉。北宋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光禄寺卿。勤政爱民,颇若贤声,漳浦士民感其德,建生祠祀之。称为镇国公。吕夏卿:字缙叔。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官至颖川知府。与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宋史》称他于《新唐书》最有功。吕惠卿(1032——1111):字吉甫。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积极协助王安石推行变法,安石事无叵细,皆与之谋,涉及变法之所有章奏皆出其笔。又与安石子王雱-《三经新义》,以为变法理论根据。是王安石变法杰出的领导者之一。后率兵守延洲,饬军务,立战功,稳定西北边境。韬略雄才,宋神宗赐其称他“性与道契,文为词宗”。一生著作不下三百卷。惜手被毁殆尽,奉存有《庄子义》等。吕大奎(1228-1276):字圭叔,号朴乡。南宋淳裕七年(1247年)登甲进士。官至朝散大夫行吏部员外郎。因乡音难改,与人交流有碍,出知兴化军,任间捐俸代中下户纳赋。德裕元年(1275年)转知漳州军,翌年元兵入闽,拒降被追杀,年仅四十九岁。后人称之“泉南名贤……舍生取义”。传世著作甚丰,其中《春秋或问》20卷收入《四库全书》。吕图南(1568-1640):字尔抟,号天池。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侍郎,总督粮储。清廉自守,方正严明。崇祯二年(1629年),江陵饥荒,军民怨恚,变且不测,上疏乞留漕粮三十万,又截三关税银七万两,不待复旨便分发赈济,奋然以个人身家换取几十万军民性命,以忤旨罢官。回乡十余年,组织乡人筑白衣洋、清洋陂两处水利,又参与修武荣、清溪两县志。有《四书辑谱》等书行世。朴三村境内有太乙真人庙,太乙真人庙原是杨肃故居。系古代建筑,木石结构,历代数次修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杨清钦先生率团返乡拜祖,捐资重修。重修的庙宇面阔三间,上下两进,中留天井,显得宽敞雅致。庙宇正厅有神台,上置神龛,龛中奉祀杨仙公雕像,庄相威仪,游人香客至此凭吊,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太乙真人庙被列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朴三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改以农为主要收入的经济格局,工业成经济主导,有建材、造纸、轻纺、鞋业、化工等私人企业。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新建有不少别墅式楼房。村中的朴里中心小学、幼儿园办学质量较高,在方圆十里享有知名度。其他社会事业也随之发展。  

西锦村

  西锦村位于水头镇西地约2公里处。东与埕边过交界,西与朴山村为邻,南与康店、肖厝村相伴,南与朴里相连。全村面积4.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500亩,建设用地950亩。全村总户数1584户,人口5495人,村民姓氏较多,主要以吕、李、王为主姓,旅居海外侨胞1200人左右。西锦村原由西村和林柄各取首字称西林,因重名后改为西锦村委会。原属三十九都,民国为西塔保,1949年解放后为朴里乡和水头镇。1953年由西林和林柄二村各取首字称西林。1958年为西林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为西锦大队。1984年改称西锦村委会。西锦村交通十分便捷,各自然村有水泥路连接福厦324线、沈海高速公路、铁路干线,村村架设路灯。近几年来,全村积极引进石材加厂、梁板厂、鞋业厂、纸品厂等企业,不断开拓进取,促进了西锦村经济的腾飞,全村人均收入达6000多元。西锦村属水头镇发展企业的一个重点村,曾经被南安市委、南安市政府、水头镇委员会、水头镇人民政府多次评为企业先进单位、三个文明建设村、先进民兵营组织先进称号。村小学有五层教学楼,面积2800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曾经被评为“教育先进单位”和“平安校园之合格单位”。辖区内有:中国环球家俬城、康利石材有限公司、溪石集团等企业。   

埕边村

  埕边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埕边,聚落在塔仔山南麓,大盈溪入海处西畔。村公路接福厦公路、安水公路。埕边村以驻地命名。原属三十九都,民国年间为埕边保,1949年解放后为水头镇管辖,1958年为埕边联社,同年成立埕边大队,1984年改称埕边村委会。埕边村委会辖埕边、东山2个自然村。有14个村民小组,村民619户、2074人。有耕地1036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庶,土特产:龙眼。有埕边小学。近几年来,埕边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先后获得南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年学校”,08年被水头镇评为“计生先进单位”。 名称:南安市水头镇埕边村委会 地址:南安市水头镇埕边村 电话:0595-86987399 邮编:362342   

南侨村

  南侨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西北4.2公里处,东、北紧临大盈溪,与上林、大盈两村为邻,国道324线从村腹地桥尾街穿行而过,西、南地势高隆,山地连叠,国道复线沿山由西向南而行。村委会在通往石壁水库的公路入口街上,新建福厦铁路由北向南经村中部架桥铺筑。南侨村因华侨较多,以前华侨热心家乡教育兴建南侨小学,故取名南侨。南侨村原属南安三十六、三十八、三十九都,民国期间为盈溪保、西塔保、大湖保。解放初,以旅居南洋华侨回乡创办的南侨小学为名,相继为南侨乡,南侨大队,1984年为南侨村。南侨村地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耕地1200亩。丘陵山地800百亩,全村由田板、下西湖、杏宅、顶溪南、下溪南、金厝寮、官厝寮等8个自然村组成。有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5040人。有吕、韦、蔡、周、陈、林、柯、石、吴、黄、朱、杨、颜、许等姓氏。全村村经济发展平稳,农、企、商并进,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农业主种水稻、甘薯、花生、蔬菜(有数家种菜大户)。企业3家,小型企业,服务业数十家。教育发展,人才辈出,南侨中学在校学生近千人。每年被重点及达标中学录取几十人。教学成绩逐年提高,被评为先进学校、文明学校。小学有溪南南桥小学、四乡南侨小学2所,学生400多人,近年被上级评为示范学校,文明学校,绿色学校等,教学成绩居全镇前茅。解放前后,村民侨居海外者多,以柯、蔡两姓尤多。特别柯姓,现柯姓在村人数160多人,而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人数超过1500人。村中有座百年古大厝,大厅中屏有清朝末位状元吴鲁(晋江人)撰写的金字对联:“抄几其微离形得似,是有真宰積健为雄”,字迹乃清晰可见,厝内柱、墙壁(杉木做)的对联、诗画,比比皆是,呈现当年书香文第气息。村西南山顶上的“仙迹岩寺”,始建于唐末,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历史,几经修建,保护完好,现正在扩建中。一九三三年秋,0晋南县委在仙迹岩寺内召开晋、南、同边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来自晋、南、同的代表一百四十多人,会议因遭敌人破坏而中止,但影响很大,群众传颂至今,立碑纪念,历史称仙迹岩会议。山麓下(国道复线旁),南、同两县及命地杨姓为纪念神医杨肃,于1996秋在原杨肃墓地旁兴建“太乙真人杨仙公陵园”。杨肃陵园是南安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入编《福建名祠》画册。南侨村先后被上级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自改革开放以来,村貌焕然一新,高楼林立,卫生整洁,在村党支部重视下,村(包括自然村)主道铺设水泥路,交通便捷。  

新营村

  新营村地处水头镇政府所在地的西北部,距水头镇区仅5.6公里,周围毗邻文斗、文山、后坑三村,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环境优美的泉郡古刹——熊山飞瓦岩,就座落于新营村西部,乘坐每日抵村的公-车仅10分钟即可达大盈,村道连接福厦324国道。新营村以驻地村得名。原属三十八都,民国属营南、营北保二保,1949年解放后辖于新营乡,1958年公社化后为新营大队,1984年称新营村委会。新营村全村人口为6727人,耕地面积达12000亩,乃水头人口最多的三大村之一,全村村民90%属姓李。闻名于中外的五山君怀公之长子汝淳公乃本村开基之祖,君怀公陵墓所在地距本村仅5公里,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晋、南、同及金门海外各埠李族裔孙均不远千里前来祭拜祖先,年年盛况空前,新营原里故登瀛,后改名新营。近年来在上级领导及水头镇党政领导关心指导下,新营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发奋图强,彻底改变了旧村村貌,今日之新营,已是交通便捷,高楼林立,村貌整洁,人文环境优美的小康村落。村内有闻名于中外的熊山寺、飞瓦岩,始建于元代,其山势险要,一峰独秀,高耸云端,更有熊山名茶而驰名海内外,素有东海出龙虾,熊山出名茶之美誉,寺中保留的弘一法师罗状元“醒世诗”更为远近宾客所倾注,在海内外热心人士支持捐资下,如今环山高质量的水泥路,可直达寺门口。因交通便捷,每日远近游客,络绎不绝。清晨傍晚,成群结队的人们登山锻炼身体。尤其是如今全线水泥路的路灯照明,整夜辉灿。更迎来数百万游客前来避暑乘凉。观赏水头、石井、安海三镇的美丽夜景。夜夜热闹非凡。如今,熊山飞瓦岩正以其迷人魅力和风韵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而成驰名的旅游胜地。新营海内外宗亲及热心人士素有“关心教育,注重人才培养”而闻名于水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旅菲爱国华侨李玉树夫妇,独建新营中学现为三级达标中学,成为当年饮誉全省之义举。如今新营中学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校园环境更为优美,全校师生已达三千之余,学校被评为“省绿化红旗单位”“泉州市文明学校”“南安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五好达标先进党支部”。建校二十余年已培养不少博士、硕士及研究生,为国家输送大批建设人才。新营小学、新营第二小学亦均为海外同胞及村民关心基础教育而建成。新营以一村一所完中,二所完小学闻名于南安。李玉树、李诸册、李垵金、李庆财等海外侨胞倾注桑梓公益,成为新营村民众口皆碑的“慈善家”。新营村近年来,毕业(或就读)全国各大专院校已达数百之多,俊彦济济,出类拔萃,人才辈出。踏入“十一五”及建设海西的战略新时代,新营村领导及村民决心遵循“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态势,顶风送浪,勇往直前,力争赢得更为丰厚的胜利收获。新营的明天必将更为美好,新营的前程必将越来越辉煌灿烂。  

后坑村

  后坑村位于水头镇西部,东临朴山村,西与仁福村接壤,南以朴山自然村大门内为界,北连新营村。以驻地自然村名命名。原属朴山村,后成立后坑农场,1995年设后坑村委会。后坑村委会有7个村民小组,有250户、981人。有耕地250亩,主种水稻、花生、甘蔗、土特产有龙眼。辖区内有2家石仔场和上游水库。  

呈美村

  呈美村东邻邦岑村,南连文斗村,西至石壁水库、星辉村,北接官桥镇东头村、红岭村。有16个村民小组,4360人。因古时福建、广东把养殖海蛏的滩土涂或溪河冲积而成平地称为“埕”。呈美村所处的地点正是大盈溪入海的交界处的末端,故称为“埕尾”。又因为此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有“埕尾小台湾”的美誉,所以美称为“呈美”,别称埕尾,于1884年设立。清朝时属南安县三十七都,民国时为呈美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文斗公社呈美大队,后又并入官桥公社,再划入水头公社称呈美大队(包括前边村)。1979年,前边村析出归文斗大队管辖,呈美村就以陈氏自然村为水头公社的一个大队。1984年定名呈美村委会。呈美村地处水头镇的西北角,四季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光旖旎,境内的天心洞风景旅游区名闻遐迩,景区中的天心洞供奉的八仙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拥有大量的信徒;在台、港、澳以及泉州、厦门等闽南各地有很多分灵的宫庙,每年有数十万的信众前来进香谒祖,是闽南供奉八仙的祖庭。因此,已故的赵朴初副委员长誉之为“泉南胜迹”,新加坡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常凯法师赞为“泉南圣迹”。1992年,海内外佛家弟子募资在景区中重兴建隋代古刹“天香禅寺”,寺庙金碧辉煌,汇集了古今诸多名人的楹联及墨宝,为名山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天心洞旅游区历年来被福建省宗教部门、泉州市、南安市宗教局、旅游部评为佛教、道教的先进宗教活动单位和文明单位等各种荣誉称号,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的游客到天心洞参观、游览。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事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光大古迹,近年海内外佛家弟子又募集巨资在天心洞的近邻狮仔山上重兴建碧云岩这座隋代的古庙,目前从天心洞到碧云岩之间已铺好一条宽6米,长3公里的水泥路,同时一尊全国最大的铜铸千手观音坐像已安置在风光秀丽的狮仔山巅,大雄宝殿也正在兴建之中,碧云岩生态风景区一旦建成,将与天心洞相得益彰,成为闽南地区游客必到的最佳风景区旅游胜地。呈美村的陈氏始祖荣山公于明代初叶,只身从同安县的官山到碧溪沿岸养鸭,后定居于埕尾村,由于乐善好施受到当地洪姓族人的钦佩,而逐渐繁衍发展成为望族,仅历20世,目前呈美村全部姓陈,还分居石井镇东柄村1千多人,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宗亲也有1千多人。在新加坡,呈美宗亲独自成立了“新加坡官山呈美陈氏公会”,在闽南地区以一个村的名义在海外成立公会的例子堪称凤毛麟角,而新马公会经常组织大型的进香谒祖团回国,增进敦亲睦族的壮举,在厦门空港多次引起轰动。目前呈美村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中的主要道路均已硬化,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向东经邦岑仅三、四公里便可达324国道,向南-斗到大盈的324国道,向西可到石壁水库。历年来荣获省、市、镇等各级党政的“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等数十种的荣誉称号,呈美村正以美好的前景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曾岭村

  曾岭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的西北部,海拔385米,离镇区15公里,是南安市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由曾山、岭头、枫林3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设在曾山。聚落在尾厝公山、朴船山、大帽山的丘陵谷地上,呈块状分布。全村有654户,人口2584人。村民以李、吕、何为主姓。有耕地860亩,山地7200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花生、茶叶、食用菌。村内有曾岭小学、卫生所、粮食加工厂、茶厂、红岭水库、曾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有水泥路面连接国道324线。曾岭村以域内的曾山、岭头两自然村取首字为村名,故名曾岭。原属三十七都,民国为太湖保。1949年解放后为曾岭村。1956年为青峰社,属官桥区大盈乡管辖,1958年属文斗公社管辖。1959年并入星辉大队。1962年成立曾岭大队,辖于水头人民公社,1981改为水头乡星辉村,1985年为水头镇曾岭村。曾岭村历史上有复台功臣何延宾,又名何斌,枫林自然村人。郑成功收台时亲献台湾海图,立了大功。  

龙风村

  龙风村地处泉州市东南部,位于324国道的两侧,东邻闽南第一建材市场,西邻曾庄村,北邻康店村,南邻石井镇苏内村,全村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共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村民1100户3878人,全村共有78名党员。    龙风村曾是革命老区村,改革开放以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从事石材的加工和出口,各大石材企业都齐聚于此,如裕兴石材圆柱公司、万宝龙圆柱工艺有限公司、新华石材有限公司、万事达汽车贸易城、延平大道两侧石材加工区。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亿,农民人均收入7000元。    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领导下,经过村干部们的共同努力先后取得了许多的荣誉称号:1994年荣获水头镇“全面完成乡镇企业发展责任状先进单位” ;1996年荣获南安市“1995年度‘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1996年荣获水头镇“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7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小康办颁发的“富裕型电话村” ;1998年荣获水头镇“冬季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1998年荣获水头镇“‘工业发展会’活动先进单位” ;1998年和1999年都荣获水头镇颁发的“纳税超500万元” ;1999年荣获“0龙风村支部1998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9年度“计生工作先进单位。  

下店村

  下店村在水头镇政府所在地西南3.5公里处,东临海,西接龙风村托板,南与石井联丰村交界,北邻山前、江崎二村。全村面积 7平方公里,辖下店、下邦、芒溪等3个自然村。有20个村民小组,村民 1230户,常住人口5100人。下店在寿溪入海口的滨海之地,有村庄大道连接水石公路,交通便捷。下店与下邦(下枋、下坊)等古称华封,华封是下坊之谐音,早先下店大桥头(原是渡头,摆渡至下尾山)至下邦之间南北贯穿一条街道,有数十间商品小店,称店口街,是水头沿店口街至金门县的主要交通大道(官道),此街十分繁荣,南宋时期石井巡检司所在地就设在此街。随着大盈水头港、下店后埭港的淤塞沉积,港口贸易的逐渐衰落,巡检司的撤消,店口街失去了昔日的繁荣景象,于是世人把下坊、店口街各取首字称为下店之名沿用至今。宋代属南安县太平乡常安里下坊(下枋),元、明、清时期属南邑四十都,黄姓为四十都一甲,蔡姓为四甲,吴姓为五甲,民国十七年后分为下南保(辖下店村南畔及芒溪、前园两村),下北保(辖下店北畔及风吹鼓村)。解放初属江霞乡(归水头区管辖),1956年5月后划归石井区管辖,1958年成立星光联社,属红专公社。1960年成立江霞大队(属石井公社所辖区),1963年属康龙公社,1964年成立下店大队(属水头公社所辖),1984年改称下店村委会。唐宋以来,水头港海市发展兴盛,宋建炎四年(1130)官府设石井镇榷舶税,首任镇鉴朱松(大文豪、理学家朱熹之父)。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下坊(下枋)设置石井巡检司,管理船舶出入港。下坊(下枋)昔日设有规模宏大的码头,绍兴四十年置管额(管理人员及兵员)160人,乾道七年(1171年)增至200人,至淳佑间(1124-1252年)有360人,为宋代泉南海防巡检管额最多的检司。下店黄姓清代有二名进士,现存进士厝二座,宗祠口进士旗杆台二个及进士黄大龄匾额一方。下店村有耕地2668亩,主种水稻、地瓜、花生、甘蔗、小麦、大豆等;有盐田1700亩,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食盐及工业用盐,还有少量的滩涂养殖。改革开放后,下店村社会经济发展甚快,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改以农以盐为主的经济结局,村民投资在社会所办企业及驻外单位每年纳税率达2000多万元。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新建有不少别墅式楼房。下店村民全部为汉族,原先下店村有邱、王、陈、柳、蔡、洪、吴、伍、高、黄等姓氏,黄姓自聖林公宋末入住下店村至今已700多年的历史,传至29世,期间有派居水头风吹鼓、前园、长园、芒溪等村及同安巷东小龟山、金门金沙镇西园村,还有台湾等外地区。随着时间推移,下店村其他姓氏或迁移,或改姓,现有居民中,大部分以黄姓为主,兼有小部分姓吴、姓蔡。现辖区内尚有洪厝头、邱厝尾、伍厝涵、高厝围等旧址。下邦村姓蔡,芒溪村姓黄。下店有佛教建筑莲溪寺,供奉三世尊佛、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萻萨等。该寺1925年由清凉师(下店人,俗名黄海憨,早年出家厦门妙释寺)民间筹资,用自家土地房屋翻建,最先供奉妙释寺分炉观音,2006年由港澳乡亲、华侨、华人及村中乡贤捐资300多万重新翻建,现建成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名闻遐迩新寺宇。有道教建筑寿溪宫,供奉主神黄府大人(王爷公),大人姓黄名伟,字孟伟,号逸所,金门县金沙镇汶水头人,明正德甲戌科(1514年)进士,学醇行粹,与朱监、李聪、蔡清、陈深、张岳、林同、顾珀、吴铨、林胜之被称为“温陵十子”,观政刑部升郞中,出守南雄、松江,有惠政。后与俞大猷主持泉州赈事,大公无私,劳瘁过度,以身殉职,被褒为品德完人。金门有民谣称文章蔡复一,品德黄逸所。殁役后,下店乡为之建庙造像供奉,岁时祭祀长盛不衰。两岸开放后,2005年2006年连续了两年下店曾组织数百人诣金门黄大人陵墓祭扫、凭吊先贤。域内还有尊王庙、颜崗庙、辅德宫、水尾宫等都是村民道教活动场所。下店地处沿海,华侨出国时间早,人数多,据统计全村有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近6000人之多,广大华侨及港、澳、台同胞,身居异乡胸怀故土,乐利群生,慷慨捐输造福桑梓。自解放迄今,累计捐献下店村公益、慈善事业有1000多万元,为改变下店村面貌起了关键性作用。下店村教学设施十分齐全。下店小学于2005年经华侨、港澳乡亲及村中乡贤热心奉献,捐资300多万翻新建设2幢三层教学楼、幼儿班学园及学生大礼堂,并修建6000多平方米的体育场地、添置电脑教室设备等,教育教学质量逐渐提升,为国家提供很多优秀人才。     

仁福村

  仁福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西7公里处,聚落在麒麟北麓寿溪中游丘陵河谷间。辖圳乾、东岭、山头、上厅、大埔、肖厝、大坝、土顶尾、溪南、西行、下埕等11个自然村。有10个村民小组,村民1125户,5315人。有耕地2513亩,山地9124亩,主种水稻、马铃薯、花生。工业以石材工业为主,兼有纺织造纸等。域内有仁福小学、老鼠仔水库、顺盛集团、瑞发石材、劳利石材、华南石材、三龙纸业,伸鑫纺织,星垒石材等企事业单位。仁福村以麒麟山和福顶山各取一个字为名,称为“麟福”,后以方言谐音为仁福。原属四十一都,民国时属盈岭保,1949年解放后“麟福乡”, 1958年以方言谐音为仁福大队,1964年行政村分拆为仁福、劳光两个大队,1984年仁福大队改为仁福村委会。仁福所处环境秀美,山势巍峨,具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宋代朱子经东山岭、古驿道岭上时,只见七星绵延,鸿占木雀星矅,麒麟笔架山雄峙,秀溪蜿蜒,深为景观所折服。明朝,仁福曾成为郑成功领兵操练的重要场所之一。   

劳光村

  劳光村位于南安同安交界处、水头镇政府驻地往西8.5公里处的寿溪北畔。西南北三面靠山。较高的福顶山海拔500多公尺。国道324线、福厦高速公路和福厦高速铁路均东西走向贯穿域内。劳光村委会设在金厝墩仔头,辖10个自然村(傅厝、刘宅、金厝、油园、顶庄、溪埔、后坝下、后坝顶、内寮、福顶),1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1882户,总人口5192人。有耕地面积约1500亩左右,山地面积约11700亩。有中小型水库、水坝、山围塘13处。劳光村命名为劳光,意在劳动光荣。原属南安四十一都,民国时期为福盈保(以福顶山与小盈岭定名),1949年解放初辖于仁福乡。53年成立行政村,定名为盈岭乡(以小盈岭定名)。55年与麒山乡合并为仁福乡。58年公社化时改为仁福联社、劳光联社(劳光是意在劳动光荣),后又含并为仁福大队。65年社教又拆开为劳光、仁福两个大队,1984年劳光大队改称劳光村委会。改革开放以来,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兴办以石材加工、交通运输、伞头加工等行业为主的各种企业20多家,解决了一大批劳动力的就业,大大增加了收入,改变了过去“四一内”的落后状态。   

朴山村

  朴山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西北5.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下乡。聚落在熊山东麓朴山溪西畔丘陵河谷间。乡村路接福厦公路。北有后壁山,村落位于山脚下,故名北山,后方言谐音为朴山。民国年间为营南保,1949年解放后辖于新营乡,1958年拆出自立朴山大队,于1984年改为朴山村委会。朴山村委会有12个村民小组,辖下乡、朴山、大门内、陈里、长园、御脚埔、洋尾墓、新厝、前宅等9个自然村。有1554户,5408人。有耕地2800亩,山地3639亩。主种水稻、甘蔗、花生。林果有柑橘、杉木、杂木。朴山村有合作卫生所、食用菌基地、粮油加工厂、林果专业队、小学2所、石材厂、石材马赛克厂等各1家。   

大盈村

  大盈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北4.2公里处,东与晋江市安海镇相邻。西与邦岭村相邻,南与南侨村相邻,北与官桥镇相邻。村委会设在大盈。聚落在九头山南麓,福厦公路两旁河谷地上,国道324贯穿境内。全村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山地面积1610亩。全村有大盈、田头、内田头、后埔坪、后洋坑、蔡盈、林前、林边、军井、砖仔埕等10个自然村,辖有10个村民小组,1687户5928人。大盈村以驻地得名,原属三十六都,民国年间为田埔保和大湖保。1949年解放后为大盈乡,1958年为跃进联社。1961年拆出自立大盈大队。1984年称大盈村委会。大盈地理位置独特,福厦324线贯穿大盈,高速铁路依旁而过,境内的大深公路入口处是南安与晋江的北大门主要交通要道。改革开放以来,大盈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近百家,其中三资企业12家,集团企业2家,主要经营食品、化工、造纸、纸业、工艺石雕、石材加工、运输等产业。2007年本村上缴国家税收2千多万元。村内还发展花卉盆景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榕树盆景花卉基地。域内有卫生、医疗、电信、银行等整套设施,还建有农贸市场一个,经营食品、蔬菜、小商品、五交产品等。现大盈村拥有老人活动中心、健身房、灯光球场等设施。大盈中心小学、后峰小学、多所幼儿园供村民及外来工子女上学,学校设施完善,多次获得殊荣。域内的南山宫属南安市三十六都,南山宫的联云,“庙镇南山钟间气,神居军井著英灵”,南山宫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供奉安溪城隍公,初时神像迁入石条垒筑的小宫,狭窄,简陋。1991年以来集资100多万兴建剧园一座,城隍公一幢及副殿建筑,规模宏大,有会客室、休息室、议事厅、娱乐戏台,成为远近闻名的魅力景点。灵觉殿,始建以来,历经沧桑,屡有修茸,依然古香古色,壮观堂皇,香火不断。灵安禅寺又称“大盈佛祖庙”、“观音寺”,始建于宋,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个极具宗教文化内涵的古寺。   

上林村

  上林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北7公里处,聚落于大盈溪北岸。东与晋江市安海镇相邻,南与朴里村相邻,西近国道324线,北与大盈村相连,地势平坦,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由尾头、韦厝、上林、溪尾、楼仔等5个自然村组成,有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46人。 上林村原属三十六都,民国称上美保,1949年解放后属大盈乡,1958公社化为跃进联社,1961年自立上林大队,1984年改为上林村委会。上林村道西连国道324线,东连晋江安海镇,沈海高速公路穿越辖区,大深公路横穿村北部,村道连接大深公路。村民60﹪饮用自来水,电话覆盖率达95﹪以上。全村有耕地面积1503亩,主种水稻、花生、蔬菜、甘薯。辖区内有上林小学、村合作医疗所。有东盈纸业有限公司、石林建材厂、新恒安造纸厂、锦程造纸厂、锦兴纸业有限公司、志兴纸业有限公司、似锦纸业有限公司、鸿盈有机化肥厂、易腾机械铸造厂、溪尾鞋业加工厂、上林鞋业加工厂、华龙水泥厂等多家企业。   

邦岑村

  邦岑村距离水头镇政府驻地西北7公里。东临大盈、西与呈美村接壤、南连文斗溪北岸、北接虎头山。聚落在虎头山南麓,呈方形分布。全村面积9平方公里,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1200余户,人口4300余人。村民以郑氏为主姓,有旅居海外侨亲300余人。有耕地面积1500亩(主种水稻、花生、甘蔗),山地面积3500亩(主林松柏树、相思树)。现有一条长3600米、宽3.5米的水泥路直通324国道,一条长2200米、宽30米的水泥工业大道连接324国道复线。 “邦岑村”原名“攀鳞村”。因古代河南战乱,郑氏家族南迁入闽,先由仙游枫亭、后由五庵庄迁居而来,乞今已逾六百多年。当时因村后面有座寨尾山,坡上岩石依层累叠形似鱼鳞,村民常穿越鳞石打柴采野菜,故称“攀鳞村”,后谐音成了“邦岑”。至今沿用“邦岑”为村名,1984年为邦岑村委会。邦岑村二面环田,一面依山,一面傍水。古民居星罗棋布、楼房林立、鳞次栉比。环村水泥路、村中水泥及角落水泥路条条相通,环绕整个村庄,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工农业生产,经济逐年上升,群众生活日益提高,民风民俗等焕然一新、欣欣向荣。工业大道沿村委会经红坂工业开发区,直通324国道复线,是全村发展经济的大动脉。邦岑村红坂工业开发区是水头镇政府第二期开发的重点项目,其交通便捷、地势平担,是兴办企业的黄金宝地。目前已有10余家工厂落户,其产品畅销国内外。邦岑村除了有红坂工业区外,还有位于虎头山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其自然环境优美、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建筑独特、设施齐全,与周边工业区,石壁水库北渠,山间林树相辉映,更显得优美、壮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邦岑村自九九年以来,先后被南安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水头镇委员会、水头镇人民政府评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新村建设先进单位”、“农业生产先进单位”、“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先进单位”、“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邦岑小学先后被南安市政府、南安市教育局评为“文明达标学校”、“平安校园”、“达标学校”:而邦岑村老年人协会被水头镇委员会、水头镇人民政府评为“老年工作先进单位”"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等。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肖厝村

  肖厝村位于水头镇区西侧1.5公里处,距离国道324线1公里。东与荷楼自然村接壤,西与康店村接壤,南与龙风村东泉自然村接壤,北与西锦村接壤。村内有一棵树龄达100多年大榕树,坐落村子北面,环境绿化极为优美。肖厝村分为4个村民小组,共有182户598人,村民以蔡姓、吕姓二姓为主。全村土地面积1平方公里,有耕地148亩。肖厝村解放前隶属南安三十九都顶肖厝乡。解放后隶属官桥第十区,称肖厝农会。1955年隶属石井十一区,称肖厝高级社。1958年隶属官桥红专公社,称肖厝大队。1959年隶属石井公社,称青辉联社(肖厝、东泉、荷楼合并一个村)。1965年隶属水头公社,称康庄大队肖厝中队。1972年隶属康龙龙场,称肖厝管区,2002年隶属水头镇,称肖厝村民委员会。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近几年来,肖厝村经济迅速腾飞,村容村貌极大改善,村委会办公大楼立于旧、新村连接带中央,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村民住宅区高楼林立。在村党支部重视下,村民自筹自建爱村路,目前已铺设了环村水泥大路。全村水泥路东通往324国道复线,南通往324国道(中国石材城),北通往福山工业区。 目前村里有澳盛石材市场,有大小型石材厂19家,经济非常繁荣。村民年均收入达八千余元。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肖厝村民正积极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美丽的家园而努力,力争在福山南侧规划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型肖厝新村,用自已的双手建设美好的未来。  

康店村

  康店村位于水头镇区西侧3公里处,距离国道324线蟠龙段2公里。东与肖厝村和西锦村接壤,西与朴山村长园自然村相邻,南与曾庄村交界,北与朴山村御里自然村毗连。村落后面有二座山,北面为仙逸山,南面为凤新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园就建在村落北面的复船山。沈海高速公路自南到北从境内经过,地理环境极为优越。康店村由康店大乡、院顶、送圳、上仁4个自然村组成,分为12个村民小组,共582户,2180人。村民以吴姓为主,均为汉族。第一村民小组是原康龙农场人员组成,第十二小组由四川三峡移民组成。全村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152亩,林地1382亩。康店村民国初隶属水头镇林柄区,称康店保。1949年解放后隶属官桥第十区,称康龙农会。1955年隶属石井十一区,称康店高级社。1958年隶属官桥红专公社,称康店大队。1959年隶属石井公社,称康龙大队(与坂龙合并一个村),1965年隶属水头公社,称康庄大队(与曾庄合并一个村)。1972年隶属康龙农场,称康店管区。2002年隶属水头镇,称康店村民委员会。康店村属沿海丘陵地带,四季温暖,主要山峰有西部的仙迹山、凤新山,北部的复船山,东部的道路山,南部的前山、臭头山、旗杆山。农作物主种水稻、甘薯、小麦、花生、甘蔗、大豆等,林果有杉亩、龙眼、杨梅、芒果、荔枝等。主要矿产为黑瓷土、白瓷土和轻泡土。有小型水库7座,小学1所,卫生所3所。康店村除发展农林果业外,还大力发展石材行业和第三产业,目前有大小型石材厂18家,超市8家,经济非常繁荣。村民年均收入达8000余元。康店村是南安市新村建设的重点村,目前已建成环村水泥路5公里,二队生活安置区正在筹建中,一个现代化新农村已初步成型。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康店村民正积极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美丽的家园而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未来。  

曾庄村

  曾庄村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康龙片区内,南安市滨海工业区福山开发区二期、三期之间,村西北皆以山为界,有香火极盛的白莲寺,东邻康店村,南有龙风村,西面与仁福村相邻。全村地势平坦,北面略高,距水头镇政府5公里,有沈海高速公路福厦段从村中穿越,福厦高速铁路从村西穿过,国道324线从村庄西南方向通过,交通条件优越。全村面积5平方公里,辖曾庄、前园、苏厝等3个自然村,人口1300人。全村10个姓氏,以董氏为主姓,旅居海外侨亲200余人。村里大部份道路硬化,村民捐资200多万元,修建了7公里多长的水泥路面,进村主路宽6米,村庄支路宽4米;域内有闽南特色的三层的楼房100多座, 2006年被泉州市评为裕型文明村。教育设施完善,有设备齐全的曾庄小学和幼儿班。曾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经济上比较贫穷,早期有陶瓷砖瓦制造业,改革开放后,村民外出打工,经销瓷砖、石板材,在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兴办石材厂,开发矿区,先后出现春丰集团、泉州恒美工艺厂、重庆顺盛石材、均利大理石、捷胜石材公司、凯丰石材、大地、景兴、顺顺顺等优秀企业。在中国0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村民努力拼博,共同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曾庄村。  

文斗村

  文斗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的西北部6.6公里处,石壁水库的下游,东南高田山环抱,西南熊山耸立,凤巢山脉婉延於西北,石壁水库溪流经村北奔流入海,三面环山,中间呈现一片平原,南岭公路贯穿全村,形如“五凤纳斗”故取名凤斗,后谐音变为文斗。文斗村始袒,黄公安聚,本名驰复,相传宋末初时安聚公为避乱栖息云古(元代文斗地名),勤奋持耕,仁德闻名,觉得四方邻里爱护,决心在此札根安聚,运今经历了七百多个春秋,繁衍二十五代,而今海内外子孙一万二千多人,是水头镇一个人口大村。原属三十六、三十七都,民国年间,全村划分为文东、文西、文中三个保,辖于门江店联保。1949年解放后成立文斗乡,1956年成立农业社村,为纪念革命烈士黄美文同志,则以烈士名字命名为美文农业社,1961年分为文东、文中、石里、南斗四个大队,1965年再合并为文斗大队,社教期间又把文斗周围几个大队(即新营、呈美、邦岑、星辉、曾岭)合并成立文斗小公社,上述周围各大队均属文斗公社管辖。文革期间又统一改为革委会,1984年改为文斗村委会。全村现在划分为4个行政片,下属5个自然村,即门口店(包括尾厝、小宗后、田洋、圳墘、街路头、土厝、石厝、中新厝、下新厝等九个角落)、前边、新竂、石井竂、坑尾自然村。共有44个村民小组,253户,8650人。侨居海外及港澳台胞约3400人。全村现有耕地2350亩,主种水稻、甘薯、甘蔗、花生,现定为市花生示范区,林果有杉木、松柏、相思树、雉尾树及龙眼、荔枝、柑桔等。文斗土地肥沃,水源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地方。随着改革开放,文斗村人民以敢拼会赢的闽南精神,大力发展经济,抓紧文化教育卫生,修建交通道路。经多年来的努力,凤东工业小区建设己初具规模,目前辖区内较成规模有企业有木气加工厂、塑料厂、彩印厂、造纸厂、釉色厂、石材厂、包装用品厂、喷涂厂、塑胶加工厂、东凯工艺品厂等11家。文斗的文化教育事业是水头西北地区发展较早的乡村,办学历史悠久,全村现有小学2所、幼儿园2所,配套设施完善,其中文斗中心小学办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祖国培养、输送了大批建设人才。文斗村海外华侨热心捐建文斗医院一所,设病床30张,方便村民就医治病。文斗村已铺筑完成一条东接桥尾福厦公路,西通星辉、石壁、曾岭的水泥公路。公交车由水头镇区直通文斗、新营、呈美、星辉、曾岭各村,交通运输畅通,来往方便,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村里建有“永宁庵”寺庙一座,永宁庵原名叫顺宫,位于文斗村下新厝自然村,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明成八年(1410年)村民集资重修顺宫并改名为永宁庵,即永吉安宁之意,清乾隆即位(1736年)永宁庵被列为南安三十七都都宫。文革后,旅居印尼、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海外侨亲集资重建,大殿为硬山式石木结构,燕檐翘脊,面阔三门,2006年又以旅港乡亲为主集资改建大殿,造型改为宫殿式,仍以石木结构,同时在大殿前面增建了拜亭和钟鼓亭。改建后庙宇焕然一新,可谓金碧辉煌,更加雄伟壮观。  


新营村特产大全




新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