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黄崖村
李黄崖村位于海青镇驻地南5公里处,西靠平日公路,南依日照市两城镇。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4公里,耕地420亩,人口476人。
据传,清末光绪年间(1875年),李氏兄弟二人在此为本镇郭家桥地主郭善初看管土地,在村西南角盖2间房子居住,村名为“李崖”。后李氏兄弟二人病故,改为李黄崖。该村现有陈姓、王姓、张姓、宋姓、安姓、侯姓、丁姓、魏姓等居民。
李黄崖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留出最好的土地发展大棚蔬菜、苗木种植、桑园生产和畜牧养殖,植树造林200多亩。在平(度)日(照)路两侧建起了农资服务、电气焊维修等项目,给村庄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61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79332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4112 | 266000 | 0532 | 查看 李黄崖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潮河村 |
东潮河村 东潮河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4公里处,是海青镇与五莲县相连的唯一通道口,被称为“胶南的西大门”。村后紧靠省道郝(疃)李(家坡)路,可连接沿海各大城市。该村西、南两面环河,东有岭,北有洼,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村域东西2.5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约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15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泰由江苏海州戴村迁此立村。因立有学堂,故名“学堂村”,后因靠潮河,故改名为东潮河。该村现有328户,1153人,有徐姓、王姓、张姓、李姓、刘姓、郭姓、孙姓、蔡姓、贺姓、滕姓、陈姓等居民。 东潮河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土地瘠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相继兴办了副业,发展了林果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茶叶生产、林果生产、蔬菜大棚、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8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5688 |
甲旺墩村 |
甲旺墩村 甲旺墩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东1公里处与大场镇尹家庄村相邻,西0.7公里处便是海(海青)大(大石庙)路。属半丘陵地区,面积为1090亩,其中耕地面积1020亩。该村有龙山文化遗址及汉墓群,曾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被胶南市列为龙山文化遗址重点保护区。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古墓葬八座,相传为王侯葬地,又因有烟墩,故名八王墩。民国时演变为甲旺墩。甲旺墩村现有153户,人口523人,除宋姓迁至东北外,尚有赵、王、徐、李、陈、张、詹、于、姜、任、曲13姓氏。 甲旺墩村以农为主,养殖业为辅。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23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9435 |
徐家尧村 |
徐家尧村 徐家尧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00亩。徐家尧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本镇狄家河村接壤,南1.5公里为郝(疃)李(家坡)路,西与五莲县潮河镇前仲金村相邻,东3公里处是平(度)日(照)路,地处五莲与胶南两地交界。 据传,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徐氏祖先徐义龙、徐仁龙、徐礼龙、徐信龙、徐纪龙、徐慧龙兄弟六人由江苏海州戴村迁至此地,子孙繁衍而立徐家尧。随后,王姓、李姓、蔡姓、高姓等居民也相继搬迁至此。该村现有360户,1300人。 徐家尧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上世纪60年代又开创了建筑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水库塘坝淡水养殖、果园、茶园、板栗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该村发展茶园300亩,苹果园250亩,板栗园350亩,成立了茶叶、苹果协会,建立了100亩的苹果、茶叶批发市场,年商业贸易额达500万元。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6家,年产值260万元;全村母猪养殖户300户,规模养殖户30户,母猪存栏420头,年产值310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徐家尧村幼儿园被评为“全镇一类幼儿园”,徐家尧村先后有近15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2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5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建立了村级社区卫生所,全村5条街道全部进行石砌,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7175188 |
小陈庄村 |
小陈庄村 小陈庄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西1.5公里处,村后紧靠郝(疃)李(家坡)路,向西3公里与五莲接壤。村域东西0.75公里,南北1公里,耕地253亩。 据传,1883年陈姓从徐家大村(今海青)迁此立村。因村小,故名小陈庄。小陈庄现有42户,人口120人,除陈姓外,还有于、王、林、丁等姓居民。 小陈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478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2616 |
坳里村 |
坳里村 坳里村位于海青镇驻地北侧,与镇驻地相连,村东侧紧邻省道平(度)日(照)公路,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5公里,耕地1300亩。镇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园等镇属机关依村而建,又兼日照、青岛、诸诚三市交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中期徐豹后人由今大场镇凤墩村迁此。因坐落在岭间平洼处,故名坳里。该村现有260户,878人,主要有赵姓、张姓、沈姓等。 坳里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各行各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结构也有了很大调整,相继发展果园130亩、茶园30亩、茶厂8个,另外养殖业、建筑业及劳务输出等产业也有所发展。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818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2085 |
卢家官庄村 |
卢家官庄村 卢家官庄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北与大场镇老窝村接壤,南沿海大路直通204国道,向东4公里是大场镇驻地,西与镇驻地连接。村域1.4平方公里,耕地1494亩,荒山荒沟200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卢氏从江苏省海州市荡芦村迁入此地立村。因耕种官田,故名卢家官庄。现有居民172户,共有599口人。 卢家官庄历来以农业为主。上世纪六十年代南茶北移成功后,建有茶园40亩。自1994年至2000年,该村新发展茶园250亩,果园48亩,养鸡大户6家,茶厂2座,林木200多亩,刺绣加工、家庭养殖效益可观,母猪养殖户每年增收60多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达4818元。 该村1996年被评为“胶南市先进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7189422 |
前坡楼村 |
前坡楼村 前坡楼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3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0.5公里。村西距平(度)日(照)公路300米。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末徐诚由今大场镇凤墩村迁此。相传,同时李、吕等姓亦由江苏迁此。因地处岭坡,位于亭楼(明万历年间徐元照下访所筑)前面,故名前坡楼。前坡楼村共有286户,1106人,除徐姓外,还有殷、王、解等共计50余姓。 前坡楼村多年来以大农业为主,是远近闻名的西瓜村、平菇生产村。西瓜收获季节,该村大街和田间地头排满了日照、江苏、北京等地前来购瓜的车辆。该村的平菇生产更具特色,全村有一半的农户在庭院种植平菇,规模大小不一,所有产品均由商贩运往胶南或外地销售。 联系电话 86-0532-87181101 |
小石河口村 |
小石河口村 小石河口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3.4公里处,北与大场镇大石河口村接壤;南与甲旺墩村接壤,距“同(江)三(亚)”高速路出口3公里;西与莲花前村接壤,距省道平日路3.4公里;东与大场镇南辛庄接壤。该村地处丘陵。村域东西0.2公里,南北0.2公里,耕地200亩。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初徐思乐由今大场(村)迁此立村,因地处河口,石多,村小,故名小石河口。该村现有26户,114 人,以李姓为主,另有王姓、赵姓、郑姓等居民。 小石河口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茶叶种植、蔬菜种植等支柱产业,现有茶园60亩,林木30亩,年蔬菜种植面积100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9117 |
青墩村 |
青墩村 青墩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1.5公里处,环镇路横贯村前,村南1.5公里是郝(疃)李(家坡)路省道。该村环境优美,甜水河流经村前,村前有十余亩竹园。村域东西长2.4公里,南北长1.5公里,耕地1540亩,另有近百亩荒沟丘陵。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丁二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土墩,松树多,四季长青,故名青墩。后相氏、冯氏、于氏、王氏、丁氏等姓相继迁入该村,现有246户,813人。 青墩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相继举办了各种副业项目。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果园200余亩,成材林100余亩,并形成了以饲养生猪为龙头的规模养殖业,年出栏量3000余头,存栏量5000头。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6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9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1412 |
向荣村 |
向荣村 向荣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1.5公里处,平(度)日(照)路西侧。地处丘陵。村域东西0.1公里,南北0.15公里,耕地235亩,荒山荒沟150亩。 据传,清末徐姓由附近小芦疃迁来给今大场镇蔡家村看管林地,遂在此立村,取名小管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向荣村。该村现有37户,114人,除王姓外,尚有徐姓等居民。 向荣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粮食亩产提高,畜牧养殖规模增大,村级经济不断发展。1995年以来,该村以茶叶、养殖业为主,经济势头发展较快。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40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1254 |
辛店子村 |
辛店子村 辛店子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南1.4公里处,平(度)日(照)路西侧。村域东西0.3公里,南北0.3公里,耕地15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徐、李等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小庄子。清初,因有人在此开店,居民增多,改称“新店子”,清中期又改为“辛店子”。1974年村庄规划,向西北迁移0.3公里。现辛店子村有320户,961人,除徐、李两姓外,尚有王、刘、丁、于、张、姜、韩等姓居民。 辛店子村地处丘陵,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98年以来,该村以茶园、蔬菜大棚、养殖业为主,大棚西红柿亩收入万元以上。经济林发展较快,村属河滩、荒沟全部建成用材林。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500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1522 |
范家庄村 |
范家庄村 范家庄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南3公里处,南邻徐家洼村,北邻辛店子村,东邻张黄崖村,西邻大芦疃村,村东是平(度)日(照)公路。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耕地106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范姓由江苏迁此立村,取名范家庄。现有156户,480口人,主要有徐、张、陈、王、刘、李、盛、于、丁等姓。 范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为多种经营并举,畜牧养殖、果品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现有果园、柿园160亩,母猪存栏100多头。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436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先后投资8万多元整理了街道,投资2万多元整修了文化大院,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全村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研究生7人。村集体为村民办理了合作医疗保险,广泛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家庭”和“好媳妇”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7173298 |
徐官庄村 |
徐官庄村 徐官庄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1.8公里处。全村现有耕地780亩,居民120户,人口418人。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正德年间徐党率子徐百显、徐百著、徐百明,由今大场镇凤墩村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故名徐家官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徐官庄村。全村以徐姓居多,约占90%,其余为张姓、卢姓、封姓、毛姓、吴姓等。 徐官庄村地处丘岭,祖祖辈辈以务农为主,水源缺乏,解放前基本上靠天吃饭。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初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改革开放以后,胶南县水利局无偿为徐官庄村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是海青镇第一个吃上自来水的村庄之一。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果、茶生产。全村现有果园1处、柿园1处、茶园100亩,在村西环镇路西侧规划了养殖小区,现入驻业户7家,年出栏肉鸡10万只,有力地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 徐官庄村四周荒沟纵横交错,过去都是由农民零星开垦,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效益不尽人意。近几年该村在村东、南、西、北各修建了一座塘坝,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达到了旱涝保收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又把荒沟取直整平,分段承包,发展速生杨,使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均纯收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718元增加到2004年的42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9250 |
梯子沟村 |
梯子沟村 梯子沟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村西紧靠环镇路,村东连通海(青)大(石庙)路,交通较为便利。 据传,清嘉庆年间,徐氏由今大场镇迁此立村。村西、东、南、北全是沟,形成梯子形,在村东有土龙,挡住大风,历史上称大风不刮梯子沟,村名即由此而来。该村现有耕地740亩,有146户,446人,主要有殷姓、冯姓、徐姓、张姓、石姓、杨姓、李姓、魏姓、邓姓、王姓、刘姓、任姓、陈姓、赵姓等。1950年该村曾与鸿雁沟村合并为一村,到1976年分开。 梯子沟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上世纪60年代末,又兴办砖厂、木工厂、修理配件、刺绣等工副业项目。该村地处丘陵,水源充足,村西南角、西北角、东北角各有一口井,全村耕地都有水浇条件。村里现有果园62亩,茶叶面积216亩,户均1亩多茶叶;有集体茶厂1处,2004年茶叶收入户均达到30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该村先后为社会输送了本科大学生12人,其中博士生2人、在外国留学1人、中专生6人。该村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独生子女备用金。全面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治病难的问题,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87443 |
海青村 |
海青村 海青村是海青镇政府驻地,平(度)日(照)路、郝(疃)李(家坡)路纵横穿越该村。村南4公里就是“同(江)三(亚)”高速公路。向南7公里与海滨城市日照接壤,向北6公里与诸城地界相连,向西6公里与五莲搭界。村域东西4公里,南北2公里,耕地2200亩。村东西各有一条甜水河,淡水资源丰富。 街道一角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朝中期徐氏十四世徐亮、十五世徐芝桂由今大场镇凤墩村迁此,取名徐家村。明末因比邻村大,改称徐家大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名海青。现有村民1633人,除徐姓外,还有刘、王、李、杨、张、丁、韩、吴、董、夏等姓居民。 海青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办起了副业和建筑业,并曾一度辉煌。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工商业得到迅猛发展,规模逐渐扩大。1998年,海青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在海青村南端建立了占地100多亩的海青经济园区,吸纳了茶厂、汽修厂、五金建材、宾馆餐饮、农机配件、百货批发、摩托车销售等商户入住园区。并在村南侧建立了集贸市场,现已初具规模,年商业贸易额1000多万元。海青村有悠久的绿茶种植加工历史,从六、七十年代发展至今,现已发展茶园400多亩,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海青绿茶一条街。 联系电话 86-0532-87181126 |
莲花前村 |
莲花前村 莲花前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2.6公里处。地处丘陵。村南边100米即为海大路,村东3公里与大场镇接壤,村西是一条小河。村域东西0.3公里,南北0.4公里,耕地818亩,其中茶叶面积150亩,板栗30亩。 据传,明洪武年间,周、王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周姓人多,取名周家官庄。清初改名王家官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莲花前。该村现有107户,352人,主要有王、周、曹、刘、祝等姓。 莲花前自古以农业为主。解放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岭地建成梯田。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长,粮食高产田300多亩,庭院养猪场50多个,植树造林200亩。2004年,居民年人均收入4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先后有5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庄风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89434 |
小店子村 |
小店子村 小店子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6公里处,村西紧靠平(度)日(照)路,村北与诸城市接界。村域东西0.8公里,南北1公里。 据传,明洪武年间,蔡姓由河南省迁此立村,因在此开店,又比邻村小,故名小店子。该村现有538户,1649人,除蔡姓居民外,尚有李姓、王姓、赵姓、孙姓、吴姓、封姓、陈姓、魏姓、刘姓、张姓等少数居民。 小店子村历史上以农、商为主。上世纪90年代创建了海青第二建筑公司;把在村内的集市迁到了平日路西侧。全村现有个体工商户50个,年商业贸易额达50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496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6257 |
黄山前村 |
黄山前村 黄山前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5.5公里、前黄山南面,地处丘陵。村前是环镇路,村东3公里与平(度)日(照)路相接,村西与董家洼接壤。村域东西0.25公里,南北0.3公里,耕地1270亩。 据传,明洪武年二年(1369年),李姓从河南省迁此立村,因位于前黄山前,故名黄山前。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黄山前。现黄山前村有190户, 734人,除李姓居民外,尚有冯姓、徐姓等少数居民。 黄山前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养殖业、种植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已发展果园50亩、茶叶200余亩,林木180亩。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43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有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并实行了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帮扶政策,对独生子女户村集体统一缴备用保险金,并开展了评先树优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7182102 |
后河西村 |
后河西村 后河西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7公里处,镇级柏油路穿街而行,北与诸城相邻,西与五莲接壤。北有翠龙山、即墨山、毛道山三山环抱,汇聚黄埠岭、大柴岭、小柴岭、石弯岭、番子岭五岭沃土,地势北高南低,避风向阳,岭地起伏较平缓。村域内建有青岛海青绿洲茶叶精品园,为胶南市茶叶状元村。 村域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0亩,其中茶园面积932亩。具有可持续发展生态山体2000余亩,海拔在100—130米左右,岭地顺山势平缓延伸,有茶山等大小水库塘坝十余座;春暖秋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以上,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山体黑松、青白杨、刺槐树郁郁葱葱,茶园、桃园、杏林、板栗披绿岭头山坡,毛竹、淡竹绕沟壑常青四季,春季花艳飘香,夏秋硕果累累,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 有关领导视察毛竹园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初徐泰之后由大场迁此立村。因此地位于前河庄(今臧家庄)之后,故名后河(村)。于1955年以河为界分成两个村,该村在西,更名后河西。该村现有305户,1005人,主要有李、陆、潘、徐、许、邹、刘、蒋等姓。 后河西是海青茶的发源地。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7年)“南茶北移”试点成功,经过40个春秋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现户均3亩茶,人均近1亩,建有大小茶叶加工厂10多个。出产的“碧雪春”牌系列绿茶以其肉质盛厚,叶厚梗粗,成茶玲珑翠秀,嫩香浓郁,被定为国家名牌产品和青岛名茶。产品远销国外和国内大中城市,被列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专用茶。 该村2004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几年来连续被评为“茶叶状元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示范村”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村”。 联系电话 86-0532-87172101 |
后河东村 |
后河东村 后河东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7公里处,处于青岛绿洲精品茶园之中,总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38亩,山场2000亩。村东500米为平(度)日(照)公路,村西为海青镇甜水河之源头,村北小黄山、大黄山连绵起伏,与诸城市桃林接壤。该村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俗有海北“小江南”之称。 风景秀丽的村后黄山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朝初期徐泰、李山表兄弟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底迁此立村,因村落位于前河庄{即今臧家庄}之后,故取名后河村。1955年,以河为界分为两个村,该村在河之东为后河东村。现有居民260户,803口人,除李姓、徐姓、张姓、陆姓外,还有陈姓、王姓、薛姓等少数居民。 后河东村村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建设生猪养殖基地,发展个体私营业,现生猪存栏3000余头。同时,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大量发展茶叶与干鲜果等绿色生态品牌特色产业,现有规模化茶园600亩,干鲜果园2100余亩,特产弥猴桃、苹果、板栗等。 自2000年至今发展大小茶叶加工厂6个,以怡博生态茶场为龙头的茶叶加工业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960元。 2004年以来,投资开发以青岛绿洲精品茶园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项目,修筑铺设环山沥青路305公里,沿路建景,修建游客接待中心,并由社会各界赞助投资10多万元,修缮坐落于村东南的千年古刹—东岳天齐庙,使之焕然一新,重现往日风采;同时开发山上旅游景点多处,如观海亭、听涛亭、扁担洞等。簇拥千亩松涛,聆听虫鸣鸟歌,观看山海奇景,品茗黄山茶香,该村不失为观光避暑的休闲胜地。 联系电话 86-0532-87172107 |
董家洼村 |
董家洼村 董家洼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村域南北4公里,东西3公里,耕地面积2175亩,山场3000余亩。该村北靠诸诚、西邻五莲,离平(度)日(照)公路只有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比较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李氏四兄弟由海州迁此。因两面有岭,中间低洼,故名岭夹洼,后演变为董家洼。该村现有450户,1332人,主要有李、张、徐、王、殷、杨、崔等姓居民。 董家洼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以来,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并发展了副业、林业和茶叶生产。特别是茶叶生产,自2002年起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烟台、胶南客户来村投资,截至目前总投资额在60万元以上,带动了该村茶叶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91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全面发展和提高。1996年新建村小学、幼儿园27间,先后20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0人成为政府处级干部,1人被评为华东地区劳动模范。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保险全部由村负担投保,同时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76121 |
东蔡家村 |
东蔡家村 东蔡家村处于海青镇西北6.5公里处,位于胶南市的最西端,村西北与五莲县潮河镇、叩官镇相邻,村域东西1.8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62亩。村北3公里处是大缀骨山,水源条件丰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 据传,该村原是蔡姓祖先在此居住,后来蔡姓家族搬走,李姓九世祖从黄山前村迁此居住,而“东蔡家”村名沿用至今。全村现有170户,534人,大多数为李姓,另有周、王、徐、殷、苏等姓居民。 东蔡家村处于丘陵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以种植业为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该村加大了茶叶种植面积,现有茶园390多亩,共开办茶厂13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茶叶状元村,仅此一项给村民带来了2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除茶叶外,还种植了140多亩板栗,50多亩果园,改变了原来以种粮为主的局面。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4883元。 茶叶精品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内房屋排列整齐有序,街道畅通整洁,村民福利也不断完善。自1990年以来,村委会每年对考入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该村先后有30多人考入了大专院校。该村还积极响应上级党委号召,对全村独生子女户由村统一缴纳保险备用金。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民素质也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茶叶状元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76388, |
后坡楼村 |
后坡楼村 后坡楼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3公里处,平(度)日(照)路东,南距日照30公里,北距诸城45公里。该村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0.9公里,耕地1600亩。 据谱书记载,吕氏先祖从江苏东海迁至诸城狮子口,后移居今理务关镇高家庄村,明万历年间吕宽从高家庄迁此立村。因地处岭坡,位于亭楼(明万历年间徐元照下访时所筑)后面,故名后坡楼。该村现有276户,864口人,除吕姓外,尚有赵、朱、陈、徐、解等13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上世纪60年代开办了木业、砖厂、油坊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速发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茶、桑、果、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建起华光绣品厂、玉林茶业有限公司、服装加工厂等。全村绣品、服装加工业户达150家,年收入50万元。规模养殖户达30余个,年收入45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8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得到全面发展。该村先后被胶南市政府授予“十家文明村庄”,被青岛市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82237 |
臧家庄村 |
臧家庄村 臧家庄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5.5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耕地800亩。臧家庄北望诸城,西映五莲,省道平(度)日(照)路侧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初臧姓由河南省迁此立村,因在后河(村)前面,故名前河庄,清初改称臧家庄。臧家庄诸姓杂罗,主要姓氏有李、王、商、徐、中、张、杨、黄、陈、祝、解、柏等。全村共210户,700人。 臧家庄历史上以农耕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该村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农副产品加工业。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桑树种植、茶叶栽培、茶叶加工和旅游开发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其中,桑树种植和养蚕业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桑树种植面积达100亩。1990年,该村开始试点种植茶叶,采用先进的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使该村种茶业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得到很快发展。截至目前,该村共栽培茶叶300亩,逐步形成了集绿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茶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村抓住青岛海青绿洲茶叶精品园开发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商贸业。在村南开辟了集市贸易场地,年商业贸易额达70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全村个体商贸户28家,年产值300余万元。苗木、养殖业基地200余亩。绣品、草编、鞋垫等工艺品加工发展步伐加快,充分利用了剩余劳动力,人均增收7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与后河西、后河东实施联村办学,提高了教育水平。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治病难的问题,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被海青镇党委、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72116 |
徐家洼村 |
徐家洼村 徐家洼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南3公里处,南与日照相壤。村域东西1.4公里,南北1.7公里,面积2.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40亩。该村东靠平(度)日(照)公路,南接204国道、“同(江)三(亚)”高速公路。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氏由东潮河迁此立村,因此地低洼,故名徐家洼。该村现有248户, 875人,除徐姓居民外,尚有陈姓、于姓、苗姓、陆姓等少数居民。 徐家洼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林木、畜牧、茶园、果园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其中,果品生产在近1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每亩年收入达5000元左右;茶园每亩年收入达4000元左右。在村东靠近平日公路兴建的建筑业和木材加工业,占地十几亩,年收入达10万元。2004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25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1999年对村庄主街道进行了整修,疏通了排水沟。2000年对吸纳附近8个村孩子就学的徐家洼小学进行了整修,并对学校的环境进行了美化,徐家洼小学被评为“胶南市一类小学”。该村先后有近2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的成长为教授,有的成长为董事长,有的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 联系电话 86-0532-87173118 |
双河村 |
双河村 双河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4.2公里处,村域东西0.52公里,南北0.63公里,耕地1265亩。 据传,明末李中从附近后河村迁此立村,因村后有大小两个土墩,故名双墩。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根据村前、村东两条河更名双河。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双墩。该村现有197户,634人,除李姓外,尚有王姓、徐姓、邵姓、万姓、周姓、马姓、沈姓等少数居民。 双河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搞起了运输业。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种植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现有林木80亩、果园92亩、桑园84亩、茶叶200余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3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有6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实行了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帮扶政策,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并开展了评先树优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曾获得“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86213 |
麻沟河村 |
麻沟河村 麻沟河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4公里处,平(度)日(照)路西侧,总面积1160亩,居民860人,主要有祝、刘、李、宋、高、林等姓。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祝、刘等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沟、河遍生野麻,故名麻沟河。 麻沟河村历史上以农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并相继兴办工副业,特别是木器加工远近闻名。改革开放以来,该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茶叶100多亩,并建设了两个茶业加工厂;发展果园100亩,板栗130亩,桑园50亩,成材林200亩;养殖小区2个,占地130亩。该村沿平日路西侧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南北近1公里路段上布满了茶叶加工、粮油购销、机械维修、饮食服务、农资供应、建材制造等企业,促进了村民增收。 联系电话 86-0532-87186275 |
水泊子村 |
水泊子村 水泊子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3.2公里处,平日公路自村东通过。村域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00亩。现有220户,741人。 据传,明初徐姓由大场镇风墩、吕姓由江苏迁此。因此处低洼积水,有水泊,故名水泊庄。清初分成二个村,称前、后水泊。清后期,又合为一村,称水泊子村。 水泊子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全村形成以种粮、果树及养殖为主导产业,全村现有西瓜大棚135亩,果园82亩,板栗40亩,茶园30亩,三产业个体经营15户、菜厂一处、养猪场、鸡棚各五个。到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4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83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都有新的突破。自国家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先后有40人考入全国各大、中专院校,4人成为党政军正处或团级以上干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186622 |
郭家岔子村 |
郭家岔子村 郭家岔子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3.7公里处,平(度)日(照)路东侧,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0.75公里,面积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29亩。 据传,清朝康熙年间张姓由今张家楼镇松山子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郭姓林地,又处两河汇流处,故名郭家岔河,后改称郭家岔子。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郭家岔子。现郭家岔子村有135户,人口425人,除张姓居民外,尚有刘、邢、唐、吕、李姓等少数居民。 郭家岔子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鲜果、茶叶、畜牧养殖、树木栽植、劳务输出、个体经济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该村现有果园76亩(年产鲜果275吨)、茶园54亩、桑园37亩、成材林60亩。全村有规模化畜牧养殖专业户20户,个体工商户15户,常年在外务工人员40余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479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6433 |
狄家河村 |
狄家河 狄家河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3.3公里处,在狄家河水库东南侧,地处丘陵。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狄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傍河,故名狄家河。清乾隆版《诸城县志·山川》载:“邸家河者,元百户邸稳之故居也。”现狄家河村有330户,1053人,除徐姓外,尚有张、李、王、韩、姜、赵、冯等姓居民。 狄家河村耕地面积2400亩,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781元。狄家河村的特产是茶叶,现有茶园面积近300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南茶北移在该村成功后,茶叶生产已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形成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生产出的茶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具有色绿、味鲜、香醇等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曾先后被授予“胶南市文明村庄”和海青镇“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76267 |
玛琥沟村 |
玛琥沟村 玛琥沟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2.5公里处,村东2公里与平(度)日(照)路接壤,东南7公里为“同(江)三(亚)”高速公路出入口,南1公里是省道郝(疃)李(家坡)路,北与狄家河相连,西与徐家尧村相邻。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2公里,耕地715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氏祖先由江苏海州移民至此。因此地盛产玛瑙、琥珀,故名玛琥沟。该村现有92户,300人,徐姓、鲁姓为村中大姓,另有李姓、冷姓等少数村民。 玛琥沟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茶业、板栗、苹果为支柱产业,突出畜牧养殖发展。至2004年底,该村共发展精品茶园150亩,板栗园50亩,果园30亩,规模养殖户3家。该村茶园是该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海青镇茶叶生产状元村之一。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846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1106 |
蔡东村 |
蔡东村 蔡东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是海青镇最边远的一个山村。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2亩。蔡东村地形优美,交通便利,南500米便是狄家河水库,北20米有青山峻岭,村东西有翠绿的茶园包围。东进、西出的生产路与环镇路相连接。 1960年前,蔡东、蔡西两村同在两村当中的洼地居住,名为东蔡家村。1960年修建狄家河水库,将东蔡家村分迁至东西两岭,迁至东岭即是蔡东,迁至西岭的名为蔡西。现蔡东村有44户,138人,全部是李性居民。 蔡东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贫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副业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该村大面积种植茶叶,新发展茶园40亩,形成规模化生产,达到户均1.5亩。1997年在胶南市技术监督局的资助下,建起了茶厂,带动了全村茶业生产,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同时,村中畜牧养殖大户达到10余家。200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76207 |
大芦疃村 |
大芦疃村 大芦疃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0公里,有耕地2140亩,河滩600余亩。源于五莲山脉的潮河斜穿该村域。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兄弟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此地河边盛产芦苇,故名芦疃,后兄弟分居,该村为老大所居,故名大芦疃。该村现有村民397户,1330人。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产小麦、玉米、大豆、地瓜、花生等作物,上世纪80年代对沿河两岸进行了全面治理,栽植速生杨600余亩,多年前就开始轮伐更新,仅此一项村集体年均收入在30万元左右。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上果园200亩、板栗80亩、桑园150亩、茶园150亩、蔬菜大棚30个,经济收入逐年提高。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78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被海青镇党委、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75103 |
于家村 |
于家村 于家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4.4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8公里,耕地928亩。村西紧接南北10公里的海大路,村前0.5公里处有“同(江)三(亚)”高速公路。 据说,明末于进表、于进洪兄弟由今琅琊镇迁此居住,子孙繁衍而立于家村。因位于仓廒(今廒上)北面,故名廒北头。清初改称于家村。全村现有168户,628人,除于姓居民外,尚有李姓、徐姓、赵姓、刘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于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1949年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创办了手工业粉条加工。近几年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形成了蔬菜生产、机械粉条加工、机械刺绣、毛皮动物养殖、畜牧业养殖等支柱产业。1998年在村西兴建了商业网点房,年商贸额达400余万元;全村个体手工业户42家,年利润20余万元;毛皮动物、畜牧养殖、淡水养殖年收入100余万元;各类蔬菜销售收入40余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4781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大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大部分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一交纳独生子女保险备用金。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被评选为“胶南市文明村庄”,多次被评为镇级“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187812 |
修七元村 |
修七元村 修七元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南邻日照两城镇,是海青镇最西南的一个村庄。村北1000米处是“同(江)三(亚)”高速路,村南500米处是204国道。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2公里,耕地926亩。该村土地平坦肥沃,村东西300米处各有一条河流,水资源丰富。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家族由江苏海州迁至本地定居,以村内多臭齐树(枳树),故名臭齐园。清末,因谐音,演变为“修七元”。该村现有253户,807人,皆为王姓。 该村历史上以耕种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手工业、运输业、劳务输出等产业得到发展。2004年,人均纯收入约43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8382 |
大石庙村 |
大石庙村 大石庙村位于海青镇驻地南10公里处,村南紧靠204国道,与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王家滩相接,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姓兄弟二人,从江苏迁此各立一村,因此地有一座石庙,故名大石庙(村)、小石庙(村)。清中期合为一村,称大石庙。 该村共186户,646人,耕地面积1042亩,有杨、安、李、张、王姓居民。历史上以农为主,农产品以粮食、蔬菜为主。 联系电话 86-0532-87185254 |
大陈村 |
大陈村 大陈村位于海青东南沿海,距镇驻地8公里,南临日照市两城镇王家滩,东临大场镇营南头村,距204国道1.5公里,海(青)大(石庙)路从村西通过,交通十分便利,是海青镇两个靠海村之一。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6亩,沿海滩涂400多亩。 据传,明洪武初年,陈氏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居至此,立大陈家村。现大陈家村有176户,570人,除陈姓居民外,还有杨姓、安、张、滕、闫、王等姓居民。 大陈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涝洼、盐减,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逐年发展,全村干部群众苦干,将原来的涝洼地改造成吨粮田,将500多亩盐减滩改造成水稻田。水稻是该村的土特产,生产出的大米、糯米因香甜可口,畅销胶南各地。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为多种经营并举,开发了以圆葱生产为主的订单农业。畜牧养殖、淡海水滩涂养殖也有较大发展。开发滩涂100多亩,用来养殖中华毛蟹和梭子蟹。有特种动物养殖户2户,年收入可达10万余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381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1998年,被青岛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2005年村党支部又投资30多万元硬化大街640米,投资8万元整修了文化大院,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大陈村先后有近1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研究生3人,5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该村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金保险。为村民投了合作医疗保险。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多次被镇政府评为“双文明村庄”、“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和“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85368 |
小陈村 |
小陈村 小陈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8公里处,北接“同(江)三(亚)”高速公路,南1公里为204国道,东与海(青)大(石庙)路相连。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1公里,耕地515亩。该村农田是海青镇粮食丰产方之一。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名陈家村。后因该村较小,改称小陈家村。解放后简称小陈村。该村现有90户,324人,主要有杨、安、朱、尹、李、王、石等姓氏居民。 小陈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建筑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规模。该村共有100多名建筑人员,每年收入100多万元,种植业、养殖业、商业等收入近200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48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5521 |
赵家庄村 |
赵家庄村 赵家庄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南9公里处,村南紧靠日照市两城镇,西与五莲接壤,地处三县(市)交界。村域东西0.12公里,南北0.15公里,耕地面积391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龙、赵虎、赵某兄弟三人辗转由江苏省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取名赵家庄。该村现有68户,232人,除赵姓居民外,尚有宋姓、陈姓等少数居民。 赵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居民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经济状况低下。解放后该村居民以手工业、果园为主,经济状况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后,村民大多数以高温棚常年栽培西红柿为主。1996年村集体栽植杨树,目前面积在100亩以上。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 高产农业示范基地 联系电话 86-0532-87188700 |
石桥村 |
石桥村 石桥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7公里处,地处丘陵,面积0.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0亩。 据传,清初梁姓从日照巨峰迁此立村。因此地河上有石桥,故名。现有90户,400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张姓等居民。 石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98年以来,该村以蔬菜大棚、养殖业为主,大棚西红柿亩收入万元以上。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455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8299 |
姜家村 |
姜家村 姜家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7公里处,南与日照市接壤,沿村西向南1.5公里为204国道,村后环镇路向西2.5公里即平日路。村域东西0.6公里,南北0.4公里,地势半岭半洼,耕地1167亩。该村西南200米处有一明朝前建的“烟古墩”军事建筑物,高20米,占地1亩,现为中国海军“观测点”。 据传,明初姜氏兄弟3人自江苏迁此立村,取名姜家村。后姜氏家族或他迁,或疫殁,该村已无姜氏后人。姜家村现有150户,520人,主要为张、杨、安、韩、贾、石、陈、李等姓。 姜家村自古以农业为主。解放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农村经济不断发展。2004年,村民年人均收入4219元。 菜园一角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1978年以来,该村先后有81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或军队营级以上干部5人,高级人才(硕士、博士)5人。该村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庄风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85522 |
小芦疃村 |
小芦疃村 小芦疃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方4.1公里处,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6公里,面积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6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兄弟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此地河边盛产芦苇,故名芦疃,后兄弟分居,该村为0所居,故名小芦疃。该村现有村民210户,714人。除张姓外,还有尚姓、王姓、杜姓、陈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上世纪80年代对沿河两岸进行了全面治理,植树造林300余亩,达到户均1亩林地,仅此一项村集体年均收入在10万元左右。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共建果园100亩、板栗50亩、桑园60亩、茶园80亩、蔬菜大棚120亩。本村还大力发展养殖业,新建大猪养殖小区4个,年出栏肉猪4000头,生产仔猪5000余头,仅此一项村民增加纯收入75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884元。 该村精神文明也得到发展。近10年来,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在100%,该村先后有60余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尊老爱幼形成良好风气,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73421 |
张黄崖村 |
张黄崖村 张黄崖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南3公里处,村域东西1.66公里,南北3.5公里,耕地123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从诸城县潘尺河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河崖,故名黄泥崖,后因附近有三个黄泥崖(村),该村较大,改称大黄泥崖,清后期,又改称张家黄泥崖,解放后,简称张黄崖。 张黄崖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发展果园近50亩、银杏100亩,新栽杨树500亩、新发展小型养猪场1个、珍禽场1个,各种苗木养殖业场近50亩,个体手工业户16家。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达463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73135 |
后显沟村 |
后显沟村 后显沟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4.7公里处,村前3公里是204国道,村东三公里是“同(江)三(亚)”高速公路进出口,村西1公里是平(度)日(照)公路。村域约3平方公里,地势平坦。 据传,清初安姓从日照安家村迁此立村。因地处甜水河北岸,南岸半坡上当时是五莲至日照王家滩驮盐的必经之路,路临险峻陡崖,人称险沟。该村坐落沟北,故名北险沟。后演变为后显沟。该村现有410户,1343人,耕地2700亩。 后显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起果园200亩、菜园200亩、桑园250亩、茶园260亩,生仔猪年出栏8000头。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6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敬老院对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被评为省级文明敬老院。该村曾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187818 |
许家村 |
许家村 许家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南靠204国道,西南连接日照石臼,村北400米处便是“同(江)三(亚)”高速公路,是海青镇南部与外界相连的重要交通要道。村前是当地有名的甜水河,河的上游源于五莲山外,下游向东1公里即大海。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6公里,耕地1410亩,土地肥沃。 据传,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许氏兄弟3人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子孙繁衍而立许家村。该村现有162户,492人,除许姓外,还有沈姓、王姓、尚姓、邵姓、郭姓、徐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许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家庭养殖、茶叶生产、蚕茧生产、工商等骨干产业。全村个体工商户15家,独资企业1家。形成规模的畜牧养殖户25家,林木基地250亩,种植桑树120亩,茶叶30亩。2004年全年经济总收入39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70万元、林业收入20万元、牧业收入130万元、工业收入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45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5547 |
小岭村 |
小岭村 小岭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村域东西2.1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00亩。小岭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西北2公里为五莲县潮河镇,西南4公里为日照市地界。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也氏两姓先祖由外地迁至小岭村居住,两家打了一口井,后迁至外地,不知去向。后来刘氏、冯氏先祖迁至这里居住,村名根据大岭起的就叫小岭。小岭村有300户,人口920人,除刘姓、冯姓,尚有王、周、陈、朱、安、李、张、仪、杨、于、丁、宁、相等姓。 小岭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蔬菜大棚、果园、茶叶、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蔬菜大弓棚160亩,年收入62万元。果园80亩,年收入20万元,茶叶150亩年收入10万元,畜牧养殖年收入5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743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生活不断增长,2003年兴建了两个村学生就学的小岭村幼儿园,被评为“胶南市农村一类幼儿园”,小岭村先后近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8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缴纳独生子女保险金,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78456 |
李罗川村 |
李罗川村 李罗川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南邻日照市,西邻五莲市。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公里,耕地920亩。 据传,明朝李氏兄弟2人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地三面环岭,状如罗圈,故名李罗圈,因“圈”、“川”谐音,书中“圈”化作“川”,解放后简称李罗川。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李罗川。现有居户150户,人口600人,除殷姓居民外,尚有陈姓、徐姓、张姓、韩姓等少数居民。 李罗川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是个佃户村,80%的农户都是靠租地生活,生产工具原始,方式落后。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该村发展蔬菜大棚80个,面积160亩,使蔬菜面积达到了280亩,一年四季有鲜蔬菜供应市场。生产的西红柿远销上海、南京、无锡、黑龙江等地,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红柿大村。新上果园60亩,樱桃10亩,板栗10亩、林木120亩。刺绣加工、建筑业、家庭养殖效益客观。该村发展养殖小区1个,养鸡大户2家,年出售肉猪1000头以上;90%的户养殖母猪,年仔猪出栏4000头,仅此一项每年增收6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79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2002年新建供附近5个村就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李罗川村幼儿园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院。该村先后有36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
宋家岭村 |
宋家岭村 宋家岭村座落在海青镇驻地东南7公里处,204国道南侧。 据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宋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至此地,因此处有岭,故名宋家岭。因此地靠海,经常停靠南方货运船只,又名宋口,后由于水土流失原来的宋口码头移至王家滩口。 宋家岭村现有85户,320人。有耕地260亩,虾池320亩,淡水养殖水面50亩,海水育苗场1处。海水养殖盛产车虾、日本对虾;淡水养殖以养殖甲鱼为主,淡水鱼为副,年毛收入150万元。另外引进外贸项目,建成工厂化养鱼基地2处,水产品加工厂1个,鱼网厂1个,年收入5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6000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也不断增长,村内主要街道全部硬化,柏油路两边全部栽种树木花草,村民年龄在65岁以上的每人每月由村委发给50元的生活补贴。对独生子女由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文明“五好家庭”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连续多年被评为“青岛文明村庄”及“胶南市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185574 |
大官庄村 |
大官庄村 大官庄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村域面积2.2平方公里,东西长2公里,南北1.1公里,其中耕地1600亩,杨树林400亩。大官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南与本镇杜家村接界,西与本镇大岭村接界,东一公里处是平(度)日(照)路省道,北有一条200米宽的大河。1990年党委政府为方便群众,修建了360米长的跨河大桥,即潮河大桥。 宽阔的大官庄大桥 据传,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周、徐、赵三姓由江苏金陵府迁此立村,后有张姓、刘姓、姚姓、孙姓、董姓、贾姓等居民陆续搬迁至此,成为一杂姓村庄,居民因耕种官田,故名官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赵姓迁出,在村西南自立一小村,取名小官庄,该村遂改称大官庄。该村现有260户,900人。 大官庄村由古至今以农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思想的转变、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如工商、建筑、畜牧养殖、种植业、蔬菜大棚等,尤其是蔬菜大棚与畜牧养殖业,在近10年来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1998年该村发展蔬菜大棚80多个,主要种植西红柿,年收入60万元。近年来该村为让菜农得到更好的效益,帮助订购新品种。去年年底又从外地聘请农技师为菜农讲课并指导,得到菜农的热烈欢迎,经济收入明显增长。全村母猪养殖户200户,规模养殖户40户,母猪存栏350头,产值25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45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8668 86-0532-87188378 |
富园村 |
富园村 富园村位于海青镇驻地南4公里处,村域东西0.2公里,南北0.23公里,耕地386亩。富园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西与省道平日路相接,南3公里处为204国道,南2公里与“同三”高速公路相连。村西边为甜水河,水质清透甘甜。 据传,明洪武年间,徐氏十三世祖由江苏海州迁至附近的东潮河村居住,后因子孙繁衍,徐氏一兄弟迁入此地,因松树如园,故起名为松园,后因本市重名较多,改为富园。现富园村有101户,131人,除徐姓外,尚有刘、李、侯姓等少数居民。 富园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工、副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畜牧养殖、大棚蔬菜、林果生产、茶叶生产、桑园生产等较大规模的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2000年参与兴建了徐家洼小学、幼儿园,本村学生全部入学。富园村先后有近1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2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5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独生子女备用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79436 |
刘黄崖村 |
刘黄崖村 刘黄崖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3.5公里处,地势较平展,村域东西0.93公里,南北1.3公里,耕地面积508亩。该村西邻平(度)日(照)公路1华里,东距“同(江)三(亚)”高速公路1公里,南邻204国道3公里,镇村公路从村前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朝洪武三年(1400年)刘姓先祖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地处黄泥土崖下,故称刘黄崖。后张姓及唐、王、徐、宋、杨、孔等姓迁入该村。现该村计有72户,268口人。 刘黄崖村历史上是以农为主的佃户村。自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生产经济方式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全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养殖,现有蔬菜大棚11个、果园46亩、茶园30亩、经济林110亩,村网绿化220亩,村级经济也随之有了相应发展。2004年人均收入4500元。 随着农村经济的逐年发展,村庄建设及居民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有了全面发展,居民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庄规划整齐,村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该村先后近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和部队院校,并有6人成长为副师、团处级干部。近年来,为搞好村民精神文明建设,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79411 |
鸿雁沟村 |
鸿雁沟村 鸿雁沟村位于镇驻地以南3公里处,村南1公里是“同(江)三(亚)”高速路,近3公里处是204国道,村西2公里是平(度)日(照)省级公路。全村有土地1350亩,人口620人。 据传,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东有沟,每逢冬季总有鸿雁来此栖息,故名“回雁沟”。后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鸿雁沟村。该村居民主要以刘、赵、杨、王、孙、李、张等姓为主。 该村历史上以传统农业为主,兼营果树和茶叶种植。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种植、养殖、果树、茶园以及粮油加工等多业并举。2002年引进青岛润丰公司,投资100万元,建设了200亩的优质茶业基地和茶业加工厂1座,仅此一项年增加村民收入10多万元。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收,近年来全村发展速生丰产杨树林400亩,果树100亩,新建了养殖小区。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42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发展。曾先后被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胶南市文明村庄”、“胶南市科普示范村”和“胶南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187700 |
廒上村 |
廒上村 廒上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村西镇村路与204国道相接,村东2公里即“同(江)三(亚)”高速公路出入口。村域东西3.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旱田1550亩,水田600亩。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嘉靖年间徐豹后人由今大场镇凤墩村迁此。相传,明时此地为灶户所居,曾建有仓廒,故名廒上。该村现有381户,1243人。除徐姓居民外,尚有魏、陈、张、赵、王、李等姓居民。 廒上村历史上以农、渔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淡水养殖、畜牧养殖、建筑等产业。水稻生产加工一条龙已成为当地一大品牌,尤其是生产的大米、糯米、香米等从单一品种到多个品种远近闻名。全村手工业户56户,淡水养殖20户,畜牧养殖30户。2004年村总收入931万元,人均纯收入4746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7440 |
郭家桥村 |
郭家桥村 郭家桥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东与大场镇邓家滩、尹家庄相邻。村前100米处是“同(江)三(亚)”高速公路,村西是银带河,村北为跑马岭。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0.6公里,耕地面积250亩。 据传,明末郭姓从今日照市两城镇迁此立村,初名嶅北头村,后因村西河上架有小桥,故名郭家桥。郭家桥村共65户,229口人,除郭姓居民外尚有王姓、赵姓、陈姓、韩姓等少数居民。 郭家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现有肉食鸡大棚6座,50亩的滩涂养鱼池1座,蔬菜大棚16个,年收入10万多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75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7678 |
梁罗川村 |
梁罗川村 梁罗川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9公里处,与日照、五莲两市交界。村域东西长0.5公里,南北长0.3公里,耕地面积450亩。 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梁氏祖先梁黑丑三人由东门外干石桥到山东日照市巨峰镇迁至该村而居,因此处常年东南方向积水为湖,便取村名为梁罗川村。现有98户,320口人,除梁姓外,尚有张、冯、宫、刘等姓。 梁罗川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至今以农业、养殖业、副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较强的经济发展,住房面积和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蛋鸡生产等多种经营蓬勃发展,2004年,人均收入44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村民安居乐业,家庭和睦,人才辈出,有1人成长为军队副师级干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188198 |
唐村 |
唐村 唐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6.8公里处,地处平原。南距204国道3公里,西距潮(潮河)石(石臼)公路2公里,附近就是“同(江)三(亚)”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全村56户,总人口198人,耕地面积398亩,河岸线600多米。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唐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取名唐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唐村。 唐村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全村发展蔬菜大棚122个,户均2个,蔬菜年收入100万元,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蔬菜大棚3000多户,形成了大的蔬菜生产基地。2002年,“唐村”番茄,经评审被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2003年,经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认证,该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准予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该村蔬菜远销北京、上海、南京、无锡等大中城市,出口俄罗斯。 随着社会的需求,该村成立了蔬菜协会,对种植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协助外来客商收购西红柿,为客户提供便利。 该村1996年度被评为“胶南市文明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7188681 |
杜家村 |
杜家村 杜家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7公里处,南邻日照,西接五莲,“同(江)三(亚)”高速公路沿村贯穿东南,通往全国各地,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末杜氏从江苏迁至此地定居繁衍,故名杜家村。该村现有232户,608人。除杜姓外,另有戴姓、潘姓、徐姓、王姓、生姓、李姓、赵姓、高姓、丁姓、刘姓、邢姓、侯姓、杨姓、张姓、姚姓、孙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以农为主,耕地面积1120亩。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8675 |
小官庄村 |
小官庄村 小官庄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5.9公里处,地处平原。村域东西0.3公里,南北0.2公里,耕地面积0.06平方公里。 据传,清乾隆36年赵姓从附近大官庄村迁此立村,因耕种官田,村小,故名小官庄。现有居民62户,人口234人,除王、赵两姓外,尚有丁姓、徐姓、殷姓、刘姓、宋姓等少数居民。 小官庄村历来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全村以租种官田为生。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蔬菜大棚30个,面积60亩,小弓棚蔬菜面积达到100亩,一年四季有鲜菜上市;花卉苗圃15亩,林木35亩;发展养殖小区1个,养蛋鸡大户3家,年存栏蛋鸡在2000只以上,养猪大户5家,年出售大猪880头,全村95%的户养母猪,年出售仔猪1800头。另有刺绣加工、建筑业、条编等手工业。200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4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88604 |
大朱家洼村 |
大朱家洼村 大朱家洼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地势半岭半洼,耕地面积460亩。有110户,386口人。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姓兄弟二人从江苏海州迁此分立两村,该村为大哥所立,故名大朱家洼。现有姜姓、王姓、冯姓、相姓、唐姓、赵姓居民。 大朱家洼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大搞竹编副业项目,使村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有了保障。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372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79268 |
小朱家洼村 |
小朱家洼村 小朱家洼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南4.5公里处,平(度)日(照)公路西侧300米。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1.2分里,耕地475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王氏先祖自江苏海州迁此立村。现在该村有83户,260口人,除王姓外,还有李、安、张、臧、刘、沈等姓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大棚种植、畜牧养殖、苗木种植等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76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79102 |
李黄崖村 |
李黄崖村 李黄崖村位于海青镇驻地南5公里处,西靠平日公路,南依日照市两城镇。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0.4公里,耕地420亩,人口476人。 据传,清末光绪年间(1875年),李氏兄弟二人在此为本镇郭家桥地主郭善初看管土地,在村西南角盖2间房子居住,村名为“李崖”。后李氏兄弟二人病故,改为李黄崖。该村现有陈姓、王姓、张姓、宋姓、安姓、侯姓、丁姓、魏姓等居民。 李黄崖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留出最好的土地发展大棚蔬菜、苗木种植、桑园生产和畜牧养殖,植树造林200多亩。在平(度)日(照)路两侧建起了农资服务、电气焊维修等项目,给村庄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617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179332 |
海屯村 |
海屯村 海屯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南6公里,“同(江)三(亚)”高速公路与平(度)日(照)路交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0.5公里,耕地面积145亩,林地面积300亩。 据传,清道光年间陈姓两户由附近前显沟迁此立村,租种原诸城叩官庄地主土地。因位于叩官庄东南,是新立的村庄,故名南新庄。后演变为南辛庄。光绪年间(1878年),侯氏先祖由诸城相州到此居住,即称侯家新庄。1984年地名普查是,因重名,更名海屯。该村现有288人,主要有侯姓、孙姓、陈姓等居民。 海屯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牧业生产逐年发展,在平日路两侧建立了养殖小区、油料加工、水泥预制件厂等项目,增加了集体和个人收入,2004年人均收入4600元。 近几年,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社会治安稳定,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被胶南市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179158 |
前显沟村 |
前显沟村 前显沟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南6.3公里处,与日照市相邻,村西紧靠平日公路,村后200米是“同(江)三(亚)”高速公路,村南与204国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村域东西1.6公里,南北0.6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 据传,清初安姓从日照安家村迁此立村,因地处甜水河南岸半坡上,为当时五莲至日照王家滩的驮盐必经之路,路临险峻陡崖,人称险沟。该村坐落沟南,故名前险沟。后“险”演变为“显”。1973年村庄规划,向东北方向搬迁0.5公里。该村现有286户, 915人,主要有王、闫、刘、张、陈、侯等姓居民。 前显沟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养殖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种植、养殖、运输、畜牧、果园、桑园、茶园、蔬菜大棚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较大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村里兴办了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室,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179568 |
大岭村 |
大岭村 大岭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7公里处,南与日照两城镇接壤。岭洼各半,旱涝保收。水资源尤为丰富,村东有潮河,南有前河。村前500米处有一棵树龄600多年的白果树。村东洼号称“十里长洼”,旱能灌、涝能排。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00亩,属青岛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盛产西红柿、黄瓜、豆角等,销往青岛、上海、哈尔滨、俄罗斯等地。建有一个集贸市场,环镇柏油路通至村前。 环境优美的村两委大院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先祖七兄弟由江苏迁来子孙兴旺,后称七老岭王,后随时间的变迁称为王家大岭,后称大岭村。该村现有446户,1517人,除王姓村民外,还有刘姓、丁姓、张姓、郑姓等24姓居民。 大岭村历史悠久,以农为主,从前因河流未得到有效治理,导致十里长洼名不符实,只能单一种植水稻,产量较低,外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经济比较落后。现在该村生产逐年发展,水利设施比较完善。第三产业更是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大小棚蔬菜、干鲜果、茶叶种植加工和村建筑、个体工商户等产业。自1993年集贸市场兴建以来,搞活了市场流通,摆脱了小生产的观念和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快劳动力的转移,个体手工业户层出不穷,村民收入逐年递增。 联系电话 86-0532-87188325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