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窑镇地处浙北嘉善县中部,紧邻县城魏塘。全镇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5万人。交通便捷,距沪杭高速公路、沪杭铁路、320国道均约4公里。建设中申嘉湖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东距上海90公里,西至杭州100公里,北接苏州90公里。境内地势平坦,水网交织,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明清时期多产“京砖”,瓦当文化灿烂,史称“千窑之镇”。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8亿元,外贸出口7.6亿元,财政总收入549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55元。两次跻身浙江省“经济百强镇”行列,为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省级卫生镇、市级文明镇、嘉兴市“招商引资”十强镇。近年来,先后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原省委--,现省委-习近平,原省长柴松岳,省政协主席刘枫等领导及印尼总统梅加华蒂的丈夫陶菲克先生等嘉宾来干窑镇调研考察,为干窑镇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开放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县内开放型经济强镇,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投入发展,改革调整,扶优扶强,现有大小工业企业700多家,从业人员2万人。工业经济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龙头,木业、电子电声、五金机械(轴承)、建材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全镇现有木业企业80多家,规模最大的是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浙江金泉木业,木业形成了旋切――刨切――贴面――胶合产业链,主要产品有普通板、贴面板、多层板、花色板,木业年产60万立方米,占嘉善木业产量五分之一。电子企业20多家,规模最大的嘉兴汇东电子公司,生产多层电子线路板,电子业年产值7亿元。上述四大主导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55%。2003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46.2亿元,工业增加值9.2亿元,实现利税2亿多元,完成技改投入财务数3.8亿元。
近年来,全镇招商引资工作通过以优引外、以外引外,以诚引资,取得明显成效。自92年引进首家“三资”企业以来,已引进新办“三资”企业46家,合同利用外资2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00多万美元,为干窑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极大活力。干窑镇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乡镇逐步发展成为初步工业化的经济强镇,走出了一条以优引外,以外引外,具有“朋友经济”显著特色的发展之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1万人 | 38平方公里 | 330421105 | 314000 | 0573 | 查看 干窑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干窑社区 | ·嘉善旅游·嘉善特产·嘉善十大特产·嘉善十景·嘉善名人·嘉善 | 0 |
---- |
查看 干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胡家埭村 | ·嘉善旅游·嘉善特产·嘉善十大特产·嘉善十景·嘉善名人·嘉善 | 0 |
---- |
查看 胡家埭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黎明村 | ·嘉善旅游·嘉善特产·嘉善十大特产·嘉善十景·嘉善名人·嘉善 | 0 |
---- |
查看 黎明村谷歌卫星地图 |
范东村 | ·嘉善旅游·嘉善特产·嘉善十大特产·嘉善十景·嘉善名人·嘉善 | 0 |
---- |
查看 范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干窑村 | ·嘉善旅游·嘉善特产·嘉善十大特产·嘉善十景·嘉善名人·嘉善 | 0 |
---- |
查看 干窑村谷歌卫星地图 |
范泾村 | ·嘉善旅游·嘉善特产·嘉善十大特产·嘉善十景·嘉善名人·嘉善 | 0 |
---- |
查看 范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南宙村 | ·嘉善旅游·嘉善特产·嘉善十大特产·嘉善十景·嘉善名人·嘉善 | 0 |
---- |
查看 南宙村谷歌卫星地图 |
长生村 | ·嘉善旅游·嘉善特产·嘉善十大特产·嘉善十景·嘉善名人·嘉善 | 0 |
---- |
查看 长生村谷歌卫星地图 |
长丰村 | ·嘉善旅游·嘉善特产·嘉善十大特产·嘉善十景·嘉善名人·嘉善 | 0 |
---- |
查看 长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星村 | ·嘉善旅游·嘉善特产·嘉善十大特产·嘉善十景·嘉善名人·嘉善 | 0 |
---- |
查看 新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魏塘街道 |
魏塘街道地处长江三角洲黄金地带,东连上海,西邻嘉兴,东西全长17公里,距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名城分别为90公里、109公里、91公里,是上海、杭州、苏州“金三角”经济辐射的腹地,被誉为浙江省“接轨浦东第一站”。境内320国道、沪杭铁路、京杭大运河、善江公路等要道交汇贯通,靠近上海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乍浦港,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区位优势特别明显。- - 历史沿革 魏塘又名武塘。“相传宋大姓魏、武居此,聚商成市”故名。宋时设巡检司,元代设有魏塘务,并升为镇。1370年(明洪武三年)政税务官署为税课局。1430年(明宣德五年)建嘉善县,县治在魏塘镇。清循明制。1912年(民国元年)称城厢镇,1928年(民国17年)划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个镇,一年后,仍合为魏塘镇,1930年(民国19年)称城区,属县第一区,1933年(民国22年)7月撤区复称魏塘镇,1940年(民国29年)7月改称魏塘坊,1942年(民国31年)分为魏塘、武塘两镇,民国34年3月两镇合并,称魏塘镇。1949年5月11日嘉善解放,6月建立魏塘区,1950年5月魏塘区和枫泾区合并,原魏塘区改为区属魏塘镇,1951年6月区属魏塘镇上升为县直属镇,1958年10月撤销魏塘镇建制与凤桐、罗星合并为魏塘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嘉善县撤销,并入嘉兴县,翌年6月19日社镇分治,魏塘镇建制恢复,直属嘉兴县,1961年4月嘉兴、嘉善两县分开,恢复嘉善县建制,魏塘镇为嘉善县直属镇。1992年6月扩镇,罗星、凤桐、善西3乡和里泽2个村并入仍为县直属镇,1999年12月里泽、枫南两乡并入魏塘镇。2009年7月魏塘镇分为魏塘街道和罗星街道。- - 经济发展 魏塘街道办事处- 该街道高度重视工业功能区建设,街道工业园区连续被评为嘉兴市“重点工业园区”、“重点工业功能区”、“十强工业功能区”、“特级工业园区”和省级工业园区。街道全部工业经济分9个行业大类,其中木业、五金金属制造业、纺织服装业为三大主导行业。2008年累计完成工业现价产值占全部经济总量的69.2%,其中,规上企业三大主导行业累计完成现价产值占全部规上企业经济总量的77.1%。街道规上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企业经济总量的57.2%,二档企业占全部规上企业经济总量的72%,规模效应作用充分显现。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华东建材市场是浙北地区最大的建材交易专业市场。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种植、补贴、房租成为农民收入三大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超过10%。 |
归谷园区(罗星街道) |
罗星街道位于县城南部,成立于2009年7月,为原嘉善县魏塘镇被划分为两个街道(魏塘街道与罗星街道)后的其中之一,是嘉善新城开发区和县政府所在地,辖11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区域面积39.5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55万人。 11个社区4个行政村分别为:李家社区、钱桥社区、魏南社区、城南社区、和合社区、城西社区、柳洲社区、玉兰社区、晋阳社区、南门社区、子胥社区和马家桥村、亭桥村、鑫峰村、厍浜村。 “罗星”因古迹罗星台得名。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邑令王察言募民筑墩阻市河东流水势,墩名罗星台。罗星历史悠久,境内有独圩遗址和小横港遗址两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 在农业上大力发展“银嘉膳”甜瓜、“小蜜蜂”葡萄等设施栽培,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甜瓜之乡”称号。工业上形成了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复合轴承等特色产业,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三产服务业上依托嘉善新城建设,正在形成总用地面积2400万平方米,集行政、居住、商贸、旅游、文化和科技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江南水乡生态型综合新区,拥有居住商办、教育产业、科技产业创新等三大功能区,新区可容纳24万人。目前五星级的罗星阁宾馆、世博大酒店,以及乔克国贸中心、浙北果蔬市场等项目都已先后入驻,罗星街道正日益成为嘉善城市的新名片。 |
经济开发区(惠民街道) |
惠民镇位于嘉善县城东郊,距县城4公里,毗邻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平湖市新埭镇和钟埭镇,东距上海市区95公里,西至省会城市杭州113公里,北接苏州92公里。沪杭甬高速公路贯穿境内,集镇至沪杭高速公路大云出口处4.5公里,镇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4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辖1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2.18万人,外来人口1万余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15。惠民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境内有民国总理钱能训墓和唐朝宰相陆贽墓遗址。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惠民镇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百姓致富工程”,工业经济逐步形成了以开放型经济为龙头,以木业、电子、服装、机械、箱包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 全镇现有203家企业,职工总数达1.2万多人,全年实现工业销售29.5亿元。外贸自营出口4612万美元,现有直接出口企业16家。全镇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家。近年来,园区建设不断加强,功能不断完善,去年先后被市政府命名为“嘉兴市十强乡镇工业园区”、“嘉兴市重点工业园区”。2003年招商引资综合成绩名列全县第三位、全市第十二位。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坚持发展以鲜销农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先后形成了蜜梨、蚕桑、春大豆、瘦肉型猪、大棚蔬菜、特种水产和苗木等生产基地。加强了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合作经济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明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全镇实现农业产值1.5亿元。惠绿牌蜜梨荣获省农博会金奖、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并通过农业部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蜜梨种植面积突破了5000亩,成为名符其实的“浙江蜜梨之乡”。“翠丰”春大豆等农产品也被认定为省绿色农产品。几年来,基地和种养户的收益明显增加,农户对发展品牌农业、优高农业的种养积极性明显提高。城郊型农业发展成果喜人。与此同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亮点纷呈,先后通过县文明城镇、省级卫生城镇、省级教育强镇的考核验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获嘉兴市先进集体,镇残联荣获省“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 |
大云温泉度假区(大云镇) |
大云镇位于县境南端,沪杭高速公路、善江一级公路交叉穿越全镇,是沪杭高速公路浙江接轨上海浦东的第一出口处。镇域总面积2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780亩。下辖1个居民委、8个行政村,总人口15114人。是浙江省批准的首批对外开放工业卫星城镇之一,先后荣获省级卫生镇、省教育强镇、市级文明镇和嘉兴市利用外资十强镇、中国鲜切花之乡称称号等。 大云镇是浙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大棚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之一,粮经复种面积5.5万亩,其中:蔬菜面积3.3万亩,西甜瓜0.8万亩,大棚面积1.23万亩,主要品种有茄子、地蒲、西甜瓜,粮经比例25:75,被县政府列入农业“绿色产业带”建设示范园,素有上海“编外菜篮子”的美称;全镇建立了大云现代化科技农业园区、碧云花园、华明农庄,东云村、缪家村鲜切花基地,全镇花卉面积2082亩,品种以非洲菊、百合花、鹤望兰为主的十多个品种,成立鲜切花专业协会;注册“大云寺牌”瓜果品牌,“小芳牌”冬瓜酱获2001年度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优秀产品称号和嘉兴市农博会优秀产品称号。 目前,镇工业区共有企业101家,其中外资企业28家,玻纤厂等9家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区内企业具有国家级科技项目7项,高新技术产品4只;区共有电子企业34家,总投资额4.9亿元,轻纺服装企业28家,总投资额3.6亿元,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电子企业11家,轻纺服装企业5家,构筑起符合大云生态环境的电子、轻纺服装为主的特色工业新格局。2003年8月被命名为“嘉兴市重点工业区”。 大云小城镇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率管理”的要求,以镇区为中心、工业区为外延、行政村为依托的镇村体系,新建了卫生院、农科教大楼、中心幼儿园、镇接待中心、广电站,总投资2200万元的中心学校年内竣工,完善了镇区主要道路、路灯、水电、通讯、排水、绿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完成了东云、缪家、洋桥、大云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缪家村被列为省级示范新农村规划;全镇电话已达3500多部,有线电视用户2960户,入户率达94%以上,实现电话和有线电视普及镇;全面实施了合作医疗统筹工作,参保率达94.6%;人口出生率5.09‰,人口增长率-2.31‰;农民人均纯收入6209元。年内争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
嘉兴综合保税区B区(西塘镇) |
西塘,古名斜塘。明代建市镇,界永安、迁善两乡,初名斜塘,后称西塘。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屯兵本县,开凿伍子塘一以兴水利,引胥山之水直抵境内,故亦称胥塘。西塘镇位于嘉善县境北部,处于-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有吴根越角之称。东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苏州85公里,南距嘉善县城9公里。城镇中心地理位置东经120°53′,北纬30°56′。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南接320国道和沪杭甬高速公路,北连318国道,杭申甲级航道穿境而过,善江一级公路横穿西塘镇。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总人口5.87万人,外来人口12720人。辖26个行政村、1个水产养殖场、4个社区。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5亿元,财政总收入2.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10元,旅游公司门票收入151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5.7亿元,引进县外内资1.84亿元,合同外资418.5万美元,实到外资266.1万美元。 西塘镇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历史古镇,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全国文明镇、全国千强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AAA-旅游风景区、中国钮扣之乡、省级百强镇、省级体育强镇、省级小康型老年体育镇、浙江省魅力名镇、浙江省沼虾之乡、浙江省中心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文化市场示范镇、嘉兴市双拥模范镇、嘉兴市特色文化镇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新一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嘉兴市现代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嘉兴市重点建设镇。 近年来,西塘镇以建设“经济强镇、旅游重镇、文化名镇”为目标开展工作,实现了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工业方面,坚持开放带动战略,深入实施“两大工程”,扎实推进“接轨上海”工作。钮扣纺织、五金电子、建材、木业四大行业对全镇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在农业方面,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了千亩花卉苗木、千亩大棚设施栽培、省级粮油示范、生猪养殖、蛋鸭养殖、千亩鳜鱼养殖、千亩河蟹养殖、荷藕基地、罗氏沼虾养殖、千亩柑桔等十大种养殖基地建设。四吕鳜鱼、金明沼虾、翠南蛋鸭养殖、四吕柑桔、荷藕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基地,鲈鱼、鸭蛋、沼虾、柑桔、鳜鱼、蛋鸭、莲藕等7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 |
干窑镇 |
干窑镇地处浙北嘉善县中部,紧邻县城魏塘。全镇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5万人。交通便捷,距沪杭高速公路、沪杭铁路、320国道均约4公里。建设中申嘉湖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东距上海90公里,西至杭州100公里,北接苏州90公里。境内地势平坦,水网交织,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明清时期多产“京砖”,瓦当文化灿烂,史称“千窑之镇”。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8亿元,外贸出口7.6亿元,财政总收入549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55元。两次跻身浙江省“经济百强镇”行列,为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省级卫生镇、市级文明镇、嘉兴市“招商引资”十强镇。近年来,先后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原省委--,现省委-习近平,原省长柴松岳,省政协主席刘枫等领导及印尼总统梅加华蒂的丈夫陶菲克先生等嘉宾来干窑镇调研考察,为干窑镇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开放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县内开放型经济强镇,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投入发展,改革调整,扶优扶强,现有大小工业企业700多家,从业人员2万人。工业经济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龙头,木业、电子电声、五金机械(轴承)、建材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全镇现有木业企业80多家,规模最大的是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浙江金泉木业,木业形成了旋切――刨切――贴面――胶合产业链,主要产品有普通板、贴面板、多层板、花色板,木业年产60万立方米,占嘉善木业产量五分之一。电子企业20多家,规模最大的嘉兴汇东电子公司,生产多层电子线路板,电子业年产值7亿元。上述四大主导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55%。2003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46.2亿元,工业增加值9.2亿元,实现利税2亿多元,完成技改投入财务数3.8亿元。 近年来,全镇招商引资工作通过以优引外、以外引外,以诚引资,取得明显成效。自92年引进首家“三资”企业以来,已引进新办“三资”企业46家,合同利用外资2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00多万美元,为干窑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极大活力。干窑镇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乡镇逐步发展成为初步工业化的经济强镇,走出了一条以优引外,以外引外,具有“朋友经济”显著特色的发展之路。. |
陶庄镇 |
陶庄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处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界点。东邻西塘镇,南接西塘镇和天凝镇,西靠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北依江苏省吴江市黎里镇和芦墟镇。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平均高程为3.45米。境内湖、河、荡星罗棋布,尤以汾湖最为著名。东西流向的有太河泾港、大寨河、圩水港、贺汇港、斜塘,南北向的芦墟塘等河流流经镇域,是西水东泻的主要泄洪通道。汾湖,系湖州至上海的“湖申乙线”航道。公路南接320国道,北通318国道。嘉善至吴江的善江公路穿境而过。镇域内“二纵一横”的南北公路、湖滨公路及汾湖公路沟通了正在开发的汾湖旅游度假村。全镇总面积45.94平方公里,耕地40844亩,下辖1个居民委员会,15个村民委员会,1个水产养殖场,人口3万。 陶庄,古名柳溪,素有“溪中十八镇,柳溪第一镇”之美誉。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保义郎陶文斡由姑苏徙此,建造亭台楼阁,曲径花园,渐成陶家庄园,故名陶庄。明宣德五年(1430)建县时,属思贤乡下保东区;正统十二年(1477)税课局移驻斜塘;嘉靖年间(1522-1565),倭寇屡犯,兵燹不绝,市镇凋敝,渐成乡落。清乾隆时(1736-1795),渐次恢复。民国后,称陶庄镇。1949年6月,建立陶庄镇人民政府。1950年5月,建立陶庄、汾南两乡。1956年2月,两乡合并。1958年10月,陶庄、汾玉、下甸庙3乡合并成立陶庄公社。1961年4月,调整公社规模,分别成立陶庄、汾玉、下甸庙公社。1983年10月,改公社为乡。1987年12月,撤乡建陶庄镇。1997年7月,撤销渔民村建制并入居委会。1999年11月,汾湖镇并入。 改革开放以来,陶庄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2003年底,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8.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农业总产值1亿元,财政收入26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50元,出口创汇470万美元。农业上已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水产品养殖为主,种养结合的效益农业发展路子,全镇已拥有各类水产养殖面积20206亩,以河蟹、虾、鳜鱼、甲鱼、珍珠以及四大家鱼等十多个系列的“汾湖”牌系列水产品养殖、加工及集散基地初具规模;工业上初步形成了以新型五金机械制造、轻纺、建材、木业为龙头,五金冲件和家庭丝织为特色的工业经济结构。. |
姚庄经济开发区(姚庄镇) |
姚庄,位于素有“银嘉善”之称的嘉善县东北部,东接上海80公里,西依杭州98公里,北靠苏州90公里,总面积30.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万人,其中“新嘉善人”1万人,镇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鱼米之乡”美称。预计200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9.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5亿元,其中工业72.2亿元,农业2.8亿元,财政总收入7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元。 姚庄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独特,拥有省级文保单位大往圩遗址,县级文保单位莲花禅寺和净土桥凉亭。位于展幸村莲花泾的大往圩,具有马家浜、崧泽、良渚、马桥四个时期的文化层,说明距今6000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往圩不仅是姚庄之根、嘉善之根,而且还是太湖流域人类薪火的发祥地之一。 姚庄有史以来,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镇。近年来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渐成黄桃、蘑菇、大棚蔬菜三大产业。全镇以“绿色食品”锦绣黄桃为主的果树面积8000多亩,种植面积列全国之首,荣获“浙江省黄桃之乡”称号。去年,“锦雪牌”黄桃还进入了钓鱼台国宾馆的宴席,成为继“西湖龙井茶”以后第二个进入国宾馆的浙江农产品。绿色蘑菇栽培面积1600万平方尺,栽培面积名列全省乡镇前茅,是“中国蘑菇之乡”,今年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入选“浙江省十大名菇”,确立了姚庄蘑菇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大棚蔬菜栽培面积5000多亩。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百姓致富工程”。今年新批外资项目10家,增资2家,合同利用外资8144万美元,实际到位5777万美元,新批县外内资项目8家,总投资2.56亿元,实际到位3.29亿元,完成工业性投入8.53亿元。今年8月8日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在英国创业板成功上市,结束了嘉善没有上市公司的历史,成为浙江第一、全国第二在海外上市的太阳能企业。到目前为止,全镇已累计引进以台商为主的外资企业68家,合同利用外资2.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引进县外内资企业36家,吸收县外资金23.39亿元,实际到位13.19亿元。基本形成了以太阳能源、精密机械、汽车配件、电子元件、运动器材、皮革服装、食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 |
天凝镇 |
水乡古镇天凝,位于浙江省嘉善西北部,地处杭嘉湖平源,沪杭苏腹地,属长江三角洲黄金地带。东距国际大都市上海90公里,西距浙江省会杭州110公里,北离苏南重镇苏州60公里,东濒东方大港乍浦港45公里,红旗塘穿境而过,东连黄浦江、西接京杭大运河。全镇区域面积21.7平方公里,人口2.2万人。天凝境内地势平坦、水网如织、舟楫往复、帆影重重,素有“鱼米之乡,水产明珠”之美誉。 明武贰年间此地建有天宁寺,遂居民汇聚,渐成市集,并取寺之“天”和寺前凝溪河之“凝”为市集之名,沿用至今。镇北蒋村那两棵树龄达800余年的银杏树和始建于明初的圆通桥俯瞰仰视了古镇数百年的变化,烟之浩、水之渺、兴与衰、分与合,皆历历在目、字字珠玑。 在时光、岁的的穿梭、变迁中,而今的天凝在因循“鱼米之乡”的基础上,冲破旧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经济建设、科教文化、卫生体育和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全镇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成为浙江省卫生镇、嘉兴市文明镇。特别是在“工业立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天凝镇业已形成以轻纺、电子、小五金、机械、废钢铁再生产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0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19.1亿元,在天凝镇的工业中尤其以轻纺业颇具特色与规模。现在全镇已有静电植绒企业19家,毛纺(纱)企业2家,丝织企业30余家,喷水织机1200余家,牵经、拖浆配套设施40余台套。 近几年来,天凝镇积极响应嘉善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努力做好工业区规划和建设这篇大文章。 天凝工业区规划面积3.62平方公里,位于天凝镇域南部,即红旗塘以南,许巷港以北,殷家港以东,千步塘以西,工业区内天杨公路连接了320国道,天洪公路向东连接善江公路,天油公路向西连接07省道。工业区与镇区紧密相连,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便于生产与生活的配套衔接。 根据天凝镇工业现状,天凝工业区定位于“以纺织、建村和五金电子为主的特色现代化工业区”,因此,在工业区规划编制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对全镇行业发展的预期工作,通过重点招商,发展相关行业,以道路和水体,将整个工业区分割为三个产业区块,东区以五金、电子工业为主,西区以轻纺植绒工业为主,东北天洪公路沿线的建材业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