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烟台 >> 莱阳市 >> 古柳街道

古柳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古柳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古柳街道简介

   古柳街道位于莱阳市中部,北邻城厢街道,东北接龙旺庄街道,东以清水河为界与照旺庄镇相望,南连姜疃镇,西南邻吕格庄镇,西毗冯格庄街道办事处。东西最大距离8.6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9公里,总面积5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60公顷。下辖3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5.07万人。
  -沿革
  该处明中叶至清属迎仙乡。1930年属莱阳县第一区挺南乡,1934年11月属迎仙乡农学校,1940年属莱阳县第一区,1945年属莱东县第八区,1946年属莱东县白龙区。1952年属莱阳县第十三区,1956年属莱阳县白龙区,是年7月划为徐格庄乡,1958年划归城厢公社,1963年1月划为泉水公社。1982年1月更名为古柳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设古柳镇,1989年4月设立古柳街道。
  -旅游资源
  境内有“挺城遗址”、“丹崖春雪”等名胜古迹。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红土崖上。
  挺城遗址
  位于办事处驻地北1公里,中古城村南,五龙路两侧,面积约1平方公里,为西汉古挺城。据《莱阳县志》记载,“挺城,在县南七里古城村南。汉置,北齐废,遗址尚存”。“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入昌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废挺入卢乡,唐并入昌阳”。明、清挺城已是故墟荒垒,杂草丛生,成为放牧牛羊的场地。“挺城牧笛”昔被列为“莱阳八景”之一。  清光绪年间,挺城故墟出土一“汉洗”,铜质,形圆若钵,三足,高一寸六分,口径四寸,重十余两。内镌双龙,龙间为“天凤元年”四字。外为鳞凤鱼龙,惟龙凤可辨。底为双鱼,鱼间为“富贵长宜子孙”六字,字作小篆,殊古朴。又有铜皿一具,外大篆“重一两十四铢”六字。后当地人也常于此发现古文物。1981年由专家设点探测,于遗址地下1米许,发现有大量饰凹弦纹、绳纹之青灰陶片、勾连纹之圆形瓦当和几何纹砖。此外,还有少量罐、豆等陶器与戈、镞、五铢钱等铜器,皆为西汉遗物。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丹崖春雪”
  位于办事处驻地东2公里,有陡崖,土红若朱,名红土崖。崖前有清水河,崖西有蚬河,两河交汇于西南,夹河杨柳烟树,芦苇丛生,沙壤广漠,梨林无垠,历来为莱阳游览名胜。早年,崖巅建有“仙观寺”和“文笔峰塔”。塔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停顿,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建成。塔基10余围,高约24米,13层,塔身挺拔直起,上插云霄,恰似一支矗天巨笔,象征莱阳大地人才辈出。惜“文革”期间毁没。每当阳春三月,熏风和畅,登崖南望,河岸绿柳垂杨,梨园万卉怒放,如雪海银花,是为“丹崖春雪”。清朝文人赵蜚声曾有“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佳句。
  红土崖烈士陵园
  面积3.2万平方米,安葬英烈2526名。陵园大门朝南,扇形展开,横匾“红土崖烈士陵园”,旁书“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两边粉墙上,横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陵园高矗崖巅,气势雄伟。四周松柏葱郁,南眺五河,碧水滔滔,北依丹崖,赤壁巍巍。纪念灵堂内一挽联题有:“蚬河滚滚英雄泪,丹崖巍巍烈士碑”。
  -名人
  古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清之际,当数姜家庄村“二姜” 最为著名。清代大诗人袁枚称:“莱阳两姜先生,以孤忠直节,名震海内。”姜埰、姜垓兄弟二人,皆明末进士,被誉为“一门双进士”,莱阳俗称“二姜先生”。  姜埰。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初授真州知县,升礼科给事中,任上耿直敢谏。清兵入关后,流寓苏州,著有《敬亭集》。卒后葬于宣州(今安徽宣州)敬亭山麓。  姜垓。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清军入关后遂隐居于天台山、雁荡山。后卜居姑苏半塘书屋,闭门读书,不交宾客。著有《浏览堂集》《崖西诗稿》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07万人 50.5平方公里 370682002 264000 0535 查看 古柳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古柳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古柳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厢街道

  城厢街道地处莱阳市政府驻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物质资源、便捷的交通通讯、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胶东半岛的经济隆起带,综合经济实力在山东省百强乡镇中位居前列,是烟台市十强乡镇(街道)之一,全省投资环境百佳乡镇之一,烟台市对外开放重点乡镇。城厢街道总面积45.32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2006年底总人口1364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628人。   城厢街道是莱阳市委、市政府驻地,位于莱阳市中部偏北。东邻龙旺庄街道,西界柏林庄镇和冯格庄街道,南连古柳街道,北毗河洛镇,东北与沐浴店镇相接。总面积45.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0.13公顷,东西9公里,南北5.5公里。下辖35个行政村,10个小区,总人口13.78万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沿革   明清时期,县城内划为忠正、宣化、杏坛、迎仙、贤古、东北关6个坊。1930年设城关镇,属莱阳县第一区。1934年属莱阳县迎仙乡农学校,1939年属莱阳县第一区,1941年2月属莱东县第八区,1945年3月设城关镇,8月设城关区。1956年7月改为城厢镇,1958年10月成立城厢公社。1982年1月恢复城关镇,1984年4月改称城厢镇,1989年4月设城厢街道。   -历史   辖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明清时期,境内进士、举人、乡宦众多,留有众多文化著述。如赵 《诗经大全注纂》,赵士骥《春秋四传合解》《文起楼文稿》《感喁集》,张禹玉《历代建元录》《后乐堂诗集》,赵钧彤《西行日记》《燕子笺弹词》《澹园诗稿》《止止轩诗集》,宋琬《安雅堂集》,宋继登《松荫堂诗集》,宋琮《五河残稿》《卜子草拾遗》,左懋第《萝石山房集》《奏疏》,张瑞征《滋树馆稿》《足余居诗草》,赵时《及庵吟草》等。这些人才,在不同时代都为国家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旅游资源   境内留有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如“文庙”“游仙避暑”“马山夕照”“宋琬故居”“左公祠”“二乡师”等。  文庙。建于唐朝会昌年间,原址在城西南隅。宋朝景定年间移建于城东南隅,元末毁于战火。经明清时期多次重修,规模越来越大。1928年军阀刘珍年盘踞莱阳时部分被毁。1945年时,文庙东西70米,南北220米,占地1.54万平方米。正门前有“万世宗师”五门牌坊,坊北有柏树林,林北有庙壁,壁北为先师庙。其建筑有大成门,门北依次为: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大成门与戟门之间右侧为乡贤祠。大成殿与明伦堂之间右侧为名宦祠和忠义孝悌祠。建筑系砖、石、木结构,屋顶多为琉璃瓦。1947年后,此处先后为《胶东日报》编辑部、县-、地区中心医院、城厢镇人民政府、县住宅公司驻地,大部建筑被拆除。大成殿毁于“文革”期间。  游仙宫。据《莱阳县志》记载,游仙宫建于唐代,位于今莱阳宾馆处。金、元、明多次续建和重修。前为大门,内有大殿5座,中为三清殿,左右为三官殿、真武殿,前后有龙虎殿、玉皇殿。元代道人马丹阳曾在此-。五座殿宇,壮丽辉煌,院落幽处,松柏满植,参天合抱,多有碑碣。一登其门,便觉清爽宜人,为避暑胜地。“游仙避暑”为古莱阳八景之一。  “马山夕照”。马山位于莱阳城西2.5公里,山岗南北隆起,北端突起一山,形如奔马,故名马山。1931年前,山左有“关帝庙”,山前有“马神庙”。满山松柏参天,楼阁映衬,甚为壮观。时红日西斜,金碧辉煌的庙殿和山形树影,都映入城内巷口粉壁墙上,可与蓬莱海市蜃楼相媲美。此景名为“马山夕照”。历代文人名士多有诗作赞誉。如今山上楼宇鳞次栉比,条条马路纵横贯通,白龙河水依山南流,依然山灵水秀,风光宜人。  左公祠。坐落于莱阳市七星路东,广场街南。清康熙四年(1665年)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县郝大伦重修。占地约0.13公顷,外围以砖墙,西向临街大门,门楼走兽飞檐。院内有客屋3间,厨房3间。东为戟门,北为殿祠,砖墙瓦顶,雕梁画栋。祠内塑左懋第像及仆人像两尊,今已圮废。  宋琬故居。位于城里大寺街中段东侧,为明末建筑。院内有4排正房,前两排各9间第三排殿堂5间,第四排9间,第三、四排东西两端有厢房11间。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知县张涵在此建卢乡书院。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茅芳廉立碑“宋荔裳故宅”于院墙北端。碑拆于“文革”期间。光绪三十年(1904年),故宅改为官立小学堂,1921年在此创办莱阳中学。1984年春街道拓宽将每排正房靠街一间部分拆除。1987年被列为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辟为莱阳市博物馆。  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1930年,省政府在莱阳城西南至泊村东北宣政院旧址设立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占地4.25公顷,校舍200余间,林场0.5公顷,农场2公顷,教职员工30人,教学仪器设备800余件。1930年11月首批招生2个班80名。1934年2月更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当代著名散文作家吴伯箫,著名诗人、作家何其芳,原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王哲等均在该校任过职,作家老舍也曾莅临该校讲学。   -名人   左懋第(1601~1646)。字仲及,号萝石,莱阳城里人。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任陕西韩城令、户科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等。南明时期晋为兵科都给事中、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等。清兵入关后,左懋第奉旨北上进京吊唁崇祯帝,被清廷拘禁于太医院中,在院门上题词曰:“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画苏武像悬于壁间。清廷为劝降左懋第,软硬兼施,均未奏效。顺治三年(1646年)从容就义。后人为褒扬他的高贵品格,在城内为他建祠,称颂他是明末的文天祥。  宋琬(1614~1673)。字玉叔,号荔裳,清初著名诗人,莱阳城里人。与著名诗人施闰章并称为“南施北宋”。清顺治四年(1647年)中进士,十一年(1654年)出任陇西道佥事,十八年(1661年),升为浙江按察使。康熙十一年(1672年)授四川按察使,任上抑制豪强,改革陋习,受群众爱戴。宋琬诗词造诣甚高,著有《安雅堂集》。  

古柳街道

   古柳街道位于莱阳市中部,北邻城厢街道,东北接龙旺庄街道,东以清水河为界与照旺庄镇相望,南连姜疃镇,西南邻吕格庄镇,西毗冯格庄街道办事处。东西最大距离8.6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9公里,总面积5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60公顷。下辖3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5.07万人。   -沿革   该处明中叶至清属迎仙乡。1930年属莱阳县第一区挺南乡,1934年11月属迎仙乡农学校,1940年属莱阳县第一区,1945年属莱东县第八区,1946年属莱东县白龙区。1952年属莱阳县第十三区,1956年属莱阳县白龙区,是年7月划为徐格庄乡,1958年划归城厢公社,1963年1月划为泉水公社。1982年1月更名为古柳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设古柳镇,1989年4月设立古柳街道。   -旅游资源   境内有“挺城遗址”、“丹崖春雪”等名胜古迹。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红土崖上。   挺城遗址   位于办事处驻地北1公里,中古城村南,五龙路两侧,面积约1平方公里,为西汉古挺城。据《莱阳县志》记载,“挺城,在县南七里古城村南。汉置,北齐废,遗址尚存”。“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入昌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废挺入卢乡,唐并入昌阳”。明、清挺城已是故墟荒垒,杂草丛生,成为放牧牛羊的场地。“挺城牧笛”昔被列为“莱阳八景”之一。  清光绪年间,挺城故墟出土一“汉洗”,铜质,形圆若钵,三足,高一寸六分,口径四寸,重十余两。内镌双龙,龙间为“天凤元年”四字。外为鳞凤鱼龙,惟龙凤可辨。底为双鱼,鱼间为“富贵长宜子孙”六字,字作小篆,殊古朴。又有铜皿一具,外大篆“重一两十四铢”六字。后当地人也常于此发现古文物。1981年由专家设点探测,于遗址地下1米许,发现有大量饰凹弦纹、绳纹之青灰陶片、勾连纹之圆形瓦当和几何纹砖。此外,还有少量罐、豆等陶器与戈、镞、五铢钱等铜器,皆为西汉遗物。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丹崖春雪”   位于办事处驻地东2公里,有陡崖,土红若朱,名红土崖。崖前有清水河,崖西有蚬河,两河交汇于西南,夹河杨柳烟树,芦苇丛生,沙壤广漠,梨林无垠,历来为莱阳游览名胜。早年,崖巅建有“仙观寺”和“文笔峰塔”。塔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停顿,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建成。塔基10余围,高约24米,13层,塔身挺拔直起,上插云霄,恰似一支矗天巨笔,象征莱阳大地人才辈出。惜“文革”期间毁没。每当阳春三月,熏风和畅,登崖南望,河岸绿柳垂杨,梨园万卉怒放,如雪海银花,是为“丹崖春雪”。清朝文人赵蜚声曾有“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佳句。   红土崖烈士陵园   面积3.2万平方米,安葬英烈2526名。陵园大门朝南,扇形展开,横匾“红土崖烈士陵园”,旁书“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两边粉墙上,横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陵园高矗崖巅,气势雄伟。四周松柏葱郁,南眺五河,碧水滔滔,北依丹崖,赤壁巍巍。纪念灵堂内一挽联题有:“蚬河滚滚英雄泪,丹崖巍巍烈士碑”。   -名人   古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清之际,当数姜家庄村“二姜” 最为著名。清代大诗人袁枚称:“莱阳两姜先生,以孤忠直节,名震海内。”姜埰、姜垓兄弟二人,皆明末进士,被誉为“一门双进士”,莱阳俗称“二姜先生”。  姜埰。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初授真州知县,升礼科给事中,任上耿直敢谏。清兵入关后,流寓苏州,著有《敬亭集》。卒后葬于宣州(今安徽宣州)敬亭山麓。  姜垓。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清军入关后遂隐居于天台山、雁荡山。后卜居姑苏半塘书屋,闭门读书,不交宾客。著有《浏览堂集》《崖西诗稿》等。  

龙旺庄街道

   龙旺庄街道位于莱阳市东部,距城区9公里。东和东南邻万第镇,西和西南接城厢和古柳街道,北界沐浴店镇,东北连山前店镇,南毗照旺庄镇。东西14.3公里,南北9.9公里,总面积7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933.67公顷。下辖36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沿革   该处明中叶至清属望石乡。1930年后历属于莱阳县第一区、漳水乡农学校、莱阳县第二区、莱东县陶漳区、莱东县望石区、莱阳县第十五区、莱阳县官庄乡、官庄公社、照旺庄公社、纪格庄公社。1982年更名为龙旺庄公社,1984年4月改建镇,2001年1月撤镇建龙旺庄街道。   -旅游资源   境内有“望石庙”。“望石游春”昔为莱阳八景之一,凤凰山上有“洞仙宝泉”,“洞仙春晓”现在是莱阳著名景观。   望石庙   位于望石山顶,东庙后村南0.5公里。望石山海拔107.1米。据传望石神仙在此居住,而得名望石山。山顶有一巨石似蟾,头上高负一无梁危庙。庙内有塑像3尊,中间为唐高祖李渊,两边则是他的儿子。据传庙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时,令当地-修建的。《登州志》称其为泰山行宫,有“小岱东”之称。俗以山名称“望石庙”,实则为“仆射庙”。庙建于山巅蟾石额角之上,巧夺天工,历代香火不绝。早年每逢游春盛会,商贩云集,游人如潮。庙内香烟缭绕,戏楼钟鼓铿锵,人马喧嚷,十分热闹,是为“望石游春”,为古莱阳八景之一。  庙东有山经匍匐右转,游者踞石危坐以俯视,群山若丘,人马如蚁,岚光野秀,尽在眼底。当地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某年,新任莱阳县令逢庙会点戏时,当地会首向他禀告:千万别点《宫门带》。县令一听,觉得冒犯了自己权威,便发火道:“我就要看这出戏!”会首不敢违抗,忙通知戏班演出《宫门带》。当演到李世民宫门挂玉带这段情节时,顿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百姓一哄而散,县令也被淋透,狼狈不堪。原来剧情涉及到庙内主神李渊生前逸事。李渊两个爱妃与其儿子建成、元吉-,李世民进宫探视父亲走到内宫门口时,宫内传出两位兄弟与二妃的-之声。李世民便心生一计,解下玉带挂在宫门上,以示警告。李渊在获悉真情后,处置了逆子和淫妃。“文革”期间,望石庙被毁。   凤凰山   原名“烽火山”,面积约1平方公里,因曾设烽火台而得名。山中曾有“水母娘娘庙”,流传许多神话故事。  传说“八仙”吕洞宾,在唐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遂浪迹江湖,游历各地。“八仙过海”前,吕洞宾云游至烽火山,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居于山洞中,山中林深茂密,石壁陡峭,巨洞深邃,泉水潺潺,清澈透底,终年不息。东西两洞,东洞高约1.5米,深15米;西洞高约2米,深约20余米,被誉为“洞仙宝泉”。传说洞中泉水可治百病,山又名“宝泉山”,山北村庄因名“洞仙庄”。  烽火山更名凤凰山,有一段传奇故事。传说宋琬之兄宋璜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中进士后乘船赴任,行至渤海湾遇巨风,曾立船头焚香许愿于烽火山“水母娘娘”而免遭不测。为还愿重修了庙宇,并在洞中雕刻了吕洞宾像。在拜庙时,惊起一支雉鸡,为取吉祥之兆,遂改烽火山名为凤凰山。早年间,每年农历四月庙会期间,远近商贾百姓云集,人山人海,香火大盛。清晨,朝霞为大地涂上一层斑斓色彩,钟声在苍茫晨色中回荡。是为“洞仙春晓”。1931年,庙宇拆除,宝泉干涸,唯石洞尚存。1992年,于山顶建一亭阁,山后石壁上题字:“凤凰山”,是著名书法家崔子范题写的,西北面山洞之上立有吕洞宾大理石像。山洞以下修建了4米宽99级大理石台阶,拾级而上,可达山上各景点。2000年5月,莱阳市政府确定凤凰山为“莱阳市凤凰山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  

冯格庄街道

   沐浴店镇位于莱阳市东北部6公里处,全镇辖84个行政村,总面积188.4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人。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亿元,完成出口创汇528万美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3.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   -果菜之乡   沐浴店镇是远近闻名的果菜之乡。全镇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绿色化、国际化为努力方向,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形成了北部果品,南部蔬菜,畜牧养殖穿插其中的产业结构大格局。目前,全镇拥有优质果园5万亩,各类果品年产量达15万吨;为龙头企业配套各类蔬菜基地20多个,拥有高标准冬暖式大棚1000多个,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近3万亩。在果菜生产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果菜生产的无公害化水平,果菜质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2002年培育出了“裕旺”牌黄瓜,申请了无公害标识。2004年,又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镇”的荣誉称号。   -工业经济   沐浴店镇工业经济发达。全镇拥有规模以上企业9家,有着发达的果蔬保鲜、果蔬加工、机械制造、建材、纺织和木器加工业。培育出了一批以东信富荣、东信双叶、众泰冷藏加工、曲轴厂为代表的骨干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以过硬的品牌和质量打开了国内外市场。目前,东信双叶食品公司生产的90多种调理食品,曲轴厂生产的“火”字牌曲轴,100%地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旅游业   沐浴店镇拥有发达的交通旅游业。镇区南傍烟青一级路,209省道纵贯南北,莱石公路横过东西。清水河、蚬河卧流境内,东有“原始森林”之称的老寨山,西有“青山玉带”之称的沐浴水库,属莱阳市八大景观之一。全镇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是旅游休闲之佳地。  

柏林庄街道

  柏林庄镇柏林庄镇总面积69.8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2005年底总人口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2万人。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54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68.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2.53亿元 。粮食平均亩产326公斤,总产10739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0781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7362万元,林果业总产值53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637万元。出口总值248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0万美元。人均纯收入3780元,人均居住面积45平方米。     特色产业 近年来,柏林庄镇食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该镇一特色产业。柏林庄镇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蔬菜、果业等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现有食品加工企业10家,其中老企业4家,分别是烟台顺德盛食品有限公司、烟台永庆食品有限公司、莱阳天然调理食品有限公司、烟台龙顺食品有限公司。新企业6家,分别是1、烟台泰丰农产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为美国独资企业;2、莱阳市鸿利达果蔬食品有限公司;3、莱阳天惠食品有限公司,是莱阳天益食品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友兴贸易公司合资经营的食品加工企业;4、莱阳市春瑞果蔬保鲜公司;5、莱阳市兴利果蔬加工厂;6、莱阳市龙盛食品有限公司。这些食品加工企业为柏林庄镇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年可加工各种蔬菜、水果、农产品20000 吨,可消化农村闲散劳动力2000人,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各种配套基地菜5000吨、水果2000吨、农产品3000 吨,2003年,该镇食品加工企业共出口创汇 320万美元。主要品种有(1)速冻系列芋仔、菠菜,牛蒡、蒜苔等。(2)调理食品,主要以山野菜、盐渍菜、食用菌、调理菜及冷冻菜等产品销往国外。(3)冰淇淋冷饮。(4)保鲜系列水果,苹果、桃子、黄金梨、丰水梨等。 同时,莱阳市仁和服装有限公司、莱阳市万丰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莱阳市鑫盛林牧园、莱阳市三棵树制衣有限责任公司、莱阳市华润采暖设备厂、山东莱阳动物无害化处理厂、莱阳市双利散热器厂均已竣工投产。.  

沐浴店镇

  " 沐浴店镇总面积188.54平方公里,辖84个行政村,2005年底总人口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16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0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73.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5.8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3:5:1。粮食平均亩产620公斤,总产230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5.5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7972万元,林果业总产值16099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1219万元。人均纯收入5280元,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特色产业 1、 蔬菜生产 该镇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和保护地蔬菜生产,2005年新发展蔬菜大棚240个,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蔬菜面积达2万余亩。其中沐浴店村生产的“裕旺”牌黄瓜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 2、苹果生产 2005年完成改造嫁接果园2000亩,建成无公害果品基地200亩,完成苹果套袋8亿个,果品早中晚熟比例达到1:2:7,该镇被中国果蔬委员会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示范乡镇”。 3、畜牧生产 2005年新建奶牛、山羊养殖小区4处,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50个,肉蛋奶总产达到3.8万吨。   招商引资 该镇采取政府引导、主动出击等措施,大力实施外项型经济发展战略,2005年实现合同利用外资78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外资280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528万美元;2006年引进旅游、电器、木业、建材等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0多个。   ".  

团旺镇

  " 团旺镇地处莱阳市西南部,是“山东省中心镇”和“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总面积160.8平方公里,辖71个行政村,2005年底人口7.02万人。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7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8.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7.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2.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0.6亿元,出口创汇534万美元,合同外资272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6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60元。   特色产业 工业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服装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拥有天府、汽轮机、大洋、益友、华安五大集团公司,88个企业。天府“一枝笔”是国家级知名品牌,“一枝笔”系列产品享誉海内外。农业以蔬菜、林果、桑蚕、畜牧为支柱产业,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有4000亩苹果园、3000亩蔬菜、1000亩桑蚕和1500亩楸树林基地,拥有千头规模生猪养殖基地2处,大型肉蛋鸡基地12处,5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养殖场2处。   招商引资 位于青岛和烟台两个开放港口城市之间,莱穴路、大郭路贯穿镇区,西接烟青一级公路,南接青威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镇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镇域资源丰富,拥有钾长石、砂岩石、白云石等矿产资源和花生、蔬菜、芋头等农产品资源。莱阳市团旺工业园,总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现已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以机械、服装、食品三大产业为招商重点,已引进16个内外资项目入园建设,其中竣工投产项目12个,在建项目4个。设有招商办公室,为项目引进提供“一条龙”全方位服务。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是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沃土。   ".  

穴坊镇

  " 穴坊镇总面积132.16平方公里。辖48个行政村。年底总人口6.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00人。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3.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26.2:49.6:24.2。粮食平均亩产337公斤,总产310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6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2亿元,林果业总产值1621万元,畜牧业总产值8482万元,渔业总产值2851万元。进出口总值118万美元,其0口总值 1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77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万美元。人均纯收入5016元。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特色产业 该镇围绕“牧、果、菜”的发展思路,利用小额贷款,搞好技术培训,帮助农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抓好农户自我调整的同时,突出结合招商引资工作,发展基地化、标准化农业生产,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目前,已建成蔬菜生产基地三个,一是在宋格庄建成的青岛恒宇食品有机蔬菜加工基地,总投资1200万元,面积1000余亩,是全国28家菠菜加工生产基地之一;另两处分别是永安200亩圆葱基地和龙大集团在望埠建成的葱加工基地。畜牧生产方面,与春雪集团和正大集团合作,投资300余万元,新发展肉鸡养殖基地4处,新增肉鸡存栏10万只。渔业生产以沿海滩涂开发为重点。新引进烟台水产四所等单位,投资3000万元,配套了全部电力设施,开发滩涂1000亩,建设海参、大鲮鲆等特种养殖大棚25个。林业生产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投资500万元,栽植苗木60万株,重点抓了沿海防护林建设,并完成青威路、莱穴路两侧常绿树补植建设。   工业方面,该镇拥有优越的地域优势,并积极调整招商策略和招商重点,寻找项目线索。根据该镇实际情况,重点引进了制衣、制鞋等劳动力密集项目和机械、电子等高技术项目。2005年该镇共规划重点项目17个,其中完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3个,线索项目6个。   ".  

羊郡镇

  " 羊郡镇位于莱阳市最南端,总面积8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2005年底总人口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6人。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3.96万元。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3:7:1。粮食平均亩产325公斤,总产109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95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9977万元,林果业总产值40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01亿元,渔业总产值86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39元,人均居住面积48.2平方米。   特色产业 种养业在该镇得到了全面发展,充分依托依山傍海的自然优势,形成了水产养殖、肉鸡养殖、蔬菜大棚三大产业鼎立发展的新局面。投资7000万元新建了100个标准化大鲮鲆鱼养殖大棚,进一步拉动了全镇水产业的工厂化养殖,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投资1400万元,完成了40个标准化大棚、8个肉鸡养殖区的项目建设。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西埠前春雪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存栏数量达16万只,受到了烟台市农业观摩各位领导的好评,并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专业乡镇称号。完成了总投资240万元的西埠前连片80个无立柱钢架结构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建设项目建设。同时,围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打造龙头企业群体做文章,烟台永昌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完成调理食品加工项目,引进的三条先进的生产线设备已于8月份投达产;烟台鲁海食品有限公司与浙江海通集团(上市企业)进行的股份合作项目已全面启动,引进资金1500万元,新购的水煮菜和油炸食品两条生产线,已于5月份投产;山东汇昌网具集团公司与莱阳鲁花公司合作组建成立了莱阳鲁花网具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000万元,对厂房、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新增生产设备18台,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家标准;4月份莱阳阳光食品公司正式完成了投达产,生产的鱼片和虾仁已出口到韩国、日本;青岛客商王先生投资500万元兴建服装加工厂项目,已于7月底正式投产;杏雨公司投资500万元的500吨加油站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了投达产。这些项目的完成,使羊郡镇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明显,正在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网具生产、服装加工等多元化产业齐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姜疃镇

  " 姜疃镇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2005年底总人口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840人。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7亿元,地方财政收人180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8.9亿元。粮食平均亩产 662公斤。农业总产值4.97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85亿元,林果业总产值874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24亿元。2005年人均纯收入5282元,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   特色产业 姜疃镇农业产业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全镇蛋鸡存养量稳定在300万只,被评为烟台市“十大产业乡镇”,是胶东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草莓生产是全镇农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带动基地、科技推动、销售拉动”三大举措总面积达 600公顷,且草莓品质优良,为莱阳市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芋头生产优势明显,全镇芋头总面积达1200公顷,为莱阳市芋头生产专业镇。黄金梨、葡萄、桃等优质园200公顷,产品远销周边城市及东南亚地区。   工业经济 山东莱阳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安达鞋业有限公司、莱阳市第四水泥厂有限公司、莱阳华盛实业总公司、莱阳市宏伟实业有限公司为全镇的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中鲁花公司年生产总量达到4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花生油生产厂家之一,2001年 ,鲁花牌花生油被评为国家级“放心油”;2002年首批荣获“国家免检产品”证书;2003年鲁花系列食用油又被定为人民大会-宴用油;2004年11月,“鲁花”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实现产值30亿元,利税3.4亿元;宏伟公司是全市最大的个体私营企业之一,其石棉半成口产量占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   招商引资 姜疃镇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合同利用外资129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6万美元。姜疃镇外向型工业园,由鲁花工业园与濯村工业园组成,是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园区东西长10公里,南北5公里,主要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服装加工、电子等行业为主。园区内基础设施基本完成,达到了“六通一平”(通迅、道路、供水、排污、排雨、供电)的标准。目前,进园企业已有18家,项目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已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   ".  

万第镇

  " 万第镇总面积163.8平方公里,辖64个行政村,年底总人口597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39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7090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323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例27∶67∶6(注:一、二、三产业比相加应为100)。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046人,实现利税18149万元,利润11274万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9240人,实现利税14697万元,利润14208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564人,实现利税2282万元,利润2323万元,出口总值35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万美元。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9亿元。粮食平均亩产308 公斤,总产197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89亿元,其中种值业总产值27916万元,林果业总产值69万元,畜牧业3403万元,渔业总产值64万元。人均纯收入4006元,人均居住面积45平方米。   特色产业 我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主导产业优势,形成了以酿酒葡萄、畜牧业、有机蔬菜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结构。依托张裕公司葡萄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酿酒葡萄种植,目前,基地总数达到2.2万亩,年可为群众增加收入5500万元。围绕龙大PIC种猪场,积极推进品种猪改良及规模饲养。2005年龙大公司又投资2000万元在王宋村新建一处种猪场,存栏祖代猪800头,年产仔猪2万头。烟台客商王慈光投资210万元在万第镇彭格庄村独资兴建慈光良种猪繁育场。三大种猪繁育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生猪饲养户500多个,新增生猪存栏20000头。配套食品加工企业,沿富水河两岸,大力发展蔬菜种植,2005年该镇新发展有机蔬菜基地5000亩,保护菜3000亩。工业继续膨胀发展食品加工业、服装、水泥建材和机械制造四大产业,形成了以腾龙、源丰为骨干企业,富水河、和旺、恒波、万润集群发展的食品加工业,形成了以源丰抽纱、科迪服装为骨干企业的服装加工业,以水泥厂、试压泵厂为骨干企业的机械建材行业。.  

照旺庄镇

  " 照旺庄镇总面积 103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2005年底总人口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39人。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4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7.4亿元。粮食平均亩产350公斤,总产1991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4285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35519万元,林果业总产值3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7206万元,渔业总产值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0元,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   特色产业 以果蔬业、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服装加工和化工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逐步形成。果蔬生产,重点建设了省级重点项目——万亩出口蔬菜基地,大大提高了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基地化、国际化程度。规划设计了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包括世外梨源和生态农业区两个部分。世外梨源,位于芦儿港梨园,重点打造梨园观光景点区域,赋予此区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园区的趣味性、知识性,包括梨树王观光区、观光塔景观区、互动参与区和休闲娱乐区四个景点,2006年全部完工。生态农业区,系五龙河沿岸洼区,规划面积2万亩,重点完成水、果、菜综合整治和部分观光景点建设,为农业招商创造条件。2005年,新梨产量达到7500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出口创汇220万美元。蔬菜种植面积2800公顷,其中标准化蔬菜基地规划面积1000公顷,达标并实现效益的300公顷。蔬菜专业村25个,蔬菜品种40个,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为促进果蔬生产上档次、上水平,正在配套建设投资1500万元的西陶漳果蔬批发市场和投资382万元的属于烟台市生态市建设组成部分的张家灌拦河闸桥工程。西陶漳果蔬批发市场建成后,交易额将由原来的1亿元上升到2.5亿元。张家灌拦河闸桥建成后,可扩大水浇地面积200公顷,极大改善周边生态环境。食品加工,以生产冻干脱水蔬菜、速冻芋仔、调理食品和蔬菜、莱阳梨保鲜为主。2005年,共有各类食品加工企业25家,出口创汇750万美元。机械制造,主要以铸造为主体,生产各种内燃机配件、各种合金、普通铸钢件等。服装加工,主要生产99式警服、各种标志服、出口防寒服等。化学工业,主要生产塑料液稳定剂(二盐基氧化铝和三盐基氧化铝)和果袋纸添加剂等。   招商引资 坚持“照旺庄以外都是外”的招商战略,进一步落实招商责任制,强化产业招商、上门招商和以商招商。.  

谭格庄镇

  " 谭格庄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辖84个行政村,年末总人口5.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60人。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5万元。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4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40:50:10。粮食平均亩产824公斤,总产4278万公斤。农业总产值5.44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13亿元,林果业总产值9957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26亿元,渔业总产值35万元。   该镇积极引导该镇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立足实际,按照“蔬菜上档次,果品提质量,畜牧快发展,林业扩规模”的农业发展总体要求,以标准化、规格化、产业化为重点,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目前,全镇共发展日韩梨、优质桃、板栗、葡萄等干鲜水果400公顷,优质草莓基地380公顷;以不动山村为代表的果业大村申报了国家无公害生产基地;各类蔬菜大棚突破6000个;畜牧业实现规格化养殖:奶牛存栏突破6000头,生猪存栏达到70000头,各类养殖小区(场)100多处;种养业和畜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随着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步伐日趋加快,农村经济逐步向规模型、外向型延伸,向大流通、大市场融入。.  

河洛镇

  河洛镇总面积60.5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2003年底总人口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0人。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9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97亿元,粮食平均亩产357公斤,总产954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87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9204万元,林果业总产值521万元,畜牧业总产值8863万元,渔业总产值188万元。人均纯收入3932元,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特色产业 河洛镇大力推行“三二一”(户均三亩菜、二亩果、一头奶牛)富民工程,形成了以蔬菜、果品、奶牛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结构。目前共有基地菜7000亩,无公害蔬菜3000亩,蔬菜生产主要面向加工企业,形成了以恒润、恒泰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产品包括冷冻蔬菜、低温油炸食品、调理食品及水产品等四大类, 95%以上出口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特色果品众多,传统特产河洛板栗年产60万公斤,新开发台湾黄金梨、新高梨3000余亩,产量高,销路好。奶牛养殖业已形成规模,奶牛存栏达到4800头,年产鲜奶1.2万吨,年创收3000万元,成为莱阳市奶牛养殖第一大镇。     招商引资 河洛镇党委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通过硬环境建设提升档次,坚持国内国外两线出击、以商招商等措施,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3年完成工业投入1.45亿元,重点培育了恒润、恒泰、莱阳市塑料制管总厂三大骨干企业,扶持了光明冷藏厂、圣源食品冷藏厂、烟台双盛食品有限公司等发展后劲足的中小企业,使工业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本着“莱阳以外都是外”的原则,积极引进外资,引进了小贝乐儿童用品厂、紫金阁艺术有限公司、青岛晟海渔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烟台明星建材有限公司等项目。2003年合同利用外资10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2万美元,出口创汇1042万美元。   莱阳恒润食品有限公司是中方民营控股的台商投资企业,建于1994年5月。到2002年底,总资产1.6亿元,职工1600余人,占地面积20万余平方米,建有高标准、全封闭无菌加公车间和包装车间3万多平方米,低温储藏库8000吨,恒低两用库800吨,BQF速冻库200吨,并配用进口IQF速冻机及流水线装置、全自动封口机、金属探测器、农残检测等设备,拥有高标准的电视监控系统、产品检测中心和计算机管理系统。.  

吕格庄镇

  " 吕格庄镇总面积57.6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辖区内年底总人口275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3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644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3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8148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例24.4∶60.5∶16.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309人,实现利税2436万元,利润2436万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000人,实现利税9984万元,利润5137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15人,实现利税1610万元,利润892万元,进出口总值108万美元,其0口总值10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1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万美元。   特色产业 该镇矿产资源丰富,天然大理石储量2.6亿立方米,丰富的矿产资源带动了大理石采掘业、加工业的迅猛发展,2005年全镇有大理石采掘业户100多家,大理石加工企业76家,实现工业产值3.5亿元,利税21200万元,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9个,成为该镇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成为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现代表企业有:莱阳市鑫磊石材有限公司、莱阳市银丰石材有限公司、莱阳利隆阳光石材有限公司。全镇大理石板材年产量80万平方米,被广泛用于建筑领域和城市公共场所,部分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除石材行业外,铜制品加工业也比较发达,代表企业有2001年成立的东方铜材厂,主要生产铜锁具、铜带、铜制工艺品等,2005年年产值7500万元,利税900万元。该镇金岗口村天然矿泉水资源丰富,日出产量360立方米,各种微量元素均达到了国家LGB537-877标准,并获得新加坡矿泉水评比金奖,2005莱阳市鲁花矿泉水有限公司,年加工矿泉水8.76万砘,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实现利税540万元。2005年山东龙大肉食品有限公司在吕格庄镇江汪庄建立龙大江汪庄种猪厂,整个项目占地192亩,东西长600米,南北宽260米,共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工程于2005年10月初开工建设,计划2006年春结束,工程完工后,存栏新品种母猪2000头,年育新品种仔猪50000头,预计该项目可产生经济效益2000万元,将带动我镇经济快速发展。.  

高格庄镇

  " 高格庄镇高格庄镇总面积60.86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2005年底总人口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9人。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3.7亿元。粮食平均亩产347公斤,总产1391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5123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9842万元,林业总产值43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4674万元,渔业总产值173万元。人均纯收入4886元,人均居住面积31平方米。   特色产业 该镇紧紧围绕企业和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初步构筑起了“一菜二果三畜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布局,草莓、圆葱、有机桃子、莱胡参、肉蛋鸡、樱桃谷鸭等特色创汇农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亮点。到目前,全镇露天草莓栽培面积达8000亩,被评为“烟台市十佳专业乡镇”。中医药材“莱胡参”因盛产于该镇胡城村而闻名,其主根顺直均长,药材坚实,色白,光润,质量最佳,是国内药材市场上的畅销品种,一直出口香港、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或地区。2002年,国家科技部在高格庄镇建立了莱胡参(北沙参)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6000亩。另外,该镇围绕国家级农业项目示范区建设,集中开发了万亩高新农业园,发展了圆葱基地5000亩,有机桃子基地3000亩,全镇肉鸡存栏120万只,蛋鸡存栏34万只,樱桃谷鸭存栏60万只,生猪存栏2万头,建立了龙山果蔬、胜鹏肉鸭等多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的合作经济组织。   招商优势 全镇树立“高格庄之外就是外”的对外开放观念,牢固树立“亲商”意识,采取“优惠政策拉动,跟踪招商带动,强化服务推动”的理念,在投资环境、政策导向、人员配备、市场建设、运作机制上匠心独具,显胜一筹。对投资办厂的客商实行“低门槛”政策,提供“五通一平”服务,政府在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资金倾斜扶持,优先考虑,重点安排。同时,健全完善引资奖励激励机制,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开展合署办公,落实项目责任制和包帮推进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建设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此外,一批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企业合理集聚,产权交易市场正在兴起,小城镇经济容量不断提升,形成了以莱高路为轴心,辐射两侧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区、驻地机械加工、商业网区、发埠路鲍村段化学工业区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   ".  

大夼镇

  " 大夼镇总面积71.5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2005年底总人口326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71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6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8亿元。粮食平均亩产330公斤,总产150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72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8965万元,林果业总产值73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6600万元。人均纯收入4360元,人均居住面积18平方米。   特色产业 养种业是该镇特色产业,形成了畜牧养殖、蔬菜生产、林果开发、中药材种植四大优势产业共发展的局面。全镇有肉鸡3000只以上养殖规模的大棚260个,肉鸡存栏稳定在100多万只,年出栏量360万只以上;新建冬暖式大棚120多个,建立规模以上蔬菜大棚示范园6处;为加快老果园改造和品种更新,引进了国内桃树最优品种,新建示范基地2处,共13.33公顷;该镇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沙参、黄芪种植面积为896亩,每年种植面积增长率为6%。该镇食品加工业也蓬勃发展。大夼远洋公司投资5000万元,新上五条干燥仓面积为200平方米的FD生产线,提高了生产能力;大夼永宏食品公司新建600吨低温库一座、1吨速冻机一台,主要生产加工速冻芋仔、草莓、牛蒡、胡萝卜及各种保鲜有机蔬菜食品产品深受客户欢迎。该镇机械加工业逐渐呈现产业优势,大夼金利福铸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球体管件及机械缸体等,年实现利税30万元。全镇逐步形成以食品加工为主,以机械制造、种养业为辅的产业发展优势。.  

山前店镇

  " 山前店镇总面积89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2005年底总人口29283人,其中非农业487人。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1万元。国内生产总值5.3亿元。粮食平均亩产383公斤,总产17386吨。农业总产值3.4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8260亿元,林果业总产值3759亿元,畜牧业总产值2.2亿元,渔业总产值85万元。人均纯收入4590元,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   特色产业 山前店境内多为丘陵地,适宜果树的种植,果树种植和果品加工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山前店镇共有果园面积1106公顷,主要品种为富士苹果和黄金梨,果品加工主要以冷藏加工企业为主,有恒达、龙兴、唐小鸭、丰盛、环茂、福龙等冷藏加工企业15个,年贮存量达3.5万吨。全镇现有大型果品批发市场5处,年交易量达4000多万公斤。   招商引资 山前店镇2005年固定资产投入达到7.11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00 万美元,出口创汇143万美元。境内204国道20华里横贯东西,交通发达,两侧建有三个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大型加油站。镇党委、政府抓住各种机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积极调整土地和进行道路建设。通过加大宣传、出门引资、政策优惠等措施,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广泛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发展,使企业进得来,发展快,为客商提供一条龙服务,解除客商的后顾之忧。   ".  


古柳街道特产大全




古柳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