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蚌埠市 >> 五河县 >> 武桥镇

武桥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武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武桥镇简介

  武桥镇历属革命老区,位于五河县北部,距县城1 5公里,北邻安徽泗县,东与江苏省泗洪县接壤,天井湖纵横南北,将该镇一分为二。国道l 04线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78平方公里,辖l O个行政村,人口3万余人,有耕地6.1万亩,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山芋、薄荷、芝麻、大豆等农作物近2 O种,成立养殖专业协会3个,养殖鸡、猪、牛、羊、狗等家畜家禽1 0余种,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以双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和康乐挂面厂为代表的多种不同规模的私营企业正不断涌现,特别是畜牧养殖业,规模大、品种多、质量佳,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市场十分繁荣。镇辖天井湖水面,资源丰足,水草茂盛,蟹美鱼肥,白帆点点,菱藕飘香,是绝佳的水产养殖基地。其中天井湖银鱼和螃蟹名闻内外。
   全镇投资环境优越,基础设施齐全,通讯发达,电信、移动、联通均设有分公司,电力充足、交通发达、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商品流通异常活跃,环境优美,是五坷县多年来的先进乡镇。.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万人 78平方公里 340322109 233000 0552 查看 武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武桥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朱圩村 ·五河县旅游·五河县特产·五河县十景·五河县名人·五河县学校 0

----

查看 朱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郑庄村 ·五河县旅游·五河县特产·五河县十景·五河县名人·五河县学校 0

----

查看 郑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武桥村 ·五河县旅游·五河县特产·五河县十景·五河县名人·五河县学校 0

----

查看 武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天井村 ·五河县旅游·五河县特产·五河县十景·五河县名人·五河县学校 0

----

查看 天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界沟村 ·五河县旅游·五河县特产·五河县十景·五河县名人·五河县学校 0

----

查看 界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周湖村 ·五河县旅游·五河县特产·五河县十景·五河县名人·五河县学校 0

----

查看 周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老张村 ·五河县旅游·五河县特产·五河县十景·五河县名人·五河县学校 0

----

查看 老张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岗村 ·五河县旅游·五河县特产·五河县十景·五河县名人·五河县学校 0

----

查看 龙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路西村 ·五河县旅游·五河县特产·五河县十景·五河县名人·五河县学校 0

----

查看 路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张姚村 ·五河县旅游·五河县特产·五河县十景·五河县名人·五河县学校 0

----

查看 张姚村谷歌卫星地图

武桥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镇

  城关镇位于五河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7 5.1平方公里,辖1 3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11万人。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1亿元,其中企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970万元。    近年来,城关镇凭借区位优势,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工商企业方面,拥有镇办企业9家,村办企业15家,个私企业4000多家。规模企业4家,主要生产兽药、化肥、家俱、脱水蔬菜等。个私企业发展迅速,产值比重已占全镇工商企业产值的70%以上。农业生产方面,依据紧靠县城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加强基地建设。目前放心莱蔬菜基地已达6000多亩,重点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等;无公害酥梨生产基地达到2000多亩,重点引进韩国黄金梨和日本水晶梨等优质品种;特色水产养殖基地达到1700多亩,主要养殖甲鱼、大青虾、鳜鱼、螃蟹等特色水产品;樱桃谷种鸭养殖基地年产种鸭达到100万只,主要销往外地。市场建设方面,拥有金贸园、谷丰园、河东三个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南园农机、金海商城小商品批发两个专业市场,年交额达到3亿元以上。第三产业方面,宾馆、饭店、商店、超市等鳞次栉比,商品供应丰富,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城市建设方面,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居住小区日具规模,西苑.青年.南苑,万福.禾香.锦秀兰庭等小区建设,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城市建设水平大大提升。招商引资方面,治安环境、人文环境良好,政策优惠,服务周到,投资项目和前景广阔。    未来的城关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镇党委.0决心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开拓创新,抢抓机遇,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为城关镇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新集镇

  五河县新集镇位于淮河北岸,五河县城南22公里,距蚌埠市52公里,内有306省道贯穿,南临淮河与凤阳相望,北接小圩,东连头铺,西与大新、皇庙接壤,全境东西宽13.5公里,南北长13.5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1万亩,辖14个行政村(居),现有总有口5.2万人,驻地中心镇区划面积为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6平方公里,居民1.8万人,4500余户,城镇化水平为34.6%。    新集镇是清末武秀才王新承领头兴建,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新集处在临淮关下游,苏皖-常有路过,各业商人云集,市场繁荣,因街道顺河面建,曾名顺河镇。1954年顺河镇被洪水冲毁,1956年改迁淮河堤北,恢复旧名——新集。解放后,新集一直是区、乡、镇政府所在地,集市贸易一直兴旺,是皖北地区农产品的重要集散之一,也是国家商品粮和生猪、草鸡养殖基地。1994年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被列为省195个重点扶持中心镇,促进了新集镇的全面快速发展,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7.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4亿元,企业总产值3亿元,财政总收入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2840元,是镶嵌在淮河岸边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新集镇地处淮北平原东南部,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境内南有淮河,北有怀洪新河,沿两河可通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镇域地表、地下淡水资源丰富,水质优,适合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新集镇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为3206小时/年,日照率52-59%,雨量适中,年平均降雨量为900mm,年平均温度为14.7℃,年无霜期210天,季节风较为明显,境内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水稻土三个土类、5个土属。丰富自然资源和优良的气候环境,适宜于各类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作物以小麦、大豆、水稻、山芋、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油菜、果蔬为主,全镇现已形成5万亩优质小麦、3万亩优质大豆、2万亩优质稻、万亩优质山芋、玉米和沿淮千亩优质蔬菜五大生产基地,全年粮食总产4万余吨,畜禽主要品种有猪、牛、鸡、鸭、鹅,现已形成。.  

小溪镇

  小溪镇地处五河县最南端,淮河南畔,依山傍水,交通便利,104国道纵贯全镇。全镇2.9万人,土地面积102平方公里,可耕地6.24万亩,水面6000亩,荒山1.2万亩,辖11个行政村,属丘陵地带,境内多山,矿山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镇0所在地是百年古镇,曾经为全县农村商贸重镇。    经济发展状况:    近些年来,镇党委、0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这一主题,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重点抓住以下几项工作。    一、招商引资。在转变观念,强化措施的思路指导下,全镇招商引资工作蓬勃发展,实现年引资2000万元,建立了牟庄经济园区,进行资源招商,以商招商,全民招商。2004年全镇完成招商引资1700万元,超额完成了县委、县0下达的1000万元的任务,招商引资发展势头良好,为今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牟庄经济园区的发展不断扩大,原有企业得到巩固,新建企业走上正轨,园区内企业不断增多,企业生产项目不断更新,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牟庄经济园区快速、健康发展,在市、县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典型——牟庄现象,受到市县的肯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注重项目招商和资源招商,出台了一系列招商措施、办法,做到能招来、留得住、再吸引、再扩大。随着化明铁矿的开工,新的一批大客商又将扎根我镇。我镇的招商引资工作将步入迅速发展阶段。    二、养殖业在保持原有3个养殖基地即:小溪三元杂交猪示范基地、上营家禽养殖示范基地、硖石大牲畜养殖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南庄獭兔养殖基地,在养殖中充分发挥了养殖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以及中介组织和协会的带动作用,使养殖业发展在品种、质量、效益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2004年全镇养殖总收入达3190万元,人均养殖收入1100元。尤其是新涌现了一批养殖大户、养殖能手,为全镇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又新添了活力,全镇养殖业成绩在全县始终居于前列。    三、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镇有民营企业165家,企业年总收入 8268 万元,创利税200万元,解决当地闲散劳动力1331 人。.  

双忠庙镇

  双忠庙镇位于五河县城北九公里处,104国道穿镇而过。全镇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5.5万人,耕地面积8.5万亩,适宜种植小麦、水稻、大豆、玉米、花生等。工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     双忠庙镇西连沱湖,北靠天井湖,南有王小湖,淡水养殖面积2.5万亩,盛产螃蟹、银鱼、甲鱼、桂鱼、青虾等名优产品。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较快,现有工业企业4家。粮食加工企业23家,建材企业17家,种养殖基地6个。小城镇建设、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广播、电视、供电、供水、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城镇功能齐全,软环境进一步改善,1998年被确定为省重点扶持发展中心镇和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热忱欢迎海内外客商来我镇考察投资,共谋发展。.  

小圩镇

  安徽省五河县小圩镇位于县城西1 8公里,南临怀洪新河,北依沱河,是五河县西北重镇,全镇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下辖1 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35万,耕地6.7万亩。   小圩资源丰富。有充裕的农产品资源,盛产优质小麦、水稻、大豆、棉花、花生、蔬菜、芦苇和生猪、山羊、媒鸭等优质畜禽,可养水面3万亩,香涧湖、上殿湖、小刘湖、朱塘湖水质良好,饵料丰富,具有优越的水养条件。   小圩镇环境优越。境内河湖交错,低洼地达3.2万亩,鸟类及生物丰富多样,风光秀美。境内森林繁茂,苍翠欲滴,有片林7 350亩,林网45800亩。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兴贸园”市场已经使用,占地40亩的农贸市场正在筹建。   小圩交通便捷。怀洪新河纵贯东西,河面广阔;304省道与怀洪新河并行奔驰;五固路、申小路把小圩与周边乡镇紧紧相连。程控电话、光缆通信和无线通讯已形成完备的通讯网络。   小圩经济基础良好。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已具备年产粮食3.88万吨、肉类3880吨、水产品4 384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乡镇企业逐步壮大,顺鹏有限公司是县级重点规模以上企业,着力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年销售收入580万元左右。镇第一、第二轮窑厂年产红砖1 620万块。   小圩政策优惠。镇党委、政府制定了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凡来小圩投资的客商将在土地、工商、税收、供电、安全保障等方面享受切实的优惠政策,并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收费许可制,让外商能够体会到优质、快捷、高效、周到的服务,安心投资、放心经营、舒心生活、开心赚钱。   小圩加快发展。新世纪以来,全镇干部群众解放恩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团结拼搏、扎实工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连续三年被县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全县2004年度目标综合考核被评为先进乡镇,受到县委、县政府通报表彰。2004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亿元,财政收入298.9万元。.  

东刘集镇

  东刘集镇地处五河西部,位于“泗五灵固”交界处,南连怀洪新河,北傍沱河,省道五固路、韩沫路穿境而过,境内河湖较多,辖21个村,面积20O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8687人,是典型的农业乡镇。    一、劳动力资源丰富。东刘集镇由过去张集乡、刘集镇合并而成,现有青壮年劳动力2.9万人,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常年在外务工达1.5万人,季节性务工2.5万人。    二、土地资源丰富。该镇南北长24公里,有耕地18万亩,有基本农田141407亩,其中沿怀洪新河、沿沱低洼地有3万亩,滩涂2万亩,宜林坝渠550亩、四荒地5000亩。    三、大水面资源丰富。境内有武家湖、张家湖、沙家湖等3个大湖泊,湖内水质优良,水草丰富,养殖总水面积4000亩,精养水面1500亩。    四、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该镇重点发展优质粮油、饲料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年种植小麦11万亩、花生7万亩、玉米10万亩,优质稻3万亩、大麦2万亩、油菜3万亩和特色蔬菜3万亩,粮食总产6.3万吨,油料总产2.81万吨,年出栏水禽18万只,年出栏黄牛1万头以上,年出栏生猪17万头,肉类总产8000吨,水产品产量2500吨,    五、闲置停产企业较多。机构改革闲置的原张集乡政府大院房屋45间,楼房两层12间,占地80亩;刘集供销社后院仓库房30间,占地50亩、张集食品站、刘集食品站,已停产的有刘集淀粉厂、贾家窑厂、夏集预制品厂、王周窑厂、蒋集窑厂等,有4个小集镇街道、刘集花生市场。    六、电力供应充足。我镇由华东电网供电,电力供应充足,不限电,实行分时电价,拥有35千伏高压。.  

头铺镇

  安徽省五河县头铺镇位于淮河以北,蚌埠市东50公里,306省道两侧,下辖18个行政村,48878人,拥有耕地面积’7871l亩,是“全国民主建设的领头羊”。    头铺镇自1996年10月在屈台村率先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试点工作以来,推行“四民主三公开”。四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三公开即: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1998年9月23目-总-视察头铺镇屈台村时,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给予肯定,称为“屈台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头铺镇通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体现.缓解了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在农业方面,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在陈台、訾圩等村6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新的发展,二是以郜台、大方、柿马村为中心,大力发展养殖业;三是抓好八岔、大刘村的林果业生产基地和银杏基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经济方面,头铺镇拥有四家面粉加工厂,一家挂面厂,一家板材厂和两座轮窑厂。2003年一-2004年头铺镇引资2400万元,兴建了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目前,头铺镇企业年营业收入达17500万元,增加值5100万元,利润总额1300万元.上缴税金128万元。劳动者报酬2160万元。    头铺镇经济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此后将再接再厉,充分利用政治优势,大力发展经济,让政治之花结出丰硕.  

大新镇

  大新镇地处五河县城西南25公里处,依淮傍沱,南望凤阳,西眺蚌埠, 306省道即五蚌路贯彻全境,区域优越,交通便利。全镇面积52.8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人口2.7万,集镇人口5000人。2004年全镇实现经济收入1亿元,人均纯收入2850元。    淮河北岸的大新,土厚水清,无公害、无污染,宜粮、宜蔬、宜鱼、宜林,已建成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盛产大白菜、马铃薯、毛豆等,常年可供应蔬菜7000公斤。大新人商业意识浓厚,信息灵通,集镇商贸繁荣。花生、山楂、西瓜、大豆、杂粮等农产品市场远近闻名,已具规模,年贸易额近亿元,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十几个省市。近年来,大新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城镇化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抓好自来水建设、街道改造、美化绿化等重点工程,加快小城镇现代化建设步伐,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优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吸引外地客商纷沓而至,投资工贸、兴办实业。以安徽兴华特种野猪养殖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这片热土蓬勃发展,已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亲商、扶商、助商,正是大新人的崭新理念。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越的商机,昭示着大新必将大兴!今天的大新人正敞开襟怀,诚招天下客商,共谋大计,共展宏图。.  

武桥镇

  武桥镇历属革命老区,位于五河县北部,距县城1 5公里,北邻安徽泗县,东与江苏省泗洪县接壤,天井湖纵横南北,将该镇一分为二。国道l 04线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78平方公里,辖l O个行政村,人口3万余人,有耕地6.1万亩,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山芋、薄荷、芝麻、大豆等农作物近2 O种,成立养殖专业协会3个,养殖鸡、猪、牛、羊、狗等家畜家禽1 0余种,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以双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和康乐挂面厂为代表的多种不同规模的私营企业正不断涌现,特别是畜牧养殖业,规模大、品种多、质量佳,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市场十分繁荣。镇辖天井湖水面,资源丰足,水草茂盛,蟹美鱼肥,白帆点点,菱藕飘香,是绝佳的水产养殖基地。其中天井湖银鱼和螃蟹名闻内外。    全镇投资环境优越,基础设施齐全,通讯发达,电信、移动、联通均设有分公司,电力充足、交通发达、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商品流通异常活跃,环境优美,是五坷县多年来的先进乡镇。.  

朱顶镇

  朱顶镇与五河县城相毗邻,两省三县交界,东面与明光市相连,北面与江苏省泗洪县隔河相望。面积109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境内资源丰富,盛产各类农产品,是产粮重镇。    朱顶镇的矿藏资源远近闻名,有金矿、重晶石、陶土、花石等十几种,部分矿藏已开发,探明金矿储量近800吨,但仍有大量矿藏待开发。工业种类有化工、建材、加工、玻璃、汽车运输、机械维修等10多个门类。农产品以小麦、大豆、玉米、花生为主,粮食总产量近4万吨,油料总产量1万多吨,特色农业有草莓基地、香葱基地、大蒜基地、薄荷基地、枣树栽培基地。养殖以牛、猪、羊、鸡为主。年均牛饲养量达2.5万头,生猪出栏近3万头,羊饲养量近6万头,家禽饲养量81万只以山区草鸡为主。水产品主要以樵子涧、靠山坝低洼地和13座山区水库为主,年产量达300吨以上。此外境内存有闲置土地及可用厂房若干,还有大巩山森林公园和樵子涧风景旅游开发项目等。    朱顶镇交通便利,104国道穿境而过千里淮河与我镇相拥,蚌宁高速出口距我镇(南)仅15公里,西距蚌埠50公里,东距宿宁高速公路30公里,从而具备了极其良好的水陆运输条件。建在境内的10KV电网,为投资者提供充足的电力;充余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得天独厚。为客商投资便利,镇搭建了投资平台,在104国道两侧建立了工贸区,是客商入住首选之地。全镇拥有大型货运汽车400多量,保证运输更加快捷高效。    朱顶充满生机,正在崛起,她不仅以优惠的政策,更以优质的服务和优良的投资环境,热诚欢迎国内外各界朋友来这块宝地发财致富,施展宏图。.  

浍南镇

  浍南镇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与五河县城之间,相距各25公里。北临浍河,南接306省道。西与固镇县接壤;距在建的蚌宁(蚌埠至南京)高速公路沫河口道口10公里。境内韩沫路、三王路、新信路、泗临路四条柏油路在全镇呈“井”字状,纵横贯穿。全镇面积165平方公里,耕地13.2万亩。20个村,5.5万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提出了“工业强镇,抓工促农”的发展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工业面向外,农业重调整”;在发展的重点上,工业上着力抓好粮食加工、建材、化工等重点项目;农业上以无公害水稻、优质花生、水产养殖三个规模化生产养殖基地为亮点,全面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在发展的措施上,努力打造强势政府,建立起“重发展,强目标,严考核”的工作机制,全镇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浍南镇是粮食生产基地,主要以水稻、小麦、花生为主,兼种大豆、玉米、西瓜等优质作物。全镇水稻作物面积达10万亩,是省财政重点扶持的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广大粮农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作为粮食资源丰富的浍南镇,为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产品的购销及加工转化势在必行。为此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全镇先后建起了“安徽省汉白玉贡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圣健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重点招商项目)、“安徽省万民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为支柱的一批粮食深加工大中型企业。品牌有“汉白玉贡”、“圣健”、“皇墩”、“谷为天”等,产品远销广东、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四川等地,供不应求。据县志记载: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刘邦追项羽驻军于浍南镇皇墩庙,屯兵数十万,当地群众把本地盛产的大米献于汉军,此米晶莹剔透,宛如珍珠白玉,煮熟后更加亮丽,食后香甜爽口,粘而不腻,将士食后个个赞不绝口,刘邦更赞誉为“白玉”。登基后,仍念念不忘。令地方-岁岁进贡此地生产的大米,由此该镇大米闻名于世。    浍南镇不但粮食资源丰富,而且水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可谓渔米之乡。境内的浍河河畔有谢家湖、莲花湖、朱家湖、漳洲湖、香涧湖等天然湖泊,可养水面3万亩,水草茂盛,湖水清澈,芦苇荡此起彼伏、绵延数里。盛产各种野生鱼类、龙虾和螃蟹等,是旅游观光、假日休闲的理想胜地。.  

申集镇

  申集镇位于五河县的西北部,东临沱湖,北靠沱河。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口4.8万。镇辖17个村。    申集已有l 000多年的历史,晟初兴集于庙会,该集镇又以申姓为大户,故取名申集。申集历史上是盐路重镇,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是北盐南运至蚌埠方向的必经之地。抗战时期申集曾为泗五灵风县政府办公所在地。    申集交通便捷,区位优越。镇内申小路南与省道五(河)固(镇)路相接,北与泗县至草沟路相通,即将铺设的白夏路西与省道固(镇)泗(县)路相交,东与104国道相连。    申集是外商投资的理想之地。全镇有耕地8.8万亩,河湖水面0.6万亩,沿河湖待开发低洼地1.8万亩。农作物主要以小麦、水稻、花生为主。2004年,全镇小麦面积7 2万亩,总产22300吨;水稻面积5.6万亩,总产30000吨;花生面积2.6万亩,总产8180吨。全镇土地资源、水资源、饲料   饲草资源充足,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条件得天独厚。    申集镇的主要产业是粮食和油料。2004年全镇粮食产量55533盹,油料产量8891吨。主要工业企业是粮食加工条件和建筑材料加工业。大米、面粉加工占90%.年产值3300多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申集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3.8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O.62亿元,农业总产值1.29亿元,财政收入3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5元。    集镇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全镇有中小学22所(其中2所初中,20所小学),在校生8922人,教职工256人。镇卫生院有医务人员24人,床位20张。村卫生室、卫生站3 7所,医务人员l48人。申集、乔张两个集镇开通了有线电视。35千伏变电所正在筹建,日供水l400吨的水厂即将竣工并投入使用。商业主要是农资、农机、家电、家具、日用百货、建筑材料、服装销售等。服务业主要有餐饮、农机修配、家电维修、电信、邮政、运输、农机、农技等服务。    申集是浍北地区商贸重镇。每逢三、五、八、十逢集,逢集日赶集人数一般在万人左右。主要贸易商品为粮食、农资、石油、家电摩配、畜禽、肉类、水产品、建筑装潢材料、日杂百货、服装、木材家具、农副产品等,日贸易额达10-15万元。.  

沱湖乡

  沱湖为一手掌形河迹洼地型浅水湖泊,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缘的五河县西北部,呈南北走向,其北接沱河,下经潼河入淮,南北长约25km,东西宽约1-5km不等,中心位于东经117049//,北纬33012//,属于北亚热带与南暖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湖水常年平均深度在1米左右,最深处2-3米,水位变化在12.0-15.5米之间,正常水位(13.0米)湖区面积约为6万亩,水位在15.5米时,湖面可达12万亩,其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    沱湖是镶嵌在淮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皖北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基地,沱湖湖岸弯曲,淤泥深厚,水质清新、无污染(水质优于Ⅱ类接近I类水的标准),湖底水草丰茂,浮游动植物种类较多,供饵力强,天然的水资源环境为优质的鱼虾蟹的生长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鱼蟹虾从苗种供应到上市商品的生产,各种生产设施完备,全乡有鱼苗场一处,大水面2万多亩、围栏网3万亩,网箱 500多亩,连片精养种、成鱼塘1000多亩,稻田养殖1300亩,其水产品年产量为10000多吨(名特优水产品占30%左右),产值6000多万元,渔业产值占全乡农业产值的40%左右。沱湖渔业资源丰富,目前已采集的鱼类标本有39种,分属7目14科,有虾类8种、蟹类2种、龟鳖类2种。鱼类大多数以定居性为主,少部分为洄游、半洄游和溪流性鱼类,近年来,又先后引进推广了罗氏沼虾、淡水白鲳、吴郭鱼、史氏鲟等一系列名特优新品种,不断调整充实全乡的水产品养殖结构。沱湖主要的上市鱼类产品有青、草、鲢、鳙等四大家鱼,野生乌鳢(黑鱼)、鳜鱼、鳊鲳等名特优鱼类,及绒螯蟹、大青虾、红螯螯虾、中华鳖等名特优水产品,尤其以绒螯蟹、大青虾为龙头的主打产品,其年常产分别稳定在蟹20万斤、虾10斤以上,名特优鱼类中的乌鳢、鳜鱼其年常产均在5万斤以上。沱湖虾、蟹以其原始的自然生长环境,特有的品质、风味,畅销周边市场。为保护沱湖产地的优质品,使沱湖走向市场、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沱湖、支持沱湖,沱湖的大宗水产品现均已申请注册“沱湖牌”,并被省政府命名为名牌系列产品,购水产品认准“沱湖牌”已成为周边消费者对水产品消费档次的普遍追求。近年来,沱湖乡党委、乡政府坚持走产供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的路子,不断加大投入,探索水产品深加工的实现形式,以沱湖食品厂为核心,民间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的水产品深加.  

临北回族乡

  一、临北历史发展沿革    临北集镇是历史悠久文明古老的集镇,座落在淮河北岸,是举世闻名的明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府濠梁城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古镇几经兴衰。抗日战争前,古镇曾发展为商店林立,商贾云集,商贸繁华的集镇,后因日本鬼子入侵,古镇遭到空前的毁灭。解放后,人民重建家园,1949年,仍属凤阳府称临北镇。1952年,划归五河县管辖后,属三冲公社管理。1972年增划临北公社,社址选在现在的乡政府所在地,辖东元、临北、西元、官塘铺、宣滩、段庄、胡圩、尤巷、前坂、后坂十个行政村。1992年春,撤区并乡,把原黄咀乡并入临北成立临北乡政府,辖东元、临北、西元、前坂、后坂、胡圩、段庄、尤巷、官卜、宣滩、黄咀、十里城、大-庄口、二卜、地理所、石家、于家17个行政村,51750亩耕地。1995年3月,省政府批准成立临北回族乡,当时全乡共有人口24665人,其中回民8423人,占34 .1%。1996年2月召开临北回族乡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2000年10月份实行“三并三改”,将辖区内的17个行政村合并为11个行政村,同时,按照回民比例成立临北、尤巷、官塘卜三个回民村。目前,临北回族乡辖东园、临北、尤巷、段庄、前坂、后坂、官塘卜、黄咀、新划、十里城、于家11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庄,总人口26603人,其中回民9082人,全乡总面积59.33平方公里,耕地51750亩。乡在编干部22名,其中回族干部6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占3名,是一个回汉杂居,共同发展的民族乡镇。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全乡绝大部分是开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只有极少量的低洼地,海拔14—19米之间,地势由西向东缓缓倾斜。    洼地主要分布在三冲湖、杨家河、澜江等地,洼地经长期泥沙淤积和人工改造,目前已形成耕地。河漫滩主要分布在临北缕堤以南的淮河北岸,随河流弯曲而变化,地表沉积多为亚砂土,如宣滩、西元、东元等村的河滩地。    (二)土壤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我乡主壤主要有四类:沙土、两合土、棕壤、淤土。沙土主要分布在临北缕堤以南,两合土主要分布在淮北大堤和临北缕堤之间,棕壤主要分布于淮北大堤以北,淤土分布在三冲湖等低洼地。.  


武桥镇特产大全




武桥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