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河乡位于铜陵市郊区政府西北部。东临长江岸边,隔江与铜陵县老洲乡相望;西北与无为县接壤,隔枫沙湖遥望枞阳县各镇;南接普济圩农场,总面积19.2km2。1989年10月20日,根据省政府办公厅[88]138号会议纪要精神和省民政厅、省地名委名字[89]185号文件的批复,设立铜陵市灰河乡,隶属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领导。1990年4月5日,灰河乡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灰河乡人民政府成立。乡辖太阳、东风、五洲、灰河、马洼、东元等6个村,现有7102人;乡境内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生态乡建设目标,已构建东风“添秀”牌优质葡萄基地、五洲食用菌基地、马洼、东元绿色苗木基地、元宝圩农业综合开发等“四大块状”特色经济。目前全乡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灰河乡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全乡现已形成了花卉苗木基地、食用菌基地、葡萄水果基地、速生林基地、特色养殖基地,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正朝着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灰河乡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每年乡政府都把科技发展资金列入预算,在加大自身投入的同时,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积极编报农业科技发展项目。一是建设葡萄示范基地,围绕建设东风葡萄村,强化管理,加强技术服务,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实现了优质优价。二是实施五洲食用菌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以“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不断使美雨菌业有限公司做大做强。三是实施元宝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动养殖业基地的形成。四是加大马洼、东元低产林改造,发挥五洲园林苗木基地的辐射作用,积极实施东元苗木基地项目建设,建成千亩樟园和马洼、东元生态经济林基地。该乡在推动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培育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通过各类培训,共培育了1200多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9.2平方公里 | 340711200 | 244000 | 0562 | 查看 灰河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灰河村 | ·铜陵品牌网·铜陵旅游·铜陵特产·铜陵十大特产·铜陵十景·铜 | 0 |
---- |
查看 灰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元村 | ·铜陵品牌网·铜陵旅游·铜陵特产·铜陵十大特产·铜陵十景·铜 | 0 |
---- |
查看 东元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风村 | ·铜陵品牌网·铜陵旅游·铜陵特产·铜陵十大特产·铜陵十景·铜 | 0 |
---- |
查看 东风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五洲村 | ·铜陵品牌网·铜陵旅游·铜陵特产·铜陵十大特产·铜陵十景·铜 | 0 |
---- |
查看 五洲村谷歌卫星地图 |
马洼村 | ·铜陵品牌网·铜陵旅游·铜陵特产·铜陵十大特产·铜陵十景·铜 | 0 |
---- |
查看 马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太阳村 | ·铜陵品牌网·铜陵旅游·铜陵特产·铜陵十大特产·铜陵十景·铜 | 0 |
---- |
查看 太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桥南办事处 |
桥南办事处于1996年4月30日成立,因地处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南端而得名,系郊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它是进入铜陵市区的南大门,东、南与大通镇毗邻,西临长江,北与铜宫山区相连,全境总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600亩,山场2.23万亩,水面2600亩。辖区有古圣、铜山、白鹤、长江、周冲、磷铵、桂家湖、八一二队、金苑9个社区和白云、渔业2个居民委员会,58个村民组,20367人,其中农业人口6466人。办事处驻古圣村。 - 经济 桥南办事处受城市辐射功能较强,工业基础雄厚,水陆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完备。沿江快速通道、铜都大道、丰古路穿境而过,市公交线路1路、2路、5路、6路、9路、10路在境内设有站点;有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铜陵发电厂、铜陵海螺股份有限公司3条铁路专线。长江水运通畅,有货运码头5座,其中专用码头1座;船队2支,船只74艘,总吨位达3.25万吨;拥有固定电话3100门,户均拥有率98.5%移动电话家庭普及率96%。农业以种植水稻、蔬菜、油料作物为主,林地有松、杉、杂木和毛竹。养殖水面2569亩,年产成鱼近200吨。2006年,桥南办事处有各类企业517家,其中个体451家、私营58家、集体8家,共引入资金4929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5万元;工业实现增加值1.84亿元,总产值7.26亿元;农业实现总产值1205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5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11元。 |
安矿办事处 |
安矿办事处位于安徽铜陵市郊区。下辖: 340711002001 111 花园社区 340711002002 112 马安社区 340711002201 112 旗星村 340711002202 112 牧岭村 |
铜山镇 |
铜陵市郊区铜山镇 基本介绍 铜陵市郊区铜山镇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境内,是铜陵的一块“飞地”,距铜陵市区约90公里,成立于1999年1月。现辖南泉、杨村、显化3个村共34个村民组 铜陵市铜山镇 、竹园、姥山2个社区和1个铜源居委会,共有民营企业18家,其中规模内工业企业2家。辖区面积34.4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00人。铜陵有色铜山铜矿坐落在辖区境内,池州海螺公司与镇区相临。318国道、沿江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黄金水道长江牛头山码头约10公里,交通较为便捷。铜山镇党委下辖1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其中民营企业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602名。其中男党员519名、女党员83名;35岁以下党员30人、55岁以上党员307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31人、中专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70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党员501人;农村党员122人;离退休党员437人。 铜山镇地下矿藏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铜、硫、铁、金、银、锰、煤、石灰石、石英石等20多种稀有金属和元素。尤以铜、铁、硫、石灰石储量为多。据1985年地质勘测显示:铜矿石储量约合1345.7万吨,铁矿石储量923.4万吨,单硫矿石储量1023.7万吨,煤炭储量130万吨。振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生产线上线,使生产能力从日处理矿石30吨到200吨。此举不仅提升了公司的规模,也是铜山镇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工业经济的一个直接成果。截至,铜山镇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营业收入、增加值分别为16032万元、16510万元和5216万元,利润总额达1318万元。实现税收930万元,均占年计划的92%以上,同比增长均达32%以上,资源经济红红火火。铜山镇远离市区,山多田少,交通相对闭塞。铜山镇转变观念,立足丰富的山场资源和矿产资源,将劣势变为优势。大理石十万亩笋竹林基地工程外,铜山镇围绕矿业采选发展经济,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并将民营企业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积极协调矿业经济中的证照、手续等问题,帮助企业增强安全意识,完善安全制度,鼓励10余家较大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扩大规模,铜山镇固定资产投资就达850万元。铜山镇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北京、浙江等地的客商前来办企业,从而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人文历史 南泉普愿寺:南泉普愿(公元748-834年),谷姓王,自称王老师,郑州新郑人(仿河南新郑县)。母亲怀他时,特别厌恶荤血,可见他在尚未出生之时已有佛门龙象的预兆。普愿幼年就对佛学情有独钟,一心要脱离世俗的羁绊。10岁年,普愿跪在父母面前,泣血叩首,请求出家为僧。父母见其心诚意绝,无可奈何地应允了他的请求。10岁的普愿投师于密县大隗山大慧禅师门下,受戒脱俗,皈依佛门。公元777年,普愿转入嵩山会善寺,开始对佛学理论深入而系统地学地和研究,为后为成为一代宗师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公元777-778年之间,普愿与百丈怀海、西堂兄智藏一同入师高祖,被佛界称之为“马祖门下三大士”。普愿潜心研究,体味马祖“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如饮甘泉,大彻大悟,深得马祖赞许。 普愿从师马祖达10年之久,由于他的刻苦-,其禅学思想已达到超然的境界。公元795年,普愿挂锡南泉山,伐木造禅宇,开荒种粮食,潜心研佛法,苦熬三十年,足不下南泉,以待时机,蓄势而发。公元827年,御史大夫兼宣歙观察史陆亘、前池阳太守、彭城护军刘公,迎请普愿下山,并行弟子之礼。当年,唐文宗又御赐匾额“南泉承恩寺”。虎时的普愿,佛学造诣已经纯熟,弘扬佛法的时机已经来临,于日广收门徒,开山授法,将自己一生所学所悟,尽情倾洒。普愿授法7年,弟子近千人。公元834年十月二十日,突见一道白虹贯于禅室后峰,随即,南泉承恩寺西峰有一巨石突然崩裂,巨大的声音响彻数十里,翌日,忽有一只考虑围绕着承恩寺放悲而号,时太和八年甲寅岁十二月二十五日晨。普愿对守护着的弟子们说:“星落灯灭,不要说我有去来也。”言讫而谢,禅学高僧,一代宗师普愿禅师,享龄87岁,带着满腹经纶驾鹤仙逝。 |
大通镇 |
大通,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位于铜陵市西南,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西北与枞阳隔江相望,南以青通河与贵池、青阳交界,距“世界公园”黄山仅有180公里,与中国四大佛山之一九华山相隔90公里,铜青公路、铜贵公路、沿江快速通道和合铜黄高速穿境而过,是进出皖南旅游区的枢纽和重要通道,是安徽“两山一湖”(九华山、黄山、太平湖)的北大门,是九华山头天门的所在地。 全境面积70.72平方公里,辖永平、和悦、光荣、新一、大院、金华、福光、黎明、民主、新建10个村,澜溪、河南嘴2个社区居委会,现有人口2。2万余人。大通是沿江重要港口之一,水上交通十分发达,0头数十座,年吞吐量数百万吨。大通农业主要以生姜、蔬菜种植和水产品养殖为主,是铜陵市主要的无公害蔬菜和水产品的生产基地。境内矿业资源丰富,富蕴金、铁、铅、锌、石灰石、煤炭等矿产,尤以金、石灰石储量极为丰富。大通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林业、畜牧业已呈生态化发展,土特产品声誉较好,生姜、小磨麻油、茶干等早已名扬四海。大通现已形成集蔬菜种植、水产养殖、选矿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旅游业于一体的经济格局,是矿山建材基地与周边市县物流集散地。 1998年,大通镇抓住国家实施移民建镇的机遇,坚持移民建镇与现代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构筑发展经济平台,先后组织实施了移民建镇一、二、三、四期工程,水、电、气、电信、邮政、道路、有线电视等集镇基础建设配套齐全,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出“镇在园中、湖在镇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人居环境,现已成为一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生态优美的现代小城镇。该镇2000年被铜陵市政府授予“市级生态镇”称号,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中心镇”和“小城镇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镇”,2002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称号,并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镇”、“迪拜改善人居环境荣誉称号”等殊荣。 |
灰河乡 |
灰河乡位于铜陵市郊区政府西北部。东临长江岸边,隔江与铜陵县老洲乡相望;西北与无为县接壤,隔枫沙湖遥望枞阳县各镇;南接普济圩农场,总面积19.2km2。1989年10月20日,根据省政府办公厅[88]138号会议纪要精神和省民政厅、省地名委名字[89]185号文件的批复,设立铜陵市灰河乡,隶属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领导。1990年4月5日,灰河乡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灰河乡人民政府成立。乡辖太阳、东风、五洲、灰河、马洼、东元等6个村,现有7102人;乡境内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生态乡建设目标,已构建东风“添秀”牌优质葡萄基地、五洲食用菌基地、马洼、东元绿色苗木基地、元宝圩农业综合开发等“四大块状”特色经济。目前全乡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灰河乡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全乡现已形成了花卉苗木基地、食用菌基地、葡萄水果基地、速生林基地、特色养殖基地,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正朝着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灰河乡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每年乡政府都把科技发展资金列入预算,在加大自身投入的同时,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积极编报农业科技发展项目。一是建设葡萄示范基地,围绕建设东风葡萄村,强化管理,加强技术服务,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实现了优质优价。二是实施五洲食用菌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以“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不断使美雨菌业有限公司做大做强。三是实施元宝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动养殖业基地的形成。四是加大马洼、东元低产林改造,发挥五洲园林苗木基地的辐射作用,积极实施东元苗木基地项目建设,建成千亩樟园和马洼、东元生态经济林基地。该乡在推动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培育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通过各类培训,共培育了1200多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
两矿一公司专管办 |
“两矿一公司”专管办为行政单位,享受镇级待遇,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境内,辖3个社区。 天峰社区(原大通煤矿)、碎石岭社区(原碎石岭煤矿)、龙山社区(原来双龙水泥有限责任;前身五峰山煤 矿)即简称:两矿一公司;其管辖新大型社区(梦苑社区)为3个社区合并中,位于铜陵市天店路,距离市区5公 里。 - 所辖村居 碎石岭社区位于大通镇金华行政村内,距市主城区7千米。2005年8月由企业转型成立社区。面积14.52万平方米,户籍人口1213人。石岭煤矿和燎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辖区内。 龙山社区是在原市双龙水泥公司(独立工矿区)摘牌销号的基础上于2005年8月成立。面积18万平方米,人口1668余人。 |
普济圩社区 |
普济圩社区:原普济圩农场更名为普济圩社区,是区直属的乡镇级社区。于2014年12月31日成立,区域面积79.7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747人。社区设党工委、居委会、公共服务中心,位于桥北新区,下设总场小区、一分场小区、四分场小区、北埂小区4个为民服务代办点。 |
老洲镇 |
老洲镇位于枞阳县东部,东与无为县接壤,南与铜陵市一桥相连,北与普济圩农场毗邻。合铜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水陆交通便捷。镇域面积52平方公里,总人口4.24万人,下辖18个行政村.本镇盛产棉花、水稻、油菜、山药等农副产品,系全县重要的优质棉花、双低油生产基地。1999年底随着镇政府搬迁至桥头新镇,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新集镇镇区面积达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人。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增加投入,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乡镇企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集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2001年底,总投入1150万元的世行加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全面完工,示范区实现了“土地田园化,灌溉自动化,林路网络化,耕作机械化”。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集镇建设为核心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皖江毛发厂、成林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个私大户落户开发区,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镇党委、政府愿各方仁人志士参与老洲镇建设并决心带领全镇人民进一步发扬顽强拼搏,团结务实,开拓奋进的精神,为老洲镇更加辉煌的明天而奋斗!. |
陈瑶湖镇 |
陈瑶湖镇前襟长江,后倚三官山,因怀抱2.8万亩的陈瑶湖而得名。穿越境内的合(肥)铜(陵)公路、铜(陵)潜(山)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庐(江)铜(陵)高速公路,将陈瑶湖镇与省会合肥、文化名城安庆、古铜都铜陵以及风光迤逦的九华山、黄山连成一线。全镇辖27个村,4.8万人口,3.6万亩耕地,3.5万亩可养水面,0.3万亩山场,2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古人曾命名“四顾渔灯”、“平湖落雁”、“牛山牧笛”等十景。 陈瑶湖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1940年2月,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建立了以陈瑶湖镇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0桐庐县委-鲁生和桐怀潜中心县委-胡继亭的热血洒在了陈瑶湖。陈瑶湖镇现存革命文物有鲁生烈士墓和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家祠堂。陈瑶湖镇还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年间铲除九华山恶僧的三十六名教近半数出自陈瑶湖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陈瑶湖镇党委、政府不断唤醒陈瑶湖人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精神,抢抓机遇,顽强拚搏,各项工作迅速跻身全县先进行列,成为全县首批小康乡镇,镇党委被命名为“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全省“先进基层乡镇党委”。200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00元。 花园集镇已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具有较高品味的枞阳县东部的明珠集镇,先后有3000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镇从事二、三产业,花园集镇成为全镇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以花园粮贸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业、以牛头山石子厂和虾溪琉璃瓦厂为代表的建材业、以江北工贸为代表的水泥电杆制造业和以旭阳铝银浆厂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2.8万亩的陈瑶湖,单产产值处于全省领先的位置。连续多年获得全县渔业致富先进乡镇称号。水产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水禽产业的兴起,全镇年饲养蛋、肉鸭20多万只,年孵化苗禽500多万羽,年加工红心咸蛋和无铅皮蛋1000万枚,苗禽孵化—蛋鸭饲养—禽蛋加工的产业链已形成一定气候。 陈瑶湖镇被命名为市级文明示范乡镇,同时被誉为合铜公路沿线的“安全岛”,90%以上的农户成为纳税光荣户,60%以上的村和镇直单位成为文明单位和安全文明单位,17个站所成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 |
周潭镇 |
枞阳县辖镇。1949年设周潭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吴桥 、周潭、旋湾3乡合并设立周潭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69公里。面积79.9平方公里,人口4.1万。东临陈瑶湖,左(岗)青(山街)公路横穿镇境。辖周潭、燕山、联合、周界、旋湾、枫林、东红、吴桥、大山、凤凰、田埠、七井、中院、彭桥、永兴、兆畈、严潭、瞿家、永升、澄英、井彭21个村委会。有铁、铜和矿泉水资源。乡镇企业有建筑、建材、纺织、化工、铸造、机械修配、金属选炼、采掘、印刷、陶瓷、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山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