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六汪镇 >> 石牛卧村

石牛卧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牛卧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牛卧村简介

  石牛卧村
   石牛卧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北2.6公里处、高城岘西南麓,北依黄大公路,东距胶南市区24公里,西距诸城40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20公里。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667亩,山林200亩,荒山荒沟80亩。
   据传,明万历八年(1580年),王森由今珠山办事处汕上村迁来立村,因有一废窑,地势低洼,顾名舍窑洼。民国间,嫌原名音义不好,以附近大石形如卧牛,改名石牛卧。现石牛卧村有86户,265口人,有王、杨、张、李、马、唐、刘、陈、赵、栾姓居民。
   石牛卧村村南岭有夹石沟(石英矿)一条,地下石英石蕴藏量丰富。村东有天然矿泉一眼,冬暖夏凉。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林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黄烟、畜牧、林业等支柱产业。全村拥有山林200亩,经济林60亩;2005年发展花生300亩,黄烟71亩,芋头50亩,辣椒40亩;猪存栏120头,牛存栏100头,羊存栏120只,鸡存栏550只。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0年以来先后有9名学生考入大、中院校(其中研究生2名),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村庄一角
   联系电话 86-0532-82153227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4106 266000 0532 查看 石牛卧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牛卧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石牛卧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劝礼村

  劝礼村    劝礼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4.7公里、月季山西麓,南距泰薛路3公里,东与铁山镇郑家庙村相毗邻,村域东西长4公里,西北长3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地处丘陵,现有耕地面积1980亩,山林面积1200亩,荒山荒沟200亩。   远眺山庄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显真、刘显辉兄弟二人从贵州甜水井迁来立村,因环村皆山,故名圈里。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记载,清朝道光及宣统年间,称圈里,民国时称圈里庄,解放后雅化为劝礼。现该村有居民320户,979口人,除刘姓居民外,尚有张姓、周姓、赵姓、单姓、杨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劝礼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来,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板栗、苗木种植、畜牧养殖为主的产业结构,村级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其中芋头、辣椒、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种植花生1100亩、辣椒80亩、芋头300亩、其他蔬菜50亩。畜牧业方面,牛存栏350余头,羊存栏600只,猪存栏300头,鸡存栏1000余只。全村拥有用材林300亩,公益林50亩,板栗园300亩;2004年度农业收入480万元,林业收入25万元,畜牧业收入75万元,第二、三产业及其它收入6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4568元。    近年来,该村“三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水利方面兴建塘坝5座、大口井1眼、拦河坝1座、桥梁3座。建有村级小学一处,接纳附近3个村庄小学生就学。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全面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村民的健康得到了保障。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模范婆媳”及普法宣传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获六汪镇“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8002   

六汪村

  六汪村       六汪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泰薛公路和黄大公路在此交汇,东与胶南市相距19.2公里,西与诸城市相距37公里,南与日照市相距80公里,北与胶州市相距6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域东西长1.5公里,南北2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340亩,果园120亩。    据《樊氏家族》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樊可城兄弟从云南迁来,在六处水汪(坑)边立村取名六汪,后来两兄弟分居,在原村前另立一村,遂有两个六汪村,该村称后六汪,后惯称六汪。该村农历五、十逢集日。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朝道光至民国时称该村为六汪集(因逢集而得名)。现该村有居民385户,1485口人,樊姓居民占70%左右,其他有张、王、刘、李、法、魏、杨、赵、吕等少数居民。    六汪村地处丘陵,历史上以农业以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目前,拥有建筑、农机制造维修、面粉加工、面食加工、屠宰加工、水泥预制、商品批发零售、餐饮等个体工商业户60多家,其他各类个体私营业户50多家,从业人员达500人。农业生产通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形成了林业、黄烟、畜牧、蔬菜、食用菌五大支柱产业,现有速生杨500多亩、黑松60亩;蔬菜大棚9个、食用菌大棚6个,平均每个大棚年收入5000元以上;2005年种植花生900亩、黄烟80亩、蔬菜220亩;黄牛存栏400头,羊存栏300余只,猪存栏640头,鸡存栏1300只。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6元。   村庄新貌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该村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100%,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出资办理备用保险金。同时开展普法宣传和“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争创青岛市级“法制示范村”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2004年该村被青岛市授予“法制示范村”称号,多次被胶南市委、市政府和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基层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五个好党支部”、“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1029   

石牛卧村

  石牛卧村    石牛卧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北2.6公里处、高城岘西南麓,北依黄大公路,东距胶南市区24公里,西距诸城40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20公里。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667亩,山林200亩,荒山荒沟80亩。    据传,明万历八年(1580年),王森由今珠山办事处汕上村迁来立村,因有一废窑,地势低洼,顾名舍窑洼。民国间,嫌原名音义不好,以附近大石形如卧牛,改名石牛卧。现石牛卧村有86户,265口人,有王、杨、张、李、马、唐、刘、陈、赵、栾姓居民。    石牛卧村村南岭有夹石沟(石英矿)一条,地下石英石蕴藏量丰富。村东有天然矿泉一眼,冬暖夏凉。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林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黄烟、畜牧、林业等支柱产业。全村拥有山林200亩,经济林60亩;2005年发展花生300亩,黄烟71亩,芋头50亩,辣椒40亩;猪存栏120头,牛存栏100头,羊存栏120只,鸡存栏550只。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0年以来先后有9名学生考入大、中院校(其中研究生2名),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村庄一角    联系电话 86-0532-82153227   

小沟村

  小沟村    小沟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3.7公里处、高城岘南麓4公里,村北1公里是黄大公路。该村地处丘陵,总耕地面积1343亩,山林面积600亩,经济林面积125亩,荒山荒沟面积300余亩。    据《单氏家谱》记载,明成化七年(1471年),单氏五始祖自高密迁至大沟立村。十二始祖单志朗、单光前于清顺治五年从大沟村迁至小沟立村,因比大沟小,故名小沟村。清道光时称单家小沟,民国时称小单家沟。小沟村现有居民131户,420口人,以单姓居民为主。    小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解放后,土地质量得到提高,生产道路和生产工具不断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调整了农业结构,从过去的以种植地瓜、玉米为主调整为以种植芋头、黄烟、花生、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大大提高了经济收入。2005年种植花生600亩,芋头200亩,黄烟24亩,辣椒70亩,其它蔬菜150亩。畜牧业也取得较大的发展,现黄牛存栏数150头,羊存栏数200只,猪存栏数200头,鸡存栏数800只。该村还大搞水利建设,至2001共修建大小水库、塘坝8座,可浇灌土地面积1100亩;整修了进村道路,建小桥9座,家家购置了手扶拖拉机、喷灌机、三轮农用运输车等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1年,该村建起了芋头批发市场,促进了芋头产业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2004年人均纯收入4593元。   

大沟村

  大沟村    大沟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北4.8公里处,地处铁山水库上游,北临宝山镇,东临铁山镇,属丘陵地区。总耕地面积3642亩,果园160亩,山林1500亩,荒山荒沟1000亩。    据《单氏族谱》载,明成化七年(1471年),单氏五世祖单聚、单功、单宝、单敬四人,从高密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因名单家大沟,解放后简称大沟。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时称单家沟,宣统时称单家大沟,民国时称大单家沟。该村现有居民501户,1261口人,除单姓外,尚有逄、陈、邓、杨、刘、孙等13个姓氏少数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在集体经济薄弱的基础上,1999年至2002年村集体共投资20多万元,先后进行了网改,安装了村内路灯,新上了自来水,安装了有线电视,新建立了集贸市场。村东新建房屋16间成立芋头市场,用于芋头批发。2003年栽植速生杨700亩,2004年一次性招标拍卖,总价款140万。2004年先后投资50余万元,新修道路4000米,建大口井4眼,治理河道2000米,修筑拦河坝10道,河堤新栽植杨树6000棵,既改善了村内的生态环境,又解决了农业及生活用水问题。现全村拥有经济林800亩,公益林60亩。2005年全村共种植花生1000余亩、芋头200亩、黄烟30亩;畜牧业方面,黄牛存栏500余头,羊存栏600只,猪存栏1100头,鸡存栏3000只。2004年人均纯收入4360元。   环境优美的村庄    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集体与村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党员群众素质不断提高。连续3年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2004年度,被六汪镇镇党委政府授予“三个文明建立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8001   

找字庄村

  找字庄村    找字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1.2公里处,北距泰薛路1200米,东距黄大路500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地处丘陵,总耕地面积1870亩,山林240亩,果园20亩。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王继录从今胶州市迁来,因有人来该村寻找儿子,故名找子庄,后演变为找字庄。现有居民256户,822口人,居民除王姓外,尚有刘姓、李姓、孙姓等少数居民。    找字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瓜果蔬菜是该村的特色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展了砖厂,所生产的红砖质量上乘,畅销胶南、开发区等地,企业效益连年增加,年产值100多万元。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全村有大型养鸡厂4家,年出栏鸡4万只,纯收入10万余元;有大型养貂厂1家,年纯收入30万元以上;有养鸽专业户1个,年纯收入5万元。2005年全村共种植西瓜100亩,实现销售收入23万元,纯收入20万元。全村种植花生700亩,蔬菜360亩,黄烟24亩,芋头50亩;畜牧业方面,牛存栏80头,羊存栏400只,猪存栏450余头,鸡存栏20000只。该村生产的西瓜、大白菜在胶南及黄岛开发区一带小有名气,每到瓜菜收获季节,大批商贩争相抢购。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639元。   远近闻名的砖厂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全面发展,该村的村级幼儿园被市教体局评为“示范幼儿园”;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活动。先后被胶南市委市政府、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1101   

河北庄村

¡¡¡¡ºÓ±±×¯ ¡¡¡¡ ¡¡¡¡ ºÓ±±×¯Î»ÓÚÁùÍôÕòÕþ¸®×¤µØ¡¢Ì©Ñ¦¹«Â·±±²à£¬µØÀíλÖÃÓÅÔ½£¬½»Í¨Ê®·Ö±ãÀû¡£¸Ã´åµØ´¦Æ½Ô­£¬È«´å¸ûµØÃæ»ý1322Ķ£¬É½ÁÖÃæ»ý¹ûÔ°130Ķ£¬¹ûÔ°24Ķ¡£ ¡¡¡¡ ¾Ý´«£¬Ã÷ºéÎä¶þÄ꣨1369Ä꣩£¬ÕÔÐÕ´ÓÐ¡ÔÆÄÏǨÀ´Á¢´å¡£³ýÕÔÐÕ¾ÓÃñÍ⣬ÉÐÓÐÍõÐÕ¡¢ÁõÐÕ¡¢ÀîÐյȾÓÃñ¡£ÒòµØ´¦ºÓ±±°¶£¬¹ÊÃûºÓ±±¡£1980ÄêµØÃûÆÕ²éʱ£¬ÒòÖØÃû£¬¸üÃûΪºÓ±±×¯¡£¾ÝÃñ¹ú°æ¡¶ÔöÐÞ½ºÖ¾•½®Óò¡·ÔØ£¬ÇåµÀ¹âʱ³ÆºóÁùÍôׯ£¬Ðûͳ¼°Ãñ¹úʱ³ÆÁùÍôºÓ±±¡£¸Ã´åÏÖÓоÓÃñ226»§£¬827¿ÚÈË¡£ ¡¡¡¡ ºÓ±±×¯ÀúÊ·ÉÏÒÔũҵΪÖ÷£¬¸Ä¸ï¿ª·ÅÒÔÀ´£¬¸÷Ðи÷ҵͻ·ÉÃͽø£¬ÐγÉÁËũҵÖÖÖ²¡¢ÐóÄÁÑøÖ³¡¢¸öÌ幤ÉÌÒµµÈÖ§Öù²úÒµ£¬´å¼¶¾­¼ÃÓÐÁ˳¤×ãµÄ·¢Õ¹¡£2005ÄêÈ«´å¹²ÖÖÖ²»¨Éú480Ķ£¬»ÆÑÌ18Ķ£¬´ó´Ð46Ķ¡£ÐóÄÁÒµ·½Ã棬»ÆÅ£´æÀ¸240Í·£¬Ñò´æÀ¸320Ö»£¬Öí´æÀ¸680ÓàÍ·£¬¼¦´æÀ¸900Ö»¡£ÏÖÓÐÑøÖíרҵ»§1¼Ò£¬Äê³öÀ¸Öí600ÓàÍ·£¬ÊÕÈë½ü20ÍòÔª¡£´åǰÓм¯ÊÐóÒ׳¡µØÒ»´¦£¬¾ÓÃñ·¢»ÓÇøÎ»ºÍ½»Í¨ÓÅÊÆ»ý¼«·¢Õ¹¸öÌå˽Ӫ¾­¼Ã£¬È«´åÓлúеάÐÞ¡¢²ÍÒû¡¢ÔËÊä¡¢»¯·ÊũҩóÒ׵ȸöÌ幤ÉÌ»§18¼Ò£¬Äê¾ùÊÕÈë1.5ÍòÔªÒÔÉÏ¡£2004ÄêÈ˾ù´¿ÊÕÈë´ï4414Ôª¡£ ¡¡¡¡ Ëæ×ž­¼ÃµÄ·¢Õ¹£¬´åׯ½¨ÉèºÍ¾«ÉñÎÄÃ÷Ò²µÃµ½È«Ãæ·¢Õ¹£¬´åÃñ¸£Àû´ýÓö²»¶ÏÌá¸ß£¬¶Ô¶ÀÉú×ÓÅ®»§Óɴ弯Ìåͳһ½»Äɱ¸Óñ£ÏÕ½ð£¬Í¬Ê±¹ã·º¿ªÕ¹ÁËÆÀÑ¡¡°ÎåºÃ¼ÒÍ¥¡±¡¢¡°Ê®ÐǼ¶ÎÄÃ÷»§¡±µÈ»î¶¯£¬Ê¹´åÃñËØÖʲ»¶ÏÌá¸ß£¬´å·ç´åò»ÀȻһС£¸Ã´åÏȺó¶à´Î±»Õòµ³Î¯¡¢Õþ¸®ÊÚÓè¡°ÎÄÃ÷´åׯ¡±¡¢¡°Èý¸öÎÄÃ÷½¨ÉèÏȽøµ¥Î»¡±µÈÈÙÓþ³ÆºÅ¡£ ¡¡¡¡´åׯһ½Ç ¡¡¡¡ ÁªÏµµç»° 86-0532-82151121 ¡¡¡¡[¸ÐÐ»ÍøÓÑ"ÓÆÓÆÎÒÐÄ"·ÖÏí´ËÄÚÈÝ¡£]

崔戈庄村

  崔戈庄村    崔戈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处,是六汪镇四个驻地村之一。该村东靠泰薛路,到胶南城区20分钟,到前湾港码头35分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有耕地面积2520亩,山林1600亩,成材林1200亩,荒山荒沟300亩。   据《崔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崔守义、崔守仁、崔守为兄弟三人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崔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崔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崔戈庄。现崔戈庄村有446户,人口1435人。    崔戈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形成了黄烟、林业、畜牧,运输、个体工商业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以黄烟、成材林、苗木、瓜果、辣椒、畜牧业为重点的高产高效农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收。2004年发展黄烟320亩,退耕还林530亩,发展苗木230亩、西瓜250亩、辣椒200亩、其他蔬菜120亩,种植花生1000亩。畜牧业方面,黄牛存栏600多头,羊存栏300只,猪存栏700头,鸡存栏1500只。同时该村努力发展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2年青岛果瑞普葡萄园项目落户该村,2003年夏明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与青岛奎源食品有限公司落户该村,吸纳该村剩余农村劳力200多人。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1999年重新修建了村级幼儿园,被青岛市评为农村示范幼儿园;先后有20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0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2人被评为胶南市级新型农民。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并荣获胶南市“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1106   

柳杭沟村

  柳杭沟村    柳杭沟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1.2公里处,地处丘陵,与柳杭沟东山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有耕地面积1980亩、山林面积800亩,板栗园200亩,荒山荒沟面积300亩。该村自然环境优美,西靠泰薛路,北依黄大路,正在实施硬化的的六大路(六汪镇六汪村至铁山镇大于家村)从村前经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环镇路    据《樊氏族谱》记载,明末樊氏八世祖樊俊德由云南迁此定居,因此地有沟,并有一片柳树行子,故取名柳行沟,后书写成柳杭沟。该村现有居民246户, 786口人,除樊姓外,还有杨姓和孙姓家族比较大,另有张、苏、李、丁、卢、逄、唐等姓为少数居民。    柳杭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林业、畜牧养殖业、黄烟种植等产业逐渐成为该村支柱产业,现有林地800亩,经济林面积300亩,年收入10万元;种植花生660亩,蔬菜140亩,芋头80亩;黄牛年出栏260头,奶牛年出栏30头,山羊年出栏1200只,猪存栏240头,鸡存栏1200只;2005年种植黄烟130亩,总收入20万元。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柳杭沟村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高度重视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求通过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现在谈项目2个。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488元提高到2004年的4667元。    随着经济发展,该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2001年该村85%以上的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村民得以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致富信息。村“两委”班子除加强自身建设外,在党员队伍中开展了“双强”活动,在村民当中评选“五好家庭”,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委先后被青岛市、胶南市评为“模范村委会”称号,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 “五个好党支部”、“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1857   

王家庄村

  王家庄村       王家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北3.2公里、胶河东南岸,村东1公里处是泰薛公路,至胶南22公里,至诸城31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地处丘陵,有耕地面积1814亩,山林500亩,果园80亩,荒山荒沟400亩。该村水资源丰富,胶河位于村北,同时该村有水库3座。   丰富的水资源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松山从-县百梁树底迁来立村,取名王家庄村。现王家庄村共有341户,1010口人,除王姓居民外,还有赵姓、董姓、刘姓、沙姓、于姓等少数居民。    王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收入逐年增加。现种植花生1050亩,蔬菜70亩,大西洋土豆50亩;牛存栏450头,羊存栏100头,猪存栏260头,鸡存栏1200只。有水产养殖、畜牧养殖户2家,年均纯收入1.2万元。有个体经商户5家,运输经商户8家,年均纯收入1万余元。2004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469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2004年底,全村共安装电话270部,占全村总数的80%;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三分之二。2004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村内新建幼儿园一处,全村共有10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党政处级以上干部2名,军队师级干部1名,团级-2名。该村农民普遍参与了农村合作医疗,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交纳备用金保险,同时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并定期进行普法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2152031   

砖瓦屯村

  砖瓦屯村       砖瓦屯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北距峰台顶2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973亩,果园面积100亩,山林面积200亩,荒山荒沟面积800亩。该村南接黄大路,柏丰路贯穿该村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村庄新貌    据传,清顺治元年(1644年),郑姓从今五莲县长岭村搬迁来立村,因屯垦官田,以吉祥字取名丰和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屯废,以此地烧制砖瓦,故改名砖瓦屯。现砖瓦屯有303户, 943口人,除崔、刘两大姓氏外,尚有郑、王、高、林、黄、姜等十几个姓氏。    该村有史以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三大粮油作物,其中花生年种植面积12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年产皮花生70—90万斤,以高产、优质、出油率高(40%—60%)而闻名于当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村在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业上下工夫,年栽植花生1200亩,黄烟30多亩,西瓜40亩,辣椒40亩,大西洋土豆60多亩,板栗100亩。现有养猪规模户7户,户均年收入万元以上。全村牛存栏500头、羊存栏800只,猪存栏400头,鸡存栏1200只。近几年,该村又引进了扎发、刺绣、钉子套垫等小型手工业项目,妇女利用农闲时节进行手工加工,年增加农民收入2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538元。    该村深入在党员中开展“双强”活动,在村民当中开展创建“五好家庭”活动。该村党支部多次被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6210   

辛王庄村

  辛王庄村    辛王庄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南2.3公里处,峰台顶北麓,黄大路西侧,地处丘陵。现有耕地690亩,山林面积8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79年),辛、王二姓从今市美乡栗行店子迁来立村,以辛姓为主,取名辛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辛王庄。该村现有103户,372口人,现全村已无辛姓,以王姓为主,还有张、刘、李、崔姓等。    辛王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现拥有经济林180亩,公益林40亩;2005年全村种植花生320亩,黄烟60亩;畜牧业方面,牛存栏120头,羊存栏300只,猪存栏250头,鸡存栏600只。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林木茂盛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2156168   

宋家村

  宋家村    宋家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南1.8公里处,北靠泰薛公路,西靠黄大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35公里,面积2.03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135亩,山林面积300亩,果园5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宋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而更名为宋家。现宋家村有150户,512口人,除宋姓居民外,尚有赵、孙、张、李、刘、崔姓等少数居民。    宋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建大口井1眼、拦河坝3座,水库3座,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村民们探索出一种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即“小麦—西瓜—萝卜”轮作模式,一年三种三收,亩收入3000多元。2005年全村种植西瓜200余亩,增加农民收入45万元;种植花生500亩,芋头10亩;发展养羊、牛、猪等养殖大户20多个,2004年户均养殖收入均过万元。全村牛存栏400头,羊存栏600余只,猪存栏600头,鸡存栏800只。该村利用荒沟栽植杨树500多亩,有经济林300余亩,公益林60亩。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52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全面发展,2004年对东西街和南北街进行了整修、绿化。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五个好党支部”、“文明村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5021   

孙家沟村

  孙家沟村    孙家沟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南2.6公里处、泰薛路西侧,距胶南市区15分钟车程,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10分钟车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33亩,山林面积400亩,果园150亩。该村村东岭是胶河的发源地,由八道泉水汇集而成。   据传,清朝道光年间,孙姓从附近迁来,刘姓从今六汪镇大庙口村迁来,因地处山沟,孙姓先来,故名孙家沟。现孙家沟村有224户, 745口人,除孙姓、刘姓居民外,尚有王姓、杨姓、张姓、李姓、管姓、安姓、郭姓、陈姓、赵姓、苏姓、许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林业为主,到上世纪60年代,该村兴办起窑厂、油坊、缝纫、磨坊、果园等工副业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养殖、蔬菜、个体工商等支柱产业。其中,该村发展养猪专业户3个,蛋鸡养殖户1个,肉鸡养殖户1个,分别年收入4万元、1万元、1.5万元;苗木种植户1个,蔬菜种植户30多户,分别年收入1万元、7万元;个体工商户15户,年收入22万元。全村拥有用材林130亩,公益林30亩,板栗200亩;2005年种植花生600亩,辣椒20亩,其他蔬菜70亩;畜牧业方面,黄牛存栏350头,羊存栏150只,猪存栏450头,鸡存栏900只。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9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幼儿园达到三级幼儿园标准,2000年以来先后有10名学生考入大、中院校(其中研究生1名),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村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曾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5724   

丰台村

  丰台村    丰台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南3.1公里处、峰台顶东北麓,北靠泰薛公路,西靠黄大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地处丘陵,村域东西2.4公里,南北2.3公里,面积5.52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500亩,山林2300亩,果园100亩。    据传,明末陈朝福兄弟二人从今泊里镇红石头村迁来立村,因靠近峰台顶(山),取名峰台。清初,以吉祥字改为丰台。现丰台村有375户, 1013口人,除陈姓居民外,尚有赵、孙、张、李、刘、崔、王、丁、杨、贾、房、苏姓等少数居民。    丰台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村民们探索出一种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即“小麦—西瓜—萝卜”轮作种植模式,一年三种三收,亩收入3000多元。2005年3月份,该村成立了西瓜协会,并于5月份申报了省级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生产专业村。2005年全村种植西瓜530亩,增加农民收入120万元,纯收入100多万元。其他农作物种植方面,2005年全村种植花生1380亩,蔬菜350亩,芋头20亩;畜牧业方面,牛存栏650头,羊存栏900只,猪存栏600头,鸡存栏1500只。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全面发展。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五个好党支部”、“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5130   

山周村

  山周村    山周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南5.2公里处,地处丘陵,东靠月季山,西临峰台顶,北依齐长城,南系铁橛山。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45亩,山林面积3100亩,经济林面积400亩,果园面积60亩,板栗园150亩,荒山荒沟面积600余亩。      村庄远眺    据传,明咸化七年(1471年),周姓从今胶州市孟慈迁来立村,因四面环山绕岭,故名山周家。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记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山周家,民国时称山周庄,主要以周姓、王姓为主,其次还有张、李、刘、杨、马、庄等姓。现全村共502户,1390口人。全村共分三个自然村落:中心村425户,人口1172人;山周新村位于中心村西北1.5公里处,为方便农民耕种在1975年村庄建设规划时立村,共有居民65户,178口人;山周西大沟村位于中心村北,与新村相邻,清咸丰九年(1859年),马、庄两姓从中心村迁到此处居住看山立村,故名山周西大沟村,共有居民12户,40口人。    山周村村前1公里处便是泰薛路,六汪镇五道口工贸小区与村庄相距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有广阔的开发空间。村庄环境幽美,山青水秀,村南山(系铁橛山脉)山林绿化良好,绿树成荫,环山路绕山而转与泰薛路相接,山内有小塘坝、环境怡人,是旅游休闲、垂钓游玩的好去处。村北有距今2500多年的齐长城遗址,在村内全长达3公里,现保护非常完好,仍具有原始的神韵。村内有小一型水库1座、塘坝6座;有600多年树龄的古槐6棵,还有许多古老的传说,人文景观丰富,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村庄。   齐长城遗址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养殖业和林果业为主。其中农业以生产优质花生为主,七十年代被列为胶南市花生繁育基地,八十年代曾被青岛市政府授予“花生状元村”,当时花生年产量达500吨左右。2005年,该村共种植花生1300亩。此外,发展黄烟50亩,辣椒150亩,其他蔬菜300亩。畜牧养殖业以养牛、羊和山鸡为主,牛年存养量达380余头,羊存养量达2800余只,猪年存养量达300余头,鸡年存养量达3000余只。林果业以盛产板栗为主,全村共有板栗树28000余棵,年产量15吨左右。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700元。    村内有一类幼儿园1处,集体敬老院1处,对村内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负担备用保险金。村庄秩序稳定,民风淳朴,曾多次被胶南市委、市政府和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9001   

前六汪村

  前六汪村    前六汪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南0.7公里处,东靠泰薛公路,距胶南市区20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入口处1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域东西2.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地处丘陵,耕地面积1768亩,山林面积200亩。   村庄一角    据《樊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先祖樊克诚从云南迁来立村,因村周围有六个水汪(坑),故名六汪。后兄弟分居,在村后另立一村,定名六汪。因先立村位于后立村前,更名为前六汪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前六汪。现前六汪村有248户, 888口人,樊姓居民占85%,其他还有王姓、任姓、刘姓、杨姓、陈姓等少数居民。    前六汪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林业、畜牧、黄烟、蔬菜、香菇等高效农业支柱产业,个体工商业也得到了初步发展,集体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全村拥有经济林260余亩;畜牧业方面,黄牛存栏200头,羊存栏160只,猪存栏350头,鸡存栏900只;2005年栽植花生500亩,黄烟100亩,辣椒60亩,其它蔬菜400亩,发展香菇大棚30个。生产的优质香菇色正味好,于2003年获得青岛市绿色食品协会授予的推荐产品商标标志,畅销青岛、诸城等地,年纯收入2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年收入达4600元。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该村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自恢复高考以来,该村先后有60多名学生考入全国大、中专院校,其中硕士3名,博士1名,另有1名大学教授。2004年全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保险。广泛开展了“文明户”、“科技户”等评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对村民进行科技、时事、法律、卫生等教育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青岛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文明单位”,被胶南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平安村庄”、“香菇状元村”,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1128   

东官庄村

  东官庄村    东官庄村位于六汪镇驻地东北6.5公里处,高城岘西侧,北与胶州里岔镇接壤,距胶南市区24公里,交通便利。该村地处丘陵,全村总耕地面积705亩。   村庄远眺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氏先祖由云南迁往此地。因当时给官府种地不要钱所以历史上称为官庄,又因当时当地有两个村都给官府种地,该村在东侧,所以称东官庄。现东官庄有72户,人口220人    东官庄村的居民历史上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手工业为辅。为了搞活经济,解放前该村就有着养牛和养羊的传统习惯。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速发展,1990年该村吃上了自来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现有山林300亩,成材林200亩,板栗10亩;2005年花生种植面积250亩,蔬菜种植面积40亩,黄烟种植面积12亩;黄牛存栏50头,羊存栏120只,猪存栏80头,鸡存栏120只。2004年人均纯收入4120元。    该村农民普遍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交纳备用保金险,同时开展了“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并定期进行普法宣传,使本村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2157708   

后徐家庄村

  后徐家庄村       后徐家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北6.2公里处环镇路柏丰路以西,地处丘陵。全村耕地面积793亩,山林56亩,果园94亩。    据传,明嘉靖二十年(1511年),徐、顾、姜等姓从-县迁来立村,徐姓先来,取名徐家庄。清初以河为界,分成前、后两个村,因该村位于河北岸,故名后徐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后徐家庄,民国时称后徐家。现后徐家庄村共有90户,294口人,现有张姓、王姓、韩姓、于姓、董姓、葛姓、李姓、蔡姓居民。    后徐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农副业、手工业齐头并进。该村现有经济林50亩,成材林20亩;2005年花生种植面积260亩,芋头15亩,辣椒25亩,其他蔬菜种植面积55亩;现有养猪专业户2户、年出栏猪200头,养鸡专业户1户、年出栏鸡1000只,全村牛存栏108头,猪存栏300头,鸡存栏400只,羊存栏60只;现有运输专业户3户。扎发业近几年逐渐兴起,农闲时节从事扎发业的妇女90余人,人均年能收入2000元左右,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004年人均纯收入4665元。   林中放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道路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先后有近2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有博士生1人、硕士生2人,有3人成为所在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对独生子女由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2150120   

前徐家庄村

  前徐家庄村       前徐家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处、环镇路柏丰路以西,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71亩,山林面积70亩,果园20亩,荒山荒沟150亩。    据传,明嘉靖二十年(1511年),徐、顾、姜等姓从-县迁来立村,徐姓先来,取名徐家庄。清初以河为界,分成前、后两个村,因该村位于河南岸,故名前徐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迫光及宣统时均称前徐家庄,民国时称前徐家。现在该村有104户,400口人,除徐姓外,尚有张姓、王姓、孙姓、于姓、郑姓、葛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村的农副业、手工业齐头并进,现有经济林35亩,公益林20亩;2005年全村种植花生320亩,黄烟35亩,芋头10亩,辣椒15亩,其它蔬菜38亩;全村现有养猪专业户1户、年出栏猪90头,全村猪存栏200头,牛存栏110头,羊存栏80只,鸡存栏800只;现有运输专业户4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特别是扎发业近几年逐渐兴起,农闲时节从事扎发业的妇女100余人,每年人均能收入2000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52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的村庄建设、道路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有近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2人成为党政正局级干部,有3人成为所在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有1人被评为胶南市劳动模范。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2150121   

不过涧村

  不过涧村    不过涧村位于六汪镇驻地西5.1公里处,西临诸城,北依泰薛公路。该村地处丘陵,耕地面积1440亩,山林面积500亩,果园80亩,荒山荒沟面积500余亩。村内有一棵近500年树龄的国槐,树干直径达2米,树身中央有一空洞,可容纳2名儿童在里面玩耍,外来客人常依树合影留念。   村中500年树龄的国槐    据传,明崇祯三年(1630年),武、管、张三姓从今胶河乡前立柱村迁来,在山涧旁立村,屯垦荒地,取名丰兴屯(又名西屯)。民国时屯废,因涧中野鸽群栖,改名鹁鸽涧,又因道路难行,音转为不过涧。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鹁鸽涧。现不过涧有居民201户,625口人。    不过涧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村民温饱不能解决。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林业、畜牧、手工加工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该村现有山林500亩,经济林50亩,用材林50亩,板栗15亩;2005年全村共种植花生600亩,黄烟72亩,芋头50亩,大西洋土豆50亩,其它蔬菜60亩;畜牧养殖方面,牛存栏600头,猪存栏300头,养存栏150只,鸡存栏450只。手工加工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行业,村里的妇女利用农闲时节进行手工加工,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余元。200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419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该村先后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8人成为所在单位行业的高级技术人才。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对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村民给予了现金奖励,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0034   

下河山村

  下河山村       下河山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胶河西岸,泰薛路沿村后通过,西北35公里处是诸城市,向东直通胶南市、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向东北直通胶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地处丘陵,村庄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30亩,山林面积400亩,板栗园30亩,荒山荒沟50亩。村北1公里处有像龟山,六汪镇镇供水站位于村东。    据传,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殿文及王姓沙姓等从-县迁来,在象龟山下、胶河西岸立村,取名下河山子,1947年起简称下河山。现下河山村有204户,610口人,除李姓、王姓外,还有迟姓、崔姓、胡姓、单姓、张姓、肖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的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副业,有村办砖瓦厂、木器厂、磨房、冲房等。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逐渐形成了林业、蔬菜、畜牧等支柱产业。2004村里栽植了50亩成材林,使成材林面积达到250亩;种植了170亩大西洋土豆,仅此一项增加农民收入20万元;种植花生700亩,蔬菜100亩;畜牧业方面,牛存栏400头,羊存栏130只,猪存栏300头,鸡存栏900只。全村个体手工业、农业机械维修、个体工商户等年收入可达万元以上。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   林牧业繁盛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该村先后有100余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2名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有23人成为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几年,发挥胶河岸边的地理优势,改善了供水条件,在村东河、北河建大口井4眼,在村西建小一型水库1座,石砌了街道。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起了养老院,对独生子女户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1705   

西官庄村

  西官庄村       西官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7.1公里处,西临诸城市,村域东西长1.2公里,南北长3公里。地处丘陵,现有耕地面积809亩,山林面积360亩,荒山荒沟580亩。   据传,明中期,李玉升从江苏海州迁来立村,因耕种官田、村小,故名小官庄。1946年属丰台区,因该区有两个官庄,为相互区别,以该村在西取名西官庄。该村现有居民102户,320口人。    西官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突出发展了荒山开发、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支柱农业,形成了黄烟、辣椒、花生等特色种植业,村级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花生种植面积达500亩,黄烟种植面积50亩,辣椒40亩,其他蔬菜70亩; 2004年新造用材林400亩,全村共有用材林地面积800亩。畜牧业方面,黄牛存栏126头,羊存栏160只,猪存栏200头,鸡存栏900只。从1993年开始,村集体重点搞治水,先后建成了水库3座。该村矿产资源丰富,有英石矿、石英石矿、重晶石矿、钾钠长石矿等。2004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全面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增长,素质不断提高。20多年来未出现任何-事件,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村”、“先进党支部”、“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村庄全貌    联系电话 86-0532-82150020   

法家庄村

  法家庄村       法家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5.4公里处,东接柏丰路,北靠泰薛路,正在硬化的崔西路(崔戈庄至西官庄环镇路)东西贯穿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该村地处丘陵,有耕地面积2840亩,山林1400亩,荒山荒沟500亩。    据传,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韩姓从山西太原迁来立村,取名韩庄。隆庆五年(1571年),张姓从今张家楼乡松山子迁来,后因地势不好,挪至河南立村,取名挪庄。清顺治二年(1645年),法姓从今宝山镇尚庄村迁来,人口兴旺,遂改名为法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法家庄。现法家庄村有450户,人口1450人。    法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大力发展了畜牧业和林业生产,全村牛存栏550头,猪存栏1200头,羊存栏200只,鸡存栏1500只,年纯收入120万元,户均3000元。村集体有用材林(速生杨)500亩,山林200亩,公益林100亩;果园180亩,板栗110亩。2005年全村种植花生825亩,黄烟135亩,大西洋土豆120亩,辣椒80亩,其他蔬菜200余亩。村庄水资源丰富,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塘坝五座、大口井三眼、拦河坝六座,可灌溉面积2500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   林木茂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该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现有村办小学一处,村办幼儿园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2001年该村90%以上的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是胶南市第一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村,通过远程教育,村民能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致富信息。该村在党员队伍中开展了“双强”活动,在村民当中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活动。该村还对80岁以上老人每年在重阳节期间进行慰问并免费赠送蛋糕。村党支部被青岛市命名为“五个好党支部”,村庄被青岛市命名为“文明村庄”,多次被六汪镇镇党委、政府授予“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0123   

杨家庄村

  杨家庄村       杨家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北2.2公里处,地处丘陵,耕地面积428亩,山林面积300亩,荒山荒沟面积30亩。   村庄远眺    据传,清同治十年(1871年),李永安从今大村镇李家河崖迁来立村。因地处石山,故名石山子。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以杨姓居多,改名为杨家庄,现有居民51户,178口人。    建国前该村居民主要以给其它周围村庄看坟茔、扛活为生,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重新整修了村内道路,兴修了水库,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林业、畜牧等产业逐渐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现该村有山林300亩,经济林200亩,年收入10万余元;种植花生180亩,辣椒40亩,芋头20亩;黄牛存栏60头,羊存栏80只,猪存栏110头,鸡存栏150只。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村民人均收入由1987年的482元提高到2004年的41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53051   

曹家沟村

  曹家沟村    六汪镇曹家沟村位于六汪镇驻地西4.5公里处、白马河西支流上游东侧,地处丘陵,环境优美。全村共有耕地1164亩,山林面积780亩,果园100亩,荒山荒沟15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地处山沟,故名曹家沟,现曹家沟村有178户,533口人,主要是杨、张、李、付等姓,无姓曹的居民居住。    曹家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村民难以解决温饱。1949年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挥山林优势,林业和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现拥有山林780亩,经济林200亩,公益林20亩,板栗园200余亩,年产板栗2.5万公斤;年种植花生800亩,黄烟30亩,芋头20亩,辣椒60亩,其他蔬菜30亩;年存栏牛250头、猪300头、羊600只。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收入逐年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全面发展。自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每年都有2—3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还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过努力,该村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村庄全貌    联系电话 86-0532-82156110   

柏乡三村

  柏乡三村    柏乡三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0亩,河滩、林地2000多亩。    该村充分利用胶河水资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区,生产的胶河大白菜、大西洋土豆,全国闻名,是国家农业部认可的无公害农产品,先后销往日本、韩国和国内各大城市,深受广大客商的好评。该村经济发展多元化,其中畜禽养殖户、手工加工户、个体工商业户等100多户。该村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264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村里对独生子女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该村先后多次被胶河经济区工、管委,胶南市政府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91887   

西台头村

  西台头村    西台头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北与胶河经济区接壤,环镇路东西横穿过村与泰薛路相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耕地面积1525亩,山林面积270亩,经济林面积600亩,荒山荒沟面积500亩。村前河流经胶河入渤海,河水纯净无污染,河西岸杨树参天,环境优美。村东南沟有一山泉,水质口感极好,旧社会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前来取水治病,有待开发。    据传,明天启四年(1624年),国氏先祖国山从云南迁来,在东台头村(西)立村,名西台头。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记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西台头庄,民国时称西台头。现该村有223户,人口752口人。   西台头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曾生产用耐火土烧制的陶缸、陶器(台头缸)特产,闻名周围十几个县市。近几年来,通过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粮油、畜牧、林业、黄烟四大支柱产业。粮油作物方面,全村共种植花生750亩,蔬菜80亩,芋头30亩;畜牧业方面,黄牛存栏220头,羊存栏140只,猪存栏120头,鸡存栏900只;黄烟种植方面,2004年全村种植黄烟380亩,总收入82万元,人均增入1085元,被胶南市委、市政府授予“黄烟生产状元村”荣誉称号。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户,工商业户4户,年均收入2万余元。村庄约90名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收入年年提高。2004年人均纯收入4604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开通了自来水,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先后兴修大口井5眼、塘坝4座、渠道15公里,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该村先后有6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4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和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2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还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定期进行普法活动,村民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被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胶南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7052   

东台头村

  东台头村    东台头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北3.7公里处,北临胶河经济区。村域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2.4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850亩。东台头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屯路沿村前经过,连接周边各乡镇;村西1.5公里处的泰薛路,东可达黄岛,西可通诸城。村前河流经胶河入渤海,河水清澈无污染,西岸为经济林带,形成一条绿色走廊,环境优美,景色怡人。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傅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岭顶部平坦如台,又因位于岭东头,故名东台头。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记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台头庄,民国时称东台头。现东台头村有350户,人口1035人,赵姓村民居多,尚有王姓、张姓、朱姓、刘姓、李姓、栾姓等少数居民。    东台头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通过开挖河道、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使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黄烟种植、林业经济、畜牧养殖、粮油种植等四大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远的发展。其中,黄烟种植和林业经济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的规模。1997年黄烟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杨树栽植达到800亩,2003年被胶南市委市政府评为“黄烟生产状元村”,2004年种植黄烟456亩。畜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全村生猪存栏1036头,黄牛存栏360头,羊存栏220只,鸡存栏1600只。全村共有山林面积200亩,经济林面积600亩,花生种植面积600亩,蔬菜种植面积585亩,芋头20亩,年产粮食634吨。2004年人均纯收入4672元。   黄烟生产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先后兴建大口井5眼、塘坝6座(其中库容5万立方米的3座)、拦河闸2座、渠道3公里,石砌渠道1000米,全村土地全部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先后投资8万元对本村学校进行了改造维修,并配备了微机。东台头村先后有8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4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和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2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有1人被选为胶南市人大代表。    该村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使村民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胶南市“五个好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连”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7051   

墨得水一村

  墨得水一村    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北4.4公里、高城岘西南麓,北与胶州里岔镇接壤,黄大路从村南通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25公里,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05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氏先祖兄弟三人由云南迀居至山东省胶州市西南乡定居(即今胶南市),陈氏三兄弟视之高城岘山西麓依山面水,山水秀丽,故择此地而居,立陈家村,因地处墨得水河畔,又改名墨得水庄,简称墨得水。1949年解放后,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分成了墨得水一、二、三村三个行政村。墨得水一村现有居民210户,687口人,除张姓、李姓、滕姓、陈姓外,尚有刘、高、孙、徐、纪、侯、杨、单、吕、梁、崔、宋姓等少数居民。    墨得水一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 1987年人均收入仅609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对“三农”的优惠政策,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在村委会的带动下,退耕造林300亩,发展经济林约400亩;2005年种植花生700余亩,种植土豆、辣椒、黄烟等经济作物约200亩;畜牧养殖形成规模,黄牛存栏300头,羊存栏600只,猪存栏450头,鸡存栏1000只。上世纪70年代初村东建成的中型水库一座,由村东西修建地下渠道1.5公里,能灌溉农田几千亩,大大改善了农业水浇条件。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66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墨得水一村的主街道已经硬化,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90%的居民安装了电话,村民全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等称号。   村庄一角    联系电话 86-0532-82157005   

墨得水二村

  墨得水二村    墨得水二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北4.4公里处、高城岘西南麓,北与胶州里岔镇接壤,黄大路从村前通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域东西长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地处丘陵,耕地面积1570亩,荒山荒沟面积528亩。该村村东1公里处的高城岘山风景秀丽,胶南市广播电视转播台坐落在山顶之上。   村庄一角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氏先祖兄弟三人由云南迀居至山东省胶州市西南乡定居(即今胶南市),陈氏三兄弟视之高城岘山西麓依山面水,山水秀丽,故择此地而居,立陈家村。因地处墨得水河畔,又改名墨得水庄,简称墨得水。后又迁居来多个姓居住,逐步发展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自然村落。1949年解放后,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分成了墨得水一、二、三村三个行政村。现墨得水二村有210户,人口571人,大部分是陈姓居民,此外还有李姓、王姓、刘姓、杨姓、杜姓、高姓等少数居民。    墨得水二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猛发展,村内硬化了街道,开通了自来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现有山林900亩,成材林890亩,花生种植面积500亩,蔬菜100亩。畜牧业方面,黄牛存栏180头,猪存栏200头,鸡存栏900只。本村水利资源丰富充足,村东有小二型水库1座,配套电罐1处,灌溉面积800亩。全村有个体手工业生产、农机修理户10家,年收入达20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79元。    村内有墨得水小学、墨得水幼儿园,承接附近7处村庄的小学生、幼儿就读。其中墨得水幼儿园被评为胶南市农村一类幼儿园。该村共有68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普遍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保险,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并定期进行普法活动,村民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7013   

墨得水三村

  墨得水三村    墨得水三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北4.4公里处、高城岘西南麓,北与胶州里岔镇接壤,黄大公路从村前通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地处丘陵,耕地面积1400余亩,山林面积330亩,经济林面积150亩,荒山荒沟面积528亩。   村庄远眺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氏先祖兄弟三人由云南迀居至山东省胶州市西南乡定居(即今胶南市),陈氏三兄弟视之高城岘山西麓依山面水,山水秀丽,故择此地而居,立陈家村,因地处墨得水河畔,又改名墨得水庄,简称墨得水。后又迁居来多个姓居住,逐步发展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自然村落。1949年解放后,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分成了墨得水一、二、三村三个行政村。现墨得水二村有152户,人口492人,大部分是陈姓居民,此外还有李姓、王姓、刘姓、杨姓、杜姓、高姓等少数居民。    墨得水三村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小手工业为辅。村内主街道每月古历逢二、七为集日。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猛发展,村内硬化了街道,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农业机械化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黄烟、林业、淡水养殖、畜牧成为该村的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该村种植黄烟268亩,花生种植面积500亩,蔬菜种植面积60亩,芋头20亩,辣椒30亩;该村现拥有山林330亩,年实现收入10万余元;拥有中型养殖水库2座,年纯收入6万元;畜牧业方面,黄牛存栏150头,猪存栏200头,鸡存栏1100只,羊存栏60只。另外,全村有个体手工业生产、农机修理等10多户,个体商业户5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39元。本村东南山底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泉水资源,经检测,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山泉水标准,有待开发。    该村有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0人成长为党政副处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3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普遍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独生子女户由镇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并定期进行普法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多次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 “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57001   

石屋村

  石屋村    石屋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北5.5公里处、高城岘东南麓,地处丘陵。耕地面积844亩,山林面积400亩,荒山荒沟面积100亩。    据传,明万历八年(1580年),纪、徐两姓从今大珠山镇曲家园迁来立村,因地处山沟,又有石屋,故名石屋子沟。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石屋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记载:道光至民国时称石屋沟。该村现有89户,240口人。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养殖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辣椒、芋头、花生、畜牧为主的农业内部结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收益。该村现有经济林160亩,公益林30亩,种植花生500亩,芋头40亩,辣椒50亩,其它蔬菜90余亩。畜牧业方面,黄牛存栏100头,羊存栏120只,猪存栏300头,鸡存栏350只。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2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全面发展。2000年,投资5万元兴建了2座水坝,2002年至2004年连续3年对村外的荒山荒沟进行了绿化。该村先后有近3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2人考上硕士研究生,4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职以上干部,2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被胶南市委、市政府和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村庄远眺    联系电话 86-0532-82158387   

杨家屯村

  杨家屯村       杨家屯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6.5公里处,鲁山东北麓,西靠诸城市,地处丘陵。有耕地面积615亩,山林面积400亩,果园面积50亩,荒山荒沟面积200亩。   据《灵山卫志》载,明洪武年间,此地没有军屯,属灵山卫管辖,因一个姓杨的掌管,故名杨家屯。该村现有居民106户,310口人。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通过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林业、粮油等支柱产业,现牛存栏200头,猪存栏400头,羊存栏400只,鸡存栏800只;全村共有山林400亩,包括200亩成材林、160亩经济林,40亩公益林;2005年种植花生300亩,其它蔬菜90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45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全面发展。该村还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 “五个好党支部”和“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绿树碧水环绕的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150016   

徐家前夼村

  徐家前夼村    徐家前夼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南4.2公里处,白马河上游东岸,峰台顶西麓,地处丘陵。全村总面积2700亩,其中耕地1384亩,果园300亩,山林400亩,荒山荒沟120亩。村东北岭有著名的齐长城遗址,1984年被青岛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庄远眺    据《徐氏支谱》记载,徐氏十五世孔嘉,明末由今大场镇风墩迁此立村,因村前一片平川,地势低洼,村后有岭,故名徐家前夼。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徐家前夼,民国时称徐前夼。现该村共有居民 230户,710口人,除徐姓外,尚有赵姓、王姓、董姓、宋姓等少数居民。    徐家前夼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形成了以高产高效粮食作物为龙头,林果、苗木、畜牧、黄烟等各业并举的良好发展布局。全村拥有经济林200亩,公益林110亩,板栗300亩;2005年栽植黄烟54亩,花生800亩,辣椒40亩,其他蔬菜100余亩。畜牧业以养殖山羊、黄牛、生猪等为主,2004年全村羊存栏400只,牛存栏100头,猪存栏600头,鸡存栏1600只。2004年人均纯收入4720元。    该村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实施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定期公开村务、财务,按照村级组织“四权”决策机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村级事务,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村集体投资8万元改造了村委办公室,建立了文化大院,建立了村级幼儿园。该村全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农村独生子女奖励金,由镇村两级统筹。同时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镇党委政府授予“五个好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89565   

后立柱村

  后立柱村    后立柱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南4公里处,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8公里,南北3.1公里,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90亩。村庄北倚凤凰岭,村前林木成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该村土地平坦肥沃,地理位置优越,南距泰薛公路仅2公里,胶(河)黄(岛)公路从村后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任二姓由云南大柳树庄迁来,在大片芦苇荡附近立村,取名广荡村;嘉靖九年(1530年)村前又立了一个广荡村,后因含义不清,都改为立柱村,因该村在北,故称后立柱。后立柱村现有居民430户,人口1288人,除刘、殷二姓居民占绝大多数外,任姓较少,尚有赵、张、王、曹、杨、宫等少数姓氏的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农业生产及各行各业发展迅速,种植业以小麦、玉米、花生、黄烟、蔬菜为主,果品主要有苹果、板栗,共计200多亩;林业生产以用材林为主,近两年新造林500多亩。养殖业以黄牛、生猪、山羊、桑蚕、家兔为主。个体私营业经济发展较快,有建筑队3家,商业、农产品加工等项目20多家,每年劳务输出人员200多名。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67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90058   

柘涧村

  柘涧村    柘涧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南14公里处、铁镢山腹地,是典型的秀美山村,东靠铁山镇,南接张家楼镇,西接大村镇,北近泰薛路。现柘涧村有耕地418亩,山场3000亩。    据传,清朝中期张姓从今张家楼良家庄村迁来立村,因地处山涧,长满柘树,故名柘涧。该村现有88户, 228口人,分布在庙框子、前洼、后沟、羊圈、里旮旯、松林、柘涧7个自然村中,有张、王、刘、李、赵、庄、任姓居民。    柘涧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2004年被胶南市评为“畜牧生产状元村”,现黄牛存栏400头,羊存栏1500只,鸡存栏800只,生产的牛、羊、山鸡、山鸡蛋等为绿色畜牧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村共有樱桃200亩,板栗150亩,其它杂果100亩。2003年以来绿化荒山1000亩,栽植杨树500亩,栽植花木、白日、红雪松等10000棵,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一年四季都有城里人前来观光旅游、居住休闲,2004年春季来村旅游人数1200余人,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人均纯收入454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近几年村庄打大口井6眼,同时该村对老年人待遇逐步增长,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养牛状元户”、“养羊状元户”、“畜牧发展带头户”、“致富能手”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连续两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186761   

大庙口村

  大庙口村    大庙口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南10公里处、铁橛山西麓,地处丘陵。全村耕地面积798亩,山林面积1200亩,果园30亩,荒山荒沟面积600亩。   村边小溪    据传,明末刘姓由山东曲阜迁来立村,因坐落山口有庙(三官庙)又比邻村大,故称大庙口。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大庙口。该村现有居民140户,390口人。    大庙口村历史上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解放前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村民生活困难。解放后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形成了畜牧、林果、建筑施工等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生活不断提高。2004年全村植树造林200亩,绿化荒山荒沟200亩,现有经济林130亩,成材林200亩,公益林80亩;2005年全村种植花生380亩、蔬菜40亩、芋头30亩;该村黄牛存栏120头,羊存栏400只,猪存栏200头,鸡存栏1200只。该村林果品种丰富,有板栗180亩,樱桃600余株。板栗果实大且甜,富含维生素C等,品质上乘。樱桃有樱珠、樱黄、红樱桃等品种,果实鲜红、甜度大、品质优,畅销胶州、诸城等地。2004年人均纯收入467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兴建小学一所,吸纳周围七个村庄的学生入学。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86807   

下庵村

  下庵村    下庵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南10公里处、铁橛山西侧,地处丘陵。现有耕地345亩,荒山荒沟500亩,果园170亩,山林300亩,经济林80亩。被誉为古胶州八景之一的“铁镢悬泉”位于该村东侧铁镢山上。   山间溪水    据传,明初刘姓迁来立村,因坐落山坡下,有庵,故称下庵庄。清宣统年间,因山上有滴水崖,改称滴水庄。民国时复称下庵庄。解放后简称下庵。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时称下庵庄,宣统时称滴水庄,民国时称下庵庄。现下庵村有50户, 103口人,以代姓为主,除代姓外,尚有闫姓、王姓、贾姓、刘姓、宋姓等少数居民。    下庵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因山多地薄,生产工具落后,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特别是2004年以来,该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上下足工夫,共发展花生240亩,果园170亩,板栗150亩,封山育林300多亩。该村牛存栏200头,羊存栏400只,鸡存栏400只。2004年人均收入45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不断改善。该村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86364   

夏家庄村

  夏家庄村    夏家庄村位于六汪镇驻地南8公里处、铁橛山西麓,东邻铁山镇,东南接张家楼镇,村北有泰薛公路,距胶南市15公里。该村地处丘陵,村域东西长1.5公里、南北0.8公里,有耕地面积992亩,山林面积1200亩,果园640亩,荒山荒沟2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夏姓由今山东五莲县迁来立村,取名夏家庄。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姓人口逐渐减少、迁出后被刘姓所代替。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记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夏家庄。该村现有居民178户,541口人。    夏家庄村的名优特产有大枣和樱桃。大枣面积600亩,以品质独特、果实大且甜、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元素而闻名。目前该村已成立大枣协会,申报并通过了山东省无公害大枣基地验收。樱桃有樱珠、樱黄、红樱桃等品种,果实鲜红、色泽好、甜度大、品质优。旅游资源有村北的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被誉为古胶州八大名景之一的“滴水悬泉”位于村东南1公里处。    夏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形成了茶叶、林果、畜牧等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生活不断提高。全村现有经济林500亩,成材林100亩,板栗园300亩;2005年全村种植花生400亩,芋头20亩;牛存栏200头,羊存栏850只,猪存栏400头,鸡存栏1000余只。2004年人均纯收入4867元。   板栗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多次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畜牧生产先进村”、“林业生产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86300   

小庙口村

  小庙口村       小庙口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处、铁橛山西侧,地处丘陵,三面环山,现有耕地617亩,荒山荒沟500亩,山林800亩,用材林面积100亩,板栗100亩。    据传,明末刘姓从曲阜迁来立村。村旁有庙(三官庙),村小,故名小庙口。现小庙口村有115户,335口人,除刘姓居民外,尚有王姓居民。    小庙口村历史上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对农业、畜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从过去种植小麦、玉米的单一农业结构发展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其他高效农作物为辅的结构。现有花生面积500亩,果园90亩,蔬菜80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120头,羊存栏260只,猪存栏140头,鸡存栏600只。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4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85%以上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村庄开通了党员远程教育,群众得以及时地了解了国家政策和致富信息。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2186802   

柏乡一村

  柏乡一村    柏乡一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0.7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650亩,桑园35亩,育林面积280亩。    据《胶州志》记载,此处有西汉祝兹国故城。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把该村更名为柏乡一村。该村现有居民240户,人口820人,有王姓、陈姓、单姓、刘姓及侯姓等居民。村西南500米处有古城邑遗址一处,198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    该村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个占耕地总面积约60%的蔬菜种植区,生产的蔬菜诸如大白菜、土豆、萝卜远近闻名,已成为柏乡一村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2004年底该村人均纯收入486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该村先后多次被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1703   

店子村

  店子村       店子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处、铁橛山西侧,胶南市至理务关镇公路从本村穿过,北距省道泰薛路1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现有耕地面积2040亩,板栗园100亩,果园356亩,山林1500亩,用材林5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起兴由江苏海州荡芦村三槐堂迁来立村,因在此开店,当地栗子树多,故名栗行店子,解放后简称店子。店子村现有400户,1193口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刘姓、张姓、姜姓、番姓、李姓、杨姓、崔姓、戚姓居民。    店子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现种植花生1500亩,年收入180余万元;有各种农业机械300台(套),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养猪大户20户,年存栏生猪200头;2005年引进奶牛养殖大户1个,养殖奶牛40头。现全村牛存栏500头,羊存栏1000只,猪存栏300头,鸡存栏2000只。该村大力实施荒山荒沟开发,共栽植杨树500亩、黑松500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9元。   河滩造林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85%以上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电话,开通了党员远程教育,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致富信息。村集体交纳了独生子女备用保险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授予“胶南市文明村庄”、“六汪镇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2004年度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186395   

孔家庄村

  孔家庄村    孔家庄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西南2.5公里处,西与诸城市接壤。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1950亩,林地120亩。小清河绕村半周,村北为柏乡水库,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村前为泰薛公路,交通便利。    据记载在金朝中期该村曾出过一名大将军孔辉,故该村取名孔家庄。孔家庄村现有居民343户,人口1021人,其中以王姓为主,占全村总人数的70%。除王姓外,该村尚有胡姓、宋姓、管姓、张姓、杜姓、马姓、赵姓、刘姓、李姓等村民。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得到跨越式发展。该村的大白菜品质好,口味佳,产量高。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528元,成为区内较富裕的村庄。    2003年孔家庄村小学重建校舍后,学校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学校。目前,全村有6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在读研究生5名,军队团级干部1名,6人成为所在行业的高级人才,3人被评为青岛市级先进个人。该村两次荣获胶南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1363   

李家前夼村

  李家前夼村    李家前夼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南4.8公里处、白马河上游西岸,西邻诸城市,地处丘陵。全村耕地面积1360亩,山林400亩,果园80亩,荒山荒沟200亩。村西北岭有著名的齐长城遗址,已被青岛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明初李姓从-县槐树底迁来立村,因村前一片平川,地势低洼,故名李家长夼,又因地处山之前,亦称李家前夼。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时称李家前夼,民国时称李前夼。现李家前夼有204户,人口634人,除李姓外尚有赵姓、毕姓、陈姓等少数居民。    李家前夼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以高产高效粮食作物为龙头,林果、畜牧、黄烟等各业并举的良好发展布局。集体经济林达到200亩,公益林100亩,果园面积80亩;2005年全村发展黄烟160亩,花生种植面积760亩,蔬菜80亩,芋头20亩;畜牧业方面,羊存栏600只,牛存栏200头,猪存栏450头,鸡存栏1600只,其中山羊和黄牛都进行了品种改良。2004年人均纯收入4700元。   河滩造林    该村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实施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定期公开村务、财务,按照村级组织“四权”决策机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村级事务,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村集体投资2万元改造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了附近4个村的村民就医看病。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被六汪镇党委、政府评为“五个好党支部”和“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89261   

花沟村

  花沟村    花沟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白马河上游西岸,西与诸城接壤。村域东西2.5公里,南北5.75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589亩,山林500亩,荒山荒沟200亩,果园930亩。花沟村地处丘陵,东有水牛沟,西有金牛湾,北有晒金台,南有凤凰山。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来,因地处山沟,沟中莲花繁茂,故名莲花沟,清初简称花沟。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记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花沟庄。现花沟村有居民486户,1586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别姓、安姓、李姓、付姓、赖姓、张姓、吴姓、刘姓、赵姓、秦姓、卢姓等少数居民。    花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形成了家庭养殖、建筑装修、手工工艺品加工、林业开发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林业生产在近1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的规模,2002年该村开发荒山荒沟栽植用材林600多亩,载植公益林100亩,栽植板栗200多亩,年产板栗3万公斤,收入近20万元。农作物种植方面,2005年全村共种植花生1100亩,黄烟100亩,蔬菜70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500头,羊存栏1000只,猪存栏1500头,鸡存栏2000余只;现有建筑装修、商品贸易方面的个体工商户20余家,年收入70多万元。农闲时,有200多人从事工艺品手工加工,收入3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26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兴建了花沟小学,先后有近200人考入了大中专院校,其中有博士1名,硕士8名,还有3人出国深造;有10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干部,其中正厅级1人;有5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对独生子女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1999年被胶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并多次荣获六汪镇“先进党支部”、“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89590   

立柱大庄村

  立柱大庄村    立柱大庄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南4.9公里。村域东西0.8公里,南北2.8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0亩,经济林320亩,其中桃树面积120亩,梨园面积200亩。    该村现有居民249户,人口760人,刘姓占20%,陈姓占60%,尚有薛姓王姓、张姓、万姓和赵姓等居民。    立柱大庄村形成了以农业为主,苗木繁育,畜牧养殖,林果生产为辅的多种经营模式,使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99年引进栽培日本风水梨200亩,通过果实套袋、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措施,科学管理,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产品被青岛绿色食品协会推荐为绿色食品。1999年该村办起集贸市场。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0家,年收入60万元。2004年该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76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1995年建起了村办小学、幼儿园各一处。立柱大庄村先后有近6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胶河经济区授予“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殷家小庄村

  殷家小庄村    殷家小庄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南4公里。村域东西1.2 公里,南北1.8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8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殷氏先祖三兄弟由云南省嘎嘎县殷家村迁至此地,子孙繁衍而立殷家小庄村。殷家小庄村现有居民160户,人口430人,除殷姓居民外,尚有单姓、石姓、陈姓、李姓、刘姓、王姓等姓氏的居民。   殷家小庄村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大西洋土豆、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增加了收入,目前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殷家小庄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多项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村组织多次被授予“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委会”等荣誉称号。    电话号码:86-0532-82190128   

刘新村

  刘新村    刘新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西南5.8公里处,在胶河支流西岸,地处丘陵地带。村域东西2.5公里,南北2.75公里,面积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30亩。    据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迁此立村,取名宋家庄,后宋姓招刘姓为婿,刘姓逐步兴旺,于明末改村名为刘家庄。1980年全市地名普查更名为刘新村。刘新村现有居民295户,人口914人,刘姓占80%以上,尚有王姓、韩姓、董姓、潘姓、薛姓等姓氏的居民。    该村农、林、牧全面发展,现已发展用材林500亩,桑园79亩,黄烟200亩,果园85亩。畜牧业中,大牲畜存栏200头,猪存栏600头,羊存栏400只。2004年该村总收入639.6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526元。   该村有卫生保健站一处,村民都已加入合作医疗,村集体为独生子女统一缴纳了备用保险金,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该村先后多次被授予“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9005   

常家庄村

  常家庄村       常家庄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西南5.3公里,胶河支流西岸,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5亩。南与诸城市桃园镇接壤,西与诸城市林家村镇接壤,属三县交界处,交通便利,并有丰富的矿石资源及荒山资源。    据传,明末常姓从现在诸城市相州迁此立村,取名常家庄。常家庄现有居民134户,人口420人,除常姓外,尚有孙姓、张姓、赵姓、李姓等姓氏的居民。    常家庄村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农民生活困苦。解放后,该村农、林业生产逐步发展,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蚕茧生产、苗木繁育、畜禽养殖为主的较大规模的增收项目,村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全村手工业加工户达一半以上,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26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胶河经济区授予“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9056   

野潴村

  野潴村    野潴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南6公里处、铁橛山西侧,村北1公里是泰薛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处丘陵,现有耕地面积1944亩,山林面积703亩,果园面积100亩,荒山荒沟8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汝殿、宋汝通等兄弟四人从云南迁来立村,因村西有一土岭,远看似猪,村中有一南北沟,形似猪食槽,故名野猪,后雅化为野潴。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野猪庄。现野潴村有357户, 1106口人,除宋姓外,尚有崔姓、李姓、赵姓、闫姓、叶姓、刘姓、石姓、杨姓、芦姓、代姓等少数居民。    野潴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茶叶生产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现有经济林250亩,公益林90亩;2005年全村发展花生700余亩,蔬菜70亩,芋头50亩;畜牧业方面,黄牛存栏400余头,猪存栏550头,羊存栏800只,鸡存栏1400只。全村有茶园24亩,已引进茶叶生产厂家—胶南市旺源春茶厂。村集体在村东北处引进了风化砂加工厂,主要是加工销售风化砂,年收入20多万元。六汪镇五道口工贸小区位于村北1公里处,该村先后在小区内发展了波尔山羊、养鸡、养猪基地,引进和发展了食品厂、加油站、废品回收等项目。全村个体工商业户达14家,年收入30万元以上,畜牧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61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2002年,兴建了接纳附近六个村幼儿的野潴幼儿园,被评为青岛市农村一类幼儿园。野潴村先后有20多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职以上干部,有6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行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保险金制度,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曾被胶南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胶南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示范村”,被胶南市人民武装部命名为“民兵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被六汪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委会”、“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8613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东涝庄村

  东涝庄村    东涝庄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西2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90亩。东涝庄村地理位置优越,北与胶州、诸城接壤,南1.5公里是泰薛公路,交通便利。    东涝庄村历史悠久,村名传说叫落村,但现已无法考证。东涝庄村现有居民170户,人口581人,除孙姓、管姓两大姓外,还有李姓、周姓、赵姓、陈姓等少数姓氏的居民。    东涝庄村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该村土地资源丰富,主要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个体屠宰业远近闻名,全村一半居民以上从事宰杀业,中型养猪、养牛户达20多个,牛肉销往各大城市,带动了个体养殖业快速发展。近几年来该村有30多户居民购置了汽车,做起了牛、猪等的贩运生意。该村现有建筑队2个,男劳力多数进城打工,妇女居家从事手工业,刺绣等行业。东涝庄村2004人均纯收入达到4666元。    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近几年,先后有3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3人成为军队营以上级干部,4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人才。该村先后多次被区工、管委授予“先进村委会”,被青岛市、胶南市授予“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1133   

前立柱村

  前立柱村    前立柱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南5公里。村域东西3.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14亩,林地面积1300亩,河滩面积800亩。胶河在村前转弯由东向西流淌,环绕村庄半圈,田园景色优美。    据传,明嘉靖九年(1530年)刘姓从-县迁至此地,在一片芦苇荡前立村,取名前广荡。后因广荡这个名字不吉祥改名为立柱。据民国版《僧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宣统年间称前立柱庄,民国时开始称前立柱至今。前立柱村现有居民379户,人口1247人,其中刘姓占多数,还有宋姓、高姓等居民。2004年人均纯收入5001元。    村中办起了敬老院,整修了街道,石砌了排水沟,方便了居民生活。该村连续三年被胶南市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1999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5398   

新胜村

  新胜村       新胜村位于胶河经济区西北1.7公里,地处丘陵。村域东西2.2公里,南北1.1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65亩,林地620亩,河滩、水域等1000多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申姓由-县迁来此地,在一龙王庙西侧立村,取名龙王庙子。1967年改名新胜村。该村现有居民200户,人口656人,除申姓,尚有王姓、周姓、管姓、薛姓、邢姓等少数姓氏的居民。   该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手工业等,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3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新胜村先后有26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该村先后多次被胶河经济区工、管委授予“模范村委会”和“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1808   

东风村

  东风村    东风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北1.7公里, 胶河西岸,地势以平原为主,水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瓜菜种植专业村。村域东西1.8公里,南北1.5公里,全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5亩。该村位于胶南、诸城、胶州三市交界处,向南4公里是泰薛省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据记载,明末赵姓由现在胶州市里岔迁至此地,起名为东龙王庙,1964年改名为东风村。该村现有住户200户,人口680人,除赵姓外,还有陈姓、管姓、高姓、周姓、刘姓等居民。    东风村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解放以前,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人们生活比较困苦。解放以后,该村农业生产逐渐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业、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该村现有油料加工厂15家,日加工油料4万余斤,是远近有名的油料加工专业村。油料加工又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该村现有大小运输车辆100余台,个体运输已成为该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车辆运输、油料加工、畜牧养殖、大棚蔬菜种植等一系列的增收项目,使该村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4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4688元。    联系电话 86-0532-2191167   

齐家庄村

  齐家庄村    齐家庄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北2公里处,胶河东岸。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5亩。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0年)齐姓家族兄弟因当地战乱由-县迁入此地,沿河而居,取名齐家庄村。齐家庄村现有居民185户,人口630人。    齐家庄村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通过土地改革,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2004年人均纯收入452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与邻村合建了幼儿园、小学,适龄儿童能够就近入学。齐家庄村先后有26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全部由村集体交纳,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残疾人、困难户得到集体关心照顾。    联系电话 86-0532-82198288   

埠上兰村

  埠上兰村    埠上兰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北2公里处,胶河东岸。村域东西3.1公里,南北2.2公里,总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36亩,林地面积600亩。该村东靠胶州市里岔镇,西北靠诸城市林家村镇,柏胶公路从村东经过,交通便利。   据载,明朝初年齐姓从-县迁来此地,在一土埠南面立村,取名埠上南,后演变成今天的埠上兰村。解放前该村分为东、西埠上兰,西埠上兰属诸城,东埠上兰属胶州。该村现有居民340户,人口1158人,全村除尹、邱两大姓外,还有赵、孙、李、毕、齐、徐、杨姓等姓氏的居民。    埠上兰村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林业、畜牧业、养殖业有了较大发展。全村林地面积达到800余亩,全村除常规养殖黄牛、生猪外,近几年又发展了特种动物养殖,现已发展狐狸养殖场5处。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5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里为独生子女统一交纳了备用保险金,为全体村民落实了农村合作医疗。村内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敬老院一处,该村首批被授予胶南市“依法治村示范村”和胶南市“科普示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2198178   

齐家后沟村

  齐家后沟村       齐家后沟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北2公里处,胶河东岸。东与胶州市里岔镇接壤。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15亩。    该村现有居民180户,人口577人,除董姓外,尚有王姓、管姓、刘姓等少数居民。近几年,齐家后沟村第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个体工商户达20多家,其中从事饮食业人员15人,经济百货等20多人,现有规模养殖户6家。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2001年兴建了幼儿园,可吸纳附近三个村幼儿入学,还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联系电话 86-0532-82198368   

芹口村

  芹口村    芹口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南1.5公里,胶河西岸。村域东西1.65公里,南北2.1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83亩。林业用地680亩,水域面积160亩。村南是省道泰薛公路。    据本村庙碑记载,明初张、李、孙、刘、陈五姓从-县迁来立村,因村内河道弯弯曲曲,取名河曲庄。清嘉庆年间,村民擒获朝廷通缉的一大贼寇,胶州官府为表纪念,赐村名“擒寇”,后演变为芹口。芹口村现有居民160户,人口510人,除上述五姓外,尚有万、潘、王等少数居民。    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林果业、苗木繁育、畜牧养殖、建筑、个体工商业等较大规模的增收项目,村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芹口村现有果园150亩,苗圃110亩,用材林88亩,种植业年总收入291万元,林业收入10万元,养猪专业户2处,年总收入约65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674元。    芹口村1993年被胶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1992年和1994年分别被胶南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2001年被胶南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授予“胶南市‘三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被青岛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1101   

西涝庄村

  西涝庄村    西涝庄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西北2公里处。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4公里,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15亩。该村西邻诸城市,北依胶州市,为三市交界处。    西涝庄村现有居民120户,人口415人,村内主要姓氏有李姓、窦姓、赵姓、孙姓,尚有王姓、宫姓、宋姓、裴姓、安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以黄烟种植、畜牧养殖、肉牛宰杀、辣椒贩运为主的新的增收项目,使村民收入逐年稳步增长,生活逐步实现了富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2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逐年提高。村里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村民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90%的村民加入了合作医疗。村中先后有30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    联系电话: 86-0532-82191125   

灰沟村

  灰沟村    灰沟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西南1公里处,村域东西1.43公里,南北1.78公里,面积为2.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20亩。灰沟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距柏丰路0.5公里,南距泰薛路0.5公里。村后紧靠柏乡水库,水资源丰富。    据传,明洪武年间有曹、王二姓从-县迁此而居,因土地灰色取名灰沟。灰沟村现有居民125户,人口405人,其中除曹、王姓居民外,尚有刘姓、方姓、李姓、樊姓、管姓、陈姓等少数姓氏的居民。    灰沟村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初期,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到七十年代开始引进、种植黄烟等经济作物。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灰沟村形成了以黄烟、大西洋土豆、瓜菜、辣椒等为支柱的特色农业,给农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6元。    联系电话:86-0532-82192868   

西下泊村

  西下泊村    西下泊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1公里,胶河东岸。村域东西2.7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25亩,林地面积580亩,水域面积500亩。西下泊村地理位置优越,村西柏(乡)胶(州)公路,胶(河)黄(岛)公路从村中穿过,南3公里为省道泰薛公路。    据传,明洪武二年朱氏兄弟三人从山西迁来此地立村,因村东有一丘陵,岭下有一水泊,故立村名下泊,清初开始分为两个村庄,即东下泊、西下泊。西下泊村现有312户,人口1020人,除朱姓占95%,尚有王姓、付姓、黄姓、张姓等少数居民。   全村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蔬菜种植及个体工商业为主的较大规模的产业。尤其2000年以来,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充分利用沿河荒滩植树380亩,实施退耕还林110亩,2005年春拍卖林地收入达55万元,使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3元。    该村先后多次被胶河经济区工、管委授予“先进党支部”和“模范村委会”,被胶南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先进党支部”和“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7368   

东下泊村

  东下泊村    东下泊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1.6公里,胶河东岸。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0.7公里,面积0.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6亩。东下泊村地理位置优越,村西柏(乡)胶(州)公路可直达胶州、青岛,胶(河)黄(岛)公路从村中穿过,可直达胶南、黄岛等地,南4公里为省道泰薛公路,是通往诸城、潍坊等地的交通要道,交通十分便利。    据载,明洪武二年朱氏兄弟三人从山西迁来此地立村,因村东有一丘陵,岭下有一水泊,故立村名下泊,清初开始分为两个村庄,即东下泊、西下泊。东下泊村现有居民99户,人口362人,除朱姓占80%,尚有晁姓、毕姓、董姓、刘姓等少数姓氏居民。    东下泊村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有了新的发展,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全村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蔬菜种植及个体工商为主的较大规模的增收项目,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97298   

栾家庄村

  栾家庄村    栾家庄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南2公里处,地处丘陵。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95亩,林地面积300余亩。胶(河)黄(岛)公路在村东通过。栾家庄现有居民270户,人口818人。    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林业、养殖业、个体加工等成了该村重要的增收项目,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285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村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里街道全部得到硬化,还建起了卫生所、幼儿园,同时还广泛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2191286   

冷家阿洛村

  冷家阿洛村       冷家阿洛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西南6公里处,村域东西1.4公里,南北1.88公里,全村总面积2.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80亩。冷家阿洛村北与胶州市接壤,东与宝山镇接壤,孟栾公路沿村后直通黄岛,交通便捷。   据传,明代冷氏先祖由云南迁来此地居住。该村现有居民300户,人口905人,除冷姓外,还有远姓、万姓、吕姓、王姓、李姓等姓氏的村民。    冷家阿洛村经济上以农业、牧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村发展了蔬菜大棚、果树、养鸡大棚等特色种、养项目,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畜牧业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养猪大户发展到20户,养羊大户发展到21户,养鸡大户2户。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7元。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村组织多次被授予“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委会”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6158   

屯里集村

  屯里集村       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9.2公里处,是胶河经济区与东部乡镇的衔接点。村域东西2.3公里,南北2.5公里,面积6.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15亩,山林1650亩。    据传,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仉、石、郭、游四姓从云南结伴来此立村,由于村东北坡地上有一块大陨石,故称为“石落坡屯”。解放前,此处自然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集贸市场。1956年,将“石落坡屯”改为现在的“屯里集村”。该村现有居民213户,人口680人,除原郭、石姓外,张、陈、刘姓人口占居多数。   屯里集村的地理风貌以林地居多,有树龄400多年的银杏树一棵,300多年树龄的古槐树三棵,都被市文物单位列为古树名木进行保护。    屯里集村以农业为主、畜牧养殖、林果种植,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2003年发展用材林1000多亩。全村个体手工业户4家,小型工厂一家,年产值200万元,苗木、养殖业占地40亩,年收入5万元,畜牧业年收入20万元。2004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4430元。    该村被胶南市政府授予“村级文明先进党支部”,被青岛市政府授予“花园式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6370   

赵家村

  赵家村    赵家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西南2公里,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60亩。    据传,明朝初年赵姓由云南迁入此地定居,后立村,取名赵家村。该村现有居民346户,人口1130人,除赵姓外,尚有朱姓、王姓、秦姓、孙姓等居民。    解放后,该村农业、畜牧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发展了工商业、手工业和建筑业。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了绿色蔬菜基地、畜牧养殖小区,形成了公司加农户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66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2192128   

柏乡二村

  柏乡二村    柏乡二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与柏一、柏三两村相依,因居中而得名柏二。村域东西3.1公里,南北0.5公里,面积1.5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90亩,往南3公里即为泰薛路,东连胶南,西接诸城,交通十分便利。    据记载,柏乡原名北乡,为西汉祝兹城遗址,后演变为柏乡。建国后把柏乡划分为三个行政村,二村居中而得名柏乡二村。该村现有居民238户,人口740人,主要有王姓、李姓、赵姓、孙姓、贾姓,还有张姓、付姓等其他少数居民。   柏乡二村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前,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农民生活困苦。解放后,该村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兴修水利,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较快发展。随着近几年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了各种订单农业,如大西洋土豆及大根萝卜的种植,使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同时,该村发展了各种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及个体工商等增收项目,使村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仅2004年就发展订单农业76户,180亩,苗木种植16户,56亩,规模畜牧养殖14户,个体工商41户,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96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2003年村庄整修了街道、排水沟,使村庄排水通畅,方便了生产生活。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柏乡二村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区工、管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1246   

丰美庄村

  丰美庄村    丰美庄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正东3公里处,北靠胶州,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6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9亩。    据传,明末钱姓由山西迁来立村,因有凤凰落此处之说,故取名丰美村,亦称丰美庄。清朝乾隆年间钱姓犯法,满门抄斩,改称钱家空,后因谐音演变为前家空。1988年因村名不祥更名为丰美庄。该村现有居民75户,人口256人,有于姓、王姓、马姓、邵姓、李姓、申姓、管姓等姓氏居民。    解放后,随着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政策的实施,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近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花生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3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丰美庄村先后有近5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同时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授予“社会主义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197279   


石牛卧村特产大全




石牛卧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