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琅琊镇 >> 王家台后村

王家台后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王家台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家台后村简介

  王家台后村
   王家台后村位于琅琊台度假区南部,近靠琅琊台和龙湾海水浴场西岸。地形半岭半洼。该村与王家台后南山(村)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全村共有236户,总人数598人,耕地445亩。该村近几年发展以吃住为主的渔家宴项目,2004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9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6元,其中,旅游服务业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
   据传,清初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位于琅琊台北面,故名王家台后。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王家台后。
   该村地处琅琊台北侧、老龙湾西畔——东临海水浴场,南靠千古名胜琅琊台,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该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旅游项目的经验,依据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引导该村村民从事旅游关联产业开发,积极发展以家庭旅馆、渔家宴为重点的有着农村乡土风情的海滨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度假村。
   目前,该村家庭旅馆已由2004年的18家发展到45家,床位也由300多个增加到700多个,游客住渔家屋,吃渔家饭,游千古名胜琅琊台,看卧龙山庄生态园,还可以乘渔船或在岸礁垂钓,赶海捡螺拾贝,参加海滩篝火晚会等,享受渔家生活的乐趣。
   联系电话 86-0532-84119393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4102 266000 0532 查看 王家台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家台后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王家台后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桥子村

  东桥子村       东桥子村位于琅琊台度假区驻地西南1公里,琅琊镇驻地以东4公里,是琅琊台度假区内的重要村庄。据考,明永乐年间,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来立村,因附近有东、西两座小桥,该村靠近东桥,故名东桥子。现有居民202户,708口人,以王姓居多。还有初姓,卜姓,肖姓,陈姓等少数居民。村域面积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20亩,山林1200亩,海滩500亩,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南有闻名遐迩的龙王溜横卧村前。    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著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区琅琊台仅三公里。北有车轮山、牛踢山、鸡冠山、火石山、黄道山等群山环抱,背山面海、景色宜人。通往琅琊台风景区的登台柏油公路横穿村前,后有通往胶南的张泊公路,青岛海滨公路建成后从该村到胶南用时将不到20分钟,到青岛仅需50分钟。    东桥子村过去以农业为主,产业单一,经济落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来,海洋捕捞、滩涂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使该村的经济迅猛发展,全村90%以上的村民从事海水养殖,年产养殖虾三万斤,蟹五万斤,虾米十万斤,苗木、养殖占地100多亩,年收入1000万元,2004年村人均纯收入5003元,近几年有5家资产规模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落户该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整体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近几年,该村筹资办起了小学一所供附近7个村的孩子到这里就读。2001年新建一类幼儿园一所,吸纳十几个村的孩子前来学习。从2002年至今共投资5万元对村街进行整治,彻底清除了“三大堆”,治理了“脏、乱、差”,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度假区管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和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119538   

刘北村

  刘北村    刘北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1.3公里,泊(泊里)夏(夏河城)公路北侧。村域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2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刘姓由江苏海州芦村迁此立村。因村中河道呈“之”字形,故名“之水村”。清末分为三个村,按着落位置称刘家河南、刘家河北、刘家庵子。民国间刘家河南、刘家河北合称刘家村。该村位于北部,故称刘北。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为刘家河北。刘北村现有居民180户,619口人。居民以刘姓居多,杂姓很少。    刘北村半岭半洼,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通过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标准化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发展,效益不断提高。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61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15元。    刘北村三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2004年又投资20多万元,对街道进行了整修改造,改进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庄形象。   

安子村

  安子村    安子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1.2公里,泊(泊里)夏(夏河城)公路北侧,村域面积0.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3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刘姓由江苏海州芦村迁此立村。因村中河道呈“之”字形,故名“之水村”。清末分为三个村,因该村有尼姑庵,取名刘家庵子,亦写成刘家安子。现安子村有居民85户,人口267人。    安子村半岭半洼,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42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      

小东岭村

  小东岭村       小东岭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1.3公里处,与镇驻地东部新区相连。村域总面积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2亩。    据传,明末王姓从附近东桥子(今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东桥子村)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村小,且位于夏河城东,故名小东岭。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东岭。小东岭村现有居民72户,240人,王姓较多,刘姓较少。    小东岭村地处丘岭,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5元。   

库山沟村

  库山沟村       库山沟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1.5公里,黄道山西南麓。村域总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6亩。 据传,明末苏、李两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西北有库山,故名库山沟。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库山沟。现库山沟村有居民142户、473人,除苏、李两姓外,还有宋姓、韩姓、刘姓等居民。    库山沟地处丘岭,以农业为主。近年来,该村发挥与镇驻地东部新区联为一体且紧靠农贸市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餐饮服务、农产品贩销等多种经营,村级经济持续增长。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0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1元。   

北皂户村

  北皂户村    皂户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1.5公里处,西邻镇驻地东部新区,村域面积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0亩。    据传,明末王姓从附近大灶户(今琅琊镇大皂户村)迁此立村。因设灶熬盐,并耕种灶地,且位于陈家灶户北,村庄小,故北小灶灶户。民国时称北灶户,解放后演变成北皂户。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北灶户。北皂户村 现有居民66户,人口205人。除王姓居民外,还有孟姓、毕姓、季姓等少数居民。    北皂户村半岭半洼,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28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40元。   

营后村

  营后村       营后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北0.6公里处,有居民310户,人口892人,耕地1408亩。    据传,明初于、刘两姓分别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地处夏河寨(今夏河城,明代为兵寨)北,故名营北。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营后。现该村除于、刘两姓外,尚有陈姓、王姓、樊姓等少数居民。    营后村半山半洼,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以油坊、粉坊为主的多种经营快速发展。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9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9元。    营后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村容整洁,民风淳朴,社会秩序持续稳定。多次被评为胶南市级以上文明村庄、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   

西桥子村

  西桥子村    西桥子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3.8公里,黄道山南麓,东与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相邻。村域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9亩。    据传,明末陈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附近有东、西两座小桥,该村靠近西桥,故名西桥子。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西桥子。西桥子村现有居民245户,806口人。    西桥子村地处丘陵,南临黄海,以农、渔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渔业养殖产品主要有对虾、梭子蟹、及贝类等。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7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45元。   

甸王家村

  甸王家村    甸王家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1.9公里处,西连泊里镇,西北邻藏南镇。村域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12亩。    据传,秦始皇徙民三万户到琅琊山作琅琊台时,王姓迁此立村。因坐落琅琊古城(今胶南市琅琊镇驻地夏河城)郊外(古时郊外称甸),故名甸王家村。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为甸王家村。甸王家村现有居民320户,1012人。除王姓居民外还有刘姓、张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甸王家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个体私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全村从事布料、成衣贩卖的个体私营业户达到68户。在村前规划建设了民营经济小区,入驻工贸企业多家。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95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570元。   

东港头村

  东港头村       东港头村位于琅琊台度假区北侧,为琅琊台度假区管委驻地,地处丘陵。全村共有居民248户,846人,耕地面积445亩,以农业和渔业为主,主要发展“贻贝养殖”的特色经济,2004年,全村收入达到170多万元,户均1.4万元。    据传,明末王、陈、解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河入海(从湖海相通的河称港),又靠近海崖头,故名港头。清乾隆年间近处又立一港头(村),以该村较大,改称大港头。民国间又因位于另一港头之东,改称东港头。清乾隆版《诸城县志·山川》载,此地为龙湾口。《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标注为南龙湾海口,明代设巡检司。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港头。    该村近靠海洋,是一个典型的渔业村,全村70%以上都是渔民。在2001年以前,该村多数村民靠出海打渔、养扇贝为生,但成效不大。2001年村两委改选以后,村两委“挖穷根,找富源”,区工委管委组织村两委出去考察,经多次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浅海区里养殖贻贝潜力大,成本低,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村两委于是决定大力支持村民养殖贻贝,先后为三十多户农民担保贷款8万多元。同时,村里还组织了看护队和技术服务队,并且多方为村-系客户,将市场拓展到了青岛、潍坊、东营、淄博、诸城等地。目前,全村有70%以上的村民养殖贻贝,最多的户一年可挣4万元,户均8000多元。   海上养殖场    如今的东港头村已由昔日的“渔业捕捞专业村”变成了胶南远近闻名的“贻贝养殖专业村”。    联系电话 0532-87119608   

瓮沟村

  瓮沟村    瓮沟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南2.7公里\陈家贡海湾北岸。村域面积0.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5亩。    据传,明末吕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中有沟,并有大石,状如瓮,故称瓮沟。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瓮沟村。现有居民52户,156口人,以吕姓居民为主。    瓮沟村地处平原,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442元。   

西港头村

  西港头村       西港头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南2公里,陈家贡海湾西岸。村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2亩。    据《陈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陈公携家从四川成都东迁至密州(今诸城)任学政。清乾隆四十二年,七世祖母窦氏携二子迁此立村。相传,因此处有河入海(与湖海相通的河称港)且地处海岸头,又因早有一港头(村)西,改称西港头。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港头。现西港头村有居民80户,265人,以陈姓为主。    西港头村地处平原,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3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毕家村

  毕家村    毕家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南1.5公里处,陈家贡海湾北岸。村域面积2.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04亩。    据传,清雍正六年(1729年)毕姓从附近毕家沟(今胶南市张家楼镇毕家沟村)迁此立村,取名毕家村。毕家村现有居民257户,930人。多为毕姓居民,杂姓极少。    毕家村地处平原,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村办企业(现改制为私营企业)——青岛胶南琅琊塑料彩印厂,年销售收入达800万元以上,其主要产品“琅琊台”牌地膜远销全国各地。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8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0元。    毕家村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秩序持续稳定。多次被评为胶南市级以上文明村庄,五个好村党支部,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   

大南庄村

  大南庄村    大南庄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南1.1公里处,张(张家楼)桃(桃园)公路南侧。村域东西1.8公里,南北2.2公里,面积3.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4亩。    据传,明末王姓从柏阁庄迁此立村。因村中有竹林、景观秀丽,故名秀竹村。民国时期,以坐落夏河城南,且比临村大,改称大南庄村。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南庄。现大南庄村有204户,人口523人,除王姓外,还有张姓、刘姓、程姓等居民。    大南庄村地处平原洼地,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及各种蔬菜等。近年来,该村在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发挥竹源优势,大搞竹编和竹子贩销,竹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居民增收的主要产业。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6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58元。   竹苗繁育基地    大南庄村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普法教育、依法治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秩序持续稳定,连续30年无村民犯罪,无刑事案件。连续多次被评为胶南市级以上文明村庄、五个好农村党支部、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   

夏河城北村

  夏河城北村       夏河城北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有居民203户,612口人,耕地611亩。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今夏河城曾为越国国都,名琅琊。秦为琅琊郡治,隋为丰泉县治(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复为琅琊县)。《史记》载,琅琊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山东通志·疆域·古迹四》载:“琅琊县故城在县(诸城)东南一百三十里,汉置县,为徐州琅琊郡治,今为夏河城。”《灵山卫志》载,明洪武年间,此地设千户所,名夏河所。《诸城县志·古迹考》载:“夏河城自明为兵寨,在龙湾社,洪武年间灵山卫百户管成包以砖石,周三里余,计一百五步,门四……灵山卫量拨官军居之。”    相传,因城西有河,唯夏季水大,故取名夏河城。夏河城自然村设四个村民委员会,因该村位于东部,故称为夏河城北。    夏河城北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依托区位优势,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发展蔬菜生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通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维修、餐饮、食品加工、商贸等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5.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10元。   

窝龙村

  窝龙村    窝龙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1.8公里,黄道山南麓西临镇驻地东部新区和农贸市场。村域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7亩。    据传,明末毕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石状如卧龙,故名卧龙村。清初又因地处山麓凹陷处,改名窝洛子。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窝龙村。窝龙村现有居民143户,472口人。除毕姓居民外,尚有张姓、王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窝龙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该村农业生产和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建成茶园面积220亩,1992年办起了青岛胶南琅琊台茶厂,生产的“琅琊台”牌绿茶多次被评为山东省、青岛市名牌产品、优质绿色产品。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60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93元。   

山樊家村

  山樊家村    山樊家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3.2公里,库山东麓,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9.75亩。    据传,明末樊姓从近处营后迁来,因靠山、故取名山樊家,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山樊家。该村现有居民136户,人口458人,以樊姓、赵姓居民较多,其它王姓、逄姓、刘姓居民较少。    山樊家村地处山岭,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等,近几年,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很快,现有北方最大的玫瑰种植示范基地。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34元。   玫瑰种植示范园    山樊家村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多次被评为胶南市级以上的文明村庄和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   

夏河城东村

  夏河城东村    夏河城东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有居民125户,380口人,耕地445亩。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今夏河城曾为越国国都,名琅琊。秦为琅琊郡治,隋为丰泉县治(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复为琅琊县)。《史记》载,琅琊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山东通志·疆域·古迹四》载:“琅琊县故城在县(诸城)东南一百三十里,汉置县,为徐州琅琊郡治,今为夏河城。”《灵山卫志》载,明洪武年间,此地设千户所,名夏河所。《诸城县志·古迹考》载:“夏河城自明为兵寨,在龙湾社,洪武年间灵山卫百户管成包以砖石,周三里余,计一百五步,门四……灵山卫量拨官军居之。”    相传,因城西有河,唯夏季水大,故取名夏河城。夏河城自然村设四个村民委员会,因该村位于东部,故称为夏河城东。   夏河城东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依托区位优势,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发展蔬菜生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通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维修、餐饮、食品加工、商贸等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19元。   

夏河城前村

  夏河城前村    夏河城前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有居民161户,528口人,耕地528亩。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今夏河城曾为越国国都,名琅琊。秦为琅琊郡治,隋为丰泉县治(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复为琅琊县)。《史记》载,琅琊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山东通志·疆域·古迹四》载:“琅琊县故城在县(诸城)东南一百三十里,汉置县,为徐州琅琊郡治,今为夏河城。”《灵山卫志》载,明洪武年间,此地设千户所,名夏河所。《诸城县志·古迹考》载:“夏河城自明为兵寨,在龙湾社,洪武年间灵山卫百户管成包以砖石,周三里余,计一百五步,门四……灵山卫量拨官军居之。”    相传,因城西有河,唯夏季水大,故取名夏河城。夏河城自然村设四个村民委员会,因该村位于南部,故称为夏河城前。    夏河城前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前因土地较少,生产落后,村民生活十分困苦,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依托区位优势,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发展蔬菜生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通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维修、餐饮、食品加工、商贸等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19.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08元。   

夏河城西村

  夏河城西村       夏河城西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有居民90户,302口人,耕地298.37亩。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今夏河城曾为越国国都,名琅琊。秦为琅琊郡治,隋为丰泉县治(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复为琅琊县)。《史记》载,琅琊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山东通志·疆域·古迹四》载:“琅琊县故城在县(诸城)东南一百三十里,汉置县,为徐州琅琊郡治,今为夏河城。”《灵山卫志》载,明 洪武年间,此地设千户所,名夏河所。《诸城县志·古迹考》载:“夏河城自明为兵寨,在龙湾社,洪武年间灵山卫百户管成包以砖石,周三里余,计一百五步,门四……灵山卫量拨官军居之。”    相传,因城西有河,唯夏季水大,故取名夏河城。夏河城自然村设四个村民委员会,因该村位于西部,故称为夏河城西。    夏河城西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依托区位优势,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发展蔬菜生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通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维修、餐饮、食品加工、商贸等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8元。   

前羊栏沟村

  前羊栏沟村       前羊栏沟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夏河城西北3.2公里,库山西侧。村域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57亩。    据传,清顺治年间,孟、李二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后有一条沟是栏羊的地方,故名羊栏子沟。清乾隆年间北面又立一羊栏子沟(村),该村在南,改名前羊栏子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简称前沟。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称前羊栏沟。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前羊栏子沟。现前羊栏沟村有居民205户,665人。除孟姓、李姓居民外,丁姓居民较多,王姓、杨姓、于姓、逄姓等居民较少。    前羊栏沟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等。在当地曾是苹果生产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村。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8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00元。   

翟家屯村

  翟家屯村    翟家屯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北3.9公里、库山西北麓。村域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1亩。    据传,明初汤姓等由附近营后(今胶南市琅琊镇营后村)迁此佃种军屯(刘家屯)之屯地,取汤家屯。清道光后,因翟姓兴旺,改名翟家屯。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汤家屯。现翟家屯有居民85户,263人,以翟姓为主。    翟家屯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23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390元。   

刘家屯村

  刘家屯村    刘家屯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北3.4公里,库山西北麓。村域面积0.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5亩。    据《灵山卫志》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诏书卫所屯田,此处属夏河城所(今琅琊镇夏河城自然村)管辖七屯之一,由刘姓居民从附近刘家村(今琅琊镇刘前、刘北、安子三村)迁此屯垦,故名。现刘家屯有居民58户,152人。除刘姓居民外,还有杨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刘家屯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等。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8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71元。   

刘前村

  刘前村    刘前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1.3公里,泊(泊里)夏(夏河城)公路两侧,西与泊里镇相邻。村域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0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刘姓由江苏海州芦村迁此立村。因村中河道呈“之”字形,故名“之水村”。清末分为三个村,按着落位置称刘家河南、刘家河北、刘家庵子。民国间刘家河南、刘家河北合称刘家村。该村位于南部,故称刘前。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为刘家河南。刘前村现有居民310户,967口人。除刘姓居民外,尚有张姓、李姓、程姓等居民。    刘前村半岭半洼,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高效种植业、高效养殖业尤其是肉鸡、蛋鸡养殖有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村民刘仲全兴办的泉城种鸡场成为覆盖琅琊、泊里、大场、藏南、张家楼等多处乡镇的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9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43元。   

北山村

  北山村    北山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北1.9公里,库山南麓。村域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3亩。    据传,清朝初期,杨、李等姓分别从夏河城、刘家村迁此立村。因有山沟形似象鼻,故名象鼻沟。1958年,又因位于镇驻地以北且靠山,改称北山。现北山村共65户,人口192人,多为杨姓、李姓、刘姓、张姓居民。    北山村地处山岭,以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花生、玉米、大豆、地瓜等。近年来,该村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建成茶园面积80亩,2001年建起北山茶厂,所生产的“昭园春”牌绿茶连续三年获得青岛市名牌产品和优质绿色产品。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2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6元。   

砚台地村

  砚台地村    砚台地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1.4公里处。村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6亩。    据传,清初葛姓从附近松山子(今胶南市张家楼镇松山子村)迁此立村。因此处有一地方地状似砚台,故名砚台地。砚台地村现有居民136户,人口378人,多数为葛姓居民,也有少数刘姓居民。    砚台地村地处丘岭,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455.5万元,人均纯收入4600元。   

黄道山村

  黄道山村       黄道山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3.2公里,黄道山北麓。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0亩,山林面积560亩。    据《丁氏家乘》载,明初丁推后人由丁家大村(今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相传,初因耕种官田,取名丁家官庄。明末,路姓从江苏海州迁入,后杂姓增多,因地处黄道山北麓,改称黄道山后。解放后称黄道山。现黄道山村有居民91户,265人,以王姓居多,还有路姓、陈姓、季姓等居民。    黄道山村地处山区,以农业为主。近年来,该村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村级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   

岳宅村

  岳宅村    岳宅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3.7公里,黄道山东北麓。村域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8.84亩。 据传,该村历史悠久,原为岳姓所立,名岳宅。明中期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此定居,村名未变,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岳宅。该村现有居民209户,人口657人。该村现有居民209户,人口657人,以王姓居民较多,董姓、陈姓、毕姓居民较少。    岳宅村北处山岭,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近几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以畜禽、淡水鱼类养殖和经济林建设等多方面协调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0元。   

五龙沟村

  五龙沟村    五龙沟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4.7公里,牛蹄山西麓,五龙沟水库北侧。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8.28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刘、王二姓从登州府迁来立村。因此地有五条山沟、状如龙,故名五龙沟,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五龙沟,该村现有居民154户,人口449人,除刘姓、王姓居民外,还有杜姓、于姓、石姓、肖姓等少数居民。    五龙沟村地处山岭,农、林、牧、渔并重,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畜牧业较发达,以养猪、牛、羊、兔和鸡较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7元。   

长阡地村

  长阡地村    长阡地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5.2公里,五龙沟水库东南侧,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5.66亩    据传,明末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来立村,因地处低丘,较大较长的地块多,故名长阡地。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长阡地。该村现有居民126户,人口395人,又王姓、肖姓居民较多,陈姓居民较少。    长阡地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小麦、花生、玉米、大豆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7元。   

周家河村

  周家河村   周家河村位于青岛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管委驻地偏东北一公里处,是个依山傍海,绿树环绕,气候宜人的美丽村庄。周家河村原名周家庄, 1993年青岛市地名改革后更名周家河。该村曾隶属琅琊镇,2001年2月15日经乡镇合并后划分到青岛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   周家河村东西1500米,南北1300米,村东、西、北三面依山,南临大海,村内外空气清爽,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村西有一条小河南北贯通,向南直通入海,河内常年流水不断。该村地理位置优越,北临张泊路,驱车可直达胶南市区,南临琅琊台旅游风景区主要交通干道,驱车十分钟可直入龙湾海水浴场和琅琊台风景区,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朝末年有周氏三兄弟从江苏海州迁居琅琊,其中一兄弟在琅琊东南角择地而居,以后子孙繁衍,因名周家庄。后来有王姓、陈姓、于姓、刘姓、韩姓等少数居民陆续迁往此村。目前村内共有147户,465口人,耕地面积800亩。   周家河村土地肥沃,长期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随着社会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该村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有利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杨树用材林200亩,林业育苗30亩,同时随着劳动力资源的培训形成了一支独特的强有力的建筑队伍,实现了集体和个人双增收。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992元。   周家河村不但水土资源极其丰富,各行各业也是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先后有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后来成长为党政领导干部的5人,成为所在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的10人。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内十字大街,进出村路卫生整洁,整个村庄被绿树环绕。该村不但集体承担了独生子女的备用保险金,且先后持续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村风村貌也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等。   联系电话 86-0532-87119767   

大皂户村

  大皂户    大皂户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2.1公里、张(张家楼)桃(桃园)公路东侧。村域面积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48亩。    据传,明末陈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设灶熬盐,耕地灶地,故名陈家灶户。民国时因相邻有三个灶户(村),该村最大,改称大灶户。解放后演变为大皂户。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陈家灶户。现大皂户村有居民152户,人口467人。除陈姓外,王姓居民地多。    大皂户村半岭半洼,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56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88元。    大皂户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村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村民素质较高,社会秩序持续稳定。是多年的青岛市级文明村庄、胶南市五个好村党支部、普法依法治理示范村和青年、妇女、民兵工作先进单位。   

逄家屯村

  逄家屯村    逄家屯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北2.8公里,库山西麓.村域面积0.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7亩。    据传,清末逄姓从附近大泮(今胶南市张家楼镇大泮村)迁此佃种军屯(刘家屯)之屯地,取名逄家屯。现逄家屯村有居民71户,240人,除逄姓居民外,还有安姓、周姓等少数居民。    逄家屯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玉、大豆、地瓜等。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24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8元。   

吴家村

  吴家村    吴家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夏河城南3.8公里,张(张家楼)桃(桃园)公路东侧,西临陈家贡海湾。村域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13.5亩。    据传,明末吴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吴家村。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吴家村。现吴家村有居民260户,人口937人。除吴姓居民外,还有朱姓、石姓等少数居民。    吴家村半岭半洼,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02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61元。   

石家村

  石家村    石家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6.1公里,琅琊台西南侧。村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3.31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石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取名石家村。清道光版《诸城县洼志·疆域》称石家村。该村现有居民320户,人口1013人,以石姓、肖姓居民较多,尚有王姓等少数居民。    石家村地处山岭,以农为主,兼有渔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近几年来,依托琅琊台风景名胜区的辐射带动,村内旅游服务业有较大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55元。   

胡家山村

  胡家山村    胡家山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7.5公里,胡家山北麓。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1.2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胡姓从福建黑羊山迁此立村,因村旁有山,故名胡家山。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胡家山。该村现有居民285户,人口101户人,以王姓、胡姓居民为主,肖姓、朱姓、孙姓、程姓等居民较少。    胡家山村地处山岭,临海,有一处群众渔港,渔、农并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渔业生产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为主。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14.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48元。被评为全镇三个文明建设样板村。   

斋堂岛村

  斋堂岛村    斋堂岛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9.5公里,与琅琊台隔海相望,岛屿面积0.4平方公里。    据传,清末石、肖两姓分别从陆地石家村和台东头村迁此立村,取名斋堂岛。分斋堂岛中岛、斋堂岛南岛(亦称前岛)、斋堂岛北岛(亦称北岛)三个自然村。现统称斋堂岛,该岛现有居民378户,人口1048人,主要有石姓、肖姓居民。    斋堂岛村四面环海,隔岸0.9公里,以渔业为主。村民主要从事海洋捕捞、海产品养殖和水产品加工。近几年,该村大力发展海岛风情旅游,以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收入6917.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56元。   

中桃园村

  中桃园村    中桃园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6.2公里,琅琊台西南侧。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3.73亩。    据传,元朝李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立宅于坎坷不平处,故名宅科。元、明之际两遭兵燹,徙至琅琊台西,分为三村,该村居中,且有石岭,称中石岭。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中桃园村。该村现有居民106户,人口335人,以李姓居民为主,尚有肖姓、樊姓少数居民。    中桃园村地处丘陵,以农为主,兼有渔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93元。   

滩头村

  滩头村    滩头村位于琅琊镇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3.6公里,龙王湾西南侧,村域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9.70亩。    据传,明末夏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地处海滩,故名滩头,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滩西头。滩头现有居民150户,人口505人,以夏姓、王姓居民为主。    滩头村地处平原洼地,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为主。近几年,竹苗和经济林建设初具规模。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571万元,农人均纯收入4792元。   

营前村

  营前村    营前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南1.3公里处,有居民286户,人口995人,耕地1205亩。    据传,明中期陈、丁两姓分别从附近西红石(今胶南市泊里镇西红石村)及丁家大村(今胶南市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因坐落夏河寨(今夏河城,明代为兵寨)南,故名营前。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营前。现该村除陈、丁姓外,还有徐姓、王姓、乔姓、金姓、毕姓、刘姓、毛姓、孙姓、郝姓、季姓等居民。    营前村地处平原,以农为主。近年来,该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同时,林果、苗木、畜牧养殖等高效农业持续发展。建立了占地100亩的青岛胶南科协苗木示范基地,主要进行优良树种的繁育推广。建设了畜牧养殖小区,入驻养殖大户18家,其中蛋鸡养殖户10家,现存养主蛋鸡8万多只。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0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98元。    营前村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农民教育不断加强,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持久,村风正,民风好,多次被评为胶南市级以上文明村庄、五个好农村党支部。   

季家岭村

  季家岭村    季家岭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2.8公里,张(张家楼)桃(桃园)路东侧,陈家贡海湾东北岸。村域面积0.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5亩。    据传,明初季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坐落岭上,故名季家岭。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季家岭,季家岭现有居民94户,人口300人,以季姓为主。    季家岭半岭半洼,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26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01元。   

台西头村

  台西头村    台西头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7.6公里,琅琊台东南麓。村域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8.77亩。    据传,明初肖姓从江苏海州沧郎迁至于琅琊台东,立台东头村。1962年部分村民迁此立村。因坐落在台东头村西,故名台西头。现该村现有居民308户,人口1078人,以肖姓居民较多,丁姓、王姓、徐姓、夏姓、薛姓等居民较少。    台西头村倚山傍海,渔农并举,以渔业为主。村民主要从事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近几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以家庭宾馆、渔家宴、渔家乐为主的民俗旅游,成立了“青岛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和胶南市“十佳文明村庄”、“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胶南市争创“五个好”带头党支部和青岛市民主法制示范村、琅琊镇三个文明建设样板村。2004年被评为青岛市20个小康示范村之一。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8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30元。   

董家溜村

  董家溜村    董家溜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5.7公里,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1.5亩。    据传,明初董、王、李、池等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沟、雨季水大流急,又因董姓多,故名董家溜,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董家溜。该村现有居民170户,人口504人,以逄姓、于姓、肖姓居民较多,池姓、杨姓、樊姓、王姓、刘姓等居民较少。    董家溜村地处山岭,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近几年来,该村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率先建立起大雁养殖基地。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3.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5元。   

营子沟村

  营子沟村       营子沟村位于琅琊镇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9公里,村域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1.5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逄姓从江苏海州迁此至今张家楼镇大泮(村),又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沟,且有兵营,故名营子沟,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营子沟村。该村现有居民86户,人口204年,以逄姓居民为主。    营子沟村地处山岭,以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9元。   

曹家溜村

  曹家溜村       曹家溜村位于琅琊镇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8.6公里,古镇口湾西南侧。村域面积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5.96亩。    据传,元末曹、王姓从云南迁至附近车轮山后,曹飞、曹燕兄弟二人又迁此立村。因地处河流入海口处,故名曹江口,清初,因此处涨落潮时海水流速快,改称曹家溜。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曹家溜。该村现有居民88户,人口318人,为曹姓居民为主。    曹家溜村地处山岭,以农业为主,兼有渔业,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果树栽植较早,主要生产红富士苹果。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1.3万元,农人均纯收入5125元。   

车轮山后村

  车轮山后村    车轮山后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7.4公里,车轮山北麓,村域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31.55亩。    据传,《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第三十支丁瑞后人由今大村镇大村迁此,王姓从附近东桥子村迁此,因坐落车轮山北,故名车轮山后,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车轮山后。车轮山后村现有居民330户,人口1113人,以王姓、丁姓居民较多。    车轮山后村地处山岭,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为主,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29.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   

山东头村

  山东头村    山东头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北9.1公里处,车轮山东侧,东北临古镇口湾,村域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5.53亩。    据传,清初卢、王姓,从车轮山后迁此立村,因坐落在车轮山的东头,故名山东头,山东头现有居民245户,人口805人,以王姓、卢姓居多。    山东头村地处山岭,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为主。该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依托海域资源,逐步由传统农业向海水养殖、育苗等水产行业发展,成立了胶南市琅琊镇山东头水产养殖协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41.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05元。   

车轮山前村

  车轮山前村    车轮山前村位于琅琊台度假区东北9公里处,车轮山南麓,地处丘陵。现有居民95户,人口320人,耕地面积489亩,果园17亩,经济以农业为主。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第三十支丁瑞后人由丁家大村迁此。据《王氏族谱》记载,明中期,王姓从江苏海州迁至今琅琊镇东桥子,清朝道光年间分居迁此与丁姓共同立村,因位于车轮山前,故名。    该村在吃大锅饭年代,经济很薄弱;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村在农业基础上,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渔业、畜牧业。海上建起参鲍养殖池、虾池、育苗厂等,2004年人均收入408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4156383   

尹家山村

  尹家山村    尹家山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南2.9公里,张(张家楼)桃(桃园)路西侧,陈家贡湾东北岸。村域面积0.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8亩,滩涂20亩。    据传,明末尹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后有山,故名尹家山村,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尹家山。尹家山现有居民82户,人口280人,除王姓居民外,还有古姓小数居民。    尹家山地处洼地,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其次为滩涂养殖,以养殖车虾、棱子蟹为主。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94元。   

刘家崖下村

  刘家崖下村       刘家崖下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南4.8公里,陈家贡湾东岸。村域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83亩。    据传,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刘晓明从附近刘家村迁来立村。因村旁有土崖,故名刘家崖下。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刘家崖下。该村现有居民422户,人口1300人,以刘姓居民为主。    刘家崖下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兼有渔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9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0元。   

东皂户村

  东皂户村    东皂户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2.6公里处。村域面积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0.5亩。    据传,明末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设灶熬盐,耕种灶地,故名王家灶户。民国时因相邻有三个灶户,该村在东,改称东灶户。解放后“灶”演变为“皂”。东皂户村现有居民102亩,人口280人,以王姓居民为主。    东皂户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2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9元。   

夏家村

  夏家村    夏家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2.9公里,东临龙湾。村域面积2.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20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夏好学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取名夏家村。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夏家村。   夏家村现有居民308户,人口930人。除夏姓居民外,尚有王姓、熊姓、安姓、董姓、卢姓、杨姓等少数居民。    夏家村半岭半洼,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12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3元。   

丁石洼村

  丁石洼村    丁石洼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4.5公里,张(家楼)桃(园)公路两侧,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3亩。    据《丁氏家乘》载,明嘉靖年间,丁宿由丁家大村(今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相传,明中期石姓亦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分别取名丁家洼、石家洼。民国间两村连成一片,统称丁石洼。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称丁石洼,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丁家洼、石家洼。丁石洼现有居民138户,人口410人,以丁、石两姓居多。    丁石洼村地处平原,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该村充分利用路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餐饮、商贸为主的三产服务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   

王家洼村

  王家洼村    王家洼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4.5公里,张(家楼)桃(园)公路北侧,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8.9亩。    据传,明初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取名王家洼,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王家洼,王家洼现有居成150户,人口540人,除徐姓、于姓居民外,肖姓居民较多,王姓、逄姓、石姓居民较少。    王家洼村地处平原,为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海产品加工和商贸服务业较发达。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74.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3元。   

陈家台后村

  陈家台后村    陈家台后村位于琅琊台度假区的北面,千古名胜琅琊台的西北面,地处山岭。该村与小王家台后村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50户,总人口840人,总耕地面积1800亩。以农业和渔业为主,主要发展小干鱼加工的特色经济。2004年,户均收入1.3万,全村收入205.4万元.    据传,明初,陈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至红石村(今泊里镇西红石),旋又迁此立村。因位于琅琊台北面,故名琅琊台后。民国间改称陈家台后。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琅琊台后。    琅琊台度假区有加工海产品的传统,许多村民靠此走上了富路。陈家台后村的“小干鱼加工”就是充分利用近海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经济。近几年,村里一部分村民进行“小干鱼加工”,开始主要是卖给游客。区工委、管委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对旅游特色产品进行了大力开发。为积极引导该村村民从事加工,村委会在区委的支持下投资3万多元为“小干鱼加工”建设了6块加工区,由村集体出工,都实现了通水、通电,变分散经营为集中经营,为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村委会主动联系客户,规范市场管理,严禁强卖强买、欺行霸市。目前,该村的“小干鱼加工”已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产品畅销临沂、东营、滨洲、泰安、福建、浙江、陕西等省市。该村有70%的村民从事“小干鱼加工”,已培植规模大户5个,其中该村的肖维谨2004年销售海产品1000吨,实现了经济效益10多万元。通过示范户的带动下,目前全村226户有70%以上的村民从事海产品加工,户均收入达到2万元,集体收入120万元,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集体壮大,加快了小康步伐,陈家台后村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胶南海产品加工第一村。       联系电话 86-0532-84119210   

王家台后村

  王家台后村    王家台后村位于琅琊台度假区南部,近靠琅琊台和龙湾海水浴场西岸。地形半岭半洼。该村与王家台后南山(村)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全村共有236户,总人数598人,耕地445亩。该村近几年发展以吃住为主的渔家宴项目,2004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9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6元,其中,旅游服务业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    据传,清初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位于琅琊台北面,故名王家台后。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王家台后。    该村地处琅琊台北侧、老龙湾西畔——东临海水浴场,南靠千古名胜琅琊台,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该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旅游项目的经验,依据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引导该村村民从事旅游关联产业开发,积极发展以家庭旅馆、渔家宴为重点的有着农村乡土风情的海滨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度假村。    目前,该村家庭旅馆已由2004年的18家发展到45家,床位也由300多个增加到700多个,游客住渔家屋,吃渔家饭,游千古名胜琅琊台,看卧龙山庄生态园,还可以乘渔船或在岸礁垂钓,赶海捡螺拾贝,参加海滩篝火晚会等,享受渔家生活的乐趣。    联系电话 86-0532-84119393   

西杨家洼村

  西杨家洼村    西杨家洼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7.1公里,杨家洼湾东岸,村城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40.16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杨姓从江苏海州南城迁此立村,因坐落在低洼处,故名杨家洼。明中期分为3个村,该村在西,取名西杨家洼。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西杨家洼。该村现有居民330户,人口1229人,以杨姓居民以主,丁、李姓居民较少。    西杨家洼地处后陵、渔农并举,以渔为主,有全镇最大的内水港湾,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等水产生产。2004年,建成了总面积12000平方米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和临港商贸小区,现有养殖户230户,是江北最大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被胶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水产状元村”称号,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该村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大发展,是全镇三个文明建设标杆村。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15.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8元。   

蒲湾村

  蒲湾村    蒲湾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南6.2公里,东靠杨家洼湾,西靠陈家贡湾,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47.09亩。    据传,清初王、刘、李、张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湾,蒲草茂盛,故名蒲湾。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蒲湾。该村现有居民222户,人口756人,以张姓、刘姓居民较多,李姓、王姓居民较少。    蒲湾村地处丘岭,农渔并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有群众渔港一处,村民主要从事海产品养殖和抗风浪网箱养鱼。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29.01万元。农民人均纯上入5837元。   

台东头村

  台东头村   台东头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7.6公里,琅琊台东麓。辖吴家屯自然村。村域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8.31亩。   据传,明初肖姓从江苏海州沧郎村迁此立村。因位于琅琊台东,故名台东头村。明初吴姓从附近夏河城迁至台东头北0.5公里处立村,因耕种屯地,故名吴家屯。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台东头、吴家屯。该村现有居民159户,人口600人,以肖姓、吴姓居民较多,刘姓、王姓、毕姓等居民较少。   台东头村倚山傍海,渔、农并举,渔业生产以海洋捕捞、海产品加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0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9元。   

湖崖村

  湖崖村    湖崖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南偏东4.4公里,东靠杨家洼湾,西靠陈家贡湾,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9.74亩。    据传,清中期夏姓由附近刘家崖下村迁来立村。因近处低洼积水似湖,故名湖崖,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湖崖。该村现有居民140户,人口425人,除夏姓居民外,还有辛姓、徐姓、崔姓、郭姓、刘姓等居民。    湖崖村地处平原,以农为主,兼有渔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65.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41元。   

朱家村

  朱家村    朱家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南偏东5公里,杨家洼湾北岸,张(家楼)桃(园)路南侧,村域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5.06亩。    据传,明末朱文喜从附近前桃园村迁此立村,取名朱家村,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朱家村。该村现有居民156户,人口542人,以朱姓、肖姓居民较多。    朱家村地处后岭,以农为主,兼有渔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59.7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796元。   

东杨家洼村

  东杨家洼村    东杨家洼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偏东6.6公里,杨家洼湾东岸。村域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56.97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杨姓从江苏海州南城迁此立村,因坐落低洼处,故名杨家洼。明中期分成3个村,该村在东,故名东杨家洼。清道光版《诸城县洼志·疆域》称东杨家洼。该村现有居民232户,人口789人,以杨姓居民为主,赵姓居民较少。    东杨家洼村东处丘陵,以农为主,兼有渔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2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96元。   

北桃园村

  北桃园村    北桃园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6公里,琅琊台西南侧。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70.12亩。    据传,元朝李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立宅于坎坷不平处,故名宅科。元、明之际两遭兵燹,徙至琅琊台西,分为三村,该村在北,称后沟。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北桃园村。该村现有居民168户,人口528人,以李姓居民较多,夏姓、肖姓等居民较少。    北桃园村地处丘陵,以农为主,兼有渔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16元。   

前桃园村

  前桃园村    前桃园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6.6公里,琅琊台西南侧。村域面积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3.96亩。    据传,元朝李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立宅于坎坷不平处,故名宅科。元、明之际两遭兵燹,徙至琅琊台西,分为三村,该村在南,并有河,水流湍急,取名南急流。明代因有桃园,改称南桃园。民国时又改称前桃园。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南桃园村。该村现有居民59户,人口210人,以李姓居民较多,肖姓等居民较少。    前桃园村地处丘陵,以农为主,兼有渔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7.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14元。   

丁官庄村

  丁官庄村    丁官庄村位于琅琊台度假区驻地东北3公里处,南靠大海,北依车轮山。村庄东西1.2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97亩,非耕地500多亩,林地500多亩。    据传,清初丁姓从车轮山后村迁移至此,因耕种官田,且比邻村小,故名丁家小官庄,解放后简称小官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丁官庄。现有居民93户,人口226人,以王姓、苏姓、丁姓、肖姓、夏姓居多。    丁官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人少,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该村农业、渔业逐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年来通过进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岩礁池子养殖、网箱养殖、笼养鲍鱼形成了较大规模。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48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4156183   

陈家贡村

  陈家贡村    陈家贡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夏河城西南5.4公里,陈家贡湾东岸,村域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5.68亩。    据传,清初陈姓数家从江苏海州迁来立村, 因地处海口,取名陈家口,又因有港,故名陈家港。清中期,因淤寒,港口移至陈家贡湾西岸,该村改称陈家贡。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陈家贡。该村现有居民234户,人口761人,以陈姓、李姓居民较多,刘姓居民较少。    陈家贡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兼有渔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近几年来,全村从事海产品加工、网箱养殖户居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91.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0元。   


王家台后村特产大全




王家台后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