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藏南镇 >> 崖上村

崖上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崖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崖上村简介

  崖上村
   崖上村位于镇驻地偏东4公里处。有居民203户,671人,耕地面积1125亩,山林面积800多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40元。
   据传,明末张姓从今琅琊镇迁此立村,因地处石崖上,故名崖上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载,清宣统及民国时属诸城县,称崖上庄。又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属胶州,称崖上庄。解放后改称崖上。1973年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一处,出土石器、陶器等文化一批,已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崖上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落后,虽然土地平展但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小麦亩产平均达到1200多斤,花生800多斤,玉米1000多斤,在抓好农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建筑等二、三产业,村发展养猪大户5户,个体工商户4户,每年有150多名劳力外出务工,年平均劳务收入每人达5000多元,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
   近年该村进行了统一规划,加宽了街道,村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该村十几年来未发生过犯罪案件,村内邻里团结友好,尊老爱幼,社会风气良好,多次被青岛市、胶南市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村庄一角
   联系电话 86-0532-84169708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4115 266000 0532 查看 崖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崖上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崖上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王家官庄村

  王家官庄村    王家官庄村位于藏南镇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北靠藏马山,南临胶南中二型水库—陡崖子水库,距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出口仅有6公里,环镇公路从村中穿过。该村现有耕地880亩,有山场1000多亩。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兄弟七人从江苏海州三槐堂迁居日照七老岭,当年1人又迁居王家沟再迁至附近西陡崖,明洪五年(1372年)其子王宏起迁此立村,因耕地官田,故名王家官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王家官庄。王家官村现有村民201户,648人。    王家官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该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生、黄烟、生姜、辣椒等作物的种植。该村水资源丰富,有小型水库两座,大口井2眼,大部分田地修建了渠道,能自流灌溉。该村还大力发展畜牧业,现饲养猪、牛100多头,羊饲养大户二十余户(均在50只以上),肉食鸡养殖小区一处,年出栏5万只以上。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500元。    该村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村集体为独生子女户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村里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达85%以上,村里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该村连续多年被藏南镇政府评为“三个文明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79338   

茉旺村

  茉旺村    茉旺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村域东西1.8公里,南北1.25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84亩。茉旺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南距204国道1.5公里,村北300米处是“同三”高速公路。    据《孟氏族谱》记载,明隆庆年间孟氏六十代孟承柱率子孟宏尧等,从今大村镇大尧(原名孟家窑)迁此立村,因早有一沫姓居此,又因有水汪,故名沫汪。清初,雅化为茉旺,现茉旺村共有366户,1291口人,除孟氏居民外,尚有张姓、程姓、王姓、赵姓、丁姓、刘姓等少数居民。茉旺是胶南市0党组织的发祥地之一。    茉旺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70年代兴建了水利设施,进行了农田基本建设改造,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上交国家粮油任务居全镇首位。1985年该村引进上海市嘉定县纸制品加工企业一个,1998年对农业结构调整,又引进韩国投资新建成品梨园450亩,其他苗木种植、果品生产、畜牧养殖、建筑等行业都形成了规模。全村个体工商业户12户,个体手工业、服务业户24户,果品总产量达500吨,年产值达100万元。2004年村集体总收入15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15元。    该村先后有近1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2001年被青岛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刘家庄村

  刘家庄村    刘家庄村位于镇驻地西4公里处,村庄东西约330米,南北约150米,现有耕地面积562亩。刘家庄村南距204国道1.5公里,西靠镇环路,交通方便。    据传,明朝中期,刘氏先祖由安徽砀山县榆家山前大刘家庄迁至山东诸城县东南乡立庄,取名刘家庄。现有103户,人口290人,除刘姓居民居住外,尚有孙姓、张姓等少数居民居住。该村是0诸城第五区地下区委书记刘步云烈士的故乡。    刘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60—80年代,相继兴办了制砖厂、粮棉加工厂、肥皂厂、翻砂厂等。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建筑及个体工商业等都有较大规模的发展,村级经济不断壮大。2004年,畜牧业收入178万元,工业收入32万元,建筑业收入87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307元。    该村先后有4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研究生2名。近几年通过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强农民教育,使党员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多次被评为“先进支部”和“文明村庄”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77224   

潘家庄村

  潘家庄村    潘家庄村位于镇驻地南1.5公里处,小(马家疃)乜(家庄)公路东侧,地处丘陵。村域东西长1.2公里,南北长1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63亩。潘家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后有同三高速公路贯穿,离204国道仅2公里。    据传,明末潘姓从原寨里乡东潘家庄迁立此村,取名潘家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潘家庄。现潘家庄有169户,人口512人。有丁姓、逄姓、刘姓、王姓、李姓、傅姓、肖姓、管姓、高姓、季姓等十余种姓氏。    潘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生产方式落后。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种粮、种菜、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经济和村民收入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蔬菜面积200亩,年收入40万元,梨园80亩,林地180亩。2003年为横河集市提供贸易场地20000平方米,年商业贸易额达500万元。全村个休工商户16家,肉鸡、蛋鸡养殖大户6家,生猪养殖大户20家。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95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潘家庄村先后有近1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6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4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先后多次被市镇党委政府命名为“三个文明先进单位”、“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77182   

范家洼村

  范家洼村    范家洼村位于镇驻地西南1.9公里处,陡崖子水库南侧。有居民120户,407人,耕地1011亩,果园37亩。范家洼村南距204国道2公里,毗邻环镇公路,交通方便。    据传,明洪武年间范姓由江苏海洲迁此立村,因地处低洼处,故名范家洼。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范家洼,现本村范姓早年迁走,现已尚有徐姓、王姓、杨姓、程姓、刘姓、丁姓、胡姓、曲姓、于姓、魏姓、管姓等少数居民。    范家洼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70年代末发展了部分工副业,现仍有磨坊、油坊等传统副业项目5家。近年来,该村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该村苗木种植、大棚养鸡、大棚蔬菜等形成了产业特色,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63元。    范家洼村对五保户实行集体供养,对村民广泛开展合作医疗,村集体为独生子女户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该村社会治安良好,居民相处和睦,村内街道整齐,清洁卫生,村风村貌良好。    联系电话 86-0532-84161192   

河崖村

  河崖村       河崖村位于镇驻地西1.8公里处,陡崖子水库南岸。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2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203亩。河崖村南距204国道2公里,环镇路横贯村中,交通便利。      主街道    据传,明朝弘治年间,丁氏分支第四十分支,丁琪后人,由丁家大村(今大村镇大村)迁至原址立村。因周围有4个水塘,栽植莲藕,故名为荷叶村。清朝初期,又因地处河岸,改名河崖。1959年,因建陡崖子水库,迁至南岭,仍名为河崖。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河崖村。该村现有居民209户,人口677人,除丁氏居民居住外,尚有其他姓氏居民居住。    河崖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70年代初,村相继兴办了部分副业项目。近几年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以优质种植业、绿色畜牧为特色,工商服务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村经济稳步发展。2001年在村北栽植梨园39亩,2003年兴办了畜牧养殖小区,高效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全村个体工商户9家。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4623元。    河崖村先后有8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4人成为部队、地方正副处级以上干部,成名画家1人,6人成为文教、卫生、管理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    联系电话 86-0532-8416266   

丁家皂户村

  丁家皂户村    丁家皂户村位于藏南镇驻地北1公里处,陡崖子水库东岸,地处丘陵。村域东西2.3公里,南北2.85公里,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4亩。丁家皂户村地理位置优越,南靠204国道,北临同三高速公路,环镇路贯穿整个村庄,与204国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自然环境优越。村前有以聚财山、摩天岭为主的山林1000亩。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朝中期,丁氏第三十支丁瑞后人,由丁家大村(今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因耕种灶地,取名丁家灶户,解放后演变为丁家皂户和皂户,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复名丁家皂户,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丁皂户。丁家皂户村现有413户,1281口人,除丁姓居住外,尚有戴姓、崔姓、王姓、刘姓、张姓、逄姓等居住。    丁家皂户村1959年因修建陡崖子水库移民迁至现住址,生产生活方式比较落后。1999年建成了330亩成方连片的梨园,引进了韩国镐东农产品有限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在村前建起了占地近1万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年交易额近百万元,全村个体工商户、畜牧养殖户、手工业加工户发展到50家。林业生产迅猛发展,近几年村集体发展用材林500亩,四周荒山荒坡全部实现了高标准绿化。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10元。    该村先后被胶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模范村民委员会”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76298   

下丁家洼村

  下丁家洼村    下丁家洼村位于藏南镇驻地北3 公里处,现有居民317户、817人。该村北望有藏马山、石楼子山。东靠市级公路,环境幽雅,交通便利。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嘉靖年间丁氏第三十三支丁琦后人,从丁家大村(今大村镇大村)迁至原村址立村,因地势低洼,故名丁家洼。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丁家洼。1959年修建陡崖子水库时迁至南岭上立村,1960年因耕种不方便,部分居民迁至原村东北1公里处立村,1966年改称下丁家洼村,1975年,因水库大坝加高再次向东迁移2公里。下丁家洼村除丁姓居民外,尚有崔姓、杨姓、王姓、曾姓、于姓、李姓。    下丁家洼村地处平原,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和二三产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该村村民具有编织、机械维修等传统技术,个体工商户有60余家。近几年,村里修建了大口井1眼,新建水渠5000米,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目前该村有水泥建筑材料预制厂5 户、养殖户4 户。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27元,       该村2002年新办了幼儿园,吸纳4 个村的幼儿,并被评为青岛市一类幼儿园。村里先后有5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先后多次被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66411   

胡家庄村

  胡家庄村    胡家庄村位于镇驻地北2公里处,陡崖子水库北岸,现有耕地394亩,有果园30亩。胡家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市级公路穿越村中,距204国道3公里。      两委办公室    据传,明中期胡姓从诸城县高疃迁此立村,取名胡家庄。现有居民86户,人口337人。村内有赵姓、臧姓、王姓、丁姓、尹姓、张姓等村民。村内现有一棵列入青岛市重点保护的皂角树。    胡家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生活方式原始,发展缓慢。自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渐发展,并相继开办了一些副业项目,有皮业、染坊、铁匠、白铁加工等行业,至今村内还有许多能工巧匠在做着传统的皮业手工制作。目前村内有民营企业1家,个体工商户20 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996元。    该村村内道路宽敞明亮,全部进行了绿化美化,先后有2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独生子女户实行统一的奖励、扶持政策,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素质有很大提高。   

横河川村

  横河川村    横河川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距204国道西侧3公里,“同三线”高速公路横贯村东,交通方便。该村东侧、西侧、北侧是陡崖子水库,自然风貌保持完好。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弘治年间丁氏分支第四十支,丁琪后人由今大村镇大村迁至该村原址处立村,因地处岭间平川,傍横河,故名。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城》称为横河川村。1959年建陡崖子水库时,该村南移2公里处。现有总耕地面积1117亩,居民468户,1389人。    横河川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农业都相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该村有梨园面积280亩,板栗100亩,形成了特色农业;个体工商业户40家,纸制品机械厂、地毯厂等民营企业8家,村里多数劳动力在企业务工。1985年村投资12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1996年投资6万元在地西岭挖大口井2处,投资5万元新建塘坝2座,现有80%的粮田面积解决了灌溉的问题。1999年村投资40万元在村东204国道西1公里处新建厂房1处。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9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商贸一条街    经济发展的同时,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断加强。村内主要街道全部实行了硬化、美化、亮化,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该村先后有三人考取了硕士学位,50名考生考入大中专院校。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始终走在全镇的前列。该村先后多次被评为市镇级“五个好先进党支部”和“文明村庄”的称号。   党员活动中心   

丁家松园村

  丁家松园村    丁家松园村位于藏南镇政府驻地西北5.5公里,村域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55公里,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0亩。丁家松园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距204国道5.5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入口10公里。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弘治年间丁氏第四十支丁琪后人由丁家大村(今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明万历年间,丁家有位进士将村北松林圈作陵园,名丁家松园,遂以之名村。清初简称松园。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复原名丁家松园。现丁家松园村有205户,人口734人,除丁姓居民外,还有吕、柳、祝、刘、邵、李、程、侯姓等居民。    丁家松园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居民生活比较困难。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项目。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为结构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以种植、畜牧养殖、建筑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生猪养殖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的规模,现该村母猪的存栏量达到了户均0.8头,年出售仔猪1200余头,收入近40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4元。    1999年兴建了吸纳附近四个村庄的村级一类幼儿园。该村先后有100余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12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9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    联系电话 86-0532-84179202   

岭西头村

  岭西头村    岭西头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南5公里处,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40亩。全村地处丘陵,地势东高西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北有东陡崖水库、藏马山,南靠“同三”高速公路。    据明永乐二年(1404年)《徐氏支谱》记载,明中期徐锭从今大场镇风墩(村)迁此立村,同时,黄姓亦从江苏迁此,除徐姓居民外,尚有张姓、刘姓、吕姓、杨姓、季姓居民。全村现有居民206户, 730人。    岭西头村解放前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简单,村民生活一直没有大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全村村民都安装了有线电视,有170户家庭安装了电话;村里共有手扶拖拉机120台,中型拖拉机4台,各类车辆4台;村内铺设油漆路450米;养鸡场3个,中型养猪厂2个,水泥预制厂1个,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村里养蚕业不断发展,现有养蚕大棚6个,每个大棚年收入8000元以上,干鲜果业蓬勃发展,农牧、建筑业也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村集体林业及其它收入30万元,全体村民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岭西头村先后有30名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有5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干部。    联系电话 86-0532-84165315   

于家官庄村

  于家官庄村    于家官庄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村域东西2.8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5.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100亩,苹果园200亩,茶园500亩,其它杂果300亩,山场林地2700亩,土地资源丰富。于家官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高顶山、藏马山相接壤,南距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的出口处分别是3.5公里和4公里,西与大村镇相邻,村东是“村村通”环乡公路。    据传,明万历年间,于氏四世祖于磐石从文登大水泊迁至附近岭西头,又迁范家洼,后迁此立村,因地处王家官庄及丁家官庄西边山沟中,故名西山沟。清顺治年间,因耕种官田,改称于家官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于家官庄。该村现在共有村民429户,人口1193人,于姓占全村人口的70%,除于姓居民外,尚有王姓、丁姓、李姓等其他姓少数居民。    于家官庄村历史上以农林为主,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解放后,该村农业、林果业生产逐年发展,60年代建起苹果园60亩,70年代发展板栗园100亩,茶园100亩。村里现有个体商业网点7家,年收20多万元。畜牧养殖年收入50万元以上,建筑队年收入50万元以上。2004年全体村民人均纯收入4908元。    该村先后建设了幼儿园、医疗所,并于2005年投资改造了村东大桥。先后有66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4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    联系电话 86-0532-84178384   

曾家官庄村

  曾家官庄村    曾家官庄村位于镇驻地北7公里,藏马山脚下, 现有居民160户,510 口人,耕地面积1290 亩,山林1000 余亩。    据传,清乾隆年间曾氏居此耕地种田,故称曾家官庄。现有王、李、张、陈、薛、丁、程、刘、高、侯姓居民。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从前该村居民居住非常分散,有十个自然村。当时分大沟、二沟、三沟、大花沟、小花沟、太子山、里八洞、大林后、炉子、庙沟、后沟。目前规划集中为三个自然村,自然村与自然村相距近一公里。    该村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盛产板栗、水果等,人均耕地2.6亩。近几年,大力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工作,水源条件比较优越。有大小塘坝水库十座,两条河流。畜牧业是村里的经济支柱,占总收入的60%以上。近几年先后绿化荒山10000 余亩,改变了环境,也增加了农民收入。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多元。    该村借助藏马山中“金山”、“金豆子”、“白马”等众多民间故事,经常改编和演出一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演出活动,成为该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   

贺吉沟村

  贺吉沟村    贺吉沟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村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0亩。贺吉沟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北面是藏马山,山上风景优美,南面是陡崖子水库,东南5公里是204国道。    据传,明初程氏姓从江苏海洲迁此立村,因地有河水沟,夏季水急,故名“河急沟”。民国间用“吉”字改称“河吉沟”,1957年又改称“贺吉沟”。该村现有50户村民,154人,除程姓居民外,尚有陈姓、李姓、阎姓、王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贺吉沟村历史上以农牧为主。改革开放后,该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在山上种植板栗,村前屋后种植樱桃、杏子,年均户收入200元。改革开放后,该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养殖户20户,年产值20万元,种植蘑菇户2家,年产值8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78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1999年投资6万元,加宽了村前道路,安装上自来水;2000年又在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该村先后多次被市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庄”、 “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79306   

长阡沟村

  长阡沟村       长阡沟村位于藏南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处,地处丘陵,现有耕地530亩,山林800亩。长阡沟村环境优美,西北面就是风景秀美的藏马山。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臧姓从琅琊台迁此立村,因此处地处狭长山沟,故名长阡沟。该村现有村民100户,220人。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改革开放后,该村先后发展果园600多亩,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多元化,也增强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      樱桃园    长阡沟村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重新修整和亮化。该村先后有3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同时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村集体为独生子女户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并广泛开展 “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多次被镇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的荣誉称号。   

西南地村

  西南地村    西南地村位于藏南镇驻地北偏东3.8公里处,横河东岸,村域东西350米,南北350米,总面积12150平方米,现有耕地1020亩,果园50亩。西南地村地理位置很优越,交通便利,村东1公里处有环镇路,西有东西50米宽的自然大河,南4公里处为204国道。    据传,清初,陈姓兄弟二人,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位于崖上(村)西南且有张姓菜园,故名西南园,陈氏诸光祖在此地而居,子孙繁衍,康熙年间改称西南地。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西南地。现本村有居民212户,人口700人,除陈姓居民外,尚有丁姓、于姓、杨姓、鲁姓、吴姓、逄姓、毕姓、苗姓、王姓、臧姓居民。    西南地村历史上以种地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开办了副业、磨坊加工、小砖瓦厂。到上世纪60年代,又开办了建筑业,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对种地加深了认识,形成了粮食、苹果、青菜、苗木、畜牧养殖、建筑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34元。   田园风光    全村街道实行了美化、亮化,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计划生育工作提前被镇和市评为“三为主合格村庄”。先后有近30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3人成为党政科局级干部。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和“先进党支部”、“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4169601   

崖上村

  崖上村    崖上村位于镇驻地偏东4公里处。有居民203户,671人,耕地面积1125亩,山林面积800多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540元。    据传,明末张姓从今琅琊镇迁此立村,因地处石崖上,故名崖上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载,清宣统及民国时属诸城县,称崖上庄。又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属胶州,称崖上庄。解放后改称崖上。1973年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一处,出土石器、陶器等文化一批,已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崖上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落后,虽然土地平展但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小麦亩产平均达到1200多斤,花生800多斤,玉米1000多斤,在抓好农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建筑等二、三产业,村发展养猪大户5户,个体工商户4户,每年有150多名劳力外出务工,年平均劳务收入每人达5000多元,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    近年该村进行了统一规划,加宽了街道,村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该村十几年来未发生过犯罪案件,村内邻里团结友好,尊老爱幼,社会风气良好,多次被青岛市、胶南市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村庄一角    联系电话 86-0532-84169708   

崖下村

  崖下村    崖下村位于藏南镇驻地北5公里处,横河水库上游东岸,紧依藏马山前。现有耕地面积1523亩,山林800亩,板栗园180亩,茶园80亩,小(乙)型水库一座。    据《庄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庄宽从山西红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位于石崖下,以庄姓为主故名庄家崖下。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崖下庄,解放后简称崖下。因村庄位于该村水库坝下,地势较低,涝灾年村民忧心重重。1975年结合村庄规划东移至现址。现有村民325户,931口人。    崖下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落后,村民难以解决温饱。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村里80%以上的农户买上了拖拉机、喷灌机等农机具,有许多村民盖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部分农户买上了大型农机具、汽车等,村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2003年,青岛阳光绿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和双崖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落户该村。近几年又先后引进玩具加工、羊毛衫加工厂等项目,从业人员80余人。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83元。    近几年,该村为美化村容村貌,对主要街道全部实行了亮化、美化。80%以上的户按上了电话,户户通了有线电视,吃上了自来水,该村先后有30多名学子考入大、中专院校,有6人成为党政副处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    联系电话 86-0532-84169166   

高戈庄村

  高戈庄村    高戈庄村位于藏南镇驻地横河川村北5公里处,陡崖子水库北岸,藏马山脚下,地处丘陵。全村共有407户,1398口人,总耕地面积1155亩,果园40亩,山林780亩。高戈庄村地理条件优越,环境优美,交通十分便利,南2公里处是同三高速公路,南3公里处是204国道,环镇路从村中穿过。    据传,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有高姓自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后来曾、霍等姓陆续迁来,因“古”和“哥”谐音,起名为高哥庄,解放后改为高戈庄。1973年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一处,后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戈庄村历史上人多地少,解放前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农业生产有了逐年的发展。70年代,创办了纸箱设备厂,后又相继创办了铸钢厂、织帽厂、生物肥厂,推进了村级经济的大发展。其中,纸箱设备厂为胶南市骨干企业之一,所产包装机械远销全国各地。近几年,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挖大口井5眼,修塘坝4个,同时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发展高效特色农业300余亩,使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和提升。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村主街道全部实现了绿化、美化、硬化、亮化。高戈庄小学为青岛市规范学校;高戈庄幼儿园为青岛市农村一类幼儿园。高戈庄村曾被授予“胶南市十强村”、“胶南市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66054   

臧家村

  臧家村    臧家村位于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陡崖子水库以北,藏马山以南,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0.6公里,面积0.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075亩。臧家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据传,明洪武年间臧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取名臧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为重名,更名臧家村。现在臧家村有201户,704人。除了臧姓居民外,尚有王姓、丁姓、逄姓、侯姓居民。    臧家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为生产工具落后,居民生活贫困。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后村集体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里办起了果园、板栗园和梨园,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及高效农作物等多方面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4200 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全面发展。村里先后有30多人考上大中专院校。该村先后被市、镇党委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79826   

刘卜疃村

  刘卜疃村    刘卜疃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处于藏南、泊里、大场三镇交界处,交通便利,南面紧靠“同三”高速公路及204国道,西边是龙贡省道。现有耕地近3000亩,山场2000多亩,土地资源非常丰富。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朝弘治年间,丁氏分支第六十二支丁钊后人由丁家大村(今大村镇大村)迁此。同时,刘、董等姓亦从江苏、海州东门处迁来,因刘博为村主,遂取名刘博疃,民国时以谐音字改为刘卜疃。现刘卜疃村有456户,1595人。    刘卜疃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养殖等业为辅,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创办了工、副业项目,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以特色农业、畜牧养殖和个体工商同时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村里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现已在村东建起了30多亩的畜牧养殖小区,年收入100多万元。全村有个体工商户39家,内资企业一家,年产值250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846元。   田园风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2001年村里修建了可以容纳附近几个村孩子的幼儿园一座,被评为青岛市农村一类幼儿园。    联系电话 86-0532-84165570   

马栏村

  马栏村    马栏村位于镇驻地东3.6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80亩,果园70亩。马栏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较为便利,北距204国道1.5公里,西南是泊里镇,南面是风景优美的琅琊台。    据传,清初张姓从今泊里镇崖家疃子迁此立村,因守卫海防的马兵常在此圈栏牧马,故名马栏。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就称之为马栏。现马栏村有126户,人口480人,除张姓居民外,尚有徐姓、李、于、夏、尚、王、陈姓等少数居民。    该村家家户户搞养殖,池塘养鱼业渐成规模,水库养鱼吸引不少人来垂钓。另外,马栏村很多妇女编织各种样式的背包、挎包、手提包等以增加收入。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749元。    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计划生育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不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民的素质明显提高。   

七亩地村

  七亩地村    七亩地村位于藏南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村域东西长160米,南北长200米,面积3.2万平方米,现有耕地面积438亩。该村西面是后沟水库,向北3公里是204国道。    据传,明初徐、陈、丁等姓从江苏海洲迁此立村,因此处地处零散,最大一块约七亩,故取村名“七亩地”。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七亩地。    七亩地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体村民不断努力,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80年代初,该村在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养殖业、建筑业、商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养殖水貂、狐狸的养殖户1户,并带动全体村民养殖,带领大家走上致富之路。1998年该村投资3万元在村庄建起占地约10亩的塘坝1座,有效的改善了水浇条件。全村发展个体工商户1户,运输业户4户,每户年收入3-4万元;发展养殖业规模户5户,村里还设有手工编织加工点。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优扶对象残疾人、五保户、困难户福利待遇不断提高。该村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并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4158163   

后沟村

  后沟村    后沟村位于镇驻地南2公里处,后沟水库北岸,地处丘陵,有居民204户,576人,耕地面积600亩。村域东西长270米,南北长300米,面积8.1万平方米。村北靠204国道。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弘治年间,丁氏第二十四支丁进后人从今大村镇,大村迁居藏南瓦屋,清乾隆年间其后人丁皆从瓦屋迁此立村,因有沟是拦羊之处,又因坐落拦羊子沟北面,故名后羊拦子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简称后沟,1973年因建水库,向北迁移0.5公里。    后沟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导致很多人流落他乡。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条件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项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对养殖业、建筑业、商业及手工业的发展。1997年村建立养殖小区一处,带动了村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现有庭院养殖户40多户,养殖貂、狐4000多只,手工业户120多户,树木栽植650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该村2002年兴建了吸纳附近五个村庄孩子的幼儿园,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园。该村近几年先后近10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3人成为党政副县级干部,有5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并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4158118   

六合桥村

  六合桥村    六合桥村位于藏南镇驻地东1公里处,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35公里,南北1.5公里。现有居民202户,596口人,耕地面积1035亩。六合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北500米处为204国道。    据传,清康熙年间,娄姓迁此立村,娄氏当货郎,因村前有桥,故名娄货郎桥,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娄货郎桥,民国年间改为六合桥,现今,六合桥村娄姓已不存在,尚有仲姓、宋姓、徐姓、陈姓、刘姓、丰姓、崔姓等十几个姓氏的居民先后迁此居住繁衍生息。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发展了果园、畜牧养殖、建筑等产业。1996年,该村在204国道两侧发展了占地50亩的工业园区,吸引了八方路桥公司、木业加工等企业的入住。全村现有个体手工业户40多户,内资企业1家,个体私营企业1家,个体工商业户10户。2005年村规划新建养殖小区一个,占地20亩,年存栏猪、羊等大家畜1000多头。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944元。    近几年,该村先后规划了村庄,吃上了自来水,兴建小塘坝9座,改善了水浇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六合桥村先后有30多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4158538   

黄家营村

  黄家营村    黄家营村位于藏南镇驻地东1公里处,村域东西1.6公里,南北1.75公里,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1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相距204国道仅0.5公里。    据传,明初,黄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有兵营,故名黄家营。现黄家营有216户,人口786人。主要有陈姓、张姓、逄姓、丁姓等村民。    黄家营村地处丘陵,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办起了工副业项目。近几年,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村有20多户村民在国道两侧经营饮食、维修、农用机具、化肥农药等服务业。畜牧、皮毛动物养殖业也颇具规模,从事养猪、养貂、养狐等大户20多户,成为全镇畜牧、皮毛动物养殖基地村。以优质花生、板栗为主的高效作物900余亩。全村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100余人。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380 元。    该村先后投资10万元整修了街道,栽种了树木,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同时该村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大力推进依法治村、民主管理,逐步把村级工作纳入了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全村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多次荣获“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依法治村先进集体”,“胶南市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4158200   

河西屯村

  河西屯村       河西屯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北4.5公里,横河上游西岸,地处丘陵,有居民60户, 184人,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0亩。河西屯村地理位置优越,北和西面与藏马山连接,南2公里是陡崖子水库,出村路与204国道相连接,交通十分方便。    据传,明朝中期,贾、迟两姓从外地迁来,因在横河西岸开店,故取名横河店。到清朝初期,因村庄小,改称小河西。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河西屯。全村除冯姓居民外,尚有沈姓、庄姓少数居住。    河西屯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村相继兴办了工、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高效农业、编织等支柱产业。有个体私营企业1家,个体工商户3家,农民人均收入由1987年的454元提高到2004年的4900元。    该村先后有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金保险,村民免费饮用自来水。近几年经常性地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先后多次被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69254   

上丁家洼村

  上丁家洼村    上丁家洼村位于镇驻地西北1公里处,陡崖子水库南岸。村东西0.45公里,南北0.55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地处丘岭,现有耕地面积333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前为同三高速公路,东到胶南市30公里,西去日照市50公里。    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丁家洼。据《丁氏家乘》记载,明嘉靖年间,丁氏分支,第三十三支丁琦后人,从丁家大村(今大村镇大村)迁至该村原村址立村,因地势低洼故名丁家洼,1959年国家修建陡崖子水库,移至距原村2公里的南部高坡上,故名上丁家洼。有居民164户、458人,该村丁姓居民占多数,另有崔、王姓等少数居民。    上丁家洼系库区移民村,因地少土瘠,在上世纪60年代自然条件很差。大地光秃秃,百姓饮水困难。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良耕地,自然面貌有了大的改观。近几年发展个体私营企业3家,个体工商户30户。植树造林260亩,良田全部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农业及其它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2004年人均年收入4509元。    近几年,该村统一规划了村民住房,新上了自来水,街道全部实现了绿化美化。先后有28名学生考取了大中专院校,1名考取博士。该村积极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走在全镇的前列。该村先后多次被市镇党委政府评为“五个好先进支部”、“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韩家溜村

  韩家溜村       韩家溜村位于镇驻地西南3.7公里处,横河东岸,地处丘陵,现有耕地1828亩,果园6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从村中穿过,南距204国道2.5公里,西南2.5公里处是同三高速公路入口,往北1公里是胶南第二大水库陡崖子水库。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分支第五十三支丁绶后人丁永科由今大村镇大村迁此,因韩姓已在此立村,又有横河经此,水流甚速,故名韩家溜。丁姓迁入后,村名未变。该村现有371户居民,1204人。    韩家溜村解放前以农业为主,连温饱也难以解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生产逐步提高,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了70年代,又创办了纸箱机械制造厂。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形成了畜牧、养殖、苗木种植、个体工商等规模性产业。该村2002年在村前建起占地15000平方米的工业小区,筹建了2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全村手工业户60户,个体工业户19户,苗木种植实现年产值200万元,新发展养殖业基地1200亩,年收入100万元。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520元提高到现在的5257元。   繁荣的集贸市场    2002年该村投资30万元将村中心街道全部硬化。2000年扩建了韩家溜中心小学,使之可吸纳附近7个村学生就读; 2003年扩建改造了村幼儿园,该幼儿园被评为青岛市农村一类幼儿园。    联系电话 86-0532-84165669   

大马家疃村

  大马家疃村    大马家疃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1.7公里处,村域东西1.3公里,南北1.3公里,面积1.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0亩,路边绿化林带80亩,果园40亩,环村速生杨林带60亩。大马家疃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环镇公路芙蓉路相连,东与204国道接壤。    据传,明初马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马家疃,永乐年间因附近立一小马家疃村,该村乃改称大马家疃,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大马家疃。现大马家疃村有居民270户,人口812人,已无马姓居民,其它姓氏主要有王姓、刘姓、丁姓、丰姓等居民。    大马家疃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农业结构调整,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建筑工商等成为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近几年村成立了有80多人参加的建筑队,年收入120万元;新建蔬菜大棚基地30亩,年收入25万元;新建养殖小区一个,年收入20万元。该村先后引进内外资企业4个。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170元。    该村先后有近5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有研究生2人,博士生4人。2004年被评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胶南市农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61189   

小马家疃村

  小马家疃村    小马家疃村位于藏南镇政府驻地,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为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南方向是204国道,北接镇主街道芙蓉路。    据传,明永乐年间,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来立村,因临近马家疃,村较小,因而立名小马家疃,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小马家疃。现有265户,802口人,有王姓、冯姓、刘姓、张姓、丁姓、孙姓、尹姓、崔姓、徐姓、田姓、杨姓、耿姓、安姓、隋姓、于姓、卢姓等居民。    小马家疃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1949年后,该村农业生产逐步发展,80年代,该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粮食、苗木、花果、蔬菜等成为该村主要农业,效益有了很大提高。2003年以来,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新办企业3家,壮大了村级经济,各行各业得到了健康发展。尤其是2005年,结合镇政府的整体规划,在村东规划了占地300多亩的工业园,通过亲情招商,以商招商,引进机械制造、箱包、塑料制品等行业的20多户企业落户园区,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并使闲散劳力得到较好的安置。与此同时,该村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新发展三产业户30多家,推动了农民增收。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商贸街    该村村民全部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对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由村集体给予一定的奖励,现已有80多名学生考取各类大中专院校,其中博士生1人,硕士生3人。    联系电话 86-0532-84176490   

孙家屯村

  孙家屯村    孙家屯村位于镇驻地西南1.5公里处,全村共有土地345亩,经济林200亩,荒河荒滩100亩,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十分方便,靠近204国道。该村拥有总库容1025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一座。   孙家屯水库    据传,清康熙年间孙世龙、孙世虎二兄弟由附近唐家庄两河庙(庙已毁)迁此立村,因耕种屯地,故名孙家屯。现有居民190户,540口人,以丁姓居多。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多数人改变了传统单一种粮的观念,形成了蔬菜、瓜果、畜牧养殖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势头。许多人走出了乡村当起了小老板,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0户。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4715元。    该村对村里的主要街道实行了美化、亮化,在道路两旁栽种了树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该村先后两次被胶南市评选为“文明村庄”、“胶南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并多次被青岛市授予“青岛市计划生育模范村”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161190   

丁家官庄村

  丁家官庄村    丁家官庄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北5公里,村域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80亩。丁家官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靠藏马山,南邻陡崖子水库, 2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出口处分别离该村6公里和9公里。    据传,明末,丁姓由今泊里镇丁莪家庄迁此立村,故名丁家官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丁家官庄。该村现有村民86户,283口人,除丁姓居住外,尚有于姓、王姓、董姓、陈姓居住。    丁家官庄村历史上以农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该村农业生产、林业生产、牧业生产等逐年发展,各行各业突飞猛进,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截至2004年全村户均经济林3亩,畜牧养殖占总收入的40%,外出劳务收入人数占总人口的40%,第三产业占总户数的20%,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509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先后有21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有1人成为教授,有2人考上研究生,有3人成为党政副处级干部、部队营级干部,有4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人才。       联系电话 86-0532-84179390   

西陡崖村

  西陡崖村    西陡崖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5公里处,面积3.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860亩。西陡崖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与泊大路相邻,南靠204国道。中型水库陡崖子水库位于该村东北角。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兄弟7人自江苏、海州三槐堂迁至日照县七老岭,其中1人于当年迁此立村。因此处有陡立的山崖,故名陡崖。明末,附近又立一陡崖(村)。因该村位置在西,故称西陡崖。西陡崖村现有居民265户,人口834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丁姓、李姓、赵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西陡崖村历史上以农、林为主,村民生活十分贫困。改革开放以后,该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形成高效作物种植、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现该村发展速生杨600余亩;发展规模养殖大户4家,以养殖波尔山羊、北京四季鹅及山鸡为主,年收入30万元以上。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村内引进企业-海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到2000年全面完成村内排水沟石砌工程,村民全部吃上自来水,电话及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90%。    联系电话 86-0532-84178188   

瓦屋村

  瓦屋村    瓦屋村位于藏南镇驻地南5公里处,村域东西2.5公里,南北1.4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87亩。瓦屋村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秀丽,交通便利。东面是风景秀美的琅琊台,西面是204国道,距“同三”高速公路泊里出口只有3公里。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朝中期丁氏分支丁荣儒、丁廷儒兄弟二人从今大村镇西南庄迁居,迁来盖瓦房三间,故此称瓦屋村。居后子孙繁衍,现在瓦屋村除丁姓居民外,尚有潘姓、董姓、刘姓、杜姓、邵姓、石姓、王姓、唐姓等外多姓氏居民居住。该村现有村民252户,860口居民,    80年代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畜牧业。每年出售肉猪1300多头,家禽1万多只。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新发展养猪、鸽、鸡、兔、鱼等养殖大户十余户。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102元。   家庭工厂    瓦屋村先后有12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8人成为党政军队团级以上干部,有7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高级专业人才。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该村统一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村集体为独生子女户统一交纳医疗费和保险金,同时积极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4168177   

小岭子村

  小岭子村    小岭子村位于藏南镇驻地南2.5公里处,现有耕地面积2265亩,林地面积73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东面不远处就是204国道。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弘治年间丁氏分支第五十二支,丁彩后人由丁家大村(今大村镇驻地)迁至唐家庄,清康熙年间其后人分居来此立村,因地处山岭村小,故名小岭子。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小岭子。现有村民327户,1028人。    小岭子村历史上以传统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村因地制宜,不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瓜、果、蔬菜全面发展的大好局面。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村东林地招商引资,引进药材种植投资项目,推动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该村积极发展编织业,大力引导农民从事编织加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2004年全村完成生产总值1477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5007元。   家庭手工编织    该村对所有的街道都实行了亮化、美化。村里先后有近70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6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军级营级以上干部,有8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   党员活动室    联系电话 86-0532-84168080   

唐家庄村

  唐家庄村    唐家庄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村域东西2.1公里,南北2.5公里,面积5.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12亩。唐家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紧靠204国道。    据《丁氏家乘》记载,丁氏分支第五十二支丁彩后人由丁家大村迁此立村,同时唐姓亦从江苏海州迁此,因唐姓先到,故名唐家庄。现有居民366户,1250人,除丁姓居民外,尚有孙姓、窦姓、陈姓,朱姓、张姓、翟姓、王姓等居民。    唐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解放后,该村的农业生产条件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分别建起了养殖小区,冬暖式大棚和苗木种植业、建筑业和个体纸机机械厂、个体工商业等大规模的支柱产业,每年实现产值1500万元。全村个体手工业户36个,年产值500万元,林果业也有较大发展,该村林业占地面积500亩,年产值100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4920元。   高效农业    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1982年建起了可以吸纳五个村学生就学的唐家庄小学,2001年兴建了青岛市农村一类幼儿园。该村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2003年由集体给村民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并投资建设了唐家庄社区卫生服务站。   规范化学前教育    联系电话 86-0532-84168079   

乜家庄村

  乜家庄村    乜家庄村位于藏南镇驻地南4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204国道自村前通过,西南1.5公里处是“同三”高速公路入口,全村现有耕地800亩,林地260亩。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弘治年间丁氏分支二十四至支丁进后人由丁家大村(今大村镇大村)迁此,又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末张氏六世,张仡由胜水(今大场镇)迁此。相传明初冯、乜等姓从江苏、海洲迁此立村,因冯姓人多取名冯家庄,清中期改称乜家庄延称至今。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聂家庄。全村共有160户,540口人。现村主要以丁、许、季为主,占全村90%左右。    该村改变了以往农业生产单一的种植模式,新发展果园50多亩,蔬菜种植100多亩,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现有从事维修行业3户,塑钢制品1户,从事汽车运输8户,木材加工1户,餐饮服务业2户,木制品加工8户,手工制作(花边、条编、假发)从业人员50多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80多人,养殖业(中型)4户,村民生活得到普遍提高,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600元。   绿色农业(林带)    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断发展,该村先后有40多人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该村计划生育工作突出,多次被评为市级计划生育模范带头村。   

大柳家庄村

  大柳家庄村    大柳家庄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南5公里处,村域东西1.1公里,南北2.2公里,面积2.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88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北临“同三”高速公路,南靠204国道,东面和环镇公路连接。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弘治年间丁氏分支第六十二支丁钊后人由丁家大村(今大村镇大村庄)迁此,同时阚、杜两姓亦由江苏海州迁此,因村前有三棵大柳树,故名大柳家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柳家庄。全村现有203户, 646口人。    大柳家庄过去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比较薄弱,198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624元。1994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发展果园、桑园180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该村在1998年开挖大口井3个。2003年借“同三”高速公路建设之机,在村东北岭新开挖1200平方米蓄水池一个,进一步改善了水浇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此同时,村里大力发展畜牧业,进一步加强了规划建设,新发展养殖小区两处,现在该村年出栏生猪2600余头,年收入200万元,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42元。   生态林业       桑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得到了不断发展。近年来,大柳家庄先后有32人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2人考取了研究生,有1人成为公安处级干部。    联系电话 86-0532-84165173   

岭南头村

  岭南头村    岭南头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66亩。岭南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有“同三”高速公路,南距204国道0.5公里,村前有环镇公路,村西有通往泊里和大村的公路。    据《丁氏家乘》记载,明弘治年间丁氏第五十支丁经后人由丁家大村(今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因地处岭南端,故名岭南头。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岭南头。现岭南头村有村民196户, 681人,除丁姓外,尚有安姓、王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岭南头村过去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由于该村地处半岭、半洼,水源不足,村里投资6万元,新挖大口井3个,解决了缺水的问题,使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特定种植、畜牧养殖、个体工商都有了较大发展,其中发展蔬菜200亩,桑蚕140亩,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01年新造林300亩,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也确保了长远的经济收益;全村手工业、小商业不断发展,年收入340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934元。      田园风光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岭南头村先后有50多名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有6人成为党政副处级、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军队师级干部1人,有5人成为所在单位、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    联系电话 86-0532-84165648   

赵家沟村

  赵家沟村       赵家沟村位于藏南镇驻地正南4公里处,该镇是通往风景优美的琅琊台的必经之路,村南面与琅琊镇前沟村相邻,西面是孙家屯水库,村域南北0.8公里,东西0.3公里,现有耕地面积802亩。    据传,明末年间赵姓从江苏海洲迁此立村,因地处丘陵和山沟,故起名“赵家沟”。本村有丁姓、王姓、郑姓、徐姓、陈姓、于姓、安姓等其他少数姓居民。本村现有村民115户,人口407人。    赵家沟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后,该村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牧业生产逐年发展。修建了水库塘坝共7个,水塔2座,改善了村里农业的灌溉条件;村里积极发展畜牧业,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2001年先后修建道路十几条,翻修村主要街道3条,并且对道路实行了硬化、亮化,改善了村里的道路条件。村集体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4158178   

东陡崖村

  东陡崖村    东陡崖村位于藏南镇驻地西3.4公里处,陡崖子水库西南侧,处在镇主干道东西路和南北路的交界处。村域东西1.35公里,南北0.75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同三”高速公路横贯其中,南距204国道3.5公里。    据传,明末丁钊后人由今大村镇桃山迁此立村,因位于陡崖(村)东,故名东陡崖。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东陡崖村。现有居民105户,346人。    东陡崖村历史上以农、牧业为主。解放前村民生活非常贫穷。解放后,该村农牧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苗木种植、畜牧养殖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居民生活不断提高。居民的住房从过去的土木结构变成了现在的砖木结构,村西建有2000平方米的集市贸易场地,活跃了乡村经济。村里还积极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全村有个体户5户,外出劳务的有50余人。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4000余元。      家庭手工编织    近年来,全村先后有2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3人成为党政副局级以上干部。村里的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8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4178000   


崖上村特产大全




崖上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