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宁德 >> 周宁县 >> 纯池镇 >> 福山村

福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福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福山村简介

  福山行政村,村委会驻福山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村。村域面积20000多亩,北至大岭岗和透亭坑,南至街洋及大石村山场交界,东至祭头岔以及大房村河,西至三门桥西溪村村头亭子及三门桥村交界。辖福山、西洋中、南半洋、野猫坑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60户,1510人,其中常住人口565人。耕地面积2200亩,林地10000多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豆、茶叶、锥栗等。全村已完成改造茶园500多亩;优质锥栗的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产年量100多吨。2009年,各种经济作物总产值达200多万;农村经济总收入740万元。村中卫生所1所,闲置小学学校1所。域内还有福山中程山铁矿山。曾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就出过2个文武秀才。在西洋中厝边有2棵古油杉树。村中建筑以明清时期风格为主,现存吴氏宗祠、小庙宇等古建筑40多座。
  福山 因村后门山(村北横栏板)围路喻形“福”字,故名“福山”。公元1200年建村。位于镇区以北15公里处,罗家仙山北侧,海拔900米。全村135户,590人,其中常住210人,大学文化60人。居民以吴姓为主,由庆源贵溪迁来。村庄呈园状,房屋200多幢,其中新建的水泥楼房15幢。耕地1300亩,林地4717亩。在外经商务工120人,创办企业1家,年产值1000多万元。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吴信法、吴信东、李大发、周奶钦4人。
  西洋中村 原名狮洋,因村庄后门山形状似雄狮;后为便于称呼,改名西洋中。位于福山村北面0.5公里处。有130户,630人,其中常住260人。居民以吴姓为主,少数何姓。房屋94幢。耕地460亩,林地3000亩。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吴林梓、吴宽水、吴宽宝3人。
  野猫坑村 因村庄四周森林密布,曾多有野猫出入,故名。位于福山村的西北面2公里处。有耕地160亩,林地800亩;50户,共160人,常住人口50人。居民以李姓为主。房屋13幢。
  南半洋村 因小溪流从村中流过,把村庄分成两半,,故取名南半洋。位于福山村东北面5.2公里处。耕地280亩,林地1483亩。有45户, 130人,其中常住50人。居民以张姓为主。房屋14幢。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张贵弟、张石洪、张阿登3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925105 352000 0593 查看 福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福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福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底源村

  底源行政村,村委会驻底源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解放初期称为大队,改革开放后改为村委会。底源行政村东与西山行政村接壤,西与莲地行政村交界,南至钟山桥水库,北至豪阳行政村,位于周宁县西北一隅。现辖底源、牛角地、杉树岗3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283户,1178人,其中常住90余人,大学文化23人。耕地1700多亩(其中水田1000亩),林地10780亩(其中茶园1000多亩,板粟近60亩,集体山林1300多亩)。农产主要有水稻、茶叶、板栗、马铃薯、黄豆、笋干、蘑芋、毛竹等。村北山上有国营香洋林场,杉松木达几千亩。各种经济作物年产值约10万元。小商店1间,年销售值约1000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77多万元。全村外出经商务工307人,创办企业2家,产值1000万元。医疗站1所,闲置小学教学楼1幢。底源风景秀丽,有“两象关朝”、“燕窝化育”、“石牛北卧”、“山顶星池”、“碧峰遥眺”、“古榅舒绿”等景点。古建筑主要有李氏宗祠、宝积庵、永福宫、五显庙、大王宫及明清时期古民居3幢。   底源村 原名半岭底,因其村到豪阳村石岭较长,村落处于石岭中间,故名,解放后改为“底源”。村庄呈燕窝状,面积0.5平方公里。明成化四年(1468年)李氏先祖由寿宁迁来建村。位于镇区东方向12公里,海拔800米。全村人口180户,700多人,其中常住42人,大学文化23人。居民以李姓为主。房屋83幢。耕地800多亩,林地7000多亩。村民在外经商务工有307人,创办企业2家,产值1000多万元。通水泥路、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李式冉、李启日、李烈密、李式树4人。   牛角地村 因地形像牛角得名。位于底源村以西2.5公里处。87户,360人,现常住人口40人。居民以叶、刘姓为主。房屋33幢。耕地790亩,林地3100亩。通水泥路、电、电话、电视、自来水。   杉树岗 因原村旁有一棵杉木长得大而茂盛而得名。位于底源以南2.5公里处。原16户,118人,目前仅剩3户,8人。居民以李姓为主。房屋10幢。耕地110亩,林地680亩。通水泥路、电、电话、电视、自来水。   

祖龙村

  祖龙村行政村,村委会驻祖龙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解放前属寿宁县管辖,1955年划归周宁县,1958年前称祖垅大队,改革开放以后改称村委会祖垅村。   祖垅村地处纯池镇东北部,北与寿宁县平溪湖坛村接壤。辖孟袋、锄坪、前山、赤林坪、蒙坑等5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331户,1750人,常住约110人。居民以周、黄二姓为主,其中周姓约占人口的70%。出过博士2人、博士后1人、硕士1人,另外大学毕业20人、中专毕业30人。   祖龙村域面积38539.7亩,耕地面积2300多亩,林地4400亩(其中经济林2353亩,后门山省级生态林482亩(原始森林))。蕴含叶腊石矿、灰绿岩、硫磺矿等矿产资源,其中叶腊石矿预计贮存量达2000多万吨。草场山地和水利资源也较丰富,域内溪流可以建成装机容量600KW的小型电站。海拔1331.2米的仙岗顶,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原始生态林达1000多亩。   祖龙村村民以种植茶叶、水稻、马铃薯、黄豆为主。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2家,年销售额约2万。企业(龙溢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1家,年产值5000多万元。2009年,各种经济作物总产值为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58多万元,人均收入8000多元。村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大部分外出经商务工,尤其是从事手工业的人较多。外出经商达1230多人,创办皮具等企业有近100家,年产值超亿元。   祖龙村风光秀美,有“圣井龙宫”、“仙岩胜迹”、“祖龙地舆“等景观。保存有清代的周氏宗祠1座,圣母娘宫1座。有800多年历史“桂花王”树1株,100多年历史古茶树1株,300多年历史的柳杉10多株和红豆杉4株。   祖龙村公共基础设施较完善。有村委楼1幢,医疗站1所。建有篮球场、健身路径等文体活动设施。现在所辖自然村通路、电、电视、电话、自来水。   祖龙村 又名祖垄、后山、粗垅——因村附近有前山村,且本村背靠大山,故名“后山”;所在地地形陡峭,又称“粗垅”;又因村中有1口龙井,故改称“祖龙”。为村委会的所在地。明末周氏先祖自寿宁平溪迁入建村。位于镇区东北11公里处,仙岗山的西侧。海拔850米。全村146户,910人,其中常住93人,大学文化4人。居民以周姓为主。房屋70幢,其中水泥房1幢。耕地1440亩,林地3457亩。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黄允烈、周大仙2人。   孟袋村 村内有个小洼,故名孟袋。先祖由屏南迁居此地。位于祖垅村的西北约3公里处。原30多户,150人,2004年造福工程大部分村民迁居纯池村,现仅2户,8人。居民以张姓为主。房屋8幢。耕地68亩,林地220亩。   锄坪村 古时此地有个大坪,故名。位于主村西南约2公里处。全村原35户,90多人, 现把大部分分散迁居狮城镇、纯池等地,现仅剩4户,7人。居民以黄姓为主。房屋14幢。耕地90亩,林地105亩。   前山村 位于祖垅村的对面山,故名。距祖垅村3公里。共40多户,200多人,现仅1户,1人。居民以吕姓居多,少数姓李、黄。耕地230亩,林地185亩。   赤林坪 又名官竹洋,古时该地有一片红木林,故名。位于祖垅村的东部约6公里处。原55户,280多人, 2001年造福工程村民大部分迁居纯池村,现4户,8人。居民以周姓为主。房屋42幢。耕地365亩,林地230亩。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周继和、周继鲁2人。   蒙坑村 因村落地处密林深处,又处于山谷,光线暗淡,故名蒙坑。位于祖垅村东北约7公里处。原9户,45人。居民以周姓为主。现已无房屋。耕地62亩,林地70亩。1990年,因交通不便,村民迁居纯池村。村废。   范岔村 原址位于寿宁范家村边,故名。位于祖龙村东面6公里。原3户,16人。居民以周姓为主。房屋3幢。耕地30亩,林地40亩。1985年村民迁居祖龙村。村废。   者炉坑村 因村前有小漈,历史上又建炉炼铁,,故取名漈炉坑,后改为者炉坑。位于祖龙村南侧2公里处。原有3户,共11人。居民以周姓为主。房屋1幢。耕地36亩,林地28亩。1999年村民迁居周宁城关。村废。   冬冬村 村头有条小溪,长年流水,发出咚咚咚的声音,故名。位于祖龙村西面4公里处。原10多户,48人。居民以张、叶姓为主。现已无房屋。耕地75亩,林地65亩。解放前叶姓迁居纯池牛段村,1958年张姓迁居孟袋村。村废。   

溪尾村

  溪0政村,村委会原驻溪尾自然村,现驻苏山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62年设大队,1984年设村委。位于周宁县北部,穆阳上游河畔。西接溪口,东南与莲地村毗邻,北与禾溪交界,西北与政和县为邻。现辖溪尾、苏山2个自然村,共3个村民小组,43户,269人(不包括移民的)其中常住70人,大学文化11人。耕地239亩,林地1008亩。茶叶为其主要经济作物,“福云6号”、“乌龙茶”和本地小茶是当地比较有名的茶叶品种,远销北京、沈阳、西安等地。2009年各种经济作物的年产值为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32多万元。全村在外经商务工约200人,创办企业7家,年产值1000多万元。   苏山村 原是姓苏人氏居住于此,故后人取名苏山。肖氏始祖在此兴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位于镇区以方向4.4公里处。全村43户,269人,现常住70人,大学文化11人。居民以肖姓为主。房屋20幢,其中新建的水泥楼房2幢。耕地239亩,林地1008亩。在外经商务工有200多人,创办企业7家。公共建筑有村委楼1幢。电话、电视、自来水等设施较完善,但水利方面存在困难。   溪尾村 因地处纯池溪、芹溪交汇处,故名“溪尾”。位于苏山村的西侧。原 115 户360 人。居民以谢姓为主。房屋90幢。耕地460亩,林地2100亩。20世纪90年代,建设芹山水库,被淹没,成为库区,村民迁居狮城镇、向阳村及福安的赛琪、罗江等地。   东家寨村 原为山寨又位于溪尾东面,故名。位于苏山村的北侧。原19户,10人.居民以徐姓为主。房屋12幢。耕地92亩,林地600亩。20世纪九十年代,建设芹山水库,被淹没,成为库区,村民迁居狮城镇、向阳村等地。   湖山村 因村建于湖山之上,故名。位于苏山村西南侧。原2户,13人。居民以谢姓为主。房屋2幢。耕地5亩,林地30亩。20世纪90年代,建设芹山水库,被淹没,成为库区,居民迁居狮城镇、向阳村等地。   

禾溪村

  禾溪行政村,村委会驻禾溪自然村。南邻周宁县浦源镇,东距镇所在地纯池仅7公里,北与寿宁县平溪乡拉壤,距寿宁县城40公里,西连政和县澄源乡。禾溪旧属寿宁县管辖,设湫水乡,辖纯池、泗桥等村。解放后改立纯池镇禾溪村,属周宁县。1956年设公社,1970年设大队,改革开放后设禾溪村村委会。原辖禾溪、北山、吴家周、竹岭洋、上厝坪等5个自然村,现北山、吴家周、竹岭洋、上厝坪4个自然村已无人居住。共7个村民小组,376户,1506人,其中常住400多人,外来15人。大学文化45人。耕地1148亩,林地18000多亩。农业以种植茶叶、板栗为主,有板栗近万亩。各种生产资料商店以及日用商店7间,年销售值约10万元。2009年,各种经济作物总产值1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38多万元。村民除在家从事农业外,大部分人外出经商,在外经商务工有900人,创办企业6家,年产值5000多万。有医院2所,小学2所(闲置1所)。   禾溪村 古称 “湫溪”,以溪为名,解放后“湫”字去“水”、“火”更名为“禾溪”。明成化元年(1465年)许姓先祖许秦一公由楼下迁入此地兴居。位于镇区以西7公里,仙岗下山灵峰南侧,海拔760米。全村320户,1268人,其中常住500多人,外来15人,大学文化40人。居民以许姓为主。房屋130幢,其中新建的水泥楼房25幢。耕地800亩,林地16080亩。在外经商务工有700多人,创办企业3家,年产值3000多万。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禾溪村古香古色,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湫溪穿村而过,溪面上木拱廊桥多座,其中三仙桥(原名澄明桥),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成化五年,先祖就在村中三仙桥下建了第一道拦河壩,后人又在村头水尾建了两道拦河壩。古村民就开始在溪中喂养鲤鱼,鲤鱼特别通人性,闻声而至,人称其“听音鱼”、“神仙鱼”。主要古建筑有明清风格的古民居14栋,房屋面溪靠山而建,错落有致。房屋为穿斗式悬山顶土木结构,三进四扇两透组成的封闭式天井院,以“火墙包栋”围成的院落充分体现封闭丘安的意识。一厅一天井或一厅前后两天井。屋面采用四面坡向天井的“四归一”做法,意味着水注明堂,添财聚宝。门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路,被几百年先人们的足履磨得圆润,细雨轻风,闪出柔和的光泽。它们经历几百年风吹日晒,而古貌犹存,是古代民居建筑的典范和古代艺术的宝库。   其他古建筑还有古炮楼1座(原5座现存1座);古亭1座(百岁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许氏宗祠1座,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民国学堂1座,始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村内外有寺庙4座:湫云庵,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显圣宫,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1956年拆除,2002年重建;奶娘宫,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保生宫。   禾溪村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正月初一“贺年拜寿”,正月十五“元宵游灯”,正月初“礼请奶娘”,二月二“斋醮祈福”,清明节“扫墓压纸”,立夏“糊饼御暑“,四月 “滋补备耕”,端午节“记节抛粽”,六月初一“敬神迎仙”,七月半“烧纸祭祖”,八月初一“遵规守约”,八月“赏新同庆”,中秋节“观月赏饼”,重阳节“吃芋防寒”,立冬“欢庆丰年”,十二月“祭灶迎春”等。   禾溪村生态良好。目前,村域中成片的古树林有后门山风水林、“大王林”、笔架山山林、虎山墓林,其中虎山墓林古树丛是清同治年间栽种,有红豆杉6株、枣树1株、楮树2株、墓漂数2株。另有拐枣数株,栲树10几株,古桕2株。   革命烈士有刘朝梁、许奶炯2人。   北山村 因该村的房子坐北朝南,故名。在禾溪村的东南侧,距主村4公里。原10户,40多人。居民以许姓为主。房屋8幢。耕地120多亩,林地160亩。现属芹山水库淹没区,于1992年搬迁至纯池。村废。   竹岭洋村 因村建于竹岭洋上,故名。位于禾溪南方3公里,在竹岭岔头东北侧。原23户,100多人。居民以许姓为主。房屋9幢。耕地120多亩,林地1500多亩。后因信息闭塞,生活条件落后,1983年搬迁至禾溪。村废。   吴家周村 因该村最早为吴姓与周姓居民居住,故名。地处禾溪北侧,距主村2公里。原22户,90多人。居民以许姓为主。房屋21幢。耕地100亩,林地245亩。于1985年村民陆续搬迁至桃坑。村废。   上厝坪村 因村所在地名为上厝坪,后建村于此,故名。在禾溪东面5公里处。原1户,8人。房屋1幢。耕地8亩,林地15亩。因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落后,于1983年迁至禾溪。村废。   

桃坑村

  桃坑行政村,村委会驻桃坑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位于周宁县北部,在秀美的灵显山北部盆地之溪畔。东与纯池村接壤,西与林源村交界,北连桃园村,南邻禾溪村。村域面积9.38平方公里。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设立公社,1967年改称大队,1983年成立村委会。现辖桃坑村、中村、钟山洋、外墙边等4个自然村。设10个村民小组,376户,1703多人,其中常住360人,大学文化20人。耕地2712亩;林地6328多亩,其中毛竹600多亩,茶园面积610亩,锥栗的种植面积约2000亩,年产量100多吨。各种经济作物年产值300多万元。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3间,年销售额达30多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35万多元。在外经商务工1200人,创办企业80家,年产值10亿元。所辖各自然村均通水泥路、自来水、电、电视、电话等。   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千年古刹灵峰寺和木拱廊桥七星桥。灵峰寺,又名灵显寺,位于纯池镇禾溪与桃坑之间的灵显麓,掩映于苍竹翠竹之中,环境幽雅,风景秀丽,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建。嘉靖二十五年(1946年)寿宁知县张鹤年建坊题匾“丹华胜境”。现存的大雄宝殿于1954年重建,1984年先后建有天王殿和钟鼓楼。灵峰寺殿堂依山傍立,庙堂错落有致,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面宽三间16.7米,进深四间17米,高12.2米。建筑为重檐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土木结构。寺前建有海会塔和七姐妹亭。灵峰寺是周宁县首批重点开放佛寺之一,游人香客络绎不绝。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灵峰禅寺”匾额。连接桃坑村和半村的七星桥(又名“七天桥”、“蔺新桥”、“屋桥”),始建于1911年,属于木拱廊屋桥,单孔净跨14米、宽8米、长19米,内设观音阁,桥内右侧建有林公宫。   桃坑村有独特的“烧火树”习俗。“烧火树”也叫“烧天树”,是一种道教斋醮科仪,即在每年正月十五、二月二,敬备“三牺”供品及香火,将“天树”(一株捆着干柴的高三、四丈树枝)立于“天柱夹”中,进行昼夜斋醮,然后“烧天树”,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目前在古田“临水殿”还保留着桃坑村请香席位,在张氏宗祠门口仍保留着几百年历史的“天柱夹”。   桃坑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1933年2月6日纯池半村成立“闽东北工农红军第三支队”。同年3月13日,0寿宁特别支部派范义生偕同徐应拾率领第三支队举行“半村-”,攻打下禾溪-民团,处决地霸许海南等4人,成立半村苏维埃政府。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叶兆瀛、徐应和、徐应元、徐升代、徐应拾、张万兴、徐应楼7人。   桃坑村 古名桃洋,又名桃坑洋,因地处山坑,多桃树而得名。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郑姓先祖毓文公自浦源徒迁桃坑定居繁衍后代,继而张姓先祖张福公由政和县镇前镇湘源村迁居桃坑。位于纯池西北8公里处,海拔780米。全村255户,1050人。大学文化15人。居民以张姓为主。房屋150幢,其中新建水泥房30幢。耕地2300亩,林地5500亩。在外经商务工有960人,创办企业70家,产值约9.5亿。公共建筑有村委楼、教学楼、医疗站各1幢。有树龄600年的红豆杉1棵。村内有张氏宗祠和七星桥、福寿桥、龙莺桥等古建筑。   中村(半村) 原名半村,地处桃园、禾溪两村中间位置,故名半村;后因嫌该名不吉利,改为中村。原位于桃坑村东南方100米处。现与主村连片并村。全村65户,400多人,其中常住100人,房屋65幢。耕地128亩,林地500亩。居民以刘、徐、周姓为主。在清朝中期刘、徐、周三姓同时迁居半村兴业,据考,此三姓在半村兴业,皆因其三姓祖先同时于灵峰寺打工,属好友,所以同时在半村建起三座民房,可见其三姓感情之深,在村中也如同兄弟般同宗。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致使三姓宗派破裂,气氛极为紧张。解放后随着农村政策的加强,历史遗留的阴影渐渐淡出,半村三姓村名不分你我以家亲,关系日益密切,共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努力。   钟山洋村村庄背后靠山,左右为田洋,故名钟山洋。位于纯池镇区西北方1公里处。现有5户,30人,以叶姓为主。房屋7幢。耕地有40亩,林地70亩。   外墙边村 外墙边、里墙边其中间有一小山,似墙分隔两村,故取名外墙边、里墙边。位于桃坑村西北方1.5公里。3户,9人。房屋25 幢。耕地35亩,林地28亩。   里墙边村 位于桃坑村北面2公里处。13户,68人。居民以徐姓为主。房屋8幢。耕地93亩,林地110亩。因地处较偏,经济发展落后,于2007年全部搬迁至桃坑、纯池村等地。村废。   白木竹村 因村庄四周有成片竹林而得名。位于桃坑村西南1.5公里,11户,70人,居民以徐姓为主,房屋6幢。耕地70多亩,林地80多亩。   菇楼村 张姓先人曾在此种植香菇,后建村于此,遂取名菇楼。位于桃坑村西北方2公里,原有居民24户,76人。居民以张姓为主。房屋8幢。耕地46亩,林地40亩。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于2003年搬迁桃坑村。村废。   

桃园村

  桃园行政村,村委会驻桃园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桃园村早期隶属关隶县(政和县),明景泰六年(1455年)始属寿宁县管辖,称寿宁县南路上禾溪村,民国时期设乡,1955年划入周宁县辖, 1965年称大队,1983年改村委会。东与祖龙村接壤,西邻寿宁县平溪乡亭下村,北连寿宁县平溪乡木场村,南邻桃坑村。现辖桃园、下楼、大垄、坪岗坂、国坪、西坑岭尾6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327户,1589人,其中常住400多人,大学文化10人。耕地800多亩,林地2969.3亩。农产原以种植水稻、甘薯等为主,近年来多数农户均改种板栗。各种经济作物的总产值400多万元。村中有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7间,年销售额约65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78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900多人,创办企业50家,年产值3亿多元。有卫生所2个,闲置小学教学楼1所。古建筑有南城桥、弥陀庵、崇兴宝殿、林公大王宫、禾岭亭、林氏宗祠、观音阁、菊花亭、关帝亭、长老亭、南北极仙公宫等。村域内青石矿储量丰富。   南城桥 俗名水尾桥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因年久失修破损不堪,2008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村中民众集资再次修建,该桥长28米,溪面跨度13.5米,宽5.5米,建桥后为了扩大公益林面积保护生态环境,在原公益林的基础上,又在桥两侧栽了两片红豆杉。   弥陀庵 始建于明代,总面积648平方米,设大雄宝殿,厨房、餐厅、偏房、宿舍等。   关帝亭 座落于水尾桥弥陀庵之上,建于明万历年间内祀关圣帝君以纪念忠烈千秋的蜀汉名将关羽。   观音阁 遗址在桃园村中两溪交汇处。   林氏宗祠 始建于明末,坐乾兼亥,文革时期北毁,改为人民会场,成为大队办公之所,原有文物已荡然无存。1993年由林氏族人重建,祠堂高10米,宽10米,深20米系砖木结构,柱梁式方格,上下两厅,中天井,上厅正中供奉林氏始祖灵牌,面前木质案桌。   桃园村与附近村落不同的民俗有祭祖和迎仙。   祭祖 正月初二日,林氏、许氏两姓组中长老偕族人、宗亲,备三牲酒礼各自到宗祠安行第辈份隆重行“三跪九叩”礼,祭祀祖先,祈盼恩泽后世,保佑合族平安,人丁兴旺儿孙贤孝,福禄永宁。   迎仙 每年六月逢壬申、癸酉日设礁,全村进行大扫除,清理坝、沟、池塘淤泥及道路上的杂物和各户庭院。斋戒期间,全村素食,各户办五样新鲜果蔬供奉。凌晨鸣放神铳、鞭炮,在法师和当年轮值会首的带领下敲锣打鼓前往祖垅境内的“仙岗顶”礼请“杨、柳、倪”三位仙姑,迎回后在“崇兴宝殿”设神坛大做法事一夜。次日早晨,全村男女老幼手举龙伞彩旗列队进行“环田洋”仪式,环天洋期间,一路旗幡、龙伞,锣鼓喧天,神铳轰鸣,鞭炮不断。此举是为了祀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午临近的村庄及村内需要求嗣者,各自置供品,集中到“观音阁”摆上香案,请法师许愿求嗣,恳请仙姑,观音菩萨送子。待来年求得子女后,迎仙之日,得子女者就到观音阁还愿。   桃园村 因村中有小溪名为湫溪,又地处湫溪上游,原名上湫溪,解放后更名为“桃园”。唐朝末年许氏先祖从政和县澄源乡上洋村迁入建村;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林姓先祖林盛一自寿宁县武曲镇迁入。位于纯池镇区以北10公里,洞宫山东侧。海拔860米。全村人口242户,1270多人,其中常住300人,大学文化5人。居民以林姓为主。房屋155幢,其中新建水泥楼50幢。耕地600多亩,林地2000多亩。在外经商务工700多人,创办企业45家,年产值2.6亿元。公共建筑有村委楼1幢,闲置小学教学楼1幢。赛江支流禾溪贯穿村中,溪中养殖鲤鱼。村中红豆杉、柳杉、杉木等古树名木。通水泥路、电、自来水、电话、电视。   村内外主要古建筑有:林氏宗祠,始建于明末,1993年重建;弥陀庵,始建于明代;崇兴殿,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忠平候王林公宫,始建始建不详,1999年重建;南城木拱廊桥,始建时间不详,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建,2008年重修;禾岭亭,始建于雍正年间(1722—1735年)。   下楼村 林氏来此兴居时,有上田土楼和下田土楼,后定居在下田土楼,故取村名为下楼。位于桃园村以北2.5公里处。41户,136人,其中常住50人。居民以林姓为主。房屋14幢。耕地50亩,林地500亩。通电、电视,未通公路、电话、自来水。   大垄村 叶氏在此定居时,此地为一片田垅,后取名为大垅。位于桃园北方3公里处,坪岗坂村的对面。全村15户,48人,房屋16幢。居民以叶姓为主。耕地有20亩,林地86亩。村中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简易路,基础设施较落后。   坪岗坂村 村庄建于坪岗上,故取名坪岗坂。位于桃园西北方向2公里处。海拔560米。目前仅1户,7人,居民以许姓为主。房屋1幢,耕地3亩,林地16.3亩。村内存有一座仙宫,传说神灵见此地灵秀便,便降于此地,以后每逢节日,香客不断。通电。   国坪村 张氏定居于此时,其山名为国坪,后以山名定名。位于桃园北方6.7公里处。1户,2人,居民以林姓为主。房屋2幢。耕地4.5亩,林地7亩。属于偏远自然村。通电。   西坑岭尾村 因其村小坑名西坑,又处于石岭尾部,故名西坑岭尾。位于桃园西北方向1.5公里处。1户,3人,居民以李姓为主。房屋2幢。耕地6亩,林地12亩。是桃园村的偏远自然村。因交通不便,2008年迁至周宁。村废。   溪乾村 村庄建于小溪边,故名。位于桃园村北方1公里处。原2户,13人,单座屋。居民以叶姓为主。耕地7.8亩,林地28亩。由于该村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不利于经济发展,于1993年分别搬迁至纯池、桃园。村废。   瓦楼村 位于桃园村南方1.5公里。原12户,65人。居民以余姓为主。耕地58.7亩,林地20亩。因生产生活不便,1987年村民陆续搬迁至桃园村。村废。   长坑头村 其村边有一条长坑,村庄又建于坑头,故名长坑头。位于桃园村西北3公里处。原12户,45人。居民以许姓为主。房屋6幢。耕地50亩,林地300亩。因未通公路、自来水、电、电视、电话,环境恶劣,村民于1994年迁居到纯池村。村废。   

前溪村

  前溪行政村,村委会驻前溪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解放前为寿宁县南里七都、前溪村保根竹街保六村六厂。1958年称大队,1980年改为前溪村委会。辖前溪、上际下、下际下、山湖庵多4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230户,1500多人,其中常住230人,外来人口160人,大学文化9人。耕地2100多亩,林地4000多亩。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茶叶、板栗等。各种经济作物年总产值为12万元。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6间,年销售值约8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35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有1000多人,创办企业6家,年产值200万。村中有医疗站1所,小学1所。所辖各自然村均通水泥路、自来水、电、电视、电话。   前溪村 原名胡店。因有小溪流从林源村流经村前,后更名为“前溪”。位于镇区西北20公里处。海拔高880米。全村120户,1000多人,以许姓为主,其中常住182人,外来100人。大学文化7人。房屋65幢,其中水泥房3幢。耕地1015亩,林地2100亩。外出经商务工850人,创办企业6家,年产值200万。公共建筑有村委楼、教学楼各1所。村域内有许氏宗祠、古廊桥、珊瑚庵、上店庵等。名木古树有柳杉数株等。   上际(漈)下村 因其北面村头有水成漈,取其漈为村名。位于前溪村西1公里处。50户,238人,现常住15人。居民以许姓为主。房屋20幢。耕地550亩,林地970亩。   下际(漈)下村 因与上漈下同一溪流,其源头有水漈,故名。位于前溪西南1公里处。59户,252人,现常住20人。居民以许姓为主。房屋30幢。耕地530亩。林地921多亩。   山湖庵村 有庵堂一坐名为山湖庵,故名。原位于前溪村西方300米处。1户,10人,许姓。房屋1幢。耕地5亩,林地9亩。因交通不便,房屋破损严重,于1993年迁前溪主村,并在主村重建山湖庵。   

纯池村

  纯池行政村,村委会驻纯池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宋时属关隶(现政和县),明景泰永六年(1455年)后隶属寿宁县。1950年至1957年设乡,1958年设大队。1984年 设村委会至今。现辖纯池村、家林洋、牛段、东源底、徐柏溪、上房、东坑、大房、芥菜园、下坂等10个自然村。共17个村民小组,914户,3602人,其中常住1900多人,外来人口800多人。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2586亩,茶园面积3260余亩,山林面积2万多亩,果林面积1000余亩。经济作物以板栗、茶叶为主。年产板栗50吨,产值50万元;年产干茶30吨,产值100多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64万元。在外经商务工的有2300多人,创办企业100多家,产值上亿元。村中有医院1所,初中(周宁四中)1所,小学(纯池中心小学)1所。农村信用社1家,邮电办公楼1栋。   纯池村 为镇政府所在地。纯池,古名淳江。因主村中有一小山丘,两旁有小溪夹流交汇于村尾田洋中一棵大树旁,貌似一条木船停泊江中,故旧名“船江”,后雅称为“淳江”。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因“淳”字与同治帝载“淳”有触忌,故改“淳”为“纯”,改“江”为“池”,遂有今名。村庄呈曲尺形,依山而建,海拔800米。由纯池、下坂、大房3个居民点组成。全村654户,2300人,大学文化人口180人。村民以徐、许两姓为主。耕地2000多亩,林地1万多亩。村民大部分都在上海、江苏、西安等地经商务工,创办企业百余家,年产值上亿元。纯池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各自然村均通水泥路、电、电视、电话、自来水等。   纯池村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独特,西有坐落于村头的磐若寺,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始建于唐初,重建于1984年,历史仅次于禾溪村的千年古刹灵峰寺;东有立于天柱山顶的天柱石,又称石笏,高15米,围径13米,远看像一块石碑,近看则像一座石山。“搢笏朝端出帝乡,岩岩壁立表东方。春云雨露恩高沛,桂月风高玉质香。遑假鱼须问浅陋,夙娆鯁骨与膺飘。苍苔斑驳藤萝古,可勒民情入奏章。”是清末文人徐福同对天柱石的吟咏佳句。   纯池古、近代各界贤达有:   明朝抗倭“八勇士”——文辂公、季惠公、良质公、良名公、志光公、良今公、延瑞公、一春公。   徐援(1625-1703),又名义援,号汉烈,后改名马援,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人称“马二爷”。曾在浙江丽水、庆元一带劫富济贫,历十余年,深受穷苦百姓拥护,归附者达千余人。清康熙七年(1668年),闽浙总督李宣奉诏招编,徐援率众归顺,授浙江杭州府督标左营参将,后升选广西平乐府副总兵。康熙十三年(1674年),徐援奉诏讨伐“三藩”叛乱,收复柳州、梧州等府,征战有功,升任都督。康熙二十年(1681年)辞职,诏准带都督同知衔回乡。徐援回家后,热心为乡里兴利除弊,整肃盐仓弊害,除贪去暴;修复毁坏塘陂,蓄水灌溉,制治有方,村民受其益。此外,还重视教化,倡办学馆,修葺“般若禅寺”,闽浙总督部院刘光麒赠匾“瑞徵鹊印”,彰扬他的业绩。   纯池还是老区村,出过“八烈士”——徐升须、徐以岩、徐应豫、张应增、徐应满、阮华东、叶家贵、徐应绪。   家林洋村 古称“荆藜洋”,因村四周多森林,故名。位于纯池村西北方3.5公里处。地形如盘,村头双流交江,水不深而清澈。全村10多户,40多人,其中常住10多人。居民以许姓为主。耕地100多亩,林地230多亩。   牛段村 因叶姓先祖在此牧牛,后于此地兴居,故名。坐落于纯池村北方3公里,处于纯池水库北坡,海拔760米。全村10多户,50多人。居民以叶姓为主。现大部分村民已迁往外地居住,仅剩1人居住于此。耕地95多亩,林地280亩。   大房村 原与纯池主村距离百步之遥,现已与主村连片并村。80多户410人,多以徐姓为主,现常驻有35多户180人。耕地450多亩,林地800多亩。   下坂村 原名田坂,因处于纯池树右下方,建村定居后取名下坂。原与纯池主村距离百步之遥,现已与主村连片并村。全村100多户,500多人多,常住人口280多人。居民以许姓为主。耕地500多亩,林地700多亩。千年古刹——磐若寺坐落于该村。   东源底村 其村后山为东山岗,溪流源头由此而来,故名。座落于纯池村以东2.5公里的东峰岗西坡底下。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在此设农场,建场部工棚;20世纪80年代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场工人在此地建房定居,形成村落。现有5户,20多人。耕地有1500多亩,林地4710多亩。   徐柏溪村 因该村位于徐柏溪旁,故名。位于纯池村东北方7公里处。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设农场。原有12户63人。居民以徐姓为主。耕地880多亩,林地3000多亩。1984年后居民陆续迁居纯池、周宁等地,1990年仅剩1户1人居住,2000年该居民死亡。村废。   上房村 徐氏祖先长房分房到此居住,故以长房名义,取名“大房”,后成改“上房”。位于主村以西2公里处。原有居民20户,82人。居民以徐姓为主。耕地100多亩,林地100多亩。现属芹山水库淹没区,于2003年迁至纯池。村废。   东坑村 因该村所在地叫东坑。后建村于此,故名。属芹山水库淹没区。该村原有居民13户,45人。居民以许姓为主。耕地80多亩,林地100多亩。后于2003年搬迁至纯池。村废。   芥菜园村 因村原所在地以种芥菜闻名,后人在此居住后,故名。在纯池村北面,处于纯池水库南坡。原有10户,92人。居民以许姓为主。耕地141亩,林地80多亩。1984年迁居纯池主村。村废。   

莲地村

  莲地村委会驻莲地自然村,为革命老区建制村。凌地旧属宁德第十七都管辖,解放后属端源管辖,1958年转由纯池管辖并改为大队,1983年设村委会。现辖莲地、东兴、香洋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500户,2285人,其中常住600多人。大学文化50人。耕地3036亩,林地9343亩。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茶叶、板栗等。各种经济作物的年总产值为300万元。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10间,年销售额约10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15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700多人,创办企业60余家,年产值约2亿元。村中有医疗站2所,小学1所,村委楼1座。现所辖各自然村均通水泥路、自来水、电、电视、电话。    莲地村因村庄地形状似莲花,以莲叶蔓地之意,取名“莲地”,后因村中凌姓居多改称凌地。凌姓先祖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浙江逢源迁来建村。位于镇区以南4公里处。海拔高800米。全村309户,1300多人,其中常住420多人,外来20人。大学文化40人。房屋130幢,其中新建的水泥楼房12幢。耕地1200多亩,林地6500多亩。在外经商务工有700多人,创办企业60多家,产值1000多万。主要古迹有八角亭、石梯、凌氏宗祠( “众厅”)等。村内分布百年枫树、楮等名木古树。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凌立□、凌济拱、凌开辉、凌开方、凌其昌、凌疥袋等6人。著名“十字架上的烈士”凌福顺(为该村人,出生于端源村(凌福顺简介见端源村域情介绍)。   东兴村 1962年碓坑村搬迁至此,为铭记毛主席的恩情,取“东方兴起”之意改名为东兴。位于凌地以南5公里处。全村60户,280人,其中常住65多人。居民以肖姓为主。房屋32幢。耕地80亩,林地1500亩。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周后敬、肖教袋2人。   香洋村 原名峰洋,因国营林场原场址设于此处,后改名为香洋。位于莲地东南方5公里处。全村63户,350人,常住107人。居民以肖姓为主。房屋42幢。耕地80亩,林地900亩。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肖奶八、吕步庚2人。   北山堂村 因村庄建于北面山坡上,故名。位于凌地村以东3公里。原30户,150多人。居民以肖、徐姓为主。房屋12幢。耕地130亩,林地200多亩。于2003年搬迁至纯池镇区中心,取名向阳村。原址已无人居住。革命英雄有徐学启、徐学枝、徐学康等。   下村 又名北山堂下村,因村在北山堂村下,故名。位于凌地村西南侧2公里处。原7户,37人。居民以徐姓为主。房屋3幢。耕地15亩,林地120亩。于2003年搬迁至纯池镇区中心,现属向阳村管辖。原址已无人居住。   挪坑村 因村前有一小溪坑,故名。位于凌地村以南9公里处。原28户,150多人。居民以邓姓为主,房屋14幢。耕地100多亩,林地300多亩。由于周宁二级电站(中山桥水库)建设,于2006年搬迁至周宁县兴福村。村废。   溪头底村 因村位于溪头,故名。位于凌地村西面5公里处。原2户,9人。居民以凌姓为主。房屋3幢。耕地7亩,林地16亩。于1987年搬迁至莲地村。村废。   坪岗村 村建于坪岗上,故名。位于凌地村西南方6.7公里处。原1户,9人,单幢屋。居民以凌姓为主。耕地4亩,林地7亩。于解放前迁居莲地。村废。   

向阳村

  向阳村,为独一村。位于位于纯池村以西0.5公里处,盘阳溪桥旁。因从早到晚均沐浴在阳光中,故名。于2001年8月建村,属新建移民村,由北山堂、溪尾上房、东家寨、东坑,纯池等6个村移民组成。设2个村民小组,172户,749人,常住500多人。大学文化6人。居民以徐、肖、许姓为主。房屋120多幢,均为新建的水泥楼房。公共建筑有村委楼1幢。耕地300多亩,林地600多亩。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板栗为主。2009年,各种经济作物的年产值20多万元;有日用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7.3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7万元。村民除在家务农外,有200多人外出务工经商,创办企业8家,年产值900多万元。北山堂原属老区基点村,出现过徐学启、徐学轩、徐学基等革命烈士。主要景点有东山仙岗、吕氏仙岗。通水泥路、自来水、电力、电视、电话等。   

西山村

  西山行政村,村委会驻西山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解放初期属于江源乡,1953年属底源乡。1962年设大队委员会。1984年改设村委员会。现辖西山、下西山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 141户,580人,其中常住28人,大学文化12人。通用闽东方言福安话。耕地993亩,林地6000多亩(其中林木1008亩,毛竹223亩)。农产主要以水稻、甘薯、马铃薯、黄豆、茶叶等为主。各种经济作物年产值约5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4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300人,创办企业10多家,年产值4000万。有村委楼1幢,闲置小学教学楼1幢。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吕立号1人。   西山头村 西山因村庄座东朝西,日出东方落于西,故取名“西山头”,又名西山、上西山。吕氏先祖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由政和深窟迁此建村。位于镇区东南方向25公里处。海拔800米。全村78户,310人,其中常住26人。大学文化11人。居民以吕姓为主。房屋23幢。耕地500亩,林地3500亩。西山头村历史悠久,村中保留有完整的明清时代建筑多座。电力、道路、电视、自来水等公共设施完善。   下西山村 曾名西山,因宏贵迁居得名。位于西山村西方1公里。全村59户,248人,现常住人口2人。居民以吕姓为主。房屋21幢。耕地453亩,林地2430亩。道路、水利、电力等公共设施较为完善。   后洋村 因村落庄座落于后洋田地,故名。位于主村3.5公里处。全村4户,22人。居民以吕姓为主。房屋5幢。耕地40亩,林地70亩。因为交通不便和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陆续搬迁至西山主村。村废。   

三门桥村

  三门桥行政村,村委会驻三门桥自然村。解放初期成立农会,1953年改乡,1959年称公社,1960年改称三门桥大队,1983年后改称三门桥村委会。三门桥是纯池镇第二大行政村,辖西溪、前坑、菖蒲洋、范家垅、赤坪、丁洋坂、九斗坡、井前、朝官林、前坑等10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371户,1802人,其中常住人口500多人,外来人口120人,大学文化人口30人。在外经商务工1000多人,创办企业120家,年产值达亿元以上的知名企业有13家。耕地1414亩,林地6887亩。主要农产品有茶叶、地瓜、黄豆、玉米、板栗、蜜桃、杨梅等。各种经济作物的年产值约为50万。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21间,年销售值额150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82万元。有小学1所、粮站1座(已废弃)。村域内拥有丰富的青石矿、铁矿、金刚石以及富含多种矿物质的天然水资源。主要古建筑有三门桥、叶氏宗祠、临水宫、五星长生大帝宫、财神宫(殿)、大帝宫、文昌阁等;主要景点有龟岗山、“罗仙岗”、龙潭、罗家顶、鹰形岗、狮子岗、莲花岗、蛇岗等。三门桥为闽东独立师活动据点之一,据传1934年粟裕、寺淮洲、乐少华率红七军团挥师北上途经三门桥村过夜。   三门桥村 因桥而得名。该村有豪阳溪与罗家星溪在此处交汇,溪上建有一桥,桥建双孔、三门,分别通往福安、寿宁、周宁,故称“三门桥”。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建村,先民由该镇庭洋村迁来。位于纯池镇以东13公里处。全村110户,545多人,其中常住300多人。居民以叶姓为主。房屋依溪而建,223幢,其中新建的水泥楼房93幢。耕地382亩,林地2987亩。有村委楼、会场、教学楼、医疗站各1幢。因地处福安、寿宁、周宁三县(市)交界处,地缘优势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商业较发达,被称为 “小上海”。各自然村均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水利等。新中国成立以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叶奶太、叶成滔、叶承章、李石生。   西溪村 该村有一条小溪,故名。由西溪、外洋中、横洋尾三个居住点组成。位于三门桥西北方2.6公里处。全村86户,420人,其中常住102人。居民以周姓为主。房屋60幢。耕地280亩,林地2700多亩。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周桂营、周逢仔2人。   赤坪村 因村中泥土颜色赤红,村人取名赤坪。位于三门桥村东北方1.3公里处。全村23户,100人,其中常住19人。居民以吴姓为主。房屋11幢。耕地102亩,林地200亩。   范家垄村 因村原先为范姓人居住之地,又因村庄房屋建于垅中,故名。位于三门桥北侧800米处。全村25户,120人,现该村大部分住户已迁往三门桥主村或外出,常住10人。房屋13幢(完好的8幢)。耕地75亩,林地60亩。   菖蒲洋村 因该村生长着一种叫菖蒲的植物,且数量多如一片汪洋,故名。位三门桥主村东北方1公里处。全村19户,86人,现常住2户3人。房屋5幢。耕地65亩,林地120亩。该村村民一部分迁三门桥主村,一部分外流。   丁洋坂村 因该村为丁姓人氏居住之地,故名。已与三门桥主村连片并村。全村20户,101人,其中常住42人。房屋16幢。耕地70亩,林地70亩。   井前新村 因该村为灾后重建于井前的村,故名。已与三门桥主村连片并村。全村26户,130人。居民以许姓为主。耕地100亩,林地160亩。   九斗坡村 因该村建在九斗坡上,故名。已与三门桥主村连片并村。位于主村西北角。全村20户,110人。耕地62亩,林地65亩。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吴树森1人。   朝官林村 因该村宋朝时期有三人在朝为官,故名。全村23户,115人。耕地70,林地110亩。   前坑村 因村前有一小溪坑流过,故名。已与三门桥主村连片并村。在主村西北方0.5公里,距主村仅一步之遥。全村19户,95人,房屋15幢。耕地60亩,林地95亩。   

庭洋中村

  庭洋中行政村,村委会驻庭洋中自然村。原为自然村,解放初期至1986年,隶属三门桥村委会所管辖,于1987年从三门桥分出,成立行政村。东与寿宁、凤阳、大石村毗邻;南与福安市-接壤。辖庭洋中、转水、南山、加洋、坑底垄、庭洋、赤坪岗、街洋、厝坪底、上房10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249户,1043人,其中常住人180多人。大学文化10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1人。耕地830多亩,林地1856.5亩。农产以水稻、茶叶为主。各种经济作物总产值160万元。小商店1家,年营业额约7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1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430人,创办规模企业17家,主要分布在西安、江苏、上海等省市,年产值3000多万元。有闲置小学教学楼1幢,村委楼1幢,文化宫1座。庭洋中村水利资源丰富,2007年建成750千瓦的庭洋中水电站。   庭洋中 旧名洋中,又名衡洋。20世纪70年代,对岸庭洋村村民因水患陆续迁居于此,并取庭洋、洋中二村之名,称庭洋中。位于周宁县纯池镇东部,距镇区13公里。海拔820米。周寿944县际公路贯穿而过。全村共有129户,530多人,其中常住100多人。大学文化8人。居民以叶、詹姓为主。村庄依山而建,呈带状,房屋40幢,其中水泥房15幢。耕地407亩,林地1000多亩。村民除了种植水稻、茶叶之外还养殖猪、兔、鸡、鸭等。   转水村 村前有条小溪绕过,水尾水口左转,故名“转水”。位于庭洋中以南1公里处。海拔800米。全村有67户,292人,其中常住70多人。居民以詹姓为主。房屋19幢。耕地150多亩,林地600多亩。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占阿兔、占其声。   厝坪底 因村口有座桥,故又称桥下洋。位于庭洋中主村村口。全村16户,60人,常住10多人,居民以叶、张两姓为主。房屋10幢。耕地21亩,林地47.5亩。现与庭洋中主村连片并村。   南山村 村庄坐落在庭洋中村南面的山中,故得。距庭洋中村约3公里,属地质灾害点。村中有居民8户,41人。居民以詹姓为主。耕地有48亩,林地35亩。于2006年度全村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到转水村。村废。   加洋村 位于庭洋中东面4公里。原有1户,9人,吴姓。房屋1幢。耕地3亩,林地7.5亩。2006年因交通不便迁往宁德。村废。   庭洋村 位于庭洋中主村南面。原有15户,40多人,以叶姓为主。耕地78亩,林地68亩。房屋6幢。由于该村处于低洼地带,每逢雨季,该村就处于一片水海中,1980年搬迁至庭洋中主村。   坑底垄 因村前有小坑,又因村庄座落于垅中,故名。庭洋中村北面2公里。原有5户22人,房屋2幢。居民以龚姓为主。耕地38亩,林地62亩。属地质灾害点,村民于1998年迁三门桥,村废。   赤坪岗 因村中泥土颜色赤红,村人取名赤坪。与寿宁县相毗邻,位于庭洋中东侧3公里处。原有3户,19人。居民以吴姓为主。房屋1幢。耕地40亩,林地12.5亩。因交通不便,1994年搬迁凤阳村居住,村废。   街洋村 因村前一片田洋较大,又曾是大村,村内有街道,故名街洋。位于庭洋中东面5公里处。原有4户,23人,单座屋。居民以吴姓为主。耕地40多亩,林地17亩。因属偏远自然村,1993年陆续悉迁福安晓阳、宁德。村废。   上房村 旧属三门桥管辖,后归属庭洋中。位于主村东南方1.5公里处。原有1户,7人。房屋1幢。耕地5亩,林地7亩。解放初迁庭洋中主村居住。   

儒源村

  儒源行政村,村委会驻儒源自然村。1991年设大队与村委会。现辖儒源、儒源店2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212户,1100人,其中常住150人,大学文化50人。耕地840亩;林地1500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农业主产水稻、红薯、茶叶、板栗等,有栗近300亩,毛竹近100亩。2009年经济作物的总产值为10万,农村经济总收入539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有900人,创办企业10多家,年产值1000多万元。有医疗站1所,闲置小学教学楼1所。村中现存清代古民居建筑20多座。所辖自然村均通水泥路、自来水、电、电视、电话等。   儒源村 詹氏祖先定居此地时,希望子孙重视读书之意,故取名“儒源”。位于镇区东部12公里处,地处周寿公路旁。海拔800米。全村有170户,900多人,其中常住100人,大学文化25人。居民以陈、詹二姓为主。村庄依溪而建,房屋75幢,其中水泥房15幢。在外经商务工800多人,创办企业10多家,产值1000多万元。耕地660多亩,林地1200多亩。村里有兴福寺和一棵千年椤树。   儒源店 原名莲洋,因村庄形状似莲花落洋而得名;后因村民经商,店铺林立,改名为儒源店。位于周寿公路旁儒源村北面,已与儒源主村连片并村。全村42户,200多人,其中常住30多人。居民以赖姓为主。耕地180亩,林地300亩。   

福山村

  福山行政村,村委会驻福山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村。村域面积20000多亩,北至大岭岗和透亭坑,南至街洋及大石村山场交界,东至祭头岔以及大房村河,西至三门桥西溪村村头亭子及三门桥村交界。辖福山、西洋中、南半洋、野猫坑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60户,1510人,其中常住人口565人。耕地面积2200亩,林地10000多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豆、茶叶、锥栗等。全村已完成改造茶园500多亩;优质锥栗的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产年量100多吨。2009年,各种经济作物总产值达200多万;农村经济总收入740万元。村中卫生所1所,闲置小学学校1所。域内还有福山中程山铁矿山。曾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就出过2个文武秀才。在西洋中厝边有2棵古油杉树。村中建筑以明清时期风格为主,现存吴氏宗祠、小庙宇等古建筑40多座。   福山 因村后门山(村北横栏板)围路喻形“福”字,故名“福山”。公元1200年建村。位于镇区以北15公里处,罗家仙山北侧,海拔900米。全村135户,590人,其中常住210人,大学文化60人。居民以吴姓为主,由庆源贵溪迁来。村庄呈园状,房屋200多幢,其中新建的水泥楼房15幢。耕地1300亩,林地4717亩。在外经商务工120人,创办企业1家,年产值1000多万元。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吴信法、吴信东、李大发、周奶钦4人。   西洋中村 原名狮洋,因村庄后门山形状似雄狮;后为便于称呼,改名西洋中。位于福山村北面0.5公里处。有130户,630人,其中常住260人。居民以吴姓为主,少数何姓。房屋94幢。耕地460亩,林地3000亩。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吴林梓、吴宽水、吴宽宝3人。   野猫坑村 因村庄四周森林密布,曾多有野猫出入,故名。位于福山村的西北面2公里处。有耕地160亩,林地800亩;50户,共160人,常住人口50人。居民以李姓为主。房屋13幢。   南半洋村 因小溪流从村中流过,把村庄分成两半,,故取名南半洋。位于福山村东北面5.2公里处。耕地280亩,林地1483亩。有45户, 130人,其中常住50人。居民以张姓为主。房屋14幢。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张贵弟、张石洪、张阿登3人。   

豪阳村

  豪阳行政村,村委会驻豪阳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1958年归属于三门桥大队, 1959年分出成立大队。现辖豪阳村、洋尾村2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260户,1630人。大学文化32人。耕地873亩,林地10342万亩。农业主产水稻、茶叶、木材、板栗等。各种经济作物的总产值200万。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商店3间,年销售值约为3.2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99多万元。在外经商务工有1300多人,创办企业5家,年产值约3.2亿元。位于该村的提刀坵山上含银矿。村内有医疗站1所,闲置小学教学楼1座。古建筑有宝胜堂、林公忠平侯王庙、龙井等。   豪阳村(何洋) 原名哈兜,又名何洋,后改名豪阳。公元1300年建村。位于镇区以北9公里处,周寿县道旁。海拔800米。全村219户,1426人,其中常住200多人。大学文化28人。居民以詹姓为主,由河南迁来。房屋幢80,其中水泥房15幢。村庄呈斗状,房屋220幢,其中新建的水泥楼房21幢。耕地800多亩,林地1万多亩。在外经商务工有1230人,创办企业5家,年产值3.2亿元。有村委楼、会场、闲置教学楼各1幢,庙、宫、祠堂各1座,古桥3座,坝6条。有古柳杉13株,古杉木2株,古榅木15棵。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肖开号、詹阿回2人。   洋尾村 地处豪阳村委会水尾田洋,故而取名洋尾。位于豪阳村东方50米处,周寿县道旁。全村23户,112人。居民以郑姓为主。房屋20幢。耕地25亩,林地232亩。   茶园 因该村四周有成片茶树,故名。位于豪阳村北侧3.5公里处。原15户,76人。居民以胡姓为主。房屋8幢。耕地37亩,林地70多亩。因交通不便,于2002年搬迁周宁。村废。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胡发林1人。   蒲头岗 因村落地形象水瓢,故名瓢头岗,后改为蒲头岗。位于豪阳主村北侧5公里处。原3户,16人。居民以周姓为主。房屋1幢。耕地11亩,林地40亩。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于2003年迁往纯池。村废。   

后溪村

  后溪行政村,村委会驻后溪自然村。1963-1964年属林源大队,1965年后归前溪乡所辖,1967年重属林源大队,2000年成立后溪行政村。原辖后溪、三丘田、岭头、溪坪4个自然村;现岭头、溪坪2个已无人居住,辖后溪、三丘田2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166户,639人,其中常住130多人,大学文化4人。耕地695亩,林地4000多亩。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锥栗等作物为主。各种生产资料商店及日用商店2间,年销售额约6000元。各种经济作物年总产值8万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3万多元。全村在外经商务工390人,创办企业3家,年产值约360万元。   后溪村 因村后有小溪环绕,而得名。位于纯池镇北部,距镇区19公里。海拔840米。全村121户,463人,其中常住128人。居民以叶、曾、胡、许姓为主。房屋50幢,其中新建水泥楼1幢。耕地面积580亩,林地3800多亩。村民在外经商务工390人,创办企业3家,年销售额360万元。村中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视、水利等公共设施完善。   永成寺位于村东200米处。永成寺,又称后头庵(为当地百姓烧“后头香”的朝拜地),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1678~1735年),文革期间被破坏,后多次重修扩建。每逢吉日,周边香客踊跃而来,烧香图个吉利。   三丘田村 因村有三丘大田而得名。位于西南处1公里。全村10户,40人,现常住2人。居民以许姓为主。房屋1幢。耕地40亩,林地50亩。地处偏僻,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话等都不通。   岭头村 1960年饥荒时期,村民到岭头岗开荒建村,而得名。位于主村北面3公里处。原24户,92人。以周姓为主。房屋2幢。耕地35亩,林地90亩。后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于1988年迁后溪主村居住。村废。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张岩根1人。   溪坪村 其村前地势平坦,有小溪流经此处,故名。位于后溪主村北面6.5公里处。原11户,44人,居民以叶姓为主。房屋5幢。耕地40亩,林地60亩。因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落后,于2003年迁后溪主村。村废。   

林源村

  林源行政村,村委会驻林源自然村,为革命老区行政建制村。解放初属寿宁县管辖,1956年划到周宁,1960年称大队,1985年设村委。现辖林源、溪源2个自然村。6个小组,198户,980人,其中常住230人,大学文化6人。耕地735亩,林地23000多亩。农业主产水稻、马铃薯、黄豆、茶叶、小径竹笋、蘑芋、椎栗及各类林木等。2009年各种经济作物的总产值18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80万元。全村在外务工经商600多人,创办企业5家,年产值600多万元。有闲置小学教学楼1幢,村委楼1幢。纯池镇最高山峰——振山岗位于其境内,海拔1389米,风光秀丽。现所辖自然村均通水泥路、自来水、电、电视、电话。域内有300多年历史的溪源庵和双溪亭。   林源村 又称杨梅林,因以前此处山上有片杨梅树而得名。位于镇区以西18公里处,海拔780米。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建村。早期居民由浙江温州迁入。村庄呈凤状,依山而建,房屋52幢。全村94户,452人。大学文化6人。居民以张姓为主。耕地300多亩,林地11085万亩。在外经商务工有300多人,创办企业5家,产值600万元。村旁有森林连绵数千亩,山腰间树木茂盛、古树参天、树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溪源村 因有一溪流从村前流淌而过,故名。位于林源村东侧3公里处。全村88户,450人。居民以周姓为主。房屋38幢。耕地320亩,林地11600多亩。村中溪流淙淙,小桥遍布,风景优美。   林岩下村 因地处岩崖下,故名。位于林源主村北面4公里处。原11户,48多人。居民以张姓为主。房屋6幢。耕地80亩,林地300亩。因交通不便,村民于1987年迁居周宁、浦原、纯池等地。村废。   溪源头村 因村庄地处溪源村上方(北面),故名。位于溪源村北面2公里处。原3户,17人。居民以叶姓为主。房屋1幢。耕地26.5亩,林地30亩。1983年村民迁居浦原镇。村废。   平峰山村 因处在溪源村最平的山峰上,故名。原1户,7人,周姓。房屋2幢。耕地5亩,林地9亩。现已迁居建瓯市东峰镇。村废。   岭头坂村 位于溪源村东面岭头上,故名。原1户,6人,周姓。房屋2幢。耕地3.5亩,林地6亩。因交通不便于1978年迁居周宁。村废。   


福山村特产大全




福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