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巷乡坂中村位于古田翠屏湖畔,距乡政府所在地13里、古田城关13公里,海拔400米。有2个自然村,全村98户、402人,村民人均收入15000多元。全村有党员27人,其中女党员9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
坂中村依山临湖,紧连省道202线,交通极为便利。全村耕地面积600多亩、林地面积2400多亩。发挥交通便利和临湖气候的优势,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水果种植和食用菌生产。目前,全村种植有水蜜桃、油奈、芙蓉李等水果700多亩,产值200多万元,著名乡贤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高益槐先生还在该村发展新西兰弥猴桃新品种。该村是银耳生产专业村,全村有菇房500多座,年生产银耳600万袋,可为村民增收900多万元。
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和移民后扶项目的实施,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村内道路、自来水、广播电视宽带网络等设施得以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2年,吉巷乡坂中村被县政府列为“点、线、面”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示范点,2013年又被列为市级“整村推进”示范点,乡党委政府以深化和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加强“点、线、面”相结合,逐步推进“美丽乡村”的各项建设工作,打造宜居村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922201 | 352000 | 0593 | 查看 坂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先锋村 |
吉巷乡先锋村位于吉巷乡东北部,距要202省道线2公里,三面环山,距乡所在地5公里。地势北高南低,一条清澈见底的绿水河贯穿中间由北向南流入乡镇河。 全村173户,总人口665人左右,分为上、下两村,8个村民小组。山地面积为3600亩,以松、杉为主,山林覆盖率95%。耕地面积110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量约60万斤,中稻收割后部分种植萝卜,是全县闻名的精制萝卜干产地,拥有专业户30来户,年产值50多万元。种有6万棵果树(油奈、芙蓉李、桃约300亩),年产值30多万元;食用菌种植户50户,主要以茶树菇、白木耳、猴头菇等,年收入300多万元。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 全长2公里4.5米宽的村内道路投入69.2万元,实现了水泥硬化;新开通了2条2公里长的机耕路,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由县乡组织的稀土资源探测开发正在进行,若该项目顺利投产的话,则为我村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
高坑村 |
高坑村地处翠屏湖畔,202省道贯穿全村,宁古线交汇地段,海拔400米,东接永安村,本邻坂中村,距吉巷乡政府8公里,距县城18公里。全村分高坑、黄坑、矮树下三个自然村,全村共415户,总人口1613人,其中库区移民1266人,耕地面积938亩。主要靠食用菌生产所得收入。目前食用菌生产以白木耳为主,年生产约4千多筒,现有水果面积800亩。 |
永安村 |
永安村是吉巷乡前半区中心村,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2个村民小组,485户,1958人,全村57名党员,其中预备党员7名,7名村两委成员,其中支委4名。耕地面积922亩,山地面积3337亩,林业用地面积3158亩,年粮食总产量达140万斤。农民人均收入达1万元左右,村集体收入达6万多元。 永安村充分发挥传统食用菌生产的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食用菌生产,目前全村已拥有标准化食用菌产房900多座,建造银耳专用房120多间,还拥有一个反季节调温型杏鲍菇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去年全村食用菌总产量(干品)达1300多吨。在水果种植业,全村果园面积达500多亩,种植的水果为水蜜桃、油柰、巨峰葡萄等名优品种,水果产量高,品质好。村民通过食用菌、水果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村委会及时投入了大量资金,兴建了果菇贸易市场、停车场和菜市场等配套设施,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外来人口在村置业办厂,安家落户。 该村在新村建设方面,得到了可喜的成绩。全村已有新建房220幢,村庄建成三条街道,人均建筑面积大增加,配套建设也有相应的发展,已具有一个占地面积13亩,投资48万元的县级农村示范小学和一个农村初级中学。水泥硬路总长度1600米,全村村民有80%家庭设有卫生间,水电入户率均达100%,电话、手机达到90%,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安居乐业,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
渭洋村 |
吉巷乡渭洋村地处古田县吉巷乡前半区,海拔420米,距离吉巷乡人民政府约9公里,离古田县城约21公里,全村总耕地面积约2200亩,山地面积约5000亩,其中果树面积720亩,全村下辖新村、上际、渭洋三个自然村,总住户数约550户,总人口约2080人,其中党员47名,女性党员5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余元,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 渭洋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了以食用菌产业为主,果树水果种植业为辅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食用菌和水果等第一产业。通过多年来的发展,渭洋村现已拥有与发展食用菌相配套的专用大型烤房2座,白木耳专用房300多间,年栽培白木耳720万筒以上。在水果种植业上,渭洋村坚持精而优的发展战略,着力培养效益好,品质高的水果作物,拥有水蜜桃、油柰、巨峰葡萄、黑李等名优品种;年产优质水果15万斤,成为农民致富的一项重要收入。 |
前垅村 |
前垅村地处202省道236公里处,四面环山,环境优美,山地面积12068亩,森林覆盖率90%以上,耕地面积2143亩,有两个自然村,全村分为26个生产小组,常住人口1913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多元,村集体收入达7万多元。 前垅村地少人多,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打破传统农业格局,在水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制定了“以菌兴农”和“以果为辅”的战略,发动村民多种水果多种菇。 经过几年的发展,前垅村已成为水果大村、食用菌大村,更有“猴头菇之村”的称号。现有的猴头菇棚(多用途菇棚)200多座,银耳专用房100多座,年栽培猴头菇600多万筒,银耳400万筒,茶树菇300万筒,杏胞菇、姬菇等菇类100多万筒。年产800吨左右干品,其中以猴头菇居多,更以猴头菇作为主打产业,出产的猴头菇个大,外形好,毛色出众,是我县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深受各地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喜爱,产品供不应求。 在水果产业上发展有水蜜桃、油奈、芙蓉李等各类水果2000多亩,20万株,年出产水果5000多吨,销往全国各地,深受好评。 在养殖业上,村内拥有一家小型养猪场,规模为130头,散养家禽200多只,大部分为自产自销。 如今村两委正在积极筹建洋中洋机耕路与饮水工程,预计明年可全线完工,到那时候,前垅村的人居环境会更美好,经济发展势头将更强劲。 |
奎楼村 |
奎楼村地处吉巷乡西北面,距吉巷乡政府9公里。是重点的华侨村,全村13个村民小组216户,人口935人,其中劳动力422人,村两委成员7名,党员28名,山地面积7000亩,耕地面积244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主要收入靠水稻、水果、食用菌,旅外乡贤有30人,其中著名人士有10人。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共同努力下,奎楼村级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修建石床至奎楼的公路、村内路灯、水利工程、安全饮用水工程、典村自然村水泥路。 村“两委”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村经济健康协调全面发展。一是稳定发展粮食作物。二是食用菌生产量逐年增加。建有生产食用菌房60座,其它珍稀食用菌也不同程度的增加。三是水果发展具有潜力。村林地面积7000亩,现有水果面积1008亩,种植油柰、柿子、芙蓉李等。四是现有禽兽近1000只,以兔为主,辅之羊、鸭等,目前大多靠农户零星养殖。 |
石床村 |
石床村位于吉巷乡政府所在地西方,海拔470米左右,村庄四面环山,环境优美。距吉巷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S202省道1公里,是吉巷乡库区移民村之一,下辖石床、潘洋两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1257人,总户数383户,村民小组24组,党员36人,库区移民人数67人。全村土地总面积9252亩,耕地面积1768亩,林地面积6697亩,森林覆盖率67.1%,林地绿化率92.7%。石床村以食用菌、养猪、水果为主要产业,形成“以菌兴村”、“以养带动”和“以果为辅”的支柱产业链。养猪成为石床村的特色产业,全村形成普遍栽培食用菌、规模专业化养猪、大多数种植水果的经济发展格局。 一、健全工作机制,打造高效队伍。“打铁还须自身硬”。按照关于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行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重大事务全部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民主决策、阳光运行。同时,将村里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理财小组,对村级事务决策、村级财务管理实行全程监督。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设立产业发展、科技示范、民主监督、综治维稳、村容管理等岗位,引导党员做到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打造了一支想事、谋事、成事的村级班子队伍。. 二、夯实基础建设,打造美丽村庄。抓住周边前垅村新农村建设的辐射下,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结合村情实际,参照“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标准,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近年来,共筹资300多万元,硬化石床和潘洋两个自然村水泥硬化道路4公里,村内水泥硬化1500米。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完成农田水利修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沼气池600多立方米。有线电视入户99%以上,通讯覆盖率达100%,摩托车全面普及,宽带布线路全覆盖。去年投入资金10万元,对村级组织办公楼进行了围墙维修、房屋装修以及附属设施建设。前年投入资金5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家园清洁活动。通过全村上下努力,水泥大道通组到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突出产业发展,推动村民致富。石床村具有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水利资源充足,交通条件便利,并有适宜的土壤、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全村重点发展了以银耳、茶树菇、猴头菇、杏苞菇、养猪、水果等产业,食用菌菇棚300多座,养猪基地占地20亩,成立了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形成专业规模化养殖,全村养猪年出栏8000头以上。同时,加大村民科技文化技能培训力度,举办农民工技能培训班,促进了农村劳务输出。 四、致力文明创建,构建和谐村风。以“村民富、村庄好、村风正”的指导方针,抓好“文明村”建设工作,制定了村民文明公约,调动了村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增强了村民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自觉性。村民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广场舞、腰鼓队等多种民俗文化,切实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组成文明宣传小分队,大力宣传计生生育政策、法律法规、涉农政策等知识,切实增强了村民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全村呈现出了一片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
吉巷村 |
吉巷村地处古田县西北部,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全乡经济、文化中心。202省道穿越境内,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便利的地理位置使吉巷村焕发着恒远的魅力。 全村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7个自然村,常住户口998户,人口3879人,其中党员138人。全村现有企业3个,个体工商户200多个,电站3个,8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菌、水果生产,拥有一个规模庞大的棉籽市场。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000多元,村两委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被乡评为先进党支部等光荣称号。 近年来,吉巷村依托中心优势,在乡、村两级的关心下,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180多万元,建筑面积840平方米,拥有20间房屋40张床位的吉巷敬老院已于2012年正式运行,并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古田十中、吉巷中心小学的教育稳步发展。土地增减挂钩、村道硬化、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全部完成。 2013年将重点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投资数十万元购置了垃圾运转车及300多个垃圾桶。新建了垃圾池,做到垃圾户集、村收、乡转运。吉巷农贸市场改造也已开始前期系列工作,预计2014年底完成改造。届时将彻底转变农贸市场“脏、乱、散”的现象。 展望未来,吉巷村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这块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土地上。 |
昆边村 |
昆边村地处吉巷乡东西,距乡政府7公里。全村两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213户,825人,其中劳动力523人,村两委成员6名,党员26名,耕地面积1408亩。主要收入靠种粮、食用菌为主,以种果为付,旅外乡贤200人。 一、公共基础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共同努力下,昆边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5年修建了昆边至昆山的2.7公里水泥路。 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村两委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村经济健康协调全面发展,一是稳定粮食作物发展。全村粮食播种面积1713亩,亩产330公斤,年产56万斤。二是发展食用菌生产,继续发展白木耳、茶树菇、猴头菇生产;三是水果业发展具有潜力。林地多,土地肥沃,现有水果面积500多亩,种植桃、李、柰;四是养殖业发展优势明显。本村具有山清水秀的优秀,大力发展以翻鸭为主的养殖业。 三、今后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规划 1、农业经济发展思路:一是稳定发展桃、李、柰等水果,拓宽销售渠道。二是发展林业生产,根据本村的土肥情况,大力发展种植黄鲜竹。三是继续发展食用菌生产,发挥高海拔优势种植反季节食用菌。 2、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思路:一是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开通全村主要的两条机耕路路坯。二是解决农民住地的安全隐患,建设昆边村防洪坝工程。三是解决农民灌溉引水问题,大力修理上、下坝两条大水利工程。 3、村级组织建设计划思路:村党支部每年挑选年轻、实干、踏实、思想觉悟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候选人。每年至少保证3—5名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后备干部人选。 |
昆山村 |
吉巷乡昆山村,地理位置座落在吉巷乡的南面,四周群山环绕,山清水秀,绿树成阴,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颜氏后裔,一条小溪从高挺威武的昆山髻,山涧泉水汇成,水清见底叮咚地流向吉巷,注进古田湖。 昆山村全村总面积85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1399多亩,山村面积约5100亩,果园2000多亩,全村共有230户,人口793人。现有党员39人,预备党员3人,全村人依山而建,居住的地点由原来的十几栋房屋发展到今天的800多人口的村庄,全村的建筑逐步向两边扩展,整个村庄有条不紊地紧密结合,乡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昆山村原以反季节银耳栽培闻名吉巷乡里,近几年又以香菇种植生产加工来经营,使许多菇贩纷纷来采购,特别是近几年茶树菇长势不错,村主干专程到各地考察,吸收经验,邀请乡农技人员进村讲座,使村民们看到大好的发展前途,大规模地种植,生产都获得好收成。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条早就被人们公认的道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村每年几百吨食用菌生产原料从外地运进,近百吨水果运出,为了彻底改变交通运输的不便,由村干部争取外资,修建了一条吉巷至昆山硬化水泥道路,大大改善了村庄交通运输条件,为村庄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生活方面,在封建社会里,先祖们开荒种地,养家糊口,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岁月流逝,世事沧桑,在新中国0领导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创业,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乡村欣欣向荣,几乎全村人都盖了新房,户户都安上了电灯、电话,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到了今年户户有摩托车,整个村庄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
兰溪村 |
兰溪又称甘溪,是吉巷乡大行政村之一。位于乡所在地6公里的北部,所辖四个自然村,即西峰、后潦、小溪、半山,总面积为15154亩,其中耕地面积3833亩,林地面积11321亩,果树面积1500亩,总人口2674人,有930户。 兰溪村交通方便,202省道公路穿村而过,水资源丰富,韦端、西峰、小溪等三条河流汇聚于村的水头利用此资源于1980年开发了一个水力发电站,发电量为120千瓦。 兰溪村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早在三十年代就创办了一所“兰光”学校 ,于1993年经过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又新建了一座教学楼,近年兰溪学校教育素质不断提高,村每年约有7—8人考上大专院校。 兰溪村是古田溪库区移民村,移民人口为732人,同时又是侨村,旅居海外华侨达1700人以上,他们分别居住在马来西亚、新加波等不同的国家。 为了加强环保和美化家乡环境卫生,我村投资十几万元进行河道整治,购买垃圾桶,指定专人负责卫生,同时对村内水沟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兰溪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食用菌、水果辅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给兰溪村注入了新的生机,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食用菌和果树业发展迅速,今年全村种植茶树菇、黑木耳、猴头菇等650多万袋,产值600多万元,水果总产值也达到了140万元以上。我村所取得这些可喜的成绩,都是党好政策的结晶,坚信兰溪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政府的关心下,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 |
坂中村 |
吉巷乡坂中村位于古田翠屏湖畔,距乡政府所在地13里、古田城关13公里,海拔400米。有2个自然村,全村98户、402人,村民人均收入15000多元。全村有党员27人,其中女党员9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 坂中村依山临湖,紧连省道202线,交通极为便利。全村耕地面积600多亩、林地面积2400多亩。发挥交通便利和临湖气候的优势,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水果种植和食用菌生产。目前,全村种植有水蜜桃、油奈、芙蓉李等水果700多亩,产值200多万元,著名乡贤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高益槐先生还在该村发展新西兰弥猴桃新品种。该村是银耳生产专业村,全村有菇房500多座,年生产银耳600万袋,可为村民增收900多万元。 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和移民后扶项目的实施,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村内道路、自来水、广播电视宽带网络等设施得以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2年,吉巷乡坂中村被县政府列为“点、线、面”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示范点,2013年又被列为市级“整村推进”示范点,乡党委政府以深化和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加强“点、线、面”相结合,逐步推进“美丽乡村”的各项建设工作,打造宜居村庄。 |
北墩村 |
北墩村地处吉巷乡东面,距吉巷乡政府6公里,是库区村,全村16个村民小组,447户,人口2400人,其中劳动力1540人,村两委成员6名,党员65名,其中预备党员4名。山地面积12334亩,耕地面积3010亩,2012年人均收入7200元,主要收入靠粮食、水果、食用菌。 近年来,村两委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村经济健康协调全面发展。一是稳定发展粮食作物。全村粮食播种面积2033亩,亩产1000斤,年产量203万斤。二是食用菌生产量逐年增加,至2012年下办年,全村建有食用菌生产房700座,茶树菇生产2300万筒,其他珍稀食用菌也不同程度的增加。三是水果业发展具有潜力。村林地面积1万亩,现有水果面积900多亩,种植油柰、桃、芙蓉李、柿等。 |
上店村 |
上店村在吉巷乡里半区,约10公里,水泥路开通10公里左右,海拨550米,全村65户,约243人左右,人均收入0.9万元左右。其中五保户1户,低保户1户,二女户2户,党员13名,其中女党员1名,全村土地面积4千亩左右,其中森林2千亩左右,田地1.2千亩左右。水果800亩左右, 一、公共基础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共同努力下,梧山村级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村民集资建造自来水,全村村民用上自来水。3、铺设村道水泥路0.4公里. 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村两委团结一致,形成全力,村经济健康协调全面发展。一是稳定发展粮食作物,全村粮食搞种面积230亩、亩产1000斤、年产量23万斤,二是食用菌生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上半年建有生产食用菌房80座,全村发展茶树菇180万筒左右。产量18吨,产值900万元。黑木耳5万筒,滑菇3万筒,其它珍稀食用菌也不同程度的增加;三是水果业发展具有潜力,村林地面积2300亩,现有水果面积100亩,种植油柰、柿、李等,本村具有山清水秀、无污染的优势,现有禽畜近150只,以兔为主、羊、鸭、鸡等,目前大多靠农户零星养殖。 三、今后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规划: 1、农业经济发展思路:一是稳定发展李、油柰等水果。二是继续发展食用菌,发挥优势种植茶树菇等食用菌深加工产业,拓宽销售渠道,在原有种植基础上,每年争取增长20%。 2、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是铺设村道水泥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修建村委会。三是完成电改 3、村级组织建设计划思路:村党支部每年挑选年轻、实干、踏实、思想觉悟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候选人。 |
芹溪村 |
芹溪村位于吉巷乡里半区,距乡政府7公里。全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6个村民小组,229户,1304人。全村共有党员38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全村耕地面积2000亩,林地面积6790亩。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200元。 芹溪村充分发挥当地的气候土壤优势,大力发展以水果和食用菌为主的经济类农作物种植业,全村水蜜桃和油柰的种植面积达1600亩,年产值90万元,黑木耳年产量50万筒,产值200万元。在此基础上,村两委积极探索农产品的深加工前景,计划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村落户,以此提高农村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地就业机会。 在村貌建设方面,芹溪村已经完成村内水泥路面硬化,并完成了芹溪至上坂洋4公里水泥路面工程,开通芹溪至卓洋金峰的机耕路,这些道路工程的实施大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农业生产和出行。全村水电入户率均达100%,电话、手机达到90%,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安居乐业。 下一步,芹溪村计划在芹溪流域建设以休闲、观光、健身为一体的高山峡谷景区项目,计划投入资金90万元,项目落成后,不但可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发展,并可以提升整村的村貌和知名度,有力促进全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
梧山村 |
梧山村地处吉巷乡东面,路距吉巷乡政府15公里,全村12个村民小组,260多户、人口995人,其中劳动力430多人,村两委成员5名,党员30名,山地面积17600亩,耕地面积1530亩,2012年经济总收入达5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主要收入靠食用菌、粮食,旅外乡贤有130多人。 一、公共基础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共同努力下,梧山村级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修建学校篮球场240平方米,2、村民集资建造自来水,全村村民用上自来水。3、铺设村道水泥路1.5公里,目前全村村道已基本铺设水泥路。 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村两委团结一致,形成全力,村经济健康协调全面发展。一是稳定发展粮食作物,全村粮食搞种面积730亩、亩产1000斤、年产量70万斤,二是食用菌生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上半年建有生产食用菌房90座,香菇生产量50万筒,黑木耳40万筒,滑菇60万筒,其它珍稀食用菌也不同程度的增加;三是水果业发展具有潜力,村林地面积12300亩,现有水果面积100亩,种植油柰、柿、李等,本村具有山清水秀、无污染的优势,现有禽畜近550只,以兔为主、羊、鸭、鸡等,目前大多靠农户零星养殖。 三、今后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规划: 1、农业经济发展思路:一是稳定发展李、油柰等水果。二是继续发展食用菌,发挥优势种植香菇、黑木耳、滑菇等食用菌深加工产业,拓宽销售渠道,在原有种植基础上,每年争取增长20%。 2、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是建设鸡角库6公里机耕路,二是建造村自来水,三是铺设村道水泥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四是修建老人活动中心。 3、村级组织建设计划思路:村党支部每年挑选年轻、实干、踏实、思想觉悟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候选人。每年至少保证1名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干部后备人选。 |
七茶洋村 |
七茶洋村地处古屏交界,是我乡老区村之一,海拔750米,距屏南县熙岭乡政府12公里,距吉巷乡政府24公里,是一个偏僻的山区村,全村辖4个自然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282户,人口1046人,其中劳动力722人,村两委成员6名,党员32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全村总面积29242亩,耕地面积1467亩,其余均为山地。农民收入主要靠种田、林木等种植业,村集体无经济收入来源。 一、公共基础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共同努力下,本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是投资320万元建设了七茶洋至梧山8公里水泥路工程,二是投资95多万建设了横洋至七茶洋自然村2公里水泥路,三是今年利用“一事一议”筹资13万拓宽了横洋至南院自然村2.7公里公路并铺设了泥结石路面,四是在县委组织部、县农办、乡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投资5万多元进行了村部改造,解决了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 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村“两委”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村经济健康协调全面发展。一是稳定发展粮食作物,全村粮食播种面积1800多亩。二是食用菌生产量逐年增加,共有食用菌生产房15座,香菇等食用菌生产量20多万筒,其它珍稀食用菌也不同程度的增加。三是水果、林业发展具有潜力,现有水果面积500多亩,尚有3000多亩山地可用于种植水果、林木。 三、今后村级经济及其他各项事业发展思路 1、农业经济: (1)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水果、林木种植,并积极拓宽农林产品销售渠道; (2)继续发展和壮大食用菌生产,发挥高海拔优势种植夏季白木耳、茶树菇等食用菌,在原有种植基础上,每年争取增长30%; (3)充分发挥高海拔、山青水秀无污染的优势,引导农户规模化发展反季节绿色蔬菜种植; (4)鼓励和引导农户适度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建设1-3家生猪、鸡鸭养殖场。 2、基础设施: (1)筹集资金建设5公里七茶洋至水竹洋屏南熙岭乡县际接头路,方便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2)筹集资金建造我村自来水工程,保障我村生产生活安全用水; (3)筹集资金铺设2.7公里主村通往南院自然村水泥路,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4)筹集资金建设6公里各自然村内主干道水泥路和各自然村村内路灯工程,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3、村级组织建设: 村党支部每年挑选年轻、实干、踏实、思想觉悟高的经济能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干后备干部人选进行重点培养,每年培养3-5名党员积极分子和村干部后备人选。 |
水竹洋村 |
吉巷乡水竹洋村位于古屏交界处,海拔1020米,距吉巷乡政府所在地28公里,是革命老区村,该村人口480人,耕地面积1060亩,山地面积8600亩。 水竹洋村虽地处千米高山,但地势平坦,风景独好,人们称之为高山原;而且地下蕴存有大量的泥炭土,经加工可作为农作物、城市花草等肥料。同时这里夏季气候凉爽,可适宜种植大量的反季节蔬菜;还可栽种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其次水竹洋地处闻名的天湖项山傍(海拨1321米),空气清新,地矿水质良好,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及旅游业的发展,这里还可开发成天然的避暑山庄,是城里人盛夏避暑游玩的好去处,所以水竹洋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长洋村 |
长洋村,原名长杨村,始祖徐志亮,宋朝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官授通判。明永乐二年(1404)徐剪住先祖迁居到此。清朝时,以开钱庄闻名全县,位于古田县北部边境。东面塔洋,西面韦端,南至北墩,北至屏南王林、甘棠村相邻。均住徐氏。民国时期,长洋属北长乡。解放后,长洋是大队所在地,辖前洋坂、塔洋、前山村。现长洋做为一个行政村属吉巷乡所辖。距城关约40多公里,距乡政府16公里,交通便利,是福建省省级历史丈化名村,耕地面积水田1420亩,旱地300亩,山地4300亩,森林覆盖率95%以上,全村200多户,800多人,共11个村民小组,党员总数35人,其中女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 长洋村以“科技兴农、菌果齐抓”为发展路子,农业是村的主要经济,几百年来,徐氏子孙开田劈山,从事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蕃茄、水果、松树、杉树、毛竹等,杉树、松树、杂树覆盖山地,有松杉郁郁葱葱的大松林,有茂密的阔叶天然林、上院林,毛竹林主要分布在长林、里竹林、春暮垅等。特别是水仙坪,大坪冈上有大面积的苦椎林,苦椎果可生产苦味食品,有待开发。手工业一直被村民所重视,历来有制红曲、做粉干、酿黄酒、造米醋和编竹制品等传统生产。不仅自给,还销往邻村、邻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新兴白木耳、香菇、茶树菇、滑菇、杏鲍菇等食用菌生产、加工业。 古民居建筑群情况:大多数是清代和清以前建筑,保持完好,共有43栋,占地10000多平方米,其中有三栋较大古民居,每栋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进门通过一个天井到达正厅,房屋门窗,壁板上刻有清中期木雕,主要是花鸟和人物,栩栩如生。正门上有石头雕刻,天井上还有泥塑,保持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尤其是天井上的泥塑人物,体现了当时福建山区清代民间富户人家和贫苦百姓的服饰特色。壁板上还保存有清朝历代学报。 近年来,省文物专家,省美术学院专家多批次到长洋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对长洋村的古建筑遗存,古文化底蕴,长洋八景赞不绝口,一致认为该村已具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报批条件,同时也具备做为古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条件。 长洋八景:清溪九曲、松坂朝青、虹桥卷月、田笔呈峰、奇嶂双峰、竹湾夕照、澄濂瀑布、狮口吞云。 粮食生产方面,严格落实粮食补贴政策,鼓励村民发展粮食生产。食用菌生产方面,长洋村是食用菌生产的专业村,特别是今年,溪坪洋食用菌反季节生产基地,占地伍万多平方米,每批可做银耳400—500多万袋。可套种杏鲍菇、滑菇(冬季上架)。 长洋村有着较为坚实的基层民主基础,全村群众的参政议政热情很高,进一步健全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凡是村级各类组织会议内容都及时通过公开栏张贴公示,凡是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做到全公开、真公开、实公开、早公开,村务事项从办理结果的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延伸。进一步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同时,还积极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每年都要对党务公开工作和村干部的廉政满意度开展评测工作。通过这些的举措,切实保障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监督权。 |
前山村 |
吉巷乡前山村地处古屏交界的穷困山区,距乡政府15.6公里,海拔700多米,全村共有140户,人口576人,,共10个村民小组,党员总数27人,其中女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其耕地面积1545亩,山地面积10800亩,森林覆盖率95%以上。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4500多元,村集体收入达0.5万多元。粮食生产方面。严格落实粮食补贴政策,鼓励村民发展粮食生产,种植优质高产水稻,年粮食总产量达20多万斤。食用菌生产方面。食用菌生产全村以滑子菇、香菇、茶树菇为主,拥有食用菌产房80多座,用菌总产量达100多吨。水果种植方面。全村果园面积达100多亩,种植了水蜜桃、油柰、李子等,水果产量高,品质好。基础设施方面。本村进行了内村道路硬化,水泥硬路总长度600米,贯穿整个村庄,年投入资金20多万元完成安全饮用水工程,户户饮用上安全自来水,全村村民有20%家庭设有卫生间,村容村貌基本整治。 本村几百年来,村民在地界限制,生产、生活上处于困难落后,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上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本村配合好兄弟村把上店至长洋的5.5公里水泥公路改造,我村并改建了一所学校和村委会,老人会等公益事业,使本村的焕然一新,群众对各种公益事业的信心也增强。 |
塔洋村 |
古田县吉巷乡塔洋村,距乡政府22公里,北与屏南县甘棠乡交界的边远山区,海拔1040米,是福建省定点老区基点村,全村共有275户,计有1100多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2230多亩,林地15300多亩。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民们以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通过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来铺设了塔洋至长洋、塔洋至甘棠的水泥路,在2012年开通子自来水、机耕路等,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利用聪明与才智,以科学兴农为龙头,结合当地有利的自然环境,发展多种经济产业。从1999年以来,全村兴起了种植反季节食用菌和反季节蔬菜两大支柱产业,品种繁多,年产食用菌特别是滑菇与反季节白木耳,年产达65多万袋,产值达60多万元,年产反季节蔬菜,特别是四季豆,2000多亩,总产值达20多万元,使全体村民生活普遍提高。 |
前洋坂村 |
前洋坂村地处古屏交界,是个偏僻的山区村,海拔1038~1098米,距甘棠乡政府8公里,距吉巷乡政府22公里。全村9个村民小组,231户,人口900多人。山地面积15609亩,耕地面积2300亩。村建有小学综合楼和村委会办公楼各一座。 村情历史:前洋坂村开创于清朝道光16年(公元1936年),卓有远见的开基先祖把村子格局设计的有如当今现代模式的新农村。一排排土墙黑瓦的古民居十几座,其规模款式结构大体一致。笔直的井字形村道3~4米宽全部用石头砌成。现在的机动车开进古村道来往自如,如果没有门牌号码,外来的客人是十有八九会走错人家。 古民居里的书法、雕刻、装饰别具一格。一百七十多年来始终着重文化教育,前有举人、秀才,现有近百个博士生、研究生和大中专毕业生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可谓人才辈出。 前洋坂还是著名的华侨之村,几百号施氏后人旅居东南亚,身在异国他乡心系桑梓,对家乡的建设以极大的奉献。 走进前洋坂,可以看到装茸重修的古代牌坊。还会听到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出米石的传说》 、《罗隐的传说》 、《三山兄弟》 、《鸡角石的故事》 、《五峰寺的兴衰》等。 前洋坂还有许多景点:上有天湖顶,下有岩里山洞,出米石、哭泣狮、仙人石等。我们这里还生长着一种径如杉叶如松的珍贵树木——水松,山涧泉水甘甜清澈,水中还有傻瓜鱼、水鲵等,很是可爱。 公共基础建设情况:近年来在村两委的高效运作下,在海内外乡亲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村公共事业取得飞跃的发展。先后建造了露天市场、村内水泥路、前洋坂~甘棠和前洋坂~前山的水泥路、农田整改和水利项目的实施……。彻底结束了手提肩挑的历史。高压电、光纤宽带多媒体、程控电话、移动手机基站一应俱全。让偏僻山村融入现代生活。 2011年引进上海榕茂园艺公司发展花卉产业,装修了村委会大楼、设立了医疗服务站。提升了村容村貌方便了村民就医和休闲娱乐。 前洋坂村利用独特的南方高海拔气候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高优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1500亩、生产滑子菇200万筒、反季节银耳50万筒。野生细竹笋年产十几吨。 |
崎坑村 |
崎坑村地处古屏交界,是一个偏僻的山区村,海拔750米,距熙岭乡政府16公里,距吉巷乡政府23公里,全村管辖四个自然村,分上、下古、上、下崎组成一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210户,人口806人,其中劳动力385人,土地面积17977亩,耕地面积1635亩,林地面积10774亩,有林地5568亩,村建有小学教学楼1座。 两年来村干部积极性提高了,推动了村公共事业发展,先后修建了各村公路接头,建造了下崎自然村的自来水,此外,村干部还组织村民清理公路流方,塌方20多处,彻底解除了肩挑手提的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了崎坑村民的生活水平。 村“两委”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据统计2004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5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36.6元以上。一是稳定发展粮食作物。二是大力发展食用菌,,食用菌生产量就达200万筒,崎坑村的经济的发展指日可待。三是水果业发展具有潜力,现有水果面积100多亩,种植桃、芙蓉李、柿等。四是养殖业发展优势大,本村具有山清水秀无污染优势,现有禽畜近万只,以兔为主,辅之猪、鸡、鸭等,目前大多靠农户零星养殖。 |
薛后村 |
薛后村地处吉巷乡西部,与平湖镇富达村毗邻,913县道穿村而过,海拔730米,距古田城关27公里,距吉巷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下辖卓厝里、坑头顶、坑口洋、槐坪、前路、棋坪坵六个自然村,全村共有22个村民小组,972户,总人口3231人,为吉巷乡人口第二多大村,其中库区移民117人,党员65人。全村耕地面积5291亩,林地面积10334亩。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8200元。目前,该村以食用菌、水果为主导产业。 薛后村充分发挥山地优势,利用地理海拔特点,大力发展食用菌成产及水果种植。目前全村已拥有标准化产房900多座,建造银耳专用房100多间,茶树菇标准产房500多间,去年食用菌(干品)总产量200多吨,鲜菇总产量7000多吨。全村果园面积达3000多亩,种植的水果为芙蓉李、水密桃、油柰等名优品种,其中尤其以芙蓉李为主导,年产值8000多吨,产量高,品质好,深得客户喜爱。 |
韦端村 |
一、基本情况 韦端村地处古屏交界,海拔560米,距甘棠乡政府(梅花地新村)3公里,距吉巷乡政府8公里,全村4个自然村,38个村民代表,560户,人口2530人,其中劳动力1618人,山地面积2983亩,耕地面积4782亩,其中种植果树1800亩。 二、公共基础建设情况 2000年至今,在移民区水库办与其它单位资金扶持下,极大地提高了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村公共事业发展,先后建设了村水果市场,村部水泥路,后进自然村机耕路水泥路的部分修建。 三、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村两委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村经济健康协调全面发展,据统计全村种植果树1800亩(其中种植芙蓉李、油柰、桃占总亩数的80%),种植白木耳300万筒,茶树菇320万筒。 四、今后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规划 1、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大量发展水果种植和食用菌的生产。 2、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思路:(1)建造村自来水工程; (2)机耕路的修建和水利工程。 3、村级组织建设计划思路:村党支部每年挑选年轻、实干、踏实、思想觉悟高的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候选人,每年至少保证1—3名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干部后备人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