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东营 >> 东营区 >> 黄河路街道 >> 东赵社区

东赵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赵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东赵社区简介

  东赵社区是山东省东营东营区黄河路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5020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502。邮政编码为257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46 ,车牌号码为鲁E。与万泉村、南王屋社区、南李社区、景屋村、耿井村、广利港社区相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502002 257000 0546 查看 东赵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东赵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赵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王屋社区

  南王屋社区位于黄河路街道办事处北部约3公里,西二路与黄河路交汇处,地处东营市和胜利油田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典型的城中村。   【村名由来】清乾隆四十七年,王同书从今辛店街道西营村迁此地建村,因在西营南且是种地屋子,故取名南洼屋子,后改名王屋。一九五八年,因在中王屋、北王屋南,故取名南王屋。   建国初,南王屋隶属于惠民专区管辖。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南王屋村属辛店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垦利县辛店区。1983年,东营市成立,南王屋属东营区辛店公社,后撤销人民公社,属辛店镇管辖。1986年6月5日,因南王屋所处地理位置,全村成为东营市第一批农转非的城中村之一,1989年1月由辛店镇划归海河路街道办事处管辖,南王屋村委会改称南王屋居委会。2001年海河路街道办事处变更为黄河路街道办事处,南王屋属黄河路街道办事处管辖,南王屋居委会改称南王屋社区居委会至今。   【人口与姓氏】因王姓从今东营区辛店街道西营村迁此居住建村,所以开始南王屋社区只有王氏一姓,后张氏、蔡氏、陈氏、刘氏相继迁来居住,近几年又有吴氏、高氏等相继迁入。  

南李社区

  南李社区居委会坐落于中心城区,位于东营市南侧,东临西二路,西临西三路,南临南一路,北临济宁路,隶属东营区黄河路街道办事处管辖。   【村名由来】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李保忠由“李佛”(现前进村)迁此搭建棚屋(系种地屋子),故得名李家屋子,随后赵、盖、王姓相继迁此地落户繁衍生息形成村落,至今已有226年的历史。南李社区居原属辛店人民公社,在公社内原有两个李家屋子,南北相距15公里,故北更名为北李屋村,南更名为南李屋村,1992年村转居后更名为南李社区居委会。   【人口与姓氏】现有住户349户,人口1050人,主要有五姓,分别为:李、赵、盖、王、康。   【村居改造】过去的南李屋村住的是泥巴墙,走的是弯弯曲曲的泥泞路,喝的是人畜混用的肮脏的湾水,改革开放后,进行了老村的迁移新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了砖瓦新房。南李社区村居改造一期,建起了二层别墅连体楼58栋,238户。   “一门三英雄”1943年秋后,日寇进行疯狂的扫荡,实行了野蛮的罪行,没有来得及藏起来的群众被抢走,全村的草垛被烧光,更使人愤怒的是几名躲藏的妇女被鬼子发现,对其进行了侮辱,在这难以忍受的时刻,李玉坦之母李大娘挺身而出进行阻拦,后被鬼子推入火中烧伤,右手致残。1945年,渤海行署在辖区内掀起了大参军热潮,当时只有200多人的小村报名参军的就有40多人,直接参军的就有13人,最为突出的是时任党组织负责人李玉坦之母李大娘毫不犹豫的把其子李玉坦、李玉秋,孙子李荣昌送去当兵,并在大会上作了模范发言,当时渤海行署广饶县人民政府授予李大娘光荣牌匾一块(牌匾现存于牛庄烈士陵园)和“一门三英雄”光荣称号。李大娘送子孙三人去参军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一时轰动了全区,为轰轰烈烈的大参军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当地和南李社区争得了荣誉,模范李大娘也被广泛传颂至今。   

广利港社区

  广利港社区位于东营市东城东南,渤海莱州湾西岸,与东营经济开发区相邻,距离东营市市中心15公里,东至东营区行政海域,西至东八路,南至支脉河,北至黄河路,是东营市最早的港口,也是距东营市中心城区最近的港口。   【社区由来】广利港始建于1985年,1986年9月建成通航。1991年由胜利油田转交东营市作为渔港使用。1993年东营区响应东营市人民政府“加快建设渔港渔村”有关文件精神,由东营区水产局牵头到东平县和沾化县招商渔船,提供优惠政策建设渔民村。1993年10月由山东省东平县大安山乡迁入的300多人组合成立广利港渔民一村,船舶80多艘,人均收入2000多元;由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迁入的170多人组合成立广利港渔民二村,大马力船舶20多条,人均收入3000多元;1993年由中丹冷藏厂联系牵头,由山东省东平县老湖镇老湖村迁入200多人成立捕捞公司。1998年捕捞公司解散成立广利港渔民三村,三村渔船200多艘,人均收入2000多元。2001年三个自然村合并成立广利港社区居委会,由当时人口670多人逐步增加到900多人,渔船由当时300多条逐步增加到400条,人均收入逐渐增加至3000多元。生产旺季渔船停泊数量可达900余艘,人均收入万元左右,2010年实现海产品捕捞4.2万吨,产值达1.1亿元。   【人口与姓氏】社区现有居民1171人,都是汉族,其中李、化、史、张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其他主要有闫、赵、李、沈、万、于、高、路、曹、巴、侯、周、孙、刘、史、董、王、陈、徐、化、金、贾、唐、张、段、伲、尚、韩、鞠、朱、严、武、郭、付、何、花、盖、宁、苏、杨、尼、隋、魏。   【公安边防】公安边防1995后迁入广利港,名为“广利边防工作站”,2002年更名为“广利边防派出所”,正营级编制。自从公安边防的16名官兵迁入广利港以来为广利港社区的治安作出了不少的贡献,村民一直以来过着安定平静的生活。当渔船在海上遇到强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他们就不怕危险及时出艇救助,在渔船失火时他们不畏艰险冲在第一救火现场,被老百姓称为“广大渔民的守护神”。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也给予高度评价,获得一级公安派出所荣誉称号,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无行政责任事件、无执勤事故、无案件先进单位。  

东赵社区

  东赵社区是山东省东营东营区黄河路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705020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502。邮政编码为257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46 ,车牌号码为鲁E。与万泉村、南王屋社区、南李社区、景屋村、耿井村、广利港社区相邻。  

万泉村

  万泉村位于东营区政府南部10公里,村境东与六户镇搭界,西靠胜华路,南邻胜利发电厂,北接五干渠和耿井村。   【村名由来】明朝万历39年(1611年),张姓氏自寿光乘马疃搬迁而来。来人为张氏(寿光世祖)九世祖孙,名为张太和(来万泉后改名张守财),字迁徙。张姓氏在此开荒定居,人称“张家屋子”。后有胡姓氏、闫姓氏、蒋姓氏等诸多姓氏陆续迁入此地。清顺治年间为征收钱粮赋税方便登记造册,便改名为“万全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胜利油田探得此处石油丰富,如泉喷涌,便于一九八五年又将“万全”更名为“万泉”,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815户,2687人,主要姓氏有23姓,其中,张、闫、蒋三姓是最早的移民,其余20姓为:王、吴、赵、李、劳、商、付、刘、康、盖、解、成、韦、郭、丁、路、薛、左、宋、崔。   【古迹传说】   关帝庙传说清宣统年间在村中央(付家胡同南头)建一“关帝庙”,庙门朝南,上有“关帝庙”扁额,正房三间,正堂供奉着关老爷和周仓塑像,栩栩如生。每逢重大节日全庄的人都陆续来朝拜。如哪家有什么重大事件都来庙中祈求关老爷保佑平安,甚至有什么纠纷,人们也常这样说“咱到庙里去评评理”。解放初期为破除迷信,又正赶上黄河有修河工程。“关帝庙”被拆除,木料和石碑等都运往河堤做了修河的材料。但“关帝庙”虽拆除,庙址却一直是全村重大事件活动的中心。村里的重大会议和一切大事解决地点都离不开这里。旧村搬迁之前村民只要一提“庙上”两字无人不晓。   土地庙传说“土地庙”早于“关帝庙”建于村西最南面(南紧靠西大湾)。庙前种有两颗槐树,后因修缮不及时倒塌,但旧址一直是全村祭祀的重地。不论离此地多远,人死后其后人都来这里送盘缠,直到人们搬迁到新村后才结束。  

景屋村

  景屋村位于黄河路街道办事处西南5公里处,东邻万泉村,西至胜利油田胜利水泥厂,北至南二路,南至广蒲沟。地理位置较偏僻。   【村名由来】据说明朝末年(约500年前),有一景姓猎人途经此地,见此地开阔平坦,土地颇多,遂结棚而居,后渐成村落,故名景屋。另传:明朝末年,广饶景家大路人,来此地打围,即用老鹰打兔子,看到地多能养人,能种地,即来开垦荒地,广饶西关一姓王人氏,也来此开荒种地,后来,丁家村一丁姓迁来种地,到清朝中期(道光年间)陈姓迁来,一百多年前,刘姓由西六户迁来,后人越来越多。1920年,房子多为土坯房,院子以草、秸秆扎堆而成,狼围着院落而转觅食,有谚语云:“景家屋子万泉庄,糁子面子萝卜汤,马虎(即狼)跳到炕头上”。形容当时狼饿了,到村中觅食的景象。明清时期隶属乐安县。1914年乐安县改为广饶县,隶属广饶县耿井区;1929年,广饶县改八个区隶属第八区;1945年,改回了广饶县;1966年划归垦利县辛店人民公社,全名为景屋大队革命委员会;1983年10月东营市成立;1984年1月12日成立东营区辛店镇景屋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3月隶属东营区黄河路街道。  

耿井村

  黄河路街道耿井村位于黄河路街道办事处驻地东侧,属东营市中心城区南部,耿井村南靠南一路,西依西二路,建设住宅楼房502户。   【村名由来】耿姓原是西周时所封的姬姓小国(姬姓周武王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南,公元前六百六十一年被晋国灭掉,耿君子孙以国为姓,即耿氏。至今已历两千六百五十三年,当时晋国大夫赵夙灭霍国有功,晋献公就把耿赏给他做封邑,赵夙的后人也有姓耿的,这就是耿氏起源。明永乐二年,耿氏祖先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即山西汾河岸边人,迁山东省博兴县东北辛以残碑为记,二世祖耿事修自辛耿庄徒居大耿庄(即今垦利县郝家乡耿家村);十世耿世孝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从大耿庄东迁大耿庄草场,世代繁衍,遂成一村,即今耿井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居民主要以耿姓为主,其余有四姓,分别是张、王、李、赵。   【传说】   据传说,十世耿世孝乾隆四十八年又添一子,三奇家的人在议论此事时,无意间说出了“又添一小伙计”的话,而这话又恰好让世孝听到了。正值年轻气盛的耿世孝一气之下,便于当夜一条扁担挑起全部家当,举家东迁,到当时的大耿庄草场(今耿井村一带)落脚,搭起简陋的茅屋住了下来。初到时,全家人采野蔬充饥。耿世孝决计力耕田畴,勤俭度日。他置买田地时,狠心的地主把盐碱地、撂荒地翻耕了一遍,充当良田卖给他。他也果真上当受骗,花钱买下了。但该着耿世孝时来运转,他在这块碱地里种上大豆、高粱、棉花,且连续三年风调雨顺,苍天相助,喜获丰收。据传说,当年他种棉花的时候,棉花一发芽,“老天爷”就送来了绵绵细雨,虽是薄田,却出得一地好苗。收获后足足装了六大车。在这荒野之地里居然藏着这么多好棉花,令收花人大为惊奇,一时间成为了美谈。   耿世孝一家,子6人,孙15人,重孙31人,真可谓人财两旺。耿家分家时,六个儿子每人分得了一部马车,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耿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几十年后这里竞形成一个不小的村落。当时,耿世孝家居附近(今耿井村西南角)有一口饮水井,村人就用井字取村名——“耿家井”。后人又简称其为“耿井”。  


东赵社区特产大全




东赵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