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马河村
小白马河村位于大村镇驻地南8公里处,西邻白马河,北与苍山路相接,南与大场镇驻地驼沟村相连,向东3公里有大泊路可直通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全村现有可耕地1074亩。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祖丁钏后裔,由今后茂甲庄迁此立村。因位于白马河畔,村小,故名小白马河。
小白马河村原由丁姓居民择地居住自然形成,后崔姓由外地迁来居住,现基本由丁、崔两大姓氏组成,另外还有王、曲、安、刘等姓居民,现全村共有人口176户,558人。
小白马河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全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主,以畜牧、桑蚕、林业、林果、淡水养殖为辅的经济模式,其中发展规模较大的生猪业,全村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桑蚕业现有桑园60亩,年出售蚕茧4000公斤以上。2004年引进手工个体业户2家。2004年人均纯收入为4600余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83301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4105 | 266000 | 0532 | 查看 小白马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藏马一村 |
藏马一村 藏马一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藏马山西麓,白马河东岸。据史料记载,明初王姓兄弟由江苏赣榆大兴庄逃荒至藏马山下,见此地东靠藏马山,西临白马河,风景秀丽,宜农宜樵宜渔,便在此安居生息。因地处藏马山下,故名藏马村,清初分为上藏马、下藏马两个村,解放后下藏马村又分为一村、二村、三村三个自然村。藏马一村现有160户,530口人,除王姓外,尚有夏、赵、贾、胡姓居民。 藏马一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由于多种原因,农民生活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优势,尤其是中央1号文件以来,各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村共有农业机械100多台,其中大型联合收割机一台,小型收割机三台,脱谷机三台,发展个体工商户20家,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20元。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到2004年全村共有2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也在不断完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全部由村集体负担。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活动,使全体村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
大村中村 |
大村中村 大村中村位于大村镇驻地,村东是黄泊路。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8亩。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初丁氏先祖丁推由江苏海州迁至迁至此地天台山下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丁家大村。解放后简称大村。1961年丁家大村分立三个村,以该村居中,故名大村中村。该村现有252户,752口人,除丁姓居民外,尚有孙、高、王、刘、张、曲、薛、叶、于、封、熊、崔等姓居民。 大村中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私营企业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在村东兴建商业网点房10000多平方米,全村个体工商户40多家,私营企业2家。2004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11727 |
宋家村 |
宋家村 宋家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3.4公里处,白马河西岸,黄大路西侧,地处丘岭。村域东西1.6公里,南北1.4公里,面积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64亩。 |
庙子山村 |
庙子山村 庙子山村位于大村镇西部6公里处,耕地面积195亩,现有20户,49口人。全村共有崔姓两户,刘姓18户。 庙子山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开始发展畜牧业,每家每户都养猪、养鸡、养牛。同时还发展桑蚕、苗木等,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 |
大桥村 |
大桥村 大桥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西6公里处,耕地面积905亩。该村共126户,人口570人,主要有周、赵、耿、姜、张等姓。 据传,明中期耿、李、丁三姓由胶州十里铺及附近河外(村)迁此立村。因村旁有一石桥,村庄比邻村大,故名大桥。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大桥村。 大桥村历来是以农业为生。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加快发展畜牧业、特色种植业,村民收入开始增多。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 |
新村 |
新村 新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3.5公里处,村域东西0.3公里,南北0.2公里,耕地面积296亩。全村共38户,111口人,主要有丁、刘、王等姓。 新村原名韩家庄村,因1969年建韩家庄水库,迁移到水库以北,故名新村。 新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各行各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村有板栗30亩,经济林40亩,农业机械20台,其中脱谷机2台,草面加工机械2台。除传统农业外,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36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11508 |
横山后村 |
横山后村 横山后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北2.5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50亩。 该村村前有一座山,山为横向,东西1公里,村中心位于此山的后面,故名横山后。现有136户,420口人,有丁、任、徐、李、万、张、王等姓。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自1995年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林100亩,板栗30亩,茶叶100亩,兴办了茶厂。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526元。 |
后村 |
后村 后村位于天台山脚下,是大村镇驻地通往西北的出口,村西头有丁氏祖坟。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0亩。 据传《丁氏家乘》记载,明朝中期,丁氏六世第六十一支丁锐由丁家大村(今大村)迁此立村,因在丁家大村村后,故名后村。该村现有102户,286口人。除丁姓村民外,尚有李姓、纪姓、高姓、孟姓、刘姓、张姓等村民。 后村历史上以农、牧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展了百亩苹果园,还有桑园,有用材林260亩。自1999年以来,牧业生产形成了较大规模。目前该村40%的劳动力在镇驻地企业上班。2004年,人均纯收入469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12669 |
龙古前村 |
龙古前村 龙古前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北龙古顶山前2公里处,全村78户,250口人。粮田面积450亩,山场面积500亩。全村居住分散,分4个自然村。全村以王姓为主,还有宋、李、张等姓。 该村有100多年的历史,村民以种田为主。解放前,全村没有一名文化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全村经济条件开始有所改善,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难和行路难问题。以山区优势发展经济,大力发展了林业生产和家庭饲养业,并新上茶叶120亩、板栗50亩。西瓜生产在本地区小有名气。 |
李家村 |
李家村 李家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北1公里处,村域东西1.9公里,南北1.8公里,有耕地438亩,河滩100亩,山场300亩。 据传,清初李姓由今海青镇后河迁此立村,取名李家。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李家。 李家村有136户,人口433人,除姓李居民外,尚有夏姓、王姓、刘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李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在村东靠公路建商业房10家。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31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发展。李家村先后有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人成长为县处级以上干部,有2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独生子女备用金。 |
封家小庄村 |
封家小庄村 封家小庄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全村168户,582口人,耕地面积650亩,经济林面积600亩,。该村以封姓居民最多,尚有丁、殷、潘、孙、杨、王、窦、徐、李等姓居民。 封家小庄村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业产业调整,农业、畜牧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主体。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736元。 |
藏马二村 |
藏马二村 藏马二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2.5公里,位于藏马山下,山水相连,环境优美。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8以里,其中耕地1032亩,本村地理位置优越,东临藏观山,西临白马河,交通方便,1996年新建集贸市场一处,满足周边村庄居民生活需要。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丁、王先祖由江苏、海州迁至本地立村,起名藏马山,自然分立上藏马,下藏马一村、二村、三村,本村又名下藏马二村。现有231户,人口660人,现有丁、王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贫,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农、林、牧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带动了养殖业及手工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突飞猛进,进一步加强对各行业的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林木种植有较大规模的产业,其中2002年林业植树达1000多亩,种植、养殖达650亩,年收入260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本村先后有47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6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 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2003-2004连续两年被镇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下藏马三村 |
下藏马三村 下藏马三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藏马山西麓,白马河东岸,村内中心大街西经百马河大桥,直接于环镇路相接,东于拦山河路相连,直通藏马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白马河内沙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采挖价值。藏马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观光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据史料记载,明初王姓兄弟由江苏赣榆大兴庄逃荒至藏马山下,见此处东靠藏马山,西临白马河,宜农、宜樵、宜渔,便在此安居生息,因地处藏马山下,故名藏马村。清初分上藏马山、下藏马山两个村,解放后下藏马山分为下藏马一村、下藏马二村、下藏马三村,设三个村民委员会。下藏马三村现有242户,860口人,除王姓外尚有赵、丁、李、孙、张五姓。 下藏马三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各行各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村共有大小型农用机械200多台,发展个体工商业户8户,2005年村引进鞋帮加工厂一个,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几年,该村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发展林业生产,先后栽植了品种杨树400亩,为今后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320元。 |
广家庄村 |
广家庄村 广家庄村位于藏马山下,白马河东0.5公里处,离镇驻地2公里,村域东西0.6公里,南北0.8公里,面积0.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00亩。 据传,清初李锡录由附近的李家村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人少地广,取名李广家庄,后简称广家庄。现有208户,653口人,有张、王、刘、季、董、丁、赵、石、曾、孟、曲、贾姓等居民。 广家庄村历史上以农、牧为主。解放后,该村的农牧业逐年发展,到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建筑业。近几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养殖、建筑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2003年该村退耕还林200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425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先后有30名学生考入大、中院校,有8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 |
管家村 |
管家村 管家村位于大村镇驻地正西,村域东西1.6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0亩。管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管家村现有124户,440口人。除管姓外,还有李、王、张、丁等姓。 管家村历史上以农业、养殖业为主。随着改革开放,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养殖业发展迅速,年内出售生猪50多头,肉鸡近万只,全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3人成为党政副处级干部,2人成为部队营级以上干部,5人成为所在单位高级人才。先后被评为“十佳文明村庄”、“五好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重罗山村 |
重罗山村 重罗山位于大村镇西南4公里处,村域东西1000米,南北1000米,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118亩。现有208户,609口人,主要有丁、林等姓。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第五十二支丁綵后人由西南庄迁此立村,因坐落重罗山东侧,故名。 重罗山以农业为主。随着改革开放,村民开始发展养殖业、畜牧业等,现有大型养鸡厂一家,另外还养鸡、牛、猪等,村民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 |
韩家庄村 |
韩家庄村 韩家庄村于大村镇驻地以西4公里处,现有耕地797亩,荒山约400亩。该村有151户,480口人。 据传,明初韩姓由江苏迁此立村,取名韩家庄。1971年因建水库,部分住户迁至原村西南居住,仍名韩家庄(部分迁往东北角另立新村)。明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韩家庄。现有丁、刘、崔、张、王等姓。 韩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现在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畜牧养殖、淡水养殖成为本村的亮点,2004年人均纯收入416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15118 |
姜家庄村 |
姜家庄村 姜家庄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有耕地159亩。 据传,明朝洪武二年,姜氏由江苏海州迁居诸城刘博庄,后迁至陈家庄村,乾隆十三年姜氏始祖守智迁出陈家庄,自立新村。现姜家庄村有30户,83口人,除姜姓外,还有丁、李、宋等姓。 姜家庄村以农业为主。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种植业收入58万元,养殖业收入48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354元。 |
西陈家村 |
西陈家村 西陈家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名陈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名为西陈家村。该村现有150户,545口人,主要有丁、夏、孟、范、管等姓。 该村历史上以农、林、牧为主。2004年林果收入15万元,农业种植收入195万元,畜牧业收入165万元,个体经营及工业收入95万元,人均纯收入4608元。 |
中村 |
中村 中村位于大村镇驻地北1.5公里处。村域约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0亩。中村村东靠薛大路,北距泰薛路15公里,南距204国道14公里。 据传,清道光年间,丁比宴从今藏南镇孙家屯迁此立村,因位于丁家大村(今大村)与李家中间,故名中村。中村现有71户,人口204人,村中除于、杨、李三姓外,均为丁氏。 中村以农业为主,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果蔬业。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输出,为村里争取了大量资金。同时,积极引进外来资金,经济逐步得到发展。2004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 经济发展的同时,村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先后有3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村内开展了“五好家庭”、“好婆媳”、“十佳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112855 |
林子村 |
林子村 林子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北通市美,南通理务关,西北通诸城,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10亩。林子村共有70户,人口220人,有任、封、刘、宋、邱、吕、姜、蔡等姓居民。 林子村历来以农业、林业、畜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畜牧业得到快步发展。2004年人均纯收入4735元。 |
大村前村 |
大村前村 大村前村位于大村镇驻地,大泊公路横穿村东,与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相接,西有林木茂盛的天台山和百亩精品茶园,东有藏马山和白马河。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初丁氏先祖丁推由江苏海州迁至迁至此地天台山下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丁家大村。解放后简称大村。1961年丁家大村分立三个村,以该村居前,故名大村前村。该村现有310户,920口人,耕地1067亩。 近几年来,该村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果园160亩,板栗园80亩,成材林500亩和占地400亩的工业区,现已开发100亩,镇龙头企业巨航硫化机有限公司入驻园内。在工业区北侧兴建了商业网点房和居民小楼,使个体经营户得到快速发展,共有个体经营业户40多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里实行硬化路面、安装路灯,绿化环境,对村民实行由村集体统一出资的合作医疗。并设立了奖学金,每年对考上本科以上的学生奖励2000-5000元。同时广泛开展人人争先进、户户争五好的文明活动,使该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
河北村 |
河北村 河北村位于大村镇驻地。全村有耕地663亩,山场1000亩。 据传明朝初年,丁氏先祖丁推由江苏海州迁至山东天台山下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丁家大村。1961年丁家大村分立三个村,村内小河以北定名为大村河北村。该村现有205户,597人,除丁姓居民外,尚有孙姓、徐姓、孟姓、张姓、赵姓、刘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大村河北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该村在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了林果业、畜牧业、工商业等支柱产业。近几年来,该村发展速生用材林300余亩,建设了2600平方米的集市贸易场地,年商业贸易额达600万元。全村工商业户40家,年利润近百万元;个体企业两家,年产值500万元;全村畜牧业年纯收入8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4731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得到全面发展,河北村先后有5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6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得到了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大村镇党委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胶南市委命名为“先进党支部”,被山东省建设委员会命名为“明星村”等荣誉称号。 |
前龙古村 |
前龙古村 前龙古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北5公里处,东与东龙古,西与林子、桃山,南与龙古前,北与西龙古及诸城的孙家沟村地界相邻。村域东西2.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08亩,林地150亩,山场400多亩。村居南望龙古山,风光旖旎,山川秀美,山顶有天然石洞。环镇公路由村南龙古山下横穿而过,交通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刘氏始祖与王氏始祖情同兄弟,由海州迁往龙古山脚下定居,取名前龙古村。本村现有151户,479口人,以刘、王姓居多,另有安、张等姓居民。 前龙古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种植业、畜牧养殖、建筑,手工业等支柱产业。其中,辣椒生产已形成规模,面积达200多亩;黄烟生产60多亩,居全镇之首。 前龙古村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有4人成长为党政处级以上干部,有3人成长为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 |
东龙古村 |
东龙古村 东龙古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北5公里处,北邻诸城市桃园镇孙家沟村,是大村镇通往诸城必经之路。村南北长4公里,东西长1.5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80亩,山场2240亩,各种新造林800余亩,道路植树15000余棵,进村路宽6米,生产路20多里,道路纵横,交通便利。 据传,元末刘录由四川吉子滩逃荒来此地定居,取名刘家庄。后因地处龙古山东北麓,改称古东龙古。东龙古村现有325户,976口人,姓刘的村民占80%,其它有王姓、张姓、李姓、丁姓、曲姓等村民。 东龙古村有丰富的名胜古迹、神话传说。过去,为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先人在南山设置了绊马锁、月牙桥;村南山有山洞一处,又称石尾洞。 东龙古村历史上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几年,东龙古村因地制宜,进行了产业调整,发展果园600余亩,桑园2000余亩,新老板栗园有340余亩。由于山场放牧广,养牛200余头,羊1000余只。东龙古村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各类水库4座,大口井10眼,高位水池5座,地下喷灌水道5000余米,喷灌口200余个。最近几年,各工、商业有了较快发展。村中有砖厂一个,铸造厂一个,维修厂二处,个体商业3家。全村70%的户从事家庭小手工业。农、工、商、养殖等各行业年总收入达200余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19108 |
西北河崖村 |
西北河崖村 西北河崖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与诸城市接壤,东8公里是景色优美、传说离奇的藏马山,西靠桑行水库和龙古山。全村75户村民240口人,580亩土地。 西北河崖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19020 |
李家河崖村 |
李家河崖村 李家河崖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属山岭区。东与田庄,西与诸城孙家泊村,南与双庙、刘家河崖村,北与桑行村相邻。全村耕地380亩,林地80亩。村西北有桑行水库。 据载,明洪武元年,李氏六世祖李占、李年兄弟二人由水城迁此立村,故取名李家河崖村,现有70户,280口人,有李、丁、陈、刘、朱、于、栾等姓居民。 李家河崖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先后形成苗木、林业、蔬菜等基地30亩,蔬果基地20亩,桑树20亩。 |
西北龙古村 |
西北龙古村 西北龙古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与诸城市接壤。村域东西3.5亩,南北2.5公里,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86亩,山林1500亩。 据传,明初刘迁从诸城迁至龙古山下立村,取名龙古。为与另一龙古村区别,以该村坐落龙古山西北角,改名西北龙古。该村现有345户,986人,刘姓村民占95%,另外还有吉、麻、高、王等姓居民。 西北龙古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黄烟种植,建起了养殖小区,发展了林业生产等,使集体、村民都增加了收入。2004年集体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19869 |
岭南庄村 |
岭南庄村 岭南庄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2.9公里处,白马河西岸,地处丘陵,有居民93户,342人,耕地488亩,果园200亩,以农为主。 据传,清道光年间,陈姓由今泊里镇迁此立村,取名岭南头,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名为岭南庄。 |
桑行村 |
桑行村 座落在大村镇驻地以北8公里处,离市美驻地3公里,西距诸城市桃园镇东王夼村3公里。全村耕地605亩,树林20亩,塘坝2座。 1736年,一位名叫李泰的,从李家河崖搬到河北崖,后来发展了一片桑树,故名桑行。现有134户,434口人,除李姓外,还有朱、赵、陈、刘等姓。 |
大尧村 |
大尧村 大尧村位于大村镇驻地南1公里处,村东有大泊路,村西有黄大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耕地面积412亩。 据传,明永乐十二年,孟氏十二代孟希祖来此立村,以烧窑为生,故名孟家窑。后来,麻、刘、杨等姓相继迁来,解放后,为书写方便,改名为大尧。现有170户,596口人。 大尧村历史上以烧窑为主,后来,随着土地的减少,基本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相继兴办了工、副业项目,如木工、红炉、机械加工、电机维修等,集体经济十分活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营户,有预制件加工、建筑、制香等;同时发展个体养殖户,发展肉食鸡、蛋鸡、猪等,年收入10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 该村先后被评为胶南市文明村庄、科普先进村庄、普法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基层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刘家河崖村 |
刘家河崖村 刘家河崖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北5公里处,与诸城市接壤,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400亩。 据传,明末刘氏四世祖刘荣堪由东龙古迁此立村,因村东有河,故名刘家河崖。现有210人,除刘姓外,还有封、孙、张等姓。 刘家河崖历史上以农为主,2004年人均收入4800元。 |
双庙村 |
双庙村 双庙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北4.8公里处,地处于泊公路西侧,东临风景秀丽的白马河。耕地面积677亩,人口600人,以农业为主。 据传,明朝嘉靖年间王明从藏马山迁此立村。因南北各有一座庙,故名双庙。村民以王姓居多,尚有陈、姜、刘等姓居民。在村北有一棵近500年的银杏树,现在生长良好。 双庙村主要以林果业为主。现有果园130多亩,用材林400多亩。2003年成立了双庙农贸市场。-“双庙村农产品合作社”正在注册当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2004年被评为胶南市“民主法制示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5119666 |
丁家洼村 |
丁家洼村 丁家洼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4.5公里处,东有藏马山,西有白马河,北靠田庄村,南靠龙潭村。村东、西各有一条通往胶南、青岛的公路。村域东西0.6公里,南北0.5公里。该村现有53户,152人,以封姓居多。 丁家洼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该村大力发展了蔬菜大棚、桑蚕大棚,畜牧、养殖、建筑、苗木生产等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2004年人均纯收入4250元。 丁家洼村先后有2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6人成为党政副处级、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2名成为青岛市劳动模范。 联系电话 86-0532-85110385 |
田庄村 |
田庄村 田庄村位于藏马山西部,白马河东侧,三面环河,一面靠山。村子向北10分钟可到达泰薛路,向南20分钟直通204国道。有耕地1400亩,林地2000亩,地势半岭半洼,自然条件较好。 该村历史悠久。元代前居民因皆系田姓,故名为田庄。元末因战乱田姓人绝村废。明初王远一家由江苏海州迁来,又在此立村,逐步发展成人口众多的大村。现该村有330户,人口1035人,除王姓外,还有孙姓、史姓、丁姓、刘姓、卢姓、李姓、封姓、谭姓、陈姓、戚姓、于姓等居民。村西头一棵直径2.5米、高15米、树冠直径30米的长寿银杏树,自元末至今仍根深叶茂。 田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逐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向机械化、电气化发展。全村共有运输车30多辆,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发展造林面积2000多亩,年纯收入在30万元以上。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700元。 田庄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庄。解放后为国家输送了近百名大、中专学生,其中有6名研究生,有8名为党政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2名被评为胶南市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随着经济建设上的发展,村庄两个文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村民福利待遇逐渐提高。2001年集体投资给全村村民安装了电话,成为该镇第一个电话村;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网络;全村居民用上了自来水;村里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该村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村庄”和胶南市“先进基层党支部”、“林业状元村”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10787 |
胡家沟村 |
胡家沟村 胡家沟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东靠藏马山,西靠大河国防公路,北靠市美,有耕地502亩。 该村有128户,人口375人,除胡姓居民外,尚有刘姓、赵姓居民。 胡家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有40%的村民有手扶拖拉机,近50%的村民安装了电话。 |
黄岭村 |
黄岭村 黄岭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东靠青山,三面环沟,与张家楼镇接壤,耕地面积564亩。现有101户,264人。 黄岭村历史上以农、牧为主。2004年人均纯收入4557元。 |
孟家村 |
孟家村 孟家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北五公里处,是大村镇最西北的村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0.8公里,耕地面积594亩。该村地处丘陵,北与本镇桃山村相连,南与封家小庄村相接,东与林子村相邻,西与理务关镇范家沟村接壤。 据传,孟氏祖先从诸城迁至本镇大尧村,后又从大尧村迁居到孟家村。现孟家村有94户,人口297人,除孟姓居民外,尚有刘姓、赵姓、崔姓等居民。 孟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819元。 |
蔡家沟村 |
蔡家沟村 蔡家沟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西5公里处,村域南北1.5公里,东西1.2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68亩,山场1000余亩。 该村共有110户321口人,除丁姓居民外,还有张、王、赵、纪等姓居民。 蔡家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农副业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更是突飞猛进,发展苗木、养殖业基地100多亩,年收入50多万元,农业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加上副业及外出务工收入,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2003年全村退耕还林600多亩,人均20亩,预计10年后,人均年收入1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82462 |
桃山村 |
桃山村 桃山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与诸城相邻,地处丘岭,村域南北2公里,东西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85亩。 据传,明朝宣德年间,丁氏族人迁来立村,村名东桃山,后因村山后有诸城市桃元乡大桃山村便改名为前桃山,后称桃山。现全村有140户,人口470人,除丁姓居民外,尚有孙、封、王、刘、任等姓居民。 桃山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80年后全村以黄烟生产为主,以花生、辣椒生产为副。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2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5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 |
耿家沟村 |
耿家沟村 耿家沟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41亩。 据传,明初耿氏先祖由徐州迁至此地居住,子孙繁衍而立耿家沟村。现有330户,人口1026人,主要有王、沙、侯、陈、刘、卢等姓。 耿家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实行科学种田,增施化学肥料,畜牧养殖,林木种植,外出经商、打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人均收入4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耿家沟村先后有近1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0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该村推行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市、镇政府授予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81171 |
上藏马村 |
上藏马村 上藏马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3.8公里处,东邻藏马山,北邻龙潭村,西邻下藏马村,全村有耕地面积1140亩,山场800余亩。 据传,明初王忠、王明兄弟二人由江苏赣榆大邱庄徒步来此立庄,因此处位于藏马山上游,故名为上藏马。该村现有282户,908人,除王姓外,尚有陈、孙、麻、刘、许等姓居民。 上藏马村以农牧业为主。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树木栽植、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该村现有个体私营业户2家,个体工商业主4家,2004年人均纯收入4600多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该村先后由120名学生升入大中专院校,有12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连级以上干部,有2人成为高级专业人才,有1人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 随着青岛经济中心的西移,该村的区位优势也相对看好,位于村东的藏马山被青岛市规划为市级储备公园,山中景点甚多,主要有黑龙潭、天池等。 |
市美村 |
市美村 市美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9公里处,白马河东岸,北靠黄大路。该村东西0.5公里,南北1公里,周围丘岭环抱, 据传,明初季、王二姓从江苏海州迁来立村。该村原名柿脉,后以该村文人较多,改名士墨。约在一百年前立了集市,因市场繁荣,改名为市美村。市美村现有380户1077人,有邓、王、杨、季、陈、刘、赵、鼎、逄等姓村民。 市美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个体私营,畜牧养殖,建筑,苗木种植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黄烟种植和个体私营业形成了较大规模。该村建立了林木经济园,共有树木100多亩和2万多平方米的集贸市场用地,年贸易额达2万多元,全村个体工商户78家,年产值10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4千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81030 |
赵家前夼村 |
赵家前夼村 赵家前夼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白马河上游东岸,现有57户, 176人,除赵姓外,还有李、王、崔姓等少数居民。 赵家前夼村以农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全村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户购买了手扶拖拉机,百分之七十的农户安装了电话。 |
王家前夼村 |
王家前夼村 王家前夼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北9公里处,北与泰山路、西与市石路接壤。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50亩,荒山500亩。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王氏先祖王德勇、王德帮兄弟二人由湖南宁乡县迁来立村。因坐落山岭前,并有沿河洼地,故名王家长夼,后改名为王家前夼。该村现有180户,人口620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丁、赵、李、殷、许、张等姓。 王家前夼村历史上以农业、林业为主。1947年解放后,该村农、林、水利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上世纪60年代,该村兴办油房、磨坊、绣花;80年代兴办了地毯加工厂、播发厂、粉丝厂。 近几年通过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广大村民在发展粮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种植美国大西洋土豆、大根萝卜等订单农业,年收入近20万元。近几年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该村投资50余万元兴办了青岛胖同大川木业有限公司,年收入10余万元。发展用材林业100余亩,仅此一项,村集体年收入3万余元。 王家前夼村先后有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3名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该村曾荣获“胶南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89298 |
胡家前夼村 |
胡家前夼村 胡家前夼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白马河畔西岸,村域东西4公里,南北2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25亩,林地300余亩。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胡氏兄弟二人由云南迁到该地立村。因坐落山岭前,有沿河洼地,故名胡家长夼,后改名为胡家前夼。现在该村有131户,总人口471人,主要有陈、王、宋、李、赵等姓居民。 胡家前夼村近几年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村民大力发展农、林、牧、养殖业。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8元。 该村近几年先后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学生21人,其中博士生4人,硕博连读1人。 |
西茶沟村 |
西茶沟村 西茶沟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北8公里处。东靠白马河,南有凤凰山,北有古石城,村东是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曾经出土过石斧、石镰等石器。村域东西2.2公里,南北1.8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公顷。村域内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其中村西的幸福泉,矿物质含量较高。 据传,该村原名为石城,是一战略要地,屡经战火,据今有几千年历史,现凤凰山顶尚有标记。清乾隆年间刘廷冉从大村镇东龙古村迁此立村,现有123户,356口人,除一樊姓外,其余全为刘姓。 西茶沟村以种植业为主,2004年人均纯收入4560元以上。 |
小河西村 |
小河西村 小河西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13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3.2公里,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5亩。现有143户,人口443人,除崔姓居民外,尚有栾、张、王、付等姓少数居民。 小河西村历史上以农、牧为主, 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610元。 该村多次被市、镇评为“五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 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86331 |
徐家庄村 |
徐家庄村 徐家庄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西2公里处,周围群山环抱。村域东西2000米,南北4000米,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56亩。盛产花岗石。 相传,明崇祯年间徐姓由今大场镇凤墩村迁此立村。该村现有186户,569人,除徐姓外,还有丁、杨等姓。 徐家庄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花生、玉米、花岗岩。 联系电话 86-0532-85116066 |
北村 |
北村 北村位于原市美乡驻地,白马河上游东畔,西与诸城市石河头乡接壤,南10公里为大村镇驻地,北8公里为六汪镇驻地.东西约有500米,南北约有1500米。 据传,明朝末年刘氏先祖由今藏南镇横河川村迁此为薛武候看坟立村,取名为薛家茔。1957年改名为茔上。因重名,1980年改为北村。现有85户居民,262口人,除刘姓居民外,尚有李、崔等姓少数居民。 北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多产花产、玉米、小麦等作物。近几年来,畜牧和林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2004年人均收入达4000余元。 |
斜屋村 |
斜屋村 斜屋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以南7公里处,东与藏南镇相邻,南与大场镇相接。村域东西2.6公里,南北1.3公里,面积3.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2亩,林场400亩。全村78户,252口人。区域内南北贯穿大泊路,南连泊里镇同三高速;藏山公路,由村后穿过,东接胶南市,西接理务关及堵城市,交通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70年),丁氏先祖带二子由本镇西南庄村迁至此地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该村,因受地理环境所限,房屋建筑偏向东南,由此而得斜屋村名。斜屋村除丁姓居民外,尚有周、夏、赵、石、刘、杨、张等姓居民。 斜屋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苗木、种植、畜牧养殖、林业开发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以本实现机械化。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80元。 |
大河西村 |
大河西村 大河西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11.5公里处,马家河上游西岸,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5公里,面积3.75平方公里,地处丘陵,耕地945亩。 据传,明初戚本初从江苏海州迁来立村,因地处河西岸,且比邻村大,故名大河西,现有192户,人口583人,除戚姓居民外,尚有赵、五、于等姓。 大河西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林业生产,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636元。 |
小泊村 |
小泊村 小泊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马家河上游东岸,地处丘陵。 据传,明朝中期崔氏由今山前寨里、西寨迁来立村。因地势低洼,人口少,故名小泊村。现小泊村有170户,493口,除崔姓居民外,尚有刘姓、赵姓等少数居民。 小泊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高效农业、林业、畜牧业、个体工商业迅速发展,村级经济逐年增长。 |
院前村 |
院前村 院前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马家河东岸,环镇公路自村西贯穿全镇南北,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0亩,成材林200亩。 据传,明朝末年王姓从附近店子村,陈姓从今琅玡镇前来立村。因坐落在寺院前,故名院前。院前村现有151户,人口433人,除王姓、陈姓居民外,尚有于姓,杨姓等少数居民。 院前村地处丘陵,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规模户大批涌现。建筑工商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4433元。 |
后尹家沟村 |
后尹家沟村 后尹家沟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15公里处,耕地面积1440亩。后尹家沟村在尹家大山西麓,地处山岭,自然环境优美,北与六汪镇相接,东与张家楼镇接壤。 据传,明初尹姓兄弟二人从江苏海州迁来立村。村里现有268户,人口795人,村民大部分姓王,有少数李姓、张姓、封姓村民。 后尹家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有种茶的历史。改革开放后,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发展茶园300亩,进一步扩大了茶叶种植面积,并建立了藏马茶叶协会,形成了户户有茶,人人采茶的格局。以茶厂为龙头企业,实现了村庄增收,壮大了集体经济。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在村东建苗木基地一处,投资额已达70多万。另外还有草莓生产基地一处,塑料大棚10个,年产值达6万多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后尹家沟村幼儿园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园。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积极推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工作,同时广泛开展了“农民教育日”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从1990-2001年连续被胶南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86-0532-82188300 |
东茶沟村 |
东茶沟村 东茶沟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11.2公里处,马家河上游西岸,面积1.75平方公里,地处丘陵,耕地349亩。 东茶沟村现有51户,人口163人,除张姓居民外,尚有孙、刘、历、戚等姓少数居民。 东茶沟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林业生产,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636元。 东茶沟村先后有9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研究生2人,博士生1人。 |
西北砚瓦村 |
西北砚瓦村 西北砚瓦村位于大村镇十楼山西2公里处,地处山岭,耕地484亩。 据传,明末赵氏兄弟三人由大场镇大营村迁此。因位于西砚瓦村北,故名西北砚瓦。该村现有102户,284口人,除赵姓居民外,尚有张姓、李姓、王姓、逄姓等少数居民。 西北砚瓦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林业、畜牧养殖和以黄烟、辣椒为主的高小农业。其中,在马家河两岸栽植杨树200多亩,每年栽植黄烟30多亩,辣椒60亩以上。截至2004年底,全村居民共购置农用三轮车3台,中型拖拉机2台,手扶拖拉机42台,人均纯收入37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87338 |
西砚瓦村 |
西砚瓦村 西砚瓦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村庄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山场300亩。西砚瓦村地处藏马山下,环镇公路由村中穿过。 据传,明末清初赵姓有今大村镇大村迁来立村。因地处砚瓦(村)西,故名。该村现有308户,880人,有赵、张、孟、王、刘等多姓居民。 西砚瓦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多元。 该村先后有近5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8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187357 |
东砚瓦村 |
东砚瓦村 东砚瓦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部约10公里处,是大村镇第二大村庄,村域东西约1.2公里,南北约1公里,村庄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97亩,荒地面积1000亩,地处丘陵。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清源从现胶南市大场镇东营村迁来,因地处山岭,上有砚台石,笔架山,附近有墨水河,当地有笔、墨、砚、瓦之称,故名砚瓦。明末,村西又立村,因本村在东,改称东砚瓦村,该村尚有414户,1319人,除赵姓居民外,尚有张姓、王姓、李姓、徐姓等少数居民。 东砚瓦村以农为主。该村结合荒山较多的特点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到目前牛已发展到300头,羊发展到3000只,猪发展到2500多头,鸡6000只,兔3000只。2004年农业收入达350万元,牧业收入达200万元,二三产业收入40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4789元。 |
皂户村 |
皂户村 皂户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12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21亩。皂户村北与六汪镇接壤,紧靠泰薛路,西至白马河上游东岸,村西公路可直达胶南市里。 据传,明末崔士关由寨里镇西寨(崔家寨)迁来立村,因系盐民(灶户)来此经营草荡劣地,交纳盐税,故名崔家灶户。后讹为崔家灶户,简称皂户。现有538口人,186户,除崔姓居民外,尚有刘姓、贾姓、李姓、韦姓等少数居民。 皂户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苗木种植、畜牧养殖、成村林栽植成较为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86526 |
李家埠村 |
李家埠村 李家埠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7公里处,与理务关镇交界,地处丘陵,交通方便。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面积1173亩。 据传,明初李氏从今诸城市城南古城子迁此立村,因村东有庙,村西有泉,故名龙泉庵。后因村后有高埠子,改名为李家埠。现李家埠村有150户,人口460人,有丁、管、安、李、周、张、王、陈、马等姓居民。 李家埠村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行各业有了明显的发展。该村发展畜牧、养殖大户20余家,商业、油房加工点3家,村级经济有了很大的增长,村民收入不断提高。全村2004年总收入达600多万元,人均年纯收入4700多元。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李家埠村先后有5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0多人成为党政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有5人成为各行业的技术人才及企业老总。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对双女户实施了帮扶政策,同时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党员活动,使该村的村民素质有了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获得“先进党支部”、“五个好党支部”、“青岛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和“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前尹家沟村 |
前尹家沟 前尹家沟位于铁镢山脉尹家大山西麓,大村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村域东西5.5公里,南北约1.2公里,村庄面积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3亩,山林面积1500亩。 前尹家沟在明朝万历年间前称尹家沟,是由尹姓氏族居住而得名。王姓氏族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苏海州(赣榆县)迁至栗解店子(与藏马王姓同属一脉),五世后,其一分支王守光迁至尹家沟居住,子孙繁衍而立村。现前尹家沟村有117户,人口374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赵姓居民。 前尹家沟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柞蚕放养业曾是该村的经济支柱。近年来村民突出发展养殖业。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318元。 前尹家沟村,自古民风纯朴,崇尚教育,勤俭朴素,友善团结。该村先后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4人成为团级以上干部,有4人成为行业高级专业人才。 联系电话 86-0532-82188182 |
南家村 |
南家村 南家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南,西临大泊路,东靠白马河。村域东西长2.5公里,南北长0.5公里,耕地面积315亩,林区100多亩,现有人口306人。 据传,明中期大村丁氏六世族丁珠由丁家大村迁此立村,因位于大村南面,故名南家村。 南家村历史上以农林业、果蔬业为主,因近白马河,土地肥沃,河滩居多,从而奠定了该村发展农林业的基础。近年来,林果业、桑蚕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贸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该村蔬菜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大村镇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有不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业,村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全面发展,遵纪守法、睦邻关系和睦相处,村内街道畅通,房屋整齐规范。 |
河东涯村 |
河东涯村 河东涯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1公里处,村西是胶南市最大的河—白马河,村东1公里处是胶南四大山之一藏马山。 据传,明末丁念信由近处南家村迁至白马河东岸立村,取名东南村,习惯称河东崖,1946年定名河东崖。 该村自然生态优美,有耕地233亩,68户200口人,除6户董姓外,90%为丁姓。 该村以农业、林业为主。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300多元。 |
孟家官庄村 |
孟家官庄村 孟家官庄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藏马山南端的高顶山下,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25公里,面积0.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44亩。该村南与204国道接壤,向北15公里为六汪镇驻地,东临藏马山。该村依山而居,四周树木茂盛,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理想的休闲度假胜地。 据传,清嘉庆六年(1801年),孟官庄村先祖孟宏济,由山东曲阜来此立村定居,孟家官庄村当时属荒山野岭,后经孟宏济与儿子孟闻生、孟闻秀辛苦耕种,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邻村有势之家想侵占本村领地,后经亚孟府三少爷帮助,官方确定本村的领土四至,从此无人敢犯界,因此该村命名为孟家官庄村。现该村共有100户,人口328人,姓氏比较集中,约99%的居民姓孟,还有少数王姓、石姓居民。 孟家官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先后有近30名学生考入大学,名牌大学8人,博士1名,硕士1名。村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112021 |
红草岭村 |
红草岭村 红草岭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2.5公里处。 清朝末年,石怀成、石怀富等三人从胶南市琅琊镇石家村迁来立村,因村东有一土岭叫红草顶子,故名红草岭。现有土地260亩,山场400亩。全村55户,160口人,除石姓外,还有张、齐、王、崔等姓。 该村历史上生产落后,生活困难。解放后,农业、牧业、林业有所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了芋头、辣椒、黄烟、桑蚕、林业、水产养殖等,现有用材林100亩,标准板栗园80亩。 |
小石岭村 |
小石岭村 小石岭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是大村通往理务关的唯一一条县乡道路。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8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40亩。 据传,明朝中期,丁姓一支由天台山下的西南庄迁此立村。因村小,且西临一石岭,故名小石岭。该村现有157户,557口人,主要以丁氏居多,另有张、孟、赵、刘、徐姓等少数居民。 小石岭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76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18139 |
大石岭村 |
大石岭村 大石岭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5.2公里,白马河西岸,地处平原,村域东西2.3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50亩。村中心大街北连大理路,南连黄大路。 据传,明朝中期,丁姓一支由天台山下的西南庄迁此立村。因村后有一石岭,且村北1公里处已有小石岭村,故名大石岭村。该村现有305户,1008口人,除丁姓外,还有宋、刘、谭、孟、李、张、赵等姓,人均耕地1.5亩。 大石岭村历史上以农、林、牧为主,经济落后。解放后,经济状况得到逐步改善,尤其是林业方面。到2005年,该村已有经济林520亩,仅此一项村集体年收入30多万元。现有园林苗木基地50亩,主要有黑松、白日红、雪松等。2000年引进一投资200万元的供水项目;另有个体私营业户13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有70多人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在读博士生2人,硕士3人,党政军副处以上干部9人。该村先后被青岛市、胶南市授予文明村庄、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18169 |
西南庄村 |
西南庄村 西南庄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2.5公里的白马平原上,东与大尧、前尧、双墩,南与西白马、大石岭,西与河外、小石岭,北与徐家庄毗邻。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2.5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68亩,林地120亩。黄大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 据传,明初琅琊丁氏始祖丁推由江苏海州迁藏马山右之小天台山下,立丁家大村(今大村镇驻地)。明正德年间,丁氏六世族丁纬、丁采兄弟二人复由丁家大村迁此立村。因在丁家大村西南方,故名西南庄。现有503户,1500口人,除丁姓外,还有宋、崔、王、封、任、曲、赵、夏等姓。 西南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60年代曾办过机械加工厂等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形成苗木、木材、茶叶、蔬果、建筑、手工加工业、机械加工、外资企业、维修、商业等支柱产业。现有苗木、林材基地1000亩,茶叶100亩,蔬果500亩。2000年办起了农贸市场,年贸易额达1000万元。2003年办起了大型标准屠宰加工厂,年加工销售生猪40000余头。2002年成立了“青岛龙马经济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现在,服务地域范围除了青岛地区外,还辐射到五莲、日照、诸城、连云港、张家界、大同等地区。近年来,已开发出山鸡蛋、苹果、小磨花生油等13个“龙马”牌产品,并逐步进入订单农业阶段。 西南庄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清两朝有“一门四进士、两代六将军”之誉。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丁前溪”就是西南庄人。建国后,藏马县龙马区第一所小学就设在这里。该村先后有88名学生考入大中院校,6人成为党政处级以上干部,6人成为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有1人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该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同步发展。村“两委”实行民主管理,积极贯彻“六项制度”和村级事务决策“四权”制度。全村推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广泛开展了“十佳文明户”、“优秀0员”、“好婆媳”等评选活动。成立了书画协会,开辟了“村民热话台”,其中村民热话台被评为大村镇2004年精神文明十大品牌之一。村里涌现出青岛市书香家庭、青岛市文明市民、青岛市政协委员等。该村先后被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平安村庄、青岛市文化村庄、胶南市两个文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12884 |
龙谭村 |
龙谭村 龙谭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西临白马河,东靠藏马山。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5公里,面积0.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40亩。该村交通方便,村中柏油路可直通市区,南15公里为青岛钢铁厂。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管雨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东有一深谭,称“黑龙谭”,故名龙谭村。该村有325户,1130口人。主要有封姓、管姓,另外还有张、朱、王、宋等姓。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副业、建筑业。近几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狠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一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成立了蔬菜合作协会,先后引进高产优质干、鲜辣椒200多亩,日本大葱50亩;二是完成新造林700亩,其中沿河造林100亩,退耕还林550亩,雨季造林50亩;三是发展畜牧业,发展大猪养殖、蛋鸡养殖、黄牛改良等。2004年完成生产总值858万元,集体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68元。 |
双墩村 |
双墩村 双墩村位于藏马山南麓,白马河东岸。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6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98亩。大泊路由村西穿过。 明朝末年,丁氏自大村迁此立村,因村前后各有一黄土墩,故名双墩。该村现有310户,1020口人。以丁氏、吕氏居多,还有王、张、许、孟、潘、郭、徐、刘、牛、于、戴、杜、孙等姓。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特产是芋头,因个大、淀粉多,煮熟后香甜可口,且产量高,故远近闻名。2004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 该村先后被青岛市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被胶南市授予“文明村庄”、“优秀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85444 |
塔山坡村 |
塔山坡村 塔山坡村位于大村镇驻地正南7.5公里处,南与泊里、东与藏南、西与塔山相接。该村有76户,人口261人,耕地432亩。 据传,明末王姓由今张家楼镇草泊迁此看山立村。因位于塔山后坡,故名塔山坡。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塔山坡。 该村以农业为主,相继发展了林业、养殖业,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 |
西白马河村 |
西白马河村 西白马河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五公里处,村域东西200米,南北180米,有耕地1234亩,经济林500亩。白马河自该村北、西两面环绕经过,村域内河砂资源丰富。该村往东2公里即是通往泊里的交通要道,南行7公里即是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第六十二支丁钏后人由今大村迁此立村,因位于白马河畔,且比邻近村大,故名大白马河。1962年遭水灾,部分住户迁至村东岭下另立一村,自此,大白马河村分为东西两村。该村在西,故名西白马河村。该村现有213户,646人,有丁、李、张、王、刘等姓居民。 西白马河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改革开放以来,又发展了林业生产。2004年全村农业产值510万元,畜牧业产值285万元,林业产值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674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18388 |
东白马河村 |
东白马河村 东白马河村位于大村镇驻地南5公里处。向东1.5公里即是泊里,向南7公里即是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村域东西200米,南北130米,其中耕地面积812亩,经济林400亩。有中二型水库一座,两面环水,一面环山,河床河沙丰富。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第六十二支丁钏后人由今大村迁此立村,因位于白马河畔,且比邻近村大,故名大白马河。1962年遭水灾,部分住户迁至村东岭下另立一村,自此,大白马河村分为东西两村。该村在西,故名西白马河村。1962年遭水灾,部分住户迁至村东岭下另立一村,由此大白马河村分为东西两村。该村在东,故名东白马河村。该村现有140户,442口人,有夏、丁、李、于、徐、王等姓居民。 东白马河村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辅以畜牧业。改革开放以来,又发展了林业生产。2004年全村农业产值380万元,畜牧产值203万元,林业产值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7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118197 |
新乡村 |
新乡村 新乡村,原名新庄,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方8公里,大村、大场、理务关三镇交汇处。东有白马河,西临望海楼(国家测绘点),南望黄姑墩(海边丘陵),北靠大石岭。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东、南环绕,黄大、胶诸一级公路西、北临过。有耕地面积1790亩,林地600亩。现有村民220户,人口802人。 据传,明洪武年间,丁、徐、董三表兄弟带领家眷迁此定居。丁氏先祖择白马河畔,天台山下而居,故有丁家大村之称。随着人口的增多,南扩至西南庄。清顺治年间,由西南庄扩而立新庄。现已形成以丁氏、徐氏为主,有二十多个姓氏、800多口人居住的村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新乡村。 新乡村历史上以传统农业为主。解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利用,生产逐年发展,并兴办了畜牧养殖和副业生产,村民的生活日益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调整了种植结构,发展了特色农业,加强了林业生产,现已建成精粮生产基地2个、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6个、绿色食品生产原地2个、绿化生产植物园2个、速生用材林600亩、山地林间黑木耳养殖开发项目3个,并成立了村经济服务中心,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创收体系,为强村富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村经济总收入达3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254元。 该村先后被授予 “胶南市文明村庄”、“青岛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丁石桥村 |
丁石桥村 丁石桥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全村耕地面积838亩。 据传,明嘉靖年间,丁三谟从今后茂甲村迁此立村。因村东小河上有三孔石桥,故名丁石桥。该村现有153户,536口人,除丁姓村民外,尚有刘、王、董、张、曲、秦、孙、苏等姓。 丁石桥村自古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畜牧养殖、苗木种植、植桑养蚕、大棚养鸡,蔬菜种植、林场地养鸡等产业模式。200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5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全村先后有2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7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该村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有了新的变化。该村先后荣获胶南市文明村庄、镇级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前茂甲庄村 |
前茂甲庄村 前茂甲庄村位于大村镇驻地正南7.5公里处,北与黄大路接壤,村前靠藏山公路。村域东西1.8公里,南北1.6公里,面积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现有201户,人口630人,有丁姓、李姓、王姓、张姓、徐姓、刘姓、于姓、段姓、黄姓、曲姓等。 据传,清同治年间,茂甲庄周围修起土城墙,城墙南住户渐多,遂有前庄之称。解放后定名为前茂甲庄。 前茂甲庄村历史上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近年来,通过对农业、畜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全村个体手工业户6家,年产值3万元以上;畜牧业120多户,年收入50万元以上;蔬菜种植400亩,年收入40万元以上。2004年人均收入达4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该村先后有近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8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干部,有3人成为所在行业高级专业人才。该村推行了每户一人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独生子女有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 |
后茂甲村 |
后茂甲村 后茂甲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7.5公里处,北与大石岭村接壤,南与前茂甲相邻,西与丁石桥村接壤,东与东白马村接壤。村域东西1.4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约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76亩。 据传,明嘉靖年间丁姓由附近西南庄迁此。该村原为毛姓居多,名毛家庄。清后期,丁姓遂取谐音吉祥字改称茂甲庄。清同治年间,村周围修起土城墙,东门外的住户有东庄之称。解放后东庄与茂甲庄合并称后茂甲庄。城墙南称前茂甲庄。 后茂甲村现有居民260户,人口810人,其中丁姓居民最多,约占全村总数的60%,尚有王、李、刘、徐、韩、关、孟、陈、尹、崔等姓居民。 后茂甲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83529 |
小白马河村 |
小白马河村 小白马河村位于大村镇驻地南8公里处,西邻白马河,北与苍山路相接,南与大场镇驻地驼沟村相连,向东3公里有大泊路可直通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全村现有可耕地1074亩。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祖丁钏后裔,由今后茂甲庄迁此立村。因位于白马河畔,村小,故名小白马河。 小白马河村原由丁姓居民择地居住自然形成,后崔姓由外地迁来居住,现基本由丁、崔两大姓氏组成,另外还有王、曲、安、刘等姓居民,现全村共有人口176户,558人。 小白马河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全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主,以畜牧、桑蚕、林业、林果、淡水养殖为辅的经济模式,其中发展规模较大的生猪业,全村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桑蚕业现有桑园60亩,年出售蚕茧4000公斤以上。2004年引进手工个体业户2家。2004年人均纯收入为4600余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83301 |
河外村 |
河外村 河外村位于大村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4公里,面积0.2平方公里,共有耕地754亩。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一支自西南庄村迁此立村。因西南庄村位白马河支流东岸,称河里,该村位于西岸,故名河外。该村现有120户,人口378人,除丁姓外,尚有王姓、崔姓、刘姓等。 河外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约4000元。 |
前尧村 |
前尧村 前尧村位于大村镇驻地正南4公里处。该村三面环水,风景秀丽。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2.8公里,面积3.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80亩。 据传,清乾隆年间赵氏数家从大场镇(原塔山乡)蔡家村逃荒来此立村,因设小窑烧制陶器,且在大窑村南,故名小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前尧。 前尧村地处丘陵,以农、林、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68元。近几年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周边龙头村的带动,使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种养结合,林、果齐发展,引进各种种、养新技术,积极开拓规模化种植和规模化养殖,村级经济逐年壮大,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电话入户率达70%。近几年先后考上大、中专院校学生30多名,留学生2名,8人成为处级以上的党政干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