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黄岛街道 >> 法家园社区

法家园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法家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法家园社区简介

  法家园社区居民委员会
   法家园居委会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街道办事处西北10公里处,两面环海,东临胶州湾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北隔胶州湾与胶州相望。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胶州法姓大财主的花园建在法家园居委会东的洼地上(具体姓名无人知晓),给其看管花园的人居住在此。至元末明初,广大沿海和中原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倭寇战乱的洗劫和自然灾害的侵扰,造成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当时明王朝为维护其统治、均衡人口分布、有利于发展生产、恢复沿海和中原地区经济,采取“移民屯田”措施,下令从山西、河南等地人口稠密地区移民山东。公元1368年到1416年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先后移民八次,法家园居委会的先民们就在其中之列。
  
  法家园社区
   据有关记载,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隋支达一家随移民大潮由山西大同云中府洪洞县的“小云南”来到了胶州湾西岸法家的花园处住了下来,繁衍生息。后来由于法家的败落,法姓由此迁走,而其佃户便留在这里,因此处是“法家的花园”,故取名为“法家园”。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法家园。
   法家园居委会占地8.5公顷,地处平原,居住着隋、高两大姓氏,共288户、890余口人。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开始陆续有移民在洼西居住(现居委会地址),清属胶州沾化乡王昌社。公元1930年(民国十九年)属胶县第五区龙泉乡。1945年8月解放属珠山县洋河区,12月划归青岛海西办事处洋河区。1946年2月仍复属胶县洋河区,9月又属新成立之胶南县洋河区。1949年7月属胶南县第八区(原洋河区改称)。1955年9月属胶南县红石崖区(原第八区改称)。1958年3月撤区建乡属胶南县徐戈庄乡,9月撤乡建社属胶南县红石崖人民公社。1984年9月社改镇辖于红石崖镇。1991年2月撤县设市属胶南市红石崖镇。1996年10月由胶南市红石崖镇划归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街道办事处,2004年7月由法家园村改称法家园居民委员会至今。
   法家园居委会地处沿海,北靠建材基地,水陆路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居委会的主要经济来源于海上运输业、捕捞业。改革开放至今,海上养殖业和工业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引进,激活居委会周边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居委会经济的发展,2004年居委会经济总收入4486万元,人均收入4216元。安装电话127部,电视机278台,有机动车45台。 2004年居委会投资27万元为287人加入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450人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自1999年至今共有180人参加了自谋职业保险,到现在共有120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2002年被青岛市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海产品历史悠久,有蛤蜊、牡蛎、海螺、梭蟹、对虾、梭鱼等,由于其鲜嫩肥厚、口味独特而远近闻名。
  
  法家园女子演出队
   法家园居委会具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已为国家输送27名大专生、9名本科生。1951年成立过40余人的茂腔小剧团,排演过《罗衫记》、《秦香莲》等十几个茂腔剧目,1971年排演了现代京剧《红灯记》,1972年1月到胶南市建材厂、柳花泊街道办柳花泊居委会等单位演出过。
   联系电话 86-0532-86931508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11001 266000 0532 查看 法家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法家园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法家园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龙湾崖社区

  龙湾崖社区居委会    龙湾崖社区居委会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距黄岛办事外8公里处;东临胶州湾,与青岛隔海相望,交通便捷,气候宜人,是旅游、投资的好地方。    龙湾崖社区占地面积6公顷,249户、707人,薛姓为主,居民全为汉族。    据考证,于清康四十年,薛家岛山里北庄薛太松之子薛钊迁来此地立村,村边有一水湾,传说湾中有龙即称为龙湾。村名也随龙湾而取名龙湾子崖村。1958年称龙湾崖村。另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初称龙湾崖村,清末称龙湾子崖村,民国时称灵湾子崖村。    龙湾崖村解放前属胶县第五区安林乡管辖;于1945年8月解放属青岛海西办事处洋河区管辖;1946年9月成立胶南县属胶南县洋河区管辖;1955年属胶南县红石崖区管辖;1958年9月撤销红石崖区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红石崖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称红石崖镇龙湾崖村;1996年4月划归黄岛区,黄岛办事处管辖;2004年7月撤村建社区,改称为龙湾崖社区。      社区驻地    改革开放后,龙湾崖社区借助富民政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富源工业园为依托,发展海上养殖业、个体私营、商贸和工业,现共有20多家企业落户龙湾崖社区,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又增加了居民收入,带动了社区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213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20万元,资产总值38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192元。    全社区拥有固定电话145部,移动电话290部,摩托车280辆,汽车40辆。不仅物质生活提高,文化生活也相应改善。2003年建起了文化大院和门球场等文化娱乐阵地,使学习有地方、娱乐有场所。2004年每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    2003年开始对中小学三好学生每人50元奖励,2004年开始对考入大学的专科生每人奖励600元,本科生每人奖励800元。到2004年共输送大学生20多名。      社区一瞥    2004年居委会投资28万元为237名居民办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为385名居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1年起为80岁以上的老人生日每人发放60元的生日礼,2004年起春节为6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发100元左右的礼品。    龙湾崖社区从1986年开始旧村改造,经过20年的努力,现全社区居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部分居民还住上了二层楼房,全社区道路、大街、小巷都进行硬化、绿化,安装了路灯。社区面貌焕然一新。1999年被青岛市爱委会评为青岛市“卫生村庄”,2001年被青岛市爱委会评为青岛市“模范卫生村庄”,2002年被青岛市爱委会评为“青岛市环境建设卫生先进单位”,2003年被省爱委会评为“省级卫生村庄”。    电话:86-0532-86931301   

大公岛路社区

  大公岛路社区居委会    大公岛路社区居委会位于刘公岛路和灵山岛街交汇处的南侧,面积4.5公顷。现有居民392户,1124人,薛、欧、杨、陈姓居多。2001年改后湾村为黄岛大公岛路社区居委会。    清康熙五年(1667年)欧德公携带妻、子由胶南灵山岛镇城口子村来到黄岛里,在岛东北部山后北面靠后海湾的地方定居,故得名后湾村。    黄岛大公岛路社区居委会,明、清属胶州沾化乡黄岛里社;1898年属青岛德租界;1914年属青岛日战区;1923年属青岛特别市海西区;1945年8月属珠县辛安区;12月属青岛海西区辛安区;1946年2月属胶县辛安区;1949年9月属胶南县第九区;1955年9月属胶南县黄岛区;1956年2月属胶南县红石崖公社;1958年3月属胶南县徐戈庄乡;9月属胶南县红石崖公社;1963年11月属胶南县黄岛公社;1972年11月属胶南县辛安公社;1975年8月属胶南县黄岛公社;1976年10月属昌淮专区黄岛公社;1979年1月属黄岛区黄岛公社;1984年3月属黄岛区黄岛镇;1994年12月镇改办事处属黄岛街道办事处至今。      社区办公场所    原后湾村座落在黄岛里的最东端,因国家重点工程胜利油田管道局东黄输油管线黄岛末站黄岛油库和青岛港务局黄岛油区一期工程建设,于1978年全村搬迁于今居址。    黄岛大公岛路社区居委会以工、副、渔为主,以招租为全居一大产业优势。2004年已落成的内资项目2个,到位资金836万元,外资项目一个,到位资金30万美元,实现经济总收入2.903亿元,经济纯收入1260万元,人均纯收入8433元。到2004年底全居有电视420台、电话410部、机动车辆108辆,并实现了“四通”即:水通、电通、煤气通、暖气通,成为全区经济实力最强的村之一。      社区内道路    大公岛路社区居委会从1990年至1998年投资338万元,对旧房进行了彻底改造。2004年底全居参加养老保险628人,医疗保险852人;投资2万余元为全居居民办理了家庭财产保险,设立了医疗补助,根据正规医院住院费用单据一次性定额补助分别1000元、2000元、3000元、5000元,对本居考取大本、大专、中专的分别奖助学金1000元、800元、500元,对在校三好学生奖励50元,在部队荣立三等功或评为优秀士兵的分别奖励200元、100元,对独生子女每对夫妇每年投保156元,对残疾人、困难户年底补助600元,为80岁以上的老人购买生日蛋糕等。成立了由妇女、青年组成的业余文化宣传队,建立了老年门球队,各种活动中心及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围。1990年-1992年连续三年被山东省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987年-1998年连续12年被青岛市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1997年-2003年被青岛市政府评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    黄岛大公岛路社区居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6852818 86-05832-86854700    传真:86859191   

崇明岛东路社区

  崇明岛东路社区居委会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崇明岛东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原黄岛盐滩村民委员会)隶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街道办事处,地处办事处中心繁华地段,位于黄岛区崇明岛东路169号,斋堂岛街两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辖区总面积120公顷,现有常住居民736户,人口2269人,居民姓氏100多个,以管姓、高姓人口居多,闫姓次之;流动人口310户,1782人。    崇明岛东路社区有近600年历史。明永乐八年,徐姓和张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在岛中部紧靠北海滩可以产盐的地方立村,故得名盐滩村。1923年属青岛特别市海西区黄岛里社;1945年8月解放,先后属珠山县、胶县;1979年划归青岛市黄岛革命委员会、黄岛人民公社;1993年起属青岛市黄岛区;2001年9月,原盐滩村民委员会改称崇明岛东路社区居民委员会。   社区内的新建楼房    社区居委会凭借位置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辖区现有大小企业20余家,涉及建筑、房地产、汽车维修、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行业,农贸市场1个,个体工商户120余户,从业人员1130人。社区下辖青岛中天伟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青岛泽润汽车修理有限公司、青岛金桥门窗有限公司、青岛永信盛水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并先后引进青岛慧德塑胶有限公司、青岛佳那安水产有限公司、青岛繁乐司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社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社区实现总产值3.27亿元,经济总收入2.27亿元,比2003年增长10%,人均纯收入8259元。    社区现有医务所2处,物业公司1处,幼儿园1所,社区注重文化教育和居民保障的提高,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老年福利和学生奖励。2000年到2004年底社区共向国家输送大学毕业生36人,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生19人,专科生15人。社区出资鼓励居民参加成人学历教育,同时采取举办学习班、看录像等形式,对干部和居民进行文化科学、民主法制等知识培训,提高居民整体素质。      社区图书馆    社区自八十年代末实施旧村改造,先后改造旧居9.2万平方米,绿化1.9万平方米,建成居民楼37幢,居民入住率达100%,人均居住面积达40.6平方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也不断提高,2004年底,全居有电视机2537台,电话1872部,机动车109台,电脑、宽带、DV等高端产品也已进入居民家中。为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4年社区投资20万元修建了篮球场、图书阅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各类休闲娱乐场所,还组建了女子舞蹈队、秧歌队等业余文娱团体。    社区社会保障网络健全。社区每年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6.3万元。截止2004年底全居共有1823人参加了社保统筹体系,其中参加农工商保险156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328人,自谋职业保险452人,农村合作医疗631人,有256人已经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居民生活有所保障。    崇明岛东路社区两委将继续以群众满意为己任,结合社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电 话:86-0532-86854280 86-0532-86858190 86-0532-86852909    传 真:86-0532-86867695    邮 箱:hdchongmingdao@126.com   

田横岛路社区

  田横岛路社区居委会    田横岛路社区居委会,原名柳沟村。位于黄岛办事处驻地以西1.5公里,占地面积13.3公顷,现有居民820户,人口2756人,以高、岳两姓为主。是黄岛五个自然村之一,北依黑山(北海公园),西临柳湖公园,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是居住、度假的好地方。    据《高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1610年高姓祖先高德全带全家人从胶州三里河村迁来在此居住,繁衍成村。因该村建在黑山前面,有一条大沟东西走向,从村中心穿过,由黑山东面拐向北海,沟的底部和两岸全长满柳树,故名为柳沟村。1898年前隶属胶州沾化乡安林社管辖,1929年4月改为青岛特别市海西区黄岛里社;1945年10月归属珠山县,同年12月珠山县撤消复归胶县;1950年9月归属胶南县红石崖区;1958年10月属红石崖公社;1963年11月属黄岛公社;1972年11月属辛安公社;1975年8月属黄岛公社; 1976年8月划归昌潍地区黄岛工委;1979年1月归属青岛市黄岛区,1984年9月属黄岛镇;1994年12月属黄岛街道街道办事处管辖。于2001年9月由原来的柳沟村更名为“田横岛路社区居委会”至今。      社区内的门球场    2004年引进外资企业6家,利用外资140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6家,利用内资3000万元。投资500万元建造标准厂房7000平方米,对外租赁年度盈利80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2.2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67亿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380万元,人均收入7550元,完成利税1320万元。投资1000万元,建造办公商住楼11400平方米,已竣工启用。投资380万元建造了文化活动中心,设有娱乐室、健身室、图书室。2002年投资10万元建起了门球场、篮球场。2003年投资30万元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了10人的门球队、10人的锣鼓队、30人的舞龙队、30人的秧歌队,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参加演出,群众文体生活丰富多彩。      社区内的柳湖公园    居委会全体居民住上了楼房,人均居住面积48平方米;现有电话600部,手机1000部,电视机1300台。机动车120辆,其中轿车60辆,货车60辆。居民有700人加入社会养老保险,其中300人已领取养老保险金。超龄人员和儿童全部加入社会合作医疗。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助60元。所有入托幼儿每人每月补助80元。至2004年底田横岛路社区居委会输送大专生80人,大本60人,研究生16人。1999-2004年连续5年被青岛市市委评为“双创工作先进单位”,2002-2004年被青岛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850523   

海南岛路社区

  海南岛路社区居委会    海南岛路社区居委会,位于黄岛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5公里处,是岛里五村去辛安的必经之路,道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便利,南距前湾港1公里,北距北海公园0.5公里,东至柳湖公园0.2公里,环境非常优美,是投资、旅游理想的胜地。    居委会占地面积15公顷,846户、2598口人,多以于、岳姓为主。      社区的绿化    相传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有陈氏兄弟俩人从胶州沾化乡迁到村前杀牛沟居住,后因兄弟发生矛盾,兄离弟移居北土崖下,挖窝起棚栖身,有人问弟,哥在何处?弟曰:西北崖下窝棚便是。从此卧棚村村名流传至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青岛市-训令政字第432号文,为了意义深远给改为音同字不同的“卧鹏”两字)。    海南岛路社区居委会,春秋战国时属齐,秦汉时属琅琊郡之黔陬县,三国时属魏城阳郡,唐宋时属密州,元明时属胶州。1898年(光绪24年)属胶州沾化乡安林社,1929年(民国18年)属青岛特别市海西区,1945年10月属珠山县辛安区,同年11月又并入胶县,12月划归青岛市海西区工委办事处。1946年9月属胶南县辛安区(九区)黄岛乡,1956年2月属胶南县红石崖区,1958年属红石崖公社,1963年11月属黄岛公社,1972年11月属辛安公社,1975年属黄岛公社,1976年10月属0昌潍地区黄岛工作委员会,1979年1月属0青岛市黄岛区委员会,1984年9月属黄岛区黄岛镇管辖,1992年开发区与黄岛区合并即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2001年11月村改居。      社区自办的幼儿园    海南岛路社区居委会至2004年共引进了外资企业六家,内资企业五家。合同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00万美元。合同利用内资1.6亿元,实际利用内资9000多万元。2004年实现经济收入2.3亿元,经济纯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8400元。    至2004年建住宅楼45栋,人均居住面积35.2平方米。    2004年底共投资30多万元,建起31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投资5万元建起了巾帼健身站、舞蹈队,投资10万元建起了健身场地、门球队、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居民学校等,图书室藏书2600多册。幼儿园入园儿童186名,入托率100%。      社区内的门球场    全居委会共有电话1100部,电视机800多台,机动车110多辆。2004年全居74人参加农工商保险,26人参加自谋职业保险,102人加入社会养老保险,59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凡参加农工商保险,自谋职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居民居委会给予每人1440元补助。至2004年有大学毕业生45人,其中大专生30人、大本生15人、研究生3人,凡是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居委会奖励1000元人民币和皮箱一个。对年满9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过生日给予每人200元的蛋糕一个;对特困户每年给予500-1000元的补助金;对建国前的老党员每年给予500元补助。    1991年至2002年连续11年被市委、市府评为市级文明村(居);1998年被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2003年被青岛市委授予社区建设先进单位;2002年至2004年被市委授予市文明单位标兵。   电话:86-0532-86852997 86-0532-86859070   

淮河东路社区

  淮河东路社区居委会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淮河东路社区居委会(原东盐滩村)隶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街道办事处。这里地处胶黄铁路与淮河路交汇处,环境优美,交通十分便利。现有人口794户, 2233人,常住人口476户, 1482人,面积15公顷。    淮河东路社区居委会(原东盐滩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载:马氏兄弟最早来此居住河东,因用大锅熬盐名曰盐锅;随后宋氏兄弟来此居住河西,后李、逄、邵、王四姓相继来此均居住河西名曰宋家小庄。民国二年(1913年)马姓有二家在东海滩上开办盐场,胶洲官府为管理税收方便,就此命名为东盐滩村。1945年前先后辖于胶洲、珠山县、胶县,1946年辖于胶南县,1976年从胶南划出,归属昌维地区黄岛工作委员会管辖,1979年划属青岛市黄岛区,1992年两区合一,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95年后,由于外地人大量迁入,姓氏已达100多个,大姓有宋、马、李。随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于2001年12月实行村改居,命名为淮河东路社区居委会至今。      社区内的街道    社区居民主要从事汽车运输、维修、配件、建筑、饮食服务等行业,个体经营业户达120多家。淮河东路社区居委会拥有韩国独资项目“青岛美乐服装有限公司”,内资项目“华龙凤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改制企业“青岛东方印刷有限公司”和“黄岛区彩印包装制品厂”等多家企业。2004年,实现社会经济总收入1.05亿元,集体纯收入470万元,人均纯收入5200元。    截止2004年底,全居拥有彩电571台、电话395部、汽车43辆、电脑57台。共有289人入了农工商保险、302人入了自谋职业保险、85人入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现已有212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有774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居委会每年为居民补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费8.7万元,同时每年拿出近10万元用于老年人福利和学生奖励,为老年人免费健康查体、春节和老人节发放节日礼品,奖励在学校获得“三好学生”和获得区级以上各项竞赛前三名的学生100元,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到2004年,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32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1名、研究生2名、本科生17名、专科生12名。居委会先后投资30多万元兴建了卫生所一处、幼儿园一所、停车场一处,投资近20万元兴建了老年活动室、科技文化中心、篮球场、老年门球场,投资2万余元购置演出服装和道具,成立了秧歌队、高跷队、以及女子文明队,定期组织活动或演出,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社区内的娱乐活动    从1985年开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大力进行了村庄基本规划建设,多层楼、二层别墅、砖瓦平房合理规划布局,街道宽阔整洁,两旁花草树木“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村容村貌清洁卫生,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评为“村镇建设明星村”,1996年被区政府列为首个整体搬迁村庄,现正在规划设计。不久,一个和谐的功能齐全的智能化的现代化新社区必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联系电话 86-0532-86907521 86-0532-86907952    邮政编码: 266555   

徐戈庄社区

  徐戈庄社区居委会    徐戈庄社区居委会位于胶州湾西海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北部,距黄岛街道办事处四公里处,占地26.7公顷, 1229户,3754人,人均居住面积21平方米。交通方便,环境优美。    公元1368年先有徐姓迁此定居,1404年孙姓先祖孙久住三兄弟和王姓先祖居住孙家沟(先本区改称管家洼),为赶海方便,迁居至此,才形成村落。因称徐姓为“大哥”,故村名为“徐哥庄”。现“徐戈庄”为“徐哥庄”之谐音,属姓氏村名。      徐戈庄社区    徐戈庄社区居委会1911年(清宣统三年)春改沾化乡为朱仲区安林社;1930年(民国十九年)属胶县第五区安林乡;1945年8月属珠山县辛安区,1946年9月属新成立的胶南县辛安区;1949年7月属胶南县第八区;1955年9月属胶南县新成立之黄岛区;1956年2月属胶南县红石崖区;1958年3月属胶南县新成立之徐戈庄乡,9月属胶南县红石崖人民公社;1975年8月划属胶南县黄岛人民公社;1976年10月由胶南县析出归新成立之的昌潍地区黄岛革命委员会;1984年9月社改镇辖于黄岛镇;1993年两区合并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黄岛镇;1994年12月镇改办事处辖于黄岛街道办事处;2004年7月徐戈庄村改徐戈庄社区居委会至今。      纵横交错的铁路网    徐戈庄社区居委会,把壮大集体经济这项工作列为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作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徐戈庄社区居委会除巩固原有建筑公司、青岛正大轮胎厂、木器厂、加油站集体企业外,还先后发展了奥其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宏利源、韩国东进商社、青岛德福木业有限公司。截止2004年,共引-营企业12家,解决了1120人就业难的问题。2004年投资2300万元,完成停车场配套服务设施和台洋精机项目厂房建设3500平方米,这两个项目年完成利税600万元。2004年徐戈庄社区居委会集体经济总收入7320万元,利税800万元,人均收入4920元。      老年棋牌室    徐戈庄社区居委会以两个文明建设为主,2004年参加保险总人数1381人;其中参加农工商保险331人、自谋职业保险550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500人。有电话850部、电视机1220、机动车辆368辆;投资50万元建幼儿园,入园率100%。投资80万元建老年活动中心,购置了象棋、扑克、纸牌、麻将、演出服装等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每逢春节和老人节,凡年满80周岁以上老人都补助100元人民币;年满90周岁以上老年人生日都要送上生日蛋糕或100元人民币的生日礼品,对应征入伍的义务兵都上缴统筹费。在校中小学生凡取得“三好学生”光荣称号的每年补助50元,对考入大专的每人补助1000元,考入本科的每人补助1500元。截止2004年,向国家输送大学毕业生206人,其中专科165人、本科36人、研究生5人。对自愿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育龄夫妇给予400元奖励。1997年投资8万元成立了茂腔剧团,每年春节前后常应邀到周围各社区演出,演出剧目有《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罗衫记》《王小赶脚》《东京》《西京》等,深得群众的喜爱。1995年被青岛市政府评为“市文明单位”,2000年被青岛市政府评为“市级卫生示范村”。    电话:86-0532-86908539    传真:86-0532-86911767   

刘公岛路社区

  刘公岛路社区    刘公岛路社区,位于黄岛区东北端,北依乳(鱼)山,面临大海、东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面积约17.8公顷,726户,2043人。这里依山临海,水陆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人们生活居住、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地方。    刘公岛社区原称前湾村,始于明末清初,清顺治元年(1644年),由薛、孙、高、王等姓氏,先后由黄岛区的薛家岛、小殷家村、龙泉王和胶州的三里河村迁入。因在背有乳山前临大海的湾型凹处立村,故取名前湾村。孙、高是社区的主要姓氏。于2001年9月更名为刘公岛社区。      社区居委会驻地    2004年,累计引进外资1260万美元、内资2.36亿元。已发展成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集工业、房地产、建筑建材、海陆运输、海水养殖、冷藏加工、变配电设备制造、商饮服务等行业共同发展的综合性集团公司。拥有规模企业22家,多年来经济总量列全区第一。社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千强乡镇企业”“国家最大规模乡镇企业第859名”“最高利税企业第670名”等荣誉称号。2004年,企业总产值9亿元,利税4688万元、上交国税2335万元;经济总收入8.17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6.13亿元;集体经济纯收入228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9146元;集体拥有资产3亿多元。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居全黄岛区之首。      社区内的健身场所    至2004年,累计投资6700万元,将祖传的海草屋、茅草房全部拆除,建起宽敞明亮的楼房。建成“封闭式”“花园型”居民社区,社区内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楼房安装“双气”;物业管理有章,垃圾日产日清……,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全社区拥有电视机810多台、电话1600多部、机动车820多辆,个体购车达770多辆。    1995年至2004年,社区累计投资250万元,对幼儿入托免费;小学至高中学杂费由村里承担;对升入大专院校及升入大学本科的学生分别给予1000元、5000元的奖学金,向国家输送大专生120名,本科生90名、博士生2名。    2002年,居委会出资为男60岁、女55岁以上老人办了社会养老保险;全村其他居民均参与了“企业保险”“医疗保险”;居民均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建有卫生所,配有合格医护人员3名,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资助,健康有保障。      健身器械    1986年投资36万元,建设了占地440平方米的多功能“体育场”和“文化广场”,各种体育、健身器材齐全,适合老、中、青、幼各年龄段人事健身娱乐。并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和“书社”,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1988年出资10万元,建设了占地225平方米的门球场,成立了由30多人组成的业余门球队,2000年在青岛市“门球赛”中荣获第二名。    社区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民国初期(1911年)村里有一支20多人的“高跷队”,演出的剧目有:踏高跷、扭秧歌、唱小曲、说快板、说快书等。每年春节过后自正月初三日开始,除在黄岛各村演出外,还到辛安、柳花泊、红石崖各村去演出;每年的渔船出海,庙会节庆都必进行演出,常年活跃在乡村,深受农民群众欢迎。1967年,改为30多人的“文艺宣传队”。表演剧目增加了京剧、吕剧、茂腔、柳腔、话剧、歌舞等。节目以自编自演为主,内容健康向上,配合当时形势,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歌颂各种英雄模范人物为主。还经常到胶驻军营房工矿企业慰问演出。现已发展到近百人,成为黄岛区一支文娱骨干力量。    电话:0532-86857001 传真:0532-86852215   

张戈庄社区

  张戈庄居委会    张戈庄居委会位于黄岛区北部,距黄岛办事处北6.5公里处,胶州湾西岸,黄张公路、胶黄铁路贯穿中间,面积24公顷,住着管、陈、两大主姓,另有王、龚、杨、李等28个姓氏,870户,2870。    公元1368年,张姓由云南迁来入住,当时战乱成灾,张姓绝户;公元1404年,管、陈两姓由小云南(现山西省)移此居住,为纪念张姓,定村名为张哥庄,1958年人民公社化,更名为张戈庄。2004年8月改张戈庄村为张戈庄社区居委会。      社区驻地    1911年(清朝宣统三年)属朱中区安林社,1930年(民国十九年)属胶县第五区安林乡;1956年2月属胶南县红石崖区,1958年3月撤区换乡,此年9月换乡建红石崖人民公社,1984年9月,社改镇辖于红石崖镇。1996年4月由胶南市红石崖镇划出归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办事处管辖。      社区内的学校    2004年居委会投资380万元购划拨地70亩,引进2个项目入住,年租金16万元;利用原有厂房引进项目1个,年租金26万元;居民投资300万元,滩涂养殖1500亩,年利润3000万元;购置捕捞渔船100只,年收入500万元, 2004年全居经济总收入1.9758亿元,集体总收入1680万元,纯收入22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740元。    1998年投资30万元新建教学楼3000平方米,被青岛市评为市规范化学校;2001年投资10万元改建幼儿园,被青岛市评为市一级幼儿园;1986—2004年向国家输送大学生22名,其中本科生10名,大专生12名,居委会规定大专生每人奖励600元,本科生每人奖励1000元。    2004年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558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548人,每年春节凡年满60周岁的老人发给100元慰问金。    1996年新盖居民楼23幢,红瓦房300间,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全居共有机动车250辆、电话600部、手机1000部,有线电视机850台,新建老年活动室一处、老年门球队一支、秧歌队两支,并由30人组成茂腔剧团,曾到辛安、黄岛、红石崖慰问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电话:86-0532-86917780 86-0532-86918698   

管家洼社区

  管家洼社区居委会    管家洼社区居委会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北部,龙斗山东侧。这里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居家、旅游的好去处。占地面积10公顷,居住着300户,1104人,以管姓居多,其次是1984年后迁来20多个姓氏,均系汉族。    据传,元末明初(公元1370年前),孙高两姓从小云南迁来,在山沟处立村。因孙姓人丁兴旺取名为孙家沟。(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孙家沟)。1980年胶南县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且管姓居多,地处洼地更名管家洼村。      居委会驻地    管家洼村清隶属于胶州沾化乡安林社。1911年(清宣统三年)春改沾化乡朱仲区安林社。1930年(民国19年)属胶县第五区之安林乡。1945年8月属于珠山县,12月划归青岛海西办事处洋河区。1946年2月复胶县洋河区。1949年7月属胶县第八区(原洋河区改称)。1955年9月属胶南县新成立之黄岛区管辖。1956年2月属胶南县红石崖区。1958年3月撤区建乡,属胶南县徐戈庄乡,9月撤乡建社属胶南县红石崖人民公社。1984年9月社改镇辖于红石崖镇。1991年2月撤县设市,属胶南市红石崖镇。1996年10月划归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黄岛街道办事处。2004年7月管家洼村改为管家洼社区居委会,加大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社区街道    管家洼社区居委会没有集体企业,群众立足于以农为本植果为副的发展路子,利用自然优势,发展个体经济,以经商业、外出打工、副业等来增加经济收入,盛产苹果、大枣、柿子。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89万元,人均收入4153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居民建起了楼房,2004年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比建国初期增长了3倍。有电视机300台,电话230部,机动车辆210辆,安装有线电视240户。管家洼社区居委会非常注重教育事业,对学习突出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凡是考入国家正规大专学校以上的学生,给予每人1000元奖学金,被评为优秀学生的给予每人50元的奖励,到2004年已向国家输送大专毕业生8人,本科生5人。社会福利保障不断完善,2004年参加社会医疗保险753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370人。每年老人节给予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100元的慰问金。投入4万元修建了门球场,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2001年,富源工业园在村东安家落户,修建道路四通八达。以工业园的发展为依托,将来的发展会更加辉煌。    电话:86-0532-86917000 86-0532-86917877   

郭家台子社区

  郭家台子社区    郭家台子村,位于黄岛街道北部,地处半岭半洼地带。北靠法家园村,西邻管家大村,南邻管家洼村,东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本村有居民499户,1654人;有郭、管、高、李、董等20多个姓氏,其中以郭、管、高姓为主,皆为汉族。全村总面积8.67万平方米,有耕地415亩,海滩1877亩。生产历来为渔、农并举,现又大力发展滩涂养殖和村办企业等多种经营。    据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先祖郭会、郭权和管福礼,随移民大潮由山西大同云中府红洞县来到山东高密。当年,他们又从高密迁来本村。当时,此地有两座土台子,一称东台子,一称西台子,他们便选择在西台子建村。开始叫郭管二家,后因郭家人旺地多,管家人少势弱,又因村庄建在土台子上,便称本村为“郭家台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1911年以前,本村称郭家台村;1911年区域划分时,更名为“郭家台子村”,沿用至今。    自1911年(清宣统三年)该村属胶县龙泉区管辖,1930年属胶县第五区安林乡管辖,1944年属诸胶边县小珠山区管辖,1945年属青岛市海西区办事处洋河区管辖,1946年9月胶南成立,属胶南县第八区大村乡管辖,1958年9月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后改为红石崖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红石崖人民公社改为红石崖镇属红石崖镇管辖,1996年4月26日该村划为黄岛区黄岛街道办事处郭家台子村民委员会,2004年8月村改居为郭家台子社区居委会。      郭家台子社区居委会    解放后,重视发展渔业,不断增添船只,改进设备和技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村已有大小船只60多艘,20马力机轮2对,大运输船14只。人们的经济收入年年提高,本村成为全镇富裕村之一。    上世纪60年代末,村小学发展到有6个班级(1—6年级)。1980年,学校“六配套”齐全,进行完全小学教育(1—6年级),在校生达150名。2000年,村小学合并到张戈庄小学。目前,全村已有大中专毕业生7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1名。曾在2002年汉城亚运会上获得撑杆跳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的高淑英就出自郭家台子村。      社区幼儿园    1985年,“王—黄”公路被拓宽改造成柏油路,由村东通过,方便了交通,促进了本村的经济发展。1992年,“胶—黄”铁路经村西通过,动迁了近30户民房。2002年以来,村南的800亩土地被纳入规划,建设区富源工业园,带动了本村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里的修理业、加工业、养殖业、商业等逐渐发展壮大。到目前,村办企业已有青岛里仁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天润汽车租赁中心、宏兴木器加工厂等80多家;滩涂养殖面积1877亩。村民的收入逐步提高,别墅式的两层小楼相继出现。村里也投资改建了幼儿园。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69万元,人均纯收入4246元。    联系电话:86-0532-86852600   

千山南路社区

  千山南路社区居委会    黄岛街道办事处千山南路社区居委会(原小石头村)位于办事处西北部2公里处,胶州湾西岸,面积40公顷,1108户,3077人,其中空挂户501户,1063人,其中管姓占98%以上。1998年5月28日实行了农转非,2001年更名为千山南路社区居委会。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投资旅游的理想之地。      居委会办公场所    千山南路社区居委会清属胶州沾化乡安林社。1911年(清宣统三年)春改沾化乡为朱仲区安林社;1930年(民国十九年)属胶县第五区安林乡;1945年8月解放属珠山县辛安区,12月划归青岛海西办事处辛安区;1946年2月仍复属胶县辛安区,9月属新成立之胶南县辛安区;1949年7月属胶南县第九区(原辛安区改称);1955年9月属胶南县新成立之黄岛区;1956年2月属胶南县红石崖区;1958年3月属胶南县新成立之徐戈庄乡,9月属胶南县红石崖人民公社;1972年11月属胶南县辛安人民公社;1975年8月划属胶南县黄岛人民公社;1976年10月由胶南县析出归新成立之昌潍专区黄岛革命委员会黄岛人民公社;1979年1月归新成立的青岛市黄岛区黄岛人民公社;1984年9月社改镇辖于黄岛镇;1993年两区合并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黄岛镇;1994年12月镇改办事处辖于黄岛街道办事处至今。      日资企业青岛富吉高食品有限公司    居委会1994年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盛德利”肉联厂。1995年8月又引进了第一家日资企业青岛富吉高食品有限公司。1997年该公司投资420万美元,在居委会西侧征地15亩扩建厂房,拥有职工150人,利税500多万元。2000年8月之后又引进了韩国巨进假发、新信电子、永成水产,日资米川食品,内资明和塑模机械、和祥电子、海大百川、兴宝利物流等13家内外企业。1998年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300平方米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石城宾馆。至2004年该居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50多万美元,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实现居经济总收入2.7693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7518亿元,人均纯收入5780元,实现利税1870万元。    居委会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用以改善环境。1996年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幼儿园和1万多平方米的住宅楼,居内的大街小巷全部进行了硬化、亮化、美化,垃圾日产日清。居委会已有862人办理了养老医疗保险,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健康查体一次,并在仲秋节、春节发放300元的节日礼品。幼儿入托半价优惠,对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在部队立功受奖人员分别给予1500、1000、100元不等数额的奖励。2004年底居民拥有各类机动车辆107辆,电话1091部,电视机1135台,向国家输送大专生55人,本科生45人,研究生1人。    为创建和谐社区,居委会成立了全区首支“女子文明队”,建起了灯光球场,供居民休闲娱乐,2004年投资3万多元成立了茂腔剧团,1993年至2004年连续11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电话:86-0532-86907946 86-0532-86907889   

法家园社区

  法家园社区居民委员会    法家园居委会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街道办事处西北10公里处,两面环海,东临胶州湾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北隔胶州湾与胶州相望。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胶州法姓大财主的花园建在法家园居委会东的洼地上(具体姓名无人知晓),给其看管花园的人居住在此。至元末明初,广大沿海和中原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倭寇战乱的洗劫和自然灾害的侵扰,造成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当时明王朝为维护其统治、均衡人口分布、有利于发展生产、恢复沿海和中原地区经济,采取“移民屯田”措施,下令从山西、河南等地人口稠密地区移民山东。公元1368年到1416年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先后移民八次,法家园居委会的先民们就在其中之列。      法家园社区    据有关记载,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隋支达一家随移民大潮由山西大同云中府洪洞县的“小云南”来到了胶州湾西岸法家的花园处住了下来,繁衍生息。后来由于法家的败落,法姓由此迁走,而其佃户便留在这里,因此处是“法家的花园”,故取名为“法家园”。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法家园。    法家园居委会占地8.5公顷,地处平原,居住着隋、高两大姓氏,共288户、890余口人。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开始陆续有移民在洼西居住(现居委会地址),清属胶州沾化乡王昌社。公元1930年(民国十九年)属胶县第五区龙泉乡。1945年8月解放属珠山县洋河区,12月划归青岛海西办事处洋河区。1946年2月仍复属胶县洋河区,9月又属新成立之胶南县洋河区。1949年7月属胶南县第八区(原洋河区改称)。1955年9月属胶南县红石崖区(原第八区改称)。1958年3月撤区建乡属胶南县徐戈庄乡,9月撤乡建社属胶南县红石崖人民公社。1984年9月社改镇辖于红石崖镇。1991年2月撤县设市属胶南市红石崖镇。1996年10月由胶南市红石崖镇划归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街道办事处,2004年7月由法家园村改称法家园居民委员会至今。    法家园居委会地处沿海,北靠建材基地,水陆路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居委会的主要经济来源于海上运输业、捕捞业。改革开放至今,海上养殖业和工业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引进,激活居委会周边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居委会经济的发展,2004年居委会经济总收入4486万元,人均收入4216元。安装电话127部,电视机278台,有机动车45台。 2004年居委会投资27万元为287人加入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450人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自1999年至今共有180人参加了自谋职业保险,到现在共有120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2002年被青岛市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海产品历史悠久,有蛤蜊、牡蛎、海螺、梭蟹、对虾、梭鱼等,由于其鲜嫩肥厚、口味独特而远近闻名。      法家园女子演出队    法家园居委会具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已为国家输送27名大专生、9名本科生。1951年成立过40余人的茂腔小剧团,排演过《罗衫记》、《秦香莲》等十几个茂腔剧目,1971年排演了现代京剧《红灯记》,1972年1月到胶南市建材厂、柳花泊街道办柳花泊居委会等单位演出过。    联系电话 86-0532-86931508   

可乐石社区

  可乐石居委会    可乐石居委会坐落在抓马山山脚下,青黄高速公路西侧,管家楼以北,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居委会原有马、宋、王三大姓氏,以后又迁入了田、薛、高、张等二十多个姓氏。明朝永乐年间,一马姓人家从小云南大槐树底携二子辗转奔波到马家楼定居,二子成人后,次子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看中抓马山下这方水土,便来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成了可乐石居委会马氏的先祖。      可乐石居委会办公场所    当时抓马山上多有奇形怪状的大孤石,山下有大面积的空阔地,空阔地里有从山上滚落下的大石,先祖们就称这地方为“阔落石”,故得村名。因读音不准,“阔”“可”不分,解放前就变“阔落石”为“可落石”,1996年10月区划黄岛后因“乐”比“落”有意义,又改为“可乐石”。居委会居住面积10公顷,居民320户,921人,以马姓为主,这里地势低洼,冬暖夏凉,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居家旅游的好去处。    可乐石居委会隶属多变,1911年(清宣统3年)属朱仲区安林社,1930年1月属胶县第五区安林乡,1945年8月解放,属珠山县辛安区,12月属青岛海西办事处辛安区,1946年2月属胶县辛安区,9月属新成立之胶南县辛安区。1949年7月属胶南县第八区,1955年9月属胶南县新成立之黄岛区,1956年2月属胶南县红石崖区,1958年3月撤区建乡,属胶南县徐戈庄乡,9月属胶南县红石崖人民公社,1984年9月公社改镇,属胶南县红石崖镇,1991年2月,撤县设市,属胶南市红石崖镇,1996年10月区划归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黄岛办事处,2004年7月村改居。    2004年,可乐石居委会搞起了瓜果蔬菜、鞋帽服装、加工制作、运输、维修、租赁、建筑等农副结合的多种经营,2004年全居经济总收入2500万元,人均收入4691元,到2004年底,全居有电话260部,电视机290台,机动车40辆,电冰箱、 洗衣机一应俱全。2001至2004年为176位居民办理了自谋职业保险,2004年1月居委会补贴资金35万元,为276位老人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2004年7月又补贴4000元为388位居民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1997年在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00万元,建起了一所占地面积20亩,校舍50间,教职工12人,学生200名的颇具规模的花园式新型学校。校名仍为可乐石小学,学校配套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      可乐石水库    可乐石居委会有占地面积300亩,水库库容量达9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的水库一座,为附近村庄的农业大丰收创造了条件,登上水库坝顶西望,远有青山,近有绿水,山明水秀,山水相应,令人心旷神怡,水库里有鲤鱼、鲢鱼、草鱼、武昌鱼等,休闲时节,甩竿垂钓,既可修心养性,又给业余生活增添了乐趣。    电话:86-0532-86917866   

龙斗山前社区

  龙斗山前社区居委会    龙斗山前社区居委会位于黄岛区北部,距黄岛街道办事处西北7、5公里,总面积0、3公顷,居民82户,262人,均系汉族。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是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居委会原有“管家”、“马家”两个自然村落,1815年——1961年一直属可洛石村管辖,1962 年由可洛石村析出立“西山”行政村。1985年更名为“龙斗山前村”。因山得名,属形象地名。      居委会的绿化    龙斗山前居委会清属胶州沾化乡安林社。1911年(清宣统三年)春改沾化乡为朱仲区安林社。1930年(民国十九年)属胶县第五区安林乡。1945年8月解放属珠山县辛安区,12月划归青岛海西办事处辛安区。1949年7月属胶南第八区(原洋河区改称)。1955年9月属胶南县新成立了黄岛区。1956年2月属胶南县红石崖区。1958年3月撤区建乡属胶南县徐戈庄乡,9月撤乡建社属胶南县红石崖人民公社。1984年9月社改镇辖于红石崖镇。1991年2月撤县设市属胶南市红石崖镇。1996年10月由红石崖镇划归黄岛区黄岛办事处管辖。2004年7月村改居为黄岛区黄岛街道办事处龙斗山前社区居委会。      社区内的街道    龙斗山前社区居委会虽然没有集体企业,但是群众充分利用自然的优势,从事商业、外出劳务、种植等行业来发展经济。2004年集体经济总收入89万元,人均收入3400元,家家户户建成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儿童入托率达100%,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高中学生增多,现有在校大学生2人。居委会出资1万元建成了居民文化大院,每年给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日蛋糕。居民有106人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有117人参加了社会合作医疗,有46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    1991年全村通电,2004年黄岛区政府出资硬化了进村路,改变了过去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的状况。拥有固定电话40部,电视机80台,大小机动车60辆,群众的居住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村居的容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917222   

龙凤村社区

  龙凤村居委会    龙凤村,位于黄岛区北部,胶州湾西岸近三公里处,坐落于凤凰岭和龙斗山之间,属黄岛街道办事处管辖,距黄岛办事处驻地约6.5公里。村东西长0.3公里,南北长0.3公里,占地面积135亩,截至2004年,有155户、452人,现有耕地126亩。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有管氏十一世祖管汝卿、管汝勋兄弟二人携带其五子(卿4子、勋1子)由本区管家楼搬来,立村定居,取名为新庄村。1980年春,政府进行地名普查时,因与附近别村重名,又东靠凤凰岭,西傍龙斗山。便更名为”龙凤村”,于2004年7月改为龙凤社区居民委员会。      社区内的街道    龙凤村自1978年开始,对村庄实行统一规划建设,有东西大街一条,南北中街三条,形成了一个“非”字型村庄。街巷笔直统一,房屋前后成排成行。    1984年村里通上了电,1998年开通了由大窑至新街口的8路公交车,2001年用上了自来水,2002对村庄进行绿化亮化.2003年全村按装了有线电视. 2004年居委会投资20万元为170人加入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229人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自1999年至今共有81人参加了自谋职业保险,到现在共有70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      社区内的小学    本村有110亩山林资源,分布着刺槐、马尾松等林木以及荆芥、防风、枸杞、桔梗等野生中草药    近几年来,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83万元,人均收入3680元,2002年被办事处授予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6917137   

十字路园社区

  十字路园社区居委会    十字路园社区居委会位于黄岛火车站西侧,青岛开发区富源工业园中心地段,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社区面积15公顷。现有居民469户,1780人,有李、田、陈、管、詹等姓氏,李姓占多数。    十字路园社区居委会1898年隶属胶州沾化乡安林社管辖;1946年9月归胶南县辛安区;1958年1月归徐戈庄乡;1975年8月归胶南县黄岛人民公社;1979年1月归新成立的青岛市黄岛区黄岛人民公社;1984年9月黄岛公社改为黄岛镇,1994年12月撤镇建立黄岛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2004年7月由十字路园村改为十字路园社区居委会。      规划建设中的社区办公场所    2004年十字路园社区居委会,积极招商引资,拓宽招商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先后引进内资项目14个,注册资金8606万元,资金到位8606万元,其中:注册资金过千万元的项目6个;引进外资项目1个,注册资金180万美元,资金到位180万美元。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620多万元,人均收入4900元。      社区居民积极参加娱乐活动    社区两委注重文明建设,村容村貌和居民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街道畅通,纵横有序,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家家通上了自来水、电,并安装了路灯。2004年居民拥有电话940部,有线电视机700余台,机动车80多部。2004年社区投资近30万元为280人办理了农村养老保险;投资近万元为700多人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已有230人每月领到300至800多元的养老退休金,幸福生活有了保障。2004年发放独生子女费近2万元;投入1.5万元奖励32对自愿退二胎指标的夫妇。每年年终为满60岁的老人发放100元慰问金,80岁以上的老人除老人节给予100元慰问金外,每人每年订做一个价值100元的生日蛋糕。对贫困户年终给予200元的慰问金。规划建设了的二层楼房小区和二栋住宅楼,100多户居民住入楼房。投资3万多元,购置了服装、乐器组成60余人的高跷队、腰鼓队、扇子舞队等,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对原籍户口本社区的学生,考入专科的一次性给予600元奖学金;考入本科的给予1000元,考取研究生及以上的给予1500元奖学金。截止2004年社区为国家输送研究生6名、本科生60余名、专科生40名。      社区举办的橡棋比赛    下象棋是十字路园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项目。老年活动室,街头、家庭都是下棋的场所。现在参与下棋的人越来越多,棋艺也越来越好。1998年开发区举办甲乙组象棋联赛,社区居民分别荣获冠军和季军;2001年以来荣获开发区“伟业杯”、“计生卫生杯”、“十字路园杯”象棋比赛团体前三名的好成绩。社区每年在元宵节前后举办象棋比赛,居民踊跃参赛,锻炼了棋手,提高了棋艺,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十字路园老年体协被评为青岛市五好基层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691826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法家园社区特产大全




法家园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