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黄岛区 >> 理务关镇 >> 黄泥崖村

黄泥崖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黄泥崖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泥崖村简介

  黄泥崖村
   黄泥崖村位于镇政府驻地理务关(村)东偏北3公里,重罗山西麓。地处丘陵。有居民24户,96口人,耕地163亩。
   据传,清乾隆年间王姓从今大场镇周家村来为曲姓看林,后在此立村,因村北有一大黄泥崖,故名黄泥崖。
   黄泥崖村历史上以农为主。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30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他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发展。2000年该村居民无偿吃上自来水,2002新打大口井一眼,村民的耕地全部实现水浇。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积极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落实,干群关系融洽,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村口一角
   联系电话 86-0532-85142027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4116 266000 0532 查看 黄泥崖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泥崖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黄泥崖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团结村

  团结村    团结村位于理务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6公里处、吉利河水库西岸,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9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7亩,林地541亩,开发生态园区230亩。该村交通便利,北与向阳村南接壤,南与新建村相接,西与诸城市桃园乡南王家夼村接壤,双理路沿村西连接诸城、胶南、青岛等地。    据传,明初张、戈庄两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至今村址东1公里处立村,取名张戈庄。因1971年兴建吉利河水库,部分居民与原兰上村部分居民迁此立村,以嘉言取名团结。现有120户,人口360人,除徐姓居民外,尚有闫姓、周姓、吴姓、宋姓、王姓、曲姓、刘姓、张姓、崔姓、李姓、袁姓、赵姓、杨姓、曹姓、丁姓、初姓等居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因土地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行各业进展很快,主要从事畜牧业养殖、副业加工、手工业等。2002年,成方连片发展林业540亩,壮大了集体经济。发挥本村的资源优势,引进客户在吉利河西岸开发230亩,建设一处精品茶园。在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050元      生态茶园    联系电话 86-0532-85140169   

红旗村

  红旗村    红旗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北偏西2.8里处,吉利河水库西岸,地处丘陵地带。西临诸城市的桃林乡,双理路、环库路从村西穿过。现有居民118人,520口人,耕地面积710亩,果园6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兰姓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至今村址东0.5公里处立村,取名兰上村。1971年因吉利河水库部分居民迁此立村,以嘉言取名红旗村。    红旗村历史上以农为主,土地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行各业进展很快,主要从事畜牧业养殖等。2004年,在青岛市发改的帮扶下,新建理务关镇红旗村商品鸡养殖场一处,该养殖场位于该村东南100米处,占地1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10平方米,存栏肉鸡4.5万只,年出栏肉鸡22.5万只。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90万元。2004年11月,项目投产,由青岛康大集团整体租赁经营,理务关镇红旗村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壮大了集体经济,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对农户畜禽养殖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该项目的实施,在帮扶项目的投资、运营和收益分配的机制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吸引了康大集团将理务关镇作为重要的生产基地,拉动全镇肉鸡产业链的膨胀。   康大养鸡场场房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提高了村民素质,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141639   

屯地村

  屯地村    屯地(村)位于理务关镇东北5.3公里处,子罗山南侧,地处丘陵,东与大村镇大桥村相处。村域东西0.8公里,南北0.5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耕地556亩。    据传,清初曲姓从今诸城市大鹤县迁来垦荒,原名曲家屯,清末屯田制废除,演变为屯地(村)。现有105户,人口278人,尚有郑姓、曲姓、耿姓等少数居民。   屯地村历史上以农、牧、副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薄,生产工具很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该村农、牧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项目,到上世纪80年代又办了面粉加工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调整农业、畜牧养殖、苗木种植为主的支柱产业,在村前河发展经济林150亩,养殖大户10个。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58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经济不断增长,20多户盖上了新房,60多户买上了农业机械。有4人考入大学,连续几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146238   

潘庄村

  潘庄村    潘庄(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东北4.7公里处、吉利河水库大坝南侧,是理务关镇驻地与诸城、潍坊等内陆相连的重要通道。该村村域东西约1.1公里,南北约1.4公里,面积为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1050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潘姓从由江苏海洲迁来立村,取名潘家庄。现在潘庄共有住户158户,人口598人,村中姓氏有周姓、王姓、张姓、刘姓、耿姓、曲姓、陈姓、徐姓等居民。    潘庄自建村以来,主要以农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聚兴起了工、副业。到上世纪80年代又开创了建筑业。特别是近几年来,村中养殖业有了较快发展,经济收入也有了提高。全村个体户有16家。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3128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全村先后有近7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名成为著名的博士后、教授,10余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有2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146175   

新建村

  新建村    新建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北5公里处、吉利河水库西岸。地处丘陵。全村现有60户,241口人。总耕地面积444亩。环镇公路从村北通过,北接诸石路,交通便利。    据传,明中期林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来,在吉利河水库西岸立村。因常遭水淹,取名沉家庄,后演变为陈家庄。因1971兴建吉利河水库,迁来西岭建村,取名新建。1980年地名普查是因重名,更名新建村。    新建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刚移民建村时,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近几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林、牧同时发展,村民经济收入增加,村级经济进一步壮大,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提高了村民素质,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140209   

胜利村

  胜利村    胜利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北偏西3.4公里处,吉利河水库西岸。西邻诸城市的桃林乡,北邻诸城市的桃园乡。地处丘陵,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5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75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兰姓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至今村址东0.5公里处立村,取名兰上村。1971年因吉利河水库部分居民迁此立村,取名胜利村。   现胜利村有居民136户,476口人,现有徐姓、王姓、张姓、孙姓、刘姓、丁姓、曲姓、封姓等居民。    该村经济以农林为主。自2003年开始,胜利村退耕还林面积达510亩。2004年全村总收入18.77万元,人均纯收入4080元。    自移民以来,该村先后共有46人考入全国的各所大中专院校。在各级党政机关副处以上、军队营级以上任职的有6人。    联系电话 86-0532-85411636   

陈家村

  陈家村    陈家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东南3.4公里处,重罗山西南麓,东与大村镇村相邻,距大村镇驻地7.5公里,黄大路从村后穿过,交通便利。全村现有33户,118口人,村域东西0.3平方公里,南北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1亩。    据传,清朝中期陈氏先祖陈计册夫妇用一担挑篓从现在的琅琊台下陈家贡村逃荒至此。因当时后毛甲庄村(现在的大镇村)的一个地主有一林地在此,为了生计,陈计册给他当了佃户,以看林(坟茔)种地谋生,后子孙繁衍立村,村名用陈计册代之。1944年演变为陈家村,村内都是陈姓。    陈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土地全是旧社会祖上们给周边地主打长工,看林挣的。解放前,土地少而脊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到1964年粮食由原来的几十斤增加到300多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实行了大包干,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陈家村根据本村严重缺水的现实,先后在村前沟岔连筑起了4个连环塘坝,储水1万多立方米。又打了吃水井一眼,相继解决了庄稼浇水和人畜饮水问题。粮食亩产增至一千多斤。陈家村有传统的养殖习惯,主要以桑蚕养殖业为主。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村户户用上自来水,安装了有线电视,户户按安装上了电话,该村有12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    联系电话 86-0532-85141128   

卫东村

  卫东村    卫东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以北5.5公里处,西傍风景秀丽的吉利河水库,双理路从村中间穿过,交通非常方便。现有85户,285口人,总耕地面积370亩。   村庄主街道    据传,明初张、戈两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至今村南0.7公里处立村,取名张戈庄。1971年因建吉利河水库,原张戈庄部分居民迁此立村,以嘉言取名卫东。   过去由于自然条件差,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后,该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上级政策的鼓励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现在家家户户有手扶拖拉机、水泵。由于水资源丰富,大面积的土地都能浇上水,粮食产量不断上升。    该村风景秀丽,是生态开发的好地方,期待着开发商投资开发。    联系电话 86-0532-85146417   

黄泥崖村

  黄泥崖村    黄泥崖村位于镇政府驻地理务关(村)东偏北3公里,重罗山西麓。地处丘陵。有居民24户,96口人,耕地163亩。    据传,清乾隆年间王姓从今大场镇周家村来为曲姓看林,后在此立村,因村北有一大黄泥崖,故名黄泥崖。    黄泥崖村历史上以农为主。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30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他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发展。2000年该村居民无偿吃上自来水,2002新打大口井一眼,村民的耕地全部实现水浇。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积极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落实,干群关系融洽,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村口一角    联系电话 86-0532-85142027   

向阳村

  向阳村    向阳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北7公里处、吉利河水库西岸。地处丘陵。全村现有52户,151口人。总耕地面积315亩。西、北两面与诸城市交界,环乡公路从村头通过,北接诸石路,交通便利。    据传,明初张、戈两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至今村南0.7公里处立村,取名张戈庄。因1971兴建吉利河水库,部分居民来此建村,取名向阳。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向阳村。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刚移民建村时,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林、牧同时发展,村民经济收入增加,村级经济进一步壮大。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内先后整修了街道,砌了排水沟,免费让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兴修了水利设施,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提高了村民素质,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镇党委政府授予“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先进党支部”、“畜牧生产先进村”、“林业生产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40149   

范家沟村

  范家沟村    范家沟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东北7.5公里处,北与诸城市的桃园乡接壤,东与大村镇相望。全村有73户,人口230人。村域东西1.7公里,南北1.6公里,面积2.7公里。耕地面积700亩、山场面积1000亩。范家沟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三面环山,南有范家沟山、北有小龙山、东有小东山,西面视野开阔,柏油大路从村中直通胶南。一条小河从村前纵穿流过,常年不干。   青山绿树掩映的村庄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范姓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来,在范家沟山北麓、山沟处立村,取名范家沟。现在,范姓已无,尚有王姓、刘姓、孙姓、李姓、张姓、付姓、孔姓等多数居民。    范家沟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土地瘠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人民生活困难。1949年解放后,该村的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日新月异。近几年,该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2003年,新造经济林500亩。2004年,引进外资开发了小龙山山泉水,开发了白云岩矿及建造小龙山养殖小区150亩,饲养野猪、野兔、山鸡等。2004年,该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09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范家沟村先后有20余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有3人为党政副局级干部,有6人为高级专业人才。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林业生产先进村”、“畜牧养殖先进村”、“招商引资先进村”、“集体增收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40195   

前王家庄村

  前王家庄村    前王家庄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东北7.2公里,吉利河水库东岸,范家山西北鹿,地处丘陵。现有316户,1021口人,村域东西0.6公里,南北0.3公里,面积0.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1亩,速生林面积500余亩。村东子罗山、范家山、小龙山相连。山涧潺潺流水,鸟语花香,青松茂密参天。西临青岛市级吉利河森林公园,吉利河水库上游东岸,桃柳环库,水域辽阔,水波荡漾,自然景色优美壮观。北与诸城接壤,双理路硬化直通南204国道、泰薛路,交通便利。    据《密州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从江苏海州荡卢村搬迁至此,在村北岭前择地而居,取名前王家庄,1971年,因建吉利河水库,村址迁此,部分居民迁至西北部1.6公里处另立和平(村)。    前王村祖辈以种地为主。解放后,农业生产逐步发展,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60年代初,该村抓住有山有岭有河滩这一自然优势,在山区丘陵栽植果树300亩。河滩造林种植牧草达1000余亩,村相继成立了技术队、副业加工厂、砖瓦厂,集体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新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村两委会抓住机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开垦河滩250亩,山岭薄地350亩,栽植速生杨达3万棵。林业生产成为该村支柱产业。同时建成了商业一条街,以优惠政策鼓励群众积极从事经商、加工、运输、劳务输出,全村已有227户从事个体经商、加工、运输。常年劳务输出达200人。近几年,该村注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统一规划养殖区,优先解决路、水、电,发展起养鸡带头户8家,年效益达3万多元,中型养猪带头户5家,另外还大力发展了家兔、青山羊的养殖。2003年,为搞好吉利河水库环库生态旅游开发,村集体统一规划出土地300亩,招商引资,搞生态旅游开发,栽植的冬枣、梨、樱桃等,现已开花结果,建设初具规模。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农民增收步伐加快。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   村集贸市场   

后王家庄村

  后王家庄村    后王家庄位于理务关镇政府驻地北偏东7.9公里,吉利河水库上游东岸。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8公里,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0亩。后王家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北与诸城市桃园乡东红村接壤,西与诸城市桃园乡纪家庄接壤,东与本市大村镇桃山村接壤,南与本镇前王村接壤,成为库区与外联系的枢纽。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来,在岭后取名后王家庄,现有103户,人口355人,除王姓居民外,尚有曲姓、李姓、刘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后王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养殖业、林业、第三产业逐年发展。1980年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起瓦房,安装了电灯、自来水,部分村户安装了电话,村貌有了较大的变化。村西造林80亩,发展板栗40亩,发展冬暖式大棚7个,草霉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在本地小有名气。 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3994元。   乡间小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增长。后王家庄先后有十几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独生子女由集体交纳保险金。全村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140121   

和平村

  和平村    和平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正北6.3公里处,吉利河水库西岸。地处丘陵。北靠诸城市的纪家庄村,东北和东红村相临。有居民58户,160口人,耕地面积243亩,林业面积100亩左右。1971年因建吉利河水库,前王家财庄村部分迁此建村,以嘉言取名和平村。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养殖业和林业为主的两大支柱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围绕吉利河水库,依托招商引资,引进客户建设面积为103亩地的生态园,园林中有生态竹子,各种各样的花卉、苗木,成为一处生态旅游景点。全村个体手工业户20余人,在外经商10多人。200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21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三个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于2004年整理了街道,铺设了柏油路,极大提高了村民生存环境。该村独生子女户由村统一交纳独生子女备用金。连续被镇党委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村”、“五好党支部”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村居人家    联系电话 86-0532-85140165   

理务关村

  理务关村    理务关村为理务关镇人民政府驻地村。黄(山)大(场)路、桃(林)大(村)路纵横贯通该村,交通便利。全村现在居民405户,1552口人,总面积4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720亩,自然生态林200亩,经济林1500余亩。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丁、潘三姓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此立村,取名三家村。后因地处通往海洲要道,并有集市,官府在此设立关卡管理监督民商事务,故改名理务关。尚有刘姓、隋姓、王姓、曲姓、李姓、丁姓、孙姓、郭姓、高姓等30多姓氏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土地调整,河滩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农户种粮、菜为主,养殖业、经商、私营工厂全面发展的综合经济结构。村集体经济以林业为主。2004年,村集体收入达8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随着全村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文化素质也得到提高,该村先后有10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清华大学1名,村集体全部为本村农业户口的村民交纳新型合作医疗费和独生子女保险金,村集体全部免去村民的一切费用,同时建立了村民档案,使村民都能自觉的守法,该村多次被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41110   

子罗村

  子罗村       子罗(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东北部6.2公里处、子罗山南麓,低处丘陵。村北有子罗山,西与吉利河水库相望,村南有庙子山,村东与大村镇相邻,南北两山对抱,村东西长364米,南北长181米,面积55800平方米。耕地1050亩,山场600余亩,小型水库塘坝8座,大口井2眼。   子罗山风景    据传,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李、徐、刘姓从海州荡芦村迁至子罗山下立村,村以山名得名。现有144户,人口476人,尚有李姓、徐姓、刘姓、丁姓、王姓、孙姓、姜姓、高姓、曲姓等居民。    子罗村历史上以农业、养殖业为主,旧社会因土地瘠薄、水源缺乏,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居民缺吃少穿,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解放后,改土治水,农业生产及养殖也逐年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上世纪80年代,对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农业生产养殖迅猛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2003年,全村吃上自来水。2004年,对村的主要道路进行硬化,村前修砌了排水沟。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多数村民都有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90%以上的农户都有手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村内学生受教育情况很好,先后有近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0余名成长为党政干部。该村推行了合作医疗及独生子女备用保险金,同时开展评选文明家庭等活动。使广大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在2004年度村被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黄烟生产先进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46108   

芙蓉村

  芙蓉村    芙蓉村位于理务关镇西南2.6公里处、吉利河西支流南侧。西临诸城市桃林。地处丘陵。现有居民125户,445口人,耕地面积805亩,果园4亩,桑园23亩,大棚5.5亩,退耕还林500亩。    据传,明初董姓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此立村,因当时此地芙蓉树较多,故名芙蓉村。   该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蔬菜。2000年全村吃上自来水。2004年人均收入4562元。   良田美景    近几年来,有27人考入大中专院校,硕士生一名,博士生一名,研究生一名。有75户按上电话,三分之二的户买上了手扶车、农用车、三轮车。畜牧养殖业发展良好,外出务工人员经济效益可观。该村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148682   

大尚庄村

  大尚庄村    大尚庄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南3.7公里处,黄(山)大(场)公路西侧,地处平原,交通便利。该村现有205户,608人,土地面积1492亩,其中桑园70亩、果园390亩、菜园20亩,林业资源丰富。    明初,尚姓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至今小尚庄处立村,取名尚庄。后因分居,长子迁至村东南,另立一村取名大尚庄。主要姓氏有王姓、陈姓、孙姓、刘姓、丁姓等居民。   该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以桑蚕养殖、果园种植和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桑园年收入20万元,果园年收入40万元,菜园收入4万元,养殖业年收入60万元,手工业收入10万元。200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    该村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充分利用原小学的房屋及土地,引进投资50万元的青岛启坤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落户村内,安排闲置劳动力近百人,年可增加村民收入25万元。   随着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全村先后有60人考取了大中专员院校,有8人成长为党、政企业领导干部,有5人成为专业技术骨干。村风村貌焕然一新。通过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和“精神文明户”创建活动,提高了村民文明素质。      村引进企业    联系电话 86-0532-85148288   

东十字路村

  东十字路村    东十字路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约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现有387户,人口1184人,耕地面积2227亩,林地面积600亩,林业资源丰富。藏山路横贯村中,塔戴路从村西穿过,交通条件极为方便,村西为吉利河,常年流水不断。      果园    据传,该村原村址在距今西南1.5公里处,原村名叫“红花埠”,后经一场大水被水淹没。红花埠淹后,迁村立了十字路,1969年,开始将村庄搬迁至现居住地。    东十字路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生产方式原始、生产工具落后,村民生活条件极为艰难,直到改革开发以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加快,村集体经济逐年提高。2001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韩国镇东农产品有限公司落户,项目占地697亩,为村民提供了100多个劳力的就业提供机会。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居住环境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有100多人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有2名博士生毕业,其中1名现居住美国改读博士后,1名博士,毕业后在山东大学任职,4名硕士生,1名少将军官。东十字村先后2次被胶南市委、市政府评为“胶南市文明村庄”。近几年来,各项考核均在全镇名列前茅    联系电话 86-0532-85145697   

河西店村

  河西店村    河西店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南3公里处,东傍吉利河,西靠黄大路,藏山路贯穿村内,186户,631口人。村域东西约1.5公里,南北1.1公里,面积1.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986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空气清新。    据传,明中期苗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至吉利河西岸立村,取名苗家村。乾隆十三年(1751年),刘氏祖先和其表兄弟耿氏祖先在来此开店,遂改名“河西店”。1958年因建十字路水库(后停建),村南移0.5公里,仍名河西店,后便再有杜姓、尹姓、李姓、宋姓、张姓等居民居住。    河西店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该村地势平原洼地,产量高,是粮食主产区。大包干后,畜牧、养殖业逐步兴起,发展至今,已成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林业成为村集体重要经济支柱。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全面发展。2003年集体投资20万元,把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是理务关镇第一个街道硬化村,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集体还给村民的合作医疗投保,该村先后多次被理务关镇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精神文明村”,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村庄新貌    联系电话 86-0532-5148168   

西十字路村

  西十字路村    西十字路村位于理务关镇南4.5公里,吉利河西侧,理(务关)大(场)路以西,地处平原,村域东西1.0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有1300亩。    据传,清初,臧祖章由诸城黄滩迁至吉利河西岸十字路口定居,取名“十字路村”,因河东已有一“十字路”村,遂改名为“西十字路”,1958年因修建十字路水库(后停建)村庄西移0.5公里,村名未改,现西十字路有272户,人口872人,除臧姓村民外,尚有朱姓、王姓、刘姓、郑姓、封姓等少数村民。    西十字路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露天蔬菜、畜牧养殖、苗木种植等较大的产业。在村东公路两侧建有养殖小区、蔬菜购销小区;全村用材林600多亩。    近几年,该村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争创“五个好”带头村党支部,“平安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48717   

小尚庄村

  小尚庄村    小尚庄位于理务关镇驻地西南3.5公里处,西与诸城市相连接。村域东西0.9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0亩。小尚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0.5公里是环乡路,南13公里为同三高速公路,西6公里处是诸城至日照的省道。    据传,明朝初年尚姓先祖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取名尚庄。后尚氏祖先生有二子,后因分居,长子另立一村,取名大尚庄,次子留在原处,该村遂改名小尚庄,现小尚庄村尚氏已无后人。全村有住户101户,人口312人,该村以邱姓居多,尚有王姓,钱姓、丁姓等居民。    小尚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通过产业调整结构,发展迅速。自1995年以来,发展茶叶生产,种植面积达200亩,发展蔬菜大棚20个,面积30亩。种植速生杨面积300亩。该村建有个体茶厂一座,年产值20多万元,村年总收入208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   茶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小尚庄村先后有3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3人成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2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5148027   

白马社村

  白马社村    白马社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东南2.7公里处,吉利河中游东岸,东邻大村镇,南邻东十字路,北邻代家庄,村西200米处塔戴路经过,交通便利。村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07亩,人均耕地2.2亩,荒岭荒沟150亩,河滩150亩,土地资源、水资源较为丰富,村内建的水库5个。    据《琅琊丁氏家乘》载,明嘉靖年间,丁氏六氏第二十四支丁进由藏马山小天台(今大村)迁此。相传,明嘉靖年间吉姓由江苏海洲迁此。因此地有湾,遍生荷花,取名荷花湾。清朝设立乡社,此地为亮马社,为与邻近的大亮马村、小亮马(村)相区别,改名白马社。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白马社。白马社(村)现有171户,595口人,20多姓氏。    白马社(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解放前,岭地瘠薄,洼地河水漫流,粮食产量低。解放后,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1965年始,逐年对土地、河流进行治理规划,现土地成方连片,河流并为1条。1995年实行对土地、荒山、荒沟承包以来,村民积极性得到发挥,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黄烟,年种植业收入150万元。林业面积700亩,成为集体和家庭收入的支柱产业,每年产值可达35万元。养殖业主要是以养猪为主,其次是牛、羊、鸡、兔等家禽,收入可达80余万元。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610元。   白马社林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该村的三个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也大大改善。有线传输入户率达90%以上,全村65%以上的户安装了电话,村民的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村内整洁,村外风景秀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白马社人有着勤劳、朴实的美德,正在用自己的双手,不懈的努力,创造自己的美好家园。    联系电话 86-0532-85145717   

新小庄村

  新小庄村    新小庄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北1.8公里处,吉利河水库坝西端,村域约1.5公里,南北1.7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7亩。新小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村庄一角    据传,清光绪年间,刘姓从塔山王家屯迁来立村,因比邻村小,故取名刘家小庄。1915年因遭水淹迁建新村,改名新小庄。现新小庄有188户,人口668人,有杜姓、刘姓、陆姓、李姓、张姓、王姓、闫姓、赵姓、曲姓、耿姓、沈姓、郑姓、崔姓、贾姓、泮姓、邵姓、周姓、曾姓、孙姓、董姓、黄姓、陈姓、丁姓、徐姓、鹿姓等25姓,有佃户村传说。    该村历史上以当佃户务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载桑养蚕、畜牧养殖、建筑等支柱产业,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仅桑蚕一项年收入17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377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单位”、胶南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模范村民委员会”、“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41426   

戴家尧村

  戴家尧村    戴家尧(村)位于镇驻地东南2.5公里处,吉利河西侧,现有居民380户,人口1170人,耕地1210亩,林地资源丰富。    据传,明末戴姓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至立村,因从事窑业,后演变成戴家尧。1958年因建十字路水库(后停建),迁至西南0.5公里处建村,仍称戴家尧。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土陶为副业。改革开放以来,该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经济林、苗木种植、建筑、工商等较大规模的支柱产业,2004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5200元,在全镇名列前茅。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2002年投资20多万元,兴建了小学,吸纳附近五个村学生就学的戴家尧小学,幼儿园被青岛评为“农村一级幼儿园”,村内先后有21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该村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对独生子女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市、镇政府名为“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进村大道    联系电话 86-0532-85148098   

洼里村

  洼里村    洼里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东北2.4公里处,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4.5公里,其中耕地1055亩,洼里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邻吉利河水库,西通桃理路,南通省道,同周边乡镇四通八达。    据传,明洪武二年,曲、陈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来在低洼处立村,取名洼里。1977年因修建吉利河水库,迁至原村址南0.9公里处建村,取名东风。1980年因重名复称洼里。现洼里村有150户,人口465人,除曲、陈两姓外,还有刘姓、封姓、杨姓、车姓、崔姓、王姓等居民。    洼里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薄,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该村农、牧业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通过几次产业结构调整,兴建了新的奶牛养殖区,发展了果园、蚕桑生产基地,发展杨树1000亩,使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村个体工商户6户。2004年居民人均收入451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先后有12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2人成长为党建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3人成长为单位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独生子女户由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投资30万元使全村铺上泊油路。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模范养老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该村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林业先进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41398   

大亮马村

  大亮马村    大亮马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西南2.2公里处、吉利河西支流北岸,南、西、北三面与诸城市村庄交界,地处丘陵。现在全村有220户,815口人,总面积4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成材林2000余亩,自然生态林800亩。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从江苏海洲王家庄迁此立村,取名王家庄,据传,因有一匹白色神马,从马耳山去藏马山,路经此地亮相,故取名亮马(村),为与附近另有一亮马(村)区别,改名叫大亮马。尚有15姓氏,刘姓、马姓、王姓、丁姓、孙姓、李姓的较多。    该村在解放前,土地涝洼板结,以自地自种及打长工为主,生产工具落后,方式原始。自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把原来的土地及河滩进行了改造。近几年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粮、菜、养殖、经商、手工业制作等综合发展的经济结构。村集体以林业为主,全村2004年,年收入达7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4900元。   郁郁葱葱的桑园    随着全村经济的发展,村庄大小街道全部硬化,村民每年每人福利待遇60元。经济发展了,村民的文化素质也提高了,该村先后有3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10名考入研究生及博士生,军队营级以上干部6人,其中师级2人。村集体全部为本村农业户口的村民交纳新型合作医疗和独生子女备用保险金。同时建立了村民档案,使村民都能自觉遵纪守法,该村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庄”和“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41175   

官家茔村

  官家茔村    官家茔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以东3公里处,重罗山西南麓,地处丘陵,村域东西0.6公里,南北0.8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2.09亩,果园40亩。官家茔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邻黄大路、北接双理路。    据《琅琊丁氏家乘》记载:明初丁推由江苏海洲迁至藏马山西小天台(今大村),明末丁推的后人丁石理从今大村镇西南庄迁此,在其祖父茔地定居,因其祖父曾在开封府做过官,故名官家茔,子孙繁衍至尽。现有居民136户,人口496人。除丁姓居民外,尚有肖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官家茔村历史以农为主,过去因土地瘠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相继修了环山路、塘坝、生产路、改善了生产条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蔬菜、畜牧养殖、果品、桑蚕、林业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逐步发展。2003年该村新建用材林300余亩,新挖大口井一眼。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6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自来水、有线电视进入居民家庭,硬化了街道,并安装了路灯等照明设施。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得到改变。该村先后多次被镇党委、政府授予“为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先进村”,被胶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被镇武装部命名为“民兵建设先进单位”。2004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秀丽的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141717   

曲家皂户村

  曲家皂户村    曲家皂户(村)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1.5公里、吉利河东岸。地处丘陵。有居民310户,1242口人,耕地面积2007亩,果园280亩。    据传,明中期曲姓由今诸城大鹤现村迁此立村,取名曲家村,后因居村以熬盐为业(灶户),改名曲家灶户,后演变为皂户。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复原名曲家皂户。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曲家灶户。    该村以农为主。2001年,在荒沟、河滩种植速生杨700余亩;2002年,村集体投资7万余元,更换自来水、修建水塔一座,户户吃放心水;2003年,为了方便群众和大街卫生,投资2万多元,修排水沟500米;2004年秋,投资100多万元,建规模达200头的奶牛养殖场,当年投资当年就见效益,纯收入20余万元。   奶牛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个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该村连续几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和“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41268   

高家庄子村

  高家庄子村    高家庄子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西南1公里处,黄大路经过该村,交通便利。村域东西1.9公里,南北3.8公里,面积7.2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用材林面积1200亩,土地、林业资源丰富。    据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高姓从江苏海洲荡芦村迁此立村,取名高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是,因重名取名高家庄子,现有167户,人口860人,居住人口有王姓、徐姓、潘姓、丁姓、于姓、赵姓、刘姓等居民。    高家庄子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兴修水利,改造了土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特别是改革开以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几年来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以粮食、蔬菜、养殖业、经济林等产业已形成规模,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靠近黄大路两边规划了“三产”业小区,现发展势头良好。    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积极探索实行村集体+干部+农户的联合经营形式,盘活闲散资金,兴办项目,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农民增收。近几年来村集体投资120万元,兴办了木器加工批发厂、建材厂和林地养鸡厂和养猪厂,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年产值达280万元,利税20多万元。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18元,在全镇名列前茅。   林地养鸡厂       林地养鸡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进几年来,投资68万元对村内主街道进行硬化,硬化面积达9000余平方米,石砌排水沟2000余米,安装了路灯,栽植绿化苗木2000多株,整修道路5公里。投资6万余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娱乐室,硬化了地面、增添了办公设施,使村容村貌得以焕然一新。村集体还出资建立了专门的救助基金,用于资助村内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家庭困难的学生,并设立了村教育奖学金制度,对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一次给予500—5000的现金奖励,以此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每年春节,村集体每口人发放猪肉、牛肉、大米等年货,每年春天发放化肥,农忙季节发放柴油等。    该村先后有近20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2人在中央部处工作,有10多人以成为党政副局级以上干部,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争创“五个好”带头村党支部,“平安示范村”,被青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安全村庄”,连续六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41258   

台家官庄村

  台家官庄村    台家官庄位于理务关镇东北4公里处,庙子山西南麓。地处丘陵。村域东西0.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0亩。该村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东与大村镇相邻,西与诸城相通,北与诸城市相距30公里。   台家官庄东庙子山    据传,清初,台姓从今诸城市台家大村迁此立村,取名台家村,后因耕种官田,改名台家官庄。人口430人    台家官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畜牧养殖、苗木种植等大规模的产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2003年该村建立了百亩果园的精品园,年产苹果10万斤,并全部实行套袋管理,使果品质量达到无公害要求。种植板栗园300亩,年产板栗3万斤,被成为“板栗生产专业村 ”。在村前建小型养猪厂一座,并种植速生杨200亩,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村级经济收入。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453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生活环境不断美化,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该村先后有近40名考入大专院校,有1人在美国留学。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评优活动,对“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实施奖励。并对独生子女户由村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该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先后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文明村”、“治安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142745    86-0532-85141388   

花根山村

  花根山村    花根山村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东南4.9公里处,吉利河东侧。地处丘陵。西靠吉利河,南和大场镇吉利河村相邻,北和东十字路村相邻,村域东西长1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700亩。    据传,明永东二年(1404年),有赵姓由江苏海洲荡芦村搬迁到此立村。因山前有毛庵祠,寺内月季枝叶茂盛,传说花根在山底,故名花根山(村),现花根山村有214户,714口人,除赵姓外,还有李姓、王姓、马姓、刘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花根山经济发展以农林为主。改革开发以来,各行各业迅速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林业、畜牧、养殖、桑、瓜果、工商等支柱产业,村级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1996年,该村在村西建起了占地30亩的养殖小区,为村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村个体手工加工户20家,木材经营大户3家,年收入40万元,苗木基地100亩,年收入50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均收入4496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现有幼儿园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2003年投资10万元建立了宽敞明亮的计划生育“两室一校”和农民文化大院,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2004年投资50万元,对村内主街道和入村路进行了硬化,使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善。花根山村先后有50 余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5人在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担任厂长,该村对独生子女户由村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对当年升入大中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奖励政策,同时广泛开展了“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镇党委政府授予“文明村庄”和“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村口一角    联系电话 86-0532-85145176   

戴家庄村

  戴家庄村    戴家庄村位于镇驻地东南2.1公里,吉利河东侧,黄大路南侧,理(理务关)塔(塔山)路从村中通行。地处丘陵,东西1.5公里、南北0.8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    据传,清顺治年间戴氏从戴家尧迁来立村,取名戴家庄村。现戴家庄村有182户,人口550人,除戴姓居民外,尚有张姓、李姓、王姓、管姓、郭姓等居民。    戴家庄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居民生活困难。1947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发展种植、林果、养殖、建筑业,并大兴水利农田基本建设,村级经济有了长足发展。1999年以理塔路为依托,为发展个体经济,建成经贸小区一处。2002年以来,村两委响应上级指示精神,积极推广退耕还林政策,到2004年底,已建成规模林场700亩,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4年居民收入达44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自1998年以来,无偿给居民改水、改电,村级服务不断扩大,耕、收机械一条龙服务,有效改善了农、工时间矛盾。兴建起村级一类幼儿园一处,吸纳了本村及邻村幼儿就园。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并积极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落实,建成村级卫生所一处,有效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同时成立村民监督机构,干群关系融洽,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多次被市、镇评为“五个好党支部”等光荣称号。   村西街道    联系电话 86-0532-85145608   


黄泥崖村特产大全




黄泥崖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