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绍兴 >> 上虞区 >> 百官街道

百官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百官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百官街道简介

  百官街道是在2001年11月全市行政区划调整时组建而成,是市政府派出机构,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面积40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居)、16个社区,有常住人口12万,外来人口6万。2011年,街道实现财政总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8%;工业产值106亿元,增长33.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54亿元,增长46.8%;商贸服务业销售总额108亿元,增长35.4%;自营出口1.95亿美元;新办现代家庭工业100家,新增三产服务个私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341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9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8元,均增长8%;顺利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省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先进单位,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绍兴市平安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禁毒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街道,绍兴市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第四批“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市防范和处理-工作先进集体、市优抚工作先进集体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2万人 40平方公里 330682001 312000 -- 查看 百官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百官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西横河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西横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中利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中利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新建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新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星五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星五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恒利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恒利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三村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三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后村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后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金渔湾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金渔湾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凤山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凤山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卧龙山庄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卧龙山庄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半山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半山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九浸畈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九浸畈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头甲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头甲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梁家山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梁家山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星四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星四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丰二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丰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星三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星三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前三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前三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星二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星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阳光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阳光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四甲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四甲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文化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文化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高丰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高丰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二甲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二甲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胜利社区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胜利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前二村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前二村谷歌卫星地图
岭光村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岭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叶家埭村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新叶家埭村谷歌卫星地图
联新村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联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星三村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星三村谷歌卫星地图
横江里村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横江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路东村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路东村谷歌卫星地图
路工村 ·上虞旅游·上虞特产·上虞十大特产·上虞十景·上虞名人·上虞 0

----

查看 路工村谷歌卫星地图

百官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梁湖街道

  梁湖镇位于上虞市中部,距城区3.5公里,为城郊型乡镇。全镇区域面积61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2.9万人。北面紧靠百官街道,东北与驿亭相邻,南接丰惠古镇和上浦镇,西和曹娥街道隔江相望,是上虞城区的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距杭州72公里,宁波62公里,上海180公里,属杭州湾南翼经济区域。水陆交通便利,穿镇而过的百丰公路与104国道和329国道相接,距沪杭甬、上三线高速公路道口均为3公里,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宁波机场和宁波港口只有半小时车程,即将开通的杭甬运河又将使梁湖成为贯通宁波、绍兴、杭州的水上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勤劳的梁湖人们,世世代代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才辈出,古有“江南孝女”曹娥,今有“当代武训”张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女主人公祝英台出身在洪山湖畔祝家庄,玉水河在镇内静静流淌了几千年,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山水秀丽,静静的洪山湖令人神往,“兰芎烟雨”闻名遐迩,还有全市第一大淡水湖皂李湖,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物产丰富,梁湖年糕享誉海内外,皂李湖莲藕鲜糯可口,潘窑杨梅甘甜爽冽,皂李湖贡鸭清香酥嫩,其他著名的还有蔬菜、茶叶、黄花梨、笋用林、水产品等,而且均以无公害著名。----近年来,梁湖镇按照“工业兴镇、农业强村、旅游富民,一二三产齐头并进,全面推进城镇步伐,大力建设城市后花园”的跨越式发展思路,争经济强镇,创旅游名镇,建人居新镇,经济日益繁荣,城镇化水平较高,社会切实稳定,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工业上形成了五金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医疗保健等较为合理的行业格局;农业上形成了蔬菜、茶叶、贡鸭、水果四大基地。尤其是近二年,梁湖的各项发展亮点频频,工业园区异军突起,城郊型无公害蔬菜基地、江山埂标准堤建设进展顺利,曹娥故居、祝家庄省级森林公园、上虞市英台故里——祝家庄古典风情旅游度假区正在规划建设中。----一个开放型的梁湖新兴城镇,如日出东方,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小越街道

  浙东明珠 鱼米之乡   小越镇历史文化悠久延绵,曾有过清明上   河图般的盛况。有诗去云“流水小桥石板街,   长廊倚楼曲尺柜。    小越镇位于中国长三角杭州湾南翼上虞市东北部。总面积28.9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2个社区、人口3。5万。杭甬铁路、沪杭甬高速、329国道横贯本镇,距杭州、宁波机场分别公45公里在和75公里,北距绍兴市唯一出海口上虞港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小越镇历史悠久。椐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曾在此屯兵,迄今,小越后山尚留有遗迹。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在当地斫孽蛇为民除害,又将小女嫁于此,故名“小越”。境内风光秀丽,人文历史积淀丰厚。   小越镇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以金盾轻纺、消防器材、五金注塑、电子电器四大支柱产业,呈现前所未有的 发展态势。   小越镇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已形成茭白、水产、花卉三大农业特色基地,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的迈进。   小越镇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按照构建城镇中心区、城东文教居住区、城南小越湖渡假区、城西交通道口 商贸区、城北工业区五大功能区的规划,向生态型工贸特色中心镇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小越镇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科教文卫协调发展,综合治理,进一步深化。以文明城镇,卫生城镇创建为载 体,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百官街道

  百官街道是在2001年11月全市行政区划调整时组建而成,是市政府派出机构,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面积40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居)、16个社区,有常住人口12万,外来人口6万。2011年,街道实现财政总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8%;工业产值106亿元,增长33.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54亿元,增长46.8%;商贸服务业销售总额108亿元,增长35.4%;自营出口1.95亿美元;新办现代家庭工业100家,新增三产服务个私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341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9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8元,均增长8%;顺利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省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先进单位,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绍兴市平安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禁毒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街道,绍兴市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第四批“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市防范和处理-工作先进集体、市优抚工作先进集体等。  

曹娥街道

  曹娥街道地处上虞城郊结合部,与老城区百官街道隔江相望、六桥相连。东濒曹娥江,南连上浦镇,西临东关街道,北接道虚镇,街道地域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56亩,林地面积12000亩,辖9个行政村、18个居委村、9个社区。户籍人口5.75万人,外来人口11.13万人。街道先后获得绍兴市经济强镇、绍兴市先进平安乡镇(街道)、绍兴市自营出口十强乡镇(街道)、上虞市五好党委、上虞市先进集体、上虞市外资引进先进乡镇(街道)等荣誉。   曹娥街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处于沪杭甬交通大动脉中心区域,104国道、329国道、上三高速、萧甬铁路、杭甬运河穿境而过,上虞火车站、上虞汽车西站、上三高速道口位于境内。   -   旅游资源   街道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曹娥庙、卧龙山风景区和曹娥景区等众多景点位于街道内。 亚洲第一雕--舜耕娥街道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清代状元梁巷梁国治、清代兵部尚书沈文奎、近代名中医邵佐清,还有张奋、柴及、陈光元、柴仁宇等许多科技和文化名人。曹娥江和萧甬运河形成了坝头文化和江河文化成为区间特定的文化形态。境内有江南第一庙曹娥庙、日本天台密宗的始传地丰山道场、青瓷越窑的发详地商代龙窑,还有普净寺、联丰寺、建齐寺等一批佛教场所和旅游圣地。曹娥景区、大象公园、江滨体育公园等现代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五月廿二游庙会、八月十八观潮头是世代至今盛行的民间风俗。   -   基础建设   街道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是一方投资创业热土。   -   自然地理    古运河 纤道  久远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了璀璨的文明。曹娥是中华孝文化的源头。诞生于上虞的舜,是中华第一孝子;少女曹娥是华夏第一孝女。两位在各领二十四孝男女之首的同时,便理所当然地奠定了曹娥古镇乃是中华孝文化第一高度的定位。   曹娥位于京杭大运河与曹娥江交汇的枢纽,古往今来一直是交通要脉之地。东渡曹娥江经四十里河可到达宁波,南溯曹娥江可至温州,北出曹娥江出洋过海直达上海,这里过去既是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又是一个水陆运输货物转运的重要码头。于是,这座古镇有了“九井十三弄、十桥水纵横”、“白玉上堤路,乌篷小画船“的江南小镇之名。以前,曹娥就曾有40家运输行、11处坝头,每日船只来往频繁,业务忙碌,人声鼎沸,生意兴隆。如今,虽然水上交通地位弱化了,但104国道、329国道、杭甬高速、上三高速、萧甬铁路等在此交汇,交通枢纽的优势更为凸现。  

东关街道

   东关街道位于杭州湾南岸的中国经济强市-浙江省上虞市城区组块,西邻历史文化古都绍兴。区域面积达31平方公里,人口3.93万,辖19个行政村,3个居委。近年来,东关街道先后被列为省教育强镇、省星火示范乡镇、绍兴经济综合实力三十强镇。   -   历史文化   东关街道历史悠久、文化昌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在这里炼锻兵器,蓄积资财,至今尚留炼塘、银山、牛山等遗址。在宋朝就建有名为“东关驿”的驿站。南宋吏部尚书徐处仁随驾南渡立功,赐第蠡城后,择保驾山定居。而出生于东关的中国气象学之父竺可桢,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保存完好的竺可桢故居,传递着家乡人民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深情。    东关街道区域图  这里有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练剑备械的“炼塘”古址;有历经风雨剥蚀却几经修建后仍巍然肃立的“炼剑桥”古迹;有鲁迅先生曾戏游尝过的“五猖庙”遗址;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古纤道以其浓重的文化底蕴显出东关历史的亮丽景点;南宋吏部尚书徐处仁南下后留居归宿遗址保架山依然醒目屹立于此……   东关街道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清朝从这里丰山脚下的小村走出一名状元郎梁国治;我国地理学家、气象学创始人、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从这里走向世界,其“竺可桢故居”在新兴的城镇建设中被倡扬文化的东关人保护得完好如故,现作为上虞市文化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   区位优势   东关区域优势得天独厚。东临开放型港口宁波,西濒国际上颇具声望景色秀丽的杭州,被称之为交通要道的杭甬铁路、104国道、萧绍运河三线平行横贯中部,新辟的上三高速公路斜穿过境,具有经济大动脉之称的“杭甬”高速公路在此设有出口,兴建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引桥从这里启坡。   -   经济状况   东关街道灵气足、环境佳,是投资者难得宝地,曾接纳过时任中科委副主任邓楠;原浙江大学校长现任人大常委会副主席、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等一代精英慕名前来探视求索,使这里的国民经济发展装上“助动器”。目前已有各类企业700家,广涉于仪器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工艺礼品、化工染料等生产行业;传统农业保持优势、效益农业迅猛发展,已形成了水产、花卉、蔬菜、畜禽四大基地,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高效农业的跨越。   -   行政区划   面积:31平方千米 人口:3.82万人 代码:330682003 邮编:312352    东沿上三高速公路与曹娥街道相连,西邻绍兴县,北接道墟镇,南靠长塘镇。现辖3个社区、2个居委会、19个行政村:马山社区、越泉社区、南阳社区、越马居委会、港口居委会、东塘村、联星村、高泾村、凌江村、大西庄村、保驾山村、三丰村、金鸡山村、马山村、新丰村、傅张村、马家桥村、新建庄村、高田头村、红星村、前村村、彭家堰村、高旺村、担山村。街道办事处驻马家桥。   是由原东关镇长山乡和蒿坝镇一部分行政村于2001年在市行政区划调整时组建的,时辖33个行政村、6个居委。   2003年底,辖40个村(居)委会,人口39185人,面积31平方千米。   2006年4月17日,上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东关街道行政村规模的批复》(虞政发[2006]10号),同意东关街道的行政村由33个调整为19个:撤销东关村、樟塘村,合并设立东塘村,村委会驻原东关村内;撤销朱家溇村、炼塘村,合并设立联星村,村委会驻原炼塘村内;撤销高贡村、王家泾村,合并设立高泾村,村委会驻原高贡村内;撤销凌村村、横江村,合并设立凌江村,村委会驻原凌村村内;撤销大道地村、西陵村,合并设立大西庄村,村委会驻原大道地村内;撤销保一村、保二村,合并设立保驾山村,村委会驻原保一村内;撤销穗丰村、葫芦山村、胡家埠村,合并设立三丰村,村委会驻原葫芦山村内;撤销外湾村、鸡山村、建平村,合并设立金鸡山村,村委会驻原鸡山村内;撤销湖村村、车村村、南横江村,合并设立马山村,村委会驻原湖村村内;撤销四丰村、新桥头村,合并设立新丰村,村委会驻原四丰村内;撤销傅村村、张江村,合并设立傅张村,村委会驻原傅村村内;马家桥、新建庄、高田头、红星、前村、鼓家堰、高旺、担山村等八个行政村暂不作调整,维持原状。[1]  

道墟街道

  道墟镇位于上虞区西北部,西邻绍兴,北濒曹娥江入海口。杭甬高速、329国道北复线横贯东西,上三高速、绍诸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建成后的嘉绍跨江大桥、杭甬客运专线、杭甬运河积山作业区使道墟的水陆交通更加便利。全镇地域面积42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个社区,常住人口4.7万。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66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0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4亿元,实现利税19.6亿元,实现地区财政收入5.47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4.62亿元,实现合同外资1740万美元,实到外资620万美元,引进内资1.39亿元,实现技改投入3.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517元。    道墟的人文古韵积淀深厚。道墟是鲁迅先生笔下“闰土”的故乡,享有“有道之墟”的美誉。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孕育了方志学家章学诚、园林学家陈从周、文学家川岛先生、美猴王六龄童家族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道墟的工农业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全镇工业经济发展已形成了以化工染料、助剂为龙头,以五金仪器、纺织和建材等行业并举的产业结构格局。现有各类工业企业600余家,上市企业2家,销售亿元以上企业17家,2000万以上企业42家。农业经济特色明显,初步形成了蔬菜、花卉、水产、特种养殖等四大农业生产基地,生猪养殖、花卉种植、休闲农村等项目发展态势良好。道墟青鱼干、杰诚生态中华鳖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祥盛农业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道墟的镇村建设焕发新貌。坚持规划先导,明确建设交通枢纽型宜居创业城镇的定位,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城镇功能。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14个村的自来水和16个村的电气化工程实施全面改造,11个村通过了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创建工作,16个村完成市级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的创建工作。    道墟的社会事业全面和谐。广泛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共参保缴费25433人,基本实现45周岁以上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达9588人。教育强镇地位进一步巩固,现有中学1所,小学4所,在职教师239人,在读学生3667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拥有中心卫生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室)18个,卫生技术人员99人。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镇文化活动中心完成建设,乡镇文化站体制有效理顺,群体性文娱活动广泛开展。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先后被评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五好”党委、绍兴市文明镇、绍兴市魅力乡镇、绍兴市生态镇、绍兴市信访“三无”乡镇。   

长塘镇

    长塘镇位于上虞市西南,与绍兴县富盛镇为邻,东接曹娥街道,南和汤浦镇接壤,北和东关街道紧紧相依。行政区域面积39.7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8人),下辖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现有耕地面积11170亩,山林35000亩,水域面积850亩。交通便利,五长公路与329国道、新广公路与104国道相连接,距上三线高速公路蒿坝、东关道口均为8公里。   长塘地形南高北低,南北长东西狭,南部低山丘陵与北部水网平原面积参半,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南部属会稽山余脉,地形特点是东西两边山岭对峙,中间形成一条南北约30华里的山沟。东面以罗村山为最高,海拔397.7米,另有井冈峰、龙会山、大坟山,西边塘山村以南的山岭海拔326米,另有狮子山、广陵山。北部水网平原属宁绍平原范畴,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米左右。山间溪流或向南流入汤浦镇长山溪径入小舜江或向北径入康家湖,并以康家湖为中心形成水网,为丘陵地带抵御抗旱防洪蓄水。康家湖是长塘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315亩,其他著名的水库有同天斗水库、靠溪岙水库、大岙水库、天打石水库,充分解决了长塘生活和生产用水。   长塘原属绍兴,1954年归上虞县管辖,名称辖区数度变更,1992年撤并入东关镇,2001年11月又设为长塘镇。镇虽是新镇,但却以它独有的丰厚历史文化、秀丽山水风光,使长塘这个山沿小镇被誉为上虞市的文化名镇、生态新镇,享有“状元之乡”、竹笋之乡的美誉。   -   历史悠久   长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天宝元年(908),钱镠移民开荒,遂形成村落,至今已有1096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群星灿烂,造就了罗万化、罗淇等文武状元,造就了嵇康、杜亚泉、马一浮等文化名人。传说美丽动听,罗懿王凡胎圣旨口、刘伯温破风水、谢安练兵等故事使长塘声名远播。名胜古迹众多,静静的康家湖令人神往,太尉殿的“鸡笼顶”技艺精湛闻名遐迩,还有省A-景区——桃花源生态旅游区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富硒物产众多,长塘鞭笋、黄芽头笋享誉省内外,下堡桃子甘甜爽脆,康家湖鱼头鲜美清香,湖田青壳螺蛳嘬着滋滋有味,享有“笃螺蛳过酒,强盗来勿肯走”的美誉,其他著名的还有黄花梨、水产等,而且均以富硒含量高和无公害著名。代有人杰,曾隐居于广陵村的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正直不媚权的文状元罗万化,公正处事的操-元宾,武艺高超屡平藏乱的武状元罗淇,科学报国的先驱杜亚泉,素有“一代宗师”、“国学大师”之称的中国书法界之泰斗马一浮,另外还有郑墨田、杜芝庭、朱春第、罗大冈、杜子熊、郑大钟、胡镐川、杜自弘、罗萍、金德珍、王永华、杜冰蟾等在经济、教育、戏曲、建筑、科技等领域各领-,成就非凡,不断为长塘增光添彩。   -   社会发展   长塘,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社会稳定,人们殷实。工业上以个私经济为主,形成了纺织服装、工艺制烛、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较为合理的行业格局,块状优势较为明显。农业上形成了以竹笋为主,茶叶、水果、水产养殖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效益农业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杜亚泉中学位于长塘松门山麓的车山岙,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是求学成材的好地方;其他还有长塘镇中心小学、幼儿园等学校,教育体系完备。镇上有长塘中心卫生院。   如今,长塘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前所未有的热情,按照“工业兴镇、农业稳镇、文化强镇、生态靓镇、合力建镇”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唱响长塘文化和生态两张名片,努力建成经济相对繁荣、社会切实稳定、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与历史文化和谐结合的一个花园式、生态型新镇!   

上浦镇

  青瓷之源——上浦 上浦镇地处浙江上虞西南,曹娥江、104国道、上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全镇地域面积86.6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2.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21974亩,山林面积64305亩,水域面积3163亩,是一个山清水秀、湖畈沃野、物产丰富的江南鱼米之乡。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总产值7.1亿元,财政收入3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89元。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工业卫星镇和科技星火示范镇,省百强、绍兴市三十强乡镇等荣誉称号。    上浦是一块富饶而又充满希望的神奇土地,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勤劳智慧的上浦儿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敢闯敢冒,实现了工农业经济的腾飞。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亿元,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主动调整种养殖结构,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绿色、无公害和野生农产品有较大发展,杨梅、澳洲甘蔗等基地初具规模,“指石蓝鳊”已注册商标。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外资、工商资本投入效益农业、观光农业。进入新世纪,镇党委政府敏锐的抓住工业园区这一发展平台,以此来增强全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坚持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外延扩大和内涵挖掘并举,激活民资和引进外资互补的方针。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园区已成为全镇经济的一个增长亮点,工业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加强。一期1500亩招商引资工作基本完成,二期建设进程加快。“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园区品位不断提高。良好的投资环境,已吸引众多有识之士前来园区入户办厂。目前,已有入园企业136家,日韩板块、温台板块初具规模。其中规模企业30余家,产品覆盖风机、轴承、灯具、塑料等诸多行业,浙江上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各类专用特种风机的国家大型企业,浙江明星轴承有限公司是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在注重基础设施硬环境的同时,不忘软环境的提升。对入园企业的立项审批、工商注册、纳税管理等报批手续由镇全程负责办理。始终以“亲商、安商、富商”为己任,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全力维护上浦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汤浦镇

  汤浦镇位于上虞市西南,毗邻绍兴、嵊州,与上三高速、104国道相囊,地域面积3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社区,人口1.53万人。   汤浦镇历史文化悠久,人居环境上佳。全镇山水相拥,景色怡人,人文与自然相和,历史文化厚重,全省第三大水库汤浦水库坐落于镇南,明朝天启四年修建的“永元秀塔”矗立于塔山之巅。   汤浦镇资源较为丰富,效益农业成效明显。全镇有林地资源31000余亩,雷竹笋基地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浙江省绿色农产品。   汤浦镇产业特色明显,工业经济实力较强,铜管、童装块状经济明显,全镇有725余家企业,规模企业32家,市百强企业1家,2013年,实现工业产值93.53亿元。铜管产业是汤浦镇的支柱产业,2013年,实现产值72.28亿元,被美誉为“江南铜管之镇”;童装产业块状遍布全镇,2013年,实现产值18.65亿,被命名为中国针织童装城。   汤浦镇工贸联动发展,商贸服务快速掘起。在2011年7月28日汤浦中国针织童装城盛大开业的基础上,2013年3月年创建电子商务基地。2013年已入驻电子商务企业25家,月销售额达600万元,被绍兴市商务局评为绍兴市电子商务示范园区、被团市委评为青年网商创业示范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汤浦镇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投资环境日趋优越。围绕打造“实力汤浦、精美汤浦、幸福汤浦”的目标,汤浦镇不断解放思想,努力更新观念,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不断推动文明创建、文教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社会氛围,为人民生活创设优美的居住环境,为招商引资建立优化的投资平台。   

章镇镇

  章镇镇由原章镇镇、大勤乡、龙浦乡撤并而成,位于上虞南大门,与嵊州市三界镇接壤,104国道、上三高速公路、曹娥江穿镇而过,45分钟可抵杭州、宁波,全国第一座独塔斜拉桥飞架曹娥江上空。章镇镇风景宜人、文人荟萃,素有“上数章镇,下有崧镇”之美称,是上虞市五个中心镇之一。    章镇镇地域面积140平方公里,辖79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348个村民小组,13261户农户,总人口4.6万人,居民4000余人,其中实有劳动力22959人。全镇耕地面积51728.15亩,山林面积102161.5亩。二00三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457元。   章镇镇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全镇已逐步形成了以化工、纺织、电器、绿色食品、建材为主体的工业框架。浙江皇马化工集团是我省唯一生产化纤油剂系列产品的国家科技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近亿元,总资产1.5亿元,已获得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国家重点高科技企业,ISO9002国家质量认证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浙江亚厦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建筑装饰、幕墙门窗、家具制作的大型集团企业,注册资本5168万元,拥有成员企业18家,二00二年创建安产值10亿元。章镇工业园区始建于2001年8月,目前已有入园企业18家,总投资在3.5亿元以上,其中已投产企业规模最大的是从新昌引进的浙江天竺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占地47亩,一期投资1000万元;引进企业中规模最大的是4月份从温州引进的浙江永祥合成材料有限公司,该项目占地100亩,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章镇的三资企业也取得长足进步,全镇现有三资企业3家,其中2家为今年新办,目前正在报批台湾南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覆卮山旅游度假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于2008年投资完成。   章镇镇效益农业蓬勃发展。建立了茶叶、淡水养殖、花卉、果蔬等四大绿色基地,“新江”草莓,“龙浦”仙毫茶叶畅销全国各地。农业龙头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绍兴长裕茶制品有限公司、舜龙茶业、义和酿造有限公司,“天鸟”公司等8家企业2003年完成销售5091万元,创汇120万美元。基地建设发展迅速,范师傅酱菜基地、盛家弄茭白基地、义和乳黄瓜基地、龙浦仙毫、觉龙舜毫茶叶基地被绍兴市评为绿色农产品,2003年章镇被绍兴市命名为“绿色生态乡镇”。.  

下管镇

  下管镇位于上虞市东南边缘,四明山麓,与余姚市相邻。距市中心28公里。全镇总面积48.5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人,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下管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据《管溪徐氏宗谱》记载宋熙宁三年(1070年)就有下管。这里曾经是虞南重镇,商业发达,耕读盛行,名人辈出。西桥五径牌坊上记载了明清数百位功名人士,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徐懋庸出生于下管。知名的下管板栗已有2000多年的形成历史,1996年开始出口,远销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目前下管已经成为浙江省主要的板栗集散地之一。   近几年来,下管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府“北工中城南闲”的市域发展战略和把虞南山区打造“上虞后花园”的总体部署,结合下管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围绕“生态立镇、绿色富镇、文化名镇”的发展思路,以“三绿”行动、“三治”工程为重点,美化、净化、绿化下管,营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以优化农业结构为目标,培育万亩竹笋两用林、万亩板栗园、千亩有机茶、千亩樱桃林、千亩桃梨园,打响绿色农产品品牌;以“懋庸故里忆懋庸”活动为契机,保护古牌坊、修复古塔、拯救古街、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提升文化品位,从而实现生态、人文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全面加快下管生态型、历史文化古镇的建设步伐。.  

丰惠镇

  丰惠镇是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浙江省上虞市的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和文化名镇,位于上虞市东南部,镇域面积118平方公里,辖79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常住人口5.4万人。 丰惠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早在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便是上虞县治驻地,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宋代的孔庙、元代的九狮桥、明代的钱氏大宅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化学始祖魏伯阳, 梁祝主角祝英台,革命志士王一飞、叶天底,著名人士胡愈之、范寿康,“当代茶圣”吴觉农等均出自丰惠。 丰惠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西邻杭州,东毗宁波,北望上海,南连温州;周边的杭甬、上三高速,104、329国道,杭州、宁波机场,宁波、上虞海港,以及杭甬运河、建设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丰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陆海空交通优势,正在接受“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越来越强的辐射和带动。 改革开放以来,丰惠镇的经济和社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全镇两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全镇已基本形成以化纤纺织、铜管铜材和手套袜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基本建成以青梅、青虾、白鹅和花卉苗木为龙头的现代农业种养体系;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省教育强镇、省卫生镇、省旅游城镇、省绿色小城镇;绍兴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30强镇、外向型经济10强乡镇,被命名为浙江省"青虾之乡”、绍兴市“青梅之乡”。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9.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217元,外贸出口6.06亿元,引进合同外资1377万美元,实到外资501万美元,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最高水平。 千年古镇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人们展示着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  

永和镇

  上虞市辖镇。1992年由原永徐、朱巷两乡合并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17.2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人口1.7万。余上运河、百梁公路过境,水陆交通便利。辖青贤岭、剡岙、张叉、项家、金星、永和、娄闸、三村、丁家、戚家、石溪桥、泗明港、上徐、安渡、马家、两单、牛栏口、万岙、万家、麻岙、新朱巷、赵丁、店前、朱胜、麻园、高墩、大陡畈、2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医疗器械、纺织、五金、电子仪表、号码机械、建筑材料为主。医疗器械部分产品填补了浙江省的空白,并远销海外,农业以水稻、油菜、蔬菜种植为主。是市重点产粮区之一。.  

驿亭镇

  上虞市辖镇。1956年五夫乡与驿亭乡合并为五驿乡,1992年五驿乡与横塘乡合并为驿亭镇。面积51.3平方公里,人口2.3万。杭甬铁路、杭甬高速公路、杭甬运河横贯镇境。辖新力、五驿、驿亭、小寺桥、五夫、六一、西陡门、赵岙、南大岙、西徐岙、五爱、泗洲塘、茅家溪、江下、王袍岙、马慢桥、谢家岸、长坝、湖西陡、横塘、二都、湖顶、光丰、冯家、孝丰、杨溪、黄倪严、白马湖、虎岙、岭下五、羊角岭、徐家岙、下闸、群英、前岙、河头、郑岙3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染料化工、烟机配件、工程塑料、建筑材料等行业已形成较强的生产能力。农产以水稻、油菜为主,经济作物有杨梅、茶叶、青梅等。驿亭镇内湖泊众多,是市重点产鱼区之一。有“北南开,南春晖”之誉的春晖中学就坐落在镇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莘莘学子遍布海内外。.  

谢塘镇

  谢塘镇地处上虞东北部,东邻宁波余姚市,南靠329国道,北濒杭州湾,西接中国伞城崧厦镇,地属近海平原,离杭甬高速公路上虞道口6公里,距绍兴市唯一出海港口――上虞港及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不足4公里,连接高速道口和上虞港的边港公路贯穿全境,崧谢、谢黄、越谢三条公路横穿全镇,分别连接崧厦、余姚、小越,是上虞一个水陆交通便捷、人文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的文化名镇。   谢塘镇历史悠久,为谢安后裔集居地。东晋时期,谢安后裔迁此定居,称谢家,后因谢姓集资自夏盖山至小越横山修筑湖塘一条,故名谢家塘,习惯简称谢塘。谢塘人文荟翠,人才辈出,当代电影大师谢晋、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校长谢绳武均出生于此。   谢塘镇全镇面积达26平方公里,下辖2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现有总人口27307人。   镇-朱藕根、镇长屠小铨偕全镇人民秉着“只有你发财,才有我发展”的宗旨,真城欢迎各方有识之士来的镇投资兴业。.  

盖北镇

  盖北镇地处上虞东北部,东接余姚市,北濒杭州湾上虞新区,享有“江南吐鲁番”的美誉,是集生产、科研、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鲜食兼酿造葡萄生产基地。全镇区域面积22.4平方公里,总人口 25720人,下辖19个行政村。全镇葡萄种植面积1.2万亩,常年产量2.5万吨。1996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1998年又被授予“全国庭院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乡”;2001年又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会金奖和国际农博会优质产品奖;2002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 验检测中 心确认盖北葡萄为浙江省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4年4月,又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   盖北镇镇内景色优美,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社会环境稳定详和,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投资环境十分优越。双向四车道边港公路及建设中的世纪大道均穿越盖北,水乡绍兴唯一出海口--上虞港码头位于盖北镇,毗邻杭州湾上虞新区,是精细化工园区的后方基地,具有依托新区、借力发展的潜在优势。全镇共有企业 88家,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染料、建筑为龙头、灯具、文具、五金、电子电器等行业并举的产业特色。    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盖北镇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镇党委、政府多次被市委、市府评为“上虞市先进党委”和“先进集体”。.  

崧厦镇

  崧厦,地处宁绍平原北部,位于杭州湾南岸,是虞北地区的中心城镇,素有“只乱天下,不乱崧厦”之美称。全镇面积84.8平方公里,辖97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人口11万,是上虞市人口第一大镇。1998年2月,崧厦被列入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又被列入浙江省中心镇,2002年10月被中国轻工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伞城”,2003年被上虞市委、市政府列为上虞城市“副中心”,2004年,崧厦列绍兴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二十五强第22位,列浙江省百强镇第59位,同时跻身全国千强镇之列,位列第258位,位居上虞市首位。   崧厦建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600年以前的东晋。时任吴郡内史的袁山松兼辖崧厦,因抗流寇战死沙场,乃建袁公祠以纪之,并称其所筑之城为“嵩城”。后又改称嵩下市、嵩城市、嵩镇、嵩厦街,至1936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记载为崧厦镇,一直沿用至今。   古老的崧厦,有着深厚的历史印记,与历史的源远流长相映照的是,崧厦历朝以来人才济济,名人辈出。崧厦既得越地文化之熏染,又有崧厦人独特禀赋,两者悄然合一,自是代有人出。宋时俞氏三相;明时有俞廷玉与子通海、通源、通渊,皆为明之大将,建奇功、封都侯,又俞大猷为明抗倭名将;清时工商业家连仲愚兴水利、济乡邻,夏同善进士出身,升任尚书,号称“青天”;现代有教育家夏丏尊,地理学家屠思聪,革命志士严红珠、章辅;当代则有儿童文学作家金近,原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   崧厦,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虞北地区23万人口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崧厦东接沪杭甬高速公路,329国道又沿镇南而过,杭甬运河贯通东西,萧甬铁路、104国道、上三高速近在咫尺,行车至宁波北仑港和杭州萧山机场仅50分钟车程。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绍兴跨海大桥南北大通道纵贯全境,不久,经杭甬高速、上三高速至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车流将在崧厦的土地上穿梭不息。   自晋以前,崧厦原是荒芜的海域,但世代崧厦人与海争地不息。历代崧厦人秉承先人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精神,抗外敌,精耕种,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构筑了一道风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崧厦人审时度势,面对机遇与挑战,敢于“吃螃蟹”,开拓新领域,通过自己的吃苦耐劳,以风雨无阻的劲头,曝日淋雨的毅力撑起了伞业、建筑两大行业。.  

沥海镇

  沥海镇地处上虞西北部,东与中国伞城崧厦镇接壤,南与绍兴袍江工业区隔江相望,西与绍兴滨海工业区一衣带水,北濒广袤的海涂,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抗击倭寇。沥海镇是上虞市两大古城之一,境内文化积淀深厚,由沥海建城故事负载的诚孝文化影响深远。全镇区域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6.18万,下辖2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沥海镇是全国千强镇、浙江省经济强镇、教育强镇、建筑之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和绍兴市综合实力三十强乡镇。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亿元,同比增长15.96%;完成工业产值40.86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工业性技改投入4.24亿元,同比增长17.59%;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556万元,同比增长33.3%;农民人均纯收入8452元,同比增长11%;实现合同外资1102万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69.5%,实到外资619万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76.8%;完成自营出口1.47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8%,比2004年翻了近一番;实现建安产值80亿元,同比增长40%。    沥海镇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镇区离杭甬高速公路道口15千米、上虞市区20千米,离绍兴市唯一的出海口——上虞港仅7千米,规划中的绍嘉高速公路穿越全镇,并在境内设有互通立交;距建设中的浙东引水枢纽工程——口门大闸10千米,建设中的联结绍兴袍江工业区的袍江大桥、绍兴滨海工业区的世纪大桥、杭州萧山机场的展望大桥即将跨越曹娥江进入沥海境内。沥海镇背靠26万亩海涂,在省政府大力发展滩涂经济、打造杭州湾制造业金南翼的大背景下,区位、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沥海即将成为浙江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有识之士的投资热土。    照明灯具和电化铝是沥海镇二大块状特色产业。境内共有照明灯具企业55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产品远销欧美、加拿大、东南亚、中东、港澳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照明行业唯一的民营高科技板块上市企业,被誉为“中国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出口基地”,“阳光牌”节能灯及灯具系列,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照明电器行业唯一的“浙江省名牌”产品,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第六届保护消费者杯”,被国家商务部推荐为2005年度出口名牌产品,“阳光”商标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岭南乡

  岭南乡位于上虞最南端,地处上虞、嵊州、余姚三市交界,92年由原覆卮乡、岭南乡撤并合成,全乡区域面积57.4平方公里,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的山区乡镇。全乡山林面积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4%,有“天然氧吧”之称;海拔861.3米、全市最高峰——覆卮山位于境内。覆卮山因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登山饮酒覆卮”而得名,区域内有被学者称为“越州三绝”的古石浪、古梯田、古村落,特别是分布于覆卮山12条大小不一的石浪群,被学者认为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堪称“世界奇观,天下一绝”,极具开发价值。曹娥江重要支流隐潭溪从东到西全长15KM贯穿全境,124座山塘水库分布整个区域。全乡矿山资源丰富,由花岗岩、黄沙等,其中花岗岩储藏量达3.2亿立方米。   岭南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乡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全乡总人口1.16万余人,农村劳动力6810人,下辖13个行政村。全乡耕地面积8765亩,板栗15000亩,茶叶2200亩,樱桃2000亩,毛竹11000亩。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对虞南山区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四乡战略”,全力打造“四个岭南”,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旅游。制定出台《岭南乡旅游工作思路》,以十大景点为核心,把整个岭南作为覆卮山景区来打造,相继开发了樱桃采摘、覆卮攀浪、冰川漂流、东澄农庄、红色之旅、千年梯田油菜花、龙山樱花观赏等旅游项目。近两年,通过加大有效投入,突出景区提档升级,覆卮山核心景区于201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同时,注重宣传推介,不断提升覆卮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每年一届的覆卮山生态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积极搭建一三产业互动平台,力促“三农”增产增效,2013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98元,其中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旅游收入达1460万元,比2012年有明显提升。2014年,乡党委政府将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上虞”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富民经济,建设生态乡镇”为主线,重抓乡村旅游,促进山区经济发展;重抓民生实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抓基层基础,着力推进社会稳定;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打造休闲岭南、魅力岭南、幸福岭南、活力岭南。  

陈溪乡

  " 陈溪乡地处浙东名山四明山南麓,为四明山革0据地之一部分,全乡地域面积43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陈溪山清水秀,风光秀美,资源丰富,物产众多,是名符其实的山水之乡。 其主要资源是农业林业资源和山水旅游资源。    一、山水旅游资源。    “虞南山水胜景,陈溪为其精华”。双笋石闻名遐迩,象鼻洞形象逼真,松风拂煦,竹涛阵阵,青山妩媚,溪流多姿。   双映石笋:钓台山之北有双石笋,天然巨岩而成,其大者巍然耸立,通体浑圆雄健,小者婷婷玉立,秀丽可人,大小石笋顺山势次第而生,恰似英雄美人相依相偎、相得益彰。双石笋脚有长潭,水体碧绿,平静似镜,凡旭日初升,映双石笋于长潭之中,但见山水一色,疑为仙景,此即为双映石笋美景也。    象鼻洞天:钓台山之南有一突起的山梁,不生草木,自山腰延伸直到山脚,其形酷似一微弯的象鼻而得名。石梁中部有一石洞,洞内地面平坦,洞体宽大,可容数十人,陈数席,此即象鼻洞,明朝诗人张凤翼《题象鼻洞诗》日:“西方白象海浮来,隆准岩岩地脉开,春暖气嘘成五色,不须蜃市作楼台。”    湖光山色:境内徐岭水库、乌洞水库、浪撞水库等高山水库,筑溪水而成,宛若一颗颗亮丽的明珠,嵌镶在苍翠的群山之中,登库远望,但见青山环绕,碧水湛蓝,湖光山色,尽入眼睑。清风徐来,竹涛声声,鸟语花香,恍若置身仙境。    龙潭飞瀑:得四明雄峻山势之造化,陈溪溪涧众多、乌洞、浪撞、巽溪等溪涧,幽、险、清、奇集于一体。经溪水多年冲刷而成之黑龙潭、雪花潭、鲤鱼潭等山间幽潭,或秀美别致、或奇险幽深,或可爱传神,但见白练飞瀑,泻入碧绿深潭,飞瀑喷雾恰似真龙在现,为千年来祈雨 之福地。    贤达毕至:历朝众多名贤,羡陈溪山水之奇秀,探寻隐居者众,据载:道家名士葛洪、于吉等曾于太平山炼丹布道,今太平山顶有棋盘石、石室等遗迹。梁时“贞白先生”陶宏景曾于石笋山隐居,筑石门馆,今石笋山脚遗有钓台,故此山又名钓台山。晋朝谢敷、王羲之、齐时杜京产、宋代陆游、明代刘伯温、王阳明等名贤都曾游历于此并留有赞诗。    二、农业林业资源。    四十三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蕴含着丰富的山货资源,经勤劳智慧的陈溪山民的精心栽培加工,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开春第一果高山樱桃,在陈溪旭峰等村已有几百年的栽种史,品质优良,是难得一尝的果中佳品。.  

丁宅乡

  上虞市辖乡。1958年设大勤公社第一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撤扩并时为丁宅乡。位于市境南部山区,距市区24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1.1万。境内百岭市级公路,百章省级公路交错而过。辖大石埠、郭家弄、沙墩、溪南、庙湾、缸窑、深湾、齐岙、路口街、五村、扬沙、西庄、芋艿湾、上宅、中街、下宅、丁宅、任溪、新横、丁山、应山、史叶2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运输、建筑、建材、缫丝、轿车配件为主。农业以水稻、小麦、油菜、桑蚕为主,盛产板栗、青梅、雷竹、草莓等农特产品。.  


百官街道特产大全




百官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