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王台镇 >> 大杨村

大杨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杨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杨村简介

  大杨村
   大杨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以东4.5公里,村域南北长1公里,东西0.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96亩。大杨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邻,北与胶州市接壤,胶州湾高速公路沿村东连接青岛,王黄公路由村北通达黄岛。
   据传,明末清初,本镇石梁杨村杨公迁此而居,因区别石梁杨,故名大杨村。大杨村现有123户,人口363人,除大部分杨姓外,尚有王姓、田姓、马姓、刘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大杨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养殖业调整,形成以农业、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沿王黄公路开发新产业,率先实施路边经济开发,以土地租赁方式招商引资,现经商户已达10余家,每年租赁费10000元,到2004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特别是在2003年,镇工业园落户该村,使用土地100余亩,为该村经济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全面发展,大杨村先后有2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7人成为党政、副市、科级干部,有2人成为所在行业排头兵。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王台镇政府授予三个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13833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4107 266000 0532 查看 大杨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杨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杨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田家窑村

  田家窑村    田家窑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南邻黄张路,顺路西行3公里即到同三高速入口,往东到开发区、前湾港仅需20分钟,距刚动工的跨海大桥西端约6公里,西有204国道绕村而过,东到环胶州湾高速路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据传,明初田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从事窑业,故名田家窑。除田姓外,田家窑村另有其他姓氏40多个,如高、张、王、杨、李、孙、赵、马、管、刘、解、胡、蔡、崔等。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大招商引资,村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村民收入也得到较大提高,该村现有12家私营企业,2005年春又吸引内资1家落户,总投资160万元,在村两委积极协调下,现前期工程已竣工投产,二期正准备中。至2004年底,村民人均收入达533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12113   

宗家屯村

  宗家屯村    宗家屯村统一于王台镇驻地东北7.2公里处,有耕地600余亩,人口350人,地处平原,东有胶州湾隔海相望,北临胶州,东南面有黄岛经济开发区,西有204国道,南北贯穿,村东有胶黄铁路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路两侧有极为壮观的绿化带,村后有十三华里路东西相连,西接204国道及蔬菜批发市场,东接有史记载的五河头入海口。    据传,明洪武年间,卫置在此设立军屯,宗姓从灵山迁此,取名宗家屯。    该村历史上以农、渔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农民生活也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也进行了结构调整,大弓棚的蔬菜种植等在该村迅速发展,形成了规模性的蔬菜种植区,该村2004年人均纯收入已达5500多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近年来,村庄规划新房建筑就占全村的一半以上,全村独生子女备用保险金由村集体统一交纳。    联系电话 86-0532-83139156   

庄家岛耳河村

  庄家岛耳河村    庄家岛耳河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北6.8公里处,在巨洋河南岸,地处平原,村东西1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0亩,滩地600亩,南4公里为张黄公路,西4公里为204国道,东4公里为胶州湾,环胶州湾公路和胶黄铁路从村而过。    据传 ,清初庄姓从附近王台(村)迁此立村,因村前后各有一条河,东临胶州湾,三面环水如半岛,村南河道湾曲似耳,故名庄家岛耳河。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时称岛耳河,宣统及民国时称庄家岛耳河,庄氏祖先子孙繁衍至今,现庄家岛耳河村315户,人口975人,除庄姓外,尚有张姓、孙姓、马姓、刘姓、殷姓、许姓、杨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庄家岛耳河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渔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滩涂养殖、养虾、养蛤;农业发展了高效大棚种植蔬菜;畜牧养殖发展了养猪、养羊、养鸡;个体工业户10家,个体商业户10家,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1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庄家岛耳河村先后有1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长为党政处级以上干部,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村风村貌焕然一新,2004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3118188   

魏家岛耳河村

  魏家岛耳河村    魏家岛耳河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相对便利,北面与胶州市的营海镇隔洋河相望,南面与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的后杨村、雷家店子村接壤,西面隔3公里紧邻204国道,东有胶州湾高速公路,可直通青岛、黄岛、胶州、胶南,胶黄铁路沿南北走向经村域而过。    据传,宋末魏氏先祖从云南迁此了立村,因村东临胶州湾,南北各有一条河,三面环水如半岛,村南河道弯曲似耳,故名魏家岛耳河。全村有413户,人口1553人,除魏姓氏外,尚有张姓、王姓、李姓、韩姓、宋姓等少数居民。    魏家岛耳河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通过对农渔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养殖、林木种植、畜牧业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并与建筑业、纺织机械等产业相匹配,使村民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滩涂养殖业在近十余年内形成了较大规模。现有以养殖杂色蛤为主的浅海滩涂3500亩,对虾养殖厂1200亩。村内现有1260亩耕地,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现有林地300余亩。全村2004年总收入54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62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全村居民全都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先后有近38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博士、大学教授2名,硕士研究生6名,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18210   

王家岛耳河村

  王家岛耳河村    王家岛耳河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巨洋河南岸该村村北依巨洋河南崖,村东邻胶州湾,地处平原,村南是错水河,,村西与埠上村接壤,由于该村三面环水如半岛,因村前后各有一条河,村南河道弯曲似耳故名王家岛耳河。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相对便利,北面与胶州市的营海镇隔洋河相望,南面与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的后杨村、雷家店子村接壤,西面隔3公里紧邻204国道,东有胶州湾高速公路,可直通青岛、黄岛、胶州、胶南,胶黄铁路沿南北走向经村域而过。    据传,清初王姓从附近埠上(村)迁此立村。因东临胶州湾,村前后各有一条河,三面环水如半岛,村南河道湾曲似耳,故名王家岛耳河。现全村有302户,人口998人,除王姓氏外,尚有张姓、尤姓、郭姓、董姓、邱姓、匡姓、藏姓等少数居民。    王家岛耳河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通过对农渔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海产品养殖、林木种植、畜牧业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并与建筑业、纺织机械等产业相匹配,使村民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滩涂养殖业在近十余年内形成了较大规模。现有以养殖杂色蛤为主的浅海滩涂2500亩,对虾养殖厂600亩。村内现有1000亩耕地,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现有林地400余亩。全村2004年总收入52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62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全村居民全都实行了医疗保险金,先后有近25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硕士研究生2名,成为所在行业的高级人才,幼儿全部入托,适龄儿童100%接受义务教育。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18169   

小朱阳村

  小朱阳村    小朱阳村位于王台镇驻地北3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5公里,面积0.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1.5亩,小朱阳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青岛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重点村之一,居巨洋河南岸边,西邻204国道,南邻王黄至青岛技术开发区大道。    据传,明末张宋两姓从附近漕汶迁来看坟,后逐渐成村,因坐落巨洋河(当地称朱阳河)畔,取名朱阳。后来河北岸又立一朱阳村,因本村较小,改名小朱阳。现小朱阳村有81户,人口253人,以宋姓、张姓居多,其他姓较少。    小朱阳村土地肥沃,企业占用少,水资源及电力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近几年来,随着青岛大工业项目的西移和王台纺织名镇的崛起,90%劳动力已转入二、三产业,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全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100%,电话及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98%以上,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独生子女由村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全村有6人先后进入大中专院校,有2人达到处级以上干部。    联系电话 13869806077   

大朱阳村

  大朱阳村    大朱阳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3.5公里,巨洋河北岸,204国道东侧,西与胶州市接壤,距胶南市、开发区各2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进出胶南的北大门,现有耕地1102亩,居民222户, 748口人,2004年人均经济收入已达5570元。    据传,清初张姓从附近西漕汶村迁此立村,因座落北岸(当地称朱阳河),取名朱阳。又因河南岸有一朱阳村,以该村较大,改名大朱阳。   大朱阳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现有冬暖式大棚76个,大弓棚50多个,年收入近200万元。该村还相继兴办了以纺织配件生产加工为主的村办民办企业,现有村办企业一个,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民办企业18家,占地60多亩。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4年底,对全村70岁老人每年发放大米50斤,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全体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市、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庄”和“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1066   

逄猛王村

  逄猛王村    逄猛王村位于王台镇东北4公里处,逄猛山南麓,东邻逄猛张村,南邻逄猛孙,西邻巨洋河与大朱阳村接壤,是青岛高效农业示范村之一。精品园管委及康大种苗均落户本村。村域东西2公里,1公里南北,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0亩。逄猛王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临孟山路与王黄公路、胶州湾高速公路相接,西临204国道外环与同三高速相接。    据传,明朝末年,王姓从云南迁到此地立村,因在逄猛山脚下,故取名逄猛王。现逄猛王村有178户,578人。除王姓外,还有韩、薛、邢、陈、田、耿等少数村民。    逄猛王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于1985年建立村办集体企业,青岛胶南孟山纺织机械厂,随着该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成立青岛胶南孟山实业总公司。1999年随着中央对农村优惠政策的加强,该村积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规划了350亩的农业园区,引进了青岛惠泉花卉有限公司(韩资)、青岛康大现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并鼓励本村村民建立高效农业大棚100多个。调整出100多亩土地建立工业小区,引进了青岛一信化学有限公司(韩资)、青岛龙晟纸业有限公司、青岛祯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20多家私营企业,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村改造工作使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100%;有线电视和电话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发放福利数次,金额达300余元;独生子女备用金由村集体统一负担;并广泛开展了普法教育和争创“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青岛市、胶南市授予“五个好”党支部、青岛市文明村庄、胶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三个文明”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11788    86-0532-8311164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逄猛张村

  逄猛张村    逄猛张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7公里,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0亩。逄猛张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南至王黄公路,北邻胶州地段,东与开发区接壤,西邻204国道。    相传,明朝末年,张姓从云南迁至此地立村,因靠近逄猛山,故取名逄猛张。现逄猛张村有151户,人口549人,除张王两大姓外,还有耿姓、孙姓、赵姓等少数村民。    逄猛张村历来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相继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该村于1987年建立了集体企业——胶南纺织机械专用配件厂,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于2000年兴建了占地110亩的工业园,吸引了以青岛际源海藻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46家私营企业入驻;村民家庭工业日趋增加,人均纯收入5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旧村改造工作使村民改善了居住环境,该村全面推行了合作医疗工作,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并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和评选“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村曾先后多次被青岛市班次为“六个好”党支部,胶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两个文明”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11881   

王台东村

  王台东村       王台东村有615户,人口1624人,除庄王姓居外外尚有刘、殷、崔、贾、乔、张、修、孙姓等少数居民。    王台东村历史上以农、工商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查,形成了工业、建筑、个体私营企业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通过招商引资而发展起来得建筑业、工副业在近30年中形成了较大规模。1998年,该村建立了180亩工业园区,吸引了青青旅游用品、星火物流等大型企业入住。在村中兴建商业网点和东鑫居民小区楼40000平方米。全村个体工商户260家,独资、合资企业5家,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5400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65岁以上的村民每月50元生活补贴,该村先后有近5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26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12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各项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青岛市胶南市政府命名为“十佳文明村庄”、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1293   

住范村

  住范村    住范村位于王台镇驻地,地理平原。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亩,住范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3公里即为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1.5公里便为204国道,沿村王黄公路东连黄岛码头,西连日照、诸城等市,并且将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和同三线高速公路的出入口连接起来。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侯姓从云南迁到此立村,取名住范,现住范村有126户,人口326人,除薛姓、高姓、崔姓、陈姓居民外,尚有孙姓、王姓、韩姓等少数居民。    住范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住范村利用区位优势,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养殖,工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住范村着力于发展路域经济,兴建商业网点和居民小区楼18000多平方米,建厂房4000多平方米,吸引内资、外资企业3家,村个体工商业户12家,2004年,年产值400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59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住范村先后有13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人成为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3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专业人才,有多人次被评为胶南市级劳动模范,该村全面推行65周岁以上老年人每月补助50元钱和全村居民年中、年末发放米、面、油的待遇,对独生子女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评为王台镇“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胶南市委评“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1191   

天妃庙村

  天妃庙村    天妃庙村位于王台驻地东北7公里,洋河南岸,地处平原。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30亩。    明末,高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邻近“天妃娘娘庙”,故取村名为天妃庙。现天妃庙村有102户,人口325人,现有五、张、李、田、高五姓,以五、张姓居多。    天妃庙村属传统农业村。村民主要收入靠大棚蔬菜和生猪养殖。现有大弓棚80多个,养猪专业户10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4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近年来,该村先后被镇政府评为“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8122   

观里村

  观里村    观里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北角4.8公里处,距王黄公路500米,东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0亩,观里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公路四通八达,村前王黄公路东连接黄岛、青岛开发区,西连接204国道及同三高速公路。    据传,明初薛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下坡。明永乐年间,此地建“集玄观”庙一座,遂改名观里。位于王台东4.8公里,烟台岭东南,黄(岛)王(台)公路北侧地处半岭半洼,现观里村245户,人口698人,尚有王姓、张姓、薛姓、姜姓、韩姓、高姓、周姓、邢姓、殷姓、庄姓等少数居民。    观里村历史上以农、建筑、木、瓦工为主,解放后,该村建筑业、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上世纪80年代又开创了建筑业、木器加工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内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建筑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的规模。2001年该村建立了占地达260亩的工业园,吸引了新光、宏鑫等企业入住园区。办公、厂房12000平方米,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0家,独资企业2家,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280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筑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观里村先后有近60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10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6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文明村风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13285   

崖逄村

  崖逄村    崖逄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4.9公里处,黄张公路南侧,与青岛市黄岛区相邻,是王台镇的东大门。村域南北1.4公里,东西1.2公里,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20亩。崖逄村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交通非常便利,村后紧靠黄张公路,村东一公里处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出入口,乘车不用一小时可直达青岛,再往东延伸15公里可直达黄岛及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往西垮过204国道直达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可直达省会济南,西绕王台沿204国道可直达日照及江苏省。    据传,明朝初年,逄宜贵从胶州大洛戈庄迁此立村,因村前有一大土崖,故名逄家崖。六世逄进兴认为原名音义不好,改名崖逄家,简称崖逄。现崖逄村有170户,人口564人,除逄姓居民外,尚有李姓、刘姓、邓姓、王姓、董姓、柴姓等少数居民。    崖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工、商、并举,村民的经济收入逐年递增,与此同时招商引资突飞猛进,先后有韩国的东邦食品厂、青岛市一旅游用品厂入驻我村,镇党委政府设立的临港产业园坐落于村西。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56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崖逄村先后有1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3人成长为党政处级以上干部,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13188   

大杨村

  大杨村    大杨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以东4.5公里,村域南北长1公里,东西0.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96亩。大杨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邻,北与胶州市接壤,胶州湾高速公路沿村东连接青岛,王黄公路由村北通达黄岛。    据传,明末清初,本镇石梁杨村杨公迁此而居,因区别石梁杨,故名大杨村。大杨村现有123户,人口363人,除大部分杨姓外,尚有王姓、田姓、马姓、刘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大杨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养殖业调整,形成以农业、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沿王黄公路开发新产业,率先实施路边经济开发,以土地租赁方式招商引资,现经商户已达10余家,每年租赁费10000元,到2004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特别是在2003年,镇工业园落户该村,使用土地100余亩,为该村经济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全面发展,大杨村先后有2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7人成为党政、副市、科级干部,有2人成为所在行业排头兵。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王台镇政府授予三个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13833   

庄家茔村

  庄家茔村    庄家茔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中心区,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75公里,面积2.625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已开发建设。庄家茔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靠张黄路,东南紧靠204国道外环路,西靠204国道,东北6公里处为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出口,济青高速经过村西。从该村到胶南、胶州、黄岛各20分钟车程,40分钟可到青岛,即为同三线高速出口。跨海大桥建成后,25分钟内可到青岛。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庄姓兄弟三人从云南迁至王台(村)、六世庄宾旭死后葬于此地,其子孙迁来守茔,遂立村,取名庄家茔。现庄家茔村有380户,人口1080人。    庄家茔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工商业、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建筑、饮食服务业第二、三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形成了以机械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的规模化企业集团。近年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程,先后有9家韩资企业、27家内资入驻该村,从而形成了机械、电子、橡胶、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共同发展的趋势。从2002年开始,该村开始进行村居改造,现已建成三期30000多平方米的楼房,第四期正在开工。近年来,村集体投资200余万元,用于村庄道路硬化、绿化、和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村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私营业户60多户,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力达到了95%以上。2004年村集体财政收入2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602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0 年兴建了全镇幼儿入学的中心幼儿园,被评为省级一类幼儿园。该村支部书记多年被评为山东省劳模、山东省-表、青岛、胶南人大代表。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实行了生活补助政策,每人每月由村集体补助面粉25斤,食油0.5斤,60岁以上的老人月补助60元,80岁以上的老人月补助150元,100岁以上的老人月补助200元。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评为“山东省模范村委会”、“山东省安全文明村”、“省级优秀交通安全村”、“青岛市文明村庄”、被胶南市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1298 86-0532-83131379   

石梁杨村

  石梁杨村    石梁杨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以东1公里处,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3公里 ,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80亩,石梁杨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北与黄张路接壤,东5公里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西3公里处为同三高速公路,村西有环境优美的错水河(俗称石梁河)。    据传,明洪武年间,杨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座落石梁河旁,故名石梁杨。现石梁杨村有426户,1401口人,除杨姓居民外,尚有李姓、王姓、刘姓、孙姓、韩姓、崔姓等少数居民。    石梁杨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大棚产业、畜牧养殖、科学种田等产业结构,全村冬暖式大棚50余亩,有奶牛67头,租赁土地600亩,年收入50万元,现有私营、独资、合资企业8家,个体手工业户20家,村级经济稳步发展,连续三年被评为镇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524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3135570   

石梁唐村

  石梁唐村    石梁唐村位于王台镇区东2公里,张黄公路从村后经过,东邻青岛海西工业园,全村耕地面积1999亩,人口1469人,477户。    据传,明初唐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石梁河(即错水河)旁,故名石梁唐。    石梁唐村村庄规划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村主要街道硬化、亮化、绿化,有线电视、自来水、电话设施齐全,近百户村民住进二层以上楼房。    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一是经商,二是务工,三是种植、养殖,2004年人均收入567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31071   

石梁刘村

  石梁刘村    石梁刘村位于王台镇驻地正东3公里处,村域东西2.4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33.7亩。石梁刘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石梁杨村接壤,王辛公路横贯该村,西邻204国道与同三线相望,东邻工业园。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先祖刘志道由云南安阳徒步迁至山东胶县南(即今王台石梁刘),刘氏先祖在王台正东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石梁刘村。石梁刘村有363户,人口1158人,除刘姓居民外,尚有韩姓、王姓、邢姓、赵姓、孙姓、罗姓等少数居民。    石梁刘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林果、蔬菜种植、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畜禽养殖业和建筑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2000年,该村引来了华昌机械厂、鲁棉制衣厂,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8家,独资3家,年产值1800余万元。苗木、养殖业年收入20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31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0年兴建了能吸纳附近三个村幼儿就学的石梁刘幼儿园,石梁刘幼儿园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园。石梁刘村先后有近12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6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2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评为王台镇“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16600   

井头村

  井头村       井头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以东3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1公里 ,面积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8亩,井头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北邻石梁唐,与王黄路接壤,东4公里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西4公里处为同三高速公路,西邻石梁刘村。    据传,明初刘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头有井,水旺,故名井头。   现井头村有230户,700口人,井头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速发展,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畜牧养殖业,使村级经济稳步发展,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520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联系电话:86-0532-83133048   

埠上村

  埠上村    埠上村位于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座落在错水河西岸,村域南北1公里,东西1.5公里,其中耕地1600亩,埠上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西与204国道接壤,南与王黄公路相连,村东2公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铁路从此进入黄岛。    据传,永乐二年(1404年),该村先祖“王毫学”从今河北省任丘市大王庄迁此处择地而居。因座落在逄孟山下的岭埠上,故名“埠上”。现埠上村有325户,人口1047人,除王姓村民外,尚有张姓、宋姓、庄姓等少数村民。    埠上村历史上以农为主,1949年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基本达到了耕、种、收为一体的生产方式,全村有大型收割机8台,大小马力拖拉机200余台。1987年建立了青岛聚大洋海藻有限公司和纸制品厂,年产值可达600多万元。全村有个体业户22家,年产值可达800余万元,有苗木、养殖基地70亩,年收入10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5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全面发展,近两年来,村两委着重抓了村庄改造,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分批对年久失修的老房进行了翻新改造,对街道、路灯更换、整修,使村庄更加美化、亮化。自2004年以来全村先后有30多人考入全国各地的大中专院校。    联系电话 86-0532-83111568   

河南薛村

  河南薛村       河南薛村位于王台镇驻地西南1.6公里处,204国道西侧,地处半洼半岭,是王台的南大门,村域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    相传,明初,薛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座落于河南岸,故名河南薛村。该村有耕地面积932亩,其中林地面积779.5亩,现有户数203户,人口651人,除薛姓外,尚有杜、法、王、刘等姓。    河南薛村历史上以农业以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纺机配件、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个体私营经济有20多家,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47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先后有近1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镇上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7555   

王台西村

  王台西村       王台西村位于王台镇驻地,是镇驻地六个自然村之一。村庄东西1公里,南北0.8公里,面积0.8公里,其中耕地672亩。王台西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204国道,诸黄路,同三高速,胶州湾高速公路穿越境内。距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4.5公里,胶南市24公里,胶州市24公里。    据传,唐贞观年间,太宗东征高丽在此筑“瞭望台”,并驻守兵。守兵黄姓在此立村,因临近“瞭望台”,取名“望台”。后演变为王台。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庄氏先祖由云南乌撒卫乘船迁至此地。庄氏诸先祖在望台西侧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王台西村。现王台西村有434户,人口1357人。除庄姓村民外,尚有刘姓,王姓等村民。    王台西村历史以上农,副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花卉苗木,畜牧养殖,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崛起。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该村在镇204国道南外环建立了占地120亩的工业园。入驻了弘杰胶业、得峰纺机、明天纺机等16家个体私营企业。全村个体工商户56家。全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5724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王台西村先后有近15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 11 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5 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高级人才。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有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被评为“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税收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6718   

王台北村

  王台北村       王台北村地处王台镇驻地以北,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1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325户,人均土地0.58亩。总人口1025人,全村耕地面积598.13亩。村北接诸黄公路,村西为“同三高速公路”出口,村东为204国道。村集体纯收入32万元,人均纯收入4835元。租赁承包收入30万元,各项目经济指标:企业总产值9000万元,企业增加值2600万元,企业总收入9450万元,企业利润500万元。    据传,唐贞观年间,太宗东征高丽在此筑“嘹望台”并驻守兵,守兵黄姓在此立村,因临近“嘹望台”,取名“望台”,后演变为“王台”明永乐二年(1404年),庄、李、殷等姓从云南沙卫迁来,分住在河沟两岸,称南台、北台、后连成一片仍称王台。    北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2002年以来该村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村土地对外租赁,每亩地每年给村民补偿800元,2005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物流仓库2万平方米,用于企业租赁,目前项目正在洽谈,此项投资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20万元。    村集体负担农业税,全体村民加入合作医疗。投资20万元进行村庄道路整修、亮化,投资25万元并进行了给排水沟整改。北村多次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被胶南市政府评为“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1530   

王台前村

  王台前村       王台前村位于王台镇驻地,是镇驻地六个自然村之一。村庄东西1公里,南北0.8公里,面积0.8公里,其中耕地555亩。王台前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204国道,诸黄路,同三高速,胶州湾高速公路穿越境内。距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4.5公里,胶南市24公里,胶州市24公里。    据传,唐贞观年间,太宗东征高丽在此筑“瞭望台”,并驻守兵。守兵黄姓在此立村,因临近“瞭望台”,取名“望台”。后演变为王台。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庄氏先祖由云南乌撒卫乘船迁至此地。庄氏诸先祖在望台西侧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王台前村。现王台前村有402户,人口1158人。除庄姓村民外,尚有张姓,李姓等村民。    王台前村历史以上农,副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花卉苗木,畜牧养殖,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崛起。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该村在镇204国道南外环建立了占地168亩的工业园,入驻了鑫盛源机械,前卫机电机械王台分厂等18家个体私营企业。全村个体工商户88家。全村集体收入46余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602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王台前村先后有近146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 7 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5 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高级人才。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独生子女户有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对60以上老人实行每月给予40生活补助,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被评为“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税收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1186   

王台中村

  王台中村    王台中村地处王台镇驻地以西,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438户,人均土地0.5亩。总人口1385人,全村耕地面积630亩。村北接诸黄公路,村西为“同三高速公路”出口,村东为204国道。    据传,唐贞观年间,太宗东征高丽在此筑“嘹望台”并驻守兵,守兵黄姓在此立村,因临近“嘹望台”,取名“望台”,后演变为“王台”,明永乐二年(1404年),庄、李、殷等姓从云南沙卫迁来,分住在河沟两岸,称南台、北台,后连成一片仍称王台,根据村所处的位置而得名王台中村。    王台中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办了工、副业。1998年以来,该村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将204国道西侧兴建网点房10000平方米和15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年贸易额达1000万元。村集体负担农业税,给全体村民入上了合作医疗。    青岛经济战略西移,给王台真经济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该村所处的区位优势明显,抓住机遇,加大招商力度。优化本村经济发展格局。2005年力争村级集体可支配财力达到200万元。2005年计划投资200万元,建设物流仓库10000平方米,用于企业租赁,目前项目正在洽谈,此项投资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20万元。中村多次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被胶南市政府授予“五个好党支部”、“先进民兵连”、“先进妇代会”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3335   

雒家村

  雒家村    雒家村位于王台镇驻地西1公里处,村域东西300米,南北400米,面积120000平方米,其中耕地409亩。雒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仅1公里,西与同三高速公路500米,同三高速公路沿村南北穿过。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雒氏先祖二人,代氏先祖三人由云南乘船迁至山东省藏马县(今胶南市)王台镇,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雒家村,现雒家村有161户,人口516人,除雒姓居住外,尚有代姓、张姓、邹姓、马姓、刘姓、王姓、殷姓等少数居住。    雒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林果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个体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有40余户搞纺织机械加工,年产值5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68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雒家村居民100%安装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雒家村先后有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王台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131049   

河西董村

  河西董村       河西董村位于王台西南4.7公里处,地处丘陵,明初董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在巨洋河西岸,故称河西董。    该村前依巨洋河,后靠青山,因村庄位于王台镇的最西部,在工业发展上不能享受到镇区的带动效应,但河西董人民自主创业,找到了一条符合村情的发展思路,即以农作物种植为主,以养殖高效益牲畜为辅,以发展工业为拉动点,经过历代村民的艰苦努力,现在村庄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该村先后多次被镇上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15388   

河西庄村

  河西庄村    河西庄村位于王台西南3.9公里处,地处丘陵,明末庄克勤、庄克忠从王台迁此立村,因地处巨洋河西,故取村名为河西新庄,清初,改称河西庄。    河西庄村土地肥沃,水资源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的巨洋河在村前流过,该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养殖奶牛等高效经济作物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全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100%,有线电视和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先后有近百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多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村民学习法律、法规的热情高涨,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多次被镇上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15588   

前营村

  前营村    前营村位于王台西南3.4公里,地处丘陵,明末唐姓从今黄岛区辛安镇港头村迁此立村,因古时此地曾立过兵营,故名营里庄,清朝初年,庄后又建一小庄称北营,本村遂改称南营,解放后,两村合并改称前营。    前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以种菜及养殖为收入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发展迅速,特别近几年对农业结构调整,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兴建了一类幼儿园,该村近年来有近10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院校,该村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多次被镇上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15668   

张家岛耳河村

  张家岛耳河村    张家岛耳河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北6.8公里处,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5公里,面积0.2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020亩。交通比较方便,北与十三华里接壤,西2.5公里处系204国道。    据传 ,清初张姓从附近西漕汶(村)迁此立村,因村前后各有一条河,东临胶州湾,三面环水如半岛,村南河道弯曲似耳,故名张家岛耳河。张家岛耳河村有266户人口904人,除张姓村民外,尚有王姓、逄姓、陈姓、宋姓、韩姓等少数村民。    张家岛耳河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近年来,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全村有个体工商户4家,私营企业1家,个体搞纺织配件及按装的5家,年产值1000余万元。林木360余亩,且养殖奶牛、狐狸、貂等,年收入73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62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自2002年费税改革后,减少大量负担,再加上这二年的小麦直补款,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对独生子女户原由村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现有镇财政给予交纳。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王台镇政府命名为“两个文明先进单位”、“三个文明先进单位”,被胶南市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18919   

河南邢村

  河南邢村       河南邢村位于王台镇西南2公里处,巨洋河西侧,地处半岭丰洼。    明初,邢姓从小云南花崖迁此立村,因村旁有庙,故取名邢家庙,又名邢家庄,解放后又因坐落在河西岸改名为河南邢。    河南邢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蔬菜和养殖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几家工副业小作坊。2004年,人均纯收入537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全村98%的户都加入合作医疗,兴办幼儿园,全村有近百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五名成长为党、政、军、团处级以上干部,有8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和“大孝子”、“好媳妇”活动,开展打造平安村庄活动,使村民安居乐业,连续多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方式:86-0532-83137198   

陈郑屯村

  陈郑屯村    陈郑屯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巨洋河北岸,地处平原,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6公里,面积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3亩。陈郑屯村北与胶州洋河接壤,南与漕汶河相连,西1.5公里处为308国道,东2公里处为青黄高速,再顺下1公里为胶黄铁路,再往东5公里隔海与青岛相望。    据传,明洪武年间,卫暑在此设军屯,宗姓由灵山卫迁来,取名宗家屯,清末,陈、郑二姓先后从王台和胶州东营迁来,在集附近集居,统称宗家屯,亦称西宗家屯,1943年,单独立村,称陈郑屯。现陈郑屯有117户,人口404人,除陈郑二姓居民外,尚有宗姓、张姓、王姓、尹姓等少数居民。    陈郑屯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近几年,形成了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全村共有冬暖大棚2个,大弓棚150个,共占地150余亩。蔬菜上市旺季,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菜商,特别是四月、王月,西红柿每天上市量十几万斤,大大丰富了青岛地区市民的菜篮子工程,也提高了人均收入,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陈郑屯先后有近5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0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5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38705   

郎中沟村

  郎中沟村       郎中沟村位于胶洲湾畔,王台镇以南一公里处,为丘陵坡地,原为三个自然村——姜家庄、郎中沟、杏花村,1950年农业合作社期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郎中沟。全村共176户,780口人,有以姜、殷、庄、薛、宋、邵、尹、张为主的十三姓氏家族。    据传,明初庄、殷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孙姓“捐班”,任职“郎中”,又因村旁多沟,故取名郎中沟。据《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郎中沟。    解放后,郎中沟村农、林、牧、副、渔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工副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花卉苗木,畜牧养殖,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崛起。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村个体工商户29家,去年人均纯收入5675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先后有16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多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高级人才。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有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是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被评为“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先进单位”。    联系方式:86-0532-83131198   

北柳圈村

  北柳圈村       北柳圈村位于胶南市最北端,与胶州市相接,离王台镇七公里处,背靠洋河,村东近靠二○四国道,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永乐年间(1404年),张、苑姓氏先祖由云南大槐树底乘船迁至山东就此立村,因坐落洋河畔,杨柳树环绕,前有文武二山,故名为北柳圈。张、苑姓氏繁衍至今,全村215户,783口人,除张、苑姓外,尚有展、李、孙、邵等少数村民。    北柳圈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蔬菜和养殖业为主,近几年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塑料大棚八百余座,有力推动蔬菜批发市场的建成,以盛产西红柿、红水萝卜、芹、香菜而闻名于世,蔬菜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出口俄罗斯等国,仅此项年收入额突破500万元,全村个体手工业户二十余家,独资一家年收入300万元,林业、养殖业三百余亩,年收入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74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全村98%的户都加入合作医疗,兴办幼儿园,全村有近百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五名成长为党、政、军、团处级以上干部,有八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和“大孝子”、“好媳妇”活动,开展打造平安村庄活动,使村民安居乐业,曾多次被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8058   

西柳圈村

  西柳圈村    西柳圈村位于王台镇驻地北15华里处,村南有文、武二山相依,西、北有洋河流淌,东距204国道600米,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这里地下水丰富,交通便利,北距胶州市中心16公里。    据传,清初张姓从附近漕汶(村)迁此立村,因坐落洋河畔,,三面柳树环绕,而得“柳圈”之名,又因有三个柳圈(村),以该村在西,改名西柳圈。现西柳圈村有90户,330口人,340亩耕地。全村张姓占大多数,还有刘、王、程等姓氏。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柳圈,以种粮为生,兼种蔬菜,1989年,建起了蔬菜大棚,继1993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全市范围内该村成立了第一个蔬菜研究会,蔬菜研究会已发展会员500余人,有大弓棚180余亩,高标准冬暖大棚25亩,人均0.7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发展,近几年来,该村有30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随着村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该村也加深了对品种牌的认识,柳圈萝卜,无论是红、青都似鸭梨,弛名山东大地,柳圈西红柿、黄瓜畅销青岛及周边各市区,出口俄罗斯。    联系电话 86-0532-83138106   

南柳圈村

  南柳圈村    南柳圈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以北7.5公里处,村域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90米,耕地353亩。南柳圈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紧靠204国道,位于胶南北大门,北与胶州接壤,村西3公里处为“同三”高速公路,东2.5公里处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    据传,清初张姓从附近漕汶(村)迁此立村,因坐落洋河畔,,三面柳树环绕,而得“柳圈”之名,又因有三个柳圈(村),以该村在南,改名南柳圈村。南柳圈村现有110户, 396口人,除张姓外,尚有庄、刘、周等姓氏。    南柳圈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现在主要种植蔬菜大棚,盛产西红柿、芹菜、香菜、黄瓜、油菜等蔬菜。村民们通过近二十几年的蔬菜种植积累了丰富的蔬菜种植管理经验,掌握了多种蔬菜种植技术。    联系电话 86-0532-83138734   

张小庄村

  张小庄村    张小庄村位于王台镇东北边7.5公里,巨洋河南岸500米,地处平原。村域东西350米,南北400米,面积1400平方米。现有耕地991亩,从村南环镇道路向西1.5公里可直达204国道。    据传,明朝崇祯年间,张永敬带妻和三个儿子从附近西漕汶村迁此立村,因当时村小,取名张小庄。该村现有240户,人口763人,主要以张姓为主,也有殷姓、刘姓。    张小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后,各行业发展比较快,先后集体和个体联户建起两个中型面粉厂,从而带动了村里剩余劳动力从事面粉大米的经营活动,增加了部分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该村许多人从事建筑业、水电安装、纺织机械加等行业。在农业种养业方面,从1999-2005年先后建蔬菜大棚50多个,高温大棚3个,养猪专业户10户,养猪平均每户收入3万元。2004年村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村民文化生活有很大提高,村里基本实现户户通电话,户户通有线电视。从1982-2005年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西漕汶东村

  西漕汶东村    西漕汶位于王台镇驻地北5.4公里处,204国道东侧,地处平坦,是胶南的北大门,村域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该村地下位置优越,历史悠久,交通便利。    据传,宋初张姓从云南迁此立村,以村前有槽渠,村西北有汶山,河沟途经村中心,故名漕汶,曾有过两个进士牌坊、壹个贞节牌坊、石人、石马等享有盛名,西漕汶设有两个村委会,以东为西漕汶东村村委会,该村实有耕地1030亩,其中林地面积385亩,现有户数218户,人口775人除张姓外,尚有尤、马、孙、王、苏、赵姓等。    西漕汶东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菜及民间艺术为收入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发展迅速,特别近几年对农业结构调整,以冬暖大棚、弓棚蔬菜种植、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该村建立了占地达150亩的农业蔬菜示范园,建大棚90余个,在村北兴建占地4500平方米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4000余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64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2年扩建了7个村的漕汶小学,随之兴建了一类幼儿园,该村近年来有近200名学生考入大、中院校,该村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十佳文明村庄”和“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9395   

西漕汶西村

  西漕汶西村    西漕汶西村位于王台镇驻地北5.3公里处,204国道东侧,地处平坦,是胶南市的北大门,村域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    相传,宋初,张姓从云南迁此立村,以村前有漕渠,村西北有汶山,故名漕汶,因有两个漕汶(村),从本村在西,改名西漕汶,西漕汶设东西两个村委会,以在西为西漕汶西村民委员会。该村实有耕地面积1311亩,其中林地面积687亩,现有户数215户,人口794人,除张姓外,尚有李、王、魏、程、宋、姜、刘姓等。    西漕汶西村历史上以农以主,种菜及民间艺术为收入来源,漕汶大白菜是当地特产,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冬暖大棚、大弓棚式蔬菜种植、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该村建立了占地达100亩的农业蔬菜示范园,兴建冬暖式大棚70个,在村北兴建占地4500平方米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4000余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64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2年扩建了7个村学生就学的漕汶小学,漕汶幼儿园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园,该村先后有近2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1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1人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该村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十佳文明村庄”和“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8217   

东漕文村

  东漕文村    东漕文村位于王台镇驻地北6公里处,为胶南市最北端与胶州市界仅一河之隔,紧靠204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半小时可到流亭机场。与青岛经济开发区仅5公里,东距胶州湾3公里。村域东西1.3公里,南北2.5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00亩。    据传,宋初张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前有漕渠(运粮河道)村西北有汶山,故取名漕文村,因有两个漕汶(村),以该村在东,改名东漕文村。现东漕文村376户,人口1361人,除张姓居民处,尚有陈姓、李姓、宋姓、王姓、管姓、郭姓、秦姓、韩姓等居民。    东漕文村历史上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村北洼历史上原为一片盐碱地,寸草不生,经过近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压沙、插水稻,现已变成土地肥沃,成为大弓棚蔬菜种植基地,现在发展大弓棚725个,700亩左右,高温棚30亩20个。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小弓棚400亩,连年荣获“胶南市蔬菜状元村”称号。二三产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现该村有三处工业,个体机械加工户15户,喷水按装4户,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庄多年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连年被镇评为社会治安先进单位,“四五普法”被省评为先进单位。东漕文村先后有近3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2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本村集体为村民办理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免收水费。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弘扬正气,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命名为“文明村庄”,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38015   

朱郭村

  朱郭村    朱郭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5公里处,是王台镇与开发区相连接。村域东西400米,南北600米。面积0.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00亩,朱郭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王黄公路相连接,    据传,明初,傅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当地土呈红色,村址四周地势较高,如同城郭,故名朱郭。现朱郭村有252户,人口860人。除傅姓外,还有高姓、刘姓、杨姓、薛姓、尤姓、孙姓等。   朱郭村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业,全村个体工业户10户,年产值40万。近几年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人均纯收入559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朱郭村兴办农村幼儿园一处,考入大中专80人,有8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王台政府命名为“十佳文明村庄”,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3113379   

殷家洼子村

  殷家洼子村    殷家洼子位于王台西南2.4公里处,地处丘陵,明朝永乐年间,殷哲生从云南迁次立村,因地势低洼,故名殷家洼子。    殷家洼子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速发展,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高效种植业、畜牧养殖、纺机配件加工等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人均纯收入5528元,村内户户安上了有线电视,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村里多次被镇上评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村里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为建设新时期和谐村庄打下了坚实基础。    联系方式:86-0532-83137401   

韩家寨村

  韩家寨村    韩家寨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4.7公里处,瓦韩路北侧,南与小珠山水库相望。地处丘陵。耕地2100亩。    据传,明初韩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曾是兵寨,故名寨里,解放后改称韩家寨。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寨里。现韩家寨有530户,人口1700人,以韩姓、薛姓、王姓为主。    韩家寨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芋头、苹果、桃等特色高效农业900多亩,年创收200多万元。服务业较发展,有个体工商户5家,年收入3万多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1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0%以上。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8848   

魏家庄村

  魏家庄村    魏家庄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4公里,东邻青岛经济开发区,北邻诸黄公路,魏家庄村共有88户,总人口306人,耕地面积525亩,属丘岭地。    魏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有传统的编织业,如编篓子、编竹扒、扎扫帚等手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村民转入养殖业、种植业,2004年人均纯收入499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发展,魏家庄村先后有8名考入大中专院校,有2人成长为党政处级干部。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86-0532-83117102   

沙沟东村

  沙沟东村    沙沟东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南1.7公里处、喜鹊山西侧。地处丘陵。耕地1543亩。    据传,明初徐、葛二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地沟中沙多,故名沙沟。该村位置在东,故称沙东。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沙沟庄。现沙东有283户,人口830人,除李姓居民外,尚有韩姓、葛姓等少数居民。    沙沟东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1500亩。西瓜、芋头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800多亩,创收200多万元。2004年,集旅游、休闲、育苗于一体的青岛喜鹊山庄游乐有限公司落户该村,为该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939.5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2028   

沙沟中村

  沙沟中村    沙沟中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南1.7公里处、喜鹊山西侧。地处丘陵。耕地1078亩。    据传,明初徐、葛二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地沟中沙多,故名沙沟。该村位置在中间,故称沙中。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沙沟庄。现沙中有170户,人口502人,以葛姓、栾姓为主。    沙沟中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1000亩。西瓜、芋头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600多亩,创收20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059.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121257   

大荒村

  大荒村    大荒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北2.5公里处、喜鹊山西北麓。地处丘陵。耕地661亩。    据传,明初韩、薛、李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一片荒芜,且村庄较邻村大,故名大荒。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大荒,宣统至民国时称大荒庄。现大荒有103户,人口327人,除韩姓居民外,尚有刘、孙等少数居民。    大荒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牧业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桃是该村的特色高效农产品,年创收120多万元,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9316.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0%以上。   

小荒村

  小荒村    小荒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北2.7公里处、喜鹊山西北麓,瓦韩路北侧。地处丘陵。耕地400亩。    据传,明末韩姓从附近徐村迁此立村。因村小,故名小荒。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小荒,宣统及民国时称小荒庄。现小荒有60户,人口203人,除韩姓居民外,尚有刘姓、法姓等少数居民。    小荒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桃、西瓜、芋头等特色高效农业300多亩,年创收近10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415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0%以上。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1925   

岳家村

  岳家村    岳家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北2.7公里处、喜鹊山西北麓,黄大路北侧。地处丘岭。耕地1360亩。    据传,明初岳玉宝率族人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岳家。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岳家庄。现岳家有251户,人口746人,除薛姓居民外,尚有韩、宋、刘姓等少数居民。    岳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桃是该村的特色高效农业,拥有桃园800多亩,年创收240多万元。2004年,岳家的桃园被评为青岛市果品生产示范园。该村还建有5000平方米桃批发市场,吸引青岛、胶南、胶州、开发区等地客户前来交易。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95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0%以上。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1192   

周家庄村

  周家庄村    周家庄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北3.2公里处、喜鹊山北麓。地处丘陵。耕地144亩。    据传,明初周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周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周家庄。现周家庄有36户,人口97人,以韩姓、薛姓居民为主。    周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桃、蔬菜、蘑菇等高效特色农业近20亩,年创收10万多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121037   

徐村

  徐村    徐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北4.2公里处、错水河上游西岸,地处丘陵,“青莱”高速公路途径该村。耕地2707亩。    据传,明初徐、韩、李、薛等姓从云南先后迁此立村,取名徐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徐村。现徐村有586户,人口1606人,除韩姓、李姓居民外,尚有薛姓等少数居民。    徐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芋头种植远近闻名,年种植1600多亩,收入300多万元,并自发组织成立了徐村芋头生产经营合作社。2004年,该合作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111个农村合作组织典型示范点。该村还建立了占地15亩的芋头批发市场,吸引青岛、大连、日照等地客户前来交易,日交易量高峰时达400吨。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156元。   芋头生产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0%以上。该村还自发成立了徐村文艺表演队,自编自演,自娱自乐,逢年过节,走街串巷,给乡邻乡亲带来了欢乐。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8129   

大王家庄村

  大王家庄村    大王家庄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1公里处,瓦韩路南侧。地处丘陵。耕地660亩。    据传,明末王姓由今诸城市巴山迁至附近小刘家庄(解放前已消失),后又迁此立村,取名王家庄。清初因分居,又立一王家庄,后以该村较大,改称大王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北王家庄。现大王家庄有105户,人口330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刘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大王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桃、芋头等高效特色农业180多亩,年创收4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75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122458   

东埠后村

  东埠后村    东埠后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北5.2公里处,地处丘陵,“青莱”高速公路途径该村。耕地987.37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韩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于土埠北面,取名埠后。清中期,分成东埠后和西埠后两个村,该村在东,故名东埠后。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东埠后。现东埠后有170户,人口501人,以韩姓、葛姓、宋姓为主。    东埠后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外出打工每年可为农民增收6万多元。现有苗圃120亩,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237.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8104   

莱疃村

  莱疃村    莱疃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南2.5公里处、茂隆山东侧,地处丘陵,“同三”高速公路途径该村。耕地1018亩。    据传,明初李、崔、王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故名莱疃。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来滩。现莱疃有219户,人口720人,以王姓、刘姓居民为主。    莱疃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500亩。西瓜、芋头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400多亩,创收100多万元。现有苗圃50亩,砖厂一个,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180.6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该村2001年被评为胶南市先进党支部,2002年被评为胶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又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1101   

三角湾村

  三角湾村    三角湾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北6.6公里处,地处丘陵,连接“同三”高速公路的疏港线途径该村。耕地970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韩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湾,呈三角形,故名三角湾。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三角湾。现三角湾有129户,人口378人,除韩姓居民外,尚有王姓、孙姓、邢姓等少数居民。    三角湾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300亩。90%的农户外出打工,年增收50多万元。95%的农户养猪,其中有3户每年出栏150多头,每户每年纯收入2万多元。苗圃100亩,每年可为村民增收近4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513.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128700   

插旗崖村

  插旗崖村    插旗崖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南5.1公里处、喜鹊山东麓,小珠山水库脚下。地处丘陵。耕地194亩。    据传,明初邢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邻近古兵寨(韩家寨)插旗的土崖,故名插旗崖。1959年因建小珠山水库,村庄迁至今址。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插旗崖。现插旗崖有106户,人口376人,除邢姓居民外,尚有纪姓、崔姓、杨姓等少数居民。    插旗崖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自1996年开始为黄岛自来水公司供水,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万元;2002年新建石场一处,每年为集体增收1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8507   

西韩家台村

  西韩家台村    西韩家台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南5.2公里处、小珠山水库西岸。地处山岭。耕地167亩。    据传,明中期韩姓从附近韩家寨迁此立村。因位于古墩台(明代兵防设施)北面,故名台上。解放后因韩姓居多,改称韩家台。1950年因建小珠山水库,迁建成两个村,该村在西,故名西韩家台。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台上,宣统及民国时称台上庄。现西韩家台有66户,人口183人,除韩姓居民外,尚有冯姓、邢姓等少数居民。    西韩家台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90%以上的户外出打工,每年可增收3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160.1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3128483   

殷家台村

  殷家台村    殷家台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南3.6公里处、204国道西侧。地处丘陵。耕地587亩。    据传,明初殷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墩台(明代兵防设施),故名台上。后因殷姓居多,改称殷家台。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台上,宣统时称殷家台,民国时称台上庄。现殷家台有134户,人口421人,除殷姓居民外,尚有李姓、薛姓等少数居民。    殷家台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300亩。西瓜、苹果、桃、芋头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近170多亩,创收100多万元。3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年增收15万多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53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村内主街道实行了硬化、亮化;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8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3129591   

石灰窑西村

  石灰窑西村    石灰窑西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南4.2公里处、黄山东北麓,地处丘陵,204国道途径该村。林地997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殷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立窑烧石灰,故名石灰窑。该村在西,称石灰窑西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石灰窑。现石灰窑西村有180户,人口560人,以殷姓、赵姓、薛姓、葛姓居民为主。    石灰窑西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1000亩,每年为集体增收2000元。运输车辆20台,年收入40多万元。100多人外出打工,每年可增收5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84.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0%以上。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9166   

石灰窑北村

  石灰窑北村    石灰窑北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南4.2公里处、黄山东北麓,地处丘陵,204国道途径该村。耕地121亩,林地3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殷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立窑烧石灰,故名石灰窑。该村在北,称石灰窑北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石灰窑。现石灰窑北村有102户,人口335人,以张姓、薛姓、李姓居民为主。    石灰窑北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500亩。运输车辆5台。2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每年可增收1万多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97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129159   

石灰窑东村

  石灰窑东村    石灰窑东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南4.2公里处、黄山东北麓,地处丘陵,204国道途径该村。耕地224亩。林地4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殷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立窑烧石灰,故名石灰窑。该村在东,称石灰窑东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石灰窑。现石灰窑东村有126户,人口372人,以薛姓、匡姓、殷姓、邵姓居民为主。    石灰窑东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500亩。运输车辆5台。6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每年可增收3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780.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9151   

山柴村

  山柴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南5.5公里处、报屋山东北侧。地处山岭。耕地942亩。    据传,明初柴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报屋山北麓,取名山柴家。1958年简称山柴。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山柴家。现山柴有165户,人口475人,以柴姓、赵姓为主。    山柴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2000亩,大家畜饲养突出。芋头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200多亩,创收6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331.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8%以上。   村庄全貌    联系电话 86-0532-83129006  

姜家屯村

  姜家屯村    姜家屯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南3.5公里处。地处山岭。耕地940亩。    据传,明初姜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是军佃民屯,故名姜家屯。现姜家屯有158户,人口580人,以邓姓、陈姓、赵姓为主。    姜家屯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40多辆车常年搞运输,最高年收入10万多元。生猪养殖800多头,100头以上的有3户,每户年纯收入近2万元。荒山800亩,茶园56亩。姜家屯石灰厂和兴华石厂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8万多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335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9088   

西埠后村

  西埠后村       西埠后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北4.6公里处,地处丘陵,“青莱”高速公路途径该村。耕地537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韩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土埠北面,取名埠后。清中期,分成东埠后和西埠后两各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西埠后。现西埠后有108户,人口348人,除韩姓居民外,尚有葛姓、冯等少数居民。    西埠后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芋头、西瓜、桃等高效特色农业160多亩,年创收4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037.1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3128663   

大袁家沟村

  大袁家沟村    大袁家沟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北4.3公里处,地处丘陵,“青莱”高速公路途径该村。耕地645亩。    据传,明初张、葛、孙、赵等姓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因当时此地属胶州市袁家坟(村)袁姓,又因有沟,故名袁家沟。清末因重名,以该村较大,改称大袁家沟。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苑家沟,宣统及民国时称大苑家沟。现大袁家沟有72户,人口189人,除葛姓居民外,尚有张姓、赵姓等少数居民。    大袁家沟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牧业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均达到2头牛。该村拥有树林200亩,荒山200亩。西瓜、苹果、桃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60多亩,创收近20万元。外出打工每年可为农民增收近1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0%以上。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6139   

山赵村

  山赵村    山赵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南5.5公里处、陡楼山北麓。地处山岭。耕地1592亩。    据传,明初赵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取名山赵家。1958年简称山赵。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山赵家。现山赵有305户,人口816人,除赵姓居民外,尚有韩姓、邢姓、陈姓等少数居民。    山赵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2000多亩。大家畜饲养突出,有牛200多头。芋头、茶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芋头200多亩,茶园30亩,年创收7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702.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80%以上。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9156   

北马连村

  北马连村    北马连村位于王台镇最东端,东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南接青莱高速公路,北接王黄公路,东接胶黄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北马连村村域东西0.8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0.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0亩。    据传,明初,杨、刘二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旁有沟,马莲草很多,故名马莲沟。后改为马连沟。清初,分成两村,本村在北,名北马连。   现北马连村有203户, 700口人,村中姓氏主要是杨姓,还有王姓、任姓、薛姓、高姓等少数居民。    北马连村历史上以农、畜牧业为主,解放后,该村畜牧业、农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上世纪90年代又开创了砖窑厂。特别是改革开入以来,各行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产业调整,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1996年村内主干道在全镇首先铺设上沥青道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0年改扩建了马连小学,2003年新建幼儿园。其中马连小学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为胶南市级规范化小学,村级精品学校、示范学校。北马连村先后有近4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2人成长为党政干部,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村面貌焕然一新。2004年被镇党委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116078   

前二沟村

  前二沟村    前二沟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4公里处,错水河上游东岸,王辛公路东侧,地处半岭半洼。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30亩,前二沟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1公里处为黄张公路,南500米为青红高速公路。    据传,明初韩姓兄弟4人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前有两条河沟,故名前二沟。现前二沟有254户,人口887人,除韩姓居民外,尚有马姓、管姓、杨姓、藏姓等少数居民。    前二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开始种植蔬菜为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75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先后有4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7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3116800   

东法家庄村

  东法家庄村       东法家庄村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老君塔山西北,地处丘陵。据传,明永乐年间李、刘、韩、田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盼兴旺,取名发家庄,后演变为法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东法家庄。    现东法家庄村有246户,750口人,耕地面积1200亩,村中姓氏主要有李姓、刘姓,还有韩姓、田姓、薛姓等少数居民。   东法家庄村历史上以农、畜牧业为主,解放后,该村畜牧业、农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在70年代就开创了石英加工厂,并于2004年实现了人均纯收入5215元。    联系电话 86-0532-83116900   

前马连村

  前马连村    前马连村位于王台镇最东部5.5公里处,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村域东西0.8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0.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78亩,山林地500亩。前马连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比较便利,东接青岛经济开发区,南接青莱高速公路,北接王黄公路,东接胶黄高速公路。    据传,明初杨、刘二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旁有沟,马莲草较多,故名马莲沟,后改为马连沟,清初,分成两村,本村在南,名前马连。   现前马连村有150户,人口469人,村中姓氏主要是刘姓,还有高姓、孙姓、杨姓等少数居民。    前马连村历史上以农畜牧为主,解放后,该村畜牧业、农产业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展了奶牛场、养殖场、苗圃等产业。近几年通过产业调整,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前马连村先后有近3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面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镇政府命名为“十佳文明村庄”,多次被镇党委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3116075   

铲尖村

  铲尖村    铲尖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北处7.7公里,洋河南岸,地处平原,是王台镇东北端的一个自然村,与胶州市只有一河之隔。村域东西270米,南北300米,面积130亩,其中耕地面积756亩。    铲尖村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环境非常优美,洋河从村北蜿蜓而过,村东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从铲尖村往东大约3公里到胶州湾,在胶州湾边铲尖村村民在这里办的海产品养殖场,其中有著名的中国对虾、梭蟹等,是村民的一项致富项目。    清初,郭姓从附近东漕汶迁此立村,因靠近河岸,故名河崖庄,清朝中期,因河水冲刷,村周围呈铲尖形,故又改名铲尖村,现铲尖村有180户,人口665人,除郭姓居民外,尚有张姓、赵姓、马姓、曹姓等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铲尖村的各行各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粮食连年翻番,也种了很多经济作物。把老式帆船改成了机动船,全村最多的时候有机动船27条,以挖蛤蜊为主,这一项产业对铲尖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铲尖村在发展高效农业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全村共上了塑料大棚110个,每年光这一项收入就达近百万元,该村的养殖业也很兴隆,养殖有有猪、牛、羊等,全村已发展到几百头。    联系电话 86-0532-83138328   

张小屯村

  张小屯村    张小屯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北6.8公里处,巨洋河北岸,地处平原,有耕地296亩,人口160余人,东有胶州湾隔海与青岛相望,北面与胶州相邻,东南面与黄岛经济开发区相邻,西有204国道相贯穿,村东有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和胶黄铁路,路两侧有壮观的绿色通道,村北有十三华里东西相连,西接漕汶蔬菜批发市场相通。    据传 ,明末期间,张勇恩、张勇联从附近东漕汶迁来在宗家屯(原名军屯)近处定居,属宗家屯,因比宗家屯小,取名张小屯。    该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也进行了不断调整,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在该村高速发展,形成了规模,该村在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本村先后有2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全村的福利、独生子女备用保险金由镇村统一支付和交纳,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得到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3139355   

薛家庄村

  薛家庄村    薛家庄村位于胶南市北16.8公里,是黄山经济区工委管委驻地。地处丘陵。耕地700亩。薛家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204国道沿村西而过向北可至胶州,瓦韩路由村北穿过向东可通开发区。    据传,明初薛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取名薛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薛家庄。现薛家庄有226户,人口736人,除薛姓居民外,尚有王姓、陈姓、韩姓等少数居民。    薛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三产”服务业和高效特色农业突出。拥有个体工商户30家;苹果170多亩、西瓜200多亩、茶园130亩,年创收40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   绿色茶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村内主街道实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2060   

王家屯村

  王家屯村    王家屯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南2.2公里处、茂隆山东侧,地处山坡,“同三”高速公路途径该村。耕地803亩。    据传,清初王耐从附近迟家屯迁此立村。因是军佃民屯,故名王家屯。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东王家屯。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年间均称王家屯。现王家屯有160户,人口550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纪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王家屯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500亩。家畜养殖年收入10万多元。西瓜、芋头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360多亩,收入70多万元。50%的户常年外出打工,每年可增收4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127.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2004年投资20多万元整修了街道,进行了硬化、亮化,新砌了排水沟。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3147   

小袁家沟村

  小袁家沟村    小袁家沟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北4.2公里处。地处山岭。耕地765亩。    据传,明末施、迟、杨等姓从云南施家大村迁此立村。因当时此地属今胶州市袁家坟(村)袁姓,又因有沟,故名袁家沟。清末因重名,以该村较小,改称小袁家沟。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苑家沟,宣统及民国时称小苑家沟。现小袁家沟有88户,人口241人,以迟姓、施姓、杨姓为主。    小袁家沟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家畜饲养突出,户均拥有1头牛。西瓜、芋头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150多亩,创收40多万元。近百人常年外出打工,年增收4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788.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0%以上。   村内街道    联系电话 86-0532-83126228   

小杨村

  小杨村    小杨村位于王台镇驻地东约3.5公里处,位于临港产业园中心地带,北临黄张路,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末杨姓两户从近村石梁杨村迁至此地,自成一村,因比临村小,故称小杨村,现小杨村有住户52户,人口184人,除杨姓外,还有周、王、田、马等姓的居民。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能得到40元的生活补助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发展,4人考上大学,每年遇年节时村对低保群众都给予补助。小杨村在2004年获得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称号。    联系电话:13791923390   

迟家屯村

  迟家屯村    迟家屯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北3.5公里处,地处丘陵,“青莱”高速公路途径该村。耕地1104亩。    据传,明初迟姓从灵山卫迁来屯垦。因是军屯,取名迟家屯。清乾隆手抄本《灵山卫志》载,灵山卫十六屯,迟家屯是其中之一。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年间均称迟家屯。现迟家屯有142户,人口399人,以迟姓、王姓、薛姓居民为主。    迟家屯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4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每年可增收7万多元。西瓜、芋头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90多亩,创收20多万。生猪养殖每年可为农民增收50多万。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960.1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0%以上。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6108   

西灰村

  西灰村    西灰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北2公里处,地处丘陵,“青莱”高速公路途径该村。耕地1450亩。    据传,明初纪、葛等姓从云南元阳迁此立村,取名纪家庄。清代因葛姓烧制石灰,改称葛家灰村。清末,以该村在西,改称西灰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葛家灰屯,宣统及民国时称西灰村。现西灰村有352户,人口1155人,除纪姓居民外,尚有王姓、孙姓等少数居民。    西灰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苹果、西瓜、芋头等高效特色农业500多亩,年创收130多万元。30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每年可增收15万多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916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进行了村内主街道硬化、亮化;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121106   

东灰村

  东灰村    东灰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北2.2公里处,“204”国道西侧,“青莱”高速公路途径该村。耕地880亩。    据传,明初隋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烧制石灰,故称灰村。清末,以该村在东,改称东灰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灰村庄,宣统及民国时称东灰村。现东灰村有126户,人口320人,以张姓、王姓居民为主。    东灰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的户外出打工,年收入10万多元。西瓜、苹果是该村的特色高效农业,年种植140多亩,创收40多万元。靠租赁土地,村集体每年可增收4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525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村内街道实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2003年,该村被评为青岛市卫生改厕先进单位;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3600   

小王家庄村

  小王家庄村    小王家庄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北1.2公里处,204国道西侧。地处丘陵。耕地317亩。    据传,明末王姓由今诸城市巴山迁至附近小刘家庄(解放前已消失),后又迁此立村,取名王家庄。清初因分居,又立一王家庄,后以该村较小,改称小王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北王家庄。现小王家庄有132户,人口386人,除张姓居民外,尚有王、别姓等少数居民。    小王家庄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牧业、建筑业、工业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出打工每年可为农民增收50多万元。有20多户从事第三产业。西瓜、芋头种植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创收3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460.4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100%。   

崔家屯村

  崔家屯村    崔家屯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3.3公里处、茂隆山北侧。地处丘陵。耕地291亩。   据传,明初崔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屯垦荒地,故名崔家屯。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及民国时称崔家屯。现崔家屯有43户,人口128人,以庄姓、张姓、韩姓居民为主。    崔家屯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牧业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家家有牛,户户养猪,户均年收入万元以上。近20人常年外出打工,每年可增收近10万元。西瓜、芋头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30亩,创收7万多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37.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8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3122327   

西草夼村

  西草夼村    西草夼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1.8公里处、茂隆山东北麓,地处丘陵,“同三”高速公路途径该村。耕地1216亩。    据传,明初李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低洼处,草木茂盛,故名草夼。清末,分为两个草夼(村),该村在西,称西草夼。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草夼,宣统及民国时称西草夼。现西草夼有260户,人口756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李姓等少数居民。    西草夼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的有西瓜、芋头、蔬菜等高效特色农业700多亩,年创收10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56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3121372   

东草夼村

  东草夼村    东草夼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北1.2公里处,地处丘陵,“同三”高速公路途径该村。耕地1383亩。    据传,明初宋、马两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低洼处,草木茂盛,故名草夼。清末,分为两个草夼(村),以该村较大,称大草夼。后以该村在东,改称东草夼。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大草夼,宣统及民国时称东草夼。现东草夼有326户,人口986人,除龚姓居民外,尚有殷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东草夼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3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每年可增收100多万元。西瓜、蔬菜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900多亩,创收200多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213.4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0%以上。该村曾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3122478   

薛家店子村

  薛家店子村    薛家店子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0.3公里处、204国道西侧。地处丘陵。耕地449亩。    据传,明末薛姓由薛家岛迁此立村。因在此开店,故名薛家店子。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薛家店子集,宣统时称薛家店子,民国时称薛家店集。现薛家店子有110户,人口350人,以薛姓、张姓、孙姓为主。    薛家店子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高效特色农业、外出打工和“三产”服务业是其经济收入三大亮点。苹果50多亩、芋头60多亩,年创收近30万元。5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年增收20多万元。个体工商户10家。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08.1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3122736   

邱家村

  邱家村    邱家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东0.5公里处,瓦韩路南侧,地处丘陵。耕地684亩。    据传,清康熙三年(1665年)邱姓从今高密县柴沟迁此立村,取名邱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邱家。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邱家庄,宣统及民国时称邱家庵。现邱家有126户,人口408人,除邱姓居民外,尚有张姓、李姓、殷姓等少数居民。    邱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西瓜、芋头等高效特色农业160多亩,年创收50多万元。通过租赁土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该村还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努力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3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平安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交通安全村、民兵先进单位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3121135   

小屯村

  小屯村    小屯村位于黄山经济区驻地西北4.5公里处。地处丘陵。耕地673亩。    据传,明初张、邵、董姓从江苏迁来立村。因属军佃民屯,村小,故名小屯。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小屯。现小屯有97户,人口283人,以郎姓、隋姓、匡姓为主。    小屯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有荒山400亩。大家畜饲养突出,有牛100多头。西瓜、芋头是该村的高效特色农业,年种植60多亩,创收近2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860.1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组织开展“农民教育日”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3126217   


大杨村特产大全




大杨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