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泰安 >> 东平县 >> 旧县乡

旧县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旧县乡谷歌卫星地图)


旧县乡简介

  旧县乡地处泰安、济南、聊城三市交汇处,东平县西北隅,碧波荡漾的东平湖边。总面积73平方公里,2.3万亩土地,30个行政村,28000人。交通、通讯设施先进,220国道从境内穿过,程控电话遍及全乡,村村通柏油路和有线电视,乡内有著名的摩崖石刻、楚霸王墓、铧山风景区等历史古迹,人文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旧县乡地瓜淀粉加工,历史悠久,地瓜淀粉加工已成为该乡的主导产业。1995年联合国薯类研究会在该乡召开,将旧县誉为“中国粉条第一乡”。该乡连年获得市县地瓜淀粉加工专业乡、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建设第一名、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经过近几年的培植和壮大,已发展形成了泰龙、三利、正亮、本才四大精制淀粉(粉条)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色泽鲜艳,包装精美,久煮不糊,好吃上口,产品畅销安徽、河南、江苏、河北、内蒙等几十个省市,并出口韩国、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的好评。四大企业的带动,进一步提升了粉条之乡的品牌和地位,地瓜淀粉加工遍布全乡30个行政村,其中专业村15个,地瓜淀粉加工户740处,参与农户2600户,年加工地瓜10亿斤,年产淀粉2.4亿斤,粉条1.8亿斤,创产值4亿元,能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各种地瓜淀粉产品的不同消费需求。该产业的发展还有力地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地瓜加工为依托,利用加工地瓜后的粉渣酿酒在该乡发展迅速,全乡小酒厂有120处,大型酒精厂8处,同时,经过与北京农科院和山东省食用菌工作站的积极联系,开发了利用酒糟养殖鸡腿菇新项目,发展养殖面积达6万平方米。这一绿色无污染无公害产品投放市场后,立即受到了顾客的青睐。该乡成为山东省食用菌工作站开发利用酒糟养殖食用菌工作的定点试验基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73平方公里 370923208 271000 0538 查看 旧县乡谷歌卫星地图

旧县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旧县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平街道

  东平镇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县城驻地,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万亩,山区、平原、涝洼三分天下。境内稻屯湖位于东平镇西部,与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相连,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东平镇历史悠久,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及著名古迹罗成庙。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东平镇成为鲁西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近年来,东平镇按照“着眼一个大局,突出三个重点,加强四个建设,办好十件实事”的发展思路,突出项目建设,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使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镇共引进项目59个,吸引外资7.2亿元,全镇民营经济完成产值67.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2.05亿元,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实交税金7638.9万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04户,新发展私营企业62家。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均列全县前茅,多次受到市、县表彰,并在连续四年保留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基础上,2005年又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社会事业方面重点实施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城区配套工程建设、山区水利建设、文化大院、敬老院等十项为民工程,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有效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难题,东平镇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抓在手上。 此外,东平镇投资400万元用于新建及维护校舍,使广大学子彻底告别了危房,全镇两处中学和镇中心小学均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    东平镇诚邀国内外客商来东平镇投资兴业,共同发展。.  

州城街道

  州城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年),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地灵人杰的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是山东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泰安市计划单列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5.7万亩,辖71个行政村,6.3万人。   文化底蕴   地理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浓厚。州城位于东平县西南部,西邻东平湖,北枕大清河,东靠105国道、济菏高速公路,250、331省道在城区交叉穿过,全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通讯、电力网络。城内古迹众多,遗存丰富,著名的有父子状元坊、清真寺、永济桥、桂井子等。州城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作为元杂剧创作中心,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在这里交融、激荡,孕育了文学巨著《水浒传》。州城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举世闻名的有北宋父子状元梁颢、梁固,东汉末的文学家刘祯,南宋泼墨大师梁楷,医学家钱乙,元代的戏曲家高文秀,农学家王祯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等人。宋代文人名士欧阳修、司马光、苏源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清代诗人王士祯等在州城留下了足迹和传世之作。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元大都出发,顺运河南下,至州城游览后,惊讶不已,他写道:“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大诗人元好问曾数游东平,其《出东平》一诗中便有“高城回首一长嗟”、“市声浩浩如欲沸”之句,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州城的壮观与繁盛景象。由于城内地势低洼,碧波环绕,多种苇、蒲、莲藕,“至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是名副其实的江北水乡。   城市发展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商贸企业快速发展。以繁荣发展商贸服务业为中心,把城镇建设作为促进商贸流通的基础性工程,城镇承载能力不断扩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商贸产业方面,近年来先后规划建设了城东商贸区、城西开发区、中心商业广场、州城商城,扩大了承载能力,华联超市、先锋商厦、百货大楼相继落户。   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千年宋城进展迅速。县委、县政府把恢复宋代城貌,建设新州城,作为全县旅游发展框架中重要的一环,为此实施了总投资25亿元的千年宋城建设项目。项目分为十里宋街、水系建设、景点恢复、整体开发建设四个组成部分。截止目前,一期工程中的万里旧居、景观大道、拱极门(北城门)三大重点项目已全部完工;建筑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十里宋街扫尾工作正在进行;拱极门东西两侧400米城墙主体框架正在施工;龙门连跃牌坊、父子进士牌坊、升平人瑞牌坊、进士及第牌坊等均已复建,重新耸立在州城的大街上;槐仙亭、桂井子、龟肛井、宋槐等景点增加了护栏;投资逾十亿元的宋城整体开发建设项目,也已正式启动。州城这座历史名城,正借着千年宋城项目的开工建设,迎来历史发展的最好机遇。   工业经济   招商引资增势强劲,工业经济发展壮大。立足项目建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工业经济不断扩大, 逐步形成了造纸、机械加工、建筑建材、服装纺织多业并举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2家,恒祥服饰、辰兴金属、兴州纸业、鹏远纺织、怡畅汽车摩擦材料、林海木业、鸣鲁建材等投资过2000万元的大项目已落户州城并投产运营。   新农村建设   产业结构优化,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涌现出徐庄、陈柳林、梁场、前莲湾、刘楼等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壮大了村级集体实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等工程扎实开展,杜尧洼、孟楼、徐庄等村相继进行了改厕,建起了农家书屋和村民休闲文化广场,实现了亮化、美化、净化、绿化,给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沙河站镇

  山东省东平县沙河站镇地处东平湖畔,东临“五岳独尊”的泰山,西望“水泊梁山”,南接孔子故里,北依旅游胜地白佛山。区域面积74公里,轄65个行政村,7.6万亩耕地,5.6万人。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8亿元,人均纯收入3340元。新上项目20个,新增个体工商户180户,引进外资3.468亿元。    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境内四纵四横八条公路贯穿全镇,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另有255省道和济菏(济南—菏泽)高速公路纵穿全镇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    土壤及轻壤和中壤为主,土地肥沃,土层深厚,通透性强,地下水丰富,为东平县主要井灌区,素有“东平粮仓”的美喻。种植业重点以无公害瓜菜为主导,2005年,全镇无害西瓜种植面积突破了万亩大关,其中大拱棚西瓜2000亩,产量600万公斤;陆地西瓜8000亩,产量达到3500万公斤。无公害土豆种植面积8000亩,其中在拱棚土豆3000亩,产量达到600万公斤;大田土豆5000亩,产量达到1250万公斤。西瓜品种主要有鲁青七号、鲁青九号、挑战者等,西瓜以个大、皮薄、口感好、含糖量高而著称;土豆以荷兰七、鲁引一号脱-种为主,个头大、肉黄、口感脆、降脂降压、无公害,系天然绿色食品,方圆百里独具特色。另外,种植大葱1万亩,花生3万亩,尢其是韩圈村一带生产的“小花生”,以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而出名。畜牧业主抓了奶牛和小尾寒羊的发展壮大。目前,全镇已建起奶牛规模饲养场5处,奶牛存栏量达到了500头。小尾寒羊主要以农户散养为主,饲养量达到了31000只;生猪年出栏28000头。    工业项目主要有化工、机械、建材、纺织、农产品深加工等,民营企业已发展到61家。其中,金海等8家面粉厂生产的面粉、王庄木材加工园区生产的杨木芯板热销大江南北;泰山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泰山鹰”牌白乳胶填补了省、市空白;海鑫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和乌洛托品畅销全国;津东脱水菜厂生产的蒜粒、蒜粉已远销到了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新亚及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彭集镇

  彭集镇总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6.9万亩,辖53个行政村,总人口6.38万,素有东平""城南明珠""的美誉。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纵有105国道,横有331省道,正在建设中的济荷高速公路从镇内穿过。 资源丰富,产业兴旺。已探明鞍山式铁矿石储量7亿吨,河砂储量约1000万吨。名胜古迹有春秋战国时期的 后阝 城 遗址和建于明代的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一一戴村坝。特色产业有花生和圆葱,是全省著名的""花生之乡""、""圆葱之乡""。2005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2.1亿元,总产值达到12.4亿元,实缴税金429.6万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8.2亿元。   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彭集镇明确提出了走""工业强镇,招商活镇,民营兴镇""的发展路子;在项目建设上,提出了“三次产业兼有,大中小项目齐上,质量规模并重,镇村两级联络”的思路和面向半岛城市群,实施突破“青威”招商战略。现已初步形成了以资源开发、玻纤化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工业体系。至2005年底,全镇共引进外资项目94个,引资额12.6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8家。积极推行了农业标准化建设,高标准建立了5万余亩无公害圆葱、生姜、花生生产基地。重点培植发展了以小尾寒羊、鲁西黄牛、奶牛为主的畜牧养殖基地。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1664户,从业人员6069人。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全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社会各项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于2001年被确定为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镇,以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为突破口,在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又在全镇深入开展了以""文明诚信村户创建""等为 主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了改水改厕工程,村风村貌大为改观。文教卫生、综合治理、科技文化、民政等各项工作均在市、县位居前列。,镇政府连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科技示范乡镇""、省级""村镇建设新型乡镇""。2003年,被省民政厅评为""村民自治模范乡镇"",被市委、市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  

老湖镇

  一条京杭运河故道托起了两岸文明,一部英雄水浒使东平湖盛名远播,昔日老湖是漕运重地;今朝,老湖变成了湖畔一颗明珠。她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为西周须句国、汉东平国中心。今位于东平县西北部,东距泰山80公里,南离曲阜 100公里,西望黄河40公里。全镇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辖71个行政村,7.2万人,其中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5%。    团结奋进的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按照“以招商引资为主线,带动民营经济、畜牧养殖、旅游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协调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使老湖镇不断向经济强镇的目标迈进。先后荣获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市“安全文明乡镇”县“林果生产先进单位”、县“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8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06元。    老湖镇设施配套,交通便利。小城镇建设以镇驻地,王台和焦铺等交通要道为重点,已初显“山水城镇”面貌。境内250省道、255省道和庄麻公路纵贯南北、横穿东西,乘快艇25分钟可达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心岛。电力充足,通讯方便。老湖镇文化发达,民风淳厚。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1人,中学2处,小学10处,镇级卫生院2处,是市、县安全文明乡镇、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老湖镇环境宽松,服务优良。南水北调、库区移民开发和老湖码头建设工程的实施,为老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借风行船,老湖人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用地、税收、收费、交易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一条龙”服务,推行“来到老湖镇,一切办得顺”和“你发财,我发展”的承诺。最近,老湖镇在全镇开展了“打造平安老湖,创建最佳投资环境”活动,力求营造最优良的投资环境。    优良的环境吸引了大量客商入户老湖。去年共引进外商项目18个,合同利用外资创86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200万元。全国知名大型企业九鑫集团,以及万顺皮毛有限公司、利民石料厂、山东顺意铸件厂、泰神鑫茂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东平湖水泊食品有限公司、塑胶制品厂等中小型企业相继入户老湖。.  

银山镇

  一部《水浒》驰名中外,八百里水泊豪迈天下。银山镇就是当年水浒英雄晁盖带领水浒好汉起义的发祥地,如今八百里水泊遗存水域西部中心地,《水浒传》中的许多传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银山镇地处鲁、豫两省交界处,位居东平、阳谷、台前、梁山四县结合部,西依黄河,东濒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全镇44个行政村,104.5平方公里,5.6万人,5.2万亩耕地,是省政府命名的中心镇、建材镇和旅游镇。    境内山石资源、水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紫砂石页岩、石灰岩总储量达30亿立方米。境内腊山国家森林公园素有“小岱峰”之美称,与历史名著《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的遗存水域——“小洞庭”东平湖山水相依,风景如画,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风情一条线”和国内著名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圈中的核心景区。沿湖有3.5万亩的旅游观光养殖带,盛产东平湖甲鱼、河蟹、乌鳢、大口鲶、鲤鱼、花白莲、麻鸭、菱角、芡实等十几种享誉国内外的地方特产。以大蒜为主导产品的种植业已成规模,是闻名遐迩的大蒜集散地。工业以山石开发和河砂开采为主,近年来发展了纺织、电子、机械加工等新型加工业,逐步取代建材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城镇开发以东平湖畔重要的旅游、商贸、生态、小城市为性质定位,建设周边城市旅游渡假中心。220国道纵贯全境,镇村公路形成网络,实现了村村通、路路通。电力设施完善,通信手段先进,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旅游业是该镇新兴朝阳产业,已在腊山、东平湖区开发出近百个旅游景点和娱乐场所,建设了6华里的“水浒风情一条街”。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山东省村镇建设先进镇、泰安市个体私营经济专业强镇、省文明单位。   小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已成为山东省中心镇。银山镇始终把城市建设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以建设山水城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小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能运作,累计投资6亿元,在镇区建起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辐射带动力强的工业、旅游主导型成镇,目前,规划面积达到6平方 公里,建楼900余座。镇内基础设施齐全,水、电、路、讯四通。.  

斑鸠店镇

  斑鸠店镇地处鲁西南,东临东平湖,西、北靠黄河,南望梁山,面积76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是隋唐名将程咬金的故里。    2005年,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突出创新主题,按照“产业立镇、工业强镇、民营富镇”的发展理念,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坚持“抓项目、带产业、促发展”的原则,农村经济有了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明显进步。2005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2亿元,固定资产总投入2.6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02亿元,减免农业税后财政总收入4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全镇各项存款余额达2.1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36:53:11。    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2亿元,销售收入4.59亿元,增长194.1%,其中规模企业总产值5200万元,销售收入1680万元;实现税金1100万元。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把工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来抓,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措施,不断膨胀工业经济总量。一年来,净增工业项目5个,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个,即鑫源钢管厂、国鑫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和东平县包裹复合肥有限公司。   斑鸠店镇是山东省优质大蒜产区,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为山东省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常年种植面积4万亩,产量7万吨。2005年大蒜产品总收入达1.7亿元,仅大蒜产品一项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目前,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大型恒温库10座,2005年新上大型恒温库6座,年储藏量达2万吨,销售收入8000万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基本上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大蒜产业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盛产优质大豆,年产量800万公斤。农副产品、公寓用品、建材加工业具有一定基础。   山石资源丰富。镇域内石灰石储量1.4亿立米。   水资源充足。境内有东平湖,南水北调工程自东向西横穿全镇。地表水及地下资源充足、无污染,可满足工农业生产需求。   交通便利。220国道纵贯全境,距省会济南100公里,距京九铁路聊城站40公里;镇村道路已形成网络,村村晴雨通车。.  

接山镇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乡地处鲁西南,紧靠县城,东依泰山,西临东平湖,大汶河绕境而过,汇河南北贯穿全境,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境内有自西周春秋至三国魏的历代城池鄣宜,省级文物戴村坝,罗荣桓办公遗址等。山青水秀,气候适宜,地形地貌多样,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区域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万亩,平原、山区、丘陵各占三分之一。共有52个行政村,6.5万人。   全乡交通、通迅、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道路四通八达,泰东路(泰安-东平331省道)横贯全境,东距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105国道、距220国道、京九铁路40分钟里程,境内有龙麻、鄣王、象山、丁接、接黄等市县级公路穿过,全乡境内村村通水泥路。电话入户率45%,通信快捷便利,电力充足。乡驻地小城镇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   全乡建有商品粮、瓜菜、果品、速生林、畜牧五大生产基地。速生丰产林面积发展到3万亩,明年达到8万亩,优质果园3万亩。该乡重视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展到58家,其中外资企业45家。接山民营工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平方公里,园区内实现了“四通一平”。目前已入驻企业5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家,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家。年内将有10家企业入驻,基础设施有固定资产投资可达1亿元。连年被泰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工作先进乡镇。文教卫生、计划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大羊镇

  大羊乡位于东平县境东北部,地处东平、平阴、肥城三县市交界处。全乡面积93.39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4.1万人,8.3万亩耕地。乡机关驻地东南村,距县城13公里,105国道、250省道、济荷高速等主要交通干线从乡境内穿越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东南部、西北部为山区丘陵,中部、北部、东部为平原。海拔58.2-246米。年平均降水量522.4毫米。土壤以褐土为主,次为黄土和粘土等。矿产资源主要以石灰岩居多,另有大理石、紫砂页岩等。主要河流有汇河、东金线河、西金线河。旅游景点有汇河倒影、摩崖石刻等。    2005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78亿元;财政预算收入达到576.88万元。农林牧业总产值6660万元。其中农业5007.2万元,林业213.4万元,牧业1439万元。工业总产值1.5092亿元。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12亿元,其中农业9236万元,工业363万元,建筑业558万元,运输业576万元,批零贸易餐饮512万元,其他212万元。财政收入1060万元。居民储蓄余额3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484万元。    核桃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大羊乡所生产的“鲁东”牌核桃,具有个大、皮薄(手攥即开)、肉丰等特点,营养价值十分丰富。据科学鉴定:1kg核桃仁的营养价值相当于9.5kg牛奶,5kg鸡蛋,4kg牛肉。核桃具有健胃养脾、通润血脉、护肤养颜、润肺化痰等功效,是强身健体、健美健脑、延年益寿、馈赠佳宾的珍品。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培植优质核桃产业,挂靠省市林业科研部门,先后引进推广“香玲”、“元丰”、“鲁光”等优质核桃品种10余个,推广核桃“绿枝嫁接”、“硬插皮接”等最新实用技术6项,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96年以来,大羊优质核桃先后在省农业厅、林业厅举办的优质农副产品展览会上获三项金奖,98年注册了“鲁东”牌优质核桃商标,99年在昆明世博会上获银奖,2001年10月,大羊乡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核桃之乡”的荣誉称号。目前,大羊乡核桃拥有量达120万株,3万余亩,年产量达1500吨,每年产值可实现2400多万元。.  

梯门镇

  梯门乡位于东平县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与大羊乡接壤,南和东平镇毗邻,西靠东平湖,北与平阴交界。总面积81.6一方公里,耕地面积6.8万亩,山地平原二分天下。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   这里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浓厚、民风质朴,资源丰富。东与105国道,西与220国道贯勇,250省道穿境而过。乡境内双丁、庄龙、后梯等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水泥路。邮电、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名胜古迹繁多,有著名的王宪墓、华岩洞摩岩刻、灵泉寺等。九项凤凰山横卧南北,风景秀美。石河王纯绿豆粉皮远近闻名。制作历史上百年。矿藏丰富,主要有优质石灰岩和紫砂页岩石,已开发石子、石灰等石料厂6处,黑陶工艺品厂一处。   近年来,按照“因地制宜搞调整,突出特色促发展”指导思想,围绕“南菜北果、全乡共牧”的规划布局,逐渐发展成为种植、畜牧、林果三业为主的特色之乡。种植业重点培育了蔬菜、油菜等主导产业,全乡面积达到1。5万亩。畜牧业突出发展小尾寒 羊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场86处,存栏量9万只。林果业,重点抓了万亩用材林和经济建设,突出抓了泰山红大石榴、日本甜柿等优质干鲜果品的发展和引进,总面积已达到1。6万亩,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县畜牧林果生产冠军,连续两年被泰安市政府命名为优质畜产品和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先进乡镇。   梯门乡招商引资环境宽松、政策优惠、诚信为本、服务热情。有投资2000多万元的山东东平卓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的山东爱尔信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东平湧鑫化工有限公司。热情好客的梯门人民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梯门展才华、建功业、商大计、谋发展,共创梯门美好明天!.  

新湖乡

  新湖乡地处东平湖库区,全乡54个行政村,5.1万人,版图面积110平方公里,共有耕地8.4万亩,淡水面积1万亩,东平湖湖岸线10华里,大湖水面2万亩。自95年以来,一直是市、县的渔业生产冠军乡,畜牧生产重点乡和农业综合开发先进乡。    该乡依湖傍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境内名胜众多,历史上的东平国都、蜿蜒的老运河故道、八百里梁山水泊遗址均在该乡境内或距乡驻地仅几里之遥,是旅游观光、避暑消闲的理想胜地。    新湖乡生产各种鱼类和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桑蚕等多种经济作物而著称,历史上素有“收一秋吃九州”的“鱼米之乡”之美名。近几年来,该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实施东平湖开发建设的机遇,大搞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先后开发建成了六个总面积3万亩的省、市级“涝改示范样板项目区”、六个库区农业科技开发示范园。种植业:突出发展优质小麦、大豆、玉米、花生等粮食作物,全乡年粮食总产达1亿公斤。水产业:规划建设了万亩中华绒鳌蟹、万亩建鲤、万亩莲藕“三个万亩”生产基地,规划形成了以甲鱼、青虾等为主的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区。并实验推行池塘人工模拟生态小环境混养虾蟹等模式。湖业生产:规划实施了湖上“三网工程,建成了大湖10华里网箱带,年投放网箱6000架、网围养蟹9000亩。去年,全乡湖产品总产量达3万吨,其中,仅河蟹年总产就达1240吨,建鲤总产1.2万吨。畜牧业:以小尾寒羊、鲁西黄牛、肉食鸡为重点,现全乡规模养殖牛、羊存栏6万头(只),其中小尾寒羊存栏5万只,肉鸡饲养量100万只。同时,新崛起了一批波尔山羊、黑白花奶牛1000头,农、渔、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    新湖乡基础设施健全,投资环境优越。境内建有35千伏变电工程1处,通讯站6处,072、250两条省道穿乡而过,全乡村村通电、通程控、通柏油、通有线电视,并实现了与国道、省道的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畅通的交通通讯网络。5万多新湖人民热烈欢迎,诚心期盼省内外客商来新湖洽谈项目、兴办实业,围绕新湖充裕的粮、渔、畜、禽的开发,兴办高精加工企业。届时,乡党委、政府将在场地、水电、证照办理、税费征收、经营环境、安全保卫、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在领导、政策、经营、资金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证让外商在新湖留得住、赚大钱,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商老庄乡

  商老庄乡地处东平县西南部,东平湖南央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后一级提水站所在地,总面积99.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亩,辖35个行政村,3万人,2005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3.6亿元。   乡内交通便利。220国道贯穿南北,331省道横跨东西,村村通柏油路,水路有原京杭大运河现南水北南河道。 自然资源丰富。辖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水面7万亩,池塘1万亩,网围2万亩,网箱3000架,稻田4000亩,藕田3000亩,主要盛产无公害水产品中华绒鳌蟹、甲鱼、乌鳢,鳜鱼,黄河鲤鱼,大青虾、菱角、芡实、莲藕和稻米等,是远年闻名的“鱼米之乡”。全乡饮料养鲁西黄牛2.0万只,小尾寒羊2.03万只,生猪1.09万头,家禽190万只,是鲁西南最大的小尾寒羊繁育基地和调拨中心。同时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无花果生产基地,并产无花果3000吨,生产无花果酒1000吨。    旅游业、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引进项目11个,引资额3150万元.现有私营企业29家,个体工商户276户.安山码头、八里湾提水闸现代化的旅游设施也陆续建成,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健康迅猛。.  

戴庙乡

  戴庙乡是泰安市最西端的一个乡镇,地处豫鲁交界处,西靠黄河,东接东平湖,总面积110平方公里,全乡人口3.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1%。戴庙乡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被称为鲁西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据记载,明洪武年间,戴姓在此建村,并在村边建一庙宇,故名戴庙。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戴庙距京九铁路梁山站仅30公里,220国道南北贯穿该乡、黄河最大的浮桥位于该乡西部,“村村通工程”的完工,实现了公路网的全境覆盖,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后,将建成客运码头与货运码头两处,可以乘船直下江南。    历史古镇,旅游资源丰富。戴庙乡是东平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境内的聚义岛、司里山(棘梁山)是《水浒传》中晁盖、宋江最初聚义的地方。司里山现存背鳍、唐宋摩崖石刻造像600余尊,被称为“鲁西石刻博物馆”,聚义岛上的蔵梅寺、观音堂、沙滩浴场令无数游客留恋忘返。戴庙乡拥有湖岸线11公里,湖湾广阔,空气清新,鱼草丰美。湖边的金山生态示范园集生产、旅游观光于一体,开发6000亩湖岸观光林,1000个标准鱼池,3万亩天然湖面,游客们可以荡舟东平湖,垂钓、采摘、吃渔家饭、品尝地方名吃。也可以参观黄河闸群、欣赏碑文石刻,现已引进湖心岛游乐园项目,投资额达8000万元。    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戴庙乡已探明煤矿面积61平方公里,储量3亿吨以上,可开采量1.68亿吨,煤层厚度4—9米,煤质优良。注册了“鲁寒”牌小尾寒羊品牌,成为鲁西南最大的寒羊繁育集散地。水产业发达,盛产鲫、鲤、鲢、草、乌鳢、毛蟹和莲、菱等名贵湖产品,是泰安市主要的水产基地。工业形成了以建材、物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戴庙乡现有湖鱼加工厂一处,年加工能力500吨,占鱼类产量的30%。东平地区是棉花种植基地和棉花集散地,该乡现有纺织厂一处,加工能力8000纱锭;织布厂一座、现有规模为150台自动织布机;还有十几家皮棉加工厂,产品供应远近几个地市。农业形成了水产、林果、瓜菜、畜牧四大主导产业,有四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质量认证。戴庙乡还是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每年有7000名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人员可创收达4000万元。回乡创业人员已达2000多人,成为戴庙乡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力量。.  

旧县乡

  旧县乡地处泰安、济南、聊城三市交汇处,东平县西北隅,碧波荡漾的东平湖边。总面积73平方公里,2.3万亩土地,30个行政村,28000人。交通、通讯设施先进,220国道从境内穿过,程控电话遍及全乡,村村通柏油路和有线电视,乡内有著名的摩崖石刻、楚霸王墓、铧山风景区等历史古迹,人文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旧县乡地瓜淀粉加工,历史悠久,地瓜淀粉加工已成为该乡的主导产业。1995年联合国薯类研究会在该乡召开,将旧县誉为“中国粉条第一乡”。该乡连年获得市县地瓜淀粉加工专业乡、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建设第一名、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经过近几年的培植和壮大,已发展形成了泰龙、三利、正亮、本才四大精制淀粉(粉条)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色泽鲜艳,包装精美,久煮不糊,好吃上口,产品畅销安徽、河南、江苏、河北、内蒙等几十个省市,并出口韩国、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的好评。四大企业的带动,进一步提升了粉条之乡的品牌和地位,地瓜淀粉加工遍布全乡30个行政村,其中专业村15个,地瓜淀粉加工户740处,参与农户2600户,年加工地瓜10亿斤,年产淀粉2.4亿斤,粉条1.8亿斤,创产值4亿元,能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各种地瓜淀粉产品的不同消费需求。该产业的发展还有力地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地瓜加工为依托,利用加工地瓜后的粉渣酿酒在该乡发展迅速,全乡小酒厂有120处,大型酒精厂8处,同时,经过与北京农科院和山东省食用菌工作站的积极联系,开发了利用酒糟养殖鸡腿菇新项目,发展养殖面积达6万平方米。这一绿色无污染无公害产品投放市场后,立即受到了顾客的青睐。该乡成为山东省食用菌工作站开发利用酒糟养殖食用菌工作的定点试验基地。.  


旧县乡特产大全




旧县乡景点大全