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滨海街道 >> 台子沟村

台子沟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台子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台子沟村简介

  台子沟村
  
   台子沟村位于镇政府驻地朱家小庄东南4公里、大珠山东北麓。村旁建有一小型水库,地处山岭。有居民95户,306口人,耕地360亩。以农业为主。大珠山“珠山秀谷”风景区位于该村西侧山谷。
   据传,清道光年间孙姓从附近海崖(村)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沟旁有一土岭,较平坦,形似台,故名台子沟。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西台子沟。
   联系电话 86-0532-84127134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4006 266000 0532 查看 台子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台子沟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台子沟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后小口子社区

  后小口子居委会    后小口子居委会位于镇驻地南12公里处,三面环山,一面环海。耕地面积100亩,荒山2000多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毕、田等姓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址南濒海口、村小,故称名小口子;清初住户增多,就以河为界分为两个村,因本村在河后,名叫后小口子。    后小口子居委会历年以来以农业、渔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地薄,生活困难。到了上世纪60年代,村集体开创了建筑业、海上运输和海上海带养殖,生活逐步提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速发展,近几年,通过对农渔业产品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网箱养殖,畜牧业养殖等规模的支柱产业,使居委会内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村集体收入24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315元以上。   

前小口子社区

  前小口子居委会       前小口子居委会位于镇驻地南8.7公里处,大珠山南麓,三面环山,南濒古镇口湾,地处山岭。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2公里。    明永乐年间,毕、田等姓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子孙繁衍而立前小口子村。因村址南濒海口,村小,故名小口子。清初,住户增多,以河为界分为两个村,因村在南,名前小口子。原本村耕地650多亩,300多户,970口人。因1972年建港,大部分耕地被征用,于1985年5月村民转非农业户口,现有耕地40多亩,183户,421口人。除毕、田姓外,尚有李姓、赵姓、高姓、逄姓、杨姓、王姓等居民。    前小口子居委会因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以渔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并相继发展海产品网箱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养殖,仅养殖业海域面积600亩,年收入500多万,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93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该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老人享受养老生活金。该村北有一座土地庙,庙中有一棵柘棘树,据历史记载已有700多年的树龄,因在0时期中土地庙被拆除,2004年为保护名木古树,村民又自发捐资兴建,完工后,并立功德碑一座。村南有山峰一座,称为帽子峰,海拔500多米。该村连续15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三个文明”标兵单位、“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曲家园社区

  曲家园居委会   曲家园居委会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8.3公里,大珠山南麓。现有160户,350口人。因建港,大部分耕地被征用,1985年5月村民转为非农业户口。现仅有耕地100亩,荒山2500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曲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有一片菜园,故取名曲家园。曲家园村历来以农业、渔业为主,现在靠海上养殖及种地为生。    联系电话 86-0532-84120610   

渔池社区

  渔池居委会       渔池居委会位于大珠山镇驻地15公里、镇驻地最南边,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0.8公里,其中耕地293亩,非耕地1850亩,林地1275亩,水域655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环海,交通非常便利,村西北面临大帽子峰,传说称神仙山之称,村南面临小帽子峰,地处山岭。    据传,清康熙53年(1714年)王氏由市美迁此立村,王氏先祖王传、王世龙、王世虎、王世豹兄弟传子孙繁衍而立渔池村。1985年5月由村民转非为居民,现渔池村178户,人口471人,王姓占90%,除王姓居民外,尚有张、赵、徐、崔、任、逄等姓居民居住。    渔池居委会历史上以农渔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从1949年解放后,该村渔业、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各行各业突飞猛进,渔业生产使用机动化,农业生产使用机械化,近几年来形成了海上滩涂养殖、海产品加工、畜牧业养殖、苗木种植等大规模的产业支柱,年收入45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512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该村全面推动实行合作医疗保险,发放失地农民生活补贴,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村内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在各行各业担任重要人才,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湘子门社区

  湘子门居委会       湘子门居委会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11公里处,居大珠山南端,南濒龙湾。地处山岭,村内有一优良天然海湾——古镇口湾,可停泊小型渔船。    据传,清朝梁姓从附近渔池村迁此立村。因地处大珠山麓,山上有一石洞,名南天门,传说为八仙之一韩湘子修仙升天处,故名湘子门。1985年5月村民转为非农业户口,特设居民委员会。现全村有居民85户,共170口人。除王姓和李姓居民外,尚有翁姓、郭姓等少数居民。    近几年,该村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树木种植、畜牧养殖、个体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滩涂海产品养殖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2002年,该村共建参鲍池40000平方米,育苗厂10000平方米,抗风浪网箱3000立方米,底播60多亩;再加上二十几条捕捞船和十几家特色渔家宴等,年产值已达300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从1999年开始,村民的各种集资、提留、公益金等全部由村集体承担,村民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费也由集体垫付,尤其是2004年7月份开始,老人每月都能领到110元的生活保险金,年底村民们还能领到村集体发放的慰问品。大街已硬化、亮化。建起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该居委会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8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有2人成长为党政局级以上干部。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党支部先后多次被镇党委评为“五好”党支部和“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0762   

桃林社区

  桃林居委会    桃林居委会位于镇驻地朱家小庄东南6公里、大珠山东北麓,东濒灵山湾。地处丘陵,设一居民委员会。有居民106户,212口人。1985年5月村民转为非农业户口。现有耕地220亩。    据传,明初毕姓从云南迁至大珠山南麓,今小口子东南1公里处立村,因村旁有一片桃树林,故取名桃林。1977年因建港,原村址及耕地被征用,遂迁至今址,仍沿用原名。    联系电话 86-0532-84128100   

石板河社区

  石板河居委会       石板河居委会位于朱家小庄南6.1公里,大珠山西南麓,南濒古镇口湾,居委会村域东西1.2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204国道相接,距同三高速10公里,滨海大道1.5公里,东有自然环境大珠山麓,西隔海与琅琊台相望。    据传《王氏家谱》载,明末,王氏七世王无极自王家楼(村)迁此立村,因坐落大珠山麓,石多,有小河,又因王姓与潘姓相识,故名石潘河,清道光年间,又以当地多石板石,改名石板河。王氏诸先祖在此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村至今。现石板河有470户,人口890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程姓、刘姓、尹姓、迟姓等少数村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村渔业、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业、副业,到上世纪70年代开创了建筑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自1985年5月转非以来,通过对渔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一批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滩涂养殖业和建筑业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1999年该村引进青岛恩东森食品有限公司,薄成海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入住。在村南区建起了居民小区楼5000平方米和15000平方米的别墅区,年商业贸易额达1200万元,全村个体工商户11家,年收入2400多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达533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兴建了幼儿园,该先后有100多名学生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有多人成为党政领导干部,有5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人才,我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该村的大佛岛、小佛岛、上庵、下庵期待着有识之士前来开发,共创美好未来。    联系电话 86-0532-85139538   

小井村

  小井村       小井村位于胶南市区南3公里处,东靠204国道,西靠珠山路。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半公里,耕地面积78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有东3路、西3路两路公交车分别自村东村西经过。    据传,明初,黄、李、逄、高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村西有土丘如台,又有凤凰落此之说,故取名凤凰台。明末与瓦屋、小南地连在一起,因改称三联村。清初,因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传说,引起居民们掘地挖宝,遂得泉,泉水旺盛,饮之味甜,于是砌石成井,又因户少村小,故改名小井。现全村有300户,790人,以李姓、逄姓、高姓为主,另外还有杨姓、 殷姓、孙姓、张姓、刘姓、徐姓等少数居民。    小井村历史上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但生产比较落后。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起科学种田的良好风尚。当时该村的木匠、油匠、瓦匠、石匠、机匠(织土布的)在方圆地区都比较有名。上世纪60、70年代又兴起了搞条编、驾驶、建筑、镀锌、铸造及栽果树、种菜园等。1991年老村搬迁之后,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优势,沿路两侧的商饮、维修、批发、理发等行业迅猛发展,并吸引了三亚纤维有限公司、青岛利新沙发厂、青岛金福高效民用锅炉有限公司、铸造机械厂等企业入住。2004年总收入达到473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9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的每月可以得到30—60元的生活补助。当年考入大学本科的集体给予1000元的奖励。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对30年以上党龄的党员每年发100元的生活补助。村内主街道实施了亮化,居民自来水全部免费,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136313   

山王村

  山王村       山王村座落在大珠山北麓0.5公里,镇驻地以南1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2里,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22亩,山场3000亩。南依风景秀丽的大珠山,西靠大珠山石门寺旅游风景区、204国道,村后是滨海大道及胶南市西环路,东临胶南市滨海工业园及大学城,被列为城市规划核心区。    据传,明初王姓在此择地而居,因依山而居故称山王村。现山王村共有270户,人口918人,主要由王姓、高姓等姓氏居民。    山王村历史上以农、林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发展很快。近几年通过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建筑业、装潢业、铝合金加工业、手工业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建筑业和装潢业发展突出。全村手工业户8家、独资企业4家,年产值500万元,年收入28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5200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全村先后有近9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我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医疗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优秀0员”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镇评为“文明村庄”,被胶南市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1133   

黄石坎村

  黄石坎村       黄石坎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西1.5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4公里,面积0.2公里,其中耕地95亩,黄石坎村的地理位置优越,紧靠204国道和滨海大道交通十分便利。    清道光年间,由王姓从今珠山街道办事处迁来,因本村处于丘陵,石头呈黄色,村东有一土坎故名立为黄石坎村。黄石坎村现有220户、人口700人,有李姓、逄姓、王姓、杨姓、张姓、孙姓、吕姓、丁姓、马姓、高姓等居民。山林面积1500亩,   黄石坎村历史上以农、副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企业9家、个体工商业户20户。2004年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男达到60周岁、女达到55周岁的老人每人每月有80元的生活补贴。黄石坎村先后30多名考土入中专院校,对独生子女户有村集体统一交纳子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大桥村

  大桥村       大桥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西3公里处,大珠山北头西侧,村北紧靠204国道。村东西1公里,南北0.5公里,耕地面积159亩。    据传,该村是由杻杭村徐姓兄弟二人迁来居住,后而立大桥村名。大桥村现有居民56户,人口162人,本村姓氏以徐姓为主,除徐姓村民外,尚有朱姓、丁姓、李姓、孙姓等少数村民。    大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工业大发展,有大型的磷石子厂2个,形成产运一条龙。有农用汽车和拖拉机10辆,年收入近9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5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的发展,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4121101   

小马家庄村

  小马家庄村       小马家庄村位于镇驻地以西3公里处,204国道以北,村域东西0.4公里,南北0.3公里,面积0.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0亩,山林面积约700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马姓从安徽省宿县马家桃园迁此立村,现小马家庄村有206户,人口651,除马姓居民外,尚有滕、王、崔姓等少数居民。    小马家庄历史上以农、林为生。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机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建筑、运输、石器、劳务输运、石料加工等为主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1户,引进外资3户,全村年收入310万,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该村全面推进了养老保险工作及农村合作医疗,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独生子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镇政府评为“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石甲村

  石甲村       石甲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3公里处。村域东西1.65公里,南北1.45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62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海尔工业园接壤,东隔海与青岛相望,滨海大道沿村南连接黄岛。    据传,明洪武年间孙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以养牛为业,取名大牛村,清初因岭前多石且有峡谷,改名石峡;清道光年间设集,又称石峡集或称石峡庄,民国时因谐音化为石甲。现石甲村有居民210户,人口780人,除孙姓居民外,尚有杨姓、姜姓、王姓、张姓、马姓、魏姓、朱姓、高姓、刘姓、陈姓等少数居民。    石甲村历史上以农、牧为主。近几年通过对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其中林业和建筑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2002年,该村建立了占地150亩的工业园区,兴建了2400m2的厂房,2005年3月引进开泰金属制品等企业入住园区。在村东兴建商业网点和居民小区楼6000多m2,建集市贸易场地4000多m2,年商业贸易额达60万元。全村个体工商户35家,独资合资企业3家,年产值1300余万元。苗木、高效种植业基地200余亩,年收入15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32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0年兴建了吸纳附近三个村幼儿的幼儿园一所;石甲小乐园幼儿园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园。村里先后有近5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2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有20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人才;该村还全面推行了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有了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市委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社会主义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4121400   

王家村

  王家村       王家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北1公里处,半岭半洼。村域东西1.3公里,南北1公里。有居民480户,1678口人,耕地413亩。位于海滨工业园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据传,明初王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王家村。该村除王姓外,尚有李姓、逄姓、张姓、孙姓、罗姓等村民。    王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村民生活较贫困。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后发展工业、农副业,村民生活不断提高。2000年该村在工业园投资600万元建通用厂房三处,年增加集体收入60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5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加,自2003年始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老人分别每人每月由村集体发放生活补助金30元至60元不等。王家村先后有近200名学生考入大学院校,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南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逄锦聚均生于该村。近年来,该村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对独生子女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金险,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青岛市命名为“五个好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被胶南市命名为“精神文明村庄”、“两个文明建设标兵”、“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    联系电话 86-0532-85137115   

瓦屋村

  瓦屋村       瓦屋村位于大珠山镇东北1公里处,村西紧依204国道,半岭半洼,地处胶南市城市规划区内。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0.42公里,面积0.42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7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村西的204国道通达全国各地,城市公交车直达老城区和新城区,南靠海滨大道和大珠山名胜风景区,东临黄海灵山湾。    据传,明初宋姓、蒋姓、傅姓等从小云南迁至于此,以烧瓦为生,故名瓦屋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由外籍迁入瓦屋村近200户。现全村共有546户,1642口人,除宋姓、蒋姓、傅姓居民外,尚有金姓、陈姓、孟姓、高姓等居民。    瓦屋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二三产业、个体工商业及出国务工等形式,使村级经济突飞猛进,村民收入不断增加。随着胶南市“东接、北扩、南展”城市发展战略,和海滨工业园的推进,村里先后建起了7300多平方米的通用厂房,对外招商租赁,村经济年收入40多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5118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加。1996年村兴建办公楼700多平方米,村办幼儿园为青岛市农村二类幼儿园。全村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居民全部享受失地农民补助。全村先后有10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博士生2名,硕士生6名。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独生子女保险金。集体出资为全体村民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全村先后有3户被评为青岛市“五好文明家庭”光荣称号。该村先后被胶南市和镇评为先进标兵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5136300   

阡上村

  阡上村       阡上村位于胶南市海滨工业园东南部,距胶南市行政办公中心3公里,距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1公里,滨海大道自村东通过,村周围纵横八条主道,40米宽的阡上路与204国道相接。    据记载,明初沈、刘二姓先后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址坐落于河阡北面(北为上)故名阡上庄,后改称阡上,现阡上村有502户,人口1620人,刘姓居多,并有苏姓、石姓、王姓、张姓、李姓、匡姓、毕姓、纪姓等居民。    阡上村历史上以农、林、渔为主,土地肥沃,属著名的胶南粮食产区——王海洼。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苹果为主导产业,通过青岛林科所从日本引进中国第一支红富士接穗,发展了胶南最大的果品生产基地,并向全国各地推广红富士接穗、苗木、果品。该村生产的果品多次被评为省、部级优质产品。渔业方面,有著名的“阡里虾”,作为地方特产被载入胶南县志。    该村共有土地3800亩,2000年在海滨工业园的开发建设中,该村建立了占地面积380亩的工业园,项目涉及食品、箱包、冷冻仓储、化工、轻工等行业,吸引了美国、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落户园区,引进内外资企业6家,建设厂房23000平方米,年租赁收入210多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462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老年人的福利逐年增长,每人每月给予50—8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投入资金10万余元,建设了高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先后有山东省卫生厅、山西省卫生厅、青岛市人大、青岛市卫生局等各级领导来参观、视察。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共有8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全村的文化气氛浓厚。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及“十星级文明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被授予胶南市“文明村庄”、“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36122   

刘家村

  刘家村       刘家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西南5.6公里,204国道南侧1公里处。村域东西200多米,南北300多米。其中耕地面积500多亩。地处平原。明初刘、尹两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刘姓人多,故名刘家村。刘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现有居民100户,人口260人。    刘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以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业、副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同时,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其中,苗木种植业形成了较大规模。近年来,该村对外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一个,利用土地140多亩,解决了本村剩余的劳动力,使该村的人居纯收入达5200多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刘家村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独生子女由镇政府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4132825   

朱家小庄村

  朱家小庄村       朱家小庄村现有437户,1336人,党员52名,土地800亩,大珠山人民政府驻此。朱家小庄是胶南市的城郊结合处,204国道的贯中,南有滨海大道的通过,西有西外环的环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发展企业,经营商贸的宝地。    据传,明嘉靖年间海瑞(广东琼山人)被捕入狱,有亲属恐受株连,逃至此地立村,改为朱姓。因此,临近村子,故名朱家小庄。朱家小庄村历史上以农业,铸造,采石为主,建国以后,该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粮为纲,农业生产有较好的发展。继承并扩大了传统的铸造工艺,兴办了农机具铸造厂,采石厂,组建了建筑公司,使村农业、工副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充分发挥镇驻地的优势,以最优惠的政策,鼓励本村村民经商,引进外地业户到驻地经营。该村共发展经营业户86家,兴建了农贸市场,建设了通用厂房,这几项村集体可收入26万。近几年,用足用活政策,招商引资,借地生财,先后引进了“同源制药”,“瑞通木业”,“华鲁铝塑门窗厂”,“食品加工厂”等项目入驻该村,并相继先后投产,给当地提供税源,为隆冬里转移提供机会,2004年集体收入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30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自2003年至今,集体每年拿出8万元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同时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女婿”,“好婆婆”,“致富能手”等活动,在党员中考核目标责任制,使党员村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获得青岛市委的“五个好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胶南市命名的“十佳文明村庄”以及青岛市民主法制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1116   

峡沟村

  峡沟村       峡沟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以北1.5公里处,东临海滨工业园,北临工业园管委会大台村,西临张家楼镇东石岭村,南临镇驻地。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为6公里,其中耕地900亩。峡沟村地理位置优越,西外环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赵、仉、车三姓先祖由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峡谷,故名峡沟。峡沟村现有居民428户,人口1489人,除王、仉、孙三姓村民多外,还有十几个姓的村民。    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发挥资源优势,该村相继建起了一、二砖厂,年产红砖一亿五千万块。并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该村有大小型运输车辆百余台,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以交通运输业为主,年收入400多万元。随着市外环路的开通,海滨工业园的建立,我村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先后有20多家企业到该村落户。全村共有个体工商户30家,苗木,茶园百余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   生机盎然的苗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的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固定补贴。该村还建起了幼儿园,硬化街道5000平方米。该村先后有45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8人成为单位技术管理人才。    联系电话 86-0532-84121159   

海崖村

  海崖村    海崖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大珠山东麓。北临海滨大道,东濒灵山湾,西靠小渔路,交通便利。村域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38亩,成材林690亩。海崖村依山傍海,山林地3500亩,海岸线长4500米。    相传,明朝初期,孙、唐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临海故名海崖村,现海崖村共有630户,人口1779人。除孙、唐等姓居民外,尚有彭、金、宋、毕、赵、张、王等姓居民。   海崖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近几年通过对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海上养殖和滩涂养殖、果树种殖、畜牧规模化养殖等产业。其中海上养殖1000余亩,建参鲍池28个、840亩,果品种植320亩,畜牧养殖基地占地45亩,发展个体工商业户32家,个体户17家,发展规模养殖户28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60万,村民人均纯收入531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投资15万元全面整修了学校和幼儿园。近年来,海崖村先后有200多人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13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部队中级以上干部和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医疗保险等工作,同时推广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获得大珠山镇“文明村庄”、“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7138   

宅科村

  宅科村       宅科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10公里处,村域东西0.4公里,南北0.8公里,面积0.32平方公里,全村原有耕地1200亩,近年来,退耕还林和沿海防护林工程及引进投资项目占用土地800亩,现有可耕种土地400亩左右。宅科村地理位置优越,坐落于大珠山东南麓,地处山岭,依山傍海,与美丽的灵山岛隔海相望,西靠大珠山;辛渔路在村东侧,交通十分方便,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据传,唐末宋初,夏姓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建室于坑坎之处,故名夏家宅科,明末,高姓九世,从现今胶州三里河迁来,人口兴旺,改村为宅科,居民除高姓、张姓外,尚有胡姓、程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宅科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是一个典型的沿海渔业村,全村村民除种植外,大部分都从事渔业捕捞。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渔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海珍品养殖、滩涂养殖、特种养殖及苗木种植、海洋捕捞等多种产业。现有养殖池300亩,养殖育苗工厂6处,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引进投资项目3个,占地400亩,2004年人均收入5315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全村的街道排水沟进行了疏通、浆砌,集体投资为学生购买大客车一辆,为幼儿园购置了电视机、VCD等教学设施。宅科村先后有近20名学生进入大中专院校,并出现县级、军队师级、高级工程师、集团董事长等人才。全村的独生子女保险金及合作医疗,全部有村集体统一交纳。该村积极开展争创文明活动,涌现出一批科技文明户,村民的素质和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村两委多次获得“精神文明”单位和“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38200   

南小庄村

  南小庄村       南小庄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8.2公里,大珠山东南麓,拥军路西侧,东邻黄海,地处丘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220户、700口人,耕地面积196亩,山林500亩,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养虾池70亩,参鲍池100亩,年总收入1500万元,年村集体收入35万元,人均纯收入5450元。    据传,明末王姓从今胶南王戈庄迁此立村,因座落高峪村南,且比高峪村小,故名南小庄。   

高峪村

  高峪村       高峪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6.9公里处,大珠山东麓、辛(庄)渔(池)公路两侧,东濒黄海灵山湾。与高峪西山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现有居民1220户,3458口人,耕地3400亩,山场8000亩,果园200亩,主产苹果、板栗、山揸。茶园30亩。有农业、渔业、海珍品养殖业,有铸造厂、机械加工厂、粮油加工厂、海产品加工厂等,高峪村依山傍水,资源丰富。    据传,明初徐志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大珠山麓,地势高,有山谷,故名高峪庄。民国时因设集,称高峪庄集,解放后称高峪。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年间称高峪庄,民国时称高峪庄集。徐氏先祖在此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高峪村。高峪村除徐姓外,有郭姓、王姓、高姓、马姓、张姓、于姓、罗姓、孙姓、刘姓、田姓、盛姓近40余姓居民居住。    高峪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参鲍养殖、畜牧养殖、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滩涂养殖、参鲍养殖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从1996年至今发展参鲍养殖700亩、滩涂养殖200亩;吸引外地投资户投资建成7座育苗厂,年产值1500多万元。2004年村人均纯收入5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近几年村集体每年给老年人、困难户、老党员等发放生活补助款近20万元。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获得“胶南市文明村庄”、“平安示范村”、“五个好先进党支部”、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9000   

龙门顶村

  龙门顶村       龙门顶村位于镇驻地朱家小庄东南6.2公里、大珠山东北麓,东濒灵山湾,地处丘陵。现有居民52户,179口人,耕地68亩。以农业和渔业为主。    据《王氏家谱》载,清初王氏六世王宠至十一世王济,由今胶南市珠山街道办事处王戈庄迁此立村。因东临海,故取名东海崖。解放后因村东海边有一礁石,形如“龙门”,故改名龙门顶。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城》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东海崖。    该村过去一直以农业、渔业为主,上世纪80年代以后,村里的渔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最多时一个40来户的小村拥有的大小船只就达到50多艘,几乎家家户户有船。渔业收入也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渔业资源越来越匮乏,渔船也随之减少至今的几条船,村民开始拓展海产品的养殖,从开始的单一的贝类养殖,发展到今天的海参鲍鱼、深水网箱等高效渔业的养殖。现在村民已经逐步从第一二产业里解脱出来,开始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逐渐形成了以海产品养殖、餐饮、运输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300元。    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村庄的各项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有10多人考取了大专院校,其中博士生1名。村里广泛开展创“五好家庭”、“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赡养老人,爱护子女蔚然成风,民风纯朴,邻里关系和睦,几十年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联系电话 86-0532-84129104   

碧玉村

  碧玉村       碧玉村位于镇驻地东南5.4公里,大珠山东北麓,小(哨头)渔(池)公路东侧,东临灵山湾、龙门顶码头,北临海滨工业园,南靠正在实施的大学园,地域面积方圆0.6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0亩。    据传,明初毕姓从云南迁至灵山卫,后到此立村,因东临灵山湾,又有凤凰落此之说,取名凤凰口,传说中演变为风台口,后因都是毕姓,1935年改名为毕家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以吉祥嘉言和与姓同音村两大特点,更名为碧玉村,现有40户、1180口人,除毕姓外,从1992年开始又落户他姓多户。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宣统以来称风台口。    该村历史上以来以农渔为主至今。从1997年开始发展海上养殖业,主要是养殖虾、海参、鲍鱼,共发展养殖户15家,各种养殖池100亩,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乔家洼村

  乔家洼村       乔家洼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5.5公里处,大珠山东麓,辛(庄)渔(池)公路东侧,地处丘岭,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1000亩,山场2000亩。乔家洼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北与市区接壤,西傍大珠山脉,东临黄海,与灵山岛隔海相望。    据传,明初乔姓十余户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取名乔家洼,现有265户,人口712人。    乔家洼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海产品、滩涂、深水养殖、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兴办了地毯加工厂、预制厂、扇贝厂等项目,引进河南客户种植桃园120亩,珠山木业公司,双龙再生橡胶,汇春置业,裕源旅游船运等企业。2004年人均纯收入5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由村集体统一交纳独生子女备用保险金,对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了定期生活补助。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市、镇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4129033   

营海村

  营海村       营海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4.8公里处,大珠山东北麓,小渔公路西侧,地处北岭,东靠沿海1.5公里,有耕地400亩。    据传,明末驻守兵营的李姓眷属来此立村。因坐落古兵营南,故名营前。1980年底名普查时,因重名,又因濒海,更名为营北村。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记载,清道光年间称营前庄,宣统及民国时称营前庄。李氏先祖在此择地而居,子孙繁衍,现营海村有115户,人口370人,除李姓居民外,尚有苏姓,张姓,肖姓,丁姓等姓少数居民。    营海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解放后,我村农业,渔业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以及商业和工业(采石场),村民经济收入有了较大的增收。其中采石场年收入80万元以上。畜牧养殖有4个养殖户。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级精神文明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近几年有20名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先后被镇政府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及“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   

凤凰村

  凤凰村       凤凰村座落在大珠山北麓,镇驻地东南2.6公里处,村域东西4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2亩,山场2500亩,南依风景秀丽的珠山秀谷风景区,西靠大珠山石门寺旅游风景区,村后是青岛市滨海大道,东临胶南市海滨工业园及大学园,2002年被纳入胶南市城区规划。    据传,明初有张、王、唐、宋姓在此择地而居,后传有凤凰在此地落住,因而取名凤凰村。该村现有村民246户,767口人。    该村历史上以农、林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建筑业、装潢业、手工业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5300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业得到全面发展,全村先后有7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该村全面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优秀0员评选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镇评为“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等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2100   

台子沟村

  台子沟村       台子沟村位于镇政府驻地朱家小庄东南4公里、大珠山东北麓。村旁建有一小型水库,地处山岭。有居民95户,306口人,耕地360亩。以农业为主。大珠山“珠山秀谷”风景区位于该村西侧山谷。    据传,清道光年间孙姓从附近海崖(村)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沟旁有一土岭,较平坦,形似台,故名台子沟。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西台子沟。    联系电话 86-0532-84127134   

下泊村

  下泊村       下泊村位于大珠山镇西南6.2公里处,濒临张家楼镇。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5公里,面积0.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5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穿过工业园向北0.5公里即是204国道。向南2.5公里为古镇营海滩。向西1.5公里是大珠山风景区的环行路。地势平坦,环境优美。    据传,明初,毕、王、管、逄、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河道下游,地势低洼,积水成泊,故名下泊庄,解放后称下泊。现下泊村有102户,人口321人,主要姓氏有刘、逄,王、崔、毕、于、黄等居民。    下泊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村民生活比较贫困。改革开放以后,该村农业、商业逐年发展,先后发展了大米批发、零售业、道路运输等副业。尤其是该村的大米批发、零售在胶南市家喻户晓。后来,集体调整产业结构又引导村民外出开粮店,开各种门头、木材批发、养殖等。2004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73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村里先后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3人成长为党政府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4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人才,有1人被评为区级劳动模范。该村治安环境良好。所有的独生子女户全部由镇财政统一缴纳备用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镇党委政府评为“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和“林果生产先进单位”等。    联系电话 86-0532-84132525   

顾家崖头村

  顾家崖头村       顾家崖头村,位于胶南市区以南5公里处,东临灵山湾,海岸线长1957米。村域东西2.4公里,南北2公里,总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642亩,另有山场2209亩,处于珠山秀谷旅游景点的主景区。顾家崖头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滨海大道沿村庄北部100余米处东西贯通。村前大学城区的道路正在规划建设中。    明初,顾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座落于一道山岭的尽头,有陡立的山崖,故名顾家崖头。现有686户,2260人,以张姓居多,占人口的3/5,石姓居民占1/5,另有刘姓、程姓、徐姓、尹姓、王姓等居民。    顾家崖头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果品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村现有个体企业户6家,个体工商业户30余户。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62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村级完全小学、幼儿园各1处。顾家崖头村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成长为党、政、军县团级以上的有3人。该村全面实行了农村医疗保险,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2004年被胶南市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7001   

东山张村

  东山张村    东山张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西南5.5公里处,南濒古镇口湾,村内有多处名胜,有明朝的古炮台、老高桥;天然形成的龙开河,从黑龙潭开始,开山引河,建石门川,设前龙门、内龙门。从前龙门,内龙门直到黑龙潭沿边丽石上,刻有大量的唐诗宋词。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公顷,山场240公顷。该村地里位置优越,适宜旅游度假。交通十分便利,与204国道、滨海大道接壤。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姓从江苏海州南门外迁此,时称曰杏花村,因坐落大珠山处,故名山张,因重名,1980年更名东山张村。现东山张村有408户,人口1260人,除张姓外,尚有赵、冯、王、陈等少数姓氏。    东山张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解放后,该村渔业、农业生产逐年发展,以海上捕捞、运输、海上养殖(贻贝、海带)为主导产业。上世纪80年代,调整了经济发展路子,相继兴办了砖厂、扇贝养殖厂等工业项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形成了海上捕捞,海水、滩涂养殖的立体发展模式;同时,依自然优势大搞畜牧养殖和三产业的发展。其中,海水养殖、滩涂、海参养殖尤为突出,海参、鱼、贝类养殖形成了较大规模,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2000年新增工厂化海产品养殖、育苗一体的企业一家,年产值2000万元。全村个体工商户达到了50户。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老年人的福利待遇也不断提高。2004年该村投资200万元兴建了一处高标准的小学教学楼,吸纳了9个村的学生来就读。全面推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该村多次获得镇“五个好”党支部、“标兵村”、胶南市“先进党组织”、青岛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39200   

东古镇营村

  东古镇营村       东古镇营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4公里处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庄1.5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00亩。东古镇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接204国道1.5公里,东有大珠山,南接黄海之滨,环境优美。    据《增修胶志》记载,金太定二十九年(1190年称梁乡镇),明洪武年间,在此建立海防设施,称古镇,亦称古镇口,清道光年间,因此地有兵营,改称古镇营,民国时称前营庄,解放后称东古镇营村,现东古镇营村有350户,人口1184人,除徐姓居民外,尚有毕姓、王姓、刘姓、逄姓等少数居民。    东古镇营村在历史上以农渔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兴办了海水人工养殖、工厂化海水养殖育苗、海滩涂养殖,有较大规模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相继引进了外商投资企业青岛鲜一食品厂投资2000万元,还有青岛滨海农林生态园,是以旅游、观光、休闲为主的大型合资企业。全村个体、工商户16家,独资合资企业8家,年产值1000万元,特种养殖苗木、奶牛养殖150亩,年收入500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50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筑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近1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20人成为所在单位行业的高级人才,该村推行了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保险,合作医疗由村统一交纳,同时广泛开展了评“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市镇政府命名为“两个文明”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6007   

西古镇营村

  西古镇营村       西古镇营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6公里,大珠山西麓,团结路西侧。东临大珠山。该村现有居民275户,960口人,耕地面积1100亩,其中,果园200亩,山场1200亩。浅海滩涂养殖1300余亩,工厂化养鱼厂7个,共计2万余水体。    据传,《增修胶志》记载,金大定二十九年称梁山镇,明洪武年间在此设定海防设施,称古镇。清道光年间,此地设有兵营,称古镇营。宣统年间称西古镇营。    该村明初从云南迁此立村,以魏姓居多,并有潘、逄、马、徐、赵、冯、杨、张、纪、李、高等24余姓居民居住。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产业调整,形成林果生产为主,浅海滩涂养殖,工厂化养鱼。使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人均收入5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发展,由村集体统一交纳独生子女备用保金险,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了定期生活补助。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市、镇评为“两个、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五个好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4126001   

大新庄村

  大新庄村       大新庄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西南5公里,大珠山西侧。村域东西2.2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00亩。北与二0四国道接壤,南接海滨大道,西靠张家楼工业园,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永乐二年(1014年)孙姓、刘姓从海州迁徙于此,分别建村为孙家崮、小南刘家庄,后有徐、陈、姜、刘姓迁入,后因大水泛滥,河水改道几个小村全部被淹没,村民移居河上游立村,取名为新庄村,1980年地名普查改为大新庄村。大新庄村现有530户,人口1600人,有刘姓、徐姓、陈姓、姜姓四大姓氏长期居住,尚有逄姓、王姓、高姓、纪姓、李姓、张姓、曹姓、黄姓、毕姓、赵姓、林姓、杨姓、朱姓、曲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林为主。近几年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林果业种植、苗木种植、畜牧业养殖、小建筑、工商等小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该村建立了11100平方米的集市贸易基地,年商业贸易额达1000万元。全村个体手工业户12家,独资企业3家,年产值3300余万元。苗木、养殖业基地150余亩,年收入1600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15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0年兴建了吸纳附近三个村幼儿就学的大新庄幼儿园,大新庄幼儿园被评为省级农村一类幼儿园;辐射九个村庄的大新庄小学自58年建校至今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先后有265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5人成长为党政副科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该村全面推进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生活金供给制,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获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和胶南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6401   

石屋子沟村

  石屋子沟村       石屋子沟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朱家小庄西南3.9公里处,大珠山西麓。村旁建有一小型水库,地处山岭。有居民53户,175口人,耕地238亩。    据传,清中期山姓从今张家楼镇山家庄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石崖上,有古石屋,故名石屋子沟。1971年因建石屋子沟水库,向西北迁移0.3公里。村东北700米处有隋唐时期石窟一处,1984年列为胶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至今,该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3家客户投资苗木种植、旅游观光等项目开发,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村两委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05年村里实施了自来水改造,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获得镇“先进党支部”、“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4047   

杻杭村

  杻杭村    杻杭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西南4公里,北临204国道,东侧大珠山,西团结路,交通十分便利。村域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60亩,成材林100余亩,山林面积1800余亩。    相传,在洪武二年,卢、毕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栽植杻树成行故名杻杭村,现杻杭村共有320户,人口879人。除卢、毕等姓居民外,尚有刘姓、徐姓、陈姓、逄姓、高姓、张姓、王姓等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林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果品种植、畜牧规模化养殖等产业。其中果品种植320亩,畜牧养殖基地占地45亩,发展个体工商业户11家,个体户10家,发展规模养殖户24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31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的“三个文明”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村里投资5万元全面整修了幼儿园。近年来,先后有200多人考入了大中专院校,其中有10多人考入了研究生、博士生,13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部队中级以上干部和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医疗保险等工作,同时推广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大珠山镇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6603   

大花口村

  大花口村       大花口村位于大珠山镇驻地西3公里处,204国道北。村域东西200米,南北250米,面积5000平方米。耕地面积280亩。大花口村地理位置优越,紧靠204国道,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大花口村原名叫小徐家村,以徐姓居多,后由泊里镇泊娄村迁来姓吕的村民,村民增多。村南、北二山花多,后改为“大花口村”,现大花口村有村民61户,人口185人,除吕、徐两大姓外,尚有王姓、李姓、赵姓等少数居民。    大花口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1999年至2004年五年期间共引进珠山配件、宏发加油站、石器市场、炳运茶厂、明珠物资农业观光园等五家企业,共占地100多亩,年交租赁费4万多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23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4121071   

营北村

  营北村       营北村位于镇驻地东南4.7公里,大珠山东北麓,小渔路西侧,西为大珠山杜鹃旅游风景区,东隔海与灵山岛相望,地处山岭。以农为主,兼有渔业。    据传,明末王氏从琅玡镇长阡地迁此立村。因坐落古兵营北,故名营后,1980年底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营北。现营北村有109户,人口350人,耕地面积342亩,有王,鲍,唐,张,金,刘等姓居民。    营北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旧社会因山岭薄地,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原始,年年缺吃少穿,解放后,该村农业,渔业逐年发展,七十年代发展了海上海带养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有了较快发展,发展桃园320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5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经济生活不断提高,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被镇政府授予一类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29262   


台子沟村特产大全




台子沟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