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墩镇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古镇,地处浙江南大门,浙闽两省三县交界处,是苍南县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山区,全镇面积80.4平方公里,下设4个办事处,辖34个行政村、6个居民区,总人口4.5万人。自古以来,桥墩就是浙闽交通咽喉之地,104国道和温福高速公路贯穿其中,规划中的温福铁路将设站而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素有“浙江南大门”和“县城后花园”之誉。2003年,实行工农业总产值1.52亿元,财政总收入895.7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4.4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37元,比上年增长11.3%。
桥墩镇旅游资源丰富,玉龙湖是桥墩镇内最大的景区,位于桥墩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以玉龙湖湖光山色和古窑村寨、民俗风情吸引四方游客。.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5万人 | 80.4平方公里 | 330327113 | 325000 | 0577 | 查看 桥墩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五凤社区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五凤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大龙社区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大龙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黄坛社区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黄坛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腾垟社区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腾垟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桥墩社区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桥墩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碗窑社区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碗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仙堂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仙堂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兴庆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兴庆村谷歌卫星地图 |
腾中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腾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坳下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坳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峨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大峨村谷歌卫星地图 |
桥南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桥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杨家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杨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碗窑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碗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坪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大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古树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古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凤岭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凤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后隆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后隆村谷歌卫星地图 |
官南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官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石龙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石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树枫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树枫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八亩后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八亩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
柳垟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柳垟村谷歌卫星地图 |
柘洋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柘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南山头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南山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云仙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云仙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村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新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库区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库区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畲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黄畲村谷歌卫星地图 |
蕉坑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蕉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天井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天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四亩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四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关庙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关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小沿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小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小源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小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
罗洋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罗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
莒溪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莒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厅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西厅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村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上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马渡村 | ·苍南旅游·苍南特产·苍南十大特产·苍南十景·苍南名人·苍南 | 0 |
---- |
查看 马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灵溪镇 |
灵溪镇位于浙闽交界处鳌江流域,是浙江省最南端的一个县城。西南距闽东地区仅16公里,北上83公里即温州市区,西依玉苍山,东濒东海,周边与浙江平阳、文成、泰顺三县和福建省福鼎相毗邻,是浙江南大门。104国道横贯全镇,3条鳌江支流(横阳支江、肖江塘河、沪山内河)穿城而过,4条县级公路在镇内交汇,客货车直达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拟建中的温福铁路 、已开工的同江至三亚高速公路穿过镇域并在镇内设站。全镇面积达88.5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下辖9个办事处、112个行政村、24个居民区。灵溪地处冲积平原,山水秀丽、物产丰饶、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浙闽交界的咽喉要地,是浙南闽东北的商品交易枢纽。198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苍南县,确定灵溪为县城。灵溪充公利用人文地理优势,发挥县城集聚效应,适时出台优惠措施,广开贤路,招商引资。到2002年底,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8.7亿元,财政总收入2.22亿元,市场成交额56.3亿元,人均纯收入6165元,主要经济指标每年均按20%—30%的比例递增,综合经济实力在温州市30个强镇中名列前茅。 1992年到2000年期间,灵溪镇政府提出“东开发、西改造、南规划、北配套、中完善”的建设思路,整体推进,抢道建设。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重,城市形象、品位得到重视,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多次修编,强调项目的优化设计,开展大规模的“亮丽工程”和绿化行动,提出构筑“三山两水”公园城镇格局的设想。短短数年,全镇总投资近20亿元,完成公建项目600多项,建城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为原来的20多倍。如今,灵溪高楼林立,大街纵横,既有肃静幽雅的行政办事区和宽敞舒适的住宅区,又有繁华热闹的商业区和生机盎然的工业区;既有科技、电信、医疗、宾馆等文体娱乐场所,城镇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人居环境逐渐完善。灵溪经济以工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多业并举,滚动发展。灵溪工业企业以传统的“三编”家庭企业起步,沿着快速、健康的轨道前进。利益直接,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股份合作制和合力兴工的共识,使得灵溪的工业企业充满活力。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塑料编织、五金机械、仪表仪器、食品加工等完整的工业体系,加上股份制超前发展等特点,成为温州经济模式的重要发源地和典型代表之一。. |
龙港镇 |
龙港镇地处温州南部,位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鳌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西接1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是温州市和浙江省的经济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浙江省体育强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 龙港于1984年建镇。建镇之初,在全国率先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制度和股份合作经济等三大制度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路子,成为中国农民自费建城的样板,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2002年以来先后获得了“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四张“国”字号金名片。经过22年的改革、建设和发展,龙港由过去人口不到7000人、工农业总产值不到500万元的5个小渔村,发展成为辖区面积80.7平方公里、人口28万的大镇,其中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万人。全镇下辖9个办事处和130个村居,2005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9亿元,同比增长12%;工业总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收入5.55亿元,同比增长19%。龙港工业发达,印刷、礼品、纺织、塑编是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电缆、光缆、磁卡、BOPP、BOPA、BOPET、不锈钢带材、陶瓷、服装、食品等是龙港的新兴产业。为扶持工业发展,几年来,龙港镇花大力气建成印刷、小包装、塑编、城东等四个工业园区,以优惠政策吸引各地200多家企业入园,使之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龙港水陆交通便利,鳌江港是浙江省五大港口之一,陆路与国内39个大中城市有客运往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龙港成为浙南闽北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全镇现已建成礼品、腈纶毛毯、陶瓷、服装、建材、水果、家具、水产品等十五个专业市场,其中温州礼品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礼品城。龙港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海水捕捞业、养殖业和种植业发达,水产品年产量在8500吨以上,3700亩水产养殖园区和3000多亩蔬菜、水果基地能向周边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
宜山镇 |
苍南县辖镇。1958年建宜山管理区,1961年设公社,1964年成立镇,1969年复为公社,1981年恢复镇,1992年铁龙乡并入。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3.4万。灵(溪)宜(山)、龙(港)金(乡)公路过境,龙(港)金(乡)内河贯境而过。辖球山、龙头、仁寿、前垟、站前、东兴、兴龙、环球8个居委会和宜一、宜二、严处、东店、吴家库、朱处、甲底、上黄、下黄、林梁、塘西、芙蓉、八岱、谢垟底、东跳、张北、张南、上水门、陈家寺、前河蒋、浃中堡、珠西、珠后、珠东、水亭25个村委会。为再生棉、棉纺纱名镇,乡镇企业以酿造、制泵、织毯、烟花、印染为主。农业主要种植水稻。. |
大渔镇 |
大渔镇地处浙南沿海望州山麓,大渔湾畔,东邻石砰,南濒东海,西连龙沙,北接金乡,古有余氏在此创业而得名。全镇辖七个行政村,有5556户,人口20735人,历来以渔为主,是省、市、县重点渔区之一。境内总面积达29平方公里,明清时为商埠,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美称。大渔人民以勤劳、智慧著称,具有光荣传统,一九八0年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乡。几经变革,于一九八0年九月二十九日建制为镇。 建镇十多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各届政府根据渔业资源的现状,及时调整作业,积极鼓励渔民走现代化渔业发展之路,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7亿元,其中渔业总产值就达1.1亿元。广大渔民还充分利用大渔湾这一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大力养殖紫菜、牡蛎、蛏子,目前,养殖面积3600亩,年产值达1200万元。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电力、通讯、渔港、交通等建设也初具规模。投资跨亿元的大渔湾海涂围垦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之中,它的建成无疑将为大渔镇的经济腾飞插上一对金翅膀。 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突出,现有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完小四所,幼儿园六所。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环保意识加强,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城镇两个文明建设已进入新的轨道。 大渔镇以新的姿态迈进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决心高举-理论旗帜,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抓住机遇,坚持科教兴镇。因地制宜地开发农、林、牧,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强化海洋经济意识,坚持“捕、养、工、贸”并举;充分挖掘海上乐园――官山山岛等旅游资源,为加快苍南旅游区的建设速度,为建设海洋经济大县再创辉煌。 大渔地灵人杰,军政商界人才济济,各行业知名人士众多。我们坚信,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只要全镇干群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群策群力,奋发图强,二十一世纪的大渔镇必将成为温州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灿耀眼的明珠。. |
钱库镇 |
钱库镇位于苍南县江南平原中心,也就是东经120o,北纬37o,距县城灵溪镇18公里,距龙港镇11.5公里,辖区东与巴曹镇、金乡镇接壤,南与括山乡、望里镇相连,西与新安乡相连,北与芦浦镇、仙居乡相接。全镇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6.5万,下辖四个办事处、40个行政村与4个居民区,有40多个县局驻镇部门和20多个镇属部门单位。境内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河网密集、交通便利,全镇河道总长88公里,总面积215公顷,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被誉为“温州威尼斯”。 早在后汉乾佑年间(公元948-950年),吴越王钱叔曾在这里设立库司,征收当地茶、盐、棉、绢等税,故名“钱库”,民国初年建立钱库镇。钱库镇人民历来有经商习惯,改革开放初始,就率先发展个体经济和股份经济,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并发展成为浙闽两省边境县的集散和贸易中心,被誉为温州市十大商品集散专业市场之一。近几年来,钱库镇加快发展步伐,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已形成了以股份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体,以印刷、包装、纺织品、箱包等为支柱产业的新格局,全镇有专业市场7个,各种体制的商业企业和摊点达3000多家,购销两旺,市场繁荣。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55亿元,财政总收入4949万元,外贸出口供货值1.8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551元,荣获温州市“二星级文明城镇”称号,列全市综合实力三十强镇第25位。 近年来,钱库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稳一强二繁三”战略,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在全县率先推行“民情系列”活动,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全镇已建成万亩标准农田和一个650亩设施良好的市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并建立了波尔山羊繁育基地、美国青蛙养殖基地、三东花木基地等11个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一个总投资1.7亿元,占地600亩的苍南县塑膜软包装印刷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共有49家企业入园,其中22家独立建厂房,已有11家建成投产,另外27家企业是以联合兼并的形式进入标准.. |
炎亭镇 |
苍南县辖镇。1958年成立炎亭管理区,1961年建公社,1984年称乡,1987年设镇。位于县境东部,东濒东海,距县城东27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1.4万。公路直达金乡,接通全县各公路干线,外海航运通全国各主要商埠。辖西沙、东沙、外岙、内岙、倒桥坑、洪岭头、燕窠、杨家尖、洪家、流湾、横溪、海口12个村委会。经济以渔业为主。名优产品有梭子蟹。工业以冷冻制冰、水产品加工等为主,农业种植水稻和番薯。炎亭海岸,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滨海——玉苍山”的五大景区之一。. 炎亭镇,地处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东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有沙滩长约千米,为旅游胜地。炎亭湾海岸长600米,宽200米。 炎亭景区位于苍南县东部的炎亭镇境内,面积为 23平方公里,东南面海,东北和西南群山拥翠,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气候怡人。 炎亭距县城26.6公里。是县内主要渔业镇,水产品有梭子蟹、拖虾等。 |
望里镇 |
浙江省苍南县望里镇处于东经120°3’厂,北纬27°28’,在苍南县城东边,距县城灵溪镇19.5公里,龙港镇13、5公里,周边与钱库、宜山、新安、括山、藻溪、云岩等乡镇为邻。全镇总面积32.8平方公里,总人口3.38万人,下辖24个行政村,8164户。其中回族164人,畲族44人,侗族31人,苗族26人,白族9人,壮族5人,土家、布依族各3人,蒙古、瑶、傈僳、仡佬族各1人,余皆汉族。 地势南、北、西三面环山,全镇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4.7%o山青水秀,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3%o南部望洲山海拔752.3米,为境内最高山。东部为平原,海拔5米,河网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南部山脉水源,汇集至镇内半港河,西部神山、百步岭诸水汇注大港河,是全镇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二河在镇中心区南茶寮汇合,河宽水深,浩浩荡荡进入鲤鱼港,分注望钱河、望宜河入海。另一支北岙藤岗内和乌石岭之水经新民、北茶寮汇入望宜河,北上云岩汇入横阳支江。据苍南县水资源区划,望里属江南平原蓄水区,望里水道是江南平原水网的正源。半港河上游已建两座水库一一0寺水库和0寺调节水库(平原引水工程)。 望里地处中亚热带一一南北亚热带分界线上,是南北植物汇集之地,自然原生植物种类繁多,区系复杂。境内目前野生植物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类和藻类植物。野生动物有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虾类、鱼类、蟹类、贝类、昆虫类等。 地壤以红壤土和水稻土为主。水稻土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通透性好,可耕性良好。 望里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无严寒酷暑。 年均温度14-18°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约7°C,历史上极端最低气温-5°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1-28.8°C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38.3°C。 常年无霜期208-288天,初霜一般在11月底或1 2月上旬,终霜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 年平均降水量在1303-2140mm. 全年日照时数较多,大约在1922.5小时,雨量充足,空气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83%.. |
金乡镇 |
金乡镇位于苍南县县城东部23公里处,北与舥艚镇交界,东依炎亭镇,东南与石砰乡接址,南连大渔镇,全镇面积43.55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设城区迎旭路。 金乡是历史悠久的古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成城垣,置金乡卫,为浙南海防要地,下辖蒲门、壮士、沙园3个所。金乡镇名,最早见于明隆庆(1567-1572)《平阳县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金乡等沿海居民内迁十余里。康熙九年(1670)复金乡界,居民陆迁回。宣统三年(1911),易名金镇乡。民国二十一年(1932),称金乡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第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6月属江南区,民国二十九年属宜山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江南区,1950年5月属金乡区。1958年3月称管理区,同年9月改称大队,属金乡人民公社。1962年1月易名人民公社,属金乡区。1984年2月,建立金乡镇,辖大渔、石坪、炎亭、湖里、老城、郊外6乡。1985年2月属金乡区。1987年2月,为县直属镇,辖湖里、老城、郊外3个办事处。2005年辖城区、郊外、老城、湖里4个办事处,61个行政村。全镇总户数20022户,73105人。城区内以讲金乡话方言为主,城区外讲蛮话和闽南语方言。 2011年,撤销炎亭镇、大渔镇、石砰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金乡镇。调整后,金乡镇辖7个居民区、7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东门大街60号。 原金乡镇 金乡镇 位于苍南县东部,距县城23.3千米。面积43.55平方千米,人口7.40万人(2008年末)。辖凤凰、丰乐、球山、茶亭、七星、卫前、海晏7个居民区,金星、城中、五一、星光、狮山、黄坭岙、梅岭脚、梅岭头、十八步、凉亭、干溪、牛卧龙、龙蟠基、湖里、珠梅岭、倒桥、桥头连、溪头、瓦窑、前堡、张良山、坎头、半浃连、河尾、郑家楼、郑家垟、南垟、东店包、黄金河、珠照垟、吴家堡、戴家堡、东埭头、蔡家、东田、洪岭下、池心、东山蔡、苏家、前张、余庄、大桥头、阳美、黄家宅、四代徐、林家洞、上乾头、坊下、底店、汤鉴垟、上堡、冯店、河头、大处基、灵峰、灵峰黄、夏八美、前半垟、后半垟、下泽汤、夏泽6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卫前街。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的金乡卫城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1958年称金乡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1年设镇,1987年老城、郊外、湖里三乡并入。1997年,面积43.6平方千米,人口7.6万,辖卫前、凤凰、丰乐、球山、茶亭、七星、海晏7个居委会和狮山、星光、五一、城中、金星、灵峰、夏八美、后半垟、前半垟、夏泽、灵峰黄、下泽汤、大处基、底店、河头、上堡、冯店、汤鉴垟、上乾头、坊下、林家硐、四代徐、黄家宅、余庄、大桥头、阳美、半浃连、池心、洪岭下、东山蔡、苏家、郑家楼、郑家垟、前张、东田、河尾垟、南祥、东店包、蔡家、黄金河、东埭头、珠照垟、戴家堡、吴家堡、湖里、坎头、张良山、前堡、瓦窑、溪头、倒桥、桥头连、黄坭岙、梅岭脚、梅岭头、凉亭、珠梅岭、十八步、干溪、牛卧龙、龙蟠基61个行政村。 原炎亭镇 位于苍南县东部,东濒东海,距县城东27千米。面积14.0平方千米,人口1.73万人(2008年末)。辖西沙、东沙、海口、新兴、振兴、崇家岙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振兴村。炎亭海岸,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滨海——玉苍山”的五大景区之一。 【沿革】1958年成立炎亭管理区。1961年建公社,1984年称乡,1987年设镇。1997年,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西沙、东沙、外岙、内岙、倒桥坑、洪岭头、燕窠、杨家尖、洪家、流湾、横溪、海口12个行政村。 原大渔镇 位于苍南县东北部,南临东海,距县城24千米。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2.02万人(2008年末)。辖南行街、北行街、渔岙、大岙、岭门、小渔、大岙心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南行街村。 【沿革】1958年建大渔管理区。1961年成立公社,1984年设乡,1980年建镇。1997年,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南行、北行2个居委会和北行街、南行街、渔岙、大岙、岭门、小渔、大岙心、清湾底8个行政村。 原石砰乡 位于苍南县东部,东面临海,距县城27千米。面积10平方千米,人口1.34万人(2008年末)。辖坑南、坑东、凤水湾、兴渔、兴澳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坑南村。 【沿革】1958年成立石砰管理区。1961年建公社,1984年设乡。1997年,面积10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外湖、坑东、埠头、坑南、宫后、横山、北山、桥南、风水湾、拱桥10个行政村。 |
莒溪镇 |
莒溪镇位于县城西30公里,东邻腾?乡和桥墩镇,西南接址泰顺县,西北紧靠平阳县和文成县,是一个革命老区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英、粟裕曾经在该镇留下战斗的足迹。总面积50.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人口1.76万,其中畲族5038人,占总人口29.3%,长毛兔饲养是当地居民的一项主要家庭副业,曾被温州市人民政府授为“毛兔之乡”。 [特色产业]毛竹资源丰富,现有毛竹基地2万多亩。莒溪富民竹木工艺厂是一家生产竹地板条、竹窗帘等日用工艺品的乡镇企业,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肉兔饲养历史悠久,莒溪免子干具有肉嫩、味鲜、口感佳等特色,在浙南闽东地区享有盛名。近年来,该镇中药材种植业发展迅速,现有怀山基地600亩,并在周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一方名胜]莒溪为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区五大景区之一,境内大石景区素有浙南九寨沟之美称,景区内有龙潭三折瀑、角溪瀑布等一级瀑布群,溪谷幽静,景色奇秀。人文景点有建于明弘治七年的刘基庙和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蔚文桥,均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岘村内有红军洞、红军寮、红军操练场等革命纪念场所,是青少年革命历史教育基地。有少数民族村5个,仍保留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是一条别具风情的旅游风景线。. |
南宋镇 |
南宋镇位于县城南郊,东邻昌禅乡、西南与矾山镇相连,北与观美镇相接壤。境内地貌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特征,地势为四周高、中间盆地较为肥沃,全镇总面积22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务输出、锡箔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等。2004年底全镇共有3865户、14012人,劳动力6395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4125亩,其中水田2870亩,人均0.3亩,共有宜林面积2.62万亩,林地面积2210亩。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7亿元农村人均收入2266元,是温州市13个贫困乡镇之一。. |
霞关镇 |
霞关镇古称镇霞关。明代初年,为防御倭寇入侵,朱元璋曾派兵镇守霞关,故冠之“镇”字。清康熙年间,水兵驻扎于此,据传,清晨时,水兵看到旭日东升,光照云海,红霞满天,五彩缤纷,清澈的海水映得一片通红,蔚为壮观,故又美其名为“霞关”。 霞关镇是浙江省最南端的滨海集镇,距县城37.5公里,东南濒临东海,与福建海域连接;北靠渔寮乡;西与福鼎市沙埕港隔海相望。陆地总面积34.5平方公里。经2000年行政村(居)区划调整后,现辖12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共6743户,总人口达2.2万多人。 霞关镇是革命老区之一,早在大革命时期,南坪等地就开展农-动。抗战初期,在南坪建立0蒲门区委,领导抗日救国运动。1941年4月11日,在0鼎平县委的领导下,举行了“霞关起义”,这一起义,在霞关革命老区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霞关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景色秀丽、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海岸迂回曲折,岛屿港湾众多,是不可多得的避风良港。因此,霞关渔港在1987年10月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国家一级渔港,并且于1991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浙江省对台贸易口岸,实行对台湾渔轮劳务合作,开展对台小额贸易。霞关港总面积34平方公里,分为内港、外港,渔港年货物卸港量达6.5万吨,有大小渔船900多艘。1997年10月以来,国家农业部批准了《霞关渔港总体规划》,一期前期工程投入资金3049万元,现已基本完成,二期续建工程正在报批立项之中。霞关渔港已成为浙江南部的重要渔港、浙南渔场和闽东渔场渔业管理生产的后方补给基地以及浙江省对台开放窗口,促进了旅游和贸易的发展,繁荣了当地经济。对台口岸的开辟,为霞关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了苍台交流交往的发展,对台经济已成为该镇发展经济的又一个“亮点”。 霞关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澄海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河网纵横,适宜于发展粮食生产和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广大的丘陵山地,可以大面积开发四季柚、荔枝等水果业;森林资源有杉木、松木等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有取之不尽的海洋资源,主要水产品有黄鱼、墨鱼、带鱼、鲳鱼、石斑鱼、梭子蟹、紫菜、青蟹等数十个品种,海洋捕捞业和海涂养殖业前景可观。. |
沿浦镇 |
民国21年(1932年),始建沿浦乡。建国后,1950年6月,在今镇境内成立沿浦乡、云亭乡。1952年6月,增设福森、岭尾二乡。1956年3月撤销福森、岭尾二乡。1961年10月,改称沿浦人民公社。1992年5月,云亭乡并入沿浦乡。1993年,沿浦乡改为沿浦镇。 近年来,沿浦镇委、镇府致力发展效益农业,着重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优质农副产品和海水产品品种,实施科技扶贫战略,取得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阶段性成果。 沿浦的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明洪武八年(1375),天富南监盐课司在沿浦建筑海塘,开辟盐田,为全县盐业生产基地之一。有盐田1350亩,1994年盐产量达到3299吨,2003年的盐产量降至2050吨(41000担)。 据统计,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00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554万元(渔业收入6219万元),工业总产值1916万元,其它产值2321万元。沿浦湾有滩涂2.7万亩,可养殖面积1.91万亩。海产品有鱼、虾、贝、藻四大类,总养殖面积达1.88万亩。其中有虾塘3000亩(混养青蟹500亩、梭子蟹800亩)、缢蛏2100亩(其中虾塘混养1000亩)、贻贝250亩;紫菜养殖面积1.3万亩;海带养殖面积1500亩;深水网箱水体1.2万立方米;传统网箱1050只。 沿浦镇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名、优、特产品为重点的生产基地。着重抓好紫菜养殖、围塘混养,浅海贝类、深水网箱,优质水果、蔬菜生产,蘑菇基地、马蹄笋园,-鸡、食草山羊等五类十大基地建设。经济林种植面积发展到5278亩,其中四季柚3000亩、优质水果750亩、杨梅500亩、白毛茶600亩。蘑菇栽培面积达300万平方尺;年饲养-鸡20万羽。现有蔬菜基地2500亩,高山蔬菜基地1500亩,榨菜基地3500亩。镇委、镇政府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稳定”这根主线,按照“科技兴渔、产业强渔、配套扶渔、依法治渔”的思路,1.3万亩紫菜基地及产品通过省、市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并被批准为温州市十佳绿色农产品基地;成功申报了“中国紫菜之乡”国字号品牌;1500亩海带养殖基地通过市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深水网箱大黄鱼被农业部农产品监测中心鉴定为合格产品,“食无忧”工程. |
藻溪镇 |
苍南县辖镇。1958年成立藻溪管理区,1961年建公社,1984年设镇,1992年挺南、繁枝、二乡并入。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7.5公里。面积75.7平方公里,人口3.58万。灵(溪)金(乡)公路横穿境内。辖横街、康乐2个居委会和建光、周浦岭、高岙、下山虎、盛陶、新荣、下九堡、九堡、丁步头、蔗岙、百子坟、燕坑、将军脚、东溪、潘庄、杨府宫、平水、吴家园、险口、青山内、加针坑、小心垟、下村、流石、下应、东垟、元店、繁枝、三岙、北山坡、坡南、白坟、丁岙、魁桥、毛徐、万里、欧山、新岭、汇江、联岙、内西岙、东湖、龙船坑、三十六弯、横圳、草白、狮仔47个村委会。有电器电热、毛巾、食品、矿泉水、矿山开拓等行业,农业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吴家园水库是本县淡水养殖主要基地。. |
桥墩镇 |
桥墩镇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古镇,地处浙江南大门,浙闽两省三县交界处,是苍南县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山区,全镇面积80.4平方公里,下设4个办事处,辖34个行政村、6个居民区,总人口4.5万人。自古以来,桥墩就是浙闽交通咽喉之地,104国道和温福高速公路贯穿其中,规划中的温福铁路将设站而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素有“浙江南大门”和“县城后花园”之誉。2003年,实行工农业总产值1.52亿元,财政总收入895.7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4.4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37元,比上年增长11.3%。 桥墩镇旅游资源丰富,玉龙湖是桥墩镇内最大的景区,位于桥墩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以玉龙湖湖光山色和古窑村寨、民俗风情吸引四方游客。. |
矾山镇 |
矾山镇位于苍南县东南部山区盆地,平均海拔280米,境内因盛产明矾而得名,素有“世界矾都”之称,是浙南最悠久的矿山集镇。下辖17个行政村、9个居民区、2个办事处,总人口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4%,区域面积59.6平方公里,是温州市一星级文明城镇、市级卫生城镇和双拥模范镇,是苍南县的经济文化强镇之一。 矾山镇物产丰盈,资源富饶,除了有储量世界首位的明矾石资源外,还有硫磺矿、高岭土、银灰岩、石墨等矿产以及品类繁多的农副产品、经济作物、海产物品。矾山交通便利,323省道线贯穿全境,距温州机场和104国道线分别为100km和27km,距省对台贸易港霞关港30公里,距中墩码头、福建省福鼎市前歧姚家屿码头各10公里。是苍南县南港片区的交通枢纽和“咽喉”之地,是马站、赤溪、南宋及前歧等地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汇集点。 矾山旅游资源丰富,东侧鹤顶山海拔989.5米,为苍南县第一高峰,山上怪石嶙峋,花草茂盛,奇峰异石,想象万千,登高远眺,云海茫茫直达海天之际,游目骋怀,邻近城乡尽收眼底。山上伫立着风力发电场的35根风力发电机犹如擎天巨柱,直插云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名山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矾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明矾开采可追溯到宋朝末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一年一度的明矾文化交流节,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各界朋友前来观光旅游。矾山人杰地灵,是革命老根据地,是著名革命将领“铁军将才”朱程烈士的故里,是党的“七大”代表原黑龙江森林武警总队队长刘先同志的故乡。又是被誉为“东方之子”全国青年作家的现任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黄传会的家乡。 改革开放以来,矾山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全镇拥有化工、五金、机械、纺织、塑编、轻工等几十门类工业企业和井巷建筑企业百余家。明矾化工生产有数百年的历史,市直属企业温州矾矿系原化工部18家重点化学矿山之一,被列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全国同行业50家”。近年来相继发展了发酵粉厂,精细化工厂、矾山淀粉厂、鹤龙泉饮用水厂、天湖山矿泉水厂和鹤顶山风力发电场等新企业,引进了同求仪表厂年产值达5100万元。精细化工厂生产的ST防锈料填补了全国精细化工行业的一项空白。. |
赤溪镇 |
——地理位置: 赤溪镇位于苍南县东南沿海大渔湾口,距苍南县县城东南21.8公里,东临大海,西靠鹤峰,与中墩乡、龙沙乡、昌禅乡、凤阳乡、马站镇、渔寮乡相邻,陆地界于东经120°26’51’’-120°33’54’’,北纬27°17’22’’-27°22’55’’。赤溪镇境内水源丰富,山地广阔,海涂、浅海利用率好。陆上有赤溪至矾山、赤溪至金乡公路,海上可通全国沿海各港埠。 ——行政区划和人口: 赤溪镇全镇区域面积49.33平方公里,辖2个办事处,19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2004年全镇总人口22855人,男12307人,女10548人,其中农业人口11605人,占94.33%。全镇共有6366户,其中农业户数4091户。2004年全镇出生率为12.47‰,自然增长率为6.74‰,平均人口密度为459.1人/平方公里。 ——气象: 赤溪镇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润湿性气候区,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全年盛行东风,平均风速1.62米/秒。年平均气温18.2℃,多年平均降雨量1670mm,且集中在5~6月份梅雨期和7~9月台风期,平均湿度为83%。受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年平均为三次,出现月份一般在5~10月,尤以7~9月出现频率较高。 ——历史沿革: 赤溪镇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浓厚。据建宋咸淳三年的过溪五洞桥碑文记载,此地潮涨之际,溪水与海水混合,呈现红色,故溪名为赤溪,遂为村名,古人赞此“鹤山环绕,赤水东流”。民国《平阳县志》为七溪,一作赤溪,有市。因境内有七条溪流汇集于此入海,“七”“赤”闽南话方言谐音,讹为赤溪。现赤溪镇拥有过溪五洞桥、白湾古城堡两处省级文保单位,并正在申请国家级文保单位。赤溪镇是原赤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3年被浙江省民政厅认定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区镇。 ——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赤溪镇工农业总产值为1023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847万元,渔业收入44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99元,财政总收入512.1万元(财政体制列入县代理报帐制试点)。. |
马站镇 |
四季柚,又名四季抛,因一年能多次开花结果而得名,苍南四季抽原产于苍南马站区魁里乡下魁村,系清乾隆年间魁里周之桢用普通实生柚选育而成。距今已200多年,在马站镇下魁村至今尚保留一株 150多年生老树。 清朝中叶,四季柚已被人们称之为“仙家名果”作为贡品或珍贵之礼品。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与小农经济的限制,四季柚发展缓慢,主要分布于房前屋后,解放初期,马站全区只有四季柚2500株。 1985年,苍南县四季柚在全国农牧渔业部召开的名特优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抽类优质品第二名,很快就闻名全国,尔后多次荣获优质奖,89年荣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91年获得绿色食品证书,93、94年参加全国第二,第三次柚类评比均获金杯奖,95年获得第二届农博金质奖,97年参加全国早熟柚类评比获得全杯奖。目前苍南四季柚面积达20000多亩,产量3万吨,主要分布在灵溪,马站等地。苍南四季柚具有皮薄光滑,品质优良,无核,可食率高(比文旦类高出10%),汁多(比文旦类高出50%),化渣,甜酸适口,风味浓、耐贮藏。据测定,每百克汁中含维生素C为73.80毫克,总酸量为0.86克,还原糖2.87 克,糖酸比为11.8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4.5%。. |
凤阳畲族乡 |
凤阳畲族乡位于苍南县东南部山区,平均海拔400余米,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43亩、水田2427亩,宜林面积2.4万亩,林地2.1万亩。辖6个行政村和56个自然村,共5408人。其中畲族人口275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1%,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之一。目前,乡属单位有1所“寄宿制”学校和1座卫生院,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和劳务输出收入。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80万元,人均收入达1672元。 近年来,我乡党委、政府充分挖掘山区资源优势,制定了“唱山歌、走山路、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特色支柱产业,通过科技扶贫措施和扶贫资金投入,先后建立了一批蘑菇、太子参、水果林、畜牧养殖基地。以开展农村整治为抓手,加速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改善贫困山区农户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大力实施了下山异地脱贫工作。这些措施成效显著,推进了我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党委、政府将以人为本,重视科技向导作用,进一步挖掘本地资源优势,沿着既定发展思路,努力开拓凤阳美好明天。同时,也真诚的欢迎广大投资商来凤阳投资开发。. |
岱岭畲族乡 |
岱岭畲族乡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边缘,西与福建省福鼎市佳阳乡接壤,南与福鼎市沙埕镇毗邻。乡政府驻地东宫村,距县城50公里,总面积20.17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连绵,北有海拔989.5米的鹤顶山,78省道贯穿乡境南北,地形地貌呈西北向东南倾斜。 全乡8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2003年全乡1669户,6617人,其中畲族680户,2450人,占总人口的38%。民族村四个,全乡总劳动力2925人,以从事农业为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12%、14%。全乡耕地面积3922亩,其中水田2746亩,旱地1176亩。山地总面积26643亩,其中宜林山地18460亩。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42万元,人均收入1717元。 岱岭畲族乡是革命老区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岱岭率先成立贫农团,积极开展减租息和五抗(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革命斗争,遭到-政府的残酷镇压,仅福掌村就被焚烧民房124间,全村52户,220多人无家可归。全乡有革命烈士43人。1982年2月,温州市民政局批准岱岭乡为二战时期革命老区乡。 近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乡广大人民的努力,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教育设施日臻完善,拥有一所占地面积11404平方米的“九年一贯制”农村试点学习校,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在校学生800多名。公路、机耕路四通八达,机动车辆可达各自然村。人民生活用水、农用水有所改善,三面光渠道星罗旗布。群众饮用清洁自来水或导流水占75%。高、低压线全面进行改造,达到三相电路。有线闭路电视遍布全乡,丰富了群众的文娱生活,通讯设备齐全,设有移动通信、联通机站,电话户占有率42%。卫生好转,医疗条件提高,新建的卫生院配有X光机、B超、心电图等先进医学设备,解决了山区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同时乡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用好用足扶贫政策,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取得较大成绩,形成了磨菇、四季柚、马蹄笋、黄栀、茶叶、中草药、山羊、本地鸡等八个基地,有力地促进了本乡经济发展,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岱岭“山一”矿泉水有限公司于2003年建成投产,日产“山一”牌矿泉水1000多桶,市场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