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红石崖街道 >> 小殷村

小殷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小殷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殷村简介

  小殷村概况
   小殷村位于胶州湾南岸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西与胶州市区隔海相望,在红石崖街道驻地以东1.5公里处,地处平原,占地面积13.3公顷,居住着410户人家,1386口人,现有耕地34公顷,滩涂养殖面积66.7公顷,该村生产历来以渔农并奉,如今以海上养殖为主,同时有村办企业及私营企业多种经营。
  
  村容村貌
   小殷村人多地少,土地主要种小麦、玉米、花生。2004年全村种植小麦300亩,麦收以后种玉米300亩,粮食基本能满足生活,种花生150亩,村民生活用油基本解决。以海水养殖为主,全村有养殖户120户,劳动力200多人,每年收获蛤蜊300吨,收入100多万元,产品销住北京、上海等大中中城市。搞产品深加工,真空蛤销往全国各地并销往日本、韩国,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也给国家换来了外汇。
   村现有个体私营企业6家,以纺织和来料加工为主,产品销往全国,每年上交税收30万元。
   区划后小殷村建起了老年活动室,活动场所3间60平方米,充分活跃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00元,村集体年收入12万元,坚信在开发区管委的领导下,小殷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联系电话 86-0532-83161057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11006 266000 0532 查看 小殷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殷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小殷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红石崖社区

  红石崖社区概况    红石崖社区,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红石崖办事处驻地,东与青岛市区隔胶州湾相望,黄张公路贯穿社区中心,胶黄铁路从社区经过。地处海边平坦地带,占地面积30.7公顷。居住着张、刘、邵、赵、王、李等50多个姓氏460户,1306人。主要从事海滩养殖业、机械加工业、第三产业等。      社区驻地    社区内有学校教学楼、办公楼、住宅楼、医院、邮电所等50余座大楼,沿街两侧,商业网点、饭店、旅馆等二、三层小楼比肩而立。    社区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8路、23路公交车已于2004年开通,距胶州湾高速公路2公里,距黄岛轮渡码头15公里,黄张公路与204国道相连,连接区中心的昆仑山路北延工程已开工建设。    社区内有投资50万元的青岛效辉纺织配件厂,投资100万元的青岛辉发纺织机械公司,投资50万元的青岛同发纺织配件厂,投资100万元的青岛宏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的青岛鸿丰和工艺品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的青岛海滨卷闸门有限公司,投资600万元的韩国企业青岛西艳工艺有限公司,投资260万元的韩国企业青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另外还有餐饮、维修、商品零售等业户130余家。      青岛西艳工艺品有限公司    2004年,全居实现经济总收入1.07亿元,居委会集体总收入160万元,人均纯收入5800元。    居民的社会福利不断改善,全社区居民每人每年发面粉100斤、大米20斤;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发补助60元;满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补助70元,每年由居委会出资为60岁老人体检一次,给全居居民办了新型合作医疗,居民养老保险已在摸底填表当中。    居委会投资5万元建的老年门球场已投入使用,投资6万元建的文化大院,有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器材等,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红石崖居委会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环境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65578 86-0532-83161018    传 真:86-0532—83161018   

山曹村

  山曹村概况    山曹位于红石崖办事处驻地西南4公里处,南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相临,居住着杨、曹等十几个姓氏,其中以杨、曹姓氏为多。村住宅占地面积12公顷,耕地面积83.3公顷,山林占地面积26.7公顷,居住着361户,1100余人。    1975年,村里进行全面规划建设,先后投资十几万元建成宽8米的南北大街4条,宽10米的东西大街2条,于1981年全村通电照明,一改过去煤油灯的历史。1978年以来,实行土地承包制,进一步调动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先后投资20余万元挖大口井一眼,建储水池一座,截沟堵坝2座。全村60%以上的土地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人们真正尝到了土地承包制的甜头。      芋头种植园    截止2004年底,该村借区划的东风,先后开采土、石场2处,年经济收入达百万余元,建绿色通道1万多平方米,特别是青红高速公路的建设,更给村里带来了经济实惠,仅此项收入120余万元。村里将所得收入用于村民医疗和养老保险,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村民还种植大姜、芋头等高效经济作物,仅此项种植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不断壮大养殖业,主要以养貂、狐狸、奶羊、奶牛等为主,养殖户以达20多家,户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先后发展果园50多亩,建苗圃近百亩,年收入达100万元。      养貂业    1968年,成立了村办小学。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60多名,其中本科生13名,研究生2名。    为了让村里的老年人享受快乐的晚年,村委会投资5万余元建成了门球场1个,老年娱乐室1个,供老年人休闲娱乐。    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92台,12马力拖拉机6台,大汽车8辆,小汽车7辆,9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昔日的土坯墙,茅草房不见了,人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摩托车、彩色电视走进了农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正在逐步落实。    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80万元,人均收入4604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58793   

东杨家村

  东杨家村概况    东杨村位于青黄高速公路以北,胶州湾南岸,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全村居住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居住着110户,362口人,均系汉族,全村有耕地面积14.7公顷,以殷、杨姓氏多。    据传清顺治年间(公元1627年)有杨姓人氏逃荒迁居此地,后于1628年搬到现在的村址,1662年殷姓先人从大殷村搬迁至此村,因杨姓人氏来的早,故名杨家庄,1736年,又有杨姓人氏从本镇解家村搬迁至此村,1980年,因普查时与别村重名改为东杨家庄村。      社区的绿化    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指引和精神鼓舞下,村里发展多种经营,开展种植果园63亩,开挖水井一口,是真正的地下天然泉水,非常名盛,与崂山泉水并名。农业年年丰收,在搞好林、牧、农、渔业的同时,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截止2004为止,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经济总收入达到2000万元。    东杨村树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构造和谐”的精神,重工强农,活商、广借外力,启动内力,将使本村更上新台阶,成为开发区的一颗明珠。    联系电话 86-0532-83161508   

大殷村

  大殷村概况    明嘉靖年间(约公元1532年),戚继光任水军总督,在沿海各地建立卫、所抗击倭寇。明嘉靖中期(约公元1542年),戚继光在本村南岭大营顶修建兵营,设立校场,本村故名“大营后”。因全村都是殷姓人,清前期(约公元1681年)改名为大殷家村。1958年改称大殷村。现人口2210人,耕地面积30公顷。    三中全会以来,土地实行包产到户,渔业、企业由集体转为个人经营,经济收入稳步上升。海滩养殖是本村的一大经济支柱。蛤蜊、蛎子味质鲜美,收获非常客观。1999年村两委为了增加集体收入,兴建海山仓储厂房一座,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投资使用后,年利40多万元。2004年又兴建科马汽车模具厂,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还有投资200万元的铸造厂,年产值150万元,利润8万元;投资300万元的连祥彩印厂,年产值200万元,利润10万元;还有利源饭店、通达木箱包装厂、虹宇木业公司、大窑液化汽站、祖善汽修厂、鑫佳源木箱包装厂、皮革包装厂、废品回收点、增团汽修厂、盛世华集装箱维修服务中心,增鼎工贸公司等。      海岛石油    大殷村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和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连续6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单位,为了进一步维护治安工作,在本村设立警务工作站,由于工作显著被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得到嘉奖。    2004年全村总收入165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34元。全村基本电视化,70%以上的户安装上电视,有大型运输汽车5台,轿车9辆,中型客货车20辆,面包车12辆,大小拖拉机12台,电脑3台,两层住宅楼41栋,三层楼6栋。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先后挖井三眼。      青岛连祥盛彩    大殷村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本村有博士后1名,博士2名,研究生6名,大学本科生30余名,高中、中专生300多名。1992年兴建幼儿园一处,校舍4间,幼儿学生20余名,教师4人。2002年投资6万元改建校园10间,三个班,幼儿学生83名,教师4名。自2003年区划以来,修建了门球场,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每人发放300—400元补助。全村的各方面工作稳步前进。    联系电话 86-0532—83163398、86-0532-83160110    传 真:86-0532—83163398   

城子埠村

  城子埠概况    城子埠村位于红石崖办事处驻地东南4公里,南隔青黄高速公路与河洛埠村相望。北距王黄公路1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水源条件充足,是商家投资的好地方。全村共有人口769人,土地面积49公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0元。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民族英雄戚继光为抵御倭寇的侵扰,来此地在村北1公里处修建了石城,城子埠因坐落在土埠上,村后又有古城遗址,故名城子埠。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年间称域子埠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村民们自谋致富奔小康,经济发展迅速。私营企业蓝天服装辅料厂年产值50万元,利润5万多元。1990年扩大生产规模,改为青岛虹宇服装辅料有限公司。从2001年至今,全厂共有职工250人,拥有固定资产3200多万元,流动资产1390万元,年生产能力可达2000多万米,产品销往美洲、中东、东南亚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9500万元,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实现利润800多万元,税金400多万元,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带动作用。1989年村民办起了橡胶厂,主要生产橡胶、零配件,拥有职工6人,年产值30万元,利税8万多元,自1999产品由原来的零配件改成生产特种橡胶制品,年产值100万元,利税20万元,2003新建厂房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增加了先进设备。现有职工40名,产值达1500万元,利税200万元。      山东颐隆园林绿化基地    2004年底,80%的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85%的户有电话,还拥有了私家汽车和各种车辆,村民的生活年年提高。    恰逢盛世,再创未来,城子埠村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会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和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城子埠村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联系电话 86-0532-83166737   

山隋村

  山隋村概况    山隋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以南,现有人口401人,村庄占地6万平方米,共有耕地26.7公顷,山地4公顷。区划后,重点抓了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和社会治安工作,对村情民情进行了全面的普查登记落实。依靠本村的资源优势,地理环境条件,积极招商引资,仅砖场开发年收承包费6万元。村内新砌长100余米,宽08米的排水沟,为村民改善了生活环境。投入资金新增路灯7盏,全村共有路灯60盏。      水果种植基地    依靠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抓住本村黄土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砖场,鼓励村民种植芋头、大姜增加村民收入。    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现在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村民安居乐业,在区委和街道办的正确指导下,山隋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灿烂。    联系电话 86-0532-83155473   

柳林子村

  柳林子村    柳林子位于红石崖镇驻地西南四公里处,地处丘岭,发源于龙雀山的山龙河从村西向北流经龙泉王家汇入龙泉河,占地面积20亩,有耕地7.1公顷,全村有居民30户,90人。该村历来以农业为主,现兼建筑业、养殖业、运输业。    公元1704年,因村西有大约2公顷的柳树林,改村名为“柳林子”村,沿用至今。      果树种植园    柳林村的村民历来重视教育,1966年建起了小学,1995年小学合并到山曹小学。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5人。    七十年代,全村实行了旧房改造,村民们住上了新瓦房。1986年结合街道整改,建立了宽敞明亮的新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柳林村实行联产承包,与村民签订了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承包合同,农民有了生产种植自主权,政府帮助村民引进良种,产量不断增加,全村有一户种植蘑菇,村民收入明显提高。1982年村里通了电,村民彻底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小油灯照明的历史,全村90%以上的农户购进了电冰箱、电冰柜,安上了程控电话,普及了有线电视。    1995年修通了龙山公路柳、隋段(柳林村至山隋村),2002年又在柳隋段旁建起了通讯塔,进一步方便了交通通讯,部分村民购置了汽车从事运输业。部分剩余劳力从事建筑业、经商,经济空前发展。    联系电话 86-0532-83168556、86-0532-86607928   

龙泉赵家村

  龙泉赵家村概况    龙泉赵家村,位于红石崖镇驻地西2.5公里处,龙泉河东岸。北靠黄张公路,西、南临胶州湾高速公路。地处半岭半平原,以农业为主,兼作服务业,小手工业,现在有从事建筑业、运输业。截止2004年底,实有人口860人,耕地面积46公顷,村庄占地10公顷。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3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56元。    据《赵姓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3年)赵姓祖先由-赵城迁来立村,因靠近龙泉河,取名龙泉赵家。1958年简称赵家,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复原名龙泉赵家。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龙泉赵,清末称龙泉赵家,一直沿用至今。    1984年队改村,建立龙泉赵家村委会。在村两委会的带领下,1988年投资6万余元,翻建办公室14间,投资5万余元,在村西龙泉河上新建滚水桥一座。1992年国家在村西、村南建环胶州湾高速公路3.2公里。1993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地集团来赵家村投资约100万元建砖厂一座。2002年集体投资约17万元,建大口井一眼,购置自来水设备,安装了自来水,结束了全村自古以来挑水吃的局面。      社区内的企业    龙泉赵家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十分明显,主要农产品有花生、玉米、小麦等,其中花生种植面积较多,产量、品质较好。龙泉赵家村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沿路开发建设企业、餐饮服务业十余家。村集经济不断得到壮大。通过开展“新区发展我受益,我为新区做贡献”主题教育活动,按创城目标积极开展整治活动,全村各项工作有很大发展。    农历四月十八每年在龙泉王家村举行山会,规模不断扩大,有利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龙泉赵家村历来重视教育,早在1850年本村村民赵学文的曾祖父自己腾出房屋三间,自办私塾一处。1950年村重办小学一处,1964年对原学校进行改造,建教室9间。1992年村投资约6万元对原学校拆旧翻新,建设教室12间,办事处王家小学在这里仍有两个班级。    2004年新建门球场一个,新上党员远程教育系统,老年人、妇女等文化活动刚刚起步,村民的文化生活逐步丰富。    联系电话 86-0532-83167015   

东郭村

  东郭村概况    东郭村历史悠久,在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4年)由现在的胶州市冷家村郭世山、郭世全二人迁到这里来看护山林。因地处山区沟多,郭姓氏来居住的早,因此取名郭家沟。1941年冬,沟西的郭姓立了西郭村,东郭村在沟东,改称东郭,一直延用至今。    东郭村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与胶南市的接壤处,距红石崖街道办事处南5.3公里。南依风景秀丽的名山---龙雀山与七角山,占地3.5公顷,地处山区。共居住着110户人家,皆为汉族,有耕地面积33公顷,山林21.3公顷。2004年社会经济总收入88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379元。该村生产以农业为主,兼林果和畜牧、养殖多种经营。      社区的造林绿化工程    两委成员,在党支部领导下,不断提高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在“三农”工作下功夫,取得了全年的粮油五丰收。今年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投资1万多元,新安装路灯29盏,投资8000元新修生产路2000米,拓宽生产路2000米。    村委进一步健全了治保组织,以支书、治安主任为主的领导小组,设立治保、调解、普法、帮教、治安巡逻队,为创造“示范村、平安村”创造条件。    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加强队伍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积极参加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学习班,定期安排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有关文件和政府政策法规,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素质。抓制度落实,严格考核,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按照党委、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分别与两委成员签订了责任书。凡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群众无小事,群众关心的热心问题,勇于向群众亮底,接受群众监督,增加村委工作的透明度,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增加财务透明度,让群众放心。    联系电话 86-0532-83158799   

龙泉河北村

  龙泉河北村概况    龙泉河北村村位于红石崖镇驻地2.5里,胶黄铁路,红店公路从村通过,村庄占地面积12公顷,地处平原,与海相连。    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28年),孙天道、孙天常兄弟俩从云南省滇水县大槐底来到现在的红石崖龙泉河岸边驻下立村发展,因村庄建在龙泉河北岸,故称龙泉河北村。    全村有320户,1020人,有耕地面积82.4公顷(其中退耕还林53.3公顷),区域面积196.7公顷,从前以农渔为生,种植五谷杂粮,根据靠海的优势下小海扒蛤蜊、钓蛏子、张小网、张滩网等捕鱼捉虾维持生活,七十年代以来以粮为纲,林、牧、副渔和多种经营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个体经营和村办企业,村民收入不断提高,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村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发展。    60年代全村新发展育苗造林300多亩,曾被胶南县政府授予植树造林先进单位。70年代发展桑园120多亩,种植水稻300多亩,集体有渔船2只,捕鱼滩网1500多米,磨房一处,五零拖拉机两部,十二拖拉机4部,打机井3眼。1968年全村开始在全镇第一个用上电,1998年全村发展新老果园150亩,1975年以来加大了对旧村庄的改造,拆除了原来的草坯房,村民住上了宽畅明亮的大瓦房,1992年投资10多万元建了大口井,安装了自来水,投资30多万元建了扇贝场,投资8万多元建了服装厂,投资10万多元建了虾池,这些企业为壮大集体经济做出了贡献。      海水养殖    育苗造林是河北村的一大优势产业,早在60年代就开始育苗造林,并成立专业队。80年代形成规模,河滩、路旁造林400多亩。1998年全村林业收入就达到10多万元,2003年全村又退耕还林800多亩,河北村共有成林面积1200多亩,树木郁郁葱葱成为海西岸一片耀眼的绿洲,为防海潮、防风、护沙、美化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区内的防护林    草莓是河北村一大地方特产,早在1985年就从崂山种植,期初是露天种植,1988年以来,改为半促成栽培,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成为河北村民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村。,共有草莓大棚130多个,草莓种植面积近200多亩,收入60多万元。    全村有渔、虾池360亩,年收入280万元,有投资80万元的园基地60亩,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彩电、冰箱、摩托车、电话、有线电视全部普及,共有各种大型车辆30多部,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8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56606   

后杨村

  后杨村概况    清朝中期(公元1715年),杨姓祖先杨永恕一家从胶南市铁山镇杨家山里墩上村迁来龙泉河西岸,建立了村庄,因本村位于龙泉河西村后,故名“河西后杨村”,解放后,更名为“后杨村”沿用至今。杨、孙两姓为本村两大姓。全村占地面积63亩,实有耕地402亩,全村共有120户,409人。    1970年,全体村民开展了十几年的农田基本情况和水利建高,拉沙石压碱地300多亩,整平丰产田200多亩,在龙泉河边挖了一口直径35米的大口井,并在井边修建起一座高5米,长达600多米的高架渡槽,让泉水源源不断的流向田地,大幅度的提高了粮食产量,亩产创过千斤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后杨党支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当时村里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现状下,调整了生产结构, 1985年新建苹果园120亩,使村民有了可观的收入。胶黄铁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从村经过,使后杨村成为交通要道,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造林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后杨村抓住机遇,植树造林130亩,同时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先后发展个体工商户20多家,有小卖部、理发店、维修部、出租车等,并且发挥本村交通便利的优势,引进了红石崖毛纺配件厂、钢筋成型厂、昌盛机械加工厂等3个工业项目,引资总额达350多万元。1978年,村子里扯上了电;1992年,村民们吃上了自来水;1994年村里架上了电话线;1997年,家家户户看上了有线电视;2004年3月公交23路车在村北设了后杨车站,方便了群众生活。经过旧村改造,整个后杨村规划整齐,原来低矮阴暗的土房子全都翻盖起6米宽的大瓦房,村民日益富裕,家用电器样样俱全,手机、摩托车随处可见。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4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80元。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后杨村正加快前进的步伐,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联系电话 86-0532-83156225   

龙泉河东村

  龙泉河东村概况    龙泉村河东村位于胶州湾畔,距红石崖街道办事处西约2.5公里。黄张公路、胶黄铁路、龙泉河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穿越其境。该村地处平原,村庄占地8.7公顷,林场22.7公顷,实有耕地33.7公顷,共计293户,967口人,皆为汉族。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02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14.2万元。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龙泉河东村张姓先祖张举随移民从山西大同云中府洪洞县“小云南”来到这里定居,因村庄建在龙泉河东岸,故取名龙泉张家村,距今已600多年。1946龙泉张家村和龙泉薛家村两村合一,称龙泉河东村。    建国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埋头苦干,全村共平整土地1000多亩,打大口井2座,机井8眼,石砌水渠2000多米,全村70%以上的土地得以浇灌,粮食亩产量过千斤。2001年,村里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在黄张公路,胶黄铁路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红店路(红石崖—店子村)以北植树造林,栽种“107”速生杨300多亩,计2万余棵。      社区的绿化    解放后,特别是加入红石崖人民公社,为增加集体收入,村里成立了副业组,先后建起了小油坊、弹花坊、染布坊、铁匠铺、小磨坊、养貂厂等。1977年,村里通上了电。1991年,村里又安装了路灯,用沙石铺平了大街路面。1992年,村投资2万元在龙泉河上修了一座滚水桥,同年村里用上了自来水。    改革开放后,龙泉河东村两委会,充分利用本村的交通便利的优势,通过内引外联,先后引进了顺达印刷厂、胶澳食品厂、惠棉纺织有限公司和占地130亩的安信物流有限公司4个项目,建立了种植小区,发展蔬菜大棚50个,占地40亩;建设了养殖小区,发展养殖户18个,占地30亩;村里有小卖部、理发店、维修铺、出租车、水果摊等工商业户30多家。1994年,村里通了电;1997年村民们看上了有线电视;2004年公交23路车在村里设立了龙泉河东车站,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生活。    党的正确领导使龙泉河东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村两委会正抓住机遇,向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带领全体村民与时俱进,奔向美好的未来。    联系电话 86-0532-83167050   

龙泉王家村

  龙泉王家村概况    龙泉王家村位于红石崖办事处驻地以西2.5公里,北靠黄张公路,南靠龙泉河。现有人口2412人,总耕地面积(包括村庄)77.3公顷。    龙泉王家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项:1、王家村砖厂;2、大有彩印厂;3、个体私营工厂六个;4、集贸市场周边个人租赁、果园等,另外还有集贸市,提高了村里及周边村民生活水平,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      大有彩印厂    村里经济小区内,楼房林产,商家汇集。有龙泉综合批发商店、新潮服装店、龙泉大药房等企业7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村里充分利用交通方便的优势,从1997后开始,先后引进宏盛纺织有限公司、鑫源盛典有限公司、金达门窗有限公司、聚豪有限公司、海利服装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同时,着力发展了农业塑料大棚,海水养殖和滩涂养殖,有塑料大棚户20多家,占地40多亩,年收入12万元左右。在村南,规划畜牧小区,发展养奶牛大户和养羊大户四家。      社区远眺    1991年,村里统一规划出村东楼区,部分村民盖起了二层小楼,2003年村投资30万元,安装了自来水,使村民多年的愿望实现。    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9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26元。龙泉王家村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联系电话 86-0532-83167043   

逄家村

  逄家村概况    逄家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一公里,“黄张公路”与“胶黄铁路”交叉口西南50米处,东北濒临胶州湾。居民267户,总人口869人,居民除3人是满族外,其余的866人均为汉族。本村地处半岭半洼。村居占地9.9公顷,总耕地33.3公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40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9元。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逄大和、逄勇兄弟两人迁来立村,取名逄家村。清末,称逄家庄。民国时期,划入龙泉乡(龙泉乡设在龙泉王家村)所以又称龙泉逄村。解放后改称逄家村至今。    村两委带领全村村民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改革经济体制,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在集体经济逐年增加的同时,村里投资十多万元将街道两侧全部进行了美化、净化、绿化。随着王黄公路、胶州湾高速公路、胶黄铁路先后环绕逄家村建成,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了经济发展,为逄家村的经济发展开创了有利条件,村两委抓住机遇,招商引资,投资200多万元建成3000多平方米厂房,租给青岛华仁工艺品有限公司使用,年租金30万元。另外村里还投资安装了街道路灯二十七盏,充分亮化了村庄,投资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使村民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村委会对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补助金300—400元,对困难家庭根据情况实行帮扶。对晚婚晚育和独女户,给予一定的奖励。      养殖场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99年划出15亩地建立养殖小区,主要养殖蛋鸡、仔猪等,户年均收入达2万元。鼓励村民在海上养殖。海上养殖户达12户,占海滩200亩,以杂色蛤、虾、蟹为主,年户均收入5万元。    在抓好农业生产、个体私营及招商引资的同时,村两委更注重教育,对村考入大、中专以上的学生,给予200—600元不等的奖励。全村已有大、中专生55人之多。村里还购买了微机,实行了电教化和远程教育。    随开发区的发展西移,逄家村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招商引资,为村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联系电话 86-0532—83161125   

郝家村

  郝家村概况    郝家村,位于红石崖办事处驻地东南方向约1.3公里处,是一个沿海的秀丽村庄。村庄毗邻港口,胶黄铁路、黄张公路就在村北侧经过,是前湾港重要的疏港通道,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据有关记载,元末明初时,山东地区遭受战乱的严重破坏和自然灾害的侵扰,人烟稀少。明朝政府为恢复沿海经济,巩固海防,采取“移民屯田”的措施,先后从山西等地往山东等地移民八次。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郝姓一支随移民大潮,由山西云中府洪洞县“小云南”迁至大殷村定居。明朝崇祯七年,郝氏兄弟三人由大殷村迁出,搬到大殷村西面定居,取名郝家村。郝家村就是由此而来。      社区驻地    郝家村的村庄规模在红石崖是名列前茅的。截止2004年底,全村人口达到1490人,村庄面积约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6.7公顷,还有海滩养殖面积146.7公顷。村民历来的生产都是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      捕捞业    郝家村非常重视教育。1918年,由本村村民创办了第一所私塾,至解放后,村里办起了小学,解决了本村和邻村孩子的上学问题。2001年,村办小学合并到附近的红石崖中心小学。1983年,村里建起了幼儿园,1999年,投资6万元新建了一所设施先进的幼儿园,解决了全村幼儿的入托问题。    郝家村的村民礼貌好客,文明守法,积极创新,是现代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在开发区“五.四”普法活动和“新区发展我受益,我为新区做贡献”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下,村民的法律意识、文明意识等综合素质又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郝家村于1998年2月被青岛市人民政府评为“青岛市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居)”称号。2002年2月被红石崖人民政府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连年被上级部门评为“文明村庄”和“绿化先进村庄”等称号。    勤劳的郝家村民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沿海条件,普遍发展海上养殖业及从事海上捕捞生产,这里盛产的蛤蜊以个大味美而著称。部分村民搞起了一定规模的畜牧业养殖、淡水养殖、机械安装以及建筑工程等。2002年,郝家村委会被红石崖政府授予“财源建设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迎着改革的春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郝家村一直都在审视自我,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落户本村。郝家村会再接再厉,为有志之士提供发展的舞台,为建设繁荣西海岸做出贡献。    联系电话 86-0532-83161058   

高李沟村

  高李沟村概况    高李沟村位于红石崖办事处驻地东南5公里,地处丘陵,居住分散,有高李沟、张家沟、十八盘、陡沟南崖,莺山子五个小自然村组成。共占地10公顷,有耕地50公顷,林30.8公顷,居民174户,483人,皆为汉族,历来以农为主。    在解放初期(公元1947),上级党组织工作人员徐伯民前来此处指导工作时,建议要把五个小自然村统用一个村名。就与当地负责人管顺和、马林礼、管顺节等人商讨,认为高李沟小村历史较长,李姓户数多,故取名高李沟村,而后五个小自然村统称高李沟村。    改革开放以来,高李沟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整地改土,兴修水利、科技种田,产量逐年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先后修建大小塘坝五座。其中1979年竣工的陡沟塘坝,坝高13米,蓄水量6万立方,能浇灌200余良田,这个塘坝的修塘坝不但能蓄水浇地,而且方便了交通。1997修建了水井,安装了自来水设备,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改变了吃水难问题。科技种田,产量大幅度的提高,粮食亩产在600斤的基础上过了千斤;花生原来亩产300斤,现在提高到700斤以上。村民们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开展了种菜、建果园、果圃等多项经营。同时利用山地资源,村委会组织采石、挖风化沙,剩余劳动力到城里打工,搞经商,拓宽经济来源,收入大大提高,积累不断加大。      树木种植园    全村有汽车十多辆,大小拖拉机二十余台,出行有摩托车。90%的户有彩电、冰箱,80%的户有电话,住的是高大、宽敞的房屋,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66606   

管家大村

  管家大村概况    管家大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7公里处,“青—黄”高速公路北侧,“胶—黄”铁路南侧,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大屯庄;清宣统至民国时期,称管家大村。1958年,简称大村。1980年,进行地名普查时,因与别村重名,改名管家大村,沿用至今。    全村共有居民718户,2217人。土地面积共175.4公顷,其中耕地102公顷,山林面积37公顷,村庄面积36公顷,外有海滩面积66.7公顷。    1984年建起了大村砖瓦厂,固定资产278万元,流动资金27万元,销售收入136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税金11万元。产品销往青岛、胶州、胶南、开发区等地。    1985—1988年村投资1000万元在原胶南建材厂周边建起了大窑饭店、大窑商店、废品物资回收站、铸造厂、汽车修厂、加油站等企业。这些企业经过整顿、改造、改产、租赁等形式已变成私营企业,每年向村里交承包费达50万元。    1985年建起私营蓝天服装辅料厂,原有职工十几人,年产衬布50万米,产值50万元,利润5万元,1990年改称青岛虹宇服装材料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全厂现有职工250人,固定资产3200万元,流动资产1390万元,年生产能力可达2000万米,产值9500万元,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实现利润800万元,税金400万元。产品畅销全国。      蓝天服装辅料厂    1996年投资300万元在红石崖镇邵家村和戚家村征用土地9450平方米,建起了韩国企业泛洋皮革厂,职工300人,年产值800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流动资产120万元,销售收入600万元,实现利润150万元,产品销售国外。    主要农作物特产有地瓜、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谷子等,小麦亩产量300公斤,地瓜折主粮350公斤,玉米亩产量400公斤,花生面积较大,占种植面积的60%,全部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亩产量达250公斤(皮花生)。    文化教育,早在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就办起了私塾学堂。解放后,1948年成立学校,教师1-3名,班级3个班,逐渐到十几个班。1968年村投资20万元建起了大村中学,教室14个,7个小学班也附设在大村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中小学教师33名,1998年中学合并至红石崖中心中学,该校在1999年被拆除。1994年春,投资145万元建立了一所占地面积13亩的教学楼,建筑面积1948平方米,教学设备齐全。教师23名,都是大、中专毕业生,学生345名,教学成绩在红石崖办事处名列前茅。1991年村里办起幼儿园,教室9间,3个班,教师3名,60多名幼儿入园。      管家大村小学    上世纪50年代初,农村文化生活较活跃,话剧和地方茂腔家喻户晓。1950年村民们演出了话剧《张大春参军》,1953年,村里组织了茂腔业余剧团,村里买了服装、道具,先后排演了《王定宝借当》、《断桥》、《井台会》、《小姑贤》等剧目,还组织了秧歌队、高跷队。除到本乡、社演出外,还到黄岛、辛安、王台、阡里沟部队营房等地演出,深受观众的好评。    联系电话 86-0532—83166102   

山殷村

  山殷村概况    山殷村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柳花泊办事处北面,西与胶南市王台镇北马莲沟相邻,距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7公里处,地处山地,有居民52户,150余人,均为汉族。有耕地14公顷,居住着王、韩二姓,其中以王姓为主。    据传,山殷曾叫山阴,因地势而得名,后改称山殷,数百年来,一直延续这样称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勤劳智慧的山殷人,在党的政策感召下,于八十年代初率先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农民靠科学种田,靠科学管理,大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日子越过越红火,1982年,在镇党委的支持下,给山殷村送电照明,几辈子人都盼望的事实现了。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人人看上了彩色电视,80%的农户有了冰箱、冰柜,上班的及外出打工的都骑上了摩托车,家家安上了电话,每八户就有一辆汽车。      社区内的葡萄种植园    山殷村历来重视教育,村里没有学堂时,将孩子送到邻村的山李家念私塾。1903年,村里的小学停办,全部到山栾、山曹上学。七十年代村里又办起了小学。1984年8月,合并到山李小学。1989年8月,合并到山曹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毕业生18人,研究生2人,知识分子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被方圆几里的人们称之为“秀才村”。    2004年 ,正式划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们的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正在逐步健全,村民们生产有劲头,日子有奔头。在党的“-”精神的鼓舞下,村两委会带领村民正步入小康生活之路,两个文明建设之花将开得更艳,村的整体面貌及经济状况明天会更好。    联系电话 86-0532-83161023   

小殷村

  小殷村概况    小殷村位于胶州湾南岸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西与胶州市区隔海相望,在红石崖街道驻地以东1.5公里处,地处平原,占地面积13.3公顷,居住着410户人家,1386口人,现有耕地34公顷,滩涂养殖面积66.7公顷,该村生产历来以渔农并奉,如今以海上养殖为主,同时有村办企业及私营企业多种经营。      村容村貌    小殷村人多地少,土地主要种小麦、玉米、花生。2004年全村种植小麦300亩,麦收以后种玉米300亩,粮食基本能满足生活,种花生150亩,村民生活用油基本解决。以海水养殖为主,全村有养殖户120户,劳动力200多人,每年收获蛤蜊300吨,收入100多万元,产品销住北京、上海等大中中城市。搞产品深加工,真空蛤销往全国各地并销往日本、韩国,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也给国家换来了外汇。    村现有个体私营企业6家,以纺织和来料加工为主,产品销往全国,每年上交税收30万元。    区划后小殷村建起了老年活动室,活动场所3间60平方米,充分活跃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00元,村集体年收入12万元,坚信在开发区管委的领导下,小殷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联系电话 86-0532-83161057   

牛齐前村

  牛齐前村概况    牛齐前村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最南边灵雀山下五千米处,两面环山,一面环岭,南临灵雀山,登顶后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望,全村面积11.5万平方米,地处山区。    据有关记载,清道光至民国时,座落在山前的人家被称为牛齐前,山后的人家被称为牛齐后。直到1956年走合作化道路时,两村合二为一,总称牛齐前村,牛齐后自然村被政府确认为牛齐前村所属至今。    本村地处山区,自然环境及条件偏差,前几年外流人口有增无减,有人口176人,老年人的比例几乎占1/2,耕地面积30公顷,荒山林场为33.3公顷。    区划后,村两委依靠本村的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增加了集体收入,为本村的“三个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绿化荒山    投入3.5万元,修建容量8万立方水塘坝一处,通过内引外联,由客户投资8万元修筑了一条环镇路至灵雀山长达2.5千米的环山路(包括15万元的厂房三处)。为改变本村经济发展的前景,投入近10万元修筑了一条龙700米,宽8米通往环镇路的进出村路,确保了与环镇路畅通。本村的主街道排水良好,铺垫平整,夜晚的路灯为村民提供了方便。      大力发展家禽养殖    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483元,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1999年至今连续三年被红石崖镇政府授予“模范村委会”荣誉称号;2002年至2004被红石崖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在党的-精神鼓舞下,村两委会带领广大党员村民加快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步伐,牛齐前村明天会有更大的发展。    联系电话 86-0532-83155327   

山李村

  山李村概况    在红石崖街道办事处西南4公里处,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这就是山李村。山李村四周绿树成荫,大片大片的的槐树、杨树高大挺拔,柿树园、苹果园、樱桃园散落在村子周边,盛花季节香气宜人。南有郁郁葱葱的灵雀山,西靠流水潺潺的山龙河,风景别具一格。明朝末期,李庆为生活所迫,携妻带子,离别了诸城县门前大槐树底这一贫穷的村子,来到灵雀山北麓安了家,经过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留下了现在的山李村。    山李村现有人口384人,村庄占地面积3.8公顷,共有耕地36.7公顷,林地3.3公顷,果园2.7公顷。      发展高效农业    山李村两委会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了两委会的组织建设,统一思想,统一步伐,带领村民奔小康。为使农民增收,带领村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全村共有大口井两眼,大小水库塘坝3个。同时,对生产路进行整修,为机械作业奠定了基础。狠抓了治安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对村情民情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逐项落实。在大小主街道上安装了40多盏路灯,有效地稳定了社会治安。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积极招商引资,仅引进砖场这一项目,年收承包费10万元。对村后一个小土丘进行拍卖,收入近6万元。    在村集体增收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村民科学种植养殖,有苹果园、柿树园、桃树园45亩,新增果园15亩。仅果园一项,每年为果农创收9万多元,积极鼓励村民种芋头,种大姜,扩大种植面积,帮助村民找销路、定价格,增加村民收入。有的村民种苗圃,营造经济林,既美化了周边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村委会出资整修了街道,安装了路灯,把“两委”办公室进行了整修,结合村统一规划,大红瓦房拔地而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电视机、电冰箱户户有,摩托车、小汽车进了农家,现在本村经济发展稳定,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村两委会在区委和街道办的正确领导下,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扩大优势产业,鼓励村民发展地方特产,壮大集体力量,增加村民收入,使山李村的前景更加美好。    联系电话 86-0532-83158571   

西郭村

  西郭村概况    西郭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6公里处,东、南、西环山,北面地势比较平坦,是西郭村出入的主要通道。2004年,全村总人口243人,全村总面积133.3公顷,其中耕地果园、苗圃38.7公顷,山林56公顷,是一个土地较多的大村。      绿化荒山    区划后,在区街道办事处的统一规划和大力支持下,开发采石场一处,年收成2万元,开发荒坡沟10多亩,土场一处,杂土卖出做为集体经济收入,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村规划出250亩土质较差,坡度较大的土地进行退耕还林改造,栽冬枣12000多棵,黑松25000多棵。      种植的黑松    村领导带头支持和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和传统农副特产的种植。依靠地多、山广、水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养猪、鸡、羊等家畜。先后引进矮化板粟、中华寿桃、大王李、凯特杏、日本甜柿等优新品种,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芋头出口到日本、加拿大等国。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西郭村将会成为真正腾飞的凤凰。    联系电话 86-0532-83158851   

雷家店子村

  雷家店子村    雷家店子村位于青岛市黄岛区的最西北端,和胶南市王台镇相临,距王台镇政府6.2公里,距红石崖办事处4.4公里,全村占地8公顷,地处平原。居住着薛、孙、徐等17个姓氏,都为汉族,全村共有238户,751口人,耕地面积67公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21年)移民搬来建房居住,逐步形成村落,就以雷家店子村命名至今。      无公害大棚草莓    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划入新区以来,在街道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根据本村土地肥沃,水电条件优越,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积极拓展大棚草莓和大棚蔬菜,增加农民收入。这里水资源好,无公害,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全村80%的户共有300多个大棚。村里的大棚草莓有十几年的历史,草莓品种有几十个,生产的草莓销往青岛、开发区、城阳、胶州、胶南等城市,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村里投入了大量资金给大棚架设了三条路线为农户提供服务,计划组织专人到烟台等地购进草莓新品种帮助农户更换品种增加收入,争取在青岛市创建无公害大棚草莓品牌。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为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每年对村内各条街道铺风化沙,整修生产路,投入大量资金安装路灯26盏,方便了群众夜晚生活,对村里的社会治安起了很大作用,从无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发生,无出现群众来信来访。    积极组织开展“新区发展我受益,我为新区做贡献”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做好“创城”工作的宣传,扎实做好“创城”各项工作,迎接创城检查。    联系电话 86-0532-83156111   

龙泉河西村

  龙泉河西村概况    龙泉河西村位于龙泉河下游西岸,距红石崖办事处驻地仅三公里,在开发区的最西北面,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从村西头穿过,村北紧临原王台至大窑的柏油公路,村西是一条环镇公路与黄张公路南北贯通,从村口的环镇路往南到黄张公路和胶州湾高速公路王台出、入口不足一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有居民348户,人口1150人,村庄占地面积23公顷,实有耕地109公顷,可供开发利用的荒滩、芦苇滩80公顷,村民们历代以农业为主,并兼营渔业和晒盐业。    宣德三年(1428年)先民孙天常随移民大潮由云南省滇水县大槐树底庄孙家胡同搬迁到龙泉河下游西岸,安家落户,子子孙孙垦荒耕田,下海捕鱼繁衍生息,至今已繁衍二十代,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龙泉河西村。      水果种植基地    解放后,河西村同全国各地一样,依靠集体力量,兴修水利,整修道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设小型水库一座,开挖大口井5眼,铺设地下管道1000多米,购置多部排灌机械,基本保障了农田灌溉,开垦了近千亩稻田,全村的粮食产量逐年递增;林果业、渔业和其它副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成立了林业专业队,栽植苹果、梨树300余亩,建苗圃30多亩,植桑30亩,栽竹子13亩;除长年在海滩上用网捕鱼外,还建起了扇贝场,水面养殖500多亩。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里通上了电,购置了多部机床,搞起了机械加工业,先后建起了磨坊、油坊、粉坊、弹花坊等副业,并就地取材,购置了合股机,开展草绳加工业。先后购置大中型拖拉机五部,增加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林、牧、副、渔业得到了全面发展,集体经济逐步提高。      树种苗培育基地    从七十年代初,村庄改造实行统一规划,街道两旁安上了路灯,实现了净化、绿化和亮化,并在村口挖大口井一眼,使群众用了上自来水,给了人们一个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    河西村对教育事业历来很重视,对学校和幼儿园不断投资进行改建扩建,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使学校和幼儿园逐步成为当地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60多名,研究生2名,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粮食和花生产量不断增长。二、三产业也蓬勃发展,先后建起冬暖式大棚32个,简易大棚67个,建养鱼池、虾池700多亩,4户村民养起奶牛16头。机械加工5处,汽车修理3处,服装加工2处,机械维修5处,油坊4处,面粉加工3处,食品加工2户,水泥制品加工业一处,商店7处,大中小型汽车18部,拖拉机15台,联合收割机1台,铲车挖掘机、推土机5部、手扶拖拉机110多部,户户购置电话、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摩托车,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河西村将凭借开发区的诸多优势,凭借本村的大片平原沃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条件,发展将全越来越好。    联系电话 86-0532-83156391   

龙泉戚家村

  龙泉戚家村概况    明末清初,戚伟仁、戚伟义兄弟二人,从今胶南市市美大河西村逃荒至此定居,随时间推移,戚姓兴旺取代了韩家,因靠近龙泉河,故改名龙泉戚家,1945年后属胶南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为胶南县红石崖人民公社龙泉戚家大队,2003年12月起划归黄岛,成为青岛市黄岛区红石崖镇龙泉戚家村至今,现有人口601人,面积8万平方米,共有土地28.4公顷,其中工业园占地19.4公顷。2004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443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104元,现金收入1550万元。    村两委带领全村村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农村方针、政策,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投资十几万元将街道两侧全部进行了美化、净化、绿化。投资13万元,将硬化的街道2690平方米全部铺上了沥青,投资20万元修建了水利设施,随着王黄公路、胶州湾高速公路、胶黄铁路先后绕村建成,为经济发展开创了有利条件。村两委抓住机遇,招商引资,先后有投资960万元的青岛格德机械厂、投资800万元的青岛金晶电子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的笔柔有限公司、投资200万美元的埃芙迪食品厂、投资800万元的水泥厂等企业落户龙泉戚家村。另外村里还投资安装了街道路灯二十盏,亮化了村庄,投资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      埃芙迪食品有限公司    农产品以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为主。近年来,有部分村民栽上了苹果、葡萄、桃、柿子等等,调整了产业结构。    在抓好农业生产、个体私营及招商引资的同时,村两委历来注重教育,对考入大、中专以上的村民,给于500—800元不等的奖励。全村已有大、中专生70人之多,除9名在校生,其余分布在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等各条战线上。村里还购买了微机,实行了电教化和远程教育。    回忆过去,峥嵘岁月,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任重道远,党的-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今后的奋斗目标,龙泉戚家村两委会一定能带领全村村民,乘-的东风,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带着改革与开放的自信与豪迈,以饱满的斗志,走向辉煌,走向未来。    联系电话 86-0532-—83167311   

邵家村

  邵家村概况    邵家村共有人口1564人,村庄占地面积20公顷。全村耕地面积30公顷,滩涂养殖166.7公顷。本村生产经济历来以渔、农为主,现渔业已转入滩涂养殖为主。还有个体私营企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业等多种经营。    1949年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村里开始办学。时有学生80多名,教师4名。当时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室多次变换。1976年村里在村东建设三排27间的教室。1977年学校迁进新校舍,有教师8名,1—4年级学生150名,五、六年级学生入红石崖中心小学学习。2002年所有在校学生全部转到红石崖中心小学学习。村里共有研究生1名。大学毕业生26名,中专毕业生38名。    1991年安装了自来水,1997年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街道两旁栽植花草树木,使本村的街道得到绿化、美化、静化。相继建立虾池共343亩。1989年村委在村中心建起了新的村委办公室10间。使党支部、村委会、青年、民兵、妇女各个组织都有较好的办公场所。    虾池、浅海滩养殖是本村的一大优势产业,养殖的杂色蛤,属于邵家村的地方特产。1990年胶黄铁道在本村修建,占用本村土地130亩。1995—2000年,泛洋皮革有限公司、德隆寝装有限公司、新东一有限公司、蓝天物流仓储有限公司、海之子酒业有限公司相继落户村周围,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虾池    2003年成立卫生社区服务中心。村民全部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21亿元,人均收入5800元,全村90%以上的旧房已翻新为大房。共有电话300部,手机280部,空调15台,电视机530台,其中安装有线电视260户。部分村民还投了养老保险,各类保险等保障措施也正在逐步实现。    联系电话 86-0532-83161124   

山王西村

  山王西村概况    山王西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以南4公里处,地处山麓,周边多山地丘岭。据传,清朝康熙年间,一王姓人从现胶南市王台镇逄猛王村迁来这里立村。现有人口553人,占地面积9公顷,有耕地38公顷,山林15.3公顷,果园2.4公顷。    从1970年开始,投入4万多元建起四座大桥,方便了交通,为本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修建了长200米,宽10米的东西大街一条,总长500米,宽10米的南北大街两条。1982年,村里通了电,1993年,村投资40万元建起砖厂一座。投资3万多元,加宽了街道,在两旁砌排水沟400米,并实行了绿化、净化、美化。2002年安装了路灯。全村60%以上的户安装了有线电视。2003年政府投资将村内大街铺成柏油路,向周边地区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      社区一瞥    村两委会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重点搞好优质产业,发展苗圃、砖厂、运输业、建筑业,村集体收入,人均纯收入十分可观。依靠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运用“远程”教育,鼓励村民种植经济作物花生的同时,向经济花木培育发展。全村有大小汽车10余部,花木苗圃160亩。全村90%以上的户有了程控电话、彩电、电冰箱、柜等家电。    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55480   

西屯村

  西屯村概况    西屯村位于红石崖办事处驻地2公里处,耕地属于丘岭地,全村共有土地24公顷,总户数93户,人口299人。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4年)郝氏兄弟由郝家村搬迁在此立村。    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村集体为全村村民投资办农村合作医疗,每月为男60岁,女55岁以上老人发放60—80元生活补助款,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引进汉拿工程有限公司、新海逆、电焊机有限公司及建国电气有限公司三项目占地300余亩,年创利润1.5亿元。    在招商引资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不断提高村民素质。结合村具体情况,新修排水沟2000余米,投资近3万余元安装路灯,对村内主街道全面整修,实行“净化、美化、绿化、亮化”。      葡萄种植园    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定期向育龄妇女进行宣传教育,授课每年四次以上,投资近万元置办了彩电、VCD等教学用具,有力的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几年来,全村无一违犯计划生育条例的现象。实行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理财,保持全村社会治安稳定。由于普法教育措施得力,全村无一重大事故和重大恶性案件发生。    针对山区文化生活落后的状况,村两委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发动村民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出资办起了文艺宣传演出队、高跷队、秧歌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计划生育、好人好事,有力的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    全村的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的生活村委安排有人及时过问,实行定期走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老党员、老干部的工资补贴及时发放到手中,对有病户、残疾户实行救济、扶贫。同时,村委每年组织村民进行健康查体,发现疾病及时治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同时,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分别与两委成员签订了责任书。按照党委政府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抓制度,抓落实,加强财务管理,增强财务透明度,让群众放心。    联系电话 86-0532-83155684   

河洛埠村

  河洛埠概况    河洛埠村,下辖龙斗山后自然村,位于红石崖镇政府驻地以东4.1公里处。本村三面为丘陵,共有土地66公顷,970口人,365户皆为汉族,有管、纪、薛、王、隋、刘、杨、赵等30多个姓氏。其中以管姓为多。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现开展个体工商、饮食服务等多种经营。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管福礼一家随移民大潮由-县“小云南”来到胶州湾西岸的小石头村居住,繁衍生息。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其第八代孙管洪,带领两个儿子来这里立村,因本村坐落在岭埠处,村前为九曲河,称“河洛埠村”。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河洛埠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经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自1983年实行“大包干”以后,村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精耕细做,科学种田,连年取得了大丰收,林果业、花生种植是村民的优势产业,共发展林果100多亩,花生400多亩,两项产值可达200多万元。芋头、大姜是主要特产,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80多万元。    河洛埠村有丰富的石料资源,在龙斗山有采石场一处,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0多万元。村里有各种车辆维修部、饮食服务点多处。    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978.9万元,人均达到4775元。      果树种植业    农民富裕了,集体经济壮大了。几年来购置了各种机动车辆130多辆,户户盖上了新瓦房,农民住上了楼房。2000年投资10万多元,修通了道路。2002年投资6万元安装了路灯,今年计划投资9万元打井,户户吃上自来水。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到2004年为止,全村共有研究生8名,留学生1名,大专本科生20多名,全村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建起党员活动室,健康娱乐室,健康教育室,村民自编自演,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对全村党员进行了“新区发展我受益,我为新区做贡献”的主题教育,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个美丽、富裕、和谐、文明的河洛埠一定会在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联系电话 86-0532-83166581   

山王东村

  山王东村概况    山王东村坐落在灵雀山北面,距红石崖办事处驻地以南4公里,由大平、涝洼、山王东3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居民180户,551口人,皆为汉族。村庄占地9.3公顷,有耕地47公顷,山林20公顷,这里多丘陵,山下土地肥沃。    据传,清康熙年间,一王姓人从现胶南市王台镇逄猛村迁来立村。    山王东村乘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积极带领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对全村的村容村貌实行改造,全村80%的房屋进行了翻新,规划了南北、东西大街各两条,总长1100米,先后投资5万元,重点整治了东西、南北街各两条砌排沟1200米,基本达到路面平整。同时在全村的主要街道上安装了路灯50盏,达到道路“净化、美化、绿化、亮化”。    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两委会大力招商引资,办起了石场三处,进行采石、挖沙,自2000年以来年收入18万元以上,投资三万元修了一条1.5公里,宽10米的大道直通龙雀山石场,方便了运石运沙的交通,为来投资的客户提供了便利。    为了解决山区干旱的困难,共投资10万元,清淤大口井一眼,小型水库3个,新建小型水库3个,使全村60%以上的土地保证了浇灌,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果树种植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调整了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利用山区的优势,大力种植花生,发展高效农业,使全村的花生产量达到24万斤以上,种植芋头100亩,年收入10万元。大力发展林果生产,每年利用荒山造林达100亩以上,水果量年产28万斤以上,推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1998年办起了集贸市场一处,恢复了多年停办的山王家集,目前群众办的批发部、小卖部,生意红火,给山王的人们带来了方便。    组织成立了高跷队、秧歌队。投资2万元办起了由60人组成的旱船队,连续二年参加了开发区的文艺调演和比赛活动并获奖。2003年投资9万元改建了村办公室,幼儿园、建起门球场,办起了老年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村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现正筹集资金,积极为村民的养老保险创造条件。自来水工程现已动工。2004年,全村社会经济总收入20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97元。    全村的社会治安稳定,未出现一例刑事案件和重大恶-故,计划生育工作无一例违犯计划条例现象。在上级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山王东的明天将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    联系电话 86-0532-83155331   

东屯村

  东屯村概况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曲支移民大潮由山西大洞云中府洪同县来到胶州县灵山卫居住一百余年后,明清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05年)从胶州冷家村搬迁到大殷村开荒种田,衍于第四代,由曲云龙的祖父带领全家于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667年)来屯里抚养薛姓,因薛姓无后,只有曲姓为主,故改为曲家屯,解放以后本村为东,至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为东屯至今。    东屯村位于红石崖办事处驻地2公里处,耕地属于丘陵地,全村共有土地25.3公顷,总户数94户,人口286人,党员12名。在区委、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重要思想,在“新区发展我受益,我为新区做贡献”的促进下,两委成员认真学习,履行村两委职责,有力推动了村级工作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全村的各项工作。      蔬菜种植    东屯村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在无经济收入来源,全年收入靠承包耕地近万元情况下,两委看准商机,为村招商引资,引进汉拿工程有限公司、新海逆电焊机有限公司及建国电气有限公司等,占地160亩,年创利润1亿元。    2004年,村集体收入达12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800元,村集体为全村村民投资办农村合作医疗,给60岁以上的老人年底分别补助100、150、200、300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在招商引资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向村民提出“人人参与美化家园”的号召,结合具体情况,新修排水沟2000余米,栽植冬青、月季花,投资近3万余元安装路灯,对村内主街道全面整修,实行“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基本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长青。    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定期向育龄妇女进行宣传教育,每年授课四次以上,会员小组积极开展“三生、三优”的服务活动。投资近万元置办了彩电、VCD等教学用具,有力的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几年来,全村无违犯计划生育条例的现象。    实行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理财,保持全村社会治安稳定,为创造“示范村、平安村”创造条件。由于普法教育措施得力,全村无重大事故和重大恶性案件发生。    针对山区落后,文化生活落后的状况,村两委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发动村民参与文化娱乐活动,集体出资办起文艺宣传演出队、高跷队、秧歌队,有力的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村委安排专人及时过问和定期走访全村的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的生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发放工资补贴,对病残户实行救济、扶贫。    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有关文件和政府政策法规,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分别与两委成员签订了责任书,勇于向群众亮底,接受群众监督,增加村委工作的透明度,做到让群众放心。    联系电话 86-0532-83161023   

南茔村

  南茔村概况    南茔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南,距驻地3公里,座落在青黄高速公路以南,居住着隋、张、解等5个姓氏,其中主要以隋族姓氏最多,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现有99户,312人,皆为汉族。全村共有耕地21公顷,山林面积10公顷。    明永乐18年(公元1420年),隋姓从山隋迁来看坟立村,因解姓坟墓在村南,故称南茔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一直延用至今。    南茔村一方面抓住建筑行业的壮大和巩固,一方面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林业生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发展果园30亩,林带50亩,花木苗圃23亩。      果园    村里在主街道两旁安装上了路灯,全村90%以上的户装上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基本普及。    区划调整后,在“新区发展我受益,我为新区做贡献”的形势影响下,人们的经济发展热情更高,如今国家重点项目“青红高速”经过本村,给南茔村带来了发展契机,将会更好地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2004年全村经济收入达到518万元,人均收入4761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55778   

山栾村

  山栾村概况    山栾村位于灵雀山北侧,牛齐山西侧,村庄占地4.7公顷,耕地面积26.4公顷,果园8公顷,71户,216人,建有50亩果园,生态林35亩,苗圃20亩,围村林20亩。      果树种植    据传,栾姓栾仕荣在清朝乾隆年间36年(1771年)因生活贫寒,从胶州栾家松园逃荒来此立村。到清朝末年,李姓、隋姓、韩姓先后迁来落户,就形成了多姓村庄,后改为山栾村。    以前当地以花生、谷子为主要特产,现在以小麦、花生为主,有果园120亩,部分户建起特种动物养殖大棚、蘑菇大棚、大猪养殖等,部分剩余劳力,到周边企业打工,农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大猪养殖    建有石场一座,年收入3.1万元,生态林承包费1.8万元,果园年收入0.4万元,山林收入0.2万元,总收入5.5万元。   群众生活富裕了,手中有了钱,按村的规划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90%的户有了彩电、冰箱、电话、移动电话等现代化电器。    村里建有大小塘坝四座,占地面积6亩,建有大口井一座。自来水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全村老百姓很快就要用上干净的自来水,彻底解决旱天无水吃的问题。    联系电话 86-0532-83158635   

山宋村

  山宋村概况    山宋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9公里处,有居民150户,492人,全村95%的居户姓宋,王、杨、刘、马、于五姓都是搬迁来的。全村人皆为汉族。村庄占地6.67公顷,耕地45.1公顷,果园2.4公顷,林场26.7公顷。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15元。      奶牛养殖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5年)先祖宋亦科,随移民大潮由山西大同云中府洪洞县“小云南”迁来,取名山宋。    村规划建设了东西大街2条,南北大街3条,房屋进行了统一规划,将原来的旧房进行了改造。全村80%的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砖瓦房。    1984年,村里通上了电,此后,电视机、电风扇、冰箱等家用电器陆续进入村民家庭。80%的居民都配有电话、移动电话。村里有大、中、小型汽车20多部,常年从事运输业,运输收入100余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在搞好农业的同时,组织剩余劳力进城务工。组织了木工队、瓦工队、运输队等十几个务工队,有近200名劳动力参加,年收入额200余万元。    村里有大小塘坝4座,中小型水库3座,年灌溉面积1000多亩,全村大小引水机械80多部。山宋村地处丘岭,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特别适合种植花生。山宋村每年种植花生200余亩,不但解决了村民吃油,也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历来重视教育,在解放前,就有私塾教堂一处,在校学生20多人。1995山宋小学合并到山曹小学至今。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31名,其中本科生11名,硕士、博士研究生3名,这些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    2005年,动工建设的国家重要工程“青红高速公路”将在村前通过,将有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政府扶扶的自来水项目已开始动工。    联系电话 86-0532-83158271   

于家洼子村

  于家洼子村概况    于家洼子村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约3公里的龙泉河岸,西有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横穿其境,南距黄张公路约600米,地势半岭半洼,占地面积40余亩,实有耕地260亩,林场30亩,苇场20亩,果园70亩。居住着于、孙、赵3个姓氏。全村共68户,205口人,皆为汉族。    据有关史料记载,于家洼子村在明清两个朝代属胶州,中华民国属国民政府特别是海西区。解放以后,属胶南市。2004年1月划为青岛市黄岛区。    解放后,于家洼子村有了自己的学校。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19名,其中大专生7名,硕士生4名,为国家输送出一批合格人才。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于家洼子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1986年新建果园40余亩以个人承包的形式分给村民管理经营。1987年修建了一个占地100多亩的虾池。个体私营经济也发展迅速,村里有小卖部、理发店、油房、建筑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出租车、运输车不断增加,全村共拥有各种汽车6辆,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观,村民们住进了整齐划一的大瓦房。      大棚蔬菜    2004年,全村总收入达9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在新形势下,村两委会正借助青岛市经济重心西移的时机,带领全村村民,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向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迈进。    联系电话:86-0532-03161023   

解家村

  解家村概况    解家村,坐落在龙雀山以北3公里,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2公里处,全村占地2.25平方公里,有10多个姓氏,解、孙、单、栾为大姓,全村有380户,1055人,为汉族。有耕地20.3公顷,生产历来以农业为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解家村人民的生活逐渐提高,纷纷建起了新砖瓦房,20世纪70年代,村里的街道得到整治,1982年全村用上电,1997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改革开放以来,解家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2000年建起木工机械厂,现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职工100余人,年产值达到300万元,利税20万元,解决了本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40余人。小个体私营有铝合金门窗的制作,以及其他的小建筑承包队,收入都很客观。有投资过千万元的企业两个。      社区内的企业    全村共有出国留学生1名,大学毕业生16名,中专毕业生38名,都分配在各行战线。    2004年全村的经济收入达到37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6万元,投资5千余元安装了路灯,投资1万多元给村民办了合作医疗,保障了村民的身体健康。    2005年解家村将投资60余万元,新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一座,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3163681   


小殷村特产大全




小殷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