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村镇郭柳沟村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处,东靠汇河,与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隔河相望,南与店子乡相邻。全村耕地163公顷,人口1680人。
明洪武年间立村,因地处长满柳树的小溪旁边,得名柳溪村,后以姓氏改称郭家柳沟村,简称郭柳沟。村里有朱、杨、张、于、梁、赵、王、胡、郭等30个姓氏。郭柳沟村是民间秧歌剧“王皮调”和民间曲艺“渔鼓”的流传地。
“王皮调”是流传于郭柳沟村的一种地方秧歌剧,戏中主角姓王名兴春,因他是个皮匠,所以人们就叫他王皮。王皮娶了18个老婆,某年元宵节,王皮与18个老婆同去观灯,由于妻子们都极不满意自己的婚姻,纷纷埋怨,互相争吵,闹得天昏地暗,最后发展到18个老婆群打王皮。戏中唱腔部分使用了大量的明清曲牌,如:“耍孩儿”“叠断桥”“清江引”“桂枝香”“山坡羊”“大观灯”“照凤阳”等,曲调流畅、绮丽,叙事性与歌唱性融为一体。因为这种戏只有《十八姐斗王皮》一个剧目,所以俗称“王皮调”。王皮调的音乐结构严谨、完整、调式新颖,别具一格,悦耳动听。当地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郭柳沟好热闹,大人孩子王皮调。郭柳沟敲起镟子,邻村来了大半子”。足见“王皮调”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力。
1958年,以“王皮调”为素材创作的舞蹈《唱灯》,在泰安地区文艺汇演中获优秀节目奖。1972年,以“王皮调”为素材创作演出的《玫瑰舞》在泰安地区专业文艺创作调演中获一等奖。1984年,根据“王皮调”创作的大型民族器乐曲《玫瑰花开》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泉城之秋”音乐会。
渔鼓则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渔鼓初时是用竹筒和鱼皮制作而成,用手指击之,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因此俗称渔鼓。平阴渔鼓属全真教龙门派“柴门”,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演唱形式,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渔鼓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它的演奏和唱腔有固定的模式。唱腔版式主要有《五鼓三板》《凤凰0头》《跺板》等。唱腔调式有《大官腔》《小官腔》。唱段有《美人赋》《金殿赋》《披挂赋》等等。念白有《武功赞》《辕门赞》《兵器赞》《人物赞》《过街段》《堂台子》等等。渔鼓表演前面有四句开场白,说起来抑扬顿挫。渔鼓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合辙押韵。演唱充满热情,如行云流水,既唱出意境,又唱出人物性格,听众如身临其境,闻其声如见其人。平阴渔鼓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渔鼓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曲艺演唱形式,能现编现唱,即兴表演,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124104 | 250000 | 0531 | 查看 郭柳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孔子山村 |
孔村镇孔子山村位于孔村镇西北2公里处孔子山脚下,聚落呈长方形。 孔子山本名紫盖山,山巅故有孔子讲书堂遗址。北宋熙宁五年(1072)于此址建“孔林书院”,又名“杏坛遗响”。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修孔林书院,始立孔子及四配像。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迁至山东坡,仍立孔子及四配像。“文革”期间被毁坏。孔子山系历史名山,与五岳同为中国三十洞天之一。《名山志》有孔子山绝顶孔子讲书堂遗址的记载。这是曲阜以外惟一的孔子教书堂遗址。 “杏坛遗响”是平阴县八大景之一。孔庙位于孔子山东坡,座西面东,临孔子山村西。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80米。整体为三进大院外挎两楼。大门建台阶之上,排楼式3间。杏坛遗响进门为长方院,对墙为影壁,影壁两旁两座小门入一进院。该院南北各建3间瓦房,南为过道房,即官厅。二进院南北对称,各建有3间带前廊的瓦房,房内是孔子弟子及后世入孔庙的儒家木主。三进院系大平台式,前沿有两段透体墙栏,通过两列12个石俑进入大殿。大殿5间。殿内雕梁画栋,大红圆柱8根,设木阁三间。正中一间供孔子塑像,左右两间供四配像。殿内贴南北山墙各建一长台,各供6个木主,即12哲。 大门前两侧建有两座高台楼。左侧是讲书楼,左、右、前三面环厦,黑漆圆柱8根。右侧是文昌阁,两层六角尖顶。一层有文昌帝君塑像,二层是魁星塑像。楼身并楼台高约10米左右。 庙循山势而建,庙内各建筑共挂有木制大匾额6块,木制长牌对联一副。匾额内容分别是“生民未有”“斯文在兹”“图书天地”“与天地参”“金声玉振”“春风化雨”。庙内外共有青石碑13通,大殿前5通,二进院内4通,大门外3通,村东及大门外左侧各有一通“杏坛遗响”碑,明万历初立于山巅。另有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篆额“孔林书院”和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修孔庙两通残碑。孔子山东面,遍植翠柏。庙内外原来大树颇多,一进院内曾有两人合抱的柏树,院子被遮大半。远看孔子山,见树不见庙。古木参天,庙貌巍然。旧时孔子庙常年游人不断。每年清明节,周边十多里外的师生云集孔子山,瞻仰孔庙。 孔子山孔庙历代曾有7次修建。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在教书堂遗址建“孔林书院”(后称孔庙);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修孔子山庙,始立孔子及四配像;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孔庙从山顶迁至山东簏重建,仍立孔子及四配像;清代至民国期间,先后四次重修孔子山庙。1966年和1975年,孔子山孔庙遭到两度严重破坏。 |
郭柳沟村 |
孔村镇郭柳沟村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处,东靠汇河,与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隔河相望,南与店子乡相邻。全村耕地163公顷,人口1680人。 明洪武年间立村,因地处长满柳树的小溪旁边,得名柳溪村,后以姓氏改称郭家柳沟村,简称郭柳沟。村里有朱、杨、张、于、梁、赵、王、胡、郭等30个姓氏。郭柳沟村是民间秧歌剧“王皮调”和民间曲艺“渔鼓”的流传地。 “王皮调”是流传于郭柳沟村的一种地方秧歌剧,戏中主角姓王名兴春,因他是个皮匠,所以人们就叫他王皮。王皮娶了18个老婆,某年元宵节,王皮与18个老婆同去观灯,由于妻子们都极不满意自己的婚姻,纷纷埋怨,互相争吵,闹得天昏地暗,最后发展到18个老婆群打王皮。戏中唱腔部分使用了大量的明清曲牌,如:“耍孩儿”“叠断桥”“清江引”“桂枝香”“山坡羊”“大观灯”“照凤阳”等,曲调流畅、绮丽,叙事性与歌唱性融为一体。因为这种戏只有《十八姐斗王皮》一个剧目,所以俗称“王皮调”。王皮调的音乐结构严谨、完整、调式新颖,别具一格,悦耳动听。当地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郭柳沟好热闹,大人孩子王皮调。郭柳沟敲起镟子,邻村来了大半子”。足见“王皮调”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力。 1958年,以“王皮调”为素材创作的舞蹈《唱灯》,在泰安地区文艺汇演中获优秀节目奖。1972年,以“王皮调”为素材创作演出的《玫瑰舞》在泰安地区专业文艺创作调演中获一等奖。1984年,根据“王皮调”创作的大型民族器乐曲《玫瑰花开》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泉城之秋”音乐会。 渔鼓则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渔鼓初时是用竹筒和鱼皮制作而成,用手指击之,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因此俗称渔鼓。平阴渔鼓属全真教龙门派“柴门”,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演唱形式,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渔鼓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它的演奏和唱腔有固定的模式。唱腔版式主要有《五鼓三板》《凤凰0头》《跺板》等。唱腔调式有《大官腔》《小官腔》。唱段有《美人赋》《金殿赋》《披挂赋》等等。念白有《武功赞》《辕门赞》《兵器赞》《人物赞》《过街段》《堂台子》等等。渔鼓表演前面有四句开场白,说起来抑扬顿挫。渔鼓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合辙押韵。演唱充满热情,如行云流水,既唱出意境,又唱出人物性格,听众如身临其境,闻其声如见其人。平阴渔鼓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渔鼓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曲艺演唱形式,能现编现唱,即兴表演,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