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源村地处崇雒乡南面,距离建阳城区31公里,与乡所在地相距2公里,交通便利,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度,境内平均海拔230米,山地多为丘陵红黄壤,农田平整肥沃,是宁武高速公路所经之地。全村地域范围2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5854亩,下辖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现有606户、2278人。全村拥有党员91人,其中预备党员5人。村两委现有6人,其中支委4人,村委2人,现村两委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日常工作能得到有效落实,村级场所较好。辖区内有小(二)水库3座,发展的经济项目主要有水稻食用菌、烤烟、建阳橘柚、关棚养鸭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84200 | 353000 | 0599 | 查看 横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右巨村 |
崇雒乡右巨村地处崇雒乡东北部,东连水吉镇,北与回龙乡接壤,西与武夷山市五夫镇毗邻,距集镇所在地10公里,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度,境内平均海拔230米,山地多为丘陵红黄壤,农田平整肥沃,右巨村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优美,有朱埜墓、龙井坑等人文自然旅游休闲景观,是崇雒乡海拔最高最偏远的自治村。全村耕地面积2886亩,人均耕地1.5亩,山地面积30538亩,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7户,人口1416人。村两委现有成员7人(支委4人),平均年龄38岁,其中大专文化1人,高中文化3人,初中文化3人。村计生员、土地管理员、综治协管员、文化协管员、农技员、卫生员、兽医员、林业员等“八大员”全部配齐,村共青团、妇代会、计生协等机构基本健全,全村党员47人,3个党小组,其中50岁以上的党员占50%,女性党员只有4人,约占8.5%。 右巨村2006年被确定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我们以此为契机,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和建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核心内容,结合村里实际,组织村两委仔细研究,并听取了村民代表的意见后,制订了符合村情的2006年工作计划及新农村建设三年规划。努力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切实搞好我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改善我村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我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我们在村里建起了候车亭、垃圾处理池、夜间照明工程及简易便桥等,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对一座闲置校舍进行修缮,作为村委会新的办公楼,下一步我们还将对村自来水进行改造、建农民图书室及阅报宣传栏、建运动健身场所、整顿村容村貌、更新村主街水泥路面等。 右巨村村民勤劳朴实,民风纯朴。两条呈T字形的主街干净、卫生、整洁,百姓安居乐业,全村干群正在为建设一个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
后畲村 |
后畲村位于崇雒乡东北中部,距乡政府所在地7.5公里。东与水吉镇交界,西与上社、上洋村接壤,南与上社、崇雒村相连,北与上洋、右巨村毗邻。崇(雒)右(巨)公路从村后经过。辖区总面积18976亩。其中山地面积15132亩,耕地面积3844亩,下辖历塘、松路、合源、岭源四个自然村。414 户,1596口人。 宋之前,该村区划无考。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后畲称三衢里,属嘉禾县建宁乡。元代至宋 六年(1289年),三衢里属建阳县建宁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三衢里领5图,原设里正改为里长。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里下设图,图下设甲,三衢里领5图50甲。辖村落38个;洋尾、历塘、竹坝下、晚奥、上社、下社、后畲、领源、湾尾、后衢、左衢、中衢、祭面、北斗、白洋、磨窠、高门、塘上、葫芦坑、后垅、黄畲、黄坑、下玢、下阵、祭头、茶畲、半山黄、半山消、黄袅、南坑、社墩、垄墩、大玢、松路、鹤源、密坑、连家布与梁厝。民国17年(1928年)福建实施地方自治,三衢里改名后畲乡,下辖38个村落不变,属建阳县第五区管辖。民国21年(1932年),建阳开始编组保甲,后畲设联保,属建阳三区。民国25年,后畲联保划归二区将口管辖。民国29年,复改为后畲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复置区制。1951年,后畲乡属将口区管辖。1952年,后畲划归七区彭墩管辖。1955年后畲复归将口区管辖。1958年,全县成立公社。后畲大队,属将口区管辖。1961年,后畲归崇雒公社管辖。1984年,撤公社,复置乡镇建制。后畲改设村子,属崇雒乡管辖。 后畲村距崇雒集镇7.5公里,全村共人口数1546人,全村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6万亩,耕地面积3156亩。现有党员78人,村民代表35人,群众生产以大力发展种植烤烟、莲仔、柑桔、水稻、毛竹,发展规模养猪场1个,全村外出商务工作人员600多人,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后畲文化底蕴深厚,有民清古宅数直幢,户与户相通,历史上曾设乡制,至今仍保留逢古“五、十”日的墟场-,村内邻里和睦民风浓厚。 近几年来,后畲村两委班子认真实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市委牵手联创,互动发展活动。坚持为村民谋福利,完成了主街道水泥路建设、电视、通讯等,大力发展种植烤烟500余亩,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及烟基工程,硬化历塘村水泥路及松路新村水泥路6000余米及解决全村人饮工程。为创建干净整洁后畲村,建立垃圾池3座,后畲村各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在牵手单位和科协的关心支持下,建起了村民俱乐部,以片为依托开展了平安后畲等创先争优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社会和谐稳定、安居乐业、致力发展的社会氛围。 |
上洋村 |
上洋村位于崇雒乡北部,地处偏僻,距建阳市区40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与右巨村交界,西与将口镇回潭村接壤,南与上社村相邻,北与武夷山市毗连。 宋之前,该村区划无考。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属洛田里管辖。至清光十二年(1832年)洛田里改为雒田上、下里、上洋划归雒田上里。民国17年(1928年)雒田里改置崇雒乡,属崇雒乡管辖。民国21年(1932年)改崇雒乡为崇雒联保,属崇雒联保管辖。民国29年改联保复置乡制,仍属崇雒乡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上洋始置为乡,划归建阳七区彭墩管辖。1956年,复入崇雒乡管辖。1958年底,全县成立公社,上洋改设大队,属将口公社管辖。1961年,属崇雒公社管辖。1984年,撤公社,复置乡镇建制,改上洋大队为上洋村委员会,属崇雒乡管辖。 2011年末,全村有220户,828人。辖区总面积14042亩,其中山地面积12000亩,耕地面积2042亩,下辖上洋、下洋、下春、官布等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上洋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其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境内大部分是低同丘陵,盛产杉木、杂木,上洋村境内有3条小溪,上洋村头小溪、官布小溪、下春小溪组成。 上洋村境内1条通往乡政府所在地公路,村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全部水泥硬化全长2000米,全村有线电视用户200户,入户率97%。广播站1个,村里有固定电话用户数83户,普及率40%,移动电话743户,自来水项目工程于2012年3月已建成使用,有最先进的净水设备,电网覆盖100%。耕地面积2042亩,均为水田,人均2.5亩,农作物以种植水稻、莲子、烟叶生产为主。2011年农业生产粮食1212吨,人均3000斤,种植烟叶320亩,产量96000斤,养殖业产要以上洋山地鸡为主,养猪、鸭为铺,2011年饲养山地鸡出栏量达6万羽,村财收入主要是近年来发展烟叶生产,带来的烟叶返回税。农民人均收入2139元,村内有卫生所1处,卫生员1名,主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730人,参保率达90%,村部有图书室1处,图书1000余册,广播站1个,有文化活动中心1处。 |
上社村 |
上社村地处崇雒乡东面,距离建阳城区36公里,与乡所在地相距5公里,交通便利,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度,境内平均海拔230米,山地多为丘陵红黄壤,农田平整肥沃。 全村拥有耕地面积2544亩 ,下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006年342户、1278人,2007年343户1291人,2008年343户1304人,2009年1321人,2010年1335人,2011年(暂缺)人年平均男女比例男:女1.3:1;小学现有在校生34人,老师4人。 现有拥有党员61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村两委现有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村两委团结,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日常工作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发展的经济项目主要有烟叶、食用菌、莲子等。村民勤劳朴实,民风纯朴,百姓安居乐业。2011年9月在村部建成村民娱乐活动场所及图书室,为村民的娱乐生活提供便利。 |
横源村 |
横源村地处崇雒乡南面,距离建阳城区31公里,与乡所在地相距2公里,交通便利,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度,境内平均海拔230米,山地多为丘陵红黄壤,农田平整肥沃,是宁武高速公路所经之地。全村地域范围2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5854亩,下辖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现有606户、2278人。全村拥有党员91人,其中预备党员5人。村两委现有6人,其中支委4人,村委2人,现村两委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日常工作能得到有效落实,村级场所较好。辖区内有小(二)水库3座,发展的经济项目主要有水稻食用菌、烤烟、建阳橘柚、关棚养鸭等。 |
崇雒村 |
崇雒村位于崇雒乡政府集镇所在地,崇雒乡的政治、文化中心,距建阳市城区32公里,是崇雒乡第一大村。地理坐标位于北纬27°26’-27°33’,东经118°07’-118°15’之间。东与回龙乡水吉镇交界,西与将口镇接壤,南与童游镇友邻,北与武夷山五夫镇毗连。芹溪从中部穿流而过。辖区南北长14.1公里,东西宽14.4公里,为28.17公里。 宋之前,该村行政敬慕无考,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称洛田里,属嘉禾县建宁乡。元代至元 六年(1289年),洛田里,属建阳县建宁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并洛田、钦仁、东田三里为一里,称洛田里,领15图。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洛田里改为雒田上、下里。里为里长,下设图,图有图差,图下设甲,置甲首。雒田上里有6图60甲,下里7图70甲,共13图130甲。民国17年(1928年)改设崇雒乡(雒田里),属建阳县五区管辖。民国21年(1932年)崇雒置联保,属建阳二区将口管辖。民国29年,实行县、乡两级制(联保改乡),崇雒复置乡。1952年,建阳划区,崇雒划归七区彭墩管辖。1955年属将口区管辖。1958年底,人民公社,崇雒大队属将口公社管辖。1961年,崇雒置崇雒、五峰二个大队。1967年,撤五峰并入崇雒大队,属崇雒公社管辖。1984年,撤公社,复置乡镇建制,设崇雒村委员会,属崇雒乡管辖。 崇雒村总面积42290亩,其中山地面积35411亩,耕地面积6877亩。下辖水澄、昌茂坊、西历、园林、东旅、张屯、林头、陈屯、五陡、北历、浙江林十一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20户,总人口3286人。 崇雒村交通便利,土地平整,农田肥沃,植被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不但拥有蛇纹石矿,滑石粉和7100多亩生态公益林等自然资源,还拥有如是寺,宋慈墓,崇雒水库等一批人文旅游景观,80年代崇雒村是我市商品粮基地村之一,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已由过去单靠种田经营的唯一模式转变为目前靠大田种植,山地开发,水产及家庭养殖以及劳务输出等多元化生产经营。目前全村现有柑桔,脐橙,建阳桔柚等各类果园面积1000多亩,年平均种植优质水稻5800亩,其它经济作物1000多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