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南安市 >> 眉山乡 >> 观山村

观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观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观山村简介

  观山村位于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处,是由观音、山腰二村取首字合称。民国年间属山腰保,解放后属山腰村,公社化时期后命名为观山大队,1979年观山大队拆为观山、观音二个大队。1984年改称观山村委会。谣观山村村委会设在山腰村,有山腰、庵头、山室、根竹坑、四斗、四斗种、沦头洋、土楼后8个自然村组成。聚落在小幕寨东麓山谷间,呈块状分布,有20个村民小组,有村民352户1965人。有耕地面积885亩,主要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薯、蔬菜等。山地面积2420亩,有杉木、杂木、松木、铁观音茶叶等。观山村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改革开放以来,观山村利用山区优势,引进开发特、绿色农业,大力发展600多亩铁观音茶叶种植基地,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古厝大观园”
  观山村有着丰富的古厝建筑资源,被称为“古厝大观园”。自古就有一句闽南俗语——“有观山富,没观山厝”,放眼观山村,房屋依山而建,布局其中,错落有致。南洋风格建筑格外醒目,闽南特色红砖瓦房随处可见,房屋上的燕尾脊此起彼伏……全村保存较完整的百年古大厝就有20多座,最早的一座有200多年历史。例如著名的古大厝“祠堂湖厝”和风格独特的“番仔楼”,不断吸引着画家、摄影家频频造访,青山、绿水、老屋,美不胜收。这些中西古厝为风景优美的观山更增添了一抹历史的韵味。
  “皇旗尖生态茶园”
  观山村有着悠久的茶业发展史。皇旗尖生态有机茶园,占地859亩,始于民国期间李春禧创建、李昭峰为制茶师的眉峰茶场,坐落在眉山生态林保护区,常年云雾缭绕。观山村皇旗尖生态有机茶园2011年获得了国家有机茶认证,是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三级《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南安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眉山《生态茶示范基地》及眉山小学的实践基地;荣获了《国际绿色生态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并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经国际绿色生态合作组织科学家委员会论证荣获《国际绿色生态合作组织示范企业》。目前,该茶园已初步建成集农业旅游、观光、森林农家、生态种植业、养殖业、生态茶园生产制作观光、销售等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食宿各方面设施一应俱全。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3200 362000 -- 查看 观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观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观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外寨村

  外寨村旧称南安二十四都小眉外寨,于2000年5月从小眉村拆出。小眉原分内外两寨,外寨村位于外方,故称外寨。外寨村位南安偏僻山区,与安溪参内乡岩前村、坑头村毗邻。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有村民398户1558人,分成五个村落,村民均为苏姓。外寨村民系明万历年九世祖景瑞公之子佛养公由南安蓬岛分居安溪岩前,开拓耕耘,繁衍生息,至后明天启年间十三世祖钟岩公之子见岩公、肖岩公分别迁播外寨的垵坵纸巷、湖宅祖厝而来。外寨村现有耕地面积400余亩。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薯为主。外寨茶果场现有种植龙眼、油柿150余亩。改革开放以来,外寨村民发扬“爱拼敢赢”的精神,外出经商,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家。如:上海深井汞厂董事长苏其兴;上海精碟阀门厂总经理苏福星等。外寨村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母猪养殖,现有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三家。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观音村

  观音村地处南安市眉山乡南部,东邻眉山乡观山村,西与仑苍镇焦坑村交界,北近眉山乡前进村,南与仑苍镇丰富村接壤,距离南安市区24公里,全村总户数275户,总人口1128人。有耕地面积361.12亩,山地面积1200亩,下辖观音自然村,有10个村民小组。   观音村开发于隋代,古人曾在此饲养家畜,垦荒,种茶。宋时属观音乡仁德里,元明清改属二十四、二十五都,1941年置眉山乡,属金淘区,解放初眉山属第五区,1958年属诗山五星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眉山,凌云两个小公社,1972年从金淘分出,成眉山人民公社,属观山大队(由山后、南湖、观山、观音4个自然村合并成的一个大队)。1979年7月从观山大队分出,成立观音大队,1984年改称观音村委会。   观音村早时有名胜古迹“观音院”。相传古时,其院规模宏伟,在元朝时有禅房99间,僧众数十人。现仅存遗址。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南湖村

  南湖村位于南安市西北隅,距南安市区22公里,在眉山乡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南湖,聚落在石鼓山西北麓山谷盆地上。东与金淘镇文山村相连,西与仑苍镇后垵村相接,南与省身村相邻,北靠眉峰农场,有水泥路连接南眉公路。南湖村在民国年间属山南保,解放后属南湖村,公社化后成立南湖大队,1984年改称南湖村委会。全村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782人,设8个村民小组,有祖厝、新村2个自然村落,村民均姓陈。南湖村是由始祖广辉公于明朝正统年间自诗山下宅分居南湖繁衍而来,至今已有5百多年的历史。现移居浙江温州人口达3千多人,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千余人,是南安著名的侨村,现任新加坡南安会馆主席陈英来是我村宗亲。全村有耕地380亩,主种水稻、甘薯。林果有杉木,柑桔,龙眼、茶叶。近年来,我村利用山地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现有新种植优质铁观音茶叶生产基地千余亩。南湖村民历来就有饲养母猪的习惯,经过这几年的新发展,现有经产母猪两百多头,后备母猪两百多头,逐步成为新发展的母猪繁殖基地。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天山村

  天山村系南安市眉山乡革命老区村,位于南安市西北部山区。东与金淘镇深辉村接壤,西与本乡太山村相邻,北与占石村叶飞故居接壤,南与安溪参内乡田底村相连。距乡政府所在地4.8公里,聚落在朝天山南麓山谷间,呈长方形分布,山清水秀。村委会设在郊边,有存岭、大坪、后格、琦园、仁宫、郊边、土楼口、马路、马乾、岭头、鸟来乾、加礼林、西林、九埕14个自然村,有30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550户4512人。耕地面积2387亩,主要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薯、蔬菜等;山地面积14692亩,林果有杉木、杂木、松木、铁观音茶叶等。全村注重开发特色农业,现有铁观音茶园500多亩。天山村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适宜种植茶叶。 天山村因位于天山下,古称大山,因山高顶天,因故取名天山。民国年间属大山保,解放后称大山乡,公社化后为大山大队,后改名为天山大队,1984年改称天山村委会。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前进村

  前进村在眉山乡政府驻地南0.9公里,村委会设在田墘。聚落在尾份山东麓,呈曲线形分布,有田墘、洋荷两个自然村落。 前进村民国年间属大眉保,解放后称大眉村,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大眉大队,于1979年由大眉大队拆出田墘、洋荷2个自然村落合并为一个大队,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命名为前进大队。1984年改称为前进村委会。 前进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有村民320户1256多人。全村有耕地580亩,山地2302亩,主种水稻、松木、茶叶、油茶。养殖本地黑山羊、土鸡土鸭。土特产有甘薯。村内设有小学、卫生室,水泥路连接南眉公路。 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薯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开发了绿色茶叶、油茶产业基地100多亩并林下养殖黑山羊、土鸡土鸭。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小眉村

  小眉村位于南安市西北部,眉山乡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是眉山乡第二大行政村。聚落在石牌寨东麓,呈长方形。东与大眉村相邻,西与天山村交界,南与外寨村接壤,北连接天山村。距离市区36公里。全村有25个村民小组,有村民750多户3200多人,分布在岩池、大坂、社观三个自然村。全村人口以石姓居多,杨姓次之。地名来源于村后有二山,中间一岭相叠,左右山脊升高,似人之眼眉,位于村左,地势较低,故称“小眉”。民国年间属小眉保,解放后称小眉村,公社化后称为小眉大队。1984年改称小眉村委会。小眉村有耕地860亩,种植水稻、甘薯等农作物。山地3500多亩,培植有松木、茶叶、龙眼等。特色产品为无公害有机茶和龙眼,山清水秀的秀峰山所产茶叶为绿色产品。村落有历史记载的“龙泉寺”旧寺址,位于秀丽的秀峰山中,整个村庄四面环山,风景如画。小眉村始祖唐朝自安微入闽,时功授福建都尉,唐朝光启三年福建为南北之分,其为南部都尉。先祖起宗公(1140-1200年),遴公之次子,字似之。公登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第,旋登榜眼及第,官拜吏部尚书。起宗公有功于泉,泉之乡绅特立庙在郡内井亭巷。道光三十年,裔孙栋,字任之,实授泉州右营游击,仕于泉州多历年所,于咸丰元年十一月又署中营参府兼署前营游府,与阪尾瑞老兄鸠集银员依旧起盖重修,并再塑像,庙前匾字,原写“万石灵光”,又庙前联文云:唱第近同韩魏国,持衡远驾晋山公。省府县志载:公讳起宗,字似之,同安人,徒晋江。宋孝宗乾道五年巳丑(1169年)进士,榜眼及第,历官删定官,秘书正字郎,仓部郎官,判漳州,知徽洲,民皆德之,除提举浙西常平,攫吏部尚书员外郎。工诗赋,好学不倦,着有经史管窥,公及第之岁,泉守王梅溪赠诗曰:“坐看万石门阑大,转觉朋山气象新”。祠万厚铺。茔在泉州东门外赤山乡,此其地也。又考石氏谱载:宋祥熙二年,元将张宏范攻崖山,张世杰师溃,公率兵数万助战,得脱,请旨封其却敌侯(敌尊王),匾曰:“神功却敌”。改革开放以来,小眉村更是人才辈出。知名的企业家有:石秉钧,上海市南安商会会长,1996年创建坤孚集团,目前旗下已拥有11家分公司,业务分布于国内10多个城市和海外15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太山村

  太山村系南安市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南安市西北部朝天山下,东与天山村相邻,西与安溪县参内乡相邻,距南安市城区38公里,距安溪县城区10公里,距眉山乡政府11公里,全村面积3.1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495人,总户数388户,辖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因此处几条大道与一村落组成形似“太”字。因而取名为太山。民国年间属太山保,解放后称太山乡,公社化时期后称为太山大队,1984年改称太山村委会。太山村属革命老区基点村,在革命战争时期出了三个烈士,烈士家属及全村革命群众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太山村里有龙水岩,始建于明朝初期,岩内供奉如来佛、观音佛祖。太山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地瓜、花生,林果有柿子、龙眼、茶叶。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与领导下,太山工业项目区已初具规摸,形势喜人。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大眉村

  大眉村位于南安市西北隅,西与安溪县交界,东与金淘,南与美林、仑苍,北与诗山为邻。大眉村处于眉山乡乡政府的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环境怡人,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从眉山到金淘和眉山到仑苍的公路均穿村而过,也有一条山涧小溪自北向南注入晋江之流西溪。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575户人家,2331,外出务工人员700多人,低保家庭17户,党员36人。大眉村属内陆山区,温度较低、降水多、湿度大、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全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800毫米。主要农作物有柑桔、毛竹、茶叶等。【基础设施】教育设施也比较完善,拥有眉山中学和眉山乡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其中眉山中心小学雄踞村落中心,建有清华楼一座,光彩夺目,雄伟壮观。另外邮电通讯设施完善,13个村实现移动通讯信号覆盖。村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9﹪以上。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田内村

  田内村位于南安市北部,坐落在两山之间,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全村面积0.6平方公里,辖田内、百祥2个自然村,有18个村民小组,有村民631户2033人。全村以吕姓为主,还有洪、陈2个姓氏。   民国年间明为田内保,解放后称为田内村,公社化后为田星大队,继而复称田内大队,1984年改称田内村委会。   田内村是眉山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眉山乡政府、中国农村合作银行眉山营业所、中国电信眉山营业所、眉山卫生院均位于境内。   田内村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薯、花生、瓜果、豆类为主,林果有松木、杂木、巨尾桉、茶叶等。   田内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多次被市、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文明村”、市“文化亮点村”、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合格村”、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营”,中国电信市委农办“信息示范村”,南安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信用村”等称号。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三凌村

  三凌村系泉州市南安眉山乡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南安西北部的边远偏僻山区。东与金淘镇占石村叶飞故居接壤,西与安溪县参内乡镇东村交界,部分农田在参内乡镇东村后山自然村和祜水村参林自然村境内,双方村民和睦相处,友谊深厚,北连诗山镇社一村为邻,南与我乡高田村相连。村委会设在雾罩岭,由雾罩岭、考湖、苏坑三个自然村组成,聚落在古老山南麓山谷间,呈梯状,山清水秀。三凌村面积2.6平方公里,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51户732人。三凌村耕地面积338亩,主要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薯、蔬菜等;山地面积1890亩,有杉木、杂木、松木、茶叶、油茶等。全村注重开发特色农业,现有铁观音茶园500多亩。   三凌村原名三乡,系由雾罩岭、考湖、苏坑三乡合并得名。因与石井公社三乡大队重名,即以凌云山为背景,于1981年改名三凌。民国年间属凌云保,解放后称三乡,1958年公社化后命名为三乡大队,1981年改名三凌大队,1984年改称为三凌村委会。   三凌村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向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被市评为“2006—2007年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2007年度维权先进集体”,被乡评为“1997年山海协作先进单位”、“1999年公路建设先进单位”、“2001年度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6—2007年度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度三农工作先进单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凌村是“安南永”老区革0据地的中心地带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的重要活动阵地,由二支队队长于利平、政委陈宏伍等同志在此建立镇田党支部,开展游击斗争,考湖突围战就是发生在这里,被载入南安县志的重要军事记录(详见《南安县志》第274页)。解放战争时期许集美、汪成真等老前辈就在此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活动。三凌村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三乡”被南安县人民政府确认为全省21个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自新中国建立至现在,我村人才辈出,有科级干部3名,大中专毕业生20多名。   由于三凌村自然条件较差,受交通“瓶颈”制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村财收入少。各级党委、政府及挂钩单位十分关心支持三凌村经济发展,2001年2月原泉州市长施永康率领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亲临我村调研现场办公,2007年10月福建省老区办扶持我村创建“茶叶科技示范基地”,2008年南安市委、眉山乡党委有关领导亲临三凌村调研帮扶现场办公,帮助本村解决了诸多困难,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奠定基础。各级党委、政府、挂钩单位及关心支持我村工作的各界人士的善举,将永远铭记在老区人民心中!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观山村

  观山村位于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处,是由观音、山腰二村取首字合称。民国年间属山腰保,解放后属山腰村,公社化时期后命名为观山大队,1979年观山大队拆为观山、观音二个大队。1984年改称观山村委会。谣观山村村委会设在山腰村,有山腰、庵头、山室、根竹坑、四斗、四斗种、沦头洋、土楼后8个自然村组成。聚落在小幕寨东麓山谷间,呈块状分布,有20个村民小组,有村民352户1965人。有耕地面积885亩,主要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薯、蔬菜等。山地面积2420亩,有杉木、杂木、松木、铁观音茶叶等。观山村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改革开放以来,观山村利用山区优势,引进开发特、绿色农业,大力发展600多亩铁观音茶叶种植基地,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古厝大观园”   观山村有着丰富的古厝建筑资源,被称为“古厝大观园”。自古就有一句闽南俗语——“有观山富,没观山厝”,放眼观山村,房屋依山而建,布局其中,错落有致。南洋风格建筑格外醒目,闽南特色红砖瓦房随处可见,房屋上的燕尾脊此起彼伏……全村保存较完整的百年古大厝就有20多座,最早的一座有200多年历史。例如著名的古大厝“祠堂湖厝”和风格独特的“番仔楼”,不断吸引着画家、摄影家频频造访,青山、绿水、老屋,美不胜收。这些中西古厝为风景优美的观山更增添了一抹历史的韵味。   “皇旗尖生态茶园”   观山村有着悠久的茶业发展史。皇旗尖生态有机茶园,占地859亩,始于民国期间李春禧创建、李昭峰为制茶师的眉峰茶场,坐落在眉山生态林保护区,常年云雾缭绕。观山村皇旗尖生态有机茶园2011年获得了国家有机茶认证,是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三级《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南安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眉山《生态茶示范基地》及眉山小学的实践基地;荣获了《国际绿色生态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并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经国际绿色生态合作组织科学家委员会论证荣获《国际绿色生态合作组织示范企业》。目前,该茶园已初步建成集农业旅游、观光、森林农家、生态种植业、养殖业、生态茶园生产制作观光、销售等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食宿各方面设施一应俱全。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高田村

  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旧称泉州府十三都魁躔乡,民国年间有高田保,解放后称高田村,1958年公社化后称高田大队,1984年改为高田村委会。位于南安市西北部,因境内有座凌云山,高峻挺拔,若插云霄,称朝天门,凌云山峻岭之中辟有田数十亩,故此地得名高田,为叶姓世居之地。东有临既高且美的朝天山,秀美神奇,犹如仙境,与金淘占石村接壤;西与安溪县城相望;南有坐南朝北,范围广宽,规模宏大,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被南安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云山寺;北与三凌村相望。高田村属眉山乡第三大行政村,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高田村面积6.01平方公里,有村民517户2622人,聚落在朝天山西麓山谷间,有9个自然村,有33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以叶姓为主,另有曾姓。高田村地理位置优越,群山沃野,气候湿润,四季如春,风景秀美雄奇,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向上,曾被评为“文明村”,“全市民主法制示范村”,“文化亮点村”,“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新村建设先进单位”等。高田村现存宋代民居建筑3处及清代石构建筑——石碑坊,相传坊旁原有“到此下马”圣旨牌。村里主要建筑云山寺坐落在凌云山烟墩峰的东北麓,庙宇巍峨,崇殿杰阁,蔚为壮观。高田村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薯、花生、豆类、铁观音茶叶等,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注重发展绿色食品,目前有无公害铁观音茶叶数百亩及柑桔、龙眼等成片果林。高田村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谋发展,探索新思路,各行各业蒸蒸日上。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山后村

  山后村距南安市区有30公里,在眉山乡驻地东南部2公里,东部与金淘镇文山村交界,西部与眉山乡前进村相邻,南部与观山村接壤,北部与田内村相连。山后村委会设在下厝,聚落在大幕寨东麓山谷间,呈半月形分布,有下厝、摈抛垄、碣下等3个自然村,有11个村民小组,186户950人。耕地面积412亩,山地面积3130亩,主种水稻、甘薯,山地种植有马尾松、速生林、茶叶。有学校、卫生室各一所,公交站一座。山后村道横贯乡里,连接南眉公路。交通、电力、电讯、广电网络四通八达。   山后村民在明朝年间由安溪迁移定居于大幕山后,故村定名“山后”。 原属泉州府南安县二十四、五都顶山后,民国年间与南湖同为山南保,解放后称山后村,1958年立名山后大队,1984年改为山后村委会。   村中有座 “大幕寨”山脉,海拔810多米,顶峰有平地,面积数千平方米,早期建筑有房屋99间,聚居百余人,四面筑造防护围墙,现存遗迹。村民祖先曾再此垦荒种植、饲养家畜、世代相传。这里民风淳朴、山川秀丽。改革开放以来,山后村利用山区优势,引进开发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茶叶、速生林等种植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观山村特产大全




观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