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隐珠街道 >> 东华山村

东华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华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华山村简介

  东华山村
   东华山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约5公里处,朝阳山脚下。东与灵山卫镇相邻,北与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壤,南1.5公里处是滨海大道及海水浴场,1公里处为泰薛公路、204国道,三面环山、一面靠海。
   据传,明末宗、高、贾等姓从灵山卫迁来给苏姓看山立村,因坐落于华山坡,取名华山村。1962年分成东、西两个村,该村在东,名东华山。东华山村现有75户,230口人,有高姓、宗姓、郑姓、陈姓、刘姓居住。
   该村经济以渔业、畜牧业为主,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99268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4003 266000 0532 查看 东华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华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华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大庄村

  大庄村       大庄村位于隐珠镇驻地大卢家疃西北3.5公里处,村域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为1.88平方公里。西临2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在该村设有进出口,交通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戴、王、刘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比周围村大,故名。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大庄。    该村经济以二三产业为主。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99626   

王家河岩村

  王家河岩村       王家河岩村位于隐珠镇驻地北6公里处,烟(台)上(海)公路(204国道)东侧。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48亩,成才林800亩,山场2000亩,水库1处。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嘉靖间,王西周由平度迁至今胶南市王戈庄,明末,其后人由王戈庄迁此立村。因此地河中岩石多,故名王家河岩。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王河岩,宣统时称王家河岩,民国时又称王河岩。现有180户,600口人。    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51.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社会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石砌排水渠道800多米,安装了路灯、有线电视,吃上了自来水,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联系电话 86-0532-83199163   

薛家岭村

  薛家岭村    薛家岭村位于隐珠镇驻地北3.8公里处,全村约6平方公里的村域。    据传,明末薛姓从今黄岛区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刘家岛(村)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取名薛家岭。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薛家岭。村庄现有384户、1048口人,现村庄薛姓较少,以刘姓为主,陈姓、张姓、王姓、郭姓等和谐相处。    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村前建果园260余亩,有苹果、大枣、日本甜柿等。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办私营企业8家,饮食服务业户4家,为全村人均增收1500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该村连续五年被隐珠镇政府评为林果生产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评为科技生产先进单位,先后两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98915   

长城村

  长城村       长城村位于隐珠镇东北方向扎营山脚下10公里处,与青岛经济开发区柳花泊街道办事处接壤。村域面积东西1.5公里,南北1.8公里,占地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4亩,山场林地2000多亩。长大路由村中贯穿南北。    据传,清朝康熙年间,由孔姓人氏从诸诚迁此立村。后有王姓、刘姓相继迁居该村。取村名为小新庄,到清朝末期,因地势险要,村东西两面是大山,村庄座落在沟底,故更名大沟村。又因该村座落的位置是齐长城遗址,后更名为长城村。    该村有村民82户,231口人。有王、孔、刘三大姓,赵姓1户。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林业、和畜牧业。自2003年以来,全村村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独生子女户由镇村两级统一交纳了备用保险金,对征用土地的农户实行了定期发放安置补助费和对失地农民发放养老生活补助,同时开展了“四五普法”教育和“五好家庭”创建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郭家河岩村

  郭家河岩村       郭家河岩村位于隐珠镇驻地西北4.5公里处,烟(台)上(海)公路(204国道)东侧。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亩。村南有龙山文化遗址,被列为青岛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明初郭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河,岩石多,故名郭家河岩。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郭河岩,宣统时称郭家河岩,民国时称郭河岩。现有村民308户,1007口人。    该村通过对农村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餐饮等产业。1993年该村建起了占地达180亩的工业园,吸引了华鹰、亚达、奥城等橡胶企业入住园区。该村充分利用水源条件较好的土地,规划了占地80余亩的花卉苗木基地,目前有聚源、苗青、常绿三家苗木公司经营,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也绿化美化了家园。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380元。先后多次被评为胶南市文明村庄,隐珠镇五个好党支部、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7197669   

郭家小庄村

  郭家小庄村       郭家小庄村位于隐珠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村东紧靠204国道,村南为疏港高速公路出入口,地势西高东低,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0亩。    据传,明初郭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小,取名郭家小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郭家庄,宣统时称郭家小庄,民国时称郭小庄。现郭家小庄有147户,490口人,除郭姓居民外,尚有韩、刘、张、赵、王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经济以林果、畜牧为主,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村民吃上自来水,安上了路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97636   

闫家屋子村

  闫家屋子村       闫家屋子村位于隐珠镇驻地西北5.2公里处,烟(台)上(海)公路(204国道)东侧。村域0.3公里,南北0.5公里,面积0.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0亩。    据传,明末阎姓由日照涛雒迁此立村。因居住简陋,故名阎家屋子。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末及民国时称阎家屋子。现有居民148户,460口人。    该村以畜牧养殖、苗木种植为支柱产业。村北是奶牛小区,成为琴牌、迎春乐等著名企业重要的奶源基地,年收入达1000万;村西是苗木基地,年收入也超过1000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8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97237   

姜家洼子村

  姜家洼子村       姜家洼子村位于隐珠镇驻地西北6.4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2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3.35亩。    据传,明初姜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取名姜家洼子。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年间称姜家洼,民国时称姜洼子。姜家洼子村有105户,308口人,除姜姓居民外,尚有范姓、郭姓、郝姓、王姓、于姓、李姓、孙姓、逄姓、张姓等多数居民。    姜家洼子村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大搞运输业、养殖业和第三产业等,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较大的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48元。村党支部连续五年被隐珠镇先进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7190138   

李家洼子村

  李家洼子村       李家洼子村位于隐珠镇驻地西北7公里处。村域东西长0.4公里,南北长0.3公里,占地面积720亩,耕地面积2000亩,丘岭面积3000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5年)李江从云南乌沙卫迁至今王台镇王台(村)。后人-宗又迁至今王台镇草夼。清康熙四年(1666年)李殷甲、李兆甲从草夼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取名李家洼子。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代称李家洼,民国时称李洼子。现有410户,1248口人。除李姓居民外,尚有高、薛、姜、董、丁、苗、祁、郭、张等姓居民。    李家洼子村在历史上以农业、粉条加工业为主。在1990年粉条加工业发展到达鼎盛时期,当时全村有90%的户加工粉条。每户仅此一项收入就达3000多元。近几年,该村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相继办起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发展了107毛白杨生态林,办起了皮鞋厂、空心砖厂、石子加工厂、第三产业及服务业等较大规模项目。   1986年该村在村东设有隐珠镇第二大农贸市场——李家洼子集。每逢一、六来自周边市及各乡镇的买卖人、经纪人、及小商小贩齐聚农贸市场。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360元,其中70%以上的收入来自工副业、商业、建筑业等。2004年,被隐珠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90595      

孟家洼子村

  孟家洼子村       孟家洼子村位于隐珠镇驻地西北7.5公里处,村域东西长0.3公里,南北长0.15公里,占地面积270亩,耕地面积900亩。    据传,明初姜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取名姜家洼子。清初孟姓迁入,人口兴旺,改名孟家洼子。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孟家洼,民国时称孟洼子。该村现有150户、505口人,除孟姓居民外,尚有薛、张、于、姜、郭、孙等姓居民。    孟家洼子村在历史上就以农业、粉条加工业为主,全村90%的户加工粉条,销售于胶南、黄岛等各大贸易市场,仅此一项每户收入达3000多元。1970年该村开办了纺织业、工艺刺绣加工业、建筑业等,壮大了集体的经济收入。近几年,该村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相继办起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发展107毛白杨800余亩,有力地调整了农业结构,改变了生态环境。    全村90%以上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410元,其中70%来自工副业、商业、建筑业等。    联系电话;86-0532-87190529   

大报屋村

  大报屋村    大报屋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以北8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初于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豹窝山,取名豹窝村。清中期,附近又立一豹窝村,因该村较大,改称大豹窝。解放后改称大报屋。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时称报卧庄,宣统时称报卧,民国时称报卧庄。现大报屋村有216户,680口人,除于姓居民外,尚有薛姓、王姓、朱姓、魏姓、张姓等居民。    该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稳步提高,2004年实现人均收入59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待遇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和独生子女备用保险金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多次被评为隐珠镇畜牧生产先进单位、林业生产先进单位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99165   

黄山屯村

  黄山屯村       黄山屯村位于隐珠镇镇驻地西北8.5公里处,是隐珠镇与黄山经济区交界口,坐落在黄山前麓。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0亩,山地700亩。    据传,清初李姓从云南迁此立村,耕种屯田。因位于黄山前,故名黄山屯。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黄山屯。现黄山屯村共有115户,337口人。薛姓、王姓、殷姓为本村主要姓氏,此外,还有徐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黄山屯历史上以农、牧为主,以前,因村处山地,地多但不肥沃,村民收入并不可观。现今通过积极兴办农林项目,村民生活日益改善,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6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99274   

大卢家疃村

  大卢家疃村   大卢家疃村是隐珠镇驻地村,地理位置优越。村南为泰薛路,村北紧邻临港产业加工区;灵海路、云海路等贯穿其中;村内通公交车,交通十分方便。   据传,明初卢姓从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迁此立村。因地势平坦,且靠水边,故名卢家汀。明中期,改称卢家疃,又因附近尚有一卢家疃,以该村较大,改称大卢家疃。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代称大卢家疃,民国时称大卢疃。该村现有468户,1692口人,以卢姓为主,其他姓氏很少。   该村经济以工业为主,共有私营企业13家,外资企业2家,村办集体企业1家,固定资产4813万元,年集体纯收入超过200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96元。   该村村庄建设富有成效,村南有别墅区、住宅区,村内街道全部为柏油路,砌有排水沟,设有垃圾池,村内卫生有专人管理,村民生活、居住环境优美。为青岛市文明村庄,村党支部被授予“胶南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3191061   

陈家庄村

  陈家庄村    陈家庄村位于隐珠镇驻地北3公里处,地处平原。村域东西0.7公里,南北0.34公里,面积0.24平方公里。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前是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北一环路,村后是北二环路,村东是北京路,村西是青岛路;向北2公里与同三高速公路相接,向南5公里与海滨大道相接,西与204国道相接。村东设有胶南市公交车停车点。建有集贸市场1处。    据传,明末陈姓从今泊里镇西红石(村)、樊姓从今六汪镇柳杭沟(村)迁来立村。陈姓先来,取名陈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陈家庄。该村现有456户,1376口人,除陈姓、樊姓外尚有王姓、于姓、李姓、刘姓、吴姓等居民。    该村经济以工业为主,全村共发展东方橡胶厂、三和、东方佳泰等3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6元。    该村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兴建胶南市级农村一类幼儿园一处。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被评为“胶南市社会主义文明村庄”。村党支部荣获“胶南市五个好党支部”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98118   

冯家岭村

  冯家岭村    冯家岭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以北4公里处。村域东西1.3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56平方公里。    据传,清初初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故名初家岭。清后期,冯姓从临朐迁来,因人口兴旺,改称冯家岭。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冯家岭。现冯家岭村有196户,535口人。    该村70年代,兴办笼屉业,全村80%的户做笼屉生意。现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全村私营企业20家,个体工商户26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98301   

东大洼村

  东大洼村    东大洼村位于隐珠镇驻地北4.5公里处,东靠镜台山。村域东西0.6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4亩。    据传,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焦姓从附近陡崖子(村)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取名大洼。1979年1月分成两个村,该村在东,称东大洼。现东大洼村有30户,83口人,有刘姓、高姓、焦姓、崔姓、冯姓、王姓。    该村经济以林果、畜牧养殖为主,户户建起林果园;引进了镜台山生态苑公园项目,年可增收达7万多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也有新的发展,修建了长达1.5公里道路,并架起了0.5公里的照明路灯,吃上了自来水,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3197506   

小报屋村

  小报屋村       小报屋村位于隐珠镇北部6公里处,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0亩,成材林速生杨200亩,山场1000亩。    据传,清中期王、高两姓分别从胶州艾山与近处王家河岩迁来,在豹窝山下立村。因村小,取名小豹窝。解放后因字义不好,改称小报屋。现有56户,178口人。    该村积极发展林业生产,共栽植107速生杨200亩,承包林业大户23户,仅成材林一项,集体每年收入8万元。近几年该村还发展了畜牧养殖业,全村发展养殖大户6户,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该村连续四年被评为镇林业生产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3199682   

北山村

  北山村    北山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三面环山,村庄居住区域东西长1500米,南北长200米,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耕地180亩,山林830亩,四荒60亩。    据传,清初冯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山冯家(村)北面山坡上,取名山冯北山。解放后改名北山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称山冯北山。有26户,61口人。    该村经济以林业为主,发展苗木80亩,年收入20多万元;养殖大户2家,年纯利润2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481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97093   

陡崖子村

  陡崖子村       陡崖子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9公里处,景台山北麓,是隐珠镇北面与青岛经济开发区重要通道。村区域东西1.5公里,南北3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现有耕地712亩。长大路由村中心贯穿南北。    据传,明初赵、葛、高、宋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有陡立土崖,故名。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东陡崖、西陡崖,宣统时称陡崖子庄,民国时称东陡崖、西陡崖。现陡崖子村有居民273户,756口人,除焦、刘两大姓氏外,还有冯、薛、赵等少数村民。    该村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苗木、干鲜果种植,建筑业发展较快。全村现有私营企业1家、建筑业、个体户12家,2004年村经济收入14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12元。    该村全部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及镇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开展了“五好家庭”及“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该村村民总体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97083   

西山冯村

  西山冯村       西山冯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6.2公里处,村居住区东西0.165公里,南北长0.2公里,占地面积0,42平方公里;耕地742亩,山林6000亩,四荒200亩。    据传,清初冯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取名山冯家。民国初分为东西两村,该村在西,称西山冯庄。解放后简称西山冯。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山冯家,宣统时称山冯家庄,民国时称西山冯庄。现西山冯村有200户,616口人。冯姓占全村的70%,苏姓占20%,除冯.苏姓居民外,还有付姓.刘姓.崔姓.丁姓.郭姓少数居民。    近几年,西山冯村通过对农林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运输、工商、厂房租赁等规模的支柱产业。苗木种植300多亩,年收入80多万元。1999年村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占地40亩的通用厂房,吸引了泰发集团纸箱公司使用,年收取租赁费30多万元。全村建筑行业6家,个体企业6家,养殖大户1家,年纯利润200多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8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五分之一的居民住上了楼房。到了春天,村内村外桃花杏花樱桃花满村遍野,花香迷人,秋天山上山下挂满了红红的石榴和甜柿,吸引了不少度假游客。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广泛开展了评选“遵纪守法户”和“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先后被命名为青岛市社会主义“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荣获胶南市社会综合治理“平安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97093   

东山冯村

  东山冯村       东山冯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6公里处,镜台山东北侧,村域东西1.6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0亩,山场(林)4000亩,属山区丘岭地带。    据传,清初冯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区丘岭,取名山冯家;民国初期分东、西两村,该村在河东称东山冯,河西为西山冯,解放后简称东山冯,西山冯。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山冯家,宣统年间称山冯家庄,民国时称东山冯。现该村有居民136户、423口人,除冯姓居民外,尚有傅姓、郭姓、张姓、薛姓、武姓、汤姓等少数居民,其中张姓居住在东山坡,形成一个自然村,隶属东山冯村民委员会。    该村经济以林业、畜牧为主,盛产樱桃、板栗、杏子等干鲜果。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收入,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560元。    自2002年以来,该村开始旧村改造,规划了新房区,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新修村内大街7条,石砌村内排水沟1000多米,村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实行了亮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97082   

安口村

  安口村       安口村位于隐珠镇驻地正北4公里处,位于204国道东侧七墩山角下西南面0.5公里处。    村域东西长120米,南北长170米,总占地面积0.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后有疏港高速公路,联通青岛前湾港。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北三环路东西由村前50米穿过至204国道接联。    据传,清初魏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山口,山岭呈马鞍形,故名鞍口。民国时演变为安口。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安口庄。魏氏在村前莹墓中栽植柏树两棵,据有300年以上历史。因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修建于2003年移栽路南侧,现已成活。    该村现有46户,人口146口人,除魏姓居住外,尚有薛姓、刘姓、葛姓、焦姓、付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发展果园25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收入,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63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98471   

郑家河岩村

  郑家河岩村       郑家河岩村位于隐珠镇驻地北部6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60亩。    据传,清初郑姓从云南迁至今五莲县,后又迁此立村。因此地河中岩石较多,取名郑家河岩。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时称郑家河岩,民国时称郑河岩。    郑家河岩村发展苗木、种植、果园、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产业,苹果面积达400多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99369   

尹家大庄村

  尹家大庄村       尹家大庄村位于隐珠镇驻地西北3公里处,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0.5公里,面积0.6平方公里。西邻204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清乾隆契书记载,明初尹姓从云南迁至胶州牧马城,清后期,扬、安等姓迁入。因尹姓先来,故称尹家小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尹家大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小庄,民国时称尹小庄。现有326户,人口965人,除尹姓外,尚有、王姓、李姓、杨姓、安姓、孙姓、薛姓、张姓、怀姓等多姓。    200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99206   

西大洼村

  西大洼村       西大洼村位于隐珠镇驻地正北2.5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0.5公里,总面积0.5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260亩。    据传,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焦姓从附近陡崖子(村)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取名大洼。1979年1月分成两个村,该村在西,称西大洼。现有居民38户, 83口人,主要姓以焦氏为主,其此有王姓、张姓、丁姓等。    该村经济以林业、畜牧业为主,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97183   

赵家河村

  赵家河村       赵家河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以3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0亩。    据传,清初王姓迁此立村。因坐落河旁,取名王家河。清末,赵姓从灵山卫赵家庄迁来,人口兴旺。1942年改称赵家河。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王家河。现有50户, 150口人,除赵姓外,还有张姓、陈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发展苗木养殖业基地100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97760   

卜落林村

  卜落林村       卜落林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1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6亩。该村东靠小珠山,西邻镜台山,长大路由村中穿过。    据传,明崇祯年间,程、宋、郭三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此地菠萝(柞树)林茂密,故名菠萝林。书写中演变为卜落林。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不落林。现卜落林村有126户,346口人,除宋姓、程姓、张姓三大姓外,尚有冯姓、郭姓、付姓等少数居民。    卜落林村发展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等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苗木、养殖业基地300余亩,年收入3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全面推行了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97760   

北高家庄村

  北高家庄村       北高家庄村位于隐珠镇东北部7.5公里,小珠山脚下,孤山东北麓,地处山岭,耕地面积780亩。村前为胶南市东西快速路,并直通海尔大道;村东与滨海大道紧密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村庄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并连续5年被评为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党总支书记赵天来2005年5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近年来,北高家庄村坚持走工业强村富民的路子,使村级经济和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两个文明建设不断攀上新台阶。2004年,全村完成经济总收入9.8亿元,集体可支配收入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60元。    据传,明朝末年,高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高家庄。1980年因重名,更名为高家洼,后又更名为北高家庄至今。现有176户,536口人。除张姓、李姓、赵姓三个大姓外,尚有薛姓、金姓、万姓、刘姓等少数村民。北高家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78年村集体账上只有62元钱,农民人均纯收入96元。    骨干企业青岛振华工业集团的前身为振华橡胶厂,始建于1986年,16个人以3万元、8间房子起家。1998年成立青岛振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下设橡胶、车辆、工业品、帘布厂、房地产5个分公司,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资产3.9亿元,净资产1.14亿元。职工3000余人,主要生产轻卡车、农用车、摩托车、力车内外轮胎以及系列手推车和花园工具车,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4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实现利税2675万元,出口创汇1678万美元。    北高家庄村1999年进行了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文明村庄启动工程。到2001年,全村村民全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别墅楼和公寓楼。2004年被确定为青岛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为了谋求村庄更快更好地发展,该村突破传统村庄发展模式,经过上级部门的批准,于2004年底以北高家庄村为核心,整合周边7个村庄优势,走“村企合一”的路子,成立了青岛珠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起点规划了集商住、科教、旅游、高新技术于一体的高档社区——“珠光园”,实施区域性开发。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快速向前推进,不久的将来,一个青岛一流、全省前列、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小康示范村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联系电话 86-0532-83198806   

崮上村

  崮上村       崮上村位于隐珠镇驻地(大卢家滩)东北8公里,小珠山西麓。周围环山,是一个小盆地,故有人称崮上是一个金盆底。只有向南有一条河沿通道与灵山卫镇域相连。村域东西约3千米(东至小珠山东西分水岭)、南北2千米,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06亩,山场林地面积8500亩,果园100亩。村东的太平庵被列为胶南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明永乐年间宋、管、张三姓从附近管家大村迁来立村。因地处四周陡峭、顶部较平坦的山坡上,故名崮上。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崮上,宣统及民国时称崮上庄。崮上村现有居民394户,1101口人,除占全村总户数70%的管姓外,尚有张姓、李姓、宋姓、孙姓、贾姓、刘姓、徐姓等少数居民。    解放初期,村成立了以贾学亮为首的山林专业队,首先在山坡、沟谷边上种树植树造林,建设梯田、塘坝、鱼鳞坑等把一个荒凉的小珠山西侧,变成了今天的“花果山”。20世纪60年代,村里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其中以机床加工厂和砖瓦厂闻名全胶南,本机床厂生产的Z32摇臂钻、B665牛头刨、C620车床、刨齿机、刨齿工具等产品,广泛销往我国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江苏省、四川省和本省各地,现有个体车床加工户32家,翻砂厂2家,中小型运输车20余辆,总共拥有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年产值400万元以上。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98308   

兰西村

  兰西村    兰西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村域东西0.2公里,南北0.8公里,面积0.24平方公里。    据传,明末李、于二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东有湾,生长兰花,故名兰西。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称兰西庄。现有230户,550口人。    该村建筑、工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11.3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95435   

东山村

  东山村       东山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村域东西3.5公里,南北3.5公里,面积12.25公里,其中耕地564.9亩,山场(林)1400亩,属山区丘陵地带。    据传,清初张、姜、冯、刘、赵等姓从今黄岛木厂口、附近王家林、赵家河、灵山卫等地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位于山冯家(村)东,取名山冯东山。1949年改称东山村。现东山村有172户,445口人。    该村经济以林果、畜牧为主,盛产樱桃、杏子、板栗等干鲜果,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5500元。    根据地理优势,该村自2004年以来实施了户户通自流水工程,规划建设了深3—5米的吃山泉倒流水井8处,辅助井10处,使98%的户吃上了自流水。通过该村的高山路正在硬化,村庄的面貌将会更加美好。    联系电话 86-0532-83197910   

西华山村

  西华山村    西华山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3公里处,村域东西长0.98公里,南北0.33公里,面积0.3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0亩。村南山称五顶山。    据传,明末宗、高、贾等姓从灵山卫迁来给苏姓看山立村,因坐落于华山坡,取名华山村。1962年分为两个村,该村在西,名西华山。现有110户, 263口人,有蒋姓、贾姓、张姓、孙姓、许姓、陈姓、吴姓、韩姓、王姓,蒋姓少数居住。    2004年,全村有私营企业7家,集体总收入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6616300   

石嘴子村

  石嘴子村    石嘴子村地处胶南东部新区,位于市行政机关办公中心北0.5公里处,胶南开发区管委东北1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历史记载,石嘴子村的立村年代为明崇祯年间。冯安邦、冯安民兄弟二人在其寡母带领下自青州府景芝镇迁居隐珠镇冯家滩,随后到石嘴子择地立村,繁衍人口。因选地座落在大卢河入海口西岸状似龙的岭头中间,村前、后地势状似龙嘴,故将村庄命名为“石嘴子”。该村现有318户1054人,其中冯姓占74%,另有张姓、王姓、生姓、高姓等少数居民。    石嘴子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1945年农历8月15日解放时,全村仅94户300多口人,耕地615亩,岭、洼地各占一半,并有大量的盐碱地和海滩。1995年,胶南市设经济开发区,从隐珠镇分离,成为开发区中心开发地段。随着土地的不断开发利用,生产结构由原来以农、渔为主正向工业、贸易及第三产业为主转变。1999年经上级批准,建成村级工业园一处,截止到目前,共引进各种项目22个,个体工商业户30家,2004年总产值达到了1200万元,集体资产积累达100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不断提高,“农民文化大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幼儿园”等公益事业相继建成。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4名石嘴子村人考上了国家的名牌大学,到现在,石嘴子村考上各类大、中专的学生已有84人,其中研究生多人。有六人成为县级以上干部,军队营以上干部九人,教授一人。现在居住在石嘴子村的全体居民,老有所养,贫有所依,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5165857   

向阳岭村

  向阳岭村    向阳岭村地处东部新城区,位于市行政机关办公中心北1.5公里处,胶南经济开发区管委北1.5公里处。东临温州路,西临北京路,南至珠海路,北至人民路。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向阳岭村属移民村,早在1970年因隐珠公社修建山冯水库,将原属胶南县隐珠公社北山村的部分居民迁此立村,以嘉言取名向阳。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向阳岭村。该村现有住户200户600人,除赵、冯两大家族外,尚有苏姓、付姓、郭姓等居民。    向阳岭村历史上以种地为生,土地贫瘠,生产方式原始。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该村经济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水平基本温饱。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胶南新区的开发建设,该村因地制宜,借力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经济的发展之路,呈现出村民安居乐业,共奔小康的可喜局面。2004年,发展私营企业8家,个体经商户2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17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48万元;工商税收137万元,利润6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78元。目前,该村正稳妥开展旧村改造工程。    该村曾被青岛市授予“平安示范村”;被胶南市授予“五个好带头村党支部”、“文明村庄”、“科普示范村”;连续多年被开发区工委、管委授予“先进党支部”、“五个好党支部”、“经济建设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社会治安先进单位”、“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65596   

孙家滩村

  孙家滩村       孙家滩村地处胶南市东部新城区,位于胶南经济开发区管委西北0.6公里处,东临易通路,西依青岛路,南靠珠海路,北至秦皇岛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面积0.5平方公里。   村委办公楼    据传,清嘉庆年间,孙姓从胶州里岔迁此立村,因地处盐碱荒滩,故名孙家滩。该村现有508户、1688人。除孙姓外,尚有崔姓,葛姓,张姓,薛姓,高姓等少数居民。1990年以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又增添了李、王、刘、逄、马、周、丁等姓居民。    孙家滩村历史上以农业、海洋捕捞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兴办了包装印刷、工业品制造、金属制品、建筑安装、对虾养殖等中小型企业,形成了以服务业、工业、建筑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1998年以来,先后征地87亩,建设通用厂房13000多平方米,并高标准建设了8400平方米的圣泉商务大厦,吸引了韩国相垣包装厂、圣海印刷厂等20余家内外资企业入驻。目前,村级经济快速发展,全村个体私营业户发展至118家,年工业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村集体年租金收入达2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707元增至2004年的5684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三个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2001年,新建农民公寓楼8栋,总面积2500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呈现出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同时,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老年人生活补助及中小学生助学金发放制度,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    孙家滩村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浓厚。实验中学、胶南六中、第二实验小学三座市属重点学校环绕村庄周围,村属小灵童幼儿园为青岛市一类幼儿园,各类学校的错落布局,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就读环境,该村先后有100余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8人成长为党政干部,有多人成为所在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先后多次被青岛市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75628   

薛家滩村

  薛家滩村    薛家滩村位于胶南市城区东部,距市行政办公中心1.5公里,村域东西0.9公里,南北0.8公里。该村北邻人民路,南靠珠海路,西依上海路,东至青岛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清道光年间薛氏兄弟四人从薛家岛迁此立村,因地处盐碱荒岭,故名薛家滩。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薛家滩。该村现有530户,1828人。    薛家滩村历史以农业为主,兼渔业,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到上世纪80年代开创了汽修、塑料和五金加工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现有私营企业25家,外资企业1家,个体工商户160户,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手推车生产、轮胎制造、锅炉安装除垢及五金、木器、塑料、铝合金生产加工等。2004年完成销售收入4.4亿元,缴纳税金2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8元。其中,星华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4亿元,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成为全市最大的民营企业。该村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力从事工业、商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经济收入非常可观。   星华集团有限公司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为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自2001年起该村实施村居改造,一期工程竣工3万平方米,现有68户迁入楼房。近年来,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连续4年被授予全市经济“十强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创“五个好”带头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72279   

新建村

  新建村    新建村地处胶南城区东部,位于胶南市行政办公中心东4公里处,开发区管委东4.5公里处,东与灵山卫镇接壤,西邻海水浴场,南濒黄海,与灵山岛隔海相望,北至海滨大道。村域面积270亩,其中耕地249亩。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独特,渔家宴为当地特色。    据传,清道光十三年(1834年)王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此地山涧中有黑色石头,故名黑涧。后因字义不好,1966年经批准,更为新建村。该村现有居民67户,220人,除王姓外,尚有李姓、冯姓等少数居民。    新建村历史上以渔农为主。解放后,该村渔业、农业逐年发展。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海上外滩的水面养殖,1997年开始至今发展礁石养殖池近200亩,发展扇贝养殖面积1250多亩,初步形成了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规模化养殖。截至2004年,全村年产海参、鲍鱼以及蟹、虾等海产品100多吨,年产值8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48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全面推行了老年人生活补助及中小学生助学金发放制度,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还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86-0532-85199153   

孟家滩村

  孟家滩村    孟家滩村地处胶南市东部新区,位于市行政机关办公中心西2公里处,开发区管委西2.2公里处,东邻青岛路,西接上海路,南至海王路,北靠珠海路,地理位置及投资环境十分优越。   村委办公楼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孟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盐碱荒滩,故名孟家滩。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孟家滩。该村现有1557户5467人,除孟姓居民外,尚有王姓、张姓、李姓、郭姓等。    孟家滩村历史上以农林为主。旧时因地处盐碱荒滩,土地贫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经济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农、林产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项目。到上世纪80年代,又开创了建筑业。特别是近几年,该村三产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先后引进了宇信洗浴中心、森蓝岛大酒店等较大规模的服务企业。2004年全村个体工商户达到110多家,私营企业30多家,产值达到1.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0元。    2004年,该村引进的青岛维客集团胶南购物中心项目,已于当年正式营业。该项目占地34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由村集体筹资4000多万元建设。建成后,由青岛维客集团租赁使用,仅此一项年可实现租赁收入550余万元。另外,总投资1.8亿元正在建设中的利群东部超市和规划中的20000平方米的家具市场,推动了东部商务中心的形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每年投入近20万元对村庄硬环境进行建设,全面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对达到女55周岁、男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按每人每月80元的标准发放老年人生活补助金。同时,还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胶南市委、市政府,开发区工委、管委授予“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经济建设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161987   

辛屯村

  辛屯村    辛屯村地处胶南城区东部,位于胶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东北5公里处,市行政办公中心东北4.5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渔家小吃特色鲜明。   辛屯村办公楼    据传,明初辛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耕地屯田,故名辛屯。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山前屯。该村现有居民182户,598人。    辛屯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拥有海水养殖面积230亩,渔船40余艘,水产育苗企业2家,年产海参10万斤,鲍鱼、海水鱼、贝类、蟹等6000余斤,2004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   海参、鲍鱼池    随着村级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老年人生活补助及中小学生助学金发放制度,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每逢“三八节”,村集体都要拿出专项资金为育龄妇女发放纪念品;“母亲节”为50岁以上的母亲赠送慰问品;“重阳节”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纪念品;“仲秋节”、“春节”为每个家庭发放月饼、煤气票等。同时,该村先后投资近10万元建成了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及文化活动场所,定期举办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加强对村民的健康思想教育,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村民”等活动,使村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198351   

两河村

  两河村    两河村地处胶南市城区东部,位于市行政办公中心东北3公里处,胶南开发区管委东北3.5公里处,东邻辛屯村,西、北均与隐珠镇接壤,南至泰薛路。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其中耕地1800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两河村办公楼    据传,明末汤、王两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只有两户人家,故名两户。清初,户数增多,以坐落两条河汇流处,改称两河。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两河庄,民国时期称东两河、西两河。现两河村有487户1711人,除汤、王两姓外,尚有薛姓、韩姓、卢姓、刘姓、李姓、石姓、郑姓、高姓、尚姓、陈姓、赵姓、张姓、苗姓、徐姓、冯姓等居民。    两河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除发展农业、渔业、海产品养殖外,还大力推进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相继引进了隆和置业、颐荣置业、帝邦置业和肥城矿业集团培训中心等20余家私营企业。其中,东方工业品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多年被青岛市评为“百强私营企业”,所产轮胎品牌被评为“青岛市著名商标”。2004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0万元,完成工商税收268.3万元,新增个体私营业户10家,工业销售收入1439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60万元,工业总产值19865万元,合同利用外资28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6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7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15元。      海西大酒店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三个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全面推行落实了农村合作医疗、老年人生活补助及中小学生助学金发放制度、独生子女奖励兑现政策,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另外,该村还大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得到不断提升。该村连续多年被开发区管委授予“纳税工作先进单位”、“经济建设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98598   

大荒庄村

  大荒庄村    大荒庄村位于人民路东端,隐珠镇镇驻地以南1公里处,东接胶南经济开发区,泰薛公路和滨海大道分别从村后和村南经过,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据传,清末张姓从今张家楼镇松山子(村)迁此立村。因地处荒滩,故名大荒。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大荒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及民国时称大荒庄。现有680户,1780口人,以冯姓、韩姓、刘姓、于姓居民居多。    该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全村私营企业42家,吸纳就业2000多人。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全村青壮年农民及剩余劳力大多在企业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或经商。集体企业有1家房地产公司和配套的物业公司,公司资质分别为四级和三级,建有花园式的多层商品房物业区,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480元,集体固定资产650万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失地农民发放生活补助金和养老补助,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为方便群众,村内设立配套完善的菜市场一处,村内道路做到硬化和绿化,对大部分户进行了卫生改厕工程,配备了专业的治安巡逻队,生态居住环境良好,村庄秩序文明稳定。村先后多次被市评为“胶南市十强村”、“文明村庄”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连续多年被隐珠镇授予“五个好党支部”和“平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610199   

东辛庄村

  东辛庄村       东辛庄村位于隐珠镇驻地南1.5公里处,村域东西0.8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0.96平方公里。    清顺治年间,辛、杜、张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前后有沟,夜间有狼出没,故名野狗店,后因含义不好,以辛姓先到,改称辛庄。清末,因避与西面辛庄重名,又改称东辛庄。东辛庄村现有492户,1605口人。    该村经济原以农业为主,现以工业、三产服务业为主。全村共有27家企业,其中村集体企业2家,外资企业3家,内资24家,年集体收入165万元,上交税金11.55万元,村集体资金1850.50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90.30元。    该村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1993年,村集体办起了吸纳100多个孩子的幼儿园,同时购买了小学学生专用车,每天由村专门派人接送孩子。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荣获青岛市文明村庄,村党支部荣获青岛市“五个好”党支部、胶南市争创“五个好”村党支部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96016   

西卢家滩村

  西卢家滩村   西卢家滩村位于隐珠镇镇驻地西0.8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7公里,总面积0.3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80余亩。居民243户、811口人。村西山称隐珠山。    据传,明初卢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荒僻,取名卢家疃。明中期为与附近另一卢家疃相区别,改称小卢家疃。民国时称小卢滩,解放后复称小卢家疃,1958年后改称西卢家疃。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年间称小卢家疃,民国时称小卢滩。   该村历史上主要以农业为主,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办工业项目,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期,工业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到目前,已拥有企业12家、房地产企业1家,年产值8000多万元。村集体公共积累达1000余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2元。   该村精神文明建设富有成效,先后荣获胶南市文明村庄、胶南市社会治安先进单位、胶南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称号,村党支部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3191255   

豆金河村

  豆金河村    豆金河村处于胶南新老城区结合部,位于胶南市行政办公中心西北2.5公里处,开发区管委西北3公里处,东邻上海路,南至银桥大街,西依灵山路,北靠人民路,村域东西0.3公里,南北0.4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清初冯姓由邻村广城迁此守墓立村,因此处有河,曾产金沙,故名豆金河。豆金河村现有269户1216人,冯姓占多数以上,另有李姓、焦姓、张姓、薛姓等少数居民。    豆金河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前因生产工具落后,村经济状况相对薄弱,固定资产不足万元。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相继办了印刷厂、机械加工厂、五金厂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突出发展三产服务业,投资700万元,开发建设了28870平方米的凯伦商业步行街,成为全市商贸业的新亮点。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该村经济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私营企业发展至6家,独资企业2家,房地产企业1家,年产值达2800余万元。2004年,工业产值达3485万元,上缴税金1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578元,村集体年收入10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达1200万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2001年,新建农民公寓楼8座,总面积2500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呈现出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同时,该村又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老年人生活补助及中小学生助学金发放制度,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    该村连续多年被胶南市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称号,先后多年被开发区管委授予“两个文明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131137    传 真: 86-0532-86131907   

广城村

  广城村    广城村处于胶南新老城区城乡结合部,位于胶南市行政办公中心西北3公里处,开发区管委西北3.5公里处,东邻双星轮胎公司,西临上海路,南至人民路,北靠泰山路,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6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相传,明初张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广阔,有故城址,故名广城。民国版《增修胶志·历史城池建置图》标注为“广城”。广城村现有670户2200人,张姓占全村大半以上。    广城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大力发展园区建设和个体私营经济,高标准建设了广城装饰装潢材料市场。该市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2000余万元,是胶南市唯一一处集装饰装潢材料、建材、家具、灯饰、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目前已有150余家业户入驻。同时,还开发建设了30000平方米的商业网点房和居民小区楼,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有了显著提升。   广成装饰装潢材料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老年人生活补助金及中小学生助学金发放制度。广城小学历史久,知名度高,曾有6名厅级干部出自该校。同时,还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群众文娱活动丰富多彩,被青岛市授予“五个好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称号,被胶南市授予“胶南市象棋村”、“文明村庄”称号,连续多年被开发区管委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投资环境优良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96298   

水城村

  水城村    水城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镜台山脚下,水城水库南侧。村域东西0.6公里,南北0.75公里,面积为0.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81亩。    据传,明末薛姓从今黄岛区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刘家岛(村)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取名薛家岭。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水城村。现有276户,872口人,除刘、冯多户姓氏村民外,尚有陈姓、孙姓、王姓、谢姓、朱姓等姓氏村民。    该村通过发展苗木种植、建筑业、畜牧养殖等产业,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引进资金建设了镜台山生态苑。全村个体工商户15户,独资个体企业5家,年产值500余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61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98984   

杨家村

  杨家村    杨家村位于隐珠镇驻地西北1公里处,村域东西长0.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有居民168户,588口人。    据传,明末杨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杨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杨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杨家村。    杨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农业和建筑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1995年,该村建立了占地达100亩的工业园,吸引了三浴橡胶、明珠橡胶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入住园区。2000年该村引进了6个私营企业。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8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93310   

小兰东村

  小兰东村    小兰东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70亩。    据传,明末王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西有湾,生长兰花,村小,故名小兰东。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小兰东。现有王姓、崔姓、韩姓、刘姓四大姓人,全村有196户,600口人。    该村兴办了适于村情的工、副业,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65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95023   

大兰东村

  大兰东村    大兰东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8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80亩。    据传,明末周、付二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西有湾,生长兰花,村较大,故名大兰东。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大兰东。现有付姓、王姓、刘姓、冯姓、崔姓、薛姓等,全村有197户,585口人。    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80元。先后被评为隐珠镇社会治安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平安建设先进单位,村党支部被评为隐珠镇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195081   

三家庄村

  三家庄村    三家庄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6公里处,灵三公路由村内通过,村西长大公路,交通便利。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5亩。    据传,清末傅、惠、高三姓分别从灵山卫及胶州三里河迁此立村,取名三家庄。现有55户、188口人。    该村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29.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91205   

蒋家尧村

  蒋家尧村    蒋家尧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0亩。    据传,清光绪十三年(1897年),蒋云乾从附近蒋家店子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沟,上有残桥,故名破桥沟。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此地烧窑,改称蒋家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末称小窑。现46户,138口人。    该村因地制宜,由原来的单一的农业为主改为苗木种植、畜牧养殖为主,特别是畜牧的发展,使村民的收入大大提高,全村养鸡大棚15个,年收入3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62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95068   

林家庄村

  林家庄村    林家庄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6公里处,现有120户, 328口人,耕地面积540亩。    据传,明末林方岳、林方平、林方龙三人从灵山卫西南园迁此立村,取名林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林家庄。村中以林姓人口居多,还有赵、殷、李、薛等少数居民。    近几年,该村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村民收入不断增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8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98795   

山前村

  山前村    山前村位于市行政机关办公中心东北5公里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东北5.5公里处,东临灵山卫镇百果墅村,西依开发区辛屯村,南至滨海大道,北至隐珠镇东华山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崇祯末年,张、谭两姓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因座落朝阳山南面,故名朝阳山前。清中期简称山前。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末及民国时均称山前庄。现除张、谭、高、王四大姓氏外,还有陈、刘、车、孙、许、徐、彭、苏等姓氏。该村现有365户、1470人。    山前村历史上以渔、农为主,因地处丘陵,土地瘠薄,农民生活贫困。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海上养殖业二三产业,尤其是近几年,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青岛朝日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富康源饲料公司等13家中外企业,发展小型机件加工业户11家,餐饮业户9家,批发零售及其它服务业户17家,加上在区、镇企业上班的从业人员近400人。2004年,全村实现工业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利税9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61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村集体出资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有线电视,整修了街道,石砌了排水沟,村庄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老年人生活补助金及中小学生助学金发放制度。另外,还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群众文娱活动丰富多彩。连续多年被开发区管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99135   

象沟头村

  象沟头村    象沟头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以北1.5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75平方公里。    据传,明末祁、韩、李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沟,状如象鼻,村在崖头,故名象沟头。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象沟头。现有241户人家,772口人。    象沟头村由单一的农业生产逐年发展成多种形式的种植业,村集体搞刺绣手工业。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主要以   橡胶制品为主,养殖业为辅。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8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92490   

东华山村

  东华山村    东华山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约5公里处,朝阳山脚下。东与灵山卫镇相邻,北与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壤,南1.5公里处是滨海大道及海水浴场,1公里处为泰薛公路、204国道,三面环山、一面靠海。    据传,明末宗、高、贾等姓从灵山卫迁来给苏姓看山立村,因坐落于华山坡,取名华山村。1962年分成东、西两个村,该村在东,名东华山。东华山村现有75户,230口人,有高姓、宗姓、郑姓、陈姓、刘姓居住。    该村经济以渔业、畜牧业为主,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99268   

董家庄村

  董家庄村    董家庄村位于隐珠镇驻地北0.5公里处,村庄占地180亩,东靠北京路,北靠长春路。    据传,明初董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董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董家庄。现董家庄村有258户,786口人,因时代的变化,董家庄现在无姓董的,主要有薛姓,隋姓,陈姓等多姓的村庄。    该村建起占地190亩的工业园,吸引了20多家企业入住园区,其中有进出口权的企业6家。2004年全村工业销售收入1亿多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687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91032   

西冯家滩村

  西冯家滩村    西冯家滩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0.1公里处。村域东西长1.2公里,南北长0.9公里,总面积1.08平方公里。    据传,明末张、冯二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张姓先到,故名张家村。清初,又因冯姓兴旺,地处碱滩,故改称冯家滩。1958年以河为界分成两个村,该村在西,称西冯家滩。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称冯家滩,宣统时称冯家疃,民国时称冯家滩。现有499户、1337口人,流动人口1480人。除冯姓居民外,尚有高姓、孙姓、刘姓、李姓、王姓、薛姓等少数居民。    西冯家滩村历史上祖祖辈辈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解放后,该村相继兴办了工业、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果树种植、大棚蔬菜种植、苗木栽培,不断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现村民已由农业收入为主转为以工业、经商、务工等收入为主。该村共有私营企业22家,个体加工业56家,个体经商78家,年产值可达970余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先后被评为胶南市十佳文明村庄,荣获青岛市社会治安先进单位、青岛市科协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91844   

东冯家滩村

  东冯家滩村    东冯家滩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0.5公里处,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公里,总面积1.08平方公里。    据传,明末张、冯二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张姓先到,故名张家村。清初,又因冯姓兴旺,地处碱滩,故改称冯家滩。1958年以河为界分成两个村,因该村在东,故名东冯家滩。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年间称冯家滩,宣统时称冯家疃,民国时又称冯家滩。现东冯家滩村共有420户,1237口人,流入人口1480人。除冯姓居民外,尚有高姓、孙姓、刘姓、李姓、王姓、薛姓等92个姓氏居民。    因村庄座落在海滩边上,沙地、盐碱地居多,东冯家滩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业、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果树种植、大棚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等支柱产业,不断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随着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的规划建设,该村已逐步成为无地村,村民收入已由农业为主转为以经商、务工等为主。现该村共有私营企业22家,个体加工业户56家,个体经商户78家,年产值可达970余万元。该村在村北工业园内建起大型密练厂一座,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起双跨厂房2栋,面积2000多平方米,另外有100亩土地用于租赁,仅租赁村年均纯收入可达8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668元。先后多次被命名为“胶南市模范村庄”,荣获“胶南市社会治安先进单位”、“隐珠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92928   

前洼村

  前洼村    前洼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南1.5公里处,村域东西长0.42公里,南北0.35公里,面积0.1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0亩。    据传,清初薛姓从薛家岛、于姓从于家河、张姓从张家楼镇大山张(村)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村小,取名小洼。清末,又因烧窑,改称小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前洼。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小洼,宣统及民国时称小窑。现有147户、428口人,除薛姓、张姓、于姓三为主姓,尚有苏姓、王姓、陈姓、段姓、冯姓、许姓、杨姓等少数居民。    近几年,该村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走以农业为主体向第三产业发展的强村富民的新路子。相继创办了华邦工业公司、大源针织公司、奥诚工贸公司、光雨工业品制造公司等8家个体企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4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的发展,村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重科技重教育的意识在广大村民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先后有35名青年考入大中专院校深造,其中博士1名、研究生2名。    联系电话 86-0532-87193379   

店头村

  店头村    店头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2.3公里处。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4公里,面积1.54平方公里。三面临河,一面临山,山水环绕,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据传,明初郑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在村头开店,故名店头。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店头。现店头村共有365户,1089口人,姓氏繁杂,按姓氏的多少依次是郑姓、薛姓、王姓、韩姓、张姓、宋姓、李姓等姓氏。    店头村历史上以农、林为主。解放以后,该村农、林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出现了工、副业。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苗木种植等农业产业。从90年代起,陆续发展起了很多私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作坊,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3户,规模以上私营企业8家,人均纯收入达548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对独生子女户全部落实奖励待遇,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93548   

烟台前村

  烟台前村    烟台前村地处城区东部,位于市行政机关办公中心南1公里处,胶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东南1公里处,东临滨海大道,西靠北京路,南至海滨大道,北至海王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清代顺治年间,葛姓从黄山经济区沙沟村迁至此地立村,因此地有一古代烽火台,居住地又在其前侧,故名烟台前。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代宣统年间就称烟台前。该村现有156户487人,除葛姓外,尚有孙姓、宗姓、杜姓、李姓、王姓、马姓、崔姓等少数居民。    烟台前村历史上依靠种地和海上捕捞为生,土地贫瘠,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烟台前村的渔业和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实现了以渔促农、以农养渔,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村民更新观念,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到发展第三产业,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经济强村之路。2004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597元,工业总产值8209万元,工业销售收入5949万元,工商税收完成24.9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老年人生活补助、中小学生助学金、独生子女奖励兑现得到全面落实,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机制得到逐步完善,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断增强,村民遵纪守法,村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街道卫生洁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胶南市评为“文明村庄”,被青岛市爱委会评为“卫生村庄”,被开发区管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61055   

蒋家店子村

  蒋家店子村    蒋家店子村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0.8公里,面积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5亩。    据传,明初蒋姓兄弟三人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在此地开店,故名蒋家店子。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店子,宣统时称店子庄,民国时称蒋家店。现蒋家店子村有120户,273口人,除蒋姓居民外,尚有陈姓,宋姓,魏姓,冯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积极发展林果业和建筑业,村民收入逐年增加,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5000元。   


东华山村特产大全




东华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