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封家村
西封家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四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2公里,其中耕地1200亩。西封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就在该村望海岭处,省道穿越该村大岭与望海岭处,204国道途经该村村南,可以直通村庄。
村内主街道
据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氏先祖封时新及儿子封威、封权自海州荡芦村(今江苏省东海市)迁此择地而居建立封家村,后来因为人口多将部分人口迁至村西,在封家村村名前加了东、西二字,便形成了现在的东封家村和西封家村。现西封家村有320户,1050口人,除封姓居民外,尚有王姓、丁姓、李姓、孟姓、等少数居民。
西封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形成了订单农业(甘蓝菜、元葱等)、畜牧规模养殖、苗圃、果园、经济林等主导产业。该村200余亩地已划为镇西工业园用地。全村个体手工业户、工商户68户,2004年人均纯收入53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4103 | 266000 | 0532 | 查看 西封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黄家庄村 |
黄家庄村 黄家庄位于泊里镇驻地南4公里。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05公里,面积1.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8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丁氏祖先从江苏海州迁至大村镇,而后从大村镇分支迁此。当时由于杂草从生,满目荒凉,故名“草场”。清末,改为现名。黄家庄现有居民192户,人口756人。除丁姓外,尚有李姓、张姓、杜姓、王姓、厉姓、董姓、管姓、高姓、朱姓、封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黄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保护地栽培、林果生产、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现在该村外出务工人员达百人,育成材林500余亩,有个体养殖户18家。2004年村人均纯收入4400元。 |
棋子湾村 |
棋子湾村 棋子湾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10公里处,是泊里镇南端的一个沿海渔村。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0亩。 村民新居 据传,明朝洪武六年,董姓几户人家由尧头迁至此地,因此地有湾,湾内有石块分布,状似棋子,故名棋子湾。现在该村有253户,人口608 人。村民大都为董姓,另有李、王、丁、崔姓等居民。 棋子湾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生。近几年通过对渔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了海产品滩涂养殖、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其中,滩涂养殖和林果生产形成了较大规模。海水养殖面积达400亩,村年收入260万元。占地140亩的优质果园,年创利润64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313元。 |
张家庄村 |
张家庄村 张家庄位于泊里镇驻地南2.5公里处,泊(里)董(家口)公路东侧。村域东西0.9公里、南北1.4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95亩。南5公里为董家口码头,北2.5公里与镇驻地相接,连接204国道与泊董公路的环镇路自村西穿越。 张家庄新貌 据张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张氏先祖张奎由附近代家庄迁此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张家庄村。该村现有居民198户、人口680人,除张姓居民外,尚有王姓、肖姓、于姓、朱姓、陈姓、崔姓、荆姓、刘姓、贺姓、马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张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和红席编织业为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红席编织已成为该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1998年、1999年两年间建起了占地45亩的冬暖式大棚12个,主要生产黄瓜、芹菜和平菇,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10万公斤。2004年村北规划建成了面积250亩的绿色生态林基地。至2004年,村集体积累达到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0元。 |
董辛庄村 |
董辛庄村 董辛庄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1.5千米。村域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30亩。 据传,清朝年间,董氏祖先五世祖由董家小庄迁此立村为辛庄,子孙繁衍至今。1980年改名董辛庄。董辛庄现有居民178户,居民645人。除董姓外,尚有程姓、刘姓、丁姓、杨姓、李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董辛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保护地栽培、林果生产、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该村现有菜园240亩,花卉苗木基地260亩,成材林100亩,种、养殖户占全村总数的70%以上。2004年村人均纯收入4100元。 |
吕家庄村 |
吕家庄村 吕家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有耕地276亩,果园15亩,苗木20亩,林木20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姓自江苏省迁此定居,取名吕家庄。现村中居民以刘姓为主,还有董姓、郑姓、王姓少数居民。 吕家庄村历史上以务农为主。近年来发展苗木种植、蔬菜种植、家庭养殖业和手工业,使多种经营得到了全面发展。2004年,该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42元。 |
石岭村 |
石岭村 石岭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4公里,张泊路由村后穿越。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亩,林地面积250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氏、丁氏、徐氏先祖由江苏海州迁至董家口,后迁此。因村前有龟样巨石,得此名,现大部石头已经被开采。石岭村现有居民53户、人口167人。 石岭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的结构调整,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已经基本形成。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310元。 |
西红石村 |
西红石村 西红石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耕地面积700亩。西红石村北为环镇路、西接泊贡路、东邻琅琊镇、南与泊里镇第一养虾场接壤,交通便利。向西由泊贡路通往镇驻地与204国道相接,向南由连村路至贡口拦海大坝通往古迹名胜琅琊台国家风景区。 据传,明朝洪武二年由江苏海州云台山下大路村陈氏先祖迁于山东诸城县之东南琅琊台下红石头庄。西红石村现有145户、403口人。除陈姓居民外,尚有刘姓、安姓、赵姓少数居民。 西红石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竹编手工艺为副业。解放后,该村的农业生产发展很快,竹编手工艺、扫帚产业相继扩大,产品推销与对外加工相结合,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该村现有拖拉机85台、农业喷灌机40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1台,在高产粮食区内有大口井一座,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该村的竹编扫帚产业由原来的几户发展为70%以上的农户参与,仅竹编扫帚业一项年收入在30万以上。30%的农户分别搞起家庭养殖业、建筑业、商业、苗木经济等,收入客观。 |
魏家滩村 |
魏家滩村 魏家滩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5公里处,地处盐碱滩。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0亩。海岸线3公里,滩涂总面积1400亩。 据传,大约400年前首先有鲁姓1家由诸城迁来定居,清朝初期,一叫魏海的由现在的泊里镇魏家村举家迁至此处,不断繁衍壮大,因地处海滩,故定村名为魏家滩。现魏家滩村共有居民340户,人口总数1029人,以魏、鲁两姓为主,后又迁入李姓、周姓、王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魏家滩村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出现了以编制红席为主的手工业,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以农业为主,海产品滩涂养殖、海产品贩运、林木种植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该村林木种植400多亩;已经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达1200亩,主要进行梭子蟹、对虾、蛤蜊等海珍品养殖,仅此一项年收入达300多万元;海产品的贩运也是本村的一大特点,光贩运使用的汽车达20多辆,收入可观。全村年收入可达600多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21元。 |
东红石村 |
东红石村 东红石村座落于泊里镇东南约10公里处。村域东西0.8千米、南北0.4千米,面积0.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180亩。由村西的泊贡线可与2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相接,经由贡口拦海坝与琅琊镇相通。 据记载,东红石村原处于泊里东南6公里,陈家贡湾西岸,地处丘陵。明初陈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大块红色石头,且石头被阳光照射时会发出红色光芒面得名。该村较大,故名大红石头村。清初,分成三个村,以该村在东称为东红石头村,解放后称为东红石村。该村现有居民230户,人口726人,以陈、刘两姓为主。 东红石村历史上以农业和锻打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滩涂养殖、苗木种植、畜牧养殖、个体私营等发展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海产品滩涂养殖已经达到了面积800余亩的养殖规模、苗木种植达到了100多亩,年收入100多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已上升到4000余元。 |
口上村 |
口上村 口上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7.2公里处,棋子湾东岸。东邻麦墩村,离泊(里)董(有口)公路2公里,西与黄海盐场相接,南邻泊里滩涂开发公司,北接黄海盐场虾场。有耕地561亩,其中苹果园20亩,2004年春所有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品种以杨树为主。有虾池540亩。村庄交通便利,村东公路直通泊(里)董(家口)公路。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张两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处海口北侧,故名口上。现口上村有150户,有500口人。有王、张、高三姓,王姓占比例最多。 口上村历史上就以捕渔为主。1985年冬天全村将原有的荒滩开挖虾池,开始单养中华对虾,后通过科学进行虾、贝、蟹混养,提高了养殖效益。渔业捕捞发展迅速,现有40马力以上的渔船6条。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818元。 |
沐关岛村 |
沐关岛村 沐关岛村位于黄海前沿,是一个孤岛,与尧头隔海相望,距离泊里驻地15公里处,居泊里的最南端,离陆地最近处有2.5公里。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6亩。潮水落干后,可步行到盐场、信阳,大小型机械车可进出岛。 相传,当年的秦始皇经过此岛,侍从有此斋沐,故名沐官岛。岛上有吴姓和李姓两大家族,共有55户,180口人。 沐官岛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解放后,岛上驻军。在解放军以及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开荒种地,岛四周全部栽上树木。改革开放以来,农林渔各方面发展较快,特别是渔业方面,家家有渔船,户户搞海滩养殖,有近30家建起了海参鲍鱼池,封闭式养参池达300亩。村东修建了码头。 |
三合村 |
三合村 三合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2.2公里,泊(里)董(家口)公路西侧。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6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5亩、果园150亩、花卉苗木20亩。该村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河,水利资源丰富,连接204国道与泊董公路的环镇路自村西穿越,北与镇西工贸园接壤。 宽阔的街道 据传,明初张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1946年因遭水灾分成三个村。1947年又合成一村,故名三合村。该村现有居民198户、人口710人。除张姓居民外,尚有吴姓、丁姓、安姓、魏姓、刘姓、肖姓、侯姓等居民在此村居住。 三合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蔬菜栽培、苗木繁植、林果生产、畜牧养殖、粮食贩运等多位一体的产业格局。2002年该村在村北栽植将军优质苹果75亩,建成花卉苗木繁植基地一处。2004年规划栽植绿色生态林120亩。个体工商户、粮食贩运个体户105家。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90元。 |
常河店村 |
¡¡¡¡³£ºÓµê´å ¡¡¡¡ ³£ºÓµê´åλÓÚ²´ÀïÕòפµØÄÏ4¹«Àï´¦£¬¶«ÁÙ²´Ò¢Â·£¬±õº£´óµÀ¾´åºó¶ø¹ý¡£´å¶«Î÷1.4¹«ÀÄϱ±2¹«Àï£¬Ãæ»ý2.8ƽ·½¹«ÀÆäÖиûµØ1950Ķ¡£ ¡¡¡¡ ¾Ý¡¶º£ÇúÐíÊÏÖ§Æ×¡·¼ÇÔØ£¬Çå¼ÎÇìÄê¼ä£¬ÐíÊÏÊ®ÈýÊÀǨµ½´ËµØÁ¢´å£¬Òò´åÎ÷Óкӳ£ÄêÁ÷Ë®£¬´åÖÐÓÐÐí¶àµê·¿£¬¹ÊÃû¡°³£ºÓµê¡±£¬ÇåµÀ¹â°æ¡¶Öî³ÇÏØÐøÖ¾•½®Óò¡·Òà³Æ³£ºÓµê¡£³£ºÓµê´åÏÖÓоÓÃñ328»§£¬ÈË¿Ú1041ÈË£¬ÒÔ¹¢ÐÕΪÖ÷£¬ÉÐÓÐÀîÐÕ¡¢ÐíÐÕ¡¢¸ßÐÕ¡¢Ã«ÐÕ¡¢³ÂÐÕ¡¢ÐìÐÕ¡¢ÑîÐÕ¡¢ÍõÐÕ¡¢¶¡ÐÕ¡¢°²ÐÕ¡¢ÐÏÐÕ¡¢¶ÅÐÕ¡¢´ÞÐÕ¡¢ÂíÐÕ¡¢ÖÜÐյȾÓÃñ¡£ ¡¡¡¡ ³£ºÓµêÀúÊ·ÉÏÒÔũΪÖ÷£¬½ü¼¸Äêͨ¹ýũҵ²úÒµ½á¹¹µ÷Õû£¬ÃçľÖÖÖ²¡¢ÐóÄÁÑøÖ³ÓÐÁ˽Ͽ췢չ¡£È«´åÐóÄÁÑøÖ³»§´ï42»§£¬1993ÄêÖÖÖ²¹ûÊ÷170Ķ£¬2003¡¢2004ÄêÖ²Ê÷764Ķ£¬ÐÂÉϲËÔ°66Ķ£¬Ê£ÓàÀÍÁ¦³£ÄêÔÚÍâÎñ¹¤¡¢¾ÉÌ£¬´å¼¶¾¼ÃÓÐÁ˳¤×ãµÄ·¢Õ¹¡£2004Ä꣬´åÃñÈ˾ù´¿ÊÕÈë´ï4827Ôª¡£ ¡¡¡¡ Ëæ×ž¼ÃµÄ·¢Õ¹£¬´åׯ½¨ÉèºÍ¾«ÉñÎÄÃ÷Ò²µÃµ½È«Ãæ·¢Õ¹¡£1992ÄêÐ˽¨ÁËÎüÄɸ½½ü8¸ö´åѧÉú¾ÍѧµÄ³£ºÓµêСѧ£¬È«´åÏȺóÓÐ150¶àÃûѧÉú¿¼Èë´ó¡¢ÖÐרԺУ£¬ÆäÖлñµÃ²©Ê¿Ñ§Î»1Ãû¡£ÓÐ5È˳ÉΪµ³Õþ¸±´¦¼¶ÒÔÉÏ£¬¾ü¶ÓÓª¼¶ÒÔÉϸɲ¿¡£¸Ã´åÈ«ÃæÍÆÐÐÁËÅ©´åºÏ×÷Ò½ÁÆ£¬¶Ô¶ÀÉú×ÓÅ®»§Óɴ弯Ìåͳһ½»Äɱ¸Óýð£¬Í¬Ê±¹ã·º¿ªÕ¹ÆÀÑ¡¡°ÎåºÃ¼ÒÍ¥¡±µÈ»î¶¯£¬´åÃñËØÖʲ»¶ÏÌá¸ß¡£ ¡¡¡¡[¸ÐÐ»ÍøÓÑ"ºó»¨Ô°Ö÷"·ÖÏí´ËÄÚÈÝ¡£] |
孙家庄村 |
孙家庄村 孙家庄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2.5公里,东距泊董公路1公里,北距204国道1公里,西临青钢集团,北接镇西工贸区。全村耕地面积680亩。 据传,明初孙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孙家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孙家庄。该村现有居民154户,人口546人。除孙姓居民外,尚有丁姓、王姓、逄姓、许姓、石姓等居民居住。 孙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发展苗木种植20亩、畜牧养殖20户,2004年全村新造林560亩。2004年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86元。 |
麦墩村 |
麦墩村 麦墩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80亩。村东、南丘陵环绕,西、北地势低矮平展,村西与黄海盐场接壤,南5公里为董家口海港。 据记载,明朝初年,由郭、陈两姓祖先在此建立村落,日后闫、魏、许、王、杜、盛等诸姓先人相继迁来,使村庄初具规模。因村东北有一突兀土墩,遇雨水冲刷流淌黑色淤积物,以此为标志取村名为“墨墩”。后逐渐演化为“麦墩”。现麦墩村有住户248户,人口802人。 麦墩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本村盛产红席,素有“红席之乡”美誉。近几年通过对农副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滩涂养殖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养殖面积450亩,仅此一项收入200多万元。该村年收入达4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761元。 |
肖家贡村 |
肖家贡村 肖家贡村位于泊里镇西南8公里,地处黄海之滨的棋子湾西岸,西与日照的石臼港隔海相望。村域东西1.3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60亩,果园150亩,干果园100亩。肖家贡村有1公里的海岸线,南距董家口渔码头4公里。 海滩一角 据传,明永乐年间,设营于该村东岭,称为肖家寨,此村固得名为肖家贡。现村民祖上大部分是从江苏海洲迁来。现全村有336户、1100口人。 肖家贡村自古以来以农、渔为主要产业,近年来,该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林业生产、畜牧养殖、滩涂养殖、海水养殖、渔业捕捞等多项支柱产业。该现有成材林木1000多亩,滩涂1000多亩,虾池210亩,花卉苗木100多亩,12马力以上渔船18条,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92元。 |
营上村 |
营上村 营上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6.5公里,泊(里)董(家口)公路东侧。该村以丘陵为主,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6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0亩,果园为83亩,菜园面积14亩,山林19亩。 据传,明初(1155年)李氏先祖定居此地。因当时村后边驻有军队,且设有营部,而该村居营部上部,由此得名。营上村现在有居民107户,人口为321人,除李姓居民外,尚有董姓、宋姓、张姓、姜姓、陈姓等居民。 营上村历史上以农业和编织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森种植、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养殖业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年收入10万元。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0家,年产值1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 |
管家庄村 |
管家庄村 管家庄位于泊里镇驻地南5.5公里处,泊(里)董(家口)公路东侧,地处丘陵,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5公里,面积0.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5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管姓祖先由今诸城市管家大村迁此立村,取名管家庄。现有110户人家,360口人,除管姓之外,还有董姓、王姓、韩姓、贾姓、丁姓、历姓等居民。 管家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该村有传统的红席编织业,畜牧养殖、个体工商业等发展较快, 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818元。 蛋鸡养殖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自来水和有线电视也相继通,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营东头村 |
营东头村 营东头村位于镇驻地南6.1公里。据传,明永乐年间,此地有兵营,董、贾、历、李等姓迁立此村,因在兵营的东侧,所以名称营东头村,现营东头村有270户,750口人,总耕地面积1500亩,成材林600亩,桑园50亩。 营东头村历史以来以农业为主,近几年,各种产业快速发展,有30多人组成的木匠修船队,50多人的建筑队,运输专业户有5家,从商服务人员近30人,畜牧养殖专业户达28家,年收入达900多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368元。 |
长松庄村 |
长松庄村 长松庄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南5公里处为董家口海湾。全村有耕地495亩。 据《琅琊丁氏家谱》记载,清朝初期,丁启由附近尹家村迁来本村立村,因为当地有许多松树林,四季长青,故名长松庄。现全村有130户人家,130口人,以丁姓居多,除外,尚有刘姓、尹姓、闫姓、董姓等少数居民。 长松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通过农、林、牧、渔的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较快。畜牧养殖户达到全村总数的70%左右,主要以养猪、蛋鸡、狐狸、水貂为主。苗木成方连片,种植基地50多亩。养殖、苗木等年收入达到200多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 果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安装了自来水,接通了有线电视,实行了农村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制度。 |
尹家圈村 |
尹家圈村 尹家圈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7公里,泊(里)贡(口)线西侧,地处丘陵。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00亩。 据传,明初尹氏先祖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该村后倚子良山,前抱大海、西为丘陵,周围环绕,故人好称“椅子圈”,后更名为尹家圈。尹家圈村现有居民550户、人口1913人。除安、王、董、徐四大姓氏外、还有李、陈、丁、尹等14姓氏居民。村中有古树银杏一棵。 尹家圈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改革开放后,农渔业及养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岩礁池200余亩,年收入500万元;扇贝养殖500多亩,年收入200多万元;20马力以上渔船13只,年收入40余万元。水产品产量猛增,年产出海参30000多千克,牙鲆50000余千克,鳗鱼25000千克、扇贝1500多万千克。蛋鸡养殖及其它手工艺加工年收入20多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710元,银行存款突破500万元。 |
贡口村 |
贡口村 贡口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6千米。贡口紧靠陈家贡海湾,屋沿海村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0.7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65亩。贡口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西为泊(里)贡(口)线,村东由贡口拦海坝直通琅琊,村前为造船产业基地。 据传,明初陈晴、陈节二兄弟由今胶南市琅琊镇大皂户村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取名陈家官庄。陈氏诸先祖在龙口庄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贡口村。贡口村现有居民320户,人口1040人。除陈姓居民外,尚有郭姓、杜姓、刘姓、丁姓、李姓、王姓、孙姓、徐姓、肖姓、赵姓、毛姓、曲姓等20个姓氏的居民在此居住。 贡口村历史上以农业、渔业为主。八十年代建成了海水养殖场350亩。近年来形成了海产品养殖、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其中海产品养殖业年收入达到了10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 |
小庄村 |
小庄村 小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8公里,是进出董家口渔港的必经之路。村域东西2.35公里、南北2.02公里,面积4.7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680亩。小庄村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海,是水产捕捞、滩涂养殖的良好区域。 进村路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丁、董三表弟由江苏海州迁至此靠海边择地而居。由于当时人口少,村貌较小而得名小庄。小庄村现有居民400户,人口1347人。有“大庄不大,小庄不小”之说。随着经济流通搞活,有很多擅长海水养殖、下海捕捞者相继迁至本村。除董姓居民外,尚有宋姓、马姓、任姓、周姓、盛姓、王姓、肖姓、陈姓等在此居住。 小庄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近年来逐步开发了对虾养殖、果树栽培、畜牧养殖等多项产业。其中海上捕捞在近几年已逐步形成规模,全村拥有20马力以上渔船20多艘。1983年以来相继建成虾池400余亩,果园、菜园100余亩,新发展养鸡专业户18个,年存栏量达到30000余只。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600多元。 |
河东村 |
河东村 河东村位于泊里镇驻地。村北靠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南临黄海,离贡口及海滨大道仅6公里。 村庄新貌 据传,清道光抄本《程氏谱书》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此立村。相传因地势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海曲许氏支谱》载:清乾隆年间,许氏十世二支四公许有良,由日照许家园迁来,娶程氏为妻,程氏将村宅送许氏一半,故又称许半街,后杂姓增多改称泊子街,亦称泊里或泊儿,清中期设集,称泊里集,后因居住户多,分成泊里河东、河西、河南、河北。现河东村有365户,人口1140人。有耕地面积429.36亩,山林216亩。 河东村历史上以农、商为主。解放后,该村大力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七十年代后期,相继兴办了机械加工和塑料制品等集体企业。近几年来,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和苗木种植,鼓励村民搞好第三产业,使村级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03年以来,为泊里镇工业园提供土地365亩,注册资金200万元的颐祥泰服饰有限公司进驻镇工业园。 全村个体工商户达到了160多家,人均纯收入达到4853元,2004年村集体收入66.36万元,全年纯收入15.09万元,该村集体公共积累现金已达112万元。 |
代家村 |
代家村 代家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4.5千米处,地处丘陵。村域东西0.4千米、南北2千米,面积0.8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647亩。东距泊(里)董(家口)1千米,海滨大道从村后穿越。 据传,明末洪武二年(1369年),代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代家庄。随后丁姓、马姓、王姓、任姓、张姓、周姓、鲁姓来此居住。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代家庄。1980年更名为代家村。该村现有居民127户、375口人。据统计,历史上先后有约400口人迁至东北居住,现在胶南城区居住的该村籍人口约300人。 代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保证粮油面积、产量提高的前提下,新建起了果园,并设置了养殖小区,改造滩涂40亩。现已逐步形成了以保护地栽培、林果生产、畜牧养殖、苗木种植、粮食作物和滩涂养殖等支柱产业。2004年人均收入4610元。 |
邱家庄村 |
¡¡¡¡Çñ¼Òׯ´å ¡¡¡¡ Çñ¼Òׯ´åλÓÚÕòÈËÃñÕþ¸®×¤µØ¶«ÄÏ1¹«Àï´¦£¬Ïò¶«ÓëÀÚʯ´å¡¢ºóËÉÔª´å¡¢Ç°ËÉÔª´å¡¢³Ì¼Òׯ´åÅ©Ìï½ÓÈÀ£¬ÏòÄÏÓë´Þ¼ÒׯũÌï½ÓÈÀ£¬Ïò±±Ó뽯¼Òׯ¡¢Ø¿¼ÒׯũÌï½ÓÈÀ£¬ÏòÎ÷100Ã×Ϊ¶þ0ËĹúµÀ¡£´åÓò¶«Î÷3¹«ÀÄϱ±2¹«Àï£¬Ãæ»ý6ƽ·½¹«ÀÆäÖУ¬¸ûµØ1173Ķ£¬¹ûÔ°»¨»Ü441Ķ¡£ ¡¡¡¡ ¾Ý´«£¬Ã÷³õÇñÐÕ´Ó½ËÕº£ÖÝǨ´ËÁ¢´å£¬È¡ÃûÇñ¼Òׯ£¬Çå¹âµÀ°æ¡¶Öî³ÇÏØÐøÖ¾•½®Óò¡·³ÆÇñ¼Òׯ¡£ÏÖÇñ¼ÒׯÓÐ350»§£¬1148¿ÚÈË£¬Óж¡ÐÕ¡¢°²ÐÕ¡¢ÍõÐÕ¡¢ÁõÐÕ¡¢³ÌÐÕ¡¢¹ÜÐÕ¡¢´ÞÐÕ¡¢³ÂÐÕ¡¢ÐìÐÕ¡¢ÕÔÐյȾÓÃñ¡£ ¡¡¡¡ ¸Ã´å¶¡Ð¦Çï£¨ÔøÓÃÃû¶¡ÓÀÏ飩¡¢¶¡¹ðÈÙ£¨ÔøÓÃÃû¶¡ÓÀ¹ð£©¡¢¶¡¹ð»ª£¨ÔøÓÃÃû¶¡ÓÀÐ㣩½ãµÜÈýÈË£¬½â·ÅǰϵµØÏµ³Ô±£¬µ±Ê±Òòµ³ÄÚ³öÁËÅÐͽ֣һиæÃÜ£¬±»ºº0ÀîÏ×Õ«£¨ÍÁ·Ë˾ÁץÆðÀ´£¬1944Äê8Ô»îÂñ£¬ÖÕÄ궡ЦÇï21Ë꣬¶¡¹ðÈÙ24Ë꣬¶¡¹ð»ª22Ëê¡£ ¡¡¡¡ Çñ¼Òׯ´å´ó°ü¸ÉǰÒÔũΪÖ÷£¬½üÄêÀ´ÏȺó°ìÆðÁ˹¤¸±ÒµÏîÄ¿¡¢Ã³Ò×Êг¡£¬¸÷Ðи÷ҵͻ·ÉÃͽø£¬2004ÄêÈ«´å×ÜÊÕÈë´ïµ½2256ÍòÔª£¬È˾ù´¿ÊÕÈë5011Ôª¡£ ¡¡¡¡[¸ÐÐ»ÍøÓÑ"Áõ°®³§"·ÖÏí´ËÄÚÈÝ¡£] |
河西村 |
河西村 河西村位于泊里镇西南2.5公里处。往北3公里是同三高速公路,向南10公里是远近闻名的董家口,东紧靠204国道,西北3公里处是同三高速路出口。村现有耕地341亩、果园90亩。 村庄新貌 据传,明洪武年初,安氏祖先安宁洲从江苏海州迁至此处立村,原从塔山东边往南有一条小河,直流入南海,该河经过本村东边,故村名为小河西村,1996年改为河西村。现该村有68户,248人,除安姓外,尚有封姓、张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河西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并有自产传统红席的历史。该村有经营、毛线、布匹、书包、百杂货店等业主20多户,有个体私营企业“环城”轮胎翻新厂,固定资产20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680元。 |
河南村 |
河南村 河南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地处平原,是胶南市的前身——藏马县县城所在地。泊里河南村交通便利,紧靠204国道,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3千米。该村自古有泊里南大门之称,向南10千米通往董家口码头,是目前在建的鲁能集团和董家口港的主要通道。该村村域东西2.2千米、南北1.5千米,面积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60亩。现有居民280户,人口834人。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清乾隆年间,许氏十世二支四公许有良由日照许家园迁此,娶程氏为妻,程氏将村宅送许一半,故又称“许半街”。后异姓增多,改称泊子街,亦称泊里、泊儿。后划分为河东、河南、河西、河北四村。泊里河南由此得名。解放前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吴大有就是该村,他的古式住宅现在仍然存在。该村先后有-军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9615部队在此驻扎。 解放前大地主吴大有的住宅 泊里河南村解放前多以佃户和小本经营为生。解放后加快了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已经由单一模式转变为粮食生产、林果生产、用材林生产、规模养殖和工商业并举的经营模式。 |
河北村 |
河北村 河北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地处平原。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8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0亩。有居民532户、人口1534人。河北村距同三高速公路泊里出口1公里,交通便利,是胶南市第二中学所在地。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清乾隆年间,许氏十世二支四公许有良由日照许家园迁此,娶程氏为妻,程氏将村宅送许一半,帮又称“许半街”。后异姓增多,改称泊子街,亦称泊里、泊儿。后划分为河东、河南、河西、河北四村。清朝中期在此设集延续至今。河北村现有牛姓、张姓、程姓、王姓等80多个姓氏的居民在此居住。 河北村在解放前以农商为主。解放后相继兴办了工副业项目。1988年该村建起了商业一条街,1997年先后建立了自由贸易区、木材批发市场,年贸易额达到2000万元。1999年建立了占地70亩的养殖业基地,年收入260万元,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村现有个体工商户410家,独资企业9家。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110元。 田园风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居住环境、思想文化水平和村民的福利待遇有了明显提高。该村1999年投资80万元兴建了村委会办公楼,2004年落实了农村养老措施,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2005年投资300万元的农民教育活动中心即将投入使用。河北村先后有184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多次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蟠龙庵村 |
蟠龙庵村 蟠龙庵村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8公里处,村域面积0.15平方公里。蟠龙庵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也很便利,村北1.5公里处是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与郝李路接壤,村往南2公里与204国道相接。 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叔侄2人,由江苏海州荡芦村三槐堂迁此立村,因此地山岭盘旋曲折,形如蟠龙,又因有庵,故名。该村东边有条小河,长年流水,河西边绿竹茂盛,在竹林西侧,有一棵古银杏,约计有600余年的树龄,至今还枝繁叶茂。现蟠龙庵村有土地1755亩、居民317户, 1122口人,该村除王姓居民外,尚有苗姓、朱姓、荐姓、周姓等少数居民。 蟠龙庵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苗木种植、面粉加工等规模较大的支柱产业,村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蛋鸡养殖在近15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现存栏量在20万只以上;种植银杏苗木100多亩,经济林1400多亩。面粉加工业在2004年又加大规模,现日吞吐量达50余吨。该村有个体工商业户20多家,面粉加工企业1家。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100元。该村被市政府命授予“畜牧业养殖状元村”等荣誉称号。 |
李家庄村 |
李家庄村 李家庄村位于泊里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有耕地面积567亩,果园56亩。 相传,明永乐年间,李、苗、周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李家立庄,后简称李家庄。清道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李家庄。该村2004年底有居民109户,村民338人。 李家庄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是个佃户村。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1966年冬天又发展果树栽植80余亩。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其中油坊12处,有13户办起了汽车长途运输业。蛋鸡存栏量8万只以上。苗木面积40余亩,经济林500余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808元。 |
西封家村 |
西封家村 西封家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四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2公里,其中耕地1200亩。西封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就在该村望海岭处,省道穿越该村大岭与望海岭处,204国道途经该村村南,可以直通村庄。 村内主街道 据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氏先祖封时新及儿子封威、封权自海州荡芦村(今江苏省东海市)迁此择地而居建立封家村,后来因为人口多将部分人口迁至村西,在封家村村名前加了东、西二字,便形成了现在的东封家村和西封家村。现西封家村有320户,1050口人,除封姓居民外,尚有王姓、丁姓、李姓、孟姓、等少数居民。 西封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形成了订单农业(甘蓝菜、元葱等)、畜牧规模养殖、苗圃、果园、经济林等主导产业。该村200余亩地已划为镇西工业园用地。全村个体手工业户、工商户68户,2004年人均纯收入5300元。 |
朱家河村 |
朱家河村 朱家河村位于泊里镇驻地正西2.5公里处,东邻204国道,北依郝里路,向南五公里是黄海,向西1.5公里为三高速出入口。泊里镇工业园区设在该村东部。朱家河村村域东西2.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60亩,包括果园500亩,经济用材林300亩。朱家河村是多姓氏村落,有丁、尹、王、薛、程、张、陈等姓氏,其中以丁氏和尹氏两姓为主。据丁氏和尹氏家谱记栽,朱家河村祖先是在明洪武二年由江苏海洲迁民至此。朱家河村现有住户330户,总人口1092人。 东西主街 近年来,由于不断进行生产结构调整,该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发展新品种果园500多亩,年生产总值250多万元;栽植经济林木300多亩,年亩增加值1千多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先后建起了胶南市泊里果品市场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年批发交易各种果品1千万元,交易农产品500万斤。2004年,该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60元。 |
东封家村 |
东封家村 东封家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2.2公里处,北靠同三高速公路,南距黄海不到10公里,西邻204国道,东邻镇西工业园。全村有耕地1650亩。 据传,明洪武元年(1373年)封始新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此立村,取名封家村,后因二世兄弟分居,成为大小两个封家村,该村较大成为大封家村,后改称东封家村,现该村有345户、1186口人,除封、王两大姓居民外,尚有李姓、徐姓、赵姓、董姓、张姓、许姓、丁姓、吴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东封家村历史上以农业、林业为主。自70年代开始发展苹果生产,到目前已有80%的户从事苹果生产,户均2亩果园,年收入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果品生产基地。该村自2003年以来,采取土地租赁的形式出租土地800余亩,建立了村东工业园,吸引了以华天车辆厂为龙头的大型企业落户园区。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986元。 |
东小滩村 |
东小滩村 东小滩村位于泊里镇西南5公里,村域东西0.3公里,南北0.6公里,面积0.18平方公里。村南0.5公里为204国道,村北2公里为高速公路出入口,是胶南至日照的必经之路。 据传,明朝中期,因地处盐碱荒滩有盐硝,取名硝荒滩,后因退海改称小滩子,清朝年间称小滩子庄,1956年称东小滩村,除杨、王两姓居民外,尚有张姓等少数居民。 东小滩村现有132户,438口人,耕地200亩,果园200亩,林木310亩,菜园20亩。解放前主要以农业为主,解放后,工业、农业等逐年发展,现有淡水养殖户2户,畜牧养殖户30户,公路运输户40户,商业户3户,年纯收入150万元。1980投资50万元兴建了砖瓦厂,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集体年均纯收入达20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20元。 该村自2004年1月开始取消“两工”,合作医疗由村集体负担。2005年1月1日开始,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360元钱的补助金,多年来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 |
西小滩村 |
西小滩村 西小滩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4.8公里处,204国道西侧,地处平原与海滩交接部,村庄耕地面积1170亩,果园100亩,成片速生林500亩,第三产业用地80亩。西小滩村地理位置优越,北依藏马山,南接同三线高速公路,东南5公里处为黄海淇子湾,西面连接即将兴建的民营商贸园。204国道紧靠村东南、青岛钢厂以北通过。 据传,明中期丁姓由今大村镇迁此立村,后陈姓从江苏海州也相继迁来居住。因地处淇子湾盐碱荒滩,有盐硝,取名硝荒滩,清乾隆年间称小滩子,1937年以沟为界分为两村,因该村在西故名西小滩。西小滩村现有180户,人口634人,除丁、陈两姓居民外,尚有王姓、纪姓等少数居民。 西小滩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前土地盐碱瘠薄,收成甚微。解放后,该村通过治碱改荒,压沙造田,农业生产逐年发展,摆脱了贫困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滩涂养殖、畜牧饲养、农产品贩运、林果种植、劳务输出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村前150亩物流仓储园区的建立,吸引了投资80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带动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工商从业人员增至160多人,劳务输出60多人。该村先后营造速生丰产成片林500亩,使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2004年全村已购置大中小型农用车、拖拉机160台,其它机械340多台,各种手工业、商贸业及养殖大户45家,农民人均收入达4714元。 |
高家庄村 |
高家庄村 高家庄位于泊里镇驻地南2.6千米。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50亩、果园420亩、菜园60亩。东靠泊贡路,西临泊尧路,南10公里为董家口码头,向北可通往204国道。 据传,明初洪武初年高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为高家庄。高家庄现有居民270户,人口916人,有董、陈两大家族,另有孙姓、王姓、杨姓等在此居住。 高家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九十年代开始逐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大棚种植、畜禽养殖、苗木种植、果树生产、加工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该村大棚种植面积60亩,现在已发展55个大棚,蛋鸡规模养殖户26户,现存栏量达到5万多只,饮料加工厂产值逐年提高。果树生产、苗木种植保持稳定发展。2004年全村总收入1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25元。 |
周村 |
周村 周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3公里,地处平原。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60亩。该村紧靠204国道,北2千米有同三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氏先祖周居鲁、周世便等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周家村。1980年更名为周村。周村现有居民220户,人口800人,除周姓村民外,还有王姓、徐姓、丁姓、刘姓、毕姓、张姓、马姓、李姓、邵姓和尹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周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该村处于横河下游黄海入口处,解放前此地多盐碱涝洼地,村民靠治理压沙种庄稼维持生计。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先后办起了以条编、竹编、木工等工副业项目。全村年收入达到1300多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883元。 |
撒牛沟村 |
撒牛沟村 撒牛沟村位于泊里镇南8公里,地处黄海之滨,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村域东西长1公里,南北长1公里,面积为1平方公里。其中粮田面积1100亩,果园面积150亩,菜园面积4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镇级公路从村中央通过,另有镇级的环海公路绕村经过,以上两条路均于204国道相连,东接青岛,西连日照。 撒牛沟村原名南官庄(旧址在现村的西北约800米处),相传历史上曾有林大公和林二公两户林姓人家,家境富有,养有九十九头牛,撒在现村西水草丰茂的大沟放养而得名。该村得名其实与本村地形有关,该村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有大小沟堑10余条,其中主要大沟长约1公里,宽有10余米,水源丰富,常年绿水不断直泻大海。 该村有200户、644口人,以崔姓和王姓为主,另外还有李、丁、葛、赵、董姓等居民。撒牛沟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解放后农、渔业逐年发展,远洋捕捞、近海水产养殖逐步成为撒牛沟村的产业特色。2004年村人均纯收入为4900元。 |
蒋家庄村 |
蒋家庄村 蒋家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北1.5公里处,204国道东南侧。全村有耕地639亩,花木120亩。 据传,明中期,丁姓由今大村镇来此立村,因村东南有蒋姓古坟,故名蒋家坟,后改为蒋家庄。现有居民156户,人口527人。除蒋姓居民外,尚有丁姓、王姓、刘姓、陈姓、于姓、安姓、程姓等居民。 蒋家庄历史上以农业为生。近年来,除发展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全村共有养猪专业户5户,养鸡专业户2户,运输专业户8户,饭店2户,从事各种商品的贩运及销售12户,从事建筑业1户。2004年便达到人均收入4250元。 |
崔家村 |
崔家村 崔家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侧,由泊贡路与驻地相隔,北与204国道接壤,南通董家口、贡口港湾,东通琅琊台旅游区。村域0.75平方公里,东西1.5公里,南北0.5公里。据传说,明末崔姓由今胶南市张家楼镇寨里迁此立村,称崔家庄。1980年更名为崔家。 该村现有居民156户,人口522人,耕地626亩,其中果园183亩。全村有近20个姓氏,其中以庄、丁、高、金、刘、曲等为主。 崔家村历史上以农业和个体经商为主。近年来,该村农业、个体工商业逐年发展壮大。全村共有个体工商户22户,收入40万元。村年收入70万元。2004年村年人均纯收入482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发展。该村每年都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该村曾先后多次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魏家村 |
魏家村 魏家村依靠泊里镇驻地东侧。南10公里为海岸线,北靠204国道。有耕地面积630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魏氏和几个姓氏家庭自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命名为魏家村。该村现有居民160户、人口624人。除魏姓外,另有张姓、于姓、王姓、丁姓、周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魏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苗木、果园、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等已经形成规模。全村现有苗木基地60亩、果园100余亩、蔬菜100余亩、手工业30家。 |
程家庄村 |
程家庄村 程家庄位于泊里镇驻地东1公里。村域东西0.38公里、南北0.33公里,面积0.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40亩。张泊路穿街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村庄大道 据传,明永乐二年,程姓兄弟迁此建程家庄,后程姓兄弟外迁,成为现在多姓聚居村。村内丁姓居多,村内还有山姓、连姓、刘姓和崔姓等居民。据说,清朝乾隆年间,丁家丁民祖曾在京城做过官,后任山东道台。村内有一下马石。程家庄现有居民162户、人口560人。 程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经济逐年发展,红席编织规模不断扩大,到上世纪90年代,红席编织已成为该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保护地栽培、林果生产、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由于交通便利,该村70%的劳力从事畜禽收购贩运,收购的畜禽多运到青岛、福建等地。苗木、畜禽养殖基地100余亩。2004年,村经济总收入80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400元。 |
前松园村 |
前松园村 前松园位于泊里镇驻地东2.5公里,泊(里)夏(河城)公路从村中穿过,地处平原,耕地面积1423亩。 据传,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由安徽徽州迁于泊里,后因地势低洼,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松林,取名松园。后兄弟分居,因此村位置在前,故取名为前松园。前松元村现有居民213户,人口663人。程姓居民占大多数,还有杨姓、孟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前松元村历史上以农业、草编为主,生产方式原始。建国后该村农业、草编织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油料加工、海产品加工等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果园、板栗、畜牧养殖等产业已经形成较大规模。2004年新建农贸市场一处,促进了工商业和个体加工业的发展。全村现有个体手工业户12家。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443元。 竹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庄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1998年与相邻村庄合办了幼儿园1所。全村先后有6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一人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95%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独生子女户享受到备用保险金待遇。该村曾先后被授予市级“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和“省级青年之家”等荣誉称号。 |
后松园村 |
后松园村 后松园位于泊里镇驻地东2.7公里,泊(里)夏(河城)公路北侧,地处丘陵,耕地687亩,果园100亩。有居民100户, 320口人。程姓居民占大多数,还有朱姓、王姓、潘姓、丁姓、薛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据传,明初程姓由今泊里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松林,取名松园。后兄弟分居,因此村位置在北,故取名为后松园。 后松园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以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引进了外资建成一个占地百亩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规划新建一个占地30亩的特种动物养殖小区,新建果园100亩,有4户较大规模的木材营销户,8户从事服装批发。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820元。 苗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1996年与前松园村合办了松园幼儿园。全村96%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独生子女户享受到备用保险金待遇。该村曾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被胶南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董家小庄村 |
董家小庄村 董家小庄村位于泊里镇驻东3.5公里,有耕地面积为970亩。 据传,董氏祖先在明末由江苏海州迁至尧头,后从尧头迁至此。原来村名为程家小庄,董姓迁至此,子孙繁衍很快,而程氏人口却逐年减少,后改名为董家小庄。董家小庄现有人家150户,人口575人。 渡槽 该村历来是以农业为主。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畜牧业、果品业,使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现村有果园200亩,产量达100吨;畜牧养殖户达50多家,年收入近80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 |
磊石村 |
¡¡¡¡ÀÚʯ´å ¡¡¡¡ ÀÚʯ´åλÓÚ²´ÀïÕòפµØ¶«3¹«Àï´¦£¬´åÓò¶«Î÷1¹«ÀÄϱ±2¹«À¸ûµØÃæ»ý663.79Ķ¡£ÆäÖÐÉ£Ô°50Ķ£¬¹ûÔ°100Ķ£¬ËÙÉúÑîÓýÃç100Ķ£¬Ãçľ»ùµØ100Ķ£¬ÑøÖ³»ùµØ30Ķ¡£¶«ÖÁÀÅçðÕò½»½ç£¬ÄÏ3¹«ÀïΪ¹±¿ÚÑØº£Ïߣ¬ÇൺÖÁÈÕÕյĺ£±õ´óµÀ£¬ºáب´åÄÏ£¬ÏòÎ÷3¹«ÀïΪ204¹úµÀ¡£ ¡¡¡¡ ¾Ý´«£¬Ç念ÎõËÄʮһÄ꣨1703Ä꣩ÍõÐÕǨ´ËÁ¢´å£¬ÒòµØ´¦ÇðÁ꣬ʯ¶à¹ÊÃûÀÚʯ£¬ÇåµÀ¹â°æ¡¶Öî³ÇÏØÐøÖ¾•½®Óò¡·³ÆÀ×ʯ´å¡£ÀÚʯ´åÏÖÓÐ120»§£¬ 350¿ÚÈË£¬³ýÍõÐÕ¾ÓÃñÍ⣬¶¡ÐÕ¡¢ÀîÐÕ¡¢³ÌÐÕ¾ÓÃñ×î¶à£¬ÉÐÓÐÕÅÐÕ¡¢ÐìÐÕµÈÉÙÊý¾ÓÃñ¡£ ¡¡¡¡ ÀÚʯ´åÓйÅĹȺ£¬´óÐ͹ÅĹÆß×ù£¬ÒÔ±±¶·ÆßÐÇ·½Î»ÅÅÁУ¬¾Ý¿¼Ö¤Îªºº´ú¹ÅĹȺ£¬1997Äê±»ÁÐΪÇൺÊÐÖØµã±£»¤ÎÄÎï¡£ÀÚʯ´å£¬¸ïÃüÀúÊ·ÓÆ¾Ã£¬¸ïÃüÁÒÊ¿¶¡ÊéÌΪ½â·Å³õÆÚµÄµØÏµ³Ô±¡¢Çø³¤£¬²´Àï½â·Åǰ±»²¶»îÂñ¡£½ºÄÏÊиïÃüÁÒÊ¿²©Îï¹ÝÖÐÏÖÓж¡ÊéÌïÁÒÊ¿µÄÉúǰʼ£¼ÇÔØ¡£ ¡¡¡¡ ÀÚʯ´åÀúÊ·ÉÏÒÔũΪÖ÷¡£½ü¼¸Äêͨ¹ý¶Ôũҵ²úÒµ½á¹¹µ÷Õû£¬ÐγÉÁËÒÔÃçľÖÖÖ²¡¢ÐóÄÁÑøÖ³¡¢ÔÔÉ£Ñø²Ï£¬½¨ÖþµÈ½Ï´ó¹æÄ£µÄÖ§Öù²úÒµ£¬´å¼¶¾¼ÃÓÐÁ˳¤×ãµÄ·¢Õ¹£¬ÆäÖУ¬ÃçľÖÖÖ²£¬ÐóÄÁÑøÖ³ÐγÉÁ˽ϴó¹æÄ£¡£1998ÄêÒÔÀ´£¬·¢Õ¹´óÅïÑø²ÏĶ£¬È«´å·¢Õ¹107ËÙÉúÑîÓýÃç100Ķ£¬ºÚËÉ¡¢Ó£»¨µÈÃçľ»ùµØ100Ķ£¬²¢ÏȺóÒý½øÁËÃÀ¹úºì¬£¬ÈÕ±¾ºìҶʯ骵ȸߵµÃçľ½øÐÐÅàÖ²£¬ÒÔ³¤°×¡¢¶ÅÂå¿Ë¡¢ÈýÔªÔÓ½»ÖíµÈÆ·ÖÖÖíΪÖ÷µÄÑøÖ³»ùµØ30Ķ£¬ÄêÊÕÈë250Íò£¬È«´åÒÔ´ÌÐå¡¢°×Ìú¼Ó¹¤ÎªÖ÷µÄÊÖ¹¤Òµ»§22¼Ò£¬ÄêÊÕÈë20Íò£¬2004Äê¾ÓÃñÈ˾ù´¿ÊÕÈë4744Ôª¡£ ¡¡¡¡[¸ÐÐ»ÍøÓÑ"QQ345199979"·ÖÏí´ËÄÚÈÝ¡£] |
尹家村 |
尹家村 尹家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3公里,地处平原。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2.1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85亩,其中粮田面积989亩。张泊公路由村后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尹氏十世先祖尹在富由日照市夹仓村迁此立村。该村现有居民283户、人口956人,除尹姓居民外,尚有丁姓、王姓、董姓、牛姓、谭姓、季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尹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经济逐年发展,兴办了手工业项目。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保护地栽培、林果生产、畜牧养殖、苗木种植、粮食作物等支柱产业。全村60%以上的户常年从事粮油作物收购贩运,仅此一项,年户均增收近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1999年该村投资12万元,建起了尹家村小学,吸纳附近8个村庄学生就学。2001年又投资3万元建起了尹家村幼儿园。 |
米家庄村 |
米家庄村 米家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4公里,张泊路由村后穿越。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9公里,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85亩,林地面积250亩。 据传,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米姓由傅疃迁此,立村米家庄。米家庄现有居民147户、人口472人,现有杜姓、李姓、徐姓、尹姓、刘姓、杨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米家庄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牧业生产逐年发展。近几年,通过对农业的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形成了以苗木繁植、林果生产、畜牧养殖和粮食贩运等多位一体的产业格局,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829元。 |
丁莪家庄村 |
¡¡¡¡¶¡Ý¼Òׯ´å ¡¡¡¡ ¶¡Ý¼Òׯ´åλÓÚ²´ÀïÕòפµØÎ÷ÄÏ3£®5¹«ÀÑĮ̀ÖÁÉϺ£¹«Â·£¨204¹úµÀ£©Î÷±±²à£¬´åºó1.5¹«ÀﴦΪͬÈý¸ßËÙ¹«Â·²´Àï³öÈë¿Ú¡£¶¡Ý¼Òׯ´åµØ´¦Æ½ÔµØ´ø£¬ÍÁÖÊ·ÊÎÖ£¬Ë®Ô´³ä×㣬¹à¸È±ãÀû¡£ ¡¡¡¡ ¾Ý´«£¬Ã÷³¯ÓÀÀÖ¶þÄ꣬¶¡ÊÏ׿ÏÈÓɽËÕº£ÖÞµ´Â«´åǨÖÁɽ¶«Ê¡½ºÄÏÊдó´åÌį̀ɽ£¬ºóÓÉÌį̀ɽǨÖÁÎ÷ÄÏׯ¾Óס£¬Ôڴ˵Ø×ÓËï·±ÑÜ£¬ÈË¿ÚÐËÍú£¬ÊÀ³Æ²ØÂí¶¡ÊÏ¡£¶¡ÊÏÁùÊÀ׿¶¡Î³£¬ºÅΧϪ£¨¶¡ÊÏÁùÊÀ´óÅÅÐÐϵÆßÊ®¶þÖ§µÚÎåʮһ֧£©ÓÉ´ó´åÕòÎ÷ÄÏׯǨÖÁ¶¡Ý¼Òׯ¾Óס¡£¸ÃµØÔ±¾Î޴壬¶¡Î³µ½ºó£¬ÒÀµ±µØÉ¢»§ÈËÃû¡°¶¡Ý¡±ÃüÃû¸ÃׯΪ¡°Ý¼Òׯ¡±¡£µÀ¹â°æ¡¶Öî³ÇÏØÖ¾•½®Óò¡·¼ÇÔØÎª¡°¶¡Ý¼Òׯ¡±£¬Ëæºó¾ÍÒÀ¸ÃÃûÃüÃû¡£ÏÖ¶¡Ý¼Òׯ´åÓÐ130»§¾ÓÃñ£¬ÈË¿Ú470ÈË£¬¶¡ÐÕÕ¼90%ÒÔÉÏ£¬ÁíÓÐÍõÐÕ¡¢³ÂÐÕ¡¢ÒüÐÕ¡¢ÁõÐÕµÈÉÙÊý¾ÓÃñ¡£ ¡¡¡¡ ¶¡Ý¼ÒׯÀúÊ·ÉÏÒÔũΪÖ÷¡£½ü¼¸ÄêÀ´£¬Í¨¹ý¶Ôũҵ²úÒµ½á¹¹µÄµ÷Õû£¬¾¼Ã·¢Õ¹½Ï¿ì¡£ÓиûµØÃæ»ý690Ķ£¬¹ûÔ°150Ķ£¬¹ûÆ·Äê²ú150Íò¹«½ï¡£2004ÄêÈ˾ù´¿ÊÕÈë4705Ôª¡£ ¡¡¡¡¶¡Ý¼Òׯ´åÓÈÆäע֨ע֨½ÌÓý£¬½üÄêÀ´Ã¿Äê¾ùÓÐÊýÊ®ÃûÑо¿ÉúºÍ´ó¡¢ÖÐר±ÏÒµÉú£¬ÊÇÔ¶½üÎÅÃûµÄ¡°×´Ôª¡±´å¡£¸Ã´åÒ²Êǹ«ÈϵÄ×ð¾´¡¢Ð¢¾´ÀÏÈ˵ÄÎÄÃ÷´å¡£¾Ý2002ÄêµÄͳ¼Æ£¬70ËêÒÔÉÏÀÏÈË76ÈË£¬ÆäÖаÙËêÀÏÈËÒ»ÈË£¬90ËêÒÔÉÏÀÏÈË5ÈË£¬80ËêÒÔÉÏÀÏÈË25ÈË¡£ ¡¡¡¡[¸ÐÐ»ÍøÓÑ"zuoluo110"·ÖÏí´ËÄÚÈÝ¡£] |
信阳二村 |
信阳二村 信阳二村位于泊里镇西南10公里处,是原信阳镇驻地行政村庄之一。村域东西0.4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2亩,板栗30亩,林地300亩。信阳二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204国道沿村北而过,南1公里为黄海海域。是胶东半岛与鲁南、苏北一带陆地交通的必经之地。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及《诸城县志》记载,此地为宋金信阳镇,历代设盐课大使专管盐场。元、明、清、民国均称信阳场,解放后改名小场。信阳二村有136户,人口460人,居民主要以王姓为主,尚有付姓、宋姓、安姓、陈姓、张姓等少数居民。 信阳二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形成了农业高效种植、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第三产业、手工加工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995年该村在204国道两侧建立了面积达43000平方米的商业区和集贸市场,年商业贸易额达400余万元,村级集体年收入4万余元,引进占地达50亩的苗圃。全村个体、手工业户、三产业户、养殖业户共30余家,年产值1000万元。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9万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06元。 |
丰台村 |
丰台村 丰台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8千米,泊(里)董(家口)公路东侧,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千米、南北1千米,面积1.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51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先祖,徐、丁、董三表弟由江苏海州迁至山东藏马县(现泊里镇周围)。由于先祖董兴爱好撒网扑渔,三表弟协商由董兴靠海边择地而居,子孙繁衍。由于当时该村树林茂盛多坟墓,故得名坟上,后择吉更名丰台。丰台村现有居民150户,人口430人,以董姓居民为多。 该村三面环海,自古以农渔为主,近年来又发展了果树种植和畜牧养殖等产业。目前全村拥有专业养殖户6户, 苗圃 生猪年存栏量800头,蛋鸡存栏5000只,大马力渔船4艘。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 该村文化底蕴深厚,先后有15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平均每户1人),其中1人升入清华大学。 |
王家岭村 |
王家岭村 王家岭村位于泊里镇西北13公里、白马河与吉利河交汇处东岸、南距204国道1公里,交通非常便利。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2公里 , 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0亩、林地200亩、果园18亩。 据传、明中期,王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村东为丘陵,村址座落于岭坡上,故称王家岭。现全村有居民90户,302口人,以王姓居多,另有赵姓、徐姓、邵姓、封姓、张姓等居民。 王家岭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王家岭村针对西靠白马河、水源条件便利的优势,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玉米间作土豆、大白菜、萝卜等蔬菜种植及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全村经济突飞猛进,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
大溜村 |
大溜村 大溜村位于泊里镇西南14公里处平原地区,西靠白马河,东靠塔海路,南距204国道2.3公里。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36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在白马河东岸,该村是信阳到菜园一带雨水入河口,水流湍急,故名朱家溜,一九七0 年简称大溜。一九七三年,因原村址遭水淹,故南迁0.5公里,形成了现在的住址。现有145户居民,495口人。 大溜村土地肥沃、深厚,水资源丰富,是播种各种农作物的理想之地,素有“收一季,吃二年的”说法。该村历史上以种菜和种粮为主。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菜、农、林、养等支柱产业。其中,蔬菜面积现已达到350亩,占耕地的55%,年收入近百万元,形成了较大规模。2004年人均收入达4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兴建了吸收附近两自然村的大溜幼儿园。该村先后有3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4人考取了研究生;该村全面推行了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
小溜村 |
小溜村 小溜村位于镇驻地西平原地区,东靠塔海路,西有白马河,南离204国道2公里。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6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娄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邻近有一大朱家溜村,故称小朱家溜村。1970年简称小溜村。现有89户村民,327口人。 小溜村历史以种菜和种粮为主。解放后,该村的蔬菜和大农业逐年发展,形成了春天玉米土豆,秋天白菜萝卜两大季,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菜、农、养、工副业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使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蔬菜面积230亩,年收入60多万元,形成了一定规模;成材林100多亩、农机维修、铸造等产业收入100多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 |
柳树底村 |
柳树底村 柳树底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9公里处,东依旺山、西邻信阳、南面是黄海黄家塘湾。204国道从村后横穿而过。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5.4公里, 面积6.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58亩,可养殖滩涂300亩,果园60亩、花卉种植面积70多亩。 据传,明武年间,周瑞祺、周瑞安兄弟两人率家人自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处有一棵大柳树,故名柳树底。现柳树底村有168户居民,人口578人;村内以王姓为主,还有周姓、徐姓、陈姓、孙姓等少数居民。 柳树底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在农、林、牧、渔等多方面逐年发展,尤其在八、九十年代后,相继在果园、花卉、对虾养殖、蔬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九十代后期,村内相继发展八家规模化水貂、狐狸等皮毛动物养殖,水貂、狐狸、貉年末存栏量达6000余只,仅此一项便为村民增收200多万元。另有私营企业“宏全刺绣工艺品厂”,年创利润80多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4794元。 |
沙岭子村 |
沙岭子村 沙岭子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8公里处,204国道从村后通过。村域东西2.6公里、南北6.8公里、面积17.68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33亩,可养殖滩涂面积2000余亩。 可用于养殖的大面积滩涂 据传,明初徐姓由大场镇风墩迁此立村,因落在沙岭上,故名沙岭子村。徐氏兄弟二人在这沙岭上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沙岭子村。现沙岭子村有498户居民,人口1665人;除徐姓居民外,尚有郭姓、刘姓、赵姓、张姓、丁姓、岳姓、王姓、梁姓等到少数居民。 沙子岭子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全村有三分之一的户参与海水养殖,年总收入达1000多万元。村两委引进两家独资企业,年产值1000余万元。开发的畜牧养殖基地100余亩,年收入达1000余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达488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沙岭子村的幼儿园被评为一类幼儿园。该村先后有近2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人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 |
湾崖村 |
湾崖村 湾崖村位于泊里镇西南8公里处,北距204国道1公里处,东与即将建设的青岛钢铁厂接壤,南临大海,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海滨小村。全村耕地面积为335亩。 村庄一角 据传,清中期崖下南庄(今南庄)刘克全一家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水湾,取名崖下湾崖,后称湾崖。现有居民66户、240口人,除刘姓外,尚有郑姓、徐姓、杨姓、安姓、丁姓等。 湾崖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49年解放后,农业生产逐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发展村林果产业和海滩养殖业。现有果园32亩、海滩养殖238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4480元以上。 |
朱家庄村 |
朱家庄村 朱家庄村位于204国道北边,石匣岭以西,白马河东岸,距镇驻地西12公里处,有耕地面积748亩。 据传,明末朱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为朱家庄。现朱家庄村有203户居民,人口731人,主要有滕姓、任姓居民,另有安姓、徐姓、李姓、马姓、孙姓、邵姓等居民。 朱家庄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形成了以种植、畜牧养殖业为主的支柱产业,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73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550万元。 |
甲滩村 |
甲滩村 甲滩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13公里处,白马河东岸,市级塔海路穿中而过,是北邻村镇通往黄家塘湾的重要通道之一。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北邻204国道(500米)、南邻黄家塘湾、东靠石匣岭、西至白马河入海口。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末徐清逐由大场村迁此。相传此村位于白马河入海口侧滩上,原为盐田、因受河水冲洗,出盐渐少,人称为假滩,后演变为甲滩。一九七0年改为东方红,一九八0年又恢复为原名。 甲滩村有285户居民,人口958人,除李、王、任姓外,尚有许、潘姓等少数居民。 甲滩村地处半岭半洼,现有耕地面积1350亩,水资源相当丰富,村西-原水脉一般在2—4米。现有机井9眼,可满足任何干旱年份的农业及工业用水。 甲滩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高效养殖,蔬菜种植的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目前,全村水貂饲养量200只、狐狸1500只、母猪40头、生猪1500头,全年共销售仔猪4000头、生猪1500头,人均养殖业收入达1200元、全村白菜每年种植面积650亩,总产量达330吨,人均收入800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443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甲滩村先后有近20名学生考入大、中院校,并有3人成为研究生、博士生,有的已成为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 |
马家庄村 |
马家庄村 马家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3.2公里,泊(里)贡(口)公路西侧。村域东西1.4公里、南北1.8公里,面积2.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95亩、果园桑园300亩。 据传,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马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马家庄。该村现有居民480户、人口1521人。除马姓居民外,尚有臧姓、安姓、杜姓、尹姓、郑姓、王姓、仉姓等20多个姓氏居民在此居住。 历史上中国0人的鲜血曾浸染了这片热土。1938年以杜雨为首的0员建立了马家庄第一个地下党支部。1945年0员杜雨、杜基农、杜效先、王星五、仉西功、王福堂、杜西九、杜西五、尹伯玉等九同志在敌人制造的“泊里惨案”中壮烈牺牲、1999年经胶南市民政局批准在马家庄南岭建立烈士陵园一处。陵园中除埋葬着以上杜雨等九位烈士外,还有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两名同志。该陵园被胶南二中、泊里镇中小学定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革命烈士陵园 马家庄历史上以农牧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的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蔬菜栽培、苗木繁植、林果生产、畜牧养殖、建筑等多位一体的产业格局,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大棚养蚕、蛋鸡养殖及生猪生产都形成了较大规模。该村连续多年被评为市镇畜牧业生产强村。2002年兴建的农贸市场年商业贸易额达500万元,该村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635元。 |
庙后村 |
岚庙后村 岚庙后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20公里处,地处丘岭。东临黄海棋子湾,西到大岚村与环镇公路交界处,南到大海,北临环海路。村域东西长1.5公里, 南北长1.3公里, 面积为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8亩、林地面积100亩、滩涂面积1200亩、虾池面积200亩。 据传,清末孙桂亭一家由大场镇风墩村迁此立村,取名为孙家岚。后因座落在大岚村后面,村前又有龙王庙,改名为岚庙后。现岚庙后村有50户居民,172口人,除孙姓居民外,还有代姓、王姓和刘姓等少数居民。 岚庙后村历史上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畜牧养殖、农业产业化种植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农业种植由过去亩单产500元左右提高到1500元左右;渔业捕捞年收入40万元左右。滩涂养殖业以养殖虾、蟹为主,年产值近100万元。该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引进江苏客户到该村投资养殖紫菜项目,并形成养殖面积530亩规模,年产值100万元。近几年来,林业和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年收入60多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920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居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全村实现统一供水,有线电视入户覆盖率达95%以上,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村两委发放人口补贴款每人60元,为学生补贴班车费,同时对独生子女户村集体统一交纳保险备用金。 |
前红石村 |
前红石村 前红石村座落于泊里镇东南方向约5公里处,村域东西1.4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7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822多亩。 绿树掩映的村庄 据记载,本村原处于泊里东南4.9公里,陈家贡湾西岸,地处丘陵。明初,陈嵩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大块的红色石头,且石头被阳光照射时,会发出红色光茫,村庄又较大,故名为大红石头村。清初,分成三个村,以本村在南,称南红石头,又称前红石头。解放后称前红石村。现前红石村有154户,人口462人,全为陈姓。 前红石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近年来,更发展了海产品滩涂养殖、苗木种植、畜牧养殖、个体私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使本村经济有了更长足的发展,其中,海产品滩涂养殖已达到170亩,苗木种植达到40余亩,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年收入可达到30万元左右。2004年,居民的人均收入已上升到4200元。 |
海岱庄村 |
海岱庄村 海岱庄村位于黄海之滨,泊里镇最西端,北靠204国道,往北3公里便是“同三”高速公路,西临白马河与大场镇相望,往南2公里便是黄家塘湾畔,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得天独厚。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第四十九支丁纯后人丁野鹤由今天大村镇迁此立村,因东临大海有岱王庙,故名海岱庄村。祖人丁野鹤著《金梅瓶》流传于世。村内除丁姓外,尚有任姓、程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海岱庄村2004年底有76户、262口人,总耕地面积316亩,其中荒山、河滩面积100亩,成片造林面积150亩,果园10亩。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0余万元。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该村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兴办印刷厂1处,农贸市场1处,占地面积6亩。在抓好二、三产业的同时还注重养殖业的发展,2004年发展养殖大户6家和2000只蛋鸡大户1家。注-资源的改造,全村吃上卫生水,投资2万余元建大口井一眼。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提高,培养出大、中专生30余名,其中博士生3人。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交通文明荣获市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岭前头村 |
岭前头村 岭前头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10.5公里处, 北1.5公里处为204国道,南1公里是沿海线,东北西三面环岭,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900亩,成材林、场园、菜园260亩。 据史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邵、王两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座落在土岭南头,故取名为岭南头,一九八0年改为岭前头。现村中王、邵姓、孙姓居多数,其次为黄姓、李姓。全村共有201户人,人口675人。 岭前头村历史上以农业、渔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渔业、农业和二、三产业逐年发展。从1993年开始,该村依托沿海资源优势,发展海上养殖业,现滩涂海水养殖基地250亩,主要养殖斑马虾、梭子蟹年产值125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已达4683元。岭前头村沿海是远近闻名的盛产西施舌区域,包括文蛤及杂色蛤等多种海产品,已远销国内南北各地。 岭前头村特别重视人材培养,村内有规范化幼儿园1处。该村培养出大、中专毕业生42人,其中副厅级、副团级干部3人,副教授1人。岭前头村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独生子女备用保险金由村集体统一交纳。 |
石崖村 |
石崖村 石崖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12.5公里处。村域面积东西1.8公里、南北1.3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43亩、林业面积186亩、滩涂可养殖面积1000多亩。南临黄家塘湾,北面1公里处是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交通非常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石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前有一赤色石崖,故取名石崖村。石崖村有184户、人口634人,居民以王姓为主,其余还有逄姓、孙姓、杨姓、郭姓、徐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石崖村渔业生产发展较快,在近二十年的滩涂养殖中,使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得到了实惠和可观收入,仅此一项,每年收入150万元左右;同时该村还发展水貂、兰狐等特种动物的养殖,现有养殖大户8户,每年每户收入3万元以上,全村参与特种养殖的农户有60余户,每年收入在80万元左右。2004年全村总收入3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4618元。 |
小滩村 |
小滩村 小滩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12公里处,村域面积东西1.6公里,南北1.4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0亩,林业面积160亩,滩涂可养殖面积250多亩。南临黄家塘湾,村北1公里处是横穿东西的204国道,交通非常便利。 据传,清康熙年间、刘姓数户从小场迁此立村,因地处滩涂、面朝黄海、以熬盐捕鱼为生,又因村小故名小滩。小滩村现有164户、590口人、居民有刘、王两姓。 解放前、小滩村由于土地少不能维持生计。解放后,该村的渔、农两业生产逐年发展,在近二十年的滩涂养殖中,使养殖户得到了实惠和客观收入,仅此一项,每年收入100多万元左右,同时该村还发展水貂、兰狐等特种动物的养殖,形成又一新的支柱产业,全村参与特种养殖的农户有30余户,其中养殖大户5户、每年收入在65万元左右,2004年全村总收入272万元,人均收入4610元。 |
耿家岚村 |
耿家岚村 耿家岚村距泊里镇驻地西南20公里处,是泊里镇最西南边缘。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0亩、林地面积240亩、滩涂面积680亩(其中虾池面积520亩)。全村共有120户居民,总人口406人。 据传,明末耿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后徐姓又迁来,在其附近也立一村,分别为耿家岚和徐家岚,1997年合称为耿家岚。该村现除耿姓、徐姓、曾姓、苗姓、常姓和刘姓外,还有纪姓、薛姓等少数居民。 耿家岚村历史上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近年来形成了滩涂养殖、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等支柱产业。虾池年产值达260万元,畜牧业年产值100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980元。 全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电话普及率达80%以上;自2004年始,村自公益金中列支补贴各户每人40元。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对独生子女户由村统一交纳独生子女备用金。 |
邵家岚村 |
¡¡¡¡ÉÛ¼Òá°´å ¡¡¡¡ ¡¡¡¡ ÉÛ¼Òá°´åλÓÚ²´ÀïÕòפµØÎ÷ÄÏ15¹«Àï´¦£¬ÊDz´ÀïÕòÑØº£´åÖ®Ò»¡£´åÓò¶«Î÷1.75¹«Àï, Äϱ±3.38¹«Àï, ÆäÖиûµØÃæ»ý1103.9Ķ¡£±±2¹«ÀïΪ204¹úµÀ¡¢ÄÏ1.5¹«ÀïÊǻƼÒÌÁÍ壬Î÷¸ôº£ÓëÈÕÕÕÏàÍû£¬»·Õò·´ÓÉÛ¼Òá°´åÖÐÐÄͨ¹ý¡£ ¡¡¡¡ ¾Ý´«£¬Ã÷Ä©ÉÛÐÕ´Ó½ËÕº£ÖÝǨ´ËÁ¢´å¡£Òò´å×øÂäÓÚº£°¶Ê¯À¸´¦£¬¹ÊÈ¡ÃûΪÉÛ¼ÒÀ¸£¬ºóÓÖÑݱäΪÉÛ¼Òá°¡£ÇåµÀ¹â°æ¡¶Öî³ÇÄÏÐøÖ¾•½®Óò¡·³ÆÉÛ¼Òá°¡£³ýÐìÐÕÍ⣬»¹Óг£ÐÕ¡¢ºúÐÕ¡¢ÒóÐÕ¡¢ÍõÐյȾÓÃñ¡£ÉÛ¼Òá°´åÏÖÓоÓÃñ223»§£¬ÈË¿Ú760ÈË¡£ ¡¡¡¡ ÉÛ¼Òá°´åÀúÊ·ÉÏÒÔũҵ¡¢ÓæÒµÎªÖ÷¡£½â·Åºó£¬¸Ã´åÓæÒµ¡¢Å©ÒµÉú²úÖðÄê·¢Õ¹£¬´å¼¯Ì幺ÂòÁËÒ»¶ÔÔÚµ±Ê±Îª½Ï´óÂíÁ¦Óæ´¬£¬´ÓÊÂÔ¶º£²¶ÀÌ¡£ÔÚÉÏÊÀ¼ÍÁùÊ®Äê´ú£¬´å¼¯Ì忪ÍÚÁ˰ÙĶϺ³Ø¸ã¶ÔÏºÑøÖ³£¬»¹½¨ÆðÁË´óÐÍË®õõÑøÖ³³§ºÍ½ü°Ù͹ûÔ°¡£½ü¼¸Äêͨ¹ýũҵ²úÒµ½á¹¹µ÷Õû£¬ÐγÉÁ˺£²úÆ·Ì²Í¿ÑøÖ³¡¢ÐóÄÁÑøÖ³µÈ½Ï´ó¹æÄ£µÄÖ§Öù²úÒµ£¬´å¼¶¾¼ÃÓÐÁ˳¤×ãµÄ·¢Õ¹¡£ÆäÖУ¬Ì²Í¿ÑøÖ³ÄêÊÕÈë500ÍòÔª¡¢ÐóÄÁÒµÑøÖ³ÄêÊÕÈë200ÍòÔª¡£Ëæ×Žü¼¸ÄêµÄϺ³ØÑøÖ³µÄ·¢Õ¹£¬Òý½øÍâÀ´Í¶×ÊÕ߸ãϺ¡¢Ð·¡¢º£²Î»ìÑø¡£´åÃñ×Ô½¨Àä¿â¡¢ÌØÖÖ¶¯ÎïÑøÖ³Ð¡Çø30ÓàĶ£¬ÄêÊÕÈë´ï150ÍòÔª¡£2004Äê´åÃñÈ˾ù´¿ÊÕÈë4973Ôª¡£ ¡¡¡¡ Ëæ×ÅÉç»á¾¼ÃµÄ·¢Õ¹£¬´å¾Ó½¨ÉèºÍ¾«ÉñÎÄÃ÷½¨ÉèÒ²µÃµ½È«Ãæ·¢Õ¹¡£Å©ÒµË°¡¢Å©´åÐÂÐͺÏ×÷Ò½ÁƵȿîÈ«²¿Óɴ弯ÌåΪ´åÃñͳһ½»ÄÉ¡£ÉÛ¼Òá°´åÏȺóÓнü50ÃûѧÉú¿¼Èë´ó¡¢ÖÐרԺУ¡£¶Ô¶ÀÉú×ÓÅ®»§Óɴ弯Ìåͳһ½»Äɱ¸Óñ£Ïս𡣸ôåÔø±»ÇൺÊÐÊÚÓè¡°ÎÄÃ÷´åׯ¡±ºÍ½ºÄÏÊÐÕþ¸®ÊÚÓè¡°ÎÄÃ÷´åׯ¡±µÈÈÙÓþ³ÆºÅ¡£ ¡¡¡¡[¸ÐÐ»ÍøÓÑ"ɽ¶«´óºº"·ÖÏí´ËÄÚÈÝ¡£] |
苗家岭村 |
苗家岭村 苗家岭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15公里处,南临黄家塘湾、北1.5公里处为同三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村域东西长0.8公里, 南北长1公里, 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0亩。 据传,洪武二年,苗氏兄弟2人由江苏荡芦村迁此地,因苗氏兄弟先来此地背靠丘岭,故起名苗家岭村。现苗家岭村有108户居民,人口282人,除苗姓外,以常姓居民为主,还有董、陈少数居民。 苗家岭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70年代初开始兴建了沿海养殖业,近几年通过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结构调整,该村滩涂养殖、苗木种植、畜牧业养殖都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已成为该村的产业支柱,特别是滩涂养殖业,从70年代的50亩发展到现在300多亩,年产值150多万元。有十多家初具规模的养殖厂,年产值近30万元。全村现有苗木种植示范基地200多亩,年产值也在近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89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0年兴建了吸纳附近6个村幼儿就学的幼儿园,该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类幼儿园,苗家岭村先后有30名考入大、中专院校,有6名成为党政副处级干部,有17名成为所在行业、单位高校专业人才。 |
后岚村 |
后岚村 后岚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15公里处,地处丘岭,是旧时“七岚之一”,属沿海村庄。南临黄海黄家塘湾,北距204国道2.5公里。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4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张能带两兄弟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在岭坡黄石顶上立村,由于海里有道石栏(现在的母猪栏),即取名黄石栏(也称张家岭)。随后,杜、夏两家迁来,在黄石栏后立村,取名后岚,此后黄石栏改名为前岚。以后居民增多,前后连成一片,统称后岚。现在后岚村150户居民,总人口488口人,居民以杜姓、徐姓为主,还有张、王、李、夏、孙、朱、滕等少数居民。 后岚村以农业、渔业为主。上世纪70年代办起了养殖场,海产品养殖、蔬菜种植形成规模,集体虾池面积405亩、成片造林260亩、果品面积56亩,全村年产值41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620元。 |
岚庙后村 |
岚庙后村 岚庙后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20公里处,地处丘岭。东临黄海棋子湾,西到大岚村与环镇公路交界处,南到大海,北临环海路。村域东西长1.5公里, 南北长1.3公里, 面积为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8亩、林地面积100亩、滩涂面积1200亩、虾池面积200亩。 据传,清末孙桂亭一家由大场镇风墩村迁此立村,取名为孙家岚。后因座落在大岚村后面,村前又有龙王庙,改名为岚庙后。现岚庙后村有50户居民,172口人,除孙姓居民外,还有代姓、王姓和刘姓等少数居民。 岚庙后村历史上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畜牧养殖、农业产业化种植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农业种植由过去亩单产500元左右提高到1500元左右;渔业捕捞年收入40万元左右。滩涂养殖业以养殖虾、蟹为主,年产值近100万元。该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引进江苏客户到该村投资养殖紫菜项目,并形成养殖面积530亩规模,年产值100万元。近几年来,林业和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年收入60多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920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居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全村实现统一供水,有线电视入户覆盖率达95%以上,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村两委发放人口补贴款每人60元,为学生补贴班车费,同时对独生子女户村集体统一交纳保险备用金。 |
大岚村 |
大岚村 大岚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15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3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0亩。大岚村北与204国道接壤,南面是黄家塘湾,西隔白马河与日照石臼港相望,东4公里为原信阳镇驻地。素有黄家塘湾明珠之称。 建国以前,大岚村因位于黄家塘湾处,又名黄石岚,后改名大岚。现大岚村有110户村民,人口382人,村中居民以邵姓、赵姓为多,还有戴姓、宫姓、艾姓、逄姓、丁姓、任姓等少数居民。 大岚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解放后,逐步形成了以渔业为主、农业为副的生产格局。近几年来,通过对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护养、扇贝养殖、虾池梭子蟹、斑节虾生态无公害养殖、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使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村现有扇贝养殖户18家、虾池养殖户12家、滩涂养殖户10家、畜牧养殖户15家,年产值980万元;林木、养殖业基地180余亩,年收入500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每人每年都有养老金;幼儿、小学生每年都有坐车补助200元;村中每考上一名大专生村奖励300元、本科生奖励500元、研究生1000元,每到年底全村每人80元过节补助金。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合作医疗、有线电视收视费都由村集体支付。 |
营里村 |
营里村 营里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以西10公里处。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约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60亩,果园130亩,树林450亩。该村人口960人,是典型的农业村。 据说,明洪武二年,徐姓祖先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来,后李、陈、周、刘等姓陆续迁来,形成村庄。此地是古代旧兵营址,又因徐姓迁来较早,且徐姓人较多,故立村名“徐家营”,后称营里。 营里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该村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手工业、畜牧养殖业、建筑业以及工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该村建成一个占地50余亩、可容纳20余营业户、年交易额200万元左右的蔬菜批发市场,村后畜牧养殖场占地20余亩,容纳养殖户10家,年经营收入在100万元左右,村内有个体经营户9家,建筑小分队3家50余人,年收入在45万元左右,200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
子良山后村 |
子良山后村 子良山后村位于泊里镇东南5公里处,子良山东北,南与贡口湾相距1.5公里,泊贡路紧靠村西头,向南直通琅琊台旅游区,向北直通204国道及同三公路,环镇路由村中经过。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2.5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33亩,山林面积270亩,成材林面积120亩。 据记载,明洪武年间,尹姓由日照夹仓迁至立村,因在子良山脚下北侧故取名子良山后村,后有其他姓氏若干迁至居住,现有丁、徐、程、杨等20余姓杂居。子良山后村现有203户,638口人。 子良山后村历史上以农业、手工业为主。80年代后建筑、商业有较大发展,进一步发展了红席手工业加工生产,发展蔬菜大棚,种植高产高效蔬菜,开发子良山,种植板栗、柿树170亩,新上中型蛋鸡养殖场3处,花卉苗木10多个品种,40多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3810元。 |
信阳一村 |
信阳一村 信阳一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5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9亩,滩涂400亩。信阳一村地理位置优越,紧靠204国道及同三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信阳是一个距今有1031年的历史古镇,古代称信阳为信阳场,近代也曾称小场。1962年前属一个村,1962年1月划分为小场一村、小场二村、小场三村、小场四村四个自然村,1972年因小场二村经济落后,与一村合并,撤乡改镇时重命名信阳一村。现信阳一村居民340户,1077口人。全村除刘姓、王姓、宋姓居民外,尚有李姓、邢姓、夏姓、付姓、赵姓、安姓、徐姓、陈姓、毕姓、邵姓、张姓、纪姓、封姓、程姓等少数居民。 信阳一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较大规格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滩涂养殖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全村个体工商业户33户、合资企业1家年产值250万元;并建养殖小区1个,重点养殖蛋鸡、水貂、狐狸、貉;其中东北通化市来村养殖小区养殖水貂、貉投资金额大、养殖数量多、被胶南市评为市级养殖示范基地。苗木400亩,年收入60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645元。 |
尧头一村 |
¡¡¡¡Ò¢Í·Ò»´å ¡¡¡¡ Ңͷ´åλÓÚ²´ÀïÕòפµØÄÏ10.3¹«Àï´¦£¬Ò»¸ö×ÔÈ»´åÉèËĸö´åÃñίԱ»á£¬´åÓò¶«Î÷1.6¹«ÀÄϱ±3¹«Àï£¬Ãæ»ý4.8ƽ·½¹«ÀÆäÖÐҢͷһ´åÏÖÓиûµØÃæ»ý950Ķ£¬ÁÖµØ240Ķ¡£Ò¢Í·´åÄÏÁٻƺ££¬ÔÚ¶¼Ò¿Ú½¨ÓÐÉîË®ÂëÍ·£¬¿É¹©¸÷Àà´ó¡¢Ð¡´¬²°Í£¿¿£¬±±ÃæÓÐͨ³©µÄ¹«Â·Óë204¹úµÀºÍͬÈý¸ßËÙ¹«Â·Ïνӣ¬¶«Ãæ±ôÁÙÀÅçð̨Í壬Î÷¿¿Æå×ÓÍ壬´åº£°¶ÏßÓÐ3¹«Àï¶à£¬ÊÇÒ»¸öӿũ²¢¾ÙµÄ´åׯ¡£×ԹžÍÓС°ÈÕ³öǧ¸ËÆì£¬ÈÕÂäÍòÕµµÆ¡±µÄÃÀÓþ¡£ ¡¡¡¡ ¾Ý´«£¬Ã÷ºéÎä¶þÄ꣨1369Ä꣩£¬¶¡¢¶¡¡¢ÐìÈýÐÕÓɽËÕº£Öݵ´Â«´åǨ´ËÁ¢´å£¬Òò´ËµØÓÐÒ¤£¬Çҵش¦Â½µØÏòº£Í»³öµÄ¾¡Í·£¬¹ÊÃûҤͷ£¬½â·ÅºóÑݱäΪҢͷ¡£ÇåµÀ¹â°æ¡¶Öî³ÇÏØÖ¾•½®Óò¡·³ÆÒ¤Í·×¯¡£Ò¢Í·Ò»´åÏÖÓоÓÃñ225»§£¬746ÈË£¬¶¡¢¶¡¡¢ÕÔ¡¢Ðì¡¢ÕŵÈÐÕΪ¸Ã´åÖ÷ÒªÐÕÊÏ¡£ ¡¡¡¡ Ңͷһ´åÀúÊ·ÉÏÒÔÅ©¡¢ÓæÎªÖ÷²úÒµ¡£½üÄêÀ´£¬Í¨¹ý¶Ôũҵ¡¢ÓæÒµ²úÒµ½á¹¹µ÷Õû£¬ÐγÉÁ˺£²úƷ̲Ϳ¡¢ÑÒ½¸ÑøÖ³£¬ÉîË®ÍøÏäÑøÖ³¡¢Ô¶ÑóºÍ½üº£²¶ÀÌ¡¢ÃçľÖÖÖ²¡¢²ÍÒûÓéÀֵȽϴó¹æÄ£µÄÖ§Öù²úÒµ¡£¸Ã´åÓæÒµÊг¡µÄ·±ÈÙ£¬ÎüÒýÁËÀ´×ÔÈ«¹ú¸÷µØµÄº£²úÆ·¾ÓªÉÌ£¬Ê¹´å¼¶¾¼ÃÓÐÁ˳¤×ãµÄ·¢Õ¹¡£ÉÏÊÀ¼Í¾ÅÊ®Äê´ú£¬¸Ã´å½¨Á¢ÁËÕ¼µØ¼¸Ê®Ä¶µÄ¼¯ÊÐóÒ׳¡µØ£¬ÄêÉÌҵóÒ×¶î¿É´ï500¶àÍòÔª¡£È«´åÏÖÓÐË®²úÑøÖ³Ãæ»ý700¶àĶ£¬´¬Ö»100¶àËÒ£¬¸öÌåÊÖ¹¤Òµ»§20¶à¼Ò¡£2004Ä꣬¾ÓÃñÈ˾ù´¿ÊÕÈë´ïµ½4680Ôª¡£ ¡¡¡¡[¸ÐÐ»ÍøÓÑ"19w19w19w"·ÖÏí´ËÄÚÈÝ¡£] |
尧头二村 |
¡¡¡¡Ò¢Í·¶þ´å ¡¡¡¡ Ңͷ´åλÓÚ²´ÀïÕòפµØÄÏ10.3¹«Àï´¦£¬Ò»¸ö×ÔÈ»´åÉèËĸö´åÃñίԱ»á£¬´åÓò¶«Î÷1.6¹«ÀÄϱ±3¹«Àï£¬Ãæ»ý4.8ƽ·½¹«ÀÆäÖÐҢͷ¶þ´åÏÖÓиûµØÃæ»ý845Ķ£¬ÁÖµØ210Ķ¡£Ò¢Í·´åÄÏÁٻƺ££¬ÔÚ¶¼Ò¿Ú½¨ÓÐÉîË®ÂëÍ·£¬¿É¹©¸÷Àà´ó¡¢Ð¡´¬²°Í£¿¿£¬±±ÃæÓÐͨ³©µÄ¹«Â·Óë204¹úµÀºÍͬÈý¸ßËÙ¹«Â·Ïνӣ¬¶«Ãæ±ôÁÙÀÅçð̨Í壬Î÷¿¿Æå×ÓÍ壬´åº£°¶ÏßÓÐ3¹«Àï¶à£¬ÊÇÒ»¸öӿũ²¢¾ÙµÄ´åׯ¡£×ԹžÍÓС°ÈÕ³öǧ¸ËÆì£¬ÈÕÂäÍòÕµµÆ¡±µÄÃÀÓþ¡£ ¡¡¡¡ ¾Ý´«£¬Ã÷ºéÎä¶þÄ꣨1369Ä꣩£¬¶¡¢¶¡¡¢ÐìÈýÐÕÓɽËÕº£Öݵ´Â«´åǨ´ËÁ¢´å£¬Òò´ËµØÓÐÒ¤£¬Çҵش¦Â½µØÏòº£Í»³öµÄ¾¡Í·£¬¹ÊÃûҤͷ£¬½â·ÅºóÑݱäΪҢͷ¡£ÇåµÀ¹â°æ¡¶Öî³ÇÏØÖ¾•½®Óò¡·³ÆÒ¤Í·×¯¡£Ò¢Í·¶þ´åÏÖÓоÓÃñ224»§£¬748ÈË£¬¶¡¢¶¡¡¢ÕÔ¡¢Ðì¡¢ÕŵÈÐÕΪ¸Ã´åÖ÷ÒªÐÕÊÏ¡£ ¡¡¡¡ Ңͷ¶þ´åÀúÊ·ÉÏÒÔÅ©¡¢ÓæÎªÖ÷²úÒµ¡£½üÄêÀ´£¬Í¨¹ý¶Ôũҵ¡¢ÓæÒµ²úÒµ½á¹¹µ÷Õû£¬ÐγÉÁ˺£²úƷ̲Ϳ¡¢ÑÒ½¸ÑøÖ³£¬ÉîË®ÍøÏäÑøÖ³¡¢Ô¶ÑóºÍ½üº£²¶ÀÌ¡¢ÃçľÖÖÖ²¡¢²ÍÒûÓéÀֵȽϴó¹æÄ£µÄÖ§Öù²úÒµ¡£È«´åÏÖÓÐË®²úÑøÖ³Ãæ»ý400¶àĶ£¬´¬Ö»80¶àËÒ£¬¸öÌåÊÖ¹¤Òµ»§20¶à¼Ò¡£2004Ä꣬¾ÓÃñÈ˾ù´¿ÊÕÈë´ïµ½5012Ôª¡£ ¡¡¡¡[¸ÐÐ»ÍøÓÑ"¡ÚƮƮȻ¡ë¡Û"·ÖÏí´ËÄÚÈÝ¡£] |
尧头三村 |
尧头三村 尧头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10.3公里处,一个自然村设四个村民委员会,村域东西1.6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尧头三村现有耕地面积1030亩,林地850亩。尧头村南临黄海,在董家口建有深水码头,可供各类大、小船舶停靠,北面有通畅的公路与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衔接,东面濒临琅琊台湾,西靠棋子湾,村海岸线有三十多公里,是一个渔农并举的村庄。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丁、徐三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窑,且地处陆地向海突出的尽头,故名窑头,解放后演变为尧头。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窑头庄。尧头三村现有居民206户,727人,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尧头三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产业。近年来,通过对该村农业、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岩礁养殖,深水网箱养殖、远洋和近海捕捞、苗木种植、餐饮娱乐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全村现有水产养殖面积350多亩,船只90多艘,个体手工业户20多家。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 |
季家村 |
季家村 季家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北0.6公里。村北0.5公里与204国道相贯通,是泊里镇陆路与外界相连的北出口。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6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60亩。季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接204国道,南临镇政府,西与同三高速公路相望。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季彦成从江苏海州季氏台庄迁此立村,取名季家村。该村现有居民376户,人口1298人。除季姓居民外,尚有张、王、李、陈、朱、刘、夏、许等少数居民。 季家村历史上以农牧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畜牧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果品、蔬菜大棚种植、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个体工商业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建起了占地20余亩的肉食鸡养殖场;全村有个体工商户30家,年收入120余万元;果品苗木业基地260余亩,年收入近百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36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1996年兴建了吸纳附近3个村庄学生就学的小学,村幼儿园达到了农村一类园所标准。该村先后有近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独生子女户由村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 |
小刘家庄村 |
小刘家庄村 小刘家庄村位于镇驻地以北1.9公里处,地处平原,村北100米是2004年新建的204国道,原204国道从村东南1.5公里处经过,向西5公里处有“同三”高速公路进出口。全村有耕地850亩。 据传,明朝中期,刘姓由安徽汤山县榆家山前大刘家庄迁此立村。因当时立有两个刘家庄,该村较小,故名小刘家庄,现小刘家庄村有185户,人口579人。除刘姓居民外,尚有王姓、季姓、陈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小刘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果树种植、铸造、工商等支柱产业。有铸造企业2家,年产值250万元,假发、花边、钩包等个体手工业户60户,养鸡、牛、猪养殖业70户,年收入150万户。村成立小型建筑队3个,年收入50万元。果园户20户,年收入30万元。2004年村居民人均收入4806.00元。 |
崔家疃子村 |
崔家疃子村 崔家疃子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北1.6公里,横河东岸,地处平原, 村北为204国道。村域南北0.6公里,东西0.5公里,面积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亩。有居民59户,197口人。 据传,明初崔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东有一水潭故名崔家潭子,清后期演变为崔家疃子。除崔姓居民外,尚有董姓、王姓、潘姓、杨姓、牛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苗木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发展较快,个体手工业年产25万余元,苗木基地近100亩,年收入3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4626元。 |
小王家村 |
小王家村 小王家村位于泊里镇人民政府东北1公里处,地处平原。北邻新建204国道,原204国道自村东0.5公里处经过。全村有耕地240亩。 据传,明末清初,由王、丁两家自江苏徐州迁此立村,因王姓人多,且村小,故名小王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小王家村。小王家村有居民60户,人口160人,除王、丁姓居民外,尚有周姓、安姓、陈姓、张姓等居民。 小王家村历史上以农、商为主。近几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工商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全村个体工商户达到了全村总户的三分之一,经济收入约达60万元。自2000年以来,村民们利用承包地搞苗生产,育苗面积占总耕地的40%以上。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 |
草桥村 |
草桥村 草桥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北2.5千米。村后为同三高速公路,村前204国道,西南为同三高速公路泊里出口。村域东西3.5千米、南北2千米,面积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9亩,其中粮田面积635亩、林地面积250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滕、于两家自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是诸城通往海口的要道,河上有桥,河滩荒草茂盛,故名草桥。据《中国历史图集》标注,金大定29年(公元1189年)诸城设草桥镇,又据清乾隆版《诸城县志·沿草表》载,草桥为金山东东密州三镇之一。草桥村现有居民478户、人口1488人,以王姓居多,尚有滕姓、于姓、赵姓、车姓、李姓、丁姓等居民。 草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号称红席之乡,解放前属佃户村。近年来,该村先后建起了面粉加工厂、五金加工厂,个体工商户30余家,年创产值160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826元。 近年来,该村先后解决了吃水问题,并改造了村级幼儿园。全村有近百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1名已经成为大学教授,4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6人成为所在行业骨干。 |
小塔山村 |
小塔山村 小塔山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北4.5公里处的塔山南坡上,地处丘陵。小塔山村交通方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村东紧靠省道泊(里)大(村)路,村西就是同三高速公路泊里出口。共有村民69人,耕地201亩,果园10亩,菜园5亩,山林30亩。 1960年春天,因修建徒崖子水库,原泊里公社河崖村部分村民迁此立村,组成当时的五四青年养猪场。因位于塔山前面,村小,故名小塔山。 |
封家庄村 |
封家庄村 封家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北2公里处,村域东西0.8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北邻204国道,南邻胶南二中。全村共260户、874人。 据传,明末许、封二姓从江苏海洲迁到本村,因封姓族大,故名封家庄。本村现多为许姓、夏姓、徐姓、邢姓居住。 封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年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果园、山林、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有果园面积200余亩,山林面积250余亩,畜牧养殖户达到20%,个体私营企业2家,年产值40多万元,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 |
庙东村 |
庙东村 庙东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7.5公里处,与近临204国道的庙后村、西庄村毗邻。村东南部现黄海盐场接壤。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8亩。 据传,清初徐氏先祖徐德爱一家从今大场镇风墩村迁此立村,因座落崖下古庙东而得名。1970年改名为胜利村,1980年重改原名。现庙东村有102户人,人口335人,除一家董姓外,其余均为徐姓。 庙东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年来该村依资源优势,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以海产品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 |
封家官庄村 |
封家官庄村 封家官庄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5.5千米。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0亩、自然水塘300亩。北3公里为同三高速公路泊里出口,南接204国道。 据传,明初张姓迁此,因位于丘陵的东南隅,取名为张家隅村。嘉庆年间,封姓十二世族封维奇由泊里镇西封家村迁此入住,封姓繁衍旺盛。张姓相继迁出,该村由封姓管辖,因人口兴旺,又因耕地官田,改名为封家官庄。封家官庄现有居民130户,居民390人。除封姓外尚有尹、韩、董、于、王、李、徐、薛、闫等姓氏居民。 封家官庄地处丘陵,历来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了农作物栽培、林果生产、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该村现有果园60亩、板栗120亩、肉食鸡大棚6个。2004年村人均纯收入4100元。 |
尧头四村 |
尧头四村 尧头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10.3公里处,一个自然村设四个村民委员会,村域东西1.6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尧头四村现有耕地面积910亩,林地650多亩。尧头村南临黄海,在董家口建有深水码头,可供各类大、小船舶停靠,北面有通畅的公路与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衔接,东面濒临琅琊台湾,西靠棋子湾,村海岸线有三十多公里,是一个渔农并举的村庄。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丁、徐三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窑,且地处陆地向海突出的尽头,故名窑头,解放后演变为尧头。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窑头庄。尧头四村现有居民232户,834人,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尧头四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产业。近年来,通过对该村农业、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岩礁养殖,深水网箱养殖、远洋和近海捕捞、苗木种植、餐饮娱乐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全村现有水产养殖面积300多亩,船只80多艘,个体手工业户近30家。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8元。 |
信阳三村 |
信阳三村 信阳三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40亩,滩涂21亩。信阳三村地理位置优越, 204国道从村中穿过,紧靠同三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信阳是一个距今有1031年的历史旧镇,古代称信阳为信阳场,近代也曾称小场。1962年前属一个村,1962年1月分为小场一村、小场二村、小场三村、小场四村。1972年后因撤乡镇改为信阳三村。现信阳三村158户居民,548口人,以邢姓、王姓、张姓为多,还有付姓、封姓少数居民。 信阳三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较大规格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发展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业户12家,发展经济养殖小区1个,规模养殖蛋鸡、肉鸡、生猪、水貂、狐狸等;苗木、林木300余亩,年收入40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687元。 |
后草场村 |
后草场村 后草场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以西13公里处。北面紧靠同三高速公路,南3公里为204国道,东临旺山村,西1公里为白马河,市级塔海路穿村而过。耕地面积544.9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李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是一片草场,故意取名草场。明末,村前又立一村,取名为前草场,草场随着改名为后草场村。现后草场村有117户, 378口人,只有玄、李两大姓。 后草场村地处平原,土地肥沃,以粮油作物种植、畜牧养殖、蔬菜种植为主。生猪、肉食鸡饲养,白菜、土豆种植、贩运等有较大规模。其中新建养殖小区占地20余亩,从事蔬菜经营户8家。2004年村人均纯收入达4690元。 后草场村地处白马河畔,风景优美。西起白马河边、东至旺山的扬水工程,呈月牙形将该村环抱当中。该村社会治安稳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该村注重教育的投入,先后有近40名学生考入大、中院校。 |
前草场村 |
前草场村 前草场村位于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村域东西2.5公里;南北0.75公里。村东为环镇公路,南接204国道,北接井戈庄前省道。东有旺山、西傍白马河。 据历史记载,康熙三年(1664年),前草场村原名叫红花场,由徐氏祖(徐大海)从大场镇大楼子村迁至旺山西面立村,因村后为后草场,故称为前草场。 前草场村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果园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苹果、大白菜形成了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洽谈业务,年收入达60余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4980元。 高效经济林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全村共硬化路面428米,户户吃上自来水,村民待遇不断增长。前草场村先后有近30名学生考入大、中院校(研究生2人)。 |
菜园村 |
菜园村 菜园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12公里的平原地区,西靠白马河,东靠旺山。村域东西3.5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27亩。村西是市级海塔路,可连接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 据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郭汉伦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并以种菜为主,故取名郭家菜园;后有徐姓、刘姓、雷姓、周姓等许多姓居民相继迁来,分别构成了九个自然村。1962年因发洪水,随并为西岭、下庄、东岭三个自然村;1973年,村庄进行统一规划,西岭、下庄全部迁至东岭,形成了现在的菜园村。现有居民373户,人口1328人。 菜园村历史以上种菜和种粮为主。该村的蔬菜和大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发展了初具规模的种养小区和林、果生产基地。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形成了菜、农、林、果、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其中蔬菜面积现已达到1500亩,年收入达到200万元;成材林850亩,年收入达25万元;12500多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年收入达到30万元;鲜果200亩,年收入60万元;10000平方米的商业网点,主要以收购蔬菜、农机维修、铸造等产业为主,年收入近百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380元。 该村有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村级小学。先后近2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5人考取了研究生,3人在国外留学就读,有2人取得了博士学位。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保险。该村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和“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西庄村 |
西庄村 西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8公里处,在旺山脚下。村域东西0.8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0.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40亩。西庄村北面紧靠204国道,连接烟台、上海等各大城市;南面是大海,气候宜人。 据传,明初孙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坐落崖下村西,故称崖下西庄,后简称西庄。西庄村现有235户居民,人口790人。除徐姓居民外尚有孙姓、刘姓、崔姓、周姓、张姓、董姓等少数居民。 西庄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渔、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滩涂养殖、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使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滩涂养殖、苗木种植、畜牧养殖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全村个体手工业户3家、个体私营企业1家,年产值200多万元;苗木、养殖26家,其中苗木150亩,年收入800余万元;养殖业基地600余亩,年收入1000余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670元。 |
旺山村 |
旺山村 旺山村位于泊里镇驻地以西13公里。旺山村坐落于旺山(海拔76米)西麓,北面紧靠同三高速公路,南3.7公里为204国道,西2公里为白马河。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 据当地《徐氏支谱》记载,明末,徐氏十世徐彭由今大场镇大场村迁此立村,因位于旺山脚下,故称旺山。现旺山村有276户,人口1025人,除徐姓居多外,尚有陈姓、王姓、汪姓、张姓等30多姓,是典型的杂姓村。 旺山村地处丘陵,土地广阔,林木众多,为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村粮油、林果、生猪养殖发展较快。其中旺山瓜果比较出名,素有“旺山的瓜、河崖的麻、大溜的鸭蛋赛红茶”之说,“旺山瓜”已经成为一种品牌,为本村瓜农挣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近几年该村通过对农、林、牧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已形成粮油作物种植、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现新建养殖小区20余亩,有种植、养殖大户近50户,村级经济有了较大发展。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720元。 |
徐家官庄村 |
徐家官庄村 徐家官庄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毗邻青钢集团新厂区,距204国道仅1公里,西北两面环岭,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3公里,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0亩,板栗及林地200亩。全村总人口354口人。 据《徐氏支谱》记载,清乾隆年间,徐尚信由大场镇大场村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故取名徐官庄,以董、王、朱、丁姓氏为主。徐家官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畜牧业和林果业逐年发展,相继发展养殖猪和肉食鸡规模养殖,栽培板栗和丰产林。现全村有规模养猪场2处,年存栏可达500头以上。肉食鸡年出栏5万只。板栗园达到200亩。 |
东庄村 |
东庄村 东庄村位于泊里镇西南8公里处,村北紧靠204国道,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7亩,林业面积405亩。该村拥有胶南市最大的板栗园,生产的板栗多为外贸部门收购出口,东庄村还拥有大面积养虾场及滩涂。 据传,元末崔姓从今张家楼镇原崔家寨迁此立村,村址座落在土崖下,故称崖下,清代因本村居东,称东崖下,又称崖下东庄,后简称东庄。东庄村现有199户、716口人,除几户异姓外,徐姓、张姓占据了总人口的98%。 东庄村历史上以种地为主,解放后,该村向滩涂、海洋发展,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通过对滩涂养殖、林木种植、畜牧养殖综合开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180元。2005年,随着青钢大项目的入驻泊里,开发利用了该村700多亩土地,东庄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崖下上庄村 |
崖下上庄村 崖下上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8公里处。村域面积320亩,其中耕地273亩。居民52户、156口人。村北紧靠204国道,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有10分钟的车程。 据《徐氏支谱》记载,乾隆年间,徐炳、徐钰由大场镇大场村迁来立村,后王姓、郝姓、陈姓居民迁来。因座落于土崖下,地势较高,故名崖下上庄村,后简称上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崖下上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王家崖下。 崖下上庄村历史上徐姓地主经营盐业,有盐碱地500多亩,其余都是以农业为主,佃户出身。1962年大部分盐碱地划给其他村种水稻,所剩90多亩碱地改造成稻田,于1999年根据地势特点,为增加收入改建成虾池。 近年来,村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大多数农户贩运海产品,为黄海盐场养虾户提供虾食。随着形势发展,部分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到畜牧业养殖、海产品养殖。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4696元。 |
南庄村 |
南庄村 南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8公里处,北距204国道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耕地面积258亩。 据传,清初刘氏从今日照市七里河子迁来,在崖下(今东庄)南立村,取名崖下南庄,1970年简称为南庄。现南庄村有68户居民,人口262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刘姓、殷姓、盛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南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4480元。 |
董大庄村 |
董大庄村 董大庄村位于泊里镇驻地南5.4公里。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00亩。北5.4千米为镇驻地,南5千米为董家口,西2千米为青钢集团,东4.5千米为码头,村前为环镇路,泊(里)董(家口)公路从村中穿过。 据传,明初董姓由近处尧头村迁此立村。因比邻村大,更名大庄。1980更名为董大庄。董大庄村现有居民268户,人口798人。除董姓居民外,尚有刘姓、王姓、李姓、赵姓、张姓、厉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董大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建国后该村农业经济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各类副业,上世纪70年代又发展了养蚕业。近几年,苗木种植、畜牧养殖、个体工商业等有较大发展。苗木养殖基地400余亩。1991建立了占地15余亩的集贸市场,年交易额350万元。全村个体经营户年收入100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16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