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洋街道位于台州市路桥区西南部,东接路桥街道、路南街道及峰江街道,南和温岭市泽国镇相邻,西依黄岩区院桥镇,北靠路北街道和桐屿街道,为路桥城区六个街道之一。街道下辖2个居委会和21个行政村。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700人。办事处驻螺洋街居民区,邮编:318050。 1998年10月,螺洋街道办事处在螺洋乡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螺洋街道的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5年,螺洋街道实现生产总值5.23亿元,增长24.7%;财政总收入6233万元,增长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10万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7574元,增长23.66%。
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财政总收入9528万元,同比增长82.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16万元,同比增长77.43%,农民人均收入达8150元,同比增长8%。
螺洋街道
-
历史沿革
螺洋街道 1949年5月解放后,分别建立联洋乡、下岭乡和南山乡,1952年撤联洋乡,建螺洋乡,隶属黄岩县。1956年撤区并乡时,螺洋、下岭、南山三乡合并,以当时乡政府驻地螺洋街命名为螺洋乡。1958年以区建社,属路桥(大)公社,称螺洋管理区。1961年体制改革,沿用旧名,恢复为螺洋乡。1994年8月22日,台州撤地设市,路桥升格为区,螺洋乡划归路桥区管辖。1998年10月26日,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撤销螺洋乡建制,设立螺洋街道办事处。
-
工业发展
工业方面,实现了经济总体的健康快速增长。2005年,工业总产值20.85亿元,同比增长29.07%,工业销售产值20.79亿元,产销率99.71%,其中规模上企业实现产值9.53亿元,同比增长65.36%,农民人均收入达7547元,同比增长23.66%。
-
农业发展
农业方面,发展规模效益农业,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237亩;建成岘头林、岙王、高洋应、后郑村标准农田1700亩;重视农村信息建设,注册开通农民信箱用户1020多家,及时传递致富信息。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投入230万元完成岘头林村市级小康示范村创建和高洋应、园珠屿的村庄整治工作;0完成省“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现场会藕池参观点创建工作,藕池被评为“全省绿化示范村”称号。
-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方面,按照路桥主城区拓展框架而合理布局,做好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包括甬台温铁路建设、台州二期供水工程、财富大道南延工程和双庙、樟岙安置小区建设。努力把螺洋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路桥的西窗口。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37万人 | 20.68平方公里 | 331004004 | 318000 | -- | 查看 螺洋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藕池社区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藕池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二友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二友村谷歌卫星地图 |
樟岙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樟岙村谷歌卫星地图 |
罗家池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罗家池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岙里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大岙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南山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南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向北屋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向北屋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洋应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高洋应村谷歌卫星地图 |
车头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车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岙王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岙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
螺洋社区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螺洋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火炬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火炬村谷歌卫星地图 |
池头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池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保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上保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倪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上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园珠屿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园珠屿村谷歌卫星地图 |
永远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永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岘头林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岘头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下寺前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下寺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寺前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上寺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
莲花社区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莲花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后郑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后郑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风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东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庙村 | ·路桥区旅游·路桥区特产·路桥区十大特产·路桥区十景·路桥区 | 0 |
---- |
查看 双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路南街道 |
2006年街道实现生产总值21.4亿元,同比增19.67%;财政总收入2399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443万元,分别增长32.8%和20.9%;农民人均纯收入9554元。 【工业经济】 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1.03亿元,销售产值70.29亿元,分别增16.96%和16.83%;实现出0货值14.67亿美元,自营出口值1.64亿美元,分别增27.79%和52.55%。台州汽配城建成开业,凯美瑞 路南街道、奥迪等4S店建成并投入使用;上海联华、家乐惠等连锁门店先后开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新增专利示范企业国家级1家、市级1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各2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各3家;企业与大专院校共建创新载体3个,申报国家级重点火炬项目1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个,省级新产品鉴定13个,获得国家专利88件;新增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名牌1个,省著名商标2个;通过ISO14000认证2家,清洁生产审核3家。引进各类高级以上职称人才13人,现有人才总量达3983人。 【农业农村】 洪洋村顺利通过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验收;肖王泾、长浦泾整治、疏浚工作全面完成,河道管护措施全面落实。开展实施三单制培训和上门办班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全年共完成培训2424人,培训后转移472人。永源与后阮、中诚机电与上张等9个村企签订结对协议,落实结对帮扶无偿援助资金200多万元。 【城乡一体化】 2006年,街道先后投入425万元用于主干道沿线村庄环境整治与建设,共拆除违章建筑250间,新建围墙3200米,粉刷赤膊墙1万平方米。后阮中心村一期房屋全面结顶,上张中心村和方林苑三期房屋全面完成桩基工程,杨戴、邵家中心村全面启动。对部分已建成小区实施乔木进村工程,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和后续管理力度。组建规划监察与城管综合执法队伍,实施网格化、无假日巡逻,全年共拆除违章建筑46708平方米,还耕5318平方米。 【社会各项事业】 全年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14万元,推进中小学食宿和学校改造工程建设。新建农村俱乐部9个,示范性俱乐部1个;街道成功地举办了首届老年运动会,并被评为省小康型体育镇(街道)。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进保,五保户全部实现集中供养,残疾人帮扶、贫困户救助等工作进一步落实。对5个场外固废拆解点234个拆解户进行全面取缔;投入150万元,新建了高标准的生态墓区,对虎山1500多穴公墓和私坟全部拆迁。 【平安路南】 建立“平安、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各村开展“我为人家守一夜人家为我守一年"活动,安排村民与村里的民防队一起值夜。开展综治进民企和综治进村(社区)活动,并建立了综治指导员制度。坚持开展领导干部信访值班和下访制度,对矛盾纠纷按月定期摸排和调处,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施领导包案。集中开展“三合一”企业、用电安全、火灾隐患等专项检查,并在12月8日成功举行全区首次综合性灭火救援演习。 【党的建设】 完成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扎实开展“关爱基层、服务三农”等活动。加强机关干部的教育、培训、管理和监督,建立“摸民情、解民忧、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的蹲点解难制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继续抓好“四条禁令”的落实和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五项制度”,深化廉政教育“六进”活动,健全“三重一大”票决、财务审批“一枝笔”等各项制度。 【特色工作】 一、街道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与蹲点解难、结对帮扶等结合起来,促进村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市、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台州日报、台州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对此进行专题报道。二、2006年初,街道整合新、老干部群体的资源优势,挑选部分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担任师父,与年轻同志结成对子,帮带年轻干部学习农村政策,掌握工作经验和复杂纠纷调处等。制度实行以来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对此做了专题报道。 三、2006年街道在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宗教场所等五类组织中广泛开设“和谐讲坛”,较好地推动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宗教和谐、社会和谐。 四、开展团员活动册制度。活动册以青年团员参加活动次数作为基本加分方式,最后累计得分是荣誉获得的基础,再利用团员“推优”的方式,以分数加上平时表现作为团员入党的依据。在2006年的几次抗击台风过程中,青年团员发挥了青年骨干的主力军作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
路桥街道 |
路桥街道前身是原路桥镇,因台州撤地设市,于1995年12月18日建立。路桥街道地处路桥城区中心,辖区9.3平方公里,人口55628人,下辖14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是台州市主体城区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为浙东南沿海商品集散中心和全国投资环境百强乡镇之一。 面积: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9亩,地理位置:城区, 路桥街道地图路桥街道地图 中心人口:58040人,22381户,行政区划:14个行政村,6个社区街道办事处所在地:路桥邮电路188号 - 经济水平 2006年全街道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9%;实现财政总收入5.849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6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21.09%;辖区市场成交额231.5亿元,同比增3.8%。 - 商贸建设 2006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4.76亿元,占70%,同比增13.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4亿元,同比增15.8%,现代服务业如旅游业、信息服务业、金融、知识型产业等发展迅猛。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共计投入改造资金1.2亿元。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东城物流中心一期已开业,配合区政府新建西城仓储中心。同时抓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完善消费安全网络体系。 - 工业经济 保持了工业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6.4%;完成自营出0货值8200万美元,引进外资568万美元。全年新增规模企业6家。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4亿元。做好服务,落实联系企业制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方面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尽快帮助解决;落实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 城市建设 坚持建设与改造结合,管理与整治并重的原则,以旧村、旧城改造,公共设施完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致力打造“古今商城,生态都市”。十里长街一期安置房平稳有序地落实了择房安置;积极构筑“路桥城”的业态规划,启动重振十里长街改造区块商业繁荣计划,目前文化广场已顺利开街;着力推进东城安置小区的工程建设。积极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龙头王村、辽洋村改造区块已开始运作,石浜村取得突破,良一村、下包村全面完成前期调研,正进行规划调整。辖区重点工程河西大厦、下包村办公楼、良一村老年公寓工程进展顺利,配合推进了区重点工程“石浜隧道复线工程”,积极配合区政府做好永宁河河道疏浚和河岸砌石、绿化。沿线涉及的浃里陈、辽洋、石浜、下包、丁岙5个村,实现赤膊墙粉刷2000平方米,河道清理2500米。及时组织实施良一等村规划小区的配套建设,投入875万硬化下里街等道路8万多平方米,疏通排污管道2000多米。全年投入165万打造绿色家园,新增绿化3.1万平方米。 |
路北街道 |
路北街道作为主城区,是打造都市路桥的主战场。全街道面积13.9平方公里,人口19151人。街道辖2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005年,街道完成工业总产值30.1848亿元;其中完成规模企业产值17.38亿元,完成工业性投资2.30亿元,完成自营出口额7580万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1668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42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868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年收入7908元。 - 工作思路 2006年度街道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总揽全局,努力践行“-”重要思想,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认真实施城市化战略、产业梯度培育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城市建设上,以项目推进为引擎;在经济发展上,以全面创新为重点;在和谐社会建设上,以协调发展为抓手;在党的建设上,以先进性教育为载体;不断强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意识,争当 “两个社会”建设排头兵,努力推进路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 奋斗目标 2006年度工作的奋斗目标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43亿元,比05年增长17.1%;其中,一产增加值3338万元,增长2%;二产增加值11.3亿元,增长18%;三产增加值3.8亿元,增长17%;财政总收入2.61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8亿元,增长30.6%;工业总产值33亿元,增长10%;规模企业产值22亿元,增长28.6%;市场成交额30.93亿元,增长21%;完成工业性投入2.5亿元,增长10%;引进外资1200万美元,增长20%;外贸自营出口7000万美元,增长7.7%;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818万元,增长9%;农民人均收入8540元,增长8.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下。 - 工作计划 主要工作计划:路北作为路桥区新区开发的热点地带,要通过更好地锻造城市基础设施的精品项目,加快打造现代都市新形象;要通过对外合作和交流,更多地吸引外资和外来技术,更快地发展城市经济;以协调发展为抓手,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努力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要继续深入开展以学习 “-”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0员先进性教育,更多地探索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更快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项目建设 以项目推进为引擎,打造现代都市新形象。 一是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认真抓好民营经济论坛项目的工程建设,对恩泽医疗中心、华东塑料城、装饰城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要继续做细工作,统一好广大干部群众的指导思想。要围绕经济杠杆,利益导向,文明意识,大局意识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三是要仔细研究“立改套”的各项政策措施,探索适合路北城市化推进的“立改套”工作方案。要多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利益关系,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和谐统一。四是要大力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在做好大部分村民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那些蓄意阻挠建设和征地拆迁工作的极个别人员,采取果断的措施。 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始终不渝地把城市建设当作路北重中之重的工作,提高供地率、报批率、开工率。一是加快行政中心建设步伐。要及时做好区政府新办公大楼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启动公安分局、广电分局、规划处等单位的办公楼建设。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抓好腾达路东西伸、银座街北延、银安街北伸、商海街北展、南山街北延、双水路西延等工程建设。三是加快三产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启动装饰城二期项目的建设。四是抓好公建项目和标志性建筑。抓好区疾控中心、邮政大楼等公建项目,推进世纪大厦、中石化大楼、耀江新世纪购物中心、玉宏现代城、刚泰艺鼎、汇鑫大厦、泰隆大厦、永源大厦、双菱大厦等新地标建筑。四是全面推进高档住宅区和新型村民安置小区建设。加快建设水天一色、嘉裕小区、华港广场、东南雅苑等住宅区,抓紧建设碧波家园、河畔人家、阳光春城、江南名苑等安置小区,使农民住宅小区真正实现“立改套”。 |
螺洋街道 |
螺洋街道位于台州市路桥区西南部,东接路桥街道、路南街道及峰江街道,南和温岭市泽国镇相邻,西依黄岩区院桥镇,北靠路北街道和桐屿街道,为路桥城区六个街道之一。街道下辖2个居委会和21个行政村。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700人。办事处驻螺洋街居民区,邮编:318050。 1998年10月,螺洋街道办事处在螺洋乡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螺洋街道的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5年,螺洋街道实现生产总值5.23亿元,增长24.7%;财政总收入6233万元,增长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10万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7574元,增长23.66%。 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财政总收入9528万元,同比增长82.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16万元,同比增长77.43%,农民人均收入达8150元,同比增长8%。 螺洋街道 - 历史沿革 螺洋街道 1949年5月解放后,分别建立联洋乡、下岭乡和南山乡,1952年撤联洋乡,建螺洋乡,隶属黄岩县。1956年撤区并乡时,螺洋、下岭、南山三乡合并,以当时乡政府驻地螺洋街命名为螺洋乡。1958年以区建社,属路桥(大)公社,称螺洋管理区。1961年体制改革,沿用旧名,恢复为螺洋乡。1994年8月22日,台州撤地设市,路桥升格为区,螺洋乡划归路桥区管辖。1998年10月26日,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撤销螺洋乡建制,设立螺洋街道办事处。 - 工业发展 工业方面,实现了经济总体的健康快速增长。2005年,工业总产值20.85亿元,同比增长29.07%,工业销售产值20.79亿元,产销率99.71%,其中规模上企业实现产值9.53亿元,同比增长65.36%,农民人均收入达7547元,同比增长23.66%。 - 农业发展 农业方面,发展规模效益农业,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237亩;建成岘头林、岙王、高洋应、后郑村标准农田1700亩;重视农村信息建设,注册开通农民信箱用户1020多家,及时传递致富信息。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投入230万元完成岘头林村市级小康示范村创建和高洋应、园珠屿的村庄整治工作;0完成省“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现场会藕池参观点创建工作,藕池被评为“全省绿化示范村”称号。 -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方面,按照路桥主城区拓展框架而合理布局,做好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包括甬台温铁路建设、台州二期供水工程、财富大道南延工程和双庙、樟岙安置小区建设。努力把螺洋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路桥的西窗口。 |
桐屿街道 |
桐屿街道位于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是台州市“绿心”规划中心区,2002年4月由建制镇改为街道,是 台州中心城市“三区五镇”之一,它东倚路桥城区,南邻螺洋,西连黄岩城关,北接椒江东山,境内道路纵横,河道错综,交通十分便捷。50米宽的104国道穿境而过,全街道现辖2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人口32790,总面积33.01平方公里。办事处驻羊山居民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甬台温铁路桐屿段、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工程已进入施工建设,路桥农民“立改套”小区“鹏盛嘉苑”率先在全区分房到户,共涉及安置人口2489人,618户,1483套,总安置面积148260平方。自1996年开始,桐屿沿山区块17个村居、面积22平方公里受市政府“绿心”总体规划控制(居民约1.8万人,耕地近1万亩,山坡地1.5万亩,均占街道总地域和总人口的2/3),造成村级集体经济入不敷出,不能通过调整生产用地来发展个私工业,沿山村居基础设施差、村民收入低、村民建房难、违章建筑增多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桐屿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 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和3万多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桐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全街道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34亿元,财政总收入945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844万元,工业总 产值25.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达6631元,基本上形成了电线电缆、塑料制品、卫生洁具、摩托车制造及配件生产四大支柱产业。路桥区塑胶产业基地是路桥区的五大特色产业基地之一,位于台州大环线(桐屿段)以南,离路桥城区5公里,黄岩城区10公里,是路桥与黄岩之间的结合地带。与台州市“绿心”生态旅游开发区形成两翼,遥相呼应。塑胶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750亩,计划通过5年时间分三期实施。一期用地220亩,总投资6600万元;二期用地300亩,投资9000万元;三期用地230亩,投资7000万元。基地自1999年8月启动以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的总体要求,建设本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征地,统一报批的“四统一”原则。基础设施实现“六通一平”。如今已有德东电机等50多家企业进驻基地,总投资逾1亿元。自1999年8月开始投资建设塑胶产业基地,吸引了多家塑胶企业的进驻,逐渐形成了专业生产各种塑料日用品、汽摩塑料配件、工程用塑料(型材、扳、管及水道配件)、塑料家具、塑料模具及机械等产业集群。根据路桥区“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日用塑料制品、以塑代钢代木用工程塑料制品、家电用塑料件等,打造路桥的塑料制品产业成为国家级产业基地(台州)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会事业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接轨老城区、建设新桐屿”的城乡一体化推进步伐,甬台温铁路桐屿段、市恩泽医疗中心工程已进入动工建设,“锦绣家园”和套式安置房“时代花园”失土农民安置小区建设进入尾声。 规模效益农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扩大以枇杷为主的水果“绿色食品”示范基地、以小稠为重点的沿山花卉苗木基地、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等三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7家,枇杷等特色水果远销全国各地,食用菌生产的数量、质量及销量,稳居全市首位,枇杷产业基地等被列入省级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省级食品基地。投入100多万元,在小稠村开展新农村建设,铺设给水、污水、排水三网工程,绿化建设、赤膊墙改造,村民活动中心建设。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自97年开始的蹲点调研机制,共开展蹲点调研解决重大问题近20次,涉及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及矛盾纠纷排查解决等各个方面,做法受到省、市各级的肯定。自2000年9月,在桐杨居开展“我为大家守十夜,大家为我守一年”的全民义务巡逻试点取得成效后,在全街道全面推广实施,被《中国江南警视》杂志推广,市、区在总结我街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治安巡逻活动。 - 支柱产业 桐屿镇是我国主要的枇杷产地之一。据史载,该镇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枇杷栽培。目前枇杷种植面积7200 亩,1997年该镇枇杷总产达4078吨,占当年全国产量1/4,成为该镇第一支柱产业。1996年,桐屿镇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枇杷之乡"。2000年省林业厅授予桐屿镇"枇杷之乡",列入省首届林业特产之乡名单。自1997年始,每当枇杷成熟季节区旅游分局会同桐屿镇政府都在枇杷园举办以生态农业观光为主题的旅游节活动,观光园内修建了茶室、洗翠潭、赏心亭、悦目亭等休息游乐场所。园内参与性娱乐项目丰富多彩,传统戏曲表演、民俗风情展示、山中寻宝、枇杷采摘等活动令游人流连忘返。枇杷节的举办既延伸了传统农业产业链,增加了经济效益,又作为城区唯一的生态旅游节庆成为节假日城区人们的休闲场所,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桐屿枇杷节作为台州市第一个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列入市十大旅游节庆活动。在台州市组合式山水城市中心"绿心"旅游区规划中,桐屿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得以凸现,规划开发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中心。[1] |
峰江街道 |
峰江街道位于台州市区南大门,南邻泽国,东接新桥,北连路南,西界螺洋,104国道、路泽太一级公路纵贯南北。面积27.74平方公里,2005年下辖30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户籍人口4.23万人,流动人口4万馀人。行政中心设浮排居,办公地址为峰江街道银水路199号,邮编:318054。2005年,全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93.34亿元,财政收入1.3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64元。 上世纪90年代末在辖区内梅屿山出土的商代文物石斧,把路桥的历史往前推了500多年。 1949年8月,建立峰江乡,直属黄岩县(1951年起,峰江属新桥区公所;1961年9月起,属新桥区革命领导小组;1979年5月至1992年5月,重属新桥区公所);1956年3月安溶乡并入,1958年11月改为峰江大队(管理区),1961年9月改称峰江人民公社,1969年6月为峰江公社革委会,1981年3月为峰江公社管委会,1983年12月後重新改为峰江乡。1992年5月撤扩并时,峰江、清陶、保全三乡合并,改制为峰江镇,直属黄岩市。1994年8月,台州撤地建市、路桥建区,峰江直属路桥区。2002年4月,峰江撤镇建街道。 - 行政区划 辖白枫桥、山後许、兴峰、浮排;白枫岙、十份、苍东、上蔡、西山、路西、安溶、李蓍埭、黄施洋、下泾头、下陶、葛家、沧前、车前、施家、蒋僧桥、左川胡、孙家、下洪洋、苍西、亭屿、上陶、八份、打网桥、钟家、桥洋、谷岙、後黄、玉露洋、筻李王。 - 人文景观 坐落于蒋僧桥村的0黄岩首届县委遗址,是市、区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风景秀丽的莲花山景区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其中唐代古刹香严寺因鉴真东渡日本在此留宿讲经而出名,被列入省佛教旅游专线。景区内水仙洞、悟空亭、莲花潭、元真道院、观音阁、净峰寺、东观寺、孝子洞、卓子华跪石、洗马池等名胜古迹众多。知名人物有陶宗仪、戴大夫、陈叔亮等。 |
新桥镇 |
新桥镇位于路桥区中部。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早在宋代已是商贾云集之地,为原黄岩县五大集镇之一,至今五凤楼仍展示着江南清民居原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东连横街镇,南临温岭新河镇、泽国镇,西靠峰江街道,北接路南街道,西距104国道复线1公里,北距路桥机场2公里,两条县级公路穿镇而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3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2.6万。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的新桥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以打造“制造新桥、人文新桥、生态新桥、先锋新桥、平安新桥”为目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快速发展。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9亿元,人均达3.07万元,比去年增长14%;其中一产增加值2475万元,同比增8.7%,二产增加值64362万元,同比增16%,三产增加值13054万元,同比增14%。实现财政总收入5001万元,同比增32%,其中地方财政2112万元,同比增40%。农民人均纯收入7122元。综合经济实力跻身于浙江省百强乡镇行列。 全镇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模塑、印刷、洁具、筛网、农机等五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汽车、汽配等新兴产业开始突起,2003年实现工业产值37.2亿元。农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休闲型农庄和生态型农庄为特色,建设先进的城郊型农业基地,效益农业初具规模。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齐头并进,实施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平安”进村为内容的“五化一平安”工程,所有村居主干道硬化率达100%,人均绿化面积达到44 m2,全面实现环境日日清保洁制度,80%的村居已建成文化俱乐部,有了自己的文化阵地和文化队伍。派出所、镇专职巡逻中队和村居企业联防队三级治安网络进一步完善,平安工程得以有效实施。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保证教育投入的稳步增长,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制,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大力开展宣教活动和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建立和健全综治五大机制,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通过文明素质、职业技能和现代农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低保救助全面推开。. |
横街镇 |
横街镇位于路桥区东半部腹地,东临蓬街镇,南界下梁镇,西连新桥镇,北依路桥机场。全镇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1.27万亩,人口2.64万人,辖横街居1个居委会和湖头、洋宅西、百洋、沙山、墙下陶、上林、陈家、马院、后尚家、山后潘、下云、洋屿山、上云、前洋潘、坦田、泉井、洋屿、杨桥、四甲、份水2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地新兴路。 横街山光水色,人杰地灵,环境优美。镇域为浙东沿海冲积平原,俗称温黄平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镇东北洋屿山传说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抗租反霸、聚兵起义入海之处。镇南有一座面积为2平方公里的横街山,又叫凤凰山,满山苍翠,林木葱茏,是当地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地方。凤凰山有多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唐代古刹慈德寺,历经千年兴废,今仍傍依美丽的下陶水库,青山绿水,古寺钟声,情景怡人。山南天赐湖,曾是历史上的港湾,船舶残桅遗留至今,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东北麓的海神庙,传说是当年建在海滩上的小庙,经受潮涨潮落,山门石柱留下的层层叠叠的浪迹,至今仍历历在目。凤凰山顶,建有抗日名将陈安宝烈士陵园,-副主席-上将亲笔书写的墓碑格外引人注目,被列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代抗日名将的功绩永驻家乡人民心中。 横街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区道路金路、白金路、山金路呈“H”型贯串全镇,内接村公路、外通国道、省道,沿白金路西去5公里达国道104线,沿路金路西行1公里便是民航站,北去海门港14公里,陆、海、空交通十分方便。全镇通讯事业快速发展,村村设立程控交换网,安装程控电话6003部,每百家农户拥有电话81.36部,个人持有无线电话2500部,两者合计每百人拥有电话32.26部,加强了与外地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
金清镇 |
金清镇地处浙东南沿海,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商贸重镇,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开放城镇之一,台州市十大中心镇之一。全镇行政区域面积30.1平方公里,下辖7个居,25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建成区人口达1.87万。 改革开放以来,金清镇充分依靠股份合作的灵活,高效的机制优势,大力发展农工商,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被列入首批浙江“东海文化明珠”,首批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级卫生城镇,首批浙江省现代示范镇和省级绿色小城镇。 1999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7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亿元,财政收入2815万元。全镇初步形成了较具 特色的效益农业,省级农业示范园区,滩涂养殖,稻田养蟹已在市内乃至省内扬名;工业经济开始逐步走上专业化,科技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以电机水泵,矿山钎头,防盗门锁,摩托车配件,铝制品等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
蓬街镇 |
蓬街镇位于路桥区东部沿海,处在台州滨海工业新城的行政中心,东临东海台州浅滩,南和金清镇相邻,西依横街镇,北靠椒江区下陈、三甲街道。下辖47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去年全镇总人口为6.4万多人,占全区15.7%,总户数为1.86万户。总面积44.4平方公里,占全区的16.2%,其中耕地4.06万亩,海岸线长7公里。境内没有山体,河道纵横交错,属沿海水网平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