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南安市 >> 石井镇 >> 下房村

下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下房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房村简介

  下房村概况
  下房村位于石井镇政府驻地西北6.3公里处,以驻地命名。1937年为杨子乡下房保,1949年解放后为下房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下房大队。1984年改为下房村委会。下房村委会设下房。有下房、虎井、西山3个自然村,聚落在杨子山北麓丘陵河谷间,呈长方形分布。有11个村民小组776户3034人。耕地1461亩。主种甘薯、花生、大豆。特产有霞红、锈石等花岗岩。有小学、老人活动中心、卫生所等。下房村辖区内的杨子山、前辽山盛产花岗岩矿石。主要有锈石、霞红,首都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及天安门广场的饰板材就是产自本山的矿石。经济上主要发展与矿山花岗岩矿石相配套的石板材加工企业,从事各种品种的进口及国产石制品加工,年产值近3亿元,年上缴工商税收2000多万元,是石井镇的主要纳税明星村,2007年人均年收入6400多元。 1995年前,下房村仅靠一条途经埭头、霞美自然村的泥土路,连接水石莲公路,交通十分不便。1995年后石井镇修建的延平大道从下房村贯穿而过,连接324国道和201省道。1998年开始陆续修建了工业路、环村路、杉仔工业路等主干水泥路,并对进村中路进行扩宽,修建绿化带人行道,并安装了照明路灯,实现了村内有二条水泥环路,交通便捷。现北至泉州、南到厦门只需不到一小时的车程,距全国最大的石材专业市场——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只有3公里。村水泥公路接延平大道至国道324线。下房村还建设了全省唯一的对台农产品交易市场——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及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并于2006年6月8日开业,成功举办了首届台湾农产品展销会,受到了中央、国务院、省、市等上级部门的肯定。村里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现有一所中心小学,三栋三层标准教学楼,学生500多人,师资力量强大,从幼儿园到六年级共设有12个班级。有老人活动中心、电视室、棋牌室,使老年人有舒适健康的活动场所。有灯光球场、戏剧台、水泥广场等娱乐、运动活动场所,使老、中、青、少等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并不定时地举办篮球、乒乓球赛、演戏放电影等多姿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3120 362000 -- 查看 下房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下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石井社区

  石井社区位于石井镇政府驻地东0.4公里处,以驻地命名。元、明、清属四十三都,民国初为东西保,1943年属石井镇,同年又改为延平乡辖。1949年解放后为成功乡,1958年为石井大队。1984年分为石井村委会、石井渔业村委会。1989年7月合并为石井街道居民委员会。石井社区聚落分布在石井江西畔沿海平原。有石井、象形2个自然村。有1996户8869人。其中侨属1000多户,4000多人,分为13个村民小组,面积15平方公里,省道201线从村中穿过。居民主要从事捕鱼和搬运,有木船82艘。石井地理条件优越,石井港为天然良港,是南安市唯一的海运通道,也是闽台联系交往较为便捷的主要港区。主要企业——陆上有石材、针织、服装、食品加工,陆上运输、装卸搬运、材料加工、服务业印刷、机械修配、制冰冷冻、油库、商贸、海产品加工等,海上有——海洋捕捞业、养殖业等。宋绍兴十四年,置石井巡检司,管理船舶出入口岸工作。鸦片战争后,石井成为五国通商口岸之一厦门港的重要后援港。光绪年间,石井客货轮船走厦门、金门等地,在江内有白沙、东石、围头、安海等五渡。民国廿年(1931年),“石水莲”公路开通,从此,石井水陆交通更为便捷。民国廿一年(1932年),民军陈国辉在石井建钢筋混凝土立式码头一座。改革开放后,石井港焕发了生机活力。1992年辟为国家二类口岸和台轮停泊点。拥有五百至五千吨级货物码头泊位5个,一千至三千吨级石油专用码头泊位5个和一座五百吨渔...   

田东村

  田东村概况   田东村在石井镇政府驻地南1.5公里处,是以田边、东头二村名取首字命名。1979年由建设大队拆出成立田东大队,1984年改称田东村委会。田东村委会设在东头。有东头、田边2个自然村。聚落分布在石井湾西面,呈圆形。有11个村民小组,431户1547人。耕地713亩,山地241亩,主种甘薯、花生。有卫生所、制衣厂、石板材厂等。水泥路连接省道201线。   

营前村

  营前村概况   营前村位于石井镇政府驻地南0.5公里,以驻地命名。民国年间与石井村同辖于延平乡,1949年解放后与石井村分开,自立营前村。1958年成立营前大队,1984年改为营前村委会,村委会设营前。东临石井湾,辖营前一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786户2948人,其中侨属占60%,是著名的渔区。有蚝油厂、医疗所、营前小学、老人活动中心。营前地处石井湾,与金台只有一水之隔,属海洋性气候,空气新鲜,雨水充沛。营前因背山临海,地理独特,人多地少,村民世代以渔蚵业和航海为生。北自“枪城”灯塔,南至和美“独石”的沿海滩涂和村前隔江一大片沙滩,是营前人民自元明以来赖以生存的“铁饭碗”──海蚵养殖基地和讨小杂海的海域。合作化和公社化期间,全村12个生产队共有蚵石63万株,年产海蚵300吨,产量居全省第一。产品行销闽南地区各县市。海蚵又称牡蛎,味鲜可口,富含钙质。蚵干是产妇和婴幼儿最佳营养品,也是送礼的珍品。以往海蚵生产受季节性限制,约自古历十月到次年三月方可生产。随着气候转变和吊蚵养殖技术和产量的提高,现在已不论季节和大小潮期,一年四季,都有鲜蚵供应市场。营前是闽南著名的侨乡和渔村,水陆交通便捷。水石莲公路及沿海大通道从村边经过,距南安、泉州、晋江、石狮等地的路程均在40公里左右,乘车1小时以内均可到达。往厦门约1小时30分,到福州也只需要2个半小时。水上交通更是四通八达。早在清末明初,营前人的木帆船就往返于天津、厦门、潮汕之间搞货运。遗留下来的“船眼睛”可用来作为1米高大水缸的“缸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泰利、闽南、东南等轮船公司聘请的船长,基本上都是营前人。如今,营前村组建十余家轮船公司,拥有百艘三千至万吨级现代化铁壳货轮,载重总量达55万吨。长年往返于东至丹东,北至秦皇岛、天津、营口,南到海南、广西防城、北海等沿海及长江下游沿岸各大中城市搞货物运输。 水泥公路连接省道201线。营前是个多姓氏聚居的村庄。据传说周氏于元代定居营前,而洪、伍两姓均于明初由晋江英林和安海迁入定居,李氏则于晚清由淗江页路迁入。几个姓氏的村民互有通婚,和睦相处。营前人历史以来非常重视教育,因而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洪氏家族曾出了十几位朝廷命官,进士、知府、中宪、光禄大夫、镇国大军、威略将军、都督、总兵的牌匾,挂满洪氏宗祠的厅堂。伍氏家族历史上亦曾出了多员武将,诸如左都督、骠骑将军、昭武将军、烈昭武都尉等。营前小学前面原有一地宅基地,据说是都督衙遗址。近现代,营前小学又出了近百位乡贤俊彦,如博士、教授、工程师、高级会计师、科处级干部、中小学校长及高级教师、五千吨级以上船长和轮机长等。村民信奉佛教,村中有尊王公宫、烟楼公宫、妈祖庙等。据传说,早年有人从海边捡到一块杂木,似带有“血丝”,并呈“王”字形,村民雇工匠雕成开闽王王审知塑像并建宫庙奉祀,尊为“境王”,俗称“尊王公”,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定为尊王公诞辰,年年演戏、请客,热闹非凡。明嘉靖年间,日商福吉来泉经商,客居石井。他目睹倭寇骚扰沿海,坑害百姓的滔天罪行,义愤填膺,亲自登上烟楼山点燃烟火,为百姓报警,因此,福吉无法回归家乡,后因思念妻儿**于烟楼山上。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的功德,在其墓前建祠,定每年古历三月二十六日祭祀。营前原有二种产业,即养殖业和航运业。改革开放后,又发展几家上档次的工厂,构成营前经济腾飞的三大支柱,养殖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吊蚵和紫菜二种作业(吊蚵3000亩、紫菜2000亩),海蚵年产量现已增加到1500吨,紫菜年产量为2000吨,产品运销全省各地。航运业有较大发展,十几家航运公司分布于石井、翔安、厦门、上海、南京、天津、大连、广州、海南等地,拥有百余艘货轮。随着公司实力的增长和产业的不断壮大,企业各公司派出代理人员进驻全国沿海港口代理货运业。为船舶提供优质服务。原有几百吨至三千吨小吨位的船已被淘汰,现在多数是五千吨至万吨级现代化大型轮船,目前正在建造一艘2万吨级以上的新船。货运航线也由原来的江浙、闽粤等地,发展到全国沿海(包括澎湖、金门)各省区。工厂方面有方便面厂、石材厂、蚵油海产加工厂等。此处还围垦250亩滩涂,不久将变为别墅区和商业区,目前在建的有二个五千吨级多用途码头。营前村有机动小渔船100多条,专门用于养殖行业和讨小杂海,还建有避风船坞一个。据估计,固定资产约15亿元,国民经济总值2亿元,人均年收入7000元。  

林柄村

  林柄村概况   林柄村位于石井镇政府驻地西南1公里处。以驻地命名。1949年解放后为和平乡林柄村,1958年公社化时期为林柄大队。1984年为林柄村委会。村委会设于林柄一,分林柄一和林柄二2个自然村。聚落分布在石莲公路西侧丘陵坡地上。有2个村民小组,210户889人。耕地440亩,山地280亩,主种甘薯、蔬菜、花生、大豆等。有石板材厂、医疗所、老人活动中心。省道201线从村中穿过。  

后店村

  后店村概况   后店村位于石井镇政府西北1.8公里,以驻地命名。1949年解放初为和平乡,1958年以后为后店大队,1984年改称后店村委会。村委会设后店,辖后店1个自然村。东接石井江,与晋江市隔水相望,有18个村民小组,502户1960人,其中侨属占40%。耕地1200亩,山地1800亩。主种甘薯、花生、大豆。山林有松木、相思树等。有医疗所、老人活动中心、小学及在建的厚德中学。后店村地处北半球东南沿海,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多阴雨,夏季睛热少雨,秋季少雨多旱,冬季天气干冷。以种植大豆、小麦、高梁等旱地作物为主,常年可种水稻、地瓜和花生。村两委坚持工业强村战略,帮助村民找准发展路子,引导村民兴办企业,成功开发后店石材工业区,52家石材厂先后建成并投产。同时走多元发展道路,如今,已形成石油储运、服装纺织、铁件铸造、制氧、养猪、石子场以及石材厂配套行业。地理环境优越,省道201线贯穿全境,交通方便。村里投入100多万元修建从村委会至后店石材厂宽8m,长 1600m的环村水泥道路。全村主要干道及大部分民居周边巷道都实现硬化。后店石材工业区布局合理,道路宽阔,纵向道路宽15m,横向道路宽10m,畅通无阻。村里有许多的旅游景点。有碧云岩、妙寿宫、吴氏宗祠、吴赫告御状、厚德学园、成功国际城等。碧云岩:该寺建于清朝康熙丙寅年(1646),位于后店村西南碧云山乱石松涛之间,供奉南海观音佛祖,塑立18罗汉。寺院曾建有比丘尼塔坟一座,内有舍利子九尊,因年久遭毁无考。现存玉兰花和桂林果各一株,距今300多年。寺庙为石木结构,几经修葺,1958年改建时,高僧弘一法师题写“常为世间良福田,能立无上政教法”、“见佛自在生欢喜,发心廻向趣菩提”两幅对联于石柱上。2006年扩建三层楼宇一幢,供奉卧佛释迦牟尼,拟雕塑观音1000尊。寺内住尼不住僧,历经13届住持。妙寿宫: 供奉保生大帝,即吴真人,字华基,号云农。公生于宋太宗兴国四年,年少颖异,遇异人引观逢莱胜景,参谒西王母,授以医书,传授斩妖伏魔之术。1031年,宋仁宗母后乳患,真,人以奇特医术神速治愈乳疾。帝赐官不受,赠金却之,心存修真。志在行医,普济众生,脱离苦海。玉帝闻其功德浩大,诏公升天,景佑四年丙子五月初二白天飞升。圣父封协成元君,圣母封玉华大仙,历代追封谥号。吴氏宗祠: 后店村吴氏始祖启勋公系南安县二都黄龙清江公派下,开基厚德,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六百多年,传二十四代。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实行禁海迁界,族人-大举迁徙,分布五省,大多流散于广东、潮汕一带及港、澳、台。康熙年末(1721),一部分村民返回故里,重建家园。厚德宗祠肇建时间无考,数度倒塌续建。2001年投入近百万元重建,新建大祖祠为二落祠堂,结构严谨,金碧辉煌,古香古色,雄伟壮观。据《南安县志》记载,道光六年(1827)县志第十八卷第四百四十四页载,南安后店与东石争捕花哈纠纷。吴赫告御状胜诉,划定海界。厚德学园:早在1932年,就创办厚德小学,1995年升格为厚德中心小学。1996年,旅新侨亲吴定基先生慷慨捐资人民币808万元建设厚德中心小学新校园,该园占地面积35833平方米 ,建筑面积10658.5平方米,实行寄宿走读-制办学模式。2002年被授于“福建省示范小学”。2002年吴定基先生又乐捐人民币303万元,按省级优质幼儿园标准建设厚德中心幼儿园,该园占地面积632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后店村前后共投入300多万元建设附属工程及装备教育教学设施。如今,石井镇政府又在后店村吾山内开辟150亩山地创办厚德中学,届时,厚德学园宣告建成,这将给后店村乃至石井镇创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功国际城: 地处后店村南面,与石井村接壤,由南安成功房地产拓展有限公司开发承建,超20万平方滨海花园人居样板社区,集商住、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     

促进村

  促进村概况   促进村位于石井镇政府驻地以北2.9公里,原为落后队,故取名促进,以示勉励。1958年同三乡、院下、返头、东滨合一个大队。1984年改为促进村委会。村委会设东滨村,东临石井湾,北接院下村,由东滨、返头2个自然村组成,有8个村民小组544户1923人。耕地927亩,山地205亩。主种花生、大豆、养殖海蛏等。有石板材厂8家、有小学和医疗所、老人活动中心。促进村一九九五年前仅靠一条水石莲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极其不便,自一九九六年以后,开展了人居生活环境交通大整治,村水泥道四通八达,分别有返头工业路、东滨村中路,环村路等,长度达3公里,分别连接延平大道、沿海大通道,交通方便。省道201线贯穿全村。促进村主要收入来自于石材产业,现有中小企业8家,主要经营大板、薄板、进口板等。村里有陈山同志(1917年—1994年)中国******党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所副所长、俄文翻译界的老前辈,他的名字曾载入《中国社会科学名人辞典》,历任中原解放区党报《七七日报》前线部队随军记者,大连市苏军司令部《实话报》翻译部副主任、副总编,0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校审室副主任和历史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资料研究室副主任等职。民族实业家、医学家陈大恩先生(1872年—1954年),他钦誉鹭岛,树勋八闽、造福桑梓,虽历经清朝、民国、共和国三个不同时代他却依然励志振兴中华民族,其300多名后裔分布在美国、菲律宾、日本和香港、澳门、台湾及北京、上海、福州、厦门等地,或从医、经商或从事教育,任职军政界,都能秉承陈天恩老先生的遗志,以爱国爱乡的赤诚之心,再铸民族腾飞的丰碑   

院下村

  院下村概况   院下村位于石井镇政府驻地北4.3公里,以驻地得名。民国年间为院下保,1949年解放初为潮海乡院下村,1958年公社后为院下大队,1984年改为院下村委会。村委会设院下村,辖院下一个自然村。有3个村民小组520户1750人,其中侨属占50%左右。耕地788亩,种植花生等作物。有时装厂、服装工艺厂、小学、卫生所、老人活动中心等。院下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背靠晋江、东连金门县、南临扬子山观察站、西距泉州市区仅30公里,交通便捷。省道201线从村中穿过。海联路贯穿全村,南接省道,北接沿海大通道。水(头)石(井)莲(河)公路穿村而过。把全村辖地一分为二:东北片是商贸居住区,西南片是经济开发区。全村整体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近几年,村委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村委会办公楼、安息堂、卫生所、老人活动中心、综合市场、小学和一幢幢独具特色的农民新居错落有致。商贸居住区铺设2条水泥路面主干道和8条南北走向的水泥路面次干道,总长4000米。新建10个垃圾堆放点,设立30个垃圾箱,7个三化公厕,并有专人负责清洗管理,保持村容整洁卫生。村委会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积极招商引资。经济开发区拥有上规模企业40家,既有传统的石材加工、陶瓷、纺织服装又有新兴的电子产品企业。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工业区已呈现在世人面前。院下村是远近闻名的侨乡。以前因生活艰难,很多村民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他们远涉重洋,足迹遍布美国、英国、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经几十年艰苦奋斗,大多事业有成。这些华侨虽身在海外,却情系家乡、热爱家乡、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他们先后捐资兴学办校,修路造桥,受到邻里乡贤的一致好评,院下村也因此被评为“华侨之村”。 2006年院下村又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市政府规划滨海工业区,把院下村也纳入其中,全村人民都铆足干劲,准备在新的发展机遇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联丰村

  联丰村概况   联丰村位于石井镇政府驻地以北5.4公里,以驻地村得名。1958年公社化时由埭头、下尾、坊厝、山后等村联合组成一个大队。以联合起来,争取今后五业大丰收之意,取名联丰大队。1984年改为联丰村委会。村委会设霞美。有霞美、埭头、坊厝、新村、山后等5个自然村,聚落在石井湾西畔。有6个村民小组,村民750户2800人,其中有畲族60多人。山地181亩。有医疗站、老人活动中心、65家石板材企业、小学2所。联丰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交通十分便利,离南安市区40公里,泉州市区45公里,厦门市区70公里,延平大道、省道201线、沿海大通道贯穿全村。联丰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适宜农、林作物的生长,主要果子为龙眼。联丰村有小学2所,其中埭头小学有学生300人,美丰小学250人,初中校一所,潮阳中学有学生400人,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传统艺术南音在联丰村深受群众的喜爱,村中擅长识谱、教唱、配乐演奏者大有人在,其鼓乐、琵琶、洞箫远近闻名,常游走他乡表演。联丰村现有卫生所2间,方便了居民看病问题。联丰村特别注重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全村共设垃圾堆放点12个,公共厕所6间,还组织专人对全村卫生进行定期打扫,使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各自然村在海内外乡贤的支持下都完成了主要干道水泥路铺设。村里有颜岗寺位于埭头自然村的西南,周围环境优美,绿树环绕,常年钟声悦耳,殿宇清幽。该寺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香客络绎不绝,诵经念佛呢喃有韵。颜岗寺神像造型独特,具有浓郁的闽南艺术风采,传奇故事不少,主要有得道高僧刘禅师武功神勇、医术精湛施药救人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古榕古树古庙祠堂处处可见,更添联丰村的历史色采。联丰村的经济过去以农业为主,近几年来,企业发展迅速,石材加工逐渐 成为主体,全村共有石板材加工企业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5家。外来人口一千多人。最近几年,由开始的小型加工企业,产品单一,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竞争力的产业链。主要经营地埔石、蘑菇石、路沿石、光板、大烧板、手敲板、染板、石材、工艺品,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好,形成产、供、销***的服务体系。  

下房村

  下房村概况   下房村位于石井镇政府驻地西北6.3公里处,以驻地命名。1937年为杨子乡下房保,1949年解放后为下房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下房大队。1984年改为下房村委会。下房村委会设下房。有下房、虎井、西山3个自然村,聚落在杨子山北麓丘陵河谷间,呈长方形分布。有11个村民小组776户3034人。耕地1461亩。主种甘薯、花生、大豆。特产有霞红、锈石等花岗岩。有小学、老人活动中心、卫生所等。下房村辖区内的杨子山、前辽山盛产花岗岩矿石。主要有锈石、霞红,首都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及天安门广场的饰板材就是产自本山的矿石。经济上主要发展与矿山花岗岩矿石相配套的石板材加工企业,从事各种品种的进口及国产石制品加工,年产值近3亿元,年上缴工商税收2000多万元,是石井镇的主要纳税明星村,2007年人均年收入6400多元。 1995年前,下房村仅靠一条途经埭头、霞美自然村的泥土路,连接水石莲公路,交通十分不便。1995年后石井镇修建的延平大道从下房村贯穿而过,连接324国道和201省道。1998年开始陆续修建了工业路、环村路、杉仔工业路等主干水泥路,并对进村中路进行扩宽,修建绿化带人行道,并安装了照明路灯,实现了村内有二条水泥环路,交通便捷。现北至泉州、南到厦门只需不到一小时的车程,距全国最大的石材专业市场——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只有3公里。村水泥公路接延平大道至国道324线。下房村还建设了全省唯一的对台农产品交易市场——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及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并于2006年6月8日开业,成功举办了首届台湾农产品展销会,受到了中央、国务院、省、市等上级部门的肯定。村里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现有一所中心小学,三栋三层标准教学楼,学生500多人,师资力量强大,从幼儿园到六年级共设有12个班级。有老人活动中心、电视室、棋牌室,使老年人有舒适健康的活动场所。有灯光球场、戏剧台、水泥广场等娱乐、运动活动场所,使老、中、青、少等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并不定时地举办篮球、乒乓球赛、演戏放电影等多姿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   

苏内村

  苏内村概况   苏内村在石井镇政府驻地西北7.0公里处,以驻地命名。1937年为子杨乡苏内保,1949年解放后为苏内村,1958年公社化时期后为苏内大队,1984年改为苏内村委会。苏内村委会设在苏内。有大苏、小苏、埔边、太原、九里寮、小学区、新区7个自然村,聚落在杨子山北麓丘陵河谷间。有18个村民小组,村民720户3100人。耕地1200亩,山地5000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特产有霞红、锈石等花岗石。有小学、卫生所、老人活动中心、石板材厂58家。 1969年在全镇率先实现全村通电照明,1993年接通电话,1998年接通自来水。1984年11月建后溪桥通土路往福厦公路,1998年实现苏内至福厦路(324线)及苏内至下房村12米宽的水泥路面,2000年埔设水泥路面环村路4公里,2005年埔设由工业园至成功大道的16米宽水泥路面3.3公里,目前全村共有水泥路18.8公里,交通便捷,四方通畅,为繁荣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至2005年成功开发“苏内工业园”,现已有22家石材企业投入生产。人才来自于基础教育。为培养下一代,苏内村于1976年新建平屋校舍950平方米,1990年扩建校舍楼560平方米,1995年扩建校舍楼720平方米,2006年再建水泥结构教学楼1600平方米,造就良好的师资环境。1999年落成苏内村委会、苏内党支部的文化活动办公综合楼720平方米,农村医疗合作站3个;平安建设有联防巡逻队伍及应急队伍。建筑景观方面有历史文化的“苏内慈觉林”、“红岭佛祖宫”供世人瞻仰。历史人物有1947年7月任南同边区工委书记的陈火把。   


下房村特产大全




下房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