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铁山街道 >> 丙村

丙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丙村谷歌卫星地图)


丙村简介

  丙村
   丙村位于铁山镇驻地北0.5公里处,全村共有221户,752人,耕地面积1050亩。距胶南市区6公里,同三高速公路3公里,市区2路公交车终点站设在该村村前。
   据传,明永乐年间,隋氏、张氏、卢氏、马四家先祖由云南迁至此择地而居。因居住地附近有一条河,沿河道去向分布了三个村庄,以甲、乙、丙区分,丙村因此得名。随后,宋氏、刘氏、王氏、李氏纷至沓来。
   全村2/3以上的村民从商,到2004年,全村集体收入70万元,人均纯收入4867元。群众的福利待遇也有了很大提高,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到80元的生活补助。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学杂费免除,并且建立实施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大问题。该村先后被市、镇评为“经济发展示范村”、“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5886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4005 266000 0532 查看 丙村谷歌卫星地图

丙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丙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朱家园村

  朱家园村    朱家园村距镇驻地10公里,位于铁山镇东北角。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约2.5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00亩。朱家园村东与黄山经济开发区相接,南与隐珠镇隔山相望,北与宝山镇相邻。该村现有248户,人口719人,除朱姓居民外,尚有崔姓、王姓、孙姓、郭姓、杨姓等少数居民居住。    据传,明洪武七年(1369年)朱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取名朱家沟。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朱家园。    朱家园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土地瘠薄,生产工具落后,生活非常贫困。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农业经济总收入109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63元,随着人民的生活提高,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2128701   

埠岭头村

  埠岭头村    埠岭头村位于铁山镇驻地西南1公里处,村城东西1.2公里,南北0.92公里,耕地620亩。    据传,清康熙年间,窦姓由今诸诚窦家台迁至此,因地处岭埠尽头,故名埠岭头村。埠岭头村现有127户,人口422人,除窦姓居民外,尚有张姓、李姓、王姓、刘姓、曹姓、杨姓、闫姓、辛姓、邵姓、周姓等居民。    该村上世纪70年代建起了毯厂,80年代建了彩印厂。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养殖、苗木种植、蔬菜、建筑、商业、运输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村个体商业户15家,年商业贸易额250万元;个体企业2家,年产值30万元;运输业4家,年收入80万元,苗木、养殖、蔬菜80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61元。    该村先后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部队营级以上干部。该村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集体统一为村民交纳合作医疗费。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市委命名为“先进党支部”,被胶南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3190    

郑家庙村

  郑家庙村    郑家庙村位于铁山镇驻地西北14公里,铁山水库上游,月季山北麓。该村地处丘陵,与郑家庙南山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268户,877人,其中,郑家庙南山有居民12户,人口30人。耕地1370亩,以农业为主,2004年人均收入4870元。郑家庙村北靠柳大路。南临月季山。山上有“石场园”、“石斧”、“石香炉”、“石葫芦”、“石桌”、“石炕”等自然景观。    据传,清顺治年间樊姓由今六汪镇六汪村迁此立村。因村后有宋末元初郑某所修倒坐观音庙一座,故名郑家庙。清光绪二年(1876年)王友善由郑家庙来此看山,后刘、单两姓亦来此看山。民国三十年,王佩菜等主持“扶鸾”成名,在附近月牙岭前建起一座“青云寺”,故取村名“青云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划归郑家庙管辖,故称郑家庙南山。    抗日战斗时期,以郑家庙为中心,联合周围的村庄,建立了当地的武装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于是,有一大批劳力外出打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村民收入。    联系电话 86-0532-82127578    

王家沟村

  王家沟村    王家沟村位于铁山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面积1454.5亩,其中耕地725亩。王家沟村地理位置偏僻。南至李家店子,北至宝山镇前沟村,东至苗家,西至赵家。   据传,明洪武二年,由云南迁来王姓,居住沟里,子孙繁衍而立王家沟村,现王家沟村有97户,人口280人,全是王姓。    王家沟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土地不肥沃,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生活极为贫苦。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养殖业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种植业、养殖业迅猛发展,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级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40多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561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2128098   

赵家村

  赵家村    赵家村位于铁山镇驻地东北6公里处,面积0.23平方公里。有居民102户,350人,耕地面积750亩,山林面积450亩。该村的交通方便,往东6公里是204国道,西南6公里是同三线高速公路出口。赵家村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自然风景优美。村的东南方2公里处是齐长城。    据传,明初赵姓从进大场镇老鸦窝(村)逃荒来此立村。因此地有树林,取名赵家林。解放后,因坐落小河北岸,改名河北赵家。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赵家庄。    自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以种植粮食、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经济的发展一年比一年强。2004年生产总值4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1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8179   

李家店子村

  李家店子村    李家店子村位于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距204国道4公里。村东西1.5公里,南北1.6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32亩,山场面积1300亩,塘坝6座,大口井4眼,可灌溉面积1000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南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5公里。    现该村居住人口466人。除李姓居民外,尚有徐姓、赵姓、孙姓极少数居民。    李家店子村历史上以农业、打铁、烧制炭、砖瓦罐盒为主。1949年解放后,设村烧制行业,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11个工、副业项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突飞猛进,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其中泰兴砖厂经过20年的发展达到年销售收入800万元的规模。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162元。    该村自1999年以来先后被授予“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级先进党支部”“青岛市文明村庄”、“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8178   

辛兴村

  辛兴村    辛兴村位于铁山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91亩,荒山1200亩。辛兴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殷前路东西贯通,东接204国道,西通王宝公路。辛兴村有齐长城3公里。   辛兴村现有220户,697口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崔姓、李姓、张姓、薛姓等少数居民。    辛兴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到70年代初又开始发展林果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果品生产、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等多种产业。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2005年对外招商租赁土地70亩,村集体年收入3万元。    辛兴村先后约有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业院校,有9人成为军队副团级以上干部。年满75岁以上老年人春节都有现金补助,独生子女户享有村集体统一交纳的备用保险金,同时开展了“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让更多的村民代表参入到村务、财务管理当中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2128236     

后吉林村

  后吉林村    后吉林村位于铁山镇驻地北3公里处,风河南岸,王宝路以北0.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6亩,后吉林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王宝路从村前穿过,距镇驻地3公里,距胶南市区10公里。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东南有一片棘林,清道光二年(1822年)近处又立一村,故该村东北改称后棘林,后雅化为“后吉林”。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及民国时称后棘林,宣统年间称后棘林庄。现后吉林村有居民44户,人口144人,全村以李姓为主,除李姓外,尚有刘姓、王姓、周姓、别姓等少数居民。    后吉林村历史上以农业、林果业为主,现有山林面积200余亩,果园面积15亩。该村因离市区较近,居民主要以从事第三产业、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48%,收入达到50余万元。近年来,该村一直注重发展林业生产,现有用材林面积100余亩,苗木基地20亩,总价值近百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4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6338    

大于家村

  大于家村    大于家村位于胶南市西北16.2公里处,距铁山镇驻地7公里,杜张路在村东,于泊路在村后,大六路从村中穿过。该村地处铁山水库北岸,高于岭前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同三高速出口7公里。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道光年间称“大于家”,宣统年间称“大于家庄”,民国时又称“大于家”。现大于家村有200户,人口610人,耕地1.224亩,苗木果园130亩。除于姓外,尚有张姓、逄姓、刘姓、陈姓、柴姓、朱姓、仇姓。1959年建铁山水库,该村北迁1公里,移至现址。该村背岭面水,环境优美。    大于家村历史上以农业、养殖业为主。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又搞起了绿色蔬菜,淡水养殖,苗木果品种植,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人均纯收入482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7218    

后石沟村

  后石沟村       后石沟村位于铁山镇西北,铁山水库西侧。现有居民93户,235口人,耕地面积486亩,山林800亩。    后石沟村原是一个大村,以刘姓为主,另有杨、毕、李等少许杂姓。1959年,修建铁山水库,后石沟村成了库区移民村,去大连一部分,又去东新村一部分,剩下的在水库东、西两岸定居下来。东岸成为现在的东方红村,西岸沿袭了老的村名后石沟村,仍以刘姓为主,杨、毕姓次之。    1966年,铁山水库建成。水库蓄满水后,只能靠一叶小舢板为交通工具进出该村,交通极不方便。现在有一条宽7米的乡村公路,前可与泰薛路相接,后可通河南、郑家庙与六汪镇相连,交通方便。   全村以农业为主,兼营林果及畜牧业。全村人均收入达5136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1187   

小于家村

  小于家村    小于家村现有两个自然村,是库区移民村。村距铁山镇驻地10公里处,位于铁山水库上游,两村一河之隔相距1公里,村东西1公里,南北2.6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3亩,水淹地257亩,山场200亩。小于家村地处丘岭,交通便利,北邻宝山镇上柴村、南邻岳家河南村、东邻宋家店子村。现小于家村102户,人口342人,除于姓、刘姓居民外,尚有毛姓、王姓、滕姓、杨姓、朱姓等少数居民。    小于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以来农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等支柱产业,农民经济收入有大幅度的提高。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6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7156   

东方红村

  东方红村    东方红村位于铁山镇驻地西北侧,距镇政府4.3公里,铁山水库东岸,属库区移民村,东邻前吉林村,西邻铁山水库,北邻大于家村。    东方红村原名后石沟村,位于铁山水库坝底中心。1966年大坝后,移至现址,取名东方红村,全村现有居民70多户,220口人,耕地面积370亩,林地总面积600亩,属丘岭地。全村以农业种植为主,兼营林果,种植了板栗。2004年人均收入505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6499     

新河村

  新河村    新河村位于铁山镇驻地西北10公里处,铁山水库上游北岸,西临六汪镇大沟村,北与宝山镇埠石村接壤。现全村有172户,478口人。总耕面积1630亩,地处丘岭,其中板栗园800亩,苗圃140亩,用材林13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兄弟从云南迁入胶南大哨头村,清康熙元年张氏兄弟分居由张焕带其家属迁此立村,由于张焕编织簸箕故名“簸箕张村”。因村位于汶河上游北岸,1958年改名“河北村”,1967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新河村”。立村后先后有刘姓、李姓、王姓、赵姓、杨姓、柴姓等到此居住至今,共同创建此村。    1984年前,全村经济年总收入不足60万元,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92万元,人均纯收入4520万。    该村先后被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7119    

苗家河村

  苗家河村    苗家河村位于铁山镇驻地东北8公里,南距胶南市区14公里,东距204国道4公里。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0亩,山林面积2400亩。    现苗家河村有380户,人口1146人,苗氏姓占95%,尚有王姓、刘姓、张姓、赵姓、郭姓等少数居民。    苗家河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现已发展了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和个体私营业等多种产业,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4700多元。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了全面发展。该村现有吸纳5个村的小学一处,吸纳3个村的幼儿园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该村先后6年被胶南市和铁山镇评选为“先进性党支部”和“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128085     

长青村

  长青村    长青村邻近宝山镇,南西两面与新河村相接,南北长约1500多米,东西宽约1000多米宽。    1982年,该村被命名为“长青村”。现在的长青村总人口223人,耕地面积780亩,于2004年集体总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4800多元。   长青村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这几年来该村根据地理位置及土壤情况,重点突出了花生的大面积种植。    联系电话 86-0532-82127198     

张仓村

  张仓村       张仓村位于胶南市城郊西北部,睡牛山西侧,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省道泰薛公路穿过南而过,东距同三高速胶南出口3公里,有两路公交车直达城区。杜(南杜村)张(仓),半岭半洼,是铁山镇政府驻地,与大涝沟、逄家大沟、黄岭坡、张仓北山、张仓西山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535户,1802人,耕地1910亩,果园近千亩, 2004年人均纯收入5001元,农历一、七逢集,是全镇第一大村。    张仓一名由来已久,据《金史·地理》载,胶西镇三:张仓、梁乡、陈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卷三十六第二页载:“张仓镇铜记重金库称三两七钱,方建初尺二寸,连纽高二寸五分,面铸篆文八字,曰:‘张仓镇商酒盐场记’;背凿正书二行曰:‘正隆元年五月(公元1156年)秘府监造’。按张仓,胶西县三镇之一,场则榷场,掌其地酒,盐税务,而总其榷於商,故。有此记也。”同书《辞官》载,此地金设督监,又同书《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张仓集。《中国历史地图集》载,金大定29年(公元1189年)标有张仓镇。    张仓村过去以农、林为主,兼顾发展工业,其中林果业发展较快,在农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曾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先后有6家企业落户该村,转移农村劳动力187人;全村个体工商户达26户;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1元。该村先后荣获“镇文明村庄”、“胶南市文明村庄”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1126    

新下庄村

  新下庄村    新下庄村位于睡牛山北麓,地处丘陵。有居民78户,248 人,耕地155亩,以农业为主。    新下庄村原是铁山公社养鸡场,1980年大下庄部分居民迁此,属大下庄管辖。由于离村较远,诸多不便,要求独立成村。1989年1月15日经县批准建村,因来由大下庄迁出,故称新下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121600   

小平岭村

  -岭村    -岭村位于铁山镇驻地东南1公里处,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1公里,面积1.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4亩。距离市区1公里,南面与泰薛路相邻,东接海西中路,可直达市区。    据传,明崇祯年间刘姓由今珠山街道办事处王戈庄迁此立村,因座落岭地但地带比较平阔,故名“平岭村”。后来改称“-岭”,现-岭村有196户,人口558人,除刘姓居民外,尚有殷姓、王姓、张姓、陈姓、杨姓等少数居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立足本村实际,形成了建筑、经营等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全村个体工商业户达30多家,年收入5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4881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5501    

大平岭村

  大平岭村    大平岭位于铁山镇驻地东南1公里处,村域东西0.2公里,南北0.16公里,耕地978亩。交通便利,西1公里是同三高速公路入口和泰薛公路。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太祖仉三强、仉三为、仉三学三兄弟由云南乘小木船迁至山东藏马县(泊里镇)落脚后,挑着罗筐到了此地定居。因村前有一道小岭子,很小,很平坦,所以就把村名叫做“大平岭村”。大平岭村现有206户,748口人,除仉姓居民外,尚有刘姓、李姓、杜姓、陈姓、杨姓、王姓、张姓、闰姓、孙姓、程姓、逄姓、丁姓、麻姓等居民。    大平岭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60-70年代,兴修水利,村民用上了电。改革开放以来,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工商业户等不断扩大规模,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有很明显的提高,生活水平有了很明显改善,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866元。    大平岭村先后有2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合作医疗费提高10%的报销等三项待遇,村集体免收村民的各种费用(水费、合作医疗费)等。对独生子女户的保险和800元奖金,一男孩和双女户,每年帮扶100元,都由村集体全部负担。    联系电话 86-0532-82125634   

刘梅家庄村

  刘梅家庄村    刘梅家庄村位于铁山镇的南面,与珠山街道办事处相邻。北靠泰薛公路,南邻同三高速公路。    据传,清康熙年间刘梅从云南迁此定居,取名刘梅家庄。    刘梅家庄村共有296户,999口人,耕地面积858亩,有刘姓、傅姓、田姓、张姓、杨姓等。在建国初期六十年代,村内无一处瓦房,无一条正规街道,旱天地不收,涝天水汪汪。70年代后,挖了一条河,河两岸栽上了树木,美化了村庄,并且把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起了砖瓦厂,农机修配厂。从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展林业生产,建大型养鸡厂,养鸡成为该村的龙头产业,存栏量达2000只以上的有30多户。电话、有线电视普级率达到90%以上。2004年,该村人均收入达53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1194   

宋家店子村

  宋家店子村    宋家店子村位于铁山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北与宝山镇接壤,村域东西0.7公里,南北2.5公里,面积1.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87亩。现宋家店子村123户,405人,除宋姓居民外,尚有逄姓、牟姓少数居民。    宋家店子村自古至今以农业为主。80年代前,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落后,使村的经济低下,生活水平极差。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粮食种植,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蔬菜种植和猪、羊、兔的饲养,年收入达10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5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1999年兴建了吸纳2个村的宋家店子幼儿园。为了方便村民看病,2000年兴建了宋家店子卫生院。2002年扩建为吸纳三个村的卫生区服务站。该村于2002年10月清挖水库一座。2002年被胶南市授予“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7887    

祠堂村

  祠堂村       祠堂村土地面积1200亩,山林面积1200余亩。人口237户,768口人。    该村曾叫万星村。据传,祠堂村曾经出过一名御史,为人非常正直有才,死后皇帝准予“金兴玉葬”殡于该村后。    祠堂村借助靠近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项目建设,已有一个投资2000万的项目开工建设。村民由过去“种田为吃粮”转变为“种田讲效益”,全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2121116   

丙村

  丙村    丙村位于铁山镇驻地北0.5公里处,全村共有221户,752人,耕地面积1050亩。距胶南市区6公里,同三高速公路3公里,市区2路公交车终点站设在该村村前。    据传,明永乐年间,隋氏、张氏、卢氏、马四家先祖由云南迁至此择地而居。因居住地附近有一条河,沿河道去向分布了三个村庄,以甲、乙、丙区分,丙村因此得名。随后,宋氏、刘氏、王氏、李氏纷至沓来。    全村2/3以上的村民从商,到2004年,全村集体收入70万元,人均纯收入4867元。群众的福利待遇也有了很大提高,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到80元的生活补助。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学杂费免除,并且建立实施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大问题。该村先后被市、镇评为“经济发展示范村”、“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5886   

韩家村

  韩家村    韩家村位于铁山镇驻地以南,北靠泰薛公路,西靠王宝公路,东距同三高速公路2.5公里。村域东西3.5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5.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80亩,荒山2000亩,滩涂1000亩。    据民国《增修胶志·疆域》载,清朝光绪民国时称韩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韩家村”。现韩家村395户,1330人,有张、杨、刘、陈、王、李、孙、梁等姓。    村集体年收入30余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该村先后考出博士一名,博士后一名。随着韩家村的经济不断壮大,年过70岁的老人,自2003年开始发放老年补助,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该村社会治安稳定,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五个好党支部带头村”、“先进村委会”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2333    

东南崖村

  东南崖村    东南崖村西临铁镢山,北依月季山,东南方紧靠睡牛山。村后就是泰薛路,交通十分方便。    全村现有258户,738口人,共有土地1600多亩,山林近6000亩,2004年度人均纯收入5000元。    东南崖村现有私营企业3家,其中青岛胶南市铁山悬泉茶厂,生产加工的悬泉牌茶叶被列为国家级名牌。1998年至今先后荣获胶南市、青岛市、山东省茶叶评比特奖、特优奖。2001年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山东省名茶评比特等奖,驰名全国。该村干、鲜、杂果品种繁多,猕猴桃、板栗、冬枣、山楂、樱桃等尤为著名,种植中药材至今已20多年,品种有丹参、黄芩、桔梗等。    该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胶南革0据地、革命老区,胶南市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出生在该村的杨凌波任地下支部书记,曾担任过胶南市的第一任县长,其叔父杨德斋,解放前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齐鲁大学校长。解放前后该村曾在军队任职的营级以上的军队干部20多人。    联系电话:86-0532-82129097    

西北庄村

  西北庄村    西北庄村位于铁山镇西约3公里处,月季山与睡牛山之间山口处,泰薛路公路北侧。村域东西150米,南北200米,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积525亩。    据历史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杨氏先祖从云南迁此立村,因位于邻近的东南崖村西北方故取名西北庄村。现西北庄村有117户,人口340人,除杨姓居民外,尚有张姓、王姓、丁姓少数居民。    西北庄村历史上以农、牧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加工业和副业。近几年来,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2004年每人平均达到4460元。    该村先后有20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4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指导干部,军队团级以上干部1人,有6名成长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西北庄村在1992年、1996年、2002年度,被评铁山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性党支部”。2002年度,还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9718    

黄泥巷村

  黄泥巷村    黄泥巷村位于铁山镇驻地西3公里处,交通十分便利,临204国道。村东西1公里,南北0.8公里,面积大约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0亩。    据传,黄泥巷村系明洪武二年由小云南迁来。该村地处山沟,状似巷道,土色发黄,遇雨道路泥泞,故名黄泥巷。现黄泥巷村有85户,人口252人,除杨姓居民外,尚有王姓、程姓等少数居民。    黄泥巷村历史以农业为主,旧社会田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尤其近几年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级经济有了充足的发展。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黄泥巷村先后有近2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有2人,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3人。该村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2129011   

墩上村

  墩上村    墩上村位于胶南市铁山镇西4公里处,南至铁镢山,北至月季山,东至黄泥巷村,西至上沟村,该村东西720米长,南北620米宽,土地面积533.2亩,山地有1400多亩,山林绿化都达到95%,自然风景优美。该村现有153户、500口人。    墩上村的经济来源靠农民种植林果依靠,发展茶园和大棚,提高了全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外出打工挣钱。2004年,集体收入达到3万多元,人均收入达到423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9798    

上沟村

  上沟村    上沟村位于铁山镇驻地4公里,村域东西1500米,南北2500米,耕地面积7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由济宁州杨家坝坝南堐迁来胶州西南乡铁镢山里,因杨氏居住在最上端的沟内,上沟村因此而得名。明洪武二年的杨氏始祖杨成,二世祖杨邦惴的石碑仍保存完好。该村现有124户,397口人。    上沟村现有樱桃树万余棵,杏树万余棵,桃树、梨树、沙果、大枣、山楂、板栗等果树10万棵,由于林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大棚、大葱、药材、果苗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行业。    随着林果业的发展,该村的九上沟生态园花果满山,百年老树,虬枝盘曲,蔚为壮观,春来满山流芳溢彩,秋后到处是果熟林丹。3000亩生态园规划为林果采摘区,山野观光区,农家宴乐区,民俗度假区,四大景区数十处景点。    联系电话 86-0532-82129068     

山刘家庄村

  山刘家庄村    山刘家庄村位于铁山镇驻地3公里处,村庄东西0.5公里,南北0.3公里,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该村总户数92户,人口324人,耕地面积618亩。村庄北靠雷公山,东靠珠山办事处胜利村,邻同三高速公路,距胶南市区6公里。现在该村70%的人姓刘,还有部分姓杨的,姓赵的、姓于的、姓陈的村民。    据传,清道光年间刘姓由今大邓陶村迁此立村,因地处上去丘陵,故名山刘家庄。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山刘家庄村村民抢抓机遇,打破了旧的观念,大胆创新,加大了招商力度。村民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650元, 2003年至2004年被为“镇级经济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5343    

河南村

  河南村    河南村位于铁山镇驻地10公里处,铁山水库上游。村南面临月季山,村东是铁山水库,村西0.5公里与郑家庙村接壤,村域东西240米,南北300米,面积7200平方米。耕地面积929亩,山地面积900余亩,村后有柏油马路,交通十分便利。    铁山水库的上游河古称汶河,先祖立村之时就选址在汶河南崖,立村名为“河南”。    据传,明洪武二年,先有刘氏先祖刘洪建由云南清河县迁至本地择地而居。后有张氏先祖张杰由云南清河县先迁至曹溪,同年由祖母带领张杰选址本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河南刘村”。解放后因刘、张二姓,子孙繁衍并进,定名“河南村”,现河南村有134户404口人,除刘、张居民外,尚有管氏、崔氏等少数居民。    该村山区面积广,习惯养殖牛、羊,自古有养生猪的习惯,现已发展成规模养殖户二十余家。本村自古有集贸市场,远近闻名,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为16000多平方米集市贸易场地。2004年度村民人均纯收入446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7608     

曹城山村

  曹城山村       曹城山村位于铁山镇驻地东北方2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0亩。该村北与齐长城遗址相接,南2公里处为同三高速公路。   曹城山村有62户,人口162人。陈、杜姓居民外,尚有张姓、毕姓、杨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杜信由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有溪涧,人们多在此放牛,故名撒牛涧,一说因曹操率部在附近山上驻扎过,以山取名曹丞山,又说该村曹姓掌有山权,村以山得名。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牧业的良种改良,苗木种植、建筑、工商等大幅度上涨,村级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2003年青岛山农大基地发展有限公司,占地120亩,荒山1400亩,进行荒山绿地,建立了雷公山公园,带动了全村的苗木、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年收入7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485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5826    

墨城安村

  墨城安村    墨城安村位于镇驻地西南方向5公里处,位于铁镢山脚下,西接六汪镇,南接珠海街道办事处,东南接珠山办事处。耕地230亩,村东西长450米,南北长360米。    据传,清乾隆年间李氏先祖李松、李梅兄弟由孟家庄迁于本村。因山上有尼姑庵,名墨婵庵,村以庵得名。后因谐音,演变为墨城安。现墨城安村有48户,人口113人,全部属李姓,无其它姓氏。    墨城安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以牧业为副,山林4000亩,村中间有一道自西向东的河流,居住比较分散,村内有一部分杂果,近几年该村又栽植了30亩大樱桃,色泽、个头、口感都比较好。2000年,村各项收入33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48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9208    

前石沟村

  前石沟村    前石沟村位于铁山镇驻地西北2公里处,铁山水库西面,属库区移民村,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39亩。前石沟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由村向南1.5公里通泰薛路,距胶南市公8公里。    前石沟村原在现居住地以北0.5公里处,最早居住的是张姓人家,因建水库被淹没。明永乐年间,梁姓、孟姓、杨姓、刘姓陆续迁到本村,形成了现在的村落,现在全村共有90户,260人,其中以梁姓和孟姓人口居多。    前石沟村历史上以农业、养殖业为主。旧社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上世纪60年代,因建铁山水库,村民一部分移到黑龙江和大连,一部分居民留下,迁移后新建了现在的村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林果业、养殖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年收入6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全村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80%以上,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近几年通过街道治理,使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该村加大了社会治安力度,2004年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121691   

大下庄村

  大下庄村    大下庄村位于铁山镇西5公里,耕地面积555亩。该村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与西北庄、东南崖接壤,北邻铁山水库,南靠泰薛公路,交通十分方便。    据传,1777年杨氏祖先杨子恭、杨子敬由云南迁至杨家山里,后来他的后代由上沟迁至该村。现该村有164户,488口人,除柴姓、朱姓、孙姓、贾姓各1户其余均属杨姓。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近几年来随着形势发展村居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小型引资和鼓励村民发展个体经济,使村级经济有了突出发展。2004年全村经商、种植、养殖、手工业户已达120户,人均收入4867元。    2003年,兴建了集贸市场活跃了经济,兴建了沿河600米的护村大墙,美化了村容村貌。 村民的福利待遇也得到不断改善。2002年率先免收村民上交的农业税合作医疗费,村集体为独生子女交纳保险费,村民吃自来水免收电费水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发展,大下庄村对考入大中院校的学生,每人奖金500元,先后有26人考入了大中专院校,党政军干部9人,留美学生1人,博士生2人。    联系电话 86-0532-82129010   

金猪坑村

  金猪坑村    金猪坑村位于铁山镇、隐珠镇与珠山街道办事处交界。全村1.827平方公里,耕地占全村总面积的28.7%,人口170人,78户,依山傍水,风景秀美。    据传,清乾隆年间李姓从附近李家店子迁此立村。因坐落岭上,取名店子上庄,后传说有一石匠在石坑里挖出一头金猪,故改称金猪坑。    近年来,积极倡导退耕还林,仅2003年以来,造林面积达600亩。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1.3万元,林业、牧业占一半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128155     

前辛庄村

  前辛庄村    前辛庄村位于胶南市西北6公里处,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现有96户,人口328人,耕地面积569亩。县级孟栾公路贯穿全村,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仅3公里,交通便利。村北200米处是著名的齐长城。    据传,明崇祯年间张姓由附近东南庄迁此立村。因位于后新庄前,故名前新庄,清道光年间,又改称前辛庄。    前辛庄村抓住距市区近这个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生产。家庭养殖业是该村的另一强项,全村现有母猪年产崽近千头。大规模养猪场2处,年出栏都在500头以上。由于距城区近,全村有五、六十人常年进城务工,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2004年,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6283     

后辛庄村

  后辛庄村    后辛庄村位于铁山镇驻地以北2.5公里处,距胶南市区8公里,泰薛路可直达胶南市区,交通便利。风河从村西流过。    据传,明天启年间李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因系新立村庄,故名新庄,崇祯年间村前又立一新庄,该村遂称后新庄。清道光年间,又改称后辛庄。    该村前与前辛庄村分界处是齐长城。后辛庄村现有人口508人,148户居民,全村姓氏有12个。全村男女劳力外出务工的人数占全村人口总数的30%以上,入均月收入600元以上。    全村统一加入了新型合作医疗,解决了部分群众因病致贫的现象,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文明活动,提高了村民的素质。    联系电话 86-0532-82126118   

别家村

  别家村    别家村位于铁山镇驻地张仓村北3.7公里处 ,风河东岸,地处丘岭。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00亩。别家村地处铁山镇和宝山镇交界处,是铁山镇东北部七个自然村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南距铁山镇工业园3.5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5公里,北距宝山段新修青莱一级公路5公里,村前一条吉莱路直通204国道。    据传,明永乐年间别姓由贵州迁此立村,取名“别家庄”,解放后称“别家村”,该村现有居民253户,856人,除别姓村民外,尚有鞠姓、李姓、王姓、张姓、田姓、朱姓、徐姓、杨姓等村民。    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果树种植达150亩,杨树种植达350亩,全村林木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该村引进了食品厂、空心砖厂、肉兔养殖厂等。2004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980元。    该村先后被胶南市评为“安全村庄”、“文明村庄”,被铁山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三个文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6233   

刘家大村

  刘家大村    刘家大村位于铁山镇驻地张仓村北2.7公里,背儿山东北麓,地处丘岭。村域东西长1.5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1亩,刘家大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临王宝路,距胶南市区8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4公里。    据传,明永乐年间刘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大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年间称山后刘,民国时称刘大村,刘家大村现有居民65户,人口229人。    刘家大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相继兴办工、副业项目,1975年建有砖厂一处,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村里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以畜牧养殖,林业生产,建筑材料为主的主导产业。该村山林资源非常丰富,现有山林面积300亩,果园20亩,村级经济发展很快,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0多户,畜牧养殖专业户20多户,年收入达40余万元,砖厂年产值达到12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1287    

前吉林村

  前吉林村       前吉林村位于铁山镇驻地北3.9公里,杜(南杜村)张(仓)公路西侧,风河中上游西岸。耕地817亩,其中果园100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向南4公里是泰薛公路,北通宝山镇。山水秀丽,村南有九九山,弹子山,西有铁山水库,东靠风河。    据传,清道光二年(1822年)李姓由诸城迁此立村。因村东棘林茂密,取村名棘林。因村后有一棘林(村),故改称前棘林,后雅化为前吉林。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前吉林,现有居民120户,400口人,除李姓外,尚有王姓、刘姓等。    前吉林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到1976年建起了铸造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种植有了长足发展。2002-2004年先后对集体的荒地荒山进行发包,给村增加了可观的收入。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478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26628    

徐家大村

  徐家大村    徐家大村位于铁山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村城东西1公里,南北1.8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0亩,交通便利,南距同三高速公路入口3.5公里,距胶南市区7公里。    据传,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徐氏先祖徐乾和徐坤两兄弟从大珠山来赵家庄西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徐家大村。现徐家大村有116户,人口400人,除徐姓村民外,尚有李姓、赵姓、杨姓、贾姓、刘姓、陈姓、于姓等少数村民。    改革开放以来,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和果品业全面发展。全村个体业户12家,独资加工企业一家,年产值300万元。2000年引进青岛瑞昌花木公司开发,荒山600余亩。该村2004年人均纯收入2568元。    该村曾经连续20年被青岛市政府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安全村”、“卫生村”。多次被胶南市命名为“文明标兵村”、“市级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25818   


丙村特产大全




丙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