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村位于东山岛南部,由黄山和山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405户1498人,面积0.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2亩,山果林地107亩,水产养殖面积50亩,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经济主体的农业村。
黄山村历史悠久,清朝初期开始从诏安县和东山县梧栊、后林、康美等地四姓的农民迁到此地定居,将村建在一个山坡的前面因而得此村。解放初,黄山村归白埕村管辖,山只归黄山村管辖。1958年二个自然村与白埕村成立合作社。1962年同白埕大队拆队建立黄山大队。1984年改为黄山村。
黄山村背靠葱绿美丽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乌礁湾旅游区,前有西埔湾垦区。在抗战期间,村民在村庄后面的山林里多次配合东山军民袭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者的驻军。1953年,-进犯东山岛时,该村村民组织民兵奋勇抗击-军队的进犯,为东山岛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一定的贡献。
解放前的黄山村,以沙地为田,世代耕耘,历尽沧桑。建国前兵荒马乱,海匪沙灾横行,农业萧条,民不聊生,一派冷落景象。建国后,全体村民齐心协力,不辞辛苦,日夜奋战在沙滩上,大种麻黄树,建成了万亩防风林,形成了“东海绿洲”,创造了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和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步走上了繁荣富裕的道路。目前全村拥有多种创汇农业项目,芦笋面积350亩,高优蔬菜400亩,社会总产值达2429.9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3405元。十几年来,修建了水泥村路,投资36万元建成农田村耕路1万多米,农田及乡村排水沟0.8万多米,打出家用机井20多口,投资20万元建设自来水工程,投资20多万元建设小学教学楼一幢,还投资建设农村新区1.2万平方米,引进外资外商来村征地20多亩建厂。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626104 | 363000 | -- | 查看 黄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陈城村 |
陈城村,明嘉靖年间称下城,位于东山岛东南部,是陈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1245户5015人,耕地面积2712亩,包括顶城、陈城圩、前黄、北山等五个自然村,山林面积4500亩,盐田1087亩,农、林、盐是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在原有的生产基础上,大力发展近海渔业生产,有竹桁捕捞25槽、档桁8槽、鲍鱼场60多场、网箱吊养20多户、虾池60多个、贝壳类养殖15家。 陈城村是东山岛形成较早的村落。南宁景炎二年,左丞相陈宜中、陆秀夫等护宋帝昺南下时建村,奉丞相宜中公为开基始祖。宋时由漳浦县管辖,归安仁乡思政里。明初属漳浦县,分为五都。明嘉靖九年后属诏安县五都三图碧浦保。民国五年(1916年)-统治时期,为东山县东南乡陈城保。1950年东山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划为东山县第二区。1952年成立陈城合作社、陈城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为陈城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镇,本村为陈城村。 陈城村圩古时建于走马溪支流要塞,是历代古战场,与全岛的战事频频相关。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葡萄牙人侵入海湾,浙江巡抚兼福建军务朱纫命、漳州知府卢壁于二十二日率兵驱匪,陈城人民公同岐下人民助战,诱敌进入伏击圈,全歼葡萄牙侵略者及汉0李尖兴为首的海匪百多人。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巡按使路振飞、大帅徐一鸣率众出战,陈城人民组织民众助战,歼灭了荷兰侵略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陈城70多青年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并长居台湾和台湾同胞共同开发宝岛。民国26年6月16日,日本飞机轰炸东山岛,县保安队用步枪击中一架敌机,陈城村守望队员速赴湖雅海边,将飞行员大佐二朗捆送县政府,受到嘉奖,并颁发奖匾一块(守卫乡闾)和部份奖品。 陈城村文物古迹较多,四面佛、顶城古城堡、丞相宜中之母杨太夫人墓、宜中之子陈元朴墓,受历代帝王封赐的七圣夫人庙、《宪断公海帖文》等,这些文物群被东山县人民政府批文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宪断公海帖文》,在明朝民事法律文书中就有记载,《人民法院报》于2002年11月23日第2018期刊登,《青年报》、《福建日报》、《闽南日报》等也有刊登,各大电视台也都有报道。 旧时的陈城,人民生活困难,历史上的战乱,-时期的抓壮丁,生产环境恶劣都给陈城人民带来了艰难困苦。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出门四处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走起路来三七抽,作物十种九无收”。 东山解放后,新社会里的陈城村有了新的变化,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渔、盐、林、养殖各产业已发展成规模,新村建设、水泥路铺设,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历史脏、乱、差,使村容村貌更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村经济总收在2004年已上了1.45亿元,陈城村处处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比较富足。 |
宫前村 |
宫前村,古称平海,位于东山岛的最南端,全村共有889户4100人,面积5.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7亩,林地面积1100亩,浅海滩涂面积6000亩,是东山岛主要的渔村。 宫前村历史悠久,明崇祯年间,开始有漳浦、诏安、云霄、惠安等地十八姓渔民来此定居,将村建在妈祖宫前,故名。民国初年属诏安县五都乡保,1955年成立合作社,1956年成立大队,1987年改为村。 宫前村前有一弧形的天然海湾,称宫前湾,古称平海澳,是东山通往台湾及各地的主要港口,也是个著名古战场。明崇祯七年(1634年),东山岛军民在此歼灭进犯的荷兰侵略者,焚毁全部战舰。明末,郑成功在东山招兵时,曾在此湾训练水师、修造战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农历六月十四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师从宫前湾启航统一台湾,因宫前天后宫妈祖“显圣”助战有功,施琅奏请康熙帝将妈祖从“天妃”升“天后”。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宫前,东山军民几次奋勇抗击,在宫前海湾击沉一艘日舰。 宫前村风光秀丽,旅游景观得天独厚,海湾、岛礁、山峦、绿树、渔船,海天一色,姿态万千,船帆倒影,风景绮丽,影视把这里当为天然影棚。先后有《珊瑚岛上死光》、《海之恋》、《八仙过海》及电视《海峡的呼唤》、《西游记》、《海盗》、《海望》等电视剧在此拍摄外景。 解放前的宫前村,以海为田,世代耕耘,历尽沧桑。建国前,兵荒马乱,海匪横行,渔业萧条,民不聊生,一派冷落景象。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宫前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渔业生产迅速发展渔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渔村走上了繁荣富裕的道路。目前,全村拥有各种机动渔船490艘(其中钢质渔船180艘),15140马力,平均不到2户有一艘渔船,年渔业总5万吨,渔业总产值3.5亿,成为全省渔村之最。固定资产26862万元,人均年纯收入7936元,全县渔村较高的村。近几年来,建了水电线路,投资建设3条村路,投资1584.9万元建设一个全省最大人造渔港30万平方米的避风港,投资844万元建设一个陆岛交通码头。投资378万元建设一座2400平方米海滨贸易市场,投资78万元,建设小学教学楼,学生476人,投资230万元,建设农村新区占地12000平方米,投资700万元新建水产品交易市场。总投资4700万元的宫前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年内可开工建设。 喜看今日渔村,渔港桅杆林立,机声隆隆,山上青松翠柏,风光秀丽,满村新楼新房,海滨渔市贸易繁荣,宫前湾、天后宫游人络绎不绝,构成一幅美丽富饶的光标风景图画。 |
澳角村 |
澳角村,位于东山岛的东南突出部,大肉山脚西侧,由澳角、湖仔、大帽山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841户3578人,陆地面积7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80亩,山林面积5050亩,海岸线长10公里,是东山岛主要渔村之一。 湖仔村在澳角西面,有115户464人,该村面临澳角湾,是一个渔村。村名含义因座落于经山和湖仔山之峡处,胡有“湖隙山”之称,因村前临海叫南湖,取名“湖仔村”。大帽山村因建于大帽山腰,故名“大帽山村”,人称是东山岛的海岛山区,有48户185人。据诏安县志记载:“大帽山在五都之南,泊浦村山最耸处。宋朝丞相陆秀夫曾扶帝泊船于此。”1990年10月,迁移至大帽山山脚下建新村,改为“大茂新村”。 澳角村历史悠久。建村始于明朝中后期,就有南澳、诏安、云霄、晋江等地十九姓渔民来此定居,因村址就在澳角沃的东北角,故称澳角,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澳角形似鲎壳,帮有鲎壳沃之称。清时高安县五都三图碧浦保“鲎壳沃”,民国时属东山县东南乡澳角保,1950年4月23日解放,1951年有流刺、档桁、延伸钓等作业36艚,1952年冬成立宏明保渔业生产互助组,次年春又成立三茂、东兴、老德庆和能保互助组,1954年冬互助组合并成为华星和三星渔业生产初级合作社,1956年春所有初级社与个体户合并成立海群渔业高级社,1958年秋改制澳角生产队,1984年改陈城乡澳角村,1987年改为陈城镇澳角村,1993年改为陈城镇澳角管理区,1996年改为陈城镇澳角村。 澳角村东临台湾海峡,西接大陆板块,南北各有一月牙形的天然海湾,即澳角湾和乌樵湾,村址座落于两个海湾的接壤处,构成“X”湾的奇特景象,是东山岛通往台湾及各地的主要港口也是个著名古战场。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在闽南一带沿海操练水师,曾在此驻扎着一营水兵,并在澳角后海湾滩地挖一口井,史称“国姓井”。清朝年间,澳角沃曾是施琅将军分队战船练兵、停泊、补给的重要基地。 澳角村依山傍海,风光秀丽,金色的沙滩绵延几十里,渔港迂回曲折,岛礁星罗棋布,礁石错落,姿态万千,海滩、山峦绿树覆盖。登上大肉山,极目远眺,势无际涯的湛蓝大海尽收眼底,天光云影,海天一色,游人观之胸怀豁达、怡然自乐。龙、虎、狮、象四个岛屿点缀其间。这栩栩如生、惟妙逼真、动感强烈的系列岛群,犹如一件件精雕细镂的艺术珍品,世人见之无不咋舌称奇,被誉为“海上动物园”。影视界独具慧眼,把这里当作天然影棚。先后有《盘石湾》、《亲缘》、《寡妇村》、《十三井地区》、《秋瑾》等一大批影视剧在此拍摄外景。香港亚洲电视台也曾到澳角拍摄过《哇,澳角……》风光片。著名画家徐坚白的油画把澳角自然景观的神韵,跃然在他的作品上,著名作家王蒙、诗人蔡其矫、舒婷等人多次到澳角采风、写生,体验生活。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恩赐,得天独厚的旅游景观,使澳角越来越被世人所注目,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澳角地处偏僻聚居十九姓氏,兴许是来自天南海北的缘故,民族文化广为流传,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岩洞岛礁都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或带着神话的色彩,或带着深刻的寓意,像涓涓细流,汇集到澳角这个“出海口”,随着历史的延续广为流传。《龙、虎、狮、象的传说》、《沉东京,浮南沃》、《“大马头”万载黄金》、《智斗海盗》、《抗倭忠魂》等故事、歌谣和谚语来自于民众,富于浓厚的乡土气息,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解放前的澳角,祖辈靠打鱼为生,历尽沧桑。兵荒马乱,海匪横行,民不聊生。那时的澳角,断垣残壁、满目疮夷,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澳角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渔业生产迅速发展,渔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渔村走上了繁荣富裕的道路。澳角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力实施“科技兴海,以港兴村,以海富民”的发展战略,多方筹资投入1000多万元,经过多年拼搏,建成了可同时停靠容纳500多艘渔船的“幸福港”,促使渔业生产蒸蒸日上,全村先后发展渔船300多艘,其中钢质渔轮发展50艘,大马力渔船302艘,渔船总吨位15450吨位,128500马力,渔船上装配了卫星导航仪、雷达、探鱼器、救生筏等先进设备。渔业生产固定资产超亿元,年渔业产量超3万吨,占全县海洋捕捞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县举足轻重的渔业主产区,是福建省重点渔业区之一,人均水产品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大力推广普及先进捕捞技术,发展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2009年全村水产品总产量达3万多吨。他们围绕渔业办企业、办商业、搞贸易、跑运输。现已创办水产加工厂、修船厂、机修厂、网具厂等50多家,开办供油、供水、供冰和食杂店、饮食店、旅社等第三产业近百家,形成了造船、捕捞、收购、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干部群众经过多年艰苦拼搏,至今共投资3200多万元,完成了避风港、防浪大堤、大茂新村、教学大楼、村综合大楼、水泥大道,供电、供水、闭路电视、通讯等20多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总投资5327万元的国家一级渔港预计今年内可竣工使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2009年全村经济总产值达3.56亿元,村集体收入25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108元。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多次被漳州市委、福建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村党支部”,被省委、市委、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授予“党建、党教示范点联系点”,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授予第六、七、八届“文明村”, 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村”;2007年10月被省政府授予"绿色小康村";2007年12月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2009年1月蝉联第二届"全国文明村" ;2009年被授予"全国爱民固边模范村"等荣誉。 “看渔港,樯桅整装;看码头,车来人往;看山头,到处绿妆;看人面,喜气洋洋;看村庄,别墅幢幢”。这就是如今镶嵌在蝶岛含珠拱翠东南海湾的澳角村。 |
白埕村 |
白埕村,位于东山县南部,全村共有956户3880人,面积2.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0亩,山杂地1220亩。是陈城镇一个农业大村。2009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5亿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 白埕村在建村前,是一大片荒沙滩,每逢冬天,飞滚的白沙像一片白雾,夏天又像白茫茫的大海。建村后,村的四周有千顷的白晒埕,故取名“白埕村”。 宋时,白埕属漳浦县安仁乡思政里。元袭宋制。明代,为漳浦县五都(明嘉靖九年划诏安县五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白埕属诏安县五都二图梧龙保。清宣统二年(1910年),白埕属诏安县自治区下区。民国五年(1916年)5月1日,东山建县,白埕为第三区所辖。民国29年,白埕为复兴乡白下保和白顶保所辖。民国35年,复兴乡撤,白埕为东南乡所辖。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白埕属二区(即西埔区)白埕乡所辖。1956年3月,白埕属白埕区白埕乡所辖。翌年,撤区并乡,白埕小乡属白埕乡所辖。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白埕生产大队为陈城人民公社辖属。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全县划为2个镇5个乡一个直辖村,白埕为陈城乡所辖。1990年1月,白埕为陈城镇所辖至今。 同治二年(1863年),白埕村民就在附近海域(浅海区)养泥蚶,为东山人工养泥蚶之始。 解放前,由于-的0统治,民不聊生。解放后,村工以农业种植为主,生活得到翻身。特别是1982年落实包产到户责任制后,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芦笋为主,水产养殖兼顾。全村种植芦笋1600多亩,年产值300多万元。近几年来,坚持走科技兴农路子,更新改造中低产园600亩,果树高接换种500亩,推广日本大葱、萝卜等高优新蔬菜品种200多亩;发展鲍鱼、鳗鱼养殖以及网箱养殖20多家,虾池淡水、海水养殖200多亩,年产值300多万元。并建有各类科技示范户示范片20多户,成为全县农科教相结合较典型的村。其中,该村沙生植物园,是省重大科技项目,现已开发占地60多亩,种植国内外名优水果圣女小番茄、黑珍珠莲务、青枣等80多个优质珍稀品种,通过繁育筛选推广到农户种植的30多个。该园成为“东山县沙生植物园开发种植与研究推广基地”,是东山县德育教育基地、省市科普基地。 多年来全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一批关注民主,关系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先继建成投入使用,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先后进行幼儿园改建、小学校园维修、安装自来水工程、“六横一纵”7条村道水泥路建设和西陈公路白埕路段水泥化工程,以及架设全村高架路灯、村中行道树、花坛绿化;修建全村基耕路32条,长3公里,维修大峻沟,清淤3000多米,重新规划2条防风林带,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格局。村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明星村”;市委评为“全市农业‘-’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市“敬老造福”工程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第五届、六届、七届、八届“文明单位”、“社会进行进步村”、“全面工作先进村”。 |
山东村 |
山东村位于东山县西南部,由山东和前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72户733人,面积0.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0亩,山果林地500亩,水产养殖面积120亩,是一个以种养业为经济主体的农业村。 山东自然村座落于旗山的东面,故名山东。建村始于明朝中后期。全村有126户537人。清时属诏安县五都五图厩下保山东村,民国时属东山县东南乡,1950年农历3月25日解放,1954年冬成立互助组,1955年冬互助组合并为初级合作社,隶属后崎乡初级社,1957年春成立连成高级分社,隶属岐下高级社,1960年改制陈城公社山东生产大队,撤离隶属岐下村,1984年改为陈城乡山东村,1993年改为陈城镇山东村。 前坑自然村位于旗山山下,很早时,这里有一条大山坑在村庄之前,故名前坑村。该山坑因多年冲积,现变成一条小山坑了。这个村庄有陈、吴、林3个姓氏,相传是由港口村姓吴人氏、岐下村姓陈人氏、官路尾村姓林人氏先后到此定居繁衍开基,现有46户196人。清时属诏安县五都五图厩下保,民国时属东山县东南乡山东保,现属陈城镇山东村。 山东历史悠久,旧时分顶山东和下山东,至今仍有古城墙遗址。明末清初,东山岛军民曾在宫前至山东海湾一带歼灭赶跑进犯的荷兰侵略者;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师从宫前至山东海湾一带启航统一台湾,因宫前天后宫妈祖“显灵”助战有功,施琅奏请康熙将妈祖从“天妃”升“天后”。(据民间流传,宫前天后宫妈祖香火,原来是在山东村村前“万福公”附近,后由山东村迁移至宫前村现址)。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宫前海湾一带,宫前、山东、山南军民败将奋勇抗击,留下许多英勇事迹。 解放前的山东村,以沙地为田,世代耕耘,历尽沧桑。那时兵荒马乱,海匪横行,农业萧条,民不聊生,一派冷落景象。解放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村进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和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步走上了繁荣富裕的道路。90年代以前,全村是纯农业地区,主要种植水稻、花生、地瓜等家作物,9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芦笋种植,并开始引进开发鲍鱼、对虾养殖,形成以珍稀海珍品养殖为主导的支柱产业,集农、林、盐、养殖等多种产业并存,是陈城镇新兴的“百里海珍品养殖走廊”。目前全村拥有多种创汇农业项目,芦笋面积200亩,荔枝、龙眼等名优果树200亩,鲍鱼、牙鲆鱼陆上工厂化养殖场50家,海水养殖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年产值1亿多元。2009全村经济收入5000多万元,村财收入6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000元。十几年来,投资40多万元架设水、电、闭路电视及程控电话线路,投资110万元建设3条水泥村路,投资6万元建设一所小学,占地8亩,建有2000平方的教学楼和综合楼,学生54人,投资60多万元建设新区1万多平方米,投资22万元建成农田机耕路1万多米,农田及乡村排水沟7000多米,打挖农田用机井30多口。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多次被县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是县第八届“文明村”、“五个好村党支部”,是陈城镇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筑巢创优势、引凤建园区的先进基层组织典型”。 |
岐下村 |
岐下村位于东山县陈城镇西南端,东接后崎、西到西屿,南到下垵下角村,北到沃兜山,由岐下、下垵两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共有841户3416人,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28亩,山果林地6500亩,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是一个以养殖业、浅海作业为经济主体的农业村。 岐下村历史悠久,始祖诏谕大夫随帝昺南巡,卜居于此。1277年建乡,解放前隶属东南乡,设岐下保。解放初归属二区公所管辖,称岐下乡。60年代-期间属陈城人民公社,设岐下大队,1984年陈城人民公社改称陈城乡,叫岐下村,1995年陈城乡改镇,岐下仍属于行政村。 岐下村有着热爱乡土、抗击外来入侵的优良传统。1549年10月11日葡萄牙海寇入侵,广大村民配合戚继光水师血战走马溪,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万历神宗三年,国家-,村民陈惠娘率众抗击山南岭顶九甲贼,壮烈殉难,万历帝敕封“贞洁烈士”,威震一时。抗日战争期间,与后崎、山东、山南民众一起,勇敢地抗击日寇入侵。 解放前的岐下村,由于--,官僚割据,地主剥削,田园荒芜。加之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村民纷纷外逃谋生,十家九空,是个典型的贫困村。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人民翻家做主,各行各业走上正轨。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方针,面貌日新月异。在发展传统竹桁、讨小海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结构,种植芦笋650亩,发挥资源优势,放养鲍鱼、牡蛎、网箱养鱼313公顷,邻近的西屿岛成为福建省创汇农业引进试验示范基地。 据统计,2009年,全村经济总产值2亿元,村财收入22万元,年人均收入5000元。近十年来,投资230万元修建岐下小学至码头、岐下至西崎水泥路3.6公里,投资70万元开辟岐下至下垵公路3.5公里,投资70万元征地35亩进行新村规划,建设商品房近百幢。2000年投资200多万元建设岐下国家二级渔港1个,2005年建设岐下(西屿)陆岛交通码头,总投资1300万元,争取国务院、省政府项目资金960万元,2009年投资165万元建设新办公大楼。全村先后荣获县表彰的先进治保会、文明单位、先进单位、经济发展先进村和争取项目资金先进单位。 |
后崎村 |
后崎村位于陈城镇西南部,由西崎和后崎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236户1008人,面积1.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0亩,山果林地250亩,水产养殖面积800亩,是一个以种养业为经济主体的农业村。 西崎自然村于1407人由漳浦屿头香山姓陈人氏开基,全村176户778人。清时属诏安县五都岐下保,民国时属东山县东南乡,1950年解放,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互助组合并为初级合作社,隶属后崎乡初级社,1957年成立连成高级分社,隶属岐下高级社,1960年改制陈城公社西崎生产大队,撤离隶属岐下村,1984年改为陈城乡西崎村,1993年改为陈城镇西崎村。 后崎自然村现有60户230人,清时属诏安县五都岐下保,民国时属东山县东南乡,现属陈城镇西崎村。 解放前的后崎村,因沿海岸土质盐碱化,不宜种田,只靠运输、钓鱼为生。1958年西港海堤建成后,出入不用过渡,耕地面积扩大,种植水稻、地瓜、花生。特别是80年代中期产业结构调整后,开发养殖和芦笋种植。目前,全村拥有芦笋面积150亩,虾池100亩,网箱养殖2700箱,吊养牡蛎500亩,鲍鱼养殖32家。2009年全村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村财收入6万元,人均年收入4500元。十几年来,投入46万元,建设4条村公路。投资40万元架设水、电、闭路电视及程控电话线路;投资20万元建设一座小学,学生120人。后崎国家二级渔港建设已获农业部批准,前期筹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
后姚村 |
后姚村位于东山县东南端,全村共有160户670多人,由后姚、东厝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300多亩。 后姚村民国时属东南乡陈城圩保,解放后属湖港乡初级社时属港口乡,高级社属港口大队,1961年6月1日成立后姚大队,改革开放后改为后姚村。 改革开放后,后姚村改变传统的务农观念,由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改变为芦笋种植和果树种植多元化,部分剩余劳力外出打工。目前,全村年总产值1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小学教学楼一座,架设电、闭路电视及程控电话线路和自来水工程。 |
港口村 |
港口村位于东山岛的西南端,全村共有505户人口2057人,是一个集农、林、盐、养殖等多种产业的村庄。 古代港口村也称碧浦,邻近的海湾是天然的避风港,故称为碧海沃,村名也由此而来。明嘉靖年间,明朝官兵战船曾在此设伏,全歼入侵的葡萄牙侵略者。 港口村盐场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这里紧邻诏安湾,海运交通便捷,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诏安县盐场官府首次设立五都港口村政课税,盐业渐渐形成规模。 由于盐场官府设于此地,港口村商贸船只汇集,繁华一时,因而成为海盗袭击的目标,东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海盗曾一本,率领众贼驾舟百艘在碧海沃登陆,劫掠港口等村。事隔不久,这伙海盗遭明朝官兵围歼,贼首曾一本夫妇也被捉拿归案。 民国期间,港口村隶属东南乡港口保。1950年东山岛解放后,港口村历经土地改革时间属湖港乡,后历经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公社化阶段属陈城公社港口大队,1984年公社改乡,港口大队改称为港口村。 港口村明中期之前是多姓聚居地,明永乐癸卯年(1423年),唐僖宗四年入闽居莆田灵岩寺的福建吴姓始祖之一吴祭的二十一世孙吴益宗到港口村开创基业,成为港口村吴姓一世祖,至今580多年。港口村现有吴姓始祖祠《孝思堂》,一世祖到四世五房祖均入祠供奉。由于吴姓人丁兴旺,其他姓氏逐渐外迁,故形成当今以吴姓占绝大部分数的聚居村落。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农村实行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港口村的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目前,全村年总产值7633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小学教学楼一座,架设自来水、电、闭路及程控电话线路。 |
湖塘村 |
湖塘村,古称南湖、碧浦,位于东山岛西南端。全村共有870户3054人,面积4.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林地面积3800亩,盐埕面积465亩,海滩面积4000亩。 湖塘村环境幽美历史悠久,唐末宋初大理学家蔡元鼎讲学大帽山时定居南湖。明末清初已发展形成七蔡(七个自然村)。清初测界禁海,东山岛上居民全部迁入内地,十八年后台湾归顺康熙王朝禁令取消,散居内地七蔡人陆陆续续迁回故里重建家园,恢复顶下、湖塘、林边、东厝四蔡。民国二十三年属东南乡湖塘保,1950年解放初期与港口、后姚组成湖港乡,1953年与港口、后姚、东厝拆分湖塘乡,1956年成立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湖塘大队,1984年改称湖塘村。 湖塘村地灵人杰,明朝万历年间乡贤蔡方平授任浙江淳安县令。适适荒年,蔡方平开仓济民,并减轻百姓差役徭赋,疏通长期为患的水道发展生产,组织商业流通,淳安开始百业兴旺,老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淳安百姓为了纪念他建了蔡公祠,万历三十七年朝廷赐匾“廉光浙水”,蔡方平为官清廉载入史册,成为我县的名臣。蔡方平长子蔡保祯对明末官场0深恶痛绝拒不出仕,隐居大帽山著书立传,他的名著“孝纪十六卷”收入四库全书,黄道周为其作序。 解放前的湖塘村风沙肆虐,淹没大量田地,压毁多间民宅,一阵狂风黄沙滚滚,地里的庄稼皆尽摧残,十种九没收,人民生活极为困苦。1958年封沙造林,解除了湖塘村风沙灾害后,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塘村打破大锅饭实行生产责任制,大大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引进适合沙质地的经济作物——芦笋种植,近年来发展滩涂养殖、牡蛎吊养、网箱养殖和虾池养殖。湖塘村创造出奇迹,家家户户盖新房,全村呈现一片繁荣昌盛的新景象。 |
山口村 |
山口村,位于东山岛的东南端,全村共有641户2590人,耕地面积2700亩,林地面积1700亩,由顶赤山、下赤山、大路口、赤石、西湖五个自然村组成。 山口村宋时属漳浦县安仁乡思政里。元袭宋制,明代,为漳浦五都(明嘉靖九年划归诏安县五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山口村为诏安县五都二图浯龙保。清宣统二年(1910年),山口村为诏安县自治区下区。 1916年5月1日,东山正式建县,山口村为县第三区辖属。民国29年山口村为复兴乡的赤山保(顶赤山、下赤山、赤石)、大路保(大路口、西湖)所属。民国35年,为东南乡所辖。 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山口村二区(亦称西埔区)所辖。1956年3月,山口村为白埕区白埕乡所辖。1957年,撤区并乡,为白埕乡辖属。1958年9月,为陈城人民公社所属(时称山口大队)。1984年,为陈城乡所辖(恢复山口村),辖顶赤山、下赤山、大路口、赤石、西湖。 山口村所辖的五个自然村均有一段动人的传说,顶赤山是五个自然村中人口最多的村。相传该村建在一个赤色土垅上,故称赤山村。为了区别,把位于北面的地势较高的村叫“顶赤山”。下赤山因村建在赤色土山附近,又因座落在顶赤山村的下端,地势较低,故称“下赤山”。赤石村缘于村前有一块赤色的大石,故名。西湖村则是村的西面有一个湖,故取名为“西湖”。而大路口据说古时这里有一条大路通往“东京”,后人就在这大路附近建村,故名。 旧时,山口村一片贫苦荒凉。年年秋冬两季北风呼号,地面风沙弥漫,蚕食田园,淹没房屋,百姓叫苦不迭。民众深受沙害之苦,不少人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山口村因此被称为“乞丐村”。时流传民谣:“山口一片光溜溜,出门风沙扑目周(眼睛),行路沙软三七抽(形容风沙行路难,十步退三步),粮食十种九无收。”这是当时山口村民不聊生、悲惨生活的写照。 解放后,山口村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封沙造林,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口人民以谷文昌精神为动力,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优农业,根据本村特别,适时引进芦笋种植,成为东山县第一个芦笋专业村。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山口村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胆略,在全县第一个进城承包经营一家亏损严重的国营罐头厂,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本村近海条件,创办全县第一家集体鲍鱼场,利用当地硅砂资源,创办全县第一家村级型砂场。目前,全村创办各种企业68家,鳗鱼、鲍鱼、硅砂等生产企业规模日益壮大,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亿多元,村财收入4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山口村人在奔小康的同时,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投资746万元,建成3.4公里环村公路、村综合大楼,安装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投资20万元,兴修农田水利设施,营造防护林。同时,按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路,大兴教育投资,先后投资120万元,建成教学楼,在漳州率先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的教学民族改革,使之成为“福建省农村小学示范学校”,村设奖学金,鼓励求学上进的学生,全村考上全国各大中专院校126人。2009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一座敬老院和幸福园。山口村人真正从贫穷走向富裕,昔日的“乞丐村”,已变成令人瞩目的幸福村。山口村也成为县两个文明建设的示范村,省级“明星村”,被中央、省级领导赞誉为“农村改革开放的缩影”! |
黄山村 |
黄山村位于东山岛南部,由黄山和山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405户1498人,面积0.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2亩,山果林地107亩,水产养殖面积50亩,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经济主体的农业村。 黄山村历史悠久,清朝初期开始从诏安县和东山县梧栊、后林、康美等地四姓的农民迁到此地定居,将村建在一个山坡的前面因而得此村。解放初,黄山村归白埕村管辖,山只归黄山村管辖。1958年二个自然村与白埕村成立合作社。1962年同白埕大队拆队建立黄山大队。1984年改为黄山村。 黄山村背靠葱绿美丽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乌礁湾旅游区,前有西埔湾垦区。在抗战期间,村民在村庄后面的山林里多次配合东山军民袭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者的驻军。1953年,-进犯东山岛时,该村村民组织民兵奋勇抗击-军队的进犯,为东山岛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一定的贡献。 解放前的黄山村,以沙地为田,世代耕耘,历尽沧桑。建国前兵荒马乱,海匪沙灾横行,农业萧条,民不聊生,一派冷落景象。建国后,全体村民齐心协力,不辞辛苦,日夜奋战在沙滩上,大种麻黄树,建成了万亩防风林,形成了“东海绿洲”,创造了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和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步走上了繁荣富裕的道路。目前全村拥有多种创汇农业项目,芦笋面积350亩,高优蔬菜400亩,社会总产值达2429.9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3405元。十几年来,修建了水泥村路,投资36万元建成农田村耕路1万多米,农田及乡村排水沟0.8万多米,打出家用机井20多口,投资20万元建设自来水工程,投资20多万元建设小学教学楼一幢,还投资建设农村新区1.2万平方米,引进外资外商来村征地20多亩建厂。 |
山南村 |
山南村位于东山岛西面突出部,全村148户650人,面积1.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0亩,林地700亩,浅海滩涂面积80亩。 山南村在清朝年间,从诏安内风村许氏人开基建村,村所在地几经变化,已有500年历史。 山南村在民国40年属陈城乡屿下保山南甲,1952年与岐下村合并,1954年与山东村合并,1956年成为独立村,1956年成立合作社,1960年成立大队,1989年改为村,现属陈城镇。 山南村三面环山,南向大海,有一小海湾沙滩长1500米,海湾东面有一座风沙山;海滩南面300米处,海底有长1500米、宽80米的礁石,是水生动物居住的好地方,从礁石到坑尾下,有二个仙脚蹄。 山南村地处偏僻,1950年以前的交通较为落后。山南村以农为主,以海为副。解放前,兵荒马乱,海匪横行,村民不得安宁,农渔收入差,全村50户就有30户离乡乞讨。 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南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建了通往全村的水泥公路、自来水工程;教学设施逐步完善,现有学生100多人;发展竹桁40槽,年产值200万元;农林牧收入100万元,发展鲍鱼养殖50多家,养殖业年收1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 山南村山青水秀,风光迷人,有较多的历史古迹,主要有风沙山、跑山姑、仙脚蹄、狗浪礁,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