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疃镇位于潘集区西北部,北与蒙城、怀远县隔河相望,西与凤鈶县接壤,为三县一市交界地,俗称“鸡叫闻三县”。全乡总面积66.94平方公里,耕地57045亩,全省唯一一条没被污染的河流——茨淮新在该乡境内6.8公里由西向东穿流而过以东一支、西一支、西二支防渗为骨干的水利基础设施,水土保持良好,03年被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领导小组命名为“五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该乡辖14个行政村,96个自然庄,人口28928。是潘集区西北部典型的农业大乡。
多年来,贺疃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探索创新、求真务实、勤奋为民,全乡政治稳定、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近年来引进13个水稻中籼新组合和12个小麦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合我乡种植的隆安优8号、新两优6号和农丰1号等优质小麦新品种;高质量完成5000亩小麦精少量机械化化播种技术示范及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示范,亩节约良种8公斤。引进绿稻栽植500亩,亩均增效100元;繁育稻种500亩,亩均增效100元-150亩。通过良种繁育,优质品种推广,特种稻引种,科技栽培等。亩均增产100公斤,亩节本增效80元。在全乡范围内扶持养羊、养猪、养甲鱼、黑鱼等特种水产品养殖大户上百户,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在陈倪、塘东、唐集、古路岗、均刘等村发展稻田养蟹、鸭稻共育高效生态农业。今年又在唐集村示范开展水稻软盘育秧和机械播种50亩,成为全区首家进行机械插秧的试点乡镇。
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乡政府还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06万元,完成2000年、2003年农业开发项目东一支、西一支、西二支、三支防渗渠建设,总长达18300米,配套建成桥、涵、闸、斗门、渡槽等建筑物410处,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提高,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投入资金1200万元。完成泥古路贺关路6650米,福洵路2800米、王桥路1200米、斜井路4800米、贾庄路1500米和70公里的乡村道路改扩建及维护。投入资金120万元建成史圩、陈倪、唐集、贾庄四个小学的教学楼。结合秦万塌陷区搬迁安置,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目前,全乡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奋,唱响发展主旋律,鼓足干劲搞建设,多办实事勤为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66.94平方公里 | 340406108 | 232000 | 0554 | 查看 贺疃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古路岗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古路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史圩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史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秦万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秦万村谷歌卫星地图 |
陈倪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陈倪村谷歌卫星地图 |
贺疃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贺疃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杨园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杨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塘西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塘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塘东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塘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均刘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均刘村谷歌卫星地图 |
朱集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朱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
唐集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唐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杨祠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杨祠村谷歌卫星地图 |
贾庄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贾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李庄村 | ·潘集区旅游·潘集区特产·潘集区十景·淮南旅游·淮南特产·淮 | 0 |
---- |
查看 李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田集街道 |
田集街道办事于2004年9月由田集乡和袁庄街道撤销合并而成,全街道辖4个行政村及18个社区,总人口8.2万人,土地总面积4655.39公顷,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周边无污染源,自然环境较好,土壤肥沃,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景较好。这里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邮政电信、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机构和设施健全。 田集街道办事处是潘集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省政府区划调整工作会议精神,于2004年9月由田集乡和袁庄街道撤销合并而成,东邻古沟回族乡,西靠芦集镇,南接架河乡,北依泥河、潘集两镇,它南濒淮水,北依泥河,合阜铁路擦肩而过,泥河、淮潘公路东西横贯全境,全街道辖4个行政村及18个社区,总人口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974人),土地总面积4655.39公顷,其中可耕地面积1828.4024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72亩。农业灌溉主要以架河机电排灌站为依托,水源取自淮河,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周边无污染源,自然环境较好,土壤肥沃,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景较好。境内有国家大型煤矿潘集1号井;有国家重点企业淮沪煤电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田集电厂;有年创汇50万美元的出口民营企业淮南市第二毛巾厂;有1.6万亩塌陷区水产养殖基地(已开发1400亩)。这里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邮政电信、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机构和设施健全。 - 行政区划 田集街道办事处行政村与自然庄名 吴湖社区: 於程王、前庄、杨庄、许庄、吴庄、老圩、吴湖、祁圩 朱圩社区: 圩东、朱圩、范庄、朱湖、朱庙、民主 田集社区: 田集、徐庄、杨庄、甄庄、华大、朱芦 杨田社区: 魏庄、胡庄、曹刘、梨树圩孜、新庄、徐圩孜 瓜园社区: 张家大树、马园、东马家、老郢孜、东湖、马家油坊、瓜园 芦范社区: 芦东、芦西、范庄 杨集社区: 杨集八队、田集新村 潘庄社区: 潘庄、朱庄、王庄、沟西、沟东、田集新村 转塘社区: 新庄孜、马老家、瓦房、塘西、塘东 李圩社区: 新王圩、前袁、后袁、中袁、李东、李西、田集搬迁东区、田集搬迁西区、田集派出所 杨圩社区: 杨圩孜、戴家瓦房、滨河小区 刘庙社区: 刘庙、新圩 刘圩社区: 东南庄、民兴、刘圩 刘龙社区: 大沟南、小沟南、刘龙集、桥王、前乡、后乡、刘龙新村 南圩社区: 缪庄孜、小圩孜、巷东、巷西、沟东、沟西 秦庄社区: 杨庄、谭庄、秦庄、田集新村 碧海社区: 碧海小区、(原路西村)、北方医院、红旗商贸、再就业一条街 白云社区:白云小区、北城市场、翠圆小区、翠竹小区、北苑小区、袁庄商场、蔬菜公司 荷苑社区:荷苑小区(原路东村)、彩虹小区、潘集机厂、供销社、粮站、铁运村、回收公司、建筑公司、永信实验、面粉厂、田集街道 菊苑社区:财富时代、金荷小区、东风巷、二十一中、南苑小区、春苑小区、现代花园、新加坡花园、幸福家园、密泉小区、苏果、实验中学、市五院、劳动局、粮食局、卫生局家属区、农林局、新马、袁庄商场家属区、淮河银行、实验小学 桃苑社区:供电小区、碧海西区、老干部小区(原路西村)、民政局、市五院、公交公司、长途站、军民小区 矿北社区:金桥小区、单身宿舍、矿北三村、便桥小区、保温材料厂、现场 |
高皇镇 |
高皇镇位于潘集区东部,南与田家庵中心城区隔淮河相望,北靠泥河,东与怀远县毗邻,西同平圩镇接壤。1996年撤乡建镇,面积57.9平方公里,耕地3239.8公顷;辖22个村,计58个自然庄,41200人。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9999万元,农业总产值9632万元,财政收入2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5元。省民政厅授予镇敬老院为“省一级敬老院”。文明城镇建设顺利通过淮南市验收 |
平圩镇 |
平圩镇位于潘集区南大门,南临淮河,北接泥河,淮阜铁路和淮潘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地广物博。“单机甲中华”的平圩电厂和平圩第二发电公司坐落于境内。 平圩镇辖16个村,面积达49.21平方公里,总人口388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00人,劳动力1.8万人,耕地面积2.8万亩。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2亿元,粮食总产2.3万吨,乡镇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103万元。农业是基础产业,2004年粮经比为6:4,财政收入433万元,人均收入达2210元。 近年来,平圩镇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并壮大了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平圩牧工商有限责任公司和初升公司。其中平圩牧工商有限责任公司系淮南市农业产业十大龙头企业之一,又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被中国农业大学确定为安徽省唯一的“农大三号”节粮型蛋鸡繁育基地,大力推广优质节粮型蛋鸡品种,今年将争取上级支持,把平牧蛋鸡场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之一。平圩镇充分发挥平圩养鸡协会、养鹅协会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新淮、卢沟、平圩、店集等村蛋鸡养殖年内存栏达55万只。龚集、李圩、邵圩、庙新等村的皖西大白鹅养殖,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组建淮南利民鹅业公司,年内鹅存栏量达3.5万只。在种植业方面,李圩、李桥、龚集、邵圩、桥东等村的食用菌种植发展良好,金针菇种植发展到500万袋,刘余、卢沟等村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平圩镇主导产业有蛋鸡养殖、皖西大白鹅养殖、禽蛋加工、豆制品加工、食用菌种植、煤炭运输等,畅销产品有乡吧佬茶蛋、淮南麻黄鸡、金针菇、豆制品等。平圩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开发平圩大道,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亮化、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发展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地开办了水上运输公司,万泰电子、邦友公司、龙强公司等先后在平圩大道两边落户,逐步形成了建材、机械、加工、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 平圩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顾全大局、务实苦干、开放诚信、敢于争先”的潘集精神,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使全镇呈现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的良好局面。 |
泥河镇 |
泥河镇位于潘集区东北部,东与夹沟乡毗邻,南与古沟回族乡隔河相望,西与潘集镇搭界,北与怀远县接壤, 225省道贯穿全境。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社区,65个自然庄,总面积4996公顷,耕地面积38439.96亩。人口36670人,其中城镇人口9675人。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1、75亿元,财政收入13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87元。 镇域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势较平坦,土壤类型多样,南部为马肝土,北部为砂姜黑土。春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季风气候明显。过境主要河流有泥河、黑河。煤炭资源有丰富,矿业集团潘东公司座落境内。 农业是全镇主导产业,常年种植小麦3.5万亩,水稻3.7万亩。主要特色产品主要有: 店集贡米 据史料记载,店集贡米“浮汤若乳,汤皮能挑三层而不竭”,早在明朝就成为贡品。2002年经省市有关部门认证,被确定为绿色无公害产品。 黄心乌白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黄心乌白菜在店集开始栽培,此菜颜色鲜艳,口感爽滑,汤味鲜美,维生素含量高,2000年开始兴建黄心乌白菜基地,规模逐渐扩大。到2004年,黄心乌的栽培已达到500亩,产量达175万公斤,远销北京、河北、天津等地。 双孢菇 双孢菇是一种珍贵的营养滋补品,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肝糖等,远销许多国家。2001年在大圩村试种获得了成功,经在全镇推广200多亩,产量达120万斤,纯收入达80万元。 水产养殖 2000年来,利用境内泥河水面和采煤塌陷区水面兴建了水产养殖基地。目前已发展泥河水面及滩涂水产品养殖2000多亩、采煤塌陷区水产养殖6700多亩。同时还利用水面较大优势,大力发展鱼禽立体养殖,兴建了五七良种鹅养殖厂。 全镇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境内有2所医院、3所中学、12所小学、1所幼儿园、1个体育场、1个电影院。全镇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
潘集镇 |
潘集镇地处潘集区政府所在地西北部,南望泥河,北靠茨淮新河,潘谢公路贯穿东西,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潘三矿、潘北矿座落境内,潘一矿、潘东公司采煤塌陷区深入其中。医院、学校、金融、电力、电信、邮政、信息等服务功能齐全。全镇总面积57.8平方公里,辖17个村,167个村民组, 34239人。 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全镇拥有耕地5.3万亩,年产小麦、水稻41724吨。建成了大-庄村蔬菜种植、草庙村黄牛养殖、胡庄村波尔山羊繁育、王圩村小板凳和三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五大基地。 境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小城镇布局合理,三个集贸市场吸引着周边地区的群众。搬迁面积大,涉及6个村3000多户1.2万人。塌陷区治理前景广阔,目前已投入资金370万元,开挖了精养渔塘53口,形成有效养殖水面570亩,开挖渠道5335米、排水沟8230米,复垦土地2140亩,架设输电线路2000米,植树42455株,雕塑12处,修主干道1200米。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争取农业开发发资金540万元,修防渗渠12640米;争取项目资金310万元,修建水泥路9000米;50余华里的沙石路遍及各村。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有13家规模较大企业,500多家个体、私营经营户,劳务经济创历史新高。2004年实现劳务收入3800万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026万元,财政收入231万元。 潘集镇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新四军将士41人在此牺牲,为纪念他们的英勇事迹,投资78万元新建新四军陵园一处,目前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芦集镇 |
芦集镇位于淮南市潘集区西部,与凤台县毗邻,境内有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租赁公司、中煤特业公司淮南工程处等国家大中型企业,潘谢公路穿境而过,距凤台火车站10余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全镇面积69平方公里,有17个村、3个社区。总人口6万余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理论和“-”重要思想为工作指针,带领全镇广大干群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芦集镇有耕地5.4万亩,农业人口3.8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 |
架河镇 |
架河镇因境内的架河而得名,位于潘集区西南部,东邻祁集,南与淮南市区隔河相望,西与凤台县城北乡交界,北与芦集、田集接壤,辖11个村,46个自然庄,114个村民小组。全乡总面积42.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89.43公顷,人口2.89万人。架河古属楚地州来,1949年1月解放,1959年底建立架河人民公社,隶属凤台县管辖,1972年9月划归淮南市古沟区,1980年更名为潘集区,1984年架河公社改名为架河乡。架河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国0早期发祥地,1928年就在这里建立了王圩党小组。 架河镇水源充足,淮河自西向东贯穿全乡,“三洼”(张家洼、马家洼、余家洼)、“两湖”(代家湖 、马家小湖)镶嵌其中,为农林牧渔多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盛产谷类、豆类、花生和水产品,是淮河上的“鱼米乡”。 架河乡交通便捷,淮阜铁路穿境而过,境内有潘集西和田集两个火车站;沿淮有水运码头和航运公司;淮河大堤堤顶路、祁(集)架(河)路、袁庄南路是与外界联系和沟通各村的主要道路,11个村的22条37660米村干道为石碴和砼路,2005年底村村通砼路。 架河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总面积1.5平方公里,是“三横一纵”型,“三横”为祁架路、复兴路和架河电灌站东一支干路;“一纵”即袁庄南路。从北向南分为工业区、商贸区和住宅区。乡政府附近公共建筑齐备,建有乡政府办公楼、派出所、计生、财政、企业、税务、供电、电信、信用社、供销社、粮站、卫生院、敬老院和10所中小学。全乡总建筑面积725200.74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63859.5平方米。市政设施完善,新建进站路和复兴路两条路总长560米,人行道宽5米,均为砼结构。道路两侧建有花池,栽植有黄杨、火炬球、棕榈和玉兰树,绿化面积2201.1平方米。花池内侧新修建箱涵式下水道1130米,上面为砼盖板。花池往里均为两层商业和住宅楼。 架河镇发展后劲足,境内4×60万KW田集电厂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乡党委和政府领导与时俱进,真抓实干,依托田集电厂建设,确定了稳农、重工、活商的发展思路,迅速推动和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工农业总产值2263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805万元,全乡人均收入2313元。 架河镇环境优美,民风谆正,人心思进,秩序稳定,竭诚欢迎各界人士到架河投资兴业,实现双赢。. |
夹沟镇 |
夹沟镇南以泥河为界,北与怀远相邻,泥河、黑河、伊河自西向东横贯其境,幅员56.44平方公里,2.95万人口,辖15个村(含1个乡林场)。 夹沟镇有“鱼米之乡”的俗称,水土资源充足,耕地4.4万亩,淡水面积1万亩,盛产大米、青虾、河蟹,以质优味美畅销全国,发展水产得天独厚。逐步形成了以“水产、杂交猪、家禽、山羊、优质粮、林木、蔬菜”为主的七大产业。一年一度的“四.二0”农民文化体育节开展得轰轰烈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曾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表彰,为扩大开放、对外交流搭建了一个大舞台。 村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泥淮路、孙店路两条主干道纵横交错,将夹沟乡连为整体,距淮潘公路仅6公里,距市区16公里;自办农业灌溉站8座,装机总量达1345千瓦。供电设施完备,建有电容2600千瓦变电所1座;省“农网”专线、有线电视已经开通,电话装机总量达1500门,移动信号塔已建成2座。境内农村集镇5处,民营企业84个,乡新林建材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华元商场座落在市中心繁华地带,成为全乡对外联络的窗口。随着国家投资:农业开发、万亩土地整理、世界银行贷款等一批上规模项目的实施,至2005年8月,全乡15个村可全面实现互通水泥路(沥青路面),2006年将全面完成农业干渠防渗渠改造。日益完善的设施把渴望发展的夹沟人民同外部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夹沟人识大体、乐奉献、顾大局、敢争先,夹沟的党政领导班子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团结拼搏,各项工作都处于全区先进位置。2004年,荣获市综治模范乡镇、市农网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区综治工作先进乡镇、区防控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区劳务输出先进乡镇、区工会先进单位、人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为了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小康事业。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精神,进一步理清了今后发展的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抓好招商引资、劳务输出、民营经济、结构调整、生态建设、村镇建设六大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努力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寻求新突破、开创新局面,不断推进夹沟沿着“富强、生态、文明、平安、和谐”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
祁集镇 |
祁集镇位于潘集区东南部,东与平圩镇交界,西与架河乡接壤,南与淮南市区隔河相望,北与古沟回族乡毗邻,总面积34平方公里,辖八个行政村,39个自然庄,119个村民小组,4752户,总人口22000人,耕地面积1.58万亩。 交通、通讯条件良好。南有淮河黄金水道,北有淮阜铁路,中有祁平、祁架路穿境而过,乡、村公路连网成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广播,架设了1座移动通讯中转站和有线电视接收站,按装程控电话2000多门,开通了宽带互联网。 祁集素有豆腐之乡的美称,豆制品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乡的支柱产业。全乡现有豆制品生产经营户1165户,从业人员5000余人,日加工大豆10万斤,产品主要有豆腐、千张、素鸡等品种,年创产值近5000万元。 投资70余万元的祁老大豆制品贸易公司是我乡豆制品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有员工26名,技术人员4名,营销人员6名,产品除普通白干、千张以外,还有腐皮、素鸡、素牛肉等深加工真空包装产品20余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近几年来,祁集乡党委、政府坚持“三个文明”一齐抓,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推动了祁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各项工作都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很多方面已步入了全区的前列。. |
贺疃镇 |
贺疃镇位于潘集区西北部,北与蒙城、怀远县隔河相望,西与凤鈶县接壤,为三县一市交界地,俗称“鸡叫闻三县”。全乡总面积66.94平方公里,耕地57045亩,全省唯一一条没被污染的河流——茨淮新在该乡境内6.8公里由西向东穿流而过以东一支、西一支、西二支防渗为骨干的水利基础设施,水土保持良好,03年被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领导小组命名为“五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该乡辖14个行政村,96个自然庄,人口28928。是潘集区西北部典型的农业大乡。 多年来,贺疃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探索创新、求真务实、勤奋为民,全乡政治稳定、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近年来引进13个水稻中籼新组合和12个小麦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合我乡种植的隆安优8号、新两优6号和农丰1号等优质小麦新品种;高质量完成5000亩小麦精少量机械化化播种技术示范及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示范,亩节约良种8公斤。引进绿稻栽植500亩,亩均增效100元;繁育稻种500亩,亩均增效100元-150亩。通过良种繁育,优质品种推广,特种稻引种,科技栽培等。亩均增产100公斤,亩节本增效80元。在全乡范围内扶持养羊、养猪、养甲鱼、黑鱼等特种水产品养殖大户上百户,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在陈倪、塘东、唐集、古路岗、均刘等村发展稻田养蟹、鸭稻共育高效生态农业。今年又在唐集村示范开展水稻软盘育秧和机械播种50亩,成为全区首家进行机械插秧的试点乡镇。 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乡政府还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06万元,完成2000年、2003年农业开发项目东一支、西一支、西二支、三支防渗渠建设,总长达18300米,配套建成桥、涵、闸、斗门、渡槽等建筑物410处,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提高,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投入资金1200万元。完成泥古路贺关路6650米,福洵路2800米、王桥路1200米、斜井路4800米、贾庄路1500米和70公里的乡村道路改扩建及维护。投入资金120万元建成史圩、陈倪、唐集、贾庄四个小学的教学楼。结合秦万塌陷区搬迁安置,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目前,全乡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奋,唱响发展主旋律,鼓足干劲搞建设,多办实事勤为民。. |
古沟回族乡 |
古沟回族乡位于淮南市潘集区中部,周边有潘一矿、潘三矿、潘东公司三座大型煤矿,与“单机甲天下”的平圩电厂相邻,淮潘公路过境我乡8个行政村9.1公里,陶古路、祁古路纵穿南北。距市区仅10余公里,并率先开通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安徽农网,可谓交通便利,信息快捷。全乡辖12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3.1万人,其中回民约占1/3,全乡总面积42.6平方公里,耕地3.3万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中等乡镇。 1994年建乡以来,乡党委、政府以带领全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统揽工作全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抢抓改革机遇,经济有了突出猛进的发展。2004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500万元,农业总产值10103万元;财政收入2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6元。近年来,该乡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两高一优”特色农业,水稻制种、蔬菜种植、种苗培育、酥糖粉皮制作、牛皮加工贩运、粮食加工等远近闻名,素有“高湖良种油王糖,太平牛皮下苏杭,蔡庙粉皮於湖苗,粮食加工遍全乡”的美誉。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全乡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乡村道路标准进一步提高,部分村通上水泥或柏油路,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路灯、绿化带、慢车道等一应俱全。投资1500万元的立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建成投产。科技教育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团结进一步加强,省政府授予“民主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乡民族团结、政府稳定、经济发展、事业进步。 在42.6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古沟得交通之便利,享水源之充裕,占民族政策之优势。全乡人民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在“-”重要思想指引下,正振奋精神,同心同德,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