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屯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初,距今约400年,董姓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取吉祥言命村永安屯。
政区人口 永安屯村位于九龙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村东是传说有名的月牙河,河东坡上便是同三高速公路,西同本镇西宋家荣村相近,南与大王邑村相接,北与董家屯、皂户屯村紧靠。九赵路(县乡公路)从村中心南北大街穿过。本村属丘陵地区,全村面积720亩,其中耕地面积600亩。2005年,全村共有98户,300口人。
经济状况 永安屯是山丘小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村民生活穷困。建国后,村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15万公斤,单产达4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快速提高。2004年,大小拖拉机有40多台,农用车15辆。现在村民从耕种、收割、运输、灌溉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村村民开的饭店、商店6家,大小运输车辆15辆,大客车3辆。2004年全村经济收入138万元,人均收入4600元。
社会事业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现在不但家家有大件家电,户户通了有线电视,有3户人家还买上了轿车。全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6110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1112 | 266000 | 0532 | 查看 永安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洋河崖村 |
洋河崖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由匡姓从江苏迁来立村,取名匡家庄,后张姓等迁入,渐与小赵家庄、港崖庄相连,遂合并以地临洋河命名。 政区人口 洋河崖村位于九龙镇东南3.5公里处,南与胶南市柳圈相接,东与营海镇王家滩村相邻,西、北与朱家埠、高家洼相邻。204国道从村东纵穿南北,洋河从村前流入胶州湾。地处平原洼地,以粮食为主。全村总面积4200亩,其中耕地2880亩。2005年,全村共有530户,1698人。 经济状况 洋河崖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由于地势低洼有盐碱,有时洋河决口,自然灾害不断,群众有顺口溜说:春季盐碱白茫茫,夏秋来了水汪汪。十年九不收,年年闹饥荒。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苦生活。解放后,农民生活逐步有了好转。1964年秋开始,对全村耕地实施整地改土、划方规划,采取一排(排水沟)一路(生产路)一灌(灌渠)的科学改造,把原来的盐碱地改成了水稻田,水稻不仅大丰收而且质量很好,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洋河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各种农业机械达到每户一台,粮食单产由原来的每亩100多斤达到了现在的每亩1000多斤,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2005年,全村私有企业达十几家。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45家。大型软卧长途客车2辆,货车8辆。各种家庭轿车30多辆,大型养猪场、养鸡场各一处。1993年3月新建了农贸市场一处(农历一、六大集),大大方便了物质文化生活。全村收入达75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500吨,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社会事业 全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235 |
同心村 |
同心村 村庄由来 据史料记载,本村建于唐朝初年,最早是郭氏立村,因岭上河边树木茂盛,柴多路广,故取名柴路夼村,后成为柴路镇夼集村,解放后,又把夼集分为三个生产队,同心村是一个,另外是中心村和爱国村。 政区人口 同心村位于胶州市南部,九龙镇驻地。距胶州市中心十二公里。东临204国道1公里,周边与本镇大屯、小屯(村西北部)、瓦屋庄(村西南部)、爱国村、殷家洼(村东部)等村庄相邻,占地面积3600亩,耕地面积2100亩,是九龙镇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 经济状况 建国前,大多数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人民群众过着牛马不如、朝不保夕的生活。解放后村民的生活步步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经济、文化、教育快速发展。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林立,个人拥有汽车12辆,农用机械3台。至2004年底全村总收入三百万元,人均收入5600元,人民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188 |
皂户屯村 |
皂户屯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600余年。据乾隆版《胶州志》载:元朝为杜绝私盐,将灶户内迁成村,名皂户屯。 政区人口 皂户屯村位于胶州市南部10公里,九龙镇政府驻地西5公里处。南与永安屯接壤,西与董家屯相连,北与南匡家茔、北匡家茔相依,东与迟家屯村紧挨。月牙河源头从村南流经九龙山西首,流入洋河,注入胶州湾。离村西10米是九赵路北通胶州市区,南到艾山风景区。五千多公里的同三高速从村东通过。本村地处丘陵,沟深坡陡。全村面积1127亩,其中耕地500亩。2005年,全村共67户,208口人。 经济状况 皂户屯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到2004年全村建有水库塘坝3处,大口井2眼,有大小拖拉机50部,村民耕地、收割、运输、灌溉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村民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 社会事业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不但家家都有大件家用电器,有好几户还买上了汽车。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达100%,9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5256172 |
董家屯村 |
董家屯村 村庄由来 据董家屯村的《董氏家谱》记载,明朝末期(公元1625年)董家兄弟三人从洋河镇大村迁来并立村,取村名董家屯。 政区人口 董家屯村位于胶州市的西南部10公里,九龙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处。南和西宋家茔村相接,北与南匡家茔、北匡家茔紧靠,东与永安屯、皂户屯相连,西和杜村镇的孝源店子村、风华屯村相邻,南北走向的九赵路从村东通过。属丘陵地带。全村总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883亩。2005年底,全村共99户,296人。 经济状况 董家屯村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生活步步好转,到2004年,全村有大小拖拉机70多台,耕种、收割、运输、脱粒、浇灌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有的家庭还买上了轿车。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老年人基本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2004年以来全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 社会事业 建国前,村民生活贫困,村里无学校,能够上学的人很少。新中国诞生后,村里办起了小学,成长起一批人才。到2005年底,全村有大学毕业生6人,中专毕业生10人,研究生1人,出国留学(奥地利卫生专业)1人。 联系电话 86-0532-85256152 |
永安屯村 |
永安屯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初,距今约400年,董姓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取吉祥言命村永安屯。 政区人口 永安屯村位于九龙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村东是传说有名的月牙河,河东坡上便是同三高速公路,西同本镇西宋家荣村相近,南与大王邑村相接,北与董家屯、皂户屯村紧靠。九赵路(县乡公路)从村中心南北大街穿过。本村属丘陵地区,全村面积720亩,其中耕地面积600亩。2005年,全村共有98户,300口人。 经济状况 永安屯是山丘小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村民生活穷困。建国后,村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15万公斤,单产达4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快速提高。2004年,大小拖拉机有40多台,农用车15辆。现在村民从耕种、收割、运输、灌溉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村村民开的饭店、商店6家,大小运输车辆15辆,大客车3辆。2004年全村经济收入138万元,人均收入4600元。 社会事业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现在不但家家有大件家电,户户通了有线电视,有3户人家还买上了轿车。全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6110 |
小闹埠村 |
小闹埠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因村北岗埠众多,村南文山、武山、蜈蚣山名目繁闹,立村后取名闹埠,后发展成大小二村,路北为小闹埠,路南为大闹埠村。 政区人口 小闹埠村位于胶州的最南部,现属胶州市九龙镇,位于镇驻地南2.5公里处,胶(州)朱(陈沟)北侧,东与大闹埠村为邻,西、南与胶州市洋河镇交界,西北与兰东村、人荣村接壤。全村面积约400亩,其中耕地面积245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73户,216人。 经济状况 小闹埠村,地处半陵半洼,历来以农业为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建国前,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艰难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逐渐好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突飞猛进,生产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飞速提高。2004年,全村有农用汽车14部,小型拖拉机2台,收割机2台,玉米、小麦播种机共10部,脱粒机3部,有手扶拖拉机及浇灌机的户占全村户数的95%以上。从耕种、灌溉、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运输、经商、农副产品生产等经济来源不断扩大。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的文明建设,高挡电器及消费品已落入了不少农户。全村老少在各大保险公司参保率达6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小闹埠村有良好的文化基础。1960年,由青、中年群众自发的组织了一个京剧戏班,演员10余人,道具齐全,每到傍晚,他们时常活跃在本村和邻村的舞台上,演出革命现代京剧等剧目。 联系电话 86-0532-85251538 |
大闹埠村 |
大闹埠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因村后面岭坡上有岗埠一百多个,文山、武山、蜈蚣山名目繁闹。立村后取名闹埠。后发展为大小二村,此为大闹埠。 政区人口 大闹埠村位于胶州市九龙镇南部,距九龙镇驻地三公里,营里公路南侧,交通方便。西部、南部与洋河镇交界,分别与洋河镇的于家庄、魏家庄为邻。东与朱家埠村接壤,西北与小闹埠村相邻,全村面积640亩,耕地面积58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06户,312人。 经济状况 大闹埠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生活困难,住着土打的草坯房,没有院墙和门楼,冬天挨冻受饿,穿不上棉衣,有的户只好靠讨饭生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转,到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46吨,平均亩产4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到2004年全村有农用汽车3部,小型拖拉机23台,播种机6部,收割机1部,脱粒机2台,从耕种到收割、运输、脱粒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的经济飞速发展,到2004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有发展,商店1家,维修部2家,运输车辆3部。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万元。 社会事业 建国前村民生活贫困,能够入学读书的人很少。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大闹埠村的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1950年村里正式成立民办大闹埠村小学,当时有外村的学生也到大闹埠村上学。学校分了4个年级(1-4年级)。学校于1985年搬迁到朱家埠村。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瓦房,生活美满幸福,家庭拥有电灯、电话、彩电、冰箱、摩托车,生活用品样样齐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自1991年被评为胶州市文明村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6%。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986 |
高家洼村 |
高家洼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由高姓立村,因地势低洼,故得名高家洼。 政区人口 高家洼村位于九龙镇驻地东南2公里,204国道西侧,地处平原洼地,以生产粮食为主,全村辖区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1264亩。全村共有350户,1108口人,全村经济发展良好,2004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 经济状况 2005年,有果园20亩,木器加工厂1家,个体加工业2家(主要为手工业),有5家私营企业落户我村,共占地700亩。有经商户8家,经营饭店的4户,经营商店的4户,还有部分流动经商户5户。全村有农业运输四轮车10辆,农用三轮车5辆,小型客车2辆,大客车1辆,拖拉机5辆,手扶拖拉机10辆。 村居建设 2003年,整修村中心大街,安上路灯。 社会事业 2004年投资10000多元办起了秧歌队,多次到市里参加比赛。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村里每年从公益金里为村民上交有关医疗部门的合作医疗费,小病到村卫生所,大病到上一级医院治疗,解决了农村百姓看病难的问题。2004年起,对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240元的养老金,八月十五为每位60岁以上老人发放两斤月饼,为生活困难的户发放一些补助金。2005年,村两委研究决定,考上大、中专的学生给予发放奖学金(大专500元,中专300元)。投资20万元,打了两口吃水井,解决了群众多年吃水难的问题。 联系电话 86-0532-85251889 |
朱家埠村 |
朱家埠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有朱姓从云南移来立村,因地处土阜,取名朱家埠。 政区人口 朱家埠村位于胶州市最南部,九龙镇驻地南2.5公里处。村北是九龙镇驻地,东与洋河崖为邻,西与洋河镇、大闹埠接壤,南隔洋河与胶南市交界。全村面积2811亩,其中耕地1989亩。2005年,全村共有470户,1239人。 经济状况 朱家埠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强。2003年,粮食总产量780吨,单产35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全村有大型拖拉机4台,手扶拖拉机200多台,农用车12部,播种机46部,打响收割机5台。从耕种到收获,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8万元,人均纯收入3460元。 社会事业 全村有私家轿车6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2%。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338 |
殷家洼村 |
殷家洼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不说唐朝),殷姓从云南迁来立村,村子座落在低洼处,故名殷家洼村。 政区人口 殷家洼村位于胶州市南13公里处,九龙镇驻地以东0.5公里,南靠高家洼村,北靠臧家屯村,东靠204国道,西与爱国村相邻,村西有南北走向的跃进河,村东有南北走向一条小河,小河有上游水库一座,全村总土地面积1500亩。耕地面积700多亩。现在,全村有180户,540人。 经济状况 殷家洼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生,建国前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建国后农民的生活有了好转,但仍不富裕。自改革开放后,村民的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搞起了养殖业、林果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等,收入逐年增加、提高。由于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了。殷家洼村现有摩托车60辆,手扶拖拉机30多台,农用车8部,小汽车 5辆。 社会事业 解放前,殷家洼村非常落后,日子过得非常艰苦,根本没有上学的条件和机会,没有识字的人。直到1933年才有到外村上私塾的。建国后,村里盖起了十间学校,学生七、八十人,人人都有学上。八十年代,学校合并到镇中心小学。2002年,全村安装上了自来水,家家有电话、电视。村前204国道至同三高速公路路段的拓宽改造,路边建起40多间三层小楼。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的三个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打架闹事的人没有了,和睦文明的家庭越来越多。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679 |
斜庄村 |
斜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陈氏兄弟四人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座落在海拔90.2米的无名高阜东南坡,地势随坡呈东北西南向倾斜,绝大多数房屋随自然坡向呈东北西南方向建筑,打破了南北建房的规律,“斜庄”因此而得名。 政区人口 斜庄村位于胶州市南部,距胶州城5公里,南外环路北1.5公里处,东面是柘沟村、南面是柳沟村,西面是南关办事处崔家夼村、西北面是南关办事处七里河村。九城路从村东50米处经过。全村占地面积1302亩,其中耕地843亩。 经济状况 斜庄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如同全国一样快速发展,到2004年全村个体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有3家,粮食总产量达到850吨,单产10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快提高,到2004年全村有小型拖拉机11台,农用汽车8部,播种机3台,收割机2台,脱粒机4部,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全村种植果树(主要又桃树、大枣、柿子)120亩。养牛的一户,饲养黄牛10多头,养猪的2户,都在100头以上。村里还有一种特产,就是菠菜,村里的水好,适宜菠菜的生长,不用施肥,浇几遍水,菠菜长得又高又胖,鲜嫩可口。村里有大小运输车辆10部,私有轿车3辆。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1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5万元,人均收入4900元。 村居建设 1976年,村党支部对斜庄村住房做了规划,到2004年全村有98%的户住在新规划区。 社会事业 建国前,村民们过着贫穷的日子,能够入学读书的人很少,1950年成立了冬学识字班,从村里找文化人当冬学班老师,每年冬天,晚上组织读书识字。1952年成立了第一所国民小学,1973年扩建校舍7间,学生5个班,1978年合并在李家庄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村30%以上的老人投入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99.8%的村民投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5258658 |
东王屯村 |
东王屯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白姓、王姓立村于锡恩岭下,取名丰登屯。捻军时期毁于火。1940年前仅剩七、八户,发展后改名王家屯。后王姓迁走,名称沿旧。1980年9月,因县内重名,更名东王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东邻柏果树,南接北匡家茔,西靠高家艾泊,北毗肖家岭。2005年底,全村共39户,11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0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255100 |
柘沟村 |
柘沟村 村庄由来 根据村志记载,建村于明代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因坐落土埠之前,取名埠前庄,后因当时岭坡多柘树,辟林建村,故改名柘沟。 政区人口 柘沟村位于胶州市南部,居新城区4公里,九龙镇驻地以北5公里,南邻十五里夼,西与斜庄、柳沟接壤,东与匡家庄、东宋家莹相邻,北邻李家庄。九城路从村西穿过,全村面积2123亩,其中耕地面积732亩。全村共有165户、423口人。 经济状况 柘沟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04年全村有大小车辆21部,规模养殖户(鸡、羊、猪)4家。全村经济总收入386万元,村级可支配财才3.8万元,人均收入4865元。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168吨,单产325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2005年全村有小型拖拉机5台、农用车6部、播种机5部、收割机2台、脱粒机2部,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社会事业 1996年村里筹建新校舍11间,占建筑面积165平方米,投资8.5万元。2002年至2005年柘沟村提供38亩土地,重新规划建设新校舍54间,总投资120万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9508 |
肖家岭村 |
肖家岭村 村庄由来 据肖家岭村《肖氏族谱》记载,在明代洪武、永乐交替年间,因“靖难之役”,山东人口锐减,明政府从云南组织人口北迁,有一对肖姓夫妻在此落户,因住在岭顶,取名肖家岭。 政区人口 肖家岭村位于胶州市偏西南6公里处,九龙镇西北部。东与本镇挪庄、毛家岭接壤,西临张家艾泊村紧靠,南与东王屯相连,北与胶西镇付家沟相邻。村西不到30米便是同三高速公路,村东100米处为县乡公路九赵路,村南50米处是新修的王福公路(南外环路),本村属丘陵地带,全村面积为230亩,其中耕地204亩。2005年,全村共28户,98人。 经济状况 肖家岭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虽然有350亩地,但人多地薄,产量低下,人们生活贫困。建国后,村民生活逐步好转。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万公斤,单产达到35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全村有大小拖拉机10多台,配套农机具齐全。现在从耕种灌溉、收割到运输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2004年,全村个体和私营业户已经发展5家,全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现在不但家家有大件家用电器,有的家庭还买上了电脑和轿车。全村有70%的老年人加入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2004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5103 |
十五里夼村 |
十五里夼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1年),原名展家夼,由展姓立村,村址在今村前小河南岸。1861年,捻军过境,把房屋烧了,捻军过后,人们迁到现在的村址建房居住,展姓的人不知去向。因距胶州城十五里路故改今名。 政区人口 十五里夼村位于胶州市南七点五公里,九龙镇驻地北五公里,三面环岭中间底洼平坦之处。东邻东宋家茔村和二0四国道一公里,西有九城公路与村北横贯东西的正阳省级公路(国庆节通车)胶州外环路交叉,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村现有占地面积2220亩,其中耕地1793亩,全村共有331户人家,总人口为1132人(其中男587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832.35万元,人均纯收入5004元。 经济状况 现有粮田面积1793亩,果园30亩,大棚蔬菜100亩。2002年春,投资6万元挖了一座储水16万立方米的水库,解决了村西耕地无水浇的局面。全村有私营企业(翻沙机加工)2家,与村里签约投资建厂的外资企业4家。全村有农业运输四轮车9辆,农用三轮车40辆,手扶拖拉机60台。1990年在村前建农村集贸市场(占地面积50亩),有主经营商店6处,流动经商户6户,还有部分短时个体经商户。2005年,已有国内外七家来本村投资建厂,年内已签约四家。 村居建设 整修了村里的十字大街,消除死胡同,清理三大堆,为村民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村庄也被评为青岛市、胶州市、九龙镇三级政府颁发的文明村庄奖牌。1993年,投资5万元,在村东头建了一座30米长、8米宽单口孔跨度8米的石拱桥,解决了村后流下柳柘河下游给村民遭成的交通障碍。1994年投资6万元对村前靠近农贸市场的太子河进行了改造,用山石砌成宽4.5米,高2.5米,长约三百米的石道河,河道两旁栽上了花木树。 鼓励村民在沿河地段植树造林,实行谁栽谁受益的办法,十几年来村前后的河流都变成绿荫带,上万棵杨柳树长大成材,给部分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回报,此举为美化环境、增加村民收入、防止水土流失一举三得的好办法。 社会事业 自1992年起设立大中专考生奖学金(大专400元,中专200元),凡本村每年考上的大中专学生都可享受奖学金。2004年,村里决定每年从公益金里给村民上交有关医疗部门合作医疗费,小病到村里卫生所,大病到医院,解决了农村百姓看病难的问题。2005年6月,实现了老有所养,全村六十五岁以上的男女村民,按每月每人30元从公共积累中领到了养老金,将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不断增加养老金额。自2004年以来过年每人五十元,中秋节每人三十元,来帮助村民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已有85%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手机180部,85%以上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二00三年底村里投资18万元让村民吃上了没有污染清甜的自来水(免费),旧村改造计划(建二层楼居民区)已上报镇政府。 联系电话 86-0532-85258167 |
张家艾泊村 |
张家艾泊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左右),由张姓立村,取胶州八景之一,“石耳争奇”(为艾山石耳)及陈子昂诗:“闻君太平世,栖泊灵台侧”,以示在艾山石耳旁居之意,名张家艾耳泊。简化为张家艾泊。 政区人口 张家艾泊村位于胶州市西南方向约9公里,九龙镇驻地西北处。东与肖家岭、东王屯相连,西与高家艾泊村、孙家艾泊村相接,南面不远处是北匡家茔村,北与胶西镇的尹家店村相邻。村东是同三高速公路,村后是刚刚竣工的王福公路,墨水河源头经村东向南折向西流。虽是细流,可常年不断。本村地处丘陵。全村版图面积1476亩,其中宅基地137亩,耕地869亩,果园菜园320亩。2005年,全村共有10姓,480人。 经济状况 张家艾泊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民生活困苦。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一个花钱靠贷款,吃粮靠救济的贫困落后村,逐步走向了富裕小康之路。全村养殖和种植季节大棚香菜成了村里乃至全镇的特色农业。村里几乎户户种香菜。全村有种香菜的冬暖大棚300个,占地200亩。现在村里有三个养猪专业户,一户奶牛专业户,两个养鸡专业户,一个养鹿场。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5万公斤,亩产达400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35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现在村里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街道干净整洁。家家有大件家电,户户通上了电话和有线电视,并吃上了自来水。全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5117 |
孙家艾泊村 |
孙家艾泊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杨姓在此立村,取胶州八景之一,“石耳争奇”(为艾山石耳)及陈子昂诗:“闻君太平世,栖泊灵台侧”,以示在艾山石耳旁居之意,名杨家艾耳泊。后杨姓户绝,孙姓增多,1947年改为孙家艾泊。省耳字。 政区人口 孙家艾泊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距九龙镇驻地西北8公里。东与张家艾泊相连,西与杜村镇公安屯为邻,西与高家艾泊紧靠,北与胶西镇的尹家店、陡沟村接壤。村后300米是刚竣工的王福公路。村庄北高南低,墨水河最上游的三条发源支流从村后经村中穿过,形成10余米宽的水沟,把村庄分成五部分,外人看来是五个互不相连的小村。村中小河沟深水浅,细流不断。本村地处丘陵,地少沟多,纵横交错,全村版图面积1699.6亩,其中耕地面积687亩。2005年,全村共有176户,520人。 经济状况 孙家艾泊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到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68.7吨,亩产达3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现在全村有大小型拖拉机50多台,农用车5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利用本村紧靠胶诸路和杜村工业园这个区位优势,自1984年,村民在村西公路边开汽车修理厂,农机修配站,白铁加工铺、饭店、商店20多家。还有20多户村民建起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近30亩,村民经济收入成倍增加。全村经济总收入443万元,人均纯收入4789元。 社会事业 经济的发展,村进了村庄两个文明建设。现在家家有了大件家用电器,户户通了电话和有线电视。2004年,出资5000元为村民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5119 |
臧家屯村 |
臧家屯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距今500余年(成化年间),臧姓兄弟六人从云南迁来立村,取村名臧家屯。 政区人口 臧家屯村位于胶州市南12公里,东邻204国道1公里,北靠栾家坟村,西邻九城路1公里,南邻殷家洼村,离九龙镇驻地1公里。土地类型为丘陵,全村总面积4100亩,总耕地面积2112亩,全村总户数302户,总人口962人。 经济状况 臧家屯村历来以农业为主,盛产花生、小麦、玉米和大豆。改革开放以来,剩余劳动力以第三产业为主,有建筑业、运输业、加工和服务业等多种打工方式,年收入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069 |
小打连沟屯村 |
小打连沟屯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清道光乙巳年,胶州志标为“常丰屯”,群众因村庄坐落在状似褡裢的沟坡,遂叫做褡裢沟屯。后简化为打连沟屯村。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从打连沟屯析出另置新村,因户数少,故名小打连沟屯,到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又简称为小屯。 政区人口 小打连沟屯村位于胶州市以南,二十五里夼西北1公里处,地处九龙山东南山坡下,北靠车家河屯、车家河村,东到九城路1公里,南靠同心村,西靠大屯村。全村土地面积820亩,耕地330亩。全村共有61户,173人。 经济状况 小屯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到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0吨,单产500多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到2004年全村小型机械拖拉机18台,农用汽车1部,播种机8台,大小运输车辆7部,家庭轿车1辆,店铺 3 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5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2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 村居建设 修葺8间办公室,把村民的房屋做了新的规划,从北向南排。全村有90%以上的户住上了新规划房屋。 社会事业 建国前,村民们过着贫穷的日子,饭都吃不上,能够入学读书的人很少。1950年成立了冬学识字班,从村里找有文化的人当老师,每年冬季利用晚上时间,组织青壮年读书识字,老师们凑钱买了罩子灯、火油,有时老师不在家,学员互教互学。还坚持上夜校学习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小屯村的教育事业与全国一样迅速发展,村民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村 90 %以上的老人入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98%的村民参与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5251018 |
打连沟屯村 |
打连沟屯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清道光乙巳年,胶州志标为“常丰屯”,因村庄坐落在状似褡裢的沟坡上,遂叫做褡裢沟屯,约定俗成,沿为正名,后简化为打连沟屯村。到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又简称为大屯。因村东临小打连沟屯村,所以,有大屯和小屯之称。 政区人口 打连沟屯村位于九龙山东坡,距九龙镇驻地西北1.3公里,是一个丘陵村庄。北与本镇车家河屯村为邻,南与本镇大宋家庄村接壤。全村现有人口570人,常住户190户,共有耕地1274亩。 经济状况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打连沟屯村兴修水利,建大小水库12座,大口井2个,农田基本上都可以浇上水,打连沟屯村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2005年全村共有手扶农用小拖拉机110部,农用四轮车10部,联合收割机一部,摩托车150辆。 社会事业 建国前,村民生活贫困,上不起学。1949年0从城里派来一名老师来村任教,共有学生35名。到1958年秋,为了普及教育又增设民办小学,发展到4个班,在校学生达120名。到1970年后,村里投资新建了教室,发展到6个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598 |
柏果树村 |
柏果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据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重修玉皇、三官、菩萨庙碑记载:村名为王家庄。后因庙内有两棵直径三米的大白果树,远近闻名,遂以树改村名白果树,演化为柏果树。 政区人口 柏果树村位于胶州市正南方5公里处,北与南关崔家夼村为邻,新建南外环路正好把两村隔开,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60亩,村前有沟十条分列主沟两侧,南与迟家屯村相接。全村共有867人,280户人家。 经济状况 柏果树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外出打工为副,畜牧业发达。解放前村民生活贫苦,一年能吃三顿饺子的家庭屈指可数。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修建大口井,修路,建水库,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如今村民们一天比一天好。到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49吨,单产250公斤。拖拉机30台,汽车3辆。80%的家庭有了彩电、冰箱,摩托车200多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代替了以前的“百头神驴”。群众生财之道有方:养牛的、养羊的、养鸡的、占全村的50%。尤其把多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打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90%的青年在胶州、青岛等地搞建筑行业。现在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步步迈向小康。全村经济总收入800万元,人均收入8000多元。 社会事业 柏果树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从办私塾到办国民小学,1963年成立完小,新建校舍15间,入学率达标,教学成绩突出。现今由于合点并校,1998年柏果树小学合并到艾泊小学,改为荣九希望小学。村民都加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04年修桥补路,建成了多年未能实现的自来水工程。 联系电话 86-0532-85255163 |
大宋家庄村 |
大宋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由宋氏立村,名宋家庄。后人户增多,以河为界,分为两村,西村人户较少,名小宋家庄,东村人户较多,名大宋家庄。 政区人口 大宋家庄村位于胶州市南部,九龙镇政府驻地西部1.5公里处。南与人荣村接壤,西临同三高速公路、小宋家村,北与大连沟屯接壤,东临瓦屋庄村。村前是九赵路,全村面积2767.6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宅基地面积239.5亩,水面121.9亩,企业房屋占地198亩,山岭地65亩,河床渠道609亩。全村共260户,人口853人。 经济状况 大宋家庄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生活困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粮食生产单一。建国后,人民的生活步步好转,农业操作技术也步步提升,粮食生产效益有了很大提高。目前为止,全村有农业运输车辆4辆,小型汽车3辆,195拖拉机8辆,手扶车60台,播种机3台,收割机3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另外,村庄还有大棚16个,收益十分可观。个体私营业户十几家,为农民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大宋家庄村无论在经济、文化、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99%以上,一个新型的开放的大宋家庄村将继续前进,村民的致富路将越走越宽广。 联系电话 86-0532-85251152 |
匡家岭村 |
匡家岭村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代,因匡家老茔在此处,有看莹的居住,立村后,名叫匡家庄村。清朝道光年间(1850年),标为匡家庄。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改为匡家岭村。 政区人口 匡家岭村位于胶州市南部,九龙镇政府驻地北部,距离胶州市区5公里,距离镇政府5.7公里,南与宋家茔村接壤,东面、北面与菩萨庙村、李家庄交界,西与柘沟村为邻。全村面积800亩,其中耕地450亩。2005年,全村共有203户,722人。 经济状况 建国前,村民生活极为贫困,少吃缺穿,无柴烧。匡家岭村正处在丘陵地带,十年九旱,少雨缺水,农作物没有好收成,遇上好年景,粮食亩产100市斤。碰上旱灾之年,颗粒无收。村民只能外出逃荒、要饭。新中国成立后,匡家岭村以农业为主,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水利建设。由村里投资15万元挖大口井3个、水库3座(每个水库容量20万立方水)。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00吨,单产500公斤。村民生活步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快速发展,到2004年全村有大小拖拉机9台、东方红链轨车1台、农用汽车12辆、播种机2部、收割机2台、脱粒机3部,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匡家岭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1981年建立龙山铸造厂,1996年改为青岛正大铸造有限公司。村里有锻打机械厂、机电维修厂、油坊、磨坊加工厂,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46户、建筑队、商店、饭店9家,翻砂厂有33家,年产值在50万以上,有3家年产值在一千万以上。全村建厂房50000平方米,并形成铸造加工一条龙,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转化农村劳动力200多人,村里的劳力不够用,雇用外村100多人。全村有大小运输车辆35部,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300万元,农业收入200万元。人均收入6000多元。 村庄建设 村投资60万元整修街道、硬化路面, 2005年,镇里规划了第二工业园,就在村西,与村里的厂房连成一片。工业园里新铺了路面,与九城路相接,交通十分方便。 社会事业 村里在解放前没有学校,于1953年建一处学校,三个教师。六十年代,成立了完全小学。2002年,学校合并到柘沟小学。全村户户拉上有线电视,村民家家喝上甘甜的自来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 联系电话 86-0532-85259005 |
爱国村 |
爱国村 村庄由来 爱国村与同心村是一个自然村,据记载是唐末明初时一郭姓在此立庄,因山上、河边树木很多,树茂柴广,故取名柴路夼,后为柴路镇。民国时期,改为二十五里夼。在土改时期被分为同心、中心和爱国三个生产大队。1971年,中心和爱国合并形成了现在的爱国村。 政区人口 爱国村位于胶州市南部的九龙山脚下,北靠臧家屯村,南邻朱家埠村,东依殷家洼和孙家庄村,西与同心村接壤。隶属胶州市九龙镇,是九龙镇政府驻地。全村总面积约120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达43公顷。全村共有302户,总人口839人。全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建设路穿村而过,东连二〇四国道,西接同三高速公路。境内有九龙镇政府、中心小学,有集市一处,集市规模较大,附近几个乡镇、几十个村庄的人都来赶集。 经济状况 由于处在乡镇和工业园的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水资源等资源丰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村庄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村领导抓住了这一机遇,乘势而上,招商引资有了新的突破。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高税收项目落户村里。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由农民转为工人,收入不断提高,大多数人家有存款,成为有名的富裕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民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贫困,住房全部是土坯草房,且破烂不堪,参差不齐。建国后,村民生活步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尤其是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之后,群众的粮囤满了,钱包也鼓了,土坯房逐渐被砖瓦房所代替,一部分村民还盖起了楼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社会事业 爱国村在1949年前,就有了私塾学校,学生20多人。1949年以后,村里办起了小学,教师两人,有四个班,100多人。全村共安装电话180余部,电视机280余台,机动车40余辆,有三家拥有了家庭轿车,有各种摩托车170余辆,部分村民还买上了电脑,装上了宽带。 联系电话 86-0532-82238119 |
柳沟村 |
柳沟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是明代从云南移民到此立村。因地处丘陵谷地,柳树成林,取名柳沟。 政区人口 柳沟村位于胶州城南部,九龙镇驻地北部的丘陵上,距胶州城6公里,距九龙镇驻地也是6公里。南与十五里夼村接壤,西面是南关办事处的崔家夼村,北面是斜庄村,东面是柘沟村。正阳路从村前经过,九城路从村东经过,全村面积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452亩。总户数208户,总人口698人。 经济状况 柳沟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地瓜、花生、小麦、大豆为主。解放前,人民生活很苦,许多人家吃不饱,穿不暖。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后,人民生活真实芝麻开花节节高。1956年,上级号召种金皇后玉米,家家分到了玉米棒子,吃上了大黄饼子。 1961年,因受“三风”(浮夸风、共产风、命令风)的影响,口粮严重不足,群众大量采树叶、挖野菜、草根充饥。老弱病人成倍增加,先浮肿,后干瘦。全村非正常死亡达56人之多,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从青岛请来老师,学习绣花,分纸花、布花两种。学成后,加工成品,都是高档宾馆、饭店的装饰品,还出口海外,村里和个人有较高的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群众形容生活是“天天过节,日日过年”。人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女的在家种田,男人外出务工、经商。务工、经商的占总劳力的90%以上,务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 村居建设 村容村貌也大有改观。建起拱桥四座,修整了街道,改变了村里上沟下崖的历史。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随着胶州市南外环路,又叫正阳路,可直达青岛,小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向西与省道朱诸路相接。村东九城路的开通,方便了生产和群众生活,坐上公交车10多分钟就到了胶州城里。柳沟村的地理位置优势越来越显现,土地的增值潜力很大,真正成为一块“风水宝地”已有不少客商前来考察投资兴业。 社会事业 1910年前,柳沟村就设有私塾,教学生读书识字。1931年,建初级小学,废除了私塾制教育。1936年,又增设短期小学,专收贫困子弟免费就读。1937年,又办了夜校,公家发给课本、吊灯、煤油。吸收青少年和部分壮年读书认字。可惜日寇入侵,不得不停办了。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民办小学,一个班,四个年级复式教学,学生48名,教师是义务上课。1952年秋收后,转为公办小学。1969年,发展到五个年级,六个班,六个教师。1988年,学校合并到十五里夼学区小学。柳沟村有很好的文化传统,解放前后村里多次组成茂腔戏班子、宣传队、秧歌队、高跷队,演出过很多新、旧剧目,五十年代,排演了《王秀兰》等剧目,村中塔起戏台,连唱好几天。六七十年代,又排演了样板戏《沙家浜》等,自制服装道具。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演员、伴奏员人才济济。还到外村演出几十场,深受欢迎。不少人家有了大电视、大冰箱,拥有私人汽车10多辆。 联系电话 86-0532-85258335 |
大王邑村 |
大王邑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郑姓人家从云南移来立村,因地处丘陵谷洼,取名郑家汪邑,后郑姓户绝,清代王姓成为主姓,改为王义庄。解放后,改称大王邑。以区分小王邑。 政区人口 大王邑村位于胶州市南部约12公里,九龙镇政府驻地以西3公里处。村庄东500米是同三高速公路九龙出口,九赵路从村中穿过。村庄南与洋河镇黄墩后村接壤,西与西宋家茔村相连,北与九龙山下的迟家屯、永安屯相接,东与小宋家庄村为邻。村庄面积1893亩,其中,耕地面积1630亩。2005年,全村共有305户,1023人。 经济状况 大王邑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人们缺吃少穿。建国后,村民生活有了根本性改善。1975年,九龙镇政府从全镇抽调壮劳力在月牙河上开工修水库,动用土石方用15万立方米,库容2千万立方米,1976年完成。1998年,村民改土活水,又修建水库一座,修建平塘6个,改造荒沙地500亩。村里没有村办集体企业,村民以种粮种菜为主。村庄水源充足,村周围平塘水坝,村后有大王邑水库,天旱能浇,天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粮食亩产达400多公斤,总产量82万公斤,在九龙镇是粮食产量较高的村庄。目前大王邑村有运输车辆9部,面包车4辆,有大小拖拉机200多台,而且配套机具齐全,耕种、收割、灌溉、运输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社会事业 大王邑有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早在清末时期就有私塾,刚解放时村里还办起了夜校、识字班,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新中国成立后,大王邑的教育事业发展更快,村里出资建起了60多间校舍,七十年代从小学到初中不出村就可以上学。八十年代末期初中合并到镇驻地。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 经济发展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目前村民家家有大家电,村里有家庭轿车4辆,50%的老人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6398 |
中赵家村 |
中赵家 村庄由来 据村后坟墓石碑记载,本村最早建于明朝,由赵姓立村。据记载,当时一赵姓官宦人死后葬于该地,后由看坟人立村名——赵家茔,此后便代代相传,直到民国后才正式改名为赵家庄。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中赵家。 政区人口 位于胶州市九龙镇北部,距离镇政府驻地约8公里。南临陈家庄,东靠营海镇徐家村,204国道位于村东1华里,村北与南关街道办事处南三里河村相邻,西与本镇李家村接壤。全村土地总面积686.8亩,其中耕地330亩。2005年,全村共有89户,320人。 经济状况 村民自古到今以种地为生。由于土地属丘陵薄地,产量不高,所以村民收入也不高,仅仅解决温饱。1958年,在村南部修建一座水库,面积约2.3万平方米,用以储水灌溉土地。后购进一台用煤炭作为动力的机器来提水浇灌村西土地。后又扩建中型水库。下水泥管通到了村北岭,实现了水利化。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这时粮食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亩产小麦近700斤。90年代前,村里没有副业收入,村务支出费用主要靠土地承包费和村提留,直到2001年村委才有经济收入,2004年收入最高,也只有49万元,主要是出让土地所得。现如今,村里先后建了多家工厂,有铸造厂、锻打厂、轧铁厂等,此外还建立了养鸡场7处,小手工业厂3家,工商户3家。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现在全村群众吃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硬化了主要街道,有私家轿车3辆,小面包车3辆。村庄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以上。小学入学率达到了100%。村民几乎家家有摩托车,家家看上了大彩电,电话普及90%以上,手机也成为青年必备通讯工具。 |
陈家庄村 |
陈家庄 村庄由来 陈家庄村子的由来,据说是明代(年月不详)胶州城里陈姓财主将坟墓建在陈家庄西北面,并有陈姓一家在此看坟,故得名陈家庄。后来陈姓户绝,村名沿旧。 政区人口 陈家庄村位于胶州市以南5公里,三里河南岭3公里处,九龙镇驻地北8公里。南与菩萨庙村接壤,西与李家庄村相邻,北与赵家庄相接,东与营海镇姜家村相邻。东距204国道500米。全村土地面积为657亩,其中耕地271亩。共98户,341人。 经济状况 陈家庄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转,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03年全村发展蔬菜大棚60多亩,以韭菜种植为主,是九龙镇六个蔬菜种植专业村之一,粮食单产4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提高,全村小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7辆,农用汽车5辆,播种机1台,脱粒机2台,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全村有大小运输车辆5辆,榨油坊、小卖部、机床等5家,规模养殖户(鸡、羊、猪)5家。2004逐步形成全村经济收入120万元,村级财务实行了由镇经管审计中心委托代理,村内支出由镇领导审核同意,方可支配,全村人均收入4000元。 社会事业 建国前,村民生活贫困,能够入学读书的很少,即便家庭条件好的也要出村五、六里读几年私塾便停了。新中国成立后,陈家庄的教育事业才发展起来。1963年,村里办起了民办小学。2003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4年村东边路重新修复。村内有1户家庭电脑入网,私有轿车2辆,小面包车3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加率达到98%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 |
李家庄村 |
李家庄 村庄由来 据《村志》记载,李家庄建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由李姓建村,以姓氏命名。 政区人口 李家庄位于胶州市南四公里,九龙镇驻地以北九公里处,双岭脚下,东邻赵家庄、陈家庄,南邻南关街道办事处七里河村,北邻盛家庄,与双岭村、柘沟村相连。土地类型为丘陵,全村总面积975亩,其中耕地面积341亩,总户数106户,人口330人。 经济状况 李家庄的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良好传统。工业主要以铸造加工业为主。自1967年村集体搞起翻砂厂(后更名为龙山李家庄铸造厂),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1988年更名为“胶州市九龙镇机械配件加工厂”,属集体企业。主要经营铸造、锻打、机械加工等项目,成为九龙镇铸造工业村之一。目前,全村共有集体、个体、私营业户十几家。2004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1000万元,上缴税金32万元。 建国后,人们的生活步步好转,农业操作技术也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效益也有了很大提高。2005年,全村有农业运输汽车7辆,小型汽车8辆,中小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16台,农用三轮车4辆、播种机2台、小型收割机4台、脱粒机2台。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除了种植业,村里支持发展养殖业,现有养鸡专业户3户,户均养鸡8000只以上,经济收入十分可观。全村人均纯收入5096元。 社会事业 解放前,村民生活困难,能够上学读书的很少。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李家庄村重视教育事业。1976年,投资10万余元建起了完全小学,1996年合点并校,学校迁至匡家庄。改革开放以来,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李家庄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村庄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社会治安非常稳定。计划生育工作自1993年以来,未出现计划外生育现象,连续十年被评为九龙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7%。 联系电话 86-0532-85258241 |
菩萨庙村 |
菩萨庙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因村内由高姓老祖母修建菩萨庙,借以命村。 政区人口 菩萨庙村位于胶州市南部5公里处、九龙镇驻地北7公里,属丘陵地,东以204国道为界,西与匡家岭接壤,北与陈家庄相邻,南与东宋家茔相接。全村土地面积26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64户,203人。 经济状况 菩萨庙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村民生活贫困。建国后,村民生活稳步提高。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6吨,单产65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2004年手扶拖拉机5部,机动车2部,汽车5辆,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04年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6家,饭店2家,养鸡户4家,运输3家,全村总收入90万元,人均4500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文明建设,从2002年开始,全村90%的人口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 联系电话 86-0532-85258673 |
东宋家莹村 |
东宋家莹村 村庄由来 东宋家莹村建村于清朝初年,1805年,高家兄弟3人从今胶州市南关办事处南三里河村迁来,是佃户,取村名高家庄,后来为清朝进士、广东布政使宋可发的坟墓看莹,形成村落,改名为宋家莹村。为与西宋家茔相区别,加方位词为东宋家茔。 政区人口 东宋家村位于胶州市新城区西南3公里,九龙镇驻地以北5公里,东邻湖州南路,南邻福王路,属丘陵地带,以种植粮食为主,全村面积816亩,其中耕地面积为417亩。2005年,全村共有200户,620人。 经济状况 1978年,生产队时期,二小队办起小厂子,先做爆竹,最多时,村里有十之七八的户做爆竹,危险性极大,后有关部门禁止土作坊生产烟花爆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05年全村个体私营户5家,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有18家,全村有大小运输车辆12辆,面包车4辆、轿车5辆。全村经济纯收入280多万,人均收入4600元。 村庄建设 村东204国道的拓宽改造,村南福王路的开通,胶州新城区的南移,使村子成为郊区,工厂、企业、学校、商店、机关纷纷落户,并投资兴业。工交车也通到村口,每10分钟一班,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社会事业 1976年,村里正式成立了东宋家莹村小学,有教师四人,村里筹建校园6间,四个班,学生100多人,后合并到十五里夼学区小学。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村委于2004年投资了3万多元扩建了集贸市场,方便了村民。2003年8月份,村委投资27万元新建了村办公室,为6间二层小楼,400多平方,改善了办公条件。村委设置了老年活动室,实行了“三代管”制度,建全了理财小组、监督小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等,使村财务工作走向正规化。2003年以后,两委研究给全村村民每人解决10元钱,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5258287 |
车家河村 |
车家河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有说元朝。传最早叫聚水河,因地处无名小河上游,诸流到此汇聚成河而得名。后车姓发展成主姓,遂改为车家河。 政区人口 车家河村位于胶州南部,南外环路以南1公里,九龙镇驻地以北三公里处。东靠九城路,东北处是十五里夼村,西面是车家河屯村,北面是柳沟村,西南面是大打连沟屯、小打连沟屯村。2005年底,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200亩,223户,742人。属丘陵地貌。 经济状况 车家河村虽处丘陵,但水、土资源条件较好,解放前没有利用起来,只能以传统农业为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地瓜、花生、谷子、小麦、高粱等。产量很低,大多数人家连饭也吃不饱,尤其是到了春天,多数人家断了粮,有的出外逃荒要饭,在家里的只有以野菜充饥。靠天吃饭,日子非常贫寒。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没有识字的人,建国后,农民的生活有新的好转,但仍不富裕。自改革开放后,村民的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因为村庄三面河流环抱,土地也比较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加之交通便利,非常适合种植蔬菜,尤其是塑料薄膜覆盖技术,在这里实行的较早,由露天菜园改为大棚种植,使产值迅猛增长,收入非常可观,生活水平随之提高。村民们瞅准行情,尝到种植大棚蔬菜的甜头,由原来的10多个大棚,猛增到200多个,这样使复种指数增加,每个大棚收入6000到8000多元,主要产韭菜和黄瓜。该村的大棚黄瓜色泽好,清脆可口,韭菜鲜嫩,营养丰富,特别是春节前后,大棚韭菜上市,成为胶州市民的-货,还到胶南、黄岛、青岛等地去卖,且价格比其他地方的菜高出了四至五角钱。下菜高峰季节,小到自行车,大到汽车,便到村里收购,好货不愁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菜专业村。全村有摩托200多辆,拖拉机10多台,手扶车80多台,农用汽车10多部,浇灌机130台,小汽车12辆。 村庄建设 村里规划的好,执行的好,大街、小巷笔直,大街较宽,现在仍能满足需要。房屋整齐,成排成行,绝大多数的人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社会事业 车家河村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相传在康熙年间就有二胡演奏队,仅有四五人。解放后,组建了一支茂腔演唱队,大约20人,后增加到40多人,经常请师傅教戏,越办越红火,每逢冬闲和年关便集中排练,不仅在本村演出,还经常被邻村请出去演出。 解放前,仅有一所私塾学校,大多数的穷人上不起学。解放后,村里的干部十分重视教育,在有限的财力条件下,于1968年盖起五间教室,二名教员。1978年又扩建了七间大教室,六名教师。使车家河的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村里还办起幼儿园一所,适龄儿童的入园率在95%以上。2004年,村里又为村民安上了自来水,装上了有线电视,村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现在打架闹事的人没有了,和睦文明的家庭越来越多,人们正无忧无虑的过着美满的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5251009 |
车家河屯村 |
车家河屯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车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为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取名丰顺庄。后分支到聚水河上游立村,名车家河,遂改为车家河屯。 政区人口 车家河屯村位于胶州市南部,距城区8公里,九龙镇驻地北部3公里处。南距大屯村1.3公里,西距迟家屯村1.3公里,东距车家河村0.5公里,北距南关办事处的崔家夼村2公里。车家河屯村地处丘陵地带,村西南面就是九龙山山顶。2005年底,全村共有土地1800亩,274户,875口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8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公顷,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5407公斤,粮食总产量567.8吨。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20万元。 社会事业 村民们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吃穿不愁,生活水平步步提高,家家有彩电,冰箱、摩托车也进入了普通百姓家中。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488 |
栾家坟村 |
栾家坟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五百余年,张大滨从大台(今胶南市)到此立村,名金河庄。明嘉靖年间大户栾检斋葬于此地附近后,张姓户绝,遂以栾家坟地为村名。 政区人口 栾家坟村位于胶州市南部9公里、九龙镇驻地东北2公里、东至204国道1公里、西至九城路0.5公里。村南与臧家屯为邻,西北面是车家河村,北面是十五里夼村,东面是营海镇的匡家莹村。2005年底,全村共51户,174人,耕地面积600亩。 经济状况 村庄地处岭坡,土地瘠薄,只适合种植地瓜、花生等,以前,没有水浇条件,也没有化肥,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少。很长时间内,主粮就是地瓜和地瓜干。吃顿玉米饼子算是改善生活了,面粉只能在过年和过节时才吃上一顿半顿。人民公社化以后,村里社员动员起来了,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上级的帮助下,修起了两座较大的水库,又使用喷灌机,使水浇面积达到了全村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面积也大大增加。由于村里土地多,产粮多,粮食不仅吃不完,还大量的出售换钱,换回化肥、农药、良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国家免除了农业税,种粮还发一定的补贴,粮食价位较前合理,种地的效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家家都买上了农业机械,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了3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12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底全村吃上自来水,解决了历年来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现在全村9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村庄的房屋规划,由于村干部好,社员拥护,规划得好,街道宽敞,房屋整齐,村子虽小,但呈现出一派新农村的喜人景象。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152 |
南孙家庄村 |
南孙家庄 村庄由来 据记载清朝孙姓在此立庄,取名孙家庄村。原有孙家老莹在村子前面,有大石碑,碑文不详,其碑毁于文革-时期。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南孙家庄。 政区人口 孙家庄村位于胶州市南部,九赵路与二0四国道交叉路口以南,北靠殷家洼村,南邻高家洼,东靠九龙镇粮所,西与爱国村接壤。隶属胶州市九龙镇管辖,全村辖区总面积170亩,其中二、三产业占地104.5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46户,总人口135人。 经济状况 全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建设路从村前过,九赵路从村后经过,东到二〇四国道不足1公里,西接同三高速公路路口仅有2公里。村西是跃进河,地下水源丰富,又处在胶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村前和村西面已有新星防腐厂、文和化工厂、鑫盛源织布厂等企业落户。二、三产业也很发达。还有一批待建和洽谈项目。厂房面积已经占了全村总面积的80%还多。大多数村民在工厂上班,收入大大增加。 社会事业 建国前,村民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贫困,住房全部是土坯草房,且破烂不堪,建国后,村民生活步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搞好农业的同时,又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群众的粮囤满了,钱包也鼓了,土坯房逐渐被砖瓦房所代替,一部分村民还盖起了楼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全村共安装电话30余部,电视机30余台,机动车16辆,有各种摩托车30余辆。孙家庄村成了一个富裕的村庄。村民重视教育,重视子女上学。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519 |
新民村 |
新民村 村庄由来 据蔡家沟《隋氏家谱》记载蔡姓人家于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82年)在此立村,由于地处沟底,以地形加姓氏命名为蔡家沟。建新村和新民村原来合称为蔡家沟村。1961年因村子较大、人口很多,为便于管理,分为建新、新民两个大队至今。 政区人口 新民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15公里,九龙镇最西部8公里处。东与本镇西宋家茔村、董家屯村相接,西与杜村镇的史家店子村、辛集村、姚家屯村相邻,南与洋河镇的泊子村、周村、相沟村、寺东村相连,北与杜村镇孝源店子村、风华屯村紧靠。蔡家沟村有九岭十八沟,且岭高沟深,在高处看,村庄在谷底;在村里向四周看,周围全是“山”,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全村土地面积4465.5亩,其中耕地1861亩。2005年底,全村共246户,802人。 经济状况 新民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岭高、地薄、缺水、闭塞,自然条件差。解放前,人们生活贫困不堪。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民们修水库,建塘坝,努力改善生活条件;栽果树、种蔬菜,调整种植结构。到2004年粮食产量达400吨,亩产达35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发展。现在全村有大小拖拉机140多台,农用运输车10台,农机具配套齐全,农业生产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991年,新民村和建新村出地出资建立了农村集贸市场。现在买卖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市场面积交易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目前全村共有私营店铺4家。到2004年全村总收入300万元,人均收入4500元。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两个文明建设。现在80%的家庭有大件家用电器,90%的户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有的户还买上了私家轿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7238 |
迟家屯村 |
迟家屯村 村庄由来 据史料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年月不详),姜、滕两姓立村,因地处大王邑北沟,故起村名王邑北沟。明天顺年间(公元1468年),有刘姓和迟姓(莱州府人)迁入,由于迟姓后人繁衍极快,逐渐发展为主姓,因此改村名为迟家屯村。 政区人口 九龙镇迟家屯村,位于九龙镇驻地西北约四公里处,东临车家河屯,西于南北匡家茔村接壤,北靠柏果树,九赵路和同三高速公路紧邻村西,全村版图面积约1500亩,其中耕地920亩。全村共有180户,508口人。 经济状况 迟家屯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村的经济飞速发展,2001年以后,挖大口井6眼,先后办起了铸钢厂、翻沙厂、冶炼厂、模型厂等大小工厂五处,全村有大小运输车辆20多台。2004年,全村经济收入390多万元,人均收入3000多元,上缴税收20多万元。 村居建设 投资26万元,修生产路30多条,把村内的街道及路面进行了整修硬化。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集体投资解决了村民的合作医疗款。2001年8月,村委多方筹集资金,投资近30万元,建起了一所拥有24间宽敞明亮教室的小学,学校总面积达5400平米。 联系电话 86-0532-85256338 |
西宋家茔村 |
西宋家茔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朝(年月不详)。据州志载:清顺治进士、广东布政使宋可发葬于此。由顾姓看坟,繁衍成村,名宋家茔。因本地二村重名,以方位区分,此为西村。 政区人口 西宋家茔村位于胶州市南部,九龙镇西部五公里处。南与洋河镇会子村、寺东村、黄墩后村接壤,西与本镇建新村、新民村接界,北与本镇董家屯村为邻,东与本镇大王邑村、永安屯村为邻。村中央有一条向南流的小河,把村庄分为沟东西两崖,河水流入洋河,注入胶州湾。九杜路从村前通过。村庄地处丘陵地带,坡陡、沟深。全村版图面积2213亩,耕地735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42户,407口人。 经济状况 西宋家茔村的经济历来以种植业为主。解放前村民无地种,靠租地种,靠扛长活打短工生活。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生活步步提高。修水库4座,大口井9眼,85%以上的土地能保证旱涝保丰收。到2004年底,村粮食产量由原来的单产1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经济收入由原来的人均1600元,提高到4000元。现在村民进城开店铺6家,村内商店2家,油坊3家,大小运输车辆11台,轿车一台,大小拖拉机51辆,喷灌机51台,联合收割机一台,村民耕种、收割、灌溉以及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社会事业 有4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95%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2005年8月全村都吃上了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5256260 |
双岭村 |
双岭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因为村前有座南北并排高耸的双岭(双岭,万历《莱州府志》载:“宋王氏双女冢”),大家便以岭名为村名。 政区人口 双岭村位于九龙镇的最北部,北与南关街道花园村为邻,南与李家庄村接壤,西与盛家庄村相连,东与南关街道办事处南三里河为邻,香港路在村后,东接204国道,西与朱诸路相连。全村面积560亩,其中耕地174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96户,203人。 经济状况 双岭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到2003年,粮食单产4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提高。村拖拉机2台,农用汽车2部,播种机1部,收割机1部,脱粒机1部,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万元,村级财务实行“三代管”,全村人均收入4000元。 村居建设 2002年,修建香港路,全村搬迁,新村建在旧村庄后大约300米处,建起了二层楼,大部分村民都住二层楼区,为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健全各项环境保护制度,定期组织村民学习环境保护知识,使广大村民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新上村办企业,严格执行“三同时”审批制度,各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村内主干道路硬化达到100%,村内环境卫生管理有序,而且重视环境宣传工作,村内无积存污水,村民知法、守法,对环保工作满意率达到了90%以上。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2004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 联系电话 86-0532-82217773 |
兰东村 |
兰东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大小兰东的记注。名称来历不清。有说清朝该地西岭早有村名叫“金玉兰”,后建村在其东,故名兰东,但金玉兰无考。有说因村在黄墩岭东,岭上古有寺庙,梵文称阿兰若。兰东即兰若之东,简化而成。 政区人口 兰东村位于胶州市南部,九龙镇西部,距九龙镇驻地3公里,南与洋河镇黑土岭村交界,北与本镇人荣村接壤,东与镇南外环路相接,西与洋河镇黄墩后相接,村西500米处同三高速路南北通行,村东有河流自北向南流入洋河,全村总土地面积910亩。其中,耕地680亩。现全村共有98户人家,322口人。 经济状况 解放前兰东村村穷富差别悬殊,穷人五、六十户,富人十几户,穷人的土地只占富人的10%左右,穷人以扛活、打短工、要饭为生,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建国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粮食大幅度的增产,每亩单产500多公斤,全村总产30万吨。全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长。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全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现在全村有播种机3台;收割机2台;脱离机2台;磨面机2台;大、小拖拉机8辆;三轮车3辆;挖掘机3台;运输车辆;4个户买上家庭轿车。2004年,村里投资40多万元,建起一个翻砂厂,效益很好。村里建筑工人达30多人,务工挣钱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还有用塑料大棚养蘑菇的,收入也不错。总之,村民的收入越来越多,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社会事业 全村80%的户按上了电话,70%的户拉上有线电视,村民全部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联系电话 86-0532-85251015 |
人荣村 |
人荣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清末,道光乙巳《胶州志》已有标注。名称来历含义不明。有说为姓任的开始在此为人看茔,发展成村后便叫任茔,后雅化为人荣村。 政区人口 人荣村位于胶州市九龙镇西南部,东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西邻洋河镇黄墩后村,南接本镇兰东村,北至大宋家庄、小宋家庄,东北靠瓦屋村。全村总面积为54700平方米,其中土地面积560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116户,总人口415人。 经济状况 解放前,人荣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大多数人以打长工、短工为生,群众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土地承包,粮食单产达到了350公斤,全村总产量达到19600公斤。村民在上级的支持和指导下,建起了塑料大棚。至今,已经发展到50多个,每个大棚收入万元左右。村里的人经常外出到寿光市、胶南市以及本市的先进种菜大户学习,认真钻研书本上的科学技术,并运用的生产当中去,上级农技部门,也经常来村里进行技术指导,现在,大棚菜种植已经基本成熟。尤其是沼气大棚种菜技术,是生态环保型和循环经济型。每个大棚建一个沼气池,造价1000多元,可用15年,把作物秸杆、烂菜叶子、人畜粪便等作为沼气原料,可产沼气供照明和做饭用。每年可以节省四罐液化气和照明电费,共计500元。沼气残液可作为肥料,可以节约化肥钱800——1000元。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循环经济,避免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村民为沼气大棚编了个顺口溜:“照明不用电,做饭不用炭,种菜省肥钱,产品无污染,黄瓜脆生生,圣女果儿甜,循环经济兴,农民笑开颜。”因此,这里生产的蔬菜品质很好高,在市场上享有盛誉,有的品种已打入了北京、青岛的超市,并受到欢迎。主要品种是圣女果(小小西红柿),色泽新鲜,口味纯正,酸甜可口,被人们当作高级礼品,馈送外商及亲友。沼气大棚种菜技术和生产的蔬菜品种,知名度很高,各种媒体都宣传报道过,是镇里和市里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人们种菜也得到实惠,收入逐年提高。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村共有运输车辆4部,农用车5台,播种机12台,收割机2台,脱粒机3台,手扶拖拉机30台,有店铺5家,3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于建筑行业,全村年总收入179万元。从种、运输、收割、脱粒等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水利配套改革。全村修建平塘一座,大口井2眼,机井四眼,80%的土地达到了旱涝丰收。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发展高效农业,建设了无公害冬暖沼气大棚,安排了家庭妇女和剩余劳动力,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4300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05年为止,农村养老保险达到50%,绝大部分村民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5%。 村居建设 村子的东面是镇里的工业园区,西边是同三高速公路的出口,北边是九赵路,直达204国道的建设路就在村后,交通方便,得天独厚。村里的水源条件优越,村北和村东各有一座小水库,水源充足。村庄的规划合理、有序,街道宽敞,房屋整齐。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美满,大步走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726 |
小宋家庄村 |
小宋家庄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朝(年月不详)由宋姓立村,名宋家庄。后人户增多,以河为界,分为东西二村,此为西村,东村为大。 政区人口 小宋家庄村位于胶州市南部,九龙镇驻地西2公里处,九龙山南侧。东邻大宋家庄,西邻大王邑村,南与人荣村、北与迟家屯村为邻。同三高速公路近靠村西边经过,并设出入口在村前。九赵路从村前经过。土地以丘陵为主,全村面积480亩,其中耕地面积200亩,村庄占地20亩。2005年底,全村共70户,总人口218人。 经济状况 小宋家庄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建国后,人们生活步步好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03年,全村有以化工防腐为主的私营企业5家,搞机械加工的企业一家,皮鞋加工企业一家。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4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300元。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34吨,单种粮食产量达到198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村共有中型拖拉机3台,小型拖拉机6台,手扶拖拉机8台,农用汽车2部,播种机2部,收割机一台,脱粒机2部,从耕到收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机械化。近两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全村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了小型手扶拖拉机。 社会事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民的精神文明的建设,2004年全村98%的村民加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到2005年参保人数达到100%。全村共有私家轿车4辆,大型工程机械一部。被评为市级“环境美”星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250161 |
瓦屋村 |
瓦屋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瓦屋村原有一高姓,人称为高八爷,不知何朝何代,在南方作战中立下大功,告老还乡,死后,殡葬在村南面不远处,1958年,他的坟被推平,坟前还有石碑,是他来此地立下村庄,还盖了当时少有的大瓦屋,所以称瓦屋庄。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瓦屋村。 政区人口 瓦屋村位于胶州市南部,九龙镇驻地1.5公里处,北与大连沟屯接壤,西与大宋家庄,人荣村为邻,南与闹埠村接壤,村东有一个600多平米的平塘,村后有九赵路,村西相隔500米是同三高速公路路口,村前是建设路。道路两侧已经绿化。全村面积为86300平方米,其中耕地654亩。2005年底,全村共143户,475人。 经济状况 2004年,有大型农机具一台,小型拖拉机30台,三轮车2部,农用车1部,播种机2台,联合收割机一部,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同时瓦屋村人以建筑业为核心,涌现出一大批建筑能手,100多人从事建筑业。从业人数占村民总数的四分之一。为国家的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村民的收入也稳步提高。特别是从事建筑业的率先富了起来。经济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现有轿车两辆,面包车三辆,家用电器齐全。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农业收入也有了很大的好转。随着工业园的迅猛发展,村东部、南部已是楼房、厂房林立。已有九龙镇房地产公司、自来水厂、聚泰化工厂、堡立铸造厂、皮衣厂、海陆科技有限公司,还有台湾独资企业电子厂等多家工厂、公司纷纷落户,投资建厂,部分村民变成了工厂工人。 社会事业 建国前村民生活贫困,全村上学的人少之又少。建国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上学率达到100%。村民积极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6%。 联系电话 86-0532-85251136 |
盛家村 |
盛家村 村庄由来 据墓碑记载,由盛世友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建村,原名福盛庵。后因过被诛,盛氏姓断,只剩庄园。后由刘氏、张氏改村名为盛家庄。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盛家村。 政区人口 盛家村位于香港路南150米,西至九城路,东至双岭村,南至柘沟村。全村面积1820亩。2005年,全村共183户,596人。 经济状况 盛家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村民的生活贫穷无比,少衣缺粮。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村村民生活步步提高,粮食亩产8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很快提高,到2004年,拥有小型拖拉机10台,播种机5台,脱粒机3台,农用汽车6部。耕地、播种、收割、运输一条龙服务。2005年,全村年经济总收入325万元,人均5700元, 社会事业 建国前,村民过着贫穷的日子,没有学校,上不起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建立了冬夜校、识字班;1952年成立了公办小学。村里办起了秧歌队和文艺宣传队。每逢节日,秧歌队活跃在村里。农闲的时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些喜闻乐见的小节目,题材多样,内容丰富。99%的村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20%的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5258590 |
高家艾泊村 |
高家艾泊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安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胶州八景之一,“石耳争奇”(为艾山石耳)及陈子昂诗:“闻君太平世,栖泊灵台侧”,以示在艾山石耳旁居之意,名安家艾耳泊。1920年左右安姓绝户,高姓成为主姓,改村名为高家艾耳泊。简化为高家艾泊。 政区人口 高家艾泊村位于胶州市西南方向10公里处,距九龙镇驻地西北部13公里。东与张家艾泊相连,西与杜村镇孝源村相邻,南与北匡家茔村相接,北与孙家艾泊村紧靠。村西不远处便是胶诸公路。村东是墨水河源头向南折向西流去,溪水潺潺终年不断。本村属丘陵地区,村庄北高南低。全村版图面积2200亩,其中耕地面积2000亩。 经济状况 高家艾泊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人们饥寒交迫,生活困苦。解放后,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60万公斤,亩产达3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2004年全村已有大小拖拉机百余台,大马力收割机2台,配套农机具齐全。现在全村从耕种到收割、运输、脱粒、浇灌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三产业发展很快,村民在本村和外地(城里)开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9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00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 社会事业 高家艾泊村重视教育发展。解放前,村里无能力办学,村里也很少有人念书学习。解放后,才和邻村合办起了初级小学,小学高年级(5-6)年级还得到外村学习。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村里多方筹资办起了从小学到初中一贯制的学校,后来又增设了高中部。80年代末期由于生源减少,全镇中学合并,撤销了初中和高中,现在村里只留有一所小学——九龙荣九希望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8%。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2004年,全村人吃上了洁净的自来水。村庄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部分路面进行了硬化,90%以上的家庭有大件家电,并安装了电话。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 联系电话 86-0532-85255075 |
北匡家茔村 |
北匡家茔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原为律性佃户给胶城匡家看茔,繁衍成村,名匡家茔村。后随人户增多,便以小河为界,河南为南匡家茔,此为北匡家茔。 政区人口 北匡家茔村位于墨水河的最源头,离胶州市偏西南部10公里处,九龙镇驻地西北部6公里处。东与出家屯村紧靠,西与杜村镇孝源店子村为邻,南与皂户屯、南匡家茔相连,北与东王屯村、高家艾泊村相接。全村版图面积2497.3亩,其中耕地面积1299.6亩。2005年底,全村共338户,897人。 经济状况 北匡家茔村经济历来以种植业为主。建国前,村民逃荒要饭,吃不饱、穿不暖,打短工、扛长工,过着饥寒交迫的贫穷生活。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有了根本的改善。粮食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3000公斤增加到2004年10万多公斤。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到目前,全村已有大小拖拉机100多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量人力投入二三产业,村民常年在外经商打工的有300多人。村民最突出的是建筑人才丰富,有建筑技术职称的就有几十人,村民的建筑业年创收300多万元。 社会事业 北匡家茔村重视文化教育。早在清末时,村里就办过私塾。解放后,和南匡家茔村合作正式办起了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大大提高,同时还办起了成人夜校,识字班,学政治、学文化,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1978年,村里办起了从小学到初中12个教学班,并且还办了两个农业技术中学班。 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现在全村98%的村民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有五家买上了私家轿车,全部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联系电话 86-0532-85256522 |
南匡家茔村 |
南匡家茔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原为律姓佃户给胶城匡家看茔,繁衍成村,仍名匡家茔。后随人户增多,便以小河为界,河南为南匡家茔,河北为北匡家茔。现全村共有180户,600人。 政区人口 南匡家茔村位于胶州市西南10公里,九龙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处。东与迟家屯村、皂户屯村相接,南与董家屯村相靠,西与杜村镇孝源店子村为邻,北与北匡家茔村紧连。本村属丘陵地带,全村版图面积2010亩,耕地面积1400亩。 经济状况 南匡家茔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村民生活贫困。建国后,村民生活逐步好转。2004年,村民在本村和城里开各种店铺7家,大小运输车辆5部,全村粮食总产量达49万公斤,亩产达35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很快,全村有大小拖拉机近百台,和拖拉机配套的机具齐全(水泵、脱粒机),现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0万元,人均收入4500元。 社会事业 南匡家茔村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早在1940年就办起了胶州南乡比较早的完全小学,也叫洋学(1-6年级),并出高薪聘请了名师来校任教。解放后成为国办小学,杜村镇的雷、车、匡三个孝源,孝源店子村的学生也来南匡家茔村上学。1970年小学又附设了初中,当时有中小学生近千人。同时村里还开办了夜校、扫盲班。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家家不但有大件家用电器,而且户户通了电话和有线电视,现有私家轿车3辆,百分之六十的老年人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2004年以来,全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 联系电话 86-0532-85256268 |
毛家岭村 |
毛家岭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30年左右),由毛姓立村,因地处锡恩岭林丛中,取名丰林庄,后改为毛家屯,1991年改为毛家岭。 政区人口 毛家岭村位于胶州市南6公里处,九龙镇西北部。东与本镇白果树村紧靠,西与挪庄、肖家岭、东王屯相邻,南与迟家屯村相忘,北与南关办事处崔家夼接壤。村前小河向北流入三里河。村后百米远是新修的王福公路。本村居丘陵地带,且沟深坡陡,石头多。全村版图面积为700亩,其中耕地460亩。 经济状况 解放前,全村人有土地的很少,90%以上的户是佃户,村民都是租地种,每亩每年交租一斗或一斗半不等,遇到灾年收的粮食还不够交租子,人们生活苦不堪言。解放后,村民生活有了根本改善。到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13万公斤,亩产达300公斤。村里有了一定数量的农机具,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0多万元,人均收入4000多元。 社会事业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5097 |
挪庄村 |
挪庄村 村庄由来 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马姓、张姓立村,原址在岭西,与肖家岭共吃北沟泉水,两村闹纠纷,被逼迁至岭东坡,取名挪庄。 政区人口 挪庄村位于胶州市区西南部6公里处,九龙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东与南关办事处七里河村、徐家园村、崔家夼村相邻,西与胶西镇尹家店村相接,北与南关办事处逯家沟接壤,南与本镇毛家岭、东王屯紧靠。九赵路从村西通过,再往西200米便是同三高速公路。村南不远处是新修建的胶州市南外环路。本村地处丘陵,全村版图面积约3700亩,耕地1400亩。现在全村共280户,810人。 经济状况 挪庄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村民生活贫苦不堪。解放后,村民生活有了根本改善,到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2万公斤,单产达到3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4年,全村有大小拖拉机近200台,各种农机具配套齐全,现在从事收割、耕种、运输、脱粒以及浇灌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96年,本村建立集贸市场。集贸市场繁荣、秩序井然,交易品种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全村有个体私营业商店11家,大小运输车辆20部。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800元。 社会事业 挪庄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早在清同治年间(1867年)办起了私塾。1947年,村里办起了正规小学,学龄儿童都能入学。村里还办起了夜校、识字班。20世纪70年代初期,村里还办起初级中学,后因生源不足,到80年代初期撤销了初中,与镇中学合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8%以上。1977年在县水利局的帮扶下,建起了自来水塔,成为九龙镇第一个吃上自来水的村庄。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精神文明建设。村民不但家家有大件家电,而且有的村民家还装上了电脑,现在全村有轿车11辆,全村75%以上老人加入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5387 |
建新村 |
建新村 村庄由来 建新村和新民村原来合称为蔡家沟村。1961年因村子较大、人口很多,为便于管理,分为建新、新民两个大队至今。据《隋氏家谱》记载蔡姓人家于明代成化年间(1482年)在此立村,以地形加姓氏命名为蔡家沟。 政区人口 建新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15公里,九龙镇西部8公里处。东与本镇西宋家茔村、董家屯村相接,西与杜村镇的史家店子村、辛集村、姚家屯村相邻,南与洋河镇的泊子村、周村、相沟村、寺东村相连,北与杜村镇孝源店子村、风华屯村紧靠。全村共有土地面积 4360亩,其中耕地1862亩。 经济状况 建新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岭高、地薄、缺水、闭塞,自然条件差。解放前,人们生活贫困不堪。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民们修水库,建塘坝,努力改善生活条件;栽果树、种蔬菜,调整种植结构。2004年粮食产量达450吨,亩产达35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发展。现在全村有大小拖拉机120多台,农用运输车11台,农机具配套齐全,农业生产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991年,建新村和新民村出地出资建立了农村集贸市场。现在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市场面积交易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全村共有私营店铺5家。2004年全村总收入320万元,人均收入4550元。 社会事业 解放前,虽有私塾,但由于生活贫苦,能够念书的人很少。1948年,本村组织办起了初级小学,1950年村里办起了完全小学(1-6年级)。1969年村小学又附设了初中。这时初中教育已完全普及。1980年后,由于生源减少,全镇中学合并,初中部撤销。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两个文明建设。现在80%的家庭有大件家用电器,90%的户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有的户还买上了私家轿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256548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