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珠海街道 >> 王戈庄第七社区

王戈庄第七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王戈庄第七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王戈庄第七社区简介

  王戈庄第七居委会
  
   王戈庄第七居委会坐落于胶南市区西部、市区人民路东端,风河下游北岸。
   该居委会前身是胶南市四村。《王氏家谱》载:“王西周原籍平度县官亭社,明嘉靖中迁胶。三迁而至利民乡王戈庄,遂家焉。”相传,明嘉靖年间,王、刘两姓迁此立村,取名王哥庄,后演变为王戈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王戈庄集,宣统年间称王家庄,民国时称王戈庄集。1995年,撤销王戈庄四村村民委员会,设立王戈庄第七居民委员会。现有居民户910户,占地330亩。
   该居委会设立以来,个体私营及第三产业发展、房屋出租,居委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至2004年,全居工商业户23家,年产值3300万元,发展农副产品贸易批发市场一处,占地30亩。居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委会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居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居区环境优美。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胶南市“文明村庄”、“争创‘五个好’带头村党支部”、“城市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61378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4002 266000 0532 查看 王戈庄第七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王戈庄第七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王戈庄第七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文化路第一社区

  文化路第一社区居委会    该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1995年9月成立,位于市区人民路266号。辖区东起琅琊台路,西至新华路,北起人民路,南至文化路,辖区共有人口数1936人,总户数为729户。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    联系电话:86-0532-86160599   

桃园东路社区

  桃园东路社区居委会    该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2001年7月成立,坐落于市区黄山路47号。辖区东起灵山路,西至台东六路,北起海王路,南至上海路,辖区共有人口数1839人,总户数为712户。    辖区内主要单位有太平洋保险公司、市政公司、雅威士皮件厂、珠海鞋业、三星公司等。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该居委会先后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112576   

东风一路社区

  东风一路居委会    该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1995年8月成立,位于市区枣园街3号。辖区东起新华路,西至珠山路,北起珠海路,南至桃园街,辖区共有人口数1767人,总户数为652户。    辖区内局级单位有审计局、安全局、中国银行、地税局、盐业公司等。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    联系电话 86-0532-86164528   

枣园街社区

  枣园街社区居委会    该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1995年8月成立,坐落于市区枣园街29号。辖区东起琅琊台路,西至新华巷,北起珠海路,南至桃园路,辖区共有人口数3450人,总户数为1231户。    辖区内局级单位有粮食局、粮油公司、城乡建设局、胶南市城乡房地产总公司、胶南渔政、地税分局等。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    联系电话 86-0532-86161665   

观海路社区

  观海路社区居委会    该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1995年9月成立,坐落于市区人民路东端381号,共有楼座12栋,平房4排。辖区东起灵山路,西至琅琊台路,南起珠海路,北至人民路。辖区共有人口1720人,总户数为770户。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文教卫生、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小区”、“青岛市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117692   

珠海中路社区

  珠海中路社区居委会    该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1995年9月成立,坐落于市区珠海中路72号(交通局院内)。辖区东起灵山路,西至石桥路,北起珠海路,南至海王路,辖区共有人口数4132人,总户数为1536户。    辖区内主要单位有交通局、网通公司、劳保事业处、农村信用社、康大公司等。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    联系电话 86-0532-86165935   

新华路社区

  新华路社区居委会    该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1995年9月成立,坐落于市区桃园街80号。辖区东起琅琊台路,西至新华路,北起桃园街,南至滨河路,辖区共有人口数2326人,总户数为1065户。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    联系电话 86-0532-86165181   

文化路第二社区

  文化路第二社区居委会    该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1995年9月成立,位于市区文化路86号。辖区东起琅琊台路,西至新华路,北起文化路,南至珠海路,辖区共有人口数4052人,总户数为1450户。    辖区内主要单位有工商局、技术监督局、劳动局、水文局、城市管理执行局、妇幼保健院等。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    联系电话:86-0532-86160566   

东风路社区

  东风路社区居委会    该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1995年8月成立,坐落于位于商城街。辖区东起新华路,西至益民巷,北起人民路,南至珠海路,辖区共有人口数3836人,总户数为1482户。    辖区内局级单位有教体局、司法局、残联、财贸委、文化局、畜牧局、市联社、农行、环保局、经济发展局、卫生局、旅游局等。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    联系电话 86-0532-86116159   

向阳路社区

  向阳路社区居委会    向阳路社区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1995年8月成立,坐落于市区珠山路37号。辖区东起珠山路,西至永安路,北起人民路,南至风河路,辖区共有人口数3820人,总户数为1570户。    该居委会辖区内局级单位有工会、武装部、档案局等。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    联系电话 86-0532-88180110   

风河路社区

  风河路社区居委会   该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1995年8月成立,坐落于市区海滨二路627号。辖区北起风河路,南至海滨二路,辖区共有人口数3211人,总户数为1345户。   辖区内有恒源化工、天元化工两个大型企业。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   联系电话 86-0532-88180162   

东楼第二社区

  东楼第二居民委员       东楼第二居民委员会位于城区南部、珠海路与珠山路交叉口东侧。居委会东西长1.2公里,南北0.6公里,面积0.72平方公里。南临风河,紧靠双珠公园,北临汽车站。距同三高速公路胶南出口3公里;距到青岛国际流亭机场、青岛火车站60分钟路程;到济(济南)青(青岛)高速公路只有15分钟的路程;泰(泰安)薛(薛家岛)公路、码头、滨海公路等近在咫尺。青岛海湾大桥和海底隧道建成后,到青岛仅需25分钟。    该居委会前身为东楼村。据传,明末王姓从原王戈庄前来定居。因齐姓曾在此建楼一座,且坐落在王戈庄东,故名东楼(村)。据民国版《总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东楼庄。    1995年,根据《胶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珠海街道办事处设立居民委员会的批复》(南政字[1995]30号),撤销已农转非的东楼村村民委员会,设立了东楼第一居民委员会和东楼第二居民委员会。其中,东楼第二居民委员会现有住户218户、609口人。主要有周姓居民,尚有薛姓、韩姓、刘姓、陈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原东楼村历史上长期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东楼村也进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各行业突飞猛进,开始城市化进程。特别是1994设立东楼第二居民委员会以来,居委会利用自身条件,结合劳动力丰富,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餐饮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并缓解了就业压力,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拥有珠海大酒店、百盛房地产、青岛信达歧黄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等10多家私营企业,年产值7000 余万元,年收入1200 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607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委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居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4 年居委会为所有居民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对女年满50周岁、男年满55周岁人员每月发放老年人生活补贴80元,对女年满55周岁、男年满60 周岁人员每月发放生活补贴110元,实现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多次被评为“两个文明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83610   

东楼第一社区

  东楼第一居民委员会       东楼第一居民委员会座落在胶南市区中心,是胶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居域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与滨海大道相接,西至同三高速公路2公里,南接广阔的黄海海岸线,到青岛开发区只有15分钟的车程,距青岛火车站和流亭机场60分钟路程。    该居委会前身为东楼村。据传,明末王姓从原王戈庄前来定居。因齐姓曾在此建楼一座,且坐落在王戈庄东,故名东楼(村)。据民国版《总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东楼庄。    1995年,根据《胶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珠海街道办事处设立居民委员会的批复》(南政字[1995]30号),撤销已农转非的东楼村村民委员会,设立了东楼第一居民委员会和东楼第二居民委员会。其中,东楼第一居民委员会现有住户215户、666口人。主要有周姓、李姓、王姓、陈姓、丁姓、宋姓、田姓等少数居民。    东楼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生产单一,经济很不发达。70年代中期该村,由农业转型种菜业,村经济有所发展。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同时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设立东楼第一居民委员会以来,为壮大村级经济,先后发展了工业、商业、建筑业、饮食业等10多家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接纳居委劳动力200余人,上交国家税金近50万元,村级经济有了充足的发展。同时,围绕市区道路,加快路域经济发展步伐,先后开发建设了10000余平方米的商业网点,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070元,完成税收120万元,实现集体收入56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委会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男年满55周岁以上,女年满50周岁以上的居民每月统一发放生活补助费;居民的福利待遇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对向居民收取的一切费用也由居委会集体负担,不向居民收取一分钱;居委会先后有86名学生考入各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为党政处级以上、军队团级以上干部,多人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居风居貌焕然一新,先后被评为“精神文明”和“经济文明”双强居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6163360   

王戈庄第八社区

  王戈庄第八居委会       王戈庄第八居委会坐落于胶南市区人民路东南侧,珠山路西侧,风河北岸,辖区面积65278平方米。距同三高速公路胶南出口3.5公里;距济(济南)青(青岛)高速公路只有60分钟的路程;到青岛国际流亭机场、青岛火车站60分钟路程;泰(泰安)薛(薛家岛)公路、码头、滨海公路等近在咫尺。    该居委会前身是胶南市四村。《王氏家谱》载:“王西周原籍平度县官亭社,明嘉靖中迁胶。三迁而至利民乡王戈庄,遂家焉。”相传,明嘉靖年间,王、刘两姓迁此立村,取名王哥庄,后演变为王戈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王戈庄集,宣统年间称王家庄,民国时称王戈庄集。现有居民388户、943口人,除王、刘两姓居民外,尚有孙姓、毛姓、杨姓、赵姓、张姓、徐姓、程姓等。    相传,现王戈庄第八居委会的“牌坊街”是王戈庄的标志,是明、清代胶南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街长2公里,北起铁山路,南到向阳路,街两侧店铺云集,行人川流不息。牌坊街的南北各立一庙,中间有两座牌坊,其中南端的贞节牌坊就位于八居委辖区内。    传说,明朝时有一刘姓的大户人家女子,勤劳善良,贤惠待人,一生未婚,为家族做出了很大贡献。为纪念她,族里人为她立了一座“贤良碑”。文革初期拆除。王戈庄早年流传的的“八大景”,大多座落于该居住区内。    王戈庄八居委历史上以种菜、经商为主。1949年解放后,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创办了汽修厂、机械厂、建筑公司等企业,集体经济逐渐壮大。近几年,特别是成立居委会以来,广大干群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地处城区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和厂房建设。目前,共引进私营企业35家,个体业户40户。2004年,实现入库税金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在顺河路投资100万元,建车间2000m2,在泰山路以土地租赁方式,建厂房3000m2。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民营经济小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委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居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居委会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70元,还为部分生活困难的居民申请了低保救助;对考上大专以上的学生每人发放奖学金1000元;全面推进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先后被胶南市委授予“文明村庄”和“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83897   

王戈庄第七社区

  王戈庄第七居委会       王戈庄第七居委会坐落于胶南市区西部、市区人民路东端,风河下游北岸。    该居委会前身是胶南市四村。《王氏家谱》载:“王西周原籍平度县官亭社,明嘉靖中迁胶。三迁而至利民乡王戈庄,遂家焉。”相传,明嘉靖年间,王、刘两姓迁此立村,取名王哥庄,后演变为王戈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王戈庄集,宣统年间称王家庄,民国时称王戈庄集。1995年,撤销王戈庄四村村民委员会,设立王戈庄第七居民委员会。现有居民户910户,占地330亩。    该居委会设立以来,个体私营及第三产业发展、房屋出租,居委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至2004年,全居工商业户23家,年产值3300万元,发展农副产品贸易批发市场一处,占地30亩。居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委会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居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居区环境优美。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胶南市“文明村庄”、“争创‘五个好’带头村党支部”、“城市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61378   

王戈庄第六社区

  王戈庄第六居委会       王戈庄第六居委会坐落于胶南市区西部、市区人民路东端,风河下游北岸。距同三高速公路胶南出口3公里;距济(济南)青(青岛)高速公路、青岛国际流亭机场、青岛火车站60分钟路程;泰(泰安)薛(薛家岛)公路、码头、滨海公路等近在咫尺。    该居委会前身是胶南镇三村。《王氏家谱》载:“王西周原籍平度县官亭社,明嘉靖中迁胶。三迁而至利民乡王戈庄,遂家焉。”相传,明嘉靖年间,王、刘两姓迁此立村,取名王哥庄,后演变为王戈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王戈庄集,宣统年间称王家庄,民国时称王戈庄集。该居委会现有居民220户,总人口540人。    原王戈庄历史上以农为主。到80年代又开创了建筑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特别是设立王戈庄第六居委会以来,个体私营及第三产业发展、房屋出租,居委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至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5900元。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养老补贴金160元。   

王戈庄第五社区

  王戈庄第五居委会       王戈庄第五居委会坐落于胶南市区西部、市区人民路东端,风河下游北岸。居民居住区域分东、西两块区域。东区为老区,占地5.7万平方米,新区为1994年底农转非后逐渐形成的居民区,占地4.5万平方米,另有企业单位及其他用地5.4万平方米。    该居委会前身是胶南市三村。《王氏家谱》载:“王西周原籍平度县官亭社,明嘉靖中迁胶。三迁而至利民乡王戈庄,遂家焉。”相传,明嘉靖年间,王、刘两姓迁此立村,取名王哥庄,后演变为王戈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王戈庄集,宣统年间称王家庄,民国时称王戈庄集。    1995年撤销王戈庄三村,设立了王戈庄第五居民委员会。居委会现有居民249户,总人口634人。    原王戈庄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王戈庄分为四个大队,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80年代又开创了建筑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特别是设立王戈庄第五居委会以来,个体私营及第三产业发展、房屋出租,居委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至2004年,全居发展私营企业10家,个体业户近百户,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年缴税金5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5900元。    依托经济发展,居委会集体经济逐渐积累,为居民落实了各项福利待遇:集体为居民缴纳独生子女保险金,为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为居民办理合作医疗,实行社区医疗服务,医疗基金由居委会集体负担。另外,筹集资金对新区进行了整治,进一步改善了区内面貌。    联系电话 86-0532-88162353   

文化路第三社区

  文化路第三社区居委会    该居委会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于1995年9月成立,位于市区珠山路68号。辖区共有人口2434人,总户数为932户。    居委会主要服务职能有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社区治安、低保工作、文教卫生、居民纠纷调解,且集中为居民办理落户手续,为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证、老年乘车优待证等。    联系电话:86-0532-88180121   

黄土庄村

  黄土庄村       黄土庄村位于胶南市区东南部,村庄辖区总面积393亩。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6030元。    黄土庄地理位置优越,坐落在胶南市最繁华的地带;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东靠市区石桥路,西靠市区琅琊台路,北靠市区珠海路,南靠市区桃园路。同三高速公路胶南出口、海滨大道、204国道、泰薛公路、码头近在咫尺;距青岛国际流亭机场、青岛火车站60分钟路程。    据传,清初黄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土呈黄色,故取名黄土庄。民国至日伪时期因村头有一片荒场,曾改称荒头庄,解放后复称黄土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黄头庄,宣统时称黄土庄。目前,该村总户数329户,人口954人。尚有毛姓、辛姓、薛姓、张姓等。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畜牧业和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畜牧业逐年发展,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养殖业、建筑业、工商业等。改革开放以来,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路域经济和工业经济,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现有企业32家。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85亿元,上交税收1783万元。胶南市经济“十强村”、“青岛市卫生村庄”。全村现有青岛隆海集团有限公司、胶南环城建筑公司等骨干企业4家。其中,青岛隆海集团有限公司是集房地产开发、建筑公司、钢筋制品公司、物业管理、酒店、机械化工程公司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同时,个体私营日趋繁荣。截止2004年底,全村个体工商业户累计达到270个,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强。村庄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全村90%的居民住上了楼房;成立了老年人福利会,村内5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可领到发养老金1500元,彻底解决老有养老问题;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全部免费就读。设立奖学基金,对村内应届大专以上学生给予2000—3000元奖励,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供了激励机制。近年来,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村庄”、胶南市“经济十强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167860   

祝家庄村

  祝家庄村       祝家庄村坐落于办事处西部6.5公里。村域东西2.5公里,南北2.0 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38亩。祝家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北距泰薛路4.5公里,东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仅6公里。南距204国道仅8公里。村庄东头有汉朝遗址,村西有古汉墓一处。    据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祝姓人氏自云南迁入,取名祝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祝家庄。    村东750米处有汉代遗址一处,曾出土多种陶器、铜器、瓷器等文物。1984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575户,人口1935人,村庄无有祝姓,有王、张、邢、刘、杨、卢、赵、殷、侯、田、李、梁、等姓氏。    祝家庄历史上以农为主。1949年以后,兴办了工、副业。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梅花鹿养殖、建筑、农贸市场等支柱产业,尤其是2000年在胶南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以种植凯特杏、草莓为主的精品园,共建设蔬菜大棚115个。1990年在村南兴建了15000平方米的集市贸易场地,年商业贸易额达1500万元。该生猪交易市场辐射周边5个乡镇,是周边生猪交易最好的集市之一。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0家,苗木、养殖业基地120余亩,年收入100万余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47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投资83万元,建成了一所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学,并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被评为胶南市规范化学校和胶南市精品学校,幼儿园也被评为胶南市农村一类幼儿园;村庄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76357   

杨家崮村

  杨家崮村       杨家崮村位于办事处西部15公里处、铁撅山东南面,地处山岭。村域东西0.15公里,南北0.1公里,辖区面积为0.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40亩、山林1000亩。距同三高速公路胶南出口5里。    据传,明末杨姓从外地逃荒来此地立村,因山崖陡峭,中间较平故名杨家崮,1980年因修建水库,搬迁至石人泊村西500米处立村,仍名杨家崮。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杨家庄,民国时称杨家崮。现有113户,人口332人,杨姓的居民不多,除此外尚有彭姓、崔姓、薛姓、黄姓、张姓、陈姓等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看山、种地谋生。解放后,该村的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畜牧业、养殖业,村级经济有了较好的发展。近几年,该村紧紧围绕丰富的山林资源和水资源,加大资源招商的力度,并于2002年成功的引进了一个集观光、生态建设于一体的旅游开发项目——投资2.2亿元的青岛华馨颐梅园林有限公司。2004年,村集体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803元。从2003年开始,60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补助金3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172494   

烟台东村

  烟台东村       烟台东村位于胶南市区中心,辖区面积1200亩。村内五横十二纵市区道路四通八达,二0四国道由北向南穿村而过通往全国各地。北距同三高速公路大庄出口处8公里,南距青岛滨海大道3公里,东距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5公里,经胶州湾高速公路到青岛市区有1.5小时车程,到青岛流亭飞机场约1小时车程,经青岛滨海大道到青岛前湾港仅有15分钟的车程。    据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先人张培业等从本市大哨头(村)迁居于此,繁愆生息,逐成村落。因村庄座落在明朝设置的“狼烟台”东侧,故名烟台东,古迹尚存。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52年,该村创立了胶南市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曾创造过辉煌的业绩,盛极良久,也曾享有“闯关东、不如闯烟台东”的美誉。“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始人张立栋曾获华东地区劳动模范。1996年,经胶南市政府批准立项,该村建立了胶南市第一个占地1000亩的“胶南市民营经济园”,入园企业涵盖建筑、房产、制造、轻纺、金融、餐饮服务、流通等多个行业100多家。其中“青岛汇宇纸塑制品有限公司”的新型环保产品--纸浆模塑包装制品,填补了省内工业内衬包装的空白,获国家专利100多项;“胶南市城乡房地产开发公司”年开发收入6000多万元,创利税800多万元。烟台东村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段壮大,连续多年跨入胶南市经济“十强村”行列。200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4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110元。    随着村庄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精神文明建设和村庄建设也日新月异。成立胶南市第一个村级“老年福利基金会”,全村280名老年人按月从福利会领取养老金;成立了胶南市第一个“大、中专学生联谊会”,每年暑假寒假分别召集村内在外上学的学生召开一次座谈会,先后收到合理化建议68条,提供招商引资信息28个;建立了胶南市第一个村级“教育基金会”,先后对300多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进行了3000-10000元的奖励;投资500万元,兴建了吸纳附近三个自然村和一个园区学生就学的青岛市规范化小学和农村一类幼儿园;投资1000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1710平方米的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村级活动中心,并设立了棋牌室、台球室、乒乓球室、健身室、图书室,购买了各种乐器40余套。2004年,在胶南市率先将村集体资产进行了折股量化,1981名村民变为股民,老年人按月领取的退休金已达到甚至超过普通工人退休工资标准。自2003年开始,投资2800多万元,实行了“三层连体式居民别墅楼”村居拆建改造,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全市第一。在此基础上,又投资400万元,对所有的巷道进行硬化、美化;占地40亩的村级公园与20多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连成一片。目前,烟台东村正向着“都市新村”迈进,村庄实现了“基础设施市政化、人居工程公寓化、居住环境公园化”。先后被省建委、人事厅、老龄委等授予省村镇建设“明星村”、“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标兵”、“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被胶南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委”和“十强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163790   

安子沟村

  安子沟村       安子沟村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坐落于办事处西5.9公里。村域南北1.5公里、东西1公里,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78.8亩,山林绿化覆盖面积1000余亩。安子沟村交通相对便利。村后是市区王草公路,距同三高速公路胶南出口10公里。2004年人均纯收入3960元。    据传,在清中期许大照从附近大荒村迁此看山,因在两侧高、中间低,状如马鞍形的地方立村,故名鞍子沟,后演变为安子沟。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宣统年间称安子庄,民国时称安子沟。该村现有150户,503口人,除许姓居民外、尚有张姓、丁姓、刘姓、李姓等少数居民居住。    安子沟村历代以农、林、牧为主,过去土地贫瘠,生产工具落后,不懂科技种地,亩产量很低,收入很少,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的经济体制由单纯的农业型转变为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联户兴办大豆加工、淀粉制造业、畜牧专业户、种菜、种果,村民收入逐渐增加。同时,还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引进了青岛润山园林绿化公司“春天”苗圃园等项目。    随着经济发展,该村文化教育、卫生、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大的发展,村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先后有近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和军校;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独生子女备用保险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关爱女孩”、“新风新婚进万家”等活动。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77295   

大河东村

  大河东村       大河东村位于胶南市海滨工业园区中心东部,世纪大道北侧,距滨海大道2.5公里,距胶南市区3公里。随着工业园的开发建设,道路四通八达,村庄基础建设配套齐全,村内的主要街道全部硬化,道路硬化总长达3300多米,所有雨水、污水管道与市政管道联网,村民的厕所全部改用水冲式,村庄的卫生条件及管理基本达到城市化标准。      村委办公楼    据传,清初张璨从今黄岛区薛家岛迁此立村,后又有陈姓迁入。因坐落在一条小河的东岸,取名河东村,民国时期邻村南洼村改名小河东,该村较大遂改名大河东。现在大河东村有居民320户,1107人,除张姓、陈姓居民外,还有姜姓、林姓。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地处城郊,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相继有吴、丁、马、王、刘、孙、卢、韩、逄、周、董、冯、崔、程、朱、贾、薛、封、杨、孟、郭等姓氏来村落户。    大河东村历史上以农业、渔业为主。旧社会该村粮田极少,盐碱地较多,生产方式原始。1947年解放后,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压沙降碱生产运动,使原来的碱地改变成良田。人民公社时代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靠渔业生产,有著名的“千里虾”出产。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该村建筑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村有建筑业经理级人员30多人,他们大多有自己的建筑公司、分公司。    近年来,该村利用地处世纪大道北侧的优势,购买了沿路700多米长网点房,近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3000万元,村集体每年都有固定的租赁费收入。    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到160元的生活补助金。该村连续三年被评为“三个文明”先进村庄和先进党支部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39789   

小哨头村

  小哨头村       小哨头村位于胶南市区南郊,南与大珠山镇相接,属胶南市海滨工业园。204国道、世纪大道由东向西穿越,琅琊台路、珠山路自北至南通过。距滨海大道、同三高速公路均2公里。    据传,明朝末年匡、纪两家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常有官兵在此放哨,且比邻近的大哨头(村)小,故名小哨头。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以来称小哨头。全村现有618户,2052人。    该村土地已全部被企业占用,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务工经商、饮食服务业为主。2004年工业总产值6500万元,工业销售收入 6200万元,实现税收 210万元,村内的益和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冷冻水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日本,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上缴税金152万元;金华星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冷拔钢、弹簧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销售收入1120万元,上缴税金25万元。目前该村已建设通用厂房达4万多平方米,年租赁收入可达110万元。同时该村还建设了高标准农民公寓楼10栋,并规划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商业网点。    随着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近几年来,小哨头村先后有80多名学生考入全国各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为党政处级和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3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人才。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保险金,同时还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民的福利待遇也不断增长。2004年该村每月为女55周岁、男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100元的生活保障金,年底向全村村民统一发放大米和面粉。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政府、海滨工业园工委授予“文明村庄”和“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37716   

小台村

  小台村       小台村位于胶南市中心西南3公里处的峄山脚下。村域东西1.3公里,南北1.8公里,面积2.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50亩。该村南邻世纪大道,西邻西外环路,北邻双大路,东邻珠山南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唐姓由云南沿途乞讨来到此地落脚,以种植为生,子孙繁衍而立村,因处峄山东南麓,故起名为南台,后因比大台小,改名为小台村。现小台村有243户,795人,除唐姓村民外,尚有王姓、郭姓、徐姓、张姓、孙姓、肖姓、刘姓、高姓等村民。    小台村历史上属佃户村,靠打长、短工为生。解放后,该村有了自己的土地,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许多村民干起了建筑业,其中有几户资产在千万元以上,有大型挖掘机7台,小型挖掘机1台,装载机4台。在他们的影响下,部分村民有的干起了商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养殖,并形成了规模,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村级经济不断壮大。该村共引进私营企业14家、独资企业1家、外资企业1家,年产值205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3820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发展。从2000年开始,凡年满60周岁以上和7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统一发放40元和50元的生活补助。该村先后有近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他们有的成为了县局级干部,有的成为北京市人民检查院的法官,有的成为了教育战线的辛勤园丁。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保险金,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几年被市海滨工业园评为一等奖和优秀奖。    联系电话 86-0532-86159057   

逯家庄村

  逯家庄村       逯家庄村坐落于办事处西南4.2公里处。村域东西5公里,南北5.4公里,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8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山水相依,环境秀丽,林茂粮丰。小一型水库——塔山河水库与村庄相依。交通十分便利,东连南北走向的外环路,南临世纪大道的西延线村村通大道。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逯姓从外地迁次立村,取名逯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逯家庄。    现在逯家庄村有356户,1249口人。以孟姓居多,另外有王姓、李姓、刘姓、张姓、唐姓、崔姓、冯姓等。原逯姓人家什么年代为什么消失了,已无考证。    该村西面田家山(当地人叫西山),虽然社会上名不见经传,但在民间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田家山原为田姓大户的后花园,山顶有一如盆形巨石:名曰“莲花盆”,山前有块磨菇状大石头叫“参秧垛”,更有趣的是还有一对大小不已造形怪异石头,被传说为“母子石牛”。为此有一文人曾作诗一首:峨峨怪石似一牛,安然不动几千秋。微风拂拂无毛动,细雨纷纷如汗流。芳草萋我无口吃,御鞭打碎不回头。年年独居夕阳外,疑是谁家牛未收。至今这个故事仍为人们传颂。    逯家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山岭薄地,耕作原始,村民的生活非常困难,解放后逐年好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农副业生产不断发展,建立了粮食加工、石料开发以及砖厂生产。村民的多种经营象雨后春笋,发展瓜果草莓、豆付加工、较通运输以及大棚蔬菜等,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该村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招商引资步伐,2003年引进了投资8000万元农业生态园。该园区共占地350亩,山、水、地三位一体,内部还有避暑胜地“丰泽山庄”,避风向阳的农业生态观光园。2004年,村集体总收入达到了32万元,人均纯收入4130元。    经济的不断发展状大,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断完善。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对60周岁以上老人每年都进行一定数额的补助;每年对部分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进行帮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有30多名学生踏进了大学校门,有两名硕士生留学美国;现役军人中有3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荣获“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73102   

大哨头村

  大哨头村       大哨头村地处城郊,位于海滨工业园中部。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该村地处平原,东至大海与灵山岛相望,南五公里是风景秀丽的大珠山,西邻市区最大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北邻风河与市区相接。同三高速、二0四国道、滨海大道三条纵向主干道南北贯通,是胶南市向南通往日照、南京、上海等省市的必经之处。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祖先张直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庄。清初,因此处是最西头的一个哨点,且比邻村大,故又改称为大哨头。该村现有1100户,人口4000人,除张姓外,尚有程姓、高姓、宗姓、薛姓、杨姓、王姓、韩姓、刘姓、任姓等少数居民。    大哨头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虽地多土肥,但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5年7月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1992年,随着大哨头农贸批发市场的新建、扩建,该村四通八达的交通和广聚财气的商机吸引了25家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全村个体工商户达到80余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247万元,人均纯收入451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发展。该村重视教育事业,为改善村级办学条件,先后投资130万元新建村幼儿园一处;投资350万元高标准建设海滨小学一处。幼儿园和小学均配备了微机、电视机、VCD等多种先进教育教学仪器,分别被评为“青岛市示范幼儿园”和“青岛市规范化学校”。该村先后有 58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该村新建配套齐全的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福利院各一处,老年人的福利待遇年年增长,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连续五年荣获“青岛市十佳文明村庄”、“胶南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2003年在全市开展的“三级联创”活动中,被胶南市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老年活动中心    联系电话 86-0532-86617506   

袁家村

  袁家村       袁家村位于胶南市市区南端、风河南岸。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该村南与海滨工业园园区相邻,村东建有广阔的集贸市场,承担着农副产品、五金建材和日用消费品的批发营销业务。   村委办公楼    据传,明代初期,郭、袁两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庄坐落在河沟附近,取名“河沟”,后改称为“袁家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袁家都,宣统时称袁家庄,民国时称袁家村。该村现有1736户,5783人。    袁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兼作小手工业、修理服务兼批发零售。1945年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上世纪70年代初又开创了建筑业、铝品加工业。该村于1996年建立了占地150亩的工业园区,相继建设了综合楼6栋,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通用厂房6000平方米,吸引了多家企业入住园区,现已入住私营企业20家。全村现有个体业户120户。2004年度全村实现总产值6972万元,销售收入5860万元,入库税金245万元,该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5600元。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0年兴建了吸纳附近三个村学生就学的袁家村小学,袁家村幼儿园也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园。该村先后有13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8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有2人被评为胶南市级或青岛市级劳动模范。该村2000年全面推行了社会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政府命名为“十佳文明村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村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山东省政府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村镇建设明星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82738   

肖家庄村

  肖家庄村       肖家庄村位于胶南城区西南部,东临灵山湾,村西紧靠同三高速路和二0四国道,村前有峄山(旧名南台)相依,村后有风河相傍。村域东西南北各二公里,总面积4平方公里。现有村民808户,2618人;土地800亩,林地400亩。    萧家庄村由来久远,据“萧家庄村萧氏家谱”记载,“吾族由来旧矣,相传元、明间迁自云南。兄弟十数人,散处东海之滨,居胶南萧家庄者,即吾始族……”该村除萧姓外,另有杜、樊、王、李、刘、高、孔、宋 仉等姓居住。    该村尚文重教,人才辈出。清代后期科考,萧家庄考取一名副榜,五名秀才。清代康梁变法之后,该村在历代私塾学堂的基础上,建起了“萧家庄启蒙学校”,民国时期称胶州第三小学。后该村萧彩瑜成为留美博士,并在解放前夕归国,曾任南开大学教授。该村另有一名北大毕业生(曾任一机部高级工程师),一名-上海市代市长,一名-胶县党部部长。    解放后该村更是人才辈出,先后有几十人考入高等院校。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后2人,研究生12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余人。成长为厅处级干部3人,营团职以上干部6人。    该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因地处风河南岸,有着肥沃优质的沙质土壤,又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素有“土壮民富”之说。上世纪80年代后,该村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并形成较大规模,且品质优美,在胶南地域内很有名气。2001年,该村划归海滨工业园后,内外资企业纷纷入驻,至2004年底已有数十家企业在此建成和投产,另有个体企业数十家,村经济蓬勃发展。近几年村累计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了占地36000平方米的综合厂房区。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51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也逐步提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由村集体负担;60岁以上老人每月享受养老补助金;村内设有医疗服务社区,村民享受合作医疗。2000年建成了占地3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80平方米的村小学教学楼,小学教学现代化设施配套齐全,可容纳附近几个村的学生就读。    联系电话 86-0532-88171886   

大台村

  大台村       大台村位于胶南市区西南3.3公里处,峄山西侧,地处丘陵。大台村东西1.2公里,南北1.7公里,面积2.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37.2亩。大台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西外环路在村东侧纵贯南北,村南有双大路、世纪大道等主要交通道路。    据传,该村于元末明初立村,因菜姓村民居多,故取名菜家村。大约在清朝初期张姓从今王台镇漕汶(村)迁居此地。后来张姓家族成为当地有名的地主,而且人才辈出,因感到菜家村的“菜”字太俗,以该村地势较高,形如台,且比邻村大,故取名大台。后来张姓家族有多人成名,如现代的康生(原名张宗珂)曾为0中央副主席。其子,张子石,曾任浙江省杭州市市委书记等职。还有担任过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青岛市博物馆馆长的张敬富等。在1946年以前,大台村张姓家族共有堂号12个,并在青岛市有房产和产业。现今,美国、台湾、青岛等地方都有张氏子弟定居。现在大台村有467户,1617人。除张姓村民外,还有刘姓、韩姓、林姓、王姓、孙姓、曾姓、孔姓、徐姓、柳姓等姓氏。    大台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业和副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通过近几年招商引资的开发建设,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4年年末,共引进私营企业16家,实现企业销售收入2163万元。2004年村集体总收入123万元,人均收入419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村民福利待遇逐年增长。2004年投资近230万元完成大台小学教学楼的建设,于9月份交付使用;投资30余万元更换和添置了教育教学设施,吸收附近村庄的学生就近入学,2004年大台小学被胶南市教体局命名为“胶南市规范化学校”,大台幼儿园被评为“青岛市农村一类园所”。       联系电话 86-0532-88173105   

石人泊村

  石人泊村       石人泊村位于办事处西南10公里、铁撅山东南侧。地处丘陵。村庄辖区东西长1.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36亩,还有山林1200亩。    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北与珠山街道办事处汕上村接壤,南与杏家庄村环处路为界,西至杨家崮村根,东与祝家庄村接壤。村北500米有皇都山庄,西北1200米有小一型水库一座和万亩梅花园。    据传,明末刘姓从莱州府(今莱州市)迁来立村,因此地有一巨石,形状如人(该石在六十年代末被毁),且有水泊,故名石人泊。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至宣流年间称石人坡,民国时称石人泊。石人泊村现有180户,人口580人,除刘姓居民外,尚有张姓、唐姓、黄姓、王姓、彭姓等12姓居民。    石人泊村历史上以农业。解放后,该村农业、畜牧业逐年发展,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养殖业、建筑业、工商业等。改革开放以来,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村现有个体工商业户8个,养殖大户5个,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全村现有干鲜果树10万余棵,成材林30余万棵,苗圃花卉100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先后有5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该村全面推行了合作医疗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掀起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被处评选为先进党支部,高产高效农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72492   

王家楼村

  王家楼村       王家楼村坐落于办事处西4公里处,是胶南市与西部市区相连的重要通道,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公里。王家楼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王氏王武敬、王武义的由云南迁至山东胶南县城西择地而居,子孙繁衍,因建一茶楼,故称王家楼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王家楼。该村现有560户,人口1958人,除王氏居民外,尚有张姓、刘姓、殷姓、李姓等姓居民。    在村西南2公里处有汉代古墓群遗址,1984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    王家楼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花卉苗木繁殖、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995年村规划土地60亩在村东形成了废品收购交易市场,年交易额120万元。2005年规划230亩的村工业园区,入住企业7家,年产值800余万元。花卉基地500亩,年收入30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7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1998年建起了村幼儿园,被胶南市评为一类幼儿园。2001年兴建了村级小学,被评为村级师范学校。2004年建起了高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近几年,王家楼村先后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2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人才,有2人成为军队正营级干部,该村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有集体统一交纳。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被评为胶南市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 -88176095   

小河东村

  小河东村       小河东村位于胶南市行政办公中心西南,风河下游南岸,海滨工业园园内。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2亩。该村东邻灵山湾国家级森林公园及海滨大道,西靠海滨工业园18号路,北靠海滨工业园世纪大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末张姓从附近大哨头(原名张家庄)迁此立村,因比大哨头小,取名小张家庄。民国期间,因地势低洼,改名南洼。后因座落在一条小河的东岸,且比邻村的河东(村)小,改名小河东。小河东现有137户,428人,除张姓居民外,尚有王姓、庄姓、祝姓、吕姓、陈姓、魏姓等少数居民。    小河东村历史上以农业、渔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软硬环境的建设,吸引了圣乔治乳业等一大批企业入住该村。2005年该村计划兴建商业网点房和居民小区楼15000多平方米,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也正在审批中。全村现有个体户15家,独资合资企业3家,年产值1000余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3808元。    小河东村人杰地灵,先后有近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现有2名研究生,1名博士生,有 5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团级以上干部。该村从2004年开始全面推行养老补助金发放工作,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8139995   

大荒村

  大荒村       该村坐落于办事处以西3.5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45亩。大荒村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市区王草公路穿越该村,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4公里,距胶南市城西精品园0.5公里,时贯通胶南西部乡镇和204国道的必经之路。    据传,清初许姓从云南迁此立村,由于地处一片荒洼,野草丛生,故名大荒。因与城东的大荒重名,由胶南市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更名为大荒村。随着时间的变迁,后来又有宋、陈、薛、张、董、秦、候等十几个姓氏到此处落户。全村有183户、678口人。    大荒村历史上以农为主。全村现有冬暖式大棚50个;先后铺设地下管道1700米,全村100%的农田全部能浇上水;在此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3个内外资项目。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68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近年来,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部分资金对村内的70岁的老年人进行生活补贴;先后有32名学生考入或以获得大中专文凭;同时,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先后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和“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77496   

芏子口村

  芏子口村       芏子口村位于胶南市区西7.4公里处,土山西南麓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08亩,自然山林200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接壤,王草公路、“同三” 高速公路沿村后通过。南邻市世纪大道,隔204国道5公里。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李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口,并生有一种茳芏草,故名芏子口(芏:当地方音读zhun )。   汉墓群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芏子口。现有309户,人口1035人。除李姓居民外,尚有邓姓、张姓、冷姓、赵姓、薛姓、徐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林、牧为主。旧社会因土地较多,广种薄收,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林业、牧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上世纪60年代又开创了建筑业、加工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形成了弓圆式大棚种植、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三产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增长的发展。现有板栗400亩、茶园110亩、弓圆式大棚52个、冬暖式棚52个、苗圃50亩、养殖小区150亩。该村风化沙资源丰富,约1000亩,现已开采200亩。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13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对村内道路进行了整修。并实现了亮化、绿化、美化“三化”标准;今年投资新建32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306平方米的幼儿园各一处;先后有25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学院,有5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5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计生户并享受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被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高效农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77490   

小尧村

  小尧村       小尧村位于办事处西南10公里、铁撅山东南侧。地处丘陵。村域东西、南北各1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7亩,地势属半岭半洼。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徐两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在此烧窑,又比邻村小,故名小窑。后“窑”字演变“尧”字。现有95户,人口328人,除李、徐姓村民外,还有王姓、杨姓、张姓少数村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称小洼庄,民国时称小窑庄。    该村历史上就以农、牧为主。解放后,该村的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改善。到上世纪60年代,又开创了手工业项目—编苹果筐;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又围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做文章,逐步形成了特色农业,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2002年对土地的调整,全村畜牧业飞速发展,养母猪户已达到总户数的120%,养殖大户8户;2003年还引进了一个投资80万美元的韩国奶牛养殖项目;林业生产和高效农业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    随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先后有9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被评为青岛市评为“三为主”模范村、胶南市“三为主”文明达标村、“一类党支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70038   

小溧水村

  小溧水村    小溧水村位于办事处西12公里处,纯农业村。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0亩。同三高速、大藏公路从村前通过。    传说洪武二年因云南吴巧县槐树庄村遭洪水淹而迁至本地。当时本地前面、后面有两条河,加上前河南面有自然扇形的两条雨天洪水直泻的长沟,因此水总是源源不断,再加上本地区域较小、人少而人又离不开水,故名为小溧水。现拥有92户,320口人。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依靠好政策,经济发展较快。近几年,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了繁育花生种、畜牧养殖、建筑等规模支柱产业。全村经济总收入12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全面推行了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先后筹措资金,对街道进行了彻底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8172508   

杏家庄村

  杏家庄村       杏家庄村坐落于办事处西部12公里、铁撅山东南3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0.5公里,辖区面积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47亩。距同三高速公路胶南出口5里。    据传,明朝(1409)年,薛氏先祖四兄弟从云南迁入山东,薛氏诸先祖在铁镢山东南3公里择地而居(一部分迁居薛家岛),子孙繁衍。因此地山脉多为杏树,得名杏家庄。日伪时期改为邢家庄。解放后恢复原名杏家庄。现有156户,人口547人。除薛姓居民外,尚有陈姓,张姓,刘姓,王姓等居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邢家庄。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苗木种植等较大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苗木种植100多亩。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300元。   银杏种植示范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70岁以上老人每季度每人领取60元的生活补贴,村民吃水免费;全面推行了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评为胶南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172716   

大溧水村

  大溧水村       大溧水村位于办事处西南9公里,铁橛山东南侧,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0.7公里,面积0.84平方公里,耕地1243亩。大溧水村的地理位置优越,属城乡结合部,交通十分便利,同三高速、大藏公路从村前通过,市区公交六路车西行终点站。    据传,明洪武年间,刘、张两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座落于溧水河畔,刘姓兴旺,故名刘家溧水,后刘姓外迁,以比邻村大,故名大溧水。现村内大部分属张姓居民,尚有王姓、杨姓、梁姓、薛姓、马姓、耿姓、李姓、崔姓、吴姓、逄姓、丁姓、刘姓等。现拥有408户,1242口人。    大溧水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居民多数给地主家抗活为生。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从贫穷走向温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养殖业、建筑业,该村现有果园200亩,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6家,4000只鸡以上的养鸡大户1家,建筑行业人员200余人,居民年总收入达到1200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175元。   千亩板栗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为村内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发放120元的补助金;1999年兴建了吸纳附近九个村学生就学的大溧水小学和大溧水幼儿园;2003年,全面推行了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先后有近2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多人成长为党、政、军领导干部,多人成长为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先后被青岛市授入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单位;被胶南评为“先进党支部”和“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72528   

北梁家庄村

  北梁家庄村       北梁家庄村隶属胶南是珠海街道办事处,位于办事处西10公里处,西与胶南市张家楼镇接壤。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0亩。王草公路从村中穿过,北至铁镢山山脉。自然资源丰富,号称万亩山场。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3802元。    该村共有252户,人口809人,除张、逄姓氏外,尚有王姓、邓姓、尹姓、李姓、刘姓、赵姓、吕性等少数居民。    北梁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的二、三产业和种养殖业有了长足发展,在调整种植结构上,该村建立了100亩板栗园林、200亩大樱桃园。充分利用裸石山场的自然资源,兴办石场多处,其中日产300立方的中型石场三处,年产值都在200多万元以上。   匈牙利大樱桃种植示范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幼儿入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残疾、五保户的生活达到了本村村民年收入的中等水平;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授予“五个好党支部”和“高效农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172488   

王家石桥村

  王家石桥村       王家石桥村位于胶南市区中心、珠海路北侧,是市区的商业贸易中心。    据传,明末王姓从今泊里镇小滩(村)迁此立村,因村西河上有一座桥,故名王家石桥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宣统年间称王家石桥,民国时称王石桥。全村占地478亩,现有1067户,2868口人。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32元。    该村历史上到上世纪70年代以农业为主,70年代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发展较快。特别是1997年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创建发展了城东建筑公司、振华灯具厂、城东机械配件加工厂、第四彩印厂、卓雅皮件有限公司、双大机械有限公司、弘诚物流有限公司、珠海建筑公司、鹰飞化工有限公司等九家骨干企业。全村形成了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新格局,企业拥有建筑安装、铸造起重机械、箱包、服装加工、纺纱、彩印、纸箱包装、仓储物流、商品流通、饮食服务等十多个行业。2004年,全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了165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48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亿元,销售收入2.21亿元,完成利税1512万元,同时,依托市区、珠海路、琅邪台路、灵山路等路段,积极发展路域经济,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沿街开发建设商业网点10.6万平方米,繁荣了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2004年,个体工商业户累计达到了398户,私营企业46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村内老年活动室、青年民兵、妇女之家设施齐全,孩子的入托、入学等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该村先后有近29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各种专业技术人才达120名。近几年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先进文明单位”、“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投资300多万元,对村内街道进行了全部硬化,并进行了亮化、美化、绿化,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文明村庄。该村连续六年被评为“胶南市文明村庄”;被山东省计生委、计划生育协会授予“计生协会工作先进村”称号;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称号;还先后获得胶南市“十佳文明村庄”、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胶南市“十强村”、“先进党总支”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165323   

李家石桥村

  李家石桥村       李家石桥村坐落在胶南市最繁华的商业地带,市区人民路商业街贯穿该村。村庄辖区总面积325公顷。自1987年起没有耕地,除现有100亩非耕地外,均属企业与居住用地。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204国道依村而过,北距同三高速公路大庄出口处6公里,南距青岛滨海大道3公里,东距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5公里,到青岛流亭飞机场约1小时车程,经青岛滨海大道到青岛前湾港仅有15分钟的车程。   商业街    据传,明末(约公元1037年)李姓从今铁山乡张仓迁此立村,因村西河上有一座石桥,故名李家石桥。    据民国《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和宣统年间(约公元1802年)称李家石桥。全村现有1160户、2960口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9‰,现有近100个姓氏,均为汉族。    建国前,李家石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各行各业突飞猛进。1986年至1988年村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办起多家村属企业,其中合成材料厂生产的高粘度聚乙烯醇缩丁醛项目是部优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该村总投资1000万元,建成11000平方米的华联商城,年交易额达2.3亿元,被青岛市评为“规范化管理达标市场”;先后投资2200万元,建设起53800平方米的厂房;引进外资企业4家,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2004年投资开发“世纪花园”住宅小区,销售收入达1.3亿元以上,利税2000万元;2005年投资1000万元,建设11000平方米的华联超市项目。到目前,已发展内外资各类企业36家,从业人员5600人,涉及五金、机械、化工、塑料、造纸、印刷、建筑和房地产等领域。该村自1998年开始,连续8年位居胶南市“十强村”前列,2004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完成税金2860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0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2元。    全村经济发展了,社会福利及群众生活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86年该村在胶南市第一个实行了村民退休制度,接着为全体村民投保了养老金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1998年至2000年先后向村小学投资50多万元,用于更新教学设备,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投资600万元建起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村幼儿园和办公楼于一体的文化大院;现全村80%的户都住上了楼房,电话、有线电视全部入户;实行了村民米、面供应制度,每年为每名村民供应160斤面粉,为十周岁以下的儿童供应80斤面粉。自2000年至今,村民的三提五统集资全部由集体承担。被山东省委评为“先进党总支”、“村镇建设明星村”和先进村民委员会等荣誉称号;先后被青岛市评为“百强村”、“文明村庄”、“标兵村庄”; 2004年被国家和0山东省委分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118527   

挪庄村

  挪庄村    挪庄村坐落于办事处西南4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80亩。挪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连南北走向的胶南市西外环路,南临市区世纪大道。    据传,明末薛姓从附近埠头(村)前此立村,因在埠头(村)前面,故名前埠头。清末,埠头遭受水灾,住户挪至此处,遂改名挪庄。挪庄村有268户,人口932人,现居住有薛姓、王姓、崔姓、于姓、徐姓、肖姓、董姓、杨姓、万姓、张姓等姓居民。    挪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山岭薄地,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村民的生活非常困难,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副业生产不断发展,近几年,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以粮食加工、花卉林木种植、土地租赁等各业生产,增加了村级经济。以靠近市区的区为优势,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100元。   


王戈庄第七社区特产大全




王戈庄第七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