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大场镇 >> 王家屯村

王家屯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王家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家屯村简介

  王家屯村
  王家屯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7.5公里处,村域东西100米,南北150米。东邻魏家大庄村,西邻王庄村,北邻前进村,南邻保子埠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屯村现有居民23户,人口217人,主要有刘、丁、陈、孙、于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近几年,该村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杨树用材林60亩,桑园50亩,板栗园15亩。近几年,西瓜种植也成了王家屯村的一项主导产业。全村个体经商户也达到了十余家,壮大了集体经济,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2004年,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该村广泛开展了 “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民团结友好,邻里关系非常和睦。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评为“文明示范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9237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4104 266000 0532 查看 王家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家屯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王家屯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湾东村

  湾东村    湾东村位于镇郝李路以东、大场镇驻地南1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800亩。村前有同三高速公路和204国道穿过,村东不远处有吉利河流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姓沈的家族从江苏迁来,与本地刘姓成亲,渐渐形成村庄,又因村西有一大湾,故取名湾东。湾东村现有居民292户,人口963人,除沈、刘两大姓外,还有少数徐、赵、李、王、杨姓居民。    湾东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村民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大搞产业结构调整,有不少人除了务农外,还外出务工,年收入在万元以上。2004年,该村居民人均收入在4300元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 95%的农户都住进了新瓦房(60平米左右)。    联系电话 86-0532-87136166   

凤墩村

  凤墩村    凤墩村位于大场镇驻地南0.5公里处,共有居民496户,人口17360人,耕地1713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5130元。凤墩村东西均靠河流,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在60—90年代,是胶南市的产粮大村,被胶南市评为“优秀文明村庄”。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的种植业、养殖业都相继兴起。2002年,青岛孵化海藻有限公司在凤墩村落户,先后又有青岛浩昌制帽厂、韩苑制帽厂等企业落户该村,吸纳了全村一多半劳动力,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该村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更是成绩突出,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国家税务局胶南分局、地税所等部门都坐落在该村北部。该村先后有200多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该村在各行各业和各个单位都有高级人才。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获市、镇级政府授予“文明村庄”、“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2004年被0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43668     

后河岔村

  后河岔村    后河岔村位于镇驻地0.5公里处,村域东西1.8公里,南北1.2公里。总面积2.16平方公里,耕地960亩,林地80亩。   该村南有334省道穿过,东2公里处有同三高速公路出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清朝初期,张姓居民由江苏海洲迁往本地,因靠近吉利、白马两河汇流处,所以命名为河岔,清末改为后河岔。后河岔村有居民236户,人口808人,除张姓居民外,尚有陈、赵、姜、林、薛、李、石、逄姓少数居民。    后河岔村历史上以农、商为主。近年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扬传统的蔬菜种植优势。为拓宽蔬菜种植渠道,保护群众种菜积极性。1999年开始建立起占地10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并成立蔬菜销售协会,通过网络信息,搞活了蔬菜批发生意,主导产品以土豆、大白菜为主,年产量800万公斤。市场交易高峰期,日客流量达800多人次,销售蔬菜500多吨,交易额达25万元,年交易蔬菜10万吨,收入4500万元以上。2004年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5075元。目前,这里的产品销往广东、上海、吉林、内蒙古等地,并出口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胶南市西部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被称为“山东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畜牧养殖也初成规模,到2004年全村共养殖水貂、狐狸1000只以上,养殖母猪200头,育肥猪1600头以上,林地养殖也初见成效。仅次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    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村庄有3条主街道可直接通向省道(赫李路)。该村先后有300多名大、中专学生和高级专业人才,并有研究生5人,教授2人。近年来,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和村民收入的提高,村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得到提高,社会治安秩序稳定,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目前,已有20户村民到村前商业网区建居民楼,先后被镇政府命名为“先进文明村庄”和“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先进村庄”等光荣称号;2002年,被胶南市命名为“先进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139450   

前河岔村

  前河岔村    前河岔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1.2公里处,地处平原,村南4公里靠204国道,东3公里接同三高速公路出口,村北200米是省道,耕地面积500亩,前河岔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徐式支谱》记载,明末徐孔嘉由墩上(今凤墩村)迁此立村,因靠近吉利河、白马河汇流处,故得名河岔,清初,张姓在村后立小河岔村,本村遂改称大河岔,清末又改称前河岔,现前河岔村有居民115户,人口402人。    前河岔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该村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年生产无公害白菜,土豆5000余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蔬菜客商。2003年,该基地被列为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    近年来,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个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多次被镇政府授予“十佳文明村庄”的光荣称号,被青岛市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39250   

冯家坊村

  冯家坊村    冯家坊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南约3.3公里处,地处平原,东距白马河不足百米,西距吉利河100余米,南离“同三”高速公路200米,北距郝李路1000米,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该村东西450米,南北500米 ,有耕地1662亩,林地1151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冯姓由江苏海州迁此,因开设作坊,故名冯家坊。《徐氏支谱》记载,明中期,徐豹后人由今大场迁此居住。该村现有居民453户,人口1618人,居民以徐姓为主,还有李、王、贺、丁、闫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还主要从事编袋斗副业,该村的袋斗远销诸城、五莲、莒县、日照、胶州等周边多个县市。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上由原来单纯的种粮逐渐调整为以主产土豆、大白菜、萝卜等种植业,仅土豆一项年产量在2000吨左右,且皮色、质量好,深受客户欢迎,为适应需要,该村已建蔬菜批发市场1处。该村还盛产木材,在郝李路附近建有木材批发市场1处。在畜牧业生产上,大力发展养羊业,另外,绣花、工艺品、建筑业等也有较快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5022元。    该村重视教育事业,先后有16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3人成为博士生,20人成为企业及单位的领导,该村大学生遍布福建、昆明、四川、新疆等地,还有赴南非等国家做贸易的商人。    联系电话 86-0532-87136262   

陈家屯村

  陈家屯村    陈家屯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南2公里处,村域东西3.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2亩,该村北邻郝李路,南距同三高速公路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陈家屯村现有居民165户,580口人,除陈姓居民外,还有少数王、徐、张、刘、逄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发展了林业生产。特别近年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该村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其中干芋生产已有20多年的各村传统。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3户,独资企业1家,年产值500余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每年都有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数名,有的已经成长为国家党政机关干部、军队干部,有的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人才。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市、镇评为“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庄”、“经济文明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大石河口村

  大石河口村    大石河口村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大场村西南2.5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815亩,地处丘陵,有大量的优质风化沙资源。南、西部均与海青镇接壤,距海青驻地4公里,交通便利。    据《徐氏支谱》记载,清代徐姓第十五世徐恩乐由附近冯家坊迁此。同时有赵姓也从大营村迁来,因此处有一条河,河内手头较多,故名石河口村,清末村南又立一小石河口村,遂改称大石河口村。该村现有居民120户,人口402人,除徐、赵姓居民外,尚有魏、王、陈等姓氏居民。    大石河口村历史上以农为主,居民生活贫苦。解放后,该村相继改造农田,兴修水利,使水源充足,农业生产逐年发展。近几年,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树木种植、果树栽培、畜牧养殖,居民生活逐年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先后被镇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养鸡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41184   

前园村

  前园村    前园村位于大场镇人民政府驻地南0.9公里,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0.85公里,面积0.85平方公里,耕地1158亩,现有居民236户,人口822人。    该村离同三高速公路入口1.5公里,与204国道相距5公里,村西有省道经过,是发展多种经营,投资建厂的理想场所,村西河两侧是发展森林养殖的最佳地带,也是2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南北来往车辆的重要通道,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末陈、逄两胜从今泊里迁此,取名陈家庄,1956年3月区划调整时,因位于大场村前,改名前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前园村。    该村历史以农为主,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该村发展了村南高产区域200多亩,被县里确定为“丰户方”,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十万市斤,被称为大场镇的小粮仓。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打破单一种粮的模式,在保持粮油稳定的前提下,带领村民走发展多种经营的路子。在村西,发展了13个肉鸡大棚,每年销售肉鸡近20万只,收入近30万元;发展了多处养猪场,收入十分可观。村内还有面粉厂1处、食品加工厂1处、林木交易处1处,经营业户80多家,基本形成了全村家家有养殖行业,户户有经营项目的新格局。另外,该村跨省道两侧有20多亩地,可用于投资建厂。2004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496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三个文明均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近100名,有11人成为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2人成为军队连级以上干部,5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人才。该村还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镇政府命名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五个好”村党支部、经济建设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41215    

南辛庄村

  南辛庄村    南辛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南2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向北直通省公路,向东离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镇环路四通八达连接相邻村庄。    南辛庄村现有居民88户,人口300人,耕地面积625亩。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通过对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标准化大棚蔬菜生产、畜牧规模化养殖为主的农业体系,村级经济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目前,全村发展壮大无公害草莓大棚30多个,草莓收后再栽培西红柿,形成草莓、西红柿两季立体栽培模式,吸引天津、日照、胶南等多家购销客户,生产的无公害草莓全部销往大型超市,每个大棚年收入万元以上。2004年,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引进了一个草莓加工技术,使农户栽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预计明年新发展草莓大棚30多亩,给农民增收拓宽了空间。该村常年存栏母猪百余头,年出栏仔猪2000余头,2004年农民纯收入达4800余元。    随着三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村先后有近60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的在所从事行业成了专业人才。该村广泛开展了多项宣传教育活动,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41185   

营南头村

  营南头村       营南头村位于大场镇南5公里处,一片平原,交通十分便利,北1公里处有同三高速公路出口,南靠204国道,西接日照,东临泊里镇,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6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1241亩。    据传,洪武年间,有李氏先祖由海州迁至本地,因村后为大营村,故名营南头村。该村现有居民266户,人口951人,居民以李姓居多,尚有赵、王、李、徐、夏、毕、丁姓居民。    营南头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土地盐碱、海潮漫灌,产量很低。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60年代,购进了农业机械,进行土地改造、大寨田、开沟筑田,农业生产逐年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海产品滩涂养殖、畜牧养殖得到了大力发展。近几年发展的滩涂养殖面积达400多亩。1998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占地40多亩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年销售大白菜3万吨、土豆5000吨。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805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先后近6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3人考入研究生,4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6人成为行业单位高级人才。该村全面推行合作医疗工作,村集体统一交纳独生子女户备用保险金,对每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现金补助。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被镇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48700   

青竹园村

  青竹园村    青竹园村位于镇驻地南1.5公里、黄大路东侧500米处,南通204国道,与同三高速公路入口相距1.5公里。    据史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徐氏先祖,徐仁龙、仪龙、礼龙、智龙、住龙几兄弟由江苏迁至本地,数年之后,礼龙之子徐豹来本村居住,因此处环境幽雅,灌木葱郁,故取名球秋园,后徐氏秀才又更名为“修七园”,八十年代改为现在的“青竹园”。数代都由徐姓占居,后有逄、陈、封几户居民迁入本村。    青竹园村自古以农牧业为主,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便利。全村有居民102户,人口362人,耕地面积527亩,长期以来都靠落后的种植方式养家糊口。90年代末,该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府对种、养殖业的大力推广与支持,2004年,该村人均收入猛增到4500元。近几年,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集体规划出无公害蔬菜基地60亩,年内收入近20万元,主要生产以露天无公害蔬菜为主的大白菜,萝卜,土豆等特色蔬菜。养殖业年内收入30万元,同时以粮食为主的高产方200亩,产值高达16万元。现在,青竹园村农副业产品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产销一条龙的模式。    该村在努力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加快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自开展全民普法活动以来,村委每年专门聘请有关法律人员来讲课,宣传法律常识,村民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先后几年被镇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先进村庄”、“先进党支部”、“精神文明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随着村庄的全面发展,青竹园村正以新的村风村貌,大步迈向发达村庄的行列。   

东丁家庄村

  东丁家庄村    东丁家庄位于大场镇驻地南0.5公里处,村域东西250米,南北200米,面积50000平方米,耕地412亩。该村北与省道郝李路相接,南与镇环路相连,西靠镇环路,东靠丰产河,既有休闲散步的地方,又有十分便利的交通。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中期徐泰后人,由今大场村迁此,因该村位于大场村东南方,按关于五行方位配合,甲乙为东方,丙丁为南方,故取名丁甲庄,后演变为丁家庄。1962年将海青公社丁家庄划入大场公社,为避重名,因本村在东,改名东丁家庄。该村现有居民96户,人口300人,主要有徐、赵、王三大家族,还有少数韩、李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种植模式,发展了地方特产、畜牧养殖等高效支柱产业。镇企业也不断增多,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越来越多,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近几年,考入大中专学校学生层出不穷,现有出国留学研究生2名,部队师级干部1名,工程师2名。该村广泛开展 “四五”普法教育,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2004年被评为社会治安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141159   

陈家小庄村

  陈家小庄村    陈家小庄村位于吉利河畔西岸、镇驻地东南2.5公里处,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775亩,林地80亩。该村以南3公里处有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出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是一个有利于外商投资创业的好地方。    该村现有居民222户,人口723人。除陈姓居民外,还有丁、韩、秦、石、张、李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该村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外出劳务,苗木种植,畜牧养殖,蔬菜大棚等多产业的规模格局。其中的红皮水萝卜形成了较大的种植规模,有90年代的5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亩,仅这一项就给农民增收近60万元,苗木、畜牧业增收15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基础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加上农业税和两工的取消,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更加大了对土地的投资,产业结构在不断得到调整,经济收入在不断增加,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为处级以上干部。另外,该村对独生子女户进行了奖励和帮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个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36763   

河崖村

  河崖村    河崖村位于大场镇东南3.5公里处,村北有同三高速公路,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3公里,白马、吉利两河在该村东西南相汇入海,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2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该村有耕地1580亩,两河沿岸成材林地760亩,河崖村地理位置优越,水土资源丰富,两河沿岸林茂葱葱,河水清清,环境优美,是适于人居的好地方,村内现有100岁以上的老人4人,80岁以上的46人。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先祖携家人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来,因此处水土优美,环境优雅,故名河崖村。该村现有居民306户,人口988人,除王姓居民外,还有丁、逄、孙、刘姓少数居民。    旧社会,该村主要经营蔬菜、黄麻,居民仅能维持生存。解放后,该村相继发展了木业、编织业、花边业等产业。近几年,又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现有蔬菜基地780亩,两河沿岸林地760亩,果园80亩,村级经济有了较好发展。村集体先后投资7.8万元在白马、吉利两河建钢筋水泥结构大桥两座,为人民群众生产经商提供了便利条件。该村现有个体手工业户28家,其中有建筑工120人,木工28人,机绣工118人,年收入达52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18元。    近几年,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该村逐步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多次被授予青岛市级“文明村庄”、胶南市级“先进党支部”、“十佳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47130    

殷家庄村

  殷家庄村    殷家庄村位于大场镇西南4.5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8公里,面积约0.9平方公里,耕地1080亩,该村北与省道接壤,南1.5公里处为204国道,西与海青镇相接,东为同三高速公路出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清末年间,徐氏三兄弟由海州乘船迁至大场镇凤墩村,后三兄弟各自择地而居,立殷家庄村。该村现有居民200户,人口700人,除徐姓居民外,尚有赵、王、夏、董、杜、张、康、于姓少数居民。    该历史上以务农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改水、改地、兴办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对外加工等手工业的支柱产业,村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997年,建起了面积达100亩土地的果园、茶园,年收入达10万多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有近1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为党政副局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3人成为所在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工作,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48729   

大营村

  大营村    大营村位于大场镇驻地南4公里处,是大场镇南部经济中心, “同三”高速公路由本村北边通过,其二级出口距该村500米,南边1公里由“204”国道经过,黄大路自村西经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赵氏先祖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因此地属古代驻兵营盘,故名大营,该村现有居民共463户,人口1626人,耕地395亩,该村居民大部分为赵姓,占90%,还有从理务关移居的张、李、曲、林姓居民共23户,现已繁衍至30多户。    该村土地平坦、肥沃,过去是全县有名的产粮大村。近几年,该村大搞订单农业,解决菜农卖菜难问题。2004年,通过胶南蔬菜公司引进大西洋土豆5万多斤,种植土豆400多亩,全部属上海“上好佳”回收产品,仅此一项全村收入30多万。    1991年,该村在村西自建一集贸市场,带动周边发展个体工商户及蔬菜收购、贩运户50多户,都成为本村致富带头户,村西也成为了全村的经济中心。    由于本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平坦、肥沃,有种植蔬菜几十年的历史,吸引了外商的注意,现已达成协议成立青岛绿友食品有限公司,租赁荒滩地40亩筹建蔬菜加工,注册资金100万元,先期投资880万元,现已建成26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及办公场所,预计8月份就可投产加工,这样既能带动周边的蔬菜种植,又能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加快本地经济的发展。    除种植蔬菜外,养殖也是该村的经济支柱。养殖猪、羊、蛋鸡,特别是近几年,发展的特种动物养殖及海水养殖,都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为了壮大集体经济,还大搞植树造林,先后栽植成林300多亩,全部属集体所有,为集体经济打下基础。2004年,全村总收入2000万元,人均收入5130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素质也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评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 “五个好党支部”、“胶南市文明村庄”和“青岛市民主法制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48867   

魏家湾村

  魏家湾村    魏家湾村位于大场镇东南3.1公里,东西2.2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2.6公里,耕地1327亩。该村位于郝(疃)李(家坡)公路西侧。丰产河东岸,北靠同三高速公路,西500米为同三高速公路出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魏氏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处于洼地多湾处,故名魏家湾。魏家湾村现有居民348户,人口1100人,除魏姓居民外,还有部分徐、李姓居民和少部分赵、董、邓、刘、张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前因洼地积水,工具落后,生产发展缓慢。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规模化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在村东头(郝李路两侧)兴建了收购大白菜、绿萝卜、土豆的集贸市场,面积25000平方米,贸易额达500万元,收入380万元以上;养殖业年收入560万元以上。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502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幼儿园被评为青岛市一类幼儿园,先后有318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4人成长为党政局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该村开展了 “五好家庭”、“十星级村庄” 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47082   

卜家庄村

  卜家庄村    卜家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吉利河下游东岸。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耕地面积45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靠吉利河与白马河交汇处,北靠同三高速公路,离“同三”高速公路出口2公里,南距204国道1公里,西靠镇环路。    据传,明朝末年,卜氏家族移居本村,取名卜家庄,后有李、赵、徐姓居民也迁居此地。该村现有居民114户,人口398人。    该村历史上以农牧副业为主,近几年,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主要以蔬菜种植、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为主的支柱产业。1992年,该村建立了私营经济工业园20亩,有荣信布厂、特种动物养殖场入驻该区。现在,全村蔬菜种植年收入80万元以上,畜牧业养殖收入50万元,工业收入90多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551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的各项事业也提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多次被镇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庄以及经济发展先进村庄。该村的教育事业也发展迅速,先后有8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有16人成为企业董事长,10余人成长为高级技术人才。该村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38646   

郝疃村

  郝疃村    郝疃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南5.5公里处,东靠白马河畔,地处平原,有居民120户,人口433人,耕地面积408亩,林地140亩,以农为主。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535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郝姓从江苏海州迁此,因当时此地沿海一片沙滩,故名郝滩村,后演变为郝疃。清道光版《诸城续志·疆域》称郝疃。    上世纪70年代,村里相继兴办了副业项目,有饲料加工、纺绳、做夹纸板、糊水泥袋子等。近年来,村里又建起了养貂厂,养鸡厂,村级经济有了较好的发展。该村现有12马力拖拉机8辆、三轮车44辆、手扶车46辆,全都外出搞季节性贩运,一般贩卖棕叶、土豆、白菜等产品,经济收入相当可观。    近几年,村里三个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先后有36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为全体村民办了新型合作医疗,还安装了自来水,解决吃水问题。    联系电话 86-0532-87138485   

大场村

  大场村       大场村位于郝李公里两侧和黄大路交会处,是大场镇人民政府驻地,地处平原,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3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1639亩。该村南2.5公里处为同三高速公路入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中期徐氏九世徐泰从墩上(今凤墩村)迁此。因地势低洼,居民多种穇子,养牛,故名为穇牛场,一名参牛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称大场。清道光版《诸城县读志·疆域》称攒牛场。该村现有居民445户,1574口人,多为徐姓居民。    该村历史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划出了工业园区,引进了外资企业,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村东兴建商业网点和居民小区,将旧区改造了商业网点,引进了工商个体户达50多家,年产值1600余万元。村集体还大力开发土地资源。2004年,该村人均收入5185元。   近年来,该村在三个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全面发展。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评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被胶南市委命名为“三个好带头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41060   

大楼子村

  大楼子村    大楼子村位于大场镇驻地南1.5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1050亩。   大楼子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南有同三高速公路大场站出口,北有黄大路从村中穿过。该村现有居民225户,人口800人,以徐性为主,其次有张、赵、李、王、刘、郭等少数居民。    大楼子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种植花生、大白菜、土豆等经济作物。近年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各行各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为了发展高效农业,建起了80多个冬暖式大棚,主要生产西红柿、黄瓜,露天种植主要有春季种植土豆间作玉米,秋季种植大白菜,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种植模式。村驻地坐落于黄大路两侧,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现有美容美发两所,酒店一个,蔬菜代购、代销点5处,成为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2001年将大楼子幼儿园改建成胶南市一类幼儿园;从2002年开始,村集体统一为独生子女交纳备用保险金。该村还广泛开展争创“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41150   

西南岭村

  西南岭村    西南岭村位于大场镇驻地北3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东邻吉利河畔,西与诸城市桃林镇接壤,北与理务关镇相望,村西侧由省道经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现有居民195户,人口697人,耕地1126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刘天川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刘村,因村中杀牛户较多,又名杀牛岭,1958年区划调整时,因名称不吉祥,又因位于胜水西南岭,改名为西南岭。    旧社会,该村以农为主,因地少土瘠,人民生活较为困苦。解放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土地质量,并兴建扬水站等水利工程,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发展茶园200亩。根据实际,购入茶叶加工机械一套,进行茶叶深加工,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并注册了“岭南春”品牌,该系列产品多次获省、市优质品牌、无公害优质绿茶,仅此项村民增收3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300元。    近年来,该村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争创平安村庄,村民互敬互助,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镇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先进村”和“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33372   

胜水西北村

¡¡¡¡Ê¤Ë®Î÷±±´å ¡¡¡¡ ʤˮÎ÷±±´åλÓÚ´ó³¡ÕòפµØ5¹«Àï´¦£¬¶«ÁÚ¼ªÀûºÓÅÏ£¬Î÷ÓëÖî³ÇÊÐÌÒÁÖÕò½ÓÈÀ£¬±±ÓëÀíÎñ¹ØÕòÏàÍû£¬Ê¡µÀÓÉ´åÎ÷²à¾­¹ý£¬µØÀíλÖÃÓÅÔ½£¬½»Í¨±ãÀû¡£¸Ã´åÏÖÓоÓÃñ130»§£¬450¿ÚÈË£¬¸ûµØ610Ķ¡£ ¡¡¡¡ ¾Ý¡¶ÕÅÊÏ×åÆ×¡·¼ÇÔØ£¬Ã÷ºéÎäÄê¼ä£¬ÕÅǬÓɽ­ËÕº£ÖÝǨ´ËÁ¢´å£¬ºóÍõ¡¢ÇúµÈÐÕÒà´Óº£ÖÝǨ´Ë¡£ÔªÄ©£¬Ôڴ˽¨¡°º£¾õË¡±Ò»×ù£¬Òò½¨ÔÚÒ»¸ö¡°º£ÑÛ¡±ÉÏ£¬Õ½Ê¤ÁËË®»¼£¬¹ÊÃûʤˮ´å¡£ÇåÖÐÆÚÉ輯£¬³ÆÊ¤Ë®¼¯£¬Ãñ¹úʱÉèÕò£¬³ÆÊ¤Ë®Õò£¬ÓÖ³ÆÊ¤Ë®½Ö¡£ ¡¡¡¡ÇåµÀ¹â°æ¡¶Öî³ÇÏØÐøÖ¾ • ½®Óò¡·³ÆÊ¤Ë®¼¯¡£ ¡¡¡¡ ¾ÝÃ÷¼Î¾¸°æ¡¶ÇàÖݸ®Ö¾ • Öî³ÇÏØ¾³Í¼¡·±ê»æ£¬´ËµØÓкÓÃûʤˮ£¬Ô´³öʤɽ¡£ ¡¡¡¡ 1953Äêǰ£¬Ê¤Ë®ÎªÒ»×ÔÈ»´å£¬1953Ä꣬ÒòË®ÔÖ£¬¾ÓÃñ·ÖÉ¢¾Óס£¬1963Äê·ÖΪ4¸ö´å£¬Ê¤Ë®Î÷±±´åÒò×ùÂäÓÚʤˮµÄÎ÷±±½Ç£¬¹ÊÃûΪʤˮÎ÷±±´å¡£ ¡¡¡¡ ¾ÉÉç»á£¬¸Ã´åÒòµØÉÙÍÁñ¤£¬Éú²ú¹¤¾ßÂäºó£¬ÈËÃñÉú»î½ÏΪÀ§¿à¡£½â·Åºó£¬ÌرðÊǽü¼¸ÄêÀ´£¬Í¨¹ý¶Ôũҵ²úÒµµÄ½á¹¹µ÷Õû£¬ÐγÉÁËÒÔ±£»¤µØÔÔÅ༰²ÝÝ®´óÅïΪÖ÷µÄÖÖֲģʽ£¬ÆäÖУ¬²ÝÝ®´óÅïµÄÕ¼µØÃæ»ý¡¢ÊýÁ¿¡¢²úÁ¿¼°Æ·Öʾù¾Ó½ºÄÏÊÐÊ×룬ÊǽºÄÏÊÐÃû¸±ÆäʵµÄ²ÝÝ®Éú²ú×´Ôª´å£¬½ö²ÝݮһÏÈ˾ùÊÕÒæ³¬¹ý2000Ôª£¬ÁÖÒµ¡¢ÐóÄÁÒµÒ²ÒÑÐγɹæÄ££¬Ð§Òæ¿É¹Û¡£ÁíÍ⣬¸Ã´åÊÊÓ¦Êг¡¾­¼Ã³±Á÷£¬½áºÏ±¾´åʵ¼Ê£¬½¨³ÉÖýÔì³§Ò»×ù£¬½â¾öÁ˲¿·ÖÊ£ÓàÀͶ¯Á¦µÄ¾ÍÒµÎÊÌâ¡£2004ÄêÅ©ÃñÈ˾ù´¿ÊÕÈë4750Ôª¡£ ¡¡¡¡ Ëæ×ž­¼ÃµÄ·¢Õ¹£¬¸Ã´åµÄÈý¸öÎÄÃ÷Ò²µÃµ½È«Ãæ·¢Õ¹£¬´å¼¯ÌåÿÄêΪ70ËêÒÔÉϵÄÀÏÈË·¢·Å¸£Àû½ð¡£»Ö¸´¸ß¿¼ÒÔÀ´£¬¸Ã´åÏȺóÓнü40ÈË¿¼Èë´ó¡¢ÖÐרԺУ£¬ÓÐ5È˳ÉΪµ³Õþ¸±´¦¼¶¡¢¾ü¶ÓÓª¼¶¸É²¿¡£¸Ã´åÈ«ÃæÍÆÐÐÅ©´åºÏ×÷Ò½ÁÆÖƶȣ¬¹ã·º¿ªÕ¹ÁË¡°ÎåºÃ¼ÒÍ¥¡±ºÍ¡°ÐǼ¶ÎÄÃ÷»§¡±ÆÀÑ¡»î¶¯£¬´åÃñËØÖʲ»¶ÏÌá¸ß£¬´å·ç´åò»ÀȻһУ¬¸Ã´åÏȺó¶à´Î±»ÊÐÕþ¸®ÃüÃûΪ¡°¾«ÉñÎÄÃ÷ÏȽø´å¡±ºÍ¡°Îå¸öºÃÏȽøµ³Ö§²¿¡±ÈÙÓþ³ÆºÅ¡£ ¡¡¡¡ ÁªÏµµç»° 86-0532-87133372¡¡ ¡¡¡¡[¸ÐÐ»ÍøÓÑ"xdf0710"·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胜水河西村

¡¡¡¡Ê¤Ë®ºÓÎ÷´å ¡¡¡¡ ¡¡¡¡ ʤˮºÓÎ÷´åλÓÚ´ó³¡ÕòפµØ±±3¹«Àï´¦£¬¶«ÁÚ¼ªÀûºÓ£¬Î÷ÓëÖî³ÇÊÐÌÒÁÖÕò½ÓÈÀ£¬±±ÓëÀíÎñ¹ØÕòÏàÍû£¬Ê¡µÀÓÉ´åÎ÷²à¾­¹ý£¬µØÀíλÖÃÓÅÔ½£¬½»Í¨±ãÀû¡£´åÓò¶«Î÷0.5¹«ÀÄϱ±1¹«À¸ûµØÃæ»ý1187Ķ¡£ÏÖÓÐ210»§£¬×ÜÈË¿Ú682ÈË£¬¶àΪÍõ¡¢ÅË¡¢ÁõÐÕ¾ÓÃñ£¬»¹ÓÐÖÜ¡¢ºî¡¢³Â¡¢¶¡ÐÕµÈÉÙÊý¾ÓÃñ¡£ ¡¡¡¡ ¾Ý¡¶ÕÅÊÏ×åÆ×¡·¼ÇÔØ£¬Ã÷ºéÎäÄê¼ä£¬ÕÅǬÓɽ­ËÕº£ÖÝǨ´ËÁ¢´å£¬Ïà´«£¬Í¬Ê±Íõ¡¢ÇúµÈÐÕÒà´Óº£ÖÝǨ´Ë¡£ÔªÄ©Ôڴ˽¨´¬ÐÍ¡°º£¾õË¡±Ò»×ù£¬Òò½¨ÔÚÒ»¸ö¡°º£ÑÛ¡±ÉÏ£¬Õ½Ê¤ÁËË®»¼£¬¹ÊÃûʤˮ´å¡£ÇåÖÐÆÚÉ輯£¬³ÆÊ¤Ë®¼¯£¬Ãñ¹úʱÉèÕò£¬³ÆÊ¤Ë®Õò£¬ÓÖ³ÆÊ¤Ë®½Ö¡£ ¡¡¡¡ ¾ÝÃ÷¼Î¾¸°æ¡¶ÇàÖݸ®Ö¾ • Öî³ÇÏØ¾³Í¼¡·±ê»æ£¬´ËµØÓкÓÃûʤˮ£¬Ô´³öʤɽ¡£ ¡¡¡¡1953Äêǰ£¬Ê¤Ë®´åΪһ×ÔÈ»´å£¬1953Ä꣬ÒòË®ÔÖ£¬¾ÓÃñ·ÖÉ¢¾Óס£¬1963Äê·ÖΪ4¸ö´å£¬Ê¤Ë®ºÓÎ÷´åÒò×ùÂäÓÚʤˮµÄÎ÷²¿£¬¹ÊÃûΪʤˮºÓÎ÷´å¡£ ¡¡¡¡ ¾ÉÉç»á£¬¸Ã´å´ó¶àÊý´åÃñÉú»î½ÏΪÀ§¿à¡£½â·Åºó£¬Ïà¼ÌÕû¸ÄÁËÍÁµØ×ÊÔ´£¬²¢Ð˽¨´ó¿Ú¾®µÈË®ÀûÉèÊ©£¬Ê¹ÍÁµØºµÀÔ±£·áÊÕ£¬Å©ÒµÉú²úÖðÄê·¢Õ¹£¬ÌرðÊǸĸ↑·ÅÒÔÀ´£¬¸÷Ðи÷ҵͻ·ÉÃͽø¡£¸Ã´åÁ½Î¯ÊÊÓ¦¾­¼Ã¼°Éç»á·¢Õ¹³±Á÷£¬Òýµ¼´åÃñ×ß³öÈ¥£¬¿ªÕ¹µÚÈý²úÒµ£¬´åÃñÊÕÈëµÃµ½ºÜ´óµÄÌá¸ß£¬2001Äê´åÏìÓ¦µ³Î¯Õþ¸®µÄºÅÕÙ£¬½øÐÐÁËũҵ²úÒµ½á¹¹µ÷Õû£¬¸Ã´åÒòµØÖÆÒË·¢Õ¹ÁËÃçÆÔºÍ²ÝÝ®´óÅィÉ裬ÐÂÉÏÃçÆÔ80Ķ£¬²ÝÝ®´óÅï10¸ö£¬ÔöÊÕ20¶àÍòÔª£¬µ½2004ÄêÄ©£¬Å©ÃñÈ˾ù´¿ÊÕÈë´ï4700Ôª¡£ ¡¡¡¡ ½üÄêÀ´£¬¸Ã´å¼Ó´óÁË´åׯµÄ½¨ÉèÁ¦¶È¡£2002Äê´º£¬ÔÚ¹ã´óȺÖڵĴóÁ¦Ð­ÖúÏ£¬Í¶×ÊÊ®¶þÓàÍòÔª£¬Ð˽¨ÁË¡°Í¬ÐÄÇÅ¡±Ò»×ù£»2003Ä꣬Ͷ×Ê8ÍòÔªÕûÐÞÁËÅÅË®¹µ£¬ÂÌ»¯Á˽ֵÀ£¬Îª´åÃñÉú²ú¡¢Éú»îÌṩÁ˱ãÀû¡£Í¬Ê±£¬¹ã·º¿ªÕ¹ÁËÆÕ·¨½ÌÓý£¬´´½¨Æ½°²´åׯµÈ»î¶¯£¬´åÃñËØÖʲ»¶ÏÌá¸ß£¬´å·ç´åò»ÀȻһС£¸Ã´å¶à´Î±»ÕòÕþ¸®ÃüÃûΪ¡°Á½¸öÎÄÃ÷½¨ÉèÏȽø´åׯ¡±¡¢¡°Îå¸öºÃÏȽøµ³Ö§²¿¡±µÈÈÙÓþ³ÆºÅ¡£ ¡¡¡¡ ÁªÏµµç»° 86-0532-87313199¡¡¡¡ ¡¡¡¡[¸ÐÐ»ÍøÓÑ"·çÔÆ¼Ê»á"·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胜水河东村

¡¡¡¡Ê¤Ë®ºÓ¶«´å ¡¡¡¡ ¡¡¡¡ ʤˮºÓ¶«´åλÓÚ´ó³¡ÕòפµØ¶«±±4.5¹«Àï´¦£¬¼ªÀûºÓÎ÷°¶¡£Ãæ»ý0.2ƽ·½¹«ÀÆäÖиûµØÃæ»ý928Ķ£¬ÑغÓÁÖ´ø½ü300Ķ£¬ÏÖÓоÓÃñ195»§£¬ÈË¿Ú642ÈË¡£ ¡¡¡¡ ¸Ã´åµØÀíλÖÃÓÅÔ½£¬½»Í¨±ãÀû¡£Î÷ÐÐ1¹«Àï¿ÉÈë»Æ´ó·£¬´©Ê¤Ë®ºÓ£¬»¹¿É¹ÛÉͺêΰµÄʤˮ¶É²Û£»¶«¿¿¼ªÀûºÓ£¬ÑغÓÁÖÓôÓô´Ð´Ð£¬¿ÕÆøÇåУ¬ÄÏÑØÕò»·Â·ÈëÕòפµØ£¬ÓëͬÈý¸ßËÙ¹«Â·Á½³ö¿ÚÏà¾àÆß¡¢°Ë¹«ÀÊÇÒ»¸ö±ÜÊîÐÝÏеĺÃÈ¥´¦¡£ ¡¡¡¡¾Ý¡¶ÕÅÊÏ×åÆ×¡·¼ÇÔØ£¬Ã÷ºéÎäÄê¼ä£¬ÕÅǬÓɽ­ËÕº£ÖÝǨ´ËÁ¢´å£¬Ïà´«£¬Í¬Ê±Íõ¡¢ÇúµÈÐÕÒà´Óº£ÖÝǨ´Ë¡£ÔªÄ©Ôڴ˽¨´¬ÐΡ°º£¾õË¡±Ò»×ù£¬Òò½¨ÔÚÒ»¸ö¡°º£ÑÛ¡±ÉÏ£¬Õ½Ê¤ÁËË®»¼£¬¹ÊÃûʤˮ´å¡£ÇåÖÐÆÚÉ輯£¬³ÆÊ¤Ë®¼¯£¬Ãñ¹úʱÉèÕò£¬³ÆÊ¤Ë®Õò£¬ÓÖ³ÆÊ¤Ë®½Ö¡£ ¡¡¡¡ ¾ÝÃ÷¼Î¾¸°æ¡¶ÇàÖݸ®Ö¾ • Öî³ÇÏØ¾³Í¼¡·±ê»æ£¬´ËµØÓкÓÃûʤˮ£¬Ô´³öʤɽ¡£ ¡¡¡¡ 1953Äêǰ£¬Ê¤Ë®ÎªÒ»×ÔÈ»´å£¬1953Ä꣬ÒòË®ÔÖ£¬¾ÓÃñ·ÖÉ¢¾Óס£¬1963Äê·ÖΪ4¸ö´å£¬Ê¤Ë®ºÓ¶«´åÒò×ùÂäÓÚʤˮµÄ¶«²¿£¬¹ÊÃûΪʤˮºÓ¶«´å¡£ ¡¡¡¡ ʤˮºÓ¶«´åÀúÀ´ÒÔũΪÖ÷£¬¾ÉÉç»áÒòÉú²ú¹¤¾ß¡¢Éú²ú·½Ê½µÄÂäºó£¬´ó¶àÊý´åÃñÉú»î½ÏΪÀ§¿à¡£½ü¼¸ÄêÀ´£¬¸Ã´å³ä·Ö·¢»Ó×ÊÔ´ÓÅÊÆ£¬Í¨¹ý¶Ôũҵ²úÒµµÄ½á¹¹µ÷Õû£¬ÒòµØÖÆÒË·¢Õ¹¶àÔª»¯¾­¼Ã£¬Öð²½ÐγÉÁËÒÔÖÖÁ¸ÎªÖ÷£¬Ê߲ˡ¢²ÝÝ®ÖÖֲΪ¸¨µÄ²úÒµ¸ñ¾Ö¡£ÆäÖУ¬ÂíÁåÊí¡¢´ó°×²ËÒѳÉΪ±¾µØÎÞ¹«º¦Ê߲˻ùµØ²»¿É»òȱµÄÒ»²¿·Ö¡£Ëæ×ÅÉç»á·¢Õ¹£¬Ê£ÓàÀͶ¯Á¦Öð²½Ïò¶þ¡¢Èý²úÒµ×ªÒÆ£¬È«´å¹²ÓÐÁ½¼Ò¸öÌåºÏ×ÊÖýÔì¼Ó¹¤ÆóÒµ£¬Á½¸öľ̿³§£¬ºü¡¢õõ¶¯ÎïÑøÖ³´ó»§Á½¼Ò£¬¸öÌ幤ÉÌ¡¢ÊÖ¹¤Òµ¡¢½¨ÖþÒµ¡¢Ä¾²Ä¼°Å©¸±²úÆ·ÓªÔ˵ÈÐÐÒµ¶à¼Ò£¬·±ÈÙÁËÅ©´å¾­¼Ã¡£µ½2004ÄêÄ©£¬Å©ÃñÈ˾ù´¿ÊÕÈë´ï4706Ôª¡£ ¡¡¡¡Ëæ×ž­¼ÃµÄ·¢Õ¹£¬¸Ã´å¸÷Ï×÷¶¼µÃµ½È«Ãæ·¢Õ¹¡£ÏȺóÓÐ60¶àÃûѧÉú¿¼Èë´ó¡¢ÖÐרԺУ£¬½ü20È˳ÉΪµ³Õþ¡¢ÆóÒµ¸É²¿ºÍÐÐÒµ¸ß¼¶È˲ţ¬´åÃñµÄÕþÖÎ˼ÏëºÍÎÄ»¯ËØÖʲ»¶ÏÌá¸ß£¬Éç»áÖÈÐòÎȶ¨£¬Ãñ·ç´¿ÆÓ£¬¶à´Î±»Õòµ³Î¯ÊÚÓè¡°Á½¸öÎÄÃ÷½¨ÉèÏȽø´åׯ¡±¡¢¡°Îå¸öºÃÏȽøµ³Ö§²¿¡±¡¢¡°Éç»áÖΰ²×ÛºÏÖÎÀíÏȽø´å¡±µÈÈÙÓþ³ÆºÅ¡£ ¡¡¡¡ ÁªÏµµç»° 86-0532-87133263 ¡¡¡¡[¸ÐÐ»ÍøÓÑ"¿§à¬¾µ×Ó"·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胜水东北村

¡¡¡¡Ê¤Ë®¶«±±´å ¡¡¡¡ ʤˮ¶«±±´åλÓÚ´ó³¡ÕòפµØ4.5¹«Àï´¦£¬¶«ÁÚ¼ªÀûºÓ£¬Î÷ÓëÖî³ÇÊÐÌÒÁÖÕò½ÓÈÀ£¬±±ÓëÀíÎñ¹ØÕòÏàÍû£¬´åÎ÷²àÓÉÊ¡µÀ¾­¹ý£¬µØÀíλÖÃÓÅÔ½£¬½»Í¨±ãÀû¡£ ¡¡¡¡ ¸Ã´å´åÓò¶«Î÷0.5¹«ÀÄϱ±1.2¹«Àï£¬Ãæ»ý0.6ƽ·½¹«À¸ûµØÃæ»ý634Ķ¡£ÏÖÓоÓÃñ167»§£¬ÈË¿Ú549ÈË£¬¶àΪÍõ¡¢ÅË¡¢ÁõÐÕ¾ÓÃñ£¬ÉÐÓÐÉÙÊýÖÜ¡¢ºî¡¢³Â¡¢¶¡ÐÕ¾ÓÃñ¡£ ¡¡¡¡ ¾Ý¡¶ÕÅÊÏ×åÆ×¡·¼ÇÔØ£¬Ã÷ºéÎäÄê¼ä£¬ÕÅǬÓɽ­ËÕº£ÖÝǨ´ËÁ¢´å£¬ºóÓÐÍõ¡¢ÇúµÈÐÕ¾ÓÃñÒà´Óº£ÖÝǨ´Ë¡£ÔªÄ©£¬Ôڴ˽¨´¬ÐÍ¡°º£¾õË¡±Ò»×ù£¬Òò½¨ÔÚÒ»¸ö¡°º£ÑÛ¡±ÉÏ£¬Õ½Ê¤ÁËË®»¼£¬¹ÊÃûʤˮ´å¡£ÇåÖÐÆÚÉ輯ÊÐ1´¦£¬³ÆÊ¤Ë®¼¯£¬Ãñ¹úʱÉèÕò£¬³ÆÊ¤Ë®Õò£¬ÓÖ³ÆÊ¤Ë®½Ö¡£ ¡¡¡¡ ¾ÝÃ÷¼Î¾¸°æ¡¶ÇàÖݸ®Ö¾ • Öî³ÇÏØ¾³Í¼¡·±ê»æ£¬´ËµØÓкÓÃûʤˮ£¬Ô´³öʤɽ¡£ ¡¡¡¡ 1953Äêǰ£¬Ê¤Ë®ÎªÒ»×ÔÈ»´å£¬1953Ä꣬ÒòË®ÔÖ£¬¾ÓÃñ·ÖÉ¢¾Óס£¬1963Äê·ÖΪ4¸ö´å£¬¸Ã´åÒò×ùÂäÓÚʤˮ¶«±±½Ç£¬¹ÊÃûʤˮ¶«±±´å¡£ ¡¡¡¡ ʤˮ¶«±±´åÀúÀ´ÒÔũΪÖ÷£¬½ü¼¸ÄêÀ´£¬Í¨¹ý¶Ôũҵ²úÒµµÄ½á¹¹µ÷Õû£¬Öð²½ÐγÉÁËÒÔÖÖÁ¸ÎªÖ÷£¬É£¡¢¹û¡¢Åï²ËΪ¸¨µÄ²úÒµ¸ñ¾Ö¡£±¾´åÉú²úµÄÂíÁåÊí¡¢´ó°×²ËÒѳÉΪ±¾µØÎÞ¹«º¦Ê߲˻ùµØ²»¿É»òȱµÄ²úÆ·¡£Ê£ÓàÀͶ¯Á¦Öð²½Ïò¶þ¡¢Èý²úÒµ×ªÒÆ£¬³öÏÖÁËÔËÊ䡢ľ̿¼Ó¹¤¡¢Ð¡ÉÌÆ·ÁãÊÛ¡¢½¨ÖþµÈÐÂÐ˲úÒµ¡£½üÄêÀ´£¬´åÃñ¾­¼ÃÊÕÈëÖðÄêÔö³¤£¬µ½2004ÄêÄ©£¬Å©ÃñÈ˾ù´¿ÊÕÈë´ï4750Ôª¡£ ¡¡¡¡ ½ü¼¸Ä꣬¸Ã´å°²×°ÁË×ÔÀ´Ë®£¬ÕûÐÞÁËÅÅË®¹µ¡¢´ó¿Ú¾®£¬Îª´åÃñÉú²ú¡¢Éú»îÌṩÁ˱ãÀû¡£´åÀï»¹ÖØÊÓ½ÌÓý£¬¶Ô¿¼Èë´óѧµÄѧÉúÿÈ˽±Àø300Ôª£¬¶ÀÉú×ÓÅ®¿¼ÉÏ´óѧÿÈ˽±Àø1500Ôª£¬¸Ã´åÏȺóÓÐÊ®¼¸ÃûѧÉú¿¼Èë´ó¡¢ÖÐרԺУ£¬ÓÐ5Ãû×ßÉÏÁìµ¼¸Úλ¡£¸Ã´å»¹¹ã·º¿ªÕ¹ÆÀÑ¡¡°ÎåºÃ¼ÒÍ¥¡±ºÍ¡°ÐǼ¶ÎÄÃ÷»§¡±»î¶¯£¬´åÃñËØÖʲ»¶ÏÌá¸ß£¬´å·ç´åò»ÀȻһС£¸Ã´å¶à´Î±»ÆÀΪ¡°Á½¸öÎÄÃ÷½¨ÉèÏȽøµ¥Î»¡±¡¢¡°Îå¸öºÃÏȽøµ³Ö§²¿¡±¡¢¡°Éç»áÖΰ²×ÛºÏÖÎÀíÏȽø´å¡±¡¢¡°¼Æ»®ÉúÓýÏȽø´å¡±ÈÙÓþ³ÆºÅ¡£ ¡¡¡¡ ÁªÏµµç»° 86-0532-87133271 ¡¡¡¡[¸ÐÐ»ÍøÓÑ"jykmyn"·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丁家柳沟村

  丁家柳沟村    丁家柳沟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00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西靠海青镇的小店子,与国道及五莲接壤,东连同三高速公路入口,北与诸城的桃林乡相望。    据传,明洪武二四年(1392年),丁推、丁贯兄弟二人,从湖北武昌府、武昌县逃难到江苏省海州当注村,经国家迁民,丁推携带妻儿到丁家大村天台山传宗接代,第八代丁我振携妻儿迁至此地。因地处丘陵,沟沟环村,沟内柳树茂密,村内皆丁氏之姓,故名丁家柳沟村。现该村有居民380户,人口1108人,除丁氏居民外,尚有李、蔡、贺、刘、马、祝、陈、张、徐、秦、魏姓少数居民。    解放前期,该村主要以制萁为生,解放后,农业条件逐年改善,相继出现织布等商贩。到60年代,主要发展养殖(养猪)业,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特别是种植业远近有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几年,农业产业调整后,形成了花生、茶、果、畜牧等规模型支柱产业,村级集体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花生人均1-1.2亩,单产800-1000斤,人均收入1200余元;茶叶、果类户均1亩以上,人均收入2000余元,畜牧养殖,年出栏猪300-500头的户20余家,年出栏50头的户100家,专业养鸡户4家,人均收入1500余元;工商业户12家。2004年人均收入50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该村邻里关系和睦,村民重视教育事业,到2004年为止,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80多名,研究生10名,正副处级人员10名,军队干部5名。2004年,该村被镇政府命名为社会主义文明村庄,村里被评为“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的有100家。    联系电话 86-0532-87132190   

宋家柳沟村

  宋家柳沟村    宋家柳沟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1公里,面积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0亩。该村南通省道、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向北直通诸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现有居民83户,人口310人,有刘、邵、张、丁姓居民。    宋家柳沟村历来以农为主,旧社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村民生活贫苦,解放后,该村改善了生产条件,并相继兴办了各种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花生、蔬菜、畜牧养殖等为主的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随着科学种田,生产技术的提高,节余出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全村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务工、经商,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2001年兴建了能容纳附近五个村的幼儿入学的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和“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为经济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围。    联系电话 86-0532-87132573   

东王家柳沟村

  东王家柳沟村    东王家柳沟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北3.8公里处,村域东西1.35公里,南北1.81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18亩。该村南通省道、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向北可直通诸城,村前有小河流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据传,清朝嘉庆年间,王氏先祖从高密迁此,因位于王家柳沟东侧,故取名东王家柳沟村。该村现有居民135户,人口413人,除王姓居民外,还有林、丁、程、陈、肖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历来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发展迅速,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花生、蔬菜、速生用材林、畜牧养殖等为主的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随着科学种田,生产技术的提高,节余出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进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务工、经商。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先后有21人考入大、中专院校。集体福利设施日益健全,村内村外建小桥26座,并安装有自来水、有线电视等。该村还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镇政府评选为“花园式村庄”、“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7132320   

西王家柳沟村

  西王家柳沟    西王家柳沟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村域东西2.2公里,南北1.3公里,面积2.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55亩。镇环路自村中通过,南通省道、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向北可直通诸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该村现有居民157户,人口522人,除王姓居民外,还有少数李、陈、刘、朱、杨、万姓居民。    西王家柳沟村历来以农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各种副业。上世纪60年代,南茶北移种植成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发展果茶种植、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塑料大棚种植等为主的高效农业,村级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96元。    近年来,该村加大了三个文明建设步伐。投资兴建了能容纳附近9个村的孩子入学的柳沟小学。该村先后有近6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和“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连续多次被镇政府评选为“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32179   

坊上村

  坊上村    坊上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0.5公里处,东临吉利河,西靠“黄金”水渠。东西长0.4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0.6公里,耕地375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一条“黄金”水道自北向南贯穿农田当中,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据传,清初,该村及附近不少土地都是诸城“下门前”李姓大财主所有,李家曾在此设帐坊[房]管理佃户及收取地租,把周围韩、闫、张、潘、石、程的佃户都迁来居住,逐渐形成村落,因李家在此设帐坊[房],故村名为坊上。现坊上村有居民115 户,人口351人,除韩、闫、张、程、石、潘姓外,还有刘、于、赵、姜、尚姓居民。    该村现有无公害蔬菜300亩,优质水果70亩,优质茶叶50亩;优质扬树140亩;生猪年出栏800头,肉食鸡年出栏20000只;森林蓄积量1000立方米;常年在外打工人员60人,年获收入40万元。无公害蔬菜、畜牧业、速生丰产林和富余劳力外出打工已成为该村四大经济支柱产业。2004年实现社会经济总收入236 万元,人均纯收入4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低收入家庭得到社会救助,五保老人实行集体供养,全体村民加入了新型合作医疗,老干部享受养老保险。截至目前,该村已有大中专学生63 名,在外工作副厅级干部1名,副处级干部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5名,在校学生65名。在村庄治理工作中,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听证制度,村民积极参加自治活动,真正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利。现在,该村村民素质普遍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村民正满怀信心地努力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142914     

正南岭村

  正南岭村    正南岭村位于大场镇驻地北3.2公里处,吉利河西岸,西靠黄大公路,现有居民158户,人口508人,耕地976亩。   据传,明初,苏姓从江苏海州迁此,在胜水河西下游立村,取名下河庄,后因水灾,迁到岭上,取名胜岭,1958年区划调整,因在胜水正南,改名正南岭,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南岭庄。    正南岭村地处半丘陵,村后有胜水河,河北为丰产地,村东南土地平整肥沃,西北为丘陵地,有娘娘庙、茶园、大寺前等古地名,传说娘娘庙前附近曾有锦鸡在活动。“-”年代在庙前曾出土了石斧、石凿等磨制砍砸器。现在村内街上偶尔还能看到形状似磨刀石的石头。    正南岭村历史上以农、商为主,商主要为走街串巷的货郎。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的落后,耕作方式原始,人民生活较为困苦。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相继兴办了工副业,上世纪70年代,该村开设服装裁剪学习班、皮匠、木工房、火补炉、旧轮胎翻新、铜铝铸造等项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铜铝铸造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很多铸造特长人员。农业方面,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村两委的带动下,该村培育发展起200多亩优质桑蚕生产基地,仅此一项,为该村年增收60多万元,2004年被胶南市授予“桑蚕状元村”光荣称号。为充分利用资源,该村见缝插针,在河边发展速生丰产杨树林200多亩,大力推广无公害露天蔬菜种植。全村年收入3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645元。    近年来,随着村庄经济的发展,村民福利待遇得到提高,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农闲和盛夏时节,村民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村民的文化生活得以提高。该村先后多次被镇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先进村”和“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33828     

韩家洼村

  韩家洼村    韩家洼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0.6公里处,是大场镇向北通往诸城市的出口之一。村域东西长350米,南北长186米,面积59520平米,共有耕地755亩,人均占地1.1亩。    该村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依小旗岭与雹泉庙接壤,南靠镇政府,处在镇规划工业区之内,西有黄大路纵贯南北,东与坊上村仅有360米之隔。    据传,韩家洼村先有杨姓祖先在此定居,取名杨家洼。洪武二年,有韩、姜、陈姓居民迁入,因当时韩姓繁衍较快而改名韩家洼村。该村现有居民148户,人口425人,除韩、姜、陈、杨等大姓居民外,近几年又迁入了张,夏,纪,赵姓少数居民。    韩家洼村历史以农业为主,近几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本村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先后规划并建成44.43亩的精品果园,茶园73亩,桃园36亩,菜园160亩,极大的提高了群众收入。2000年村里又划出7亩土地,专供村民发展畜牧养殖。到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58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2年村投资建成了以附近三村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群众就医,为全村村民缴纳合作医疗金。同时,加强对村民教育,使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41100    

凤凰庄村

  凤凰庄村    凤凰庄村位于镇政府西北3.5公里处,地处丘岭,有耕地1120亩,东0.5公里为苏家庄,西0.5公里为西丁家庄,设有镇环路通过三个村庄,被当地人们称为北“三庄”。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朝中期,徐泰后人由今大场村迁此立村,相传曾有凤凰落地,遂取名为凤凰庄,后因地势低洼,四周环岭,两条深沟将村子与东南西三面阻断,从四周观看村落处于最低处,就改名窝洛子。1980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凤凰庄。该村现有居民165户,人口600人,以徐姓为主,另有秦、李、潘、赵、安、房等少数姓氏居民。    凤凰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由于土地贫瘠,加上村庄周围大沟围困,严重制约着村民生产。1958年后,依靠集体力量,在两条沟上筑起了8座小型塘坝,解决了进出村庄难的问题,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该村地处丘岭,村民都以种植花生为主,全村种植花生面积达700余亩,亩产700斤以上。在养殖方面,有饲养母猪的传统,家家户户饲养母猪,基本上自繁自养,经济效益可观,劳务输出和多种经营也是主要经济来源,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可以供开发商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村民一贯重视教育,村民文化素质优于相邻村庄,恢复高考后,先后有6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较为突出的有博士生1人,硕士生3人。该村先后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胶南市命名为“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41175   

苏家庄子村

  苏家庄子村    苏家庄子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北2公里处,东西0.2公里,南北0.25公里,耕地面积914亩。该村东靠黄大路,通郝李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徐氏支谱》记载,清雍正年间,徐廷和由今大场村迁此立村。因当时在此建庙一座,苏姓一家人在此看管,取名苏家庄子。1970年因建吉利河水库,又从理务关乡陈家庄移民27户。该村现有居民130户,人口462人,居民主要有刘、徐、王、张、李、曲、房等姓氏居民。    苏家庄子村地处丘陵,历史上以农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农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4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41176   

吉湄村

  吉湄村    吉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村域东西0.2公里,南北0.17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居民90户,人口310人,耕地557亩。    据传,清朝,张氏二兄弟来此居住,子孙繁衍,取名吉湄村。除张姓居民外,还有王、时、李、韩、赵、陈、杨姓居民。    吉湄村历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耕作方式原始,人民生活较为困苦。解放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土地质量,并兴建扬水站等水利工程,农业生产逐年发展。近几年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开始植树造林,对荒地进行全面开发,培育经济林带,此项收入10万元以上;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发展个体手工业4户,特种动物养殖户3户,年产值40余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35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三个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2001年,该村免费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整修了街道,对60岁以上的村民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待遇。该村还广泛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镇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先进村”、“五个好先进党支部”和“经济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33898   

雹泉庙村

  雹泉庙村    雹泉庙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2.1公里处,吉利河西畔,村域东西0.6公里,南北0.5公里,全村共有居民121户,人口398人,耕地面积587亩。村西有黄大公路通过,交通便利。    据传,明末,泊里红石村的陈辉和塔山店子村的刘玉迁此立村,因村里有一雹泉庙,故名雹泉庙村。在庙门口处有两棵四人合围的“植物活化石”——银杏树,传说,当年乾隆私访到此,曾亲笔题匾“歇马亭”。村里除陈、刘两姓居民外,还有张、李、郭、程等少数居民。    雹泉庙村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旧社会因土地贫瘠、生产工具落后、耕作方式原始,人民生活较为困苦。解放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土地质量,并兴建扬水站等水利工程,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发展迅速,2001年,该村响应党的号召,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上肉鸡养殖大棚3处,发展特种养殖户4家,筹建美国“红提”葡萄园86亩,并发展了养蚕业。全村年总收入200万元以上,2004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    近年来,为提高村民素质,该村成立了普法夜校,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争创平安村庄,村民互敬互助,村风村貌日新月异,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联系电话:86-0532-87141900   

西老窝村

  西老窝村    西老窝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3.5公里处,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8公里,面积1.98平方公里。村前有一省道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清朝康熙年间,徐昌从今大场村迁此,因当地全是竹园、树林,树上的乌鸦很多,故名老鸦窝村,后因在前老窝西侧,改名为西老窝村。该村现有居民60户,人口200人,90%以上为徐姓,还有少数安、陈、丁、刘、王、李姓居民。现有耕地480亩,多为丘陵。该村素有北方“绿茶之乡”的美称,所产茶香味浓郁、色泽明亮;该村所产花生单产高、质量好,被誉为“花生之乡”。    西老窝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怡人。村西有一露水沟,沟内有一“神泉”,无论旱涝,泉内水位始终不变。村前有一岭,原名麦子山,现名南站石,据传,朱洪武年幼时曾在麦子山上放过牛羊。    西老窝村历来以农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先后有近百名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于各行各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31380   

前老窝村

  前老窝村    前老窝村位于大场镇西3.2公里处,村域东西2.35公里,南北1.3公里,面积2.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95亩。镇环路自村中通过,南通省道、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向北可直通诸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据传,《徐氏支谱》载,明于徐承接,由今大场村迁此,因此地一片树林,乌鸦窝密布,故名大老鸦窝庄,简称老窝,清初改名前老窝村,该村现有246户,842口人,除徐氏居民外,还有李、王、郭、张、陈、刘姓少数居民。    前老窝村历来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没有发展。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各种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近几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程等为主的支柱产业,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0家,年产值10余万元,花卉苗木基地300余亩,养殖小区2个,养鸡、养猪大户30余家,年收入100余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达458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2004年兴建了三个村庄小孩入托的幼儿园,该幼儿园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园。该村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8人成为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还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和“星级文明户”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形成了欣欣向荣的良好生活氛围。    联系电话 86-0532-87131181   

后老窝村

  后老窝村    后老窝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北3公里处,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丘陵占70%。该村南靠日照市,北临诸城市,距村前一公里处有一省道,交通十分便利。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中期,徐泰后人由今大场村迁此,因此地一片树林,乌鸦窝密布,故取名老鸦窝庄,后因村南又立一老鸦窝村,本村遂改名后老窝。现后老窝有居民175户,人口560人,村中大部分是徐姓,另外还有赵、马、王、刘、涂姓少数居民。    后老窝村历来以农为主,1949年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在农业学大寨期间把所有的山岭地改造成了梯田,粮油产量稳步增长,在此基础上,兴办了许多副业项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大力发展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生产,经济收入连年增长。农业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突飞猛进,全村现有建筑队3个,一年四季能解决一百多人的就业问题,苗木种植业五个,肉食鸡养殖四个,茶叶包装厂一个。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53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先后有近百名大、中专毕业生。该村村民安居乐业,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7131180   

周家村

  周家村    周家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0.8公里处,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4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1350亩,林地300亩。    据传,明初,周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取名周家村。该村现有居民301户,人口1178人,除周姓外,还有少数宋、王、赵、张、徐、孙、李、姜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农民生活贫苦。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飞速发展。近几年,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淡水养殖、畜牧养殖,工商、个体、私营业等各行业突飞猛进,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人均收入4761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全面发展。该村先后有160余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0余人成为党政副处级、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的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广泛开展 “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讲文明,讲科学,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逐步改变。2003年,该村被评为农业工作先进单位、经济建设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141182   

曾家村

  曾家村    曾家村位于大场镇南5公里处,东西1.2公里,南北2.3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0亩。曾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前1公里即是204国道,村后为同三高速公路。    据传,清初,曾氏兄弟由定县(今荷泽)迁此立村,取名曾家村,该村现有居民158户,人口560人,居民以曾姓为主,还有少数郭、李、王、魏、赵、张、徐、于等姓氏的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各行各业突飞猛进。现在以水貂、狐狸为主的特种动物养殖业已成为支柱产业,规模逐年扩大,现存栏一万余只,年收入200余万元。蔬菜生产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年种植大陆菜在350亩以上,主要有大白菜、土豆等。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100元。    近年来,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有近1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多人成为国家领导干部和高级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    联系电话 86-0532-87148857   

刘家瞳村

  刘家瞳村    刘家瞳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与诸城市桃林乡接壤,是大场镇最北边的村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主要地貌为丘陵与平原相结合,耕地面积1997亩。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刘姓到此立村,取名刘家村,在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本市其他两村重名,遂改名为刘家瞳村。本村现有居民240户,780口人,均为汉族,主要有魏、陈、孙、丁、李、高、初、崔、贺等姓。    刘家瞳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有较大突破,发展起养鸡大户10户,特种养殖5户,水貂、狐狸等特种动物存栏5000只以上,母猪存栏400余头,是该镇有名的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大村。林业建设方面,也是该镇的重点村庄,全村现有林地面积千余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现在,村内主街道已硬化、亮化、美化,建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村办幼儿园一处,该村还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泛开展了普法教育和争创平安村庄活动,村民互敬互助,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是胶南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青岛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132177   

肖家洼一村

  肖家洼一村   肖家洼一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7.5公里处,村域东西1.4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400亩。该村北靠334省道,村南距“同三”高速公路0.5公里,东与泊里镇蟠龙村接壤,村东2公里处有 “同三”高速公路三级出口一个,西与肖家洼三村接壤。村南距正在规划中的黄石铁路1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初,肖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坐落在三面环岭的低洼处,故取名肖家洼。1961年,划分为四个自然村。该村现有居民134户,460口人,以肖姓居民为主,还有杨、李、刘、魏、尹、程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该村相继兴办了副业,上世纪60年代又开创了绿色工艺、粮食加工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桑园、果园、奶牛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并建有奶牛场一处,成立了奶牛协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同三”高速公路、334省道两侧植树500余亩,现已绿树成荫,空气清新。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481元。   近年来,该村幼儿园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园。并先后有近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3人成为所在行业高级人才。该村还广泛开展 “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20158   

张家大庄村

  张家大庄村   张家大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1公里,有耕地705亩,成材林254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从海州大路村迁入张姓兄弟二人,取名“张家大庄”,后迁往村东0.5公里处居住,原村落遗址被青岛市文化局命名为“张家大庄遗址”,并立碑以示后人。现在该村共有居民236户,总人口651人,除张姓居民外,还有少数定、房、林、刘、曲姓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逐步形成了大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个体加工等支柱产业,年收入290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250元。   近年来,该村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2002年投资2万元安装路灯,2003年投资32万元硬化了街道,在两年内,村庄的亮化、硬化、绿化这三化工程一气呵成。该村先后有38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6人成长为科级以上干部,有10人成为所在行业的高级人才,并出现博士后1人。该村建立了利益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为独生子女户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对晚婚晚育的夫妇、终生只要一个女孩的夫妇、独生子女考取本科以上学历的夫妇给予奖励。该村还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特别是“四五”普法以来,村民们学法用法的热情空前高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2005年,该村投资14万元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一台,旋耕犁一台,建起测虫仪一台,成立了农村服务队,负责为村民进行收割、耕种,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被列入青岛市的高产优质粮食示范区就位于该村。2005年,该村先后被镇政府命名为“民主法制示范村”、“文明村庄”、“五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1622   

丁家大庄村

  丁家大庄村   丁家大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村域东西200米,南北180米,面积为36000平方米,耕地60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魏家大庄村相隔100米,南与张家大庄村相接,西邻保子埠村,东靠白马河大桥,村后的胶南市级公路直通镇驻地。   据传,1204年,丁氏先祖由江苏迁至本地,取名丁家大庄村,该村现有居民131户,人口396人,除丁姓居民外,还有少数张、贾、李、王、黄、邵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租种土地和打工为生。解放后,农业生产连年发展,相继兴办了一些副业项目,上世纪60年代还成立了采石组、屠宰组、绣花组等,70年代成立了建筑队。近年来,畜牧养殖、植树造林、个体工商业不断壮大。截至目前,该村新上桑园200亩,蚕茧收入16万;建肉食鸡养殖小区2个,养殖大棚20个,总面积23.8亩;特稀有动物养殖200多只,年收入30万元;建有养猪小区3个,年饲养母猪60头,产仔1000余头,年收入40万元;个体手工业户8户,植树造林(包括河滩造林)200多亩,年收入170万元。2004年人均年收入4300元。   近年来,随着该村经济的发展,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入托率达到了90%以上,该村先后有48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部队营级干部2人,美国留学生1人,局级干部1人。该村还全面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评选活动,村内道路硬化,村内卫生整洁,村民素质不断提高,为造福一方,平安百姓尽职尽责。   联系电话 86-0532-87122086   

魏家大庄村

  魏家大庄村   魏家大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村域东西2.5公里,南北1.2公里,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白马河西岸。   据传,明洪武2年(1370年),陈氏先祖由江苏海州移民迁至山东诸城县东南乡白马河下游沿河择地而居。此地原有黄姓居民,与京里有关系,取名 “黄家大庄”,后陈姓兴起,更名为“陈家大庄”。明末清初,魏姓人迁入,因在诸城县衙有当差者,县官遂令更名为“魏家大庄”。   该村现有居民253户,人口856人,除陈、魏两姓居民外,还有少数周、董、徐、丁、张、任、甄、谢、纪姓居民。   该村地势平坦,属白马河中下游冲积-原,土地肥沃,自古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蔬菜为主,还有草席、条编等小手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现已形成蔬菜规模化种植。2004年总收入38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5元。   近年来,该村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先后有60余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都陆续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人才。   联系电话 86-0532-87122898   

红旗岭村

  红旗岭村   红旗岭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800亩。   1971年因修建吉利河水库,该村搬迁至此。现在该村共有居民160户,600口人,主要有曲、宋、王、张、杨、纪姓居民。   红旗岭村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农业村庄,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规模较大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该村有小型建筑队3个,占地12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1处,年贸易额达1000万美元。2004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4150元。   近年来,红旗岭村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发展。该村幼儿园被评为一类幼儿园,先后有100多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该村还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21070    

黄古墩岭村

  黄古墩岭村   黄古墩岭村位于大场镇东北9公里处,地处山岭,该村现有居民70户,人口249人,有耕地512亩,以农业为主,2004年人均纯收入4427元。   该村原由丁家看林,后由解、徐、黄等居民逃荒至此定居,取名黄古墩岭。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在旧社会,村民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行各业突飞猛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解决贫困和吃水难问题,1984年,该村迁到黄古墩岭以西150米、以南300米的地方。因为此处前低后高,水源条件好,有塔泊公路经过,交通方便。近几年,经过农业结构调整,该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该村对特困户进行适当帮助,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21288   

前官庄村

  前官庄村   前官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10公里处,东与泊里朱家河接壤,南与泊里蟠龙村接壤,北、西与本镇肖家洼相邻,全村共有居民80户,251口人,耕地面积620亩,其中用材林160亩,果园、山林100亩,蔬菜面积100亩,2004年人均收入4392元。   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334省道从村前通过,村东有同三高速公路出口一个。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金姓二兄弟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取名金家官庄。后兄弟二人分开居住,老大住在前边,称前金家官庄,1958年简称为前官庄,1973年新村规划时向西移迁100米。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林业、畜牧、瓜果蔬菜较大规模支柱产业,村级经济和农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存栏2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户10户,西瓜种植面积160余亩,因生产的西瓜含糖分高,吸引了大批客户前来购买。该村周边无污染企业,山清水秀,空气新鲜,   近年来,村庄街道实现了四季长绿,三季有花,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幼儿入园率达100%。该村为70岁以上老人落实了养老待遇,广泛开展了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和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被胶南市授予“文明村庄”称号,被镇党委授予“五个好”党支部和“经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5103   

后官庄村

  后官庄村   后官庄村位于大场镇东北10公里处,村域东西225米,南北300米,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890亩,该村东连同三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现有居民140户,人口424人,居民主要有孙、董、刘、王、周姓。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人民生活贫苦。近几年,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快了农业生产蚕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427元。   近年来,该村全民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评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和“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5102   

蔡家村

  蔡家村   蔡家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3.5公里处,地处平原。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75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0亩。该村东10公里为同三高速公路出口,南1.5公里为郝李路,西临吉利河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该村现有居民230户,人口798人。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了蚕桑生产,桑园面积已达500余亩,现有从事桑蚕生产的村民有120余户,年收入8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65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该村对主要街道进行路面硬化,广泛开展了 “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曾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模范村委会”,被胶南市命名为“桑蚕生产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9038   

邓家滩村

  邓家滩村    邓家滩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南5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660亩。该村北与殷家庄接壤,中间跨过同三高速公路,南1公里为204国道,西越过围山河与海青镇接壤,东越过丰产河与大营村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该村现有居民112户,人口400人,除陈、王两大姓外,尚有秦、杨姓少数居民,2004年人均收入4085元。    邓家滩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该村靠近沿海,土地有碱,只有少部分土地能种植农作物。解放后,该村通过水渠引水工程,利用引进的淡水种植作物,使该村经济逐年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盐碱地进行了不断地改造,使其变为肥沃良田。    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该村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一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逐步朝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村蔬菜种植面积500亩,以萝卜、马铃薯、大白菜种植为主,年生产总值达120万元。2004年“祝康”牌萝卜、马铃薯、大白菜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给村民带来了致富商机;二是壮大畜牧养殖规模,优化畜牧结构,提高畜牧专业户水平,养猪、养羊、养禽、养奶牛、养狐貂的专业户也应运而生,全村存栏猪700头、羊50只、禽20000只、奶牛5头、狐貂500只,年生产总值达200多万元;三是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村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法律、讲道德,村民参与改革和各项政治、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走在全镇前列,计划生育率、人口出生率等均达到上级下达的指标。社会治安大局日趋稳定,加强了群防群治网络,各类案件发案率得到控制,维护了农村的稳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自2004年以来,村集体统一交纳了独生子女户备用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49819   

井戈庄村

  井戈庄村   井戈庄村位于大场镇东4公里处,村域东西624米,南北长360米,总面积224640平方米。耕地2019亩。   该村南临省道,东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5 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   据传,很早以前,土地涝洼,旱天、涝天地里都出水,故称井戈庄。该村现有户数370户,人口1240人,居民有王、丁、刘、季等十六个姓氏。   历史上,该村以种粮、种菜为主,是个讨饭村庄。解放后,农民生活有了保障。近年来,该村改变传统的种粮模式,发展了林果业,现已种植果树500多亩,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就在100万左右。畜牧养殖业也是该村的主要收入之一,先后出现了养殖大户16家,肉食鸡养殖大棚30多个,蛋鸡养殖小区一个,存栏蛋鸡15000多只。该村还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在省道西侧建起蔬菜批发市场一个,年交易量100万公斤以上,贸易额达100万元以上,为农民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   近年来,该村各项工作都蓬勃发展,投资10万元建设高标准幼儿园一所,先后有100多名学生考上了大中专院校,五保户由村集体包养,独生子女备用金由村集体全部承担。该村连续多次被镇政府命名为“经济建设先进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0100   

王庄村

  王庄村   王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五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余亩。该村东与王家屯村接壤,西距诸城市2公里,南距郝李路4公里,北与吉利河村相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该村现有居民100户,人口324人,有陈、滕、魏、王姓村民居住。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大力发展了林业、牧业等生产。特别是近年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蔬菜大棚、栽桑养蚕、种植辣椒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该村的大白芽、土豆、大葱等蔬菜生产,更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王庄村先后有20多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还广泛开展了 “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22777   

肖家洼二村

  肖家洼二村   肖家洼二村位于镇驻地7.5公里处,半岭半洼,共有居民135户,538口人,耕地面积755亩,以农为主,2004年人均纯收入4300元。   明初,肖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坐落在三面环岭的低洼处,故取名肖家洼。后划分为4个自然村,该村为肖家洼二村。   清道光版《诸城县读志·疆域》称肖家洼。   肖家洼二村历史上以农副为主,解放后,该村农、副、牧业生产逐年发展,上世纪60年代又兴起了建筑业。近几年,该村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组织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近年来,该村加大了村庄各项事务的建设。曾投资2万元,建成高标准幼儿园一处,投资3万余元对生产路进行了整修,方便了群众,使该村发展逐步步入正轨。   联系电话 86-0532-87120018   

肖家洼三村

  肖家洼三村      肖家洼三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7.5公里处,共有居民167户,568口人,耕地面积911亩,有奶牛厂一处,以农业为主。2004年,人均纯收入4481元。   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南0.5公里为同三高速公路,东1公里为同三高速出入口。   据传,明初,肖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坐落在三面环岭的低洼处,故取名肖家洼。1961年划分为肖家洼一、二、三、四村,该村为肖家洼四村。   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肖家洼。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相继兴办了副业、牧业。上世纪60年代建筑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副、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建筑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业得到全面发展。该村投资1.8万元建幼儿园1处,整修了村内主要街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上级党委政府评为“五个好”农村党支部标兵、农业发展先进村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经济建设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0217   

肖家洼四村

  肖家洼四村      肖家洼四村位于大场镇驻地7.5公里处,半岭半洼,共有居民90户,350口人,耕地面积725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4500元。   该村村前有334省道经过,东1公里为同三高速公路入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初,肖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坐落在三面环岭的低洼处,故名肖家洼。1961年,该村分为一、二、三、四村。   清道光版《诸城县读志·疆域》称肖家洼。   该村历史上以农、副为主,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其中,畜牧养殖业和建筑业形成了较大规模,现有畜牧养殖小区2个。   近年来,该村投资1.8万元建成幼儿园一处,投资2万余元整修了街道,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上级党委政府评为“五个好”农村党支部标兵、农业发展先进村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经济建设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0127   

尹家柳沟村

  尹家柳沟村   尹家柳沟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北3公里处,镇环路以东,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9.88亩。南通省道、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向北可直通诸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尹氏祖先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入此地而居,因此地沟多柳茂,故取名柳沟。该村现有居民62户,258口人,除有尹姓居民外,尚有丁、王、刘、张姓居民。   尹家柳沟村历来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的落后、生产方式原始等原因,村庄较为贫穷。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各种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蔬菜种植、茶园种植、畜牧养殖、塑料大棚种植等为主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不断壮大,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0多家,年收入30多万元;果蔬、苗木、茶叶等年收入60余万元;养殖业年收入120余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56元。   2000年,该村与附近几村联办了柳沟小学和柳沟幼儿园,先后有近2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4人成为所在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和“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连续多次被镇政府评选为“文明村庄”和“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32250   

小楼子村

  小楼子村   小楼子村位于大场镇驻地南3华里,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北2华里,204国道北8华里,黄大公路西侧,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小楼子村现有居民75户,人口240人,耕地450亩,果园、山楂园70亩,各类蔬菜大棚30个,居民主要有厉、耿、高、徐、董、卢姓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年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种植、畜牧养殖一条龙,个体手工业户30家,农副产品收购、销售点2家。2004年,该村居民人均收入450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三个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先后近43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3人考入重点院校的研究生。该村结合实际,全面开展懂法、守法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143021   

李家小庄村

  李家小庄村   李家小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东西0.6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9亩,李家小庄村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交通便利,同三高速公路从村前通过,往西三公里是出入口,往南直通204国道,村东是吉利河,水资源比较丰富。村中央一棵银杏树,是明末清初栽植的,已有三抱之粗。   据传,洪武年间,李氏先祖兄弟四人,从海西堂郎村,今连云港迁此居住,起名为李家寡国,后改为李家小庄村,现李家小庄村有居民164户,人口537人,以李姓居多,还有赵、穆、张、夏姓的居民。   李家小庄村地势平坦,土地反省,特别适应蔬菜、花生及苗木的生产。近几年来,该村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大白菜、花生、苗木为主的支柱产业,大白菜每年种植面积都在300亩以上,苗木70亩。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及蔬菜大棚,建肉鸡大棚和猪场各一处。蔬菜大棚11个,发展私营个体户12个,2004年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13元。   近年来,该村还投资三万多元整修村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配置了VCD、电视、沙发。该村还拓宽了村前生产路,积极支持和发展教育工作,该村先后有8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三人出国深造,博士生和硕士生5人。该村还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该村多次被镇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种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36734   

干河子村

  干河子村    干河子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以南4公里处,村域东西0.4公里,南北0.3公里,面积0.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亩。该村东临省道,南距204国道0.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永乐年间,纪氏兄弟中的0迁来胶州,住三官庙庄,到十世族时迁至今干河子村。该村现有居民106户,人口365人,除纪姓居民外,还有少数李、赵姓居民。    该村以农、林果为主,养殖、刺绣业为辅,农产品方面主要种植土豆,大白菜,亩均收入3000元左右,由于土壤沙质适合苹果生产,该村发展果园面积300亩,户均3亩,居全镇之首。200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2002年,该村沿赫李路附近进行市场销售开发,现已开发销售户8户,面积2880平方米,为村民销售大白菜、土豆、苹果等产品提供了方便。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2000年,该村投资1万余元,对村庄街道、排水沟进行了石砌,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有近6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3人成为副处级以上干部。该村还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 评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多次被镇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38360   

吉利河村

  吉利河村   吉利河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6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5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该村北与理务关镇花根山村接壤,西有胶南市最大的河流——吉利河,北有胶南市最大的灌溉用渡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该村现有居民985户,人口1000人。除丁姓居民外,还有王、张、高、李、徐、刘、孙姓少数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以用材林、桑蚕业、畜牧业、高效农业为主的几大产业,村级经济与农户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80元。   1996年,该村与周围6个村联合成立了育才小学,该村幼儿园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园,该村先后有200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21人已成为副科级以上干部,有6人已成为副处级以上干部。该村还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依法治理民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9065 86-0532-87129068   

马戈庄村

  马戈庄村   马戈庄村位于大场镇东北4公里处,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3公里,耕地面积1300余亩。该村东靠白马河,北距新修柏油路2公里,南距省道1公里左右。   该村共有居民235户,人口800人。主要有丁、徐两大姓,还有王、安、周、董、高、郑、邵姓少数居民,1971年又有张、曲两姓从理务关移居该村。   马戈庄村地处平原,历史上以农为主,是有名的产粮大村,水资源非常丰富,2005年,该村粮田被胶南市列为万亩丰产方。该村是历史上最早的种桑养蚕村之一,现有桑园150多亩,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随着农业生产的逐年发展,该村大力发展蔬菜业,现已种植土豆300多亩,萝卜、大白菜400多亩,全部是绿色无公害食品,年收入达到60多万元。200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4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和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还先后有8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博士生1人,研究生11人。   联系电话 86-0532-87121106   

柳行大庄村

  柳行大庄村      柳行大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白马河西岸,现有居民192户,616人,耕地604亩。   据载,明初,丁姓从大村镇迁此立村,因村前两旁柳树成行,故名柳行大庄。清末,该村徐仁福为翰林,改称徐家大庄,徐仁福死后,复称柳行大庄。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村集体经济逐年发展,村民生活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近几年,又建立了占地10亩的粮油加工公司,年产值1200万元;发展了16个规模比较大的养殖小区,年创利润80多万元;建有木材批发公司1处,年产值200余万元;还有其它如面粉厂、饭店等副业,年收入估计在100万元以上。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10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加大了对村庄建设的投入。先后整修街道1000余米,石砌排水沟2000余米。该村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达到了120名以上,还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了村民素质。   联系电话 86-0532-87127131   

马家滩村

  马家滩村    马家滩村位于大场镇驻地5公里处,是大场镇陆地往南靠海最近的村庄,村庄靠204国道,西靠日照地区,耕地面积1020亩,滩涂5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曾氏先祖曾子第十四代迁往本地,马家滩村现有居民260户,人口1000人,95%的居民姓曾,尚有少数张、董、王、刘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近几年来,该村在党的正确引导下,引进了外资,海水养殖不断发展壮大。主要有梭子蟹、对虾、海参、扁鲆等水产品养殖,其中滩涂养殖主要以工厂化养殖为主,吸引了国内外养殖企业入驻,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解决了大量劳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马家滩村庄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逐年增加,各项工作都排在全镇前列,年年被评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该村现有幼儿园一所,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园。近几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近100人,有8人现在党政副处级岗位工作,有1人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    该村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对独生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广泛开展评先树优、“四五”普法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并被青岛市、胶南市、镇政府授予“先进村庄”、“先进党支部”。   

高家村

  高家村       高家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以南5公里处,共有居民112户,人口329人,耕地550亩,果园占地80亩,苗葡二处,共占地3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南靠204国道,往北1.5公里是同三高速公路,距高速公路出入口2公里,东邻白马河入海口,距离新建钢厂3公里。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该村打破了以种粮为主的局面,改种蔬菜,已发展蔬菜面积达300亩。2001年,该村南下滕州,为村民引进“里外绿”萝卜种,先后在郝李路东开发了三处蔬菜购销市场,解决了村民卖菜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开发了三处生资、农资市场,方便了附近的村民。该村自90年代以来,就发展了蛋鸡养殖业,现在该村蛋鸡存养4万只,实现了产销一条龙。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街道整齐、干净,一年四季花草常青,绿树成荫;1990年兴建了白马河小学,为附近7个村庄的孩子解决了就学问题,1999年合办了能容纳7个村幼儿上学的幼儿园;积极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获得“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38484   

西丁家庄村

  西丁家庄村    西丁家庄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北2公里处,东西100米,南北120米,面积12000平方米,耕地662亩。该村与诸城市接壤,南8公里为南海滩,西与日照港想望。    据传,早年该村为闫家庄子,后来丁氏家族迁此,改名西丁家庄。该村现有居民98户,324口人,除丁姓居民外,尚有韩、闫、徐、张等姓氏少数居民。    该村以农林为主,形成了农、林、畜牧养殖、建筑、苗木种植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林业与建筑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1998年该村建立了占地70多亩的桃园、苹果园。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0多家,户均年收入4万多元,苗木、养殖业年均收入8万多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64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该村先后有近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9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行了养老保险工作,对有二个女孩的困难户或一个男孩的困难户,实行现金、粮油补贴。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市政府、镇政府命名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被镇政府命名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41174   

小营村

  小营村    小营村位于大场镇驻地南4公里处,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4公里,面积1.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8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临黄大路、南1.5公里处为204国道,北靠同三高速公路出口,同三高速横穿村域。    小营村现有居民237户,人口736人,多为赵姓居民,还有刘、徐、安、董、郭姓少数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盛产小麦、玉米。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大白菜、土豆种植为主的蔬菜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两大产业,另外缝纫刺绣也是该村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生产的大白菜和土豆质嫩、有机含量高、营养丰富,颇受广大消费者好评,远销上海、杭州、大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前来订购,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该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大部分家庭妇女从事缝纫刺绣,绣品远销全国各地。该村经济发展迅速,蔬菜生产年收入40万元、生猪年收入150多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5169元。    随着村庄经济的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全村人亲如一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联系电话 86-0532-87148329   

立新村

  立新村   立新村位于大场镇东北7公里处,村域东西约1.8公里,南北约1.6公里,面积2.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亩。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   据传,明末年间,陈、黄、杨姓从广西迁此,因村前有一大沟,取名为大沟村,1980年,更名为立新村,地处丘陵,现有居民180户,人口655人,以陈、黄、杨姓为主,还有张、丁、李、王姓少数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该村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农业、畜牧养殖,建筑、商品批发等特色产业。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2004年人均收入达4200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政治思想不断提高,该村先后有近6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4人成为副处级以上干部,有3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还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镇政府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2888 86-0532-87122229   

金头岭村

  金头岭村   金头岭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9公里处,村西北与理务关镇相接,东北与大村镇相连,是大场、理务关、大村三镇的交界。村域东西1.85公里,南北2.55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9亩。该村东一公里处为白马河,西2公里处为吉利河。吉利河水库干渠东西横跨该村村后,成“丁”字形,村北不远处是市级公路,村前200米处是市村村通公路网,乘车1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204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据传,明末,孟、荆、滕三姓氏由江苏海州荡卢村迁此立村。因村后有一土岭,形状如龙;土岭有一巨石,又名金子石,故名金头岭(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   该村现有居民159户,人口493人,居民除滕姓、荆姓外,还有赵、王、黄、陈、徐、刘、臧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禽畜养殖、农林种植、手工作坊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发展迅猛。其中经济林300亩,果树(包括干、鲜果)150亩,桑园23亩,茶园116亩,个体手工业户4家,禽畜养殖户6家,人民生活逐渐富裕。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470元。   1996年,该村与附近6个村联办了育才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20多人,在校学生300余人。该村还建有幼儿园1处,被评为村级达标幼儿园。该村先后有4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该村广泛开展普法教育、“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党员联户等活动,加强了党员先进性教育,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27288   

小辛庄村

  小辛庄村   小辛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北15公里处,北接大村镇,东接藏南镇,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6亩,村东有小(二)型水库一座。该村东1公里是泊里至六汪公路,南距同三高速出入口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该村有不足百年的历史,居住此村的全是从别处逃荒来的穷苦农民,以租种人家土地为主。据说,该村土地原系藏南镇于家管庄大户人家所有,辛亥革命后,取村名小辛庄。该村现有居民98户,人口316人,以李、毕、杜三大姓为主,还有丁、王、程、刘、张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因地处丘陵,农产品产量很低,居民不能解决温饱,近几年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林业、畜牧业、养殖等多种产业,每年人均种植经济作物花生2亩以上,畜牧养殖规模大户20多户。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该村其它事业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自恢复高考以来,有4人考上研究生,16人考上本科生,12人升入其它专科院校。   该村自然风光优美,南有塔山山脉,登高可远眺大海风光,村东水库碧波荡漾,空气新鲜,环境幽静,民风淳朴,是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好地方。   联系电话 86-0532-87128106   

前进村

  前进村   前进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7.5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6公里,面积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4亩。该村北与理务关镇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1971年,由于修建吉利河水库,该村迁移至此,现有住户103户,人口278人。   该村因资源条件制约,始终以农业、养殖、种菜为主。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居民都难以保证温饱问题。进入8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各行各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各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形成了优质绿化苗木育苗基地,畜牧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北方绿茶等上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发展的苗圃育苗以及与邻村共同开发的优质北方绿茶、畜牧养殖已形成较大规模。现今苗圃已发展到230余亩,以黑松、法桐、紫薇、百日红、龙白、美人梅、紫叶季、紫叶桃、蔷薇、海棠、月季、硬化、金丝柳、水杉、银杏等为主的优质苗木。北方优质绿茶现已发展到180余亩。无公害蔬菜以水果萝卜、土豆、大白菜为主,发展到近300亩。生猪年出栏3000多头,存栏2000多头。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待遇不断提高。今年,该村投资兴建照明用电、自来水工程、育才小学、有线电视等。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被镇政府命名为“十佳文明村庄”,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7567   

王家屯村

  王家屯村   王家屯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7.5公里处,村域东西100米,南北150米。东邻魏家大庄村,西邻王庄村,北邻前进村,南邻保子埠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屯村现有居民23户,人口217人,主要有刘、丁、陈、孙、于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近几年,该村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杨树用材林60亩,桑园50亩,板栗园15亩。近几年,西瓜种植也成了王家屯村的一项主导产业。全村个体经商户也达到了十余家,壮大了集体经济,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2004年,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该村广泛开展了 “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民团结友好,邻里关系非常和睦。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评为“文明示范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9237   

新大庄村

  新大庄村   新大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4公里,面积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5亩。该村南通大场镇,北通大村镇、理务关镇,东通泊里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据传,乾隆年间,徐氏兄弟四人由五莲县迁此,取村名新大庄。新大庄村现有居民95户,人口330人。除徐姓居民外,还有丁、厉、杨、刘、窦、王、高姓少数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相继兴办了副业,上世纪六十年代又兴起了建筑业。近几年,该村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个体工商业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该村已出现养鸡专业户20户,养猪专业户5户,收入都非常高。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482元。   近年来,该村进行了一系列的村庄建设,打机井、上自来水、兴办水利设施等;在教育方面,该村先后有近2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广泛开展了 “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大场镇政府命名为“畜牧养殖先进村”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7298   

保子埠村

  保子埠村   保子埠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1200亩,林地200亩,卢瑟通道90亩。该村位于吉利河东岸,村南、村西都是2004年新修的市级优质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据传,明初黄姓和解姓居民从江苏海州迁此,在土埠上立村,又因村西南有保寺庵,遂取名保寺埠,后演变为保子埠。该村现有居民230户,人口730人。居民以李姓为主,另有少数陈、张、贺、丁姓居民。   该村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平原洼村,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村内出现了一大批致富能手。到目前全村已发展种菜专业户120户,养鸡专业户21户,养蚕专业户42户,养猪专业户6户,个体经商户5户,运输专业户1户,烤虾厂1个。这些示范户的出现,带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88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453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全面发展。2000年兴建了能容纳200个幼儿就学的幼儿园,解决了附近三个村的幼儿入学问题;2003年组建了合作医疗社区服务站;2005年村集体为村民交纳了合作医疗费用,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该村先后多次被镇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2330   

刘家大庄村

  刘家大庄村   刘家大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村域东西0.25公里,南北0.38公里,面积0.0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8亩,该村东临白马河畔,地理位置十分便利。   据传,清朝中期,姓申的一户在这里搞起了买卖,逐渐形成集市,遂取名申家滩,后来申家不知去向。清朝后期,有一个叫刘浩的财主改名刘家大庄村。该村现有村民160户,人口553人,以刘姓为主,还有王、李、邱、孙、夏、马、丁、秦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畜牧养殖、大棚肉鸡、蛋鸡、养蚕等较大规模的产业。村集体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1997年以来,实行科技到户、会议讲座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果农,发展果园100亩,桑园100亩。该村还出现个体手工业户30多户,肉鸡养殖户13户,蛋鸡养殖户13户,养殖户20多户,生猪存栏4000多头,出栏2500头。2004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   2003年,该村与附近3个村联办了能容纳100多个幼儿入学的幼儿园。2004年,整修街道和两侧排水沟600多米,安装了路灯,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有2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8人成为副处级以上干部。该村还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多次被大场镇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7130   

北寺村

  北寺村   北寺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北面与大村镇相邻,居白马河的东岸,村前有淘金河,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7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耕种面积51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东南3公里处有同三高速公路和204国道。   据传,300年前,丁氏八世丁嘉勇、丁嘉贵兄弟由丁家大村迁此,因坐落在大钟寺以北,故名北寺。该村现有居民260户,人口973人,除丁氏居民外,还有少数纪、卢、刘、周姓氏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农、林、牧全面发展。上世纪60年代建起了小窑厂、村建筑队,并对村民住房进行了统一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发展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各产业。截至目前,该村户均林木3亩,蔬菜2亩,养殖专业户13亩,年均收入2.3万元以上。2004年人均收入4326元。   近年来,该村各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先后有近90人考取了大中专院校,有的已成为中层领导和高级专业人才,还广泛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使村民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28279   

南寺村

  南寺村   南寺村位于大场镇北部10公里处,有居民70户,人口200多人,耕地450亩,该村居民以丁、王、张姓居多,还有少量孙、安姓居民。该村西临白马河,北临淘金河,地理位置优越。   该村人少地多,主要以农为主,以家庭养殖和规模养猪、养鸡为辅,此外,村民还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先后有12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4人成长为党政干部,有5人成长为军队干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128587   

东寺村

  东寺村   东寺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11公里,村域东西2.4公里,南北2.7公里,有耕地2024亩。该村西有白马河环绕,南有淘金河小溪从村前流过,东临塔山角下,地理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   据今300年以前,丁氏八世丁嘉勇、丁嘉贵兄弟由丁家大村迁此,因位于大钟寺以东,故名东寺村。该村现有居民280户,人口1003人,除丁氏居民外,还有少数纪、卢、刘、石、孙、李、黄、周姓氏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农、林、牧全面发展。上世纪60年代建起了小窑厂、村建筑队,并对村民住房进行了统一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发展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各产业。截至目前,该村户均林木2亩,蔬菜1.6亩,养殖专业户15亩,年均收入2.5万元以上。2004年人均收入4326元。   近年来,该村各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先后有近100人考取了大中专院校,有的已成为中层领导和高级专业人才,还广泛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使村民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28568   

驼沟村

  驼沟村   驼沟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12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1276亩,居民182户,人口586人,除杨、张姓居民外,还有李、丁、于、刘姓少数居民。   该村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一处,1984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元末,郭姓从江苏海州迁此,因村东有一沟,北丘陵,南山岭,状如伏卧的骆驼,故名驼沟。   近年来,该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种桑养蚕业,各村规模已达到55亩,亩平均年收入2000多元,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十几万元。2004年春,该村在村南岭上发展经济林500亩,长势良好,根深叶茂。2004年,该村实现人均收入485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2002年,该村幼儿园被评为农村二类幼儿园。该村先后有20多名学生考入大学院校,有1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有3人在成为高级技术人才,该村连续多年被上级评为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128660   

淘金河村

  淘金河村   淘金河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13公里处,村域面积1000亩,耕地730亩,山林500亩,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据传,明朝初期,邹、刘两家迁此,因在村前小河里淘过金子,故名淘金河。淘金河村现有居民83户,人口260人。主要有滕、马、丁、安、郭姓居民。   解放后,该村发展了木业、编织业,养殖业等小型生产,近年来,又大力发展了林果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目前,种植板栗50亩。同时交通运输户,汽车出租户、手工编织户等各行业都非常活跃。近几年来,该村还利用荒山、沟底和部分易植林土地,新植杨树成材林400亩。目前,该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4571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相继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年过70岁的老人,每月发放养老保险金。该村考入大、中专学生30多人,分配到党、政、军、医等部门工作的干部有10多人,由于广泛开展“五好家庭”等各项活动。该村还成立了秧歌队,活跃了气氛,提高了农民素质,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连续被上级命名为“文明村庄”和“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121056   

幸福村

  幸福村   幸福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13公里处,是大场镇东端与大村、藏南、泊里镇的交界处,属丘陵地带,村域东西、南北均长0.2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耕地403亩。   该村位于三处乡镇交界处,村小人少地多,地理位置较优越,交通、电力、通讯便利。   据说,1840年,以放马为生的李成、毕氏、董瑞光三户由本县李家桃园、毕家村、董家小庄村迁至小白马河南一公里的草场处,立为大荒村。1962年,改名为幸福村。该村现有居民42户,人口136人,以毕、李、董姓为主,还有少数刘、杜、丁姓居民。   近年来,该村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得到全面发展。2004年,该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4000多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的残疾人及五保户都得到了一定的待遇,还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及争创镇级文明村活动,经常性的进行四五普法活动,促进了村干部的执政能力,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使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28198   

塔山店子村

  塔山店子村    塔山店子村位于镇驻地东部12公里处,是大场镇的最东端。村域东西1.6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3亩,山林800亩。该村东南与泊里接壤,北与大村、藏南相邻,村正南1.5公里处便是334省道,顺省道往东100米处,便是同三高速公路一个三级出口,再往东500米就是204国道,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该村坐落于塔山半山腰,这里的山有四座主山峰,海拔120多米,是大场镇的最高点。座座山峰都与环山大道相连,主峰顶地势平坦,南端建有一座微波站,北端生长一棵拥有4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    该村共有居民252户,人口792人。除刘、李、丁、王四姓外,还有安、肖、唐、董、杜少数姓氏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种植、畜牧养殖为主。近年来,该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规模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该村拥有大量的山岭地,盛产花生、土豆、西瓜、萝卜、白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大批的商贩慕名而来,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实现了农民种植效益的提高。养殖业也有了大的发展,该村母猪年存栏150余头,年出售育肥猪1700余头,收入120多万元。牛羊年出栏100余只,蛋鸡年存栏6000余头,2004年人均纯收入489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该村多次被镇党委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经济建设先进村”、“先进党支部”,被胶南市授予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创“五个好”带头村党支部,模范村委会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25228   

西寺村

  西寺村   西寺村位于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北马河中游西岸村域东西1.25公里,南北0.4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510亩。该村有塔柳路穿越村前,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据传,由于该村北部有一座方钟寺,寺东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河流一条,叫白马河,东南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小河叫淘金河,两条河隔断了两岸的村庄,而该村位于白马河西岸,故称西寺。1973年发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1982年被青岛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现有居民106户,人口302人。近年来,该村以种植花生、蔬菜、瓜果为主,养殖业以规模养猪、水貂、狐狸为主,该村还充分发挥靠河滩近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植树造林,林木面积已达150亩。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481元。   在发展壮大经济的同时,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改变了村容村貌,广泛开展 “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村民素质。该村先后多次被镇党委、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532-87128588   

新官庄村

  新官庄村   新官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10公里处,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3亩。现该村有居民86户,人口296人。除王姓居民外,还有刘、陈、蔡、张、徐姓少数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活水平低下。解放后,该村的农业生产逐年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1996年,该村兴建了一所高标准幼儿园,能吸纳附近7个村幼儿的上学。该村还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053287127112   


王家屯村特产大全




王家屯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