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灵珠山街道 >> 木厂口社区

木厂口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木厂口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木厂口社区简介

  木厂口社区
   木厂口社区座落在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公里处珠山脚下,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2004年有312户, 936口人。
  据《徐氏家谱》《邓氏家谱》《薛氏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公元1608---1622年),徐、邓、薛姓分别从诸城 、胶县 、柳花泊迁入。因此处三面环山,树木旺盛,生产大量木材,故名为木厂口村,2004年7月更名木厂口社区。
   据《胶州志》记载,珠山千岩攒空,两峰特起,万山皆在其下,天表云气,出没不绝,夏尤蓊蔚,望之累累若珠”,据此推知珠山因景观特征而命名,整个珠山山脉绵延十余公里,主峰海拔724.9米,为青岛西海岸群峰之最,巍峨挺拔,云霭雾绕,周围环列釜台筒、东峰子山、西峰子山、大庵山、猫耳山、扎营山、桂子山、大、小黑涧山等大小山峰30余座,群峰选翠,山色各异,珠山不仅奇峰罗列,而且林木茂密奇石林立,流泉潺潺,谷壑丛横,集奇、秀、险、幽与一身,融生态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成为备受游人推崇的旅游观光胜地,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名家志士为之留恋往返,咏叹不一,誉其为古胶州八景之首,“双珠嵌云”,并与青岛崂山隔海对峙,以“东崂西珠”著称。清朝学士周於智一首“累累形胜隐苍烟,九曲谁浆一线牵,神女倦游何处去,双珠抛在水云边”的诗句,更一传神的笔韵描述出了珠山的迷人景致,小珠山不仅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而且有着悠久的文化与历史,有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遗址,被列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对象,白云寺、牛王庙、姑姑庙等均建于明清时代,据《胶州志》记载,昔日的白云寺正殿、偏殿、客房及僧房齐全,庙内供奉有如来佛、山神等神像,香火旺盛,方圆数百里,烧香许愿者络绎不绝,此外,由于珠山地势险要,自古是兵家要地,曾多次被农民起义军占据以山为障,向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留下了扎营顶、大校场、小校场等驻扎、操练的遗址。
   适宜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社区辖域的农作物果树及野生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苹果、板栗、樱桃、山楂、品种之多品种之优当地无双,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芋头为农业主栽品种。小枣、桔梗、丹参、柴胡、板兰根、石竹、紫草、天麻、金银花、车前子等百余种药草及山菜、苦菜子等野菜野草遍布山野。珠山茶叶、珠山泉水闻名中外。
   适宜的气候,新鲜的空气,优质的泉水为居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2004年统计全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220多名,其中80岁以上的36名。
   木厂口社区历来尊师重教,热爱文化娱乐活动,民国期间办学堂,新中国建立后办小学,1972年办起了中学,1974年办起了幼儿园,1997年办起了老年活动中心,组建老年门球队,业余剧团,唱古装戏,排练扭秧歌、跑旱船、扇子舞等小节目,农闲季节排练,节假日表演,活跃社区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1967年办起医疗室至今,药品齐全、服务周到,两名医生均是中专医校毕业,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去医院早诊断、早治疗,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提高。
   木厂口社区居委会注重了居民的保险事业,2004年集体投入40万元为社区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参入率95%以上,居民生活有了保障。
  
  驼鸟养殖基地
   木厂口社区两委历届领导人有着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精神,注重经济的发展。集体时期曾办过电镀厂,窑厂、建筑队、石厂,如今木厂口社区面临新的机遇,新的发展,国家林业局批复成立“珠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岛区政府将珠山定位于风景旅游区,更为木厂口社区贴金增辉,木厂口社区两委与时俱进,紧紧抓住旅游不放松,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域优势,坚持把发展旅游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一是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连续四年退耕还林1000亩,二是发展以樱桃、大枣、山楂为主的东花兰百果果摘园,营造森林生态旅游景观。三是种植农科院培育的甜玉米新品种和茶园发展高校观光农业。四是积极招商引资,先后落户“一切智园大地艺术馆”,“青岛齐辰园艺有限公司”、“国家东花兰中低田改造、青岛森林野生动物园等七个项目,白云寺正在筹建。珠山旅游的开发,给木厂口人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实惠,土地转包,承揽建筑工程,入厂做工,办餐馆商店,摆滩卖新鲜的农副产品,使木厂口社区随着旅游开发有了客观的收入,2004年社区总收入3208万元,集体纯收入90万元,人均纯收入5632元。
  
  一切智园大地艺术馆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青岛经济工作重心西移必定进一步带动珠山旅游开发,木厂口社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联系电话:86-0532-86833240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11004 266000 0532 查看 木厂口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木厂口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木厂口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小夼社区

  小 夼 社 区       小夼社区座落于凤凰山(亦称老君塔山)前,南距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2公里,东西与宋家莹、大夼社区相邻,总面积1平方公里。社区辖域北高南低,沟壑纵横,起于凤凰山麓的两条长岭护卫在社区东西两侧,居民房舍建在溪流之岸的平坦地段,是天造地设,风光旖旎之处。因村庄处在两岭间的大川,故当年取庄名“夼”,且又小于岭西的“夼”,即称小夼庄。自1955年始,先后称农业社、生产大队、村,2004年改称小夼社区。    小夼社区现有耕地311亩,山林81亩,果园100亩,苗圃120亩,居民101户,人口294人。2004年经济总收入302万元,人均纯收入4832元。      苗圃一瞥    小夼社区属山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大姜、芋头是社区的主要经济作物。近几年,社区居委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起了百亩苗圃基地,栽培了雪松、黑松、龙柏、垂柳、黄金槐、女贞、玉兰、樱花、月季、百日红等五十几个品种的苗木花卉,年收入40余万元。      雪松种植园    社区居委会为155人入了合作医疗,为171人入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同时办起了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增添了书籍、报刊、麻将、扑克、象棋及健身器材,并建起了门球场,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陈大公路从小夼社区前通过,济青高速公路南线从村后通过,交通四通八达。社区居民由过去0潮湿的茅屋土舍搬进了长12米、宽8米、檐高3.8米的一排排崭新的瓦房。社区中间建有一条宽10米的南北大街,街两边栽植了冬青与月季花,街两旁安装了路灯,每到夏天,人们在灯下乘凉、喝茶、聊天,真可谓神清气爽。社区东修建一条宽8米的路,路边栽植了垂柳与黄金槐,既美化了环境,又净化了空气。    今后,小夼社区计划再扩大苗圃面积,增建大棚栽培名贵花卉。并根据域内地理环境的优势,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招商引资,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支持和扶持居民发展畜禽养殖,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电话:86-0532-86833787 86-0532-86833277   

柳西社区

  柳西社区    柳西社区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不足250米处. 面南层峦叠翠, 背有溪水环绕, 西傍小珠山水库, 微波荡漾, 风光旖旎, 与大南庄社区接壤, 东同柳东社区房舍交错. 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20世纪60年代前为柳花泊村(柳花泊生产大队)西部居民。1962年因小珠山水库库区搬迁,移民为一行政村----柳西生产大队. 1984年称柳西村, 2004年8月易名柳西社区。社区内居住着薛、吕、李、杨、张等20余个姓氏, 其中薛姓占90%以上, 皆汉族. 2004年有居民201户, 634口人.      社区全貌    社区地势南高北低, 西平阔, 水流北向 。前有扒山为屏障, 山上杂木覆顶, 山腰果林环围, 山青景秀.    社区原有耕地474亩 ,多为沟岭地, 土壤肥沃. 土质多黄粘、 青沙土混合形团粒结构, 土层松散, 保水保肥, 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 尤其种植的芋头, 大姜,个大、 质优、味道纯正, 为当地特产,远近闻名, 远销国内外。 至2004年初各项建设用地112亩, 退耕还林用地105亩外, 现实有耕地为257亩。    水资源丰富. 南北有常年不干涸的山泉溪流, 西有库容近3000万立方米的珠山水库, 周边水井、 大口井、 塘坝星罗棋布, 皆为山泉水, 水质甘甜.    山林多而分布广。社区有山林1200亩, 主要分布于社区以南的扒山、 石老、 铁山、老柴、 大庵等山. 山谷中怪石嶙峋, 多松树、槐树、 少杂木。林木茂密, 芳草萋萋. 群鸟鸣谷, 山花芳香.    社区境内发展快, 变化大。 自1984年始, 先后建有塑料厂、铆焊厂、 轧钢厂、 空条设备厂、 铸锅厂、瑞海、 三亚窑业、 特泰勒、 公交公司停车站等10多家内外资企业. 2003年在社区西兴建的古风一条街已具规模, 楼房耸立, 建造精致典雅, 古色古香, 青瓦白墙与蓝天白云, 青山绿水相辉映, 成为社区内的一大亮点. 2002年拓宽改造的黄河西路由社区中通过, 区公交11路、12路车6路及通往胶南市的小公交车由此停站经过, 交通畅达便捷。      社区内的道路    社区注重居住条件的改善, 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步伐。1998年、1999年, 社区投资5万余元, 整修了社区的道路. 2001年又投资20万元, 对社区的街道全部进行了整修、硬化、 绿化、 美化、 亮化.其中硬化路面3500多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达30%. 街道卫生专管专运, 清洁干净. 2001年建居民楼二栋, 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 安置道路拆迁居民27户, 并建有老年人住房28间, 安置老人16户.    筑巢引凤, 繁荣社区经济。 2001年以来, 社区共投资700万元,建有2000平方米的商贸楼, 建有75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大楼, 并投资3.5万元平整了5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 如今繁荣的饮食、 娱乐、商店等各种服务业成为社区内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社区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自1998年始, 建起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成立了社区秧歌队、 舞蹈队、 剑术队、 体育队等, 活跃社区文化生活. 2004年, 社区投资40万元, 新建文化大院一所, 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内设门球场、健身场、 乒乓球室、 台球室、 文化室、图书室、 棋牌室、 市民学校、 老年活动室, 并设有篮球场地2个。健身设施, 体育活动器械和各种娱乐活动用品齐全, 居民的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 生活更加和谐.社区曾荣获市文明单位、市卫生村庄和市文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社区健身场地    社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居民的医疗, 养老有了保障. 至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508万元, 人均纯收入5735元, 名列柳花泊街道办事处诸社区第二名. 同年社区出资10万元, 为居民办养老保险410人、 合作医疗保险580人, 参保人数分别占总人口的64%和91%, 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社区从2005年开始, 将全面启动旧村改造工程, 进一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 壮大集体经济, 社区将以集贸市场为载体,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狠抓税源建设, 进一步增加集体的经济收入, 使三个文明再上新的台阶.    社区居民委员会联系电话: 86-0532-86833208   

柳东山社区

  柳东山社区    柳东山社区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东不足0、5公里处,东、南、西、三面山岭环抱,北临黄河西路。交通十分方便,为小桥、小桥沟、王夫山东坡,黄泥帘子、土顶后等自然村组合而成的社区。总面积0、6平方公里。    社区辖域内风景独秀,环境优美。山顶青松覆盖,山腰果林连片,社区内树木荫翳,繁花似锦,处处溢花香。山泉流水潺潺,水清澈甘冽,地理条件优越,是居住生活的风水宝地。    社区居民原为清末时,由柳花泊、大桥两村薛氏先人至此的看山户,经过万余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一簇簇的小自然村落,居住分散。社区原一直属柳花泊村,人民公社时为柳花泊生产大队第一小队。1962年始建行政村,因居于柳花泊以东的山坳中,称柳东山村。2004年易名柳东山社区,有居民59户,187口人,耕地现有154亩,山林600亩。      家禽养殖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经济第一要务,调整农业结构,转变生产观念。农业由以种植地瓜、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变为以发展经济作物,林果和家禽养殖业为主导。社区退耕还林330亩,发展林果和其他林木。社区注重招商引资和发展二、三产业工作,转移社区劳动力,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外出务工,经商和搞服务业,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使社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74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5260元,居民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    2003年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社区投资1000万元,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现已建成占地11亩,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的居民小区,安置居民16户。社区重视,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建老年人活动中心,活跃社区老年人体育、文化生活。2004年社区筹集资金20000元,为社区居民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其办理率达95%、96%,解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旧城改造工程    社区今后将继续启动旧村改造工程,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林果和家禽养殖业,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更多地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构建和谐的社区环境。    柳东山社区居委会联系电话 86-0532-86836692   

柳北社区

  柳 北 社 区    柳北社区背依老君塔山,面向千岩悬空,两峰特起,万山皆在其下的小珠山,社区前绿柳成荫、溪水潺潺不息。东接花林社区,西傍微波荡漾小珠山水库,南距柳花泊办事处驻地0.5公里处,总面积1.5平方公里。社区内居住着薛氏一大姓,少数姓氏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迁入的。    社区居民原属柳花泊村的北部住户。1962年建珠山水库移民至社区境内的河北岸成立柳北大队,1972年水库水位上涨,进行了再次搬迁,移于黄王公路(由黄岛经辛安、柳花泊到王台)北侧立村。2004年称柳北社区,有居民126户,411口人,耕地面积(除建设、道路、退耕还林、其他用地外)现有287亩,山林面积330亩。      笔直的街道    在党的领导下,社区居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焕新颜。昔日的黄土墙和茅屋荡然无存,居民住上了大瓦房,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景象。    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社区面貌在不断的改变。社区投资56万元对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硬化路面2000平方米,街道旁栽植了雪松、垂柳、红叶小波、女桢、月季、杜鹃等花木,整个社区呈现出绿柳拂道旁,暮归花香浓的新气象。社区筹集资金建设了文化大院,建起了图书室和活动室,成立了老年门球队、秧歌队。定期组织开展门球、读书、歌咏、象棋、扑克、法律知识学习等竟赛。这些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了居民的情操。形成了知法、懂法、守法以及邻里团结、和睦相处、乐于助人的和谐风尚。社区曾荣获了青岛市卫生村庄、黄岛区文明单位、黄岛区文化村庄、黄岛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截至2004年底,社区居民已办理农工商和自谋职业126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理率达到96%,合作医疗保险办理率达到97%。同年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148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89.1万元、人均纯收入5655元,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自2005年始,社区将根据辖域内山岭多的状况,发展经济林木、苗圃项目,发展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并充分发挥社区内四通八达的(黄王公路、陈大路、柳花泊路、同三高速公路均由此通过)交通条件和水资源丰富(河道、小珠山水库)的地理优势,利用废弃的荒地发展无污染的加工企业项目。    柳北社区居委会联系电话 86-0532-86833295   

西阿陀社区

  西 阿 陀 社 区    西阿陀社区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以西4公里处。东与刘家庄社区接壤,西隔昆龙山同胶南市黄山经济区相望,北与胶南市西韩家台村毗邻,南为重峦叠嶂的山峰。总面积2平方公里。    20世纪60年代为阿陀村(生产大队),因村址建于山岗,长岭的低凹处,故名阿陀村。1960年小珠山水库库区搬迁移民,居民全部搬迁。1963年迁出的居民又返回到小珠山水库的东、西两岸建村,建于西岸的移民户称西阿陀村。2004年易名西阿陀社区。    社区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西高东低,水流东向,皆注入小珠山水库。一条源于昆龙的东西长沟将社区分为南、北两崖,房屋错落有序,宽敞整齐。四周林繁叶茂,翠绿郁郁,到处皆有果园。山谷中木秀林荫,鲜花溢香,山泉瀑水石上流,环境宜人,是居住、游览的最佳处。现有居民169户,505口人,耕地543亩,山林550亩,果园260亩。      景色怡人    境内皆为山坡岭地。但土质良好,保水保肥,且建有容水为10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一座,有塘坝4座和大口井2眼,蓄水充盈,东临微波荡漾的小珠山水库,水资源充足,是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充分利用地多、山场广、水资源丰盛的地域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林果、无公害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等产业,扩大花生、芋头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已引进苗圃、蔬菜种植、石料5家私营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到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5176元,居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社区绿化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社区还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等工作。近几年来,对社区的大街进行了全部整修、硬化、绿化和亮化,并投资修建了一条长1300余米,宽14米通往社区内的致富路,彻底改变了昔日的交通状况,区公交11路车已开往社区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交通顺达。社区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门球场和各种活动室,购置了各种文体器械和用品;成立了秧歌、舞蹈、老年门球等文体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项活动,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使社区充满和谐喜悦的气氛。2004年筹资20万元,为居民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办理率达99%,解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笔直的街道    自2005年时,社区将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力度,更进一步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苗圃基地和个体养殖业,加大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尽快发展社区经济,更多的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    社区居民电话:86-0532-86835939   

西山子社区

  西山子社区    西山子社区原居住在小南庄西南坡,原名西山坡,解放后成立人民公社改名西山子村,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九年,连续几年干旱,人、畜饮水需靠到外村拉水。后经辛安公社领导研究同意及大力支持,整村于1980年冬迁至大南庄村前居住。2004年秋黄岛区由村改居,称西山子社区。西山子社区位于柳花泊办事处西约一公里,属山丘地带,本社区现有人口153人,其中外来落户人口19人,常居人口134人。所辖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居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花生,经济作物主要有芋头、大姜。林果有板栗、大枣、石榴等。并有大量的野生名贵中药材,如:丹参、桔梗、元胡、柴胡、紫参等几十种。村改居后,社区由原来单纯的种植类型向经济类型发展,全社区除几个养殖、粮油加工及食品零售户外。大部分人员通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社区一瞥    社区内社会治安稳定,十几年无打架斗殴、群众-等社会治安事件。年满18周岁的居民基本都参加了工、农、商、自谋职业和社会养老保险。居民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为社区退休老干部建起门球场、老年活动室、老年学校等,老年人基本得到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96万元,人均经济收入2000元,社区今后的发展趋势,借助于山东省委、省政府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和青岛市经济建设中心西移的有利时机,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联系电话:86-0532-86833240   

韩家台社区

  韩家台社区    韩家台社区位于柳花泊办事处西2公里,东距大南庄社区0.5公里,南与东阿陀社区相邻,西北面为珠山水库,整个社区占地0.5平方公里,社区内共有245口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25亩,是个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社区。因社区坐落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丘陵上,位置较高,周边较低,原称台上。因居民90%姓韩,易名韩家台。    相传明洪武二年,韩姓弟兄三人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迁到胶州南乡。三人到此一看,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个居住的好地方,分别在此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其中一人来此建立了韩家寨村。而后,其后代又繁衍生息建立了韩家台村区。2004年称韩家台社区。    1960年韩家台因建珠山水库而搬迁,迁往东北旅大市郊区有20多户,徐村40多户,韩家寨村50余户,外流亲友处20多户。1962年迁入徐村、韩家寨两村的部分户人心思故土,又分别迁回珠山水库东西两岸定居,建立了东西韩家台两个行政村,西韩家台属胶南市黄山经济区,东韩家台则隶属黄岛区柳花泊街道办事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韩家台社区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条件、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连年稳步上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遇到旱天粮食也不减产。居民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鱼藕混养池    近几年,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了招商引资步伐。截至2004年底,先后有青山养鹿场、苗圃基地、青岛海市法院蔬菜种植基地和青岛恒源乙炔气体等项目落户韩家台社区。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借助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园的带动,以超群影视城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已在珠山水库边投资建起凉亭3座,亭边建有鱼藕混养池20亩,每到夏天荷花飘香,鱼儿跳跃,真是风吹莲涌动,鱼嬉涟漪间,是人们游玩纳凉的好地方。针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加以合理利用,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社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社区周边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高效淡水鱼养殖,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4年实现经济总收入779万元,社区人均经济纯收入5413元。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忘为居民福利和社区公益事业建设,投资近8万元为居民办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既解决了居民的生活问题,又保障了居民的身体健康,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联系电话 86-0532-86833205   

刘家庄社区

  刘家庄社区    刘家庄社区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3.5公里处,柳木公路中段西侧,东靠东阿陀社区,南邻独垛子社区,西和西阿陀社区隔错水相望,北临珠山水库,辖域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    传说明代初年,错水河东岸住着一个刘姓富户,人们称他刘员外,它的住地称刘家庄园,后来刘员外家境败落,后嗣断绝。明代末期,韩姓迁到刘家庄园处居住,仍称刘家庄。1955年称农业社、人民公社成立后称生产大队。1959年修建珠山水库,因村落在库区。1960年全村搬迁到木厂口、独垛子等大队。1961年移民户陆续返回到原村南0.5公里处,建起了新村。农村实行体制改革后,称刘家庄村,2004年8月称刘家庄社区。有耕地420亩,山林1000亩,果园200亩,退耕还林1004亩,居民236户,759人,全为汉族,有韩、吴、王等近20个姓氏。社区经济总收入2272万元,人均纯收入5236元。      社区全貌    社区东、南、西山峦环绕,面积较小,大面积的土地、山场在西南方,由社区呈射线状延伸到石灰山、大土石、全宝山(小土石)等,山上林木茂盛,芳草萋萋,百花争鸣,山花芬芳。并有神仙炕、触心石、神仙路等奇石险径,当年侠客韩香武在山巅练武的美妙传说;还有石灰石、铁石等矿产资源;桔梗、苦参等中药材漫山遍野,比比皆是;山脚、岭梁梯田平整;山沟流水激石,泠泠作响。社区西侧的河流,《增修胶志》称“错水”,源于小珠山后和胶南长城村,每到汛期,河水暴涨,夹带大量砾石、泥沙注入珠山水库。有着若干美妙动听神话故事的“龙湾”,位于社区西南。同三高速公路从社区的西侧通过,越过大土石山东侧的南天门进入胶南市境,气势宏伟的大桥卧伏在珠山水库之上,每日车辆往返不绝,把社区环境装点的更加美丽。    刘家庄社区土质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其中芋头个大粗短、肉白细腻,花生出油率高,且浓香质优,为当地特产远近闻名。社区辖域水资源丰富,错水从不干涸,山泉、沟溪之水川流不息,水井、塘坝、大口井、水库积水充盈,水质纯净,是种植业灌溉、人畜饮用的优质水源。    自2002年,社区投资又修建了容量1200立方米的大口一眼;建起了秸秆气化站一座;办起了苗圃一处;整修、硬化、亮化了社区中的东、西、南、北主要街道,并绿化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社区。      社区投资修建的街道    社区建起了文化大院,设立门球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象棋室、扑克室,成立了秧歌队、舞蹈队等,购置了各种活动器械和文化娱乐用品。社区为234人办了养老保险;为439人办了合作医疗保险,还为243户投了家庭财产保险,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自2005年开始,刘家庄社区将进一步利用区域内的一切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社区居委会电话:86-0532-86835750   

柳东社区

  柳东社区    柳东社区20世纪50年代前称柳花泊庄,新中国成立后称柳花泊村,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名字取代了村名。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称柳东生产大队,1984年称柳东村,2004年称柳东社区。    柳东社区是柳花泊街道办事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面层峦叠嶂、山岭起伏,远望小珠山之巅,奇峰陡峭,怪石嶙峋,历历在目。一条源于石老山后的河流,经社区内转为西北流向,将社区分割成河东崖、河北崖、河西崖等居民点;源于老君塔山东侧的河流,通过村后西去,称为后河,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翠柳成荫。整个环境青山遮面,秀水环绕,风光旖旎。黄河西路和黄王公路由社区内通过,交通十分畅达便捷。      社区全貌    柳东社区自明代薛氏建村至今,历经600余载,村庄逐渐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到2004年柳东社区有352户,1088人,耕地面积440.4亩,山林有320亩,退耕还林面积17亩,果树面积有58亩。区域内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前生产地瓜、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芋头、大姜种植历史悠久,居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所产的芋头个大粗圆,肉细洁白,面大滑腻,煮、熬、烧后味香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现成为社区的主要土特产品。改革开放的春风给社区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活力。社区调整产业结构,以企兴村,成立了建筑公司,兴办了胶轴厂和轻工机械厂,年总产值300多万元,上缴利税20多万元,社区企业不断壮大。同时带动了铝合金门窗厂、制钉厂、印刷厂、电气焊维修等私营企业的发展,既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使社区经济收入逐年提高,成为办事处经济收入较强的社区。    柳东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开展的红红火火,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办起了图书室,成立了民间传统戏剧队、秧歌队、舞蹈队、演唱队等,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节假日在社区内巡回演出,深受居民欢迎;关爱老年生活,开展老年活动,成立了老年门球队、棋牌队等。      社区一瞥    自改革开放以来,柳东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了电,安装了路灯,建起了二层高的居民楼25栋,7500平方米,安置居民25户、并在柳苑小区、绿园小区投资550万元,建起了居民楼房。对社区内的大街进行了绿化、亮化,对部分主要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社区曾荣获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村庄、青岛市消防安全先进单位、青岛市巾帼文明标兵队、青岛市先进文化大院等称号。    2004年,柳东社区经济总收入5846万元,人均收入6018元,列柳花泊街道社区之首。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部分居民住上了楼房,90%以上安装了家庭电话、有线电视,部分居民有电脑、汽车和小轿车等,整个社区呈现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区的新气象。2004年社区筹资20万元,为居民办理了社区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柳东社区今后的发展趋势将以青岛市经济发展重心西移为契机,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继续搞好招商引资,努力发展社区经济,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电话:86-0532-86833209 86-0532-8683325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青石湾社区

  青石湾社区    青石湾社区坐落在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公里处,周围群山环抱,山坡树木葱茏,山涧溪流潺潺,潭水潋滟。在青山绿水间的青石湾社区,资源辽阔,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可称的上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据薛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薛氏始祖从-县大槐树附近移民来到柳花泊落户安家。随着人口的增多,需要扩大生活区域,于是选定青石湾这块肥水沃土,开荒种地,放牧牲畜。因为此地资源丰富,环境适宜,前来定居的人逐渐增多,至公元1680年成为村落,仍属柳花泊村。于二十世纪初(公元1920年)立村自治。因村西有一天然的大湾,湾底有一突兀的大青石,故村名为青石湾。      社区全貌    青石湾社区共有103户,302人,全村以薛姓为主。以新村为主居住,周围的十几个自然村零落居住几户人家。    青石湾社区所辖面积约2平方公里,耕地386亩,山场516亩。整个社区三面环山,一岭环抱。村东石老山,山顶耸立着一樽巨大的象形石头,从西面看像一位仁慈的老人,体态相形、匀称,相迹清晰,故曰石老,山由此而得名,石老人这一自然景观受到国家和地方的保护。    村南大庵山,山前有一座寺院--白云寺,因而闻名西海岸。白云寺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规模宏大,明、清时期,白云寺比较兴盛,香火很浓。而后白云寺趋向衰败,被人冷落, 1958年拆毁白云寺。历时三朝的佛门圣地,灿烂的历史文化的瑰宝便被拆除一空。    村西帽儿山 ,山上青松茂盛,植被天然,成为社区一道天然的屏障。      青石湾水库旁的蒙古包    村北是铁山岭, 1978年修建青石湾水库,移民在这里立新村,以后居住在四周的人逐渐向新村聚居,形成今日规化整齐的社区。    青石湾水库建于1978年,总库容120万立方米,截小珠北麓之水,水源无污染,水质优良,成了青石湾社区的一大景观,是人们垂钓、游泳,避暑消夏的娱乐场所。      远眺青石湾水库    青石湾虽是山村,文化生活比较活跃。1961年冬天,村办起了业余茂腔剧团,排练了四十余块传统古装剧目,衣妆配套,配乐齐全,深受欢迎,至今流传。    青石湾的耕地土质好,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花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大姜、芋头是该社区的经济作物。芋头淀粉多、含蛋白质高,打入国际市场,效益客观。一亩芋头、大姜可收入上千元。种植大姜、芋头是青石湾社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    小珠山已被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青石湾社区被列于旅游绿化区,村民们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退耕还林,引进名贵的花卉绿化,栽培各种果树。樱桃、杏子、山楂、柿子、板栗等山果地质好,无污染,前景广阔。几年后的青石湾将成为花园式的村居,仙境般的花果山。    2004年夏,政府为社区修建柳青路,硬化了路面,便利了社区的交通,为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4年秋,开发区实行村改居,青石湾村改为青石湾社区居委会。本社区社会治安稳定,群众觉悟较高,法律意识强,无违法乱纪现象。全社区居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年满18周岁的居民都参加农工商保险、自谋职业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居民生活得到保障。    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30万元,人均5354元。随着新区的发展,本社区将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开辟畜牧业,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社区的发展奠定基础。    联系电话 :86-0532-86833203   

大夼社区

  大夼社区    大夼社区,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公里处,东与小夼社区相邻,西与胶南市韩家寨村接壤,北隔岭与胶南市三角湾村毗连。总面积1.3平方公里。    大夼社区北依凤凰山(又名老君塔山),南邻一川流,东、西两岭拥抱,地势北高南低。山上杂林覆顶,山腰果林环绕,山清景秀。从前社区中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家住凤凰山,地势椅子圈,两岭来相抱,前有不息川,祭山为屏障,百风都不犯”。说明了大夼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因村庄建在山岭低洼之处,村前有一道狭川平地,故取村名为大夼村。      大夼社会区的南北大街    社区土地多为沟岭地,土壤肥沃,土质多黄粘,青沙土形成的混合型团粒结构,土层松散,保水保肥,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尤其适合种植大姜、芋头,生产出的大姜、芋头个大、质优,味道纯正,为当地特产,远近闻名,畅销国内外。截至2004年,各项建设占地50亩,退耕还林240亩,现有耕地710亩。      社区内的芋头种植区    社区水资源丰富,南有常年不干涸的山泉水流,北有水库,周边水井、大口井,塘坝星罗棋布,皆为山泉水,水质甘甜。    近几年来,社区经济发展迅速,社区面貌日新月异。自1984年开始,居民利用本社区传统方法制作的卫生香,产品规格齐全,现已销往全国各地,年经济收入达20万元。此外还建有青岛澳通化工有限公司、砖厂、珠山包装箱厂、养猪场等内外资企业。2004年全社区有居民1220户,720口人。实现社区经济总收入3312万元,人均纯收入4600元。    社区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及居住环境水平的提高,自1998年以来建起高跷队、体育队。2003年投资5万元新建占地面积24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一所,居民的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同时,2003年,社区又投资5万元,整修了大街,美化亮化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居民的生活更加富足和谐。    社区重视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障。2004年社区出资28万元,为居民办理养老保险160人,合作医疗保险360人,参保人数分别占总人口的65%和95%,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社区从2005年开始,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致力于改善居民的各项福利条件,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力促社区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联系电话 86-0532-86833352   

花林社区

  花林社区    花林社区坐落于凤凰山(老君塔山)南麓,东与窝洛子社区隔岭相望,西与柳北社区毗邻,南距柳花泊街道办事处0.5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社区交通便达。东临珠宋路,西靠柳花泊路,北靠“同三线”高速公路出入口。社区前低后高,地势平坦。前有潺潺不息的溪水,堤岸柳绿成荫,道旁花木茂盛,鲜花绽放,居民楼房整齐排列,居住环境优美。      同三线    社区在明代前已有人居住,明代后居民逐渐增多,形成村落。据说:昔日,社区周边的杨树冲天,荷花连片,花开时,一片花海,加之在古时有驿道通过,村里有开设店铺的,故名花林店。清嘉庆年间,始称花林村。2004年称花林社区。现共有居民220户,720口人,有耕地300亩,果林160亩。      社区一瞥    改革开放以来,社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人民调解、党建、青年、妇女、民兵、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社区经济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近几年来,社区为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建了大口井,居民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整修了街道,砌筑了排水沟,并对社区内的道路和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亮化和绿化。筹建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老年门球场、老年活动室,成立了老年门球队,改造了幼儿园和小学教室,为小学购买了微机,建起了微机室,使小学教育达到省、市的要求。    抓住机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到2004年,先后有黄岛区驾驶培训班青岛海事法院蔬菜基地、 青岛嘉德化纤有限公司、青岛胜华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于社区,拉动了社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壮大了社区集体经济,增加了居民的收入,至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2461万元,人均纯收入6400元,企业总收值410万元,其中利润10多万元。    随着社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有了社会保障。截止2004年,社区有420人先后办理了农工商养老保险和自谋职业保险,其办理率占总人口的58%.同年,社区还筹集资金15万元,为居民办理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其办理率分别占总人口的26%和98%.使居民无后顾之忧.    社区今后将以青岛市经济重心西移为契机,进一步调整结构,改变传统的种植业,更快地转移社区剩余劳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和发展社区经济,优化社区环境,更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和谐,经济更加富有.    社区居委会电话:86833278   

小南庄社区

  小南庄社区    小南庄社区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5公里处,三面环山,一面平缓,境内帽儿山、架子山等巍然屹立,林木繁茂,每到春季山花烂漫,红绿相映,入画似卷,是个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小山村;追根溯源已有200多年的居住史,辖域总面积1.5平方公里。至2004年底有耕地470亩,山林500亩,果园100亩,退耕还林152 亩。有居民182户,524口人,社区经济总收入2120万元,人均纯收入5382元。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区经济迅速发展,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南侧原是一片河滩,现在变成了红瓦新房,社区西边原为河间小路,如今已硬化成8米宽,600余米长的宽敞大道,社区内街宽、巷直,全部绿化、亮化,各种车辆可直达各户。      社区一瞥    依靠党的富民政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社区居民由原来的粮油种植类型向经济类型发展,大姜、芋头以个大、质优而闻名。干鲜果特产有板栗、大枣、石榴等,近几年,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先后有制钉厂、养鹿场、预制件制品厂落户社区,给社区的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    社区借助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园的优势,发展观光、旅游业,特别是近处的青石湾水库,交通方便,风景秀丽,鱼跳雀跃,鸟语花香,是个开发旅游的好地方,库区北岸建成了“青岛成吉思汗大酒店”,游客们在此可以垂钓、住宿、餐饮、娱乐。    小南庄社区今后将抓助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社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社区居委会联系电话 86-0532-86833214   

东阿陀社区

  东阿陀社区    东阿陀社区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以西2.5公里处,东隔岭同大南庄社区相望;西临珠山水库,对面即刘家庄社区;南与独垛子社区接壤;北同韩家台社区只有一路之隔。    东阿陀社区,原名阿陀村,因村址建在山岗,长岭的低凹处,根据“大的丘陵为崇阿、弯曲的地方为山阿、山岗为陀”的解释取村名阿陀村。    1959年冬人民公社修建珠山水库,阿陀村属于库区,1960年全村搬迁到各地,因思念故乡,1963年有93户,388口人返回,在原村东岭饮水缺少,出入不便的偏坡上建家立村,村庄设在珠山水库东岸,称东阿陀村。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    建村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东阿陀村民奋发图强,治山治水,整地平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将一块块零散的岭坡小地,整治成连片的梯田,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并打了10余米深的水井3眼,建大口井4眼,15万立方米的塘坝一座,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76年村里用上了长白电。      社区一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开始搞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栽植果树,种植大姜、芋头、无公害蔬菜等经济作物。20世纪90年代之后,年种植大姜、芋头达150多亩。收入达50余万元,果林面积也发展到近百亩。已建有无公害蔬菜大棚37个,占地30多亩,年收入达80余万元。1999年,村投资15万多元建了养鸡场一处,占地 1500平方米。2000年,东阿陀村开始在塘坝内试行鱼、藕混养,到2002年村又投资50万元,建起了花卉、绿化名贵苗圃,占地30多亩。这些项目,不仅经济效益明显,也美化了环境。      鱼藕混养    东阿陀社区以前只有社区南一条宽不过3米的出入道路。2000年拓宽8米并进行水泥硬化。2001年,在社区后新修环绕社区西10米宽大道,改变了出入不便的状况。2003年,“同三”高速公路通车,在社区后建有收费站。至此社区交通十分便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实行了招商引资。自1999年以来,先后有三鑫装饰材料有限公司、饮料厂、木材装潢厂、淡水养殖和海事法院苗圃基地等多个项目落户东阿陀社区。    社区居民由原来单纯的农业种植转向养殖、加工等第二、三产业,部分人员进厂做工。2004年社区有居民117户,373人口,有耕地268亩。农村经济总收入939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70万元,人均纯收入5126元。    社区社会治安稳定,无打架斗殴、群众-等社会治安事件。年满18周岁以上的居民均以参加了农工商、自谋职业、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民生活基本得到保障。社区为老年人建起门球场、老年活动室、老年学校等,老年人基本得到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东阿陀社区发展迅速。到2004年,有95%以上的户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小轿车也开始进入了部分家庭。社区今后借助于山东省委、省政府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和青岛市经济建设中心西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经济措施。    东阿陀社区两委干部和全体党员群众热诚欢迎有识之士前来考察指导,共谋发展大计。    联系电话 0532—86833254   

木厂口社区

  木厂口社区    木厂口社区座落在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公里处珠山脚下,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2004年有312户, 936口人。   据《徐氏家谱》《邓氏家谱》《薛氏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公元1608---1622年),徐、邓、薛姓分别从诸城 、胶县 、柳花泊迁入。因此处三面环山,树木旺盛,生产大量木材,故名为木厂口村,2004年7月更名木厂口社区。    据《胶州志》记载,珠山千岩攒空,两峰特起,万山皆在其下,天表云气,出没不绝,夏尤蓊蔚,望之累累若珠”,据此推知珠山因景观特征而命名,整个珠山山脉绵延十余公里,主峰海拔724.9米,为青岛西海岸群峰之最,巍峨挺拔,云霭雾绕,周围环列釜台筒、东峰子山、西峰子山、大庵山、猫耳山、扎营山、桂子山、大、小黑涧山等大小山峰30余座,群峰选翠,山色各异,珠山不仅奇峰罗列,而且林木茂密奇石林立,流泉潺潺,谷壑丛横,集奇、秀、险、幽与一身,融生态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成为备受游人推崇的旅游观光胜地,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名家志士为之留恋往返,咏叹不一,誉其为古胶州八景之首,“双珠嵌云”,并与青岛崂山隔海对峙,以“东崂西珠”著称。清朝学士周於智一首“累累形胜隐苍烟,九曲谁浆一线牵,神女倦游何处去,双珠抛在水云边”的诗句,更一传神的笔韵描述出了珠山的迷人景致,小珠山不仅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而且有着悠久的文化与历史,有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遗址,被列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对象,白云寺、牛王庙、姑姑庙等均建于明清时代,据《胶州志》记载,昔日的白云寺正殿、偏殿、客房及僧房齐全,庙内供奉有如来佛、山神等神像,香火旺盛,方圆数百里,烧香许愿者络绎不绝,此外,由于珠山地势险要,自古是兵家要地,曾多次被农民起义军占据以山为障,向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留下了扎营顶、大校场、小校场等驻扎、操练的遗址。    适宜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社区辖域的农作物果树及野生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苹果、板栗、樱桃、山楂、品种之多品种之优当地无双,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芋头为农业主栽品种。小枣、桔梗、丹参、柴胡、板兰根、石竹、紫草、天麻、金银花、车前子等百余种药草及山菜、苦菜子等野菜野草遍布山野。珠山茶叶、珠山泉水闻名中外。    适宜的气候,新鲜的空气,优质的泉水为居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2004年统计全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220多名,其中80岁以上的36名。    木厂口社区历来尊师重教,热爱文化娱乐活动,民国期间办学堂,新中国建立后办小学,1972年办起了中学,1974年办起了幼儿园,1997年办起了老年活动中心,组建老年门球队,业余剧团,唱古装戏,排练扭秧歌、跑旱船、扇子舞等小节目,农闲季节排练,节假日表演,活跃社区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1967年办起医疗室至今,药品齐全、服务周到,两名医生均是中专医校毕业,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去医院早诊断、早治疗,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提高。    木厂口社区居委会注重了居民的保险事业,2004年集体投入40万元为社区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参入率95%以上,居民生活有了保障。      驼鸟养殖基地    木厂口社区两委历届领导人有着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精神,注重经济的发展。集体时期曾办过电镀厂,窑厂、建筑队、石厂,如今木厂口社区面临新的机遇,新的发展,国家林业局批复成立“珠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岛区政府将珠山定位于风景旅游区,更为木厂口社区贴金增辉,木厂口社区两委与时俱进,紧紧抓住旅游不放松,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域优势,坚持把发展旅游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一是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连续四年退耕还林1000亩,二是发展以樱桃、大枣、山楂为主的东花兰百果果摘园,营造森林生态旅游景观。三是种植农科院培育的甜玉米新品种和茶园发展高校观光农业。四是积极招商引资,先后落户“一切智园大地艺术馆”,“青岛齐辰园艺有限公司”、“国家东花兰中低田改造、青岛森林野生动物园等七个项目,白云寺正在筹建。珠山旅游的开发,给木厂口人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实惠,土地转包,承揽建筑工程,入厂做工,办餐馆商店,摆滩卖新鲜的农副产品,使木厂口社区随着旅游开发有了客观的收入,2004年社区总收入3208万元,集体纯收入90万元,人均纯收入5632元。      一切智园大地艺术馆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青岛经济工作重心西移必定进一步带动珠山旅游开发,木厂口社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联系电话:86-0532-86833240   

北庄社区

  北 庄 社 区    北庄社区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5公里处,珠山水库北岸,西临祭山,北靠黄王公路(自黄岛经辛安、柳花泊到王台),辖域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2004年有居民150户,500口人,耕地面积410亩,山林地800亩,果园110亩,退耕还林280亩。    北庄社区始祖于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从石梁杨家(今属胶南王台镇辖)迁到祭山东南山脚下定居,经百余年的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因位于小河北,取村名北庄。1959年冬,人民公社修建珠山水库,全村处于库区,1960年部分户迁到大连、石嘴山、邯郸市和当地的东小庄、大夼等村。剩下的98户,497口人,搬到祭山东侧卧牛石岭建立了新村仍称北庄,2004年8月称北庄社区。      社区街道    社区建在岭上,北高南低,耕地分布在山岭偏坡和珠山水库南北两岸。居民在肥沃的土地种植大姜、芋头等经济作物,在土质较薄的地块种植粮、油作物和栽植果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居民步入第三产业,从事经商和服务业,收入连年递增。2004年底,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168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65万元、人均收入5655元。随着经济的提高和发展,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对社区的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亮化、硬化,栽植了雪松、垂柳、红叶小波、女桢、杜鹃等树木,使全社区呈现出垂柳拂道旁、鲜花绕街巷的新气象,特别是农工商、自谋职业、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办理,解除了广大居民后顾之忧。社区筹集资金建立了文化大院、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了老年门球队、秧歌队,建起了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定期组织开展门球、读书、歌咏、象棋、扑克、法律知识学习等比赛,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了居民的情操,形成了知法、懂法、守法、邻里团结、和睦相处、乐于助人的和谐民风,荣获了黄岛区卫生村庄、黄岛区文明单位等称号,走在了办事处诸社区的前列。    2005年新年伊始,社区干部及党员群众就开会研究社区以后的发展之路,积极出谋划策,经周密的研究,根据本社区山岭地多的实际情况,争取上级领导支持发展经济林木500亩、苗圃40亩、引进了一期占地20亩的淡水鱼养殖项目。    北庄社区居委会联系电话 86-0532-86833329   

独垛子社区

  独垛子社区    独垛子社区位于小珠山西北,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处。后有一座海拔250米,面积0.2平方公里,秀拔独立的小山,谓独垛子山。村庄以此山取名独垛子村,2004年村改居称独垛子社区。社区四周群山簇拥,山峦叠翠,川流潺潺。东依山,西傍河,南隔一岭与国家森林公园,木厂口社区相望,北同刘家庄社区相邻。总面积约 5平方公里。    社区历史悠久,于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6年)立村,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社区内住有王.邢.陈.孙.等诸姓居民。2004年有居民320户,1020人口。    社区南北狭长,贯穿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将社区分成南北两部分。四周多山岭沟涧;东有猫儿山,东獾屋山,东岭,南有东南岭,南岭,花花岭,西有俗称三沟一涧的大陡沟,二陡沟,三陡沟,流沟涧,均有300多米长。常年水流不息,汇入错水。西北有鹞鹰楼子山,大掌山。北有大土石,全宝山,(小土石)等山峰。山上林木成荫,山花烂漫,并有神仙路,石炕,金鱼湾,水仙洞,注心石等多处古老奇石险境,给秀丽的群山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山谷中长有野生的桔梗,大柴胡,小柴胡,丹黄,茜草,白头翁,车前子,半夏,苦参,元胡,野百合,益母草,高攀香等100多种名贵中药材,更有丰富的石灰石,铁石的矿产资源。山上果树成林。山下梯田平整。社区西侧河流古称“错水”每到汛期河水暴涨,山石泥砂随流而下,汇于水库相接处,便是带有色彩的“龙湾沟”。 龙湾沟峡谷两岸奇石耸立,水流击石的轰鸣声使人闻而却步。    社区内交通方便,黄胶公路从社区的东侧经社区南端直达胶南市区。    社区内有耕地900 亩,山林3000 亩,果园 100亩,退耕还林485亩。社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花生是社区的特产,种植面积多,产量高,质量优,是闻名的胡姬花花生油供料基地。    自2002年以来社区投资新建了容量 100立方米的大口井一眼办起了5处苗圃,整修、硬化了社区3条主要街道。社区四季常青,季季有花。社区为改善居民的文化生活,投资 50 万元建起了400 平方米的文化大院,购置了各种活动器械和文化娱乐用品,建立了门球场,图书馆,棋牌室,老年学校,办起了秧歌队,舞蹈队,合唱队,腰鼓队,活跃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3800 万元,人均纯收入 4614 元,并投资55 万元,为400人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为700人办了合作医疗保险,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社区自2005年开始,不断利用丰富的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积极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更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独垛子社区居委会电话:86-0532-8683587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大南庄社区

  大南庄社区    大南庄社区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5公里处,面对双乳山,背靠小珠山水库,“同三高速公路”、柳木路分别从社区后、内贯穿而过,东与古风一条街衔接,西与韩家台社区隔岭相望,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传说明代前,双乳山后即有人居住,因村落建在东西河的南岸,称南庄,后来在帽儿山后又立了一个南庄,于是便以大小区分,称为大南庄,现有居民156户,490口人,耕地100多亩,山林330亩,果园50亩。大南庄社区辖域南高北低,西有沟,东有河,属山区的平原,居民住在平坦的地方,是个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社区。      大南庄社区全貌    居民原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产品有小麦、大豆、玉米、花生等,特产有芋头、大姜和板栗、大枣、石榴等。山上有大量的野生名贵药材,如:丹参、桔梗、元胡、柴胡、紫参等几十种;并有野生观赏花卉,如:映山红、山菊花等等。这几年,由于同三高速公路和企业的占用,使社区耕地逐渐减少,人均土地0.2分,在此情况下,社区居民改变了传统的种植业,走向了第二、第三产业,有十几户经营运输、养殖、饮食服务、粮油批发销售、建筑业等;年轻人进厂做工。使收入连年递增,到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59元。    大南庄社区居民淳朴厚道、团结和睦,社会治安稳定,无打架斗殴、群众-等社会治安事件。年满18周岁以上的居民基本都参加了农工商、自谋职业和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3﹪,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社区为老年人建起门球场、活动室、老年学校等,老年人得到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    社区今后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针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加以合理利用,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的种植业。借助于山东省委、省政府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和青岛市经济建设重心西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措施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联系电话:86-0532-86833240   

窝洛子社区

  窝洛子社区    窝洛子社区距办事处驻地2公里,面对青珠山,背依鹁鸽、七甲、龙雀三座山,西靠黄花岭。社区由三条溪流间隔成河北崖、沟西崖、大西崖、南山王家四处,有薛、王、朱唐等10余个姓氏,因薛为大姓,村落建在三面环山岭的低凹处,称薛家窝洛子庄。虽建村较晚,户数较少,但在战争年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解放后,称窝洛子村,2004年8月改村为社区。全社区共314户,1030口人,其中汉族人口1026人,少数民族4人。有耕地550亩,山林939亩,果园442亩,退耕还林220亩。    社区辖域南、西、北高,东部低,有一河、二岭、四山、九条沟。河内常年流水不断;岭上梯田平整;山上松槐密布,苍翠茂盛,桔梗、苦参等中草药材比比皆是;沟中乔木、灌木、蔓草横生。在诸山中龙雀山最大,大顶子(大北顶)最高,海拔350.9米,山势险峻,怪石嶙峋,“金鱼湾”、“神泉子”等在20世纪50年代前的原迹尚在,清代咸丰年间当地居民为对抗捻军留下的石阡围墙无损。登巅环视,令人心矿神怡,留恋忘返,是爬山观光的好去处。      社区全貌    境内水资源丰富,社区中间河道之水一年四季潺潺东流,从未干涸。坊子泉(已建成大口井)、西老井等,泉眼极旺,水深常年保持4米以上,今晚取尽,翌晨复原。霹雳石沟泉子,冬季热气缭绕,夏天冰凉刺骨,不混浊,无污染,水质甘甜,除供社区千余口人的生活用水外,还整日溢出盈盈,用于浇灌农田,出水量之大当地无双,估计仅此一泉可供万人生活用水。    域内土质肥沃,大部分是黄黏土、青沙混成的有结构土壤,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尤其栽培果树、黄烟、瓜类、蔬菜等,产量高,风味纯正,品质极佳。      疏港公路    窝洛子社区,西临高速公路出入口,疏港路纵穿南北,北有陈大路,东西贯通,十分便利。毗邻同三高速公路和正在施工的济青高速公路南线,更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居民房舍不断更新,人均住房从建国初期的7—8平方米,增加到人均20余平方米。主街道基本亮化,已硬化的2600余平方米砼路面,焕然一新,旧村改造正在逐步进行。    社区居民素有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家致富的创业精神。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依靠党的富民政策,从“千买卖、万买卖,不如翻土块”的传统产业转向了第二、三产业,经济效益连年递增,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584万元,人均纯收入5613元,比2002年人均增加了1410元,在柳花泊街道办事处名列第五位。社区居民安装电话 210 部,有线电视 270 家,有 700 余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已领到养老金的 230人。299人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682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占总人口的95%以上。    窝洛子社区党员、干部、居民将团结一致充分利用本社区地域大、土地多、山场广、水资源丰富、有利条件,为构建青岛市新的经济建设重心做出更大贡献。    社区居委会电话:86-0532-86833275 86-0532-86836210   

宋家茔社区

  宋家茔社区    宋家茔社区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驻地北1.5公里,东临七甲山,西靠风凰山,南与花林社区毗邻,北与红石崖辖域接壤,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    2004年底统计,全社区总户数122户,391人,耕地面积335亩,果林面积80亩,山林面积220亩,退耕还林100亩,社区经济总收入1315万元,人均纯收入4891元。    清朝中叶,田氏从胶州南乡田家窑搬迁到红石崖附近的观里村。乾隆年间,又携妻儿南迁至凤凰山东侧定居,在田家茅舍前有一条约3米深的沟,两边都是石壁,有一股泉水从西侧石缝里哗哗流出,泉水凛冽甘甜,田氏便以石泉取村名为石泉庄。乾隆年间胶州一宋姓宦官在风凰山东麓选中一地作为墓地。宋家为免遭被人破坏,便请石泉庄田家人看墓,从此石泉庄的美名被宋家茔所代替。      社区一瞥    宋家茔社区北高南低,北侧连绵起伏的风凰山与七甲山,林木森森,郁郁葱葱,东、西、南侧都是比较平整的土地。    陈大路(陈家庄至大夼),柳宋公路(柳花泊至宋家茔),直通村前,东侧500米处既是疏港公路连接同三高速路出入口,济青高速公路南线从社区后侧通过,柳花泊通红石崖的公路在社区东侧即将开工,整个宋家茔社区的交通是四通八达,是社区开发招商引资兴办各项事业的有利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大兴农田水利建设,1984年、1989年投资6万元先后修建了两眼大口井,总容水量约6万立方米,1986年居民吃上了自来水,1989年,自筹资金,在社区前建起了容水10万立方的小型水库一座,使大片粮田得到了灌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居民收入增加,盖起了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布满全村,二层楼房也在社区内悄然兴起,新修的南北、东西大街与陈大路相接,主要街道全部亮化。      居民自建的小楼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在社区逐一体现,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47人,参加合作医疗保险人数247人,低保人数36人。2002年社区又建起了300平方米的普通厂房,宽敞明亮,距陈大路与柳宋路100米之距,对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在社区东侧开办的石子场,经营良好。    自2005年开始,宋家茔社区借青岛经济中心西移,大项目纷纷落户开发区这一大好机遇,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继续加大村容村貌建设,美化环境,硬化路面,同时,筹集资金,再建标准厂房一处,力争到2006年,社区经济总收入达到180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6700元,跨于先进社区行列。    宋家茔社区居委会联系电话:86-0532-86833240   

柳南山村

  柳南山村    柳南山社区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以南0.5公里处的山坳处,三面环山,依山而居。柳南山村居住零散,为王夫山(又名洼洼山)、蜂子山后沟、蜂子山、石老沟、弧沦屯、野鸡汪、小垛、南坪沟等8个自然村之社区。    柳花泊社区原隶属柳花泊村。1962年将柳花泊村划分为五个行政村后,乃为一行政村。因居于柳南山村以南的山中,称柳南山村。2004年8月成柳南山社区。    社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40亩,山林面积为350亩,有居民109户,为352口人。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区经济迅速发展,社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治山治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将一块块岭坡小地,整成连片的梯田,先后建造了三座小塘坝,蓄水量1万平方米,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柳南山社区青岛堂春食品有限公司    1982年,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居民开始搞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社区居委会鼓励村民更多地栽植果树、种植大姜、芋头等经济作物。社区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芋头、大姜种植村,特别是芋头、大姜种植村,特别是芋头,为当地特产,出口国外。出产的苹果、板栗、大枣、桃子、杏等也久负盛名。社区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招商引资,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建成占地46亩的柳南山苗圃一处,“鹿洞园林绿化有限公司”、“青岛堂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已先后落户于该地区,壮大了集体经济。      水果种植基地    社区有两条进村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对社区的两条进村路实行硬化,解决了几代人出入难的问题,使社区内交通十分便利,也给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社区由原来单纯的农业种植逐步转向二、三产业,除几个养殖、加工及个体经营户外,大部分人愿意外出务工经商,增加经济收入。    社区社会治安稳定,无打架斗殴、群众-等社会治安事件。年满18周岁以上的居民均参加了农工商、自谋职业、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为老年人建起了门球场、老年活动室、老年学校等,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社区发展迅速,到2004年,有95%以上的户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小轿车也进入了部分家庭。同年,社区经济总收入970万元,人均纯收入5295元。    社区今后将借助于山东省委、省政府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和青岛市经济建设中心西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措施,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联系电话 86-0532-86833273   


木厂口社区特产大全




木厂口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