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薛家岛街道 >> 嘉陵江东路社区

嘉陵江东路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嘉陵江东路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嘉陵江东路社区简介

  嘉陵江东路社区概况
   嘉陵江东路社区,原称凤凰园,于1993年改革开放后新建园区,位于长江东路以南、嘉陵江东路以西、天目山路以东、滨海大道以北,由薛家岛四村、五村、华裕房地产、福瀛集团、区城建公司等10余家单位开发建设而成。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东观大海,北毗青山,交通、上学、就医方便,确为“凤凰”宝地。社区规划建设楼房75幢,占地面积350亩,现已建成63幢,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可容住户2245户,现已实际入住1020户,共3310人,其中常住1930人,流动1380人,少数民族26人,党员235人。已建成网点房128处,开业77处,其中饭店26处,理发店8处。
   社区居委会于2001年12月成立,负责社区内党建、工会、计生、户口、低保、老年人、残疾人、妇联、社区文化、卫生、消防、治安、安全生产、普法宣传、调解、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工作。居委会成立后,在治安防范、人民调解等工作中成绩突出,先后荣获区消防工作先进单位、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区防范和处理-工作先进集体、办事处先进居委会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6879608
   邮政编码:266555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11003 266000 0532 查看 嘉陵江东路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嘉陵江东路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嘉陵江东路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向阳社区

  向阳村    向阳村原名显浪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5公里处,薛家岛湾北岸,北邻前湾港,东与青岛隔海相望,三面环海,为伸入海湾深处一岬角,浪势较大,故名显浪村。1967年“文革”时改名为向阳村,曾有一面环山树成林,三面环海舟成群,此处风光无限好,山水天然“显浪村”的说法,道出这里独特优美的地理环境。      社区全貌    清道光二十年(1841年),范姓范云、范京兄弟二人由当地烟台前村迁来定居,先后薛姓四甲和七甲人由薛家岛村迁来定居,逐渐形成村落。这里以范姓、薛姓为主,还有张姓、孙姓等姓,现有耕地200亩,山林400亩,195户,603人,村民主要从事渔业生产。    向阳村根据靠海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改革开放以前这里渔业生产主要是以集体经营为主,海洋捕捞多为近海作业,海水养殖主要养殖海带和贻贝。二十世纪90年代后,渔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养捕并举,集体个体并举,捕捞机动渔船由原来的8只发展到20余只,由近海到远洋深海捕捞作业。养殖扇贝、海参、鲍鱼、网箱养鱼等高效农业。村民还务工经商,开汽车运输,走出家门到薛家岛、开发区办企业,有机械工程挖掘机、推土机等数部。村两委立足实际,积极对外招商引资,2003年青岛市利来食品厂等外资企业落户于村西,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778万元,人均纯收入6216元,村民的经济生活和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    向阳村历史上缺水无路,建国后几经修路和治水均未能得到彻底解决。1990年薛家岛镇出动劳力五、六千人次,投资80万元,修建了由薛家岛至向阳村5公里长的引水管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1996年开发区投资修建了由安子码头至向阳村2.5公里长的连江路,进行了硬化,通上了公交车。修建了渔船停泊码头一座,极大的方便了村民出海捕捞作业。二十世纪90年代末村里为村民办理了农工商养老保险,2004年为村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村民融融乐乐,一派祥和。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邮政编码:266555   

薛家岛一社区

  薛家岛一村    薛家岛一村地处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西部,唐岛湾东北岸,西邻青岛理工大学,是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人文荟萃、经济贸易的集散地。村庄占地面积555亩,现有耕地20亩,2004年有居民431户,1359口人,薛姓占70%。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军户薛遇林携妻、子由陕西韩城县迁来此定居,因这里环以山海,薛氏族人居住于此,故名薛家岛。薛遇林有七子,分为七甲,600年历史苍桑,逐渐繁衍成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第一个较大的村落。1937年6月国民青岛当居实施保甲制度,将薛家岛村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个保,一村原为一保。1945年解放后,其原保的区域划分未变,只将保改为村,即薛家岛一、二、三、四、五、六村。2004年9月改称一社区居民委员会。    薛家岛一村地处街道办行政、商贸、教育中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村600余亩土地和海滩逐渐被国家建设征用,其经济结构从农业型向工商贸型转变,先后建起了金属制品厂、织带厂、木器加工厂、建筑公司、开发贸易公司、塑料印刷厂、蓬布厂等10多家企业。有力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一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村两委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借地利优势,于上世纪90年代进-地产开发,在村内建立起了8000余平方米的厂房,进行招租。2000年又在开发区工业园投资800余万元建设了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的工业厂房1 幢,实行对外招租。相继在村中建起了商住楼,开商店、饭店,搞出租,进行集市贸易。经济发展保持年年上升趋势。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775万元,人均纯收入5976元。      薛家岛市场    在经济繁荣、物质生活大大提高的基础上,村两委为解决村民住房,上世纪90年代初在村西建起了豪华别墅楼群,163户居民住进新楼房。90年代中期于村南部建起了3栋居民楼,有120户居民搬进了新居,道路进行了硬化,设立了卫生清理队。其它各项事业蓬蓬勃勃、形势喜人。上世纪90年代实行老年人生活补助,每人每月60元,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80元,生日赠送蛋糕。投资30余万元,建立了门球场、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室。村集体投资为每户村民实行家庭财产两全保险。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以上的现役军人,给予奖金500元;优秀士兵100元,对应征入伍的新兵赠送学习用品。      社区一瞥    一村历来着重教育,而今,在学校考上的大中专生,分别给予600元和400元的奖励,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被评为三好学生奖励100元,各类标兵奖励50元。    对于建国前的老党员在党的生日和春节给予慰问金1600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逢春节每个村民集体补助100元至300元。    为保一方平安,村里成立了由8人组成的治安巡逻队,设立了治安值班室。    面对未来,一村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一村人充满了希望和自信,决心把这方热土耕耘的更加美丽富饶。    联系电话:86-0532-86877169    邮政编码:266555   

烟台前社区

  烟台前村    烟台前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公里,南临金沙滩,北临薛家岛湾,现有耕地690亩,苗圃20亩,村民821户,2562人,是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第一大村。现今该村以房地产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821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212万元,人均纯收入6244元。    明朝为防御倭寇,在村北山上修有烽火台,明朝中期薛姓五甲人由薛家岛村迁来烟台山前定居,繁衍成村,故名烟台前村。    烟台前村有丰富的水产和旅游资源,有驰名中外的“亚洲第一滩”——金沙滩。改革开放后,这里的渔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迅速崛起,各行业发展迅猛异常。薛家岛1984年被定为青岛旅游开发区,1994年被山东省命名为省级旅游度假区,金沙滩景区为重要旅游景点,每年的中国青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在这里举办。烟台前村南临一望无际的滔滔黄海,北临风平浪静的胶州湾,具有从事渔业的自然优势。渔业以远洋捕捞,海水养殖以扇贝、海参、鲍鱼、网箱养鱼为主,旅游以度假、商业和饮食服务为主;企业以建筑和房地产开发为主,集体、民营经济发展迅速。1998年拥有国际盛名的南洋学校落户该村,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学院基地落户金沙滩畔,2004年5月4日美国好莱坞影视媒体也到该村选址举办世界电影论坛,极大的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风景秀丽的金沙滩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二十世纪90年代投资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硬化了村中心道路,安装了路灯,绿化了街道,美化了环境。闭路电视普及到了家家户户。小轿车也进入农户,小康之家比比皆是。90年代中期建设的商住楼区已成规模。      酒店林立    1996年,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立了三好学生奖、高考录取奖等奖项。从2001年起,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补助生活费360元,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老人,每年补助生活费720元。全村都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现在的烟台前村青少年向学,中年人勤恳力作,老年人其乐融融,一个理想的小康式的现代化城区村落即将形成。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邮政编码:266555   

南营社区

  南 营 村    南营村地处薛家岛街道办事处东南部1公里处,东靠风光秀丽、闻名遐迩的金沙滩,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面积1平方公里,362户,人口1138人,隶属薛家岛街道办事处,2004年由村改居,是一个渔农并举、具有海洋渔业、旅游业发展优越地利条件、历史四百余年的古老渔村。      发达的海产品养殖业    明初为防倭寇海上袭扰,曾在这里设立过兵营,因地处薛家岛南部故名南营。明朝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刘姓先民兄弟二人携妻、子从胶南灵山卫迁至南营定居,逐渐繁衍成村,故名南营村沿用至今。      南营社区远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地制宜,养捕并举,根据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海水捕捞、海水养殖和水貂饲养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水貂养殖青岛市专业村,100余人从事捕捞养殖。1995年这里被划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后,沿海地带成为青岛海滨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旅游优势。石雀咀(凤凰头)、石雀滩成了文明遐迩的风景点。从大旅游上做文章,开饭店、设摊点、开出租车等。这里海域宽阔,资源丰富,盛产各种鱼、虾、贝壳,最著名的是海参、鲍鱼和寨鱼等特产。渔汛旺季,石雀湾船舶骈至,人涌如潮,交易发达。    二十一世纪初,南营村进行了房地产开发,建起了海韵嘉园、石雀小筑、高档别墅示范区和商住楼,为人们居住、避暑、度假提供了良条件。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完善经济改革措施,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机制,巩固发展集体经济,以捕捞养殖为基础,根据当地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和旅游服务业,招商引资,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引进了青岛格灵公司、青岛金业泰装饰公司、青岛嘉兴源工贸有限公司、青岛石雀建筑器械租赁公司等,实行厂房租赁、滩涂海域承包等,经济收入连年递增。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786万元,人均纯收入6102元。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良好。村里参加了财产两全保险、独生子女保险,男60周岁,女55周岁的老人均参加了农工商养老保险或社会基本养老保险,2003年实施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村里建起了娱乐场、老年人活动场、老年活动室,每年每个老年人补助200元,每年每个村民补助300元,重大节日发放节日福利等。    南营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世代传承,每年村里投资一万余元搞文艺活动。村里还投资四万多元建起了篮球场,每年举行篮球比赛活动。    如今的南营政治稳定、村民富裕,正以崭新现代化城镇面貌融入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大格局中。    联系电话:86-0532-8688169    邮政编码:26555   

宝屋社区

  宝屋社区    宝屋社区又称豹窝村,是薛家岛街道办事处最西北部的一个山村,距薛家岛街道驻地2公里,北邻前湾港和青岛保税区,三面群山环绕,由前豹窝、后豹窝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耕地250亩,山林600亩,村民131户,330人。主要从事农业、林果业、畜牧饲养业和少量的渔业捕捞。    清道光初年,高姓人由现长江路街道办事处高家台村迁至这里为濠北头村人看山护林,后来马、吴、薛、赵等姓人陆续从异地迁来这里给人看山谋生,逐渐形成村落。因当时这里山高密林,人烟稀少,地处山窝,常有狼虫虎豹出没,故名豹窝。隶属濠北头村,1961年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2004年9月改豹窝村民委员会为豹窝社区居民委员会。      宝屋社区全貌    豹窝村依山傍水,群山环绕,环境优良。四周柿树、板栗成片,果林掩映;村中的槐树挺拔,花香四溢,静密肃穆中透出一股古朴典雅的隐逸风味。    1978年以前,豹窝村人主要以农耕为主,石材开采、畜牧饲养和少量的海上运输,农闲季节村民们到山上挖山药、打猎或下小海等。由此可见当时村民的生活是不富裕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豹窝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依托山区靠海的优势,大力发展林果、畜物饲养业和海水养殖业。尤其1985年开发区和保税区的建立,村民又把目光放到山外,纷纷走出家门,务工经商。为壮大集体经济,村两委还发挥山秀水美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济收入年年大幅度递增,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94万元,人均纯收入5598元。    豹窝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解决了长期制约社区发展的是照明用电问题,修筑了直达开发区的宽阔公路和薛家岛至豹窝的“薛豹路”,方便了交通。村民享有养老保险、家财两全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门球场,定期进行门球比赛,真正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直拨电话、彩电、冰箱等样样普及,小汽车也进入了山村农户中,村民由穷变富。    社区居民信心百倍、精神振奋,踏着稳定的基础,沿着科学的轨迹,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奋进。    联系电话:86-0532-86879607    邮政编码:266555   

西山社区

  西山村    西山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北2.7公里,穆陵山北麓,前湾港南岸,是一个青山绿树、群山环绕的小山村,面积0.07平方公里,102户,人口300人,这里的生产历来以农为主,兼之饲养牛羊畜禽和海上运输、捕捞。    清康熙年间薛姓由薛家岛六村迁来这里定居,繁衍成村,因地处辛岛西南山下,距离相近,隶属辛岛村,初名为辛岛西南山,建国后改称为西南山村,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上个世纪70年代更名为西山村由来至今。      西山社区全貌    长期以来,西山村人主要靠种田养猪,兼之少量的海上运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给了西山村人施展才能本领的广阔天地,他们经商、运输、育果林、建苗圃、建牧场,村两委带领村民先后办起海带养殖场、水貂饲养场、沙发厂、木器厂和具有产业优势的砖瓦厂等,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村两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青岛荣昌砼在西南坡落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10万元,人均纯收入6057元。    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该村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对村内主街道进行了硬化,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现象。更换了线路,安装了闭路电视,新建了办公室和门球场,村里办公有条件、文体活动有场所。村民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家庭财产两全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通过评选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风得到了净化。    西山村人充满自信和希望,不断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敢为人先的工作姿态,将把西山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联系电话:86-0532-86879607    邮政编码:266555   

辛岛社区

  辛岛村    辛岛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北3公里处,大润山北麓,前湾港南岸,依山傍海,既具山林秀色,又有海岸风光,是薛家岛街道北部较大的一个村庄。村民主要从事渔业和农业,主要特产是海鲜蛤蜊,薛家岛古有“南蚶、北暄(蛤蜊)、东蛏”三大名产。这里现有耕地1000亩,苗圃100亩,山林3000亩,村民551户、1784人,薛姓占90%以上,其次是惠姓。    唐朝末年一辛姓员外隐居辛岛,因故遭朝廷满门抄斩。辛姓从此绝迹,人们称其为“辛倒”庄,后演变为辛岛村。元末明初,韩、徐两姓相继迁来定居,明朝永乐年间薛姓一甲人由薛家岛迁来定居,薛、韩、徐三姓繁衍开来,辛岛村由来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辛岛村人充分利用本村人才、地理优势,大力开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扇贝、海参、鲍鱼、网箱养鱼,滩涂播养蛤蜊,陆地水貂饲养业,从无到有,年收入达10余万元,先后办起了翻沙厂、砖瓦厂、机配、石料开采加工,开饭店、开汽车、出租、商业批发、零售等行业,使村集体收入和个人家庭收入得到迅速提高。为壮大集体经济,村两委立足实际,不断招商引资,注入新的经济活力。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840万元,人均纯收入5406元,比1978年以前提高30余倍。      辛鸟社区全貌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大发展。该村2000年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共同投资拓宽村西进村路,进行了硬化,优化了环境,薛辛路、丁辛路四方贯穿,通上了公交车,方便了交通。1998年村里投资建起一座容水量万立方的水库,铺设了自来水管道,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同时为村民办理了农工商养老保险,2004年全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借助前湾港的区位优势,辛岛村将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足的新型村庄。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邮政编码:26655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北屯社区

  北屯村    北屯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4.5公里,薛家岛湾南岸,道管山西麓,依山傍海,风光旖旎,是一个古老的沿海渔村,现有人口1468人,410户,生产以渔为主,渔农并举及海上运输。    据史书载,明初这里曾屯过兵,又处南屯之北,故名北屯,明洪武年间移民,顾姓从山西省大槐树底迁来定居,后有范、张、马等姓陆续迁来这里,逐渐形成村落,以屯名为村名。      社区远景    北屯北靠薛家岛湾,东靠小岔湾,南部不远是黄海,具有优越的海上捕捞养殖条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捕捞养殖或海上运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指引,竞争搞活,发展经济,借助地利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使这里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北屯海面上到处都是网箱养鱼、扇贝、鲍鱼等养殖,捕捞船舶泊满了整个北屯港湾,形成了捕捞、养殖、冷藏、加工、修船一条龙生产。随着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北屯的土地、海域逐渐减少,村两委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生产,打破单一的模式,村民更新观念,务工经商,引进办厂,搞建筑,开饭店,开出租车等。而今北屯村在开发区加工园投资480万元,建设通用厂房5818平方米,出让划拨土地200亩,对外招商。不断扩大集体经济增长点,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520万元,人均纯收入5102元。    北屯村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全村男60岁、女55岁村民均参加了农工商或社会养老保险,村民均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村投资建起了老年活动场和活动室;投资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吃上自来水;铺设了电路,按上了路灯,为村民装上了有线电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04年北屯社会区居委会被黄岛区委、区政府评为“平安西海岸”建设示范区。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555   

泊湾社区

  泊湾社区是山东省青岛黄岛区薛家岛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2110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1。邮政编码为266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2 ,车牌号码为鲁B。与向阳社区、薛家岛一社区、烟台前社区、南营社区、宝屋社区、西山社区、辛岛社区、北屯社区、竹岔岛社区、大洼社区、安子社区、兰东社区、薛家岛六社区、薛家岛四社区、薛家岛五社区、薛家岛三社区、东山社区、南庄一社区、珠江路社区、嘉陵江东路社区、甘水湾社区、后岔湾社区、北庄二社区、北庄一社区、南屯社区、南庄二社区、萧山路社区、鱼鸣咀社区、顾家岛社区、董家河社区、石岭子社区、施沟社区、刘家岛社区、鹿角湾社区、瓦屋庄社区相邻。  

竹岔岛社区

  竹岔岛    竹岔岛又名鸡鸣岛,稽查岛。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8.5公里的黄海中,北距陆地最近处张砣2.9公里。该村由竹岔岛、砣岛、大石岛、小石岛四岛组成。四岛距离相近,远眺浑然一体。历来竹岔岛上有村民居住,砣岛、大、小石岛从无居民,总面积0.38平方公里。2004年有189户,560人,是一个历史300余年依存-的典型渔村,主产海参、鲍鱼和石花菜等海珍品。二十世纪80年代是青岛市的海珍品基地、国际比赛钓鱼基地。曾多次荣获山东省委、省政府渔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国际比赛钓鱼基地    古时,岛上野竹成林,且与砣岛、大石岛、小石岛连片,将海水分成几个海岔,故名竹岔岛。又竹岔岛海域古为渔场,二十世纪30年代国民青岛当局在岛上驻警稽查,以防海盗抢劫渔船,曾称“稽查岛”。解放后,此名逐渐销声匿迹。鸡鸣岛的由来是,古时一渔船在海雾弥漫中,在海上遇险,危急中,听到岛上鸡鸣声,循声得救而得名。清康熙初年,孟、项两姓先民来岛居住,后两家不和睦,于康熙九年将此岛以360两银子卖掉离去,同年,有杨姓从胶南市杨家山里,王姓从崂山王弋庄,薛姓从薛家岛先后迁来定居,繁衍成村,由来至今。    竹岔岛风光优美,似海上仙山,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薛家岛旅游度假区海上的一个风景点,薛家岛古八景之一“凤凰吸珠”源于此。岛上有众多的风景名胜,有青岛地区罕见,保护完好的火山口地貌溶岩流,有大自然形成的许许多多的钓鱼平台,还有神龟孵卵、二郎担山、鸳鸯洞等,是旅游观光度假的好去处。    竹岔岛秀美如画、世外桃园般宁静,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二十世纪70年代原中国作家理事、山东省文联前主度《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与其妻刘其骅曾来岛上居住创作《沂蒙飞虎》等,历时五年。先后有曾任中央文化部长贺敬之及著名诗人柯岩、著名诗人张光年夫妇、剧作家薛寿山夫妇、作家冯德英等曾来过竹岔岛。刘知侠陪同贺敬之再次来到竹岔岛时,满怀热情的赋诗一首:“漫说荒岛神鸡声,几见当年红嫂情。曾护知侠抗劫难,我来倍感航明灯。”如今岛上当年刘知侠的书房依然存在,为竹岔岛凭添了一道风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竹岔岛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面发展经济,竞争搞活,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依据本村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旅游业,走出岛外务工经商办厂。现今竹岔岛村有海珍品养殖专业户16家,有大小40只机动渔船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作业,16组潜水船在各地潜水工程作业,在村开饭店和在岛外的工商业户10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06万元,人均纯收入5936元。      竹岔岛码头    随着经济的发展,竹岔岛的建设日新月异。1979年竹岔岛村投资31.5万元,开始进行旧村改造,经过4年的时间,将古老的旧草房全部拆除,全部建成了标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对所有的街道进行了硬化、美化,建成了具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之特色,闻名青岛乃至山东的海岛新渔村。1981年在当地政府和青岛北海舰队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70余万元,薛家岛至竹岔岛的海底电缆敷设成功,1988年2月正式通电,彻底解决了竹岔岛的用电问题。为确保该岛的水源充足,2000年投资99万元扩建了5000立方的大口井,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6年投资70万元,在岛上安装了数字微波通讯设施,数字电话普及到家家户户。1978年前村里用一只马力的木壳机动船只与薛家岛码头通航,1985年在村西海岸修建一长50米渔港码头,停泊100吨级渔轮。2001年开发区管委(区政府)、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竹岔岛村共同投资,由青岛海洋大学铁壳船只一艘运送游客。2002年在海岸原码头的基础上,扩建了一座300吨级的旅游交通码头,2004年青岛轮渡公司旅游快艇由薛家岛安子码头到竹岔岛日日通航。如今竹岔岛水、电、交通、通讯完善,餐饮、度假旅游服务等配套,游客日日巨增,竹岔岛村民均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各项事业上蒸蒸日上。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6555   

大洼社区

  大洼村    大洼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3公里,薛家岛湾西岸,安子码头以北,依山傍海,碧海蓝天,是一个渔、农并举的村庄。全村土地总面积0.07平方公里,居民145户,411人,薛姓占80%以上。    清朝道光初年,薛姓四甲第14世先人从薛家岛迁来此地定居。这里南、北、西三面青山环抱,东面濒海,地处洼地,故名大洼村。      社区全貌    昔日大洼村是依附于农耕的自然经济,除了农业以外,主要从事出海捕捞、海上运输。    如今这里已不再是以农业种田为主,仅有少量的土地耕种花生、玉米作为人们生活的补充。大部分劳动力从事海上养殖和捕捞,主要养殖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还有网箱养鱼,养殖是这里的支柱产业,年产量达100万斤。村民从业多项,各显神通,务工经商、饭店、商店、摊点、开出租车、搞资产,还有服务理发等多家。实行内引外联,兴办企业,有青岛华民工贸有限公司、外资企业青岛颐丰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等。实-屋租赁,滩涂海域承包,经济直线上升。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80万元,人均纯收入6286元,殷实小康之家比比皆是。    大洼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重视群众事业的建设和对教育的投入。三年来,先后投资30余万元,硬化了进村路,于村北山谷中修建了容水10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安装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建立了办公楼、门球场、老年人活动室,定期组织参加老年人门球、太极拳等文体比赛,逢年过节发放节日礼品费,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的社会稳定,没有发生处、区-事件。加强对教育投入。 2004年全村除参加了农工商养老保险之外,符合条件者均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邮政编码:266555   

安子社区

  安子村    安子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1.5公里,大顶山脚下,东临安子轮渡码头(即薛家岛轮渡码头),与青岛隔海相望。依山傍海,环境优雅,全村总面积约800亩,132户,403口人,是一个渔农并举,兼之海上运输的沿海村庄。    明朝时,薛姓先人四甲人由薛家岛迁来这里定居立村,因村北有一尼姑庵,故名北庵子村。因“庵”与“安”谐音,后更名为北安子村,20世纪70年代改称安子村。    安子村前临薛家岛湾,靠近安子码头,海上捕捞和海上运输是这里传统的优势产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子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村民不仅种田耕耘、捕捞养殖对虾、梭子蟹,还务工经商、办企业、开商店、设摊点、开出租、搞运输。村两委为壮大集体经济,实行招商引资、房屋租赁、海滩承包,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00万元,人均纯收入5750元。      社区环境    安子村人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为改善村容村貌,村两委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村委办公室;对路面进行硬化,主要道路全部整修,安上了路灯;为村民铺设自来水管道,投资整修了排雨水设施;村里为每户村民补贴100余元资金,开通了有线电视。发扬尊老爱幼传统,每逢“六一”儿童节村里为教育投资,春节等节日为老人进行节日生活补助,建立了老年人门球场、活动室,全部实行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保险等,各项社会工作都有了较好的发展。村前、村西新颖别致的居民楼区初具规模,一个现代化的村庄初步凸现。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邮政编码:266555   

兰东社区

  兰东村    兰东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部,南濒唐岛湾,长江路、泰—薛路(自泰安到薛家岛)由村北东西而过。西邻开发区行政、商贸、文化中心,全村土地总面积1400亩,现有耕地180亩。2004年全村共有353户,992人。有薛、刘、万、武、张、李、丁等姓,薛姓为多。生产历来是种田为业,唐岛湾内近海捕捞,随潮下小海,现今农工商贸多种经营。    明朝,在村西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片兰花,四季常青,秋季红花盛开,飘香四溢,方圆百米之外,都能闻到香气。明朝永乐年间,伴随着移民大潮,刘姓等先民从山西省“小云南”迁到这里定居,因居住于兰花以东立村,故名兰东村。随着岁月流逝,时间推移,兰花早已香消玉殒,不复存在了,如今这里是一片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区风景地。    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兰东村迅速扭转了旧有的小农意识和封闭落后的生产经济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时代步伐,很快经营出一方新的生活天地。村里先后建起了玻璃钢厂、轧绳厂、铝合金厂、地毯厂等。滩涂实行承包,有60余农户承包了海滩,开始建池养殖鱼、虾、蟹和海鲜,村民务工经商、竞争搞活,开商店、饭店、设摊点,搞建筑工程等行业,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上世纪90年代初富裕起来的村民于村北路东建起豪华别墅楼房,初步迈向小康生活。村两委借助西邻开发区行政商贸中心的地利优势,招商引资、内引外联,兴办房地产开发业,于村北进村中心路以东,建起新颖别致的23栋居民楼,居民纷纷入住。2001年成立了城市社区居委会,实行城市化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房地产开发、厂房租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04年开工新建的10栋居民楼正在施工兴建中,人们不久将入住新房,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集体经济总收入6100万元,人均纯收入6108元。      社区一瞥    兰东村在不断壮大经济的同时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和提高了全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超前考虑、统筹规划,以开发区城区建设的标准全面规划,设计旧村改造,根据实际,聘请权威性建筑设计部门绘制了改造规划方案,用二、三年的时间建立一个新型的、豪华的居民住宅楼区。现在正在兴建中的10栋楼房,今秋末冬初村民就可搬进新居,实行城市化管理。村里投资硬化了街道,设立了清洁工,垃圾当天清,保证村中整洁卫生。    兰东村在逐步实现向城市化、市民化过渡的同时,为村民办理了各种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门球场、门球队,定期参加街道门球比赛。文化娱乐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每年春节期间兴办彩车锣鼓队、秧歌队参加街道汇演,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当今兰东村充分发挥地利优势、人才优势,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上新台阶。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邮政编码:266555   

薛家岛六社区

  薛家岛六村    薛家岛六村(以下简称六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薛家岛村东北部,大涧山脚下,东邻安子湾,泰—薛公路穿村而过,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以农为主。全村土地总面积2400亩,现有耕地320亩。2004年末有696户,总人口1689人,薛姓占81%。    1937年6月-青岛当局实施保甲制,将薛家岛村划为6个保,六村当时为六保,1945年薛家岛解放初期,将薛家岛村划为6个新政村,六保即为六村,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4年9月村改居,六村改称为六社区居民委员会。    六村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土地的开发建设,经济结构逐步由农业型转向工商型。依靠街道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大胆开拓、与时俱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以招商引资为龙头,社区改造为重点,个体私营经济为基础,增加集体、居民收入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兴办房地产开发业,与青岛开发区鲁泽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开发了鲁泽小区达3万余平方米的住宅楼,获利达2000余万元。在前湾港出口加工区与邻村社区联合建立了1.2万余平方米的通用厂房,实行对外招商租赁,并建立了占地60余亩的居办工贸小区。将村原有厂房诸如原东方外语学院、网印厂等厂房继续实行对外租赁。      整齐的楼房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给予优惠政策,提供便捷服务,大力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现在全村拥有个体私营业户200余家,有力的推动了全居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341万元,人均纯收入5979元,比去年增长15%。      社区内的别墅    六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为市级文明村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为区平安示范社区,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街道亮化绿化,两边店铺林立,第三产业兴旺发达。上世纪90年代初和90年代中期相继建起了居住楼群别墅,既具有农村山野情调,又具有现代化城市气息。全村居民都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家庭财产两全保险、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保险等。群众的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大集体时村中自编自演过《三世仇》、《小女婿》等歌剧,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今每年春节都会编排演一些秧歌、锣鼓等,在元宵节参加汇演,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体育运动该村由来以久,村篮球队常与村北驻军进行友谊比赛。六村,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邮政编码:266555   

薛家岛四社区

  薛家岛四村    薛家岛四村(简称四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薛家岛村的东南部,滨海大道由村前东西而过。环境优美,东观沧海,西眺唐岛湾,被誉为“凤凰腹地”。现有耕地270亩,居民463户,1332人,80%为薛姓。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祖薛遇林由陕西省韩城县迁来四村定居,逐渐繁衍成村。因其地环以山海,薛氏族居,故名薛家岛。1937年-青岛当局将薛家岛村划为6个保,四村为四保。1945年薛家岛解放初期,薛家岛村划为6个行政村,四保即为四村,2004年9月“村改居”,四村改为四社区居民委员会。      居委会大门    改革开放以来,四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建立了经济开发工业园区,拥有宏程建筑工程公司,自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华美印刷厂、华夏工贸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行招商引资,利用邻港区、保税区、街道驻地的区位优势,开展厂房租赁、房地产开发经营。20世纪末建立居民楼区,建立了80余亩的园林。在巩固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发展私营企业,全村拥有集体、民营等企业100余家。 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468万元,人均纯收入5981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88.4万元。      社区景色    四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迈上新台阶。村里建起了现代化的楼房,有100余户村民迁住了新居。村集体投资整修、拓宽了村道,美化了环境。村集体投资40余万元建立了学习培训中心、图书馆、阅览室和健身文化广场;成立了老年太极拳、太极剑、门球、象棋、大秧歌等文体活动队。每年夏季举办为期两个月的大众交谊舞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村两委本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方针,为村民大办社会公益事业,安装了自来水、有线电视,为村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全村参加各种养老保险达500余人,有600余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集体出资每年向村民发放生活补助金和老年人生活补助金。    经济的繁荣,村民的生活也富裕起来,全村拥有大小车辆100余辆,20余辆豪华轿车进入个人家庭。四村村风淳朴,社会文明与和谐,连续多年没发生过任何刑事案件。2004年为区“平安西海岸”建设示范区,获2004年市级文明村庄、市级优秀党支部、市级安全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邮政编码:266555   

薛家岛五社区

  薛家岛五村    薛家岛五村(简称五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薛家岛村西北部,东邻安子湾,泰—薛路由村中东西穿越,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是经济贸易的集散地。村庄占地面积约600亩,现有耕地225亩,滩涂200亩。2004年有居民349户,1033人,薛姓占总人口的60%以上。村民世代从事农业,兼做商业和少量的海水捕捞、养殖。    五村为薛家岛一个自然村,1937年6月国民青岛当局实施保甲制度,将薛家岛村划为6个保,五村当时为五保,1945年薛家岛解放初期,薛家岛村划分为6个行政村,五保称为五村。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4年9月村改居,五村改称为五社区居民委员会。    五村长期依附于农耕的自然经济,经济并不太富裕,而真正的富裕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党的富民政策给予五村人施展本领的广阔天地。先后建起了印刷厂、织带厂、鸿源工贸公司等集体企业。大力支持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开商店、饭店,设摊点,开出租车,海水养殖虾、蟹、扇贝、海参、鲍鱼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大幅度提高,村两委充分发挥街道驻地的自然优势,大力开发房地产业,不断增加经济活力。1996年建起了凤凰园居民住宅楼群8栋,建筑面积达16000余平方米。21世纪初建起了居民住宅园区楼群数栋,100余户居民走出了平房,住进了新楼。      旧城改造    五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青岛利宝城运输有限公司、青岛架桥装饰有限公司、青岛鼎天装饰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投资700余万元,在青岛保税区建立了5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对外招租,并在街道驻地建立了一部分房屋,实行租赁,经济年年递增。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500万元,人均纯收入5749元。    五村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上世纪90年代摆脱了古老的草房,红砖红瓦的大平房遍及全村。村中两条约300米长的主街道路进行了硬化,改善了环境。彩色电视、数字电话、电冰箱等普及,小汽车开始进入个人家庭。      居民全部住上了楼房    1998年开始,村民参加了农工商养老保险和自谋职业保险,村集体投资为村民办理了家庭财产两全保险。2004年实行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修建了老年人门球场、活动室,真正达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五村这个盛名的工商贸之乡,一定会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邮政编码:266555   

薛家岛三社区

  薛家岛三村    薛家岛三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薛家岛村南部,唐岛湾东岸,其北与一村、四村相连。这里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土地平缓,是集市贸易的集散地。全村总面积约1800亩,村庄占地面积200亩,现有耕地200亩。2004年有居民344户,1049人,80%为薛姓。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薛姓先民薛遇林由陕西省韩城县迁此定居,娶妻张氏,生七子,分为七甲,繁衍成村,因此村环以山海,故名薛家岛。薛姓人丁兴旺逐渐繁衍成该地区第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庄。1937年6月青岛国民当局将薛家岛村划分为6个保,三村当时为三保。1945年薛家岛解放初期,薛家岛村划分为6个行政村,三保为三村。2004年9月村改居,三村改称三社区居民委员会。      社区街道    改革开放后,三村已不再是以农为主、耕田为业,而是顺潮扬帆、竞争搞活,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经济。先后办起机械厂、高压容器厂、车辆厂、建材厂、空心砖厂、器材厂等10余家工厂,全村共新建联营项目7个,总投资1500万元,引进资金900万元,是三村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速时期。随着土地的征用减少,村民广开门路,务工经商,开商店、饭店,开出租车,办企业,养殖扇贝、海参、鲍鱼等,经济结构从农业型转向工商型。    如今三村有村办企业20余家,依据街道行政中心、旅游度假区中心地带的地利优势,大力兴办房地产开发业,壮大集体经济。开发房地产,建起了居民楼区、别墅楼群,数10户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空气清新、装潢富丽的新楼房。在保税区内建立了8000余平方米的厂房,对外招租,不断增加经济活力。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581万元,人均纯收入6113元。      新社区全貌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建起了村办公楼,修整了道路,优化了环境。建起了健身文化广场、老年活动室、门球场,成立了门球、篮球、太极拳、太极剑文体活动队,定期举办体育比赛。每年元宵节还成立秧歌队、装饰彩车,参加街道文艺汇演,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为村民办理了各项养老保险、独生子女保险、家庭财产两全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里逢年过节向村民发放物品,每年发放生活补助金。    三村的未来,将紧紧抓住区位优势,在稳定现有企业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招商引资,使村经济有一个新的发展,各项事业再上一个新水平。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东山社区

  东山村    东山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公里处,前湾港南岸,南依失鸡山,北靠胶州湾,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是一个以渔为主,渔农并举的小渔村庄。全村土地总面积1100亩,村民117户,406口人。2004年9月东山村改称东山社会区居委员会。    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6年)原辛岛村民薛可田夫妇迁至这里,以青山为生,因地处辛岛村东,故名辛岛东山,隶属辛岛村。1926年国民当局因村围均为草场沟,即更名为草场印子。建国后改称东山村,属辛岛村所辖,1955年农业合作化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      东山社区全貌    东山村出门便是海,这里的人们依靠自然优势,主要从事海洋捕捞和养殖。建国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捕捞运输逐渐机械化,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山村因地制宜,依靠当地的自然优势,大搞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拉网大小机动渔船由原来的数只发展到20余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养殖海参、鲍鱼、扇贝和网箱养鱼,经济收入年年巨增。进入21世纪,为壮大集体经济,东山村依靠邻近青岛保税区前湾港的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招商引资,内外资企业青岛莱钢钢结构有限公司、青岛金瑞商业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塞诺制品有限公司、香江时代数码发展有限公司等纷纷落户该村,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80万元,人均纯收入5981元。    在经济繁荣的同时,精神文明之花盛开不衰。全村人都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家庭财产两全保险和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给五保户每人每年3000余元,送到敬老院养老。对村内主街道进行了硬化,公交车由此而过。而今,直拨电话、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家家皆备,与外界的联系四通八达。    东山村风淳厚,民性质朴,社会稳定,村民间融融乐乐,一派祥和。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邮政编码:266555   

南庄一社区

  南庄一村    南庄一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6.5公里处,凤凰山北侧山脚下。西北濒小岔湾,南濒黄海,是出海捕鱼的好地方。薛家岛八景之一“凤凰山景”来源于此,是中国古代史上宋金海战陈家岛的所在地,而今是凤凰旅游度假区东部景区内一个较大的渔村。    明朝嘉靖年间,薛家岛薛姓四甲人兄弟二人迁来这里定居立村,一个住山里的南端,故名南庄。一个居住山里北端,故名北庄。解放前,南庄有村民200多户,1947年解放初期,当地政府为便于开展工作,将南庄分为南庄一、南庄二两个行政村。全村耕地800亩,苗圃30亩,山林1600亩,2004年有村民484户,1380人,薛姓为多,主要从事渔业、建筑业和旅游服务业。      鲍鱼养殖业    改革开放后,南庄一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本村南北靠海的自然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海水捕捞和海水养殖。捕捞由近海发展到远洋,1995年捕捞渔船达60条,较改革开放以前增长2-3倍。海水养殖由原来养殖海带、贻贝,发展到养殖海参、鲍鱼、扇贝、网箱养鱼等高效渔业,经济收入大幅度上升。同时还大力发展了水貂、山鸡饲养、建筑业、房地产开发、水产品加工、务工经商等多种行业,全村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872万元,人均纯收入5729元。1996年在村西建起了别墅楼,小康之家随处可见。    南庄一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群众性活动方兴未艾,讲团结、讲文明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多年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村庄。1995年被划为凤凰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先后拓宽整修了凤凰山东西两侧的环山路,与凤凰山海岸景点连通。投资拓宽整修了村中长达500米的进村道路,安装了路灯,路两旁进行了绿化。为根治脏、乱、差,派出专人清扫垃圾。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8年新建了村委办公室和文化大院,改善了办公条件,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04年投资20余万元建立了文化广场、门球场,设立了篮球、双杠等体育设施,定期进行篮球、门球等比赛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春节中扎彩车、排秧歌,元宵节参加开发区、街道办事处的文艺汇演,陶冶了情操。    如今,南庄一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普及,面包车、小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全村都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孤寡老人进敬老院,6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每人每年都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全村一派祥和,村民安居乐业。    联系电话:86-0532-86879607    邮政编码:266555   

珠江路社区

  珠江路社区概况    珠江路社区,原称梧桐园。于1993年改革开放后新建园区,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薛家岛一村村南(即长江东路888号),占地面积约200亩,目前已开发85亩,建成住宅楼18幢,别墅18幢,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可入住556户,现有住户398户,1123人。    珠江路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12月21日,党政、财政属薛家岛街道办事处。有文化广场、棋牌活动室、图书室等文化娱乐场所,供居民休闲、娱乐;有老年人门球队、太极拳队、太极剑队,经常组织居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居民的文体业余生活。      社区一瞥    珠江路社区居委会成立以来,在区、街道的正确领导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普示范社区”、“青岛市文明小区”、“青岛市社区建设先进单位”、“青岛市绿色社区”、“青岛市消防先进单位”、“黄岛区十佳社区”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6879601    邮政编码:266555   

嘉陵江东路社区

  嘉陵江东路社区概况    嘉陵江东路社区,原称凤凰园,于1993年改革开放后新建园区,位于长江东路以南、嘉陵江东路以西、天目山路以东、滨海大道以北,由薛家岛四村、五村、华裕房地产、福瀛集团、区城建公司等10余家单位开发建设而成。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东观大海,北毗青山,交通、上学、就医方便,确为“凤凰”宝地。社区规划建设楼房75幢,占地面积350亩,现已建成63幢,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可容住户2245户,现已实际入住1020户,共3310人,其中常住1930人,流动1380人,少数民族26人,党员235人。已建成网点房128处,开业77处,其中饭店26处,理发店8处。    社区居委会于2001年12月成立,负责社区内党建、工会、计生、户口、低保、老年人、残疾人、妇联、社区文化、卫生、消防、治安、安全生产、普法宣传、调解、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工作。居委会成立后,在治安防范、人民调解等工作中成绩突出,先后荣获区消防工作先进单位、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区防范和处理-工作先进集体、办事处先进居委会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6879608    邮政编码:266555   

甘水湾社区

  甘水湾村    甘水湾村,位于胶州湾出海口西岸,东距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9公里,窟窿山东面,三面环山,东濒黄海,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既有乡野情调,又具海岸风光。东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最近距离2.7海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常年与大海拼搏的一个典型渔村,是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最东端的旅游风景点。    清朝道光年间,居民从后岔湾村迁来这里居住立村,因村有一大沟,沟内有一泓清泉,清澈甘冽,长年喷涌,干旱无竭,村民常年从这里饮水,故名甘水湾村。该村现有耕地22亩,大都退耕还林。有村民125户,365人,主要从事渔业、旅游服务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水湾村发展迅猛异常,依托这里靠海的自然优势,广造渔船,大力发展海水捕捞、养殖。1980年以前全村仅有机动渔船3只,2002年发展到155只,增长近20倍。养殖海参、鲍鱼,养殖面积62亩,鲍鱼池73个,先后办起了水貂养殖场、海带养殖场,取得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甘水湾码头    随着薛家岛旅游度假区的不断发展,2001年度假区内旅游环岛路建成,环村而过,为村里凭添了一道旅游的风采,揭开了这里旅游业发展的序幕。村民开商店、开饭店、开出租车,在海岸建起了小吃一条街,积极兴办以吃住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业。每当旅游季节,每日车辆川流不息,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经济收入年年巨增。    村两委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开展了滩涂海域承包,实行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不断注入新的经济活力,并积极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150万元,人均纯收入6386元,跨入富裕村的前列。    在经济繁荣的同时,甘水湾村注重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1983年,村投资6万元修建了一80米长的渔港码头,结束了甘水湾村从来没有停泊渔船码头的历史,也成了水产交易的场所。甘水湾海湾三面遮挡,水清滩平,波涛不惊,2001年8月金沙滩文化旅游节横渡胶州湾的勇士们就是从这里上岸的,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热点。村先后投资全部硬化了村街道路,新建了办公室,优化了环境。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吃上自来水。1994年投资20余万元,扩建了水井, 2003年又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一座大口井,增加了水源。而今,甘水湾村水、电、路设施配套,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普及到家家户户,全村都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村里融融乐乐,一派祥和,随着薛家岛旅游度假区大旅游的发展,甘水湾村将会更加富庶、更加美好。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6555   

后岔湾社区

  后岔湾村    后岔湾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最东部11.5公里的一个富饶渔村,胶州湾南岸出口处,东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三面环海,偎依青山,自然环境优美,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资源优势和一批著名的旅游景点。    清朝顺治二年,郭姓居民由胶南市灵山卫东窝洛子村迁来这里定居立村,因村西南有石岔山,村西有个很深的水湾,故名后岔湾。该村现有耕地200亩,山林800亩,25度以上的山坡均退耕还林。现有村民252户,726人,郭姓为多,其次是薛姓,主要从事渔业。      社区全貌    党的十一三中全会以来,勤劳智慧的后岔湾人,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海上捕捞、养殖和村办企业,捕捞渔船由原来的几十只,到2002年发展到近100只。小马力渔船换成大马力渔船,从事远洋深海捕捞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养殖海参、鲍鱼、扇贝、网箱养鱼。全村有100余户村民养殖鲍鱼,拥有鲍鱼池120余亩,村里还办起了养貂、修船厂等企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黄岛润渤水产有限育苗场、隆丰达育苗有限公司落户该村。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740万元,人均纯收入6231元。    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该村积极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1992年投资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1997年为村民装上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普及到户。先后投资拓宽硬化了进村路,优化了环境,派出专人清扫村内垃圾,根治脏乱差。1998年为村民办理了农工商养老保险,2004年为全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    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进了该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后岔湾村就像一颗熠耀生辉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海滨旅游线上。    联系电话:86-0532-86879601    邮政编码:266555   

北庄二社区

  北庄二村    北庄二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7.5公里,北庄一村北部,西濒小岔湾,北靠窟窿山,依山傍海,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    北庄二村解放前原与北庄一为一个村,1947年解放初期,当地人民政府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划为北庄一、北庄二两个行政村。全村现有耕地300亩,山林500亩,村民200户,556人,多为薛姓。生产历来以渔为主,渔农并举。      社区全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庄二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全面发展。根据这里靠海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海水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水捕捞由近海到远洋,捕捞机动渔船由原来的不足10只,发展到数十只,产量呈数十倍增长。海水养殖由海带、贻贝养殖发展到养殖海参、鲍鱼、对虾、扇贝和网箱养鱼等高效渔业。村里先后办起了冷藏厂、修船厂、制冰厂、加油站等产销一条龙的生产网络,加快了渔业和村办企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开饭店、办商店、开出租车,生意红红火火。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160万元,人均纯收入6263元。全村平均2.5人拥有一处四间砖石水泥结构的大瓦房。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普及,先后建起了村委办公楼,拓宽硬化了进村路,优化了环境。全村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做到了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北庄二村政治稳定,社会兴旺,经济腾飞,前程无可限量。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6555   

北庄一社区

  北庄一村    北庄一村(含饮牛湾自然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7.5公里,东依马头山,西临小岔湾,南与瓦屋庄相连,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具有海上捕捞养殖的优越条件,是山里七村中经济、文化、贸易中心,革命先驱薛文英的故居,是一个历史六百余年的古老渔村。    明朝嘉靖年间,薛姓四甲人兄弟二人由薛家岛迁来山里居住立村,一个居住山里北端,故名北庄。解放前原与北庄二村为一个行政村。1947年解放初期,当地人民政府为便于开展工作,将此村分为北庄一、北庄二两个行政村。全村现有耕地595亩,苗圃50亩,山林1000亩,村民438户,1244人,薛姓为多,主要从事渔业和农业、村办企业。      鲍鱼养殖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渔、农并举,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经济,根据靠海的自然优势,广造渔船,大搞海上捕捞、海水养殖,由近海浅水捕捞,发展到远洋深海捕捞;养殖对虾、海参、鲍鱼、扇贝和网箱养鱼,还饲养水貂。先后办起了水盆厂、水貂场、印刷厂等;村两委为壮大集体经济,加大招商力度,实行内引外联,进-地产开发、厂房租赁、滩涂海域承包、土地转让,不断注入新的经济活力;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村民办好个体经济的发展,开饭店、商店,开出租车,旅游服务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106万元,人均纯收入6175元。    经济繁荣的同时,该村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建起新颖别墅楼群。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村民吃上自来水,建起了办公楼、文化大院、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室、门球场。2000年拓宽修建了进村路,对其进行硬化,优化了环境。而今北庄一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普及,村民均办理了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家财两全保险、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保险等,社会稳定。2004年被黄岛区委、区政府授予“平安社区示范区”荣誉称号。尤其是该村的文化活动开展的卓有成效,在青岛市起到一定带动辐射作用,2004年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文化社区”。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6555   

南屯社区

  南屯村    南屯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东4.2公里,金沙滩畔东端,西邻北京电影学院和南洋学校,南北两面为海,东依道管山,山海相依,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村民主要从事渔业,全村现有耕地200亩,苗圃50亩,山林1000亩,214户,697人。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尹汤左、尹汤右兄弟二人从日照县岬苍村先后迁来定居,后有薛姓四甲人薛广生、薛相生兄弟二人随父从薛家岛村迁来。因明朝时曾在此屯过兵,又地处北屯之南,故名南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屯村因地制宜,以渔为主,养捕并举,竞争搞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1982年以集体为龙头,大力发展水貂饲养,投资20余万,建立了一座容量100吨的冷库。村集体水貂养殖场发展到三个,年收入达60多万元,户养水貂达到1700多只。集体公共积累达到3100多万元,成为青岛市水貂养殖重点村,7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南屯村有着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依靠靠海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主要有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      兴旺的海水养殖业    该村在改革开放中顺潮扬帆、因势利导,在大力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大刀阔斧地兴办各种集体企事业,招商投资,先后有青岛太极包装有限公司、青岛乾星饰品有限公司、青岛渤海食品冷藏厂、黄岛区金沙滩育苗有限公司、青岛正义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等纷纷落户,还在青岛保税区新建了17389平方米的厂房对外招租,不断扩大经济活力。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270万元,人均纯收入5605元。      社区远景    南屯村地处凤凰岛旅游度假区金沙滩景区范围,为全方位发展旅游,2003年在开发区和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古朴、典雅并具有时代风韵的“海鲜一条街”。    南屯村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村民的公益事业的建设。二十世纪90年代完成了新农村的过渡,将古老的旧草房全部拆除,建成宽敞明亮、水泥砖石结构的大瓦房。1996年农村向城市化过渡,利用房地产开发,建起了新颖豪华的住宅楼2栋,30余户居民住进了新楼房。先后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路灯、闭路电视、电话,为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独生子女保险和合作医疗。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基地的落户,海鲜一条街的设立,显示了南屯村良好的发展前景,这里将成为凤凰岛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灿明珠。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6555   

南庄二社区

  南庄二村    南庄二村位于南庄一村北部,偎依在林木葱茏、胜景荟萃的砚台山脚下,解放前与南庄一村为一个行政村,1947年解放初期,当地人民政府为了开展工作,将南庄分为一、二两个行政村。2001年开发区管委修筑了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旅游环岛路,由村东村西环绕而过,使这个古老灵秀的渔村凭添了一道迷人风采。尤其是村东海岸景色迷人,盛产的海中珍品—海参、鲍鱼等,堪称岛城一绝。      鲍鱼养殖池    南庄二村现有耕地800亩,山林1600亩,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因这里是旅游区,25度以上的山坡大都退耕还林。现有人口333户,975人,薛姓为多。主要从事海洋捕捞养殖、务工经商、旅游服务业。    改革开放后,南庄二村依据本地靠海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海水捕捞、养殖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同时还办起水貂场、钢丝厂,务工经商 ,开饭店、开商店、开出租车,该村的集体经济、村民的生活迅速富裕起来。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756万元,人均纯收入6100元。    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该村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全村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家财两全保险、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保险等,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门球场。2004年投资20余万元于村西建起了文化广场,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普及,水电等设施配套。同时,结合评选三好家庭、标兵、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风等到了净化。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6555   

萧山路社区

  萧山路社区概况    萧山路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12月,属城市社区居委会,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萧山路社区位于青岛开发区行政办公大楼东南侧,北至长江中路、南至珠江路,与兰东社区相接,东至矿大西路与青岛理工大学相邻,西至开发区文化广场,辖区面积0.2平方公里。辖区内规划居民楼45栋,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入驻23栋,建成面积6万平方米,小区入住1000户,居民3000多人。    萧山路社区居委会设有党支部、工会、妇联、计生办、调解委员会等组织。面向社区举办文化活动,社区居民组成太极剑队、秧歌队等文化队伍,每年举办一次象棋大赛。救助帮扶、安置就业、老年工作等社区服务工作不断加强,服务对象逐渐扩大,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质量逐渐提高,“居民爱社区、建设靠大家”的风气逐步形成。在上级党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下,一个新型社区正在崛起。    联系电话:86-0532-86879601    邮政编码:266555   

鱼鸣咀社区

  鱼鸣咀村    鱼鸣咀村,地处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9公里岭南端,三面环海,一面依山的渔村,薛家岛古景之一“鱼鸣雪浪”来源于此。    古时该村野梅遍地,又地处半岛最南端,曾名野梅咀,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薛家岛薛氏二世祖薛明远之后裔兄弟二人迁来这里定居立村,称野梅咀村。后又因村前海面渔汛期间,可听到鱼鸣之声,海中又有鱼鸣石,故更名为鱼鸣咀村。全村现有耕地535亩,山林482亩,169户,562人,薛姓为多。这里的优势产业为海水捕捞和海水养殖。      大力发展海水捕捞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鱼鸣咀村民打破原有的单一生产经营和生活模式,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基础上,发挥依山靠海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水捕捞、养殖、养海参、鲍鱼、鱼真鱼周、对虾、扇贝等和垂钓、潜水捕捞类。2002年实施名牌战略,为海珍品注册商标,增加产品附加值,出产的鱼真鱼周堪称岛城一绝。大力兴办房地产开发,1995年建了新颖别致的别墅楼群度假区,建立了商贸、吃住为一体的服务网络。2004年,鱼鸣咀村经济总收入4800万元,人均纯收入6304元。      海水养殖业    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村两委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世纪90年代初投资数万元扩建了水井,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5年修了进村路,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村庄道路排水沟,优化了环境。先后建立了村委办公室、老年人活动室、门球场。从1998年开始全村办理了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独生子女保险等。鱼鸣咀已成为凤凰岛旅游热线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联系电话:86-0532-86878169    邮政编码:266555   

顾家岛社区

  顾家岛村    顾家岛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7.5公里处,唐岛湾南岸,薛—鱼路经村穿越而过,依山傍海,风光秀丽,主要从事渔业。全村现有耕地480亩,山林360亩,村民196户,619人,主要居住着顾、陈两姓的人。    据《顾氏家谱》记载,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战事频发,顾姓先人为逃避战难,携子由现胶南市灵山卫北门外村来到这里居住,逐渐繁衍成村,因地处半岛,故名为顾家岛村。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顾家岛村的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86万元,人均纯收入6099元。    顾家岛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本村的特点和优势,集中发展以养为主的渔业生产,使其成为村经济发展的支柱。1995年在唐岛湾实施网箱海水养鱼,成功解决了海水鱼自然越冬的技术难题,打破了北方不能大规模养鱼的0,开辟了青岛地区网箱海水养鱼之先河,成为青岛市网箱养殖海水鱼基地。2001年全村网箱养鱼发展到3000多个,养海参池160亩,滩涂底播海参、鲍鱼、贝类1000亩,渔业产值占全年纯收入的三分之二。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村两委严格财务管理和经济收支制度,加强民主理财,始终坚持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使集体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壮大,现有集体自有资产达150余万元,比改革开放前成倍增长。同时,顾家岛村还加强了招商引资力度,在工业园区引入投资达5000万元的工业项目。      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    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村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一派安定团结、规范文明、重学重教的新风尚。尤其是社会保障等都得到全面解决,解除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在未来的发展中,顾家岛人本着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开拓求新、苦干加巧干的原则,使本村的经济不断向前推进发展。    联系电话:86-0532-86879607    邮政编码:266555   

董家河社区

  董家河村    董家河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南6公里处,唐岛湾南岸,月牙湾北岸,南依温山,南北两面是海,素有“南依温山北为唐(唐岛湾),左右两山为屏障,冬无严寒夏无暑,片片渔州涉重洋”的优美环境。      社区风貌    明朝嘉靖年间,一董姓人家从云南省迁来这里定居立村,家业逐渐兴盛,拥有财产万贯,人称“董世万”。当时村南有一河,经常泛滥成灾。董家出资开挖河道,拓宽了河床,改道河水绕村流入唐岛湾,避免了水患,故村名为董家河村。后来海寇入侵,董姓全部逃离他乡,从此这里再无董姓了。    清朝康熙年间,薛姓四甲人兄弟三人由施沟村迁来这里居住重新立村,村名仍称董家河村,由来迄今330余年的历史。全村现有耕地789亩,山林510亩,共有258户,804人。薛姓占80%以上,世代半耕半渔,二十年来主要从事海上捕捞和饲养水貂,经济收入相对比较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董家河村打破过去单一的生产、生活模式,大力发展经济、竞争搞活,海水捕捞养殖和水貂饲养业,集体个体全面发展。1991年以来,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在唐岛湾滩涂养殖对虾、棱蟹,体肥味美,闻名岛城,养蛤蜊,年产贝类30余万斤,年产值达70余万元,是当地蛤蜊的主产区。在连三岛海域大面积养殖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年产值1000余万元,成为主要致富门路。近海捕捞、垂钓是传统的优势产业,盛产各种鱼虾,大都供应开发区市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690万元,人均纯收入5860元,逐步迈入小康水平。      社区全貌    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使村民吃上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直拨电话普及到家家户户。先后建起了村委办公室、文化大院、文体场。90年代末投资修建了由村至唐岛湾的道路,并进行了硬化,优化了环境。全村都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董家河村有着多姿多彩的传统娱乐,一年一度投资扎制彩车,举办地方特色“高跷大秧歌”,在开发区街道表演中最为引人注目。    随着大开发、大旅游的发展,董家河村将会更富庶、更美好。    联系电话:86-0532-86879601    邮政编码:266555   

石岭子社区

  石岭子村    石岭子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南5.5公里处,西依冬暖夏凉之温山,南濒一望无际的大海,东、西南靠银沙滩、连三岛风景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薛家岛旅游度假南部、黄海海岸具有水产、旅游优势的一个小渔村。    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刘姓兄弟三人携妻由刘家岛西村迁来这里定居,辟土立村,因温山之东有三条石岭向东延伸,故名石岭子村。全村现有耕地560亩,苗圃60亩。有147户,411人,刘姓为多。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养殖和水貂饲养业。      石岭子社区全貌    改革开放后,石岭子村抓住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海上养殖、捕捞和水貂饲养业。村民户户养殖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家家饲养水貂,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村。集体经济收入和个体经济生活达到较高水平,由昔日的一个经济不发达的村,一举跃为富裕村的行列。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50万元,人均纯收入5817元。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投资达10余万元建起了办公室和文化大院,改善了办公条件,活跃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投资修整村中的道路并配套路灯,铺设了水、电线路,村民吃上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直拨电话普及到家家户户。从1998年开始村民就享有农工商养老保险,家财两全保险等。2004年全村都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了老年活动室、门球场、文化娱乐场。    如今,石岭子村政治稳定,社会兴旺,村风祥和,经济稳定发展,以前所未有的豪情和信心,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昂首阔步。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6555   

施沟社区

  施沟村    施沟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南5公里处,南岛中部,唐岛湾南岸,依山傍海,自然秀色,是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南部景区内的一个村庄。    该村南有一个岭,岭后有一大沟,古时沟中林木茂密,百鸟群集,沟内积鸟粪甚多,群众俗称屎沟。明朝初,薛姓五甲人由薛家岛迁来定居立村,得名屎沟村,后因其名不雅,用其谐音,更名为施沟村,由来至今。全村现有耕地580亩,苗圃100亩,山林400亩。2004年有238户,719人,薛姓为多,主要从事渔业。      社区全貌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依托地理优势,出海捕捞作业,在唐岛湾周围海域捕捞鱼虾和海上养殖扇贝,网箱养鱼。海岸滩涂养殖海参、鲍鱼、对虾等海珍品。这里海域滩涂宽广,水产资源丰富,是薛家岛盛产各种海鲜主要村庄之一。村里发挥依山靠海的环境优势,内引外联兴办企业,有省海水育苗厂等企业在村落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90万元,人均纯收入6019元,一片新颖别致的大瓦房呈现于村东。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该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投资修建了自来水管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先后安装了有线电视线路,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直拨电话普及到家家户户,建立了村委办公室,改善了办公条件。2001年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文体娱乐场,为村民提供了锻炼和娱乐场所。上世纪90年代末为村民办理了农工商养老保险,2004年全村均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面对未来,施沟村人将把这方水土耕耘的更加富饶。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6555   

刘家岛社区

  刘家岛    刘家岛,在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南3公里的南岛中东部,唐岛湾南岸,南濒黄海、银沙滩畔,自然风光秀色,是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内南岛中部的一个村庄。全村现有耕地300亩,苗圃200亩。2004年村民355户,1063人,刘姓为多。如今这里主要从事渔业,村办企业和旅游服务业。    明朝洪武年间,刘姓兄弟三人由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底随移民大潮迁至这里定居,辟土立村,因地处半岛,故名刘家岛村,他们一部居住村东,一部居住村西,又有东村、西村之称,解放前逐渐销声匿迹。据说刘姓先祖刘禄后来由这里迁至诸城宠戈庄,是清朝刘墉的祖先,其祖墓便在刘家岛西部的棘子林。刘姓在此立村由来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刘家岛南临大海,北靠唐岛湾,具有出海捕捞作业的优越条件。上世纪70年代以前虽有一定渔业生产基础,但村民的日子并不富庶。改革开放以来,刘家岛村结合实际情况,走渔、农、工、商相结合的路子,使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海水养殖基地    刘家岛村是薛家岛街道办事处海水养殖对虾最多的一个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民在此北海湾(唐岛湾)滩涂拦网养殖对虾,年放虾苗数十万个,成活率较高,收效很可观。村民通过试验摸索,得出当地养殖对虾实际经验,为后来这里滩涂建池,大面积地养殖对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村民在北海滩涂播养泥蚶、蛤蜊,年收入10余万元。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力发展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海上养殖。村南有一天然大沙滩为金沙滩之姊妹滩银沙滩,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村民借地生辉,搞起旅游服务业。      社区的居住区    在搞好海上捕捞、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同时,该村积极兴办企业,有海带加工厂、木器加工厂、塑钢厂、水磨石厂、印刷厂等多家企业。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安排众多剩余劳动力。村两委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进行厂房租赁、滩涂海域承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961万元,人均纯收入6208元,殷实小康之家比比皆是。    在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刘家岛村切实加了以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建设优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对村庄进行了全面规划,村内东西道路1条,南北街道3条,拓宽到10米,安装了路灯,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城市化过渡,在村东建起居民住宅区,有几十户村民住上了新颖豪华的楼房。于村南扩大了大口井,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建立了门球场、文化广场、老年活动室,全村均办理了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如今,有线电视、直拨电话普及,一般家电均备,村民间融融乐乐,一派祥和,刘家岛村三个文明建设迈向更新、更高的台阶。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6555   

鹿角湾社区

  鹿角湾村    鹿角湾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公里,唐岛湾西岸,南濒黄海,西邻刘家岛,南北两面海,丘岭平地,迄今为止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生产为半渔半农,全村现有耕地662亩,苗圃260亩,309户,928人,薛姓为多,占90%以上。    明朝初,薛姓四甲人由薛家岛村南沟头柿树园迁来定居,辟土建村,因村东有一湾常年喷涌,水质甜冽,有一只梅花鹿常来这里饮水,因故将鹿角脱落在湾里,故得名鹿角湾村。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路线实行以来,这里的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竞争搞活,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依托村南北两面靠海的地利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出海捕捞和海水滩涂养殖是主要经济来源。在北海唐岛湾建池拦网养殖虾蟹,滩涂散播护养泥蚶,其产量大,肉肥味美,远销江浙等地。在村南部海湾养殖海参、鲍鱼、扇贝。在陆地除了养殖水貂、奶牛和禽鸽以外,村两委内引外联,建立了工业园区,投资办厂,有塑料加工厂、铅字印刷、铝塑制品厂、青岛极佳盈富乐有限公司、灰老鼠玩具厂、富青峰工艺品等。村里还搞起了厂房租赁、苗木园林,不断注入经济活力,使集体和个体经济都得到迅速提高。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298万元,人均纯收入5844元,走上了小康之路。      鲍鱼养殖基地    鹿角湾村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村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规划建立了宽敞的十字街,投资安装了路灯,绿化了街道,美化了环境,铺设了引水管道,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海鲜养殖基地    上世纪90年代,砖石水泥结构的大瓦房普及全村,村东红瓦绿树的大瓦房排列有序,别墅楼房呈现,为村增添了秀色。投资建设了村委办公室,改善了办公条件。建立了老年活动室、门球场。90年代末为村民办理了农工商养老保险,2004年全村都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做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而今,鹿角湾村配套设施完善,有线电视、直拨电话、彩电、冰箱普及,村民以崭新的姿态,溶入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大格局中,鹿角湾村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6555   

瓦屋庄社区

  瓦屋庄村    瓦屋庄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7公里,道管山里,东依马头山,西临小岔湾,依山傍海,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捕捞养殖的好地方。    明朝嘉靖年间,恭姓先民父子二人从薛家岛迁来这里定居,建窑厂,用瓦建房,故名瓦屋庄。该村现有耕地440亩,山林3420亩,苗圃40亩,村民266户,726人,薛姓占95%以上,主要从事渔业、村办企业和旅游服务业。    改革开放以来,瓦屋庄人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等,海水捕捞由近海发展到远洋,海水养殖由海带养殖,发展养殖对虾、扇贝、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和网箱养鱼。先后建起了冷藏厂、制冰厂、修船厂等村办企业,村民还务工经商,开商店、饭店等,全村出现一派繁荣景象。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951万元,人均纯收入5900元。      社区全貌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建起了排排新颖豪华的别墅,小康之家比比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吃上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皆备,全村均办理了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家财两全保险,建立了老年人门球场、活动室,村民融融乐乐、一派祥和。    联系电话:86-0532-86878961    邮政编码:266555   


嘉陵江东路社区特产大全




嘉陵江东路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