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慈溪市 >> 附海镇

附海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附海镇谷歌卫星地图)


附海镇简介

  奉化市大堰镇位于奉化市西南端,北邻尚田镇,东南与宁海毗邻,西与新昌接壤,镇政府所在地离奉化市区28公里,距宁波市区58公里,栎社国际机场43公里,北仑港78公里,距著名的国家4-风景名胜区溪口镇20公里。连接605省道的尚董公路穿越全境。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29.5平方公里,辖53个行政村、196个自然村,总人口296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3人,常住人口19434人,外出人口10232人,属全山区镇。奉化第一峰海拔945米的第一尖座落在我镇大公岙村与宁海分界处,奉化江就发源于此。
  大堰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生态环境极佳,自然资源丰富,效益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大堰镇重峦多岭,绵延起伏,山水资源极为丰富,全镇有43800亩毛竹山,9座小水电站,居全市之首。但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村落分散,城镇主要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小,第二、三产业居全市之后,人均收仅2338元。
  大堰物产丰富,有竹笋、高山蔬果、竹制品、红木家具。特别是竹笋以其氨基酸含量高,肉质白嫩,鲜甜可口,生长期长而闻名遐迩。大堰镇已有5000亩竹笋2001年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中心认证为有机竹笋,其产品通过OFDC认证,为大堰竹笋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绿色通道。  目前全镇有初中一所,在校生611人,有中心小学一所,完小三所,小学生共1312人,有镇中心幼儿园一所,附设幼儿园8所,入园人数360人,有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一所,全镇有在职教职工102人。原董李乡设有完小2所,董李小学有教师8人,学生168人,原董李初中校舍归性董李小学,校舍宽裕、明亮,环境优美。三溪小学有教师人,学生239人,为当地14个行政村的中心地段,校舍整齐,教学设施完备,近几年办学条件得到了充分改善,建有内圈为200米的煤屑跑道运动场,原董李乡最好的房子就是两所学校的房子。
  朋友,欢迎您到碧水盈盈、千峰竞秀的省级生态示范镇——大堰镇品尝有机竹笋,开发高山蔬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97万人 129.5平方公里 330282108 315000 0574 查看 附海镇谷歌卫星地图

附海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东海村 ·慈溪旅游·慈溪特产·慈溪十大特产·慈溪十景·慈溪名人·慈溪 0

----

查看 东海村谷歌卫星地图
花塘村 ·慈溪旅游·慈溪特产·慈溪十大特产·慈溪十景·慈溪名人·慈溪 0

----

查看 花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港村 ·慈溪旅游·慈溪特产·慈溪十大特产·慈溪十景·慈溪名人·慈溪 0

----

查看 东港村谷歌卫星地图
海晏庙村 ·慈溪旅游·慈溪特产·慈溪十大特产·慈溪十景·慈溪名人·慈溪 0

----

查看 海晏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花木村 ·慈溪旅游·慈溪特产·慈溪十大特产·慈溪十景·慈溪名人·慈溪 0

----

查看 花木村谷歌卫星地图
四界村 ·慈溪旅游·慈溪特产·慈溪十大特产·慈溪十景·慈溪名人·慈溪 0

----

查看 四界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圆村 ·慈溪旅游·慈溪特产·慈溪十大特产·慈溪十景·慈溪名人·慈溪 0

----

查看 南圆村谷歌卫星地图

附海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宗汉街道

   宗汉街道,位于浙东宁绍平原中心,南靠329国道,与杭甬高速公路接口处仅10公里,北濒杭州湾,距宁波栎社机场70余公里,距北仑港67公里,规划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已成为宗汉发展的一个新契机。作为慈溪中心城区的一部分,宗汉街道区域面积34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在册人口6.2万,现有耕地近3万亩。    势头强劲的规模工业。宗汉街道现有各类企业一千余家,其中亿元企业8家,千万元以上企业41家,已形成以纺织、化纤、有色金属加工冶炼、机械、化工和塑料制品等为龙头,20多个行业数百种产品构成的工业体系,一些企业的规模和产品档次已达到较高水平。其中中国金轮集团是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其主导产品锦纶帘子布系列产销量居世界第二位,金轮摩托车年产量达到15万辆;目前,宗汉街道正高规模高规格打造占地1750亩的新工业园区—潮塘工业园,10W余个重点项目率先落户园区。生意昂然的现代农业。近年来,宗汉农业积极依靠科技投入,大力优化种植结构,努力培育市场机制,走基地化、效益化生产之路,建立了6大生产基地,现已初步呈现“集约化、商品化、信息化、 产业化”现代农业体系。设施齐全的投资环境。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宗汉街道十分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到目前,建成区面积已达到3.1平方公里,街道形成了环区贯通、纵横交织的公路网,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街道实现了机关办公自动化,科技数码桥建设方案也顺利编制完成。是浙江省首个农村电话镇,建有11万伏、3.5万伏变电所各一座,2.4万KV的热电厂一座和一个日供5000吨的供水站。篷勃发展的社会各项事业。大力开展环境整治活动,连续三年获市环境整治考核第一。新世纪学校、文化中心、广电大楼等建成投入使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工作相继被评为全国或全省先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坎墩街道

   坎墩街道是长三角都市群中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慈溪主城的北区,位于杭州湾南岸,沪、杭、甬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地带。东距东方大港宁波港62公里,南连中横线(329国道复线)和杭甬高速,北经杭州湾跨海大桥连通国际大都市上海。由于地处宁绍平原和北亚热带季风区,全境地貌一马平川,年平均气温16c°,平均降水量1273mm,无霜期长达257天,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坎墩的形成史是一部筑塘围涂史,也是一部移民史。自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筑成坎墩的第一条海塘——新御潮塘,至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筑成晏海塘,历时325年,坎墩现境全部形成。因主要聚居地二塘卦象座于坎位,故称坎塘,后为防海在坎塘边筑一数丈高之烽墩而称为坎墩。现有常住人口4.8万人、暂住人口约2.6万余人。常住居民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后裔,众多的姓氏是一个很好的见证。至2005年底,全街道共有247个姓氏,其中1000人以上大姓共12个。胡、孙、陈、沈均在2000人以上,胡姓总人数为10400人。移民过程主要有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以汉族移民为主;1978年以后以少数民族移民为主。至2005年底,全街道有壮族、苗族、满族等常住少数民族13个共540人,大多是改革开放后,以婚嫁方式落户坎墩的新移民。   坎墩的建制区划历史上有多次变动:原属绍兴府余姚县,明至清初,东部归梅川乡辖制,西部归云柯乡辖制,清时分设保德乡和沐仁乡;民国29年(公元1940年)置坎墩镇;1950年析置坎西、坎东、直塘3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83年9月改制为坎东、坎西乡,次年6月坎西乡改制为坎墩镇;1992年5月坎东、坎墩两乡镇合并置坎墩镇;2001年10月,原坎墩镇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并入慈溪市主城。现区域总面积30.32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工商贸发端较早,历史悠久,素有“十里长街”之称。自明时筑塘围涂以来,四方移民陆续迁入,沿坎塘聚居人口不断增加,自西向东逐渐形成四个街区以及周家路市、二灶市两大中心集市。至清末民初,坎墩成为浙江省最大的集镇之一,为当时姚北著名的山货药材、渔盐棉茧等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清代诗人胡杰人曾以“十里横塘住万家”等诗句描述其时人气之旺、商业之盛。老街中部的周家路江以前可通航20吨级船舶。邮电事业发端较早,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已在周家路设邮政代办所,民国36年通达电话。现有程控电话万门,2003年开通了小灵通业务。改革开放后,服装针织、机械电子、家用电器、汽摩配件、塑料化纤等行业在坎墩迅速崛起,并相继成为支柱产业。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色,以“间种套作”的立体栽培为主要模式,著名特产有大白蚕豆、麦冬、辣椒干、紫香大头菜等。2006年,全街道共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44.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1亿元,税收收入1.28亿元,财政可用资金8169 万元,居民人均收入8865元。   “十里长街”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清时有著名诗人潘朗、施烺、乡绅沈伊水、诗人兼名医胡杰人、举人胡价人;近代有原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师长费德昭烈士、著名诗人施叔范先生;现当代有著名连环画大师胡若佛、历史学家胡玉堂、美国总统奖获得者陈贵强博士等乡贤精英。通过数百年的积淀,形成了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贸文化三大地方文化体系,孕育了宁波市第二大地方剧种——姚剧。   为抢抓"大桥经济"和慈溪主城"东延北扩"的战略机遇,加快与中心城区的接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审时度势,及时编制了《慈溪主城——坎墩分区规划》(2003——2020年),主要内容:一是在产业布局上,划分了三个功能区。在三塘横江以南,以浒崇公路为界,西片为现代制造业基地,集聚适合城市要求的工业企业,为市民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并为城市化的推进积聚财力;东片按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要求进行建设和改造,以青少年宫路北段为主轴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在三塘横江至五塘江之间的2万亩农保区,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立足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构建城郊型农业,即发展面向城市的菜篮子农业及旅游、休闲和观光农业。二是在发展时序上,制定了三步走战略。明确了产业转型在各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近期,做大、做强和做优工业经济,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中期,依托城市建设,逐步实现二、三产业并重;远期,则以商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街道按照“规划先行、骨架优先、主动接轨、注重品位”的要求,不断加快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先后完成了行政文化中心、中心农贸市场等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分区道路骨架之一的环北路和环西路工程也在加快实施当中。下步,将适时启动青少年宫路北段商业街等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培育商贸服务业亮点,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向坎墩集聚,再创“十里长街”新辉煌!  

浒山街道

  浒山街道,全称: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浒山街道,位于杭州湾的南岸、浙东宁绍平原的北缘。浒山街道是慈溪市人民政府的驻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浒山街道是慈溪市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三产服务业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流动性最强的街道。2007年4月,管理38个社区、1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方圆44.39平方千米,人口14.14万人,邮编为315300,代码是330282001,办事处驻三北大街518号。   沿革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扰掠,于浒山南麓修筑所城,因附近有浒山、乌山、眉山,故称三山所城。后在浒山前辟练兵教场,改名教场山,易山名作城名,称浒山所城。民国19年,设置浒山镇。1954年10月,随县境调整由余姚县划归慈溪县。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原白沙镇、天东乡并入,始成今域。   1997年11月,撤销下房头村。?年,西界村、东界村、百花庵跟村合并为界牌村;华家桥村、降桥村、东宅村合并为新横江村;宏坚村、前宅村、后宅村合并为宏坚村;太平村、屺东村合并为太屺村。2001年12月4日,设立青少年宫路社区。2002年1月,杨家路村、界堰路村合并为轻纺村。  

白沙路街道

   白沙路街道成立于2008年7月8日,是慈溪市中心城区三街道之一,是市人民政府的驻地。总区域面积22.566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3个社区、1个居委。有常住人口46639人,暂住人口53157人。有耕地17000多亩,规模企业24家。   18个村为:高河塘、西华头、墙里、赖王、白沙路、八字桥、长春、武陵桥、新横江、宏坚、潘余、轻纺、二房、上周塘、后油车、三洞桥、河角、隆兴。   3个社区为:群丰、白河、白果树。    1个居委为:白沙。  

古塘街道

   古塘街道成立于2008年6月23日,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新城大道以西、三北大街以北,西临宗汉街道, 街道一角北接坎墩街道,总面积14.445平方公里,下辖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共有常住人口36818人,外来人口51675人。500万以上规模企业79家,三产企业(包括个体)4000余家,包括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浙江海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重点企业。古塘街道以-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活力古塘、和美家园”这一目标,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凝心聚力,全力推进经济转型、旧城改造、社区建设、城市管理和民生保障五大工程,力争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要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为民造福的民生工程、实事工程和惠民工程,切切实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街道增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作为、用于担当。要有创业的热情和胆识,创新的方法和能力,以及担责的行动和奉献。广泛有效开展“森林古塘”建设;创新机制,大力尝试“河长制”;继续抓好环境整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确保生态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把古塘建设成为全市经济最具活力、环境最整洁、社会最安定、生活最和美的现代化示范街区。   -   经济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未来三年街道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街道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之举。要顺应转型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三产立街,协调推进工业强街、三农稳街,促进区域经济结 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要抢抓机遇强发展。贯彻落实各级紧紧抓住城区企业“退二进三”这一契机,趁势而上推动商贸服务业龙头的签约落地,带动传统商贸业升级,加快现化服务业发展。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培育新的三产增长点。第二产业要集约效益推升级。根据我市工业“效益倍增”计划及行动纲要,扎实推进工业在经济规模、科技投入、竞争能力、综合效益四方面的“效益倍增”。树立“亩产论英雄”的发展导向,鼓励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增强创新创业实力。淘汰高能耗、低产出企业,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2010年,街道经济发展各项指标总体上实现了年初预定的目标,在投资拉动、规模提升、市场拓展、创新转型和服务管理等五方面成效明显。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3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二产增加值为13.89亿元,同比增长22.8%,三产增加值为22.28亿元,同比增长12.2%。2011年经济发展GDP达到40.3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1.5亿元,外贸自营出口4.62亿元,引进外资400万美元,引进内资1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5亿元。她表示,今年的经济工作,主要抓好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发展支撑平台、抓好节能减排、推动开放发展、保障安全生产、完善劳动保障和开展帮扶服务。   -   社会事业   古塘街道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比较均衡,区域内各类管理机构比较齐全,工商、税务、交警、法庭等均与镇政府密切配合,协同做好属地管理工作。同时,古塘街道一直高度关注民生保障,改观现状,提升层面,群众的 美化小区生产生活要素保障能力进一步改善;平安系列创建、和谐促进会推广、治安动态监控中心建设等,使得基层治安管理在技术防范和快速打击能力上得到了较大地提高;“社、医、低、工伤”等众多保险的推广和扩面,使得社会保障程度稳步提高。此外,群众文体活动活跃,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创建和整治活动,有力地改观了城镇直观面貌。教场山位于北二环西路与浒崇公路交界处,相传,明朝大将戚继光为抗击倭寇,曾于此山下操练军队,故而得名。现已建成一座生态型纪念公园,修复及新建抗倭群雕、忠义廊、永安阁、古城墙等史载遗迹。街道在排摸了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老小区、建筑工地等整治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制定并提出的-方案。我街道地处中心城区,流动人口多而杂,居民要求高而严,拆迁改造区块建筑垃圾多、学校集聚地交通拥堵、沿街店面越门经营等成了市民们日常生活中反映最多的问题。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启动后,街道将居民最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整治环境的重点攻坚对象,努力营造文明氛围、改善生活环境。同时,在整治过程中,问计于民,和居民一起彻底改善街道面貌,让城市的环境整洁有序,提高生活质量,使中心城区的居民更加安居乐业。  

掌起镇

  新兴工业强镇——掌起镇位于慈溪市东南,杭州湾南岸,东距宁波40公里,西离杭州148公里,正在建设的杭州湾大通道与镇内329国道互通立交桥,省道线叶东公路沟通甬——杭——沪高速公路,镇域面积6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000人,外来人口近40000人,下辖14个行政村,1 个居委,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3.68亿元,财政总收入1.43亿元。掌起镇以掌起桥而命名。掌起镇有2000多年发展史,文化积淀深厚,留下许多人文景观,掌起又有年轻的经济发展史。历史上行政区域有过变动,1987年建制掌起镇,1992年区域再撤并,仍称掌起镇,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强镇,宁波市卫星镇和宁波市科技教育先进镇、慈溪市经济发展先进镇、优秀工业园区镇等荣誉。看烟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风余韵直至于今。掌起镇自1965年兴办乡镇工业,工业一直来是掌起的支柱产业,产品自成一格。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经济的崛起为掌起镇带来了新的腾飞。现在,全镇有1618家企业,其中有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获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火炬计划2项和国家级新产品1只,有全国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和仪表计数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家用电器、低压电器、电子仪器仪表、塑料制品、五金加工为掌起的支柱企业,建材、服装、无纺布、纺织和机械也有一定规模,形成了开放式、外向型、多功能、综合性全面发展的格局。26家企业通过质量认证,掌起镇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了21家外资企业,现在,掌起把工业园区建设摆上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建立了工业开发区管理机构,工业区园区规划总面积10000亩,开发土地2700亩,园内自来水、电力、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现已入园85家企业,2002年实现生产总值15亿元。掌起正逐步成为近悦远来,万商云集的物流之地。.  

观海卫镇

  观海卫镇位于慈溪市东部,全镇地域面积150.20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其中外来人口5万。观海卫是慈溪市“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战略东翼,宁波市域、省域中心镇和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观海卫镇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200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0.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60元,财政收入1.14亿元。观海卫镇的综合实力在慈溪各乡镇中名列第1位,是慈溪市最重要的乡镇及战略的东翼。    观海卫镇工业发展速度快、行业特色明显、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全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280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4家,形成了以插座、家用电器、打火机、五金工具为主的工业体系。    观海卫镇商贸发达,市场繁荣,全镇现有三产企业200余家,个体商贸户4000多家,近几年来,依托城镇建设,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商贸中心区,尤其是区内1.7公里长的观海卫路,集聚了各类商店近500家,其中大型专业店10余家、专卖店10家,提高了发展层次,去年交易额12亿元,被誉为“慈东第一街”。.  

附海镇

  奉化市大堰镇位于奉化市西南端,北邻尚田镇,东南与宁海毗邻,西与新昌接壤,镇政府所在地离奉化市区28公里,距宁波市区58公里,栎社国际机场43公里,北仑港78公里,距著名的国家4-风景名胜区溪口镇20公里。连接605省道的尚董公路穿越全境。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29.5平方公里,辖53个行政村、196个自然村,总人口296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3人,常住人口19434人,外出人口10232人,属全山区镇。奉化第一峰海拔945米的第一尖座落在我镇大公岙村与宁海分界处,奉化江就发源于此。   大堰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生态环境极佳,自然资源丰富,效益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大堰镇重峦多岭,绵延起伏,山水资源极为丰富,全镇有43800亩毛竹山,9座小水电站,居全市之首。但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村落分散,城镇主要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小,第二、三产业居全市之后,人均收仅2338元。   大堰物产丰富,有竹笋、高山蔬果、竹制品、红木家具。特别是竹笋以其氨基酸含量高,肉质白嫩,鲜甜可口,生长期长而闻名遐迩。大堰镇已有5000亩竹笋2001年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中心认证为有机竹笋,其产品通过OFDC认证,为大堰竹笋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绿色通道。  目前全镇有初中一所,在校生611人,有中心小学一所,完小三所,小学生共1312人,有镇中心幼儿园一所,附设幼儿园8所,入园人数360人,有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一所,全镇有在职教职工102人。原董李乡设有完小2所,董李小学有教师8人,学生168人,原董李初中校舍归性董李小学,校舍宽裕、明亮,环境优美。三溪小学有教师人,学生239人,为当地14个行政村的中心地段,校舍整齐,教学设施完备,近几年办学条件得到了充分改善,建有内圈为200米的煤屑跑道运动场,原董李乡最好的房子就是两所学校的房子。   朋友,欢迎您到碧水盈盈、千峰竞秀的省级生态示范镇——大堰镇品尝有机竹笋,开发高山蔬果。.  

桥头镇

  余秋雨的故乡——桥头镇,位于慈溪市中部,杭州湾南岸,东接观海卫镇,西邻逍林镇,南枕四明山余脉,北临新浦镇。距宁波市55公里,离慈溪市城区12公里,329国道和中横线一南一北横贯全镇,桥头天桥横架于国道之上,交通便捷。全镇的行政区划面积为43.91平方公里,2004年底户籍人口达3.55万人,辖1个居委会,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小桥头村。   桥头原隶属余姚,1954年行政区划调整,划属于慈溪。1992年,由原横河区桥头乡与原逍林区三管乡合并成新的区划,定名桥头镇,行政办公地点设在原桥头乡罗家,后迁址至现址——吴山南路。   桥头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栲栳山东西对峙,上林湖荡漾其中,越窑遗址幸留于此,青瓷文化孕育于斯。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农民读书蔚然成风,成立了全国闻名的农民少儿读书协会,创建了列入“东海明珠工程”的全国特级图书馆,培养了技艺精湛的业余农民画家,为桥头的文化增色添彩。借着改革的东风,勤劳智慧的桥头人民,用辛勤灵巧的双手和善良淳朴的心地,同心合力,不断改变着桥头,创新着桥头,发展着桥头。   国民经济强健稳定: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 9.6 亿元,比上年增长17.9%;财政预算内收入按同口径计算达到716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670万元;完成工业技改投入2429万元,增长率13.4%,农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6838万元和6.29亿元,同比增长9%和1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4亿元,同比增长 14.9%。完成自营出口151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6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9万美元。   特色农业突飞猛进: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子加快,形成了三个特色区域基地:沿山生态公益林基地,以种植杨梅等水果、发展经济林为主;新二江以南,大塘以北水作种植基地,以种植单季稻、菜藕为主;中横线二侧出口创汇蔬菜基地,以种植蔬菜花卉为主。南山云雾茶、五星菜藕和林洪大米已打出品牌,形成了规模。镇北万亩畈平整竣工,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以种植业为主,实行规模经营,绿色基地农场经营土地达到1200余亩。城镇建设面貌一新:按照“以桥三路为轴心,东西拓展,南北贯通”的集镇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了规划建成区路网框架建设,建成区“三横三纵”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康庄工程建设、沿山公路建设和中横线配套工程相继实施。.  

匡堰镇

  匡堰镇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沪杭甬沿海开放地区的杭州湾南,紧靠慈溪城区,东离宁波56公里,西距杭州150公里,南倚四明山麓,北与上海一水之隔;行政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1个社区管委会,总人口二万余人。    匡堰依山傍水,气候温和,四季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景色秀丽,是越窑青瓷器皿历史文化的发源地,是清代名人高士其的故里,是全省重点工业卫星镇,是全国闻名 “杨梅之乡”。    境内的南部山区是一片绿色宝库,拥育丰富的山水资源、名胜古迹、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北部平原是一块黄金热地,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电力充裕、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329国道横穿全镇,两个工业开发小区相继形成,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为海内外有识之士开友投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改革开放20年来,匡堰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秩序良好,人们生活富裕,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服务方便周到,三大产业各具特色,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1998年止,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出口创汇超亿元,财政收入万元,经济效益名列主市前茅。.  

逍林镇

  逍林镇地处慈溪市中部,距慈溪市中心6公里,东邻宁波58公里,西距杭州154公里,南靠329国道,北依杭州湾。全镇区域面积2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8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镇常住人口4.1万人,流动人口2.9万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1196亩,各级党组织105个,党员1921名。近几年来,逍林镇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相继被列为宁波市综合经济实力二十强镇和宁波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联系镇、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镇”、浙江省社会经济最发达百名乡镇、全国民政优抚工作先进镇。2002年名列浙江省最发达乡镇第68位,2003年跃居至第34位。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0.6亿元,第二产业12.71亿元,第三产业4.5亿元;工业总产值68.28亿元;镇财政总收入2.41亿元,其中可用资金1.61亿元。.  

新浦镇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在长三角南翼、杭州湾畔一座令世界瞩目的跨海大桥雄卧白浪碧涛,在杭州湾大桥的南岸桥头堡,有一片53平方公里的热土,这就是有江南明珠美称的慈溪市新浦镇。由于移民文化和围垦文化的浸润、熏陶,新浦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拥有4.43万常住人口和3万外来人口的新浦镇,以其名副其实的百姓经济,演绎着“家电之镇、葡萄之乡”的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新浦镇人民走在了改革开放春潮的潮头。新浦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带领新浦人民不断开拓创新,新浦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4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9.07亿元,出0货值17.52亿元,自营出口1.1亿美元,镇财政总收入8812.1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200元。新浦,工业迅速发展壮大。新浦镇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理念,迅速发展壮大个私企业。目前,全镇有大小企业1880家,已形成水暖件、家电、婴儿推车等三大工业特色支柱产业,生产水暖件、取暖器、电风扇、饮水机、洗衣机、婴儿推车等产品,形成三条配置半径短、物流成本低、就地配套、就地取材、从零配件生产到整机制造的庞大产业链。为了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新浦镇已建立三大工业区块,区块总面积达3700亩。    新浦,农业发展欣欣向荣。新浦镇立足高效、优质、绿色农业,创出葡萄、丝瓜络两只拳头产品。新浦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葡萄的生产经营已经形成集约型、规模型。现有2只葡萄生产基地,总种植面积1500余亩。随着全球绿色沐浴用品成为时尚,丝瓜络受到了欧美和东南亚国家消费者的青睐。新浦拥有丝瓜种植面积1700余亩,丝瓜络产品已远销海内外。    新浦,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新浦镇已从一个小小的新浦沿集市发展成为一个建城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的大集镇,座座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镇内交通四通八达,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优异和谐,新浦已成为国内外商贾聚焦、集散的热土。    新浦,区位优势日趋优越。南临329国道,市级中横线贯穿而过,七塘沿海公路直达宁波港口,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锁定新浦,使新浦融入了上海、杭州、宁波2小时交通圈,新浦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示。.  

胜山镇

  慈溪市胜山镇位于浙江杭州湾南岸,并列入慈溪中心城市组合体范围,是慈溪中部一个贸工农全面发展的商贸重镇。境内有孤山,原名悬泥山(又名越泥山),后因戚继光在此抗倭屡胜,改名为胜山。现辖11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总面积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万人,列入宁波市对外开放地区,有"服装之镇、蔬菜之乡"等美称。胜山镇经济繁荣。工业以钢琴部件、车辆配件、轴承套、针织服装等成为支柱产业。农业生产中,形成了花菜、草莓、甘蓝菜、菜豆等四大优势基地。省内外闻我的胜山服装布料专业市场的服饰产品热销国内外市场。全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便捷,又遇杭甬高速延伸段穿越全境,集镇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全面进步,文化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文明卫生绽开新花。胜山镇投资经营环境理想,是中外客商投资经营发财的一方热土,交通发达,距宁波机场70公里,国际深水良港宁波港70公里,汽车1小时可达宁波市中心市区。高等级公路横贯全境,并与高速公路的连接线穿越胜山全境。敢于开拓创新的胜山人民,正紧紧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尽快把我镇建成慈溪中部一个文富裕商贸型重镇,同时欢迎四海宾朋、八方贤士携手合作,共创辉煌明天!.  

横河镇

  横河镇位于慈溪市南郊,北为平原,南为丘陵,交通四通八达,区位条件优越。杭甬高速公路慈溪连接线穿越镇境,距离省会城市杭州185公里,宁波栎社机场80余公里,北隔杭州湾与上海相望。全镇区域面积88.34平方公里,人口6.3万。    改革开放以来,横河镇经济迅速发展,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4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镇财政收入2.21亿元,财政可用资金1.37亿元。横河是国内最大的微型轴承出口基地,被誉为“全国微型轴承之乡”。全镇有环驰、慈兴、金帅、福达、金鹏等轴承生产企业200多家,拥有“CW”、“HCH”等著名商标,在英国、中东等17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登记,轴承产品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横河的塑料模具业和家电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门类齐全、产品种类繁多、区域特色明显的工业格局。目前全镇1260家企业中拥有产值超500 万以上企业123家,超千万元企业80家,超亿元企业9家,规模企业中已有50多家企业通过了QS9000、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规模企业已成为横河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2004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73.5亿元、销售收入71亿元、利润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06%、14.51%、8.4%。全年完成出0货值19.5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自营出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42%。合同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0万美元。    农业既是横河镇的基础产业,又是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千亩林业示范园区、千亩名特花卉苗木基地、万亩优质米基地、万亩绿色杨梅基地、千亩绿色草莓基地、500亩优质茶叶基地、200亩稻田养虾示范基地等农业基地,并涌现出“烛湖”、“戚家山”、“春苗”、“夏之红”等品牌杨梅及“戚家山”茶叶、“跨海”板鸭等一批省、市级农业名牌优质产品。 全镇有年经营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9家,其中被命名为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慈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2004年横河镇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7980万元,同比增长14%。这些龙头企业已成为千家万户通向市场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经营发展。.  

崇寿镇

  崇寿镇位于慈溪市北郊,紧靠杭州湾大桥南岸入口和杭州湾新区,沪杭甬城市三角区腹地。崇寿行政区域面积17.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6万人。近年来,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紧紧围绕着"建设新兴工贸型城镇"这个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的发展。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5亿元,完成镇财政可用资金收入4115.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191元。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其中集体企业产值达到9.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5.5%和110.9%,增幅居全市首位。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734万元,比上年增长7%。.  

庵东镇

  庵东镇位于杭州湾南岸、浙东宁绍平原中部,是慈溪市域北部重要的中心城镇。它东接慈溪崇寿镇,西连慈溪市周巷镇(原小安乡)、长河镇,南距市区12公里。城镇对外交通有七塘公路,东至崇寿镇,西至周巷镇,是东西向的主要通道;庵东公路可到达余姚、慈溪、杭州、宁波等地,是南北向的主要通道。镇内河流纵横贯通,水系完整,使庵东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长河镇

  长河镇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烈士的故乡,位于杭州湾南岸,距宁波栎社机场70余公里,距正在建设的杭州湾大桥6公里。南有329国道和杭甬高速公路,西与大桥连接线相接,经过拓宽改造的省道线(余庵公路)和新开辟的中横线穿镇而过,交通便捷。全镇区域总面积27.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9万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长河人民凭着勤劳和智慧拼搏于市场经济的浪尖,“以菜兴农”、“以工兴镇”的发展战略,使长河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综合经济实力飞速增长,为宁波市综合经济实力“廿强镇”,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9.8亿元。   全镇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已成为慈溪及周边地区的蔬菜集散地,每年有几十个优新蔬菜品种在长河引种试种,白毛豆、绿花菜、甘蓝菜等一批名优蔬菜品种在长河生根开花。蔬菜产销以市蔬菜开发公司为依托,建立了6万亩次的蔬菜基地,800余名农民购销员走南闯北拓市场,形成了年销蔬菜3万余吨的销售能力。宁波市慈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市蔬菜开发公司被评为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镇科协被评为全国科学技术先进集体。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势头强劲。长河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200余家,其中集团型企业1家。已形成以厨房系列产品、草编工艺品、五金电子、水暖件、减压阀等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行业优势不断显现。“方太厨具”家喻户晓,成为全国厨具行业的著名品牌。电子调谐器产品已占世界市场同类产品销售的30%,自钻自攻螺丝坐稳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水暖件异军突起,草帽行业大步挺进国际市场,减压阀生产也走上了精品发展之路。20世纪末,长河工业开始走要素集聚之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占地3000余亩的现代化工业区。   按照“建设新区、营造环境”的发展战略,长河镇大手笔建设城镇新区。全镇形成了“四横四纵”的交通网络,贤江文化广场、镇行政大楼、江滨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已经建成,城镇新区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随着商业街和住宅区的相继建设,乡镇一流、小巧精致的城镇新区将呈现在杭州湾南沿。   乘驾大桥经济时势,长河镇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面对新的挑战,长河人民将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提炼贤江精神,广交各界朋友,抢抓大桥经济机遇,共创长河美好未来。.  

周巷镇

  周巷镇位于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南临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北与上海隔海相望,处于沪、杭、甬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地带。329国道横贯东西,距上海300公里,宁波港60公里,宁波栎社机场50公里,萧山国际机场100公里。.   

龙山镇

  龙山镇位于富饶的慈溪大地的最东端,南面紧邻港城宁波,东北濒临杭州湾,329国道横穿腹地,距宁波市区仅30公里,交通便利。杭州湾大桥建成后,龙山至上海仅需1个半小时。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农垦场,在册人口2万,在册人口约为2万人。   历史源远流长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即有人居住,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龙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国近代工商界巨子虞洽卿、出版家张静庐、教育家林汉达等均出自于龙山故里。   景物丰富多彩 虞氏旧宅是虞洽卿的故居,建筑构中西合璧、构思独特、工艺精巧,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龙山境内还有伏龙山景区,以“竹、坞、烟、云、管、江、潮、汐”闻名。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大文豪苏东坡、名学者黄震、明抗倭英雄戚继光、清抗法将领欧阳利见、高僧弘一法师等均到过伏龙山,并留下了他们的诗章墨宝或行迹。与伏龙山遥相辉映的景区有以“徐福东渡”为背景的达蓬山景区,明代抗倭遗迹龙山千户所、石塘烽堠、古战场雁门岭、戚继光行辕永乐寺以及中国早期海港码头三北轮埠等一大批人文景观。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龙山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发挥自身优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财政总收入8839万元,其中可用收入441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29%。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300元,比上年增长5.3%。龙山—人杰地灵,生机勃发,随着杭州湾大通道和慈东开发区的建设,在新的世纪龙山将围绕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慈东新城的目标奋力冲刺,大展宏图。.  


附海镇特产大全




附海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