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戈庄村
罗戈庄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6公里处,风河东侧,是宝山镇通往胶南市的必经之路,也是宝山镇的南大门,距胶南市城西工业园1.7公里,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村域东西长1.6公里,南北长1.7公里,面积2.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50亩,林地400亩,果园800亩,是宝山镇的水果之乡。
据传,明初罗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罗家村,后延续为罗哥庄,解放时称罗戈庄。罗戈庄村现有256户,840口人,除罗、王、泥、柴、李等诸姓外,还有张、尹、邓、孙、陈等25个姓氏。
罗戈庄村历史上以种植粮食、花生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大力调整,发展果园800亩,风河两岸植树400亩,林果生产迅猛发展。红星、富士苹果产量高,品质好,广销胶州、胶南、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套装苹果远销江苏、安徽、浙江、天津、东北等地。林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个体商业户和运输业的发展。现有个体商业户12家。1993年建立贸易市场。2004年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4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庄规划整齐,街道平整,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8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30多名成为教师。对独生子女户有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该村先后多次被评为“胶南市先进党支部”和“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4113 | 266000 | 0532 | 查看 罗戈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庙王村 |
庙王村 庙王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5千米处,洋河上游西岸,地处丘陵地带。村域东西长1.5千米,南北3千米,面积4.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476亩。庙王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胶州市接壤,南2.5千米处为冷家村,西1千米处与大张八相邻,东过洋河即是黄山后村。村后有青莱高速公路由青岛直通内陆。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村西有座古庙,故名庙王家,后崔姓、刘姓诸先祖也相继择地而居。庙王村有256户,762口人,除王、崔、刘姓之外,还有马、田、蒋、丁、杜姓等少数居民。 庙王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农副产品、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其中,畜牧养殖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由村民家家户户饲养生猪到现在的家家户户饲养黄牛、各种羊及家禽等,年人均收入达500元以上。加上集体和个人大力发展苗木生产,村周围栽植各种用材林、果园等近300亩,既绿化了村庄,又增加了村民收入。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村民对自己的旧住宅进行了翻新,按村规划建起了成排整齐的宽大明亮的大瓦房。庙王村先后有28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该村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有村集体统一投放备用金;同时也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活动,该村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新后被镇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尚庄村 |
尚庄村 尚庄村即是镇政府所在地,位于胶南市西北13.5公里处,风河上游。村域东西长2.3公里,南北长1.7公里,面积3.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20亩。尚庄村交通十分方便,村北端与韩瓦公路相接,直通青岛、黄岛开发区;南张仓公路直通胶南市区。 据传,明初法姓由小云南迁来立村,因有庙,故名和尚庄。清初,因村名含义不好,改为尚庄。现尚庄有590户,1898口人。有法、尹、崔、杨、于、解、李、柴、王等姓居民。 尚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以后,该村农业、养殖业、林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工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对农业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养殖业为主,林果业为辅,建筑工商服务业等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壮大。该村1985年建立红富士苹果园500亩,充分利用风河的优势,新栽杨树2万余棵,开发荒山荒沟,种植板栗1万株,形成家家有果园,达到每人1亩成材林。在1998年,在公路西侧建商业网点,使工商业户达30余户,独资、合资3家,年产值1000万元,年人均收入5004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村集体为全村村民连续数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为小学投资300万元建设教学楼一栋。尚庄村幼儿园被评为农村一级幼儿园;尚庄村先后由10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一户被青岛市评为“五好家庭”;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在2000年村投资10万元件农村社区服务站;该村先后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安全村庄”,被胶南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向阳村 |
向阳村 向阳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是宝山镇比较大的村,村东西2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24亩。 向阳村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交通便利,胶南至宝山公路客运点直达向阳。北靠黄岛至莱芜高速公路2公里,6公里处是高速路出口。 据传,元末仲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仲家庄。清朝初年刘衡从云南迁来,建起关帝庙一座,村名改为关爷庙,1965年因含义不好,以吉祥嘉言改名向阳。关爷庙栽有银杏树一棵,被列为青岛市重点保护树。村东500米处,有一处面积约80亩大小的向阳遗址,据说是人工筑起,南靠大河,北有人工挖起的壕沟,东有城墙,西是人行道,至今已出土石斧、铜剑等。村东南角300米处,挖河沟时挖出汉朝石门,考古专家认为向阳村有宝贵的地下宝藏,是珍贵的考古对象。 向阳村现有住户520户,1496口人,以刘、韩两姓为主,还有闫、姜、柴、张、李、孙、杨等少数居民。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308元。 向阳村是远近闻名的大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丰富的石灰岩丛,山根化沙,大量的青沙,亟待开发和利用。现有空闲房屋40余间,是发展工、副业生产的有利场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变,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被授予胶南市“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张八朱村 |
张八朱村 张八朱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3公里处,村域东西长0.4公里,南北长0.4公里,面积0.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02亩。交通方便,村前柏油路,西通胶河、诸城,南通胶南市区,东通黄岛、青岛,客车货车往来不绝。 据传,明洪武年间,刘姓从大张八迁此立村,随后又有朱姓从今胶州市下坡村迁入,取名张八朱;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清道光、宣统时称张八朱,民国时,因三八逢集,称张八朱集。现该村有220户,710口人,除朱姓外,还有于、刘、张、逄、陈、王、徐、龙、柴、杨等姓。 该村位于洋河上游北岸,地处丘陵,人均耕地2.668亩,主要以农业为主,有果园、砖厂等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经济农业,发展了养殖业、建筑业、工商业等,各行各业突飞猛进。有日用百货店5家、肉食店5家、蔬菜果品店4家、面粉加工厂3家、电气焊车辆维修店3家,并有市场摆摊10余家,进镇开饭店一家、车辆配件店一家,同时引进青岛鸿泰服饰有限公司分厂,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人均纯收入424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兴建了长虹小学,占地11000平方米,共有教室等房间58间,吸纳周围7个村庄儿童就近入学,先后有20名学生考入大中院校,独生子女户的备用金由村集体统一缴纳,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金岭村 |
金岭村 金岭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7.8公里处,属丘陵地带。据传,明初刘姓从近处张八朱村迁来立村,因村头有感应寺,取名张八寺,1965年因含义不好,且该村坐落岭下,以吉祥嘉言改名金岭村。 该村总户数83户,人口240人,耕地面积920亩,荒山800亩。农业产品主要有:花生、玉米、小麦、大豆等;完成了800亩荒山的改造绿化。该村村南有一玉泉山,山中泉水丰富,富含矿物质。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村内为全村村民连续数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对独生子女户,村统一缴纳备用保险。该村先后被镇委政府授予“安全村庄”、“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东山前村 |
东山前村 东山前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8.8公里处,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2公里,南北1.8公里处,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5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后就是柏油路,直通胶南、诸城、黄岛开发区。 据传,明末周君宝从今胶州市大孟寺迁来立村,因坐落尧王山前,取名尧王山前(村),后兄弟分局,分成三个村,因该村在东,故名东尧王山前,后简称东山前。现有83户,人口287人。除周姓外,还有刘、田、陈、许等少数居民。 东山前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黄烟生产,全村产值超过20万元;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全村超过300亩,产值达30万元;发展畜牧养殖、林地养鸡,黄牛存栏150多头,户均2头;生猪存栏500多头;外出打工20多人;全村年产值13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81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本村多年没有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村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争创“五个好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经济建设先进村”等。 |
中山前村 |
中山前村 中山前村位于宝山镇政府驻地西北10公里处,北与胶州市里岔镇接壤,南与胶河经济区相连。全村东西0.5公里,南北0.3公里,面积0.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0亩。村后硬化路是宝山镇与胶河经济区相连的一条交通要道。 据传,明末周君宝从今胶州市大孟寺迁来立村,因坐落尧王山前,取名尧王山前(村),后兄弟分局,分成三个村,该村居中,故名中尧王山前,后简称中山前。该村共有93户,人口283人,除周姓外,还有王、刘、高、崔、耿、代姓等少数居民。 中山前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大力发展水利,上世纪60年代建大坝两座。近几年通过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形成了林木、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和工商等支柱产业,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该村已发展黄烟120多亩,发展畜牧养殖户12户,年出栏1000多头,退耕还林100多亩,有生态林300多亩,有力的促进了生态环境,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411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庄规划整齐,街道平整,先后有12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全村对五保户进行了集体供养,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2004年该村被评为“胶南市先进党支部”、“先进民兵连”、“先进纳税单位”、“黄烟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西山前村 |
西山前村 西山前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0公里处,是宝山镇最西边的村庄。村域东西长1.5公里,南北1.7公里,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82亩。村前有环镇柏油路,交通十分方便,与胶州里岔镇交接,是通往里岔的主路。 据传,明末周君宝从今胶州市大孟寺迁来立村,因坐落尧王山前,取名尧王山前(村),后兄弟分局,分成三个村,因该村在西,故名西尧王山前,后简称西山前。现有167户,人口582人。除周姓外,还有刘、李、尤、薛、于等少数居民。 西山前村历史上以农为主,主要靠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农副产品主要有花生、大豆、玉米;这里家家户户养牛、养猪,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七宝山村 |
七宝山村 七宝山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东西长2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5亩,荒山500亩。 据传,明万历年间,于、刘、马三姓从胶州迁此立村,因位于七宝山麓,村以此得名。该村地势南高北低,属低山丘陵区,地下矿藏资源丰富,铁矿石、石灰石等储量丰富,素有七宝之称。 七宝山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而且贫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农民生活一直非常穷苦;1949年解放之后,该村农业生产逐步发展,相继兴办了工副业,50年代初期办起开采石灰石、兴办石灰窑和烧石灰。 |
胡家村 |
胡家村 胡家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2千米处,地处丘陵。现有居民171户,人口570人,耕地面积1396亩,荒山120亩,水库两座,库存5000立方,人均纯收入3400元。 据传,清初胡姓从今诸城市大高瞳迁此立村,取名胡家。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胡家庄,宣统时称胡家小庄,民国时称胡小庄,现称胡家村。 胡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建国以来,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林果业、副业、养殖业等,并大力提倡村民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科学养殖。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有村集体统一投放备用金;同时也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活动,该村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被镇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黄山后村 |
黄山后村 黄山后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5.5公里处,黄山西麓,洋河上游东岸,地处丘陵地带。据传,明朝初年,玑、冷两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坐落在黄山背后,故名黄山后村。该村现有230户,人口630人,17个姓氏。村子东西320米,南北280米,实际耕地面积96公顷。 黄山后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生活一直穷困;建国以来,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林果业、副业、养殖业等,并大力提倡村民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科学养殖。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黄山后村历史上就有文明村庄之说,亦有忠厚传家、读书继世之家训。 |
白家屯村 |
白家屯村 白家屯村位于七宝山前,该村现有耕地面积1337亩,山地面积300亩,人均占地2.7亩;总户数165户,总人口497人。 据《灵山卫志》载,明初白姓从灵山卫迁来立村,因耕地屯田,故名白家屯。系灵山卫所辖十六军屯之一。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称白家屯。 自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的村户买上了手扶拖拉机,有的村户买上了农用三轮车和农用四轮汽车,有的还搞起了运输;有85%的户把原来的黑白电视机换上彩色电视机和VCD;35%的户有电冰箱和冰柜,有40%的户买上了摩托车,60%的户安上了电话,村子在1995年吃上了自来水,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
小窝洛村 |
小窝洛村 小窝洛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4千米处,地临胶州,在七宝山南脚下,东至王台镇。小窝洛村背黄山,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六汪、柏乡至胶南、胶州、黄岛、开发区公路直通村内,为小窝洛村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有国家500KV的变电站在该村建设。 据传,明永乐年间王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取名王家窝洛,清初因比邻村小,改名小窝落。解放后演变为小窝洛。小窝洛村现有住户168户,578口人,土地面积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400亩。小窝洛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粮食、林果、黄烟、畜牧远近闻名,是宝山镇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发展107杨树300亩,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村东头新建5个新型养殖场,年出栏两万多头,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4000元。 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先后涌现出许多大中专院校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其中大学教授3名,两名博士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该村全面落实独生子的待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连年递增,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命名为“文明村庄”、“五个好党支部”、“先进基层组织”,被胶南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
大张八村 |
大张八村 大张八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处,全村现有耕地3870亩,居民510户,1438口人。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排行第八,故取名为张八,后分成两村,以该村较大,取名大张八。 近年来,该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业、林业、养殖业,建起了砖厂。目前全村有杨树、松树1000多亩,年产粮食4000多万斤,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发展路子。该村现在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85%,程控电话入户率75%,2004年人均纯收入2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公益事业,于2003年建立了敬老院,为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创造了优良的条件。2004年被授予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
小张八村 |
小张八村 小张八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6公里处,北临胶州,王诸省道离村1.5公里,村前是宝张公路,交通便利。北靠福山,村前是洋河的源头河。村北的青莱高速现已动工,为小张八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人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排行第八,故村取名为张八。后分成两村,以该村较小,取名小张八。村内现已无张姓人居住。小张八村现有147户,472口人,耕地面积1305亩,速生杨面积400多亩,果园120亩,现有荒山200亩,土地资源丰富。村前的一棵银杏树,传说距今已3500多年。 近几年,为充分利用资源,在福山东侧,引进了石子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石子60万方以上。2004年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多年来村内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村两委班子团结,村民争创“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的热情高涨;该村多次被命名为“文明村庄”和“先进村党支部”,连续三年被镇政府授予“税收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抬头村 |
抬头村 抬头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7公里处,北临胶州,在西福山的东南角下。胶南至胶州公路直通村内,为抬头村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家青莱高速公路就从抬头村后经过。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安、马两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安马村,后因村庄坐落于较平坦的岭坡上,形如台,故取名台头,后演变为抬头。该村以周、李、东三大姓为主,尚有安、谭、蒋、刘、王、绿、魏等姓氏村民。村内共有310户,988口人,土地面积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600亩。该村山岭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有充分的开发潜能。土地肥沃,水利设施齐全,粮食、林果、黄烟.、畜牧是该村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发展107杨树林1400亩,鱼塘46亩。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抬头村成立了青岛高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村民的医疗保健和就医提供了方便。全面落实独生子女奖励待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逐年递增。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命名为“文明村庄”、“五个好党支部”、“先进基层组织”、“平安示范村”,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
荒庄村 |
荒庄村 荒庄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9千米处,地处丘陵。设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2户,167口人,耕地795亩,荒山荒沟200亩,以农业为主,属于贫困村。 据传,清初程姓人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邻近河沟,荒草多,取名荒庄村。 |
陈朱屯村 |
陈朱屯村 陈朱屯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7.6千米处,荒庄村西侧。有居民62户,总人口204人,耕地900亩,荒山200亩,以农业为主,属于比较贫困村。 据传,明初张、朱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耕种屯田,分别取名陈家屯、朱家屯,统属军屯柳家屯管辖。解放后因村庄连在一起,改称陈朱屯。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时称陈家屯,宣统及民国时称陈家屯、朱家屯。 该村主产小麦、玉米、花生;青莱高速公路自村后1公里处经过,距青莱高速公路照家庄出口3.5公里。村内通客运班车,道路畅通,交通方便;村东村西有小型塘坝两座,容水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50亩;村北有洼地150亩: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水源便利;2005年6月,市水利局、镇政府、村委会共同投资,安装自来水,水质纯净。 |
金槽沟村 |
金槽沟村 金槽沟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8.2公里处,西福山西侧。村前属丘陵地带,村后属洼地,有居民156户,538口人。耕地面积1380亩,荒山400亩,以农为主,属胶南市的水库移民村。 据传,清初徐达从黄山经济区徐村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且沟如槽,有沙金,故名金槽沟。据民国《增修胶志·疆域》,自清道光至民国时一直称金槽沟。 该村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等;青莱高速公路自村前120米处经过,距青莱高速赵家庄出口2.3千米。村内通汽车客运班车,道路畅通,交通方便;村前有一小型水库,库容量109.5万立方千米,灌溉面积0.17万亩。水库东临大岭一座;村西有洼地380余亩,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是投资种植和建厂的好地方;1984年由市水利局、镇政府、村委会共同投资安装了自来水。2004年又有市政法委、民政局、人寿保险公司投资10万元引进了自来水改造。 |
黑埠沟村 |
黑埠沟村 黑埠沟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0千米处,是宝山镇与胶州市、王台镇、黄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处。村域东西长1.65千米,南北长1.5千米,面积2.4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 据传,明末董、庄两姓从临沂迁此立村,因地处黑土埠下沟中,故名黑埠沟。现黑埠沟村有198户,人口597人。庄姓居多,尚有董、周、邵、徐等姓。 黑埠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建国以来,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林果业、副业、养殖业等,并大力提倡村民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科学养殖。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黑埠沟村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八人先后成长为党政副处级、军队营级以上领导干部。 |
丛家屯村 |
丛家屯村 丛家屯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8公里处,七宝山北麓,地处丘陵。自然环境优美,是宝山镇与胶州相连的一条通道口。村东离本镇黑埠沟1.5公里,村西距薛家沟1.5公里,村南离七宝山村1.5公里,北与胶州接壤。村域南北1.2公里,东西0.9公里,总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115亩。 据传,明初丛姓从文登迁此屯垦荒地,取名丛家屯,现除丛姓外,尚有王、马、尹、周、李、刘、徐、蔡、韩、薛姓等少数居民。 丛家屯历史上以农为主, 1949年解放以后大力发展花生、玉米、大豆、地瓜等农作物生产,其中花生加工油味美纯正,广销全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步发展了养殖业,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该村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村集体为全村村民连续数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该村先后被政府授予“安全村庄”、“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薛家沟村 |
薛家沟村 薛家沟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该村在七宝山西北角下,村前有青莱高速公路,距离村北几分钟路程是董能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初薛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取名薛家沟。 薛家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建国以来,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林果业、副业、养殖业等,并大力提倡村民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科学养殖。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同时也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活动,该村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被镇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林子村 |
林子村 林子村位于镇政府驻地最东首,属丘陵地带。南有小墩山、大墩山。大墩山,又称黑山、黑塔埠,大墩山周围有四个自然山泉,常年流水不断。最有名的是黑山龙泉,全水深五米,泉边有龙王庙一座,高六米。据传,大墩山山顶唐代有庙一座,罗成曾经来过,至今古砖瓦仍随处可见。该村北临韩黄公路,离村2公里;环镇公路横穿中心村、东南岭、小墩,交通便利。 据传,清初夏、宋俩姓从今胶州城迁此立村。因此地树木茂密,取名林子,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林子村。该村除夏、宋两姓外,还有王、马、陈、万、齐、刘、薛、高、韩、庄、蒋、袁、焦等姓。 林子村现有小型水库九座,中型水库一座,扬水站五座,大型蓄水池六个,旱井十二个,水利设施配套齐全。该村粮食种植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黄烟、大豆、芋头等。林子村现有土地1012亩,人均1.90亩。全村有154户,人口538人,分四个自然村,人均收入4200元。 |
罗戈庄村 |
罗戈庄村 罗戈庄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6公里处,风河东侧,是宝山镇通往胶南市的必经之路,也是宝山镇的南大门,距胶南市城西工业园1.7公里,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村域东西长1.6公里,南北长1.7公里,面积2.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50亩,林地400亩,果园800亩,是宝山镇的水果之乡。 据传,明初罗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罗家村,后延续为罗哥庄,解放时称罗戈庄。罗戈庄村现有256户,840口人,除罗、王、泥、柴、李等诸姓外,还有张、尹、邓、孙、陈等25个姓氏。 罗戈庄村历史上以种植粮食、花生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大力调整,发展果园800亩,风河两岸植树400亩,林果生产迅猛发展。红星、富士苹果产量高,品质好,广销胶州、胶南、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套装苹果远销江苏、安徽、浙江、天津、东北等地。林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个体商业户和运输业的发展。现有个体商业户12家。1993年建立贸易市场。2004年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4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庄规划整齐,街道平整,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8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30多名成为教师。对独生子女户有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该村先后多次被评为“胶南市先进党支部”和“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
前沟村 |
前沟村 前沟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8.2公里,东临铁山镇苗家村,西临本镇滕家村,南临铁山镇王家沟村,北临本镇金沟村。全村315户,987口人,总土地面积2557亩。 据传,清初于、周、宋等姓从文登县大水泊及附近后庵子沟(金沟)迁来立村,因坐落后庵子沟南,故名前庵子沟,解放后简称前沟。全村共有13姓,由宋、王、邓、徐、张、崔、薛、孟、李、于、周、付、肖等姓组成。 前沟村以农为主,人均土地2亩多,土地资源丰富。近几年,瞄准了市场的走向,抓住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大力调整,促进了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进村路与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整修。本村多年没有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村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评为“五个好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经济建设先进村”等。 |
小陡崖村 |
小陡崖村 小陡崖村位于宝山镇政府驻地东南方向约10千米处。全村共有54户,170口人,总耕地面积580亩,荒山荒沟面积约200亩,处于丘陵地带。该村耕地面积多,水源充足,有水库三座,栏水坝一座。 据传,清初李姓从大陡崖迁此立村。因比大陡崖村小,故名小陡崖。 小陡崖村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很大发展,每家每户都安装上了有线电视,近几年已考上和毕业十四名大中专生。 |
下柴村 |
下柴村 下柴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公里处,是宝山镇与铁山镇交界处,号称宝山南大门。村东有直通胶南市的柏油路。下柴村属半丘陵地带,有山有洼,总耕地面积1600亩。下柴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柴氏兄弟自云南迁此立村,取名柴家,明末柴姓分居,分为两个村,该村在北南,名下柴家,解放后简称下柴。该村现共有230户,717口人,除柴、宋、赵三主姓外,还有周、杨、王等少数居民。 下柴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以后,该村畜牧业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速发展,通过农业产业调整,发展林果业近千亩,山林绿化近400亩。林果业成了下柴村的支柱产业,年产值300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的福利待遇也不断增长,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被评为“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大陡崖村 |
大陡崖村 大陡崖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6公里处,在风河东侧,地势平坦。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大陡崖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村东为柏油公路,南距胶南20千米,20分钟可达胶南市区;北接黄大公路,到黄岛、青岛非常便利。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李姓从云南迁至高密,其后人李殿表又迁此立村,因此地有陡崖,故名陡崖。清初,又分出一个陡崖,此村较大,称之为大陡崖。大陡崖村现有203户,总人口596人,李姓居民居多,此外还有杨、宋、刘、吕、赵、朱等少数居民。 大陡崖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该村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展林果业,荒山荒沟也相继开发,先后共发展果园360亩,栽植成材林近400亩。农、林、果成为该村经济来源的主要产业。另外,苗木、畜牧养殖等其他行业也给村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200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41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村庄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又投入资金20余万元,兴修水利、砌井筑坝、整修河道,并栽植风景树,既改善了灌溉条件,又美化了村庄面貌。大陡崖村先后有近30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8人成为党政、军队干部机所在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曾先后被镇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上柴村 |
上柴村 上柴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离宝山镇至胶南市的公路1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0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柴氏兄弟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柴家。明末,柴姓分居,分成两个村,本村在北,名上柴家,解放后改称上柴村。现上柴村有358户,1210口人。除柴姓居民外,尚有刘、杨、张等少数居民。 上柴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林果生产发展迅速,现有果园780亩,全部承包到户,有210户承包了果园。2002-2004年该村的红富士苹果连续被评为“青岛市级优质苹果”。780亩果园被评为“青岛市名优果品示范园”。村自2003年至今又发展经济林1400亩,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1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协办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幼儿园。该村先后多次被宝山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庄”和“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金沟村 |
金沟村 金沟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3.2公里处,地处丘陵,有居民146户,478口人,耕地面积1146亩,山林800亩。 据传,明初宋集、宋烟兄弟由云南迁此立村,因位于庵北沟中,故名后庵子沟,解放后称后沟村,1980年地名普查,因重名,更名为金沟村。 该村以农业为主,人均土地近3亩,土地资源丰富。近几年,该村瞄准了市场的走向,抓住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大力调整,促进了村经济的发展。2004年村人均纯收入40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进村路及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整修。本村多年没有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村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该村多次被评为“五个好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经济建设先进村”等。 |
李家沟村 |
李家沟村 李家沟村位于镇驻地西南2.5千米处,是宝山镇、铁山镇、六汪镇交界处,号称宝山南大门,地处丘陵。总耕地1845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从云南迁至高密“老墓前”,后又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取名李家沟。该村共有220户,687口人,以李姓为主,另外还有柴、刘、周、马、杨、朱、芦姓等少数居民。 李家沟村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林果业近500亩,林业面积1000余亩,成为该村支柱产业。 |
冷家小庄村 |
冷家小庄村 冷家小庄位于宝山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由黄岛、胶南经宝山纵穿该村,直通张应、柏乡一条通道,交通十分方便。村域东西长1公里,南北长0.5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冷家小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东、北分别相邻本镇村庄,西靠交通便道,南接新建诸黄双行车道连接镇驻地。 冷家小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人均土地2亩多,土地资源丰富,近几年,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芋头50多亩,西瓜30亩,蔬菜种植20多亩,果园40多亩,苗木种植、成品生态林200多亩,幼苗种植40多亩,年出售幼苗纯收入10万多元;并建起大棚1个进行花草培育,于去年建起小型企业2家。到2004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4139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进村路与村的主要街道进行了整修。冷家小庄村共有135户,441口人,先后有30多人考入了大中专院校,10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有1户被评为青岛市“五好文明家庭”。 |
埠石村 |
埠石村 埠石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4.7公里,是宝山镇和六汪镇交界处。村域东西长2.8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80亩。该村西南靠高城岘发射台1.5公里,村西是一座龙王山。龙王山上有大量的砩石,根据有关单位的探测,龙王山还可以开采铅矿,是一个矿藏比较丰富的村庄。 据传,明末单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地处岭埠,高低不平,石多,故名磕埠石子。清光绪18年(1893年),该村举人周跻军将村名改为埠石村。现该村有275户,820口人。 埠石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生产工具落后,生厂方式原始,村民生活非常困苦。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畜牧养殖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埠石村人均纯收入4187元。 |
滕家村 |
滕家村 滕家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6公里处,村域东西长1.2公里,南北长公里千米,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45亩,荒山荒沟300亩。村前环镇公路东至前沟村,西至罗戈庄村,往北到镇政府驻地,往南与大陡崖和小陡崖村接壤,并且直达胶南市。地属丘陵地带。 据传,明初滕姓从云南迁此立村,故名滕家。该村现有村民180户,人口586人。除滕姓外,还有王、马、周、李、崔、杨、刘姓等。 滕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200亩,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苹果园100亩,板栗园40亩,发展高效农业,狠抓畜牧业生产,部分居民投资农副产品加工和经商,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92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先后有多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被胶南市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东宅科村 |
东宅科村 东宅科村位于风河的上游。全村现有住户130户,人口420人,全村耕地面积720亩,其中山林100亩,果园20亩,小型水库两座。 据传,明初任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因建宅于坎坷不平处,故名宅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东宅科。 改革开放以来,东宅科村村民经济收入已达到平均每人4000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雷家庄村 |
雷家庄村 雷家庄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2.5千米处,七宝山脚下。北临董家庄一千米,南临金沟1.5千米,东林小墩2千米,西临瓦屋1.5千米。全村共有137户,人口487人,耕地1062亩。 据传,明末雷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而得名雷家庄。 现在村民已经不仅仅限于农业种植,还发展了第二第三产业,并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作为村的龙头企业,现在已引进企业六家。 |
董庄村 |
董庄村 董庄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1.5千米处,是镇瓦韩公路向东相连的唯一交通要道,村域南北长0.5千米,东西1千米,面积1.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243亩。董家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向东瓦韩公路直通青岛开发区。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取名董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为董庄。 董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等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养殖业和工商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规模。全村个体经商户10家,畜牧养殖户4家,年产值20余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2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董庄村先后有近20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3人党政处级干部,有5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及各级劳动模范。该村全面推行对独生子女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先后被镇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瓦屋大庄村 |
瓦屋大庄村 瓦屋大庄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公里处,是宝山镇七个大村之一。村域东西长1.5公里,南北1.4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00.9亩,荒山荒沟450亩。瓦屋大庄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南距胶南市21公里,北距胶州市38公里,东离黄岛25公里,只有一条公路——黄大路从村后经过,现在挣拓宽为一级公路。 据传,永乐年间,一许姓人家迁此立村,因此处瓦砾较多,故起名瓦屋庄,1983年被胶南市改名为瓦屋大庄。 现瓦屋大庄村有住户348户,人口1137人,主要以赵姓、邵姓、崔姓为主,其余还有张、刘、李、孙、王、魏、董姓等十多个姓。 瓦屋大庄村地处丘陵,人均土地较多,以农为主。主要种植花生、玉米、小麦等作物,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经济林、成材林栽植、苗林种植、畜牧养殖、资源开发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其中经济林、成材林栽植形成了较大规模,近几年共栽植速生杨1500多亩,达到了人均1亩林,为集体增收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限的资源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如风化沙开采,为集体增加收入30多万元,还有铁石矿。该村还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滚水桥两座,小型水库一座,小塘坝四个,基本上保证了本村耕地旱涝保收。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八十年代村级组织还创建了“文艺宣传队”,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王家小庄村 |
王家小庄村 王家小庄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村域东西0.2公里,南北0.12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920亩,其中成材林400亩。水库和桥梁有12座。地处丘陵。 据传,明初王氏祖先王顺修从云南迁至今胶南市黄山镇西草村,后有后代王动、王勉兄弟俩人来此择地而居,后又有苏姓、腾姓、林姓来此,因姓王的子孙繁衍居多,取名王家河子。公元1090年,因村小户少改为王家小庄。现在王家小庄村有居民256户、人口800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苏、腾、林、刘、李、施、吴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从河北省引进花炮制作技术,开始由第一生产队主导生产,后来成了村办企业。到了1985年形成村镇联办企业——青岛环球花炮厂。2004年人均纯收入3800多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远程教育设施齐全,村庄建设规划整齐,巷道平坦宽广。村民法律意识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胶南市授予“文明村庄”和“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肖家屯村 |
肖家屯村 肖家屯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方向3公里处,全村耕地面积945亩,林地500亩。肖家屯交通便利,村前不到一公里即是黄岛西行最近的一条路。 据传,明洪武年间,翟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取名翟家屯。清宣统三年(1911年)改名肖家屯。 肖家屯村历史上以农为主,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肖家屯村有塘坝三座,大口井一眼,是风河宝山段的源头之一,环境优美,是投资高效农业和林地开发的好地方。 |
吕家村 |
吕家村 吕家村位于宝山镇政府驻地西5公里处,高城水库下。村东西2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51亩。吕家村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宝山镇的西大门。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吕姓从云南贵阳府迁来,取名吕家村。吕家村现有432户,1398口人。除吕姓外,还有刘、张、赵、李、史、凌等姓居民。 吕家村有史以来,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了林果产业,建立苹果园600多亩,使村民得到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并相继发展了矿石开采,开发了石荧石和石灰石矿,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现在该村外来投资石灰石矿2家,村年收入10万元。2004年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500多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村内街道清洁,环境幽雅,村风纯朴,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村也为全村村民连续数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该村先后被政府授予“安全村庄”、“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傅家屯村 |
傅家屯村 傅家屯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8公里处。村后柏油公路是连接胶南西北部、胶州南部、诸城东部与青岛开发区的重要交通公路。村域东西长1.2公里,南北长1.6公里,面积1.92平方公里。 据传,清初傅、金姓由云南迁来此处立村,因耕种屯田,取名傅金屯,后改称傅家屯。现傅家屯有157户,520口人,除傅姓外,还有马、刘、李、张、宋等姓。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种植结构调整,发展养殖业,形成了苗木繁育、经济作物种植、林果栽培,奶山羊、奶牛、猪、黄牛、家禽养殖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全村有运输、粮食营销、食品经销、熟食专营、废旧物品收购、物资经营、手工加工制作、饲料加工营销、农作物种植、农机收获、农机维修、建筑施工等各种业户多家,外出务工人员达200余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有部分村民在青岛、开发区、胶南市及宝山镇等地购买了商品房或者网点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近几年进行了住宅规划建设,特别是2005年将街道进行了整修铺垫,改善了村庄环境。2005年,为特困户免费建起了独门独院的住宅。该村先后有6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近30人成为所在单位中层以上干部或中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该村全面落实了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农民就医难的问题。 |
柳家屯村 |
柳家屯村 柳家屯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7.3公里处,高城岘北2.5公里处。村域东西长2.8公里,南北3.2公里,面积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30亩,荒山荒沟2700亩。柳家屯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5公里处与胶州里岔相接,南与高城岘相连,西与胶河镇连接诸城。 据《柳氏族谱》记载,明初,柳东仙、柳东鲁兄弟二人自灵山卫迁至今柳家屯西南2.5公里处,耕种屯田,名为柳家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迁至今址。清乾隆抄本《灵山卫志》载,灵山卫辖十六军屯,柳家屯系其中之一。柳家屯现有住户347户,人口1047人。除柳姓居民外,还有孙、刘、张、王、殷、马、毕、庄、宋、房、杨、郭、于、田、吕姓等少数居民。 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建筑、黄烟生产及高产高效作物等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村有个体工商户和运输户共13家,采石加工厂1家,山泉水厂1家,为集体创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1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0年投资40万元重新修建了柳家屯子弟小学和柳家屯幼儿园,可吸纳5个村庄的学生就学。刘家屯先后有100多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多次被胶南市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大窝洛村 |
大窝洛村 大窝洛村共有270户,831口人,耕地面积1600多亩。地处丘陵地带,山清水秀,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等;生产的水果有:苹果、桃、梨、西瓜等。该村不仅仅限于农业种植,第二第三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该村大力招商引资,到2005年已引进企业六家。 据传,明永乐年间张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因坐落低洼处,取名张家窝洛,清初,因比邻村王家窝洛大,改称大窝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