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张家楼镇 >> 东安子村

东安子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安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安子村简介

  
   该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南11公里处,原属寨里镇,2001年行政区域规划后属张家楼镇。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1060亩,果园150亩,经济林20亩。
   据传,清初逄怀江从附近东潘家庄迁此立村,因地处荒坡,比邻村小,故名小荒。清中期,因此地有庵,该村在东,改称东逄家庵子。解放后改称东安子。现东安子村共有居民165户,人口498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于姓、陈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同时以有利的地理位置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畜牧养殖、经济林等产业,现有规模养鸡户1家,年出栏量8000只以上;规模养猪户2家,年出栏量300头以上。通过荒山承包发展经济林500亩。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在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先后被胶南市、张家楼镇授予“胶南市先进党支部”、“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林业建设先进单位”、“发展集体经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98万人 ·黄岛区旅游·黄岛区特产·黄岛区十大特产· 370284 266000 0532 查看 东安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安子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安子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碾头村

  西碾头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东南与东碾头村相连,南与河头村相接,北与石河头村相依。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共有耕地1280亩,经济林30亩,山地15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石、张、程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东有一座古碾,故名西碾头村。现在该村共有242户,694口人,以张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程姓、崔姓、邢姓等少数村民。    以前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58万元,人均纯收入4700元。  

庄家疃村

  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北侧,北距张家楼镇驻地3.5公里。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呈西高、东低趋势。现有耕地1710亩,果园80亩,经济林150亩。    据传,明初庄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庄家疃。现该村共有居民334户,人口1100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庄姓、崔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 2004年农业收入达304万元。该村利用靠海优势,积极发展滩涂养殖和深海网箱养殖, 7家养殖业户承包了近130亩的海面进行海产养殖,为集体增收100万元左右。该村水质优良、口感好,他们以此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了2家矿泉水厂,不仅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还为村集体增加了50万元的收入。    该村建立的民兵之家曾先后被国防部授予“模范民兵连”、被山东省军区授予的“基层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建立的农村妇女俱乐部被共青团省委授予“青年之家”荣誉称号。  

吕家屯

      吕家屯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2.8公里处,西靠朱家屯,东靠小泥沟头。地处丘陵,有耕地360亩。    据传,明末吕姓从张家楼村迁此立村。因耕种屯田,故名吕家屯。现在吕家屯共有48户,130口人,以吕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张姓等村民。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近几年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得到发展。2004年吕家屯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9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6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73.4%和20%。2004年吕家屯农民人均纯收入4342元。   

逄家台后村

      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东北距张家楼镇驻地5公里,处于胶南市区至琅琊台的旅游线路与龙潭路的交界处。该村现有耕地1350亩,果园300亩。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逄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在炮台(明朝设置)北面,故名逄家台后。现逄家台后村共有居民470户,1560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王姓、崔姓、丁姓等居民。    2004年,该村农业收入达80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该村以有利的地理位置为依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效农业,有大批村民从事百货零售、餐饮服务、农资经销、畜牧养殖、苗木繁育等产业,其中三产业户2004年达到110多家,年收入达到64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该村还利用靠海的优势,积极发展滩涂养殖和深海网箱养殖。   

逄家桃园村

      该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南与毕家沟村相接,北依204国道。地形北高南低,现有耕地1691亩,经济林500亩。    据传,该村建于明初,因村西南有一片桃园,取名桃园。清初,逄孟坤从今大珠山镇下泊村迁此,后改名称逄家桃园。现在桃园村共有286户,835口人,以逄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徐姓、王姓、张姓、丁姓等村民。    逄家桃园村以农业为主, 2004年农业收入达26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5%。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畜牧养殖、大棚蔬菜等高效产业。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60万元,人均纯收入4177元。    该村先后被张家楼镇授予“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林业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秋七园村

      秋七园村位于位于204国道南侧、张家楼镇驻地以南0.5公里处,西与小北沟相连,南与大泮村相接,在张家楼镇新规划的龙马经济带内。该村地形北高南低,现有耕地1263亩,经济林100亩。    据传,明初崔、逄两姓从原云南迁此立村,因崔姓多,取名崔家庄。清道光年间,分成两个村,称东、西崔家庄。又因此地多臭齐树(枳树),亦称臭齐园。日伪时期两村连在一起,统称臭齐园。解放后,雅化为秋七园。现在秋七园村共有284户,815口人,以崔姓为主,此外还有逄姓、张姓等。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4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619元。其中,农业经济收入为336万,牧业收入40万元,分别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8%和9%。   

山家北村

      该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南8公里处,原属寨里镇, 2001年行政区域规划后属张家楼镇。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1480亩,果园240亩。    据传,明初山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山家村。解放前以村中东西大街为界分为两个村,因村的位置在后(北),故名山家北村。现山家北村共有居民305户,人口996人,计有田、逄、杨、丰、代等十几姓。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农业收入达400万元。同时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畜牧养殖、百货批发、小型仓储等产业,2004年经济收入达到220多万元,占全年经济总收入的25%。2004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9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990元。   

山家前村

      该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南10公里,原属寨里镇,2001年行政区域规划后属张家楼镇。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1260亩,果园150亩,经济林140亩,山地120亩。    据传,明初山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山家村。解放前以村中东西大街为界分为两个村,因村的位置在前(南),故名山家前村。现该村共有居民251户,人口793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杨姓、丰姓、代姓等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农业收入达198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5%。同时该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畜牧养殖、经济林等产业。村内现有砖厂、小型冷库各一座;有规模养鸡户1家,年出栏量8000只以上;规模养猪户1家,年出栏量300头以上;通过荒山承包发展经济林120亩。    近几年,该村先后被张家楼镇授予“先进党支部”、“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林业建设先进单位”、“发展集体经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上疃村

      上疃村位于在张家楼镇驻地西北10公里处,紧靠同三高速公路,距204国道2公里,西靠山张村,东接西碾头村。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3369亩,经济林500亩,山地300亩,茶园1200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王姓从今海青镇迁此立村。因此地四周高,中间低,形如坛,村庄位于上方,故名上坛。后演变为上疃。现在上疃村共有437户,1195口人,村民姓氏主要有王、张、宋等姓。    茶叶生产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并于2003年成立了茶农协会,引导茶农生产和销售,其产品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功打造了“上疃绿茶”的品牌。除茶叶外,上疃村还积极发展畜牧养殖、苗圃等规模较小但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第三产业,为上疃村农民增收的另一途径。2004年上疃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0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达到51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6%;第三产业收入为480万元,占总收入的43%。2004年上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622元。    该村村内及茶园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2座,水资源丰富;拥有80千瓦变压器2台;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   

石河头村

      石河头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5.6公里处,东北与松山子村相连,西南与西碾头村相接。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1140亩,经济林300亩,山地3000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张通从附近的松山子迁此立村。因地处河的源头,河中多石,故名石河头。该村现有203户,572口人,以张姓为主,此外还有丁姓、王姓等村民。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30万元,人均纯收入4676元。   

松山子村

      松山子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东南与纪家店子村相连,西南与石河头村相接。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1600亩,经济林600亩,山地5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士宽、林士运从云南槐树底迁此立村。因坐落山麓,山上遍生松树,故名松山子。现在松山子村共有302户,886口人,以张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林姓、王姓、吕姓等。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该村有6户农民从事第三产业,10多户农民从事畜牧养殖,每年直接为农民增收50多万元。2004年松山子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54万元,人均纯收入4640元。    松山张氏明清间人才辈出,两朝显赫,为当地望族。该村充分利用“松山子张”作为招商资源,大力吸引外地张姓到松山子投资,正逐步取得实效。   

土山屯村

  土山屯村位于镇驻地西北4.5公里处,西与大泥沟头村相连,东与珠海办事处地大卢家庄搭界,世大路(世纪大道至大泥沟头村)从村中穿过。该村地处丘陵,村域内有汉代古墓群一处,山水资源较为丰富,现有耕地1747亩,经济林400亩,山地1500亩。    据传,明永乐十二年(1415年)战、顾二姓从云南迁此立村,耕种屯地。战姓立村崖下,名战家屯;顾姓立村崖上,名顾家屯。明中期,崔姓从云南迁来,在二屯中间立村,称战顾二屯。清初三屯连在一起,以西靠土山,改名土山屯。现在土山屯村有256户,816口人,卢姓为该村第一大姓,此外还有王姓、张姓、郝姓、陈姓等。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农闲时,年轻劳动力多到周围地区打工。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533.7万元,人均纯收入4365元。其中,农业经济收入达到265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  

王家洼子村

  王家洼子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北3公里处,东与大泥沟头村相连,西与纪家沟村相邻。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850亩,经济林500亩。    据传,明初王汝智等四人从胶州窑头村迁此立村。因坐落低洼处,取名王家洼子。现该村共有191户,570口人,村民以王姓为主。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451万元,人均纯收入4599元。其中,农业经济收入达到251万元,占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6%;牧业收入达到130万元,占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8.8%。  

西安子村

  该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南12公里处,原属寨里镇,2001年行政区域规划后属张家楼镇。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1300亩,果园150亩,经济林200亩。    据传,清初逄姓从大泮迁此立村。因位于大泮西南,地处山岭,故名西南山。清中期,因此地有庵,该村在西,改称西逄家庵子。解放后改称西安子。现西安子村共有居民250户,人口800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于姓、李姓、肖姓、崔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 2004年农业收入达280万元,占2004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0%。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畜牧养殖等产业。2004年,该村共有规模养猪户4家,年出栏800头以上右。该村还利用靠山优势,积极发展经济林建设,现在已经由39家经营业户承包了近400亩的荒山进行经营开发,每年为集体增收8000元。    该村先后被张家楼镇授予“畜牧养殖先进单位”“林业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岭前马家庄

      岭前马家庄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1公里处,西与大崔家庄隔东台路(胶南市至琅琊台)相望,位于204国道南侧,在张家楼镇新规划的龙马经济带的中心位置。现在岭前马家庄村共有1550亩耕地,经济林360亩。该村地形呈北高南低趋势。    据碑文记载,明初马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马家庄。后因附近有3个马家庄,1958年以该村坐落在土岭前,改称岭前马家庄。现在岭前马家庄村共有408户,1404口人,以赵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龚姓、张姓、山姓、逄姓、王姓等少数村民。    以前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种植花生、玉米、黄豆等传统作物。在农闲时,年轻劳动力到周围地区打工。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圆葱种植、苗木繁殖、畜牧养殖等高效农业得到发展,特色农业成为了该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4年,岭前马家庄已经有30多家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每年直接为农民增收305万。同时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实现集体增收6万余元。2004年岭前马家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095万元,人均纯收入484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岭前马家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被镇0授予“经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小崮村

  小崮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9公里处,西与大崮村隔山相望。该村在铁橛山的南麓,地处丘陵,现有耕地336亩,山地1000亩。    据传,清康熙年间徐姓从附近小溧水(村)迁此立村。因坐落于崮山北侧,且比邻村小,故名小崮。现在小崮村共有45户,125口人,村民以张姓、徐姓为主。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67万元,约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51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   

朱家屯

  朱家屯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3.2公里处。朱家屯地处丘陵,有耕地1240亩,经济林40亩。    据传,明初朱姓从今胶南祝家庄迁此立村。因耕种屯田,故名朱家屯。现在朱家屯共有180户,524 口人,村民全部姓朱。    2004年朱家屯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2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242万元,第三产业收入为175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57%和41%。2004年朱家屯农民人均纯收入4307元。   

中崔家滩村

  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北距张家楼镇驻地5公里,处于胶南市区至琅琊台的旅游线路与龙潭路的交界处。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1300亩,果园800亩,经济林300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财兴从江苏海州迁至崔家寨居住。清初,其后人崔文选迁此立村。因村靠近海滩,取名崔家滩。民国时分成3个村,该村在中,名中崔家滩。现中崔家滩村共有居民 320户,1050人,崔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王姓、刘姓、肖姓等少数居民。    中崔家滩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112万元。同时该村充分依靠靠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滩涂养殖、网箱养殖、海洋捕捞等海洋产业。2004年,该村有18户农民从事海上作业,全村渔业总收入达到154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6%;同时,该村也是张家楼镇的苹果生产大村,2004年果品收入达到280万元,占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7%。    近几年,该村投资10余万元用于自来水改造,新打造86米深饮用水井一座,解决了村民饮水困难。

中草泊村

  中草泊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7公里处,南邻陡阳水库,地势平坦,现有耕地810亩,岭地300亩。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万历年间丁氏六世第八支由藏马山西小天台迁此立村。清初王姓从土山屯,卢、李二姓从云南迁此,在当地几个草泊中间立村,故名中草泊。现中草泊村共有居民162户,480人,卢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李姓、武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105万元。同时该村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和畜牧业,2004年专门规划出20亩地用于发展畜牧业,当年的畜牧业收入达到13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5%。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700元。   

张家屯村

  张家屯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北3.7公里处,东与大泥沟头村相连,西与纪家沟村相邻,南与王家洼子相接。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589亩,经济林50亩。    据传,明中期赵姓从今大场镇大营村迁此立村,取名平兰庄。后居民增多,将张家坟地圈在村中,清道光十三年(1834年)改名张家坟。后因音义改为张家屯。该村现有162户,486口人,村民以张、王等姓为主。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农业经济收入达到34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0%。同时该村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畜牧养殖业,2004年牧业收入达到160万元。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5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4元。   

苑庄村

  苑庄村位于204国道北侧、张家楼镇驻地以东1.2公里处,北与东李村相连,东与东马家庄相接,在张家楼镇新规划的龙马经济带的东端。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802亩,经济林200亩。    据传,张其麟、张其桂从胶州迁此立村。因建有张家花园,故名苑庄。现在苑庄村共有182户,571口人,以逄姓为主,此外还有赵姓、张姓、王姓等。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苑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3元。  

西草泊村

  西草泊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6公里处,南邻陡阳水库,东靠东草泊,北接河头村,地形平坦,现有耕地711亩。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第三支丁宿后人丁纯由今藏南镇丁家洼迁此立村。因此地有一片草场,有水泊,故名丁家草泊。清中期以坐落位置改称北草泊。1937年至1939年间发生水灾,村中成河,部分居民在河西岸立村,称河西崖。1959年改称西草泊。现西草泊村共有居民170户,人口510人,丁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王姓、李姓等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农业收入达110万元,约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3%;经济林、畜牧养殖等其他方面的收入共158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7%。   

小泥沟头村

  小泥沟头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北1.9公里处,南与张家楼村相接,北与大泥沟头村相连。该村地形西高东低,现有耕地907亩,经济林1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位于一条小泥沟的上游,故名小泥沟头。现在该村共有160户,458口人,以王姓为主,此外还有张姓、刘姓、陈姓等。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农闲时,年轻劳动力多到周围地区打工。近几年招商引资工作实现零的突破,于2002年引进公信园艺等2家企业,实现集体增收10万元,并为该村4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机会。同时,落户该村的绿泽画院,随着其规模的扩大和人流量的增加,也促进了该村第三产业发展。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394万元,人均纯收入4326元。   

西崔家滩村

  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北距张家楼镇驻地5公里,胶南市区至琅琊台的旅游观光线路经过该村。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840亩,其中果园270亩,经济林70亩。1933年,民主人士崔仁卿先生在该村创办了“育英”小学,现旧址尚在,校园内有120多年树龄的银杏、海棠等均保护完好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财兴从江苏海州迁至崔家寨居住。清初,其后人崔文选迁此立村。因村靠近海滩,取名崔家滩。民国时分成3个村,该村在西,名西崔家滩。现西崔家滩村共有居民 210 户,709人,崔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逄姓、姜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115万元。该村充分依靠“果园成片”的资源优势,确定了“抱团式”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果品种植,积极引进外地客户。2004年西崔家滩村有156户农民从事果品生产,全年果品总收入达到125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1%,是三个崔家滩中果园最多、收入最高的村庄。在经济林业、畜牧养殖等方面,该村每年的经济收入约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0%。    2000年,该村利用原有房屋17间,耕地6亩,投资近6万元,建起了联村幼儿园,解决了附近村孩子入园难的问题。  

小崔家庄村

  小崔家庄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1.8公里处,南与大崔家庄村隔204国道相望,西与丁戈庄相接,居张家楼镇新规划的龙马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是张家楼镇七个沿204国道的村庄之一。现在小崔家庄村共有1170亩耕地,经济林60亩,岭地300亩。该村地形呈北高南低趋势。    据传,清康熙年间,崔福兴兄弟二人从丁家寨迁来,分两地立村。该村为小弟所立,故名小崔家庄。现在小崔家庄村共有228户,680口人,以崔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吴姓、姜姓、殷姓、王姓等少数村民。    以前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近几年该村在招商引资和村民增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于2003年成功引进了2家占地21亩的橡胶企业,并且以每天30元的日工资,解决了本村的近百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本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2004年小崔家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28万元,人均纯收入4737元。    2004年该村被镇0授予“经济发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小北沟村

  小北沟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南2.5公里处,南临大泮村,北接大崔家庄。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呈南高北低趋势。现有耕地1350亩,经济林300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逄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位于大盘村后,有沟,故名大盘后沟。清初因村小,改称小北沟。现小北沟村共有居民316户,人口1024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王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2004年小北沟村经济总收入达947.8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总收入达795.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为116万元,占总收入的13%。200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776元。    2004年该村被张家楼镇授予“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下村

  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东北距张家楼镇驻地8公里。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呈西高、东低趋势,现有耕地1965亩,其中果园520亩,经济林160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逄姓从江苏海州镇坛集东坎庄迁此立村。始在岭上,后又迁至岭下,故名下村。现该村共有居民509户,1568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徐姓、王姓、肖姓等少数居民。    下村以农业为主, 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638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8.7%。该村2004年新上养鸡大棚二个,年总出栏量在万只以上;淡水养殖水面达到100亩。此外,该村在村后规划了面积8亩的三产小区,现在共有十几个业户入驻。村内有农贸小市场一个,促进了该村农产品的销售。2004年,该村人均收入达5200元。    该村曾先后被张家楼镇0授予“果品生产先进单位”、“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西寨村

  西寨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东北距张家楼镇驻地3公里,处于胶南市至琅琊台的旅游观光线路旁边。原寨里镇行政村,2001年行政区域规划后属张家楼镇。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484亩,经济林200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逄、窦、于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兵寨,故名崔家寨。民国时以村中小河为界,分为四个村,该村位于西头,河北岸,故名西北寨,解放后因音义不好,改称西寨。现西寨村共有居民111户,人口292人,崔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赵姓、逄姓等居民。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特色农业为本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10多家规模养殖户从事家禽(畜)的养殖,2004年全村农业经济收入达到9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4%;人均纯收入4914元。   

西石岭村

  西石岭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南与东李村相连,东与东石岭村相接,西与大泥沟头村相依。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2016亩,经济林300亩,山地2000亩。    据传,明初王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后有两条石岭,比邻村大,故名大石岭,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西石岭。现在该村共有283户,810口人,以张姓为主,此外还有姜姓、徐姓、刘姓等。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近几年第三产业和养殖业发较快。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390万元,人均纯收入4815元。  

良家村

      该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北2.5公里处,西北与吕家屯相连,南与成家庄搭界。该村共有耕地1140亩,地形呈东部高西低趋势。    据传,明中期良姓来此为张姓京官看守粮仓,后在此立村,取名良家庄。该村现有204户, 630口人,姜姓是该村的第一大姓,除此之外还有张姓、王姓等居民。    过去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种植花生、玉米等传统作物。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高效农业得到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本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2004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2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313万元,第三产业收入为120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59%和23%。200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68元。   

阎家官庄村

  阎家官庄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4.4公里处,东与丁戈庄村相连,西与河头村相邻。该村现有耕地900亩,经济林100亩,山林地150亩。该村地形呈北高南低趋势。    据传,清初阎姓从今诸城市道乡村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故名阎家官庄。现在阎家官庄村共有147户,487口人,以阎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张姓、王姓、陈姓、花姓等少数村民。    过去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近几年,该村以河头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苗木繁殖、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等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得到发展。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358万元,其中第三产业收入为93.5万元,占总收入的26%。2004年阎家官庄农民人均纯收入4730元。   

东李村

      东李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南与东马家庄相连,北与西石岭相接。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618亩,经济林30亩,山地300亩。    据传,明万历年间李有成从胶州来此为人守茔,后在此立村。因在大珠山西小河北岸,故名珠山西小河北李家。清初简称李家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东李村。现该村共有121户,392口人,以李姓为主,此外还有丁姓、张姓、马姓等。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221万元,人均纯收入4698元。   

北安子村

      北安子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南与松山子村相接。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390亩。    据传,清初张姓从胶州迁此立村。因坐落在马鞍形山岭上,故名鞍子,后演变为安子。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北安子。该村 现有86户,242口人,以张姓为主。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9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达107万元,约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6%;畜牧养殖收入66万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4.7%。200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4621元。   

北马家庄

      北马家庄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南与纪家店子村相接,西与松山子相连。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367亩。    据传,明初马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马家庄。后因附近有三个马家庄,1958年以该村在张家楼(村)西北,改称北马家庄。现该村共有80户,249口人,以马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张姓、黄姓等。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15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达73万元,约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6%;畜牧养殖等方面的收入达47万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200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4785元。   

北寨

      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东北距张家楼镇驻地3公里,处于胶南市至琅琊台的旅游观光线路旁边。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600亩,经济林50亩。村内有一树龄达506年、高21米、胸围6米的古银杏树。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赵、张、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兵寨,故名崔家寨。民国时以村中小河,分为四个村,该村位于小河北,故名北寨。现北寨村共有居民135户,人口456人,崔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赵姓、张姓等居民。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该村农业经济收入达到11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5%,人均纯收入达4608元。   

毕家沟村

      该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12公里处,东与山家村相接,北与桃园村相连。该村地形呈西高东低的趋势,现有690亩耕地,经济林200亩,岭地590亩。    据传,明初毕姓、纪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有沟,取名毕纪沟。清初演变为毕家沟。现在毕家沟村共有124户,366口人,以刘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徐姓、王姓、吕姓等少数村民。    自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该村以农业为主,大力实施品种改良,运用科学的耕种方法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花生、玉米、小麦等经济粮油作物的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4年,该村农业收入达138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7%,人均纯收入达4395元。   

成家村

      成家村位于镇驻地以北2.5公里处,西与丁戈庄相连,南与岭前马家庄隔204国道相望。该村共有耕地360亩。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内有河,水浑浊,故名黄河庄。后河道改至村外,以此地遍生黄蒿,改称黄蒿庄。民国初曾改称黄家庄,后以吉祥字改为成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成家村。成家村现有95户,288口人,有王姓、张姓、陈姓等居民。    过去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农民主要靠种地为主,主要经营花生、玉米等传统作物。近年来,该村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材料、仓储等规模较小但经济效益较高的系列产业。此外,第三产业为该村农民增收的另一途径。2004年成家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7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110万元,占总收入的62.5%。2004年成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853元。   

大崔家庄村

      大崔家庄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1.8公里处的204国道南侧,南与北寨村相望,居张家楼镇新规划的龙马经济带中心位置,是张家楼镇七个沿204国道的村庄之一。现在大崔家庄村共有1100亩耕地,经济林240亩。该村地形呈北高南低趋势。    据传,清康熙年间,崔福兴兄弟二人从丁家寨迁来,分两地立村。该村为老大所立,故名大崔家庄。现在大崔家庄村共有260户,800口人,以崔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董姓、张姓、毕姓、王姓等少数村民。    以前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农民以种地为主,主要经营花生、玉米等传统作物。在农闲时,年轻劳动力到周围地区打工。随着张家楼镇区位优势的日益显现,该村于2003年成功引进了天地荟工艺品有限公司。以每天25—30元的日工资,季节性地解决了本村60多名妇女的就业,使每个就业农民年增收2000—3000元。该村村民充分利用紧靠国道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养殖业。到2004年,大崔家庄已经有20多家三产业户和14家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同时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实现集体增收13万余元。2004年大崔家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44万元,人均纯收入4300元。   

大崮村

      大崮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9.2公里处,南与纪家店子村相接。该村在铁橛山的南麓,地处丘陵,现有耕地502亩,山地2000亩。    据传,清初张、赵、徐等姓分别从附近松山子(村)、大溧水(村)迁此立村。因坐落于崮山北沟中,且比邻村大,故名大崮。该村现有100户,282口人,村民以张姓为主。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大崮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23万元,人均纯收入4135元。其中,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110万元,约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9%;在畜牧养殖等其他方面的收入共81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6%。该村在发展传统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同时,积极利用山地发展樱桃,逐步成为胶南市有名“樱桃村”,“大崮樱桃”每年可直接为村民增收20万元以上。   

大泥沟头村

      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现有130户,385口人,党员27人;耕地面积800亩,山林面积1600亩。2005年,该村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407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3元,其中来自服务文化、旅游的务工及租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该村先后荣获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文明村镇、青岛市十佳文明村庄、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被胶南市委、市0确定为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达尼画家村是全国六处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之一、“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位于胶南市区以西6.5公里、张家楼镇驻地以北3公里处,在青岛市都市新区——胶南市规划区范围内。    达尼画家村青山环抱,绿水环绕,景色秀美,人杰地灵,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现已有绿泽画院、青岛达尼画院、青岛达尼文化交流中心、青岛绿泽美术培训学校、青岛绿野置业有限公司、青岛松泉郊游度假村、青岛松泉疗养院等企业入驻,成立了青岛达尼画家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画室楼8000平方米,高级画家创作室38幢、16000多平方米,资产总额达到1.5亿元。    达尼画家村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区面积5.3平方公里,建设西洋画院、中国画院、文化(美术)培训基地、文化(美术)品交易中心、休闲度假娱乐等场所,发展成为中国江北文化(美术)品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地。到2007年,入驻画家村的艺术工作者及其它从业人员的数量将达到5000人,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1.2亿元。   

大泮村

      大崮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9.2公里处,南与纪家店子村相接。该村在铁橛山的南麓,地处丘陵,现有耕地502亩,山地2000亩。    据传,清初张、赵、徐等姓分别从附近松山子(村)、大溧水(村)迁此立村。因坐落于崮山北沟中,且比邻村大,故名大崮。该村现有100户,282口人,村民以张姓为主。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大崮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23万元,人均纯收入4135元。其中,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110万元,约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9%;在畜牧养殖等其他方面的收入共81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6%。该村在发展传统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同时,积极利用山地发展樱桃,逐步成为胶南市有名“樱桃村”,“大崮樱桃”每年可直接为村民增收20万元以上。   

大山张村

      大山张村位于在张家楼镇驻地西北11公里处,紧靠同三高速公路,东靠山张村。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2256亩,经济林600亩,山地8000亩。    据传,明末张子禄从今五莲县张家坪子迁此立村。因在藏马山下,取名山张。清初,张姓分居,又立一小山张,该村遂改名大山张。解放后,与小山张、河湾合称山张。现该村共有305户,807口人,村民以王、张、于、朱、陈等姓为主。    该村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高效种植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2004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5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达13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畜牧收入达到31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8%,人均纯收入为4629元。   

丁戈庄村

      丁戈庄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2.5公里处,南与海龙村隔204国道相望,西与阎家官庄相接。现在丁戈庄村共有1745亩耕地,经济林300亩,果园300亩,四荒地800亩。该村地形呈北高南低趋势。    据传,清道光年间,张、尹二姓到此立村,取名定锅庄,后演变为丁戈庄。现在丁戈庄村共有297户,986口人,以尹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张姓、徐姓、于姓、王姓等少数村民。    过去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种植花生、玉米等传统作物。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高效农业得到发展。2003年成功引进胶南市海王造纸厂仓储项目,直接为村集体庄增收10万元。该庄村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本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2004年丁戈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28万元,其中第三产业收入为283万元,占总收入的36%。2004年丁戈庄农民人均纯收入473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丁戈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01年被胶南市授予授予“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2004年被张家楼镇党委授予“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丁家寨村

      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东北距张家楼镇驻地3公里,处于胶南市至琅琊台的旅游观光线路旁边。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1860亩,经济林300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逄、窦、于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兵寨,故名崔家寨。明中期,丁佩的后人由今大村镇大村迁此。民国时以村中小河为界,分为四个村,该村位于小河南,故名南寨,解放后因音义不好,改称丁家寨。现丁家寨村共有居民306户,人口936人,丁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崔姓、谭姓等居民。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特色农业为本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有19家规模养殖户从事家禽(畜)的养殖。2004年丁家寨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52万元,人均纯收入4950元。    近几年,该村先后被青岛市、胶南市、张家楼镇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胶南市先进单位”、“胶南市先进基层党支部”、“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东安子村

      该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南11公里处,原属寨里镇,2001年行政区域规划后属张家楼镇。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1060亩,果园150亩,经济林20亩。    据传,清初逄怀江从附近东潘家庄迁此立村,因地处荒坡,比邻村小,故名小荒。清中期,因此地有庵,该村在东,改称东逄家庵子。解放后改称东安子。现东安子村共有居民165户,人口498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于姓、陈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同时以有利的地理位置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畜牧养殖、经济林等产业,现有规模养鸡户1家,年出栏量8000只以上;规模养猪户2家,年出栏量300头以上。通过荒山承包发展经济林500亩。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在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先后被胶南市、张家楼镇授予“胶南市先进党支部”、“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林业建设先进单位”、“发展集体经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刘家草泊村

      刘家草泊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6.5公里处,南邻陡阳水库,地势平坦。现有耕地880亩,岭地158亩。    据传,清嘉庆年间刘姓从范家草泊迁此立村。因坐落于中草泊南,称南草泊。清末改称刘家草泊。现刘家草泊村共有居民180户,人口560人,刘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李姓、王姓等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 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22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9%;畜牧业收入达到14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7%;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600元。   

东寨

      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东北距张家楼镇驻地3公里,处于胶南市至琅琊台的旅游观光线路旁边。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734亩,经济林50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财兴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兵寨,故名崔家寨。民国时以村中小河,分为四个村,该村位于小河东北,故名东北寨,解放后改称东寨。现东寨村共有居民132户,410人,崔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赵姓、张姓等居民。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东寨农业经济收入达到19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1.6%,人均纯收入达4840元。   

李家村

      该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东与西寨村相接,西与桃园村相连。该村地形呈北高南低的趋势,现有耕地458亩。    据传,明初李姓从云南迁至今琅琊镇李家桃园,明末,兄弟分居,一支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沟,取名李家沟。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李家村。现在李家村共有60户,191口人,以刘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王姓、徐姓等村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同时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等系列产业,有力的拉动了本村经济总收入。2004年李家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0万元,人均纯收入3822元。   

纪家沟村

      纪家沟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4.8公里处,北与纪家店子村相接。该村地处两沟中间,现有耕地370亩。    据传,清雍正年间纪姓从附近纪家店子村迁此立村。因位于纪家店子村南沟中,故名南沟。民国后期改名纪家沟。现该村共有63户,175口人,村民以姜、李、张姓为主。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29万元,人均纯收入4604元。其中,农业收入达87万元,约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7%;畜牧养殖等方面的收入达35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7%。   

纪家店子村

      纪家店子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5.7公里处,西靠松山子村,北接北马家庄,袁大路自村前横穿而过,是纪张(纪家店子—张家楼村)路的始端。该村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现有耕地1072亩。1973年在该村境域内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一处;另村内有一株树龄达300年的朴树和一株树龄100多年、高10多米的银杏树,均得到妥善保护。    据传,元末纪姓从云南迁此。因地处东西交通要道,纪姓在此开店,故名纪家店。民国初设集,遂称纪家店集。民国后期称纪家店子。据张姓村民说,张姓六世祖自松山子村迁入繁衍,使张姓逐渐成为纪家店子村的第一大姓。该村现有居民178户,人口510人。除张姓外还有王姓、陈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和第三产业,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71万元,为张家楼镇北部山区的经济龙头。在畜牧养殖方面,该村发动村民养殖牛、羊、猪等家畜,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投资150万元、占地44亩、养殖规模在万只以上的貂场,拉动山区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在第三产业方面,该村有18家从事农资批发、加油站、生活小百货批发、农机维修等业的工商业户,成为了北部山区主要的百货批发中心和服务业的聚集地。200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697元。   

黄崖前村

      黄崖前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7.6公里处,西靠上疃村,北接马家屋子,东接西碾头村,西、北两面环山,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该村现有耕地794亩,山地800亩,经济林500亩。    据传,清初张偕一家从今大珠山顾家崖头迁此立村。因坐落黄土崖前,故名黄崖前。现黄崖前村共有居民92户,人口258人,张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陈姓等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全村600亩荒山全部对外承包,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收入。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0万元,人均收入4382元。   

河头村

      河头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东北与东碾头村相连,北与西碾头村相接。该村紧靠王草路,距204国道2公里,交通便利。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2200亩,经济林200亩。    据传,明初马立从云南迁此立村。因位于河的上游,故名河头。现在该村共有435户,1333口人,以于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庄姓、王姓、刘姓等村民。    以前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随着的地理位置的日益突出和河头农村集贸市场的影响,第三产业得到发展。河头集贸市场仅生猪日交易额即达20多万元,成为了及周边乡镇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2004年,该村有100多家农民从事第三产业,每年直接为农民增收211万,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2004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056万元,人均纯收入4700元。    1998年以来,该村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村庄”和“胶南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东草泊村

      东草泊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5.7公里处,南邻陡阳水库,西靠西草泊,北接河头村,地形呈南高、北低趋势。该村共现有耕地910亩,山地300亩,经济林100亩。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第三支由今大村迁至今藏南镇丁家洼,其后人于明末迁此立村。因坐落于一片草场与积涝成泊处,故名丁家草泊。清中期以坐落位置改称北草泊。1937年至1939年间发生水灾,村中成河,部分居民在河东岸立村,称河东崖。1959年改称东草泊。现该村共有居民150户,人口438人,丁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杨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352万元,约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5%。经济林业、畜牧养殖等其他方面的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   

范家草泊村

      范家草泊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7公里处,南邻陡阳水库,北接中草泊村,地势平坦,现有耕地495亩,岭地300亩。    据传,清初范书从西草泊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杂草丛生,积涝成泊,取名范家草泊。现范家草泊村共有居民103户,289人,范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刘姓、陈姓等居民。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113万元,约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经济林、畜牧养殖等其他方面的收入84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   

东崔家滩村

      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北距张家楼镇驻地5公里,胶南市区至琅琊台的旅游观光线路经过该村。该村共有耕地975亩,果园270亩,经济林120亩。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财兴从江苏海州迁至崔家寨居住。清初,其后人崔文选迁此立村。因村靠近海滩,取名崔家滩。民国时分成3个村,该村在东,名东崔家滩。现东崔家滩村共有居民252户,901人,崔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王姓、赵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自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东崔家滩村以农业为主,以品种改良为主要途径,运用科学的耕种方法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特别是近几年花生、玉米、小麦等经济粮油作物的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4年的农业收入达112万元。同时东崔家滩村充分依靠“靠海”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滩涂养殖、网箱养殖、海洋捕捞等海洋产业。2004年,该村有76户农民从事海上作业,并带动大批村民从事海产品初加工。2004年该村渔业总收入283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在经济林业、畜牧养殖等方面,该村每年的经济收入约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崔家滩村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村中的孤寡老人,总投资8.9万元建设和修葺了养老院,派专人照顾起居、饮食,实行集中供养,并为老人解决了医疗的后顾之忧,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东石岭村

      东石岭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东北3.5公里处,南与东李村相连,西与西石岭村相接,北与土山屯相依。该村地处丘陵,现有耕地316亩,经济林30亩,山地1700亩。    据传,明初孙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比邻村小,故名小石岭。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东石岭。该村现有54户,141口人,以孙姓为主,此外还有杜姓、徐姓等。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134万元,人均纯收入4557元。   

东潘家庄村

      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东北距张家楼镇驻地5.5公里,为原寨里镇驻地。该村现有耕地1975亩,果园200亩,经济林390亩,山地455亩。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    据传,明初潘、纪两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潘纪庄。明末,改称潘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东潘家庄。现东潘家庄村共有居民438户,1433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王姓、张姓、徐姓等少数居民。    自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东潘家庄村以品种改良为主要途径,运用科学的耕种方法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重点发展林果、蔬菜、养殖三大支柱产业,现有年出栏量200万只的现代化养鸡场一座,投资额在千万元以上的工厂化养鱼厂一座,海产品出口加工企业2家,机械、橡胶等企业5家, 2004年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5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达54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同时东潘家庄村还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餐饮、小百货批发、农资经销等第三产业,三产业户达80多家,2004年的三产收入达到40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    该村曾先后获得青岛市“文明村庄”、胶南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东潘村

      该村位于古镇口湾西侧,北距张家楼镇驻地8公里,胶南市区至琅琊台的旅游观光线路经过该村。该村现有耕地815亩,果园240亩,经济林150亩。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    据传,明末逄姓从今大泮村迁此立村。因位于潘家庄东,故名东潘村。现东潘村共有居民139户,455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王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东潘村以农业为主。2004年,农业收入达278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3%。同时东潘村充分依靠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特别是狐狸、紫貂养殖。2003年东潘村专门划出23亩的养殖小区,有20户农民从小区租赁土地进行畜牧养殖,带动了该村养殖业的迅猛发展。2004年东潘村养殖业的总收入达到2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在经济林业、苹果等方面,东潘村每年的经济收入约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0%。另外东泮村有大批农民从事建筑行业,收入可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潘村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对村中孤寡老人的瞻养上,派专人照顾起居、饮食,并为老人解决了医疗的后顾之忧,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东碾头村

      东碾头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西北与西碾头村相连,南与河头村相接。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有耕地870亩,经济林300亩。    据传,明初姜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西有一座古碾,故名东碾头村。现在该村共有249户,720口人,以张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孔姓、崔姓、王姓等少数村民。    以前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近几年第三产业和养殖业得到发展。2004年,该村有50多户农民从事第三产业,每年直接为农民增收240万元,占2004年农村经总收入的40%。2004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90万元,人均纯收入4300元。   

东马家庄

      东马家庄位于204国道北侧、张家楼镇驻地以东1.5公里处,北与东李村相连,西与苑庄村相接,处于张家楼镇新规划的龙马经济带的始端。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762亩,经济林202亩,山地1200亩。    据传,明万历年间马迁胤长子由大花口西村(小马家庄)迁此立村,取名大马家庄。后因附近有三个马家庄,1958年以该村在张家楼(村)东,改称东马家庄。现在东马家庄村共有241户,649口人,以马姓为主,此外还有张姓、崔姓、唐姓等。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该村苗木繁育、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得到发展,特别是引了50多亩日本甜柿,每年可直接为村民增收10万元以上。2004年该村农业收入达到210万元,占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47%。同时,该村还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现有建筑材料、百货批发、餐饮等共经营业户30多家,年创收达到235万元,占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的53%。另有16家企业落户该村。2004年东马家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45万元,人均纯收入4820元。    该村先后被胶南市、张家楼镇授予平安示范村、“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发展集体经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张家楼村

      张家楼村是张家楼镇驻地,北与小泥沟头村相连,东与苑庄村相接,204国道从中穿过,是张家楼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处于张家楼镇新规划的龙马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是张家楼镇七个沿204国道的村庄之一。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1706亩,经济林600亩。    据传,明初吕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吕家庄。明天启年间,张姓从平度迁来。崇祯年间张家建楼三栋,因此处设集,改称张家楼集,后简称张家楼。现该村有550户,1600口人,以张姓为主,此外还有刘姓、殷姓、王姓等。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农业收入达到480万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42%。近几年来,该村还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现有建筑材料、仓储、百货批发、农资、餐饮等经营业户150多家,年创收达到380万元。招商引资方面,截至2004年底,该村共引进10多家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300余人,直接为农民增收200万元左右。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1132万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   

海龙村

      海龙村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西3公里处,北与丁戈庄村隔204国道相望,东与大崔家庄相接,位于204国道南侧,在张家楼镇新规划的龙马经济带的西端。现在海龙村共有812亩耕地,经济林130亩,山地280亩。该村地形呈西高东低趋势。    据传,清乾隆年间,于纪桂从原寨里乡丁家寨迁来,在岭坡处立村,因“于”“鱼”同音,鱼称“海龙”,故名海龙山。后阎姓迁入,改称海里干。1992年胶南市地名办公室把海里干改为海龙村。现在海龙村共有190户,600口人,以阎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吴姓、张姓、尹姓等少数村民。    过去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种植花生、玉米等传统作物。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高效农业得到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本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2004年海龙村经济总收入达425万元,其中第三产业收入为95万元,占总收入的22%。200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680元。   


东安子村特产大全




东安子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