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园村
西南园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地处平原,村域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耕地现有130亩。西南园村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南临泰薛公路和滨海大道,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祖先自云南省迁移至此。现西南园村共有463户,人口1311人,主要姓氏有陈姓、生姓、林姓、张姓、唐姓、孙姓、王姓、赵姓、程姓、苏姓等。
西南园村历史上以农为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相继创办了工副业、畜牧业和养殖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工业、商业、养殖业三大经济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得到了长效稳定发展。村内现有工业用厂房多处,占地面积三十多亩,年产值收入6200万元,个体户130户,经营收入6120万元,养殖业基地16亩,年收入12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298元。
近年来,通过对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于2002年在村西兴建5000㎡的商业网点房和集贸市场一处,个体和营业户达百家,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每年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的村民每月发放养老救助金90元,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为每位村民都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以多种形式对村民进行普法宣传和教育,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镇党委、政府命名为“两个文明建设单位”、“先进党支部”、“经济发展先进单位”,被青岛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3976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4004 | 266000 | 0532 | 查看 西南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街村 |
南街村 南街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本村东西南北呈正方形,面积1.4平方公里,共有居民310户,920口人。南街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初具规模的机械厂、橡胶厂、制品厂等企业,个体户餐饮、针织、纺织、成衣、加工、机床维修、养殖、幼儿园、商业、粮油等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带动了该村经济的繁荣,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该村又投资260万元,建起了6000余平方米的厂房车间,使该村年固定收入达到了60余万元。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该村在从普法教育到村内治安,让人人学法、懂法、守法,从文明村庄到五好家庭,让居民们从根本上摆脱庸俗和迷信,从基本国策到优生优育,让大家从重男轻女到生男生女都一样,一改旧习,从重视教育、以科学为本到精心教育下一代,该村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大学生的生活救助到六十岁以上老人的生活补助,都做了合理安排,到目前为止,本村共有大学生、研究生13人,被照顾老人120人,对五保户、困难户、烈军属、残疾人,村集体都给予照顾,该村多次被镇政府授予文明村、法制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6858 |
赵家庙村 |
赵家庙村 赵家庙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以西3.4公里处,赵家山子南麓,泰(安)薛(家岛)公路、海滨大道西北侧,地处丘陵,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70多亩,荒山面积约1000多亩,依山傍海,交通十分便利。 据记载,明初赵、焦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庙,故取名赵家庙村。现赵家庙村295户,人口808人,除赵姓居住外,还有桓姓、程姓、苏姓、王姓、侯姓、孟姓、苗姓、代姓、宋姓等姓居民。 赵家庙村地处丘陵,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解放后,自60年代以来,该村渔业、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锻造厂、铸造厂、海上渔业捕捞队等工副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来,通过对农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村民踊跃进军海上,发展扇贝养殖及陆地畜牧养殖。在2000年该村建起了占地达200亩的工业园区,吸引近十家中型企业入住园区。同时,充分发挥离黄海学院近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到目前为止全村个体工商业户近40家。2004年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7000多万元,税收近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以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加,2003年,该村投资兴建6000平方米的公寓楼一处、3000多平方米的办公与商业综合楼为一体的大楼一处。该村每年向60周岁老人发放福利逐年增长,全村村民免费加入合作医疗,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赵家庙村先后有8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6人成为党政副处级、军队营级以上干部,由3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该村先后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9070 |
毛家山村 |
毛家山村 毛家山村位于镇驻地西北2公里处,小珠山南麓,地处山岭,三面环山,南距灵山湾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村前临港快速路,东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距胶南新市区8公里。 毛家山村分三个自然村落,即毛家山、月里涧、河西沿。据传,明初程姓来毛家山看茔在此村,村后一山形如帽架,称帽架山,后演变为毛家山; 月里涧形如月儿,由此得名,后演变为月里涧,陈姓在此看山而立村;村中一河清澈流水,河西迁来生姓、宋姓等居住立村,河西沿由此而来。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以林地为主。全村共有156户,人口403人,除程姓、陈姓、生姓、宋姓村民外,尚有刘姓、孙姓居住较多。 该村历史上以林、农、副为主,是传统林果专业村。近年来,在传统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苗木业,已经建立了胶南市最大的日本石岩杜鹃培育基地。副业方面自60年代就有蜜蜂养殖,豆腐加工,粉条加工,家猪养殖等项目,现在新扶持发展养殖户4家,以养狐狸、水貂为主。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该村依托区位优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出“发展旅游,强村富民”的口号,基础投资已达400多万元,其中村前月亮湾水库投资230万元,蓄水量达13万立方,进山水泥路、环山石阶路、山中凉亭投资70多万元,山中植被投入11万元,苗木基地投资80多万元,为进一步挖掘、开发该村的旅游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可供挖掘的资源有:村民房前屋后数千株各类果树已形成自然的观光佳地;月里涧清澈的泉水四季不断溜,山中象形石如嫦娥望月、八戒峰、狮子峰、情侣石、龙据坡、船石、垛石数不胜数;历史的典故与传说诱人神往如双列女祠,明末起义军头领张大雅留下的屯兵围子、跑马场、栓马石、天然议事厅,明洪武年间设卫村西山坡屯兵哨所大小点将台,还有山神庙遗址。。 联系电话 86-0532-83183501 |
大楼村 |
大楼村 大楼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西4.2公里小珠山南麓,地处山岭。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85公里,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4亩。前湾港东路从村前经过。 据传,清初吴姓从附近郑戈庄迁此立村。因三面环岭,形似月牙,故名月牙村。民国初,因石山上蝎子多,改名为蝎石子。解放后,以此地有楼山,比邻树大,改为大楼。大楼村辖三个自然村有,93户,人口237人,主要是陈姓居民,其他还有金姓、程姓、薛姓、赵姓、许姓、冯姓、高姓、张姓等。 大楼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业、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村级经济不断壮大。其中机械制造业逐步形成规模,兴建了占地达4亩的新厂区。该村于2002年兴建了大口井一眼,年出水量达5万立方,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该村的源生山泉水厂,年产山泉水12000方。同时,该村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90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不断增长,60岁以上老人每年村里给予100元的生活补助,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每年给予独生子女父母奖励156元,独女家庭享受母女大病保险220元,实行晚婚晚育的夫妇享受50元的奖励,中小学生乘坐学生专用车,村集体给予所需费用一半的补贴,为村民减轻了负担,让村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大楼村先后考出5名大学生和1名博士生,有1人成为团级干部,有3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3177522 |
李家河村 |
李家河村 李家河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以北4公里处,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面积为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0亩。 据传,清中期李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以地处河畔,故名李家河。李家河村有145户,378口人。主要有王姓、侯姓、任姓、宗姓、张姓等几大姓居民。 李家河历史上以农、林、牧为主。近几年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手工业、机械加工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其中苗木、种植和养殖加工,在近1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自2003年上级主管部门将山路硬化以来,引进了大、小企业6家,年产值可达400余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医疗保险,并每年为村民投入了家庭财产保险。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了备用保金险。计划2005年下半年投资20万元,为村民无偿通上自来水,切实解决村民的用水问题。为了改善办公环境,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3年村新建100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文化活动室一间。在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3189065 |
杨七岭村 |
杨七岭村 杨七岭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西北3.3公里处,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面积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2亩。杨七岭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与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向南四公里为泰薛公路、滨海大道。 据传,清初侯姓从今青岛市沧口区营子迁此立村。因此地有七道山岭,居民养羊者较多,故名羊七岭,后演变为杨七岭。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至民国时期称羊七岭。 现杨七岭村有五个自然村组成,即侯家河(河南、河北)、东崂山子、凤凰地、十三方、杨七岭,现有347户,544口人。山村姓氏较多,有侯姓、张姓、任姓、王姓、梁姓、胡姓等近60种姓氏。 杨七岭村历史上以养殖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养殖业、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旅游开发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以来,引进了珠峰园艺,青岛小珠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青岛鑫鹏旅游开发公司,总投资近4000万元,每年的经济效益近200万元。全村现有私有企业10家,个体私营户30户,年产值1000多万元,工业销售收入2000万元,完成税收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12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近几年村民的义务工、农业税全部减免,60周岁以外的老人在中秋节、春节发放500多元的钱和生活补助用品,每年拿出3万多元免费接送孩子上学,对考入重点高中、大学、研究生的学生分别给予500、1000元、5000元的奖励,对博士后给予10000元的奖励。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为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从2005年开始对全村实施村居改造,并投资1000多万元,在侯家河建小(二)型水库一处。近年来该村连续多年来被灵山卫镇党委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利用内资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胶南市人民武装部授予“民兵基层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9047 86-0532-83189099 |
山子西村 |
山子西村 山子西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以北5公里处,在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面积为1.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0亩。山子西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西临小珠山,南隔海与灵山岛相望,北通黄岛及高速公路的海尔大道。 据传,明朝初期,薛姓先祖,薛老大、0兄弟二人,由陕西大柳树底迁到山东。老大在开发区柳花泊定居,0在开发区的薛家岛定居,0的后代薛清云迁至山子西村择地而居,子孙繁衍,村名根据村东一块石头而称。现山子西村有145户,人口378人,除薛姓居民外,尚有赵姓、夏姓、王姓、任姓、宋姓、张姓等。 山子西村历史上以农、林、牧为主,近几年,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苗木、茶叶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山泉水、机械加工业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苗木、茶叶种植和山泉水制造、加工,在近1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自2003年上级主管部门将山路硬化以来,引进了大、小企业10家,年产值总计460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山子西村先后有近6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分别给予了不同的经济奖励。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医疗保险,并每年为村民投入了家庭财产保险。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了备用保金险,同时在2004年年初为村民无偿通上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对用水问题。2005年年初该村两委正在筹备建一处文化办公大院。该村还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89101 |
北窑村 |
北窑村 北窑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小珠山东麓。居民120户,人口316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的达18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2%。该村地处山岭,现有耕地41亩。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21万元,其中二、三产业经济收入占总收入的84%,人均纯收入5620元。 据传,明中期张姓从灵山为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窑,系朱姓所有,故名朱家窑。清末,因此邻村小,改称小窑。解放后因座落于灵山卫北,由该称北窑。该村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临朱戈庄水库,西接黄石圈旅游度假区,南靠疏港西路,距青岛滨海公路约1.5公里,北靠国家级森林公园——小珠山旅游度假区。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北窑村原为黄石圈村第三大队,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及经济的发展,原黄石圈村第三大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北窑村落。因为当时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烧窑,所以1958年正式命名为北窑村。北窑老村是依山而建的,所处的位置三面环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仅本村山地绿化就达一千多亩,是一个天然旅游胜地。北窑山上有一面著名的“石鼓”,是一块巨石经过大自然的雕琢而自然形成,此石中空,敲之若真鼓,所以称为“石鼓”。 北窑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近年来,该村两委一班人广开思路,先后从烟台、莱阳等地引进了多种果树优良品种和其它各种优质苗木。这样,不仅推进了对自然资源优势的利用,同时发展了林业,更带动了果品加工业的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了村经济发展“多元化”。近年来,为带动村级经济的大发展,该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扩大开放,投入100 万元,建成了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 联系电话 86-0532-83181970 |
南门里村 |
南门里村 南门里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西15公里为胶南市区,北倚小珠山风景区,南濒黄海,与旅游胜地灵山岛隔海相望。该村位于灵山卫古城内的南端,四大城门的南门,因此得名南门里。 该村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土地300亩,现有实耕地不足80亩,村民大都从事二、三产业。现该村有居388户,1102 口人,以王姓居多,此外有程、李、沈、唐、薛、张等姓。 历史上,南门里村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其中明朝“程家世袭指挥”(江西铅山县人,明天顺时期随天顺从南方起兵率大军“扫北”时择此地居住)。清朝年间,王姓家族出一进士,其声名较为显赫,当时的王进士府非常气派,只由于以后历次的变化,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现剩余建筑被定为胶南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南门里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农、牧、副业得到了全面发展,80年代初,先后创建起了村办集体企业纸箱厂和机械加工厂,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门里村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全村私营企业发展到36家,个体工商业户87家,年产值达到4.1亿元。近年来村集体投资1000余万元,兴建了高标准通用厂房7000平方米,大型仓储12000平方米,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13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86元。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80年代,村集体投资安装上了自来水,并免费为村民供水,近年来又为女年满50至54周岁、男年满50至59周岁的村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生活费,女年满55周岁、男年满60周岁的村民每人每年补助1080元生活费;独生子女奖励和晚婚晚育奖励都及时兑现。该村多次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被胶南市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 2003年和2004年连续获得“胶南市十强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7290 |
朱戈庄村 |
朱戈庄村 朱戈庄村位于灵山卫镇人民政府驻地以北1公里朱戈庄水库南侧。地处山岭,面积0.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0亩。 据传,明初朱元英、朱元福兄弟二人由云南迁此地,子孙繁衍,立村为朱家庄。1980年全县地名普查时,因村庄重名,更名为朱戈庄。现在全村360户, 846口人。 朱戈庄村北紧靠长满绿树的茔山,山西坡以下是1958年修建的水库,库内长年有水,茔山之巅比较平坦,有“三官庙”遗址,其中有很多神话传说,尽管庙不存在,但巨石上凿刻的“三官庙”三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解放后,该村在发展粮油生产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采石业、建筑业、砖窑业,70年代创建了翻沙厂、塑料薄膜热合加工厂,大兴水貂狐狸养殖业。1979年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村住房大规划,中心南北大街11米宽、东西街10米宽;中小街分别为8米,6米,4米宽。4户连体,统一标准,经规划,全村瓦房整齐,街道宽敞,出现崭新的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经过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形成了苗木栽培、动物饲养、建筑工商等多种新型产业。全村有个体工商户15个,引入外资企业1个,内资企业8个,占地110亩的苗木基地一个,每年向国家交税60万元。2004年全村产值2524万元,人均收入6028元。 该村一直很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早在120年前,村里就有了私塾学堂,造就了一批文人。在晚清时,村里就有私塾先生四人,出文秀才3人,武秀才2人,贡生1人。现在校大学生15人,大学毕业生14人。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 联系电话 86-0532-83181701 |
东街村 |
东街村 东街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北与小珠山接壤,南隔海与灵山岛相望,东与黄岛经济开发区相接,西临胶南市区,青岛滨海大道沿村与青岛、黄岛、胶南相连。 东街村位于灵山卫镇东端,位于灵山卫古城四大城门的东门(朝阳门),因此得名东街,现东街村有671户,人口1721人。 东街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来,通过对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机械加工、汽车修理、建筑安装、商业网点等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机械加工、汽车修理、建筑安装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1996年,该村建立了占地50亩的瑞林箱包厂房,吸引了清本瑞林、双青车辆等大型企业入住该村;在村东兴建了6000多平方米商业网点楼和10000平方米朝阳农贸市场大棚,年商业贸易额达5000多万元。全村个体工商户200多家,独资合资企业12家,村固定资产净产值1200多万元,流动资产200多万元,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亿元,向国家交纳税金509万元,人均纯收入588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也不断提高,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2001年启动村居改造工程,现已拆迁180户,新建了10万多平方米的朝阳示范小区,已搬迁入住楼房180多户。村两委还给50岁以上老人发放800元-2000元生活补助金。在计划生育和教育方面实行了奖励制度,独生子女办理了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对独生女孩一次性奖励600元,对考入高校的学生也实行了3000-10000元的嘉奖。 多年来,该村先后被授予胶南市“十强村”、胶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1517 |
西街村 |
西街村 西街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全村共有居民436户,1224口人,面积1.5平方公里,东与开发区相邻,北有小珠山风景区,南有泰薛公路、滨海大道,交通便利。 据记载,灵山卫建于明朝初年,为古代边镇,自古御史进士倍出,文化底蕴深厚,远近闻名的城隍庙,现存遗址有城隍殿三间,娘娘殿三间,六百多年的古银杏树两棵。 该村经过近几年的时间积极争取,已成为全市范围20个争得村居改造政策的村庄之一。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展开的工作思路,加大了村居改造步伐,一期计划拆迁110户,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二期计划拆迁200户,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为了加快该村村居改造步伐,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村居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切实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新村将由全国一流的设计院规划设计,定位在青岛市一流的智能化天宇小区:住宅区内有园艺休闲广场、中心绿地、社区服务办公楼、幼儿园。小区楼房内暖气、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煤气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4小时保安巡逻,区内有充足的停车泊位,楼前楼后花园绿地草坪清新,环境优美,创造21世纪社区所具备的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 经过村两委的坚强努力,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一流的通用厂房,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1年村集体收入可达80多万元,可以保障村民土地每年补偿问题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奖励,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连续多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五个好党支部”、“五个好带头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1032 |
西南园村 |
西南园村 西南园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地处平原,村域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耕地现有130亩。西南园村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南临泰薛公路和滨海大道,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祖先自云南省迁移至此。现西南园村共有463户,人口1311人,主要姓氏有陈姓、生姓、林姓、张姓、唐姓、孙姓、王姓、赵姓、程姓、苏姓等。 西南园村历史上以农为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相继创办了工副业、畜牧业和养殖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工业、商业、养殖业三大经济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得到了长效稳定发展。村内现有工业用厂房多处,占地面积三十多亩,年产值收入6200万元,个体户130户,经营收入6120万元,养殖业基地16亩,年收入12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298元。 近年来,通过对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于2002年在村西兴建5000㎡的商业网点房和集贸市场一处,个体和营业户达百家,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每年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的村民每月发放养老救助金90元,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为每位村民都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以多种形式对村民进行普法宣传和教育,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镇党委、政府命名为“两个文明建设单位”、“先进党支部”、“经济发展先进单位”,被青岛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3976 |
北街村 |
北街村 北街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该村东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靠海滨大道,北依小珠山,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北街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市委、市政府实施“东接”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放大区位优势,保持了村级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该村始终把“筑巢引凤”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总抓手,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设通用厂房42000平方米,货场4000平方米,共引进20多家企业,仅租赁费一项村集体每年就可收入310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其他村发展通用厂房20多万平方米,有力的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2004年,北街村完成经济总收入4.26亿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081万元,上缴税金580万元,村净资产2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8元。 青岛灵山锦泰储运有限公司 为响应小城镇建设的要求,改善北街村民的居住条件,该村联合“青岛汇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村居改造。村居改造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已建成高档住宅楼70000平方米。这几年北街村还加大了村庄建设的投资力度。建成公共绿地3处,道路硬化率达到了95%,并安装了50多盏路灯,村内排水设施齐全,集中供水供热率达到100%,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村内卫生配有专人管理和清扫,村庄环境整洁优美。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北街村还高标准详细的规划了村办公大楼工程,计划投资800万元,目前规划区已拆迁完毕,预计2005年年底完工,这为该村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北街村被青岛市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荣誉称号,多次被胶南市委、市政府授予“十强村”光荣称号。并连续多年保持青岛市、胶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主义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3181128 86-0532-83181101 |
北门里村 |
北门里村 北门里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西15公里为胶南市区,北倚小珠山风景区,南濒黄海,与旅游胜地灵山岛隔海相望。该村位于灵山卫古城内的北端,四大城门的北门,因此得名北门里。 该村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土地300亩,现有实耕地不足80亩,村民大都从事二、三产业。现该村有居民480户,1280口人,以王姓居多,此外有程姓、李姓、沈姓、唐姓、薛姓、张姓等。 历史上,北门里村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其中明朝“程家世袭指挥”(江西铅山县人,明天顺时期随天顺从南方起兵率大军“扫北”时择此地居住)。清朝年间,王姓家族出一进士,其声名较为显赫,当时的王进士府非常气派,只由于以后历次的变化,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现剩余建筑被定为胶南重点文物加以保护。现北门里村委大院,就建在王进士府的原址上。 北门里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牧、副业得到了全面发展,80年代初,先后创建起了村办集体企业纸箱厂和机械加工厂,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门里村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全村私营企业发展到36家,个体工商业户87家,年产值达到4.1亿元。近年来村集体投资1000余万元,兴建了高标准通用厂房7000平方米,大型仓储12000平方米,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13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86元。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80年代,村集体投资安装上了自来水,并免费为村民供水,近年来又为女年满50至54周岁、男年满50至59周岁的村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生活费,女年满55周岁、男年满60周岁的村民每年每人补助1080元生活费;独生子女奖励和晚婚晚育奖励都及时兑现。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先后有100多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村集体对考上普通大学本科的学生奖励现金1000元,重点大学及研究生3000元,在校大学生每年每人补助700元。村中有8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6人成为所在单位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 2004年该村经济取得可喜成绩。并且先后获得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胶南市“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 2003年和2004年连续获得“胶南市十强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1295 |
张家村 |
张家村 张家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西南2.5公里处,泰薛公路和海滨大道北侧,北依风景秀丽的小珠山,南距灵山湾不足1华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清雍正年间张成岱、张成林兄弟二人从灵山卫东街迁次立村,取名张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张家村。现张家村有172户,人口550人,除张姓居多外,尚有葛姓、徐姓、宋姓、赵姓、王姓、刘姓等少数姓氏居民。 张家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解放后,该村渔业、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上世纪70年代初又开创了机床加工、渔机船远洋捕捞、塑料制品、珍稀动物养殖、铆焊等村办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海产品滩涂养殖、珍稀动物养殖、工副业项目发展迅速,2000年,村集体开辟了100亩的村级工业园,大力招商引资,到目前工业园内引进企业23家,年产值7000万元。2004年,居民收入55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改善,2004年始,村集体对年满60周岁男性村民和年满55周岁女性村民,实行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00元。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文明村庄”、被青岛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7000 |
东赵家庄村 |
东赵家庄村 东赵家庄位于灵山卫镇驻地东北5公里鹁鸽山南麓,是灵山卫镇的东北部边界。东赵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它三面环山,特别是村西邻靠的小珠山是胶南市第一高山,环境优美,而且还存有齐长城遗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该村地处丘陵,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6亩,山林2000余亩。 据传,清康熙年间赵姓从灵山卫南街迁此立村,取名赵家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又因该村在东,更名东赵家。东赵家村现有居民192户,人口576口人,除了赵姓居民外,尚有余姓、薛姓、夏姓等诸多姓氏。 东赵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以后,该村农业、养殖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开办了二、三产业。在上世纪70年代,又开创了橡胶业、建筑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果林业、畜牧养殖、建筑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果树种植和畜牧养殖以形成了较大规模。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也膨胀发展,体个私营企业达到20余家。苗木养殖120余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5000余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全面发展,1999年建起幼儿园,彻底解决了儿童上学难问题。东赵家村先后有40余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同时广泛开展评选“五个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家庭”等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3189070 |
西门外村 |
西门外村 西门外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泰薛公路北侧,北依小珠山,南临黄海湾畔,西与胶南市区相邻,东接青岛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与全国各经济发达区及主要城市贯通。 据传,明初陈姓从云南永川县迁至直隶真定府,又迁至卫城西山子,后永乐年间迁此立村。王、柳等姓亦先后从云南、河南等地迁此定居,因坐落卫城西门外,故名西门外。 现西门外有338户,人口937人,除陈姓居民外,尚有柳、王、苏姓、宋姓、唐姓、薛姓、生姓、焦姓、赵姓、孙姓等少数居民。 西门外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上世纪70年代相继开办了工副业项目,发展畜牧业、毛皮动物养殖业,并先后兴办了铸造,机加工、面粉加工厂、石料开采业、建筑业。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及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私营企业户11家,苗木业占地17亩,年村庄总产值4800余万元,2004年全村村民均收入达5286元。 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居民福利待遇也在逐步增长,并对每个升入大学的学生每年补助600元。村内办起了幼儿园,老年活动之家。计生工作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不断向前推进,该村多次被授予“先进党支部”、“两个文明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1269 |
毛家沟村 |
毛家沟村 毛家沟村位于灵山岛东部,是海岛林木覆盖率、生态保护最好的一个村庄。该村村域东西1.6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独特,交通较为便利,北与黄岛、青岛隔海相望,与薛家岛、竹岔岛、琅琊台等景区岛屿连成一线,是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的胜地。 据《胶州志》载:明永乐三年,云南人迁至岛上,居住至今。始来者,肖姓、陈姓居多,尚有于姓、万姓、唐姓等少数居民。该村植被茂盛,四围茅草丛生,遂名为茅草沟。解放后,以“茅”与“毛”同音,更名为毛家沟。 该村现有居民121户,497人。解放前环境闭塞,生产工具单一落后,地少贫瘠。解放后,该村渔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办了一些工、副业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毛家沟村人审时度势,对产业结构重新进行了调整,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发展了果园、茶园、苗木种植;在稳定近海捕捞的基础上,又搞起了滩涂养殖,建池养鲍养参,发展现代垂钓等,它们相继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居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该村空气清新、风光优美,发展生态旅游业得天独厚。目前村内有“渔家宴”旅馆20家,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人口不足500人的村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海燕环保学校是全市唯一的环保学校。近年来先后有近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近50人成长为党政机关、军队、科技等各行业的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村委会多次受到青岛市和胶南市的表彰。 联系电话 86-0532-82171899 |
城口子村 |
城口子村 城口子村在灵山岛西部象鼻山西南侧,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2.2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由城口子村、陈家村、唐泉3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住户280户,人口863人。姓氏以苗、唐、任居多,尚有陈姓、胡姓、张姓、欧姓、于姓、肖姓等少数居民。村内耕地已全部退耕还林。 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云南王氏先祖率先来岛而居,因村北路两侧各有大石站立,形似城门,故名城口子村。村内有港湾码头一处,可泊千吨轮船,村西隔海与胶南市区相望,北与黄岛、青岛遥对,乘车船两小时之内可达上述三地。 渔港码头 城口子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生产力较为低下,解放后农渔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得以迅猛发展。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立足优势、因海制宜,科技兴渔、全面发展、努力建设海上灵山”战略,形成了近海捕捞、滩涂海珍品养殖、浅海鱼箱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山海旅游等产业。2004年全村发展普通养鱼网箱600个,深海抗风浪网箱150多个,沉箱鲍鱼笼300多个,年产海参10多吨,鲍鱼8吨,海米10多吨,干鲜鱼货20多吨,年经济总收入14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村庄的三个文明建设得以健康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村内硬化了道路,整治了环境,建立了卫生保健、优抚、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等配套体系,同时广泛开展了 “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科技带头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对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大力倡导村民树立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生产生活观念,有效的提高了村民综合素质,村风村貌崭露新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授予“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被青岛市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71568 |
大湾村 |
大湾村 大湾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以南1.5公里瞭望山西南侧,南临灵山卫,地处山岭。东边是积米崖港国家二类沿港码头,西为青岛现代造船厂。南与江北第一高岛——灵山岛隔海相望,北至青岛滨海公路仅一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据传,明初隋氏、陈氏两姓,由灵山卫镇驻地此育山捕鱼,遂在此立大湾村。因临近海湾张姓多在此泊船,故名张家湾,别称张八湾。解放后称大湾。现大湾村有134户,356口人,大部分隋姓、陈姓居民,之外还有翟、王、周等姓。 大湾村历史上以渔业为主。解放后,该村渔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村办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湾村立足本村实际,发挥靠海优势,“靠海吃海”向海上要效益,不断加大海上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目前已形成滩涂养殖、珍希海珍品养殖、特种皮毛动物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民营企业大湾港务有限公司位于村南部,占地总面积达到80余亩,是以仓储为主的海上运输企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老人每年每月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款,对考入高校的学生给予不等的奖励。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2002年被上级批准为村居改造示范村,新村建筑造型风格将根据其地理优势,以沿海海景的阳光意向,兼顾青岛历史文脉,多层采用简洁的坡顶,高层带飘板的平顶,丰富了小区的天际线,使整个建筑清新脱俗,有机的融入青岛的自然海景与文化环境中。改造规划公建面积达4700㎡,包括老年活动中心,中心会所,幼儿园等各一处;并建设容纳700余辆车的地下停车场,及商业网点;绿地面积将达到40%以上。不久的将来大湾村将全面融入青岛西海岸,村民会步入全新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3186838 |
柏果树村 |
柏果树村 柏果树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西南4公里,泰薛公路北侧,南临灵山湾,地处平原。 据传,清康熙年间孙姓从今胶州市宾贤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柏果树村因以得名。据民间版《增修胶志·疆域》载:道光年间称白果树,宣统年间称白果树庄,民国是称白果树,今称柏果树。现柏果树村224户常住居民,816口人。村中谭姓、李姓、孙姓为村中大姓,占村人口总数的70%,此外还有葛、高等姓。 柏果树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渔业资源丰富。历史上柏果树村人以农、渔为主。解放以后,村中农、渔业生产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海产品养殖业、捕捞业形成规模,海水养殖业种类繁多,包括贝类、蟹类、鱼类、参类等,平均年创收200万元,特种毛皮动物养殖业收入也很可观,前景也不错,其养殖种类有水貂、狐狸等。全村从事养殖已达27户,每年收入180万元,全村工业产业已有9家,其中的链条加工厂、纺织机械厂、锻造厂等多种行业,充分调动了全村闲散劳动力,带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到2004年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同步提高,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村民的居住条件也大有改善。由旧社会0简陋的草坯屋、泥坯屋到今天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一幢幢楼房也在村边拔地而起。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障补助,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给予1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胶南市“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小洼村 |
小洼村 小洼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西南3.6公里处,朝阳山北侧,前靠泰薛公路和海滨大道,后依风景秀丽的小珠山,村南800米处是浩瀚的黄海灵山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地处平原,面积0.3平方公里。 据传,清乾隆年间高、刘、范、王、李等姓,分别从高家台、灵山卫迁此立村。因地势平坦低洼,且比邻近村小故名小洼。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乾隆年间称小洼,民国时称小洼庄。现小洼村有142户,人口416人,以高、刘姓居民最多,此外,尚有王姓、李姓、范姓、汤姓、张姓、宋姓等少数姓氏居民。 小洼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解放后,该村渔业、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上世纪70年代初又开创了渔业近海捕捞、海水养殖、珍稀动物养殖、橡胶制品等村办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海产品养殖、珍稀动物养殖、工副业项目发展迅速,到目前引进企业5家,年产值1600万元,2004年,居民收入55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88052 |
积米崖村 |
积米崖村 积米崖村位于胶南市东南部沿海,濒临青岛市最大的国家中心渔港——积米崖港,东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接海滨大道,南与著名的旅游度假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灵山岛隔海相望,方圆1.87平方公里,水陆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据传,清初金姓十世祖金大章从灵山卫东街迁此开店,遂在此立村。因濒临海湾,可停泊船只,故名灵口,又因此地有山崖,港湾是泥底,亦名净泥崖。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称即墨崖,1942年演变为积米崖。该村现有235户,568人。 该村历史上以其港口优势,历来是商贾聚集之地,交易面辐射国内各地,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初期,以传统的渔业、农业为主,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渔业机械的更新,渔业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年捕捞量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海洋捕捞、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不断壮大。 为了改变村民的居住环境,加快村级经济建设步伐, 2002年4月起投入6000余万元进行了村居改造工程,以此带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顺利完成4栋居民安置楼和6栋商品楼的改造工程,总建筑面积50400平方米。村庄住宅小区内,建设公共绿地达4000平方米,集中供水率达100%。道路硬化面积达5000平方米,道路硬化率达到80%。增设路灯25盏,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村内居民安置楼实行集中供热,供热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用水、燃气、取暖实行补贴,60周岁以上老人每季度发放养老生活补助金。自发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双学双比先进个人”、“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素质,使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71568 |
黄石圈村 |
黄石圈村 黄石圈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以北2公里处,小珠山南麓。地处山岭,拥有荒山和林地3000亩,耕地面积334亩,荒山林地面积1315亩。 该村自然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座落于该村的千年古寺——朝阳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在《胶州志》和《灵山卫志》中有详细记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今仅存观音阁底座,龙王泉,重生的云楸树和拔母树以及部分大殿遗迹。 据传,清末苏姓从灵山卫北门外迁此立村。因坐落山岭环绕处,山石呈黄色,故名黄石圈。该村共226户, 611口人,党员30名。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该村已申报青岛市第三批市级森林公园。青岛小珠山黄石圈旅游区项目已得到计划发展局立项和市旅游局的批复。该旅游区与小珠山度假区和月里涧游览区连成一片,与琅琊台风景区、大珠山游览区、灵山岛旅游区有机整合,融入青岛旅游大格局。主要开发内容包括:朝阳寺风景名胜、老年社区、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区、石岭子休闲度假民俗景村、宾馆服务功能区、旧村改造住宅区等建设项目。 今后,该村将不断挖掘丰富的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荒山资源作好整体规划配置,把荒山变成花果山、游乐园,把沟壑建成蓄水池塘、垂钓处,把山体林地建成森林公园,把岭地建成农业生态观光园,重新推出“珠山茶”的品牌,打造小珠山郊野森林公园一道亮丽风景。 联系电话 86-0532-83183701 |
西南村 |
西南村 西南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地处平原,村域总面积为1.8平方公里,耕地60亩。西南村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海,气候宜人,泰薛公路自村中而过,村前是滨海大道和滨海公园,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中期灵山卫世袭指挥佥事陈氏后裔因家变,一支过莒州(今莒县),一支留此定居立村。因在卫城外西南,取名西南庄。1980年因重名,更名为西南村。 现西南村共有348户,人口958人,主要姓氏有陈姓、李姓、宗姓、焦姓等。 西南村历史上以农业和渔业为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相继发展了工副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工业、商业、养殖业三大经济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得到了长效、稳定发展。村现有工业项目9处,年产值收入11200万元;个体户83户,经营收入4120万元;养殖业基地18亩,年收入128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204元。 2001年该村在村西南处兴建工业小区一处,占地30多亩,现在小区内已有宝灵公司、国华喷涂、成业电镀、冰箱配件、卫海冷库等企业落户,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村政务、村务透明度越来越高,该村老年人男60周岁、女55周岁每月发放养老救助金90元,并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近百名学生给予每人1000的奖励,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该村还为每位村民都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也解决了后顾之忧,以多种形式对村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该村先后多次被镇党委、政府命名为“两个文明建设单位”、“先进党支部”、“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并被授予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和胶南市“十佳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1227 |
李家村 |
李家村 李家村位于积米崖港区驻地东南9.7海里的灵山岛上。村域东西1.6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已全部退耕还林。 据民国版《胶澳志》记载,此地每逢雨季,山石滚滚而下,堆于村后,故取名闹石子(村)。因含义不好于1936年改名李家村,位于望海楼西麓,西濒海,由沙咀子、金家口子村、李家村、打渔口子村、东南沟、南辛庄6个自然村庄组成一个行政村民委员会,现有住户340户,人口1100人,姓氏最多的是王姓、李姓、胡姓三大姓,占人口的50%。其次,尚有薛姓、唐姓、殷姓、苗姓、张姓、汪姓等少数居民。 李家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生活艰苦。解放后,渔业、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上世纪70年代末,又开创了建筑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海洋捕捞与养殖业同步发展的格局。在扇贝养殖、海产品滩涂养殖、苗木种植等产业的带动下,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滩涂养殖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也吸引不少外地客户到本村落户搞养殖。2004年总收入1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自然村之间硬化了道路,整治了环境。为了发展本村渔业经济,于1995年底之前,相继修建了两个港湾,能容纳大小船只200余只。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合同保险金,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171289 |
郑戈庄村 |
郑戈庄村 郑戈庄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西5公里朝阳门北侧。地处丘陵。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便捷,距滨海大道、泰薛公路不足一公里。 据传,明初郑姓从云南迁此之村,取名郑家庄,后在书写中演变为郑哥庄,解放后称郑戈庄。现有352户,人口1152人。除郑、汤、宗、许姓居民外,尚有其他姓氏少数居民。 随着青岛经济重心的西移及胶南“东接”战略的逐步实施,该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迅速发展。机械厂、橡胶厂、制品厂、车辆厂等企业初具规模,并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该村又投资500万元建起了30000余平方米的通用厂房,目前,已引进内资企业3家,全村年固定收入可达到100余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72元。 村内引进企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投入十几万元,对村庄道路进行了整修,对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为切实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对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生活补助,全村累计对167位老人发放了生活补助;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该村连年被上级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77220 |
开山口村 |
开山口村 开山口村位于镇驻地西北3.5公里处,小珠山西南端,北依小珠山,南面黄海,地势南高北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泰薛公路、海滨大道距村不足1公里。 据传,明初冯士英从今铁山镇黄泥巷迁此给赵家看家庙,遂在此立村,因地处山口处,取开山劈岭之意,故名“开山口”。该村地处山岭,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0亩,全村共有203户,人口608人,除冯姓居民为主外,尚有赵姓、郑姓、刘姓等外姓落户居住。 该村从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近几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该村养殖业户达70余户,养殖狐狸、水貂达8000余只,年纯收入30多万元,发展个体工商业专业户2家,年纯收入16万元,外来投资发展项目2家,投资1800万元。2004年全村年收入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71元。 近年来该村的基础建设投资达300多万元,砌沟3条,建桥5座,修街道3条1200米,砌排水沟1200米,修环山路3条1500米,新建石砌大口井一眼,建蓄水石坝一座,维修水库一座,蓄水池一座,现蓄水量达5万立方米,同时供黄海学院供水。村集体建厂房3处,100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增添了2台5000千伏安变压器,并对公共场所进行全面绿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完善的水利设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的发展,各项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被市政府授予“胶南市文明村庄”、“灵山卫镇先进党支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77977 |
蔡家庄村 |
蔡家庄村 蔡家庄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西5公里处,处于灵山卫西端,紧邻隐珠镇,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0.7公里,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5亩。蔡家庄地理位置优越,东接灵山卫,南临灵山湾,北与隐珠镇公路相接,西隔山为邻,是灵山卫镇的西大门。村西南侧有风景秀丽的梦兰山。蔡家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乡间公路北经隐珠到胶南,南下接泰薛公路可通黄岛,海滨大道纵贯东西。 蔡家庄有悠久的历史。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蔡氏先族由云南乌撒卫乘船迁至山东胶县。蔡氏先族在灵山湾畔珠山脚下择地而居,安居乐业,繁衍子孙而立蔡家庄。然而时至今日,蔡氏已无子嗣。现在,蔡家庄有196户,人口568人,有陈姓、王姓、李姓、韩姓、金姓、张姓等居民。 建国之前,蔡家庄以农业为主,少量副业为辅,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艰难。建国后,在0的领导下,该村相继兴办了工业、渔业、建筑业。2003年,蔡家庄兴建厂房吸引了金昊成工贸有限公司和大有机械有限公司落户,在村东兴建了“小二型”水库用于人畜用水和灌溉农田。2004年,在村西北修建了水库,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问题;蔡家庄村有个体户10家,企业5家,年总产值400万元。2004年,居民年纯收入达5639元。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和政治建设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该村先后有近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8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6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3177210 |
窝洛子村 |
窝洛子村 窝洛子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东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胶南市的东大门。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南临国家二级开放口岸——积米崖港口,交通四通八达,海滨大道,泰薛公路,海尔大道、长江路均经过该村。该村地处山岭,面积4平方公里,现有住户468户,人口1280人。 近年来,该村共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步伐。2003年建起占地60多亩的学校,内有教学楼、学生公寓楼、职工公寓楼、综合楼及餐厅等,共计24000平方米,年收入200万元。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0家,2004年人均纯收入5778元。随着经济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每月发给生活费100元,同时准备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每年投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对符合二孩生育自愿不要二孩的,除市级、镇级的奖例外,村级一次性奖励600元。对在校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的每人奖励100元,对考上大学的每人奖励1000元。 为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建设进程,经过市委市政府批准、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和党员会议研究决定,启动村居改造工程,准备全面启动371户,建筑面积59304m2,以改善居住环境。 该村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办起了图书室、普法夜校、人口学校、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多次被上级政府授予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经济发展强村、普法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7550 |
东门外村 |
东门外村 东门外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东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靠滨海大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灵山卫镇第二、三产业集散地。该村地处平原,地域面积3.2平方公里。 据传,明永乐年间,王、赵二姓从云南迁此,管姓从今黄岛区辛安镇管家楼迁此,在卫城东门(朝阳门)外立村,分别称北村和南村。同时,孙姓亦从今即墨市迁此,在北村东面“教场”附近立村,取名教场。三村相距很近,统称东门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姓氏人员不断迁入,现有王、赵、管、薛、孙等83个姓氏,全村286户,人口768人。 东门外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并相继兴办了一些家庭作坊式工厂。改革开放后,第二、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机械加工、纺织印染、橡胶制品等支柱产业。该村现有工业企业43家,个体经营业户253户。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600万元。随着青岛经济重心的西移,滨海大道的开通,该村以“筑巢引凤”为主, 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现拥有标准通用厂房15000平方米,年租赁收入110万元,税收完成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2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东门外村先后有近1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5人获得研究生学历,成为单位的科技骨干,有1人被评为青岛市级劳动模范。为鼓励多出人才,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每年每人奖励700元。该村全面推行医疗保障工作,建立了农村新型医疗站,并享受医疗费按比例报销制度。该村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金90元。为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由村集体统一缴纳保险金,并为育龄妇女每年免费查体2次。该村党支部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多次被评为镇级“先进党支部”。 为早日步入小康社会,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该村现正在准备进行旧村改造工程,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 联系电话 86-0532-83181563 |
北门外村 |
北门外村 北门外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该村居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120亩,村民大都从事第二、三产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东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北依小珠山,南濒黄海与旅游胜地灵山岛隔海相望。青岛海西经济交通要道疏港东路贯穿该村。 据传,明初苏、王、孟、顾、升、林、石、韩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位于卫城北门(承恩门)外故名,村中居民苏姓居多。有286户,760口人。 北门外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牧、副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并相继兴办了翻砂厂、机床厂、织布厂等,经济效益非常客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利用资源以“筑巢引凤”的方式,投资兴建厂房招商引资,实施租赁,截止2004年底已累计投建厂房达7000㎡,现有内、外资私营企业8家,村集体经济主要靠村建厂房招租为主年村集体纯收入达到50多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740元。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自2003年起对全村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30元优待款,2004年起提到每人每月70元(节日物品除外),年龄女的提前到55周岁,为鼓励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对本村考入大学专科、本科的学生分别一次性奖励1000元至1500元,该村有三人成长为党政副处以上,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保险,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近年来该村多次被授予为“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86907 86-0532-83187378 |
大岔口村 |
大岔口村 大岔口村位于胶南市东部,北与灵山卫镇相连,南与灵山岛隔海相望,东与青岛经济开发区相接,西与灵山卫镇大湾港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海岸线长约2公里,现有耕地37亩、林地625亩。全村有90户,244人,除陈姓村民外,尚有高姓、张姓、金姓等少数村民。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936元。 该村以地处山口,道路在此分岔,故名。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大岔口庄,民国称大岔口村。 大岔口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海。村南之唐岛湾,位于灵山湾北端,东北距青岛37.8公里,南距灵山岛13.5公里,为大陆断裂下陷,海水浸入形成。湾内潮汐为正规半日型,潮差4.1-3.7米,避风条件良好,设有唐岛灯桩、鳌子石灯桩、鱼鸣嘴灯桩、老灵石灯桩、安顾石灯桩。 大岔口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渔业、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各类副业。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海产品加工、滩涂养殖、捕捞、笼吊、畜牧养殖、建筑、运输、餐饮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141人,2004年实现收入79万元。2003年起实施村居改造,在村南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了龙港明居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 该村村民老有所养,少有所教,女满50周岁、男满55周岁,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150元,并为全体村民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授予胶南市“文明村庄”、“科普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被港区工委、管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71291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