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石溪乡位于县城西北面,紧靠县城,东与鹤城镇和贵岙乡为界,南临瓯江隔江与鹤城镇的湖边村相对,西部和北部同船寮镇相连接。乡政府原驻地石溪村,2001年1月搬迁至依330国道溪口村,距县城7公里。全乡总面积2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60.5亩,林业用地33483亩。
(二)气候与水文: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240天,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大溪与小溪汇合于溪口村,石溪坑源出吴山和考坑至国垟汇合,经林村、后垟至溪口流入大溪。
(三)自然资源:石溪乡依山傍水,东、西、北三面怀山,南部和中部属平原。饭正坛、朱寮尖、山头尖诸山盘踞在沿东一带,陈山尖和九台山脉起伏于西北部。耕地和林业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6.96%,74.5%。活木蓄积量45731立方米。330国道从溪口村经过,水陆交通便捷。
二、建置沿革
(一)历史沿革:石溪乡清时属五都。民国24年(1935)称石溪乡,1936年称五溪乡。1949年12月建立五溪乡人民政府,驻溪口村,隶属水南区。1950年8月撤消五溪乡,分设石溪、湖边、陈山3乡。石溪乡人民政府(人委)移驻石溪村。1952年4月建立国垟乡。1956年4月国垟乡并入石溪乡。1958年11月该称石溪管理区。1961年10月该称石溪乡人民公社。1983年9月复称石溪乡人民政府。2001年1月乡政府驻地由石溪村迁至溪口村。2002年8月行政区域调整,13个行政村调整为8个行政村。分别是兆田村并入溪口村、崔山村并入国垟村、考坑村并入横路村称金泉村。其它各村不变。
(二)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乡辖行政村8个,自然村40个,生产队90个。至2005年底,全乡总人口6686人,1920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9.5平方公里 | 331121220 | 323000 | 0578 | 查看 石溪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黄山砻村 | ·青田旅游·青田特产·青田十大特产·青田十景·青田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黄山砻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山村 | ·青田旅游·青田特产·青田十大特产·青田十景·青田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张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国垟村 | ·青田旅游·青田特产·青田十大特产·青田十景·青田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国垟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下坦村 | ·青田旅游·青田特产·青田十大特产·青田十景·青田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下坦村谷歌卫星地图 |
溪口村 | ·青田旅游·青田特产·青田十大特产·青田十景·青田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溪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吴山村 | ·青田旅游·青田特产·青田十大特产·青田十景·青田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吴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金泉村 | ·青田旅游·青田特产·青田十大特产·青田十景·青田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金泉村谷歌卫星地图 |
石溪村 | ·青田旅游·青田特产·青田十大特产·青田十景·青田名人·丽水 | 0 |
---- |
查看 石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鹤城街道 |
青田县辖镇,县府驻地。1949年建鹤城镇,1958年改公社,1961年复改镇。位于县境东南部,瓯江北岸。面积70.5平方公里,人口5.6万。330国道、金(华)温(州)铁路纵贯县境。瓯江水运发达。辖上岙、大丘、朱坳、金岙、大降后、李山、郑坑下、金山下、外旦、外路、下郑、文头、前仑、鲍坦、山头、坦下、圩仁、泥湾、魁市、石郭上村、石郭下村、洪山、平风寨、后山岩、金田、黄降、白岩后、底陈山、仁塘坑、外陈山、北岸、黄山垟、石臼、仁塘湾、大丘下、陈岙底、下司垄、湖边、陈学、白浦、京岙、上岸、南湾、新仑坟、姜处、湖口,一村、二村、水南、平演50个村委会和17个居委会。名产有各种石雕工艺品。. |
瓯南街道 |
瓯南街道因街道办事处驻地位于鹤城瓯江南岸得名。位于东经120°14′-120°17′,北纬28°07′-28°10′。地处青田县城东南面,瓯江中下游,东与温溪镇和油竹街道为邻,南与章旦乡和青田县山口镇接壤,西与仁宫乡相连,北与鹤城街道毗邻。街道办事处驻景云小区1幢1号,东距温州市区50千米,西距丽水市区70千米,距县政府驻地1800米。 瓯南街道下辖水南、石门等2个社区,湖口、朱金、大李、外旦、崇福、水南、泥湾、湖边、南湾、上岸、白浦、陈学、郑坑下、魁市、前仓、石郭上村、石郭下村、平风寨等18个行政村。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755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678人。农业:耕地面积5109.2亩,人均0.16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4038万元,播种粮食5102.4亩,总产量8037.6吨,杨梅种植面积30000亩,产6000吨;生猪饲养量3002头,年末存栏1242头;牛饲养量636头,年末存栏254头;林地面积7.32万亩,活木畜积量4.8万立方米。工业:服装生产、石雕加工、旅游业为主。商业外贸: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49个,城乡集贸市场1个,职工1026人,年销售总额3.27亿元。 |
油竹街道 |
油竹街道地处青田县城东南隅,东邻温溪镇,南接温州市瓯海区,西靠山口镇,北至瓯南街道,是我县组团城市的重点区块,总人口31055人,其中户籍人口17101人,居民户口8410人。下辖8个行政村、3个社区,地域面积20.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根据总体布局,共分油竹文教商住区、侨乡工业园区和东堡生态休闲区等三大区块。 油竹街道于2012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是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以居民工作为基础,以社区建设、城市管理、社区保障和地区稳定为重点,对辖区内地区性、社会性和公益性工作履行组织领导、综台协调、监督检查职能。下设青田县油竹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承担油竹街道开发建设及其建设资金融资等职能。根据职责任务,街道内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等7个职能处室,及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心、移民办公室等四个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编制56名,行政编制为26名,事业编制为30名,其中领导职数13名;目前行政编制为31名,事业编制为24名,其中领导职数12名。 油竹街道是青田县东部组团城市的重点区块,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滩坑水电站移民最主要的安置地。 |
温溪镇 |
温溪镇,地处瓯江下游,距县城12公里,离温州40公里,离温州机场60公里。拥有丽水市唯一的出海港——温溪港,330国道贯穿全境,金温铁路从瓯江对面穿过并设有站场,金丽温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并设有出口,水陆空交通便捷。港头工业园区位于开发区的南面,地势平坦,330国道复线四青公路内侧,与沙埠工业园区隔瓯江相望,地理条件优越。 温溪镇是青田县的工业重镇,工业基础较好,总量约占全县的一半。目前,经济开发区拥有企业130家,年产值8.2亿元,主要涉及皮革、五金制品、机械仪表、服装及辅料、化工等行业,基本上已建成鞋革工业区块、五金制品工业区块、服装辅料工业区块,其中鞋革工业区块拥有企业搬家,年产值超4亿元。拥有“意尔康”、“格瑞斯”省级著名商标和“兽霸”、“登尼露”丽水市著名商标,世界著名商标“0”已落户开发区,生产皮鞋。拥有意尔康鞋业、利益建筑五金、亚泰皮革等产值超亿元企业。港头工业园区已做好工业用地规划,目前还没有企业进区。. |
东源镇 |
青田县辖镇。1949年建富源乡,1952年改小源乡,1958年建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78年更名东源公社,1983年改东源乡,1985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85.8平方公里,人口1.8万。青(田)石(半川)公路过境。辖东源、驮溜、上叶、后降、红光、项村、武陵、下堡、武池、油山、平桥、周庄、周济、桃山、莲树坑、平溪、西溪、驮龙1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铸造,阀门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有-总理题词“中华民族新希望”纪念碑一座。原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章乃器出生于此。. |
高湖镇 |
高湖镇地处青田县中部,距离县城21.5公里,与东源、船寮、海口、海溪、季宅等乡镇毗邻,是我县中部组团城镇之一,也是我县的工业重镇。全镇区域总面积为88.6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59个村民小组。全镇常住人口1.9万。土地面积63529亩,其中耕地面积4774亩,林地面积58679亩。镇规划区范围由高湖、东三、西圩、桐川等四个村组成,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近万。 高湖镇区位优势明显,距金温铁路、330国道和金丽温高速公路仅7公里,330国道复线船寮至高湖的公路使高湖镇的交通优势更加突出。高湖镇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基本形成了以阀门铸造、五金、小水电、建材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08年实现工业生产总产值4.76亿元,同比增长68.5%。农业产值2481万元,比上年增长3.5%。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69元,比上年增长13%。高湖镇民风纯朴、自然环境优美,集“奇、秀、幽、野”于一体的九门寨景区就位于高湖镇内冯村,同时,内冯村还是中共青田县委成立地。近年来,以九门寨为中心的假日游、户外探险及“红色之旅”等生态旅游得到蓬勃发展。 近年来,高湖镇被评为省级教育强镇,省级体育强镇,市级文明乡镇,县级来料加工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县级移民工作先进集体,县级工作全面考核优胜单位,县级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
船寮镇 |
青田县辖镇。1956年建船寮乡,1958年改称船寮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5年改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66平方公里,人口3.6万。金(华)温(州)铁路、330国道过境。辖王巷、洪庵、大路、银龙、山后、白山、叶庄、石头、章庆、小金、牛部、圩头、业川、业鸟、水井头、洪府前、黄言、赤岩、舒庄、徐岙、姜岙、船寮、白岸、小垟、湖田、康畈、大垟、滩头、仁川、西村、雷石、上枝、外湖、石才、金昌、成炭寮、上*[、朱店前、垟肚、芝溪、戈溪、陈造、胡岙、上合、石盖口、石盖、洪岙、乌坦、下七步、驮坑5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商贸、运输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 |
海口镇 |
一、海口镇基本情况 海口镇于1992年由原海口乡、东江乡合并建镇,地处瓯江中游,青田县城西北,330国道、金温铁路和金丽温高速公路贯穿全镇,并设立铁路货运中转站和高速互通,区位、交通、人文、信息等优势十分突出,是周边乡镇的货物集散地。实施“市场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海口镇所辖13个行政村,农村常住户数4617户,人口16587人,土地总面积137274.6亩(其中耕地4605亩,园地1944.1亩,林地130570亩,水面6.5亩,其他149亩),2003年通过小康镇验收,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05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508万元,占69.4%,农业产值1550万元,占30.6%,农民人均收入3860元。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中贫困村2个,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的有568人。 二、海口镇农村经济 (一)海口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工农业生产:据数据显示,工业发展较为滞后,工业总量偏低,企业规模小、散,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实力不强。农业特色效益农业未形成规模,特色种养业比例低,农产品加工属于粗放型,精深加工基本空白。 (2)资源利用:海口镇13个行政村,其中5个行政村属于高山偏远村,土地资源分布散、开发难,基本上是低层次、零星开发。雄溪源拥有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缺乏投入未曾到充分的开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高素质的人才极为匮乏,参加技能培训的更为极少,以纯劳动力付出为主。 (3)村级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近40%的村为村级经济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 2、海口镇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落后,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由于传统的自然经济文化沉淀,山区群众思想观念上较为落后,大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缺乏干一番大事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畏难情绪严重;少数群众习惯于“等、靠、要”。 (2)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就业不广。海口镇拥有劳动力9328人,占总人口的56.2%,但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458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1%;初中文化程度418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59人,仅占劳动力总数的6.1%。. |
腊口镇 |
腊口镇位于青田县城的西北面,地处丽温干线,瓯江水道、330国道贯穿镇境7公里,在建的金丽温高速公路在石帆设有互通,金丽温复线贯穿镇境,东靠祯埠乡,西接丽水市莲都区,北连石帆乡。镇人民政府驻腊口村距县城54公里。地理座标:东径119°56’,北纬28°21’。全镇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总人口1.98万人,下辖21个行政村,拥有全县唯一一块22平方公里的河谷-原,可用于城镇建设用地12.5平方公里,距丽水市区仅9公里,是丽水市周边地区离市区最近的一个镇,有距中心城市近、靠温州方向等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优点。 腊口镇清时为十八都,清光绪34年(1908)初,设浮石乡。民国24年(1935),分设浮翼、石帆2乡。36年两乡合并,仍称浮石乡。1949年11月,浮石乡人民政府建立,驻石帆村。1950年8月,撤销浮石乡。分设石帆、浮翼乡。1952年4月,大坑、坑口乡建立,1956年4月大坑、坑口2乡并入浮翼乡。1956年11月改称浮翼管理区,1961年10月改称浮翼人民公社,同时将“翼”字改为“弋”。1983年11月,复称浮弋乡人民政府。1993年8月,浮弋乡改建腊口镇。 腊口镇依山临水,油菜山、乌殿山、八旗山、狮子头等均在海拔200-300米之间,最高的大梁山海拔868.6米。境内河流有大溪,流经武垟、腊口、坑口、三塘汇等5个行政村。次要溪流为腊溪坑,由西向东,经凉坑、腊溪在坑口村入大溪。镇区是一片从东北――西南走向的河谷平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全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 镇区是青田县的西大门。大溪的船只向西可直达丽水,往东可通往县城和温州。330国道穿越境内,金温铁路在本镇和石帆交界的西山边村设有站场。形成来铁路、公路、水路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建镇后,相继新建、扩建来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全镇总面积为50.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00亩,林业用地62546亩,活木蓄积量19128立方米。镇区分布着14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2000年,全镇2785户,10265人。经济总收入458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923元。全镇有10个行政村通过小康村的验收。随着集镇建设的发展,腊口镇将成为青田县西北片工、贸重镇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
北山镇 |
北山镇建于1985年,青田县十大建制镇之一。地处距县城四十公里的西南山区,毗邻景宁畲族自治县和文成县,是省道景青线上一大重镇,属滩坑库区移民动迁地之一。全镇土地总面积186.8平方公里,下辖30个行政村,其中有箬坑少数民族村(畲族)1个,移民前辖区总人口3.5万,原镇政府所在地白岩-北山村(人口9000多),解放初期为我县四大区的北山区区公所所在地,辖区总人口和镇政府所在地人口规模皆居全县第三。滩坑电站移民涉及18个行政村,动迁人口2.2万,移民动迁后仅有人口1.3万(4600户),其中畲族人口254人,常住人口2802人。 北山镇镇区新址位于泉山村,地处滩坑库区西岸,占地面积21.27公顷,规划人口1500人。 以往的北山是传统意义上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区域内的整体地形就像一口锅,周边的水流、物流和人流最终都将源源不断流向锅底,而北山和白岩两村即是镇区中心,也是这口锅的锅底。强大的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对邻近的景宁、南田、巨浦、岭根、万阜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移民前的白岩、北山更是久负盛名的商埠,近代以来形成了“江上船舶穿梭、埠上商贾云集”的盛景,在县内有“大溪石帆,小溪白岩”之说,一直以来是各类商品的集散地,经济十分繁荣,这里蕴含深厚的商业基础,人民具有很强的从商意识。 北山更是一方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热土。近代史上的名人夏超、民国元勋张星白、民国时期宁波专员杜志远都从这里走出去。全镇还有2800多人旅居海外数十个国家地区,他们中有爱国爱乡的旅法华侨杨璧如女士,热心家乡建设事业的台胞徐伯胜老先生。石马坑、石笕岭、龙潭等景区是我镇“秀山丽水”的缩影,山水景致别具一格,是投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黄金宝地。 北山是一个人民勤劳善良、民风淳朴的好地方。解放前,北山镇是青田县革命斗争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许多知名的革命先烈在北山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这方热土上脉脉相承,代代相传。解放后数十年来,北山人民为滩坑电站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一半以上的村民迁移出北山镇。 北山也是一个想发展、谋发展,渴望激发经济活力的集镇。近年来,北山镇根据滩坑电站上马建设的实际,实施了“效益农业富民,优势山水强镇,加快绿色北山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旅游中心镇,建设秀丽新北山”的发展战略,举全镇之力,全力抓好移民、复建、开发、稳定等各项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北山镇行政中心建设项目做为库区复建工程的标志性工程,于2005年10月初完工,10月13日镇政府搬迁入驻,专项复建项目镇中心学校、卫生院、邮政、派出所、广电、电信等综合楼工程先继完成并投入使用,镇区道路网建设已基本完成,一个新的集镇正在形成。 现库区北山镇范围复建公路景青线除北山特大桥外路基全面贯通,阜青公路除东坑大桥外路基全面贯通并且部分路段已硬化,张坪至黄岭头、张坪至箬坑公路正在建设中,改善库区生产生活的其他各项目正在紧张有序推进之中。今年以来,全镇规划新建农村康庄道路达24.8公里,经过努力,仁村(3KM)、肖山(2.8KM)、李坑康庄公路(19KM)紧张正在建设中,坳头村康庄公路已完成测量。库区北山镇范围内的13个码头均已完成建设,码头接线正在建设中。其他库周基础设施正在得到逐步改善,如解决了部分村电、通讯、电视等线路改建工程,肖山、坭洋、大岩下等村自来水工程正在实施中。各村的有线电视入户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到年底除李坑和部分移民半边村外有望看上有线电视。 北山移民动迁之前“山鹤”牌北山索面是北山镇最具地方特色的拳头农产品,已有百余年手工制作的历史,它的最大优点是细嫩、坚韧、耐煮,也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佳品,每年自产自销达30多万公斤。移民动迁后,随着大批移民的迁出,北山索面制作手艺被带到移民安置地,北山索面有了更高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北山镇发展起来的主打农产品为“山鹤”牌泉山桃,现在泉山桃水果基地已达1100多亩,年产桃120多万斤,泉山桃素以香浓甜蜜、怡人的口感的优质品质而热销丽水、温州等地,为振兴库区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立下了赫赫功劳。 北山镇既是滩坑库区移民动迁地,也是移民安置地,现在正处在移民工作第四水平年,移民动迁工作将近入尾声,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北山镇将为最后一批移民做好动迁安置工作,现泉山、吴山两安置点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未来的滩坑库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景观、丰富的旅游资源、潜在的巨大客源市场,特别是滩坑水库是浙江省及至华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水库之一,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及华侨文化为旅游度假创造了独特的条件,必将成为浙西南旅游胜地,而北山镇又是处在水库的核心区块,有着巨大的旅游发展优势,围绕北山镇旅游发展“打造中国华侨旅游第一品牌,建设世界风情度假会议中心”的长远目标,通过挖掘、保护和整合旅游资源,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滩坑库区产业发展规划》,各项后续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之中。 在不久的将来,北山镇必将以更加展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
山口镇 |
山口镇位于青田县城西南,东南与温州市瓯海区相邻,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距县城8公里,离青田火车站7公里,温州机场50公里,省道青岱线贯穿全境。经区划调整,全镇现辖4个中心村和1个居委会,土地总面积38.07平方公里,人口总数10764人。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2.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0元。山口镇是著名的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和名人之乡,“三乡文化”源远流长。 蜚声海内外的青田石雕始于六朝源起山口,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作为青田石雕的发祥地和全国三大软玉石之首“封门青”的原产地,山口已成为全国各类雕刻石的集散中心。集石雕创作、销售、展示于一体的的中国石雕城日交易额达30余万元,石雕业已成为山口的支柱产业,全镇现有石雕作坊近1000家,石雕从业人员达3500多人,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26人。2003年,在北京举行的代表中国现阶段玉雕、石雕最高水平的“天工奖”评选中,我镇选送的60多件作品里,10件作品被评为金奖、8件作品被评为银奖、10件作品被评为铜奖,并且“封门青”正式成为国石候选石。 山口是著名的华侨 之乡,全镇现有1.1 万华侨旅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艰苦创业,并热心公益事业,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山口又是著名的名人之乡,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这方神奇的沃土孕育了如-、林如奎、倪东方等一代名人。 山口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品位高,有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完美结合的千丝岩风景区、有古朴典雅的江南古民居、有以石雕为主线的石雕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华侨花旗街;叶腊石储量大,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现已探明储量3000多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叶腊石生产基地,年产叶腊石原块矿20万吨,粉矿和粒子10万吨,产值1000余万元。 随着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全镇人民上下齐心,扎实工作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为实现“拓展石雕行业,提升经济总量,加快规划建设,打造精品集镇”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
仁庄镇 |
(一)位置与面积:仁庄镇位于青田县的西南部。东与山口镇、方山乡交界,南与汤洋乡、瑞安市为邻,西靠阜山乡,北同章旦乡接壤,距离县城18公里。位于东径120°14’,北纬128°02’。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为仁庄村。海拔80米,人口总数1.9万多人,全镇总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9.6公顷,林地面积95599公顷。2002年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由38个行政村撤并而成,现全镇辖20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仁庄镇是著名的华侨之乡、田鱼之乡,现有海外华侨华人1万多人,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240天。雨量充沛,据1958年至1978年的水文资料统计,年平均雨日160天,年降雨量1897毫米,全年春秋阴雨连绵,冬季雨量稀少,夏秋间受台风影响,偶有暴雨出现。全年平均气候18℃,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5℃。 境内主要溪流有四都港由南面入境,贯穿中部向东北出油竹注入瓯江,全长十余公里。另有来自西北半岭至小令坑道一条,在仁庄与四都港汇合。境内有山塘水库12处,其中最大的为罗坑水库,库容量30万立方米。 (三)自然资源:境内有李山降、半坑山、方岩背、彭山、黄山屿、老鹰岩、水碓头、七星塘等山脉。耕地占总面积7.6%,林地占总面积70%,水资源丰富,境内建有大小水电站6座。主要矿藏有叶腊石、花岗石、陶土等。该镇交通便利,57省道线穿境而过。. |
万山乡 |
(一)地理位置:万山乡位于青田县城北面,距离县城42公里,平均海拔600米,东邻永嘉县,南邻黄洋乡,西邻东源镇,北邻东源镇,并与缙云、永嘉两县交界。乡人民政府驻地孙阔村,全乡行政区域面积25.3平方公里,山林面积3.2万亩,耕地面积1268亩,境内群山连绵,翠云雾缭,森林资源丰富,是一个面积小,人口少地处偏远的山区乡,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乡。 (二)气候条件:万山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末夏初有雷雨、暴雨天气,盛夏晴热干旱,因海拔甚高秋冬季降温比较明显,常年温度跟县城相比有1-2的偏差。 (三)自然资源:万山自然资源丰富。全乡林地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6%,林木总蓄积71202立方米,生态公益林总面积2560亩,竹林面积2024亩,长达上百年的古树名木20余棵。生态环境优异,植物种类繁多有国家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樟树、厚朴等,其中孙岸、陈吾了两村分别有长达上百年树龄的红豆杉,一般树种有苦槠、青冈栎、檵木等,下层植被多数以铁芒萁、茅草为主,此外这里还有野猪、黄麂、蕲蛇等省级保护野生动物。 万山乡由富源乡演变而来,1949年6月,富源乡分为乌坭塘乡和富源乡;1952年4月,乌坭塘乡分为圩平乡和万山乡;1956年4月1日,万山乡和圩平乡合并为万山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孙阔村。下辖万山、光乍坑、孙阔、陈吾了、孙岸、乌坭塘6行政村。1930年红十三军在万山村组建了一个红军连队,为县著名的根据地之一;1986年3月被丽水地区民政局确定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乡。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以来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 历任党委主要负责人: 季旭强(1992.5—1994.5) 孙永谦(1994.5—1995.3) 季长彬(1995.3—1998.9) 叶明华(1998.9—2001.11) 章和平(2001.11—2006.2) 陈建标(2006.2至今) 历任政府主要负责人: 潘周彬(1991.12—1995.3) 叶明华(1995.3—1998.9) 陈-(1998.9—2002.1) 陈建标(2002.1—2006.2) 郑文虎(2006.3—至今)> |
黄垟乡 |
青田县辖乡。1949年建黄垟乡,1958年改称黄垟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43.7平方公里,人口0.6万。公路通石平川。辖石平川,峰山、金坑、石坑岭、金坑口、外黄、底黄、底项8个村委会。工业以采矿(钼)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林业资源丰富,有峰山林场和峰山茶场。革命老区。. |
季宅乡 |
青田县辖乡。1957年以潘山、黄山2乡合并为季宅乡,1958年改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城西,其东北与缙云接壤。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1.5万。青(田)黄(放口)公路与330国道交接。辖黄放口、华坦、上河垟、季宅、黄大坑、皇山、二房、三房、源坑、引坑、引坑口、潘山、下庄、外垄14个村委会。企业有石英砂厂。农业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产油茶。建有县级金坑电站、年发电量250万度。. |
高市乡 |
一、地理人口 高市乡地处青田县西北部,距县城32公里、丽水市区39公里。洞宫山脉北支的三处分支形成这里独特的地形地貌,乡所在地高市村三面环山,隔江坐南,高市源穿村而过。全乡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1600亩,林地66400亩,森林覆盖率82.9﹪,下辖9个行政村,7600多人。 二、文化渊源 高市乡人杰地灵,名人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石门洞为我国道教名山的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二小洞天,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到此寻幽探胜,明朝国师刘基少年时期求学于此。另有李白、王安石、陆游、沈括、汤显祖、郭沫若等历代名人墨客的题咏诗文和摩崖碑刻。文天祥同榜进士陈墍及官至国民党副总裁的陈诚皆为高市乡人。全乡还有多位民国时期将领。 三、交通发展 高市乡交通便捷,高市大桥贯通南北。330国道、金丽温高速公路、金丽温铁路、金丽温高铁穿境而过,康庄公路直通9个行政村。高市村为石门洞景区东入口。连接景区的外雄电站至石门洞通道、瓯江滨水生态景观廊道、石门洞至师姑湖景观通道已经建成。伯温古村至黄镇的环景通道,高市至滩坑库区的公路已在谋划。具有旅游特色的交通发展大格局初具规模。 四、旅游胜境 高市乡是青田县重要的旅游乡镇,是浙南名人文化生态旅游风景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辖区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4-旅游区——石门洞景区。景区内石门飞瀑、刘文成公祠、灵佑寺、石门山庄、石门书院、伯温古村、太子胜景、师姑草海等景点层次分明、底蕴深厚、特色显著、相得益彰。高市民国风情村是国民党二号人物陈诚的故乡,村内有游客接待中心、陈诚故居、古民居群、百年养正学堂、民国风情街等景点。此外,黄镇、官山、水碓基、东源头等古村落幽静清雅、保存良好。乡域内还有全国唯一的省级鼋保护区。 五、发展前景 高市乡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大作旅游文章,提出了 “依托石门洞,建设大景区,旅游富民强乡”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创建石门洞5-景区。青田生态乐园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石门渔村、民国风情村、里三圩影视村、黄镇风水村等各具特色又相对统一的村落正在分步打造,刘伯温、陈诚等名人文化进一步挖掘,景区空间不断延伸,旅游要素不断丰富,影响力不断扩大。假以时日,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的新高市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
海溪乡 |
海溪乡位于青田县城西北部。东靠季宅乡,南接海口镇,西连祯埠乡,北邻舒桥乡。乡政府驻地正教寺村,(2002年改名为海溪村)距县城48公里,辖1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东经120。15,北纬28。23。全乡总面积为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33亩,林地40171亩。2008年户籍人口92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861元。俗有“粉干之乡”、“柑桔之乡”、“名人之乡”之称;市级生态乡;省市教育强乡。粉干产业仍是我乡的主导特色产业,占全省粉干市场的80%以上。 海溪乡以邓小平理论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生态立乡。旅游富乡,建设美丽新海溪“的发展战略,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线,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统筹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尤其是粉干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实施农民下山脱贫,转移就业工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的新海溪而努力奋斗! 海溪乡四面环山,中间盆地是青田“三大盆地”之一。人口聚集,以乡政府为中心的1.5公里为半径的面积内聚集了全乡80%以上的人口。规划中的330国道复线贯穿我乡。 我乡的平均海拔180米,年平均气温:18.3℃,无霜期300天,年均降雨量1632.9㎜,年积温最大5580℃。 海溪乡民风淳朴,文化深厚。我乡的鱼灯文化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参加过北京奥运城市广场、石雕节、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演出。此外,我乡的花灯笼、采茶灯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灯)也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正教寺戏台、李氏祠堂以及三座石拱桥均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能举行多台的大型文体活动。这里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社会风气和谐。 |
章村乡 |
章村乡位于青田县西北部,东临祯埠乡,南同西面与莲都区交界,北靠腊口镇,乡政府驻地章村村,距离县城66公里。 章村乡地属山区,章村港横贯中部,历程8公里,流至王村与祯旺港汇合。全乡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03亩,其中水田面积6435亩,林地面积119034亩。全乡辖有16个行政村(撤并前为27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237个村民小组,2007年户籍人口17382人,其中畲族535人,分别分布在新民村、黄山头村、颜宅村。章村乡是经营农林为主的偏僻山区乡,200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6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010元。是青田县十六个贫困乡之一。 章村乡属山区,群山环保,山峦叠翠,其中八面湖主峰1389米,为青田县第一高峰。竹笋两用林、茶叶、油茶资源丰富,全乡毛竹面积3万亩,茶叶1200亩,油茶面积4.95万亩,章村素有“浙南油库”美称。 章村乡交通便利,离330国道仅14.5公里,离丽水市区33公里。腊口至黄肚、小云至祯埠、坑根至黄庄岭头公路,分别同330国道和莲都区庞山线相连,且章黄公里贯穿我乡7个行政村,与丽水市大丰公路连接。实施“十五计划”以来,全乡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农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新建章村乡校校舍4581平方米;投资48万元建成章村联谊桥;乡政府新办公楼和16个村的村委办公楼建成,架通有线电视、电话网络等。乡有卫生院、信用社、邮政代办所、文化活动中心等。 章村乡重视农业,建设油茶“森林食品示范基地”1000亩;油茶高效示范基地2000亩;千亩毛竹示范基地;吴村、上寮、坑根等处防洪堤建设;章村、赵塘小流域治理;开田造地240亩;转移劳动力7900人,开发竹笋资源,引进竹制品加工厂4家。 |
祯旺乡 |
青田县辖乡。1949年建祯旺乡,1955年吴畲乡并入,1958年改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城西北部,祯旺港过境。面积84.6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祯(旺)祯(埠)公路。辖吴宅、山寮、祯旺、上垟、吴畲、陈须、三十岭、谷甫、应章9个村委会。企业以杂木加工、林业综合加工、折椅、锯板、铸造等厂为主。农业以水稻、小麦、番薯为主,特产油茶。1939年曾绍文等在吴畲一带建立0党支部。. |
祯埠乡 |
祯埠乡地处浙江省第二大河流瓯江之畔,青田县西北面,位于东经119°55′48″—120°04′21″,北纬28°12′13″—28°23′10″。干流总长384KM的瓯江从境内贯穿而过。西南面与祯旺乡相邻,西北面与腊口镇、章村乡毗邻,北与舒桥乡、海溪乡接壤。东距青田县城43千米,西距丽水市区29千米。乡政府以原驻地座落于祯埠村得名,并于2000年从祯埠村桥底汇迁至小群村,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将迁至岭下村大井头区块——乡便民服务中心暨食宿楼办公,极大地改善了为民办实事的条件。邮政编码323913。 清时为十四外都,民国时期属四区管辖,1949年5月建立祯埠乡。1958年改为祯埠管理区。1961年改为祯埠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复称祯埠乡。 辖小群、马岭脚、王村、岭下、祯埠、兆庄、陈篆、锦水共8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辖区总人口14969人,其中滩坑电站移民1442人(原安置1481人,已核减39人)。东西最大距离9.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3千米,总面积12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13平方千米,占87.6%;水域16平方千米,占12.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6.04人。 祯埠乡境内多山,山高一般在海拔350~600米,最高点大湖山距海拔1287米,最低点小群距海拔35米。主要山峰有石笋尖、大烧尖、钓台山、官田丘、仰天岗、百王岙等。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温差明显。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6℃,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5.3℃。境内溪流属瓯江流域,从西至东穿境而过。支流祯旺源和官坑源汇入瓯江大溪。已探明矿产有石英、花岗岩等。水力资源丰富,有中小型水电站5座,正在建设1座。 境内风景秀丽,位于王村的九湾仙峡景区是国家-旅游区,是典型的水蚀峡谷,有奇特的景观“风动石”、天门峡、天然河床等,“穿越九湾仙峡”成了“驴友们”口头的热门词汇;位于兆庄尖山村的仰天湖,湖面海拔达1246米,素有“人间圣湖”之称,仰天湖和临近的烂泥湖、师菇湖、石门洞组成的“一洞三湖”被认为是经典旅游路线,从仰天湖出发,一个方向是通往应章的“朝圣之旅”,一个方向是通往石门洞的“文化之旅”。 祯埠乡是华东地区有名的休闲椅之乡,小群村休闲椅产品全国各地均有销售,并远销亚州、欧洲、非州、南美等地。其中“特斯林”休闲椅销量居全国第一。祯埠乡休闲椅产业从二十余年前的一家木折椅手工作坊起步,发展到现在,仅生产休闲椅成品企业就有50家,其中规上企业2家。带动上下游企业及厂家无数,惠及当地与周边老百姓就近务工和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惠民产业。近年来,祯埠乡以“中部重乡、工业强乡、撤乡建镇”为发展战略,推进工业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努力做强做大休闲椅企业,推进休闲椅产业转型升级,休闲椅产业发展迅速,年增长率一直在23%以上,2013年仅休闲椅产业产值就达5.22亿。正在兴建的“青田县一区十园——祯埠工业园”将给祯埠乡各事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遇。 2013年完成“个转企” 95家即个体工商户转型成企业。新培育青田县鼎盛休闲椅有限公司、青田振航休闲椅有限公司2家规上企业。 岭下村曾是全国最大的螺丝刀柄生产基地,共有生产企业35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后由于全国各地小五金市场兴旺,而逐渐衰落。 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金温铁路、金丽温铁路扩能即高铁贯穿全境,交通便捷。天然气管道贯穿全境正如火如荼建设中。 全乡拥有农业耕地面积3300亩,人均0.22亩。2013年农业总产值3490万元。林业用地面积17.2万亩,占总面积85%。 2013年:千亩精品茶叶园春茶产出11.7吨、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建设兆庄村尖山村毛竹高效生产基地300亩、新增中药材基地化种植面积80亩、在祯埠村吊龙山场新造油茶基地200亩、举办杨梅等经济作物的业务培训会,受益村民200多户。 依托休闲椅产业,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暨青年网上创业行动,培育出午憩宝、日日康等一批网店,其中,午憩宝连续2年在淘宝网折叠椅类销量排第一。 随着祯埠乡文化中心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暨历年来加大对民间群体文艺建设的投入,2013年成功创建并荣获“浙江省体育强乡”称号。2013年末,村村建有篮球场和乒乓活动场所,有20处健身活动点,有村级群体文化活动室8处,有农家书屋8个,民间文艺有腰鼓、太极拳、采茶灯、鱼灯等业余演艺队伍10支。 教育方面:祯埠乡小学1所,在校学生330人;有民办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350人。投资近700万元、占地6亩、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祯埠乡中心幼儿园将于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卫生方面:医疗卫生机构14个,祯埠乡卫生院综合医技楼将于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我乡的医疗卫生条件,方便了老百姓就医;通信、电视网络覆盖全乡。 境内有建于宋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的陈篆村慈明寺、祯埠村的观音亭、天字桥、锡坦桥等多处古建筑,历史文化久远。 |
舒桥乡 |
青田县辖乡。1949年建舒桥乡,1958年改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92年将王岙乡并入。位于县城西北,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1.5万。青(田)王(岙)公路与330国道交接。辖舒桥、章岙、交垟、丁埠头、罗西、古竹、古竹岙、西庄、岩下、高茂、根山、钉坑、箬鸟、武岭后、沙坑、西武头、凤凰山、陈东坑、阮坑、叶村、叶店、夫人山、陈山、大弄底、王岙、蔡坑、章巷、道彭、章杉29个村委会。农业以水稻、番薯、花生为主,兼产油茶。. |
巨浦乡 |
巨浦乡位于青田县西南部,距县城30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为97.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仅占2.73%,山高坡陡,土层瘠薄,是全省100个山区贫困乡镇之一。当地的农民一提起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副教授叶明儿,无不竖起拇指交口称赞。人们不会忘记叶教授对欠发达山区农民的无私奉献和一片深情,更不会忘记他将心血和汗水撒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为山区农民点亮了一盏“科技明灯”。. |
岭根乡 |
青田县辖乡。1949年建万阜乡,1958年称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景宁县交界,小溪南岸。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0.7万。青(田)景(宁)公路过境。辖岭根、韩山、牛头、吴山埠、黄驮山、滩坑、小衙、铁沙济、外处基、驮田坪、石柱、林坑12个村委会。农业以水稻、番薯、小麦、花生种植为主。林业以松杉为主,有油茶基地1.050亩。. |
万阜乡 |
万阜乡位于县城西南面,即青田、文成两县交界处,东连阜山乡,南面界文成县,西接岭根乡,北靠北山镇。此地清时属九都,1948年前曾与邻乡十源乡合并为万源乡,解放前称万阜乡,以驻地在万阜村而得名。1949年解放后建立万阜、蒲州两乡,1956年两乡合并仍称万阜乡,1958年改为万阜管理区,1961年调整为万阜人民公社。1981调整为万阜乡人民政府至今,现人民政府驻地在新庄村,距青田县城86KM,距文成县城50KM,素有“青田西藏”之称;北纬27°57′,东经120°01′。现全乡辖8个行政村,90个自然村,113个村民小组,共2641户,9165人,均系汉族。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农业、林业发展。现有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一所,学生300人左右,教职工30余人;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6人。 全乡总面积72 KM2,其中耕地279.6公顷,分布在山坡和谷地间;林地4417公顷,草地600公顷,均分布在山间。本乡地处高山顶端,是南田高山平原的延伸,平均海拔500M,山势连绵起伏,最高山脉是四方山尖,海拔1150M,溪流有中部和东部的山涧流入滩坑水库。现有2002年建成发电的丽湖电站,水库总库容1545万M3,正常库容1170万M3,装机1万kwt,属中型水库,集雨面积38.2KM2,小型电站3座。 全乡基础设施建设逐年改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为省级帮扶结对单位。万阜至北山通乡公路2002年建成通车,2009年6月通乡公路完成路面硬化。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和康庄公路实现村村通。 本乡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农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粮食生产是基础产业。近几年来充分利用特殊的地理优势,积极接轨温州菜篮子工程,鼓励农户种植刀豆、毛豆、茄子、银豆和辣椒等高山特色蔬菜,申请注册“刘基菜园”商标,打造特色省级山地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刘基菜园系列干菜。2014年万阜乡农村经济总收入9783万元,农业总产值94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333元。 民国初期(1924年)曾任浙江省省长夏超字定候,是本乡新庄村人。1926年为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宣布独立,不慎失败,惨遭军阀孙传芳所部杀害。1927年举行追悼会时,有人赠以“十年谋生聚教训,惜无范蠡文种;一世养鸡鸣狗盗,谁为聂政荆轲!”的挽联,恰如其分地道出他一生对事业失败的写照。新庄村留有1924年建造的夏超旧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方山乡 |
方山乡地处浙江省青田县东南面——瓯江之滨,背靠温州,接壤瓯海与瑞安,交通通讯十分便捷,离青田县城只有20分钟、温州50分钟的路程。辖11个行政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17亩,林地26055亩,草地15096亩。是著名的“华侨之乡”、“田鲤之乡”、“小康之乡”、“全求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省级生态示范乡;省、市级教育强乡;省级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方山四面环山,中间小山丘错落有致,是青田四大盆地之一,11个行政村36个地方,犹如传说中的36洞天,风景秀丽,或以奇拔,或以幽胜,房舍依山傍水,梯田循坡而辟,民风纯朴,文化深厚,阡陌交通,绿意袭人,稻谷飘香,田鱼闻名,天然合一,是绿谷田园,休闲胜地,是一卷经鬼斧神工雕琢、“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山水画。入口处两山相峙而立,溪水穿越而过,有“天门中断楚江开”之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古色古香的“桃花源”。立于奇云山之巅,可鸟瞰温州繁华和山水,有“水涨奇云山,潮落江心屿”之感,是浙西南的“后花园”,是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是自驾游的首选地。 |
汤垟乡 |
名称来历 因乡政府驻地位于原汤垟村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20°12′,北纬27°59′。地处青田县城西南,东南与瑞安市接壤,南与文成县毗邻,西靠阜山乡,北邻仁庄镇,东连方山乡。乡人民政府驻洪口村,电话区号0578,邮政编码323904,东北距青田县城26公里,西北距丽水市区105公里。 政区沿革 清时属四都。民国时属四内乡。1949年6月成立四内乡人民政府。1950年8月撤四内乡,分设吴岸、南木宕乡。1952年4月吴岸乡分三乡,新设汤垟、西天乡。1956年4月两乡并入吴岸乡,9月复设汤垟乡。1958年11月改称管理区。1961年10月改称人民公社。1969年1月建革委会。1980年11月改称公社管委会。1983年10月恢复乡建制。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保留汤垟乡。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洪口、汤垟、干坑、垟寮、小佐、西天、西天坑等7个行政村。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0.6万人,其中集镇常住人口0.18万人。另有流动人口471人。总人口中,男性3184人,占51.9%;女性2954人,占48.1%;14岁以下575人,占9.4%;15~64岁4601人,占75%;65岁以上962人,占15.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6109人,占99.52%;布依族6人,占总人口的0.1%;白族5人,占总人口的0.1%;壮族4人,占总人口的0.1%。2011年人口出生率1.1‰,死亡率1.67‰,人口自然增长率-0.23‰。总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5.94人。 |
贵岙乡 |
青田县辖乡。1949年建贵岙乡,1958年改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部,面积60.5平方公里,人口1.1万。公路至孙坑村。辖贵岙、下坑、小双坑、上贵、坑外、占岙、泉坑、卓山、垟岩、塘后、洪岩头、金菖罗、东山、孙坑、叶坑、大双坑、呈山、后山、下贵、黄山、荷寮、金龙隆22个村委会。工业以采矿、皮革、建陶、五金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
小舟山乡 |
青田县辖乡。1949年建小舟山乡,1958年改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部。面积24.8平方公里,人口0.8万。有公路至小舟山村,另有公路黄员平村至永嘉桥头镇。辖郑山、葵山、丁坑、黄员平、小舟山、白岩头、状头、上山炉、西平、平峰隆10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水稻、小麦。. |
吴坑乡 |
青田县辖乡。1949年建吴坑乡,1958年改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建乡。位于县境东部。面积36.3平方公里,人口1万。交通极为不便。辖吴坑、石洞、平岩、泉城、大舟山、章山、上陈、东溪、下垟、塘坑、平头山、傍岸山12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水稻、番薯为主。. |
仁宫乡 |
青田县辖乡。1949年建仁宫乡,1958年改管理区,1964年改公社,1983年复建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小溪下游北岸。面积87.6平方公里,人口1.2万。青(田)景(宁)公路过境。辖仁宫、挑坳、孙前、下岸、密溪、双源、小奕、寺岙、朱山、大奕、滩下、钓滩、彭湖、红花14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林牧并举。以种植水稻、小麦、番薯为主。林业以用材林及红花油茶为主。有大奕坑电站。. |
章旦乡 |
青田县辖乡。1949年建章旦乡,1958年改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中南部。面积35.3平方公里,人口0.9万。青田至阜山公路过境。辖歇马降、徐村、兰头、坍洪头、双垟、李黄、王母地、项元、桥头、朱垟、朱坑下、彭降、横坑、徐寮、横山15个村委会。工业以建陶、商贸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
阜山乡 |
青田县辖乡。1949年建阜山乡,1958年改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中南部。面积48.7平方公里,人口1万。青(田)双(洋)公路过境。辖坑边、岗下、前王、叶处、朱庵、王费潭、红富垟、安店、周宅、陈宅、岙底、朱岙、西溪边、周山14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水稻、番薯为主。著名侨乡。. |
石溪乡 |
一、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石溪乡位于县城西北面,紧靠县城,东与鹤城镇和贵岙乡为界,南临瓯江隔江与鹤城镇的湖边村相对,西部和北部同船寮镇相连接。乡政府原驻地石溪村,2001年1月搬迁至依330国道溪口村,距县城7公里。全乡总面积2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60.5亩,林业用地33483亩。 (二)气候与水文: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240天,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大溪与小溪汇合于溪口村,石溪坑源出吴山和考坑至国垟汇合,经林村、后垟至溪口流入大溪。 (三)自然资源:石溪乡依山傍水,东、西、北三面怀山,南部和中部属平原。饭正坛、朱寮尖、山头尖诸山盘踞在沿东一带,陈山尖和九台山脉起伏于西北部。耕地和林业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6.96%,74.5%。活木蓄积量45731立方米。330国道从溪口村经过,水陆交通便捷。 二、建置沿革 (一)历史沿革:石溪乡清时属五都。民国24年(1935)称石溪乡,1936年称五溪乡。1949年12月建立五溪乡人民政府,驻溪口村,隶属水南区。1950年8月撤消五溪乡,分设石溪、湖边、陈山3乡。石溪乡人民政府(人委)移驻石溪村。1952年4月建立国垟乡。1956年4月国垟乡并入石溪乡。1958年11月该称石溪管理区。1961年10月该称石溪乡人民公社。1983年9月复称石溪乡人民政府。2001年1月乡政府驻地由石溪村迁至溪口村。2002年8月行政区域调整,13个行政村调整为8个行政村。分别是兆田村并入溪口村、崔山村并入国垟村、考坑村并入横路村称金泉村。其它各村不变。 (二)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乡辖行政村8个,自然村40个,生产队90个。至2005年底,全乡总人口6686人,1920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