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总面积154平方千米(简册)/179.6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44000。代码:340711。区号:0562。拼音:Jiao Qu。
行政区划
郊区辖3个街道、2个镇、1个乡:安铜街道、桥南街道、铜山镇、大通镇、灰河乡;普济圩农场街道。
历史沿革
2000年,郊区辖1个镇、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64310人,其中: 铜山镇 16744 灰河乡 5567 普济圩农场虚拟镇 10001 安铜办虚拟镇 5544 桥南办虚拟镇 15890 东郊办虚拟镇 10564
2004年11月30日,铜陵市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铜陵县大通镇划归郊区管辖。调整后,郊区辖2个办事处,2个镇,1个乡,面积179.6平方千米,人口6.31万;将郊区东郊办事处区域天山大道(原七坝路)以西、铜芜路以南地区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天山大道南段以东、铜芜路以北地域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为便于联盟村行政事业的管理,将联盟村整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狮子山区在铜官山区内保留一块“飞地”),即除联盟村15、16、17、18村民组划入铜官山区外,联盟村其他地域全部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东郊办事处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将郊区在铜官山区的“飞地”后冲村、金牛居委会等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将铜官山区在郊区的“飞地”上富强村块等,划归郊区管辖。 2004年底,郊区辖3个街道、2个镇、1个乡。
资料 【本站摘录自《铜陵市郊区历史大事记(1949--2003)》(铜陵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1949年4月21日,铜陵境内解放。4月24日,铜陵县人民政府成立。7月,铜陵县人民政府对基层政权进行初步改造,废除保甲制度,建立村、闾。国民党统治时期铜官山矿区的铜官保、兴隆保改为铜官村、兴隆村,属铜陵县五松镇领导。
1952年1月,铜兴乡政府成立。铜陵县人民政府根据皖南人民行政公署颁布的《皖南区划乡建政实施办法》,在全县开始划乡建政。决定将铜官村、兴隆村及复兴村的两个闾划归铜兴乡,成立铜兴乡人民政府。3月28日 铜陵县委归属安庆地委领导。
1953年9月,经安徽省委批准,设立铜官山办事处,为区级办事处。下辖7个居民村,隶属铜陵县人民政府领导。
1954年3月8日,经安庆专署批准,成立铜官山区人民政府,隶属铜陵县人民政府领导,同时撤销铜官山办事处。
195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铜陵近郊共建立九个农业初级社,其中一个渔业社、八个农业社。初级社下设生产队或作业组。
1956年2月,铜官山矿务局在贵池铜山建立铜山铜矿,开始开发铜山矿。 5月28日,一届全国人大颁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铜陵近郊农村先后成立了十个农业合作社,其中农业社七个,蔬菜社两个,渔业社一个。 6月26日,铜官山区就市区划情况向省委组织部作出报告。报告对铜官山市区划范围作出规划:铜官山区有7260户,39037人。其中农业户577户,人口2217人,可耕土地面积3616.2亩。根据自然条件和照顾矿区需要,计划划入:(一)铜陵县谢垄乡一部分。该乡工农高级农业社11个生产队和红旗高级社2个生产队751户3169人,5500亩土地。(二)铜陵县横港乡全部。该乡横港、古松、白鹤、长江、矶涡等5个高级农业社,计633户2419人,6324亩。全市合计8644户,44625人。其中农业户1951户,农业人口7805人,可耕土地15440.2亩。 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铜官山市筹备处成立,属省直辖。同时,撤销铜官山区人民委员会,由筹备处代行行政职能。 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铜官山市,行政区域辖铜官山矿区全部,横港乡全部和谢垅乡一部分。
1957年2月18日,铜港、铜兴两乡合并,成立铜港乡人民委员会,直属铜官山市人委领导。6月14日,铜官山市委对农村进行并乡整社。长江社、铜港社合并为长江社。新建社、新洲社合并为新民社。并乡整社后的铜港乡,共有九个社(其中两个蔬菜社,一个渔业社,六个农业社)七十六个生产队。全乡农业户1625户,农业人口6470人,共有可耕田地12136.07亩。
1958年4月5日,铜官山市委办公室专题向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报告,请求将古松社由三类社升为一类社。报告称:古松社有农户280户,人口1063人。 9月5日 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并更名为铜陵市,同时成立铜官山区。铜港乡更名为铜港超英人民公社,隶属铜官山区人民委员会,公社实行乡社合一的体制。 9月14日,中共铜陵市委农工部制定《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初步意见》。 10月6日,铜官山区委成立。铜港乡党委更名为铜港超英人民公社党委,隶属铜官山区委和区人民委员会领导。
1959年4月9日,铜官山区委向铜港超英人民公社派驻整社工作组。4月26日,恢复铜陵县建制,铜官山区被撤销。铜港超英人民公社更名为铜港人民公社,并成立铜港公社管委会,代行乡政权。同时,将铜港超英人民公社党委更名为铜港公社党委,隶属铜陵市委。
1960年5月30日,经铜陵市委研究,成立铜陵市城市人民公社。同时成立铜官山公社党委、杨家山公社党委和铜港公社党委。铜港公社改并后,入社人数6.1万人,占应入社人口的92.8%。 7月12日,铜陵市城市人民公社撤销。 8月6日,经市委研究决定,恢复铜港公社。 12月8日,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铜陵市铜港区人民委员会。将铜陵县的谢垄、新庙、跃进、狮子山、红星、农林、小农场等七个大队划归铜港区领导。对铜港公社所辖大队进行合并划分,分别成立新庙、狮子山、铜港三个人民公社,隶属铜港区人民委员会。
1961年1月13~14日,铜港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港公社礼堂召开。选举产生了铜港区人民委员会、铜港区正、副区长,铜港区人民法院院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产生了出席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5月2日,铜港公社五松大队划分为五松、官塘、东山三个大队。铜山大队划分为新民、铜山、周冲三个大队,公社饲养场改为渔业大队。至此,五松、官塘、东山、铜山、周冲、新民、古松、长江、白鹤、渔业共十个大队实行了大队建制。
1963年3月20日,经铜陵市委研究决定,撤销铜陵市铜港区,恢复铜陵市铜港人民公社建制。同时撤销铜港区人委和党委及狮子山、新庙、铜港三个公社和公社党委,并将谢垄等七个农村大队仍划归铜陵县领导。新庙公社的东山、联盟、五松三个大队划归铜港公社领导。 3月29日,经铜陵市人委批复,同意撤销铜港公社渔业大队。 5月15日,铜陵市人委批复:同意杨秀英等四大私有圩入社的报告,并由铜港公社负责做好协调工作。
196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冶金工业部党组建议:同意铜陵矿区政企合一的试点方案。决定撤销铜陵市,成立铜陵特区,铜港公社直属特区领导。9月,铜陵特区国营林场成立。铜港公社划拔70多亩农田,100多亩荒山归国营林场作林业基地。11月,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贵池县铜山镇人民委员会。同时成立中共铜山镇委员会,隶属贵池县人委领导,下辖机关、供销社、居委会等支部。镇党委机关驻地铜山铜矿。12月8日,铜港公社党委改属铜陵特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党委领导。
1965年1月10日,铜港公社党委直属铜陵特委领导。5月25日,铜港公社新民大队与后冲大队合并,更名为铜港公社新民大队。8月26日,铜港公社东山、官塘、五松三个大队合并为联盟大队和五松大队。
1966年4月12日,铜陵特区人委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第四章的规定精神,决定将许在昌、何委珍等私人秧草湖收归国有,委托铜港公社铜山大队管理经营。其范围:东至老套沟与铜山大队秧草湖接壤,南到长江大队秧草湖横埂,西至水泵房和发电厂招待所,北到建华窑厂新公路。
1968年3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铜陵特区军事管制委员会[68]044号文件批复:同意铜港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 8月,经贵池县革命委员会批准,贵池县铜山镇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3月25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贵池县铜山镇划归铜陵特区管理。5月6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撤销铜山镇建制,成立铜陵特区铜山区革命委员会。
1972年1月5日,经铜陵市革委会批准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委会,三位一体(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革命委员会和郊区革命委员会、铜港公社),合署办公;是月,郊区革命委员会会议取代了郊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1月21日,铜陵特区铜山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铜陵市铜山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铜山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4月28日,铜港公社铜山大队、白鹤大队改为蔬菜队。
1974年4月8日,撤销铜陵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恢复铜港公社革命委员会建制,隶属铜陵市革委会。 10月30日,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铜港人民公社正式分立办公。铜港公社党委下设办公室。
1976年5月24日,根据安徽省革委会编制办公室(75)709号文件批复,铜陵市革委会研究决定,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命委员会,保留铜港公社建制,与郊区合署办公。下设政工科、武装保卫科、生产科、办公室,并将铜陵市国营林场划归郊区领导。6月8日,铜陵市郊区党委成立,同时撤销铜港公社党委。同时,撤销铜港公社革委会,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委会,隶属铜陵市革委会领导。
1977年4月8日,井湖大队由铜陵市城建局划归郊区领导,成立郊区井湖大队。6月27日,郊区铜港公社农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8年3月18日,铜陵县西湖公社谢垄大队划归铜陵市郊区,改为蔬菜专业队。并成立谢垄大队管委会。11月3日,经铜陵市革委会批复,郊区铜山大队划分为两个大队。铜山大队一队至四队(农业生产队)成立周冲大队;铜山大队红旗生产队等七个蔬菜专业队成立铜山大队。
1979年4月,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怀宁县月山公社的马鞍、旗星、牧岭三个农业大队划给铜山区管轄,由安庆铜矿"以矿带队"的形式扶持经营。
1980年3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贵池县铜山公社的杨村、南泉、显化三个农业大队划给铜山区管辖。 6月25日 铜陵市国营林场划归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领导。 9月19~20日,中国共产党铜山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 9月25~26日,中国共产党铜陵市郊区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11月26~30日,铜山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选举区人民政府区长等)
1981年12月19~21日,铜陵市郊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至此郊区革委会被撤销,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成立。
1982年5月10日,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历时三个月零五天0结束。郊区117名普查工作人员经过对全区十二个大队和一个集体户、131个生产队的普查登记,核查结果全区总户数3230户,总计人口14395人。
1984年4月10日~14日,郊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有色招待所召开。4月15~19日,铜山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9月29日,根据基层行政组织改革的精神,郊区五松、铜山、白鹤、古圣、谢垄、井湖、长江、联盟、新民、周冲、渔业、后冲12个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12个村的党支部换届和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0结束。11月1日~3日,中国共产党铜陵市郊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6年3月17日,郊区矿山公司成立,郊区矿管所随之撤销。6月7日,经省政府批准,郊区五松村524户,1895人由农业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人口。转户后的五松村划归铜官山区管辖。
1988年4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山区,成立铜陵市郊区铜山办事处、铜陵市郊区月山办事处,系郊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11月15日,鉴于行政体制及隶属关系的变更,铜山矿农办下属的杨村、南泉、显化三个大队更名为铜陵市郊区杨村村民委员会、南泉村村民委员会、显化村村民委员会,直属铜山办事处领导;安庆矿农办下属的旗星、牧岭、马鞍三所小学更名为铜陵市旗星小学、牧岭小学、马鞍小学,直属安庆矿区办事处领导。
1989年10月20日,根据省政府办公厅[88]138号会议纪要精神和省民政厅、省地名委名字[89]185号文件的批复,设立铜陵市灰河乡,辖东风、马洼、太阳、五洲和灰河(原名中垄)五个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灰河口,隶属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领导。
1990年4月5日,灰河乡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灰河乡人民政府成立。
1991年1月9日,郊区灰河乡马洼村划分为马洼、东元两个行政村。
1997年3月6日,“中共铜陵市郊区东郊办事处工作委员会”、“铜陵市郊区东郊办事处”成立,系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6月26日,郊区白云居委会成立。该居委会是由白鹤村10、11、12三个转户居民组组建而成的。
1998年12月12日,中共铜陵市郊区铜山镇委员会成立。1999年1月19日,郊区铜山镇人民政府成立,铜山办事处随之撤销。实行镇管村(居)体制,镇人民政府驻铜山铜牛路。
2000年11月22日,郊区启动乡镇办党政机构改革。12月25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揭晓。普查结果显示,全区总户数10824户,总人口48958人,其中农业人口31762人。
2002年5月26日,郊区第五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全区22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进行了统一换届。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万人 | 154平方公里 | 340711 | 244000 | 0562 | 查看 郊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桥南办事处 | 约6500人 | 45平方公里 | 景山社区 古圣社区 白鹤社区 铜山社区 隆门社区 金苑社区 长江社区 | 查看 桥南办事处谷歌卫星地图 |
安矿办事处 | 0 | 0 | 马鞍社区 牧岭村 旗星村 | 查看 安矿办事处谷歌卫星地图 |
铜山镇 | 0 | 34.4平方公里 | 铜源社区 竹园社区 姥山社区 南泉村 显化村 杨村村 | 查看 铜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
大通镇 | 约2.2万人 | 70.72平方公里 | 黎明社区 福光社区 民福社区 澜溪社区 河南嘴社区 新一村 新建村 金华村 大院村 和悦村 永平村 | 查看 大通镇谷歌卫星地图 |
灰河乡 | 约7000人 | 19.2平方公里 | 灰河村 东元村 东风村 五洲村 马洼村 太阳村 | 查看 灰河乡谷歌卫星地图 |
两矿一公司专管办 | 约1200人 | ·铜陵品牌网·铜陵旅游·铜陵特产·铜陵十大特产·铜陵十景·铜 | 梦苑社区 | 查看 两矿一公司专管办谷歌卫星地图 |
普济圩社区 | 约1.26万人 | ·铜陵品牌网·铜陵旅游·铜陵特产·铜陵十大特产·铜陵十景·铜 |
---- |
查看 普济圩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老洲镇 | 约4.24万人 | 52平方公里 | 鸭河村 桃源村 姚岗村 王套村 横裕村 桐贵村 同心村 老洲村 联合村 罗墩村 老湾村 源潭村 陶圩村 下圩村 同乐村 红杨村 高沿村 沙池村 裕丰村 | 查看 老洲镇谷歌卫星地图 |
陈瑶湖镇 | 0 | 0 | 苎镇村 前河村 普济村 后河村 虾溪村 官渡村 水圩村 龙王咀村 高桥村 花山村 青山村 麒凤村 白云村 老排村 花园村 | 查看 陈瑶湖镇谷歌卫星地图 |
周潭镇 | 约4.1万人 | 79.9平方公里 | 大山村 七井村 凤凰村 田埠村 吴桥村 彭桥村 澄英村 永兴村 周潭村 枫林村 施湾村 | 查看 周潭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铜官区 |
撤销铜陵市铜官山区、狮子山区,设立铜陵市铜官区,以原铜官山区、狮子山区的行政区域为铜官区的行政区域,铜官区人民政府驻乌木山社区木鱼山大道666号。 铜官山区的建置几经变迁。1950年设立铜官山办事处,1953年成立铜官山区,均隶属铜陵县。以后经过多次变迁,直至1969年成立向阳区,1980年改称铜官山区至今。全区总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0余万,辖6个街道办事处,48个社区。区0位于铜陵市淮河大道北段129号。 区人民0驻地邮编:244000。代码:340702。区号:0562。拼音:Tongguanshan Qu。 行政区划 铜官山区辖6个街道:长江路街道、铜官山街道、杨家山街道、石城路街道、扫把沟街道、横港街道。 链接:街道简介 历史沿革 2000年,铜官山区辖6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46887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长江路街道 68610 铜官山街道 36048 杨家山街道 57360 石城路街道 43940 扫把沟街道 32576 横港街道 8353 2004年11月30日,铜陵市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郊区东郊办事处区域天山大道(原七坝路)以西、铜芜路以南地区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天山大道南段以东、铜芜路以北地域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为便于联盟村行政事业的管理,将联盟村整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狮子山区在铜官山区内保留一块“飞地”),即除联盟村15、16、17、18村民组划入铜官山区外,联盟村其他地域全部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东郊办事处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将郊区在铜官山区的“飞地”后冲村、金牛居委会等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将铜官山区在郊区的“飞地”上富强村块等,划归郊区管辖。将铜官山区所辖铜陵市第二人民医院块等“飞地”划归狮子山区管辖。2004年底,铜官山区辖6个街道。 |
义安区 |
铜陵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1′42〞-118°09′41〞、北纬30°45′03〞-31°08′18〞。总面积876平方千米(简册)/833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五松镇,邮编:244100。代码:340721。区号:0562。拼音:Tongling Xian。 地势自南而北由低山区、丘陵区、洲圩区依次分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过渡区。 行政区划 铜陵县辖4个镇、4个乡:五松镇、顺安镇、钟鸣镇、天门镇、老洲乡、东联乡、西联乡、胥坝乡。 历史沿革 因铜官山为名。一说因县境有山产铜,故名铜陵。 夏、商、周三代,属扬州。 战国,属楚。 秦,属鄣郡。 汉,属丹阳郡。东汉置铜官镇(今五松镇)。 三国,属吴。 晋,属宣城郡春谷县。 南朝:宋、齐属宣城郡;梁属南陵郡;陈属长江州。 隋,属宣州。 唐,属宣州。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之工山、安定、凤台、丰资、归化五乡置义安县,县治设于顺安,寻废,置铜官冶。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旧义安县为铜陵县,县冶移于江浒(即古铜官镇),属升州。 宋,属江东路池州。 元,属江南道池州路。无末陈友谅部将赵普胜克县城,邑令陶起祖迁县治于顺安。 明,属池州府。明初邑令时守道复迁县治于五松镇(今五松镇)。 清,属池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21年(1932年)10月,属第二专区。民国27年(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 1949年4月21日铜陵县解放,县城为江南解放第一城。5月13日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1952年2月4日改属皖北署安庆专区。1956年设铜官山市。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铜陵县建制,并入铜官山,改名铜陵市。 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 1965年7月14日改属池州专区。 1974年3月1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改属铜陵市至今。 1990年全县有4个镇,14个乡,13个居委会,199个村委会。 1991年8月成立太平乡太平街道居委会。1992年2月成立新桥乡丹凤居委会和董店乡董店街道居委会。1993年撤西湖乡建西湖镇。1994年撤新桥乡、朱村乡、董店乡,建新桥镇、朱村镇、董店镇。 1995年成立西湖西凤居委会。1996年6月成立顺镇安镇金岱居委会、城镇万鸡山居委会,同年8月成立朱村镇朱村街道居委会。1999年10月将县城关镇近城村、近市村和西湖镇工农村划归铜陵市狮子山区。 2000年末,铜陵县辖8个镇、10个乡,20个居委会、196个村委会。总人口322239人,其中: 城关镇 43230 大通镇 9088 顺安镇 23638 钟鸣镇 30231 西湖镇 22000 董店镇 18048 朱村镇 22902 新桥镇 27163 新建乡 10508 老洲乡 10825 金榔乡 14181 永丰乡 11337 流潭乡 9866 钟仓乡 11324 和平乡 12814 太平乡 12685 胥坝乡 14309 安平乡 18090 2001年底,西湖镇整建制划入市狮子山区。 2004年5月,铜陵县将7镇10乡调整为5镇4乡:一、撤销和平乡、太平乡、钟仓乡、流潭乡、永丰乡、安平乡、胥坝乡、新建乡、金榔乡、钟鸣镇、新桥镇、顺安镇、朱村镇、董店镇、大通镇。二、调整设立西联乡、东联乡、胥坝乡、钟鸣镇、顺安镇、天门镇、大通镇。(1)将原太平乡、和平乡和钟仓乡整建制合并,设立西联乡。调整后的西联乡辖2个居委会,32个村委会,总面积76平方千米,总人口3.83万人。乡政府驻三孔闸。(2)将原永丰乡、流潭乡整建制合并,设立东联乡。调整后的东联乡辖22个村委会,总面积53平方千米,总人口2.44万人。乡政府驻毛桥。(3)将原安平乡、胥坝乡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胥坝乡。调整后的胥坝乡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总面积86平方千米,总人口3.57万人。乡政府驻胥坝。(4)将原金榔乡、钟鸣镇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钟鸣镇。调整后的钟鸣镇辖1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总面积154平方千米,总人口4.64万人。镇政府驻钟鸣。(5)将原新桥镇、顺安镇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顺安镇。调整后的顺安镇辖4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总面积138平方千米,总人口5.12万人。镇政府驻金山。(6)将原朱村镇、董店镇整建制合并,设立天门镇。调整后的天门镇辖2个居委会,25个村委会,总面积166平方千米,总人口4.44万人。镇政府驻高岭头。(7)将原大通镇、新建乡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大通镇。调整后的大通镇辖4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总面积70平方千米,总人口2.2万人。镇政府驻大通。三、保留城关镇、老洲乡,并将城关镇更名为五松镇。 2004年11月30日,铜陵市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铜陵县大通镇划归郊区管辖。2004年底,铜陵县辖4个镇、4个乡。 |
郊区 |
郊区总面积154平方千米(简册)/179.6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44000。代码:340711。区号:0562。拼音:Jiao Qu。 行政区划 郊区辖3个街道、2个镇、1个乡:安铜街道、桥南街道、铜山镇、大通镇、灰河乡;普济圩农场街道。 历史沿革 2000年,郊区辖1个镇、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64310人,其中: 铜山镇 16744 灰河乡 5567 普济圩农场虚拟镇 10001 安铜办虚拟镇 5544 桥南办虚拟镇 15890 东郊办虚拟镇 10564 2004年11月30日,铜陵市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铜陵县大通镇划归郊区管辖。调整后,郊区辖2个办事处,2个镇,1个乡,面积179.6平方千米,人口6.31万;将郊区东郊办事处区域天山大道(原七坝路)以西、铜芜路以南地区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天山大道南段以东、铜芜路以北地域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为便于联盟村行政事业的管理,将联盟村整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狮子山区在铜官山区内保留一块“飞地”),即除联盟村15、16、17、18村民组划入铜官山区外,联盟村其他地域全部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东郊办事处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将郊区在铜官山区的“飞地”后冲村、金牛居委会等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将铜官山区在郊区的“飞地”上富强村块等,划归郊区管辖。 2004年底,郊区辖3个街道、2个镇、1个乡。 资料 【本站摘录自《铜陵市郊区历史大事记(1949--2003)》(铜陵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1949年4月21日,铜陵境内解放。4月24日,铜陵县人民政府成立。7月,铜陵县人民政府对基层政权进行初步改造,废除保甲制度,建立村、闾。国民党统治时期铜官山矿区的铜官保、兴隆保改为铜官村、兴隆村,属铜陵县五松镇领导。 1952年1月,铜兴乡政府成立。铜陵县人民政府根据皖南人民行政公署颁布的《皖南区划乡建政实施办法》,在全县开始划乡建政。决定将铜官村、兴隆村及复兴村的两个闾划归铜兴乡,成立铜兴乡人民政府。3月28日 铜陵县委归属安庆地委领导。 1953年9月,经安徽省委批准,设立铜官山办事处,为区级办事处。下辖7个居民村,隶属铜陵县人民政府领导。 1954年3月8日,经安庆专署批准,成立铜官山区人民政府,隶属铜陵县人民政府领导,同时撤销铜官山办事处。 195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铜陵近郊共建立九个农业初级社,其中一个渔业社、八个农业社。初级社下设生产队或作业组。 1956年2月,铜官山矿务局在贵池铜山建立铜山铜矿,开始开发铜山矿。 5月28日,一届全国人大颁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铜陵近郊农村先后成立了十个农业合作社,其中农业社七个,蔬菜社两个,渔业社一个。 6月26日,铜官山区就市区划情况向省委组织部作出报告。报告对铜官山市区划范围作出规划:铜官山区有7260户,39037人。其中农业户577户,人口2217人,可耕土地面积3616.2亩。根据自然条件和照顾矿区需要,计划划入:(一)铜陵县谢垄乡一部分。该乡工农高级农业社11个生产队和红旗高级社2个生产队751户3169人,5500亩土地。(二)铜陵县横港乡全部。该乡横港、古松、白鹤、长江、矶涡等5个高级农业社,计633户2419人,6324亩。全市合计8644户,44625人。其中农业户1951户,农业人口7805人,可耕土地15440.2亩。 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铜官山市筹备处成立,属省直辖。同时,撤销铜官山区人民委员会,由筹备处代行行政职能。 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铜官山市,行政区域辖铜官山矿区全部,横港乡全部和谢垅乡一部分。 1957年2月18日,铜港、铜兴两乡合并,成立铜港乡人民委员会,直属铜官山市人委领导。6月14日,铜官山市委对农村进行并乡整社。长江社、铜港社合并为长江社。新建社、新洲社合并为新民社。并乡整社后的铜港乡,共有九个社(其中两个蔬菜社,一个渔业社,六个农业社)七十六个生产队。全乡农业户1625户,农业人口6470人,共有可耕田地12136.07亩。 1958年4月5日,铜官山市委办公室专题向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报告,请求将古松社由三类社升为一类社。报告称:古松社有农户280户,人口1063人。 9月5日 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并更名为铜陵市,同时成立铜官山区。铜港乡更名为铜港超英人民公社,隶属铜官山区人民委员会,公社实行乡社合一的体制。 9月14日,中共铜陵市委农工部制定《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初步意见》。 10月6日,铜官山区委成立。铜港乡党委更名为铜港超英人民公社党委,隶属铜官山区委和区人民委员会领导。 1959年4月9日,铜官山区委向铜港超英人民公社派驻整社工作组。4月26日,恢复铜陵县建制,铜官山区被撤销。铜港超英人民公社更名为铜港人民公社,并成立铜港公社管委会,代行乡政权。同时,将铜港超英人民公社党委更名为铜港公社党委,隶属铜陵市委。 1960年5月30日,经铜陵市委研究,成立铜陵市城市人民公社。同时成立铜官山公社党委、杨家山公社党委和铜港公社党委。铜港公社改并后,入社人数6.1万人,占应入社人口的92.8%。 7月12日,铜陵市城市人民公社撤销。 8月6日,经市委研究决定,恢复铜港公社。 12月8日,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铜陵市铜港区人民委员会。将铜陵县的谢垄、新庙、跃进、狮子山、红星、农林、小农场等七个大队划归铜港区领导。对铜港公社所辖大队进行合并划分,分别成立新庙、狮子山、铜港三个人民公社,隶属铜港区人民委员会。 1961年1月13~14日,铜港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港公社礼堂召开。选举产生了铜港区人民委员会、铜港区正、副区长,铜港区人民法院院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产生了出席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5月2日,铜港公社五松大队划分为五松、官塘、东山三个大队。铜山大队划分为新民、铜山、周冲三个大队,公社饲养场改为渔业大队。至此,五松、官塘、东山、铜山、周冲、新民、古松、长江、白鹤、渔业共十个大队实行了大队建制。 1963年3月20日,经铜陵市委研究决定,撤销铜陵市铜港区,恢复铜陵市铜港人民公社建制。同时撤销铜港区人委和党委及狮子山、新庙、铜港三个公社和公社党委,并将谢垄等七个农村大队仍划归铜陵县领导。新庙公社的东山、联盟、五松三个大队划归铜港公社领导。 3月29日,经铜陵市人委批复,同意撤销铜港公社渔业大队。 5月15日,铜陵市人委批复:同意杨秀英等四大私有圩入社的报告,并由铜港公社负责做好协调工作。 196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冶金工业部党组建议:同意铜陵矿区政企合一的试点方案。决定撤销铜陵市,成立铜陵特区,铜港公社直属特区领导。9月,铜陵特区国营林场成立。铜港公社划拔70多亩农田,100多亩荒山归国营林场作林业基地。11月,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贵池县铜山镇人民委员会。同时成立中共铜山镇委员会,隶属贵池县人委领导,下辖机关、供销社、居委会等支部。镇党委机关驻地铜山铜矿。12月8日,铜港公社党委改属铜陵特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党委领导。 1965年1月10日,铜港公社党委直属铜陵特委领导。5月25日,铜港公社新民大队与后冲大队合并,更名为铜港公社新民大队。8月26日,铜港公社东山、官塘、五松三个大队合并为联盟大队和五松大队。 1966年4月12日,铜陵特区人委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第四章的规定精神,决定将许在昌、何委珍等私人秧草湖收归国有,委托铜港公社铜山大队管理经营。其范围:东至老套沟与铜山大队秧草湖接壤,南到长江大队秧草湖横埂,西至水泵房和发电厂招待所,北到建华窑厂新公路。 1968年3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铜陵特区军事管制委员会[68]044号文件批复:同意铜港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 8月,经贵池县革命委员会批准,贵池县铜山镇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3月25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贵池县铜山镇划归铜陵特区管理。5月6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撤销铜山镇建制,成立铜陵特区铜山区革命委员会。 1972年1月5日,经铜陵市革委会批准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委会,三位一体(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革命委员会和郊区革命委员会、铜港公社),合署办公;是月,郊区革命委员会会议取代了郊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1月21日,铜陵特区铜山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铜陵市铜山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铜山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4月28日,铜港公社铜山大队、白鹤大队改为蔬菜队。 1974年4月8日,撤销铜陵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恢复铜港公社革命委员会建制,隶属铜陵市革委会。 10月30日,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铜港人民公社正式分立办公。铜港公社党委下设办公室。 1976年5月24日,根据安徽省革委会编制办公室(75)709号文件批复,铜陵市革委会研究决定,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命委员会,保留铜港公社建制,与郊区合署办公。下设政工科、武装保卫科、生产科、办公室,并将铜陵市国营林场划归郊区领导。6月8日,铜陵市郊区党委成立,同时撤销铜港公社党委。同时,撤销铜港公社革委会,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委会,隶属铜陵市革委会领导。 1977年4月8日,井湖大队由铜陵市城建局划归郊区领导,成立郊区井湖大队。6月27日,郊区铜港公社农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8年3月18日,铜陵县西湖公社谢垄大队划归铜陵市郊区,改为蔬菜专业队。并成立谢垄大队管委会。11月3日,经铜陵市革委会批复,郊区铜山大队划分为两个大队。铜山大队一队至四队(农业生产队)成立周冲大队;铜山大队红旗生产队等七个蔬菜专业队成立铜山大队。 1979年4月,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怀宁县月山公社的马鞍、旗星、牧岭三个农业大队划给铜山区管轄,由安庆铜矿"以矿带队"的形式扶持经营。 1980年3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贵池县铜山公社的杨村、南泉、显化三个农业大队划给铜山区管辖。 6月25日 铜陵市国营林场划归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领导。 9月19~20日,中国共产党铜山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 9月25~26日,中国共产党铜陵市郊区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11月26~30日,铜山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选举区人民政府区长等) 1981年12月19~21日,铜陵市郊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至此郊区革委会被撤销,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成立。 1982年5月10日,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历时三个月零五天0结束。郊区117名普查工作人员经过对全区十二个大队和一个集体户、131个生产队的普查登记,核查结果全区总户数3230户,总计人口14395人。 1984年4月10日~14日,郊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有色招待所召开。4月15~19日,铜山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9月29日,根据基层行政组织改革的精神,郊区五松、铜山、白鹤、古圣、谢垄、井湖、长江、联盟、新民、周冲、渔业、后冲12个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12个村的党支部换届和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0结束。11月1日~3日,中国共产党铜陵市郊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6年3月17日,郊区矿山公司成立,郊区矿管所随之撤销。6月7日,经省政府批准,郊区五松村524户,1895人由农业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人口。转户后的五松村划归铜官山区管辖。 1988年4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山区,成立铜陵市郊区铜山办事处、铜陵市郊区月山办事处,系郊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11月15日,鉴于行政体制及隶属关系的变更,铜山矿农办下属的杨村、南泉、显化三个大队更名为铜陵市郊区杨村村民委员会、南泉村村民委员会、显化村村民委员会,直属铜山办事处领导;安庆矿农办下属的旗星、牧岭、马鞍三所小学更名为铜陵市旗星小学、牧岭小学、马鞍小学,直属安庆矿区办事处领导。 1989年10月20日,根据省政府办公厅[88]138号会议纪要精神和省民政厅、省地名委名字[89]185号文件的批复,设立铜陵市灰河乡,辖东风、马洼、太阳、五洲和灰河(原名中垄)五个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灰河口,隶属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领导。 1990年4月5日,灰河乡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灰河乡人民政府成立。 1991年1月9日,郊区灰河乡马洼村划分为马洼、东元两个行政村。 1997年3月6日,“中共铜陵市郊区东郊办事处工作委员会”、“铜陵市郊区东郊办事处”成立,系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6月26日,郊区白云居委会成立。该居委会是由白鹤村10、11、12三个转户居民组组建而成的。 1998年12月12日,中共铜陵市郊区铜山镇委员会成立。1999年1月19日,郊区铜山镇人民政府成立,铜山办事处随之撤销。实行镇管村(居)体制,镇人民政府驻铜山铜牛路。 2000年11月22日,郊区启动乡镇办党政机构改革。12月25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揭晓。普查结果显示,全区总户数10824户,总人口48958人,其中农业人口31762人。 2002年5月26日,郊区第五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全区22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进行了统一换届。 |
枞阳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